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5 18:02:36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1

根据市、区综治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做好2018年维护稳定调研工作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关于维护稳定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对影响本地社会稳定突出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梳理排查和深度调研,及时总结工作中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探索创新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维护稳定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有效管控各类社会稳定风险,着力推动影响稳定突出问题的解决。

二、调研任务

围绕新常态下深化改革、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涉稳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劳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维稳工作基层基础、完善维稳工作机制等方面问题,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维稳工作开展的突出问题。重点课题及具体分工如下:

1、各地维稳形势报告。(各村负责)

2、如何推进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工作制度化。(镇综治办)

3、基层维稳应急处置建设的情况,存在问题及建设。(各村负责)

4、非法集资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镇处非办负责)

5、新常态下企业发展中的涉稳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镇企业办负责)

6、教育领域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含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镇教育办负责)

7、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镇劳动保障所负责)

8、部分军队退役人员中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镇民政办负责)

9、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整治生产建设环境的经验做法及意见建议。(派出所负责)

10、加强律师管理,发挥律师群体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经验做法及意见建议。(镇司法所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牵头,制定工作方案,组织专门力量,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参考给定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牵头调研课题,按要求上报调研材料。4月20日前,各村各有关单位将调研联络员名单报镇综治办。

(二)结合工作实际,把握调研重点。各村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搞清基本情况,诉求的动态,活动趋势,准确把握趋势,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促进成果转化,推动矛盾化解。通过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维护稳定重点工作开展调研,深入摸排社会矛盾隐患基本情况,健全完善工作台帐,建立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及时分析研判并协调采取防范化解措施,尽最大努力把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2

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嘉兴市总工会副主席任组长,权益保障部、办公室、职工维权帮扶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课题组,重点对关于职工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企业安全生产、劳动争议和法律援助、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劳务派遣以及职工队伍状况、工会维稳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研判分析。

各县(市、区)总工会、相关产业(系统)工会定期收集本地区、本行业劳动关系变化的相关数据和情况,形成书面报告,嘉兴市总工会劳动关系形势分析研判课题组再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同时,“三方四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时收集和分析、判断,预先推测和把握劳动关系调整中的重点和难点,把动态预测、常规预测、重点预测和定向预测相结合,确定工作着力点,制定对策措施。健全预警网络。发挥县(市、区)、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基层工会各自的优势,构建以市级职工服务中心为统领,县(市、区)职工服务中心为骨干,镇(街道)职工服务站为支撑,村(社区)和企业职工服务点为基础的四级预警网络,把劳动关系预警工作作为各级职工服务中心、站、点的重要工作内容,做到预警、调处“一站式”,实现劳动关系矛盾处理关口前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的突发事件,按照《嘉兴市总工会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职责分工,组织应急处置、信息报送和善后处理。

加强预警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动态信息预报。建立了由镇(街道)工会、企业工会干部和职工组成的基层劳动关系预警信息员队伍,目前已有1万多人,并每年组织开展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劳动关系预警信息员身处基层一线,掌握信息快、准的优势,及时捕捉劳动关系发展中的敏感点、波动点,准确把握矛盾态势,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做到发生群体性劳资纠纷和重大突发事件时,工会组织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传递第一手信息,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党政妥善处理,避免矛盾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二、完善机制,着力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发挥劳动关系和谐园区、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内部和谐拓展到企业和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和谐。据统计,目前嘉兴市开展创建活动的园区68家,企业9637家,占已建工会企业的90%;突出区域性、行业性和世界500强在禾企业三大重点,深入开展“要约行动”推进月活动,全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有9704家企业开展工资协商,23家世界500强在禾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嘉兴市签订区域性协议805份,覆盖29167家企业,签订行业性协议30份,覆盖企业3199家。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嘉兴市总工会主动与市司法、人社、中院等部门联系协调,积极探索由法院、工会、劳动、司法等四方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与嘉兴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合作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免费为职工提供法律援助。目前嘉兴市已建立镇(街道)和开发区(工业园区)调解组织74个,聘请兼职调解人员169名。嘉兴市各级工会设立维权信息员、劳动争议调解员、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10762人。去年,嘉兴市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共受理来访、来电、来信651件,结案率100%。

完善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机制。以“安康杯”竞赛为抓手,积极参与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安全生产?企业在行动”、安全生产咨询日等活动。加强参与劳动保护分类管理,并将安全生产有关工作纳入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考核内容。组织职工开展安全巡查,举办工会劳动保护培训班,创新“安康杯”活动形式,加强行业、区域、班组安全建设,推动落实工会劳动保护分级管理工作,有8548家实行了劳动保护分级管理制度;联合市安监局开展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5212件,被采纳1609件。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3

关键词:社会预警;研究范式;指标体系

社会预警主要是按照社会系统整合关系的模型分析,依据对社会发展稳定状况的判断,对社会系统运行的质量和后果进行预测、评价和报警。尽管历史上早已出现过大量关于社会运行预测和警报的类似理论,但直到二战以后,才真正出现了相关的科学研究。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预警研究的现状

二、社会预警分析的一般范式综述

社会预警分析方法是在对实际资料选取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可能的未来状态进行预测、评估和分析的方法总称,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定时分析三种方法。

1.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是社会预警分析的基础性方法,定量分析、定时分析都需要以定性分析为基本依据。作为一种实用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在预警资料缺乏、影响因素复杂、难以定量分析时具有很大的优点,尤其是对社会总体发展方向和重要趋势等问题具有较大优势。此类分析范式建立在逻辑判断的基础之上,基本理念在于通过整理具体信息,结合相关社会理论对对社会发展状态加以判断和分析,相对更适用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及缺乏现实具体材料的事件,一般包括:专家预警方法(德尔菲法)、经验归纳演绎法(主观概率法) 、相互影响法、领先指标法和情景预警法等。

2.定量分析方法。鉴于经验分析和纯理论设定社会预警的可靠性有限,在社会预警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性定量化的预警方法,此类分析范式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几个变量的值去预测因变量的值,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等。

3.定时预警方法。社会预警的应用分析是通过预警系统逐步展开的。定时预警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选择相关敏感指标反映社会发展情况;其次,将有关数据加以处理,将众多指标表现为一个综合性的统一指标;然后,以不同的警告标识加以区分,并使用指标和标识对目标社会的发展和运行情况进行警报。定时预警方法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仍然在定量分析方法的范围之内,只从强调时间反应而单独分离出来,主要有分解分析法、景气分析法、过滤分析法等。

三、关于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从国内来说,在20 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社会预警指标,包括社会风险、经济发展规模、居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等有关社会结构、经济效益、生活质量及社会秩序等方面指标内容被广泛设立和研究。其中,朱庆芳设想了四个方面40多个指标构成的社会综合报警指标体系、宋林飞设想了七大类40个指标构成的社会风险监测与报警指标体系、张春曙针对上海市的情况对大城市的社会发展预警提出了8类18个警情指标组成的社会预警指标体系、上海《社会稳定指标体系》课题组提出了涉及十七个方面70个指标组成的社会稳定指标体系等。整体上说,社会预警指标的选择和研究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共识。

从研究现状来看,当代社会预警的研究主要以实证性社会预警研究为主,国内外的相关成果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同时,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现有社会预警理论对所要预警的对象缺乏深入的定性分析,致使作为定量实证工具的预警指标体系,缺乏理论模型的支持,从而导致测量效度和信度不高;其次,现有社会预警指标体系缺乏得以运行的平台,致使业已建构的指标体系根本无法操作实施,从而无法检验其有效性;最后,从研究对象来说,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各地区实施办法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加强。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4

论文关键词 审判 涉诉信访 社会稳定

涉诉信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而妥善处理信访案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涉诉信访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本文试图从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的管理与应对入手,一方面,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加强社会稳定的风险评估和提示,积极为党委、政府有效处理敏感、重大的信访事件提供决策参考,从源头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加强法院工作的稳定风险评估和提示,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审判与信访的良性互动,实现执法办案与化解矛盾有机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随着全球化运动的加剧和中国社会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社会遭遇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的问题——风险社会的形成。社会风险的不断涌现。在司法过程中,确立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既是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风险、树立司法权威的有效举措,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治本之策。

一、风险管理理论在司法过程中的导入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二)在司法过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进路

当前,我国学界和司法界对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关于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的风险管理在国内还没有系统的调研和论证。此外,在实践方面虽然有部分地区的法院已经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制定了相关的地域性规范文件,但是显然这种制度尝试还只是局限于某些地方以及某些“重大案件”,尚未有普遍性的制度规范形成。那么,构建司法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管理的理论进路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

首先,在法院工作中,审判过程中的社会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风险仅指办案过程和办案结果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广义的社会风险则包括除狭义风险之外的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工作机制造成不当干扰最终产生社会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因此应当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办案风险的可能形式及其发生的概率。

其次,应当对导致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的各因素进行类型化和区别化分析。从审判过程中和法院内部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稳定风险的来源进行深入探讨,将其与审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探讨在办案中降低风险,在办案中防止风险的再次出现的路径。

最后,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思路和制度设计。一方面,对具体案件的风险分级认定和处理,可依据现实危害程度、性质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分别拟定风险等级和处置标准。另一方面,评估机制的评估组织和工作程序进行详尽的设计。

(三)在司法进程中导入风险管理理论的价值基础

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必要性有三方面:司法环境的客观需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需要、审判工作管理科学化的需要。

由此,笔者认为,建立健全审判过程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践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三项重点工作的推动,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形式。

第二,有利于推动人民法院管理工作的进步,更好地贯彻效能、风险等科学管理理念,实现法院工作的科学化。

第三,有利于提高执法风险的评估水平,不断提高执法能力,也是法院工作规范化操作与提高效能的保障。

第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可以防止因司法不当引发涉法涉诉信访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

二、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渊源和原则

(一)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渊源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上个世纪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安全的评估预警的思潮。经济安全评估预警机制的建立,为相关领域风险评估机制的建立提出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社会问题仍然突出,影响和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不断增多,社会管理面临的潜在压力和风险不断加大。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把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研究建立审判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政策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社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原则

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的建立中,风险的发现是预防的关键,风险的评估是化解的前提,风险的化解是评估的目的。争取在风险控制上的主动权。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事前预防源头控制原则。必须和审判、执行工作管理密切结合,风险防控工作应当贯穿于诉前、诉中、判后执行和信访全过程,使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形成防控合力,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自立案之初就要全面收集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资料,分级评估案件的风险,根据实际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定期对各业务庭室在审执过程中是否全面收集排查办案风险、准确评定风险等级、合理确定防控措施、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整体联动全程防控原则。从立案环节开始,直至案件审理、执行完毕,所有环节的承办人随时排查、收集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因素,逐项登记于《办案风险评估信息登记表》,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防控措施及落实情况登记于《办案风险防控措施报告表》,随卷宗材料流转,本环节确实难以化解不稳定隐患的,由下一环节承办人继续实施,办案风险隐患以层层分解的方式得以化解。

3.各方配合长效治理原则。办案风险防控,关键在于对各种矛盾隐患的早发现、早解决。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着眼于社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坚持党委领导,形成以政法委为领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案件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网络。各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分工负责,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共同化解办案风险。

4.能动司法以人为本原则。把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建立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与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相结合,建立健全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大决策及程序,逐步形成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坚持能动司法,以确保社会稳定为着力点、以高效化解矛盾纠纷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全面履行法院职能,坚持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及时分析归纳社会公共管理领域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通过审判白皮书、司法建议等有效形式,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预警社会风险,堵塞社会管理漏洞,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三、构建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范围、内容以及信息收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机制,是指法院在受理诉讼(信访)案件后,在立案、审判、执行及信访阶段,根据已掌握的动态信息,对当事人是否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提示,为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实现公正司法,为民司法,实现案结事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的内容包括:案件的处理是否符合“案结事了”的要求;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越级访或群体访的风险;案件的处理是否存在问题或瑕疵,能否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案件当事人提出的合理诉求是否得以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能否通过法律释明和释法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案件当事人是否存在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困难,有无解决的可能;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他方面。

涉诉案件的信访风险信息可来源于各种有效途径。包括各类会议、庭审、来信、接访、反映、交转办案件、法院内网、外部网络等获取的信息。获取信访风险信息的部门和人员都有责任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内容。评估责任主体应及时甄别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及时对有效信息予以信访风险评估;提示责任主体按规定予以提示。

(二)责任主体的确定

在立案、审(执)阶段,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的责任主体是案件承办部门和承办人。涉诉信访案件,无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由最终作出裁判(或执行)的部门为责任部门,承办人为责任人;因客观原因不能确定承办人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评估责任主体,或指定具体责任人。有信访包案责任人的案件,包案部门和责任人为评估责任主体。

(三)风险预警等级划分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等级按信访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分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对应为白色、蓝色、黄色、橙色、红色五色)。其中一级、二级为一般信访风险,三级、四级为重大信访风险,五级为严重信访风险。

(四)风险评估预警的程序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分为一般评估和重点评估。一般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二级以下的案件。重点评估,适用于评估责任主体认为信访风险等级为三级以上的案件。评估责任人提出评估意见,提交审判组织研究;适用独任程序的案件,提请庭务会议研究;合议庭或庭务会议对涉诉信访风险评估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论证,对风险大小作出评价,对案件的处理提出建议;制定工作预案,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报本法院分管院领导、信访管理职能部门。评估等级确立与变更实行分级审批制。第一、二级由责任人确定,第三、四级报业务庭主要负责人审批确定,第五级报分管院领导审批确定。

(五)社会风险的化解途径

提示的评估等级最高为五级,或本程序评估等级为三级时,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化解;本程序评估等级为四级以上时,部门负责人应报请分管院领导参与化解,必要时,报请本法院院长参与化解。风险评估等级为二级以下的,评估责任人应向部门主要负责人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三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四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分管院领导、院长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风险评估等级为五级的,评估责任人通过部门负责人,向本法院全体院领导书面汇报化解进度和化解结果。

(六)考核制度与责任追究

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提示工作责任。评估责任主体、提示责任主体应按本规定要求,切实做好评估和提示的各项工作,确保运转规范、衔接有序。因工作不负责任、不认真执行本规定,导致当事人信访或者重访不止,发生严重后果的,将实行责任倒查,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结语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5

论文关键词:检察机关;风险研判;构建

三项重点工作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检察机关在这项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承担举足轻重的责任。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要求检察机关应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把风险评估作为办理案件的重要环节。这对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中化解矛盾、处理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把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检察业务管理,对于推进提高检察管理的科学化,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涉检信访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检察机关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涉检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范围内,在履行检察职能过程中,由未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的职能,在履行不同职能的过程中,其面临的风险类别与特征也是不同的。检察机关风险的内涵应该包括办案质量风险、执法风险、检察形象风险以及社会稳定风险。

风险管理是检察管理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是提高执法公信力、防范和化解涉检矛盾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期,社会矛盾触点增多,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破坏性增强,执法环境复杂而敏感,维护稳定形势日益严峻。[1]对检察机关而言,行使公权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要求与检察机关传统办案模式之间的矛盾还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执法办案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先期预测、先期研判、先期介入、先期化解,有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检矛盾。

(二)风险管理是健全内控机制、推动和促进自身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管理科学化是检察机关科学发展的基础保障,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优化组织架构,切实提高检察管理规范化水平。

(三)风险管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检察机关更好地深入分析总结具有代表性的风险特点、风险规律,及时发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因素,进而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更好地进行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察机关风险评估预警处置平台的构建

“检察机关风险评估预警处置平台”通过对案件基本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处置评析、动态跟踪、归档管理、后台管理、工作助理等八大模块的综合应用,打造检察机关风险管理的全新模式。

(一)风险识别与评估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对主体所在外部宏观和内部微观风险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归类、鉴别,并最终确定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潜在风险的大小的过程。

1、全面采集风险信息。风险信息采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工作,是识别与评估风险的基础。通过办案干警填报《风险评估表》、《风险处置动态跟踪表》,院领导、部门负责人就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到实时风险等级、工作预案、信访情况以及处置进展等信息。确定风险等级后,如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由检察调控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报检察长审批后,可以重新调整风险等级,并立即向案件承办部门发出相应等级的风险预警提示,以便案件承办部门及时变更处置预案;对已处理完毕的事项,再出现信访的,由控申部门及时填写《风险评估表》,激活原档案,启动新的风险评估处置流程。

2、规范确定风险评估要素。通过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把当事人诉求、各工作环节的风险因素、风险情形、影响范围等设定为主要的风险要素。在风险评估表中列举出各工作环节的风险因子、各级风险的不同情形以及从社区或行政村到全国乃至国际不同层次的影响范围,由承办人在下拉菜单中直接选择,细化评估的内容、项目,增强了评估的简便性、可操作性,避免识别与评估的随意性、盲目性。 转贴于  3、科学界定风险评估等级。综合分析检察实务中的可能风险状况,将当事人对拟作决定反对意见强烈、有极端个人行为或倾向、有暴力倾向或行为等9种最严重的情形列为一级重大风险,将对拟作决定有明显抵触情绪、有非正常上访倾向或行为等5种情形列为二级较大风险,将对拟作决定有分歧意见、有涉检信访倾向或行为、有利用网络等媒介对检察机关或干警作负面报道苗头或现象等3种情形列为三级一般风险,并为三级风险依次设置“红、橙、蓝”三色预警以及不同的流转、审批程序,所有风险评估定级,均需本院检察调控中心审核,相应的领导审批,并由检察调控中心备案,从而保证了识别与评估的准确性,避免人为抬高或降低风险等级等定级现象的发生。

(二)风险预警与应对

风险预警与应对是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最终落脚点,也是风险报告与分析的前提。信息平台根据风险处置责任划定不同的权限,并具有自动提醒功能。承办人须在平台上及时(最迟在案件结案前)填报《风险评估表》、《风险处置动态跟踪表》、《风险评估处置评析表》中的相关内容,具体负责风险的化解处置工作。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检察长除审批风险评估、应对预案、结案等外,分别承担三级一般、二级较大、一级重大风险的包案责任。设在控申部门的检察调控中心办公室则负责风险研判工作的备案、处置工作的协调、指导等,从而确保全院共同落实风险研判处置工作,全面实行逐案排查,避免了遇到问题相互扯皮推诿和个别部门单打独斗等不利局面。院领导可以通过在平台上审批干警评估结果、应对预案,把握评估状况,及时启动领导包案工作,强化风险管理指挥功能。一旦风险因素、客观因素等情况发生变化,所有审批者均有权修改风险评估等级、完善预警处置举措。通过系统设置的流程追踪图,可以实时了解个案的流转环节和当前环节。通过“动态跟踪”,便于全面掌握所有风险案件的处理态势。风险化解处置结案时,须经包案领导审批,并且要对承办人的结案报告进行逐级评析。检察调控中心办公室根据风险定级审核和备案制度,全面全程掌握全院的风险研判处置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协调和应急处置。此外,上级业务部门通过权限和网上上报备案功能,可以随时查阅和了解基层院重大风险案件预警处置情况,强化对下级院的指导。

(三)风险报告与分析

风险报告与分析是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升风险管理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方面是对风险个案的总结,主要是对风险评估、预警与处置工作效果的评价,通过设定《风险评估处置评析表》,要求承办人对每起风险处置工作,都要从预估准确度、预案科学性、处置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小结,总结经验教训,逐级进行评析,为学习交流参考积累资料。另一方面是对风险数据的综合利用,便于风险管理者了解风险管理状况、总结风险特点与风险态势,以辅助决策,调整思路,把握政策,改进工作。

三、完善检察机关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议

检察风险管理尚属新兴事物,还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定式,还需要检察机关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创新,进而推动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按照检察一体化和集约化的要求,应不断加强案件监督管理部门与风险管理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有效实现风险研判平台与已有的检察业务动态管理系统和案件管理系统的融合共享,加强对执法办案的动态、开放、全面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该平台作为风险管理统一载体的综合效力。

(二)进一步科学界定风险等级判定标准。风险等级的判定标准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合理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妥善化解风险矛盾的依据。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或者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这是推行检察机关风险管理机制的最大困难,影响对案件风险的防范和应对。[2]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6

主攻小麦调研分析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主产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2011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达到7985万亩,产量3123万吨,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8.2 %。2012年河南省主攻小麦市场调研与形势分析。一是实施动态监测。调动小麦主产区(15个省辖市)的力量对小麦生产过程、市场价格及交易活动程度等进行跟踪监测。今年以来,河南省小麦市场供应充足,由于小麦、玉米价格倒挂,饲料替代增强,价格稳中有涨。4月1日起国家调整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底价,每吨平均上调160元,托市麦底价提高后,小麦出库价格几乎与当前市场价格持平或略高,预计后市小麦市场还将呈温和上行走势。据遥感监测,当前全省小麦生长较好,已全部进入拔节期,其中一类苗占64.91%,二类苗占27.52%,三类苗占7.57%,整体长势好于去年。二是对关键农时季节进行重点关注。在新麦上市之初,拟组织全省力量,对主产区小麦产量、质量、价格、收购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夏粮托市收购期间,及时启动小麦价格周报制度;三是量化分解任务。根据农时季节和各地的农业区位优势,对18个省辖市和10个重点县量化分解调研任务,对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油菜籽、苹果、大蒜等大宗、重要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投入产出、供需形势、收购流通、未来走势等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判,及时预警。

提升预警产品质量

2011年5月,河南省对原有监测预警产品进行了升级改版,今年全省将重点放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具体安排是:1.《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对粮、棉、油、蔬菜等主要农产品进行专项调研,进行深度分析报告;对主要农产品及农资市场进行半年和年度分析报告;对小麦、玉米、棉花等8个农产品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报告。2.《市场热点聚焦》,密切跟踪价格异常波动、社会广泛关注的农产品市场热点,及时开展调研分析,提出建议,及时上报、。3.《农产品市场价格专报》,对主要粮、棉、油、畜水禽蛋产品、农资等53个品种农村集贸市场价格进行监测汇总、分析;春耕备播与秋冬播期间每周监测主要农资价格,并印发简报;夏粮托市收购期间每周监测小麦收购价格,印发简报一期。4.《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周报》,每日对全省21家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点45种鲜活农产品的价格和交易量信息进行监测,在河南农业信息网上;每周汇总整理一期周报。以上信息产品报农业部、省政府、厅领导,送省直有关单位、厅内有关处(室、站),发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及30个基点县农业局(农委)。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厅不断探索,总结推广了一系列农产品市场预警方式,除传统的纸质方式外,逐步推出了手机短信方式、互联网方式、电视电台专题节目方式。今年,河南省将进一步加强与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和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不断丰富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形式,延伸农产品市场预警服务链条,不断提升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能力。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7

一、洪泽法院商事案件主要特点

年1-11月份,洪泽法院共受理商事案件1354件,比增90.97%。案件类型分别为民间借贷、金融借贷、物业服务合同、破产申请等案件。这些民商事案件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案件类型多样化

年里,由于2008年下半年以来,多部企业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渡过难关,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在一定时间的积累后,涌现到司法程度中,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并且传统的案件类型也发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具体如下:一是民间借贷纠纷大量涌现。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款,导致有的企业采取民间融资、借高利贷的方式,从而引发诉讼。年1-11月份,洪泽法院受理各类借款纠纷案件1444件,同比增长152%。二是信用社案件大批量涌入。部分企业虽然直接从县信用社贷款,为了降低金融风险,信用社往往要求企业提供担保人,在此情况下,出现了一大批教师、公务员等有固定收入作为担保人签订的借贷合同,这些担保人中部分替多个借款人提供担保,企业无力偿贷破产后,信用社又以担保人为被告提讼,这类纠纷特点企业倒闭后,党政干部背上很重的债务,严重的影响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稳定性。年,洪泽法院受理的信用社作原告的金融案件1075件,同比增长90.6%。三是申请破产清算案件增多。由于资金链断裂和受市场冲击影响,一些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困难,出现资不抵倒债,部分企业主由于借了大量外债,便借公司解散之机弃企逃债,导致公司破产清算纠纷增多,并引发工人工资纠纷,这些工人由于无法兑现工资,往往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法院等国家机关,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从而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据统计,年以来有5家企业申请破产。五是物业服务纠纷增多。近年来,由于我县房地产业发展极为迅速,各类住宅小区、商业楼盘实行物业管理明显增多,并趋于普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也相应呈逐年上升之势。这类纠纷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物业服务费的缴纳、物业服务质量、停车位、活动中心等公用场所使用收益分配等涉及全体业主利益的共性问题。

(二)易引发群体性纠纷

如前所述,由于案件类型的特点,导致了案件纠纷的群体性特点。大部分涉企民间借贷案件,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往往向多个债权人融资或一旦发生企业经营不善,涉及到多个权利人;以教师、公务员作为担保人的金融借贷案件里,这类贷款标的数目相对较大,担保物一般涉及到担保人的房子等价值较大的财产,并且担保人往往为多个企业提供担保,如果企业因为破产无力还贷,这类担保人则成为诉讼主体;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中,方多处于同一事件背景和同一社区,因此会形成共同的利益圈,即同一小区的业主较容易对纠纷达成共识,以群体性的行为向物业公司主张权利。此类纠纷如处置不当,则容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洪泽法院今年审结的这类纠纷,呈现出了判决和撤诉结案的多,调解结案的少的特点。由于企业生产、销售、资金运转是一环扣一环的整体行为,一旦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发蝴蝶效应。如企业资不抵债而引发一系列工人追讨工资、出借人追讨欠款等涉及民生、企业生存发展的案件,影响社会稳定。

二、洪泽法院关于涉企商事案件的应对措施

(一)转变理念,打好司法主动战

1、树立大局意识,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面对涉企案件剧增的形势,洪泽法院党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宏观经济形势司法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司法应对措施,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联系企业活动的工作意见》、《防范经营法律风险60项提示》等指导性文件,从合同签订、履行、借贷风险防范、劳动合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涉法问题意见。这些做法,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2、加强宏观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建立案件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审管办每季度或对一段时间出现的批量商事案件通过审判态势进行分析预测,从纠纷发生原因、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形成专门详细的书面报告,并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进行汇报。年以来,洪泽法院共向县委领导报送篇涉企专项汇报,为领导进一步做好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二是建立典型案例编报制度。以民二庭牵头组织法官对企业常见纠纷进行梳理,形成典型案例,提供给企业负责人或法企联系人,以案例形式对企业进行生动法制教育,帮助其防患于未然。三是建立工作建议机制。加强对涉企法律纠纷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帮助其完善内部管理。年以来,洪泽法院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共发送了100多条工作建议,部分已经形成了企业的内部管理规定。

(二)搭建网络,构建多元联动化解纠纷机制

1、搭建“三个平台”,拓宽多元化解涉企纠纷渠道

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基层社区、人民调解等组织的作用,加强法律指导,使大量纠纷在诉前予以分流和解决。一是搭建“合力平台”。即对重大案件主动汇报,充分利用县委、政府资源优势,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关单位共同参加下,对涉及企业破产、劳资纠纷、物业服务等社会影响较大、群众给予关注的群体纠纷或集团诉讼,共同“会诊”,制订预防、排查、解决方案,有效避免矛盾激化引起社会震荡。二是搭建“对接平台”。充分利用“法官工作站”、“巡回审判点”、“人民调解工作室”三点一线优势,做到排查矛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化解矛盾不留死角。年以来,在县矛盾调解中心、县劳动保障局、县拆迁办设立法官工作站,选派专人与工会、妇联、民调组织对接,对涉及企业破产、土地征用、劳资纠纷共同会诊,制定解决方案、合力调解。在各镇、盐化工区设立巡回审判点,在工业园区设立巡回法庭,选取涉企典型案例进社区、进企业,就地开庭,就地开展法律宣传。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各镇和有关部门选聘了28名调解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人民调解员。对一些简单涉企案件如民间借贷等案件,引导当事人进行诉前调解,对进入诉讼程序的一些案件,根据情况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到诉讼过程中,共同研究、解决对策。三是搭建“导向平台”。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作用,加大对多元化解涉企群体性纠纷机制的宣传,重点介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相互衔接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的基本运行情况、做法、取得成效,使公众了解各种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利弊,引导人民选择更为理性、便捷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2、推行“五进”企业活动,织密服务企业机制

始终围绕“热情服务、依法保护、尽责周到”主旨,全力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挂钩联系进企业,服务企业发展。建立院领导挂钩重点企业项目制度,与该县10户重点企业建立联系制度,明确联系领导、责任庭室,清晰企业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密切关注对有可能发生重大涉企纠纷事态的发展。年以来,洪泽法院分管领导对开展20余次挂钩活动,收集了有价值的建议50多条。多方合作进企业,推动协同司法。探索建立涉企纠纷案件工作台帐、通报协调制度,为党委政府提供司法建议。在处理涉企集中管辖案件中统筹兼顾,对内健全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院内则通盘考虑案件的受理、审理、执行,必要时成立专案组。对外争取县工会、县经贸委、县工业园区管委会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优质保障进企业,深化公正司法。认真组织巡回法官学习业务知识,加强涉企纠纷审判调研,为政府决策服务,为公正裁判服务。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平等维护辖区内外企业的合法权益。慎重采用诉讼保全措施,尽可能保全固定资产或要求提供担保,少保全流动资金,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廉政监督进企业,确保廉洁司法。加强教育,强化监督,认真落实廉政监察员制度。加强对审判权运行的监督,在巡回法庭设置“五个严禁”宣传栏,印刷“五个严禁”监督卡,随案和调研时发放个企业主。公布24小时自动接听举报电话,强化巡回法庭日常廉政监督。意见征求进企业,提升高效司法。召开法院工作服务企业发展座谈会,听取企业负责人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掌握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法律需求,开展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提出对策建议,举办法律培训,寄送典型案例,提出司法建议等形式,引导企业依法管理,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企业提高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三)突出了重点,实现了“三个提高”

在党委的领导下,一批重大、疑难、敏感涉企案件,通过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得以妥善解决,实现了“三个提高”。

一是提高了商事审判工作质效。由于较好将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进行了有效衔接,克服了单一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调处纠纷时的缺陷,充分发挥了司法资源的最大功效。年度,该院共受理商事案件709件,调撤率为71.63%,年1月-11月,受理商事案件1354件,调撤率77.31%。

二是提高了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力度。在构建多元化解涉企群体性纠纷机制中,不断加强对调解组织指导、培训力度。年以不,共培训指导人民调解员400余人次,指导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案件400多件;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诉讼案件调解300多件。

社会稳定形势分析研判报告篇8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扛起维护全区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治任务,扎实做好源头预防、专项治理、稳控化解、应急处置等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确保实现“不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极端个人事件、不发生进京规模性聚集事件、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重大网络舆情”的目标,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主动防范。加强动态监测,提高发现和识别风险隐患的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未雨绸缪,明确社会安全稳定重点、时间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主动作为,防患于未然。

(二)系统应对。建立新型风险管理体系,事前加强风险的评估、预判和防范,事中加强风险的应对与处置,事后加强风险免疫和管理能力建设。

(三)标本兼治。针对各类风险,既要从治标上化解风险,更要从治本上控制风险,避免风险向政府转移或聚集。立足抓常抓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四)守住底线。坚持底线思维,抓早抓小,做到心中有数,不忽视任何一个风险,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充分估计风险发生最坏的可能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三、工作措施

(一)重点群体

责任领导牵头,开展调研分析、风险评估、政策研究报告,掌握底数,集中攻坚或专项治理,防止各类风险交织叠加、集聚升级。

1.退岗乡村医生。各乡镇卫生院加强对未审核通过的退岗乡村医生活动情况排查,及时开展疏导、劝导,发生重要特殊情况及时参加处置和稳控。根据卫健委专项问题解决步骤,积极稳妥实施结案化解工作。

2.计划生育特殊群体。包括计生特殊家庭(独生子女死亡或残疾)、术后并发症等享受计生扶助政策的对象本人及家庭成员。各乡镇要精准落实国家、市、区各项计生扶助政策;对计生特殊家庭定期开展结对帮扶、节日慰问等活动,积极组织心理医生开展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服务;经常开展下访,掌握群体利益诉求信息,及时报告倾向性、普遍性问题并开展政策研究,做好群体突发情况应急稳控工作。

3.医疗纠纷患者。加强纠纷预防和管控,实行院务公开,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回应纠纷患者诉求,解答医疗纠纷维权程序和途径,强化“三调解一保险”机制。

4.邪教人员。加强全系统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着力加强预防工作,巩固教育转化成果。

(二)重点人员

聚焦诉求频繁、言行过激等重点人员,分级分类、精准管控化解,确保重点人员不进省进京滋事、不制造极端恶性事件、不制造负面舆情、不相互串联聚集。

1.积极教育转化。对各类重点人特别是上访老户、长期进省进京越级访和非访等人员,责任单位要落实化解稳控责任,切实做好诉求化解、思想疏导、困难帮扶、教育转化、违法行为收集固证和处理等工作。

2.精准管控。对纳入重点管控对象,责任单位要组建管控专班,细化管控工作责任与措施;重要敏感时期,施行“日报告”,确保人员活动预警、管控、查找、劝返一体化运行。

(三)重点工作

1.重大疾病防控

重点排查:组织医疗机构加强医务人员培训、规范化诊疗,以及强化“早诊断早治疗”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寨卡、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点及输入性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是否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对学校等重点场所的疫情防控是否高度重视、密切关注。

2.疫苗安全管理

重点排查:日清月结工作要求是否落实到位;疫苗管理专人负责是否落实到位;“三查七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过期疫苗规范报废、上报是否落实到位;安全接种是否落实到位;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硬件更新建设是否按要求落实到位。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重点排查:全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加强对流感样病例监测和实验室监测的工作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对本地本单位发生的流感疫情动态是否密切关注到位;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意外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4.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重点排查:本部门、本单位医疗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全面开展医疗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的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全面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细化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和诊疗规范是否落实到位;对产房、新生儿室、麻醉科、手术室、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口腔科、消毒供应室等医疗风险较高的科室和部门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是否有力。

5.安全生产

重点排查: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是否常态深入开展;全面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培训演练、例会、检查、考核等安全生产四项制度是否进行了再完善;专业化队伍是否按要求建设到位;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是否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对外墙保温材料、老旧电路、消防设施设备等方面的隐患是否排查整治到位;消防通道不通畅、值班人员履职不尽责、消防器材设备运转不正常、管理人员检查制度不落实、安全标识不清楚等问题是否得到了妥善解决。

6.网络舆情监测

重点排查:本部门、本单位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机制是否建立健全;针对突发事件新闻和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是否制定了完备的工作预案;在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向方面,是否有专人实时筛查研判;针对网络出现的虚假不实信息,是否具备有效的舆论引导能力;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是否具备不同级别的响应预案。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分别成立社会安全稳定领导小组,负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排查,重大风险隐患评估,制定和实施社会安全稳定工作方案等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防社会安全稳定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明确防控责任。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社会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和“一岗双责”的原则,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勇于担当、履职尽责,把职责范围内的风险防控好。

上一篇:社区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报告范文 下一篇:乡镇风险隐患分析研判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