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09-28 16:30:54

品质职业规划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和发展越来越重要。通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和建议,对该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职业认知;专业认知;社会认知

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地沟油事件……如何保证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一形式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为就业前景较好的一门新兴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生命科学与食品科学为学科基础,研究食品营养、安全与健康的复杂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食品科学以及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在食品企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领域,从事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技术、项目管理、策划、食品生产、食品安全服务等工作。

当今社会职业竞争激烈,如果脱颖而出,是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教育过程中所必须明确的问题。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职业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完全按照个人兴趣和意愿进行选择的,尽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专业就业前景较好,很多同学考入大学后,经常感觉茫然,比如不清楚未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利用大学的学习时光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因此,职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性格特征,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策划将来从事工作方向性的方案,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增强职业竞争力。

2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与方法

2.1职业认知教育过程

职业认知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本专业未来职业岗位的了解,明确将来自己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特点以及要求掌握的技能,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同时职业认知也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观。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百姓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缺失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对社会和人民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所以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就能够明确自己未来将从事什么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哪些技能。例如,如果学生有意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有意识的对食品分析、食品检验等技能进行锻炼;如果要从事产品质量审核的相关工作,就要掌握产品质量审核、过程质量审核、管理体系审核以及质量体系认证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2.2专业认知教育过程

专业认知往往同职业认知密切相关,因为专业的学习就是为了就业奠定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专业认知和学习规划要相结合。这一过程应在入学初期即进行,会起到较好的效果。因为,大一新生入学后对学校生活,专业学习一无所知,处在十分迷茫的阶段,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有人能在迷雾中给予点播,在这个阶段如果对其所学专业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将对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一阶段应在学生开课的第一周,主要向学生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就业的方向,市场人才的需求,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也可以带学生参观专业实验室,了解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欣赏毕业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和大学生课题及竞赛成果等,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的热爱。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应在开展教学的2个月后进行,这个时期,学生已经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有所了解,然而适应性可能不是很好,由于大学课堂知识涉及广泛,知识较多,学生绝大多数要靠自学的方式,学习时间自由安排,这可能使很多学生无法尽快的进入角色,这一阶段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应该着重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涉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与未来职业岗位的关系,特别是基础课,要让学生明确基础课的重要性。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确保顺利通过考核。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要注重学习,又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合理安排学习和学校活动的时间,有目的地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组织协作能力等素质,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和勇气,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专业认知教育过程的第三个阶段应在专业课学习开始之初。专业课的学习和知识掌握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教师要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本课程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今后就业时起到的作用,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要求我们掌握哪些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应该掌握什么实践方法,如何进行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就业认知教育过程

就业认知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特别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情况。教育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对职业影响的重要性,了解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身所要具备的基本原则和准则,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一些讲座,教会学生职场生活的基本礼仪,如何制作个人简历,面试的技巧,职业选择,遇到挫折如何调节自我,是否就业还是深造,如何准备考研等等,避免学生在择业就业或者升学再教育过程中遭受挫折。

3 小结

职业规划并不是一成不断的,在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是在大学学习阶段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更好的对自己未来走向社会如何规划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3: 268-269.

[2]谭睿,张波.探讨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与方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 130-133.

[3]陈玉梅.大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职业规划[J].大学时代, 2006,10: 138-139.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规划素养 职业生涯 提升途径

伴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的严峻,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可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予以增强。职业素养由四部分构成: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不但要求对学校的各种教学的资源进行协调、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机构进行成立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加强,还需要大学生正确的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行认识,对课内课外的学习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对自身的能力予以提升。

一、职业规划素养含义

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职业内在的要求及规范,指一个人从事职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综合的品质。从学术界方面来看,职业的素养通常指的就是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意识以及职业道德;从职业界方面来看职业素养就比较的具体,它包括了专业技能方面的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素养、开拓创新方面的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素养等。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指的就是大学生在对外界的环境及个人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开展职业选择、对奋斗目标进行制定以及对行动计划进行落实。为了对职业规划进行完成以及为了适应岗位的需求所应该养成的职业规划的道德、意识、能力以及知识。它表现的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过程中综合的品质。

二、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进行提升的方法

1、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精神予以形成。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不单单是为了学习,而更多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外部的环境、职业的潜能以及职业的意向进行充分的了解,对自己职业的奋斗目标及未来职业的发展道路尽早的进行确立。这放映出来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把职业规划当成一种生活的态度的时候,就会明白讨论及交流只是一种表象,对生涯进行决策以及知己知彼只是达到目标的一种方式手段,更深层次的是职业规划精神的塑造。

2、对课内外的教学平台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及利用,对职业规划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大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相关知识以及可以对职业规划情感进行增加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应该建立起完善的课堂体系教程,大学教育全过程都要贯穿职业规划的课程,实现全员化以及全程化的教学模式。并且要加大实践活动,这样可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他们的品质以及培养出能力,更好的去了解这个社会。

3、去设立一些专门职业规划的辅导机构,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相关的问题。这种类型的机构应该由政府的成员、企业的人员、学校的老师以及校友等组成,对相关的职业、心理学、法律、教育学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指导。教师的比例比较恰当,分工也是非常的明确,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水平都是非常的高,可以胜任职业规划的辅导工作,可对工作做出全局的考虑及统筹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塑造、职业分析、培养实践能力以及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学生可咨询专业及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可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个人价值和人生观进行科学的指导及引导。

4、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老师不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者及研究者,更是职业规划教育具体的组织者,他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及生活态度进行正确的引导。所以应该对教师的教师水平进行提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专业化及职业化的教育指导队伍是对高校规划教育强有力的保障。教师队伍应该具备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知识文化应该广博、可以妥善的进行信息处理、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高尚的职业情操等,可对学生进行事业心及社会责任感双面教育,将大学生向社会责任心方向指引,通过发现自我及实现自我价值作为出发点,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职业规划和社会实践的活动里。学校应该制定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奖罚明确,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尽最大可能的予以提高。

三、结语

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对自我有个清醒的认识,正确的定位自己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对自己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这不但可以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以及可持续的进行发展。制定好职业规划并且对良好的职业规划的素养予以形成,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高校也应该充分的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进行融合,增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的服务社会积蓄力量。(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卉,郑加仁.当代大学生个人职业规划浅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z1):28-32.

[2]蒙维洋,李玉清.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思考[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1):57-60.

[3]邹英,张芳.关于大学生参加职业素养培训意愿的调查分析——以长春市高校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25-26.

[4]周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2,29(1):69-71.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师生 职业规划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生态体验

随着幼儿教师行业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幼师队伍中,给仅有大中专学历的幼师生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幼师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部分学生存在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前途感到迷惘。她们在自我认知、职业角色认同、职业环境分析、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普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茫然性,于是就业、择业中出现了茫然无助、自卑畏难、眼高手低、受挫感上升等复杂的心理反映,负面地影响了从学生到老师的就业角色转化和从学习社会到服务社会的心理责任过渡。

如何帮助幼师生建立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就业心态,完善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如何把就业指导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理念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已成为幼师毕业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怎样对幼师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支撑,运用生态体验教育模式作为实践模式,架构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从幼师生个性发展特点和幼教职业特点出发,让学生明确“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我可以做什么?什么可以支持我?我将成为什么?”通过学生对人格特征与职业环境的关系、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的了解,用积极的心态来解决在择业、就业、创业中面临的心理困惑,用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路径激发学生从体验活动中感悟职业发展与生涯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如积极的思维品质、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心态的调整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生态体验教育是一种回归生活、凸显体验、感悟生涯、激发潜能、开启生态智慧、优化积极生命样态的实践模式。

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这两只主翼,初步构建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模式。使幼师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开发心理潜能,树立积极的心态,提升自我效能感,优化幼师生的职业生涯样态。从体验活动中去感悟职业,将学校的世界延伸到工作的世界,将学习学业、探索职业及将来就业紧密结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就业观,提高个人就业竞争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享受幸福的职场人生。

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系统地让幼师生了解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内职业生涯发展及外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以此激发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内驱力,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从业与创业的意识与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未来就业、择业与创业的职业素质,最终实现人职匹配,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认为,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感受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即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为主线而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让学生处于独立探索、主动积极地调整和构件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状态,表现出热情、活跃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注重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解决就业、择业及创业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体验实践模式是遵循体验活动、从体验中去领悟的流程。在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中,进行师生生态位的优化和创新,以自觉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和传统师生关系的拘囿。通过创设一定的自然生态、类生态、内生态,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体验活动,造成学生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生态体验实践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以“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活动设计上要强调“体验”,重视“感悟”,这是实践模式中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重视体验的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的反思感悟形成内化过程,体验中澄清她们的职业价值观,厘清她们对职业规划教育意义的重新认识,激发她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一些心理感受的共情,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变被动为主动,变感悟为顿悟的体验反思过程。促使幼师生心理和行为状态的改善,培养幼师生职业生涯中的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态去规划、实践自己的职场生涯之路。

有效运用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构建了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

1.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一步——知己: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悦纳自我,完成霍兰德的“兴趣岛”、舒伯的“彩虹图”、人格盾牌等体验活动,了解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做到人职匹配,实现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二步——知彼:通过体验活动“生涯人物访谈”、“探索工作世界”对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工作世界的变化与需求有所了解,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职业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各种挑战。

3.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三步——抉择: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在求职与就业、创业中的会产生巨大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4.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四步——目标:通过体验自己是吃苹果的毛毛虫的活动,来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健康发展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5.职业规划步骤中的第五步——行动。成功的职业规划除了有理性的抉择、远大的目标之外,最重要的是积极的心态与积极的行动计划。

幼师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研究的实践路径有:生涯联想、人我是谁、人格盾牌、生涯人物访谈、兴趣岛、冲出重围、成就故事、理想与专业、解手链、时间馅饼、生命线、时光隧道、金钥匙、职业规划设计、模拟面试、心的启航等多种教育实践路径。实践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动合作。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培养个体积极的心理态度,增强个体适应社会的“力量”,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的目的。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模式与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作为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用积极的心态塑造积极的人生,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全身心地获得心理感悟,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形成为稳定的积极心理品质。

幼师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与研究的两只主翼,让学生感受职业规划教育的无穷魅力,更让学生的职业生涯道路绽放如花!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孟万金教授的核心研究理论。孟万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主任。

2、生态体验教育模式:刘惊铎教授的核心研究理论。刘惊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3、孟万金,以积极心理学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6月13日

4、刘惊铎:生态体验式道德学习引论,《中国德育》,2006年02期

5、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4]孙德刚,陈刚,文雪.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中国人才,2010(11):191-192.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等职校德育 职业规划教育 切入点

“职业规划”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和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学习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具体实施职业目标的过程。对于即将走进职业生涯的中职学生来讲,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于是,职业规划教育就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职业规划教育就是通过构建职业指导体系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中职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中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进行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在地位上,职业规划教育是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延伸;在作用上,职业规划教育使德育目标更清晰地渗透于德育的全过程。

二、中职生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现状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其它途径求学无望的情况下才进入中职的,因此入学后不久,便暴露出各种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厌学、早恋……上述现象的存在不但有碍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而且会危及社会治安的稳定,特别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就需要引导中职生明辨是非,识别美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三、中职学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立足点及尝试

职业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及综合职业素质。(引自《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

那么面对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时,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呢?我校在2006、2007级学生中按照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思路作了一定的尝试。

1.抓好入学教育第一关,顺利完成普职衔接。

这是完成职业规划教育导入的关键点。我们把入学教育时间拟订为一周,内容分解为11个方面,主要涉及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部内容框架及规范。包括就业指导、专业宣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素质拓展、理想前途、学校简介及校史、入学测试、体能测试、音乐人文素养、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流行病与意外伤害,参观现代化企业管理和参加国防军事训练等。

班主任还通过主题班会、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各种体育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事实证明,这种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依托的铺垫,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持久的效果。

2.落实工学结合并作为德育教育形式的补充。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实习,并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毫无疑问,中职学生会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之匹配的实践性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将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机会。比如,通过电子厂生产线的实际操作和大型酒店的管理与服务等专业实践活动,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开阔眼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做到与社会实际工作的“零”对接。通过实地实践,学生培养了敬业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安置率。

3.以职业规划教育活动为主线连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推进德育工作。

要使德育工作真正起到实效,还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的要求与他们自身的愿望一致,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我们必须从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一,因学生个体背景、特点、发展水平不同,其职业发展和规划的需要也各不相同;第二,因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其适宜的工作类型各不相同;第三,虽然所学专业类型不同,但是其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基本相同,都是要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通用能力,我们要帮助他们不断充实与调整职业规划的内容,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后的心理调试工作。事实上,当学生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后,心理上会出现很多的变化。有的因顺利签约而对自己评价过高;有的则因担心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而惶恐不安……因此,我们的职业规划指导有必要承担起这一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轻松充实的自我,顺利就业。

4.设计构建以培养职业操守为阶段性目标的德育实践及考评流程。

行为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五个方面。以敬业爱岗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关系最为密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之路,使学生获得自主职业选择的技能及有效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

但是,目前大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准确进行职业定位。我们认为,把“遵守规程”与“遵纪守法”对应起来,把“流水生产”与“团队合作”对应起来,把“完成工序”与“履行义务”对应起来,把“工资报酬”与“劳动光荣”对应起来,等等,就可以用一个流程式的环节链条,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的不断熟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职业学校,这种量化考核,除了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表现外,还必须增加劳动态度、生产效率、职业习惯等与职业需要相关联的内容。而且参与评价的主体,应该包括学生、小组、教师、班主任、车间、企业等层面。实际上,真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实现了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统一的指导和教育,才是真正的有针对性的德育。

参考文献:

[1]吴祥帧等.中国教育家论德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丘文.当前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惠州职业教育网,2006,9.

[3]马树超.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4]李健.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思考.福建德育网,2008,3.

[5]佘国治.学校的养成教育贵在坚持.英才苑,2007,12.

[6]颜小平.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4.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 构建

一、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的背景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现代社会对企业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由体力转为脑力、由单一技能转为综合素养、由重技能到重品德的转变。具体要求是: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即对员工“德”的要求重于对员工“技”的要求。国内正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重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但毕业生踏入社会后,部分学生眼高手低,普遍缺乏敬业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的培养是迫在眉睫。显然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尤其是传统的育人模式面对“技术工人短缺”这一问题,所做出的反应还不够切实有效,所培养的学生离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

二、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

国外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重实践、重创新、重合作、重职业道德教育、重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而教育观念上则认为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升学、就业,而没有将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凤毛麟角。加强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职业规划能力,是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提高在求职择业中抗挫折能力和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现代企业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刻而经常的影响,它能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和善恶观念,确立具体的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养成具体的道德品质和工作的动力来源。即对员工“德”的要求重于对员工“技”的要求。

3.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对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学生自入学到上岗的始终,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始终,贯穿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持之以恒,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严明的职业纪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就业上岗履行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奠定扎实基础。

三、职业道德的培养及职业规划构建的研究

1.加强校企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文化与中职学生面面地接触。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自己的就业岗位。

3.积极组织中职各专业的学生按照本专业所对应行业的管理标准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

4.全面进行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职业道德的培养及职业规划构建的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加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其与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适应各行业对劳动力的基本素质的客观要求。

2.实施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班会和课程体系

首先,实施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必须体现职场文化特色和准企业人的做人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校形成十分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其次,主题班会活动。以就业导向为切入点,结合现代职场获取成功事业必备的多种能力,开发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

再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构建职业规划的能力。

开展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实践活动。模拟企业管理。借鉴大型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模式,创建校园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管理与现代企业对接。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要办出职业化教育的特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才,更要使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具备创新意识的新世纪技能型人才,学生能对自己和未来做出贴合实际的合理规划,从而为家庭和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侯国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

[2]刘燕卿.浅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J].职业,2008,(27).

[3]白艳娟,董秀玲.对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新思考[J].科技信息,2011,(01).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7篇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去向和未来感到迷茫。这既折射出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市场需求的脱轨,又反映了我国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缺失。职业成就感与人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很高的相关性,一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越是一致,往往就越感到幸福。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针对这一情况,许多高校专门开设了有关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程,但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已经选择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与历练,很难再去转入其他专业。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最好提前到中学阶段,在中学阶段使学生树立起职业规划意识。目前,国内有条件的高中已逐步开展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的职业规划课程,这对于学生将来作出合理的专业选择及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高中教育实践中,由于职业规划并不与高考直接关联,因而学生的参与性不高,自我探索的积极性不强,对职业的认识过于片面。另外,职业规划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指导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也较为普遍。而这些现象在生源有限的普通高中相比于生源质量较好的重点高中,表现尤为明显。究其原因,现行的职业生涯指导偏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在此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没有积极的体验,自然参与度也不会很高。

针对这一现状,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原理引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同时也能将快乐积极的人生观传递给他们,这将成为职业生涯规划中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本质东西。

一、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专业方向基本确定,规划指导工作主要针对社会实际需要;而大多数高中生对将来的专业选择没有进行科学的定向,对未来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业,缺乏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未来,这时候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使其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向有个基本的认识。与在大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相比,在高中进行这一指导具有明显的优势。高中相对于大学具体的指导性有所降低,但更适合于培养学生内在的品质。另外,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相比,学生靠文化课分数较难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的优势与特长,这就需要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普通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这一特殊群体所具备的独特性。

普遍性主要涉及现阶段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一切主客观影响因素,如社会背景、微环境影响(学校、家庭、同伴群体)、个人特点,等等。

从社会层面来说,一个人未来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需要人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清楚的把握和规划,能积极地应对职业变换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从微环境层面来说,个体所处的环境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些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使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指导形式过于单一,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内容以及方式方法仍需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提高;此外,同伴的观点对青春期学生的职业定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个人层面来说,教育年限的延长导致个体心理成熟延迟。部分学生从小依赖父母,缺乏自我决策的能力,面对职业抉择时比较迷茫,无法将自己的兴趣以及职业定向的关系理顺,对职业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表面。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有目标,却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实现自己的目标。

普通高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没有骄人的学习成绩,缺乏学习兴趣和目标;与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不融洽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学业失败的经历导致他们的自信心明显不足,对未来丧失憧憬。这就需要在教育中渗透阳光,鼓励他们思考未来,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不仅关乎学生今后的职业定位,而且关乎学生未来生涯的整体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对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1.激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发挥教育的影响力

现阶段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比如职业生涯的定义、内容、步骤等。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形式毫无兴趣,教育的影响力也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不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璞玉,需要耐心认真的打磨才能发出玉的光彩。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将这种理念渗透到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就能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也能迸发出更多的奇思妙想,更有自信,心中怀有希望,对生活充满信心。

2.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培养应对职业风险的心理弹性

积极心理学的自决理论探讨了三种相关的人类需要,即胜任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就会幸福。在职业生涯的选择定向阶段,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决定,相信他们能胜任选择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任务,即使认为学生的想法有些不妥,也应在尊重的前提下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会自己作出决定。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也能让其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每个人一生只从事一份职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未来极有可能面临各种职业风险。在失业面前,低落情绪有可能将人的斗志淹没,这时候就需要内在品质的支撑,如心理耐受力等。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中不单要有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拥有积极的品质,能够应付以后人生道路上的风险与变换而不失去信心,这也是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主要目标。

3.构建成长的积极机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对其职业定向影响较大的微环境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父母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讨论和探索职业生涯的支持性环境,给孩子提供所需要的职业生涯信息,同时教给孩子积极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只是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在关于未来职业发展方面与孩子缺少有效的沟通。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考上大学,别的都无所谓,甚至有部分家长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仅不利于孩子清醒自主地思考未来,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无形的巨大压力。父母应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乐于与父母沟通。即使意见相左,也可以以温和的方式引导孩子权衡利弊,最终作出合理的职业抉择。

学校作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职业定向作系统的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已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辅导,如社团、成功人士讲座、创业讲堂等,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也能使其对职业规划有更直接、更实际的认识;再者,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在实践中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社会也应以一种关怀、积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未来的主人,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通过构建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环境,使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资源达到最优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成长空间,让他们的能力、情绪情感、兴趣得到和谐发展,树立自主意识,培养自决品质,理智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四、结语

教育因人而异,职业规划辅导亦然。对于有想法的学生,就需要帮助他们寻找一切有利的资源,分析达到目标的可能性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迷茫无助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其树立积极的心态。这两者都需要我们以积极的眼光和视角看待学生。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年轻人从正确的事情中寻找愉悦。对于高中生来说,“正确的事情”包括学会思考未来,对自己的未来职业选择作出初步的规划;“愉悦”则是贯穿这一过程中的欣喜和希望,是一种动力,而这一切的落脚点都离不开以积极视角看待每一位学生。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8篇

(一)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政策依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之一;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1】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2】此两文件是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政策依据。

(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现实依据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中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包括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等七个方面。在这样的背景下辅导员工作已由原先的保稳定向保稳定、促发展,引领服务研究转变。要提升辅导员服务水平、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辅导员必须努力提升自我素质,不断提高职业化水平。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为大学生提供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便是转变工作宗旨的体现。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身份,各高校新一轮聘岗制度下对教师的岗位申报条件做了明确规定,以笔者工作高校为例,在中级八级岗申报条件中规定“近5年平均每学期为本科生授课课时达到8学分以上,且教学业绩考核均有两年为B级及以上”。从初级岗到副高岗每个岗位的申报条件中都包含了相应的授课要求,新的教师聘岗申报条件要求辅导员必须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切实履行教师职责为本科生多授课、授好课。这为辅导员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优势和不足

(一)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优势

1.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优势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同时又扮演着学生的人生导师、生活指导、心理之友等多重角色,是学生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平时与学生接触机会大大多与其它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比较了解。【3】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尤其是分管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熟悉就业政策,了解学生的就业优势、劣势及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有着密切联系,知道用人单位的录用人才标准。与此同时辅导员在服务学生就业过程中能够掌握许多鲜活的案例,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具有说服力、吸引力的授课内容。

2.团队合作和自身素质优势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能否成为一门受大学生喜爱、对大学生真正起到帮助作用的精品课程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辅导员应当成为这支队伍的中坚力量。辅导员队伍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分工协作能力,这些能力使得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中各个辅导员能够通力合作,合理分工,集体备课,在充分发挥个体聪明才智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团队的力量,形成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辅导员还具备优秀的自身素质,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辅导员群体的普遍特征,这些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4】

(二)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不足

1.日常工作繁琐,教学经验相对缺乏

虽然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但是教学经验丰富、能够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妥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辅导员为数不多,大部分辅导员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对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课堂管理比较陌生。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事物性工作繁多,许多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200比例,许多时候处理一件学生突发事件要占用辅导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甚至休息时间,这对辅导员的精力和体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如此工作压力下难免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2.学历、职称相对偏低,相关理论储备相对不足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辅导员中大部分学历为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学历占小部分,博士研究生只有一人。辅导员群体中职称相对偏低,绝大部分辅导员职称为讲师、助教,副教授所占比例偏小,且基本上都为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储备不足,具有职业规划师或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的辅导员偏少,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对于大部分辅导员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部分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辅导员处在现学现教、边学边教的阶段,这些都成为制约辅导员成为优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瓶颈。

3.队伍普遍年轻,人生阅历不够丰富

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师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导师和引路人,需要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工作经验及职业前瞻性。大多数高校辅导员只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未真正走出过学校,缺乏社会历练,很难站在应有的高度俯视大学生的人生之路并给以真正有效到位的引领和指导。

三、高校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教师的改进措施

目标只是给辅导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如何执行才是达到目标的途径。作为高校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提供应有的培训机会和相关保障;作为辅导员的个体则应该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积极参与相关学习培训和业务提升,以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一)学校应当营造良好氛围,为辅导员担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提供相应保障

1.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当前各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尚处起步探索阶段,普遍遇到师资不足、相关经验缺乏等困难。能否克服困难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在当前职业规划课程教师严重缺口的情况下,具备角色工作优势、团队合作优势、自身素质优势的辅导员队伍无疑是填补这个缺口的最佳选择。教育部相关文件亦规定辅导员可以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就为学校选聘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提供了政策依据。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引导辅导员积极参与职业规划课的教学工作,为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提高相应的体制保障。

2.提供培训保障

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存在相关理论储备不足的问题。辅导员中绝大部分本科、研究生所学专业非职业规划方向,缺乏相关知识背景。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培训保障,创造条件为辅导员提供心理咨询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相关培训机会,通过定期邀请专家讲学,选派辅导员赴其它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激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双证等方式为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力提供持续的、强有力的培训保障。【5】

3.提供考核制度保障

辅导员作为高校中具有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在考核制度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辅导员群体的特殊性,在考核中既要注意教师和干部考核中的交叉方面,又要兼顾差异性。对于担任职业规划等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在考核制度上应体现对其教学工作的肯定与鼓励,考核时应给予适当的加分,对教学成果突出、指导学生得力、深受学生好评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应授予相应荣誉,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并享受在晋升上的优先权。【6】

4.提供课程建设保障

要努力将职业规划课程打造成受大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学校要加大对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确保有充足的经费开展教学实践、科研活动;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修订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规划课程校本教材;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业务精湛、教学突出、经验丰富、指导得力的优秀教师团队;制定听课制度,鼓励教师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抓好课程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题申报、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让学生在学习和互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二)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实现自我提升

1.训练师范技能,提升教学水平

良好的师范技能、一流的教学水平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必备条件。辅导员要努力提升三笔字水平、课件制作水平、演讲水平、普通话水平等师范技能。辅导员还应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要对教学设计、课程组织、课堂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同时还应该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辅导员可以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辅导员应当主动参与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辅导员还可以通过聆听职业生涯规划名师上课的方法,借鉴他人上课的成功经验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2.加强业务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具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心理咨询知识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重要条件。相关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辅导员担任职业规划课程教师的短板,辅导员必须通过查阅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论文、著作,主动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培训课程等方式,提升理论水平,努力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证书,弥补理论知识缺乏的劣势。辅导员还应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知识,心理咨询与职业规划同宗同亲,职业规划中许多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是相通、互补的,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双证不仅是衡量一个辅导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辅导员胜任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师角色的重要保证。【7】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9篇

“这就是我 17年跳水生涯的句号了……真遗憾,这辈子就这么与奥运金牌无缘了,我不后悔,心理也很平衡。我尽力了,尽了最大的努力。运动员是要讲点运气的……”这句话出自

3次参加奥运会 3次皆拿银牌的跳水名将谭良德之口,他耗尽了 17年的青春和心血,却因“生不逢时”未能品尝冠军之果。

1976年,11岁的谭良德被选拔到茂名市业余体校开始跳水训练。1年后进广东队接受数名教练“轮番”指导。1982年初,他被选进国家队,为了战胜当时的名将洛加尼斯,他选择了“难度”这个缺口。1984年奥运会、1986年世界锦标赛、1987年第五届世界杯,谭良德都是亚军,在他的名字之上,死死压着“洛加尼斯”!但谭良德不服气,他憋着劲练,时时刻刻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1988年 1月,澳大利亚国际赛第二场,谭良德全套高质量动作,令全场观众如醉如痴,他终于战胜了劲敌洛加尼斯获得冠军。

正如多年后李孔政评价谭良德的那样:“一个人并不是生成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将他消灭,就是打不败他。”

谭良德是训练中运动量最大的一个,为此还曾被队友称为“不知劳累的机器人”。他耗尽 17年青春和心血,3次参加奥运会都与金牌失之交臂。然而他仍旧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大活宝”,诙谐又随和。第一名只有一个,如果争取不到,我们该怎么办?第一名是不是我们在职场上奋斗的唯一目标?《职业》杂志采访了上海电机学院团委副书记、CCDM中国职业规划师、职业规划师讲师、中华英才网特聘职业咨询专家吕小亮先生。

精神胜于金牌,尽力做最好的自己

吕小亮先生认为,从职业的奋斗历程来看,谭良德在世俗之人的眼中,或许尚缺一块金牌,但相对于金牌来说,他所带给人的精神鼓舞又非金牌所能及。人生贵在真和争。不可否认,在谭良德悠然潇洒的生活态度之下,掩藏着严肃甚至苛求的另一面,他把“真”和“争”诠释得尤为确切。

争:不是争第一,而是竭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不管赛场还是职场,“争”不是说要去争第一,而是要去竭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

在人类所有的运动场上,“第一”永远只有一个,很多时候,职场也如竞技场,“一块肥肉,万人争抢”,就如应聘岗位一样,多人竞争一个岗位与赛场上争夺冠军没什么区别。最关键的不是你把别人打败,而是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在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而谭良德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得到的是金牌还是银牌,而在于他 17年对梦想的追求毅力和对生活的宠辱不惊。他关注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梦想,挖掘自身最可贵的品质来诠释成功。其实,最能激励和感召人的,永远都不是得失之间的物质,而是追求梦想的不懈精神。

真:像重视结果那样重视过程

所谓“真”,在谭良德的身上体现的是潇洒平淡的生活态度,对责任的认真和崇敬。

吕小亮指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体现着这个人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应该是基于其对职责和生活的尊重,这也是获得生活回报的最起码前提。职场人的患得患失也许是这个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衍生,但是若想使生活处于最佳状态,那么势必需要将工作的得失摆平放好。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句话向我们表达了自然、平淡地看待职场得失的必要性,如果你整日生活在过去的得失之中,那么你就没有办法做好迎接下一次成功的准备。记住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所要寻求的不仅是最后结果的那一刻,而是最真实的求进过程。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中职生;规划能力

引言:

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主体是中职学生,探索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生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发展我们可以划分为三阶段,11岁前为第一阶段是为幻想期;11到18岁为第二阶段是尝试期;18岁以后为第三阶段,为实现期。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4到18周岁之间,基本处于尝试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阶段,是职业规划的最初理性极端,对一个孩子未来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学生的必要性

1.1 就业形势的严峻

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涌入就业市场,社会随之对就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中职学生的就业受到了很大影响。现阶段对于大学生就业都已经成为很大的难题,就不要说中职学生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想而知。所以就业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从学校的角度说,就必须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2职业环境变化之快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资讯与知识推陈出新,信息量成倍增长。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已经用不上了,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社会慢慢会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将人生发展与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把自己规划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竞争人物。要达到这个目标,迎接日新月异的新挑战,“职业生涯规划”是我们不可获取的工具。

1.3 中职学校教育体制的缺陷

虽然中职学校的从教学到管理都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弊端还是很多。首先,传统教育只重视对知识的记忆与重复性的学习,往往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中职教育还是以学科为纲领。忽视了知识的整体化,导致专业面太窄、学科划分太细。这样使得毕业生知识面狭窄、专业单一、适应性差、后劲不足。再次,我国的教育看重智力为核心。对于智力因素比较看重,而忽视情感与其他品质,比如动机、情感、兴趣、性格和意志等。以为的注重智利的发展不能与其他品质相平衡,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人”,而并非是一台“机器”。

1.4 提高综合素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是素质教育的补充。它使学生了职业生涯发展形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道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涯发展所需的各种素质和条件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弥补,它对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另外,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促进个人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方向性因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2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

2.1 教学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是一个学期内完成,时段安排的不合理。有的学校在一年级新生中展开,有的学校在二年级中开设。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专业课,也没有从事过职业实践,对于职业发展根本不了解,短时间内不能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进行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对于二年级班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又缺乏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理想和职业意识的培养。

2.2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完善

我国政府一直长期关注职业规划能力的问题,为此每年投入很多物力财力,对教师进行培训,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为职业规划类课程,一直被置于“二类课”的层次,地位没有得到重视,具有职业指导专业素B任课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培训也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在的意义,因为教师缺少,学校在学生三年级的时候才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学生做好一个的适合其发展的职业规划,对其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制定学生个性规划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制定职业规划中的引领者、解惑者,所以建设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必须积极推进。

从另一个角度说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由于每天都在完成教学任务上,所以很少到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去调研,或在学生中展开调研活动。如果说有些了解也只是停留在通过报纸、杂志、新闻等资料获得,根本没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与研究,学生实际的迷惑与问题不能解决,导致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课程的内容只是对职业生涯规划技巧介绍,偏重简历的写作技巧,应试方法等,对就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等思想成长上指导甚少。

2.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为常见的授课方式是通过课堂或召开“就业动员会”进行辅导,一些学生上课根本不会做记录,听完了事。一些职业生涯规划课方式死板,讲得多,练得少,学生被动执行,更缺乏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专门咨询和与有效指导。很多教师很少参与职业实践,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少,课程无聊,无法吸引学生。由于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深入的考虑和总体设计,教学思路狭窄,对中职生择业观、价值观、团结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参与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欠缺,很难适应目前职业发展的要求。

2.4职业心理的偏差

最近几年,市场机制慢慢完善,能够在毕业生中起到作用。中职生在招聘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些职业心理偏差,比如自负、自卑及抑郁、焦虑等。有的毕业生往往高估自己的薪资,造成自负的心理特征,有的毕业生将自己的薪资预估过低,造成自卑的心理状态,甚至有的毕业生因为不知自己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薪资,而畏惧,产生焦虑情绪,不敢去应聘。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心理上的问题都需要进行适当教育,来纠正这种职业待遇预期心理偏差。

参考文献:

[1]王燕梅.中职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与分析[J]. 卫生职业教育,2009,1:96.

[2]高桂娟.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 教育探索,2008,1:103~104.

上一篇:城市旅游发展范文 下一篇:家庭礼仪感悟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