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6:30:23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原因;应对策略

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和撰写是高等教育中本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检验本科生四年大学系统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意味着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反映了大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知识,标志着大学生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本科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研究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分析,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2]。本文立足于笔者自身从事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来看待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题缺乏问题意识、论证缺乏逻辑性、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一)选题缺乏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的缺乏会造成论文主题肤浅、没有深度和新意。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驱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3]很多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这种问题意识,才导致论文主题陈旧,缺乏新意,或者选题空乏、抓不住核心。例如:有的学生讨论“大学生的消费现象”这个论题,仅仅停留在分析大学生学习上的花费、日用品上的消费、娱乐上的消费等方面,而不能结合现实社会中网络消费这一新现象进行探讨,缺乏反映社会现实的意识,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二)论证缺乏逻辑性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些同学的论文缺乏对论证逻辑的仔细斟酌和全盘考虑。段和段之间缺乏过渡性,节和节之间缺乏连贯性,章和章之间缺乏系统性,以至于整篇文章结构错乱、逻辑混乱。有些论文材料不能说明主题,有些论文章节游离于核心观点,有些论文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叙事层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所有这些现象都是论文写作不科学、缺乏逻辑性的表现。

(三)整体缺乏学术规范性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4]为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但在现实教学中,尤其是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论文写作缺乏学术规范。如引文不注明出处,表格格式不对,图形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不规范。字体大小、段落间距等格式不符合要求,整篇论文看上去不统一、不整洁、不规范等。

二、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到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技巧的重要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科毕业论文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科学历教育的成败。根据笔者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在理论学习、方法掌握、认知态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外部原因主要是环境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纰漏。

(一)欠缺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

只有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领悟,才能培养一种学科的敏感性,才能充分运用本专业的范式去思考问题、阅读材料和提炼观点。因为缺少对基本理论的深入学习,很多学生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资料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运用已经学到的学科知识去分析、提炼文献、提出独到的观点。在很多学生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中,经常出现对课题研究的现状不清,目的不明,对文献归纳不当,不能阐述文献的优劣,不能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因为学生对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没有吃透和理解。

(二)缺少对专业方法的熟练掌握

很多学生对专业方法不了解,更没有熟练掌握,造成所写论文的质量不高。首先表现为对毕业论文这种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写作方法不了解,他们不知道论文的写作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较固定的格式要求。如果没有掌握专业的论文写作方法,就会出现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问题,甚至会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天、行文口语化等现象。其次表现为对学科所要求的专业研究方法不熟悉,造成所收集的资料缺乏代表性、真实性和准确性,或是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联系不紧密,如对于社会学本科生来说,实地调查的经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正确和恰当的调查方法对收集资料、提炼观点、论证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事实上,有部分本科生没有掌握好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做访谈不深入,停留在表面,得不到有意义的材料;做问卷流于形式,胡乱得到一批数据或是任意编制一些数据。这种缺少对学科专业方法熟练掌握的现象造成所写的毕业论文站不住脚,或是没有什么现实性意义和学术意义。

(三)对毕业论文的认知模糊,态度不端正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 《外国小说欣赏》的写作价值研究 如何开发课文的写作价值 工作价值观研究综述 新课改中随笔写作价值的探析 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选题方向及其可行性研究 金融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写作中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开放本科会计毕业论文写作基础工作问题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研究 从研究设计看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 本科生毕业论文摘要写作的衔接和连贯研究 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代际工作价值观发展的研究述评 员工工作价值结构维度的实证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价值观研究 中国员工工作价值观结构研究 为谁而写作:写作价值的应然取向 本科实习护生工作价值观的调查 本科生、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价值对比探究 关于大学生写作价值观的心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培根,著.何新,译.人生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

③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87.

④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14.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208414.htm,

2012.7.

[2]培根.何新,译.人生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4]高小和,学术论文写作[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本科;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86-03

一 对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之评析

“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存在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 而且愈演愈烈, 是全国性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 势必会影响高校的育人质量。”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存废的争论,时下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取消说、维持说和折中说。取消说的坚持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从现实来看,对学生提出这种论文的要求,也没有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术能力的效果。”维持说的坚持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洪大用教授认为:“无论是硕士还是本科,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都是必需的。”还有一些高校的学者坚持折中说,认为应根据学科的性质,考虑毕业论文的存废。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取消毕业论文,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应保留毕业论文。

笔者认为,探讨毕业论文的存废,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何谓毕业论文?二是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事实及其原因能否作为取消毕业论文的理由?上述三种主张似乎没有清晰地界定好这两个问题,致使支持各自观点的理由较为牵强。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研究成果,其形式可以是理论型或应用型的论文,还可以是一项毕业设计,但是设计不能只是一个模型式作品,而没有对作品机理的文字说明和理论论证,更不能不经过答辩环节。因此,毕业论文应坚持广义内涵(以下若无特别说明,所述毕业论文均指广义毕业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三条的规定,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是指能够表明学生确已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研究成果。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事实及原因不应作为废除毕业论文的理由。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有社会学术环境“大气候”的原因,更有教学管理的原因。但是这些原因并非到了难以克服,无能为力的地步,只要有决心,总会有办法。那种认为毕业论文已是“鸡肋”不如废除的观点,实际上是畏难情绪的表现。

上述三种观点中,取消说的作法过于武断,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过于悲观。试想,取消毕业论文,如果这是指前文讲的广义的毕业论文,就等同于取消了毕业论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对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练和评价就无从谈起;如果取消的是狭义的毕业论文,代之以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那么势必会泯灭部分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爱好。例如,物理、数学、哲学、史学等学科中的纯理论问题,学生感兴趣,也有研究的积极性,能说毕业论文已经被废除了,你们只能作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吗?折中说坚持文科保留毕业论文,理工科取消毕业论文,代之以毕业设计或调查报告。这看似实事求是,实际危害也不可小觑。问题出在,折中说使用制度这把刀将毕业论文教学一分为二,对理工科与文科在学科特点上的相似性视而不见,理工科也有理论型论题,适合作毕业论文;文科也有应用性、现实性较强的问题,适合作调查报告。因此,同样存在泯灭部分学生兴趣爱好的可能性。对于维持说,笔者基本同意,但需要补充三点:一是毕业论文应付之以广义内涵,包括狭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调查报告等反映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研究成果;二是毕业设计要有对设计机理和设计理由的说明与论证,调查报告要重在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策进行研究。三是广义毕业论文的形式应由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建议进行选择。

二 毕业论文教学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地位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均非常重视,虽然有的国家没有本科毕业论文,但是这一是源于本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二是其对本科生的学术训练,专门设计有相应的教学环节,而这些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学虽然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学生学术训练环节,但欠缺国家层面的制度保证,大多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因此,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不应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信息社会由于信息的开放性使得教师和学校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同时信息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学生具有探索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取胜。而在培养上述能力素质的过程中,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一)毕业论文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可概括为:较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人才培养,在专业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课堂教学来实现;另一个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整个人才培养的归宿和最终目的。笔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检索,发现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学时跨度居前两位的是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毕业论文教学是培养诚信学术品质、创新精神、探索意识的过程,是掌握具有科学性、综合性研究方法的过程,是在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过程。毕业论文教学的这一特质,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实现,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二)毕业论文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训练,是学术研究的初级阶段。”毕业论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毕业论文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但重要,而且其作用不可替代。

1 专业理论运用的全面性、综合性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对专业理论知识在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中的运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的发现,研究方法的选择,直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专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这种运用是对本科各阶段所学理论知识的全面运用,而不是某个特定阶段理论知识的单一运用;是对本专业各科目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是某一科目理论知识的孤立运用;是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的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运用。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虽然也不乏创新素质的培B,但是基本上不具有毕业论文教学的这一特点,至少表现不明显。

2 科研方法培养和锻炼的综合性

“毕业论文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展现文献资料综合、论点评价、提炼结论等技能,论文写作也是锻炼辨析思维的过程。”所谓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不仅表现为研究方法运用上的多样性,更表现为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上的有机关系。在论文选题阶段,常用的方法是理论检索和现实问题调查。通过该方法进一步明确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实证的方法和价值分析的方法最为常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科学实验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最为常见。学生在论文的撰写阶段,根据对研究资料的掌握情况,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整合论据,论证观点,获得整篇论文的结论。最后根据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整合论文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研究方法上的培养和锻炼是其它学习阶段的小论文教学和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所无法比拟的。

3 培养方式的人本主义特点

毕业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自由度。可以是应用研究,也可以是理论研究;可以是技术设计,也可以是作品设计。这样提供给学生可选择的研究空间就非常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基础及前期研究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研究题目。另外,毕业论文的指导是采用导师制的方式,每个教师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使得毕业论文教学表现出较其他教学环节更为明显的因材施教的特点。由此,毕业论文教学中,“人本主义”思想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得以充分体现。

4 专业素质培养的实效性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通过论文选题过程,学生不仅在选题方法上得到锻炼和方法论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选题可以增强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的信心,进而养成自觉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就形成了敏锐的创新意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要求选题新颖,主要观点鲜明且富有创新,论文结构严谨,资料丰富、准确、恰当,论述充分。答辩过程中,能够熟练地回答问题,概念清楚,逻辑严谨。如果有严格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且得以严格贯彻,那么学生完成论文工作后,在创新素质和能力上的提升将是很大的。笔者曾指导过的一个学生,就完成毕业论文的收获曾说:“这期间学到的知识是本科其他阶段学不到的,实用性较强的东西,是一辈子忘不掉的,这些知识已经成为我们思想精神的一部分,自此,我们做事将会更加有自己的主张,而不再拘泥于书本。”

5 诚信品质培养的直接现实性

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实际上是一项较为艰苦的学术研究过程。要创新,必需要超越前人的理论,至少是发展前人的理论,而不能仿造,更不能剽窃前人的理论。一句话,要有优秀的学术品质。通过学术规范的严格要求以及撰写论文的艰辛经历,学生将能够现实地认识到优秀的学术品质对优秀学术成果形成的重要意义,进而对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经历过严格毕业论文教学环节锻炼的学生,就业前回报社会的是诚实守信的精神财富;就业后回报社会的将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叠加。

6 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桥梁作用

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锻炼,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学既担负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担负教学生如何做人。毕业论文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制度上要求学生尽量走出校门,关心社会,在现实社会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其次,通过毕业论文环节的锻炼,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研究社会问题的较为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体系,为他们踏入社会,发现、解决社会问题奠定物质基础,进而增强他们在社会事件、社会变革面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再次,在撰写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多一分了解,就会多一分认同感,多一分责任感。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生们将会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实质,进而一方面使学生抛弃不切实际的就业规划,更加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还会唤起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民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法学专业的某同学为撰写毕业论文,在调查某省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情况中发现,有些农村存在宗族势力非法操纵村民委员会选举的现象,有的宗族势力还带有黑社会性质。于是认为有必要以此为论文的切入点,对村委会选举的完善问题进行研究。这一点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最后,该同学不但通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完善村委会选举的对策,高质量完成了论文,而且还就某些非法行为,向有关机关进行了举报。再如,机电专业的某同学,在论文选题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太阳能发电的储电设备普遍存在自然放电率高、储电时间短的缺陷,给社会生产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于是该同学就产生了联合化学、物理专业的同学,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改良太阳能储电设备的动机。这一点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三)毕业论文质量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毕业论文是我国本科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的表现维度。”毕业论文研究过程是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过程,是专业知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融会贯通、创新升华的过程。要想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研究者必需具有良好的学术品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敏锐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方法论体系。毕业论文质量对学生毕业时综合素质的评价,比阶段性的考试或毕业实习等其他教学环节更全面、更准确。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高校肩负的时代任务。毕业论文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表现出的诸多优势决定了毕业论文质量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毕业实习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依据,但不是全面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因为专业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能力还需要其他教学指标加以衡量。毕业实习固然能够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但是从整个过程看,在创新思维的系统培养,创新方法的系统锻炼和掌握上,毕业实习不及毕业论文。另外,一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也被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依据。实际上,这是教学评估上的一个误区。理由很简单,就业率和教学水平并非成正比例关系。如果除去就业率的水分,就业尚分不同层次:是智力型,还是体力型;是专业对口性就业,还是专业非对口性就业;是较长期的就业,还是临时性就业;是急需性就业,还是非急需性就业,等等。一个就业率难以准确反映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毕业论文的质量高说明通过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至少是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严格、系统训练和高标准的培养。然而,毕业论文的质量差,即便学生在其他教学环节上取得的成绩再高,也不能说该学生在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得到了严格、系统训练和高标准的培养,更不能说该学生具备了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因此,以毕业论文质量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的依据,更具全面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彭兴庭.给毕业论文该有的重视[N].光明日报,2003-04-05(17).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对策

一、法学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30所,在校法学本科生超过30万人。①而每年一到4、5月份,各个高校的法学本科毕业生们开始抽空撰写毕业论文了,虽然很多很多学校可能是在前一年的下半年就已经陆续布置了论文写作的任务,但是多数毕业生还是会在此时才开始思考、动笔,在各类考试时间之余通过复制、粘贴、组合等工序炮制出一篇篇论文,然后通过答辩,成为毕业生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重要砝码。但是如果仔细考察一下这些论文,会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指导、答辩过10多届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发现目前的论文的情况质量堪忧,并没有起到毕业论文应达到的目的。主要表现如下:论文整体结构混乱、逻辑不清;抄袭严重,个别学生甚至将相关的几篇文章就做简单处理进行拼凑;论文文字表述不严谨,缺乏法言法语,口水话过多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质量不高、弄虚作假严重的论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让毕业论文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这是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视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针对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原因,力图找到毕业论文改革的方法。

二、原因

(一)学校原因

首先是学校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不清。从恢复高考,我们的大学一直秉承培养精英的理念,毕业论文的要求也是围绕着这个理念设计。但随着从1999年开始扩招,高等教育也逐步走下神坛,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但此时毕业论文的目标仍然沿袭之前的设定,到底是培养研究性还是应用性仍不明确。即使有部分院校与时俱进做了调整,但仍然是在研究型与应用型之间摇摆不定,导致评价标准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各类综合院校与理工类院校相继成立法学院(系),但是学校对论文的要求仍然按照原学校的统一要求,尤其是理工类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一刀切标准对文科尤其是法学毕业论文是不合适的。

其次,各院校在虽然形式上对毕业论文很重视,一般从四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进行,从选题的设计、教师学生的双选、写作过程的控制、毕业论文的答辩等,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5、6月,都要经过初期准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等几个阶段,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并不多。这也导致学校失去了对论文写作的过程控制,不能保证学生的写作质量。

(二)学生原因

1. 思想上不够重视。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加上前几届师兄师姐的经验,认为毕业论文很好过关,只要有一篇东西交上去,学校不可能不让自己通过,学校也是需要就业率的,因此会在毕业论文环节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当前学校的毕业重点是千方百计保就业,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为难学生。有了这种想法,因此才会在毕业论文环节有恃无恐,不认真对待,能蒙混过关就应付了事。因此现代的“剪刀加浆糊”才会愈发猖狂。

2. 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客观原因(客观),与公务员考试、考研时间相冲突。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从大四第一学期期中开始布置,从该年的11、12 月到次年的3、4月。但这期间是国家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时间。如果初试通过,几个月后学生还将进行陆续进行面试。同时,每年的1 月又是学生的考研的时间,在这段时间考公务员和考研的学生客观上难以做到集中精力进行论文写作,而在法学本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中,考公务员和考研学生的比例很高,占绝大多数,因此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撰写毕业论文。

3. 文字水平退步。近些年的中学语文教育已经受到了众多的诟病,其后果之一就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直接下降。表现在学生的论文中就是错别字较多,词语搭配不当。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论文的法言法语太少,很多都是大白话,口水话。当然造成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的原因除此之外,就是平时学校并没有专门安排的课程和教师讲授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写作技巧及文献查找等,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三)教师原因

1. 思想上没有重视,设计选题随意,指导随意。教师在毕业环节上也对毕业论文没有重视,在设计选题方面没有切合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际,盲目设计一些不适合学生的选题,导致学生写作困难。即使学生可以自由选题,教师也没有对其认真把关,学生的选题要么过大要么过小,导致学生要么无法驾驭选题,论述流于形式,要么钻进论题死胡同而无法自拔。还有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多数学生都处于实习、找工作状态,老师很难当面指导学生写作。虽然有很多便捷的联系方式,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充分运用,而是放任学生自流。本来学生主客观两方面都没有动力完成毕业论文,老师再不催促监督,那只有等到临近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很短的一段时间仓促写作,这样赶出来的论文的质量可想而知了。

2. 迁就学生,认为不能耽误了学生的就业。就业第一位是不论学校还是教师都认可的原则,因此在毕业论文环节指导老师关心学生就业甚于毕业论文,甚至还安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没有尽到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本分,说严重点就是失职。从专业角度来讲,很多教师也并没有教授专门的法学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也没有督促学生就这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致使学生写作犹如盲人摸象,质量必然不尽如人意。

三、对策

(一)学校应正确认识毕业论文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任务和目标

目前一些学校制定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进。学校制定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必须是针对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而不是针对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虽然对一些综合性高校来说,专门针对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定写作要求,似乎不现实,但这可以通过一定的变通方式予以解决。比如,学校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提出总体原则性的要求,由各个院系代表学校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可以由法学院(系)在学校的总体要求下切合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因为毕竟只有法学院(系)才了解法学本科教育状况,才知道法学本科生所学习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掌握的大致程度,才能想象得出法学本科生能够写出什么样的毕业论文,不能写出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法学院(系)代表学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形成正确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与自己的日常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是对自己四年来学习的一个恰如其分的总结。同时还可以消除他们在写作前对毕业论文产生的高深莫测的神秘感和写作的畏难感。

(二)选题设计应该切合法学本科教育的特点

毕业论文的选题切忌过大或过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能盲目攀比外校法学院(系)。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平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熟悉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拟定参考毕业论文选题,既不能不顾实际拟定过深过大的选题让学生无法把握,也不能迁就现实拟定重复性高、没有任何新意纯粹只求通过的选题,同时对学生的自拟选题也要切实把关。选题恰当是一篇有些论文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要引起指导老师、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论文形式应当多样化

论文的形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样化,而不仅限于理论常见的理论分析文章。依笔者管见,论文可以有以下形式:

1. 理论研究类

论文针对某个基础性的或前沿性理论进行深入阐述,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来源和理论支撑,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加以解释并进一步阐述发挥。论点不一定要求原创,但是论据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写出一定字数的文献综述,参考文献也要更为规范和丰富。

2. 调查研究类(调研报告)

综合类的问题,可以只让学生做出实证调查报告,可以只是纯描述性的,不必强求学生提出对策。事实上,即使让教师以及各专家学者针对综合性的问题也很难提出什么真知灼见,遑论学生的理论功底较差,实践不足。倒还不如仅将此最为学生观察社会的一个路径,但是基本的要求应当做到充分锻炼到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能力。

3. 案例评析类

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热点案件或者疑难案件,这类论文要求对案例选取得当,厘清各种法律关系,适当的结合所学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不一定要求完全准确,但是应该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够用相关的理论和法条支撑。

4. 法学交叉类

如果学生除了法学专业,还有对其他专业的兴趣爱好,教师应该予以鼓励,如能将法学和其他专业相结合写作论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比如法学和新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

除此之外,毕业论文的评定标准也可以多样化。现今大多数高校往往都以学生最后递交的毕业论文的情况作为学位授予的核心甚至唯一标准,只要毕业论文没什么太大问题,就可以发放学位证书。毕业论文固然是一个比较系统和综合的检验手段,但实际上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因此,如果学校能适当考虑到学生平时的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能力及相关经历,按照一定比例,把平时的研究能力和经历考虑进去,那不仅能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和现象,也能让一些确实因为时间、精力相对欠缺而本科论文没有写好的同学减少过多的损失。如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将其在读书期间所发表的各类文章冲抵毕业论文。在本科学习过程中法学院的学生经常发表法治方面的评论或新闻,或与老师合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实习期间撰写了大量的诉讼文书尤其是辩护方面的文书,这都应该可以适当的折合成毕业论文。只是这个标准要进一步细化。

注释:

①程义峰:《我国已有630所高校开设法学本科专业》,www.bj.省略/bjfs/2009-05/30/content_16660577.htm,2012年1月15日访问。

参考文献

[1]李仁玉、张龙:《我国现行法学本科教育问题的对策》,《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 4期

[2]周国均.:《法学学术论文写作之我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3]王允武、冉益群、邓建民、贺玲:《法学教育:实践与改革》,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张文显、徐卫东、里赞:《问题与进路:中国法学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院系 ;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监控;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37-03

Quality Monitoring and Risk Prevention of Graduates' Papers in P.E.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CHEN Del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aihua Institute, Huaihua 418008, Hunan,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questionnaire, teaching experimen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quality risks of graduates' papers in 12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of 6 provinces ar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raduates' papers have many quality problems of cheating, forging experiment and data, changing outside of others', selecting topics unreasonably and designing topics loosely. At last, measures 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risk prevention to the graduates' paper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E.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graduates' papers; quality monitoring; risk prevention

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的习作性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强化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科研论文写作规范训练,掌握体育科学研究和科研论文写作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浙江、山东6省12所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论文指导教师56人,本科毕业学生916人,其中男生680人,女生236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教师、学生2份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通过对问卷进行内容与结构效度的专家评价,其总体评价结果均为“合适”,其再测信度系数分别为R=0.85、R=0.83(P

1.2.2教学实验法

选择湖南省怀化学院体育系2000-2002级学习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生340人为教改实验对象,其中男生296人,女生44人。时间为2003年9月-2005年7月,以一个学期为实验周期,共进行了三轮教学实验。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软件包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风险

对12所体育院系56名多年从事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风险按顺序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抄袭论文;伪造实验数据;将他人论文改头换面;他人论文;论文网络下载;选题不合理;课题设计不严谨(表1)。

表1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主要风险(N=576)

2.2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风险的成因

2.2.1学生主观原因

表2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风险的主观原因

2.2.1.1重视不够,敷衍应付

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形式,只要写出毕业论文,参加答辩,就可以稳稳当当地拿到学位,因此,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前匆忙突击,东拼西奏,甚至弄虚作假。

2.2.1.2分析、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差

网络的发展,为学生搜集文献资料提供了方便,但有的学生对搜集的资料不加任何分析,只要与选题相近,都粘贴在论文中,抄袭严重,内容重复,自相矛盾;更有甚者,电脑下载,改头换面,上交完事。

2.2.1.3研究过程偷工减料

一些学生在开题报告中设计了很严谨的研究方案,但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由于害怕付出艰辛的劳动,往往将设计方案抛掷一边,偷工减料,擅自缩小调研范围、减少问卷数量、实验项目与人数,导致研究数据水分增加,有的甚至伪造实验数据。

2.2.1.4科研方法知识欠缺

一些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时,由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科研方法知识欠缺,感到困难重重,对毕业论文“望而生畏”,想方设法找“捷径”,导致毕业论文抄袭、伪造实验数据、他人、网络下载的现象严重。

2.2.2客观原因

表3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风险的客观原因(N=576)

尽管体育院系都有各自的毕业论文管理规定,但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研究设计、收集资料、资料整理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与考核指标,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漫不经心,教师指导流于形式。与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督导委员评价等多主体检查评价相比,毕业论文监控机制没有健全,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

表4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现状的态度情况(N=576)

目前,我们对学生学术诚信教育方法不多,措施乏力,仅仅停留在论文诚信的声明书上,缺少具体监督措施。

2.2.3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

由于考研和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忙于复习备考、找工作,参加各种考研辅导班、就业招聘会,根本没有心思、时间撰写毕业论文。因此,论文网络下载、弄虚作假、抄袭现象严重。

2.2.4实验条件差、毕业论文经费不足

由于实验设备陈旧,仪器欠缺,实验室不能满足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需要。另外,学生毕业论文经费不足,学生调查的范围、问卷的数量、实验试剂、试纸的购置等受到制约。

2.2.5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指导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

1) 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有的教师一人要承担10多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加之教学、科研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对学生论文指导不细,疲于应付。2) 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不高,有的指导教师虽有指导资格,但没有很好的科研背景,对指导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规程不熟悉,无法实施有效指导。3) 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指导工作不到位,个别指导教师从选题到学生论文交稿,只与学生见一两次面,其他的指导方式全靠电话或网络,指导过程基本上是“放羊”。

表5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与指导现状欠满意的原因(N=576)

2.3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风险防范

2.3.1教学管理体系

2.3.1.1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毕业论文过程诸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指导性、操作性,学校制定了《怀化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要求,尤其是对毕业论文时间安排、格式及工作量、选题、开题、毕业论文的考核办法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体育系也根据学校的规定制订了《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办法》,所有这些规章制度为规范和指导毕业论文工作提供了依据。

2.3.1.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我们在课程教改实验中,加大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环节,把课程内容按照教学顺序分为: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资料与事实的收集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方法、体育科研论文的撰写与评价等五个单元进行教学,规定每个单元的特定任务,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表6),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专题研究活动之中。

2.3.1.3改革评审和答辩方式

1) 论文答辩回避制,在答辩过程中,学生的指导教师回避,不担任评委,从而避免主观因素对论文答辩成绩的影响;2) 采取2轮争议答辩,即在各组1轮答辩的基础上,答辩较差的学生再参加全系2轮争议答辩,对参加2轮答辩的学生,其成绩根据2轮答辩结果确定。

表6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专题研究内容安排

顺序能力培养专题研究内容1选题能力针对本校体育现状,选择研究课题并进行可行性分析。2研究设计能力(1)根据问卷调查要求,进行抽样方法设计。

(2)模拟填写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3资料的收集能力(1)根据本人专项选题,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写出一篇约3000字的文献综述。

(2)自制调查问卷,对本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3)自制技术临床统计表,并观看一场球赛录像,完成统计工作。4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力(1)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2)对技术临床统计表进行整理与分析。5论文的撰写能力根据体育科研论文的基础结构与写作要求,撰写一篇体育科研论文。2.3.1.4建立毕业论文评优制度

为了激励教师和学生,学校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表彰制度,由各系向学校推荐参评的优秀毕业论文,其比例不超过答辩学生人数的4%,学校组织专家对各系选送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复评,产生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对特别优秀的论文推荐参加省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对获优的论文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2.3.2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2.3.2.1毕业论文的前期质量监控

前期质量监控是指对毕业论文正式实施前的情况进行预防性监控。根据专业要求,前期质量监控一般在第七学期期中进行。主要监控检查内容:指导教师资格审查;选题的征集与审查;学生选题报告的撰写;教师任务书、指导书内容和规范化情况;学生毕业论文开题等情况。

表7毕业论文前期质量监控主要内容与方法

中期质量监控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毕业论文开始的第一、二周进行,主要监控检查内容:有无更换指导教师及改变课题内容情况。第二阶段在论文中期进行,主要监控检查内容:课题进度情况;学生对课题完成的困难及对策。

表8毕业论文中期质量监控主要内容与方法

2.3.2.3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

后期质量监控安排在答辩前、后进行。主要监控检查内容: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标准制订;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聘任情况;答辩安排、落实情况;答辩组的提问提纲及答辩记录;答辩委员会评语质量与成绩评定;毕业论文评优;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意见和建议。

2.3.3毕业论文条件保障体系

2.3.3.1保证指导教师的数量、质量

充足、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选派职称高、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同时尽量配齐指导教师的数量。要求指导教师要制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计划,在专业方面要按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社会需要,选好有学术价值的课题;在指导和监督方面要适时指导,全程监督。

表9毕业论文后期质量监控主要内容与方法

序号监控内容监控方法1毕业论文成绩评分标准的制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订2评阅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聘任情况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安排3答辩安排、落实情况毕业论文小领导小组负责4答辩组的提问提纲及答辩记录答辩小组负责完成5答辩委员会评语质量与成绩评定答辩小组负责完成6毕业论文评优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评审7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意见和建议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2.3.3.2开放资料室

针对学校体育图书资料更新不快,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数量不足等情况,我们将平时只对体育系教师开放的教师阅览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查阅、收集资料提供条件。

2.3.3.3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改善实验室条件

实验条件差、仪器设备陈旧,台套数不够、场地紧张、耗材短缺等一直是制约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不敢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与中央财政部共建实验室,获共建资金100万,加快了实验室建设,实验条件大大改善。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有序,开放共用”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学生毕业论实验提供了条件保障。

2.4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对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的系统实施,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 毕业论文选题面广,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过对2006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分析,论文选题涉及社会体育、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心理、体育经济与诸多领域。

2) 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毕业论文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的选题参与到指导教师的院级、省级、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毕业论文选题较新颖、内容难度增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毕业论文的规范化明显改善。经过学校专家的检查,毕业论文格式统一,研究设计较严谨,论文的基本结构合理、研究相关表格规范。

4) 毕业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湖南省高教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每年一届的高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及四年一届的省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为学生毕业论文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平台,在湖南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我系学生的体育论文获二等奖4篇,三等奖11篇,我校体育科研论文获全省本科院校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近3年来,先后有21篇学生的体育毕业论文公开发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体育院系本科毕业论文存在抄袭、伪造实验数据、将他人论文改头换面、他人论文、论文网络下载、选题不合理、课题设计不严谨等诸多质量风险。

2) 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分析、利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差,研究过程偷工减料,科研方法知识欠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力,学术诚信教育缺失,考研和就业压力大,实验条件差,毕业论文经费不足,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指导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风险的主、客观因素。

3) 建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和规避毕业论文质量风险的有效途径。

3.2建议

1) 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加强论文质量过程监控,严格论文答辩程序,制订科学的论文考评办法,确保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2)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对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3) 改善实验室条件,加大实验室、图书馆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提供必需的场所和条件保障。

4) 建立毕业论文指导激励机制,指导毕业论文计算工作量,对优秀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4

[2] 李俊龙,胡锋,古东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42.

[3] 阎孝英.湖北省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22.

[4] 谢燕娇,刘小辉.地方院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258-259.

[5] 汪文榜.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9.第30卷

投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陈德林(1962-),男,湖南通道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检验,也是对学校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检查。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阶段。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使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制度化、科学化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就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科学规范答辩的程序,保证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完成四年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四年教学成果的综合检验。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对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检查。由此可见,本科毕业论文是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和阶段。但是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没有和平时课堂教学环节一样受到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而且也没有制度的保证,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流于形式,这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管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科学管理,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制度化、科学化,已经成为全面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中,我们意识到了上述的问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加强了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规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往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由于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不重视,致使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院的毕业论文工作的总结和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因而将毕业论文工作当做一次较大型的平时作业来完成;对学校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临到答辩匆忙应付一篇;选题比较随意,什么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就选什么题,做论文时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

2·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找也就不管不问;在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去做不予理会,学生的论文拿来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答辩时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等。

3·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院系在布置上要求严格,但没有认真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审阅的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撰写过程时间短,难以保证质量。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只有6周,并且与本科生的毕业分配基本同步,学生整天忙于寻找工作,无心认真撰写论文,只能应付了事,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多年来,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很少。

5·论文答辩流于形式。由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十分匆忙,质量难以保证,因此答辩过程难免走过场,给人情分现象普遍存在。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个人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管理不严,规则不细,没有制约和监控机制,导致了教师松懈和学生不认真。对此,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措施,制定了规章制度,建立了制约和监控机制,加强了管理,堵塞了上述的漏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一)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系从提高对毕业论文管理的认识入手,把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到与组织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认识到毕业论文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四年的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对知识运用能力的检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评估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检测标准,也是对我们整体教学质量的综合检测。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领导;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以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监督;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毕业论文是对其四年所学及素质、能力的一次综合测评,并对其作毕业论文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作为其毕业论文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

1·建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及毕业论文选题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首要环节,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这个环节,采取措施,规范选题。论文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导向,在综合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尽量从科研、教学和现实问题中选定,而且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选题应在20%以上。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就目前理论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撰写《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师申报,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最终形成哲学专业、社会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以此来规范学生的选题。在制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的同时,我们还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对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制度来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实施和操作。

2·建立《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根据毕业论文撰写的实践过程,我们建立了毕业论文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细则》。《细则》分为七个部分,分别对毕业论文的组织领导,指导教师的职责,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及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管理有章可寻,有法可依,使教师明确了职责,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管理具有了可操作性。实践证明,这一《细则》在毕业论文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任务书的目的是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明确教师和学生的各自职责。任务书由教师在与学生沟通后填写,要求教师对毕业论文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论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进度计划、主要参考文献进行认真填写,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任务书的内容将作为中期检查的依据。

4·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为了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为避免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中给人情分,我们详细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我们见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对五个等级制定了详细的标准,这样在评定成绩的时候就避免了乱给成绩和人情分的现象。

三、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一)学院、教研室两级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及质量进行检查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定期组织学院、教研室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初期检查。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学院、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中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采取教研室普查,学院抽查的形式,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后期检查。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二)延长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以往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在第八学期,由于这学期毕业生要找工作,实际的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6周,这样难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为此,我们把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提前到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使毕业论文的实际撰写时间由过去的6周延长到6~7个月,这样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了查找资料及调研的时间和方便条件,以保证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

四、科学规范答辩程序,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质量

(一)科学规范答辩程序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们把过去的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首先,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能否答辩,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其次,答辩前一周,答辩委员会指定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无关的专业教师为评阅教师,由评阅教师审阅论文,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40%。答辩过程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杜绝了人情分,保证了答辩的质量。在实践中这种做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二)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

我们在制定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为确保毕业论文答辩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了指导教师评分要素、评阅教师评分要素、答辩成绩评分要素。

指导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材料选择及组织能力、论文结构框架、基础理论的运用及分析能力、论文的学术水平、论文的工作量、论文中期检查、论文完成情况等8个方面。评阅教师的评分要素为:选题意义、论文难度、结构框架、资料使用、论述的正确性、基础理论知识、文字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等8个方面。

论文答辩的评分要素为:论文选题、论文难度及工作量、答辩语言表述、回答问题的圆满程度、论文的思路、基础知识的运用、相关知识面、对论文所涉及问题的理解程度等8个方面。

五、实践结果及反响

经过三年两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管理实践证明,由于加强了对毕业论文管理,使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完成这项工作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其次,使存在问题得到了解决,杜绝了人情分,防止了走形式,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使学生们感觉到自己付出辛勤工作得到真实的回报,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作是一次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来抓,提高了毕业论文指导的质量。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作用;国家标准;模板

作者简介:任唤麟(1971-),男,湖南沅江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张辉(1973-),女,湖南沅江人,淮北师范大学宣传部,讲师。(安徽淮北235000)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102-03

一、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意义及标准

在大学教学中,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专业实习一样都属于实践教学中综合实践教学的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只是课题研究结果(结论)的一种表达形式。毕业论文也是“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表1,GB/T7713-87)。毕业论文若要科学、严谨地表达课题研究的结果(结论)必须要有规范的格式。但规范的论文格式常常被类比为“八股文”格式而受到质疑或评判。因此,有必要增进对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及其作用的了解,从而让它能在教与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系列与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格式规范有关的国家标准的出台(表1),为规范毕业论文格式提供了依据,毕业论文格式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同时,有关毕业论文撰写的研究逐渐增多。①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毕业论文选题、写作(设计)方法[1]、答辩、管理与评价[2]以及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专门探讨甚少。其中有规范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科研成果的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的探讨[4],有对如何让论文的格式修改更加快捷、标准的问题的探讨[5],也有对某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意义及要求的探讨[6]。这些探讨为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标准化的实现提供了思路。另外,陈浩元以表1中GB/T7714-2005为依据,介绍了各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并提示了著录中的注意事项。[7]本文在此基础上对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及其作用进行解读,并就如何落实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要求提出建议。

二、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依据与要求

1.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主要依据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依据主要包括有关国家标准、各校自拟的论文格式要求与“格式模板”等。论文格式规范国家标准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普适性,是规范大学毕业论文格式的主要依据。适用论文格式规范的主要现行国家标准如表1所示。这些标准由专门委员会提出或起草,专家执笔,有关国家机关批准或,具有指导性、示范性与权威性。另外,为促进毕业论文信息的电子化,文献CAJ-CD B/T1-2006(表1)可作为论文格式规范的参考标准。以这些标准为依据,各校一般会结合本校实际与学科实际对毕业论文的格式提出相关要求,并会拟订具体可操作的论文格式模板,对本校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排版格式进行规范。如华中师范大学不仅在其《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2004年修订)中对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提出了有关要求,而且又通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与排版打印规范》(模板)对毕业论文的排版格式做出了具体规定。实际上,毕业论文格式模板往往是论文写作格式与排版格式规范要求的具体化以及论文格式规范标准与各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中未尽事宜(如注释格式要求)的补充,是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又一重要依据。

2.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主要要求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写作格式规范要求,一是排版格式规范要求。像表1中所列标准主要是写作格式规范要求,其中文献 GB/T7713-87中也涉及排版格式规范要求,但论文排版格式规范要求主要还是在论文格式模板中得到体现。

(1)写作格式规范要求。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要求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论文的形式构成,一是有关论文构成项的技术性规定。表2即为毕业论文形式构成项目,其中注以“必要时”字样的为根据实际需要供选择的项。这些供选择的项在研究生阶段的毕业论文中有时是必要的,而在专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中一般不作要求。由表2可知,毕业论文主要由题名、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项组成。其中主体部分的格式也可由作者自定,但一般由引言(绪论)开始,以结论或讨论结束。主体部分中的正文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由章、条(节)及图表(必要时)构成,章、条要求格式划一,层次清楚,合乎逻辑。而有关的技术性规定则对各项格式作出了具体要求,如“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及有关文后参考文献的顺序编码、著录格式、著录符号的详细规定等。

资料来源:据表1文献GB/T7713-87“4.2报告、论文的构成”整理。

(2)排版格式规范要求。毕业论文排版格式规范要求主要包括页面设置与著录(书写)格式。页面设置主要包括纸张型号、论文版心大小、页边距、装订线位置、页码等。著录格式主要包括题序、标题与正文的字号、字体与段落行距以及有关页眉、页脚、公式、插图与插表、参考文献著录等格式要求。表1文献GB/T7713-87对页面设置作了要求,如“每一面的上方(天头)和左侧(订口)应分别留边25mm以上,下方(地脚)和右侧(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以上”。但排版格式规范要求主要是通过论文格式模板来具体操作,如表3即为复旦大学2006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中排版格式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它对论文的页面设置与著录格式中的项目做了技术性规定,对统一论文排版格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毕业论文格式规范的作用

1.有助于准确表达科研成果

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如同一种符号或语言,其实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约定。因为这种格式是作者与读者都熟悉与认可的。借助这种约定,作者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思想向读者予以准确表达。从毕业论文的形式构成(表2)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科研成果表达体系,如果按这一表达体系行文,作者足以准确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读者足以用来准确认知与评价作者的研究成果。按文献GB/T7713-87的要求,毕业论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与评论的简短陈述。同样,论文中的图表要具有自明性。因此,作者如能按要求写论文摘要与编制图表,读者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只阅读摘要与图表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继承性和关联性,所有的科研成果几乎都是对前人工作的继续和拓展。[8]依据文献GB/T7713-87,论文的引言部分必须对有关研究历史进行回顾,对前人的有关研究进行综合述评;按文献GB/T7714-2005的要求,论文的引文必须标注参考文献,论文的参考文献必须能指明文献资料的确切出处。这些要求不仅能反映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科学研究的继承性,而且能将作者的数据、观点或成果与他人的区分开来,从而准确表达作者自己的科研成果。

2.便利信息交换与处理

规范的论文格式也是一种信息交换与处理的工具。制定文献GB/7713-87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论文与报告撰写和编写的格式,“便利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论文摘要中应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可以引用,可以用于工艺推广,并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从而提高信息交换与处理的效率;而关键词(主题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它们的出现与发展使论文检索计算机化成为可能,从而使论文检索更加方便快捷。表1文献GB/T7714-2005与CAJ-CD B/T1-2006对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方式也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电子文献著录的需要,也便于读者利用文后参考文献查找原文献。更为重要的是,规范的论文格式“有助于计算机科研信息系统对其收集、存储、加工、检索和利用,有助于科研人员用计算机查询他人的成果,减少重复劳动”。[4]另外,论文中外文摘要与外文关键词的使用以及ISO690等文献格式规范国际标准的参照使用则为论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便利,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总之,论文格式规范不仅提高了论文信息交换与处理的质量与速度,而且扩展了论文信息交换的地域空间,对科研成果的交流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便利学术成果的评价

规范的毕业论文格式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毕业论文所表达的科研成果。如前文所述,参考文献的规范著录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能将自己的数据、观点或成果与他人的区分开来,体现科学研究的继承性,也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在课题的选题论证、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总结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论文作者都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对其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然后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9]因此,论文引言部分的综述文献及论文所引参考文献的类型、数量反映了作者对所做课题研究的领域的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而毕业论文关键词检索的计算机则为毕业论文的检索、下载或引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规范的参考文献著录也为毕业论文的引文分析与被引次数统计的计算机化提供了便利,从而也便利了学术成果的评价。

4.省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篇名中含“毕

业论文”的论文,1980~1989年约120篇,1990~1999年约250篇,

2000~2005年约500篇,2006~2010年约1300篇。

参考文献:

[1]法焕霞,李军波.浅谈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与指导[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0,(6):91-93.

[2]李俊龙,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41-42.

[3]高慧,等.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7):77-78.

[4]卢华东.学术论文格式编写刍议[J].科学咨询,2010,(4):119.

[5]李新炜.本科毕业论文格式编辑技巧浅谈[J].中国科技信息,2011,(8):

256-257.

[6]孙振江,等.法学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编制探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20-423.

[7]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05,

(6):413-415.

[8]朱大明.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审[J].编辑学报,2004,16(2):91-92.

社会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 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 :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 :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 :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4)已发表的论文不能再用。

上一篇: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学社会工作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