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教程范文

时间:2023-12-02 15:20:09

逻辑思维教程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逻辑分析 汉英翻译 理解 表达 校核

一、引言

翻译的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外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由于汉英语言分属印欧和汉藏两大不同的语言体系,二者之间的差异大于共性。但是人类的思维特征存在共通性,这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匈牙利拉多・久尔吉曾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1]。作为翻译的活动的实施者,译者本身具有主体性,逻辑分析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逻辑分析在正确理解原文、揭示句子的深层含义、消除歧义、正确表达、校核译文、避免误译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准确理解原文,消除语言歧义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地理解就谈不上正确地表达[2]。英语和汉语都存在着一些不符合逻辑的现象,如汉语中的“打扫卫生”,按照逻辑分析“卫生”并不是“打扫”动作的受事,应该作“打扫房间”、“打扫垃圾”逻辑上才能讲得通。英语中的“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原文字面意思为“好马从来不失蹄”,而真正的意思则是“好马也有失蹄时”。作为译者,是翻译他人写的文章,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理解问题,必要时需要借助逻辑分析来正确理解原文,消除语言歧义。

1.把握原文正确含义。

当源语对于译者来讲是非母语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原文意义是翻译中的关键,是避免误译的第一步,但是作为第二语言的源语对于译者来讲存在太多的“陷阱”。当调动所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仍然不得原文要义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

①I have read your article,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 man.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原文可以译为“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本料想会见到一个老人”。译文两个分句初看没有什么联系,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读过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根据原文可以推理出作者的文风比较老成。原文中“expected”用的是过去式,就表明第二个分句表达的内容是过去的事情,而不是现在。经过逻辑推理与引申便可得出一个结果“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由此可见,逻辑分析能消除理解中模糊现象。

2.消除语言“歧义”。

任何一种语言里都存在歧义句。译者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消除歧义,也可以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消除歧义。

② 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

这是英语强调句表否定的一种情况。正确的理解是“好马也有失蹄时”。而不是原文的字面意思。我们也可以借助逻辑推理来做到正确理解。按字面意思理解,原文的命题意义是“好马从来不失蹄”,我们可以反问一句,这样好的马世上有吗?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理解是不成立的,这是一个不符合逻辑的假判断。因而只有真判断才符合逻辑,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好马也有失蹄时”。类似的英语句子还有“I didn’t buy this book because I needed it.”。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并不是因为需要才买了这本书”,而不是“我没有买这本书因为我需要它”。但是同样是否定转移,“He didn’t marry him because he loved her.”的翻译就不同,它可以翻译为“他和她结婚并不是因为爱她”,“他没有和她结婚,因为他爱她”,因为这两种理解都符合逻辑,这就需要借助上下文来推理出哪一种是正确的译法。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逻辑分析能够帮助译者消除理解歧义,有效地克服对译者原文的“误读误译”。

三、运用逻辑分析,做到恰当表达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正确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必然能真确表达[2]。不能正确表达,也就谈不上优秀。表达还需要借助许多具体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本文就运用逻辑分析来调整语序、增加词汇来更好地表达原文意义两个方面作一初步探析。

1.调整语序,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英汉语在按照逻辑思维组句时有同有异。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其状语从句的位置可前可后,有时还可以置于句中。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多按逻辑顺序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由条件到结果排列。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逻辑,常常要调整语序。

③原文:I won’t go unless you go,too.

译文一:我不去,除非你也去。

译文二:你不去,我也不去。

译文一按照原文语序翻译,不符合汉语的逻辑表达习惯;译文二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译文的语序,通顺流畅,符合汉语逻辑思维的表达习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信息重心、思维方式等对译文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恰当表达。

2.增加词汇,使译文通顺流畅。

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而不在意词语之间和句际之间的形式衔接[3]。汉语有时使用关联词语来组织句子,有时省略关联词语,句中的语法关系需要透过语序方可辨认。而英语句子的特点是强调形式和功能,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要求用形式标记表明,英汉翻译时需要增加一些与逻辑叙述有关的承接词、转折词及意合成分间的连接词语。

④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原文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增加了逻辑关联词“if”,并增补主语“you”,同时根据逻辑分析调整了语序,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校核译文,确保译文正确且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校核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2]。尽管译者在翻译时十分小心,但译文难免会有错漏或字句欠妥的地方,因此校核仍然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译者可以运用逻辑分析来避免一些错误。

⑤原文:(现在上海人的传统形象开始起了变化,)他们的言语和行动都充满了信心和自豪。

译文一:Their words and actions 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

译文二:They are confident and proud in their speeches and actions.

译文一保留原文主语,译文二用“他”作主语。从语法角度看,两个译文都正确。但运用逻辑分析校验译文一,就会发现以无生命的“their words and actions”作主语,与谓语“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组成句子时,不合英语的逻辑习惯,语义搭配不当,因而不可取,应改译为译文二。

五、结语

翻译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涉及范围广,牵涉因素多,这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克服原文语言中的一些非逻辑现象,在译文中以符合逻辑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正确的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而校验则能够解决在理解和翻译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误译的发生,因此逻辑分析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对外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3]陈宏微,李亚丹.新编汉英基本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朱徽.汉英翻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密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逻辑思维;思考;罗尔定理;泰勒

例1 设f(x)可导,g(x)连续,证明:在f(x)的两个零点之间一定有f′(x)-kf(x)g(x)的零点.

思路点拨 首先,我们知道f(x)有两个零点x1和x2,假设x1

证明 不妨假设x1

例2 Of(x)在区间(A,B)内存在二阶导数,且f″(x)

思路点拨 题目给出了f″(x)存在以及有一定的符号,那么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将F(x)用泰勒公式展开,假设F(x)在x0处展开然后,看我们要证明的是f(sx1+tx2)>sf(x1)+tf(x2)(s+t=1),我们把F(x)展开二次项后可以分别令x=x1,x=x2,然后两式相加,最后,令x0=sx1+tx2,那么我们的式子中就含有了f(sx1+tx2),sf(x1),tf(x2),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利用等式转化为我们想要的不等式,因为题目给我们是一个正确的不等式,那么如果我们能推出一个等式中含有相应的那些项,就一定能根据条件放缩成所需要的不等式,下面给出证明.

证明 将f(x)在某点x=x0处按拉格朗日余项泰勒公式展开:

结 语

数学是一门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重在分析思路,在这里只是简单举几个例子,其实在做数学题当中我们有时看答案那么长,实际上里面有着很清晰的逻辑思维,绝对不是分离的.数学中的逻辑思维贯穿于其他理学科,就拿工科来说,有好多公式都是由经验得来的,或者大量的统计规律得来的,在得出经验公式的时候我们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怎样统计呢?首先,要利用我们的经验预测因变量跟哪些自变量有关,然后,再想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成正比还是反比的关系等等,这样就不会大海捞针,数学是一门培养逻辑思维的科目,它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各处.

【参考文献】

[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M].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吴洁.大学数学竞赛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朱弘毅.高等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准备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现象,探求本质。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加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科学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扩散学生逻辑思维的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从感性层面上运用判断、定义和推理反映客观世界。从类型上看,逻辑思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验型,就是根据实际行为推断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一项活动,他们靠经验工作;二是理论型,这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很多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二、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岁的年纪,大脑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引导,且经大量学者们研究表明,这个学习时期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均衡发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引导,在这一课程中锻炼思维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而且对物理本身的学习也非常有益。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且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良好的教学经验。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准备教学内容,掌握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根据对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图像等思维过程,达到由表及里的推断目标,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其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判断的特征,即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出真与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征,倘若前提条件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此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条件为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则为或然性推理。

2.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规律,和凭空想象有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概念的框架,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正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课时,要首先讲清两个概念,分别是杠杆和力矩,杠杆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费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当抽象,如果不引导,则学生很难想象力臂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力矩,就是以杠杆为基础的特殊杠杆。学生在脑海里就有了印象,通过杠杆理解与力矩相关的知识点,让力矩具备了与实物类似的真实感。为学生理清了这些概念,那么在讲授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推理能力,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探讨,就会认识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扩散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式的引导方法,还要知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线、面、体,不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1.逻辑思维扩散的含义。按照物理上所讲的,扩散就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彼此接触、碰撞的过程中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在实践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将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与水慢慢扩散,融为一体。逻辑思维上的扩散与之类似,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对物理知识分层分章节地进行掌握。

2.逻辑思维的扩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教授他们课本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深入思考,从事物的现象推理到本质,从一点扩展到一面。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形或者实物,让他们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是动力杠杆,哪些是阻力杠杆?还可以在实践中让他们指出哪些动作省力,哪些费力。又如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纸片,即使没有起风,纸片落下时也会有不同曲线,让学生积极思考原因,最后讲解主要是由纸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导致的,让纸片在下落时翻转、曲折。通过这样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会联想,碰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有密切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教程,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远.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杨映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26).

[3]周旭.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63-72.

[4]黄标.试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08):33.

[5]徐继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172.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4篇

多年来,学界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过许多有益的探索,试图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和声学、而更符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无论是2007年在教育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工作中,由王安国教授倡导的《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还是2009年在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召开的“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都对传统和声学的教学提出了大胆而深入的改革设想与实践。

那么,传统和声学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吗?它真的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中毫无作用吗?其实,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和声学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的。

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

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传统和声学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自1772年拉莫发表《和声学教程》以来,传统和声学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个完整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整个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是对过去数百年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和声现象的高度提炼,无论是功能的进行原则,还是和弦的连接方式,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严谨的理论逻辑,无论从事作曲还是演奏、研究还是教育,传统和声学都是重要的基础。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对于传统和声学的掌握或许无需达到作曲专业那样的学术高度和专业深度,但作为音乐学科中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和声学理论的深刻影响,若完全脱离传统和声学的理论与原则,也就难免会使教学偏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其二,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其中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但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由于其专业特点和性质的限定,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的是表演技能与教育实践,学生普遍缺乏对理论的敏感认知,更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而传统和声学恰恰注重的就是对学生理论概念与逻辑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这方面的不足,从而更广泛地引起对理论的兴趣与重视。传统和声学可以说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最为基础与重要的理论课程,如果完全放弃其教学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改革课程又不够成熟和完善的话,就会使学生失去培养理论概念与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这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二、传统和声学的尴尬现状

既然传统和声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为什么又越来越不适应专业教学了呢?以至于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这是因为传统和声学在教学模式上的僵化与刻板,已使得课程教学陷入了一个艰难的瓶颈之中。

迄今为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和声教学基本都是以音乐院校作曲专业的“四部和声”为规范、以前苏联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为模本进行教学的,在讲授功能进行原则与和弦连接方法同时,还要遵守一系列复杂琐碎的繁文缛节,如考虑到和弦原位与转位的排列,和弦的重复音,和弦连接的平稳与跳进,七和弦的解决方法,避免横向连接中的增音程,避免四部同向,禁止平行与反向五、八度,禁止隐伏五、八度、禁止声部交错与超越、禁止声部对斜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而言,有三大不足是较为明显的:

其一,课程内容既深奥晦涩,又枯燥抽象,与专业的实际需要脱节,即便艰辛地学了下来,也是除了能刻板地做一些和声连接习题外,基本都无法有效地运用于专业实践之中;其二,教学上仅仅是“为了配和弦而配和弦”,常纠缠于和弦连接的各种原则,小心翼翼地遵守着那些清规戒律,如同做数学题一般地进行演算,而对和弦与整个旋律的关系、和弦功能在旋律中的作用却无法做到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其三,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单个音的和弦配置和单个和弦的连接,却不能从完整和流畅的音乐中直观地把握和弦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在实践运用中基本无用武之地,与学生专业学习的进一步需求相距遥远。

由于这样的弊端,使得传统和声学的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僵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实践需要也脱离甚远,使得“和声学”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难教又难学,且没有在学生整个专业音乐学习的积累、提高和成长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深入浅出”的教学策略

鉴于此,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学教学就有必要实行一套既能保持其课程体系,又能直观高效的教学策略。实际上,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大可不必按照作曲专业的教学模式,那样高深精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教学,则是较为理想的策略。

所谓“深入”,就是要坚持传统和声学的课程体系,贯彻其基本理论与原则;所谓“浅出”,则是要抓大放小,去繁就简,以最简洁直观的方法,最大程度地直观体现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与意义。

1、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传统和声学的体系复杂,理论深厚,作为作曲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在具备扎实理论功底的前提下,尚需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在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有限的学习时间里,面对的是普遍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不可能如此面面俱到了。所以,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来说,传统和声学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从整体到局部,逐一理清和声的理论逻辑,以简明通俗的理论,构建清晰明确的理论逻辑。

将传统和声学复杂的理论简而化之,可以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逻辑,即以和声功能为框架、以正三和弦(含属七和弦)为核心、以副三和弦(含副七和弦)为补充、以重属与副属和弦(含重属与副属七和弦)为色彩、以转调为新动力。其整体关系如图1所示:

这个理论逻辑基本上清晰地概括了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和声教学所需的内容。在此理论逻辑的指导下,便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既简明扼要,又通俗实用。

2、以首调唱法贯穿始终

人们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大多是以首调为基准的,而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却多强调固定调思维。这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显得十分抽象了,因而很难产生对旋律的完整流畅的概念,只能一音一和弦地进行机械地和弦连接,无法有效地把握旋律与和弦的直接对应关系。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首调唱法,让学生形成对完整旋律的感性认识,使旋律成为和声编配的直接依据。然后再用固定调概念进行谱面写作。这样既可使编配直观简洁,又能锻炼学生对首调与固定调对应关系的熟练与敏捷。

在首调概念中,所有大小调的调式音阶与和弦的首调唱法见图2表:

3、和声编配的四个步骤

有了和声理论逻辑的指导,结合首调唱法的帮助,在进行和声编配时,以简单的四个步骤,便可较为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步,反复吟唱旋律,在明确调性的同时,充分感受流畅的旋律中对和声的某些暗示;第二步,为旋律标记相应的和弦级数。同时,要尽量事先预计到低音声部的流畅性,以及与高音声部尽可能地反向进行;第三步,根据所标配的和弦,写出相应的低音声部;至此,四部和声中已具备了高低两个声部,已完成了和声编配中最重要的步骤,余下的工作,仅需填充中间声部即可。第四步,根据已有的外声部,填充中间声部。中间声部的填充,是非常清晰明了的,只需按照和弦排列与重复音的要求,根据已有的两个声部,看还差什么音就填充什么音,其横向进行的原则就是以平稳连接为主,跳进连接为辅;而在同和弦转换时,则无需连接,只需根据需要转换一个合适的排列即可。

以斯波索宾等四人经典的《和声学教程》中“正三和弦的六和弦”一章中的习题为例,将四个步骤展示如图3:

由图所示,和弦编配的过程清晰流畅,易于操作。至于为低音配和弦,无需作为主要内容。如需涉及,也可照此步骤,举一反三地进行操作。由于低音题已经给出了和弦级数,只需在第三步根据已有和弦,写出相应的高音旋律即可。

总而言之,只要能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特点,正确地认识传统和声学的价值,并着眼于准确的理论概念与清晰的连接逻辑,而不受诸多教条的约束,那么传统和声学的教学对于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当然,同时还应该结合实例作品进行必要的和声分析,以此作为和声运用的有力支持,那教学的效果就更能事半功倍了。

参考文献:

1. [苏]伊•斯波索宾等:《和声学教程》,陈敏译、刘学严校,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

2. 谢功成、马国华、童忠良、赵德义:《和声学基础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3. 桑桐:《和声的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年

4. 朱爱国:《和声简明教程》(修订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5. 赵德义、钱仁平、丁冰:《新概念共同课和声学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法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08-01

一、对原文的理解

翻译就是把原文词语表达的概念用译文的语言形式准确地再现出来。同一个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里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要确切、透彻地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概念,就必须对原文语言进行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推理。

Exténué, je venais de causer davantage qu’en six mois. Pour en finir avec lui, je relevai mon pantalon de survêtement.

—Regarde mieux, la tortue, j’ai les genoux plus larges que les cuisses.

译文1:累死了,我刚刚说的话比我过去半年说的还多。为了尽快说服他,我卷起厚运动服裤子给他看。

——好好看看,死老头,我的膝盖比大腿还粗!

译文2:累死了,我刚刚说的话比我过去半年说的还多。为了尽快说服他,我卷起厚运动服裤子给他看。

——好好看看,死老头,我的膝盖骨比大腿还粗!

名词“genoux”的原意确为 “膝盖”,译文1从广义上来讲虽无大碍,然而从准确的角度来讲,明显不如译文2。

二、对译文的表达

译文的表达就是通过译文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内容或概念。译者在表达译文时,一定要把握好不同语言在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例如,法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法语是一种非常强调外在逻辑形式的文字,从句法到篇章都强调演绎和推理。语句各成分的相互结合常用连接词语或各种语言连接手段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句中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少用连接语,所以句法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译者应依据逻辑思维仔细揣摩源语和目的语的“形”、“意”差异。

Bérénice se sauva sans que Lucien p?t savoir par où elle avait passé; car, il faut le dire à sa louange, cet argent lui br?lait la main et il voulait le rendre; mais il fut forcé de le garder comme un dernier stigmate de la vie parisienne.

贝雷尼斯一溜烟走了,吕西安来不及看清她走的方向。我们还得说句公道话,吕西安天良未泯,觉得那几块钱烫手,想还给她;结果他不能不收下,这是巴黎生活最后一块疮疤(傅雷译)。

原语文本中有四个逻辑连接词“sans que”“car”“mais”“comme”,但在译文中一个也没有出现,即使这样,译文还是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语义,而且读起来时分通顺,这正是因为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校对是翻译的最后一道工序,即产品的检验阶段。它实际上是理解与表达过程的重复和深入。逻辑思维可以验证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校对译文时进行逻辑分析,有助于译者发现翻译中的理解或表达失误,促使译者进一步核对原文,不断完善译文。

Donc, elle reporta sur lui seul la haine nombreuse qui résultait de ses ennuis, et chaque effort pour l'amoindrir ne servait qu'à l'augmenter. (Flaubert)

译文1:所以种种怨恨,她不管是不是从自己烦闷中来的,统统算在他的账上;她未尝不想减轻怨恨,可是回回努力,回回扑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深了。

译文2:所以她把自己烦闷中生出的种种怨恨,统统算在他的账上;她未尝不想减轻怨恨,可是回回努力,回回扑空,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深了。

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我们可知,原文中的种种怨恨只是从她自己烦闷中产生出来的,译文1增加“不管是不是”后,指的是从一切方面产生出来的种种怨恨,就扩大了怨恨的外延。此时,逻辑分析对译文的校验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在经过逻辑校验之后我们去掉了“不管是不是”,将其改为译文2,缩小了在译文1中对“怨恨”概念的外延,更加忠实地反应了原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逻辑与翻译的关系密不可分。逻辑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应在翻译中自觉运用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规律,用逻辑指导翻译,力求达到与原文同样的效果。

参考文献: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逻辑思维 能力培养 《新视野大学英语》

前言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人们普遍讨论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议论的热点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应考策略和技巧。但关注大学生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程度,重视大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分析能力培养的讨论鲜有所闻。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知道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片面强调听说读写的操作性训练,忽略组织架构的思维分析能力培养,与课程要求所提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文化素养”也是背道而驰的。而缺乏自主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学生,所能做的只是对现有知识的机械重复,谈不上灵活地实际应用。多年来的“哑巴英语”,也提醒我们应注意新时期的教学问题,值得现时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思考如何培养具有自主思维能力的大学生。

《新视野大学英语》这一套大学英语教材在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了关于文章结构的分析、作者论证方式等的剖析,体现了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怎样使用这一部分内容、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分析文章的同时锻炼写作能力、培养思维分析能力值得我们一起讨论。

一、现时大学生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具备了区别于以往大学生的一些特质。这些特点同时也体现在现时大学生对待学习、看待传统教学的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偏重。

1.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力支持,现时大学生已基本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源。网络的普遍使用也使搜索学习资料、找寻答案,甚至拼和写、听和说的锻炼都更加简单便捷。因此,现时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本字、词甚至句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自己查找、思考解决。

2.理解分析能力的欠缺。无论从现时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是从他们接受多年的或多或少的应试教育来看,现时大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都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发展。应试教育着重强调字词的记忆和句型的背诵,以致于学生本身也忽略了理解分析能力,这也是直接导致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3.缺乏研究精神,深入思考的能力不足。与许多高校工作者所提的大学生学习倦怠情绪有关,现时大学生对深入思考缺乏兴趣,也缺乏研究精神。而许多问题的答案,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直接获得。由于缺乏思考研究的过程,很多问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由此可见,现时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是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对文章架构的分析、对观点的提炼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这一能力的训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继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二、个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实例

实例1.《新视野大学英语Ⅰ》Unit 5 Section A“The Battle Against AIDS”

Text Structure Analysis: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

教材把课文中几个段落的结构作了分析,这几个段落都是“问题――解决方法――评价”的模式。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本人先结合之前Unit 2 Section B的文章“Is There A Generation Gap?”的文章结构,对Question――Solution的写作模式进行复习重温,并以此作为切入口介绍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的写作。教材中主要集中在这一个写作模式在段落写作中的应用。根据分析可以针对文章段落提炼以下架构:

课文中已经有两个清晰的例子,Para. 8&9及Para.10,它们都可以依照这样的模式解构。同时教材在分析后也提供了练习的材料:

General Statement:Build more tall apartment buildings.

Problem:increase in city population,housing problem.

Solution:pull down one-family houses,build tall buildings,make use of the space in the air.

Evaluation:help solve the housing problem.

教材中主要着重这一模式在段落中的应用,然而,本人认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段落以外的应用,提醒学生打破现有局限think deeper and further。例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What causes the housing problem in cities?Besides the housing problem,are there any other problems caused by increased city population?For all the other problems, can you figure out the government’s solutions and how did they work?在这些问题的激励下,经过brainstorming,学生很容易想到城市就业问题、污染问题、交通及教育等问题,也能很快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效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的写作模式,而且一些出其不意的问题,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从一点问题扩展至段落,更从段落扩展到文章甚至扩展到集体讨论的话题。其后一份小组合作的report也能巩固他们的讨论和思维结果。

实例2.《新视野大学英语Ⅰ》Unit 4 Section A“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Text Structure Analysis:Listing

在对listing的写作应用的分析后,教材也提供了示例和练习材料。示例如下:

Sample Paragraph:

Many different sports occur on our university groups.Students can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like football,basketball,racing,and even baseball.Other students may enjoy sports such as tennis,swimming,and high jumping.Still others have access to activities like weight lifting,sking,etc.

在listing的写作分析后,教师可以把同样的话题:Many different sports occur on our university groups安排给学生做课堂练习,在学生初步完成句子扩展后,展示以上sample,并提醒学生注意示范段落中一共使用了几个listing systems来说明主题。之后,指出示范段落中listing system中列举例子的逻辑问题,布置学生重新按照自己的逻辑排列例子,并结合学生校园内所见的课余活动举例。经过思考、讨论和练习,学生不仅对listing的使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更灵活地使用,同时对写作的兴趣也表现出浓厚兴趣。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的使用过程中还有更多实例,本人不再一一赘述。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中提供的关于文章结构和写作模式训练的材料,适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逻辑。

总结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始终知道“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肩负着帮助学生通过等级考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英语应用能力的责任,而且需要的是对如何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思考。就英语能力而言,培养会用英语思考、英语表达和英文写作时逻辑清晰的学生,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从教材中挖掘,找到切入点,在帮助学生提高写作、阅读能力的同时,更深层次地提高学生英语思考、思维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教师用书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2.

[3]周燕.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与分析[C].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移就 语用功能 语言美

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会出现常规表达感彩不够强烈,语言不够生动,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够深刻等问题,无法满足语言输出者的表达需求。这时就要借用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强化表达,从而达到理想的语言传递效果。移就是书面语言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本文旨在通过对移就格的应用与分析,找出一定的规律,进而指导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应用。并在梳理移就格修辞法内涵的基础上,基于《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中出现的移就现象,研究、分析其语用功能,从而分析、总结其在增强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美方面所起的作用。

1.移就的内涵

根据《辞海》解释:“移就即甲乙两项相关联,就把原属于修饰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此外,Lanhan R.A.所编的《修辞术语手册》提到移就表达的词语是在语法上一致而在逻辑上是相悖的,这个定义更能说明英语修辞手法中移就的特点。

2.移就的使用

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会出现常规表达感彩不够强烈,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够深刻等问题,无法满足语言输出者的表达需求。这时就需要借用一些特别的修辞手法强化表达,从而达到理想的语言传递效果。移就是书面语言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从表面上看,移就似乎给人以错乱的印象。但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其实际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即利用事物的相似相关性和人们邻近联想的心理特征构建全新搭配。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修饰词巧移,促使人们产生合乎逻辑的联想图像,获得全新的感受。因此,在英语阅读中,我们应鼓励学习者依托上下文和相关情境,借助联想、推理、综合的逻辑思维,广泛地从各种感官及思维的感觉移用进行联想,挖掘出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的地方(范家材,1992)。

3.移就的类型

本文将根据“移有灵于无灵”、“移无灵于有灵”和“移无灵于无灵”三种类型,依据《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中出现的一些例子对移就其分类予以阐释。

3.1移有灵于无灵

移有灵于无灵也称移人于物,指的是“将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类的或无知的事物”(陈望道,1983)。即将用来形容人类思想、行为、性格的词语转移到抽象概念或客观事物上,这种转移方式是移就修辞格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达到借物传情的目的。

《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课文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Remember that your friends and parents are just a phone call away.在这句话中,aphonecall本来是人类的一种行为,这里用来修饰表示距离的away,译文为:记住,你的朋友和父母距你只有一个电话之遥。这句话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移就这种修辞法。一旦清楚了修饰词移用这种手法,学生不仅可以轻松理解课文意思,更可以深刻体会这种修辞法的生动之处。

3.2移无灵于有灵

移无灵于有灵也称为移物于人,指的是在移就格中将属于非人类或无知事物的性状用来修饰人类,即将用来形容客观事物或者某种概念的词语转移到修饰人类的思想、行为或者性格上。这种转移方式是在移就格中相对来说没有第一种常见,但因此会让读者感到新颖,从而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十单元课文中第七段有这样一句话:Learn how to be an effective mediator.此句中的effective原来用来修饰无生命的事物(药、方法等),表示有效的。此处移用过来形容有生命有感情即有灵的人类,表示调停者做事“富有成效”。同样,在同一篇文章中,最后一段出现这样一句话: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a chronic complainer or whiner.此句中的chronic原意是“慢性的、长期的”,多用于修饰某种疾病,此处借来用于修饰一种爱抱怨的,生活中持悲观态度,唠叨不停的人。

这种搭配,给人第一印象似乎不合逻辑,但联系上下文再细想后,又会觉得合情合理,甚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之感。这种临时性的、违背常规的错位搭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语言的弹性空间与艺术感染力,值得语言爱好者深入研究,从中发现英语的语言美。

3.3移无灵于无灵

移无灵于无灵,是指将一般用于修饰某一种或几种特定事物的词语,暂时移用于某种全新的对象,从而表达出语言输出者希望达到的效果。

例如在《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八单元课文的第四段中出现这样一句话:Aneffective chairperson keeps the meeting on track,maintains a positive atmosphere,ensures that nobody hijacks or damages the meeting.此句中,出现一个词“hijack”,这个词的意思是“打劫、劫持”,原本的搭配多见于“打劫银行”或者“劫持飞机”等。此处移用过来搭配会议,初看会觉得不合情理,逻辑混乱,但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此处用它表示“破坏会议”,代替的是destroy或者sabatage,搭配非常巧妙。

所以,移就修辞法中,不仅涉及有灵与无灵间的相互移用,而且不同事物或不同类别事物间常见的搭配,偶尔错位,具备临时性、灵活性、奇特性,是使语言鲜活灵动的重要方式,达到与常规表达异曲同工的效果,甚至意味隽永,令人回味。要准确理解英文中移就的修辞法,就要读者从简单的、惯常的逻辑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深层语义关系中挖掘出词语的内涵,扩大词语的联想、比喻和象征意义,从而赋予转移修饰语和被修饰词之间的合理逻辑关系。

英语移就格以它的新颖鲜活备受人们青睐,大量地出现在阅读中,体现了巧妙的思维方式,为平常文字增添了新奇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其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培养学习者掌握语言的使用技巧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应因材施教,挖掘课本中充满智慧和语言魅力的材料,逐渐使学生系统掌握这种修辞方法,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巩固所学的修辞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说和写的实践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22-123.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98-100.

[3]李欣.高级职业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01,128-129.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8篇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做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中,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快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应注重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灵活高效的教学策略。至于阅读模式,学界也推陈出新。如:信息加工模式、自动信息加工模式、心理语言学模式、交际模式、图式理论、修辞性阅读、模块阅读教学模式等。但笔者认为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不管以何种理论模式为指引,都得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有利保证。为此,授课教师应针对英语阅读文章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课堂设计,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笔者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泛读教程》(1-4册),下面探讨的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结合该套教材进行阐述。

一、语篇教学法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一直倡导从宏观层次上进行语篇教学。“语篇中的宏观结构是指对整篇文章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立场观点进行的分析”。何爱晶老师在论及“语篇的整体性识解”中谈到,“理解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理解该表达式在特定语境中是如何被使用的;强调语言和思想与语境的相关性和感受性,本质上就在于把语言的形式和结构及其内在意义看作是整体思维中的结合物”。如果仅从微观层次上注重字词句的讲解,势必造成舍本求末。因此,运用语篇分析进行阅读教学,就应该从宏观角度出发,以语篇为基本单位,立足于篇章整体。英语文章几乎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主题句,其他语句都是对主题句的阐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为此,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教师应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文章结构,归纳段落大意,抓住中心思想,摸清作者的思想脉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

二、提问法

阅读是一个感知过程和理性思考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不是记忆所读的内容,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各种假设,进行分析综合,明确作者的目的态度”。提问法是英语阅读授课教师采用最多的方法,因为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但是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首先要设计好不同类型的问题,不仅可以涉及所学课文的一般性事实,还可以扩展到相关领域,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深层次思维,提高学生在创设的语境中进行语言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问题类型:

1.关于文意理解的问题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重要的细节内容,学生根据文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课文练习B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文意理解的问题。

2.关于重组文本信息的问题

此类问题要求学生通观全文,而不是仅仅理解某一个或某几个句子,通过重新加工全文信息,重组文本信息,才能充分理解某一问题。如在《英语泛读教程》第1册第4单元的课文“Migratory Birds and Coffee”中,笔者提了两个问题:What is shade-grown coffee plantation/ sun coffee plantation? 和What 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对于第一个问题,很显然文中没有相关名词解释的直接陈述,但通过通读全文,根据文中相关部分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学生是完全可以明白这两种不同的咖啡种植方式,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至于第二个问题,这需要学生重新加工文本信息,因为二者的优缺点是分散在文章不同段落中。这样的问题无疑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与理解。

3.关于推理的问题

阅读以理解为目的,推理是理解的核心。此类问题考察学生对隐含意义的把握,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英语泛读教程》第1册第8单元的课文“Two Boxes of Gold”中,Herbert Blamyre 收到一封急电,负责押运两箱黄金从伦敦到那不勒斯,旅途遥远,任务艰巨,途中遇到两位陌生人:Mr.Levison 和Major Baxter。笔者在学生阅读之前抛出一个问题:Who is likely to steal the gold? 这篇充满悬念的故事包括正文和课外阅读两部分,笔者要求学生分三步进行阅读。首先读完正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章中或隐或显的线索进行假设、推理、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步要求学生继续阅读到课文第138页,引导学生根据叙述者的判断做进一步推理,修正或坚持自己的判断;最后让学生读完课文结尾,此时问题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可见,推理类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阅读中的预知能力,培养学生假设判断、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

4.关于评价的问题

此类问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对作者的观点是信服、感兴趣、被感动,接受还是不接受。“学会分析、总结和归纳作者的思想观点,结合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给予探讨性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阅读,在从事阅读活动的同时,增长从语言形式到意义表达的相关的目的语知识”。这要求学生不能完全忽略文章内容,必须基于对课文的充分理解,他才能解释为什么会持有如此观点。在《英语泛读教程》第2册第5单元的课文 “A Mother’s Place”中,忧郁的Dorothy在感到自己上了年纪而无用之后,想搬出多年生活过的家,开始新的生活。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同意还是同情她的做法,并给出自己的理由。如果做进一步的换位思考,假设你是文中这位母亲,面临儿媳即将生小孩而居住的房子又不宽敞,将做如何打算,选择何去何从。关于评价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对问题的批判认知能力,升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讨论法

一个注重启发式阅读教学的教师,不仅要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还要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讨论,旨在使学生得到智的开拓。因为讨论可向学生展示思维的多视角和多维性,以便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分析、讨论,培养开阔的视野、独立的见解和批判的精神。根据课文的侧重点,展开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注重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一个句子、同一个观点,鼓励不同的阐释,但必须有理有据。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泛读教程》第3册第4单元的课文 “Seeking Steady Arm to Lean On”探讨了美国独居老人面临疾病折磨时寻求帮助的不同途径。老年问题在中国更为突出也更为复杂,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老年人在面临重大疾病时,是如何应付的,并让学生讨论有何良策帮助中国的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通过讨论,学生对中美老年人的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在讨论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均衡积极发言和内向沉默的学生参与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文化介入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知识是语言的内涵,二者密不可分。没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教学是苍白的、枯燥的,所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是外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泛读教程》这套教材多数文章涉及到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而英语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未接触《英美概况》,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减少文化知识所带来的理解方面的偏差和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尽管英语专业阅读课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以驾驭的课程,但是通过对阅读教学策略的尝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快乐阅读的理念:快乐阅读(Enjoys reading)读得快(Reads faster)读得多(Reads more)理解好(Understands better)快乐阅读(Enjoys reading)。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真正做到“我想读”,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要求,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Nuttall,Christine.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Silberstein,Sandra.Techniques And Resources In Teaching Read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何爱晶.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整体性识解[J].外语学刊,2008(3).

[4]蒋静仪.让学习者走进教材[J].外语界,2006(2).

[5]李红英.基于语篇理论体系的高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2).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LOGO语言;思维;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LOGO的解题思想与方法正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信息素养,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一、LOGO语言简介LOGO语言是一种早期的编程语言,也是一种与自然语言非常接近的编程语言,它通过“绘图”的方式来进行编程,适合对初学者特别是儿童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

LOGO语言是一种过程性语言,具有绘画、字表和会话功能。学生用LOGO语言进行“绘画”的过程,也是运用和学习LOGO语言的过程。

二、LOGO语言的特点1LOGO语言是针对儿童的一种编程语言

LOGO语言之所以是儿童学习计算机编程最好的一种语言,是因为它是针对儿童而制作的编程语言,能使儿童在认知与技能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比“文字处理”更生动形象,能充分发挥其想象进行创作。

2LOGO语言采用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命令

在LOGO语言中,它的作图方式与现在所用的作图软件不一样,主要区别就在于LOGO语言的基本作图的方法可以不采用坐标方式,而是通过向前、后退、向左转、向右转、回家等儿童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命令,这非常适合儿童的知识水平,使儿童更容易上手。

3与其他各学科联系紧密

LOGO语言是一种与自然语言非常接近的编程语言,它的命令大多数都是英文单词的缩写。例如,前进命令FD(FDRWARD)、后退命令BK(BACK)、右转命令RT(RIGHT)、左转命令LT(LEFT)等。

LOGO语言的编程与图形图像有关,在编写的过程中编程者需要对结果图形的各性质、图形各部分(如线段、角度)的关系熟练掌握。学生在编写程序之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尤其是几何功底,当然他们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也不断巩固了数学知识。

三、教学中的常见方法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因趣导学

上课伊始教师就需要创设情境,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情激趣,因趣导学。课上我输入“REPEAT 10 [REPEAT 5 [FD 50 RT 360/5] RT 36]”,并按下回车,屏幕上显示的结果,令所有的孩子目瞪口呆!这彻底征服了孩子们。通过了解LOGO语言所具有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与学习兴趣,为其学好LOGO语言开了个好头。

2由浅入深,降低入门的难度

掌握LOGO语言的基本绘图命令是学好LOGO语言的前提。学生要熟练地记住命令,并且灵活运用。命令都是英文缩写,学生要记住这些命令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保持学生对LOGO语言的兴趣,我们必须降低难度,由浅入深,适时激励,鼓励学生快乐学习、轻松记忆。在初期教授命令时也应该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让他们结合命令所对应的单词去记忆。

3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作为初学程序的小学生正迫切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且逐渐培养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使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受益匪浅。

4精讲例题,触类旁通,张扬个性

用LOGO语言绘制的图案,变化多样,奥妙无穷。他们使用的命令大同小异,只是顺序稍有不同,或是参数作了改变,或是顺序作了变换。如果懂得了其中的奥妙,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为此,在教学中我经常精讲例题,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做同类题目,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5一题多解,训练思维,大胆创新

计算机编程有一个特点,完成相同的结果,可以运用多种不同的算法。不同的算法体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LOGO语言是训练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积极的探索创造能力。总而言之,在孩子智力和能力发展关键期适当地进行程序设计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张明.青少年LOGO语言教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逻辑思维教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出现问题 解决办法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是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的考生所设置的一项重要的外语能力考试,要求考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全面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不但涉及词层次、短语层次和句层次的语法知识,而且涉及语篇层次和语用层次的语言能力。口语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几分钟内熟练、正确地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做到词汇丰富、语法结构较为复杂、语意连贯、表达适切。要达到这一标准,考生有必要接受适当的口语训练,而且通过适当口语训练考生能够达到口语考试的基本标准。考前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对部分考生口试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将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教学结果反馈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口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在“描述”、“讨论”和“即席回答问题”三个项目测试的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与语用方面的问题。前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法错误较多、连接词单一,大部分是and,but,also,so;词汇不丰富,绝大多数是中学的简单词汇;少数语音语调不准,影响理解。后者表现为: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但主要问题还是语言基础不扎实,突出表现为语法错误较多。这些语法错误可归纳如下:

1)主谓语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谓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与主语不一致;

2)there be句型错用,以及there be与have混淆不清;

3)人称代词格混乱、几个代词连用时顺序错误、单复数矛盾等;

4)名词可数与不可数混淆不清(如information,furniture);

5)maybe与may be、people与person、either与too混淆不清;

6)错用连词though―but,because―so,such as+that clause,like+that clause;

7)词性混乱;

8)句子结构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母语的影响。

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时的许多语言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影响,即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造成的错误(母语迁移: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应用的过程)(Ellis,2000:140),如“though...but...”、“because...so”、第三人称谓语动形式、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名词单复数及可数与不可数形式、句子结构错误等。中文交流时我们经常用“尽管……但是……”、“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讲英语时自然就会将其用进来,于是就出现了though...but...,because...so的现象。中文动词词尾没有时态的变化,只是通过副词“已经……了、正在、将”等体现某一动作是否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难怪学生学英语时会犯动词时态方面的错误。中文的名词没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也没有集合名词的概念,学起英语来难免会混淆不清。母语迁移原则有利于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类似的部分,但对于两种语言不同部分的学习却有很大的干扰性。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既可避免走弯路,又可防止因滥用母语迁移原则而造成的难以纠正的错误。

2.缺乏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

个体思维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大学阶段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一定与学历成正比”,“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需要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文秋芳,1999:179―180)。考试过程中考生表现出来的现象: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个人陈述观点时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与母语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求考生用英语进行逻辑强、连贯性好的口头表达,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尤其必要。

3.缺少扎实的口头训练,尤其是语篇层次的口头训练。

参加口语考试的学生笔试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其语言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得比较好,词汇量也不应该小。口试中出现的问题说明他们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认知、辨别能力较高,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输出练习,特别是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口头练习,因此在实际口头交际中就会采用目的语规则泛化(over generalization),即将目的语的某一语法规则套用到错误的场合(胡壮麟等,2000:334)。例如:将名词复数“s”规则用于所有名词。

4.口试中临场紧张,缺乏应变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语言应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平时的口头练都停留于句层次上,而语篇层次的语言能力有待于开发、培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口试时一紧张就不知如何表达,往往是顾了语言的准确性,顾不了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或者顾了内容,忘了表达形式的正确性,有的甚至很长时间讲不出几句话来,即使讲出来,也不一定切题。自然就出现了词汇简单、思路窄、逻辑思维不强和连贯性差等问题。

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前两类问题尤其是语法错误主要是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或目的语规则泛化所致。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及时纠正,就会朝语言石化或僵化(fossilization)发展(语言石化: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尚未达到目的语的水平就停止提高这一现象)(Ellis,2000:29)。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语言知识要转变成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英语的口头练习;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读、写、听、说四种技能,而这四种技能相互依赖,读和听是写和说的前提,写和说是读和听能力的体现,没有前者就很难有后者,要将前者转换成后者则需要相应的训练。

3.课堂教学将潜在的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可能的,这种转换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心理、逻辑思维、交际策略等。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如语法、词汇、遣词造句等,合理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如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恰当运用母语迁移原则,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滥用母语迁移原则或过度概括原则,及时分析、纠正因此而产生的语言错误,防止语言石化现象。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0.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胡壮,刘润清等.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矿山工程设计范文 下一篇:绿色消费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