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课文范文

时间:2023-09-30 10:40:33

窃读记课文篇1

今天,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这篇课文,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我有了深深的感受和体会,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刚刚打开书的时候,我看到了题目《窃读记》我心想,窃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她为什么是窃读而不光明正大的读?于是我带着第一个疑问奔向了字典公公,想从它的身上找点线索,字典公公告诉我:窃是贬义词,有四种意思,分别是偷东西,私自,暗中,偷偷的,统称。我想,我已经找到字义,但不知道是那个意思,那我把课文读读,或许能从课文里找到答案。我知道了本文的窃是偷偷的读。第二个问题我根据辅导书也找出答案了,原来作者是在旧中国私人开的书店里读书。在这里读书要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还要经受饥饿和腿酸脚麻的煎熬。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是窃读滋味的集中概括,说明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正是作者窃读得滋味。

同学们一整篇文章都是作者自己在说自己,这恰好运用了自语式的独白,这是心理描写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境。恰当的独白,能够更真切地表露主人公的心理,让我们读起来倍感真实,亲切。

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莎士比亚说过饭是指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光靠饭长大的是白痴,成长之道上要的是不要饿着肚子,也不要饿着精神和心灵。

窃读记课文篇2

开学以后,我经过老师的熏陶引导,我读了《窃书记》这篇课文。从这篇课文里我领悟了许多感受,你们想知道吗?

《窃读记》说的是一个家庭贫困的小女孩,顽强好学,因为没有钱买书,所以便只好书店偷偷地去读,这充分体现了小女孩那种爱读书,渴望知识的可贵精神。

那个小女孩和我们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好多了,有钱买书,却没有想要好好读书,多读好书,多增长积累知识。而我们整天就只知道这儿去玩,那儿去玩,做作业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心思没有好好地放在学习上,没有想到读书的重要性。自从我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以后,我和书中的主人公小女孩一对比,就感到自己有些惭愧,我一个男生竟然不如一个环境条件那么差的女生。在那么差的环境条件下,小女孩都知道,只有读书才能丰富自己,改变自己。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把书读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书是打开知识大门唯一的钥匙,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它指引我们走向美好生活,顽强奋斗,不断进取。小女孩的学习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一定要把书读好。

窃读记课文篇3

【关键词】语文;小学;教学;阅读

一、明确“读什么”

阅读课文,首先当然是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词语,基本能读懂读通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文章写了什么?篇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去设题、阅读、分析、品味、解答,阅读教学才不致于漫无边际,信马由缰,教学效果才会落到实处。

以《窃读记》教学为例,我的教学思路是:

首先,我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词语,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接下来,我就围绕三个方面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带着问题去读去品去悟。

1.写了什么。我出示的问题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和写作顺序各是什么?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感情?――即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2.怎么写的。①写作方法。我简要介绍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指出《窃读记》中最突出的描法就是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分别找出这两种描写方法的句子,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在我的启发、点拨和引导下,学生读思结合,很快找到了答案。

②精美句子品析。我先举例:“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后分析:“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一页贪婪的阅读犹如饿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接着,我让学生在文中画出4个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读,结合全文分析,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和深刻含义。

3.为什么这样写。本文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叙事,为什么其中又要插入“我”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呢?

我循序引导:“我”在“窃读”中收获了知识和智慧,心情……;而插入两个场景,表现“窃读”……,体现出“窃读”……的复杂感受。

二、指导“怎么读”

阅读教学的关键在“读”,但指导学生“怎么读”那是一门艺术。我的做法是:

1.阅读教学的问题始终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个方面,紧扣课文重点难点和特点来设计,牢牢把握阅读的目标和范围。 “怎么写的”是重点,包括结构、表达、语言等,我就重点训练。而“为什么这样写”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我一是尽可能少设计此类问题,二是设计此类问题时做到由易到难,减缓坡度,循序渐进,防止难度太大而挫伤学生阅读兴趣。

2.强化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表达的技巧。带着问题阅读理清文章思路,联系语境分析词语和句子,抓住关键品味表达手法和作用,纵观全文评析事件、人物或情感,从字里行间真正读懂读通读透文章深层涵义,这就是走进文本――学会阅读。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概括文章大意,精要分析文章构思和语言特色,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做到言之有据,全面准确,这就是走出文本――学会表达。

3.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我重点上好精读课文。精读课文我多举例、多提问、多启发、多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给学生一个个范例。而自读课文我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阅读,自主解答,合作交流,我只适当点拨,总结点评,在“放手”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近年来,我坚持以上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学生阅读能力明显增强,语文成绩稳步提升,对语文阅读更加喜爱。

参考文献

窃读记课文篇4

靖安三中初三(3)班 张莉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是的,韩愈的时代离今天有些遥远。那么,今天我们怎样给老师下一个定义呢?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任重而道远;老师是道德的传播者,他们无私而伟大;老师是灵魂的传承者,他们劳苦而功高。如果有人问我,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谁?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她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初中三年就将过去,我们这三年不知不觉换了很多老师,但只有她——我的语文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守护我们、关爱我们。

语文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但她对我们非常严格。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四的早读,课代表带领我们读完了古诗词,随后就让我们自由朗读,我们班原本就是女生多,男生少,而且男生还很害羞,一般朗读课文都是女生在撑场面。当语文老师走进教室,班上并没有朗朗的读书声,反而有些窃窃私语。老师原本笑容灿烂的脸立马严肃起来:“你们都在干什么?怎么一点读书声也没有啊?”有些同学回答:“已经读完一遍了。”老师的声音更大了:“你们读一遍就会背了,早读课原本就是要大声读书,你看看你们,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没有一点活力!没吃早饭啊!”有部分同学窃窃的反驳道:“本来就没吃。”随后,读书声才慢慢响起。到了下课,老师知道有些同学没有吃早饭,便把自己的早饭拿出,然后又问了问同学:“你们谁没吃早饭?老师这有些饼先拿去吃吧,别饿坏了。”这句听起来十分质朴的话语,却温暖了不少同学的心。

然而,有时我们也曾经不理解老师的“严苛”,因为课堂上老师的一句批评而委屈地哭泣;曾经不懂“师生”二字的真正含义,甚至对老师不厌其烦的讲做人的道理不屑一顾,嗤之以鼻;曾经不在意老师的提醒,甚至把当众顶撞老师当做能耐和勇气……

其实,我们都应该知道,老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老师每天要面对很多学生,他们有听话的,也有淘气的;有爱学习的,也有不遵守纪律的……老师在付出辛苦的同时,还需要付出情感。在工作中,老师需要用心和同学沟通,用爱和理解去和学生交流,用博学去引导学生,用善良去宽容学生,这一切都需要老师有异于常人的胸襟和异于常人的责任感,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我的语文老师如这春蚕一般,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正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窃读记课文篇5

《窃读记》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这里的读不仅指朗读,还包括阅读和理解。但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被进行了放大,经常出现为了读而读的现象。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如何通过读正确地理解、感悟,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难以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也难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背景及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无意义的问题设置,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思维

设置问题的目的是引发思考或检验学习成果。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常常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有的问题在课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却还要不停地发问,虽然看似师生配合得很好,但这都是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3.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语文学习的方法渗透不足

现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具体的文章看得非常重要,将文章中的句、段分析得滴水不漏,但是对这篇文章所承载的语文学习的方式方法却没有强化和渗透。

4.教师的精彩胜过学生的精彩

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看到教师的专业素养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氛围或者热热闹闹,或者潸然泪下,但是学生却表现得很平庸,完全成了教师表演的陪衬。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领学生快速入境

上课伊始,首先放映老北京的视频(选自林海音的电影《城南旧事》),将学生带入情境,体会到那时读书对于一般人家的孩子来说很难。这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窃读”的含义及原因,为理解文章的主旨奠定基础。

2.有效的任务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窃读之后,没有让学生直接去学习课文,而是出示了按照原文制作的动画,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学生仔细观看,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一个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其学习的积极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对比阅读,感悟至深,方法渗透水到渠成

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表达之后,再出示课文,进行对比,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描写得好的地方,并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通过经历和作者一样的经历之后的深入思考,再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这样主动寻求写作技巧便水到渠成。

4.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还能力给学生

教师合理有效的任务驱动,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真的思考、积极的表达,再与作者的文章进行对比,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写作的技法。

案例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窃读记》选自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文章主题非常明确,那便是因得到素不相识的人的帮助而心存感激。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得到不同的人的帮助,让学生懂得这一点,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感受,会对他们的心灵产生积极影响,传授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文章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极为纯净、生动。

2.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身处现代,很难理解作者当时因家庭贫困买不起书而又非常渴望读书的痛苦心情。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读文章,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对于刚上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3)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恰到好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一定难度。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课文中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并通过这些词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文章中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通过与作者的描述进行对比,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巧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知识的滋润,也需要爱的关怀的道理。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4.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背景呈现,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段,让学生认识老北京,并进行教师引导下的递进式提问:“这是九十多年前的北京,谁能谈谈那时的北京和现在有什么不同?”“那时人们要想了解这个世界主要是通过读书。有这样一位小女孩,她就很喜欢读书,可是她家生活并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供她买书来读,怎么办呢?”“书店老板会允许她这样只看不买吗?”从而引出“窃读”。

设计意图:“窃读”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通过视频的方式再现课文的时代背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他们体会那时读书对于一般人家的孩子来说很难,为学生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偷着看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任务驱动,调动思维

步骤一,再现情境,布置任务。

教师活动:呈现与课文内容一致的动画,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思考按照什么顺序来描述小女孩窃读的经历,并选择一种顺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女孩窃读的经历。

步骤二,小组交流,充分表达。

教师活动:将你对叙述顺序的思考结果和你对小女孩窃读经历的描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交流之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叙述的顺序及小女孩经历的过程。

学生活动:小组进行交流,叙述顺序可能为地点转换的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

步骤三,小组汇报,成果展现。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的方式呈现课文的内容,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每位学生都在通过视觉的输入,经历着和作者当年一样的情境,他们并没有被文本所束缚,而是会用自己的逻辑和语言去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他们经历了视觉输入、语言转化、语言组织、表达输出这样一个过程,他们是在主动思考。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和按照一定顺序表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对比阅读,技能提升

步骤一,对比中感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的,并与自己的描述进行对比,发现哪个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对作者的描写进行评述。

步骤二,细细品读,寻求技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和词语是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细细品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和词语,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当学生们已经进行充分的表达之后,再与文中的描述进行对比。经历过思考之后再与文本对话,能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这种方式远比直接学习文本收益大,且更有效率。通过这样的对比,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写作技巧。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不但能使学生从内容上领会课文的主旨,还能从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真正达到了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这时,教师再适时地指导朗读,效果自然更好。

第四环节:通读全文,再次感受

引导学生再读全文,从内容或写法上谈谈收获,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评价及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内容,升华情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小时候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事,也来写一写。

(2)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想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让小女孩不再窃读?

设计意图: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事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小女孩想一个不再窃读的好办法,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智慧教育理念所提倡的。

智慧反思

常规的语文教学在讲授这种类型的课文时,一般都是先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再逐段分析,不管是采用以读促讲,还是采用小组研究,都摆脱不了将课文解剖的模式,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总是很难达成。本课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有效达成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反思内容如下: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做到的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主动学语文,这样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语言文字运用的魅力。

其次,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学习过语文,就应能够在合适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去进行合理的表达。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通过反复诵读就能够形成的能力,而是需要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实践运用才能够形成的。

窃读记课文篇6

明亮的灯光下,我随意翻开我的新课本。一个醒目的课题映入我的眼帘——《窃读记》。读书也要“窃”?我带着这个大大的问号迫不及待地往下读。原来文章记录的是“我”因家里穷,没钱买书,所以只好到书店去读书的经历。

读完课文,小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紧紧扣住我的心。我望着自己书架上整齐摆放的各类书籍,像正待检阅的士兵,只可惜我很少检阅它们。偶尔读读也是走马观花,不能持之以恒地读,更说不上细细品味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真的很惭愧,我应该像小作者那样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开拓视野。这样才能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国语老师的话激发了小作者的读书热情,也震撼了我,让我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我一定要发奋读书,让书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窃读记课文篇7

《窃读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每天放学后急匆匆赶到书店偷偷读书的情景,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这种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是那么强烈呀!当我读到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的时候,我浮想联翩,为什么说我们是读书长大的呢?后来,我翻看了资料,终于知道了这句话的意思:吃饭是为了长身体,读书是为了长见识,我们不但需要吃饭,更需要读书,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许多名人也曾经用一些警句提醒我们,像列宁的“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歌德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些名言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记得一个星期六,我把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了,心想:这下,我可以轻轻松松地玩了。就当我刚要走出家门的时候,爸爸问:“采奕,作业做完了吗?”我得意扬扬地说:“早就做好了,我现在要出去玩了!”爸爸严肃地说:“你现在看书去。”“老师没有布置看书这个作业呀!”我反驳道,这时,爸爸温和地说:“孩子,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点书,你就会有很多的收获!”听了爸爸的话后,我突然想起《窃读记》中的那个小女孩林海音,她多么爱学习呀!我便回到书房,专心致志地看起书来。啊!书中真的有很多的乐趣呀!我不禁笑了起来,沉浸在读书的乐趣里。

窃读记课文篇8

曲笔,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故意人为地设置波折,造成文章跌宕起伏,以此吸引读者,使读者饶有趣味地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我们作文时,如能在文中巧妙地运用曲笔,定会使文章变得波澜四起,妙趣横生,新奇诱人。

下面这篇习作选取的故事并不新奇有趣,但由于作者巧用了曲笔,人为地设置波折,使习作变得妙趣横生、新奇诱人。请仔细阅读原文和修改文,对同学们写好作文一定会有所启示。

【习作原生态】

班里的趣事① 孟华

我给大家讲一件不久前发生在我们班的离奇趣事吧。②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在第三节语文课上,李老师讲完课后让我们做作业,身为班长的我急忙去发作业本。可是,翻遍了平日放作业本的那张课桌,始终不见语文作业本。李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在各自的课桌里找,但大家一致说没有。我们又集体搜寻教室里每一个角落,仍然没有。怪了,这语文作业本还能去哪儿?

“门官”张妍清楚地记得,上周末放学后,她将教室门锁得好好的,作业本不可能不翼而飞啊!同学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第二天早晨到校后,同学们仍然议论纷纷。偏巧老天爷也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更糟糕了。

可是,就在第一节课后,只见男生们在教室里又蹦又跳,女生们则高兴得拥抱在一起。后来,还是“万事通”习浩告诉我,是班上的“福尔摩斯”尹旭龙和“名侦探”仲浩楠找到作业本的。原来是“小马虎”耿永超粗心地将自己的英语作业本放在了全班语文作业本的上面,害得我们东翻西找,虚惊一场。③

【小笔头点睛】

①习作的文题总括了全文内容,但不够诱人。如能从失窃案的角度去考虑,会使文题变得新颖诱人。

②习作的开头点明文题,十分简洁,但显得直白,不够新奇有趣。如能在开篇设置悬念,诱导读者去读,会变得新奇诱人。

③事情的过程叙述得基本清楚,但不够详尽具体,也没有写出趣味,叙述得平铺直叙,没有诱人的亮点。如能在中间部分设置波折,故意误导读者:小偷偷走了语文作业本,并引向深入:失窃案告破,“小偷”被捉,语文作业本失而复得。到文末再陡然一转,告诉读者出乎意料的结果:原来是“小马虎”粗心放错了作业本。这样一来,就会使习作变得波澜四起,妙趣横生,新奇诱人。

【佳作T型台】

神秘失窃案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名侦探柯南》吗?剧集中,一个个不可思议的谜团最终都被柯南逐层解开,是不是很刺激呢?我们班不久前也发生了一件离奇的趣事,最后被咱班的“名侦探”给侦破了。

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在第三节语文课上,李老师讲完课后让我们做作业,身为班长的我急忙去发作业本。可是,我翻遍了平日放作业本的那张课桌,始终不见语文作业本。李老师便让全班同学在各自的课桌里找,但大家一致说没有。我们又集体搜寻教室里每一个角落,仍然没有。怪了,这语文作业本还能去哪儿?

“门官”张妍清楚地记得,上周末放学后,她将教室门锁得好好的,作业本不可能不翼而飞啊!

后来,还是心细的习倩同学提供了“重大线索”:今天早晨,她打开教室门时,发现靠近门的那扇窗户开了一条细细的缝。可能有人由此进入教室,偷走了我们的作业本。

简直可恶极了,我们不由得对这名小偷恨之入骨。同时,大家也不忘埋怨负责关窗户的“小马虎”耿永超。同学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第二天早晨到校后,同学们仍然议论纷纷。偏巧老天爷也不作美,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更糟糕了。

可是,就在第一节课后,教室里传来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失窃案告破,“小偷”被捉,全班同学的语文作业本失而复得。

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只见男生们已乐得在教室里又蹦又跳,女生们则高兴得拥抱在一起。后来,还是“万事通”习浩告诉我,原来班上的“福尔摩斯”尹旭龙和“名侦探”仲浩楠破了这起“悬案”。

“小偷”何许人也?并非别人,正是“小马虎”耿永超。不知怎么搞的,这家伙竟粗心地将自己的英语作业本放在了全班语文作业本的上面,害得我们东翻西找,虚惊一场。

【师生同评改】

陈宇洁同学:改后文文题十分诱人,让人一看就会被吸引住,故事写得曲折动人,十分有趣。

田阿茹: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儿,由于孟华采用了曲笔的手法,写得十分有趣,曲折新奇。

上一篇:热爱家乡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自主招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