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范文

时间:2023-03-22 03:50:39

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范文第1篇

衡量生活质量的高低要看若干因素和条件:①膳食是否合理?崔志潭教授有一篇论文,专讲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算合理。比如好吃肉、吸烟、喝酒……都对健康不利。欧洲10个国家50万人口的调查结果证明,三分之一的人患病都是吃出来的。②衣服是否保暖、舒服、适宜?③居住是否有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窝”?④有没有适当运动?行走是否有适宜的方式?例如电动的三轮、自行车、乘公交车、步行,步行最好,“安步当车,晚食当肉”。相当一部分人主要骑自行车,也是一种锻炼。⑤是否能睡得好觉?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形成思想负担。⑥是否参与社会活动?有病能否及时治疗?⑦有没有求知欲?看书、做书摘、上网、听广播、看电视……从中都能获得知识。⑧身体是否健康,生活能否自理?有没有来往密切的亲友?有没有知心朋友?常言道“不愁吃,不愁喝,就愁有话无人说”。⑨夫妻关系是否恩爱,性生活是否和谐?丧偶后是否再婚?这些都是测量生活质量的指标。

人进入老年之后,衡量自己的生活质量除了物质生活以外,精神生活、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要。老年人不仅要讲身体保健,更要讲心理保健,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佛家有句话叫“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我们步入老年后,进入人生的圆通睿智时期,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风雨雨,应当说对人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悟。这时就要“自度”,自己为自己经常做一做“心理按摩”,也就是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保持心理健康。

当然,影响老年心理的不仅仅是个人因素,还包括各种社会因素。例如当前比较突出的权力腐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道德滑坡、公共安全等,往往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心理上出现阴影。我们同样需要正确对待这些事情,不要老是看不惯、想不开。每个社会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要相信这个大趋势。

另外,生活质量与价值观也是相关的。传统的农业社会是温饱价值观,“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工业社会流行金钱万能的价值观,物质占有欲望最大化。未来社会的价值观讲求健康,追求在自由时间和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当代老年人的价值观里最好要有“三个淡化”,即淡化财产,吃饱穿暖就是满足;淡化对后代的操心,不能“心脏不停,操心不止”,儿孙自有儿孙福;淡化死亡,老年人一天天走近死亡,要像莎士比亚说的“让生活走向永久的宁静”。

怎么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呢?要做到有人所说的“一、二、三、四、五”。即:

一个中心:身体健康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超脱潇洒一点;糊涂粗糙一点。

三乐原则: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这是“三乐”。从学习中找乐,从创造中找乐,从奋斗中找乐,这也是“三乐”。从淡泊中找乐,从困苦中找乐,从孤独中找乐,这又是“三乐”。西方有个说法是,唯一的失败是不知道快乐。

四不主义:即遇到不顺心的事,不幸的事,一不生气,二不着急,三不发火,四不悲伤,要泰然处之。要“冷处理”,进行“心理冲凉”,从不幸中想到万幸,一切重新开始。

五个做到:一是做到感激生活。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可以说是偶然的。道金斯说:“因为你会死去,所以你是幸运的。因为许多不会死的生命根本没有机会来到世上。”要感激上苍,感激父母,感激亲友,感激老师,感激医生,感激社会……二是做到学会接受。接受你所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情。三是做到学会放弃。如同家庭生活中总要扔破烂一样,人一生总要放弃许多东西。四是做到锁住贪欲。古人有一首打油诗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寸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当了县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五是做到学会宽容。宽,心宽;容,容人、容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豁达乐观,凡事想得开,看得开。

生活质量范文第2篇

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由高血压病本身引起,也可缘于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广义的还应包括高血压并发症所致的生活质量降低,等等,但由药物因素引起的较为普遍,且又易被忽视。

精神障碍中枢性降压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宁、末梢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胍乙啶及复方降压片(内含利血平),均可抑制中枢神经,引起病人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老年人长期服用还可导致抑郁症。

障碍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抑制剂甲基多巴等,α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肼苯达嗪、利尿剂如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噻等,均可导致减退等障碍。

咳喘部分高血压病人在服用转换酶抑制剂后会出现顽因性干咳,影响睡眠,停药后症状很快消失。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可引起部分病人气道痉挛及哮喘发作,故合并有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服用。

头痛、头晕短效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以及某些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可引起头痛、头晕、心慌等不适。另外,前者还可以引起面部潮红及足踝水肿。

疲乏无力主要见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特别是排钾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

另外,哌唑嗪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利血平、胍乙啶、降压灵等药物可促进胃酸分泌,诱发或加重溃疡,还可使肠蠕动增快,故腹泻病人不能用。

为了避免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患者必须终生服用降压药。而几乎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使病人逐渐降低服药量甚至放弃治疗,致使高血压得不到良好控制,病情加重,愈后不良。因此在选用降压药物时,不能仅仅考虑降压治疗效果,还要关注生活质量。能否改善生活质量或不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病人能否坚持长期服药。

事实上,由于众多新药问世,成功地控制血压已非难事,改善生活质量正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将生活质量作为评价药物临床疗效的一个指标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接受和认可。它克服了传统的仅用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评价药物疗效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为此,临床在使用降压药物过程中须注意,既要尽可能选择降压效果好,又能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如拜心同、福辛普利等;又要坚持个体化治疗,因人施治,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还应联合用药,在不影响降压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避免因药物剂量过大造成的副作用,同时协同增加药物疗效而使副作用相互抵消。最好使用长效制剂,以求平衡而且持久的降压效果,避免短效制剂(如硝苯吡啶)迅速扩张血管,使血压大幅度波动引发头痛、心悸等种种不适。总之,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不能仅仅满足于控制血压,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切勿顾此失彼。

100096北京市2867信箱

生活质量范文第3篇

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可由高血压病本身引起,也可缘于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广义的还应包括高血压并发症所致的生活质量降低,等等,但由药物因素引起的较为普遍,且又易被忽视。

精神障碍 中枢性降压药如甲基多巴、可乐宁、末梢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胍乙啶及复方降压片(内含利血平),均可抑制中枢神经,引起病人嗜睡、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老年人长期服用还可导致抑郁症。

障碍 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抑制甲基多巴等,α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肼苯达嗪、利尿剂如安体舒通、双氢克尿噻等,均可导致减退、阳萎等障碍。

咳喘 部分高血压病人在服用转换酶抑制剂后会出现顽因性干咳,影响睡眠,停药后症状很快消失。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可引起部分病人气道痉挛及哮喘发作,故合并有阻塞性肺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服用。

头痛、头晕 短效钙拮抗剂(如硝苯吡啶)以及某些血管扩张剂(如酚妥拉明)可引起头痛、头晕、心慌等不适。另外,前者还可以引起面部潮红及足踝水肿。

疲乏无力 主要见于长期服用利尿剂(特别是排钾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高血压患者。

另外,哌唑嗪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及晕厥,利血平、胍乙啶、降压灵等药物可促进胃酸分泌,诱发或加重溃疡,还可使肠蠕动增快,故腹泻病人不能用。

为了避免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患者必须终生服用降压药。而几乎所有的降压药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使病人逐渐降低服药量甚至放弃治疗,致使高血压得不到良好控制,病情加重,预后不良。因此在选用降压药物时,不能仅仅考虑降压治疗效果,还要关注生活质量。能否改善生活质量或不产生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病人能否坚持长期服药。

事实上,由于众多新药问世,成功地控制血压已非难事,改善生活质量正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将生活质量作为评价药物临床疗效的一个指标已被国内外医学界接受和认可。它克服了传统的仅用一些生理、生化指标来评价药物疗效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为此,临床在使用降压药物过程中须注意,既要尽可能选择降压效果好,又能改善生活质量的药物,如拜心同、福辛普利等;又要坚持个体化治疗,因人施治,合理用药,尽量减少药物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还应联合用药,在不影响降压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避免因药物剂量过大造成的副作用,同时协同增加药物疗效而使副作用相互抵消。最好使用长效制剂,以求平衡而且持久的降压效果,避免短效制剂(如硝苯吡啶)迅速扩张血管,使血压大幅度波动引发头痛、心悸等种种不适。

生活质量范文第4篇

在我刚才是坐在楼梯口那里跟自己小时候尿的那个碰到吐槽这里的消费情况,因为记忆就是真的是四五天,然后就500块钱就没有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的,其实一天下来吃三餐的话就30块钱差不多,这样子其实往往他就是每一次就给自己发500块钱嘛,确实也是蛮好的,这样子的一个决策,但是自己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的那个钱就是会化的很快就上次的画吗,他给自己发的500块钱是28号,然后自己就拿着它去交了话费,然后就没有干其他的事情呢,就这么一起吃饭,然后到了2号的时候就又没有钱了,然后现在的话就是可能就是因为宿舍里面教的那个空调费吗,所以现在又剩下几块钱而已了,这一生的时候很烦,为什么会这样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子的情况?

然后自己也有在想说自己其实不应该用妈妈她给自己的那些钱去网购的,因为自己就在购物这一方面嘛,这些很多时候也是会用微信上的钱,因为支付宝要是没有钱的话,自己就直接用微信上的,但是就这几天才发现说不应该这样子了,要不然自己总是要去跟妈妈要钱,他们真的觉得很辛苦,自己是可以体谅的,这也是明白他们是不会去跟自己说多少他们的辛苦,但是实际情况下他们一定是生气先用的,所以其实今天有在感慨说建议上了大学之后,自己的生活质量反而是下降了,真的就很迷惑,怎么会这样子上初二上了大学之后呢,所以就是可能就在东西这一方面会更加多样化更加多元化,可是在这些质量上都是比较粗糙的,在家那边可能就是有妈妈的监督,都是买的一些质量相对来说比较好的,而且往往它在质量这方面还是很看重的,这样的话没有了妈妈的进度,所以就只想要买那些便宜的,然后可以五花八门的东西。

自己之前因为那一个部门然后认识到的那个男孩子,他当时跟自己说的就是说,其实我们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然后其他人的想法我们不需要多过多的去在意,然后我们只需要说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实他应该也是在经济方面有一定有困难的一个孩子,因为看他写的那些文字的话,基本上很多也是有在表达他自己在经济上的这一些烦恼啊,自己觉得要是一个啊放来伸手上来张口的人呢,他在经济这一方面其实不会有多少的担忧的,毕竟要是他们的父母给予机构的零花钱的话,基本上不会有过多的其他的想法,就只知道花,但是不知道说没有钱的那一种烦恼,所以第一开始是可以明白吧,但是他也是一心想要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技术的,这种想法就很积极健康。

生活质量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李晓霞工作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当前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开展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的问题基本上大同小异。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开展形式单一。这是大部分高校学生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讨论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审批、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等等,基本成为组织生活的全部内容。在内容上一成不变,缺少创新,不生动,不吸引人;在形式上基本是坐在教室开会、或者讨论、或者组织学习理论知识,导致党员们的积极性不高,活动氛围不高,长时间后,这使得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产生一定的反感情绪,从而认为党组织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性,开展组织生活是浪费时间。组织生活开展次数不多,时间上得不到保障。组织生活的开展时间不能够固定,一学期两次三次,主要是为了讨论党员发展对象、入党审批、讨论预备党员的转正而召开支部大会,开展组织生活。开展的次数少,开展时的时间少,时间上完全不能保证组织生活的正常开展。党组织生活的教育效果不大,针对性不强。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开展的组织生活,针对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少,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被弱化。原则上党组织生活应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学生思想动态、学生身边事、校园热点、社会焦点、形势政策相结合等,但是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大体而言是会议开得多,实践体验得少;大道理谈得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少。由于组织生活缺乏针对性,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导致不少学生党员把其当作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接受,往往是为开会而开会,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终的效果不得而知。有些高校组织生活愈来愈趋向于娱乐化形式,有损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严肃性。为改观组织生活单调乏味的状况,有些学生支部采用娱乐化的形式开展生活,把体育比赛、文娱表演或外出郊游等同于组织生活,这种认识和做法是十分错误的[2]。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非常严肃的政治生活,改变党组织生活原有的初衷,失去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弱化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这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不利于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利于基层党组织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和教育,不利于党员的学习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更不利于学校党建和其它学生工作在大学生中的开展。丰富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并不能简单地将活动泛化、甚至俗化,而应紧紧围绕有助于加强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党员党性修养来展开[2]。组织生活的好与坏缺少监督和评价机制。目前的高校党组织生活开展的好与坏,缺少正常的监督和评价机制,这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评价机制的设立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党组织生活要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增强针对性,强化党组织生活的教育功能。改变当前高校党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状况,必须在内容上要丰富,要有所创新,同时形式上要多样化,加强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严肃性。内容方面除了讨论党员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转正、党的知识教育理论学习以外,还包括学习上级的文件、指示,定期开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是适合党员特点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观看教育意义的视频、讨论国家的时事政治、宣传他人英勇事迹、帮困助学、一对一服务、关注身边的鳏寡老人、关心周围的留守儿童等,也可以把为人民服务融入到学生活动当中,在实践方面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有利于加强党员们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党员们的积极性和活动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党组织生活开展应规范化,保障时间的充足性和合理性。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形式,支部可以通过多次开展组织生活来加强对各支部成员的管理。因此党组织生活应形成规范,在合理的时间,定期开展。由于学生党支部的建立大都是依托于专业建立,部分是依托于年级建立,在时间上很难统一,因此至少应保障每个月开展一次。充分大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党建”,形成网络阵地。读书、读报式的传统党建工作已经过时,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目前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且普遍,将现代网络技术大胆地运用到党建工作中,不仅极大地简化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是开展组织生活形式上的一次创新,能够提高党建工作层次与水平。譬如将各种思想经典著作、政要重要讲话、党建理论研究成果、世界政党动态、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意义视频等资料上网,同时引导学生党员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动态,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也可开设“热点问题论坛”等,引导学生采用“留言板”、“网上聊天”等形式,发表意见,统一思想等。“网络党建”也便于学生党员之间沟通思想、支部交流经验、师生抒感等。[3]网络党建将会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的重要手段。开展党组织生活应制定严格的制度,以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党组织生活是党员非常严肃的政治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形式,因此为保证组织生活的质量,应制定严格的制度。一是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规定,要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要有针对性,同时以防弱化组织生活的教育和管理功能,以防有损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严肃性;二是规定时间和次数,以保障党组织生活开展的合理性、时间的充足性;三是制定相应的评价机制,用于评价组织生活开展的质量和意义;四是制定信息反馈机制,将学生党员的参与积极性、活动氛围等信息反馈回基层组织,通过这些反馈信息来改善或者制定下一步的组织生活内容,等等。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利于党建工作的开展,利于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的质量。作为学校的党务工作者,我们应及时发现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思路或者新的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组织生活的质量,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搞好学校党建工作,搞好学校学生工作。

生活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生活质量 战略思维 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承继我国历史传统,强调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战略延伸。其延伸的共性就在于对生活水平的关注。然而,生活水平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改变。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战略举措表明,对生活水平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战略性变化。

一、提高生活水平: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战略逻辑共性

“小康”是一个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着强烈现代色彩的概念。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们就歌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礼记・礼运》中则成为一种更为完美的社会梦想,强调在民有恒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秩序与人伦道德的结合,人们各自扮演适合自身的社会角色,心态平稳,其乐融融。但是,这仅仅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个理想目标而已。到了近代,康有为对古代这一梦想注入了资产阶级思想,但是在那时候,这不过是一张以资政治动员的画饼,难以实现。

改革以降,邓小平等领导人既承继传统,又着眼于现实,既有中国风格,又有世界眼光,提出了“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概念。在邓小平心中,小康社会不同于农业社会时代的梦想,它是与现代化紧密相连的。1979年3月21日-23日,他第一次提出,我国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2月,他又在会见日本太平正芳首相时用“小康”、“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他在会见中曾根首相时,明确提出,“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此后,在改革二十多年中,“小康社会”先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当中。在十五届五中全会的报告里,更是在开篇时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那么,从最初提出的“小康”概念,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提出建构和谐社会,我党在视角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需要牢牢把握的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观察这一问题也就要归根结底地落实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可以说,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党的战略出发点,也是党的所有战略思维转变的共性。这就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生活水平”这个概念。

所谓“生活水平”,是指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具体来说,是指与人们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或者环境的变化。通常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社交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或者环境的客观指标来进行测量与评估。生活水平又包括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两个方面,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两个概念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认识。一般而言,所谓生活数量,主要是指对生活多寡的一种度量,比如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入量,比如建筑面积的拥有量,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等。从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思考历程来看,邓小平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小康社会的理解,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战略考量。战略考量转变的一个特点就是对生活质量的重视。

二、战略思维的转变:对邓小平小康思想的追述

尽管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时下的普遍追求[1],但是关于生活质量的争议一直比较多。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斯在《富裕社会》一书中提出的。目前,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关注的问题,其内容十分丰富,它已经涵涉到了指标体系的建立、实现途径、与现代化的关系、管理方法与制度建构、发展趋势等诸多方面。在国际上,生活质量泛指生活的好坏程度,是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的好坏,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的物质、社会条件两者的统一。生活质量具有的特征包括:1、非平衡性;2、时代性;3、突变性;[2]4、要素关联性。

当然,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并非泾渭分明,两者都对立统一于生活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数量必须以一定的生活质量为保证;生活质量必须以一定的生活数量为前提,甚至必须受到生活数量的限制;生活质量是推动创新的源头,是生活数量的原动力。

回过来思考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理论体系的建构,我们可以看到小平的理论建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线索就是着眼于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但是,在对生活水平的数量和质量层面,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总结、提升、抽象而成的,不同时期战略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种战略思考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这一战略目标的构建。从“小康”概念的提出到小康社会思想的系统形成,邓小平的思想经过了三个阶段[3]:

1、从1979年到1983年3月,这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系统化阶段。从生活水平这一概念来看,这一阶段的思想特点有三:(1)明确和西方的现代化划清界限。(2)侧重于生活数量的思考。(3)和对战略步骤的思考相联系。在战略步骤中,量的思考占了很大成分,比如在1982年8月,他说“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4](226)。

2、从1983年初到1984年10月,这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比较完善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思想特点是:(1)更加系统,这主要表现在战略重点领域清晰――农村、指导原则清楚等方面。(2)战略步骤更加完善。(3)量的思想仍然占主导。

3、从1984年10月开始,这是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进一步完善,并形成理论体系的时期。除明确第二阶段的“三步走”战略外,邓小平的思考更为全面,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就生活水平而言,他不仅关注量的层面,而且关注质的层面。随着改革成果的扩大,人们生活水平在量的层面的提高,制度问题、分配问题、精神状态问题等逐步显现。为此,他强调了制度问题、道路问题、分配问题、“两手抓”问题、经济体制问题。

这样,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精髓在于:小康社会是随着实践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巩固的动态历程,必须把生活数量和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为后来的战略思维转变铺垫了基础。

三、在继往开来中完成战略思维的转变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继往开来,敏锐地抓住了邓小平思想发展的逻辑链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既包括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的建设和文化力的构建,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从小康社会思想的初步构建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包含的重要视角之一,就是由生活数量的视角转换到了生活质量的视角,实现了发展范式的全面转型[5]。

生活质量这一概念中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一般而言,持客观生活质量观看法的学者往往侧重于物质条件,他们往往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和福利状况的一种标志,它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内容,是指社会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生活服务状况、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等”[6](523)。诚如前面所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的生活质量,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是,仍然有学者从社会心理角度认为,生活质量更适合采用主观指标。尽管他们承认把客观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两项指标相结合是“一条正确的评估途径”,但是主观指标更能深刻地反映生活质量[7](316)。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看到这些进步的同时,还需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发展中也出现了非均衡性,出现了社会进步与人们主观感受相脱节的现象,尤其是在资源、环境、社会治安、精神状态等方面却遇到严重的挑战。这些挑战集中体现为生活质量水平问题。在国际生活质量的排行榜上,我国仅仅列居第116位。

十六届六中全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召开的。应该说,全会充分认识到了我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这些举措表明,党和国家的战略思维转变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科学合理地考虑到了生活质量这一概念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其战略性实践举措既照顾到了生活质量的客观层面,又照顾到了生活质量的主观层面。

应该说,这一战略思维的全面性既合乎了我国实际,有合乎了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从我国实际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力并不强大,需要我国在发展策略上集中资源,允许非均衡现象的存在。这是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时就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否则将影响发展的持续性。这一战略思维的全面性正是调整的结果。从国际上来看,德国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较有特色,该国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人口、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定位、劳动力市场与工作条件、收入与收入分配、消费与供给、交通、住房、健康、社会参与、环境、公共安全与犯罪、闲暇与媒体消费、全球福利状况等14个指标,都涉及到了人们的主观感受。[8]生活质量指标的主观层面必然会和社会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

十六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国内外的有关经验,在具体举措中强调了人的内心和谐的构建,强调了社会心理对内心和谐的重大调适作用。由此可见,从战略思维转变到战略举措的出台,充分表明了党的与时俱进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十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战略思维调整的完毕。

注 释:

[1]杨桃源.生活质量:中国人的新追求[J].了望.1999(7-8).

[2]宫向东.生活质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7).

[3]吕书正.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科学内涵[J].党的文献.2000,2.

[4]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汪业周.小康社会:一种新的发展范式[J].理论学刊,2005,2.

[6]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生活质量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 肿瘤患者;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94-0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肿瘤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在众多疾病中,肿瘤往往与癌症联系密切。肿瘤是指机体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使局部组织的某一细胞在基因水平上无法对其生长进行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异常病变[1]。肿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肿瘤的根治和放化疗也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不仅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健康,也要重塑患者生活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质护理是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加强人文关怀等,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2]。现将优质护理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与常规护理相比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肝癌32例,胃癌26例,肺癌17例,乳腺癌13例,食管癌12例。2011年1月-2012年1月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7岁,平均47.9岁;住院时间8~76 h,平均13.2 h。2012年1月-2013年1月5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15~66岁,平均45.3岁;住院时间6~83 h,平均14.7 h。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生活质量评分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施优质护理前后护理人员没进行过调整,均为10人。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试验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内容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各项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 强化基础护理 做好基础护理是实施优质护理的前提,也是护理人员理解患者病情的最好途径。在基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熟悉了解患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也有助于与患者建立密切的医患关系。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动态,及时告知医师。癌症晚期的患者大多数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要及时了解情况并告知医师,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由于患者长期输液、身体水肿的原因导致穿刺困难,护士要耐心、准确地进行穿刺,尽量一次成功,也可以选择外周浅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护士要指出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建议患者健康饮食,饮食遵循多样、低脂、均衡、易消化的原则。

1.2.2 注重心理护理 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心理受到了严重打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治疗,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患者多沟通,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可以通过患者的言语表情判断患者的心理状态,安抚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士态度要亲切、柔和,表情自然、真挚,语言亲切、动听,护理技术熟练、稳重,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减轻恐惧心理,使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增加生活信心[3]。同时动员患者家属营造良好的氛围,理解、关心患者,鼓励患者积极治疗。

1.2.3 组织培训学习 护士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素质修养,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因此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护理部定期安排专题讲座和护理操作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并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考核,成绩纳入年终评定,与进修学习、升职和奖金挂钩[4]。科室内部也要自行组织学习,每月开展讨论会,大家共同探讨本月遇到的护理问题,检讨工作中犯过的错误。医院可印制肿瘤科护理的小册,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注意事项和工作安排等,简小、方便携带,帮助护士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躯体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癌症患者不仅承受着的身体病痛,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对抗病魔的信心。因此肿瘤科的护士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情,也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护理,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护理,重塑生活信心对抗病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开展优质护理要求护士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素质修养,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病魔的信心。开展优质护理也会提高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患者的认可使护士心理得到满足,促进护士主动学习和关爱患者,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研究表明,对肿瘤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建立互信的医患关系,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5]。由本文可知,实施优质护理可缓解患者的悲观情绪,以健康心态面对疾病,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娟.优质护理对肿瘤患者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350-351.

[2]姚海燕.优质护理对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2):3053-3054.

[3]陆爱琼.优质护理理念在晚期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20(3):278-279.

[4]余春华,李俊英,汤晖.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肿瘤患者跌倒的影响[J].华西医学,2012,27(1):97-98.

[5]汪吕慧,刘建红,徐仕玲.优质护理在肿瘤内科的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4):1985-1986.

生活质量范文第8篇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护理方案为优质护理)和对照组(采取单纯基础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焦虑评分。结果: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减少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脑梗死;焦虑情绪;生活质量

脑血管病在全球高发,好发于老年人。据WHO统计脑梗死中约占脑血管病的75%。脑梗死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大部分患者遗留残疾[1]。脑梗死起病后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心情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打击。优质护理以“以患者中心,强化基础护理,以深化护理专业内涵”[2]。本文拟分析优质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2015年2月我院脑梗死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护理方案为优质护理)和对照组(采取单纯基础护理)。研究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3.4±8.7)岁;对照组男70例,女30例,平均年龄(64.8±10.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1)患者有一定理解能力和自理能力;(2)首次发病,肢体功能瘫痪;(3)意识清楚;(4)病情平稳,无严重的并发症。排除标准:(1)无法语言交流者;(2)老年痴呆症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1)维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喧哗,给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2)采取偏瘫肢体康复训练;(3)以高蛋白饮食,添加水果及蔬菜;(4)出院时给予健康指导,嘱患者定期复查。1.2.2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2.2.1的摆放:患者起病后注意表现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通过的摆放以预防痉挛出现。仰卧位头部不要过伸、过屈;肩部用软垫垫起防止后缩;上肢伸展,前臂旋后;下肢股外侧用软垫垫起。1.2.2.2肢体被动运动:患者入院后,肌肉处于软瘫期,被动运动可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被动活动的顺序为近端到远端。1.2.2.3翻身训练:锻炼患者患者仰卧位从患侧翻向健侧,医生在患者翻身时给予一定阻力,每日训练2次,每次持续时间为20min。1.2.2.4桥式运动:桥式运动目的为增加腰背肌群力量。具体步骤如下: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双足踏床抬起臀部,保持2min后放下。患者熟悉后逐步增加阻力。1.2.2.5坐位训练、站位训练及步行训练:(1)坐位训练:告知患者半坐位,双脚踏地,需要注意防止足内翻。(2)站位训练:健侧下肢支撑维持站位。(3)步行训练:家属提供扶持,患者逐步向前迈步。1.2.2.6镜像疗法:(1)选择舒适的白色背景房间,取双面镜置于镜盒中央,上肢等距置于镜面两侧。(2)指导患者进行健肢运动,目光注视健侧上肢镜像,健侧完成腕关节背伸、屈曲运动,前臂旋前、旋后运动等动作。(3)患者想像患肢无障碍,可在器械辅助下完成与健侧上肢相同的动疗。1.2.2.7VR技术护理:采取荷兰生产的STABLE-稳定性平衡学习环境及FrontEnd软件。训练程序包括6种游戏项目,分别为城市驾车、小径遭遇。(1)城市驾车:患者脱鞋,面向屏幕站在测力板中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置于身体两侧。(2)小径遭遇:双手背各戴一个能够被摄像机捕捉的球形标记物,VR场景为患者在一条高低起伏、蜿蜒曲折的森林小径上行走,健手带动患手把迎面飞来的虫子和鸟击落。1.2.2.8心理护理:护士每日将康复状况与患者沟通,保证其及时了解自身情况,减轻焦虑担忧心理。同时将每日口服药物、静脉输入药物种类告知患者,让其了解药物的作用,安心接受治疗。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及时翻书查阅,给予患者满意答复[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焦虑评分。1.3.1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采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项目有上肢和下肢。总分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评分越高,康复效果越好。1.3.2焦虑评分:采取汉密尔顿焦虑评分量表进行打分,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前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脑血管病在全球高发,好发于老年人[3]。据WHO统计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75%,脑梗死发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大部分患者遗留残疾[1]。偏瘫为脑血管病主要后遗症,发生偏瘫后患表现为痉挛、肌力减退和能力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本文中笔者对研究组采取优质护理,护理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焦虑评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笔者分析脑梗死发病突然,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对恢复丧失信心,心理会出现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影响回归社会。这就需要护士帮助患者重拾信心,树立正确观念,同时采取合理的康复护理[5]。通过康复护理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6~8]。因此,本文认为优质护理可以减少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对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徐国存,陈怀珍,吴云虎,等.急性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4):5609-5611.

[2]王秋兰.综合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43-45.

[3]徐世英.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症中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187-188.

[4]张龑敏.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774-2775.

[5]姚孟琳.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5):142-144.

[6]刘清.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5):136-138.

[7]宋英霞,脑梗塞康复治疗时机的临床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2(4):455-457.

[8]丁宇,陈贞芳,刘晓铃.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13,9(5):19-22.

生活质量范文第9篇

睡眠不仅仅是留出大量的时间来为第二天做事情而充电。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显示:生活和睡眠是交织在一起的,就像800针的床单一般。人们在清醒的时候表现如何跟睡觉睡得怎样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联合专业睡眠协会年会上提交的研究成果表明:收入、职业状况、对交往关系的满意度、兴趣爱好等都会影响到睡眠,而睡眠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和决策的制定。

哪些人存在睡眠问题?

一次由159 856人参与的大型政府调查发现,1/5的人报告说,14个晚上中有7个晚上会出现睡眠问题。而亚洲人睡眠问题要少得多,除此之外,睡眠问题在种族和民族团体之间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们,特别是妇女,反映的睡眠问题较多;离婚的和独居的人们,特别其中的男人,反映的睡眠问题也较多。

把自己描述成犹如家庭主妇一般的男人,反映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数跟失业的人们中具有睡眠问题的人数相当,失业者是存在睡眠问题较多的人群。

也许最令人吃惊的是,最糟的睡眠情况竟然发生在18至24岁之间男女青年中。睡眠跟年龄的关系是很耐人寻味的,通常,大家知道一个人年龄越大睡眠问题就会越严重。然而,发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这有可能是由于年龄较大的人已习惯睡眠干扰,因而并不对此抱怨。然而,为何这么多表面上健康的年轻人却无法进入甜美的梦乡,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去了解。

睡觉时间与抑郁症

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家长准许十几岁的孩子早点睡觉,可以帮助孩子减少罹患抑郁症的危险,还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自杀的念头。该研究涉及15 000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其中包括1 143人患有抑郁症,2 038人有过自杀的念头。那些家长批准的睡觉时间在半夜或更晚的孩子,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了25%,怀有自杀念头的可能性增加了20%。该研究支持失眠不足会导致抑郁症的观点。

夫妇幸福靠休息

研究人员表示,一对夫妇的睡眠质量与夫妇关系之间也往往存在同样的关联。夫妇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他们晚上的睡眠质量,而晚上的睡眠质量又会影响第二天相互关系的发展。

研究发现:对于男人来说,较好的睡眠可以使他们在第二天为夫妻关系做出更加积极的评级;对于女人来说,白天期间跟丈夫的交往不如意,会导致夫妻双方在那一夜的睡觉质量都更差。该研究带给我们的深层次信息表明,在上床睡觉之前夫妻之间应该解决好所有的争端,在晚上夫妻双方有一方或双方都没有睡好的情况下,第二天应该避免进行互相冲突的讨论。

睡眠与学习成绩

近年来在睡眠研究方面,睡眠对于学习成绩的重要性是最具说服力的发现之一。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数学、历史和英语的考试分数都跟睡眠质量互相关联。然而,不同类型的睡眠问题影响不同类型的功能。较高的数学分数跟较好的睡眠质量以及夜间醒来的次数较少相关,而英语和历史高分跟比较容易唤醒相关。

总的说来,该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固定而且可以预知睡眠时间的孩子比起睡眠时间不定而且混乱的孩子,在对付短期睡眠缺失方面做得更好。

生活质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现实基础

生活质量是对一个社会中人们总体生活水平的综合描述。现代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社会发展应以提高人的福利为最终目标。因此,生活质量也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生活质量的研究,并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验研究。但是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它的研究必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生活方式也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把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的生活质量的经验研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课题,随时了解人们生活质量状况,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目前,我国又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生活质量研究更成为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变化历程、认识目前社会状况及指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由于我国生活质量研究起步较晚,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城市层面上,广大农村地区还是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此,2004年5~6月,笔者选取湖北省洪湖市的三个村开展了农村生活质量的调查,以期对农民生活质量问题作一初步认识。调查开始前,笔者参考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以期建构科学、合理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在作进一步介绍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关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的方法及依据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质量主要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与评估上也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从影响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因此在测量与评估时也都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大都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他们主要用反映人们生活态度和满意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与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反映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因而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测量和评估时,有选择性地从上述的两个指标体系中选用部分指标。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测量的三种方法,与人的需求层次相适应,同时也是社会现实基础的反映。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依次反映人的生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五个方面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另一方面,当某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求就会成为主导需求,代表了当前的需求层次。生理、物质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相联系,是较低层次的需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相联系,是较高层次的需求。生活质量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的需求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下,人们的需求满足程度不一,这两个方面有所偏重而已。当生产力不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时,人们的需求程度较低,倾向于将收入增长中的大部分用于增加消费、提高物质生活水平,以此来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因此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上。而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人们的需求层次也较高,人们主要关注的不再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而转向精神方面的需求。美国已从“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已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即生产力或经济发展水平的范畴)转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人与人主体间性的范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所获得的他人的认可、自尊感、亲密感、成就感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而这些需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满足。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尽管人的需求有不同层次,但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因此,对生活质量的测量,要同时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来进行(即上述第三种方法),较低层次的需求和较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兼顾,只是二者应保持不同的权重。

2农村现实基础及其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反映

如上所述,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质的需求与满足程度方面。这是与人们的需求层次相适应的,也是社会基础的正确反映,体现了理论应该正确反应现实的要求。认识要以现实为基础,理论应该正确地反映现实,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农民生活质量,就必须对农民群体先作大体了解,以确立认识论的合理途径,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体系至少应在表面效度上适应农民的生活。为此,2004年3月,笔者专门到调查地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调查对象的特点建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水平受物质条件限制较大,这种现实基础决定了本次调查应建立何种类型的指标体系。据洪湖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523.31元,农民整体生活水平处于温饱阶段,以满足日常衣、食、住、行为主,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并不多见。由于调查群体的整体需求层次不高,因此以选用物质方面的客观指标为主,而以精神方面的主观指标为辅。客观方面指标选用了个人及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交通情况、居住及住房设施等方面的指标。同时还调查了家庭人口结构,特别是突出了家中老人与在校就读成员的数量,以确定家庭经济负担程度。这几个方面以客观的数字描述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观方面的指标选用了对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观评价、邻里关系、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休闲娱乐、职业、社会服务和生活环境等方面,测量农民的主观生活感受。主观生活感受是客观因素影响生活质量的中间变量,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质量构成的重要方面,但起基础作用的是客观因素。因此,本项研究力图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描述农民生活质量,以物质生活质量为主。这一指标体系的建构也隐含了本项研究的理论假设,即由于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物质生活水平对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生活方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相当多的农民还保持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在劳作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交往上,以与亲戚、邻居交流为主;在娱乐上,寄托于电视、麻将和闲聊……这种状况,决定了各个指标的具体内容(如封闭式问卷中提问的方式和答案选项)。因为指标的建构一方面要描述农民生活的方式,另一方面要解释这种生活方式对生活感受(同时也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此,在劳作上区分农闲与农忙季节的劳动时间,并测量劳动强度对劳动者的主观感受的影响;在交往上,测量农民交际范围(左右几家的邻居、对同村但不同组的村民的熟悉程度)、对象(邻居、亲朋好友等),测量农民获得他人认可、自尊心的满足程度;在娱乐上,描述农民的娱乐方式(打麻将、看电视、闲谈等)……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的特殊性,需要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进行描述,对这些指标的具体描述直接来源于对农民生活的观察。

(3)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农村的一大特色。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上,要着重描述这种状况,并分析它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包括两个相反的方面:①积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为家庭带来了收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②消极的方面:农民外出务工,使家庭分散,夫妻分居、父母与子女分离,在此情况下情感是否会变得淡漠;互动方式(打电话、写信、带口信等),互动频率的不同,是否会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从而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更有甚者,许多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全体外出,家中只剩下老人,有的老人还需照顾未成年儿童,这些老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会起什么变化。建立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具体来说包含:第一,外出务工者对家庭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如收入、住房情况、家庭设施、日常消费等物质生活方面;第二,设立多项指标,测量外出务工者与在家留守人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频率、关系的变化等。这些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主观评价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联系起来。

(4)农民物质生活质量不仅与其家庭经济状况直接相关,而且受农村公共设施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以来,本项研究的调查地点经济发展较快,新建了多项农村公共设施,如1997年修建了十几公里的水泥路,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也带动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客车、麻木(客运小三轮摩托车)大量涌现;新修了农田基本设施,改善了农民的劳动条件;新建了水塔,有线电视入户,电话线也牵到村中。这些新的公共设施直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这些新的变化,在调查中不能忽视。为了反映这些变化,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一方面测量农民对这些设施的评价水平;另一方面在时间上作纵向对比,以过去为参照标准,测量公共设施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5)由于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生活质量不但要描述目前的生活状况,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有预测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因此,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中增加若干预测项是必需的。根据调查地点的状况,本项研究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三项预测项,分别是家庭订阅报刊的情况、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程度。前两项关注个人的发展,后一项关注环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不同时点测量这几个问题,将会得到不同的回答,从而有助于了解其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判定社会的进步程度。

总之,指标体系的建构首先追求的是表面效度,即指标与调查对象相适应的程度。表面效度的判定要从社会现实基础出发,同时要直接来源于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的现实状况来衡量农民的生活质量,并以日常生活中的变量来求证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1易松国.生活质量研究进展综述[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

2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上一篇:服务质量标准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学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