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2-24 01:58:17

描写秋天的诗词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燕;新雁;诗歌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他们散发出来的芳香。”因此,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显得尤为重要。进入九年级复习阶段,大量的古诗词需要背诵默写,而在默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特别容易把“燕”和“雁”这两个字混淆,由于读音相同,书写时常常弄错。

比如,在默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燕”写成“新雁”。又如,默写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时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看到这样的错误频频出现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区分,我对这两个字从出现的季节和内涵上做了如下区分。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在春天经常出现,它轻柔、活泼,象征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在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歌中出现。如,学生容易写错的句子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很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到来,一派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作者借燕子、早莺抒发了心中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万物更新的赞美。此外,还有杜甫的《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孟浩然的“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刘禹锡的“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等诗句表现了燕子轻柔、活泼,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无限生机。

在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也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雁”则指的是“北归的大雁”意指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身在南方看到大雁向北飞去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首诗写在早春时节但全篇借“大雁”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雁是秋天的先知,它常在秋日的高空成队出现,衬以秋天的萧瑟气氛,愈显一种苍凉的壮美。当我们吟咏起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时,看到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从而感受到了边塞的悲凉、壮阔,同时也引发了将士们的思乡却不得归的惆怅。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中描写的时令已经是深秋,大雁已经南渡,诗人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表达的同样也是游子漂泊思乡之情。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暗含多少只身出塞的人的寂寞和被贬的惆怅?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又颇显秋天的苍凉。

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很普遍了。李清照的《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萧疏秋意的时节词人看到大雁飞过,而自己却无缘读到“锦书”,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虽是在早春时节,但更是借归雁传递书信的典范。

“燕”因其春天归来,轻巧、活泼、富有生机多出现于描写春天的诗歌当中,象征一些美好的事物。“雁”因其秋天往南飞常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多出现于秋天的诗歌当中,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通过此番辨析不但让学生正确区分了我们课本中常出现的“燕”和“雁”的使用,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只要我们平时多加留意,就一定能正确地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畅游。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2篇

一、人物形象

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类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称为叙事类型的人物,是诗人在展开完整的情节的同时,塑造出来的丰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中就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都被表现得生动形象。

诗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称为抒情类型的人物。有的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诗中出现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赠汪伦》诗中那个“乘舟将欲行”的李白,就是诗人自己,他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对沿岸踏歌送别自己的汪伦的无限感激之情。

有的诗人以化身出现,如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诗中的“渔翁”其实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借对渔翁的描写,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地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愤。

还有的诗人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对景与物的措写来抒发感情,表达心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同学们通过诗人对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称为“物象”。由于它们写入诗词时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所以又称为“意象”。

1.面对不同季节,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会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多数人对某一季节会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万物萧索,草木凋零,日渐寒凉,人们(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那些经历坎坷的古代诗人也自然就会因“秋”而“悲”。于是诗人们往往把思念、别离等这些令人伤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这就是古代诗词中借秋天景物表现悲凉气氛的作品特别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写秋夜送客的名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悲秋”是大多数诗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得清新淡雅。

2.在季节之外,诗人们也经常借咏物抒发感情。鸟类是诗人们经常拿来入诗的事物,而其中“杜鹃鸟”的使用频率最高。如周邦彦的《浣溪沙 楼上晴天碧四垂》:“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笋已成竹,花已成泥,这是表示时序推移,蕴涵词人羁旅怀思的感情。加上杜鹃啼叫的声音,更表达出他思乡的悲情。

除此之外,“鸿雁”在诗中也经常出现。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十分困难,所以有“鸿雁传书”的典故,后来人们就将“鸿雁”作为思念亲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凯《客中夜坐》:“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诗人描写秋天落叶萧萧,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此时又听到南去的大雁鸣叫,更觉肝肠寸断。

古诗歌中常出现的鸟还有:成双成对的“燕子”,总使人想起团圆或离散。“鹧鸪”,在古人眼里,叫声凄切、清长,如说“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声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乌鸦全身黑色,人们对它常有厌恶之感,常用来描写衰败荒凉的景象。

花草树木也常被诗人们用作物象,使用最多的,是表高洁的梅、竹、松、菊、兰。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3篇

诗文默写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诗文的积累和迁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考查《课标》推荐的50篇(首)古诗文中的名句,以及除此之外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古今诗文。

[备考指要]

诗文默写的题型没有太多变化,一般为根据诗词的上句或下句填空默写。近年来,默写的形式朝着“有理解、能运用、善归纳、融内外、多积累”的方向发展,因此,同学们复习时要紧扣课本,有目的地进行知识梳理。筛选出古诗文名句,加强理解,反复记忆。复习不但要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容易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

[典例精析]

1 直接默写型

这类题型往往指定某篇诗词,或者给出诗文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出与之衔接的下句或上句。只要准确记忆,且书写完全正确,就可以得分。

2 理解默写型

例1 默写。

(1)(2008江苏无锡)《诗经》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名篇佳作,如《蒹葭》一诗。全诗通过“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的重唱复沓,描写了恋人间追求爱情的艰辛与漫长。

(2)(2007江苏镇江)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2007江苏镇江)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富有新意,但内容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难度。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3 迁移默写型

例2 (2008江苏泰州)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自古诗人多磨难。面对磨难,许多诗人并未消沉,而是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请写出体现他们这种风采的句子。(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考题要求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善于将表现同类事物、情感的句子进行归纳、梳理、分类记忆。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4 运用默写型

例3 (2008江苏无锡)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在鼠年的那场雪灾中,灾区许多领导身先士卒,不顾自己的安危,战斗在抗灾第一线,他们传承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季羡林先生九十多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他的学生既赞美他这种创作精神,又担忧他年老体弱。对此,季老引用苏轼《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词句作答。

例4 (2008江苏徐州)《出师表》中有这样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诸葛亮集》中“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的意思一致。

解析:这种题型含有很强的综合运用的意味。这类题目要答得贴切,首先要分析所要引述某一名言的语境,然后充分调动自己的记忆,就其内容或意境等进行相似性的联想,搜寻与语境义一致的诗文。

[实战演练]

1 (2008江苏无锡)______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2 (2008江苏无锡)______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3 (2009江苏盐城)总书记会见主席吴伯雄率领的大陆访问团时,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______,______”的诗句,期望双方再接再厉,努力发展两岸关系新局面。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4篇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3、情感引入――陶冶心灵。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诗人借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是最个人化的东西。即使面对同一景象,由于个人的经历、心境等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独特感受。同样是写秋景,王维的《山居秋暝》用朴素而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呈现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山村清幽明丽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使我们感受到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的则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而杜牧的《山行》不见一丝伤感的痕迹,有的只是真挚的爱恋(“停车坐爱”),有的只是热烈的赞颂(“霜叶红于二月花”),有的只是对大自然的热爱(“白云生处有人家”),这独特的视角,更表露了诗人积极振奋的炽热情感。学生在学习《山行》一诗时,无须“架空分析”,只要通过与《山居秋暝》和《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学生就能走进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以诗文作为情感中介,必须遵循“有关”、“有用”、“有度”的原则,不能为“引入”而“引入”。所引诗句必须与解读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对理解诗文有帮助,要浅显易懂。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5篇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7篇

高考考查的是古典诗歌,作为现当代的学生解读古代诗人的诗词,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这就要讲究一些方法,从中帮助学生消除古典诗歌的恐惧感。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的:

一.“读”――鉴赏诗词应以读为主

(一)读题目

文学作品的题目就相当于人的眼睛,正所谓“眉目传情”,同样诗歌的题目也包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这些都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的钥匙,因此,从题目入手,可以正确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

1.如果诗歌的题目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可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

如李白的《哭晁卿衡》题目中的“哭”就暗示作者的感情是悲凉的,因为好朋友遇难了,表现了诗人重视友谊的悲痛之情。

2.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如刘禹锡的《赏牡丹》题目直接点明了写作对象是牡丹,作者是用赞赏的眼光来看它的,表达作者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3.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事件或背景,应该注意到要鉴赏的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事件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就交代了冬至之夜在邯郸思念家人,所以这首诗歌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4.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思想感情。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个题目已经详细地交代了时间(“秋暝”: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山上)、事件(居:居住、居留)。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就很容易地从题目中获取到这样的信息:秋天的一个傍晚,作者居留在山上,看到山上的迷人景色,因此更喜欢过这样的隐居生活而不愿离去,更表达了作者那种对过安静、纯朴生活理想的追求。

(二)读作者(知人论世)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影子。作家能够写出这样那样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有感而发,特别是诗歌,正所谓“诗言志”,诗歌就是作者抒发感情的载体。作者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就会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例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亦工文章,她自小就有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18岁与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俩志同道合。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靖康之变,北方沦陷,夫妇被迫南下,辗转江南。后赵明诚病故,李清照孤苦零丁,在杭州、金华一带漂泊,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所以李清照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她少女、优越闲适的生活和闺房相思的情怀;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词作多写故土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也变得低回婉转,凄苦深沉。我们来看她的前期作品《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这是一种相思幸福的愁。我们再来看看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又题为“秋情”,是李清照后期的名篇之一,也是历来人们所公认的她的代表作。从词意上看,作品当写于丈夫赵明诚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极为凄凉。作品通篇都写哀愁,但这与早期的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不同,这里所写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哀愁。情调哀伤凄苦,千古之下,读之仍催人泪下。

由此可见,鉴赏诗词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和艺术风格等;“论世”就是要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所以,借助知人论世,可以快速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二.“抓”――鉴赏诗词应学会抓主次

1.抓关键词

刚拿到一首陌生的诗词,特别是考试时,没有任何相关背景的必要说明,在读完题目和作者后,如果还不能快速把握这首诗词的思想感情,那就得解诗,主要是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字、词。何为关键词?其实关键词又称“诗眼”“词眼”(往往是指一句诗、词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诗眼”是全诗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有时,一个妙煞的“眼”,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一种意境。只要抓准了,自然诗词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捕捉了。关键词是诗词中直接表露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词,一般是描述人物情感状态的形容词和动词。如《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伤”字透露出作者当时离别的感情是非常悲伤的。《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这些词能间接透露出诗歌的旨意和作者的情感。

2.抓中心句(主旨句)

有些诗词是没有诗眼的,那怎么办?我们可以尝试抓中心句(主旨句)。在2009年的广东佛山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中的诗歌鉴赏有这样一道题:《迢迢牵牛星》写织女的相思,《鹊桥仙》写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这两首诗都是借神话传说喻人间爱情,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

我们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但没学过《鹊桥仙》,怎么办呢?其实只要学会抓住诗词的中心句的话就可以直接将这两首的诗进行对比。

《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抒发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

《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歌颂坚贞、诚挚、细腻纯洁的爱情。

三.“分”――鉴赏诗词应懂得分类

我们都知道,按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分为:1、写景抒情诗。2、咏物言志诗。3、即事感怀诗。4、怀古咏史诗。5、边塞征战诗。6、山水田园诗。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感情就不同: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望庐山瀑布》、《黄鹤楼》等。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如《咏柳》、《石灰吟》等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通常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追求之外,还会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兵车行》等。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有时也表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个人的抱负等。如《出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山水田园诗。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体现诗人淡薄闲静的志趣和不愿融入世俗社会的追求,也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如《过故人庄》、《归园田居》。

根据不同类型的题材来快速领悟诗歌的思想内涵,这也是一种好办法。

四.“找”――鉴赏诗词应找出核心意象

如何判断诗词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借助诗词的景、事物来辨别诗歌的感情。清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带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们把它称为意象,譬如我国一些传统的意象:

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鸿鹄、骏马、大鹏等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琴瑟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也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雪、竹、梅、松、荷等常常象征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等……

如大家都熟知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看到诗句中明月,就得考虑是不是思乡。而月缺月圆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诗人那里,这种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月缺象征着离别,离别亲人,离别恋人,离别故乡。“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明时节望人归”(晏几道《虞美人》)。这阕词写出了深闺女子思念情人的深切之心,她从月初晦日盼到三日成魄,盼到八日成弦,盼着月亮一天天圆起来,好像在月圆的日子,她也能和自己深深思念的人儿团圆。这还是春天的月,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离愁别怨,倒不必怎样伤心;秋天又是另一番心情了。

总的来说,鉴赏古典诗词也不是真的很难,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什么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而我们在领悟诗词的思想内涵的时候也不会一筹莫展。当然,以上的方法也不是单独使用的,只要在鉴赏的时候,能够综合运用,那么,就算一篇陌生的诗歌摆在你面前,也是小菜一碟。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8篇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题记

有的人,喜欢春天,喜欢那“四时可爱为春日,姹紫嫣红总是春”的蓬莱仙境有的人,喜欢夏天,喜欢那“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斗转星移的夜空有的人,喜欢冬天,喜欢那“无尽飘雪萧萧下,银装素裹雪梅开”的冰雪世界。而我,唯独喜欢秋天,喜欢它“古道秋风红叶落,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长风落叶的境界,喜欢它“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感觉。

秋天的美,是常人体会不到的。只有当你亲自站在古道上,感受着一阵阵秋风,让秋风吹散你的头发,吹动你的风衣,看着落叶萧萧而下,才会享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我承认春天是四季之首,但是有哪个季节能像秋天那样爽快,那样洒脱,令你能感受到沧桑的体验呢?谈古论今,描写秋天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至今我还很清楚的记得刘禹锡的《秋词》里,那气势磅礴犹如滔滔大海般的诗句。

秋天的月亮是最圆最美的,令远在天涯的游子们怀念亲人,这正应验了一句老话“中秋佳节倍思亲”。这又让我想起马致远的《秋思》以及白居易的《望月有感》,这两首催人泪下饱含思念亲人的诗词至今在我耳畔徘徊。

秋天最美的是黄昏。夕阳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飞回巢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比翼连飞,这更是让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令人心旷神怡。

秋天最令人兴

慰的是植物的果实。它们是大自然赐予劳动者的恩惠。秋天,大地到处都是果实,它们露出善良朴实的面孔,等待着来自劳动者的采取。第一阵风吹过,所有结满子料和果实的植物都把丰足的头吹向大地。这是任何成熟者必有的谦逊姿态,也是对孕育了自己的母亲一种无语的敬重和感激。果实累累的秋天告诉人们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他用最纯正的言词暗示我们:只要付出劳动,就一定会得到果实。

其实,秋天就是一本令人难懂的书,只要你参悟出其中的奥秘,便能感受到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那种震撼,是任何地方都体会不到的。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9篇

“出”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时候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是一个平常的动词,表达“出来”这样一个动作。比如“烟销日出不见人”“出没风波里”“却被斜阳拈出来”。但有些时候,特别是很多写景的诗句在使用“出”字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别样的意味。

一、出字营造动态之美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同样,在中国古典诗词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飘渺的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化静为动。化静为动,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这样做,是有一定的心理依据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动态的事物往往容易被感知,被细致观察,而人们对静止的事物有时却而不见,所以用文字去描写景物,就要善于将静景化为动景。中国古典诗词中写景的诗句,经常用“出”字达到化静为动的效果。唐代于鹄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这是一首极富日常生活情趣的小诗,描绘一个巴女唱着《竹枝词》放牛时那种无忧无虑心情舒畅的情景,就像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小小风俗画,令人读来有心旷神怡之感。其中“记得芭蕉出槿篱”写景极为出色,广为人称道。此句之妙不仅在于有丰富的色彩――木槿是一种落叶灌木,花有红、白、紫等色;它与浓绿的芭蕉相互映衬,看去确实分外夺目。更在于用“出”字化静为动,把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在这首诗中,芭蕉本是静植于门前的,是一种静景。诗人用“出”字把静植于门前且高过木槿篱笆的芭蕉的动态写了出来,让人感到那绿色生命的律动,充满了生机,让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更好的表达了日常生活的情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

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名诗,“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万口传颂的佳句。“出”字显示出一枝红彤彤、艳晶晶的杏花探出墙头,向人们泄露了院中春天的消息。此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化静为动,让静态的红杏动了起来。这样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出字创造层次之感

层次感在绘画、雕刻、摄影中都很重要,它要求合理地表现出图案的主次,远近、大小、前后等透视关系。中国古典诗词描写景物也非常重视这种效果,常常用远近高低大小的处理造成景物的层次感。“出”字的动作特性常使诗人用它来表示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的层次感。南宋赵师秀的《数日》:“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却毫无秋天萧瑟肃杀之气,反而显得活泼丰富。这与作者善用“出”字,写景注意层次感,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有关。“林疏放得遥山出”写出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尽了,树林稀疏,把久被遮尽的遥山放了出来。在这里诗人用“放”“出”两个字把近处相对低矮的“疏林”、远处延绵不断高大雄伟的“遥山”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凸显出远近高低、大小迥异的层次感。这样一来本来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却让诗人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用“放”用“出”,神采飞扬,既富画意,更有诗情,让赵师秀这首诗写秋天的诗不落窠臼。

北宋徐俯的《春日游湖上》:“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最后的一句诗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宋的赵鼎臣在《和默庵喜雨述怀》诗里边曾说:“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说懂得讲“春雨断桥”这个好句子的,人家说是谁呢?是徐师川。这与这句诗在写景上很有特点有关,这句诗除了用“小舟撑出”的动态和上句“人不渡”的静态对比外,还用“出”字造成画面的层次感。春天到了,河堤上的柳树又长出了茂密的绿叶。密密的,倒垂的柳条像一幅巨大的幕布遮住了整个河堤,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绿色背景中突然“出来了”一条小舟。这样,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大小的对比,造成了明显的层次,丰富了画面内容。在“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的层次对比中,这条“撑出来的小舟”立刻成了焦点,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春雨断桥人不渡”的懊丧瞬间被柳暗花明的惊喜所代替,春游显得更富有情趣了。

三、出字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

出字在更多的时候能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第六句“秋千竞出垂杨里”,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同时,一个“出”字让打秋千的人“飞出了”绿树成荫的背景,在远近大小的层次对比中凸显了人的活动。这样化静为动,注意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金代赵秉文的《北都望雪》:“千山雪尽出樵车,一径云移去似蛇。小屋平头墟落里,炊烟起处是人家。”“千山雪尽出樵车”中的“出”也同样精彩。写樵车之“出”,用的是化静为动之法,在似不经意间带出了诗歌中的主体――人,在寂寥荒寒的画面中,幸赖这活动的车和人,为这似乎沉睡的、凝固的世界带来了生意。写樵车“出”于千山,有意识的把“樵车”和“千山”作对比,造成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感。和“千山”相比,这辆樵车自然是太小了,小得微乎其微,可是在大而静的背景映衬下,这个运动着的点却格外引人注目。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之所以醒豁原不在它的多少。在这个基础上,由车而路,由路而村,在群山大壑中一步步透露出人的消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流露出诗人盼望国家振兴、民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中国古典诗词注意炼字、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同一个“出”字在不同的诗篇中传达出的是不同的神韵和情致,涵泳咀嚼,意味无穷。

描写秋天的诗词范文第10篇

1、用诗词描写景物,进行环境描写,从而渲染一种情境。可以选用一些田园山水诗,使景物变得内涵丰富,语言能平添许多风采。例:

随着乐曲进入高潮,秋天成为乡野上一部美妙典雅的电影。在夕阳下,一切都变成了金色。向远方望去,我终于体会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真实与美丽。金秋的夕阳下,我深深地陶醉了。(盐城考生《美丽的乐曲》)

夕阳西下,去体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萧索与荒凉;云雾缭绕中,去领略高山流水,知音无限的惬意;黄昏中,去享受那份渔舟唱晚,满载而归的喜悦。(海南考生《倾听自然的心跳》)

2.巧借诗词抒感。 将一些抒情气息浓郁的诗词引用到文中,可以使文章情真意切,情思绵绵,韵味无穷。例:

每当读到李清照,就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她相信人格、精神是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于是就有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悟,有了“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了“凄凄惨惨戚戚”的凄美――她用智慧展示了自己的人格和才情。(嘉兴考生《我读李清照》)

月是思念,“晓镜但愁云鬓改,夜饮应觉月光寒”;月是愁绪,“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豪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四川考生《情的寄托》)

3.把发人深省的哲理诗词引用到文章中,有如鸣钟击鼓,振聋发聩;或如品茗饮醇,唇齿留香。例: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展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象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还能品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我更能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扬州考生《充盈着“书香”的天空》)

人生的意义在于珍惜有花相伴的日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在于珍惜生命中如花绽放的每一天,“生如夏花之绚烂”。待到“花谢花飞飞满天”,果真有后生痴问:梦里花落知多少?便可以拈花,作微笑状了。(盐城考生《花让我陶醉》)

4、用诗词来巧妙布局全文,作为线索贯穿其中。可用一句作为文眼,领衔全文;也可用多句展开,前后照应,让文章摇曳生姿。如一考生把杜牧的《清明》四句展开,分别作为四个小标题的题目,使文章前后呼应,新颖别致。

上一篇:英文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卖车协议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