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13 22:37:59

临床医学创新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1篇

2树立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医学领域的渗透,临床医学将充分应用高科技成果发展和更新各种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和手段。医学实验与医学理论,继承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学派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头学科的更替,以及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涌现,因而,医学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子系统,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的发展。邓小平曾提出,时代需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3]。”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后备力量,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与精湛的医疗技术、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还应具有应对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敢于攻克医学难关的毅力,最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1医学事业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整体化、综合化和多元化,医学将在更广、更深的层次上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和渗透。医学模式进一步转变,医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些都需要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本理念,在完成本方向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能应对各种挑战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3.2当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滞后性

目前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思想观念下建立起来的,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已明显落伍,主要表现在医学教育思想未能与医疗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跟上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发展的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开拓创新精神欠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3.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培养七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掌握和跟踪最新医学发展动态和趋势,扩大知识范围,活跃思维方式,成为具备较高科学素质的医学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不断发展医学新理论,开拓研究新领域,攻克技术新难关,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质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4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4.1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创新观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观,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的试验,专业知识增加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

4.2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和科研训练的关系,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七年制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此目的,要正确处理课程学习、临床能力训练与科研训练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研训练要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接受科研训练,把科研训练与课程学习、课外学习有机地结合,建立全程科研训练的教学方式,使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建立临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强化专业学位要求,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疾病为中心、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行“双科并进、床边教学”,建立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式。

4.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体系只局限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素质好坏、科研水平等没有被纳入考评范围。因此,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评价办法,建立新的医学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对七年制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人格、技能、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出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

4.5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师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奖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和成果,既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导向。另外,尊重教师的个性风格与独创精神,保障教师的教学自,鼓励教学研究改革试验项目,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 。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2篇

1、创新能力的含义与概述

研究生毕竟不等同于本科生,是比本科生更高一层次的人才。专业型硕士虽然对于其科研水平的要求不高,但也应该适当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对于外科医生来说,一个只会埋头开刀的医生仅仅是个开刀匠,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促进医学的不断进步,人民的健康卫生才能得到充分地保证。王海东发现:“临床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他们的临床能力,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指出:创新有三层意思:一是原来没有的,后来提出或做出来了;二是后人通过研究发现并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获得的新成果;三是后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自己独到的新东西,或者使之深化、完善化了。肇毅等提出创新的两层次理论,要想达到高层次、无限广阔空间的创新(即为质的突破),必须经历低层次的创新(即为量的积累)。耿有权等调查发现有“32.4%学生认为现行课程设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高达45.6%的学生认为科研创新氛围一般;一成以上的学生自认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较差;缺乏高水平导师,缺乏创新学术氛围等也是创新能力培养偏弱的重要原因。”陈红等从研究生自身出发寻找原因,认为当代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思维不足、实践能力较弱,结果导致创新素养欠缺。

2、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在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专业型研究生并不比科研型研究生差,只是创新机制、创新氛围、导师能力以及学生定位等因素造成专业型硕士科研能力偏低,创新素养不高。

(1)创新机制:对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要求偏低,仅要求发表统计源期刊,因此造成导师无压力、研究生无动力。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借鉴于科学型培养方案,必修课程内容有政治、外语、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学术规范与实验安全、外科学进展等内容,在纵向和横向上重复较多,其前沿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足。

(2)创新氛围:专业型硕士在临床各科室轮转,以外科为例,普通外科4个月,骨科2个月,泌尿外科2个月,心胸外科2个月,神经外科2个月,烧伤整形外科1个月,麻醉科1个月,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1个月,外科急诊1个月。临床科室医疗业务繁忙,轮转时间太短无法深入学习。同时科研氛围不浓,造成专业型硕士忙于换药拆线、下医嘱写病历等琐碎事情,无暇顾及科研实验。

(3)导师能力:一些专业型研究生导师并没有课题,缺少经费以开展科研实验,同时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要求不高,仅仅要求按照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完成学业即可。有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缺乏,并无开展科研实验的经历,更谈不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学生定位。自我认识不足,定位较低,等同于本科实习生培养的高度,仅仅满足于撰写一定数量的病历,掌握一些简单外科操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必须参与科研,培养创新能力,才能发现临床中的问题并找到对策。

二、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1、提倡转化医学实现临床与基础的双向转化

转化医学是连接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从实验室到病床边(benchtobedside)以及从病床边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循环式过程。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针对临床问题,深入开展基础、统计等研究,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实现从实验室到病床边的转化,再从临床应用中发现新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目前有一种趋向,就是积累众多成果不予发表,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发表于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以吸引眼球。其实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宜设立过大目标,毕竟专业型硕士主要目标是提高临床技能,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应用型人才。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参与管床,直接接触患者与上级医生,能够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上级医生,针对临床出现的难题可以激发灵感,从而提供科研思路。以乳腺外科为例,乳腺包块一般以小切口开放性手术完成,但是对病人来说,乳腺切口影响美观,这是开放性手术的一大缺点。但在Mammotome、Encor微创旋切系统等器械发明的前提下,即可开展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最大直径达11cm。虽然手术费用昂贵,但切口小、恢复快,符合女性美的要求。积累到一定数量,同样可以撰写病例分析或论著,投稿英文期刊。又如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早期发现的检查措施是穿刺活检,活检标本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临床医生一般均凭经验穿刺活检,但会出现失血多,穿刺到肿物的成功率偏低。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提高成功率且出血少?经过反复论证,发现结合B超定位下穿刺成功率较高,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无瘤原则,取材准确,减少并发症和减轻患者不适。

2、改革创新机制激活专业型硕士的创新本能

改革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可以鼓励专业相近的研究生组成科研小组,共同面对临床问题,设想科研思路。或者联合科学型研究生,平时在科室轮转,周末进实验室学习实验技术,实验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导师牵头,共同攻关。或者加入基础研究人员,通过联合查房进行定期交流,共同研究临床方面的问题。以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为例,博士在读9名,科学型硕士10余名,专业型硕士10余名。该科室经常召集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座谈会、读书报告会等,促进专业型研究生了解乳腺疾病研究的发展,并且要求专业型研究生定期进入实验室,跟随科学型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结合临床实际提高治疗水平。同时科学型研究生虽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研究多局限于细胞、动物等基础实验,研究成果多难以推广应用到临床,无法直接服务于临床诊疗。乳腺癌患者根治术或保乳术后经常出现皮下淋巴积液而出现水肿、感染,影响患者术后康复。专业型研究生可以根据这一临床症状,通过乳腺病实验公共平台,在科学型研究生或者导师的帮助下开展周围淋巴管的分区、走向等研究,寻找适宜的手术方式一起手术解决淋巴回流通道受阻的并发症。

3、改善创新环境培育专业型硕士的创新土壤

哈佛大学医学院充分整合资源,建立研究生培养公共平台,鼓励研究生进入公共平台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生之间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北京佑安医院则建立了平台:以科研数据为基础的标准化电子病历平台、以数据样本库为基础的临床研究资源平台、以系统疾病为基础的中心化学科建制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平台、以临床研究为核心的循证医学顶层设计平台、以临床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团队平台和广泛开放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的资源共享,开展科研合作,成果共享。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科建立“乳腺癌患者随访信息系统”,乳腺癌病人所有信息均输入该系统,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随时抽调以往类似病例,发现其中的异同点,设计科研实验,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结合以往的处理对照新方法的优劣。

4、提高导师素质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

导师是影响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能较快地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往研究生导师一旦入选则终身不被淘汰,这势必不能有效促进导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必要建立导师准入制和末位淘汰制。其具体办法是:一是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申报导师的临床医生进行科研培训,考核通过才能获得招收研究生资格。二是每两年对研究生导师进行阶段性考评。考评内容从所获课题、获得奖项、、研究生就业情况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导师的科研素质,并进行排序,对处于末位者,实行末位淘汰,停止其招收研究生一年,以促使导师加强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专业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重点应在临床技能和诊疗思维方面,但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内涵。因此笔者从创新机制、创新环境以及导师和研究生本身出发,在不影响临床操作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行科研,从而提高专业型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益改革。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3篇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杯”竞赛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在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指导体系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我们建立了三级指导体系.一是在班级层面指导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班级中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教师研究范围内的课题,供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做,既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和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与一般的教学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入门科研.二是在学院层面组织专家对选题和立意进行筛选点评,对立意新颖可行性强的选题立项资助,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并对项目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初步计划书,评估预期成果,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三是在学校层面对于优秀作品,组织跨学科专家论证,指导参赛团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

2从“挑战杯”竞赛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从“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纵观历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成绩我校乃至中医药院校成绩整体平平,显示出我们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2.1中医药院校创新能力的先天劣势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贯通.重要项目的科技攻关经常需要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团队一起共同协作.中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一是专业设置局限,竞赛团队组建困难.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医药而构建.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院或者同一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也很难推动竞赛作品更深入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不强,竞赛起步较晚.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而我校在2004年才参与进来.中医药高等院校整体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着一部优秀的“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完成,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就“挑战杯”竞赛而言,一是激励机制方面,“挑战杯”竞赛对竞赛作品要求严格,竞赛作品本身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指导教师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理所当然的需要花费巨大的心思.然而指导教师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不是很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其创新能力中对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大于创新过程,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机制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然而,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上往往忽略专业学习与专业创新,甚至有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比赛导致专业学习落后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这就失去了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意义.三是反馈与跟踪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挑战杯”竞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往往是以教师的指导性代替学生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和延续,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参赛,对于没有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再研究的机会,对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对于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学生缺少破格深造的平台.

3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搭建竞赛选手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中医类院校应该多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学校合作,相互交流挑战杯的竞赛经验.鼓励校内的跨学科相互合作,同时鼓励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应该为竞赛选手搭建平台,与兄弟院校举办联谊等活动,让本校的参赛选手与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扩展参赛者的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提升竞赛作品的竞争力.

3.2营造全校师生的科研氛围,夯实竞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类院校应该将“挑战杯”竞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氛围,从而为挑战杯竞赛夯实群众基础.学校应该要求参加课堂教学的老师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问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给予辅导并且鼓励其参加“挑战杯”竞赛.授课老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去寻找相应学科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好坏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挑战杯竞赛的选拔过程中来.更多的同学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开发了思维.

3.3完善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该健全挑战杯竞赛的奖励机制,让挑战杯的比赛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升迁、奖金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那些付出较多,竞赛成绩较好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且给予资金奖励.对没有获奖的老师和学生也可获得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

3.4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普通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多管齐下的去宣传“挑战杯”竞赛.可以印刷一些“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册子,利用学生会卫检的机会发放到每个宿舍.可以为“挑战杯”竞赛开设专业讲座,不仅介绍“挑战杯”竞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也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主要介绍科研创作的大概流程,同时为“挑战杯”竞赛做宣传.

3.5构建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对竞赛选手的引导

学校应该创建沟通小组,这个沟通小组由学校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组成.该小组要定期了解“挑战杯”竞赛参赛选手的情况和信息.必要时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对竞赛选手进行引导.也可以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其处理好学习和竞赛的关系.如果发现少数选手确实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劝其果断退出,以免耽误了学习,舍本求末.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本文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围绕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为进一步推动“挑战杯”竞赛本身的发展,为高校如何宣传、组织、实施“挑战杯”竞赛提供参考.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4篇

1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能对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临床医学工作者[4-5]。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学识渊博。首先,创新型临床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这是他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身份所决定的。其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临床医学研究的是人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人,兼具社会科学的特征。因此,不但要掌握好生理、病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学知识,还必需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再次,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还应该了解和熟悉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前沿进展,并做到融会贯通。惟有如此,创新型医学工作者才会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中更多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推陈出新,做出创造性的贡献[6]。创新型医学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他们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运用临床研究或基础医学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能追踪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善于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高预防和诊治疾病的水平。

2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在第四军医大学的本科生教学中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理念;在加强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本校精简和浓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门类,构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掌握基本的知识整合能力;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安排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引导开展科研实验,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等。抽样调查显示,改革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率平均提高2.1%,优良率提高6.9%,毕业考试平均成绩提高8.8%。

2.1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这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但是,目前国内课程设置多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某一学科理论的系统性,而相对割裂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相反,近年兴起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则可以把基础和临床的知识横向及纵向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人体和疾病,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把握知识的能力[7-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较早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学生较传统教学组具有更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9]。本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也证明了上述结论。从2000年开始,本校历时8年构建了一个有1800门医学课程的医学信息库,开发了一个包括门户网站、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平台,形成了具有医学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首次通过信息化教学,广泛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实现了老师导学和学生自学的教育理念。实施新课程改革措施以来,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但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参加国家、军队等各层次的科研项目人次较之前提高了15%,自主完成课外科研和实验项目数增加了26%,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呼唤富有活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该模式下的教学以传统的大班教学和讲座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注,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0]。与此同时,部分院校开启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注意综合运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TBL(team-basedlearning)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1-12]。笔者借鉴了国内外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通过把每一个知识点隐藏在问题的后面,教学中学生能积极与老师交流探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而且训练了逻辑推理能力,启发了创新思维[13]。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培训其创新性思维。所谓的创新性思维,指的是一种开创人类认识新领域和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有研究发现,创新性思维可以通过培训而获得[14]。在临床教学中,本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等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胸膜疾病的诊断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一般的胸膜疾病,通过胸部CT、PET-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可查明大致病变部位,通过检查胸腔积液常规、胸腔积液生化、胸腔积液培养等检验方法则能进一步分析原因,而通过胸腔镜检查、胸膜活检等可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是,在经过系列的检查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胸膜疾病未得到明确诊断。而转换一下思维,有时则可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在疑难胸膜病变的诊疗中,如把自发荧光技术与胸腔镜结合使用,利用荧光下恶性病变呈现红色而正常组织呈现绿色的特性,可进一步提高微小胸膜病变的检出率,最终在荧光引导下利用胸腔镜进行活检而明确病因[15]。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即从课程特点出发,通过合理编排和生动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之道,最终达到“授之以渔”和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除此以外,笔者还开展了发现式教学法,即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将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教育研究过程,将被动学习转变为自觉研究和模拟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掌握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开展新教法以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部分学生不但发表了多篇论文,而且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2项。

2.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思维始于实践,源于问题,创新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来。临床是临床医学生必须面对的实践,也是科学问题的来源。陕西某大学的对照研究表明,早期接触临床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16]。第四军医大学的教学改革调查也表明,实行把临床课程的课堂放到医院中和加大床旁教学的比例等措施后,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综上所述,早期接触临床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早期接触科研应该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检索和阅读文献,可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和不断自我完善,则可以培养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验证假设的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把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并逐步培养其创新能力[17]。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教学试验表明,早期接触过科研的学生具有更严谨的科学思维、更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好的动手能力[17]。本校的教学实践也证实了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校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了解导师的科研方向和需求,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研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以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本科学生累计发表科研文章140余篇,其中SCI文章15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7.125。

2.4加强国际交流开拓学术视野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而医学教育国际化则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面对挑战,只有迎头而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医生和创新型人才。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和教师的国际化,从而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学校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本科学生可以通过答辩等形式获取学术交流的资格,研究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公费留学和联合培养的途径实现留学海外的目标从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本校也通过多种形式充实教师队伍和实现教师的国际化。首先,本校立足自身,鼓励学校的教师和附属医院的医生通过海外攻读博士后、访问、进修等形式开阔视野和提高医教研的能力。其次,通过聘请外籍老师任课、聘任国际一流学者担当客座教授、邀请知名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和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拔尖人才等途径使教师队伍进一步国际化,为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增添助力。

3结语与展望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在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方面,第四军医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立足高远、放眼世界,并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持续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中国才能早日跻身医学强国之列。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5篇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6篇

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预防医学课程来了解和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大体分为两种模式:(1)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大公共卫生”教学模式,教材采用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卫生学》,本质是预防医学专业课“三大卫生”的压缩版;(2)以“三大卫生”和流行病学、统计学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教材为全国高校统编规划教材《预防医学》。综观国内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无论选用上述哪种教学模式,其教材和课程设置都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1)教材内容很难体现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学和用难以有机统一;(2)全科医学、社会医学、循证医学、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学等内容在教学中涉及较少或不涉及,不利于培养学生预防医学的群体观、诊断疾病的整体性思维、社区预防和慢性病防控的理念;(3)教学以大课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实验课与社区实践太少或缺乏,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的兴趣不大、主观能动性不强,多数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习该课程。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仍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重“治现病”,忽视“治未病”的现象,致使临床医学生难以从“以诊断和治愈疾病为中心”的理念中解放出来,更谈不上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2我国医疗机构中临床医生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理念难以融入临床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导致临床医学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难以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以致在医疗机构的临床常规工作流程中缺乏或者很少涉及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数临床医生认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是自己的职责,而实施健康教育相关的预防措施与己关系不大,导致临床医生不能承担向社会提供整体卫生服务的责任,医疗机构也难以完成集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功能。这可能是导致我国在某些慢性病防控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的肿瘤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新发胃癌患者中,仅30%左右为早期胃癌(日韩为85%),5年生存率为65%(日韩为95%以上),提示我国胃癌防控水平明显落后日本与韩国。此外,我国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控制率均很低,严重影响了对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此现状的成因众多,但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理念长期缺位,导致涉及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滞后等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3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3.1强化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调整优化现有课程设置体系

在抗击SARS、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型传染病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医护人员预防意识欠缺、应急处理不当以及感染率高等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医学院校现行的预防医学教育进行认真而全面的反思。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线医务人员,他们除了诊治疾病外,还应具备及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应以培养防治结合的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现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交叉、有机整合;使临床医学生在校期间除疾病诊治外,还能系统了解个体预防、群体预防、三级预防、疾病监测以及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控制等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牢固树立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培养医学生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能力,为毕业后能够胜任整体卫生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在创新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基于时展对临床和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创新型教师必须是能够不断将预防、控制疾病,保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结合临床诊治经验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不断总结与完善教学方法的教师。可见,创新型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遵循预防与临床并举,防治结合的原则,逐步改变传统的纯预防医学背景的师资结构,建设一支具有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专业交叉或职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团队。

3.3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医学生的疾病预防观念

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及其基地建设相对不够重视,以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理念及实践技能均明显滞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医学院校应主动与各地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保健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联系、磋商,争取支持,加大加快学校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以不断提高预防医学教学水平。基地建成后学校可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定期(通常是第四学年末)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预防医学实习,使学生在基本掌握临床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利用2周时间对预防医学工作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预防医学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要走向社会,才能让医学生学到在临床实践中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相结合的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在多层面全方位的大医学、大预防观念引领下,疾病预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终极目标,未来医学必将是“以健康为中心、预防重于治疗、防治结合”的时代。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及学术环境的不同,各个国家均采用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可分为学术型、专业型、教学型及协作型,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国家多采用学术型或协作型,我国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临床医学研究生基本采用学术型结合教学型的培养模式,该模式要求研究生入学后接受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随后跟随导师从事临床工作,其初看兼顾了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但经过多年的应用,其不足之处也正逐步暴露出来[1],本文通过探讨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分析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探寻更加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1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1.1招生规模与师资力量的矛盾 我国近些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与之相矛盾的是研究生导师数量无法满足招生需求,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的硕导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研究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形成师生比例失调,单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过多,每个学生获得的临床指导必定相应减少,研究生质量也令人堪忧,同时科研和论文质量把关要求也相对降低[2],为学术造假创造了条件;我院近3年研究生培养人数均稳定在40人左右,但临床医学硕士生导师的数量则逐年增长,我院现有硕导40位,基本能确保1~2名研究生能获得1名导师指导,这为我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培养目标存在一定误区 我国现有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单位主要为高校或医疗机构,前者的培养过程中存在重学术轻应用的误区,后者存在重应用轻学术的误区,加之部分研究生以获得高学历为学习目的,这就造成了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无法充分扩充自身学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另外,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淘汰、教学方法单一、临床实践不足等众多不足之处,这些均将表现在毕业研究生的质量上[3]。我院为提高我院研究生培养水平,认真组织完成了近3年72名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和学分、毕业考试成绩、英语六级成绩、轮转计划、学位论文的审核,且均顺利通过并上报研究生学院,为帮助毕业研究生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组织我院专家对研究生进行了毕业论文预答辩,按照大学研究生学院要求完成72名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研究生硕士学位申请顺利完成准予毕业。

2我院研究生技能调查结果统计

为进一步了解我院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自制了相应的调查表,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3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分析

目前学界对于研究生培养已达成共识,①要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②加强研究生职业价值观和临床分析判断能力,针对以上培养要求,本文结合我院研究生培养经验,笔者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导师联合培养制度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导师指导范围过于单一和片面,开展联合培养模式,对于促进研究生全方位成长、开阔眼界和创造性均具有重要作用,无联合培养条件的院校,可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导师可让研究生接触不同教学风格,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增长和扩大知识面有重要意义[4]。

3.2鼓励组建学习团队和参加学术会议 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所有问题和难点都可以通过导师指导获得解决,根据学习兴趣、具体研究方向组建不同形式的学习团队,在学习中共同分享资料、心得和研究成果;所有的创新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让研究生获取新的知识和养成创新性思维习惯,并通过参加学术讨论发现自身不足及和开阔学术视野,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莉,张国栋,袁晓燕,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506-1511.

[2]王红.关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7): 106-107.

[3]王倩,郑均,刘玉秀.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探索[J].医药杂志,2012,24 (1):51-52.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141-02

《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和《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颁布,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使得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1]。我国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从八十年代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总体而言,发展的步伐较缓慢,主要沿袭熟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创新性不足,不利于目前严峻医疗形势下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导致目前医学人才培养中几个致命弊端,比如教学理念与当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主题不协调,导致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受限;教学形式及教学实践过于死板,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新、重结果轻思维等结果;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导致人才的培养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轨等系列问题。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是医学发展的灵魂,更是培养学科人才、提高人才建设水平的关键所在。只有实现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发展的医疗需求。特别是在现今严峻的医疗形势背景下,培养临床为主导的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临床教学的重中之重,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发展的需要。

1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

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从教学的理念上进行创新。众所周知教师是授业解惑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线力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教师队伍水平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积极学习本科及相关涉及学科的专业学术水平,更要加强平时的继续教育,拓宽广泛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创新思维的传导者,只有拥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倡加强教师队伍对创新教学理念的理解,要求教师将创新教育理念娴熟的运用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以及实际教学状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理念的创新是一个教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应始终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始终将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包括日常的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以及临床实际执行,并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断发散和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强调一种启发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教师在整个教授过程中主要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及积极性,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培养,从而为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临床实践的创新建设

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展及诊疗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队伍对于促进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而言,是一项社会性性、革命性、前瞻性的工作。随着目前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社会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和对医生素质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了显著的提高[2]。史亚琴认为:真正的医学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必要的政治身体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3]。因此,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不仅涉及到理论知识的创新性学习,还包括实践的创新性探索与学习。

2.1强调主动型学习医学知识信息量极大,单纯的记忆式学习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要压缩传统单纯的记忆式学习,提倡主动式学习。其中主要的改变在于完善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围绕学生学习的特点和现代医学的要求为出发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程设置方面弱化公共基础工程,强调人文社科、技能实践、临床实践等课程方面内容,加强人文社科知识的摄取有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医学以外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总体视野;在学科方面建设方面,要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而增强学科联系和融汇;在专业知识方面,对医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各个学科相互联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过程也更有系统性了解,真正的做到从整体出发,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减轻学生的负担。总的来讲就是改变原有的填鸭式记忆学习,改主动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推理,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Problem-base learning,PBL)”,PBL教学是以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指定需要解决的疾病问题,通过学生互助主动检索医学文献信息,获取最新的医学知识与信息,了解问题的研究背景、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获得解决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一种以问题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学习方法[4]。PBL教学模式自引进普及以来在医学院校应用广泛,临床教学成果显著。该模式锻炼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高了整体素质教育,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的锻炼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让思维和知识信息也得到了有效而充分的融合[5]。

2.2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建设创新型活动平台的建设:科研活动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激发有积极的意义。科研类活动是指在学校的组织下,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开展的大学生实践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临床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性,挑战性和创造性。尤其是现在的学校及附属医院的科研活动多,加强与临床学科的联系,积极参与临床或基础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在工作中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也不断的发现问题而继续加强学习;在科研工作遇到难点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技术创新从而顺利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该扩大平台,加强学术单位的联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

3创新的临床教学成果评估

[JP2]既往的教学评估局限于单纯的分数,而对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巩固,那么成熟创新的教学评估就是一个很好的保障,更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在整个的教学评价活动中要紧靠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重点考核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以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实际中,以主观题为主,着重于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和辩证能力,加强相关学科知识面知识的融合;在教学结果评价方面,着重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分析,论文的书写及逻辑分析能力,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考核要点,从而才能真正的将创新型医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推广和改善。

4结语

总之,创新能力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培养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更是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日常的临床教学中不断增强带教老师整体创新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临床学习创新性,辅以生活的临床实践活动平台及成熟的临床教学考评体系才能保证以临床为导向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有序稳定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桂庆军,游咏,尹凯,等.大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3):461-468.

[2]林心宇,李海燕.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8-11.

[3]史亚琴,李文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初探[J],交通医学,2003,17(2):215-216.

[4]王静.合作探究法在医学信息素养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5,24(1):75-77.

[5]程翔,黄培标,梁秋春,等.医学教育认证体系下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14,23(3):66-68.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04-02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就业尽管是临床工作为主,但不等于不需要创新能力,而科研是创新能力的最佳载体。我国医学研究生入学时的质量差距不大[1],一般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能力也很强,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研究生的教育中不注重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以学习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为主要目的,持怀疑态度的非常少;而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过分强调医疗规程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单位引入人才时以论文为衡量标准,这使许多研究生放松了对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为发表文章不得不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以追求尽快发表文章,成为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目前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导师被迫指导多个研究生,无法胜任研究生平常的教学工作,更没有精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认识。

1 培养研究生建立扎实的知识积累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而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心、激情、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知识积累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起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把当时已有的科学水平作为起点和前提的,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技术的学习和积累;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经验的积累。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主要有:

第一,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的指导思想而形成科研选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科学理论。包括对所研究方向系统性、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以及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中人们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规律和运用的技术手段;

第四,科学事实资料。包括某一研究方向所开展的工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正在进行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及其教训等。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深入阅读专业的及其相关的知识,还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阅读最新论著和开展研讨交流,上网查询。

2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

一般来说,研究生都要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着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研究生要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扩大研究生的学习视野和时空,在多种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中活跃创新思维。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地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 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思维不是导师一个人所能胜任给予的,应该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自由发表观点。导师应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鼓励逆向思维。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又不要拘泥于他们所有的条条框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从各种争论和怀疑中得到知识,充实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研究生一开始进入学术交流活动时不能像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一样,可以先通过培养同级研究生的交流来实现。研究生之间专业或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年龄相仿,认识问题也比较一致,比较容易沟通,在彼此的交流探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易于激发,为科研工作寻找新的突破点;同时同学之间彼此交流和激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术风气;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倾诉有利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 降低忧郁症的发病率,对于网络成瘾起到防止作用,又促进友谊,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4 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科研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创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研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2],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情商的作用远远大于智商,情商与智商的作用在一个人成功原因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7∶3。情商除了自我情绪调节与控制外,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沟通、协作、配合、相处的能力。

5 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

由于本科教育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而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风格、学术水平和修养等对研究生一生的成长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师首先不能一味地将其学生作为临床工作的助手,或者完成自己科研项目的实施者。导师应该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设计空间,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甚至是想象空间,导师的最大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安排学生的科研工作[4]。导师应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生应善于向导师学习在其高超临床技艺背后的临床思维,临床医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医,更重要的是学习临床思维方式,学习一种学习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医学虽然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离不开创新,简单的重复劳动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的。实际上,导师的临床思维也是经过创新之后总结得来的。

6 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

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应当摒弃以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科研上不能唯“SCI”成败论,一切为了“SCI”而不顾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只能出现类似韩国“黄禹锡事件”的发生,所以宽松而严谨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型思维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动力,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创新的保证[3]。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丘天翼,陈芳.扩招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42-143.

[2]周华军,张浩.研究生寝室文化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6,19(10):51.

[3]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2004,(3):119.

[4]赵玉忠,张侃,高德海,等.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支持功能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03-104.

[5]夏欧东,余喜构,曾志嵘,等.建科研创新训练平台,加强八年制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29-130.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处于科研、临床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本文仅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浅谈几点看法。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

我校就读的临床型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有较短的工作经历。由于考研的压力,许多学生大学实习期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导致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基本技能培训。此外,目前普遍存在临床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广度与专科知识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加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专长趋于窄而精,无疑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1]。

1.2 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他们而言,科研训练和实验室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目前的培养计划主要用于相关专业科室轮转,根本没有安排实验室学习时间;如果安排实验室工作,就必须缩减在本专业科室学习时间,这对于原本就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也是很不利的,可能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分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因而,如何能在这么短的学习期间,即学习临床本专业知识、相关临床理论,又增加深度、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导师及医学院校面前的难题。

2.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 加强文献的阅读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所要阅读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定期组织学生共同交流。改变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式的输入的教学模式[2],“让学生自己讲”是很好的激励措施。要求研究生学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并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第二步的选题做充足的准备。

2.1.2 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科研实践不能随意杜撰, 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正确的选题、严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要求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使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文献及参考书的阅读对本专业的现状及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临床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个体特点,采用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教育方法,使学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3]。导师则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4]。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研究课题的目的不只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是去探索、发现及创新的过程。课题的设计一定要重视细节,要精确合理,病例数目一定要充分,研究方法要具有可行性,要仔细推敲和研究,不要在课题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2.1.3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研究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实验数据不能修改,更不能编造。要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技能的培养

2.2.1 三基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专业方向较为明确,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但由于每个分科都有它专业的特殊性,导师在研究生第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给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就要选择一些与临床医疗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课程。要重视研究生的临床三基学习。

2.2.2 临床思维的学习和建立

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得到强化的。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从患者接诊、检查到治疗,全套正规程序严格要求。跟随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教学查房都是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查房时,研究生汇报病史的过程就是检验其临床思维的过程。定期进行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的讨论,讨论时要要求学生准备,并发言。跟随导师上专家门诊,也是临床学习积累的重要环节。按我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有10个月的相关科室的轮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金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6-808.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0):305-306.

[3]董碧莎,王丽。浅谈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西北医学教育,2000,8(3):49-51.

上一篇:生活质量范文 下一篇:康复医学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