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3:19:46

内部控制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一)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变迁

中国相关政策变迁中国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政策变迁与美国较为相似,由最初的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发展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再发展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财政部等部委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主要针对主板上市公司,目前并没有强制要求中小板和创业板遵循,而是择机实施。但是深交所的《中小板指引》和《创业板指引》则对中小板和创业板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作出了强制要求,三个板块《运作指引》的具体要求如表4。

(二)文献回顾

以SOX法案的颁布实施为分界点,美国内部控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2002年之前和2002年之后两个阶段。2002年之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财务报表审计中内部控制评价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关注内部控制审计,主要研究结论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将提高审计的成本却无助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提高(Hermanson,2000);2002年以后,随着SOX法案的实施,更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出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内部控制缺陷,具体包括内部控制缺陷发现和报告(Ashbaugh等,2007;Rice和David,2012)、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成本的影响(Raghunandan和Rama,2006)及对信息质量的影响等(AshBaugh-Skaifeetal.,2008)。中国内部控制的研究则可以分为2006年之前和2006年之后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尚无强制性规定,大量研究集中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专门研究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文献较少,但是很多文献都提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或审核的必要性(陈关亭和张少华,2003;张立民等,2003)。2006年以后,随着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尤其是2008年《基本规范》的颁布,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且均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审计意见表述方式不一致、审核依据不统一等(袁敏,2008;何芹,2012)。与国外研究相似,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成本及其信息质量的影响等(张宜霞,2011;田高良等,2011)。同时较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鉴证的理论问题,内容包括鉴证目标、鉴证范围、鉴证标准等诸多方面(刘明辉,2010;李明辉和张艳,2010)。但是这些研究都是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等看待,并没有考虑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未就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实施情况进行实证分析。

(三)比较分析

由此可见,美中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政策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似性,都经历了内部控制评价、审核和审计等不同阶段,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存在较多的差异,美国仅要求大型公司和中型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小型公司则没有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实施内部控制鉴证或评价。然而,中国对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要求是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创业板的要求则是内部控制鉴证。那么,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差异是什么?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执行情况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通过国内外文献回顾可以发现,虽然大量研究关注内部控制审计及其鉴证,但是均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同等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且有关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现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在比较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要求差异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现状进行实证分析。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政策要求之比较分析

(一)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概念范畴的比较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的规定,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业务包括审计业务、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具体到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根据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截至特定日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属于审计业务的范畴。然而,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下文简称《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属于其它鉴证业务,因此,内部控制鉴证属于其他鉴证业务范畴。具体关系可以通过图1予以说明。

(二)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所适用行为规范的比较从所适用的行为规范来看,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都属于鉴证业务,因此二者都应当遵循《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同时,注册会计师在执行鉴证业务时,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和内部控制鉴证应当共同遵循的准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下文简称《质量控制准则》)。但是,与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不同的是,内部控制审计业务还必须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下文简称《审计指引》)的规定,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则遵循《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的规定,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同时根据《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要求,可以选择性遵循《审计指引》的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所适用的行为规范如表5所示。

(三)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主体及对象的比较首先,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主体上看,二者主体相同。与《配套指引》鼓励上市公司实施财务报表与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要求相一致,三个板块《运作指引》中也均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年度审计的同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或者鉴证,并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可以看出,无论是内部控制审计还是内部控制鉴证,均鼓励上市公司聘请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内部控制鉴证与审计。然而,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对象上看,二者存在差异。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的规定,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在直接报告业务中,注册会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具体到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从理论上来说,内部控制鉴证和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鉴证或审计业务,也可以是直接报告业务。在实务中,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按照《其他鉴证业务准则》执行的同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就企业管理当局对特定日期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进行审核,并发表审核意见。因此,从政策要求及注册会计师实务来看,内部控制鉴证是对管理层有关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认定发表意见,而内部控制审计是直接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但是从最终目的上看,都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同时,与《配套指引》一致,《主板指引》和《中小板指引》均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披露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但是《创业板指引》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鉴证意见,并没有提及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注。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主体及对象的比较如表6所示。

(四)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保证程度和风险的比较

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合理保证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有限保证鉴证业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根据《审计指引》的规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内部控制提供高水平保证,在审计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采用积极方式提出结论。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可能是有限保证也可能是合理保证。在有限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要求注册会计师将鉴证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对鉴证后的内部控制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证,在鉴证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采用消极方式提出结论。而进一步根据《指导意见》第四条的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关注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将审核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从这里看,内部控制鉴证要求提供有限保证,业务风险较低。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保证程度及风险的比较如表7所示。

(五)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

审计实施频率和报告的比较首先,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目前政策规定的实施频率上看,《主板指引》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配套指引一致,上市公司每年都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中小板指引》的规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一次审计;《创业板指引》的规定是上市公司至少每两年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一次鉴证。其次,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容上看,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报告标题不同。根据《审计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标题是“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审核报告的标题应当统一规范为“内部控制审核报告”,而再根据《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标题是“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其次,报告意见存在差异。从意见类型上看,《审计指引》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指导意见》则指出内部控制鉴证意见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同时,报告段落不同。在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如果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注意到被审计单位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还需要对其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进行说明;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则无此要求。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实施频率与报告的比较如表8所示。

(六)其他方面的比较

由于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概念范畴、适用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因为内部控制鉴证保证程度与风险低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1)证据收集程序要求不同。由于鉴证业务对业务风险降低的要求比审计业务低,因此,与审计业务相比,鉴证业务在证据收集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等方面是有意识地加以限制的。(2)证据数量要求不同。审计业务所需证据的数量较多,鉴证业务所需证据的数量较少。(3)审计师的责任不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中,审计师所需承担的责任也更高。(4)业务收费不同。根据《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2010)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根据业务性质、风险大小、繁简程度等确定服务收费高低,因此审计业务收费比鉴证业务收费更高。

三、内部控制鉴证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现状

(一)主板上市公司强制内部控制审计具体分析

1.2012年和2013年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披露状况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中911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为64.38%;2013年主板上市公司中1090家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比例为75.91%。2013年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的比例明显高于2012年。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能够满足一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且2013年相比2012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难以满足“每年都要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实施审计”的规定。2.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分析2006年以后,有关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的研究大量涌现,并且发现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的问题包括审计依据不统一、审计报告名称不一致、业务类型有差别等方面(袁敏,2008);随着《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实施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也在不断规范(何芹,2012)。我们对2012年至2013年度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较好,但是仍然有个别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问题,包括报告名称、审核依据及语言表述等,如表10所示。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鉴证具体分析1.2012年至2013年内部控制鉴证概况根据《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应当至少两年实施一次内部控制鉴证,至2012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共355家,82家公司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占比23.10%;328家公司能满足两年披露1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占比92.39%;27家公司连续两年均未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占比7.61%。可以看出,创业板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大多数能够为了满足两年实施一次内部控制鉴证的监管需要,但是自愿每年实施内部控制鉴证的公司并不多,而且即使在监管层要求内部控制鉴证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公司不能按照要求披露甚至不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2012年与2013年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概况如表11所示。2.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规范性与主板公司相比较,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规范性较差,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1)鉴证依据。与内部控制审计归属审计业务不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属于其它鉴证业务,其鉴证依据是《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在实务中同时参照《指导意见》的规定执行。但是从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看,鉴证依据却存在非常大的差异,除了《其他鉴证业务准则》以外,还主要有:《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鉴证报告名称。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及《创业板指引》的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名称应统一为“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但是从2009年至2013年创业板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看,大多数公司都符合规范的要求,但也存在其他的一些报告名称,具体有: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审核报告、内部控制专项报告、内部控制专项鉴证报告、内部控制制度报告。(3)鉴证业务类型。根据《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和《指导意见》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但从实际情况看,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引言段中既有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作为直接报告业务,又有将其作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但是鉴证报告意见段又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发表鉴证意见,即将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作为直接报告业务对待,但是具体范围却存在不同的界定,既有针对所有内部控制发表意见,又有仅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发表意见。(4)鉴证保证程度。根据《指导意见》的规定,内部控制鉴证业务合理保证的要求并未明确,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创业板内部控制鉴证则主要提供的是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披露规范性归纳如表12所示。

(三)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和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实施现状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实施意愿上看,大部分主板公司能够满足一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要求,但是仍然有一定比例的公司难以满足每年审计一次内部控制的规定;虽然大部分创业板公司能够满足两年出具一次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内部控制鉴证的意愿相对较低。同时,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规范性来看,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较为规范,个别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规范性存在问题;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存在的问题则明显较多,具体体现在鉴证依据、鉴证报告名称、鉴证业务类型及鉴证保证程度等方面。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低于内部控制鉴证,其差异主要体现在概念范畴、适用的行为规范、业务对象、保证程度、业务报告及业务风险等方面。与主板和中小板公司相比较,创业板公司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等特点,因此目前对主板和中小板公司要求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而对创业板公司仅要求实施内部控制鉴证。在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板公司内部控制审计较为规范,而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鉴证还存在较多不足。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板块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完善不同板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和鉴证。1.完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与内部控制鉴证准则《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主要基于主板市场做出规定,与主板相比较,中小板和创业板具有很多差异,尤其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小、风险高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制度规范很少考虑创业板市场的特点;虽然《中小板指引》和《创业板指引》结合中小板和创业板特征对内部控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但是总体来说,具体操作层面并没有明确的指导。因此,需要结合不同板块的特点,制定适合不同板块公司的内部控制标准,涵盖内部控制应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内部控制鉴证等内容。2.审计师需要正确理解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鉴证的区别和联系内部控制鉴证不同于内部控制审计,实务中的具体要求存在较多差异,包括业务风险、保证程度、业务报告等,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二者的主体都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意见等。审计师是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实施主体,是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报告的出具方。但是从目前内部控制审计及其鉴证的情况来看,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和鉴证还未形成正确的认识,实务中存在较多不足。加强审计师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的正确理解和应用是规范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的前提,也只有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业务形成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效果。3.上市公司提高内部控制审计意识和内部控制鉴证意识很多公司对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审计鉴证就是找问题添麻烦,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往往只是为了满足监管层的要求,缺乏内部控制审计鉴证的意愿和动机,也难以实现应有的效果。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方面要使不同板块上市公司认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使其切实体会到,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增强公司自身的内部控制审计鉴证意识。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酒店财会内部控制对策

1酒店财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1预算控制方面

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酒店经营采用预算控制管理企业的办法,已普遍在国际酒店内实施,国内酒店也做计划,但计划做的很粗,只不过是在年底根据上级下达的客房出租率、利润指标、费用水平核算一下,并且接受计划指标的大多是讨价还价,尽量压低计划指标,年终向上级交差了事,实际执行起来从不看预算,使计划、预算只是走走形式,到年底多是超额完成任务。

1.2资金控制方面

酒店业的经营与其他行业的经营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酒店业的财务特点有着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这一方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酒店资金管理方面主要表现在融资、投资和现金管理上。而我国的一些酒店在投资上没有很好把握多种投资方式的选择,承担了较大的经营风险,同时在扩张中的融资安排也不尽合理,造成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而在现金管理上,国内酒店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强的计划性,更不可能像国外酒店一样天天盘点、天天编制现金流量表。

1.3应收账款控制方面

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是影响速动比率可信度的重要因素,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可以增强酒店的短期尝债能力,也反映出酒店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效率。我国酒店业基本也认识到这一点,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一些酒店专门成立了清欠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收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最大限度地加快欠款回笼,提高酒店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时甚至破坏了同客户的关系。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的销售人员仅仅负责推销工作,而不问推销结果,这样做容易造成只管销售不问回收的局面,而且传统的清欠人员只管当时收款,不管以后是否成为回头客,或者营业部门只管服务,不管是否回款的脱节现象。

1.4成本费用控制方面

我国目前的酒店业在成本管理上绝大多数还处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上,主要从降低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服务的核算,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未从长远的持续的降低成本的策略上考虑,只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主要以酒店内部的生产服务过程为对象,而对其供应与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于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且较少考虑竞争、挑战而单纯为了改善酒店现状、增加经济效益。在费用支出控制方面,有些酒店对费用(如交际应酬费)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也没有在一个经营期之前编制费用预算,即使编了费用预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没有按预算执行,经常发生超出、违背预算的费用支出。

1.5收入控制方面

酒店营业收入控制是为了保护酒店内部财产和餐饮销售收入,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可信性。我国目前的酒店收入控制的水平及管理意识参差不齐,收入控制制度不健全,尤其是会计凭证制度软弱,舞弊现象严重,其控制也以“密切监视”为主要控制手段,而不太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另外收入控制的硬件设施及管理水平也明显落后,诸如一些酒店的电脑收银系统或因没有实效软件控制系统,或因操作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有限,致使这些硬件设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实践中都亟需解决。

2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的对策

2.1加强预算控制

比较适合我国酒店业的预算控制制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全面预算控制。它是以实现一定利润为目标,以货币形式对酒店业务经营活动全过程全方位进行预算控制,是以损益预算为中心的各项预算形式的预算系统,包括损益预算、营业收入预算、销售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物资采购供应预算、人力资源预算、现金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等。预算的执行和日常监控由酒店财务部负责,要求财务部随时汇报预算执行情况,每天都有销售日报和分析结果向各部门通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每天主管都要主动查阅预算执行情况报表,以检查预算完成的情况。

2.2加强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加强酒店的资金管理大致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现金管理三个方面。先看融资方面,酒店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各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这就要求酒店要合理安排融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战略,包括匹配型战略、稳健型战略和进取型战略。同时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银行信贷、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等。此外在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个资本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问题,酒店应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寻求各自的最佳资本结构。

再看投资方面,包括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并购、特许经营、输出管理、承包租赁、使用权买断、资产置换等方式。酒店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它的经营扩张有着大量的历史经验可以供我们借鉴。任何一种方式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这就要求酒店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最适合自身的投资方式,在投资扩张中也要审时度势,正确分析经营风险,以防投资有去无回,20世纪80年代香港股市“狙击大王”刘銮雄败走大酒店就是很好的例子。

最后看现金管理,由于现金管理对风险控制和发现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现金管理工具主要选择风险低,流通性高的短期有价证券,如国债等。同时财务部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要求必须每日盘点,并向财务经理提交《每日现金流量表》,每月必须按期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与供应商付款计划,并向经理报告付款情况,以保证现金按规定计划流动,确保酒店正常运营。

2.3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

应收账款管理首先是会计记账程序的管理,因此先要建立简便有序的财务管理程序,设立相关的总账、明细分类账,对业务单位所发生的往来项目逐一记载并逐一结账,定期与对方单位核对账目,清算账款。同时,应收账款的收回,主要是建立在对方单位的付款能力上,因此需要对同意发生应收账款的单位进行信用考察,建立必备档案,加强对客户的管理,并结合对部门定期反馈的客户还款情况,做出信用判断,减少应收账款的坏账和呆账风险,给予信用好的、还款状况好的企业适当放宽信用限度,对于已发生的信用风险,需要采用积极的解决办法,使风险降到最低,一般做法是建立以销售人员为主的加收奖励提成机制,实施奖励提成手段,设专人进行过期账款的催收,加速资金回笼。

2.4加强成本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

从现代酒店成本管理的趋势看,笔者认为战略成本管理更优于精益成本管理,甚至包含了精益成本管理,它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外延性、抗争性等特点,不单纯追求最小成本。根据战略成本管理思想提出的方法,首先分析特定酒店的产品服务所处的特定环境下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市场份额等,然后确定其应采用的战略。对于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应采取不同的市场战略,是以产品差异战略取胜(在成本差距不可能拉大的情况下推出比对手更优、更独特的产品服务以显示差异,吸引顾客),还是以成本领先战略取胜(在产品与服务质量不可能会有差别的情况下努力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来取得竞争优势)。

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下,现代酒店必将构建起全新的酒店成本管理体系,综合运用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等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对酒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价值流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与管理,促进酒店成本管理效益的提升。

2.5加强收入的内部控制

酒店收入包括客房收入、餐饮收入和其他收入三大部分,随着酒店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目趋齐全,服务项目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营业收入越来越大,收入的环节也越来越多,要保证营业收入的安全、完整,必须加强对营业收入的稽核控制。控制的原则是:首先,保证收入的合法性,即保证收入的计收有根有据;其次,保证收入的完整性,即采取一切措施,堵塞在营业收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漏洞,防止和避免一切可能影响或损害收入完整性的事件发生,把营业收入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第三,保证收入的及时性,酒店所发生的收入都必须尽快收到手并及时入账。

加强客房收入稽核重点是对客房收入的各种账单、资料进行核对,检查和控制一般分为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与客房收入稽核相同,餐饮收入稽核也包括夜间稽核和日间稽核,即是通过对餐饮各种单据的审核控制来保证餐饮收入的完整。餐饮收入夜间稽核,主要是检查各餐厅当日的收银工作,即测试当日收银的数据是否正确。餐饮收入日间稽核的内容主要是稽核餐饮收入日报表。此外酒店为了向客人提供完整、全面、多方位的服务,还提供诸如酒吧、舞厅、桑拿等娱乐休闲服务和商务服务,这些附带服务项目,对于完善酒店的功能,提高酒店对客人的吸引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类服务形成的收入汇集起来就是酒店的其他收入,对于这些收入虽然数目不大,但发生频繁、种类繁多,同样需要加强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宋常.审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现代旅游饭店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孙涌涛.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和监督的不力所造成的,不仅缺乏健全的内控和监督机制,同时责任人也缺乏受会计监督约束的意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的约束力不足,从而达不到约束的效果。

2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有效措施

当前单位会计监督中若干问题的存在,不仅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所以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和监督进行强化是当务之急。本文经过研究分析,建立科学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下。

(一)强化责任人的责任感教育。当前在新会计法中规定单位的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化,所以作为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负责人,其应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及会计法律法规熟识,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培训,对每年新出台的关到事业单位的会计内容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从而在工作中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履行监督的职能。

(二)提高会计内部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据了解,现阶段单位内部会计工作还不具备独立性,由于利益、权利等关系,会计部门大多依附于单位领导,这就严重削弱了会计监督工作的力度。

(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建设,提高法规建设。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要不断加强会计工作有关立法。明确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的界定监督工作的范围与程序,来为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做保障。(2)创新会计监督模式,即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事后会计检查的落后形式,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事前预测、会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评价的全方面立体工作体系。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职能的再认识。(1)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原来那种重核算轻监督的思想,充分认识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制约、参与、预防、反馈的职能作用。(2)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会计监督体系,注意发挥各自的功效,加强协作,形成监督合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是提高单位会计工作质量提高的有效保障,所以,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体系,有效的动员单位内部人员以及社会人员来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形成一种适合本单位发展的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促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关系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内容

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涉及决策、激励、监督三大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主要关系人包括股东、董事会、由总经理领导的经理人员、公司员工、供应商、客户、债权人、政府、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就是要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责任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公司治理是控制权的实现,监督和控制是公司治理程序中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程序的建立首先是以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保护所有者的权益为目的,公司治理程序反映公司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控制机制。

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的系统。其从产生开始依次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1992年美国COSO出版的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ERM框架对这五个要素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将其演变为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容比较

首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要素不同。公司治理包括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内部公司治理主要针对企业内部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外部公司治理主要是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主要由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两个层面以及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要素组成。其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结构不同。公司治理是由两个线形结构,即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组成;内部控制则是一个塔形结构,监督处于塔尖,控制环境处于塔基,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是塔身。再次,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公司治理的内容更注重对企业整体的把握,包括权责划分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控制的内容则更注重对企业内部具体经营及生产活动的管理。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内容又存在一定联系。内部控制的内容可以看作公司治理内容中关于生产经营方面的延伸和具体化。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与效果,并加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其次,公司治理中的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实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组织规划;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

三、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产生的成本是现代公司治理的难点,而效率经营和战略控制是公司管理的重点。理论研究风险分担、最优契约安排以及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目的是降低成本。公司治理效率在于能否有效化解分歧、凝聚力量,降低各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成本并在公司价值增值中获得相应的回报,实现科学决策。公司治理从治理机构设置、权责配置等方面确定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不同的权力边界。分权与制衡的治理结构注重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制衡,针对不同的权力主体确立控制权,建立运行机制。经合组织1999年《公司治理原则》(2004年修订),强调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监督,董事会需要实施风险评估、财务控制等。理性的治理主体追求治理效率,而理性的经营者追求经营效率。安然、世通和施乐等世界知名大公司的财务丑闻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也暴露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说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环境论。此观点将公司治理视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认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公司的管理系统由下而上囊括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监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分工授权,但它们之间要实现对接或衔接。公司治理既强调激励又重视制衡,针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建立治理结构与机制;内部控制针对战略实施、经营活动、日常财务活动,强调规范化操作和约束,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的控制与保证经营的效率和资产安全完整等要实现对接。

二是嵌合论。最新的观点认为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内部控制包含了内部治理和经营控制、日常财务控制等;认为风险管理框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用于制定战略的程序,贯穿于企业内部的所有层级和单位,识别风险并对风险进行管理,将其限制在风险偏好之内,为达到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互相依赖,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从契约理论来看,现代公司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联结体,契约控制着公司发生的各种交易,使得由公司组织这些交易的成本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的成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公司内的不完全契约常常采取关系契约的形式,而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章程甚至《公司法》等实际上就是这种契约关系的体现。为了保证关系契约的有效性,在公司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根据契约当事人在不同情况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制定不同的补充契约来明确这些权利与义务关系。从不完全契约角度分析,如果公司治理是一种关系契约,那么内部控制就是这种补充契约,旨在弥补关系契约的不完全性,确保公司取得比较优势。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在本质上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互动关系。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目前正在融合过程中,两者的交叉部分是监督、信息传递、权责分配,治理主体评价内部控制运行效果,经营者有责任向治理机关报告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该交叉区域的大小由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点决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时,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趋于合一。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公司,股东和股东会、董事会是监控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大;两权分离或以外部治理为主的公司,主要通过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经营者是控制主体,因而交叉区域较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嵌合论的观点更符合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本质上的关系。嵌合论较环境论的观点更强调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尤其强调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具有内在的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为推动公司治理结构适时变迁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完善需要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与特征相适应;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必须以适应内部控制作为支撑和保证。

【参考文献】

[1]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2]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

[3]程新生:公司治理中的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06(12).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ERP采纳再造了整个企业业务和会计流程,实现了数据共享,使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现成为可能,从而获得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李万福,林斌等[1]认为,ERP的实施可以规范企业内部业务控制流程,有效防范风险ERP的采纳可以更好地实现管理控制和成本控制.RobertMichel认为企业实施ERP系统可以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并能带来诸多效应.Anthony指出会计信息系统控制是管理控制不可或缺的部分,研究信息时代的管理控制,必然推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研究,并促进其发展和创新.ERP采纳后,企业内部控制较以前更为复杂:一方面,ERP的实施可以打破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对其进行再造;另一方面,ERP的实施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当前,基于ERP的内部控制的控制标准和控制方法都通过参数设置的方式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是企业内部控制实现的重要标准,否则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都将失去意义.戴世青[2]详细详述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其评价的重要意义,ERP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企业的原有的业务流程,有利于内部稽核和审计,得出ERP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分析了基于ERP平台如何提升企业财务、供应链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从而得出ERP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汪家常、龚乐[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了ERP的实施对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其结论认为,ERP的品牌与实施年限与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万建国等[4]认为,在ERP环境下,由于企业业务的信息化,业务流程固化于ERP的系统程序中,决策者和执行者能够快速沟通并迅速地获取有关信息;企业的内部控制层级明显减少、扁平化,各关键控制点控制责任更加明确,凸显信息系统控制作用,控制效率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实时监控.同时,流程优化使得原有的基于手工作业模式的重复环节消失,ERP系统本身的控制功能取代了传统控制体系中账、表、单、卡来进行控制的措施.先进的ERP信息系统可以减少人为操纵因素,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实现其控制目标,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保障;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5-6].上述文献认为:ERP的采纳对内部控制的有着良好的作用.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采纳了ERP,其内部控制指数高,内部控制比较好.反之,没有采纳ERP,内部控制指数低,内部控制较差.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上市公司采纳了ERP,内部控制指数越高,公司的内部控制就越好,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性.

2研究设计

2.1数据来源

由于ERP采纳数据基本靠手工收集,工作较大,因此本文随机选取了800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数据内部控制指数的数据来自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的DIB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数据库[7].为了获得上市公司2012年底ERP系统的具体实施情况,包括是否已经实施了、正在实施或者还未实施.本文通过上市公司官方网站、年报、内部控制报告、SAP、Oracle、用友、金蝶、浪潮、金算盘、Edwards、Baan等主要ERP软件提供商网站以及Google、百度等著名搜索引擎查询研究样本公司实施ERP尽可能详细而确凿的资料;另外,对部分无法通过上述方式获取相关ERP资料的公司,通过E-MAIL、电话等进行进一步确认.通过上述方法,本文收集了截至2012年年底各样本公司已经实施、开始实施或还没有实施ERP系统的数据.本文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2.2研究变量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受ERP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业务流程等因素的影响[8-9].若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应收集各个影响因素的数据.但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ERP采纳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关系,因此,只设置了这两个变量.(1)内部控制有效性内部控制指数是基于内部控制合规、经营、战略、资产安全和报告等五大目标而设计的基本指数,以及内部控制缺陷而设计的修正指数,最终而得出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10].本文以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替代变量.本文采用的内部控制指数数据是利用上市公司2012年数据并根据内控目标事先程度构建而获取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经营效率效果、财务报告可靠、经营合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得到贯彻执行.(2)ERP采纳本文所指的ERP采纳,是指已经实施了ERP的企业.截止到2012年底,已经实施了ERP的上市公司,ERP采纳取值为1,而正在实施或还没有实施ERP的上市公司,ERP采纳取值为0.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ERP的采纳为自变量X,内部控制指数为因变量Y,反映的是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ERP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3实证分析

3.1相关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与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总共研究了N=800,说明总共有800家上市公司进行相关分析.内部控制指数的Mean=687.743,即内部控制指数的平均数687.743,Std.Deviation=138.069,标准差为138.069.同理,是否采纳ERP的平均数为0.780,比较接近于1,而不是零,说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还是采用了ERP系统的.标准差为0.442,较小.(2)相关分析与处理从上表可以看出ERP的采纳与上市公司的PearsonCorrelation相关系数为0.268,大于零,说明两者存在着正的相关性.其显著性系数(单侧)Sig.(1-tailed)为0.004,小于其所对应的a值.所以,拒绝原假设,两者存在着相关性,即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综上所述,可以得出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并且是正的相关关系.

3.2回归分析

本文对800对研究样本数据作散点图,从直观上看呈直线分布的趋势.即两变量具有直线关系时,从而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依据两个变量之间的数据关系构建直线回归方程:Y=a+bX,其中:=LXY/LXX,a=Y-bX.本文以ERP的采纳为自变量X,内部控制指数为因变量.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此模型的拟合系数R等于0.192,大于零,模型拟合度比较好,可以表明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存在正的相关系数.判定系数RSquare为0.046,也是大于零,说明两者也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上表为方差分析表,其中Regression,即回归平方和(SSR)为124,925.882,残差平方和(SSE)为3,356,809.898,总的平方和为3,481,735.780(SST).总平方和等于回归平方和加上残差平方和.将SSR除以其相应的自由度后的结果为其均方平方和(MSR),SSE除以相应的自由度为如其均方离差和(MSE).F值为MSR除以MSE,F值越大,对应的Sig.越小,表明其线性相关越显著,F值越小,Sig.越大,表明其线性相关不显著.F值所对应的Sig.为0.005,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如果上市公司采纳了ERP,内部控制指数比较大,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反之,其内部控制指数比较小,不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从上表可知道,回归分析的函数公式为Y=657.783+61.094X,X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对应的平均增加61.094个单位,即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采纳了ERP,其内部控制指数高,内部控制比较好.反之,没有采纳ERP,内部控制指数低,内部控制较差.其相关系数的P值为0.007,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正的回归关系.

4研究结论和不足

4.1结论

从上述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ERP的采纳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采纳了ERP,其内部控制指数高,内部控制比较好.反之,没有采纳ERP,内部控制指数低,内部控制较差.ERP采纳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施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企业采纳ERP后,重新梳理了内部控制流程,更加规范了内部控制,同时,加强了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和纠错的功能,减少人为操纵因素;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增强,从而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4.2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受时间和能力有限,只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0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结论对上证上市的公司有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只选择了ERP采纳和内部控制有效性两个变量,忽略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在样本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其余的全部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检验结论的一般性.其次,对样本进行分类处理,比如按行业或按所有权性质等.最后,在变量选择方面,为了提高模型的拟合度,减小误差,仍需要结合其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1.公司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于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在此块一直不重视,并且对其存在很对曲解。很多企业高管对其含义、内容及运用缺乏一致的认识,只是片面的理解。甚至许多学者和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都停留在内部牵制和内部控制阶段,企业将内控制度只当是制度上颁布的文件,并没有实际执行,所以这些内控制度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建立对内控的评价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也没有健全和合理化。对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信息与沟通如何实施等问题考虑得不多。由于合时电器是中小企业,资金规模都有限,企业的很多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都很薄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知识专科或者一些普通三本院校毕业,且没有受到什么专业知识培训,理论知识与实践有些脱轨,并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内控的思想,对于财会审的理论方法缺乏相应的认识并且越权行事,造成财务上的混乱,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还有不少会计账目不清,企业领导、行贿受赂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屡见不鲜,造成虚盈实亏或者虚亏实盈的假象也屡见不鲜。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目前公司有规章制度,却不按制度办事,这样便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个空壳,公司的内部控制不健全,虽然有内部控制制度,但并不健全,没有覆盖到整个企业中去,没有完整的制度来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以及业务处理操作问题,财务人员都是按照自己的老式思想形式,而且对内部控制制度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其制度的设计也只是简单粗糙的,比较大众化,没有和合时电器的行业性质搭边,所以可操作性不高,并且企业的运营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内部控制制度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可是由于该公司资金和规模都有限,所以并没投入大量资金去规范这一块,所以制度的灵活性不高,比较死板。并且由于员工素质不是很高,而制度中没有设立相应的检查、考核员工自觉性和警觉性的机制。也没有根据执行的差异对计划进行有关的调整。所以,可以看出该公司的内控制度不仅从设计上不健全,从实施上也不合理。

3.忽视风险管理,缺乏科学决策机制。企业由于正在发展之中,企业高管以及员工都经验不太足,其风险意识和时间价值观念都很欠缺,对市场趋势以及行业发展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因为资金和能力有限,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所以一旦发生意外,可见合时电器将毫无抵挡之力,所以面对此种情况,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在做投资或者融资决策时,都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识而不是实际调查研究得出的,这样长期以来毕将使企业陷入僵局,甚至破产。

4.内部审计弱化现象比较严重。内部审计的工作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有效的控制,以此来识别内控失效以及采取最好应对措施。所以简而言之,内部审计就是对企业内控的再次控制和监督。我国的内部审计是政府要求建立的,对于没有利用好其优势的企业必将具有很强的官僚气息,比如合时电器,他们本来对内部控制就不是很上心,所以对于内部审计就更加不予以重视,甚至可以说忽视。虽然企业内部设置了内审部门,但也只是空有其壳而已,内审人员大多都是企业的财务人员,人员结构显然不合理。这些员工对监督控制意识普偏较低,而且人员之间拉帮结派现象也时而发生,所以内审职责的发挥受到了严峻的阻碍,公司高管也不管不顾,所以内审人员工作都没有了积极性,经常聚集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不去关心企业内部控制的改善以及实施情况,对自身工作的业绩也不重视,对于财务造假等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逃避利益关系。综上,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弱化和企业财务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越发脆弱以及员工的工作热情都显著下降,企业的业绩也可能会因为内部控制的缺乏和风险管理的空位而受到沉重打击。

二、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首先,合时电器应该重视培养内控制度执行者的文化道德建设。诚信道德的价值观是内部控制的思想基础,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软件要素。企业内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道德的提高是实施内部控制必要的手段。为了使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必须配备与职务相适应的高素质内审人才。建立内审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定期培训内审人员,促进内审人员提高整体专业技术化水平和遵守道德规范。关注内审人员素质,定期对内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内审工作质量。

2.建立和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拓展,原先完善的内控已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当其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应当及时加以纠正。企业在了解其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要学会借鉴其他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很好地落实执行。然而,由于企业专注于业务发展,忽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能持续地进行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管理人才匮乏,从而造成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专业人员,无法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业务成长进行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设计,导致企业与现有制度不适用,部分制度与企业业务流程相脱节且执行不力。聘请专业人士实施内部控制。在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过程中,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管理人员相关知识不足,难以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结构、业务运行流程设计。但是招聘大量管理人才又对企业成本带来压力,此时可考虑向社会专业机构求助,聘请专业人士为企业提供适合的企业结构、流程设计,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进行指导。并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实施进行持续的监测,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以改善内部控制,与时俱进。

3.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当今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合时电器的兴衰与高管层的决策能力、监控能力和风险认识水平密切相关,高管层的风险偏好对公司处理风险事件的态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的领导者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合时电器应鼓励企业领导人和全体职员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并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这样才能有效及时的预防和抵御风险,从而促使合时电器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进而影响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思维方式。再次,要将风险管理的职能赋予内部控制,引入预警机制借助创新机制,选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把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4.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核心,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保证。因此,在机构设置上应该强调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求和合时电器内部审计人员要和他们所审查的活动独立开,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内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随时听命于领导,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因此公司在设立审计机构时应首先成立联合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包括公司的主管部门以及主要的债权人和投资者,公司内审部门的人员聘用、人事调动、权限、考核等方面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相关的审计结果也只报告给审计委员会,这样从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提高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合时电器的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建立和落实内控制度、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降低石排镇合时电器有限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后通过合时电器,可以说明通过设计合理、运作规范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中小企业持久运营,不断提升其经济效益。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1.客房收入的内部控制要点

(1)严格把控客房保证金、预收定金的内部控制。保证金、预收定金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收取及退回时的财务操作流程的合理性设计,手续要完备,会计处理时应当单独列账。保证金、预收定金的内部控制要求酒店财务稽核人员每天审核客人账户余额,若客人预付定金或信用卡授权不足支付下一天房费或其他消费,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补收定金或补授权。在客人退房时,如客人定金单据遗失,除要求客人在定金遗失单上签字外,尚须提供身份证明,前台收银员必须复印一份随定金遗失单一并交财务部门。

(2)严格把握客房收入稽核的内部控制。酒店客房收入稽核的难点表现在与财务内部控制有关的所有数据都要逐步、逐笔核查。一是对前台的收银工作、客房部房间的出租情况、房租过账三者应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勾对。二是对当天客人客房收益汇总表形成二次核查。三是对离店客人消费明细表的最终核对,形成有利于账款催收的有效、合理的数据。

(3)严格把控房价折扣权限的内部控制。酒店客房产品的特征,一是不可存储性,二是时效性。客房产品如果当天未能销售出去,就意味着当天客房价值永远失去。为了有效利用、发挥好客房的时效性,酒店往往会制订当天或一段时间内房价折扣制度,吸引更多客源。房价折扣权限的具体操作有一定灵活度,也容易产生失控。加强房价折扣管理,一是要检查每日房费过账前客房收入的折扣情况。二是检查折扣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越权批准的折扣。三是检查折扣的实际比例与房金的收入情况是否一致。四是检查预定人是否和入住人一致以及折扣计算是否正确等。

(4)严格把控换房内部控制。酒店客房产品有多种类型,以适应不同需求、不同档次客户的使用。酒店不同类型的客房产品,其投入与维护成本不同,客人可能因各种原因对原有预订或在住客房提出更换要求。换房运作的内部控制也应严格规范。一是严格权限。要制订严格的换房权限制度。二是同类互换,换房时应以同类房型更换为主。三是严格差价管理,非同类房型更换应补差价。四是严格操作,不管哪种换房均应填写换房单,更换房卡,并将原客房中的消费转入新房间。五是严格审核,稽核人员在每日客房收入过账前,应检查有关批准手续是否完备、原房间消费是否已全部转入新房间。

2.餐饮收入的内部控制要点

(1)票、卡的保管与领用。领位记录卡和点菜小票都应顺序连续编号,并由财务人员登记保管,餐厅应由专人领用。所有作废的小票应将三联单同时上缴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应每天将收银员和厨房上缴的小票销号。

(2)小票的检查核对。稽核人员应检查厨房上缴的小票,厨房联与收银员上缴的收银联项目是否一致,有无遗漏。

(3)发票与小票检查核对。稽核人员将小票收银联与收银账单(销售清单或发票)进行核对,检查收银员是否漏收或少收客人餐费。

(4)发票与餐厅领位记录核对。餐厅领位记录详细记录了当天就餐客人的数量、台号以及上座率、翻台率等。稽核人员将发票与餐厅领位记录进行核对的目的是防止餐厅“走餐”或“走单”等现象的发生。

(5)优惠折扣制度。稽核人员在审核账单时,应检查折扣优惠是否符合本酒店的规定,如有不符合规定的,应记录在案,明确责任,严肃处理。

3.其他收入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房间小酒吧、洗衣收入、商务中心、商场、汽车服务等收入的内部控制。在酒店的整个经营过程中以上收入所占份额较小,内部控制的方法在比照上述客房收入和餐饮收入内部控制方法基础上可以适当的简化。

二、成本费用环节的内部控制

1.餐饮成本内部控制的要点

酒店餐饮经营成本比客房、娱乐经营成本要高,餐饮成本控制十分重要。餐饮成本控制要建立标准,防止浪费和欺骗。餐饮部各餐厅菜单上的每一道菜肴,都必须有一份标准的成本核算单。每一道菜肴的标准份量、烹饪规格、操作方法、所有原料和辅助配料的名称、分量、单价都必须一一核算并记录在案。“标准菜单配方”是各个餐厅厨师日常操作的样板,主要菜单经过试制整盘,还要拍照立样,存入菜单资料库。成本控制部门据此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发现有不正常或不合理成本差异时要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2.采购成本内部控制的要点

采购是酒店最难监控的难点之一,酒店物品质量要求一般较高,储存周期短,采购次数多,所用采购人员多,一部份物品需要从境外购进,这种情况决定了酒店采购内部控制有别于其他行业采购的控制模式。在酒店采购内部控制中采购环节较容易出现舞弊行为。故而。采购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难点是采购业务及财务控制流程的合理设置、人员素质的管理。在控制中强调请购、报批、订货、验收、最后核准付款的控制。在食品的采购中重点应对每日食品存购一览表的操作控制、仓库与厨房的双重验收控制。对于采购物品的价格控制最好采用三方报价的控制方式。

3.人力资源成本内部控制的重点

人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根基,配备高素质、高效率员工,加强员工培训才能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增加顾客资产,创造利润。只有提供高质量服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4.工程费用内部控制的重点

工程管理是酒店财务控制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酒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控制好酒店能源耗费、日常维修备件备料、设施设备翻修改造工程费用支出。

参考文献:

[1]孙涌涛.酒店财会内部控制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9.

[2]马桂顺.酒店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摘要】随着酒店行业的迅速发展,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亟待完善。为了实现酒店内部控制基本目标,必须抓住酒店业内部的关键环节,完善酒店内部财务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8篇

(一)存货供应及保管过程的内部控制。存货的供应过程主要是存货的采购。存货的采购主要包括编制采购计划、采购招标、合同的订立、存货验收入库、支付货款、账实核对等。存货采购必须根据业务预算的计划按规定的采购流程进行,采购的各环节应分配给不同的部门来完成并保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业务部门将生产经营存货需求计划交由采购部门,然后采购部门据此编制采购计划并进行采购预算,然后交主管负责部门审核后,再上报管理层审批。采购来的存货到达企业应由独立于仓库保管人员以外的人员验收入库。采购经办人员要跟踪供货商的交货时间并对没有按照合同时间及时交货的进行催交。质量检测部门在验收存货的品种、数量后,填写相关验收报告单。仓储部门根据验收单据接收存货,填写入库单,并对入库存货进行相关登记,将运单、发票和收料单送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和支付货款。入库后的存货进行保管时,企业应制订日常存货保管的流程和制度。对于验收入库的存货要进行妥善的保管,保证记录准确、账目清楚、账实相符,并能定时准确地提供有关企业存货状况的报告以满足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提货需要。各部门领用存货时,领料单据必须要进行连续编号,同时领料单上必须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字,包括经办人、仓储部门负责人、领用部门负责人的签字审核。存货出库后,仓储部门要及时将相关单据送交财务部门进行稽核和账务处理,确保账实相符。

(二)存货盘点的内部控制。盘点应该由财务部门物资会计、仓储保管员和独立这些职能之外的监盘人员在场共同进行盘点,以保证盘点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及完整性。存货盘点报告应包括实地盘点数、会计账上结余数、仓储部门登记的台账数,对于账实不符的要分析原因所在,并给出处理意见。盘盈盘亏的处理意见必须报管理层审批,通过后按意见执行,同时财务部门根据审核后的盘点报告和处理意见对存货账面进行调整。

(三)存货账务处理的内部控制。存货的账务处理主要包括对存货的收发、盘点结果的记录和账务处理。公司的会计账务系统上应设置存货明细账和存货总分类账,物资会计应对存货的出库入库、领用、盘盈盘亏的处理、报废及退回等业务的数量和金额进行及时记录,并定期进行存货明细账与总账的核对。对核对不一致情况,应分析原因并对账务进行相应的调整,确保账实相符,责任明确。

二、强化存货内部控制的方法

(一)运用适当的存货风险识别方法。存货风险是指企业存货由于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企业不同,识别风险的方法就不同;风险不同,识别的方法也不完全一样。一般认为,流程图是一个合适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将风险主体按照生产经营的过程、经营活动内在的逻辑关系绘制成流程图,然后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识别风险。流程图可以用实物形式表达,也可以用价值形式表达,其复杂程度视需要而定。流程图还可以配有解释表用来具体说明各流程阶段会发生的风险种类,直观地反映易发生风险的流程以及它对其他流程的影响。

(二)加强企业内部各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企业内部各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协调包括层级间的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权利的协调。层级间协调需要建立各层级管理层之间相互联系而又顺畅连续的报告制度,以加强组织各个层级之间的协调和联系。部门间协调主要靠制定标准的程序来解决,还要建立垂直交流通道,由上级主管部门化解下级部门间冲突矛盾但又不很严重的问题。权利的协调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集权和分权的平衡点,过分集权和分权都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应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好恰当的尺度。

(三)完善存货内部控制活动1、完善存货供应内部控制。首先,应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即能够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存货的供应商。采购部门采购原材料应该按照质检部门提供的质量标准,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对选出供应商的产品进行小批量测试以及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和相关资料审核,符合要求的,则可以纳入企业《供应商名录》。2、完善存货验收内部控制。存货进入企业后的第一个控制点就是验收。存货验收的控制点包括为实物验收和财务验收两个方面。实物验收即仓储人员负责检查到库的存货质量、数量及规格等是否与存货采购计划相符合;同时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应对入库的存货进行抽样测试,然后将测试结果报到主管负责部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进入修理或退货等程序。如果在仓库没有安排财务岗位,财务人员还要对入库存货的采购成本、生产费用等信息进行及时记录。财务验收关键控制点有:存货入库后,采购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将相关财务凭证及时交给物资会计进行账务处理,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人员根据有关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输入系统,成本核算会计录入有关成本核算凭证,登记账簿;系统会自动记录存货信息并进行连续的编号,以防止少记有关的存货入库信息;负责存货会计核算的人员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主要有存货明细账记录和总账记录分离、审核与存货记录职务分离、记录和接触存货职务分离;当发生存货退回时,会计人员应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防止存货资产虚增。3、完善存货保管与发出内部控制。存货保管是验收的后续环节。存货的保管控制主要是对存货储存和存货安全、存货使用效率进行相应的控制。具体包括:授权领用、库存存货成本的控制、限制靠近存货的控制、存货的存放控制、建立存货抽检制度、仓储管理人员的牵制等。存货出库主要面临的风险为存货发生损坏或丢失和不当使用。为了防止存货发生损坏或丢失,可以在领料单的基础上增设物资内部转移调拨单,通过制单、确认、发料、出库、检查等程序,责任主体为销售部门、物流部门以及财务部门。

(四)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流系统。建立畅通高效的存货信息传递系统,引进先进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在保证信息传递及时准确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减少信息传递成本,从而保证信息传递的高质高效;通过利用信息网络搭建存货管理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存货活动的有效信息管理。通过信息平台传达公司关于存货业务的新规定、新政策。

(五)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制度既是内部控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企业的运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增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地位,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专门负责企业内审工作。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应直接对最高管理层负责。同时,企业应改善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制度。一方面企业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对企业存货内控进行定期审计,并对企业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其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定期从企业外部聘请专业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存货的内控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加强企业在存货各个关键环节的控制力。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9篇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只在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

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企业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五方面开展工作,为实现各项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遵从性目标而自觉奋斗。

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启示我们: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我们要呼唤企业的控制意识,理直气壮地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人们逾来逾感到强化管理的重要,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才能加强管理。内部控制的概念被国际同仁所强调,引起了中国金融界,特别是银行界的关注。自从1997年人民银行发出“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以来,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普遍开展了整章建制的工作。这一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新形势下的内控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项工作又常被误解为仅仅是金融机构的事,生产企业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缺乏认识。其实,所有制及其组织结构并不是现代企业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企业内部的控制文化和控制机制,中国国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强化其内部控制。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研究和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企业界的迫切任务是运用先进的内控理论和方法,强化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对部分国际先进内控理论和原则的分析,阐明内控的内涵及其与管理和内部审计(稽核)的关系,分析内控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以便促使经营管理者加强有效控制。

一、转变观念

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界进行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机构向商业化金融机构演变的基本前提。

1.体制改革的作用是有限度的:近二十年来,举国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改革了。“以改革带动发展”也被一些地方当作战略口号指导各项工作。我们一直批评计划经济制度管得太严太死,却淡漠了经济活动内部的至关重要的控制机制,特别是微观领域的经济单元(包括金融与非金融企业)的自我控制意识逐渐淡化。且不说国际理论界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尚未休止,倒是应该指出,并非一切进步都只是靠了改革才取得的。如果政治的稳定和宏观经济的控制不是同改革并驾齐驱,中国的局面远不会象今天这样好。许多问题的解决又是改革本身力所未能及的。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我们对企业改革重视得不够吗?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不知为改善企业倾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改革的力度不够吗?从利改税到企业转制,从破产兼并到减员增效,各项法规和措施层出不穷。为什么许多企业始终建立不起自我约束的机制?用经济学家的话来说,也就是不能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显然,只在宏观经济范围提控制还不够,也不能在微观经济中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其实,体制改革不是万能的,变革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

2.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内部控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有不同的内涵,尽管其中的某些内容会有一致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控制模式为实现国家计划服务。由于国家计划规避了大部分市场风险,国营企业的控制方式具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现在,企业的控制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在新的形势下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了,不必考虑是否先进。这就混淆了不同性质经济中的企业在服务对象和控制方式上的不同。二是虽然大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公司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害的。

3.转变对内控目的的认识:搞清内控的含义,并理解内控的目的,对经营管理和内审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了由“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包括:1)经济业务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或者,2)内部牵制(会计)和内部审计两部分。这种认识的一个缺陷是,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已超越会计和财务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

内控目的论的发展也经过了下述阶段:1)“三目的论”认为,内控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和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2)“四目的论”认为,内控除了保全资产和检查财务资料的准确可靠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

上述发展的启示在于,对内控的检查评价应有别于传统的思路,并且目的要明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4.跟上国际内控研究的步伐: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仰仗于微观机制的作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趋向合理化。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是资金的供给者如何采取措施,确保其投资取得回报。强化内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公司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比较有名的内控模式有英国的Cadbury、美国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趋于一致的政策和建议。其中尤以美国的COSO模式从理论到操作方法上阐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内控框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le)又在这些先进模式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于1998年提出了建设银行内控系统框架的十三项原则。我国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大量的非金融性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许多失控的教训表明,跟上国际内控研究和发展的步伐,不断完善自身的内控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充分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有其科学的定义和丰富的内容。只有深刻理解内控的内涵才能明确如何强化内控。

1.准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会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内控理论试图提出能被普遍接受的内控定义,以便满足不同单位的需要。美国审计权威机构COSO(1994)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述三大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会报告的可靠性;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在内控定义中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产生影响。巴塞尔委员会把内控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表1关于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的表述

COSO的内控目标

Basle的内控目标

1

经营的效果和效率

操作性目标:各种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2

财会报告的可靠性

信息性目标:财务和管理目标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对现行法规的遵守

遵从性目标:遵从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

资料来源:美国COSO(199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

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又相互交叉。显然,内控是保证各项业务发展的,而不是妨碍其发展的。在操作性目标中,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比较而言的。此外,公司或银行不能为实现经营性目而不遵从法规,也不能为实现遵从性目标或操作性目标而违反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这是一种“全部控制论”的概念。良好的内控系统应能够确保上述三大目标的实现。上述内控定义说明:

1)内控是一种程序,它意味着向某一终点努力,但不是终点本身;

2)内控是用来取得一种或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

3)内控受人的影响,而不只是政策、守则或表格;

4)只能期待内控为公司管理层提供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

内控的明确而科学的定义为各种单位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以便各单位能够评价其控制系统和决定如何加强控制。经营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应该参照有关法规和实施细则,设定一些具体的标准,认真考察被检查单位的内控系统,看其是否合理地确保了这些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总是可以从内控的某些方面找出问题的。一家银行或公司内控抓得好不好,可以从上述三大目标加以总体考核:它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合理地确保了他们理解该单位实现其操作性目标的程度?它的财务报告和各项管理信息是不是可靠、完整和及时地被草拟和提供了?它的各项活动是否遵从了现行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方向性的标准无疑是对一个单位比较有力的鞭策。细化这些标准,对内控的深入考核更有益处。

由此可见,审计部门以往所提的“合规性审计(稽核)”、“效益性审计(稽核)”和帐务检查等等都属于专项审计,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审计(稽核)工作的重心应当转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再监督,而对内控的检查评价有别于传统的审计思路,其目的要明确和全面,检评要完整和深入。

2.从总体上把握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重要的是,现代内控理论赋予了内控广范的职能,把内控置于很高的层面上,从而强化了内控的作用。1994年COSO认为内部控制涵盖了五大组成部分的丰富内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而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则在控制环境中强调了管理层的督促(oversight)和控制文化;在风险评估方面将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并举;在控制活动方面又突出了职责分离的重要性;该委员会特别对信息与交流作了更多的解释;除了监督评审活动之外,还把缺陷的纠正这种被COSO认为并非内控的活动也归纳为内控活动。巴塞尔委员会还在上述内控的五大组成部分之外,增加了监管当局对内控的检查和评价,把它作为内控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内容。

表2关于内部控制的五大组成部分的表述

#COSO的分析

Basle的分析

1

控制活动

管理层的督促与控制文化

2

风险评估

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3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

4

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

5

监督评审

监督评审活动与缺陷的纠正

资料来源:同上。

不论是COSO还是巴塞尔委员会都跳出了传统的平面式的简单思维方式,而把内控视为多维立体的空间,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理解控制和控制对象,分析解决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其中还引出了“全息论”的概念:这五大组成部分和三大目标是紧密相联的,就象一个人体的细胞包含了人体的各种信息那样,一个组织中的任何一个机构、一项业务或一位成员都包含或反映出该组织中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等各种信息。

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构造了内控系统的整体框架,现代内控理论对内控日臻完善的描述帮助人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理解内控及其控制对象,使人们能够以内控为有力武器,为实现三大目标自觉奋斗。

3.全面理解内控五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内控已经被COSO从理论上分析成为下述完整的有机结合的整体,并且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同和发展。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它奠定组织的风纪和结构,并且涉及到所有活动的核心—人,特别是人的控制觉悟,还反映政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生产性企业的各级管理层对内控的要求。

控制环境中的要素有价值观、激励与诱导机制、精神指导、员工能力、管理哲学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事政策等等。主要的问题是管理层要充分说明内控的完整性;公司要有积极的控制环境,使整个组织中的员工具有控制觉悟和自觉的控制态度,特别是高级管理层要积极地进行控制;员工的能力与其责任要相匹配。巴塞尔委员会有关管理监督和控制文化方面的原则包括:

1.董事会应当负责批准并定期审查整个经营战略和重大政策;理解经营的主要风险,确定这些风险的可接受水平,保证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步骤,识别,衡量,评审和控制风险;批准组织的结构;并确保高级管理层不断评审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在确保建立和维护充分和有效的内控系统方面,董事会负有最终的责任。

2.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由董事会批准的战略和政策,维护一种组织结构,能够明确责任、授权和报告关系;确保所委派的责任能有效地执行;确定适当的内控政策;并监督评审内控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3.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按照高标准促进员工的职业道德(ethics)和完整性(integrity),在机构中建立一种控制文化(controlculture),在各级人员中强调和说明内控的重要性。公司机构中的所有人员都需要理解和发挥他们在内控程序中的作用。

2)风险评估:是识别和分析那些妨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困难因素的活动,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构成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

风险评估中的要素包括关注对整体目标和业务活动目标的制定和衔接、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分析、对影响目标实现的变化的认识和各项政策与工作程序的调整。

有关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的原则强调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识别和不断地评估有可能阻碍实现目标的种种物质风险。这种评估应包括公司和公司集团所面对的全部风险(如银行要面对信贷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reputation)风险)。需要不时调整内控,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

3)控制活动:是为了合理地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指导员工实施管理指令,管理和化解风险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

在控制活动中主要关注控制与风险评估过程的联系、控制活动的适当形式及其实施、对执行政策和管理指令的保证、控制活动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信息系统的控制)等等。有关控制活动和职责分离的原则包括:

1.控制活动应当是公司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这些活动应当包括高层审查;对不同部门或处室的活动的适当控制;物理控制;检查对敞口限额的遵从情况;对违规经营的跟进情况;批准和授权制度;查证核实与对帐(reconciliation)制度。

2.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适当分离职责。人员的安排不能发生责任冲突(conflictingresponsibilities)。要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conflictsofinterest)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4)信息与交流:存在于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经营、从事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包括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业绩的经常性评价。

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有关的原则包括:

1.一个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充分的和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和遵从性方面的数据,以及关于外部市场中与决策相关的事件和条件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可靠、及时、可获(accessible),并能以前后一致的形式规范地提供使用。

2.有效的内控需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涵盖公司的全部重要活动。这些系统,包括那些以某种电子形式存储和使用的数据的系统,都必须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并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充分安排加以支持。

3.有效的内控系统需要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影响他们的职责,并确保其他的相关信息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

5)监督评审:是经营管理部门对内控的管理监督和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与再评价活动的总称。

监督评审可以是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也可以是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的。主要应关注监督评审程序的合理性、对内控缺陷的报告和对政策程序的调整等等。在监督评审活动和缺陷的纠正方面应当遵循下述原则:

1.应当不断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总体效果。对主要风险的监督评审应当是公司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并且各级经营层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定期予以评价。

2.对内控系统应当进行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内审要独立进行,应得到适合的培训,并配备称职和得力的人员。内审作为内控系统监督评审的一部分,应当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直接报告工作,并向高级管理层直接报告。

3.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发现了内控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应当把有关物质的内控缺陷报告给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

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针对监管当局对内控系统的评价提出,银行的监管人员应当要求所有的银行,不论其规模如何,都具有有效的内控系统,而且其内控系统符合他们的表内外活动的性质、复杂性和内在的风险;内控制度应当随银行所处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得到调整。凡监管者确定某银行的内控系统不能充分或有效地针对银行的具体风险内容(例如,不能涵盖巴塞尔委员会内控文件所载的全部原则),监管者应当采取适当的行动。

以上五大组成部分与前述三大目标有机地相结合,构成了内控的完整体系。COSO是为各行各业提出这一思路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的内控原则主要是针对银行业的,国内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在体制结构上也有所区别,我国的企业工作者仍然很有必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从内控的三大目标出发,去考察本单位上述五大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看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而且,这些制度是否得以认真贯彻实施。审计检查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也应当沿着这条思路,按照这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去设计。

三、关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关系

不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就不可能充分加强内控工作。内审或审计人员在检查监督的过程中,时常发现被查单位的管理层对内控认识比较肤浅,也不甚了解内控与管理、内控与内审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管理就是内控,抓了管理,内控自然就到位了,因而也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内控。也有人认为内控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抓内控应该由内审部门牵头。有些内部或外部的审计人员在进行内控检查的时候,也因认识模糊而无从下手。因此,很有必要搞清内控与管理的关系。

1.管理的内涵及其与内控的同异

从广义上讲,管理是管理者确立目标和战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规章制度和操作方法去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管理者要执行聘用合同,为公司或银行的所有者的利益确定明确的管理目标,包括全局整体性目标和各项业务活动水平上的目标,然后制定各种战略和实施计划。管理者要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为依托,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为依据,采取种种方法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有责任控制局面,并解决和纠正在监督检查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和错误,包括对有问题责任人的追究和处罚。由于所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会对管理单位(如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管理科学运用科学的原则和分析性方法,研究企业的行为。在发达国家,不论学术界还是实业界都日益重视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以求实现投资者应得的回报。先进正确的管理方法加上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管理的合理化和效率。

广义上的管理涵盖比内控更为广泛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内控活动,也并不是说非内控性的管理活动就都不重要了。比如,设定目标的决策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管理责任,为内控提供了前提条件。在国外,公司的所有者代表(董事会)也要参与甚至领导这种决策。但是,重大目标的最初设定并不是在内控的工作范围之内。同样,许多管理方面的具体决策和一般性活动并不都代表内控。

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里,而在于内控是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criticalcomponents)。管理的学问就在于抓住管理活动中的那些对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部分,也就是所说的“研究任何过程……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比如,COSO等理论所描述的内控内容中都列举了许多控制要素和风险,这些都是管理者必须关注的地方。又如,尽管COSO认为错误的纠正行动不应属于内控活动,但是巴塞尔委员会却将其列为内控的范围。原因很显然,纠正错误已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目标的实现。同理,战略计划和风险管理这些本来被COSO视为非内控性活动,却被巴塞尔委员会分析为内控范围之内的活动了。尽管目标的最初设定是内控的前提条件,但是内控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这方面的关注,内控的重要职能之一又是监督目标的设定和实现过程。至于业务活动水平上的目标的设立,虽然也被COSO视为非内控性的活动,但在COSO提出的内控操作方法中(例如在其《参考手册》和《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工作表》中),这些目标都是内控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下表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资料来源:同上。

2.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风险是针对目标而言的。风险实际上就是可能妨碍目标实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这样看来,风险的概念就扩大了。比如,一个武士在张弓搭箭,射向猎物的时候,他的目标是射中猎物,而他的风险就存在于他射击猎物的全过程。首先,他本人的素质,他的精、气、神,他的体力和视力。其次,他的弓箭的质量。再次,猎物的大小、距离和移动速度。此外,狩猎时的环境、气候条件(风速)等外部干扰因素,也构成对击中目标的风险。对一家公司而言,风险既预示着机遇,又会影响其竞争能力,并影响其维持融资的能力以及保持和提高其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能力。

风险是如此之广泛,以至于有人认为风险管理就是内部控制,甚至风险管理包括了内控。把两者混淆的问题在于没有看到内控是管理的更本质性的内容(essentialpart)。

诚然,风险管理是整个管理活动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指风险管理目标和战略的设定、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管理人员的聘用、有关的预算和行政管理、以及报告程序等等。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具体活动并不都是内控要做的。特别是内控并不负责风险管理目标的具体设立,这是管理过程起始阶段的活动。风险评估是对可能发生的不利条件或事件进行评价,并做出完整的专业性鉴定的一种系统过程。当然,风险评估首先要注意目标问题,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也谈不上目标实现的风险。但是在目标方面,内部控制并不是目标的制定活动,而是对目标制定的评价工作,特别是对目标和战略计划制定当中风险的评估,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立为内控中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前提条件。内控所负责的是风险管理过程中间及其以后的重要活动,比如,对风险的评估和由此实施的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活动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工作。

内部控制强调评估经营管理活动中突出的风险点(当然,这些风险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建议经营管理人员针对这些风险点实施必要的控制活动。这里所评估的既有内部的风险,又有外部的风险。那种以为内控只是控制某单位的内部风险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COSO和巴塞尔委员会都认为,内控的过程涵盖了公司所面对的,并在公司内由各级人员所经营的所有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

然而现实中的风险管理却很实在,巴塞尔委员会指出,风险管理不同于内控之处在于,典型的风险管理比较关注特定业务的战略的评审,旨在通过比较不同公司业务领域内的风险与报酬来使收益最大化。在我国一些银行里,风险管理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授信或部分业务(如信贷)的授权管理;广义的风险不仅有信贷风险,还包括国家与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等等。而广义的风险管理又似乎难以真正落实到银行的某一具体业务或管理部门,成为它的责任。其结果,我国的银行实业界尚不存在广义的风险管理的概念。不少银行不能对各种风险进行总体研究和控制,甚至连统一授信都难以在一些银行里真正实现。

不过,现实情况中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有其特有的内涵和现实的范畴,另一方面也在某些内容上与内控相交叉。在上节中,COSO认为风险管理不属于内控的范围,而是非内控性的管理活动,这种分析也是有片面性的。特别是风险管理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和“控制活动与职责分离”等内控内容中,与内控相交叉,属于内控强化过程中的管理活动。

然而,内部控制还包括“管理层的监督与控制文化”、“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等重要的内容。在现实中,管理层的监督并不是没有,而是远远没有强调到某种“控制文化”的程度。“信息与交流”和“监督评审与缺陷的纠正”这两大内容的内控也没有达到现代内控原理的要求。特别应该指出,风险管理的全部活动都在内控的监督评审之下,不外乎一些国内外专家认为,内控涵盖了风险管理。内控的确处在比风险管理更高的层次上,尽管内控并没有超出广义管理的大范围。下图从现实考察的角度勾略了内控同广义的管理和现实的风险管理的关系。

图2内部控制同广义的管理和现实的风险管理的关系

四、正确处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

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开展整章建制的工作中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反映在处理内控与稽核的关系上。例如,认为内控主要是稽核部门的事,应该由稽核部门牵头此项工作。有的银行干脆在稽核部门内设立了“整章建制处”,负责领导全行的整章建制工作。有些认识往往来自高级管理层。稽核人员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生产性企业也同样会遇到此类问题。澄清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对于加强企业内控实属必要。

1.内控首先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内部控制是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合理保证其各项目标实现的动态过程。内控程序涉及工作目标的确立,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针对风险研定控制措施,并对所采取的控制活动进行监督评审等等。这些控制业务显然首先是各级经营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责。本文所指的经营管理部门有别于内审监察部门。后者尽管也是内控组织体系的重要环节,但是独立于前者之外。

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工作往往被领导委派给内审(稽核)部门去计划和安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金融系统的内控文件是由人民银行原来的稽核监督部门下达的。一些单位在接到文件后,没有注意区别商业机构和央行在职能上的本职区别,也没有理解内控工作的内涵,而简单地把内控任务交办给本单位的稽核系统。其次,具体业务部门有重业务经营,轻管理控制的传统倾向。有些业务和管理部门习惯于执行各种业务的“硬指标”,而把内控(例如整章建制工作)作为“软任务”推给“综合部门”去应付。第三,尽管各经济实体中都存在内控制度和控制机制,但是其控制系统有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在控制的组织结构上,的确缺少一个专司内控的综合管理部门;而也确有文件把稽核部门称为“内控综合管理部门”。第四,在专业银行体制下,稽核部门曾经是缺乏权威性的比较薄弱的部门,银行在商业化的过程中虽然提高了该部门的地位,但在许多单位里仍显现不出稽核部门足够的重要性。在一些综合部门相互踢皮球的情况下,任务也难免被分派到稽核部门。这些问题在生产企业里也存在。

经营管理部门首先要重视内控,只有把内控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才能把这项工作当作硬任务去安排。因此,在整章建制中,人民银行曾明确指示各金融机构,组成专门的领导班子(如内部控制委员会)去领导和组织这项系统工程。而内审部门应当独立于这项领导工作之外,才能真正起到对工作的监督作用。

2.内控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内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经在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结合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操作方法,很值得我国在国营企业(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改制和再造其内部治理结构时予以借鉴。

内控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首先,合乎标准的内控需要公司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正常的职业道德,而公司的管理层又能够以恰当的管理风格和正确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创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特别是控制文化。同时,设计适应业务发展的组织结构,配备合格的经营管理人员,制定合理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确立正确的目标和战略决策系统等等,也都是加强内控的必要环境条件。

第二,“风险评估”也主要是各经营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忽视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而满足于执行指令。这种方式给国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转轨过程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金融系统近年来存在秩序混乱,案件频频,经营亏损的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风险管理落后。风险的防范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对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判别和预测,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概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化解风险的种种控制措施。

第三,当风险已被发现之后,经营管理者还需要调动机构和人员,切实执行所制定的“控制活动”,以便防范和化解风险,合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细致的,包括高层检查,直接管理,信息加工,实物控制,确定指标,职责分离等等。

第四,在信息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的时代,“信息与交流”是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不容忽视的职能。在把有关的内部和外部控制信息搜集整理出来以后,经营管理者要利用可靠信息为实现目标服务,并向适当的部门和负责人进行交流。

如果把如此丰富的内控工作统统推给审计或稽核部门去做,一个直接的恶果就是削弱了经营管理部门的风险意识和控制觉悟,使他们满足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指令的执行方式,而无意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另外的一个后果是使审计人员不务内审业务,而去参与经营管理活动,自然分散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也削弱了审计的独立性。因此,控制活动是公司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工作

“监督评审”是内控体系的第五大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对上述内控活动,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与交流”等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监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包括从整体水平上和从业务活动水平上对内控进行持续性的或分别单独的评审。重要的是认识到这种检查评价不仅首先不是,而且主要不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

对内控情况进行监督评审犹如设立一道道防线,而第一道检查监督的防线就应由经营管理部门的各级负责人监守,包括设置和执行岗位内部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进行前后台和部门之间的平衡制约等等,并应不断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内控的整体效果。他们要对内控的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大量主要的风险问题在第一道防线予以切实解决。这里,他们不仅要深刻地自我评价所开展的控制活动,还要提出改进控制和进一步化解风险的措施,并交上级主管验证。这种自我评价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必要时应实行离岗检查和交叉检查的制度。在实际中,这种工作往往被以工作忙、人手少或成本高而忽略掉了。例如把对离任负责人的评审统统推给内审(稽核)部门进行“离任稽核”,不仅加重了内审负担,而且常使该项工作流于形式。恰恰是疏于自我检查和评价,造成部分管理人员有章不循,一些基层单位问题成堆。

财会部门应当形成化解风险的第二道防线,财会人员负责行使后台监督的重要职能。业务的每一项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会在帐面上反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保证这种反映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并有责任以会计资料为依据,控制企业经济活动按预定计划目标进行,并报告所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事件;财务主管在会计科目设置、帐务汇总和财务报表分析后也可以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种种问题,促使企业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加强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济效益。财会部门不仅要把第一道防线上遗漏掉的大量问题尽力查找出来,而且要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例如在跨部门乃至全单位范围)发现问题,研究对策,预测风险,并提供信息。目前,财会部门在金融系统中的权威性是有的,不过,一些财会部门忙于一般性会计核算,加上种种原因造成责任心不强,尚未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和管理会计的职能。

如果认为对内控的检查评价只是内审(稽核)部门的工作,上述两道化解风险的重要防线就会被忽略甚至取消。这一方面会大大削弱各单位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另一方面会因为大大加重内审部门的工作负担,而必然降低内审工作的质量,提高内审方面的监督成本。

4.内审监察部门对内控的再监督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如果我们把内控的“监督评审”职能视为内控“宝塔”上的最高级的部分,那么内审(稽核)监察工作就应该处于内控宝塔的尖顶部位。所谓“再监督”就是在前述两道防线之后的第三道防线,每一个公司都应当设立这一战线。对于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来说,这第三道防线更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内审(稽核)已经变成了最后一道防线。尽管从监督职能的角度来看,内审监察部门的工作量应大大少于经营管理部门的自我监督检查和财会部门的管理监督,但是,内审监察部门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加上其组织系统的垂直性,赋予了该部门行使对内控进行再监督和再评价的特殊重要的职能。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稽核监察人员在严密的计划和组织之下,能够独立地按照法人要求,有选择地对内控的各方面行使其检查职能,并能够将检查评价结果直接地反映到高级管理层乃至最高级领导人,然后有权督促内审监察建议的落实。为了强化内审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许多西方的金融机构都成立了独立于经营管理活动之外的内部审计(稽核)委员会。

改革开放之后,企业面临种种风险。在经济生活日益货币化和证卷化的过程中,国有专业银行也正在商业化,同时,各种金融机构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新的形势要求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的内审工作从传统的以对帐目和会计凭证进行核查为主,转向以对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为主的审计方式上来。审计人员应认识到这一带根本性的变革,具有对现代内控理论和方法的超前认知,并把对内控水平不高的单位和内控意识不强的人员(特别是管理层)进行咨询服务作为内审工作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帮助这些单位和人员转变观念,加强内部控制。

有人认为内审(稽核)部门在经营管理部门的内控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去进行内控检查评价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这种认识忽视了审计部门有促进被检查单位完善其内控制度的重要作用。其实,大多数单位都有内控制度,只是其完善程度不同和执行情况不同。虽然内控水平的提高要靠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但是,审计人员不能等待被检查单位的内控制度完善之后再去审计,而检查评价本身就是在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其内控制度,提高内控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经营管理者认识到加强内控的重要性,审计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多在这方面提供咨询服务,以先进有效的内控检评方法,有计划和有重点地对各级经营管理部门(包括人事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再监督检查。这里,检查的方法要规范,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并将检查评价结果独立地和及时地报告有关负责人和部门。同时,审计人员应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内控的建设性意见,督促这些单位改进内控状况。

当然,在组织结构上内审监察部门并非独立于内控的整体框架之外,内审监察部门也属于控制环境的一部分,其本身也需要对自身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相应采取认真的自我控制措施,在进行信息与交流的同时加强自我检查和评价。在稽核人员和内审部门比较薄弱的单位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总之,内控不仅首先不是,而且主要不是内审监察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内控的检查评价也主要不是他们的责任;但同时,对内控的再监督又是内审监察部门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今后,中央银行在向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布置内控任务的时候,应该区别它们的经营管理部门和内审监察部门的不同职能;而金融机构本身在接受央行指示或任务时,也应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并在执行中注意保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正确认识内控与内审的关系会推动各单位(特别是金融机构)的整章建制等内控制度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各项业务的内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内部控制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银行内部控制的十三项原则反映了在内控建设方面的下述国际发展趋势:

1.强调高级领导层的控制责任(Tuneatthetop)。首先,董事会充分理解公司的主要风险,正确设定风险的可接受水平;并定期督导高级管理层识别,估量,监督和控制这些风险;确保内控系统的有效性;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帮助董事会行使这方面的职责。其次,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识别,估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的程序,通过维护某种组织结构去明确职责、权限和报告关系;确保职责的有效执行;制定有效的内控政策;并监督评审内控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2.大力提倡和营造一种“控制文化”。一方面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促进在道德和完整性方面的高标准,并在机构中建立一种文化,向各级人员强调和说明内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需要理解他们在内控程序中的作用,并在程序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效的内控系统的一项实质性内容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控制文化。

3.企业要充分关注对全部风险的评估。特别要明确银行是承担风险的机构,生产企业也需要不时调整内控,以便恰当地处理任何新的或过去不加控制的风险,并对企业不能够控制的风险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4.控制活动已被当作企业日常工作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经营管理的额外补充。有效的内控系统能够迅速采取应变措施,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建立适当的控制结构,明确定义各经营级别的控制活动。特别强调适当分离职责;识别和尽力缩小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地方;并遵从谨慎的和独立的监督评审。

5.发达国家非常强调企业的信息与交流。首先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可获性,并且信息应能够前后连贯一致。其次是信息系统应受到安全保护和独立的监督评审,防止突发事件;特别注意有效地控制电子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使用。另外,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确保相关信息的正确传达。

6.企业应当注意加强监督评审活动,并强调缺陷的纠正。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不断地而不是间断性地在日常工作中监督评审企业内控的总体效果和主要风险;对内控制度定期进行独立、有效和全面的内部审计,并将结果向高级领导层直接报告;及时报告并果断处理所发现的内控缺陷。

7.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已成为企业内审监督门的日常监管工作和现场检查监督的一部分。内审监督部门和外部审计机构应要求企业具有有效的内控制度,充分和有效地化解企业的风险(特别是主要风险);监督部门应检查高级领导层的内控态度、内部审计部门的有关工作和外部审计的检查结果等等,对不合要求的企业采取措施。

当然,内部控制既有重要作用,又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1。企业的内控应能合理地确保基本经营目标的实现;但不能把一个本质上很坏的经营者变好,不能左右政府政策和计划的改变,以及竟争对手的行为和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2。内控应能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和合法合规,但不能绝对保证做到这一点,而只能合理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内控制度内在的限制,包括决策者失误和决策错误导致的经营中断。控制还可能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谋制约。管理层也有能力践踏内控制度。此外,内控制度的设计还受到人、财、物等资源的约束。

国际先进内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码给了我国企业界三点重要的启示:

1.要正确理解内控与管理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并高度重视内控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由公司决策层和部门领导带头,动员各级员工营造良好的控制文化,在内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和共同语言,按照内控的三大目标和五大组成部分,以规范的内控操作方法,实行对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的逐级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要正确理解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进一步确立内控在整体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国际规范的内控原则和系统框架,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内控组织结构,如建设内控的执行系统(内部控制委员会)和监督系统(内部审计委员会),尽快在体制上明确高级管理层在这方面的责任,加强对内、外部所有风险的总体研究和控制。

3.要正确理解内控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明确内控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对内控的检查评价也主要是经营管理部门的责任;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把工作的重点尽快转向对经营管理的内控系统进行有效的和全面的审计再监督,并在监督评审中注意保持独立性,建议和敦促经营管理部门纠正控制的缺陷。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呼唤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需要理直气壮地在微观经济中加强管理和控制。要让人们明白:改革不是万能的,企业应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章建制,严肃纪律,把控制的水平提起来,让改革和控制一同成为企业化解风险,创造效益的武器。

常有意义的是,内部控制还有一套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方法,作者已经发表文章作了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参考资料: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金融时报》,7月30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8)《银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的框架》,9月,英特网。

人民银行(1997)“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

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COSO)(1994):InternalControl

-IntegratedFramework,intwovolumes.

李凤鸣(1998)《内部控制设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杨树滋(1997)“关于内部控制系统评审的几个问题”,《金融稽核监督研究》,总第7期。

HaiqunYang(1995):BankingandFinancialControlinReformingPlannedEconomies,MacmillanPress.

杨海群(1995)“论银行的控制与被控制”,《经济研究》,第5期。

杨海群(1999)“稽核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状况”,《金融稽核监督研究》,第1期。

杨海群(1999)“正确认识内控与稽核的关系”,《金融稽核监督研究》,第3期。

内部控制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管理者缺乏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根据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财务控制情况可以看出,医院的财务控制基本是按照领导者的意愿进行的,部分医院管理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管理和控制医院财务,缺乏对医院实际情况的综合与考察,导致了医院财务管理混乱和低效的现象。管理者缺乏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意识会导致医院的财务管理流于表面,缺乏对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的考察。以书面文件为依据而缺乏具体的管理方法并不能解决医院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问题,而领导者控制财务更加会使得文件缺乏其应有的执行力度。这样一来,一旦医院出现了财务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就会使医院遭受不可避免的经济损失。管理者缺乏对医院财务进行内部控制的意识不利于医院进行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也就不能够发挥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阻碍了医院的科学发展。

(二)缺乏有效的财务预算许多医院由于缺乏对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的了解而导致预算不准确问题的出现,常常会超出预算或者预算资金不够。医疗设备及药品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医疗用品采购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就会导致预算缺乏有效性。同时,许多医院还存在着由于员工福利或者内部设施增加而导致的财务预算问题。内部基础设施的不定时增加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够进行准确而有效的预算,从而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造成极大影响,阻碍了有效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三)财务人员内部控制意识欠缺医院财务部门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欠缺同样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出现问题,部分财务人员甚至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及工作整体意识,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及相关法规和准则欠缺充分的把握。此外,财务人员缺少核算知识及医疗过程中的基本财务控制观念,这些问题都是财务人员自身的问题,缺乏内部控制意识都会导致医院财务方面出现严重问题。内部控制是对医院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方式,而财务工作人员对这一项重要内容的忽视将会直接导致医院出现财务与经济问题,管理者也无法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不能够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四)缺少财务审计监督机制,导致内部控制不力在财务部门的审计工作中,审计监督是一项发挥重要作用的工作内容,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有许多医院将财务会计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简单的记账上,忽略了审计监督机制对于医院内部财务管理控制的重要意义。医院的审计监督制度缺乏严格的审计标准及行之有效的体系,使得部门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的约束体制,造成了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缺陷,造成严重问题。

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有效内部控制的策略

(一)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创造积极工作环境正确的观念是高效行为产生的动力,因此医院想要实现有效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就需要管理者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树立正确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并且推动财务人员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医院进行积极工作环境的创造。领导财务观念的及时更新有利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重心的确定,并且能够促使领导者自身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建立良好的榜样,指导其进行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财务部门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意识。及时更新财务观念不仅包括领导者观念的转换,同样还关系到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识,这样才能够从多方面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推动医院健康发展。

(二)加强财务预算,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是进行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对财务进行严格的控制和成本的预算是保障医院能够稳固运营的策略方法。医院的财务部门应当根据医院实际和资金的多少设立分级制签字制度,对医院购买设备的资金和项目也要进行专门化的考察与计划制订。建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针对现有医疗设备数量和医院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出准确的预算金额,保障医院能够有效的进行资金的利用,进而为人民解决实际看病问题,促进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

(三)完善财务审计监督机制,有效加强内部控制为了保障医院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落实,医院还必须设立专门进行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工作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制约和有效监督,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进行。医院应当促进财务审计监督机制的信息化建设与完善,通过网络技术对医院资金的使用和流向进行监督控制,避免和防止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出现。并且对医疗设备及财务系统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监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有效控制,实现医院的经济效益并保障社会效益。总之,严格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和医院整体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必须从整体的角度对财务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对财务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落实并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医院在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不出纰漏,医院管理者务必要动用和鼓励各个工作部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高度配合医院的财务管理,进而在保障人民群众医疗利益的同时推动自身的发展。

上一篇:经济贸易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