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12:28:19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1篇

a.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b.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c.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书设计:

窃读记

因窃读被赶出书店——孤独无助

详写两件事

人物描写得到帮助,读完好书——感动、感激

略写窃读方法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2篇

关于文本细读,王崧舟老师的诠释最为难忘――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回味再三,感受良多。此话如果放在王老师身上,那是最应景的了,王老师每每在课堂中潇洒、顺畅、恰倒好处地引领学生相融无痕地进入文本塑造的境界,源于他在文本中潜心涵泳后的厚积薄发。然而我们呢?我能在文本中找到自己的美丽倒影吗?我们是否读懂了文本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良苦用心”了吗?我们是否仍以梦里懵懂的状态生涩地带着学生到文本中梦里懵懂、浮光掠影地走了一遭呢……答案是肯定的,正如“昨天的旧船票登上了今天的客船”。你看我们仍以参考书为宝典,各类教案为捷径,匆匆翻阅之后,走进了课堂,窃以“权威”自居,驱赶着学生读课文了。如此的这般,我们能把学生引向何方?能把学生引入多深?

记得在一则新闻中听到总理在教育调研时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战略性观点。如何夯实教师这个“本”,以语文教师为例,大的方面不说,仅仅从个体来说,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提高工作的技术含量,不得不潜下心来,拾起文本这把“砍柴的刀”,非用心的打磨不可。宋朝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二》中说: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诗中说往日船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告诉我们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从教学这个角度来说“艨艟巨舰”就是“课堂教学的过程”,包含对文本的烂熟于胸,条分缕析之后的胸有成竹;包括对教学过程中跌宕起伏之间的游刃有余、轻车驾熟、挥洒自如。如能做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境界,文本细读是基石,是起点。读什么?《小学语文教师》告诉我们要读文章,读时代背景,读作者,还要当今这个时代,也要读我们这个读者。读文章和作者为在把握文本作者的思想倾向;读当今这个时代反映文本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取向;读我们自己这个读者,贵在反思我们对文本的解剖能力和与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已经达到无缝焊接的程度。但是文本细读有个读厚与读薄的取舍问题。当我们潜心细读时,会发现越读越觉得文本的广阔,即为读厚;于是此时我们要做好如何读薄的问题研究,即能在如此丰富的内涵或知识点中,理清教学的主线和最佳教学切入点。

从上看来,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师,不仅仅是读者,更是有些文艺评论家的味道了。王崧舟老师的每一堂语文课,总是让我们如浴春风,新风扑面,原因就在于他以一颗“文艺评论家”的眼光和心态要把文本穿凿,因此他的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样的美丽,甚至有些神话的味道,而我们呢?是否在退休以后仍不知语文教学为何物呢?倒影在文本中是那样模糊,文本在我们心中是隐隐约约的呢?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刘鹗 李健中 张少陵 张积中 道德经序 晴峰夫子 详注道德经

1983年,我在江苏省泰州市图书馆发现了一部《老子道德经》,是清光绪初年浙江书局辑刊的《二十二子》丛书零种,其中有刘鹗手迹近一千五百字。刘鹗引录了其师李晴峰《详注道德经》中的若干要义,转录了晴峰夫子平日口授的两段话,以此作为《〈道德经〉序》。1988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我的《泰州发现的刘鹗手记》一文,对此作了简要介绍。当时,我将此文复印了一份,呈请刘鹗之孙刘厚祜先生审正。

我的《刘鹗手记考释》一文载于中华书局1994年2月出版的《文史》第三十八辑,后来收入《诸子百家研究》[2]一书的下编。然而,《文献》1998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署名“方宝川”、题为《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的文章,故意歪曲了我的学术观点,歪曲、篡改了太谷学派原始文献材料。虽然其文章最后转抄了一篇据称是“刘家本”[3]《张氏遗书》中所录的《道德经序》,但是其观点却难以自圆其说,而且,也经不起实事求是的推敲。比如,《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的作者断言,刘鹗的《〈道德经〉序》乃是张积中所作,而李晴峰的《详注〈道德经〉》就是被列为“《归群宝籍》之十七”的张积中“批注”《老子》二卷,这明显与事实不符。因此,我们有必要予以澄清。

一 我的学术观点被无端歪曲

在《刘鹗手记考释》中,我讲得很清楚:“刘鹗记下了晴峰夫子平日口授的两段话,作为其所录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要义之序,故其序末署名称‘门小子铁云刘鹗敬录’。”是刘鹗所作的《〈道德经〉序》中引录了晴峰夫子的两段话,刘鹗和我都没有认为这是晴峰夫子作的序。可是,《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却硬说我“断定该序为李晴峰所撰”,又有“至于刘鹗为何将《道德经序》视为李晴峰所撰”云云,甚至煞有介事地说:“刘鹗亦可能明知该序是张积中所撰,因‘黄崖教案’之故而改题为‘晴峰夫子’所撰。”作者将自己想象编造的“疏漏”观点强加给刘鹗和我,然后再通过兴师问罪来“订疑”,真是何其怪哉!如果《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真的连我这白话写成的考释都读不明白,那么其究竟能否正确断句与解读《张氏遗书》和其他太谷学派文献就值得怀疑了。[4]

二 太谷学派原始文献材料被任意歪曲篡改

《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的作者说:“张积中的著述共十九种,其中所批注的《老子》二卷,被列为《归群宝籍》之十七。”[5]又云:“张积中为批注《老子》而写的这篇《道德经序》,收入了他的文集??《张氏遗书》。”事实上,所谓张积中“批注”《老子》一事纯属子虚乌有。《归群宝笈总目》著录:“《老子》二卷,一册,黄??太夫子批圈,陆保?敬录?,归群宝笈之十七。”显然,这“归群宝笈之十七”并不是“黄??太夫子”张积中的著作,而是陆保?用?笔过录到另一部《老子》上的张积中阅读《老子》时在书上所作的批语和圈点。将“批圈”篡改为“批注”,再将“批注”与李晴峰的《详注道德经》混为一谈,足见《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的作者手法之独特!学识渊博的刘鹗真的会糊涂到弄不清“详注”与“批圈”的区别,甚至连自己老师的名号和著作都搞错的地步吗?如果说刘鹗故意如此,这又有何根据呢?以歪曲、篡改原始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搞“研究”,不知这是哪家的“治学方法”!

三 《张氏遗书》中的《道德经序》并非张积中所作

《归群宝笈总目》中既有“批圈”《老子》二卷(之十七),又有《张氏遗书》三卷(之四)。如果《道德经序》是“批圈”《老子》的序,则已在书中,根本不必单独取出再收入《张氏遗书》。况且,张积中只是于阅读时在《老子》书上作了?笔“批圈”,本来就没有另著一部“批注”的《老子》,更没有“详注”《老子》。所以,这篇《道德经序》根本无法安在他的名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假若这是张积中为自己所著的书作的序,又怎么会在序末署某某某“沐手敬序”呢?这种口吻应是晚学为前辈或者为同辈中的长者著的书作序时才使用的,不是吗?

那么,《张氏遗书》中的《道德经序》之祖本会不会是张积中为李晴峰《详注道德经》作的序呢?也不会。序中被删去的“中不敏”、“中惧夫道之或坠也”的“中”字应是作注者自称,而李健中、张积中均以“‘中’字为派”,两人相互交谈时,不论谁以二人名字中共有的“中”字自称都不妥[6],而李健中对晚辈和弟子自称“中”的可能性最大。当然,关于“李晴峰又名李健中”之说,目前我尚不能轻率否定夏敬观《窈窕释迦室随笔》中的文字材料而听信《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的作者的臆测。《龙川夫子年谱》对人名字号本来就收录未全,其中不仅没有“李晴峰又名李健中”的记载,甚至连“刘鹗字铁云”也没有。只曰“刘鹗字云搏”,难道可据此说“刘鹗字铁云”[7]也错了吗?

刘大绅1947年编辑出版《儒宗心法》时,“黄崖教案”早已烟消云散,其所录《张氏遗书》中的《道德经序》在序末所署“真州沐手敬序”的三个缺字框内只补出了第一个字“张”。如果此序真是张积中所撰,难道此时还有必要隐去其名吗?可见刘大绅已知道此序并非张积中所撰,但尚不能确定是“张氏”家族中何人所撰,故只好仅补出一个“张”字而已。

在刘鹗《〈道德经〉序》中,“昔者闻诸夫子曰”、“昔夫子尝谓予曰”中的“夫子”指晴峰夫子,“子曰:‘老氏得耳诚,谓之道。’”中的“子”指周太谷。显然,其区分是很清楚的,晴峰夫子著有《详注道德经》也是很明白的,刘鹗引录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的“义意”、“并为之序”更是一目了然。当然,如果认为其中还深藏有什么玄奥莫测的“微言大义”可以为张积中争得《道德经序》和《详注道德经》的著作权,“独具只眼”的《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尽可以随意发挥,而我则只能本着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学术考据原则听任别人妄作“疏漏”的指责了。

四 刘鹗《〈道德经〉序》中所引资料的来源

刘鹗《〈道德经〉序》中所引用的晴峰夫子平日口授的两段话,其资料来源看来就是《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转抄的《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祖本,这两篇序在引用资料的来源上应有同源关系。近年来,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正在影印出版《太谷学派遗书》[8],其中的若干抄本[9]的版本、源流、演变、收藏情况、真伪和可靠程度等尚待认真详细的考证研究。假如《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转抄的和由出版社影印的《张氏遗书》中所录的《道德经序》未被人进行过类似变“批圈”为“批注”式的篡改而确系原貌[10],下面方可以进一步作些探讨。

(一)《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祖本的写作时间问题

据序末所署“同治癸亥七月甲子日”可知,此序作于同治二年七月二十日,即公元1863年9月2日,早于同治五年发生的“黄崖教案”。是年,李晴峰五十六岁。《龙川夫子年谱》曰:“师教人以致知、格物为本,尝取二氏譬喻,以转识成智为致知,以心息相依为格物,亦窃比老彭之意。”这段话与刘鹗手记所录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要义中“儒、释、道三教杂糅”的思想特点若合符契。李晴峰《详注道德经》应完成于此时或稍前,而《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祖本则作于此时。

(二)《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祖本的作者问题

据序末所署“真州沐手敬序”可知,序文的作者是“真州”[11]人,与李晴峰、张积中是同乡,姓名共有三个字。序文的作者称李晴峰为“夫子”,并以晚学的口吻署“沐手敬序”,其作品又有资格收入《张氏遗书》,当时完全符合这些条件又有据可考的人唯有张积中之子张少陵。张少陵,字“道生”,是李晴峰夫人张孺人的堂侄,与李晴峰关系密切。他早年从学于晴峰夫子,“登龙门”后,“官山东令”。《龙川夫子年谱》“同治四年”记载有张少陵与李晴峰的交往,这已是作序两年之后的事了。一年后发生了“黄崖教案”,张积中全家遇难。《张氏遗书》中所收的应不只是张积中的作品,同时亦包括“张氏”家族中其他人的作品,如其子张少陵的这篇《道德经序》。

晴峰夫子的《详注道德经》完成后不久就发生了“黄崖教案”,他的这部由其高足弟子兼内堂侄、“黄崖教案”的“罪魁”、前山东令张少陵作序的大作还能公开流传吗?笔者认为,这应是此书鲜为人知、不见著录的主要原因。

(三)刘鹗《〈道德经〉序》与张少陵序文的关系

发生“黄崖教案”三十年之后,至光绪丙申年[12],晴峰夫子仙逝已十一个春秋,但“黄崖教案”的阴影仍未散尽。刘鹗用张少陵为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所作序文中的有关材料[13]重作了一篇《〈道德经〉序》,这就是我《刘鹗手记考释》中所录的《〈道德经〉序》。这篇序是刘鹗作的,其中以“拿来主义”的方法使用了张少陵那篇序文中有关晴峰夫子的材料。特别要说明一句,老残先生和我都从未认为是当时已经去世了十一年的晴峰夫子作的这篇序。张少陵是为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作的序,而刘鹗则是为自己所引录的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中的要义作的序,故其序末云:“敬将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之义意爰识之,并为之序。”所以,尽管这两篇序所用的资料有渊源关系,却分明是两篇各自独立的序文,决不能混为一谈。

五 结束语

以上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和《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有关论述,不当之处,谨请海内外专家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亦欢迎《关于刘鹗手记〈道德经序〉的作者问题》之作者继续匡谬订疑!

[1] 作者高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江苏泰州人,1954年生。著作有《诸子百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荀子〉版本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等,主要论文有《郭店竹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定位??兼论屈原与郭店楚墓竹书的关系》(《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2期,对此文中排印讹误的《更正》见该刊2000年第3期第124页)、《〈楚辞〉窥管》(《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3期)、《老子的“道”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哲学动态》1998年第9期)等。

[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3] 刘鹗后裔所保存的手抄孤本。

[4] 至于刘鹗在序中所引用的晴峰夫子平日口授的两段话,其资料来源见下文。

[5] “归群宝籍”四字是引用方宝川的原文。“籍”,手抄本《归群宝笈总目》原写作“笈”,我在下文保留了“笈”这个异体字。《归群宝笈》,原书散佚,其目录《归群宝笈总目》有抄本传世。这里,我和方宝川所依据的材料均为手抄本《归群宝笈总目》。

[6] 无论古人、今人,都不会这样。

[7] 《归群草堂语录》中有“刘铁云”的称呼。

[8] 共三集,已出两集。

[9] 包括《张氏遗书》等。

[10] 不妨先作如此假设。

[11] 今江苏仪征。

[12] 即公元1896年。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4篇

第一课时,借课前,学生自己探究。《史记·魏公子列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④〉》中的课文,由于学生刚学完《必修④》中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积累了《史记》和古汉语中的一些知识,在文句和写作技巧上也有一些感受,他们有经验,知道怎样去弄懂一些字词句知识,于是我要求大家看注释,借前文和以往学过的文言课文,查阅词典和其它工具书,自己译句,自己划分文章层次,自己熟悉情节,把握人物性格。少数疑难先讨论,顽固疑难由教师解答。这样,人人动脑,个个动手,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他们一是留心将初中所学词语与《魏》文中词语进行对比,温故知新。例如初中所学《愚公移山》中的“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和《魏》文中的“今吾且死”之“且”均译为“将要”,《陈涉世家》中“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与《魏》文中“公子怪之”之“怪”均用作意动动词“认为……奇怪”。二是既读注释又能将注释弄懂弄透。有些动词的用法在《魏》文中只是一般注释,若死记这些注释则不易触类旁通,我就引导学生利用古汉语知识把它弄懂。例如《魏》文中的第二自然段“仁而下士” “争往而归之”注释中分别为“对待士人”“归附他”,“皆谦礼而交之”“以其富贵骄士”中的“骄”字没注释。学生们经探究发现这些词语动用的特点:动词后均是省略了一个介词,分别加上介词“于”并将“于”译成不同的介词:“仁而下于士”(仁而对士下),“争往而归于之”(争往而向他们归附),“皆谦礼而交于之”(皆谦礼而同他们交),“以其富贵骄于士”(以其富贵对士骄)。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动词使动用法很多,如“负秦曲”“完璧归赵”“恐其破璧”“毕礼而归之”,《魏》文中的“修身洁行”“却秦存赵”等均由学生自己翻译出来。对《魏》文中“坐定,公子从车骑”,同学们根据文意和生活实际, 发现“从”不是一般动词“随从”,而是一个使动动词“使……从”,因实际生活中只能是车骑跟随公子而不会是公子跟随车骑。根据文章具体内容,他们能区别同词异义。如《魏》文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与同文中的“让魏公子曰” 中的“让”,前为“让出”后为“责备”。有人初读《魏》文后,就略知文中的信陵君和廉颇、蔺相如一样具有很多优良品质,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人物。

第二课时,设问题,教师引导探究。解决课文中的宏观(人物、情节、写作技巧、文章主旨等)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像读现代文一样地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做三件事:①指出对故事及写作技巧上的困惑;②指出学习文言词句的困惑;③像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蔺相如完璧归赵”一样,谈自己的看法。这三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想。有的说,信陵君本来德高望重,为什么要用窃符的办法救赵?这不显得卑鄙吗?有的说,只因与赵是婚姻关系就去窃符救赵,而使魏国遭秦痛恨,这不有损魏国利益吗?有的说,魏公子只能留赵是罪有应得……多数人对信陵君提出了批评。也有的说,侯嬴的北向自刭,是否表现了他的愚忠?也有的把没弄懂的文言知识挑出来。有人问,句子“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为什么是“故意”而不是“所以”;有的同学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句中若不要“以便国家”就很不适合侯生忠于国家的境界,有犯自由主义之嫌。有的同学甚至对“袖四十斤铁椎”中“袖”的注释提出质疑,说“一个袖怎装得下四十斤的铁椎”?对同学们中提出的文言知识的问题,先让大家讨论一番,让学生作答,然后对一些难题以理服人地进行商榷性的解说。对于信陵君的为人争论激烈,说好说坏均有的现象,我肯定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精神,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世上没有完人。本文主要是从赞扬信陵君的为人品质说的,所以作者持肯定态度在写,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也可以,信陵君确实有很多不足。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习优点,摒弃不足。这样,作为信陵君这个形象对我们的启发就是多方面的了。关于对侯生的问题,也让大家讨论。对“袖”的问题,我解释说,战国时作战多战车,将士穿大袖衣,所以能装四十斤铁椎,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写赵武灵王学胡服骑射,自此才“小袖”。当然赵武灵王以后也有大袖的。总之,古人有穿大袖者,大袖能藏铁椎。

第三课时,利用课文作文,展开读写结合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布置了一个开放的作文题。要求评价信陵君,因为学生对课文人物事迹较熟悉,因为各有见解,因为他们在课堂上的话还未说完,所以不少人不吐不快,所以有话可说。人们常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要求准确、鲜明、生动,所以,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作为范例的文题,如“信陵君,我的楷模”,“信陵君,你教我这样做人”,“信陵君,请你别这样做”。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又写出了不少的好题目:“信陵君,智勇者也”,“信陵君,我心中的偶像”,“不能苛求信陵君”;由于出自内心,所以行文如流水;由于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所以论证有力。

这次的《魏》文课,除上得比较活泼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自己动脑动手,遇到了问题,驰骋联想,心游万仞;解决了问题,快乐兴奋,印象深刻;且做到读写结合,阅读和表达双丰收。课后甚至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今后上课再不要苦口婆心了,让我们自己“走路”,走错了您指点一下就是!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思维;开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总体目标和内容”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思辨性提问,正是根据这一要求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和提出问题以及解疑的过程具有启发性、可思考性和探索性。其中问题的设计是前提,引导解疑是关键。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索钻研课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疑,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的能力。

一、力求做到精当的提问

“精”指的是精练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切中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的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如:《丑小鸭》可以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遇到了哪些困难?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会想些什么呢?《恐龙的灭绝》可以这样问:关于恐龙的灭绝,课文中提到了哪几种说法?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先自己读读课文,然后介绍给大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深入探究。

二、提供思维线索的提问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这种叙事性强的文本时,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以问题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教师应当积极地从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设计问题,这样构建的课堂将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悲欢,学生在无尽思索的同时,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就被这个奇特而带有童趣的问题给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抛出问题:“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中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这样,为下一步深入学习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学生思维的提问

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在矛盾、疑惑、惊讶中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为使学生能顺利地回答问题,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给学生创造一定的作答条件。或做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

对于学生自己能读懂、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提问,因为这些简单之处常常隐藏着疑难问题,抓

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向课外迁移、拓展。如:《草船借箭》阅读中,提问:“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何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平时借东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接着追问:“课文中的箭有这些特点吗?”学生明白:这十万支箭不用材料且仅三天就到手,这无异于借;这箭与曹操交战时便要回到曹操那儿去,这又类似于还,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了思维目标。

四、注重广度,开放性的提问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变过去“领着学生走向预设的教案”为“引着学生走向预设的答案”“设笼子”“下套子”,引着学生“钻圈子”,为学生设计一条通往已定答案的途径,想方设法让学生沿此路径去获取答案,让学生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力争引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年级《掌声》课文中有两处写到“掌声”,我启发学生思考:这两处掌声包含的意思相同吗?假如你是当中的一名同学,这两次鼓掌分别是想告诉小英什么?引导学生读这部分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展开想象。“两次掌声后小英又会怎样想?”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了有利空间,有效挖掘教材空白,对文本意义展开创造性建构,丰富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只要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吃透教材,把握好提问“度”,注重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做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让课堂提问实现高效,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淑红.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J].江西教育,2011(Z6).

[2]黄秀专.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1(7).

[3]宁培莲.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1996(Z1).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6篇

一、导入

《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著名思想家梁启超确立了《史记》的十大名篇,强调要“精读之”。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出自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传》则再现了屈原的高尚品质和卓越的才能,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阅读节选的三个“列传”片断,结合已学过的作品和《语文读本》所选的《史记》里的文章,加深对《史记》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诵读指导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语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最好手段。

经过两年半的高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这三篇史传应以指导学生自读为主。

要求:①注意生字的读音;②注意古今异义的词;③归纳多义词的词义及词类活用的现象;④归纳通假字;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鉴赏评价

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通过蔺相如和廉颇形象的塑造,颂扬了“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主义精神。

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完璧归赵、渑池会是集中地表现他建立在爱国思想基础上的勇和智,将相和则是集中表现他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赵国和氏璧,这一悬殊的不等价交换出于强秦之口,显然不是出于诚意。赵国答应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应,秦国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赵。赵国君臣十分清楚秦国的这种政治阴谋。经过权衡之后,他们决定通过外交斗争以求得解决,争取化被动为主动。但是谁可以为此出使呢?在这紧急关头,宦者令缀贤推荐了蔺相如。

秦国历来贪暴无信,人们称之为“虎狼之国”,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艰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虑、充分的准备和明确的斗争目的,所以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秦王在离宫中的章台接见蔺相如,传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没有举行隆重的接见礼,完全暴露了无意偿赵城的企图。蔺相如当机立断,他机智地诓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慑秦国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装出一副真想偿还赵城的样子。这种无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场外交斗争的失败。

在“渑地斗智”中,相如请秦王击缻,召入御史书之,请以咸阳为赵王寿,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锐气,直到盟会结束,秦王“终不能加胜于赵”。蔺相如以他的机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

廉颇与蔺相如相较,资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战之功,以勇气闻于诸侯”,位为国家的上卿。对于蔺相如由一个布衣之上一跃而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颇颇不服气。他认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声言要当众“辱之”。一个是勇将,一个是智士。蔺相如深知,“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个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两虎相朴,“其势不俱生”,这将危及国家的安危。于是他顾全大局,称病不朝,“不欲与廉颇争列”。道遇廉颇,“引车避匿”。相比之下,廉颇意气用事,争个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颇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争胜,无非是争个人的面子。后来当他一旦明白过来,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负荆请罪,肉袒谢相如。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样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就是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

《屈原列传》

司马迁在这篇史传中,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阐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评述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著录了他的《怀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确的政治主张和伟大的人格。

1.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叙述楚国和齐奏的关系,是以历史的教训来证明屈原主张的正确。楚怀王重用屈原为左徒时,齐楚从亲,秦不敢侵犯。楚怀王听信上官大夫的毁谤疏远屈原后,秦国就令张仪来离间齐楚的关系,破坏两国的同盟,以便各个击破。从此,楚怀王一次次上秦国的当,终至客死于秦。楚顷襄王继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为秦所灭。楚国亲齐,秦不敢侵犯;亲秦,则吃秦的大亏。

2.司马迁对屈原的政治才能异常推崇。他认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样的政治,以为屈原的主张是举贤授能。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还称赞《离骚》“明道德之广崇,治礼之条贯,靡不毕见”。

3.司马迁赞扬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争精神。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不被重用,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为挽救楚国危亡坚持斗争。司马迁认为屈原“志洁”“行廉”,“皭然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在叙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时,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司马迁称信陵君为“魏公子”,表现出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礼贤下土,所养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全赖乎客。写客是为了衬托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急人之难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礼贤以国事为重,这是司马迁的理想。这篇文章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侯赢隐身在看门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贤者,而且精心设计了礼请侯赢的场面。魏公子举行宴会,高朋毕至,贵宾满堂。公子本人率众多人马车辆,亲自去迎接侯赢赴会,这给了侯赢很大的面子。而侯赢穿戴着破旧的衣帽,表露出满不在乎的轻慢。公子亲自驾车,他却傲然直登上座。车到半途,他又下车去访问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闹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谈论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边。但公子的态度却越来越温和,没有丝毫愠色。宴会上,公子当着满堂贵宾,赞誉侯生,又亲自问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却对公子说:“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广众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诞来反衬公子的礼贤下士和虚己待人,是不同寻常的举动。后来信陵君在窃符救赵的非常壮举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划,这才使读者明白“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够难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许了。侯生后来果然以死励军,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信陵君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语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大量的对话描写,《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传》中的人物对话,都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篇文章记事写人的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

结合三篇课文后面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来品味。

五、拓展训练

(一)按《廉颇蔺相如列传》书后练习四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史论,学习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二)读下面两段文字

1.《史记·益尝君列传》节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素相。人或说秦阳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奏,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益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人奉献之昭王,更无他袭。孟尝君患之,徧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储藏室)中,取所献狐王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益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更通行证),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驿车)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果追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益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差之,及孟尝君有案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2.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练习:

1.两篇短文译成现代汉语。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7篇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2 引导探究是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让小组里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地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教师就草草收场,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的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再如我在教六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有的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得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3 实践活动是重点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例如我在教学《跑进家来的松鼠》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松鼠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文结束前,我让学生介绍你曾做过哪件事获得了父母的称赞或否定,并选四位同学当小记者,对介绍的同学进行访问,向他们提出:“获得称赞或否定时的心情。”并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这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提高,思维应变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精问 巧问 生成性 思维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逐渐被广大语文教师所接纳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否贯彻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教师的引导,而这引导许多时候必须借助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和听课所得来谈一谈我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反思。

一、精问,忌滥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一个理想的问题,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问题形式自然简明,文字叙述一目了然;问题内涵隽永丰富,能充分体现本质特征;问题难度适中,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例如:下面一段《将进酒》中教师的一系列的问题:看下片怎样劝酒?“岑夫子”、丹丘生”都要连读。在谁家喝酒?情感字眼是什么?“皆寂寞”仅指权贵吗?他只愿意长醉吗?只有饮者才留其名吗?体现了李白的什么情感?学生只需回答:在丹丘生家,寂寞、欢谑,还有李白,愤懑。像这样的提问则流于滥。只有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条件。遗憾的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笨问题”太多,一些毫无价值的连环问、满堂问等,常常充斥于教学过程。

二、巧问,忌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番话不仅道出了提问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了“巧问”。巧问的精髓在于“问在此而意在彼”,可使学生的思维绕过弯路找到答案,这种提问方式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如我在《村魂》一文的习题处理中针对习题一问:“人物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语言描写”的意思完全相同吗?学生思考后马上发现自己对问题的切入点找错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一语点醒梦中人。

三、随机提问,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在接受某周刊记者采访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时指出:一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例如前一段时间,我连续听了两位教师的《项链》一课,同样面对“玛蒂尔德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不解。一位教师按教案一气呵成,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气氛沉闷;另一位教师则以灰姑娘、韦小宝与主人公对照,结果,学生在教师的随机提问的引导下,伴随着笑声,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否则,学生只能被你牵着鼻子走,你完成了教学,但学生却收效甚少。整堂的提问只是为了你的教学进行下去,谈不上有效性。

四、深题浅问,培养学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越有深度越好呢?当然不是。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若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鲁迅的《风筝》一文,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麻木状况。处理教材时,教师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涌起的情感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读书,略做思考,便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教接着问:“他为什么惊异呢?”“他悲哀的又是什么呢?”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读书,一边疏理鲁迅“悲哀”的原因,教师由浅入深一步步追问,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故乡放风筝的时节,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在那个封建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连续提问,意在化难为易。这就需要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最终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所以对一些较难较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能答对一部分则及时肯定鼓励,然后进一步深入。

五、拓展提问,激活创造性思维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问更能活跃思维,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教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这种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如在教读《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我问:“信陵君真的是一位值得千古称颂的英雄吗?”一时间教室内讨论声不断,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虚心待士,遇事能从长远考虑,当然是一位值得千古称颂的英雄;他窃取绝密权的兵符,叛国杀将怎可以算英雄;他不惜牺牲别人的姓名、名节来窃取兵符达到个人的目的,不能算是英雄……很有时代特色。这堂课思维空间拓宽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得到了贯彻实施。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9篇

1. 提高课堂效率,留下练字时间。40分钟内留出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书写,这势必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做到精讲少讲,少讲多写。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用心备课,上课做到有效提问。

2. 科学分配时间,明确练字环节。10分钟的练字一般不容易在安排课始或课中、课尾来进行,它应该分布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在教学中,我们把练字的环节放在课始的生字书写、课中的批注与要点笔记记录、课尾的作业、练笔等。这三大块时间内分散,既保证了书写时间,又针对不同的作业进行了练字,根据不同的练字类型与难度,分配不同的练字时间,既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又达到了练字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五上第三组课文的时候,教案中就明确提出了练字的时间。

3. 以学定教策略,确保练字重点。以学定教,可以让我们对学生练字有一个更好的指导。比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写“钟山只隔数重山”,重点指导易错字“隔”字的书写,不仅起到了练字书写的作用,而且也解决了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易错字的书写。再比如,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批注,教师可以有重点地对批注进行修改,这样的练字更加有实效性。

二、 抓住动笔时机,提高练字效果

1. 落实练字时间,有效指导练字。

(1)在生字教学时,指导易错字的练字。在高年级的生字教学这一板块,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重点指导易错字的书写,作为10分钟练字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字的教学中既有重点,又突破难点,在书写时,指导易错的笔画、书写的规范等,把生字教学与练字有机地结合,做到练字时间有一定保证。比如,在教学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课的一开始,重点指导“潺”字的书写,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字的结构,第二个“子”的笔画变化。每一篇课文都有容易写错的生字,让学生进规范地书写易错字,既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达到练字的目的。

(2)在预习交流反馈时,指导自主学习的修改。对预习情况进行反馈交流,也是10分钟练字的重要环节。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在课前引导学生用小标题进行主要内容的概括,在交流以后,让学生当堂对主要内容进行修改,这既是对预习作业的有效反馈,也抓住了一个很好的动笔时机。

(3)在随文练笔时,提高片段练字的效果。到了高年级,随着教材容量的增大,小练笔已经高频率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随文的仿写、创写等,在课堂上已经非常普遍。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第2自然段中,要求学生仿写第2自然段的排比句式,这就大约需要花5分钟的时间去写,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拿一张纸,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写在上面,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质量,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一张空白纸,如何进行有效的练字,怎么写,能够做到清楚、漂亮、规范,引导学生不仅要把内容写好,还要注意在写整段文字的时候,更要注意整体内容的清楚、美观。

(4)在品读课文时,指导批注效果的练字。高年级学生的批注能力是重要的语文素养的体现,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进行批注得时间一般都要超过5分钟,这5分钟是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二次批注,这5分钟更是课堂10分钟练字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批注方法,比如,批注在哪个位置,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批注。如笔者在教学《窃读记》一文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和动作两个方面去写批注,指导学生在这个自然段的边上写上“动作”和“心理”这样简单的批注,简单的文字不仅让批注有实效,也使书写练习更加清楚、美观。

2. 分散课堂作业,提高练字质量。在笔者的实践中,主要是把课堂作业本划分为自主学习作业、课堂讲解随机作业、课尾作业三个方面。在自主学习作业中,主要是以反馈的形式进行订正,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做课堂作业本第一、二题,在课堂上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反馈交流,让学生进行订正,订正的环节即是练字的一个重要环节,既可以订正错误的答案,也可以修正自己写得不工整的字。同样,对于课堂作业本的作业,可以分课时练习,根据教学设计的不同,进行跟随式的作业,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共有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辉煌”部分,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毁灭”部分。课堂作业本对于第一课时的配套作业是第1~4题。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第1~2题,那么,在第一节课结束以后,就进行第3~4题的练习。教师对于这两个练习进行不同的指导,在造句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句子说完整,注意句子的摆放位置,对于第四题的抄写题,则要求学生做到像练钢笔字那样,一个字地一个字进行认真书写。这样,分课时的课堂作业有效地分配在了作业中练字的时间,不增加学生的负担,练字效果也就更加提高了。

三、 坚持评价契机,养成练字习惯

1. 开展多元评价,培养练字兴趣。良好的评价机制是对练字效果的最大肯定与最好促进,所以,笔者一直坚持在班级开展课堂10分钟练字的激励评价,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课内的及时评价。既然是课堂的练字,那么,及时的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书写美观等都可以给予评价。在课堂上,我主要是通过对批注用打五角星的方式,表扬学生书写得清楚,还对小练笔用打笑脸的方式,进行评价。

(2)班内的组合评价。一部分的作业可以结合班内学生的各类书写评比进行,比如,笔者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坚持给每一篇课堂作业本的书写打“优、良、及格”。凡是打到“优”的作业,就可以根据班级的竞赛加20分,我们还利用班级的展示平台,对优秀的课堂作业本、优秀的语文书批注,进行照片记录并展出,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练字兴趣和效果。另外,我还坚持开展同学之间的互评,互相学习优秀的课堂作业本、清楚准确的课堂批注等。每过一个月,我们就开展一次优秀课堂作业本的评比,对于优秀的课堂作业本,在班级里面进行传阅,给予表扬。

(3)家校合作的双重评价。家长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力量。所以,我坚持把课内作业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学生在家里进行自主学习时,让家长根据孩子写字的情况进行打分,然后,在一篇课文学完以后,把课堂作业本、语文书、主要内容的综合本等都给家长过目,请他们用一张详细的表格记录下孩子这篇课文练字的情况。家长也会给予孩子一定的鼓励,写下表扬或是激励的话语,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评价是非常有效的。

2. 坚持树立“恒”心,培养练字兴趣。练字贵在坚持,写一手好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天天练习,在指导学生把字写得准确、工整美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把握分散教学练字环节,每节课给足学生10分钟的练字时间,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全班学生的练字意识更强了,学生的写得字更加漂亮了,书写更加有质量了。

四、 提升自身能力,营造练字氛围

学生喜欢模仿,所以,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课堂上,教师的每一次写字对于学生而言,都会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质量,为学生做好榜样。

1. 设计更加规范的板书。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板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在教案上附上完整的板书,更要把板书设计规范化,什么时候写,怎么写,都要的注明。

2. 书写更加漂亮的板书。为了营造良好的师生共同练字的环境,教师的板书需要我们用心地书写,不能随便涂改,示范写好每一个字,营造良好的班级写字氛围。

3. 誊写更加规范的评语。教师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本、作文写评语时,要更加认真,不写潦草字,做到规范、清楚,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引领着学生写漂亮的字,为练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窃读记教案范文第10篇

AbstractThistalk,inthesightofthetheoriesofeducationandmethodologyandincombinationwiththeauthors’practicalteachingexperience,elucidatesEnglishteachers’fundamentalqualities,includingteachers’professionalqualities,knowledgeofeducation,personalfascination,etc.,topromoteEnglishteacherstoimprovetheirteachinglevelmoreeffectively.KeywordsEnglish;teachers;qualities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还强调教师要敬业(devotion)、乐业(enjoyment)、勤业(diligence)、精业(expert)。教书育人,职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除了应当具有良好的英语专业素养(professionalqualities),如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languageskills),其它一些方面的素养也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1教育素养(Educationalqualities)1.1教学技能(Teachingskills)英语教学的核心是教好英语、教会学生学会英语、使用英语。围绕着这个核心,教师还应关注许多相关因素,如思想教育、理想教育、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因素,英语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就难以顺利实现英语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英语教学也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以实现英语学科教学目标。教育结构如同金字塔,塔基是思想、品德、理想、情感、审美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塔身是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教育,塔顶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层层叠叠,抽空哪一层,教育都将面对空中楼阁的尴尬。因此,教育不是孤立地、简单地、片面地单科教育,而应当是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需要每一位英语教师不断地学习,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过去,我们讲教师的教法,有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说法,这有些片面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如今,我们还应当关注学生学法的研究,不但要教会学生课内怎么学,还要引导学生课外如何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过去我们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应当有一桶水”;在今天科技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我们还应当敢于说“如果我有一杯水,我就应当给学生引来自来水、长流水。”教育素养还关系到我们常说的爱心(love):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耐心(patience):教育远非工厂生产一件产品那样简单,在课堂内外我们会不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克服困难,诲人不倦是教师必备的素养;细心(carefulness):对学生,我们要悉心关心他们的成长,留意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充分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断给他们以鼓励,并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帮助他们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奠定坚实的基础;信心(confidence):纵然教育教学的道路漫长而曲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自信心,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一分辛勤必定会有一分收获;恒心(perseverance):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必要条件和保障,一暴十寒,三分钟的热情,结果必定是一事无成;决心(determination):树立起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决心和撑起一片蓝天的雄心壮志。教学这块天地实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英语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三种技能(threeabilities):应试技能、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讲应试技能,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与素质教育相悖。但我们认为考试本身并无过错,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考试至少是相对公平的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标准。不能谈考色变,神话素质教育,把本不应该对立起来的对立起来,这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同样,凡学必考,过于夸大考试的作用,也是不全面的,也是有害的,会误导学生片面追求分数而妨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步。1.2教育知识(Knowledgeofeducation)教师的教育知识应当是其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知识、科学知识、社会知识、管理知识等构成教师知识的总和。古今中外那些博大精深、学富五车的人多为教师出身,如苏格拉底、孔丘、爱因斯坦、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知识,会给我们的教学增添巨大的活力和无限的动力。知识多来源于读书。作为英语教师,虽多不为饱学之士,但得相信开卷有益、读书明理。世界上许多事之奥妙不仅仅在于功夫之内,而多见于功夫之外,内外互补,相得益彰。单一的语言永远是“器”。英语教师仅局限于一“器”之长,而缺乏开阔的视野和眼界,终究难以成大器。一个好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思想家、教育家、宣传家,如远有鲁迅老师、如近有魏书生老师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如果拿破仑的这句话有道理可循,那么一个没有准备去做VIT(veryimportantteacher)的教师就可能沦为一个平庸的教师。古人云:欲求其中,必求其上;欲求其上,必求其上上。成功永远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作为教师就应当注意知识积累,就应当多读书、读好书,这在乎于:见贤须思齐。2.爱岗敬业(Devotion)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师必须忠诚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有强烈的事业心。作教师有许多优越性,且不论国家重视、社会尊重、学生爱戴,其自由度大、自主性强等,还特别有助于洁身自好,远离腐朽,清静而且清白!有故事为证:一夜,某楼遭洗劫,惟有一户未窃。日后案发,贼被捉。问因何未窃那一户?供曰:门上贴有“刘老师家”。此后,满楼户户皆贴有“马老师”、“牛老师”、“杨老师”家等。教师是传递文明的使者,是人类进步的守护神,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3.身正为范(Exemplaryconduct)教师应为人师表,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以自己的言行作学生的表率和模范。教师有教师的形象,也应当有教师的风范。教师言行举止应成为学生的楷模,课堂上不可没有目的地讲一些庸俗的笑话、发一些低级牢骚,或有意贬损他人、辱骂体罚学生等,如此有辱自身形象,还会给部分学生树立不良的榜样。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修养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也不会把不满转嫁到他人或社会利益之上。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这会帮助我们走好路、教好书。4.兼收并蓄(Plethoraofmethods)英语教师对各种教学法应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英语教学法门派林立,从传统的结构法、语法翻译法到较近的交际法、功能法,到张思中外语教学法、包天仁的“四位一体”外语教学法、李扬的疯狂英语,到现行教材具体操作中的五步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等,林林总总,很难确切地说那一种方法为最好。因此,我们不可人云亦云,说什么好,好得就没办法;说什么不好,就不好得一塌糊涂,沾上就等同于过时或落后,惟恐避之不及、惹人耻笑。我们应当摈弃壁垒森严的门户观念,提倡百花齐放,取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以游刃有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抱定一种积极学习的态度,不可惟我独尊,反而应当积极吸取其他教师教学当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5.与时俱进(Advancewiththetimes)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在这个速度化、超前化、知识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生存方式在变化、生活理念在变化。在一个一切都在迅猛变化的时代,落后一拍、甚至半拍,就会落后一个时代。因此,教师就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就应不断提升理念,转变观念。过去,一本教材教几轮,一种方法传几代,一套教案用几年。如今理论在变、大纲在变、教法在变、教材在变、学生在变,一切都在迅速地变。教师老穿着那双旧鞋走路不行了,穿新鞋走老路也不妥;现在应当是一只脚穿新鞋,另一只脚光着准备去穿另一只更新的鞋、走最新的路。教学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虚心学习,与时俱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素养。6.个人魅力(Personalfascination)魅力是什么?魅力就是很吸引人的力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吸引人?除却英语专业教学水平和宽广的知识面外,英语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个人魅力,举要说明:6.1责任心(Responsibility)一个没有责任心的老师是难以获得学生信任的老师。教师的个人的魅力常常来源于一名教师高度的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心。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热情观察、感悟、欣赏、敬佩的过程和结果。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需要教师有高度的责任心。也就是说,教师要心中有工作、心中有责任、心中有学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若欲提升教师个人魅力,就应当先提升个人的教学热情、提升个人的使命感、提升个人的责任心;就应当对事业多一点浩然、对名利多一点超然;就应当对工作少一点淡然、对学生少一点漠然。6.2幽默感(Humor)幽默的语言、举止可以感染学生,使课堂气氛活泼、热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幽默能创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英语。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是一种魅力、幽默是一种奉献,但幽默不是搞笑,更不是恶作剧。对于教师,可以积累幽默,也可以准备幽默,更应该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以至信手拈来皆幽默的出神入化的境界。6.3亲和力(Affinity)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若脱离了情感说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鱼,教育势必会“曲高和寡”,给人以“高处不胜寒”的感觉。拒人千里之外,何以教好书、育好人?亲和力来源于沟通和心底的共鸣。只有亲和力才能将教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走向共同的目标。亲和力是靠精心培养、悉心呵护的,是靠讽刺、挖苦、体罚不出来的。它是一种感情投资,除培养了师生感情外,结果会获得更大笔的学生表现、教学成绩等无尽的回报。投资一笔微笑,收获一片蓝天,何乐而不为?6.3.1诚信为本(veracity):教师在教学中应诚实守信,对学生要以诚相见,是就是,非就是非,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要赢得学生的尊重,就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假扮神仙状,终究会为神仙所累,要知道多数人“敬人不敬神”。6.3.2民主开明(liberal-mindedness):不能凡是与自己意见、行为相左的就横加指责、百般责难;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时代不同了,师生也一样”,某些时候或许是我们落伍了,还茫然不知所以然,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与人,这已不合时宜了。要学生欢迎你,你就得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悉心呵护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要求。6.3.3精神饱满(zestfulness):铃声就是命令,课堂就是战场。进入课堂,应当忘记所有的不快和烦恼,剔除所有的杂念,脚踏实地、满怀激情地开展教学活动,热情洋溢地面对每一个学生,用你的激情和睿智感染和影响每一个学生,呈现出你的智慧和感召力。6.3.4亲近学生(congeniality):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不要疏远学生。老师与学生的“密切接触”,可以使双方加深了解,沟通感情,进一步促进因材施教,增强互动,这是言传身教的具体表现,尤其对于英语教师至关重要。6.3.5严谨公正(impartiality):师生关系不论亲疏,应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可因人而好恶,团结一小片,排斥一大片。是非的标准始终应当是客观的。凡事就事论事,不搞人身攻击,不打击报复,多看主流、看进步、看发展。6.3.6尊重学生(respect):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多鼓励,少说教;多表扬,少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以私下沟通为主,公开批评为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记前嫌,重在现实表现。教师还应举止大方、谦和礼貌、注意仪表等。相信只要教师用心教书,用情育人,教书育人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最后,当好老师的感觉就在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上一篇:城市化教案范文 下一篇:向心力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