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56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渗透;瓦斯;抽采;影响因素

1 鹿台山煤矿的地质特点

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鹿台山煤业有限公司位于沁水县西南14km处张村乡冯村村附近,主采2号煤层。在其井田范围内,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为其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47.0~56.0m;底部以K7砂岩底与太原组地层分界,岩性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含丰富的植物化石,有二叠枝脉蕨、华北蕉羽叶、星轮叶等;上部以灰白色中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为主,中夹黑色泥岩和极不稳定的1号薄煤层,煤层厚约0.13m。中部以灰黑色粉砂岩、泥岩、深灰色细粒砂岩及2号煤层组成。2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厚度1.35~3.20m,平均厚度1.97m。

井田位于沁水块坳的南端,东腰~尚庄区域性正断层的北侧(下盘)约300m。井田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南部边缘有2号煤层露头出现,地层产状走向近于东西向,倾向北,倾角4~8°,为一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据采掘工程控制井田内发育三个小断层,其中较大的F1断层位于井田中西部,倾向北西,倾角65°、断距4m,延伸长度在950m左右;F2为分布于井田中东部走向近于北的小断层,长度在600m左右,倾向北西,倾角68°,断距3m;F3断层位于F2东侧,走向北西倾向南西,断距3m,延伸长度约250m。

2 鹿台山煤矿煤层瓦斯抽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鹿台山煤矿煤层为典型的低渗透难抽采煤层,瓦斯抽采工作中困难重重,导致瓦斯抽采工作效果不佳。在瓦斯抽采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

2.1 煤层均质性差,渗透率低

鹿台山煤矿主采2号煤层,该煤层层理结构明显,且层理转折变化多,导致煤层内瓦斯流动通道变化多且已形成局部瓦斯集聚而影响游离瓦斯的运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低;再者,该矿主采煤层内局部含有加矸层且沿煤层走向分布,且为泥质岩性透气性差,泥质加矸层的存在将该矿主采2号煤层分割为互相独立的几部分而形成局部封闭结构,导致煤层内瓦斯的解吸和运移受到明显影响而使渗透率降低。

2.2 煤层组成复杂、临近层瓦斯源强

鹿台山煤矿主采2号煤层,但在2号煤层顶板和底板各存在以不可采的极薄煤层且煤层瓦斯含量大,两个极薄煤层均处于2号煤层采动显著影响范围内,近似构成煤层群开采,并形成了典型的“主采煤层开采扰动影响富含瓦斯煤层群”。随着2号煤层的开采推进,由受采动卸压作用导致的上、下极薄煤层放散出的瓦斯均涌入2号主采煤层的采掘空间,从而导致2号主采煤层采空区瓦斯浓度大并增加了其采掘空间的瓦斯浓度,导致2号煤层开采过程中采掘空间瓦斯超限频繁,特别表现在上隅角范围内。

2.3 煤层脆性强、瓦斯钻孔塌孔易发

鹿台山煤矿主采2号煤层为中灰-高灰、低磷、特低硫、中热-高热值、高熔灰份的合成氨固定-气化和动力用煤,煤的内部微结构丰富且分布复杂,单轴抗压强度较大但脆性强,其内含有的泥质成分遇水后易膨胀而导致煤体受挤压而散碎。故,瓦斯抽采钻孔成果效果好但不宜保持,抽采钻孔服务期内布局塌孔严重而易于堵孔,导致瓦斯抽采钻孔失败。

2.4 钻孔影响半径小、瓦斯抽采效率低

鹿台山煤矿主采2号煤层的瓦斯压力为0.41-0.52MPa,百米钻孔初始瓦斯流量为0.0793m3/min,透气性系数为3.2238m2/MPa2・d,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为0.0261d-1,百米钻孔瓦斯流量0.0793m3/min,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α=0.0261d-1;煤层透气性系数λ=3.2238m2/MPa2・d,为典型的低渗透煤层,故瓦斯钻孔的有效影响范围小、有效影响半径小;又因为瓦斯钻孔难以维护且易于塌孔,故瓦斯抽采工作受到严重影响而效率较低下。

3 鹿台山煤矿煤层瓦斯抽采的应对措施

鹿台山矿是受瓦斯问题困扰非常严重的矿井之一,解决瓦斯治理问题对于维护该矿正常的生产秩序、挖掘该矿的生产潜力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在掌握清楚该矿瓦斯赋存与涌出特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与技术方法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矿的瓦斯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以防控瓦斯为核心做安全生产的文章。从全煤炭行业来讲,瓦斯灾害是一次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瓦斯不但对煤炭一线工人生命造成严重危害,也对煤炭生产企业造成沉重的负担,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而鹿台山矿煤层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差、瓦斯难抽采,就决定了瓦斯治理工作的艰巨性。因此,全矿上下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瓦斯问题,树立“安全生产、瓦斯为天”的思想,牢牢扭住瓦斯治理这一牛鼻子,以瓦斯治理工作为核心开展全矿的安全生产工作。

(2)理清安全投入与保障生产的关系,增加安全投入。煤矿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生产煤炭,生产煤炭也是广大煤矿企业创造价值、产生利润的源泉,但其前提是安全生产。一旦发生各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不可避免,耽误的正常生产时间更是无可挽回。因此,只有安全生产才能保障煤矿企业的产量、利润,但安全生产需要增加投入来保障其实现,包括思想上的投入、人力的投入和经济上的投入,短时间可能会表现为增加煤矿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必须理清保障安全生产与安全投入的关系,从大局角度着眼长远算综合账,提供切实的安全投入保障来保证安全生产的环境。

(3)尊重科学规律,从根源上认识瓦斯灾害、掌握瓦斯规律、制定瓦斯防治措施。包括矿井的五大灾害在内的全部矿井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都是有科学规律的,特别是瓦斯灾害,其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必然遵循瓦斯源、吸附瓦斯到游离瓦斯的转换过程、游离瓦斯的运移和放散出煤体过程、外界火源和氧气。对于具体矿上来讲,瓦斯源是相对固定的(即煤层的瓦斯赋存情况),外界火源是可以人为避免的,与氧气接触是无法断绝的,吸附瓦斯到游离瓦斯的转换过程与游离瓦斯的运移和放散出煤体过程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掌握的规律,并能根据其表现出的规律采取措施控制其速度的。因此,只要尊重科学规律,从根源上掌握上述过程表现出的规律并制定正确的应对措施,就可以防控瓦斯灾害的发生。

4 结束语

瓦斯问题位列矿井五大灾害,其导致灾害的预防工作任重道远。对鹿台山矿而言,只要结合该矿的实际情况并认识到该矿条件的独特之处,相信在充分认识重要意义、尊重科学规律和构建有效预防技术体系的基础上,一定能够逐步解决该矿的瓦斯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润求,施式亮,念其锋,等.近10年我国煤矿瓦斯灾害事故规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9):143-151.

[2]罗海珠.中国煤矿瓦斯事故趋势及对策[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首届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论文集[C].2004:34-41.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能源; 灾害事故; 对策

一、 煤炭的地位和煤炭生产的基本特点

(1)煤炭工业是资源性行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炭企业的寿命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量,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很大,煤矿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它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我国的煤矿种类多、分布广,在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1264个县均有分布。

(4)煤炭工业是高危险行业。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煤矿的生产系统在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且呈管网式布置,半封闭式结构,瓦斯、煤尘等多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致灾因子共存于同一环境,使煤矿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煤矿作业场所又处于移动和变化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生产条件和灾害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在各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发生率高,伤亡最为严重。

二、煤矿的主要灾害及灾害事故现状

2.1 煤矿的主要灾害

(1)我国煤矿均为有瓦斯涌出的矿井,全国煤矿的年瓦斯涌出量在100亿m3以上。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占49.8%,煤炭产量占42%。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灾害中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所以,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很严重的国家。

(2)我国煤炭资源的埋藏条件复杂。大中型煤矿中,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于复杂或较复杂的煤矿占33.09%。开采深度也大,2005年,平均开采深度约为430~450m,而且每年平均增加10~20m。这种复杂的煤田地质条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有瓦斯、水灾、火灾、尘害、热害、煤岩动力灾害等。

(3)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国有重点煤矿中,87.37%的煤矿存在煤尘爆炸危险,而且60%左右的矿井的煤尘爆炸性强烈。1960年,山西省大同老白洞煤矿发生的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684人,矿井被毁。2005年,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的“11·27”矿难,死亡171人,也是煤尘爆炸所致。

(4)从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变化态势可以看出,随着开采强度加大、开采深度逐年延伸,煤矿的开采条件呈现出逐渐恶化之势,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呈加剧之势,对灾害和隐患的治理难度在加大,对需要的防灾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大中型煤矿中,煤炭自然发火严重或较严重的占72.86%。国有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分布范围较广,几乎所有产煤区都存在,尤其是重点产煤区更为严重。我国煤矿发生的火灾大多为自燃火灾。

2.2 我国煤矿灾害事故现状

(1)我国煤矿各类自然灾害类事故,如瓦斯、火、水、煤岩动力灾害,生产性不安全因素导致的事故,如机械伤害、人员触电、提升运输事故等均有发生。

(2)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在我国工矿商贸企业中最为严峻。煤矿灾害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约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0%和40%,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0%。

(3)结合我国煤矿安全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发现,煤矿的灾害事故呈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在20世纪,无论在事故起数,还是在死亡人数上,瓦斯事故逐年上升。瓦斯事故的百万吨死亡率由1981年的0.995,上升到2000年的3.135,反映出瓦斯威胁逐年加大。进入21世纪,在政府提出贯彻执行治理瓦斯的“十二字”方针后,瓦斯事故逐年下降,说明技术方针的重要性、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性以及贯彻这一方针的巨大作用。

三、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3.1 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

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灾害危险与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实现动态平衡。在灾害危险程度增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灾害防治措施,提高防灾治灾能力,就容易发生灾害事故。2003年专家会诊结果表明,我国煤矿的防治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对灾害的防治能力。2004年,近18%的国有煤矿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

3.2 煤矿自然条件差,伴生灾害多,容易造成严重灾害事故

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井下巷道呈管网式的空间布置和多种致灾因素共存在同一环境,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发生各种致灾因素作用的耦合,形成继发性的灾难,波及邻近区域甚至全矿井。这种机构性特点也是煤矿灾害事故严重度高、特大事故多的原因之一。

3.3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巨大

煤矿灾害治理需要技术与装备,技术难题需要科技攻关,这些都要有可靠的资金保障。煤矿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效率不高,亏损面宽,加上社会负担重,造成煤矿的安全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矿效益有所提升,在国家的支持下,治理瓦斯等灾害的专项费提取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煤矿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未解决,提取的费用仅能维持当前安全生产的需要。

3.4煤矿职工素质不高,技术人员匮乏,职工的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煤矿职工队伍庞大,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煤矿灾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切技术措施和管理必须依靠人来实现。但是,当前不但职工文化程度、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灾害事故的防治,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初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采矿专业人才。

3.5安全管理水平低,制约机制和责任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国煤矿发生的灾害事故大多为责任事故,反映出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现场管理混乱,很多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没有落到实处,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事故不能有效控制。煤矿内部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尚未健全。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的建立不适合灾难治理的要求,不能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

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司.全国煤矿特大事故案例选编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3]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3篇

关键字:矿井水害;防治水措施;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突水频率与水害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矿井水害仍然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在已建成和正在开采的矿井中,多数矿井受周边小窑及老空水威胁,水害十分严重。煤矿水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水害的威胁就成了煤矿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煤矿防治水工作。

一、煤矿矿井水害发生的原因

总结过去发生的矿井水灾,往往对矿井水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现场管理薄弱,预防措施不当所致。其主要原因有:

对采空区积水和关闭废弃的小煤窑积水特征及其潜在的突水危险性认识不足,导致对废弃矿井采掘空间颁布及其积水淹没情况不清楚。

雨季“三防”工作不到位,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多为雨季降水)大量灌人井下,造成矿井水灾。

水文地质情况不清,许多矿井特别是乡镇煤矿缺乏水文地质专业人员,地下水活动条件的监测监控不到位。井巷位置设计不当,防水煤岩柱的留设不合理,造成断层,措施不当,盲目施工。

针对隐蔽型导水构造的精细探查预测技术落后,测量错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井巷施工质量伪劣,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设备不完好,导致顶板含水透水。

6、井下无防水闸门或虽有但,造成透水时无作用而淹井。

7、出现透水预兆未觉察或未被重视或处理不当造成透水。

8、排水设备平时维护不当。

二、矿井水害的防治措施

矿井防治水工作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矿井防治水必须坚持十六字原则: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综合治理措施:防、堵、疏、排、截。各煤矿的自然情况各不相同,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防治水措施。

l、明确煤矿水害防治工作责任,健全工作体系,煤矿主要负责人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总工程师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配备专职水害防治人员和专职技术负责,做好职工的教育培训。

2、制定矿井防治水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完善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相关措施,把防洪、防治水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工作,煤矿水文地质资料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矿井的生产安全。注意收集整理资料,以便进行采掘工程时制定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建立健全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煤矿地下的地质条件是复杂的,地下水的情况也很复杂,根据现有资料,对无法确保没有水害威胁地区,探水后消除了水害威胁再向前掘进

地面防治水:查清矿井及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情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建立地面防治水系统。矿井井田范围如有季节性河流,对矿井有危害,有透水的可能,而且不可能排干,就留设防水煤柱;对塌陷区存在积水,须将积水排干,而且在生产过程中要定期查看地面积水;为确保雨季安全,避免矿井周围洪水及山洪爆发的影响,须加高井口标高。

5、老窑水防治:查明周围矿井及小窑采空区积水情况,并绘制图纸,整理相关资料,然后制定方案并实施。在有老空水威胁地区必须进行探放水,控防水设备与钻孔布置必须满足控放水的需要。如有透水征兆,不能起钻,就尽快汇报处理。在控放水时要安装水泵和排水管路,清理好水仓。在未弄清情况、上层煤采空区水未疏干前,禁止顶水采煤。

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积水防治:测量填图要及时、准确,采煤工作面回采时,采空区和老巷道积水对生产有威胁,要打钻把水疏干。巷道掘进工作面必须边探边掘。平巷掘进一般可对正前和巷道上帮进行钻孔探水,一般为三组钻孔,每组l一2个孔;在上山掘进时,一定要在巷道正前和左右两帮进行探水,钻孔不少于5组。

钻孔水害防治:查清钻孔的平面所在位及钻孔的封孔质量。如果钻孔穿透富水层,封孔质量不好,为确保安全需重新封孔。

断层水防治:可用留设断层防水煤柱的办法。采用物探、钻探或化探等手段进行工作面底板富水性异常区的探查工作,然后是根据水量大小采取注浆固定,防治断层面出水发生透水事故。

雨季防水:雨季前须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应当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同时组织抗洪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如暴雨威胁矿井安全,必须立即停止生产并撤下全部人员,确认江水隐患彻底消除后才可恢复生产。

加强排水设备检修维护,保持完好。

三、矿井突水事故的应急措施

当井下出现突水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矿井一旦发生突水事故,事故地点人员应及时汇报矿调度室,立即报警,矿调度室用电话联系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按规定的避灾路线撤离到安全地点,电话联系时首先通知中央泵房工作人员。矿调度室接到事故电话后应向矿领导汇报,并通知救护队及相关部门。成立救灾指挥部,有组织按步骤处理灾害。救灾指挥部成立后,应迅速判定突水性质、突水点的位置、突水形式、影响范围、突水量等情况,搞清事故前人员分布、统计撤离出井人员,分析被困人员躲避地点;根据突水量大小和矿井排水能力,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堵水、排水。就地加固工作地点的支架,尽可能设法堵住出水点,阻止范围扩大。在人员撤出后,要及时关闭防水闸门。

在撤离人员的同时,有关技术人员要定时观测水量变化情况,取样进行水质化验,对所有井上、下水文地质观测点及井下各出水点进行定时观测、分析水源、估算预计水量、测定水位上涨速度、计算淹没时间和淹没范围,并及时向矿上汇报。

同时尽快恢复灾区通风,防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积聚和发生熏人事故。排水后,进行侦察抢险时,要防止冒顶,掉底和二次突水事故的发生。

透水事故发生后常常有人被困井下,指挥人员应本着”救人是第一任务”的原则,正确判断遇险人员可能躲避的地点,科学分析该地点是否具有人员生存的条件。对可能生存的遇险人员,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向他们输送新鲜空气、饮料和食物,以延长待救时间。

作为透水事故的抢救人员还有必要掌握井下被困人员的生存条件(空气条件、食物条件等)。在抢救长期被困井下的人员时,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幸存人员也会死亡。禁止用灯光照射他们的眼睛,保持体温,进行体检并给予必要的治疗(包扎、输液等);不能立即抬出井口,让其逐渐适应环境;不能吃硬食和过量食物,以免损坏消化系统;短期内不要让其亲友探视,以免过度兴奋造成血管破裂。

结束语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瓦斯;原因;对策

2013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59起、死亡348人,平均每起事故遇难6人。迄今为止,瓦斯事故是煤矿所有灾害事故中危害最大、一次死亡人数最多、对矿工的心灵影响最恶劣、社会影响最坏的事故类型。瓦斯防治机构不健全,没有落实专职人员和专门经费;企业瓦斯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没有严格执行区域防突和抽采达标等规定;瓦斯防治基础依然薄弱,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尚未完全研究清楚,煤矿瓦斯防治关键技术有待突破;部分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加快抽采利用的内在动力不足;非法违规生产现象突出,部分地区存在超层越界、私挖乱采、停产整顿矿井违法组织生产等行为。因此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1 原因分析

瓦斯事故发生于所有类型的煤矿,无论是低瓦斯矿井、还是是高瓦斯矿井。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瓦斯属性,二是瓦斯的研究有待深入并突破,三是煤矿主体责任需加强,四是政府监管要强化并跟进,五是职工的素质提高。

1.1 瓦斯属性

瓦斯是一种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等。瓦斯在煤体和围岩中以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存在,一般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当外界温度、压力变化时,几种状态会互相转化,煤层在开采过程中,瓦斯被逸散出来,在井下积聚,造成瓦斯浓度增加,当CH4浓度达5%~16%时具有爆炸性,CH4浓度为9.5%时,爆炸威力最大,当CH4浓度小于5%或大于16%时,一般不会爆炸,遇明火只会燃烧,瓦斯爆炸的上下限是可变的,当CH4混合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发生变化或混入煤尘及其它可燃气体时,可影响瓦斯爆炸的上下限,如空气中的煤尘含量为10~12mg/m3,CH4浓度达到4%时,遇火就会爆炸。

1.2 瓦斯研究有待深入并突破

为了防止煤矿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安全科研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是必须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从煤矿的层面上来看,瓦斯安全科技方面的投入较低,长期以来的安全投入不足、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①瓦斯地质工作跟不上,缺乏超前防范煤与瓦斯突出的措施和能力,对煤层地质构造和瓦斯赋存情况不清,预报不准,结果在掘进施工过程中会突然遇到地质条件变化、掘进面瓦斯涌出异常情况,造成突出事故。没有实测和分析不同时期的瓦斯来源,并探寻矿井的瓦斯源及其涌出规律。②煤矿巷道布置不合理,一是改变了瓦斯原来的压力分布,二是通风系统不稳定,可靠性差,导致风流紊乱,瓦斯积聚。③采煤方法问题,我国基本上都是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加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导致周边煤层顶板压力改变,破坏了煤(岩)中瓦斯原来的分布。

1.3 煤矿主体责任需加强和人为因素

国家安监总局分析认为,低瓦斯煤矿易发生瓦斯事故的重要原因是思想麻痹。部分煤矿的领导认为是低瓦斯矿,不会发生瓦斯爆炸,放松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不设瓦斯检查员,有的对瓦斯检查不认真,有的停风后不认真排放瓦斯就开始工作,有的供风量不足不加以解决等等情况。

1.4 政府监管要强化并跟进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监管主体混乱,行政不作为现象严重;监管不规范、监管部门的权力设置与职能划分不合理、监管队伍履职能力不足、监管失灵、对违规主体惩处不严等。煤矿安全监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管理活动,监管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的程度,是人命关天的大事。①转变政府角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加强政府监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培育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恰当地实施安全监管。②以系统的监管理论思想为指导,形成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③充分发挥矿工及社会第三方即较为独立且强大的工会组织的监管力量。

1.5 加强煤矿职工的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安全文化的养成。

2 针对以上的原因,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策略

虽然瓦斯是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但它又不同于海啸、地震等等,瓦斯是人类在开采煤层时释放出来的,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只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瓦斯还是可以控制的。我国煤矿事故多发,有一定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技术攻关不到位,队伍培训不到位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策略

2.1 统一思想,高度认识煤矿安全生产重要性

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监察执法,深化专项整治,强化基础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并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

2.2 加强瓦斯灾害的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构建煤炭科研、教育、装备体系

解决瓦斯突出问题,必须加强对瓦斯的监测监控。瓦斯检测的传感器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敏度,对监测监控起着决定作用。矿用固定式甲烷传感器已成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和灾害预测的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以来载体催化元件一直存在使用寿命短、工作稳定性差和调整校正频繁的缺点。国家和政府十分重视煤矿安全工作,科技部已决定紧急启动“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为有效遏制煤矿特大瓦斯事故的多发态势、保障煤矿生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3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实现煤矿本质安全

安全投入不足,必须从政策上取得集团公司的必要支持。在规范维修费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和技术改造,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完善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大力发展煤矿危险源的监测监控技术,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创造条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2.4 完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煤炭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煤炭行业安全监督监察保障体系。三是健全完善行业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四是健全完善行业技术保障服务体系。

2.5 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标准

煤炭开采业是高危险性行业,要从根本上改变安全生产状况,必须提高生产安全标准,制定和完善安全制度,全面提高煤矿生产的整体水平,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3 结束语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5篇

一、形势与现状

1.面临的形势

(1)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的重要保证,安全生产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60%左右,2020年将占50%以上,因此,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20*年全国煤炭总量为9.9亿t,20*年11.0亿t,20*年煤炭产量尽管达到了13.9亿t,仍不能满足需求。当前,快速增长的经济,对煤炭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确保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生产环境条件复杂,与其它行业相比,煤矿安全尤为重要。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保证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

(2)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煤矿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正确道路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煤矿灾害事故的预警能力和防治水平、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技术水平。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是世界上主要采煤国家死亡总人数的4倍,百万吨煤死亡率是美国的近200倍(20*年)、印度的12倍。煤矿灾害事故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了经济范畴,每发生一起事故,都会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使煤矿企业形象受到巨大损害,企业市场亲和力受到削弱,严重的影响了煤炭企业后续发展的动力。我国严峻的安全生产问题还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严重的环境危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电视、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对煤矿灾害事故进行深入的报道,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另外,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形象和对外贸易。

(4)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系列高技术成果,推动了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同时,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结合,促进了传统产业技术进步,加速了传统工业的高技术化,形成了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各类产业知识和技术含量不断增加,科技和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中,取得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技术优势和高额经济回报。进入新的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从经济竞争、资源竞争和科技应用竞争向科技原始性创新竞争演变发展,原始性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煤矿的安全生产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煤矿的安全生产愈来愈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和国际贸易。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形势,抓住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2.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1)煤矿自然条件差,灾害多

我国大多数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容易引发重大事故,给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

煤矿瓦斯大,煤与瓦斯突出越来越严重,危险性增加。我国所有煤矿均为瓦斯矿井。在10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609处矿井中,高瓦斯矿井占26.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7.6%,低瓦斯矿井占55.6%。国有地方和乡镇煤矿中,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15%左右。部分局矿的情况更为严重,如淮南煤业集团公司所属11对矿井均为突出矿井,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所属的13对矿井也全部为高瓦斯或突出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涌出量不断加大,煤与瓦斯突出危险也不断增加,高瓦斯突出矿井数量也在增加。

自然发火危险性严重,比例大、覆盖面广。据20*年的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中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自然发火危险矿井几乎在所有矿区都存在,因自燃而造成煤炭资源的破坏,每年达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冲击地压危险性增大,个别煤矿十分严重。据统计,1999年17处大中型煤矿就发生1377次冲击地压,最大强度达到里氏4级。辽宁省抚顺矿务局老虎台煤矿,20*年发生各类冲击地压6127次,其中大于3级21次,平均每天发生冲击地压17次,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和城市的公共安全。

煤尘爆炸危险普遍存在,危害严重。我国煤矿爆炸危险普遍存在。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有532处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占87.4%。小煤矿中91.35%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危险,其中高达57.71%的具有强爆炸性。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制约安全生产。我国大中型煤矿中,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复杂或极复杂类型的煤矿占25.*%。20*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水灾事故146起,死亡463人,占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的比例仅次于瓦斯事故。

煤矿热害已成为矿井新的灾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围岩温度提高,矿井热害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70处大中型生产井工煤矿的采掘工作面最高气温超过《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其中26处超过30℃,最高达到37℃。

(3)煤矿数量多,大、中、小并存,差异大

我国煤矿数量多,超过世界上其他主要采煤国家的煤矿总数。截止2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煤矿26395处,国有重点和国有地方煤矿27*处,乡镇煤矿23691处。按矿井能力划分,大中型煤矿532处,占煤矿总数的2.*%,小型煤矿25863处,占97.99%。

我国煤矿的生产能力分散。根据1999年统计分析资料,全国煤矿平均每处生产能力5.85万t/a。其中,大中型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7.25亿t/a,占全国煤矿总设计生产能力的41.43%,平均每处109.66万t/a;中型煤矿342处,能力2.18亿t/a,占16.6%,平均每处63.7万t/a。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煤炭生产分散,生产集中度过低,大多数小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低下、抗灾能力差,给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4)煤矿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

20*年,原国有重点煤矿的采煤机械化程度75.43%,综采机械化程度59.42%,综掘机械化程度15.*%。而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机械化程度普遍较低,全国平均采煤机械化水平还不到40%。

20*年统计,原国有重点煤矿有35处高瓦斯突出矿井没有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配备瓦斯抽放装备,47处高瓦斯和突出矿井没有装备瓦斯监控系统,占高瓦斯突出矿井总数的17%。现有煤矿多数矿的监控系统装备不全,尚未实现网络化管理,部分设备功能落后。44处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尚未建立防灭火系统。66处矿井尚未建立防尘供水系统,占矿井总数13%的煤矿需要更换防尘供水管路。不少的矿井没有安设防隔爆设施,既使配备了隔爆设施的矿井,设置的数量少,没有达到安全规程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原国有重点煤矿的甲烷传感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光学甲烷检测仪、甲烷断电仪等必备的安全仪器仪表配备不足。有164处矿井50%以上的电气设备超期服役。数量众多的小煤矿安全装备水平更低,有的根本不具备防御灾害的能力,多数小煤矿仍旧沿用落后淘汰的电气设备,电气防爆性能差,失爆率高。

(5)煤矿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

我国煤矿用人过多,农民轮换工等从业人员构成煤炭生产一线主体,整体文化水平低,素质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许多企业又不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违章作业现象严重。许多小煤矿经营者没有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技术知识,不懂安全,不管安全,不顾安全。据2000年的调查,30万t以上大中型煤矿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2.67%,大专以上只占5.44%,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占0.3%。30万t以下小型煤矿中,中专以上职工平均每矿不到3人。另有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20*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生产人员效率为2.78t。

目前,我国煤矿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由管理人员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进行工作,管理技术和手段落后。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受管理人员的知识、经验和责任心的限制,很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问题

(1)煤矿重特大事故多

当前,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煤矿是工矿企业中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行业。20*年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煤矿企业共发生死亡事故4344起,死亡6995人,占工矿事故总数31.1%,死亡人数的46.9%。在煤矿事故当中,重特大事故多,并呈上升趋势。20*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12起,煤矿占了9起,分别占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75%和66.9%。据统计,乡镇煤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64%以上,事故次数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的60%以上。20*年乡镇煤矿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2.5%。

我国煤矿事故类型当中,瓦斯和顶板事故最为严重,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中,瓦斯和顶板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死亡人数的74%以上,事故次数也占全国煤矿事故次数的70%。20*年,全国共发生瓦斯事故743起,共死亡2407人,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17.1%和34.4%。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中,由于瓦斯(瓦斯爆炸和煤与瓦斯突出)引起事故7起,死亡357人,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重特大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77.8%和85.6%。从事故起数统计,顶板事故是最严重的,顶板事故发生的频率较高,死亡总人数较多,20*年,全国共发生顶板事故2364起,共死亡2766人,分别占事故次数和死亡人数的50.71%和34.69%。

由于煤矿事故多,死亡人数多,造成了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高居不下,与先进采煤国家的差距很大。1999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6.08,2000年为6,20*年为5.85,20*年为5,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为1.25,国有地方煤矿为3.83,乡镇煤矿为12.1。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非常低。2000年,南非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为0.13,印度为0.42,波兰为0.26,俄罗斯为0.46。20*年美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只有0.*5。由此可见,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与国外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解决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2)职业危害严重

我国原国有重点煤矿现患尘肺病人数约17.5万人,而且每年还在增长,每年因尘肺死亡2500~3000人。这些数字还不包括职业危害更严重的原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煤矿的其它职业危害,如噪声、震动等也相当严重。

(3)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大量存在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开采条件的多变性,而且存在着瓦斯、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可能存在于一个矿井,增加了矿井的不安全度。加上煤矿作业空间十分狭小,照明条件差,大量隐患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和井下各个场所,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因此,煤矿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苛刻的作业条件,形成了大量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

(4)安全技术和装备尚不能保障安全生产

由于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致因缺乏深入研究,使得采取的技术措施针对性、可靠性和配套性不强,只治标,难治本,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煤矿灾害的发生。如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研究仍停留在假说阶段,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致使突出事故时有发生。随着煤矿向深部延伸,诸如延期突出、矿震、热害、高地应力等灾害更为严重,对这些灾害缺乏必要的研究,还不能找到完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煤矿安全装备是防治煤矿事故的重要手段,在防治灾害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许多装备存在适应性不强、可靠性差的问题。另外,面对新出现的灾害,缺乏必要的控制灾害的专用装备。煤矿安全的监测仪器仪表也存在着寿命短、精度低、稳定性差,满足不了安全的需求。设备短缺仍是煤矿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

(5)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

安全科研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国家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直接投入不足,影响了煤矿安全科技的发展。由于煤炭工业部和国家煤炭工业局的撤销,行业性科技攻关和原煤炭基金随之取消,使得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煤矿企业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低价位运营,企业效益差,无力对安全科技进行投入。据1999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大中型煤矿中只有191处有安全科研投入,仅占大中型煤矿的总数的36.77%,安全科研投入总计5878万元,平均每矿不足10万元。安全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对煤矿自然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6)安全监察技术手段缺乏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检测设备及仪表等技术装备的支持,以保证监察工作的科学、准确。煤矿灾害事故的勘测与分析,事故模拟验证、责任认定也都需要借助于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手段。但是,目前还未针对煤矿安全监察所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研究与开发。比如在处理事故时缺少取证的技术分析手段;抢险救灾时,缺乏救灾通讯设备和快速救灾装备。因此,急需对监察急需的技术、仪表现装备进行开发研究。

(7)行业技术基础亟待加强

安全技术标准是指导、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监察的重要依据,现行的数百个煤矿安全技术标准急需修订以满足当前安全生产的要求。近年煤矿因采用的新生产工艺技术而出现的安全问题,也需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标准。

煤矿安全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生产。安全标志的准入制度对确保进入煤矿的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承担产品安全性能检验的各质检中心的检验装备存在着设备老化、测试技术水平降低等突出问题,急需更新和提高。

4.煤矿安全生产的科技需求

(1)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立适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这是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2)加强煤矿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摸清灾害的致灾机理、发生演化过程,如煤与瓦斯的突出机理、瓦斯与煤尘爆炸机理等。攻克主要灾害防灾抗灾和救灾的重大理论问题及重大技术难题。

(3)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性应用技术进行攻关研究,为控制矿山重特大事故提供有效的技术;发展煤矿安全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4)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市场机制,建立主要灾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5)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基础性工作。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体系,改善重大技术与装备研发的实验条件,提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能力,为煤矿安全形势的全面好转提供技术基础。

(6)解决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难题。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矿安全监察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监察能力和水平。

(7)加强对生产技术进步所出现的新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8)加强煤矿安全科技的评估工作。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1.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科技进步对安全与健康事业的促进作用,紧密结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抓好“三件大事”,建设“六个支撑体系”,推进“五项创新”的工作思路,贯彻“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与实施国家科技发展纲要相协调,促进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2.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思路

整合全国煤矿安全科技资源,创立国家煤炭安全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煤矿安全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在国家资金引导下以企业投入为主,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建立示范工程。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撑,为煤矿企业改造升级、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目标

以煤矿主要灾害为对象,提高煤矿防灾抗灾能力和煤矿安全监察水平为重点,扭转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为目的,在煤矿安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攻克30项关键技术,推广35项先进适用技术,建设5个灾害治理示范工程,煤矿安全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构建新形势下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和企业相结合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机制。为煤矿灾害治理长效机制的基本形成、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职业危害显著降低、煤矿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全面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证。

三、重点任务

1.基础理论研究

煤矿安全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是灾害防治工作的源泉和根本。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揭示煤矿事故的致因和灾害发生机理,摸清事故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探索灾害预测预报的敏感性指标或参数,寻找防止事故发生的途径和方法。以煤矿事故因素——瓦斯、火害、水灾、顶板和机电等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15项基础理论的研究。

(1)瓦斯、煤尘爆炸机理及传播规律

(2)承压瓦斯在孔隙介质、松散介质中的渗流特性

(3)煤与瓦斯延期突出及预测的基础研究

(4)煤自然发火热物理特性及火源点探测基础理论的研究

(5)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评价和优化设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6)突出煤层高产高效开采的安全基础理论研究

(7)突出煤层放顶煤开采与突出危险性之间的关系

(8)深部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研究

(9)矿井顶板灾害发生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0)矿用隔爆箱体防爆性能的评价方法和专家系统

(11)新的采矿方式和采矿环境下,煤矿水害突发机理、条件及关键控制因素的研究

(12)煤矿呼吸性粉尘和悬浮颗粒物的扩散特性

(13)煤炭中硅酸盐粉尘的产生和稀土元素特性

(14)煤矿安全经济理论研究

(15)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理论研究

2.重点科技攻关研究

针对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加强科技攻关,提高对煤矿主要灾害的识别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防治与控制能力;提高矿井的防灾抗灾水平、事故的抢险救灾水平、安全生产管理的科技水平、事故的鉴定分析水平等。以危险源辨识、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事故分析处理、科学管理等6方面为主线,开展30项重点科技攻关。

煤矿重大危险源辨识

以煤矿作业活动场所、巷道峒室及采矿影响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因素、机电设备为对象,对可能存在的危险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危险性分析,对事故隐患进行诊断、鉴别和分级。

(1)煤矿重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及分级标准的研究

煤矿灾害的监测预警

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治事故发生的关键,加强对煤矿瓦斯煤尘爆炸的监测预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监测监控、预测预报和预警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前提和保障。

(2)瓦斯煤尘爆炸动态监测、预警技术

(3)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矿震等)的预测技术

(4)煤矿采掘工作面、采空区自然火灾连续监测与控制技术

(5)煤矿主要灾害的预警技术的研究

(6)呼吸性粉尘浓度和沉积煤尘强度监测传感器的研究

灾害事故的防治

根据煤矿灾害存在和发生的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和准确的技术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但现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满足防灾抗灾的迫切要求,还需要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7)瓦斯灾害易发区判识系统和防爆脉冲雷达的研究

(8)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

(9)高瓦斯煤层强化抽排技术及规模开发利用技术

(10)区域性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控制技术

(11)电磁辐射法预测冲击地压等动力灾害的研究

(12)井下隐蔽火源的探测技术

(13)防治井下自燃和外因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的研究

(14)瓦斯煤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的研究

(15)综采工作面实时跟踪降尘成套技术的研究

(16)原位动态地质及诱发水害相关信息的适时监测、快速处理与灾害预报技术与装备

(17)非拆卸式安全矿灯的研发

(18)防范和控制灾害性突水事故的导水通道高效精细探查技术

(19)采区高压安全供电集中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与分析处理

我国煤矿主要是井工开采,一旦发生诸如瓦斯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等重特大事故,先进的救灾技术和装备是挽救生命、减少人民财产损失的保障。当前,井下无线救灾通讯、井下人员的跟踪管理、遇难人员定位等技术装备是急需开展攻关研究并产业化的。事故的分析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对灾害发生的过程的智能仿真,勘察和技术分析都必须借助于必要的技术手段。

(20)煤矿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及救灾辅助决策系统

(21)煤矿重大灾害的救灾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22)煤矿主要灾害的智能诊断和仿真模拟技术研究

煤矿安全管理科学技术

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依靠管理人员的主观意志和经验来进行的。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矿井管理工作的需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矿山灾害事故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水平。

(23)我国煤矿防灾抗灾的地理信息网络(GIS)

(24)以矿井通风和预防瓦斯灾害为主线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25)重大灾害现场勘察技术研究

(26)建立矿山灾害事故动态数据库、知识库和专家系统

(27)矿井安全生产评价方法与动态评价系统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技术保障

煤矿安全监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煤矿安全装备的监督检验、事故的责任认定等都必须强化技术的作用。

(28)为制订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体系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29)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及其鉴定技术与装备

(30)煤矿事故预防、工伤保险与安全监察机制的研究

3.重点推广项目

我国煤矿大、中、小并存,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煤矿安全科技经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取得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为了认真贯彻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本着推广先进、成熟、适用的科研成果,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生产程度低的技术与装备的精神,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遴选出了7类35项煤矿安全技术与装备重点推广,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煤矿防治灾害事故的能力。

矿井通风技术

推广通风系统优化技术,提高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推广高效节能的通风设备,提高矿井和掘进工作面的风量供给,以及处理瓦斯积聚的能力。

(1)高效节能小矿井主要通风机

(2)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

(3)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

(4)矿井通风参数测定技术与装备

(5)通风系统优化技术

瓦斯抽放与防止瓦斯煤尘爆炸技术

推广“九五”以来科技攻关的系列成果,提高低透气性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煤层的瓦斯抽放率,使矿井的瓦斯抽放率和抽放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推广自动抑爆装置,为采掘工作面大型装备提供安全保障技术和小煤矿防止瓦斯爆炸及传播爆炸技术,提升小煤矿的安全保障能力。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

(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

(8)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置

(9)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

(10)煤矿瓦斯抽放管道多参数监控系统及安全保护装置

(11)移动抽放泵站

(12)瓦斯、风、电闭锁装置

(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推广区域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技术和日常预测技术,降低防突成本,提高突出矿井生产效率。推广电磁辐射法,无线电波透视法等探测突出构造新技术,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性、推广严重突出矿井综合防突技术,减小突出灾害次数,保障安全生产。

(14)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技术

(15)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

(16)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17)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

(18)煤与瓦斯突出监测技术与装备

(19)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

(2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技术与装备

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推广总线式实时监控制技术,促进信息化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提高监测监控技术水平,为安全管理和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1)全矿井综合监控系统

(22)乡镇小煤矿安全监测系统

(23)各类便携式安全测定仪

煤矿火灾防治技术

推广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监控技术、监控采空区等火灾易发场所的火灾隐患,减小矿井火灾发生的次数和频率,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

(24)自然火灾束管监测系统

(25)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

(26)井下移动式制氮装置及氮气防灭火技术

(2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28)自然火灾的综合防灭火技术与装备

煤矿粉尘防治技术

推广以降低呼吸性粉尘产生量为中心的防尘技术,改善作业环境,保护工人健康

(29)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30)通风除尘技术

(31)高压喷雾技术

(32)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

应急救援技术

推广一批新技术,提高对危险场院所作业人员的保护和救灾人员自我保护能力和救灾能力。煤为事故勘查提供技术手段,实现科学取证。

(33)氧呼吸器

(34)防爆摄录系统

(35)救灾无线通信系统

4.示范工程

目前我国在防治瓦斯煤尘爆炸、内外因火灾、水害和围岩破坏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逐步形成了我国煤矿灾害治理的成套技术。针对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特点和主要灾害类型,采用既有关键技术突破又有系统集成的成套技术与装备,通过建立5个示范工程,每项示范工程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矿井或矿区应用。

(1)煤矿瓦斯高效抽放技术示范工程

(2)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3)瓦斯监测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4)煤矿自燃火灾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工程

(5)水害防治示范工程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1.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生产安全状况不断好转的原动力。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挖掘和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促进煤矿安全科技工作蓬勃发展。煤矿安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坚持面向煤矿安全生产、坚持煤矿安全监察,整合我国的煤矿安全科技资源,构建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推广、技术标准和法规、技术与产品监督检验的科技平台。

建设我国完善的煤矿安全科技创新的体系,促进科技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与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这个体系中既能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能根据国家战略和煤炭安全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各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煤矿安全创新体系。形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装备研制和成果推广及示范的科研体系和队伍。以市场为导向和重点,深化研究机构的改革,建立科研内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良好机制。建立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三层科研机构网,确立煤矿安全科技的骨干研究机构,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建立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科技评价体系。减少和简化科研项目评估程序,完善评估的监督机制。

2.创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

煤矿安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矿灾害的治理由于灾害因素多、治理难度大,因此尤其需要有良好的政策来支持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就是要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技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完全适应的体制和政策的保障体系,建立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外部条件。煤矿安全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由于煤矿安全工作的特殊性,国家应给与足够的重视,把煤矿安全科技发展作为安全科技的重点来对待,把煤矿安全科技工作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对待。在条件成熟时,应制定独立的煤矿安全科技发展计划。

3.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增加煤矿安全科技投入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属于社会公益事业的范畴,煤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复杂性给煤矿灾害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工作是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重要保证。资金投入是保证安全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措施,国家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煤矿安全科技的投入,并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方面,国家应设立稳定的煤矿安全科技投入渠道;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加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吨煤提取1元作为煤矿安全科技的科发基金,专款专用,并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指导资金的投向。

4.加强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事情。煤矿安全科技的体系建设应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统一进行规划、建设和实施管理。

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各项工作由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归口部门进行管理:进行煤矿安全的科技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订,管理煤矿安全科技基金项目的立项、审批、管理和鉴定验收,组织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会议,煤矿安全科技普及、教育培训等。

加大对高校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投入;重点支持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促进煤炭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技术革新。形成三层科技发展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煤矿安全产品检测检验体系。以安全检测检验机构为主休,加强安全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和检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检测检验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健全和完善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完善煤矿安全量值传递体系。以技术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的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标准战略,跟踪国际标准现状并逐步与国际接轨。

5.注重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建立和完善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加强对安全科技人员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的锻炼、培养和使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中的骨干作用,并创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在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上,加强对优秀安全科技人才的支持,注重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6.建立有利于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文化环境

广泛宣传和贯彻“科技兴安”战略思想,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传播灾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学技术。加强安全科技文化的建设,出版安全科技的论著、专著和科普读物,制作发行有关的音像制品,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7.建立符合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特征的激励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是社会公益性事业,科技的作用主要为社会效益。同时,鼓励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的回报。鼓励原始创新,对获得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建议设立煤矿安全科技奖励基金。

8.加强学术研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质构造、煤层顶板、煤层冒落

中图分类号:P618文献标识码: A

1 地质概况

新疆焦煤(集团)1890煤矿主产气肥煤,核定生产能力年产85万吨,2014年改扩建完成后将达到年产120万吨。

井田处于断陷盆地东南端,地层走向略向南弯曲,总体构造形态为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岩煤层倾角一般7°~25°,个别露头及受断层破坏影响处的岩煤层倾角局部变化稍大外,井田中部岩煤层倾角较东西两端平缓,深部倾角逐步变陡。

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为石炭系,三叠系小泉沟组,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石炭系地层在井田东部、西南部都有少量范围分布,小泉沟组仅在井田东北角有小范围出露,井田东部及东南部有大面积八道湾组地层分布,三工河组地层在井田西北部有小面积分布,西山窑组在井田西部有大面积分布,在井田中部大部分地层被第四系覆盖。

岩性主要由灰白色砾岩、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煤层,局部夹薄层深灰色、灰黑色的粉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岩性分层明显,岩相交替出现,总体属河湖沼泽相沉。

主要含煤地层,共含煤18层,依次编为1-1、1-2、1下、2-1、2-2、2下1、2下2、3、4、5上、5、6、7、8、9、10、11、12号煤层。目前主采煤层为4#、5#、6#煤层。

1.1 煤层顶底板岩石工程地质特征主要可采煤层顶底板岩性:

4#煤层顶板以较坚硬的浅灰、浅灰白色细砂岩、中砂岩及粗砂岩为主;其次为易冒落的深灰色泥岩或黑色炭质泥岩。加6线以西为细砂岩,加4-5至4线为泥岩,4~加3线为粗砂岩,3线为中砂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为主,少量为软弱的深灰色泥岩及炭质泥岩,偶见较坚硬的浅灰色砂砾岩。

5#顶板多以坚硬的浅灰色细砂岩、粗砂岩及砂砾岩为主,少量为灰色粉砂岩,黑色易冒落的炭质泥岩。4线以北为粗砂岩,3~加3线为细砂岩,加2-2~加2线为泥岩,2线为粗砂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少量为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细砂岩、中砂岩及粗砂岩。

6#顶板多以坚硬的浅灰色粗砂岩及砂砾岩为主,少量为灰色粉砂岩及泥岩。加2-2-2号孔附近为粉砂岩,6-6、加4-1号孔附近为细砂岩,加2-2、2-4号孔一线为中砂岩。底板以灰色粉砂岩及黑色炭质泥岩为主,少量为深灰色泥岩。

1.2 煤层顶底板类别

煤层顶底板的控制对象分为:伪顶、直接顶、老顶及直接底。这是最常用的煤层顶底板分类,各类的基本含义如下:

1.2.1 伪顶:极易垮落的较薄煤岩层,紧贴煤层之上。一般由炭质泥岩等软岩层组成,厚度小于0.5m,其特征是随采随落。

1.2.2 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的一层或几层相同或不同的岩层。一般由泥质页岩、页岩、砂岩等不稳定岩层组成,具有随回柱放顶而垮落的特征。

1.2.3 老顶:位于直接顶之上的岩层,由砂岩、砂砾岩等坚硬岩石所组成,其厚度大于2m,岩层内节理裂隙不发育,自然分层比较大,整体性较强(裂隙间距和分层厚度一般大于1m),采空后能悬露较大面积。

1.2.4 直接底:直接底是位于开采层下面的岩层。

2 煤矿顶板事故的地质原因分析

2.1 顶板岩性岩相组合导致顶板事故

随着沉积环境的变化,顶底板岩性就出现变化,顶底板岩性就不稳定,形成复合顶板。顶底板组合形成了下软上硬的岩层结构,中间夹一层松软岩层。当回采工作面支架的初撑力不足时,软岩层就会出现垮落离层,加上采动切割影响,顶板软岩层中形成一个多面体岩块,当多面体岩块倾斜下方冒空区或工作面按伪仰斜布置时,多面体岩块向倾斜下方或向采空区有移动空间,就会发生推垮性冒落。这类事故发生前,因预兆不明显,又是在回柱时突然发生,所以灾害性特别严重。

2.2 地质构造导致顶板事故

在大断层两侧,往往伴生中、小断层和裂隙,其形状大致与主断层相近,落差在1- 2m,在顶底板为厚层砂岩的工作面最常见。尽管断层落差小,不影响工作面的布置和开采,但在顶底板岩层中产生了薄弱面,特别是小断层密集区段,两条不同倾向的小断层可产生离层三角岩块,对顶板管理危害极大。断层倾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对顶板控制和冒顶事故也有影响,例如当工作面推进方向与断层倾向相同时,顶板较难控制,冒顶事故多,而两者相反时,冒顶事故就较少。因为同向断层下盘岩块的重量直接作用在支柱上,岩块易离层下落砸人或推垮工作面。另外,也有可能岩层应力分布的不均衡和应力差异的新平衡产生褶曲和断层。岩层间的位移往往利用岩层作中性面,通过层间滑动达到应力新平衡。因此,层间滑动是伴随岩层褶皱、断裂过程产生的一种地质现象,其影响范围大的可达数个采区,小的仅工作面局部,它使岩层发生滑动揉褶或变薄。层间滑动使岩层顶板破碎,容易离层脱落,控制困难。

2.3 上下岩层岩性结构差别导致顶板事故

对巷道掘进来说,围岩的岩性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巷道的稳定性,成分单一的块状结构砂岩组成的岩体,巷道稳定性好,含有软弱黏土夹层的岩体,巷道稳定性差,容易片帮或掉块。

2.4 顶板水导致顶板事故的发生回采后覆岩导水裂隙带波及的砂岩、石灰岩含水层水、断层水进入工作面,使岩石浸泡后软化或裂隙活化。在复合顶板或伪顶厚的工作面,顶板淋水可促使抽顶加速发展引起冒顶事故。

2.5 岩浆侵入导致顶板事故岩浆侵入不但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岩浆侵入岩层所形成的岩体,其边缘极不规则,在侵入体前缘的岩层中往往出现特殊的揉皱现象,具有漩涡状褶曲等小构造。如果没有掌握岩浆侵入体分布的特征和接触变质的规律,如果支护不当,容易发生局部冒顶现象。

3 可采煤层的顶底板的特征

各主采煤层顶底板力学性质表1

主采煤层 岩性 力学性质

煤层号 顶底板 抗压 抗拉 凝聚力

强度 强度 (MPa)

4 底板 细砂岩 79.6-93.0

86.3(2)

中砂岩 50.5 5.46 9.32

粗砂岩 100.8 2.8 3.74

5 顶板 粉砂岩 47.2

中细 70.9-100 2.28-7.91 8.66-

砂岩 83.9(7) 5.60(5) 14

粗砂岩 66.6-100.8 3.75-7.91 3.74-

砾岩 81.5(5) 5.99(3) 11.3

底板 粉砂岩 49.2

细砂岩 68.6-88.9 4.5 12.6

78.9(4)

6 顶板 中砂岩 67.2 12.1

粗砂岩 54.2-84.6 2.77-6.32 6.88-

砾岩 71.1(6) 3.99(4) 12.2

中细 74.2-92.2 3.14 8.30-

砂岩 78.6(5) 11.4

粗砂岩 49.2-56.2 1.76 7.97

砾岩 53.2(3)

1890煤矿主要可采煤层的顶板以中砂岩和粗砂岩为主,其次为粉

砂岩和细砂岩;底板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据物理力学测试成果,岩石的抗压强度与层位、深度、容重的关系不明显,主要与岩性有关。

各主煤层顶底板力学性质见表1。

4 生产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复合顶板的控制问题复合顶板又称离层型顶板,由下软上硬岩层组成,下部软岩层易于上部硬岩层离层。1890煤矿的5#煤层多为复合顶板,夹有软岩薄层,因此,直接顶难以支托住,顶板容易冒落,严重影响生产与煤质。通过多年的实践,对复合顶板的冒落规律及管理取得了许多经验,已能较好地控制复合顶板。

4.2 顶板砂岩体相变问题煤层顶板砂岩是网状、数枝状、掌状

1890煤矿为河流沉积环境,砂岩分布与厚度变化大,常常相变为砂质泥岩或泥岩,煤矿开采表明,顶板异常冒落往往发生在岩体相变的部位,近几年来研究应用三维地震反演技术,解释煤层顶底板岩体的分布范围,研究岩相变化与开采矿压显示的关系,进行有效的顶板控制与管理已取得初步成果。

5 结束语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多发事故,顶板控制成了煤矿生产的重要环节,必须认真分析研究煤层顶底板特性,掌握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内在联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采取符合本矿实际的科学对策,煤矿顶板事故才能的到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刘衡秋.模糊综合评判在煤层顶板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4):18- 19.

煤矿主要灾害及防治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防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矿井瓦斯灾害是煤矿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瓦斯在高温火源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这些热量能够使反应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迅速膨胀,形成高温、高压并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冲出而产生动力想象,这就是瓦斯爆炸。

一、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事故的原因

突出矿井防突措施不到位,安全基础薄弱。上世纪90 年代后期,煤炭市场低迷,煤矿企业经济十分困难,使得多数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生产及安全投入严重不足,欠帐太多,采掘接替严重失调,防突工作不深入,有的矿井甚至在新水平、新采区延伸时没能力开拓专用回风巷道,采掘工作面很难形成独立的回风系统, 突出矿井严禁的串联通风时有发生,通风系统抵御突出灾害综合能力差,一旦发生突出,就会造成风流逆转,瓦斯逆流,波及很大范围,致使灾害扩大。主要表现是防突技术、装备及设施欠缺,安全措施工程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好转,进行了一些补充, 但欠帐太多,形势依然严峻。2004 年,国有重点煤矿中,仍有15 个突出矿井、10 个高瓦斯矿井没有按规定装设瓦斯抽放系统,8 个高瓦斯矿井没有安设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国有地方煤矿,则有24 个突出矿井、199 个高瓦斯矿井没有进行瓦斯抽放,24 个突出矿井、32 个高瓦斯矿井没有安设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一些突出矿井防突设施、安全防护设施严重不足;从高瓦斯升级为突出的矿井仍在沿用架线电机车(约10个矿井)。

另一方面,随着煤炭市场形势好转,不少突出矿井急于增加产量,致使采掘接替紧张,煤炭生产和防突工作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实施防突技术措施没有足够的抽( 排) 放瓦斯时间, 贯彻先抽后采力度不够,很难实现抽、掘、采协调发展。同时,受市场经济影响,部分地方、局、矿重生产轻防突,不顾突出灾害对生产能力的限制而超能力组织生产、突击生产,对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二、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的防治工作

1、坚持综合治理,巩固和完善现有的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瓦斯防治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煤矿主管部门要在原有保障体制基础上加强对煤矿的监管监察力度。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矿企业生产责任主体;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等等。其次,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抵押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再次,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最后,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

2、切实加强瓦斯治理工作的领导,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相互配合,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有煤矿瓦斯治理规定》等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认真组织制定好本地区煤矿瓦斯防治的规划或方案,分解落实构建“十六字工作体系”、深化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确定重点建设的工程,落实具体的项目和资金,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全面做好规划和方案的实施。协调和帮助煤矿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煤矿企业是安全生产主体,也是瓦斯治理的责任主体,各煤矿企业要加强“一通三防”管理,要加强矿井职工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科学防范瓦斯事故技能和安全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是促进矿井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煤矿企业要以装备现代化、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生产集中度,发展先进生产力,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化道路。煤矿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煤矿进行资产重组和联合改造,整合煤炭资源,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实行集约化生产。煤矿企业要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以“一通三防”为重点,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专业要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和管理,一定能够有效地防治煤矿瓦斯事故。

抓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煤矿企业要采取综合治理,科学防治。要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和做法,吸取事故教训,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瓦斯超限分级追查处理制度,班组长“一通三防”持证上岗制度等,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认真学习并积极推广《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全面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3、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安全培训工作

建议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成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技术人员和主要负责人技术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培训技术指导、组织培训计划的制修订、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制定培训考核和发证要求. 委托煤矿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力量雄厚的高校承办培训工作, 由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培训的考核工作, 对考核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该合格证书将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上岗的必备条件。

4、加强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的科学研究工作

国家应重视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形成多层次的综合投入保障机制。首先要设法稳住突出防治技术专业研究队伍,加强防突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工作,针对全国普遍存在的技术难题,深入开展突出机理、预测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其次根据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组织科技攻关,研究突出危险煤层安全钻进等技术难题;针对有突出危险性的集约化矿井,开展能够满足快速采掘要求的防突新技术研究工作等;树立依靠科技进步治理煤与瓦斯突出的思想理念,形成防突技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技术储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1(12)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J]. 司法业务文选. 2011(28)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J]. 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12)

[4]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 科技部关于印发2008年煤矿瓦斯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J].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 2008(02)

[5]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的通知[J].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公告. 2010(01)

上一篇:煤矿灾害治理范文 下一篇: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