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08:21:31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医生培养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三、借鉴与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受到美国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体系的影响,毕业后教育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一直没有理顺。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后医学教育要不要授予临床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二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否需要强化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技能训练。在西欧国家,我们看到,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是有机融合的,并且毕业后医学教育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紧密结合的。如法国医师培养体系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具有独特“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行业注册为医院雇员。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2篇

矢志从医

华琦教授回忆说,1969年8月,年仅16岁的她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当地的农民和“盲流”生活贫

困,缺医少药,小病只能忍着,大病需要坐拖拉机颠簸几十里路到团卫生所,甚至竟有孕妇发生胎死宫内很长时间都不知道的情况发生。看到很多人因为患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和抢救,永远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她决心要读书,要做一名医生,用自己的知识为人民服务。

于是,1978年赶上高考末班车的华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并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医生涯。立志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华琦,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深造的机会,1987年,她考取了首都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991年,她又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临床医学博士。读博士期间,华琦承担了大内科住院总医师及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工作,并提前完成了课题。1993年博士毕业的她,成为当时首都医科大学唯一的一位三年学制两年毕业的统招博士研究生。

做有生命力的科研

“我希望青年医师们做科研时要以临床为基础,因为只有密切结合临床的科研才是有生命力的科研。”谈到科研,华琦认为临床经验的积累是进一步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早在住院医师期间,在宣武医院心血管内科病房及监护室、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各个科室轮转时, 华琦就注意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总结临床所见所闻,撰写读书笔记。以至于在轮转期间,华琦几乎每到一个科室,都会总结出新的病例报告。更值得称赞的是,她还把这些病例都整理成论文,并分别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等杂志上,与同道共同分享自己的临床经验,至今她发表的论文已经有100多篇。

就科研如何结合临床,华琦认为首先要学会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要学会观察、注意周围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科研意识和对创作的激情,及时发现问题,举一反三,从中找出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华琦在心内科病房工作期间,曾发现有一位患者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多次晕厥,心脏超声证实有严重的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而心导管检查并无肺部疾患和肺动脉高压的迹象,于是就结合病历复习文献,撰写了《原发型室间隔及右心室肥厚性心肌病》一文,在《中华内科杂志》上以个案报道形式发表。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每发现有同样的病人,她都一一予以记录,并总结为论文。

其次,要学会利用病案室查找资料。病案室是一个丰富的医学宝库,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华琦在综合科轮转期间所接诊的病人中,有一患者黄疸、腹水、肝脾进行性肿大,生前未能确诊,尝试多种治疗无效,死因不明。出于对医学的探索精神,华琦动员家属进行尸体解剖,结果证实是较少见的“无反应性结核病”。华琦立即到病案室查阅了有关病例,发现医院自建院以来有4例类似情况,于是总结病例并撰写了论文《尸检确诊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四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全文发表。

“除此之外,年轻医生们还要学会刨根问底。”华琦认为临床医生做科研,除了要具备以上两种基本素质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做心内科病房主治医师时,华琦遇到一位患者,是因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次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在呼吸科门诊就诊及病房住院,最后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而转入心内科病房。半年后患者哥哥也因扩张型心肌病来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由此追问病史,该患者的父亲于20世纪50年代死于阜外医院,病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其长兄亦于50年代猝死于朝鲜战场,并非是战斗死亡。华琦决定顺藤摸瓜,究查到底。由此,她对这两位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子辈及孙辈均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其子孙辈中虽未发病,但均有明显的心脏扩大、心肌运动普遍低下,有普遍的发病倾向。于是,她撰写了论文《扩张型心肌病一家系四代调查》,发表于《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并由此追溯到不少扩张性心肌病病人,首发症状往往是由于心脏扩大、肺动脉高压、肺部瘀血而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先至呼吸科就诊,甚至有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肺心病”而长期在呼吸科治疗。华琦经与呼吸科主任切磋后,引起同感,联合查阅病历,撰写了《扩张型心肌病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一文。

在刨根问底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华琦感觉自己既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了临床分析和思维的能力,又解决了临床的实际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难忘的三次出国经历

对于青年研究人员,华琦主张为他们的学习深造和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鼓励研究人员走出国门,加强学术交流,尽快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人才。随着时间的流逝,华琦出国的机会和经历越来越多,但最令她难忘的,却是最初的三次出国经历。

1991年,华琦按照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地区超声心动图会议的要求投了十余篇稿件,当时只想论文摘要能在相关杂志发表,没想到大会筹办中心对其中两篇非常赏识,并邀请华琦参会发言。因为不具备经济实力,华琦以届时另有安排为由谢绝了,不料很快接到了大会资助的往返机票和喜来登饭店住宿的邀请。那是华琦第一次出国和在国际会议上发言,心中的激动和喜悦可想而知。

1997年,华琦又和科里两位年轻的同志给美国高血压年会投了几篇文章,大会接受并给予500美元注册费资助。三人心中实在难以割舍这次得来不易的国际交流机会,最后决定自费到纽约参会。由于经济拮据,他们住在新华社纽约分社,每天交2美元住宿费,早晚就吃自己从北京带去的方便面和咸鸭蛋,每天坐地铁去开会,虽然很清苦,但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所感受到的学术气氛却令他们终生难忘。

有了以上两次经历,华琦对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英语交流水平更加自信。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本东京召开肥胖问题研讨会,因为有肥胖相关论文和成果,卫生部相关部门邀请华琦和他们的一位官员一起,代表中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参加,那次他们珠联璧合地在大会上作了多次即兴发言。那位官员经常出席国际会议,知道国际会议按惯例应该如何发言,而华琦知道发言所需的数字性资料和每一个单词如何准确拼写,他们根据每天的会议日程随时制作和更新幻灯片。

除了积极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华琦笑说自己是在不懂什么是SCI论文时竟发表了SCI论文。1994年,华琦在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Ultrasound 发表了第一篇SCI论文,这是她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那时候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不懂什么是SCI论文,只是有一种理想和激情,希望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她在宣武医院图书馆看到这本英文杂志,根据杂志的格式要求修改论文,按照地址寄去。经过几轮修改,论文得以发表。“我体会到SCI论文的发表取决于工作的扎实、创新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整个采访过程中,华琦教授谈话内容涉及更多的不是自己如何刻苦努力,勇攀医学高峰并取得骄人学术成就,而是更注重于向年轻医生传授临床和科研经验,她希望青年医师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一些东西。

她说,她想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的自己,除了是一名医生外,还是一名老师,而且她更注重自己的老师身份。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老师这个职业的一种概括和解释。同时也说明了一个老师的责任:为人师者,当不吝所学,倾囊相授。

专家简介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八年制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a)-0155-03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tudents in eight year program and teaching experience in clinical neurosurgical practice

FAN Cungang ZHOU Jingru ZHANG Qingju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Peking University People's Hospital,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represent the current highest level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medical "elit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requir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as well as features of neurosurgery, we attempt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clinical guidance on the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by establishing a good work ethic and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inishing medical records timely in standardized formation, studying clinical case by "four in one" method, training operating skills progressively, training clinical thinking via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ncepts and problem-oriented learning methods, pratic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to avoid patient-doctor disputes, and designing research projects on clinical experience. These method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stimulating self-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eight-year medical students, thereby aid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clinical training tasks and future clinical work in as well.

[Key words] Eight-year medical education; Neurosurgery; Clinical teaching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优潜质的医学专门人才是我国为适应新形势、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精英”而推出的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1年开始试办长学制(八年制)医学教育以来,已有5批八年制研究生业完成了临床实习任务并顺利毕业。现就我科多年来对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体会进行总结,以期对完善八年制医学教育有所帮助。

1 八年制医学生的培养目标

在2009年11月8日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中通过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八年制临床教学应遵循“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办学原则;强调“通识通科的医学基础,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能”的培养理念;以“培养具备较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较强的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学生成为医学科学已知领域的革新者和未知领域的开拓者打下坚实的基础[1]。

2 八年制医学生的基本要求

就培养的具体要求而言,八年制医学博士研究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伦理道德、优良的医德医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选定科研课题、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完成学位论文[1]。由此可见,我国八年制博士研究生培养定位临床+科研的“复合型”人才,较美国的“毛坯型”医学博士有更高的要求[2]。

3 八年制医学生的自身特点

从生源情况来看,八年制学生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具体表现在:①基础知识扎实,公共英语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②思维方式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较广;③没有考研压力等因素的干扰,能将精力集中于临床学习和实习;④精英意识强烈,希望能获得重视和最好的教育;⑤自学能力较强;⑥有一定的优越感,自信心强,但也有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之不足。上述特点大部分对开展临床实习和科研工作十分有利,但自负、不愿意向带教老师和护士请教的不良心态则会成为学生前进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某些学生还会不懂装懂或好钻牛角尖,这对临床专业学习十分不利[3]。为此,带教老师需予以耐心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定位,顺利地完成角色转变,树立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优秀品质,坚决避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不良作风。

4 神经外科的学科特征

神经外科是医学领域中最年轻、最复杂、最具有活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比较,神经外科学有其突出的特征:①专业性强、知识抽象,不易理解;②内容广泛、名词术语多,难记、难懂;③急危重症多,病情复杂且多变,学生难以掌握;④课时少、见习和实习时间短,学生对相关知识比较陌生;⑤以神经解剖、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为基础,又与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眼科、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乃至妇产科有广泛联系,使学生感到谜茫。由此学生们往往感觉神经外科内容繁冗复杂、知识深奥抽象,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入门,出现明显的畏难情绪和畏惧心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受挫[4]。因此,带教老师需要耐心疏导,努力去除其为难情绪,树立起学习神经外科的信心。

5 八年制医学生的神经外科教学体会

基于八年制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学生自身特点和神经外科学科特征,优化教学方案的必要性显得十分突出。

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带教老师应向学生介绍神经外科大部分手术是对颅脑和脊髓进行操作,是临床医学中风险最大、难度最高的专业之一,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偏瘫、失语、偏盲、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神经外科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责任感,并应通过带教老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使研究生感受到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责任之重大,使其从实习阶段就应注意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头痛是全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对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则应仔细询问其症状有无进行性加重,观察有无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瞳孔变化以及对甘露醇脱水治疗有无玩应等,时刻警惕术后出血或脑水肿引起的高颅压,必要时应行头颅CT检查。如未进行上述观察而简单予以药物止痛和镇静药物治疗,一旦病情进展为脑疝阶段则预后极差,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

第二,加强病例书写基本功的培养,增强学生避免医疗纠纷的能力。八年制医学生常有明显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眼高手低,易出现重视手术操作和临床技能、忽视病例书写的缺点。为此,带教老师应使学生明确病历书写是临床医生最重要基本功之一,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系统收集临床资料和得出正确的诊疗方案之前提。此外,还应强调在当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病历资料在医疗事故鉴定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及时、规范、详实的病历记录也是医护人员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化病历广泛普及的今天还应自觉避免病历的格式化、模板化和拷贝错误等问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带教老师还应应结合神经解剖和神经系统查体进行讲解和示范,鼓励研究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采集病史和查体过程中有的放矢,书写出能充分反映患者临床特征、对明确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病历[5]。

第三,结合神经解剖-定位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手术录像“四位一体”的临床病例学习。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神经影像检查方法使以更微创的手术入路、更精确的显微解剖、更少的出血和更小的组织创伤来解除神经系统病变的“微创神经外科”成为可能。因此,应结合神经解剖、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使研究生对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病有全面了解,同时结合手术入路的设计赫尔手术录像使学生对相关的局部神经解剖形成三维的立体概念,从而对疾病获得全面的认识。

第四,以专科操作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首先,带教老师应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现场操作演示使学生了解规范化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先由相对简单的腰椎穿刺、腰椎置管引流、头皮裂伤和撕脱伤的清创缝合、头皮肿物切除等基本操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脑室穿刺外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常规操作,进而参与颅骨凹陷性骨折整复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脑肿瘤的开颅和关颅等相对复杂的手术操作。在整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做到放手不放眼,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体下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充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通过基于循证医学理念和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培养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思路借鉴。如今临床医学行为已由过去的理论知识加个人经验为指导向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模式转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发创造性思维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带教老师应预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并设置恰当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据库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并与已发表的相关循证医学指南进行对比和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从而更加高效和深刻地掌握学习方法和临床知识,并对相关临床科研课题的开展提供重要启示。

第六,重视学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加强医患沟通,避免医疗纠纷。神经外科急危重症较多、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且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常见,这更凸显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首先带教老师应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沟通技巧的相关培训,然后组织学生观摩老师与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手术签字等沟通,进而由研究生先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再由带教老师进行补充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亲身体验和观摩中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有效地避免医疗纠纷。

第七,结合临床学习提早拟定科研课题。八年制医学生在专科学习的时间一般仅为1~2个月,科研课题的时间安排一般仅为3个月,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条件下完成博士论文绝非易事。为此,应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期伊始便根据学生的兴趣、科室收治患者病种情况和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协助研究生确定科研选题,以便在随后2年半~3年的临床转科过程中完成病例积累、手术标本采集和随访工作,为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奠定基础[6]。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是综合性、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高难度、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技术含量的学科,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八年制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充分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原则、临床思维和科研方法,最终成为临床+科研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乃至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仍是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艰巨而复杂的医学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 第六届中国八年制医学教育峰会.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试行)[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 29(6):158-159.

[2] 范学工,李亚平,胡卫锋,等.我国八年制与美国4+4医学博士招生与培养的比较[J].复旦教育论坛,2011,9(3):93-96.

[3] 孙光远,赵学维,刘腾飞.胸心外科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带教体会[J].高教研究,2013,31(6):25-26.

[4] 吕立权,王来根.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外科临床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47-48.

[5] 谢宗义,陈维福,程远.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带教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264-1266.

[6] 胡颖,张连海,宋丽洁,等.生物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与评估[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8(1):69-72.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4篇

自前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教育系统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其经济建设与科学文化事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环节。笔者曾在俄罗斯从事临床医学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对俄罗斯的医学学位培养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 现介绍如下。

1 医学教育体系

在俄罗斯的教育系统中有十分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其大致可分为高等教育阶段、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1.1 高等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在俄罗斯一般专业学制是五年,医学专业学制则长一些。近年来俄国预防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临床医学专业学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儿科是单独专业设置外,其它各临床专科在医学院校的一至三年级均归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自四年级开始普通临床专业的学生就开始划分内、外、妇、神经等不同临床专科,分别学习直到毕业,而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与中国不同的是,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仅获得俄国医学学历教育证书。

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在俄国院校学制六年以上毕业的本科生(不包括预科学习俄语时间)及学制五年毕业的本科生继续学习两年研究生课程其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因而在俄国留学六年以上学制医学专业毕业生已相当于获得我国硕士学位。

1.2 副博士与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根据俄罗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颁布的《关于统一学位和职称的决定及学位授予程序的条例》,俄国的学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获得俄罗斯的普通高等医学教育学历教育证书毕业后的研究生教育,属于学位教育,有医学副博士和医学博士两个学位教育阶段。

1.2.1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其学制是3~5年。在俄国大学本科毕业工作一个阶段后,可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医学专业要更严格些,通常要在医学院毕业后从事3~5年以上临床工作才能申报研究生进入医学副博士教育阶段。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这与目前国内流行的大学本科毕业后先考研、研究生毕业后再找工作的状况,有着极显著的差别。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需经过一定的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国家规定课程与专业课程考试,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副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副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俄国的副博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

1.2.2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

博士学位教育阶段,学制是3~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一个阶段后,在导师指导下,选定博士学位专业科研课题,由导师推荐,向学院(大学)的学位委员会提出申请,在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投票通过,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予注册许可后,可进入博士学位教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科研课题并通过国家规定的专业课程考试,书写论文,通过答辩,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后授予博士学位证书。根据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协议,其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绍俄国的副博士学位教育与博士学位教育。

2 学位培养过程

2.1 副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2.1.1 课程学习阶段

一般为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这一阶段须完成国家规定的外语课、哲学课课程学习,还要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副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十分严格,其程序为:首先由导师提出某门课程考试申请,该书面申请由教研室主任签署意见,而后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学院副院长(大学副校长)签署意见,最后由学院院长(大学校长)批准并签署同意后,由相关课程教研室主任组织实施。课程考试委员会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组成。每门课程的考试由笔试与口试两部分,考试结束后由考试委员会出具考试证明书和成绩单,由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后存档。

2.1.2 开题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体成员会议上作开题报告,要求参加人员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参加人员提出修改意见并形成教研室会议决议上报系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再次由导师审改,而后在系学术委员会(出席学术委员在15人以上)宣读,各位学术委员(均为教授)发表意见后举手表决通过,系学术委员会出具证明书上报院校科研处,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2.1.3 课题科研过程

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科研过程一般需要3~4年时间,1991年12月俄国独立后,由于经济不景气,科研经费紧张,除极少数基础学科国家给予少量经费外,大部分俄国副博士学位科研课题,都结合工作实际选择课题,由此保证了俄国相当多的科技行业的技术领先。但是在医学领域,基础医学研究已出现滞后局面。近十余年来,不少攻读医学学位的俄国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保证课题研究水平,自费购买试剂甚至小型实验仪器。

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评价,一般疾病临床治疗研究都要求必须要有一定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随访资料。这与我们国内在课题研究中往往侧重于通过一、两个新指标来解释机理、体现水平的特点确有不同,俄国人似乎更讲究实际。

2.1.4 论文书写

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目前医学副博士论文的书写格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一般书写格式顺序为:

摘要:一般占一页。

前言:一般4~6页。内容包括现实问题,研究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论文结构(包括论文页数,组成结构,俄文文献数目,外文文献数目,论文表格数目,示意图数目)等。

第一章 综述 要求不超过30页。

第二章 一般资料介绍。

第三章 治疗前(实验前)检测结果。

第四章 治疗结果(实验结果)。

第五章 讨论。

结论:对论文的结果得出扼要的结论,一般不超过2页。

实际建议:根据论文研究结果,提出工作建议,一般1页。

参考文献: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献,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献。

(2)论文首页的格式:

按以下顺序自上而下排列:

医学院校名称(居中);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导师学位、职称、姓名(居右;)

地点,时间(居中)。

(3)其它要求:

论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号,用A4页打印,页数在150~180页;论文上边距2.5厘米,下边距2~2.3厘米,右边距1.5厘米;论文要求必须精装订。

2.1.5 论文摘要书写格式

(1)封一封二书写格式:

①首页(封面)书写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签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论文名称(居中);

论文专业代码与名称(居中);

论文摘要(居中);

论文类别(居中);

地点,时间(居中)。

②封2书写格式自上而下:医学院校名称;导师学位,职称,姓名;两位主评人学位,职称,姓名;主评单位名称;答辩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名称,代码,医学院校名称,地址,邮编;论文存阅于医学院图书馆的名称,地址,邮编;论文摘要印刷时间;答辩学术委员会秘书的学位、职称、姓名及签字。

(2)论文摘要内容

①研究工作总特征:现实问题,工作目标,研究任务,科学创新,实际工作,提出明确的答辩问题,研究工作地点,参加过的相关学术会议与发表的论文,论文结构。

②观察对象与研究过程总特征:研究工作时间,地点,观察对象选择特征,排除标准,观察对象一般情况(例数、性别、平均年龄、疾病分型),试验(研究)方法(检查指标、仪器方法、统计学方法、分组方法、各组一般情况、试验处理因素、处理方法)。

③研究实验结果及讨论。

④结论。

⑤实际建议。

⑥近五年内已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论文名称(居中),论文专业代码、名称(居中),论文摘要(居中),论文类别(居中),印刷许可证号(居中),印刷时间、数量,排版号(居中),印刷厂名称、地址、电话(印刷厂需具备学位论文印刷许可证资质)。

(4)论文页数:不得多于24页,采用B4纸印制装订。

(5)论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号字体。

2.1.6 教学工作

在攻读副博士学位过程中,还需完成普通大学教师(相当于讲师)教学的工作量,临床医学专业需担负医学院的临床教学课程和实习带教,这也是副博士学位答辩考评内容之一。

2.2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

博士学位培养过程与副博士学位比较,要求更为严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学位论文外,还往往要求有俄文相关专业学术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在前苏联、俄罗斯就几乎都是攻读副博士学位,极少有人攻读博士学位。现将其博士学位培养过程特点简介如下。

2.2.1 开题

博士学位开题报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会议进行,要求参加会议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决议后上报院学术委员会。修改后的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改后在全院(校)学术委员会做正式开题报告,经院校学术委员会举手表决后形成决议,上报国家最高学位委员会批准立项给予许可证,此后才能进入博士学位课题研究。

2.2.2 科研过程

博士学位科研工作量明显超过副博士学位,从事临床研究,所要求的观察病例数量、检测指标种类及水平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学位。

2.2.3 论文书写

论文书写一般格式与副博士论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论文页数为A4纸250~300页。论文摘要格式也与副博士论文相同,页数为B4纸36~38页。

2.2.4 教学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需完成相当于副教授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相当于副教授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

2.2.5 科学论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在部级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不少于5篇的科学论文,有的专业还要求有相关的俄文科学专著出版。

3 答辩过程

3.1 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副博士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

3.1.1 教研室答辩

在完成副博士论文后首先由导师修改,在俄国的大学,导师对修改自己带教学生的论文十分重视,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给两位与论文相关的专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正教授)审阅,其审阅后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并颁发同意进行教研室答辩的许可证。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进行教研室答辩。按规定教研室答辩由论文相关专业的3个不同教研室的人员参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辩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担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关专业教授担任,但必须是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研室答辩会首先由导师介绍论文完成情况,此后由答辩人在播放电脑幻灯片的同时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15分钟,然后由颁发答辩许可证的两位正教授宣读答辩许可证及审阅意见,接着进行提问答辩,答辩后由参加人举手表决,最后由主持人进行总结,总时间约90~120分钟。答辩后由教研室秘书起草打印答辩会记录与决议两个文件。答辩会记录内容有答辩时间,答辩人姓名,论文名称,完成时间、地点,答辩会参加人员姓名、学位、职称,主持人姓名、学位、职称,审阅论文颁发许可证教授的姓名、学位、职称,答辩过程提出的问题、怎样回答的问题,答辩会对论文的评价等。答辩会决议主要是对论文的评价、表决结果,同意推荐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该答辩会记录与决议由答辩会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书签字后上报主管教学科研的副院(校)长签字,这两个文件是进行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在教研室答辩会后导师要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5~6遍,此外还常请教研室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然后开始书写论文摘要。在俄国对论文摘要的书写十分重视,因为无论是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在答辩会上,还是国家学位委员会各分委员会在审批学位时,首先阅读的就是论文摘要,一般论文摘要书写完成后,导师都要修改6~8遍,还请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传阅修改,直到导师认为满意为止。

(1)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

在导师指导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继续修改过程中要为进入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会准备相关文件,其包括:

①个人正式答辩申请书,要求必须手写。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进行正式答辩的证明书。

③教研室主任与导师关于答辩人工作学习简历介绍信。

④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课程学习,接受各种考试考核的证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与导师 、教研室秘书、教研室监考委员会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⑥医学专业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所在医院相关科室主任与高年资医师、主管医疗科研副院长、院长,关于答辩人完成学位论文科研过程的证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学副院(校)长签字的考试成绩证明信。

⑧个人的各种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证书,外国学生的这些证书必须经俄罗斯国家教育部认证。

⑨教研室答辩会的两位相关专业教授审阅与许可证证明。

⑩教研室答辩会记录与决议。

上述文件均需上报给学院院长(大学校长)亲自审阅。

(2)院校长审阅答辩人相关文件,签字批准进入正式答辩程序。

将准备好的上述文件、导师修改后认为满意的论文与论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给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都要亲自再次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他们认为一个大学(学院)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论文代表这个学校的学术水平,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要对此负责。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均认为论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长主持的办公会上给予签字批准后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可在一个月后答辩,通常约有20%~30%的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答辩。

(3)进入正式答辩程序后要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国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一般也异地异校聘请,如本院校教授担任主评审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许两位主评审教授均为本单位。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不一定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②将院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修改过的论文摘要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签字的通知,将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挂号邮寄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这些单位收到后会马上给答辩人所在院校科研处(学术委员会)复函,15所相同专业大学的复函还要明确表示该论文是否达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进行答辩。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二次大战后前苏联与俄罗斯全部的副博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政府与学者均认为这是难得的宝贵科学技术财富。

③尽快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往主评审单位与主评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评单位与主评教授处到取回评审证明书,交给所在院校学术委员会。俄规定,院校学术委员会在答辩会前10天应收到这些评审证明书。每份评审证明书均为A4纸打印,一般5~7页。

④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院校学术委员会与科研处,由其分发给院校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

⑤在答辩前2周将印制好的论文与论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图书馆,由其出示的收据要交给所在院校的科研处。院校图书馆内保存着本院校历史上所有的论文与论文摘要。

⑥准备好答辩用电脑幻灯片。

⑦导师可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教授写2份一般评语。

(4)院校学术委员会正式答辩过程。

院校学术委员会的正式答辩是在院校的学术答辩大厅进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这种一个内装修十分庄重、挂俄国科学家画像的学术答辩大厅,所有的学位答辩都在该大厅举行。俄国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均为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按俄国相关法规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

答辩过程约需120分钟,具体过程如下:

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宣布答辩会开始,并宣读院校长关于批准答辩的文件。

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与答辩人有关的包括个人简历、考试成绩、教研室及医学专业研究过程所在医院的各项证明文件。

然后由答辩人根据电脑幻灯片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为15分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中国的研究生答辩宣读论文答辩所不同的是,俄国的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

接下来是由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自由提问由答辩人回答,其既可能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能对研究结果、结论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学术观点进行提问,也可能对某些方法技术问题提问,问题往往多种多样。与中国不同的是,参加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这种提问大约要持续50分钟。

此后由学术委员会秘书宣读主评单位的评语,接着由两位主评教授分别宣读评语并对答辩人提问3~5个问题。

接着由导师对答辩人的简历、研究过程、工作态度、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受到过的表彰和奖励等,进行简介。

接下来是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下,各位学术委员对答辩人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自由发表意见约10分钟。

此后由两位投票监票委员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场学术委员进行投票表决。

最后由主任委员宣读学术委员会答辩结论和表决结果。

根据俄国规定,在2小时答辩过程中必须进行录音,录音带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同时录有答辩用电脑幻灯片的3.5寸磁盘、光盘、连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辩后交院校学术委员会保存。

(5)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按俄国规定,在答辩会后2~3周时间内由院校学术委员会秘书起草两份报告,一份是关于答辩人通过答辩、院校学术委员会同意授予学位的报告约6~8页,其中包括对论文的评价;还有一份是答辩记录约20页左右。答辩记录是根据录音带整理记录了整个答辩会中答辩人与各位学术委员说的每一句话,包括提问与回答过程。答辩人认可后这两份报告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连同论文、论文摘要、考试成绩证明信,及主评单位评语和主评教授评语等各项文件,通过挂号邮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其审批。

3.2 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

俄博士论文的答辩也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比较难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辩

答辩人书写正式教研室答辩申请书,经导师与教研室主任签署同意后由院校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签字批准才能进行教研室答辩,其中5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教研室答辩。进行教研室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要超过60分钟。相当一部分答辩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辩过程中因提出的问题太多,只有在论文中改正这些问题,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辩得到通过。

3.2.2 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答辩过程与副博士论文的答辩过程相似,时间要长30~50分钟。其中宣读论文答辩内容,时间规定为25分钟,提问答辩时间都要超过60分钟,参加答辩会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提出的问题往往都十分尖锐。通常30%以上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博士论文的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

4 学位审批过程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俄文缩写BAK)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这是一个非常权威性的政府机构。经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批准给与相关专业学位答辩许可的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学术委员会,必须按要求把答辩人通过答辩后的论文及其它各项文件上报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由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

据称俄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十分严格,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最长的甚至超过2年,经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审查批准后由其授予学位证书。在中国硕士、博士学位证书由各院校批准授予,是有季节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学位的审批授予是一项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则是其工作人员与专家教授的休假时间。

5 俄罗斯医学学位教育特点

总结上述俄罗斯教育系统医学学位教育培养、答辩及审批授予过程,其具有以下特点:

5.1 注重以往实际工作经验

俄国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的医务人员通常在实际工作3~5年后,才申请报考研究生进入副博士学位教育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俄国的教授(导师)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其大学本科毕业后实际工作经历。

5.2 严格的培养过程

(1)其学位的课程考试认真,有完善的考试管理程序。

(2)开题立项批准规范化。副博士与博士学位开题报告要在系、院校学术委员会宣读表决通过,由院校科研处按国家规定的学位科研课题立项申报程序,在卫生部、教育部及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申报立项后给予批准文号。

(3)在临床医学专业,俄国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临床疗效的客观评价,包括对远期临床疗效的观察。

(4)论文格式一致。俄罗斯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对论文的书写格式内容有专门的规定,使各院校论文书写格式达到了统一。

(5)注重实践。在攻读学位期间,需完成规定的大学教学课程时数规定,临床医学专业要完成教学时数和实习带教工作量,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

5.3 科学化、规范化的答辩过程

(1)论文的答辩分为教研室答辩和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两个阶段,有利于提高论文质量。

(2)医学院校领导直接对本单位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在俄国,院(校)长与院校学术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辩前都要亲自审阅论文和论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见。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负责人要对提交给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的本院校学位论文水平负责,因为这些学位论文代表了该院校的学术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学位答辩人被指定到异地院校进行学位论文答辩,通常其比例达到20%~30%。从而有利于对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与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4)对学位论文认真评审。由院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根据论文涉及专业,指定论文主评单位与主评审教授两位。按照俄规定,主评审单位应为异地的同级同类部属院校或有评审权的科研单位,主评审教授应为该论文专业方面有影响有学术造就的教授,导师可向院校学术委员会推荐主评单位、主评教授,但院校学术委员会可不采纳导师推荐意见,而是由主任委员根据论文专业指定。首席主评审教授通常是异地异校聘请相关专业的著名权威教授。

(5)保存论文措施得当。学位论文摘要分别挂号邮寄给5个不同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与15所相同专业大学科研处(学术委员会),论文与论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图书馆,在收到回函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答辩程序。从而使这些宝贵的科学技术资料得以完整保存。

(6)论文答辩内容必须是研究工作的核心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俄国的学位答辩人所宣读的答辩内容,既不是全文宣读论文,也不是宣读论文摘要,而是把论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结果、新结论、新见解归纳为几条,以此为纲组成论文答辩内容,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去论证这些新结论、新见解,并就此进行答辩。体现了多年来在俄罗斯科学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强调解决关键问题、抓住问题核心的思维方式。

(7)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俄国的学位论文答辩是在院校学术委员会答辩,按规定答辩时院校学术委员会出席委员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与论文第一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与论文第二专业相同专业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该院校没有达到该数目的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可由院校长与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名发函聘请外院校该相关专业学术委员参加答辩。这与我们国内由5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有明显不同。

(8)答辩委员提问严肃认真。在俄国参加学位答辩会的学术委员教授们常常互相比着进行提问,第二个提问的教授提的问题往往比头一位教授提的问题要复杂、深入。似乎通过这种提问不仅检测答辩人的水平,也更显示出一位学术委员教授的水平,更多的体现出学术民主气氛。

5.4 审批严格

在俄国只有国家高等学位委员会(BAK)有权批准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学位,直接负责学位审批。审批过程有二十多道手续,十分严格,一般审批时间约需6个月至1年。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思考

我国著名外语教学法专家王才仁指出:教学的实际是交际,师生是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带着问题借助网络查询信息,自主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策略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案例

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

形式:个人资料查阅、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

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要了解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A Land of Diversity”。

2: 在上这一节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及上网搜索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事先对这个世界大国做一详细的了解。

3: 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课堂活动 --上课时我将世界地图及美国地图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运用查阅到的信息,以看图填充形式让学生对美国的整个地理位置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弄清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所处的位置及美国主要城市等,为阅读理解做好铺垫。然后播放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者》,从喜剧中体会19世纪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工人的艰苦生活,由此引入阅读文章California。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在阅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阅读技能的提高。最后根据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设计了一个高考书面表达形式的写作任务,这个写作任务实际上是把阅读理解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最后的归纳整理,同时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了辅导。这节课由于事前让学生进行了信息查阅,完成起来会快得多。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城在第一代华人心目中是他们在海外建立家园、开创事业的基地,随着中国的强大,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国,这是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为自己祖国而骄傲。

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大国的关注,了解了美国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华人在外国的辛酸发展史,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体会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就是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实现目标,感受成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参与,教师起到“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肇中.《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6期.

[2]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德国在医学方面一直享誉全球,从1901年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 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全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半),并有很多医学院处于世界前列如世界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世界排名16)等[1],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国医生职业由于收入高、收入稳定和社会地位高等特征一直是学生争相向往的职业,因此医学生的培养一直精英教育。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5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及在中国医学院工作经历,总结和分析德中两国医学生培养差别,并以口腔医学为例分析,为我国医学生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生源

在我国,医学生源选拔主要是通过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和专业,缺乏对医学本身的职业性质和内容具体的认识。而在德国学生初中毕业的时候,大约14岁就要选择以后是读大学还是技校,他们选择的依据是每位学生都去将各种职业体验2-4周左右,然后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如果选择读大学就会进入高中的学习,不然就直接就读技校。德国大学入学是申请式的,学校然后根据学生的高中学习的综合成绩以及申请者的等待年限是否接受申请,由于医学申请人数众多,很多同学由于等待时间长而中途放弃,也有一部分边读另外一个学位边等待申请,此外还有边工作边等待的,这就很考验申请人的意志和兴趣[2]。因此,与我国相比,德国医学教育在生源方面更要求学生兴趣和其的总体素质,体现出精英教育模式。

二、学习安排

1.课程设置

德国共有29所综合性院校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德国高校之间教材,教学计划和大纲由各学校自我修订,最终国家通过国家统考的形式决定学生是否合格及是否能够从事医学职业。我国大部分院校以授课基础课程(第1-4学期)和专业课程(第5-10学期)为区分,德国目前课程设置中将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衔接,形成螺旋式教学,由浅入深螺旋式内容授课(Lehr-und Lernspirale)方式。此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与我国前两年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及体育等不同的是,德国高校不开设体育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英语选修课”[3],但是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或者学校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体育和英语。尽管没有必修的要求,但是德国不乏优秀的运动员,而且体格魁梧健壮,因为德国家庭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有一样爱好,此外德国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同时由于英语和德国同属同一语系,也使德国学生学习英语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德国医学生授课包括讲课形式的大课、讨论课、操作课程及实习组成。在全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生不能无故缺课百分之十五的课时。而且学生每门课程只有两次补考机会,第一次补考如果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需要和授课教授面试。以口腔医学为例,这期间还需通过三次国家统考包括自然科学预考试、牙医预考试和牙医考试。相比较于我国高等口腔教育的理念“在医科普遍性的基础上强调口腔医学的特殊性”[4],即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而后再进行最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德国的口腔医学从入学伊始,就突出了牙医的专业特色。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参加口腔技工的培训,比如在实验室里完成翻制石膏模型,假牙和全铸造冠的制备,而且实践技能的学习贯穿了口腔医学学习的全部过程,在前六个学期实习主要在口腔实验室中进行,而第七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在实习医生的带领下给患者进行龋齿填补,活动桥,牙髓-牙周的治疗,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自愿者,而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口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一方面,医生监督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以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自愿者参加的本次治疗是完全免费(通常洗牙等是健康保险不保或者只报销一半,而洗一次牙要300欧元左右),所以也保障了一部分自愿者来源。尽管如此,但是寻找志愿者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直接的操作学习也促进了口腔教育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而在我国,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相信在读或实习医生操作成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实习机会的前期。

2.学制

在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学专业是5年制或8年制的,毕业时分别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期间通过一次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执照。在德国口腔医学正常是5.5年制的,正常学时是11个学期分为临床前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按着教学计划在学习2个学期之前应该参加国家的自然科学预考试,5个学期之前应该通过牙医预考试,在10个学期之前应该完成牙医考试。学生通过考试,毕业时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因为德国医学目前没有本科学位。

从上可知,尽管德国各大高校教材和教学的自主决定,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内容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通过不间断的考试和考核使学生掌握本专业足够的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更多体现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我国学生大半尽力花费在英语和体育等课程上,因此,在大学是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育和英语等相关知识值得我们深思。

三、毕业要求

在德国,在第十学期末,学生要参加最后一次的“国家考试”-牙医考试。这个考试持续六个月之久,包含了13门课程的内容,从基础的生物化学、卫生学、药理学到口腔技工工艺学、颌矫形外科学等。通过这次考试才标志着全部的口腔医学学习的结束,学生可以得到牙医的行医资格。在我国,学生必须通过学校要求的各门课程,部分高校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口腔也学执业考试方可毕业,到了最后一学期很多高校设立了大补考,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比我国要求更严格。这一点在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如何又能保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性值得借鉴。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后,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在学习期间学生可同时选择为期6-12个月的科研素养培训即医学博士培训,该培训是学生自愿的、师生双向选择的、不影响就业的和学生兴趣为主的培训体系[5]。学生的培训以导师负责制为培养模式,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程,整个过程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讨论中,以实验研究和最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该培训本身对科研结果没有不作要求,也不需要发表任何文章(德国对所有博士生毕业不做要求),最终培训结束需提交一个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可以是阳性或者阴性的)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该培养模式为德国输送了众多高质量和高规格的医学精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就将临床医生与医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分开,因为即便没有医学博士头衔对科研不感兴趣他们可以以医生的身份就业,而对科研感兴趣的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医生职业或者科学研究,这为医学科研创新的培育创造了前提。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很少是出于兴趣而从事,这就是导致科学研究有了钱学森之问。

五、毕业后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在获得行医资格的毕业生还需进行两年的临床化培训才能申请医生开业许可,成立私人的诊所。学生在毕业后的两年实习期期间毕业生平均薪酬达到29300欧元/年,但是实习期结束后,薪酬则立即翻倍达到58600欧元/年(相当于年薪58万人民币,而德国年薪超过36000万欧元就被定义为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口腔医学毕业生都曾开过个人的诊所,德国私人诊所之所以非常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医疗制度鼓励病人首先到私人诊所治疗,然后在私人诊所技术手段或者设备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转院到大型医院。其中对科研感兴趣的,会选择专职科研工作,当然和我国一样,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会成为政府卫生医疗机构的职员,公立医院的医生或者加入医药公司研究部门。

结论

相对于我国医学教育,德国更注重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我国的众多英语和体育等占据的众多课时,德国更多是学生自学或参与俱乐部的形式,这一点在我国值得借鉴,同时对知识掌握的严格性要求,也值得在我国逐步转变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中保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统一中借鉴。总体来说,德国医学教育起步比我国早,教育系统较为完善,因此,我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健昌.德国医学教育模式浅析.中外医疗[J].2008.67-68

[2]. 靳晓丽,肖蕾,张欢,陈迟,于泓,赵中辛.浅谈中德两国本科医学生教育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6).10-12.

[3]. 吴煜农,武和明,陈宁李明.德国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J].2006.(14),275C276.

[4]. 李均.中德口腔医学教育体系比较分析.北京口腔医学[J].2008.(16),228C229.

[5]. 杨东亮,徐明生,黄万武,查远莉,李涛.德国医学学位教育的研究与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7.73-76.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知识生产模式;博士教育;制度变革;现代性“现代化是一个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扩增过程。现代知识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制度必须行使的功能,这又反过来影响了制度本身。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现代功能对传统制度的冲击构成了现代化过程的核心。”[1]可见,现代知识增长影响了社会制度传统功能正常运行,同时促进社会制度的现代性转变,以便履行新的社会功能。毋庸置疑,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博士培养制度同样受到现代知识增长的影响。

迈克尔・吉本斯指出,有足够的经验表明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改变[2],集中体现为知识生产从学科语境向应用语境的转变。伴随这种转变,知识生产出现系列连贯性、异质性特征的扩增,即知识生产现代性的扩展。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给传统博士培养制度产生哪些冲击?传统博士教育应当拓展哪些现代性来回应现代知识生产呢?

一、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的特性与关系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品格、性质、状态。[3]“传统性”是“现代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知识生产传统性是学科语境的知识生产实践呈现的系列特征。知识生产现代性是应用语境的知识生产实践呈现的相关特征。知识生产从学科语境向应用语境转变本质上是知识生产传统性向现代性的扩展。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1.知识生产模式1的传统性

知识生产模式1(Mode 1)是指在认知语境中,知识生产基于学科分工,以推进知识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知识生产方式,即“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其传统性表现为:一是学科性。科研活动以学科为基础,追求“学科知识”的生产,不注重通过科研活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二是学术性。科研活动偏向基础研究,资源如何配置由科学家自我决定,体现“为科学而科学”的理想和科学探索的自由,研究成果何时应用于社会,没有明确的规约要求,投资者与执行者呈现一种松散的“契约关系”。三是同行评议。学科是学者彼此交流的平台,学者群体依据专业背景建构学术共同体,依靠同行评议衡量个人学术贡献,贡献评判以学科知识进步程度为主要指标。四是等级性。学术共同体承认内部的社会分层,形成以学术声望高低为特征的权威结构、以学术职务为标志的等级结构。五是同质性。知识生产交往活动发生在学科和专业内部,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质量指标,以学术事业为终极目标。

2.知识生产模式2的现代性

知识生产模式2(Mode 2)是指发生于应用语境,以解决特定问题为目标,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知识生产方式,即“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其现代性表现为:一是跨学科。学术团队由学术界内外的实践者(practitioners)组成,从事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不仅应用既有的知识,而且生成跨学科知识的理论结构与实践模式。这些知识成果无需归并到具体学科,却在新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下持续传播。二是应用性。知识生产因应用问题而起,但比起传统应用研究具有多样的智力供给和社会需求特征,活动目的不仅要推进知识发展,还要关注问题解决的多重效用。三是多方问责。“社会问责已经渗透到知识生产的整个进程之中”[4],质量控制不仅要考虑学术标准,还要关注不同的个人、团体的价值观及喜好。四是平等性。拥有不同知识、技能的专家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人,汇聚在问题语境中,平等参与、共同磋商问题解决的方案。五是异质性。研究团队的构建未被制度化,成员因问题语境而改变,同外界互动的场所与方式呈现多样性。

(二)知识生产模式1与模式2的关系

模式1和模式2是知识生产延续到不同阶段,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方式,彼此不是一种消灭与被消灭、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而是继承与超越、同源与异质的关系。

1.继承与超越相统一

所谓“继承”是指知识生产“模式2”乃“模式1”的一种衍生,是沿着科学、技术的传统学科结构出现的。“在某种程度上,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建立‘模式2’的方式将会取决于‘模式1’中的机构想要适应这一新环境的程度。”[5]可见“模式2”不是替代“模式1”,也不是优于或劣于“模式1”,而是对“模式1”的补充。所谓“超越”是指知识生产“模式2”具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社会规范,知识生产实践能突破学科藩篱步入跨学科的社会和经济情景之中。

2.同源与异质相并存

所谓“同源”是指知识生产“模式2”、“模式1”源于近代“实验型”知识生产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嬗变,属于科学职业化、专业化的催生物。所谓“异质”是指回应科研活动性质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认知与社会规范。“同源”与“继承”有利于知识生产者在学科和应用语境中自由出入,相互渗透,共同推进科学知识的进步;“异质”与“超越”能促进知识向社会弥散性传播,并随时被重新配置,实现知识的异质性增长。

二、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对博士教育的意蕴与挑战“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博士的培养过程”[6],必须认清“模式2”的现代性赋予博士教育的丰富意蕴,同时明确其提出的新的挑战。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背景下的博士教育变革(一)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对博士教育的意蕴

1.学术交流公共空间更为广阔[7]

知识生产从学科性向跨学科转变,开拓了学术活动的空间,既提供了博士生学术交流的渠道,也利于博士生提升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盖勒特所言:“这种专门、高度先进的科研活动,相当多地集中在大学以外,对于有抱负的年轻学者是特别有价值的。”[8]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被吸引到这些应用研究项目,通过活动主体的“理往”,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异质知识洪流冲击学科思维定势,促使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生反思各种问题解决策略,发现知识储备的缺陷和不足,主动涉足其他学科知识公共空间,把异质知识融入已有知识结构,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将“科学研究的发展建立在新的观察或经验的基础之上”[9]。

2.学术训练互动网络走向开放

知识生产从学术性向应用性转变,大学知识生产、学术训练的中心地位受到震动,知识的消费者逐步增多,专门提供知识应用、知识服务的公司大学兴起。受信息技术影响,博士生接受科研训练的方式已经突破时空限制。博士生可以将自身知识储备的信息、学习情境提交公司大学。公司大学按照用户至上原则,可为博士生提供量身定做的学术训练方案。同时,象牙塔外,应对市场多样化需求而成立的问题解决团队,越来越体现出科学研究、人才训练的优势。博士生参与问题项目研究,既可以接受跨学科学术知识的训练,又可以学会具体问题处理的技能,体现学习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

3.学术创造竞争机制越发理性

知识生产从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增强了学术组织的民主和包容,有利于博士生养成批判意识和理性行动。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指出:“创造和理性是科学知识增长的两大动力,而理性原则又是学术批评的规范。”[10]科学知识的增长需要个人敢于提出新颖观点,更需要接受理性的批判,即创新是理性批判的结果。批判意识是博士生学术创新的前提。问题语境中临时组合的学术组织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没有高度集中化的智力权威、固定声誉的等级秩序。这种分散状态生成宽松自由的氛围,来自不同学术组织的研究人员,民主平等地运用“逻辑矛盾”批判工具,全面开展内部磋商,进行科学理性的批评与对话。博士生在参与批判、反驳的活动中,能祛除思想中夹杂的具有个人观念、价值特征的元素,使理论更具解释力、方案更有适切性,能够形成一种为学术而工作、为真理而论争的学术精神。

4.学术研究责任意识趋向双重

知识生产质量控制从“同行评价”向“多方问责”转变,有利于博士生明确智识社会中知识者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履行“学术人”和“人”的双重角色。知识的商品化,吸引越来越多的知识者游荡于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项目。但“知识生产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大多数部门中仍然存在”[11],多数知识者依然在履行“学术人”的学术使命,关注研究活动对增加学科知识储量、促进周边学科发展的作用。同时,作为问题项目委托方的“人”,知识生产主体时刻反省知识成果是否解决了情境问题、维护了出资者与赞助人的既定利益,是否违背了问题项目局外人的大众利益,以维护自身在知识生产中的智力声誉。“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常作为一种默会知识弥撒在问题语境中,博士生浸泡在默会知识中,能有意识地养成作为未来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良知和学术责任,在遵循学术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下,防止教学和科研的过度商业化。

(二)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对博士教育的挑战

知识生产模式转变给博士学术交流、学术训练、学术创造、学术责任等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博士教育传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以学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遭遇挑战

国内现行博士培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院系为平台,以专业为支撑,以课程为推手,以博士论文为关口,指派本学科具有博导资质的教师指导博士生的日常学习和实施学业监督考核,论文评价主要依赖本学科学术权威的评议。总体上,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答辩都束缚于学科领域。历史上,以学科为中心的博士教育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基础科学研究人才,这可从科技攻关、战略项目的贡献中得到证实。但基础研究人才仅是国家战略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原创知识,也需要具备多学科背景的科研人才对现有各个学科的原创知识进行集成、整合和重组。博士生培养有必要基于多学科、跨学科的场域,养成多学科、跨学科看问题的视野,克服单一学科线性思维惯习。跨学科作为一种可行的研究和育人方式在众多诺贝尔奖中得到证实。“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发了91次,其间有48项原创性成果涉及到其他学科体系,占总颁奖次数的53%。”[12]

2.以学者为目标的教育目的受到质疑

博士教育的传统定位是将博士生培养成为未来的一代学者,使博士生成为本学科知识遗产的继承者和新知识的创造者。拥有博士学位理应从事学术工作的逻辑,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击得支离破碎。依据美国“博士毕业十年后调查”统计,80%的博士毕业生在高校管理部门、产业界和政府部门工作。[13]在国内,博士去非高校、非科研单位就业比例也达到了43%。[14]圈外生活,博士学位并没有给博士们带来与硕士、学士相比的比较优势,狭窄的专门化知识,反而让他们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拥有就业领域相关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硕士、甚至学士,却能利用“认知公正”[15],压制博士生可能的就业行为,扩展自己就业成功的可能性。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除了博士招生扩大等原因外,博士教育培养目标错位是关键因素。在应用语境知识生产模式下,博士教育目的仍然主要坚持培养学者,而不是培养各个行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技术服务人才。

3.以师徒为特征的师生关系日益异化

通常,国内博士培养采用单一导师制。近年有些高校试行导师小组培养制度,但实际运行中流于形式,仍然是一对一的师徒式关系。这种制度下博士生高度依附导师,因为导师拥有研究生院委托管理学生的权力和全力指导学生学业的自。“师徒关系”受学术资本主义与科研资源市场配置的影响,异化成“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学生期盼导师的项目和经费支持,早日拿到博士学位,导师需要“劳动力”,完成科研项目既定任务。两者仅关心各自所需的产品,常常淡化学术互动的过程。这种学术训练方式在后现代大学来临之际被称为“前现代特点”[16]。这种单一导师制已经难以满足知识生产新模式的异质性、跨学科等特性对知识生产者素质的要求。“模式2”中的知识生产,倡导知识质量的“多方问责”,要求参与知识生产的人员具有良好的跨学科知识、多方协同的技能。这需要建立一种跨学科、多形式的博士培养制度,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多元、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识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17]

4.以论文为核心的质量控制屡遭责难

抓住博士论文这个节点,监控博士培养质量本应无可厚非。可博士论文从选题到答辩却屡遭学术圈内外人士责难。传统学术博士论文选题一般以本学科的热点问题或前沿领域为研究对象,注重推进本学科理论知识的发展,研究成果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联系不太紧密。《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显示,“60%的培养单位博士学位论文不同程度上存在选题较为宏大、空泛的弊病”[18]。英国大学副校长、校长委员会(CVCP)在《英国博士指南》中指出:“哲学博士不仅仅是‘产品’(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而且应当是‘过程’(对研究者的训练)。”[19]以博士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评价似乎应该作出让步,学术训练、研究技能、职业胜任也应成为博士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因为高深学术训练所获得的技能、方法,具有可迁移性,在以后的学术抑或生活中都可以发挥作用。博士教育应当强化课程学习、学术训练等过程的质量问责。

三、适应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的博士教育变革从上述分析中,我们获知知识生产现代性扩展深刻影响到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深化博士教育改革的措施必须回应知识生产“模式2”的现代性特质的要求,以及知识生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避免“博士培养的真实过程产生扭曲”[20],以便提升博士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切性。

(一)树立开放性的博士培养理念

如前所述,知识生产的应用性、跨学科特质提供了在学科、高校、科研院所之外培养博士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树立开放性的博士培养理念,即在不否认学科语境下人才培养价值的基础上,博士培养要适应知识生产应用语境的要求,在跨学科、交叉学科、产学研行业、地域之间开展博士生的学术训练活动。首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国家要提供跨学科博士教育的政策支持,鼓励整合资源建立交叉学科研究院,设立交叉学、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举办交叉学科交流刊物,形成交叉学科学术共同体。“麻省理工学院设立66个跨学科组织,多数成熟的跨学科组织已经涉足博士生教育。”[21]另外,“荷兰在1997年已经拥有110多所大学研究院”[22]。其次,鼓励部门协同培养。部门协同培养博士在美国已有先例,“兰德公司设有培养跨学科和多学科人才的研究生院”[23]。2010年我国启动高校―工程研究院所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试点工作,但成果及经验还有待总结。再次,倡导区域交互培养。区域交互培养可以采取国内与国外、境内与境外、自费与公费、“访学”与“授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德国,联合培养的制度越来越常见。“拥有本科学位便可攻读欧洲联合办学的博士学位”[24],“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了55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国际研究生项目”[25]。再次,加强导师团体培养。目前,我国80%的博士生是由单一导师指导,50%以上的学生期望尝试和引入导师制以外的制度。[26]团体联合培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单一制度的诸多不足,尤其是在多学科、跨学科的博士学术论文指导方面优势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博士生可以从更多导师身上汲取默会知识。

(二)确定多样化的博士培养目标

知识生产的应用性和多方问责特性,赋予博士培养过程更大的“社会责任”。博士培养规格不仅要适应学术职业的内部招募,还需满足社会生产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促使博士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即注重研究型、专业型、跨学科博士教育并行发展。有学者指出,社会对专业硕士的需求将逐步达到对整个研究生教育需求的70%,对专业博士的需求更大。[27]但统计显示,我国博士生教育存在结构不合理、类型不协调、比例不恰当等问题。2013年博士生招生总规模为69000人,学术学位67195人,专业学位1805人,专业教育博士仅占2.62%。[28]而2010年工学博士学位授予占总学位数的35.54%,工学、理学、医学三门学科学位授予数之和达到64.82%,人文学科(哲学、历史、文学)仅为7.22%。[29]依据社会需求,博士培养目标调整的总体方针应从学术型向专业型博士教育转变。首先,压缩学术型博士招生计划,逐步扩大专业型、跨学科博士招生计划。可适当降低工学博士的招生计划,适当扩大人文学科的招生比例,逐步扩大专业型、跨学科博士学位点的招生名额。其次,削减部分较低水平研究型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学位博士点。据学者统计,至2011年,我国有五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分别是:临床医学博士(1977年48个),兽医博士(1999年71个),口腔医学博士(2006年13个),教育博士(2010年15个),工程博士(2011年25个)。[30]美国至今,已在50多个学科领域授予专业博士学位。[31]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专业博士学位发展还有较大空间。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扩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综合性的博士培养课程

知识生产的跨学科和异质性,提供了博士生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民主、平等交流的机会,但相互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博士生与其他学者的知识结构交叉重合的程度。这要求博士生课程具有综合性,即课程要由本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方法论课程共同构成一个课程体系。综合性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博士生基本的研究能力,以便胜任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但博士生学术训练具有前沿性,很少存在系统成熟的博士生课程,大学应当设置多样、齐全的科目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自己根据研究兴趣与著述需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有学者认为,“我国博士生的相关学科知识水平相对较低”[32],“博士课程的前沿性状况还很不理想”[33]。因而,博士课程建设要注意两个原则:首先,注重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课程内容要包含本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重点、尚无定论的问题,凸显内容的可探索性与研究性,同时要关注邻近学科或跨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其次,注重课程选择的灵活性。课程设置应是选修课和必修课的结合。尽管国外有些大学从未规定必修课程,适当的必修课可以积淀深厚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应该注重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选修课要关注博士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荷兰跨校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项目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开设课程依据培养不同的研究能力区分为专题取向、方法论、介绍性与暑期课程。博士生可以根据研究需求选修课程,并可申请免修课程。[34]在北美,研究生课程学习受到特别关注,“甚至可以要求学校为自己单独开设所需课程”[35]。

(四)推行形成性的博士培养评价

知识生产“多方问责”要求博士培养过程体现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和意愿。论文质量的目标监控主要体现学科知识创新的意愿,还必须强化博士培养的过程监控,适时体现学术职业之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智识社会,能够体现卓越博士教育的有效证明是毕业生能适应复杂的劳动力市场。大学为此需要接受社会各方的信息反馈,勾画出市场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的典型特征,制定出明确的博士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强化培养过程的指导和监控。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职能部门主要依据课程学习、综合考试、论文开题、发表科研论文、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等六个环节对博士培养过程进行监控,整个监控具有“结果导向”特征,属于一种“总结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够衡量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在博士培养评估中是不可或缺的,但它是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受师生人情关系等非理的影响,博士培养过程监控基本上属于一种形式上的监控,未能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用于改进整个培养活动,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与喜好没有得到及时关注。形成性评价却能够有效地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与期望,及时作出改进当前状况的相关决策。推行形成性评价,首先要明确阐述博士培养目标。美国“博士生教育及职业准备调查”发现,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同博士培养过程与课程内容、培养目标与职业准备存在“三效错配”有密切关系。[36]其次,要细化培养目标为可测量的学习成果陈述。同时,确定有效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建立敏捷的信息反馈机制。近年,美国明尼苏达等大学试用电子档案袋评价法,能让师生进行连续自我评估、主动地建构知识,作好充分就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47-48.

[2][4][5][英]迈克尔・吉本斯等著.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陈洪捷,沈文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13.

[3]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6]陈洪捷.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与博士质量的危机[J].高等教育研究,2010(1):57-63.

[7]陈玉祥.高深知识论――基于大学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2.

[8][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3.

[9]马万华.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与学术研究的多元发展机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1):44-51.

[10]林葆.学术批评宜理性[N].人民日报,2013-06-20(07).

[11][英]托尼・比彻,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M].唐跃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12]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5-109.

[13][36][美]佩吉・梅基,内希・博科斯基.博士生教育评估:改善结果导向的新标准与新模式[M].张金萍,娄枝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87,23.

[14][2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7,42.

[15][美]史蒂夫・富勒.智识生活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16][19][20]陈洪捷等.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34,157.

[17][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18]朱建华.中国博士毕业平均年龄33.17岁,女博士比例上升[N].长江日报,2010-12-07(09).

[21][23]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46.

[22]骆四铭,张应强.整合优质资源 培养创新型博士[J].比较教育研究,2009(4):37-41.

[24][27][34]刘献君.发达国家博士生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7,15,176.

[25][美]Maresi Nerad &Mimi Heggelund.博士教育全球化:动力与模式[M].李毅,张国栋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6.

[26]范皑皑,沈文钦.什么是好的博士生学术指导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3):45-51.

[28]郭莹.研究生招生增招2.3万人[N].京华时报,2013-04-13(08).

[30]李云鹏.20世纪美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专业博士学位的发展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3(3):109.

[31]朴雪涛.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发展的特征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5(5):81.

[32][33]罗尧成.我国高校博士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49-154.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7篇

为母苦读医学

1914年12月6日,裘法祖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其父亲曾是清朝的秀才。裘法祖在7个兄妹中排行最小。聪明勤奋的他,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德语。

1933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裘法祖的母亲突然腹内剧痛,不止,医生、郎中都束手无策。不久,母亲就痛苦地离开了人世。裘法祖含悲查阅西医书籍,发现母亲竟是死于阑尾炎。在国外,这种病只需要做个十几分钟的手术就能解决问题。

裘法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解除千万个母亲的病痛。

他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长”。医科前期结业考试,成绩斐然,解剖学获得满分。坚实的解剖知识,为他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靠两个姐姐的资助,裘法祖西渡德国,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连年获得奖学金。在学习期间,他一度与家庭失去联系,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许华平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阑尾炎”,成了他今生难忘的一个心结。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读预科、到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留学、在德国施瓦本医院担任外科医师,他最先学会的、做得最多的手术,都是阑尾炎。

1941年。德国。裘法祖开始他行医的第三例阑尾炎手术。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术后第五天,这位病人突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有什么问题,可导师的一句话让裘法祖记了一辈子。导师说:“裘,这是一个四个孩子的母亲。”

从此,在裘法祖操起手术刀那一刻,他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

而在他眼里,每一个病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大家庭里的母亲、父亲和亲人。

中国的辛德勒

1945年,盟军加剧了对德国的轰炸与进攻。在德国的达豪镇、慕尼黑、兰德斯堡三座城市形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一座叫达豪的集中营,这个集中营里发生的罪行,曾震撼了后来攻入的美军部队。当时,纳粹党卫军获知美军正在慕尼黑周边活动,便强令达豪集中营的6000多名囚犯离开此地,前往南部,徒步穿行施塔恩贝格、沃尔夫拉茨豪森、柯尼希斯多夫和巴特特尔茨。在行进过程中,不少人因为无法继续前行而死于毒打或被击毙。

巴特特尔茨位于德国南部,是一座温泉疗养胜地,当时已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裘法祖正在这里的备用医院救死扶伤。他还清楚地记得,1945年4月的一天,他在手术室里正准备为病人动手术,一名护士跑进来大声喊道,外面躺着好多集中营里的犯人。对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早有耳闻的裘法祖,连手术帽都没摘就跟着跑了出去。在大街的一角,大约有40多名病弱交加、衣衫褴褛的囚犯戴着镣铐蹲在地上,他们实在走不动了,党卫军们站在那里,喝斥着让他们站起来。

他们已经动弹不得了,裘法祖回忆说,这些囚犯都得了伤寒。“让我把他们带走。”他鼓足了勇气,大声地对那些军官们说道。“初生牛犊不怕虎。”裘法祖对自己那一刻的大胆这样解释道。

裘法祖从纳粹党卫军手中接收了这40多名囚犯,在几名女医生、护士帮助下,裘法祖他们一起把犹太囚犯们安置到了地下室里。在大家的精心护理下,囚犯们的生命得以保全,比起因生病而被枪毙的囚犯,他们真算是幸运的了。

当时裘法祖曾和他的同事贝莱茵、茹厄夫等人立下了“君子协定”,他们誓将这件事永远隐瞒下去。然而生者总是知恩的,获救的犹太人“泄露”了裘老当年的奋勇与无私救助。 198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驻华大使代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统冯・魏茨泽克,向裘法祖颁发了联邦德国大十字功勋勋章,这是德国设立十字勋章以来,第一次将这一殊荣颁给了一位亚洲人。

70年的医术传奇

1946年10月,裘法祖携妻儿乘船回中国。后来,当人谈起他放弃在德国稳定的职业生涯、毅然回到祖国母亲怀抱这件事。裘法祖回答得很“粗俗”:“我们的鼻子总是塌的,我们面孔总是黄的。只有在中国,我们才是主人。”

裘法祖一回国,在中国外科水平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开展了一系列当时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由于才华出众,1949年即被推选接任我国外科界前辈黄家驷的上海外科学会长之职。并于1948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1952年裘法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军医大学救治志愿军伤员。

1956年,裘法祖随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到武汉后,长期担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现武汉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裘法祖的足迹遍布洪湖、阳新、蔡甸和汉南等曾经的血吸虫疫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自己动手――用木板搭建手术台,用蚊帐为手术台遮灰,用笼屉消毒手术器械和敷料;在没有麻醉和血源的条件下,积极开展脾切除手术挽救病人生命。这可是在城市大医院都属于高难的手术啊,裘法祖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把它们带到了偏远的乡村。

三十年前,裘教授还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一个姓袁的小孩患胆管畸形,当时有些医院就不给他看,后来裘教授收了,给他了胆管畸形的矫形手术,把病治好了。病人的家属为了感谢裘教授,给孩子改了一个名字,裘党生。裘教授姓裘,党嘛是共产党,感谢裘教授,给他的再次生命。

裘氏手术刀法如神,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有同事称赞“他要划破两张纸,下面的第三张纸一定完好。”

在外科手术方面,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少于20种。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前任校长吴在德曾谈起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在被送到急诊室时就已死了,他的儿子硬是不相信医生的诊断。在天亮时,他用车子把父亲推到了裘法祖家楼下,非要请他下来看看父亲是不是真的死了。裘法祖一路小跑下来确诊,看完后说人的确死掉了,你赶快送走吧。这人才肯离去。“这是别人对他医术的信任。”吴在德说。

裘法祖对病人极其负责。裘法祖的学生吴孟超院士曾见过这样一幕:裘法祖趴在病床边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

有一次一个病人,在武汉市第二人民医院,他早上起来生炉子的时候一下子肚子痛,肚子痛就昏迷了。到医院内科医生说,这是急性肝炎。后来请裘老去了,裘老说不是急性肝炎是胰腺炎。检查的时候裘老问了他一句话,这里痛不痛啊,我的手是不是很冷啊。后来这个病人抢救过来了。至今这个病人还记得裘老这句话,问他手是不是很冷,就是这个小动作,让他深受感动。

裘法祖曾接待一老妇来诊,病人言说她肚子非常不适已有很长时间,问过病情后,裘法祖让其躺下,又仔细按摸检查她的腹部。检查后她紧紧握住裘法祖的手,久久不放,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我去了六七家医院,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按摸过我的肚子检查。”

上世纪50年代,他开创了我国晚期血吸虫病外科治疗,为上百万患者开辟生命之路;70年代,他主持门静脉高压外科治疗,手术时间缩短3小时,治愈率提高到80%以上,这一成果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80年代,他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器官移植机构,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研究。他主持的肝移植至今保持“手术例数最多”和“存活时间最长”两项全国纪录。

他改进的胃大部切除手术,胃肠吻合前先缝扎胃黏膜下层血管,使手术后吻合口出血大为减少;改变国外切除胃体积80%以上的老规则,切除部分仅稍稍超过50%,术后病人不会发生小胃症状,溃疡又不会复发,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近70年的医学生涯,技术上的千锤百炼和丰富的经验累积,造就了“不多开一刀,不少缝一针”的“裘式刀法”。同济医院骨科专家罗永湘说,裘老术前准备认真仔细,术中一丝不苟。整个手术干净利索,一场手术下来,几乎没有废动作,体现了极强的手术驾驭能力。

2004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医学家”称号。而在他看来,200`年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才是他的最高成就。

“裘氏刀法”代代有传人。

裘法祖说:“只有弟子做得更好,科学家才是成功的。”长期以来,他诲人不倦,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医学人才。

裘法祖是临床医学家,可他大半精力花在了医学教育上。在担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22年中,他主持编写了以五年制医学教材为主体的50多种医学教材。我国现在的外科医学主流教材,都是他一手策划和组织编写的。

裘法祖要求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讲、会写”。不仅要会做手术,还要著书立说,总结经验,给后人留下财富。如今,“三会”已成为卫生部培养临床博士研究生的标准之一。

“医生一个错误,病人却要为之付出一生的代价。”裘老对学生很严厉。同济医院院长陈安民回忆当年裘老带学生的情景说:“裘老查房时,我们这些负责主诉病情的年轻医生最紧张了。如果对病人病情了解不准,回答不出问题,裘老一定会狠狠批评。”

更多的时候,裘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每次手术前后,他一定要亲自清点每一件手术器械、每一块纱布。从医69年,施行手术无数,未错一刀。他的手术台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手术台。

每天晚上八点,裘法祖在照料好身体欠佳的夫人后,总是准时走进书房,埋头读书、写作,直到第二天一两点钟。这样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一直到去世前一天。

他教育医生要惜时,要抓紧时间学习。他说:“要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就去问赶火车的人;要知道一秒钟的价值,就去问那些出交通事故的人;要知道千分之一秒的价值,就去问奥运会的亚军。”

他严谨求实,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刘志苏的博士论文是裘法祖评审的。他回忆说,他把论文拿回来时吃了一惊,厚厚一本论文,每页都有裘老的字迹,甚至标点符号都一一改过。

即使在“”期间被派去做卫生员,他也是认认真真把医用辅料整理好,准时送到门诊。主编《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时,800万字的一部书稿,每一篇,每一页,每一个标点他都认真看过。

“自编完那部书后,裘教授累得直不起腰,从此再没直起过。”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主席、同济医院教授陈孝平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至今,裘法祖已培养出三代学术带头人,仅在同济医院,经裘老培养起来的副教授以上的医学人才就有50多位。国内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被誉为“破译了肝胆密码”的吴孟超院士说:“裘老是我永远的恩师。”吴孟超院士在当学生的时候,就非常认真地学习了“裘氏刀法”。1975年,安徽一个农民肚子鼓得像十月怀胎的孕妇,没人敢手术。吴孟超亲自主刀,为病人切下了重达18公斤的巨大血管瘤。至今,这个重量保持着世界纪录,病人还活着。裘法祖说:“这么难的手术,当时我自己也做不了,他远远超过了我。我非常自豪。”

2005年,吴孟超亲手从总书记手中接过我国最高科技奖桂冠。那一天,年过九旬的裘法祖在武汉得知消息后兴奋不已,裘法祖说: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体外培育牛黄”曾获中国科技大奖。获奖公示时,排名第一的是裘法祖的学生蔡红娇。“院士怎么排在学生后面?”不少人提出疑问。“当然应该她在前面。成果是蔡教授花十几年心血完成的,我只是对她有些支持。凭什么名气大些就排第一?”裘教授回应。蔡红娇则坦言:“没有裘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我完不成这个课题。”

“裘老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中国医师奖得主张应天回忆恩师时说:“我常在讨论学术时提出跟裘老不同的观点,裘老从没因此批评我。他是个很包容的人,鼓励我们提出不同观点。”

青年医生申威说,全国医学生都读裘老的教材,都是他的学生。

就是这样一位医学泰斗,裘法祖却一直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他住的一套55平方米的房子50多年一直没挪动过。直到前几年学校极力要求,将隔壁房子打通,房子才大了一些。有关领导曾多次请他搬到大一些的房子里住,他说:“子女都不在身边,不需要那么大房子,够住了就很好。”

他不同意被人称为“外科之父”,他说:“中国外科学是好多人一起建立的,好多人的贡献比我大。”

他经常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他说自己的幸福秘诀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2004年,他把自己140多万元的科研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普通外科青年医生奖励基金。

传奇的异国绝恋

裘法祖与夫人裘罗懿邂逅于浪漫的慕尼黑大学校园。1945年两人结为夫妇。

裘罗懿原名叫罗尼・科尼希,出生在德国伊莎河畔一个工程师家庭,裘老在德国认识她的时候,她才18岁。为了丈夫的事业抛弃了舒适的生活,裘罗懿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来到中国。

60多年来,裘罗懿给予了裘法祖最大的支持和安慰。1951年,裘法祖以外科医生的身份参加了抗美援朝,1954年至1958年还同时担任上海和武汉的外科教授,每个星期都要往返两地给学生上课。裘夫人在那段日子经常是一个人,她很少能见到丈夫,在家要照看3个小孩。她不仅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家庭,同时还陪伴丈夫走过事业的每一步。1958年,经总理的批准,罗懿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德国人。

1979年,裘法祖夫妇到德国去访问的时候,慕尼黑市长在接待宴会上说:“裘夫人,您为中德友好工作做了很多贡献。我们愿意恢复您德国国籍,您可有双重国籍而便于工作。”但裘夫人说:“我非常感谢议长的关心。我在中国生活得很好,很愉快,谢谢大家!”她至今只有中国国籍。

多少年来,每当丈夫外出,裘夫人都会在窗口看着丈夫远去。裘法祖曾说他们的婚姻是全世界最美满的婚姻。几十年了,夫妻两人住在这50平方米的房子里,而这间整洁的小屋子总是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裘夫人教会了3个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家里还时常举办家庭音乐会。

裘法祖是幽默浪漫的,裘法祖从病房下班归来,走近楼下就吹口哨,而“妈妈”裘罗懿一听到“暗号”,就会欢喜地从屋里扑到窗口去,扔出一个橘子或苹果向“窗外的那个他”打去。后来,裘罗懿身体不便,她也会站在窗口目送着丈夫来来去去。

裘法祖是温情细致的。下班回家,裘法祖首先要陪妻子看新闻联播,并从旁翻译……临睡前,两人手牵着手,一同欣赏古典乐曲:肖邦、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待妻子在优美的音乐中渐生睡意,裘法祖帮着妻子盥洗就寝完毕。到这时,裘法祖书房的灯才亮起。

裘法祖生前,每晚都要帮体弱多病的夫人洗漱、照顾其休息后才开始工作,学生们都知道恩师的情况,所以晚上九点以前从来不会给他打电话,只怕打扰到裘老照顾夫人,裘法祖曾说:“几十年来,她给我的帮助和支持太大了。我所能补偿的就是出门后早点回家,陪她看电视,一起听听音乐。”

“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做夫妻。因为老太太只爱我一人,我也只爱她一人。”裘法祖曾说:“我叫她‘妈妈’,她叫我‘小老头’。她在教育孩子上很成功,两子一女都读了博士,所以我叫她‘妈妈’。而在她心目中,八九十岁已经是老头子了,可又不愿意把我叫老了,她认为我还年轻,所以就叫我‘小老头’。

面对死亡,裘老曾坦言,“我们两个谈过一次话,哪个先走,她先走还行。如果我先走,留下她一个人怎么办?她走了,我也就跟着去了。”如今,裘老驾鹤西游,裘夫人此情此爱更与谁人说!

一息尚存工作不止

2008年5月24日,四川地震伤员转诊来武汉同济医院,94岁的裘老主动请缨,担任医疗专家组顾问。当天中午,伤员住进“爱心病房”不到10分钟,他就拄着拐杖赶到病房查房,参加会诊。

6月7日,裘法祖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分析地震伤员救治情况,指出现代外科分科过细,很多专科医生不具备全面救治常识。普外科医生必须懂得心肺复苏、颅脑外伤救治等全面知识,才能更有效救治伤病员。去世前几天,还这样为完善我国外科学建言献策。

“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医学要有人的温度,要温暖病人。”“医生是做人的工作,要先交朋友,后做手术。”陈安民回忆毕业当年做医生时,裘老带着他们查房,来到骨科一位病情特殊的患者床前,他不仅问病情,还问病人家庭情况。

裘老对病人极端负责。他要求,外科医生在给病人开刀后的当天晚上,一定要去病房查看。他说:“不去看看病人,回去后能睡得着觉吗?”而由此创立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查房制度,也在同济医院外科一直沿袭下来,无论多晚,医生一定要到病房探视手术后的病人。

他要求医生尽可能减少病人的苦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能不开刀就不开刀,能开小刀就不开大刀”。四川地震伤员在同济医院治疗,截肢必须征得他同意。

裘法祖要求医生兢兢业业、谨慎细致对待每位病人。他说:“医生治病,是将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的。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让医生在他肚子上划一刀,对医生是多大的信任啊。这种以生命相托的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亲人般的赤诚。”

医学界人士都知道,裘法祖会诊从不收费。90多岁高龄,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一个电话过来,风雨无阻,马上就走,看完病直接回家。谁要给会诊费,他就会生气、发火。

一息尚存,工作不止。直到去世前一天的6月13日,他还在为他写的文章修改的一个字,翻阅多本专著后确定,上午交给出版社稿件,下午还垂询改得是否合理。

大医、大师、大爱!他不骄不矜,平淡自然,用一生诠释了爱的含义。他的科学态度、技术特色、道德情操和人格风范影响了几代人。

爱母亲,爱爱人,爱后辈,爱病人,爱国家……今天,带着爱,他去远行;带着爱,他将永生。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8篇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是我校全面落实校第六次党代会的开局之年,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改革创新规范发展”为主题,团结和带领全校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继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和谐,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一)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显著

学校通过召开第十一次专题教学研讨会,扎实推进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出台《医科大学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方案》,实现学校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新增临床药理学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新增临床医学专业成为第四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另有15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10项作品在全省多媒体教育评奖中获奖,其中2个作品获高教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进一步开展“以病例为中心”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的研究,开办第三期规范化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积极推进临床学院制教学工作,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获得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900万元。建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两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开展大学生村医工程项目研究。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七年制早期接触科研项目等工作成效显著,多个项目代表学校参加了国家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出台了《医科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办法》,推进招生工作阳光工程的实施。新增临床医学等7个本科专业进入我省本科第一批次招生,本科生源质量全面提高,共录取一本、二本、三本新生2856人。各层次、各类别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达到1000人,其中统招博士研究生52名,硕士研究生895名。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继续攀升

我校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排名大幅提高,自然科学研究排名跃升至省内第3位、省属高校第1位(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较上年各跃升2个位次。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全年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资助总经费3384.81万元,上涨52.35%。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总资助经费1038万元,实现连续8年保持递增,立项数和经费数继续稳居省属高校首位;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

重要遗传病基因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更名为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17个省级(重点)以上科技平台,积极推进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异地实体共享,加快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全年有19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19项成果获准登记,积极参与省内和跨省市的产学研合作对接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8项,中标教育厅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学位点建设力度

中药药理学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制定《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5)》,同时对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进行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的6个学科直接进入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组织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的申报,遴选出29个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获得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组织开展两批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新增科学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155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200人。成立研究生培养督导委员会,深化研究生教学培养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组织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申报工作,获评省级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6篇。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

积极稳妥推进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初步制定《医科大学岗位设置方案》。修订《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暂行规定》,出台《医科大学党管人才的若干意见》。召开校人才战略研讨会,制定《医科大学“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创新用人机制,完善以全职聘任为主、兼职聘任为辅的用人形式,完善对人事人员和合同工的管理。

继续实施“四百工程”,选派17名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访问或研修,建立健全青年 教师出国培训的长效机制。深入落实“百名博士”培养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持续提高,8人获得博士学位,19人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加强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内访问学者、课程进修、短期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落实省高校博士后工程计划,研究制定医科大学博士后岗位设置及招聘方案。

全年共有3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获省青年科技奖,28人入选第一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选,19人入选第六批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聘请2名海外特聘教授,20余名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举办第八期学生思想政治干部培训班,加强思政干部队伍建设。结合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学校内迁60周年等,开展爱国爱校系列教育活动。继承我校前身上海东南医学院的光荣传统,开办了第一期东南学堂培训班暨医科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实施一、二年级学生晨读制,在大一新生中恢复升国旗仪式和早操制度,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开展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知识讲座、开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严重心理问题者约谈等活动,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继续完善国家、学校、社会多层次,奖、贷、补、助、勤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服务体系,增设“徐叔云奖学金”、“天瑞律师奖学金”和“益佰药学助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继续举办春冬季校内人才市场,有针对性举办中小型专场招聘会,积极加强就业市场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校内和校外市场、有形和无形市场的作用。加强实习和就业基地的建设,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调查机制。连续第三年获省就业工作委员会“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获“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别达到100%、93.52%和77.17%,就业质量继续提升。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大力推进学校重点工程建设。新图书馆大楼竣工投入使用,老图书馆完成加固改造任务,3号学生公寓楼建设如期启动,和平苑职工点状楼结构封顶,荷花塘改造工程按时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稳步推进。校园数据中心机房如期建设并完工,学生宿舍楼、老图书馆网络得以改造完善,对新图书馆和校园大塘周边区域的网络干线地下管道进行了规划和施工,建成学位论文、教学参考书、虚拟参考咨询等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电子文献及信息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使用。

南校区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南区基础实验楼交付使用,完成了教学楼连廊工程和文化休闲广场工程。按照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规划,完成部分单位行政办公用房的搬迁调整,完成护理、公卫学院搬迁南校区工作。

(七)积极实施民生工程,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完成22项教学和行政用房、学生宿舍、职工住宅的维修改造工作,做好和平苑三栋高层入住及后续配套工作。努力办好学校食堂,学生第一食堂再次荣获“a级”食堂称号。积极开展春节、教师节等节日慰问活动,坚持看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和帮助经济困难户。完成幼儿园体制改革工作。

重视做好安全稳定工作,调整学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领导组,继续施行校长与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和防火责任书,落实层层负责的安全责任制。拨出80万专项资金,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了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为一体的全天候监控报警系统,制定了《医科大学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确保在各类紧急情况下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在各学院开展年度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考核,逐步建立我校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考核长效体系。坚决维护学校政治稳定,全校师生无一例参与“xx功”等习练或参与其它非法传教活动者;学校未发生一例。

大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举行以“感恩、凝聚、发展”为主题的内迁6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以“好学力行、造就良医”和“求真、求精、求新”为核心内容的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实施了晨读制,恢复升旗仪式和早操制度。加强校风、学风督查,加大对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和管理力度。促进了学风教风、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举办“医学与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俞吾金、陈国良、侯惠勤、汪利民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作讲座,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编撰出版《医科大学年鉴(卷)》,启动校史馆建设。

(八)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治校能力

召开学校发展战略务虚会,做好学校发展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健全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医科大学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医科大学校长工作规则(试行)》。重视调查研究,出台《医科大学领导班子调查研究工作实施意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和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医科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试行)》。

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强化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完成四家校办企业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收费政策,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建立政府采购组织和制度保障。成立学校招标工作办公室,规范采购行为。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严肃财经纪律。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规范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做好审计和监察工作。加大对基建、修缮工程和教学、科研、行政等领域的审计监督,全年审计基建维修工程项目145项,送审金额14300万元,审计核减额2874.13万元,审减率为20.1%。完成4位处级干部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和校内行政监察,出台《医科大学处科级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规范干部责任追究行为。

(九)大力推进附属医院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附院各项指标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实际开放床位2259张。学科学位点建设、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科教工作成绩喜人。外科病房楼及门急诊楼建成启用,pet-ct和3.0磁共振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管理,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再上新台阶;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治和援外、援川和对口扶持等工作,医院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荣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新中国六十年医疗卫生优秀单位等一批荣誉称号。

二附院开诊一周年,各项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开设床位873张,床位平均使用率92.0%。临床医技科室基本开放到位,成立肿瘤放疗中心和省内唯一一家小儿脑瘫康复中心;突出特色服务,在省内率先开放ct、磁共振24小时检查;医疗服务、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教学科研成果初见成效。

四附院顺利揭牌,发展步入正轨,医院改善了诊疗环境,购置更新了设备,加大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医疗指标呈增长势头,业务收入明显提高。

附属口腔医院努力提高办院水平,成功举办“口腔医学院(医院)发展论坛,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

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工作扎实推进,继续拓展临床教学基地,吸纳六安市人民医院为我校非直属附属医院。新建临床学院9家,教学医院1家,形成了以6家综合性附属医院为龙头,39家临床学院为骨干,33家教学医院为补充的临床教学基地网络。召开首届临床学院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临床学院建设的功能定位,提出了教学研究型医疗基地的新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事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和新突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深化改革,励精图治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医护员工同心协力,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向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学校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办学空间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办学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学校在部级层面上的项目、成果、品牌还不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不足;改革创新力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要求;办学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一些关系师生医护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民生工程还需继续努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全校上下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的发展眼光,创新思路、迎难而上,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二、工作的总体要求

全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校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造就良医、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为主线,以“巩固、谋划、改革、质量、发展”为主题,巩固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精心编制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化教育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和服务社会水平,团结和带领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医护员工,努力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聚焦重点难点,全面推进学校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再上新水平。

(一)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有所改善,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另外,省获批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对高等教育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要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统一思想中继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不断更新观念,抢抓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勇于突破。深入研究将要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全面完成学校“十一五”发展目标,认真谋划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注重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优化学科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主动在全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大格局中争先进位,推动学校办学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二)狠抓贯彻落实,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要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识,着力抓好成果运用和转化。去年我们在各个方面制定了很多好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加强执行力,在工作中抓好落实。要继续把学习实践活动以及工作实践中创造的有效做法制度化、长效化,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和用人导向;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扎实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三)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工作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

管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规范管理出效益、出水平、出成果、出形象。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条件,能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主要看管理。要通过科学管理的改革创新,加强效能建设。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继续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学习研究的氛围,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要大力倡导学习钻研现代管理知识和岗位业务知识,加强调查研究,激发创造活力,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清理并严格控制评比、评奖、评估和考核等活动,强化责任制和问责制,努力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让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始终坚持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发挥全体教职医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关心并积极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满怀热情地做好大学生的服务管理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为广大师生医护员工营造团结、文明、和谐、宽松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增加动力,提供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内涵发展为主,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变。开展“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活动月”活动,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落实“教学质量工程”,加强专业、课程和团队等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省特色专业和人才培养改革试验示范区,力争再建成1-2门部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课程。实施专业大类招生、拓宽专业口径、后期分流培养,积极推进教学内容、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开展学年学分制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二专业学位和双学位试点工作。改革学业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标准分制等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加大临床、基础相结合的课程整合力度,大力推进临床学院制改革和临床学院内涵建设。在现有临床医学七年制的基础上,逐步打通“五七互通”、“本硕博互通”、“国内外互通”的教育渠道,创办具有特色的精品教育班。召开以加强教研室建设为主题的第十二次教学工作研讨会,推进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办好第四期临床实践教学技能规范化培训班。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推进临床医学院建设。加快继续教育发展。

加大学科学位点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和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瞄准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启动项目,积极争创“国家行业特色学校”。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学科群。要继续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新建学科、弱势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学科之间的协调合作和平衡发展。整合资源,积极做好药理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申报国家重点学科的前期工作,力争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以上。

全面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创新工程”,调整完善我校研究生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监控,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落实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实施方案。认真做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遴选、推荐工作,力争实现“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零的突破。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育,推动我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工作。

力争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努力扩大部级项目立项渠道和份额,力争在国家“973”、“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课题立项和部级科技成果奖项上取得新突破,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要力争超过50项,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完善科研项目申报体系,支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勇挑重担,提升集团作战能力。积极培育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力争sci数超200篇,质量有新的提升。加大力度激励科技成果产出,今年力争获得省自然科技一等奖。实现大型设备开放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积极举办高层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升我校的科技竞争力。实施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申报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完成“四百人才”工程,实施‘海外人才招聘计划”,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背景的师资和学科高层次人才,加大杰出人才尤其是学术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在入选国家“”、“长江学者”上实现突破。有计划地与国外、境外高水平大学建立高层次人才合作培养机制。注重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培训考核制度,加快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人才队伍士学位所占的比例。今年拟引进急需专业博士60名(一附院20名,二附院15名,四附院和校本部25名),选送10名教师出国攻读博士、20名相关人才出国短期进修(1年以内)。继续加强和完善博士后管理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师资、医护、技术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党政管理、后勤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同国外、境外知名高校合作交流的途径和领域,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交流合作模式。继续巩固和加深与德国海德堡、乌尔姆大学的合作交流,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德堡大学攻读学位。完成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开展高层学术交流、青年教师进修访问计划。与日本千叶大学建立正式校际合作关系。落实与台北医学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万芳医院签订的备忘录内容;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试招英语授课留学生30名。

加快校园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3号学生公寓楼建设,启动实验教学综合楼建设,兴建一附院肿瘤治疗中心楼等重大工程。按照“总体规划、突出特色、重视民生、分步实施”的原则,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教学科研建设土地。主动跟踪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导向,积极寻求拓展办学空间。

加强实验室、图书馆、档案馆、校园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树立大后勤管理理念,逐步推进后勤目标管理机制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职能,改善服务质量,为全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推进向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转变

谋划制定“十二五”规划。成立学校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总结“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分析学校现状、面临的形势和重要机遇,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办学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对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建设内容、主要举措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讨论,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制定“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扎实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重大项目、重大问题、重大决定的决策咨询和研究机制。强化各级学术委员会作用,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优化配置。逐步探讨施行分级管理,逐步下放人事、财务、物资管理权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制度建设和效能建设,推进校务公开,精简会议、文件。

积极稳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政策精神以及省市有关规定,认真做好各级各类岗位的规范设置、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深化聘用制改革,提高用人质量与用人效益。认真做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激励效能和管理效益。

强化财务管理和监察审计工作。成立预算委员会和决算委员会,实行预算改革,严格财务管理,优化支出结构,科学使用各项经费,开展学校资源有效利用和绩效评价专题调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全面提升学校总体财务管理水平。强化对权力运行重点环节、重点部门的监督,加强财务收支和预算执行的内部督查,加强基建修缮工程、物资采购审计和专项审计。不断强化合同管理,切实规范招标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推进节能减排,严堵管理漏洞,降低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学生学风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举办第九期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培训研讨班,试行低年级辅导员导师制,完善辅导员队伍培养、管理、使用和考核机制,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世博会的召开等形势政策,开展对大学生重大国情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助学解困体系,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和帮扶工作。

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毕业生的相关“资格证书”的培训,加大毕业生就业信息畅通渠道建设,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将创业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扎实有效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继续开展暑期维修工作;完成原荷花塘改造等校园绿化、美化工程;完成和平苑点状楼工程;启动和平苑二期工程建设,努力完善供电、供水配套设施;积极为年轻教职工解决住房问题提供便利和帮助;关心教职工健康,继续做好职工体检;推进阳光体育工程,提高师生医护员工健康水平。

着力构建平安、和谐校园。认真进行学校各类安全隐患再排查再整改,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将安全稳定工作目标考核覆盖到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健全领导有力、责任明确、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体系。加强前瞻性分析研判,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促进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完善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健全预案,夯实工作基础。继续开展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和技防网络作用,不断提升校园治安管理水平。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维稳工作的研究,逐步实行校园网络实名制,建立校园网及子网信息审查责任制。着力构建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医患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做好“五五”普法验收和人口普查工作。全力做好在肥高校保密协作组长单位工作。

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大学文化体系,激励师生传承学校优良传统。加强校风学风、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引导校园文化风尚。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精神的理论研究。继续办好“医学与人文大讲堂”,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校史馆建设和校史的修订工作,启动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校史档案、校内文化遗产、人文景观在培育大学精神和建设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加强对校报、广播台、校园网络等校内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并完善校园网新闻审查台帐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附属医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全面促进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的发展。充分发挥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在医教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推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并带动各附属医院、临床学院的发展,形成特色学科与人才建设、教学与科研、临床诊断与治疗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各附属医院要主动适应和把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形势与机遇,加强医院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医教研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提升对学校建设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对直属附属医院实施目标管理,组建安医附属医院医疗集团。签订直属附属医院目标管理责任书,切实提高各附属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积极筹备组建以第一附院为龙头的安医大附院医疗集团。

第一附院要坚持“名医名院”战略,着力加强临床重点科室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专科。立足“科技兴院”,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要调整医院管理架构及服务流程,积极探索医院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综合绩效。第二附院要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积极推行医教研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加强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效力,进一步拓展医疗服务市场,大力提高医院的活力和竞争力,争创“三甲”医院。第四附院要积极拓展办院空间,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积极做好临床教学与研究工作。拓展附属口腔医院办院空间,力争附属口腔医院独立编制,独立建制。

加强非直属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建设。加强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附属安庆医院等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科研体系建设,对各临床医院、教学医院医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和支持,有针对性地开展考核、评估、检查。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9篇

凡到过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就诊过的华人,都无不争相传颂这家全美榜上有名、拥有120万人口的患区和4000多名医护人员的大型医疗体系,尤其是它的消化肝胆病系,其医疗技术之高,服务品质之优,管理水准之强,已在美国德州名声鹊起。那么,一个仅仅用5年时间即腾龙而起的医疗体系的奥妙何在?

要解开这些“玄机”,我们就不得不提及一位医学女博士――夏。她祖籍中国云南大理,出生于内蒙古大草原,后来又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有谁会知道,她在此期间历经了什么样的漫漫求索之路?

过五关斩六将,人生能有几回搏

说到夏,就不得不先谈谈笔者与她之间的渊源。

几十年前的那个火红的年代,我们的父辈唱着“祖国的好儿女志在四方”,从大江南北奔赴内蒙古包头市参与建设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基地。我们从小在一块儿长大,共同在那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热土上,度过了青少年时代。正是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开拓了我们宽广辽阔的胸襟,同时也炼就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后来,我们各奔东西,去追求各自的人生理想与目标。这一别,就是30年。再见面时,她已不再是我脑海中那个少年时的夏了,已经不再是那个身体羸弱、眼睛大大的、怯生生的小姑娘了……

那么,她是如何“华丽转身”,完成从一个草原小姑娘到医学博士、从临床医生向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转型呢?她又是怎样度过那段“过五关斩六将”的岁月呢?

当初,夏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攻读医学和生命科学双博士学位,并很快成为中国大陆考入该校的一名佼佼者。回首那段往事,夏常存感恩之心。她念念不忘曾经遇到的一位人生路上的“贵人”――由于发现“逆转致癌基因的细胞起源”而获得1989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Michael Bishop教授。因为哈佛医学院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别说外国人,就连美国人都很难考进去。 Michael Bishop教授却激励夏说,正是没有先例,才应当去刷新这个历史记录。人生能有几回搏?!于是,夏一边在哈佛医学院做实验员打工挣钱复习,一边参加严格的笔试和由六位教授、两名高年级学长组成的评委会的惊心动魄的面试,随后就是度日如年地等待“判决”……

喜讯总是在不经意间从天而降!一天,夏踏雪来到学校,刚走进实验室,便看到自己桌子上放着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激动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她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然后对着天空,向大洋彼岸的爸爸妈妈诉说起来,她要让在地球另一端的父母知道:您的女儿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夏清晰地记得,第一年刚进哈佛时,英语就是“拦路虎”,与当地土生土长说着母语的人相比,夏要困难得多,但她坚信勤能补拙。夏专门买了个小录音机,把上课时跟不上、听不懂的专业术语录下来,回来后再反反复复仔细听,把课堂上的知识弄懂;在别人去做运动、去玩、去看电影时,她却在争分夺秒地学习、补课。就这样,经过两三年含辛茹苦的学习,她慢慢赶上了美国同窗的步伐,也慢慢学会了他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在那段日子里,夏说她“别无旁顾”。现在看来,正是她这种专注于学习的“单一性”,才确保了她学业有成。

然而,或许夏也没有料到,正如一句佛语所说的:“往前走,好事坏事一块儿来。”夏在这场拼搏与超越的赛跑路上可谓“悲喜交集”――先是一次在商店里买东西时,碰到了一个刚回国归来的同学说:“听说你妈妈去世了,很多人都去参加了追悼会。”她乍听此话,顿觉天崩地裂;随后,在她准备博士论文答辩的最关键时刻,姐姐出了车祸遭受重伤;随后,又闻爸爸病危!她不得不这边要照顾姐姐,那边还要飞回包头探望父亲,同时又要紧张地备考。苦于分身无术的夏,只得利用夜深人静之时,牺牲睡觉时间而挑灯夜战,为答辩做准备……

在漫长的八年寒窗岁月里,至亲带给她的三重打击,她硬是挺了过来,真可谓“八年辛苦不寻常”!

最终,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博士和生命科学论文答辩,并被授予特殊的高级荣誉学位,以表彰她在攻读学位期间对医学和生命科学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她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当时和夏一起通过答辩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家庭背景,不是出身于医学世家,就是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唯有她是从中国内蒙古一个小小的边远城市,只身越洋参与竞争并赢得这一切的。夏说,她当时在精装版的论文扉页上写道:“献给我已故的爸爸妈妈,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写下这句话时,她说她就如同我们的体育健儿在奥运会颁奖台上的感受,看着国旗缓缓升起而热泪盈眶……

奋斗无穷期。拿到学位后,夏又决定申请去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结果她被这所在全美名列前茅、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威望的医院录用了。紧接着,一个6年住院医生的“大冲刺”又在等着她, 又一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磨砺要她去经历。期间,她在附属医院做过内科实习医生和消化肝胆专科实习医生。由于实习期间的突出表现,她在未毕业前就被哈佛医学院破格提升为讲师。在那段时间,她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值班时24个小时甚至36个小时不能睡觉是常事。这对于一个有着很强的体力和坚强的精神抗压能力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更何况像夏这样身材矮小的纤弱女子?

对于这些,如果你了解了夏那段“赤脚医生”岁月,也许就不会感到惊诧了――当年她到最贫困的农村下乡,在那个缺油少菜的环境下,做完饭后,爬满苍蝇的锅盖一掀开,它们就像雨点般地掉到锅里……她却能在那样艰辛的生存环境中,靠着“一把草药一根针”,专心致志地给当地患者解除病痛。有了此番经历,夏到美国之后的这些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一项调查表明,即便是最具才华的人物,也要有10年左右才能达到一流境界,研究人员称之为“10年法则”。因为成功就是高水平的重复。从夏的成功之路,我们不难看出:她这6年,不就和高尔夫的顶尖高手挥杆儿一样,看似一气呵成,其实是由多个动作组成的吗?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独秀别样红。就这样,夏一步一个脚印地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迈向了医学的巅峰――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此授予夏“年青科研学者和临床医生”奖……

“舍与得”,不得不面对的艰难抉择

夏告诉笔者,如果5年前不是因为一场偶然的人生变故,或许她现在还在波士顿的哈佛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做医生和研究员。那次变故的缘由,是夏的丈夫苏维加因工作需要,要调到美国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去,而她则要随夫而迁。这就意味着她必须要放弃哈佛大学医学院,同时也意味着她又要在另一个地方从头开始……

人的一生,往往要做出各种选择,经常不得不面临一个个“舍与得”的关口,有时候这种抉择甚至是很痛苦的。对夏而言,她的痛苦在于――自己已经在哈佛大学整整奋斗了将近20个年头!但是眼下她又必须做出“去与留”的取舍,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那样。

几经痛苦的抉择,夏最终将砝码压在丈夫这边。因为她忘不了20多年前与苏维加高中同学时,在学习上你追我赶、一比高低的青春往事,忘不了两人后来为出国留学而相互激励、共同奋斗、心心相印的通宵拼搏,忘不了丈夫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的十多年来、为支持自己的事业连孩子都没要的歉疚。夏说,她的成功,离不开丈夫的倾力帮助与最无私的理解。这么多年,他们是在风雨兼程与相濡以沫中走过来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夏最终决定也要以同样的奉献来报答丈夫对自己的一片真心和痴情!

当他们离开哈佛大学那天,100多位师生与同事难舍难分,一直把他们送到大门外。那个场面,对他们来说就好像电视剧《走西口》中的镜头,让他们三步一回头……

此后不久,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出现了一位“小不点”的华裔女博士医官,她就是夏!

初到德克萨斯州,仅凭着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和生命科学双博士的头衔和医学界久负盛名的声誉,夏很快就成了这个州排名前几位的几个大学与医院争抢的对象,但她最终却选择了一家名气较低的机构,而且一上任就一鸣惊人!

医疗就是服务业,

创新要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夏新供职的这家位于德州东部较偏僻的医疗系统,当时有3000多名职工,管理层的主要负责人一半都是由医生出身的人担任,这正是她最看重的一点。夏认为,临床经验对一个医生兼管理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病人不会按照教科书去生病”。她以医生的身份到这里来,不仅可以成为一名看病的好医生,而且这里尚是一张白纸,可以让自己描绘更多的图画,还有机会发展成为这个系统的领导人之一。这样的话,既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对整个系统的发展也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特别是夏以往在哈佛大学从事过医学研究和教育以及做过组织社区与预防医学有关的工作经历,更会使她在这方面的发展如虎添翼。如此一来,夏便可以达到“一箭双雕”――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型管理者,她可以积极探索和创新医院管理模式,紧密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促进医院稳健发展;作为一名具有临床经验的专家型管理者,她可以游刃有余地从医生的角度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而实现“管理靠制度,操作按程序,办事依规章”的管理模式。缘于此,一上任,夏就梳理出了一个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跨越式发展思路。

所谓从“大处着眼”,就是对这个大型医疗系统在战略发展方向上,重新进行全方位的市场定位。她首先提出:“医疗行业是一项高尚的服务行业,它是直接服务于人的。”这一观点,是完全吻合于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因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服务型经济时代,也可以说已属于服务型社会。服务行业,是国家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而且服务增加值大都超过了国民总产值一半以上的比例。仅在美国,就已达到70%以上,即有3/4的国民财富是由服务活动创造的,这充分说明了做好服务为何能获竞争优势的原因。

远见成就伟业,思路决定出路。既然将医疗系统定位在服务行业,夏就开始考虑怎样以服务为先导,在充分满足患者需求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让患者满意的、具有差异化的服务营销和创造新品牌的活动。上任伊始,她必须要了解自己哪一点胜过别人,然后毫无保留地聚力于此项优势上,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也就是说,不能做同质化的“红海”之事,而要做人家没有的、或比人家做得更好的“蓝海”。

随后,夏首先了解了一下这个系统里现在有多少名病人就诊,是不是每个医生都很忙。因为医生看的病人越多,为医院创造的价值和利益也就越大;然后再考察在全地区什么服务项目是最需要的,由此考虑医院还需要开发什么新的设施和项目。考虑到自己是搞胃肠和肝胆系统方面的专家,夏率先从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了一个自我分析。自己几年前在哈佛大学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时,是工作时间最长和压力最大的“苦熬期”,也正是这种“压榨式”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自己的快速成长。她当时师从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镜下手术大师、前美国消化和窥镜协会会长David Carr-Locke教授。记得这位1.9米高的教授曾开玩笑地对她说:“你的个子还没有肠镜的长度长,你怎么用肠镜做手术呢?”她回答说,这种类型的手术不是需要你的身长,而是需要你的能力和手上的技巧。这句话顿时把那位大师说乐了,并一下子喜欢上了她,主动要当她的导师。那段时间,夏在做窥镜手术方面,无论技术、技巧,还是对肝胆系统和胃肠系统的医疗认识都突飞猛进。自己有此之长,为什么不先拓展这方面的业务?于是,她决定首先创立肝病门诊,扩大消化系的服务项目,并将内窥镜中心现有的设备全部更新――这个举措,可以说是“小处落笔”!

夏随后又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进行验证,反馈信息印证了她的决定。因为德州是美国南部最大的州,而且有很多肥胖病人,脂肪肝发病率很高;同时她还发现,在这片方圆一百英里的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真正的肝病专家门诊!那么,如何才能让这类病人来中心就诊?夏先统计出了一些符合条件的肥胖病人,然后再筛查到底有多少肝功能不正常者。很快,这些数据出来了,她立即让医院的服务部门去通知这些病人,告诉他们“我们系统成立了一个专门治疗肝病的门诊”,动员这些病人前来就诊。然后,她以最快的速度全面了解各个部门的流程安排、调度程序,日渐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她从中培养了对各部门、医务人员以及病患需求的洞察力。

商界有句名言:“营销要看到三步以外。”夏深谙此理。她将管理目标定位于“把肝病门诊朝着一个综合性肝病医学中心方向去发展”。为此,她要使医院的服务系统像市场推广那样,从两个方面开展对外宣传来扩大门诊的影响力:一是让这个新建的门诊家喻户晓,并广而告之这里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向较为高发的丙型肝炎和脂肪肝以及酒精性肝炎地区的患者寄发宣传材料,直达终端地告诉他们这里正在开展的服务项目……很快,就有了第一批几百名患者来应诊。二是这里采用了世界上先进的医疗诊断治疗技术。同时,夏决定组织每年一度的地区性学术会议,把在全美最权威的一些学术专家请来,一方面增强医护人员的医学教育,另一方面让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她这里不仅具有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而且非常注重提高医疗系统的综合素质。首届学术会议非常成功,这在该地区历史上也是首次,就连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媒体NBC, ABC, FOX News等都到会采访。一时间,夏的肝病门诊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夏接着又发现,虽然这种营销推广很重要,但把医疗服务体系做好更为关键,因为当患者一旦慕名涌来,肝病门诊的服务、质量、管理的优劣,就起决定性作用了。她注意到这一点后,就先从完善肝病门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入手。她认为,很多疾病如果能够提前预防的话,总比发病时去诊治要好得多,因而建立完善的预防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她还决定要建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合作医疗体系。她的肝病门诊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与这个体系以周围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基础有关。在美国,医疗和药品是完全分开的。药品由公立药房或私人药房销售,具有一整套独立完整的系统。医生给病人开药方,但药品必须到外面的药房去拿,医生开药是没有提成的;另外,医院内部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在一个互相监督的体制之下,如果没有互相监督,就不知道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同时还要定期评价每一个人的工作和服务质量,并及时反馈问题。有了这样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不好的行为在短时间内得以改善。

建立机制,设定流程。夏认为,管理即“管事理人”,且重在“理”,“管”为辅。管理者的职责,首先要将管理的“理”理得清楚、理得顺畅、理得简单,事情才能“管”得容易、“管”得轻松。那么,夏又是怎样疏通这个“理”字的呢?

夏的做法又是从“小处落笔”,她是这样来完善自己的医疗服务体系的――

首先,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解决专家兼管理者“两者兼顾”的问题,推出时间管理服务流程:门诊派专人接电话,若病人来电话预约专家门诊,可依据预约门诊表,合理安排专家与患者的诊治时间;当病人看完门诊后,就可对这个病人回访,即看看这个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是否需要加药或减药,并让他们定期来门诊复查;而第一次专家门诊后,已把治疗方案定好并实施,三个月后病人再来复诊时,专家只要看其病情有无好转即可;第六个月患者再来,就无需专家而是由助理处理即可。此时助理要根据专家提到的事项,一个个去跟患者核对,看他们是否好转或恶化等。夏称此方式为“接力棒”式作业程序,即从预约门诊的第一个人为起始;第二个人就是护士助理,要把最基本的信息建立好;第三个人就是护士,她要更上一层楼,把药品和病史准备好;第四个人就是医生助理,他可以帮医生处理简单的病例;最后等他们把最基本工作做完后,才是专家、医生的工作。这样不仅效率高,给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创造财富,而且从管理需求层面出发的流程系统也是非常有效的。

如此管理的最大好处是,使专家只做专业性的关键事,让助理去干辅的常规活。这样在人力成本投入上也较为合理有效。如果要专家医生花同样的时间去处理简单病例,他就无暇顾及那些疑难病人。在此流程中有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即病人打电话来预约门诊时,护士一般会要求病人提前在网上或纸上填一个表,表中会告知他诸如体温、体重、黄疸、血压、药的剂量等信息都填写在档案中。若病人病情较复杂,助理会去详细了解一下,等到专家再看病人时,只需将已收集到的档案信息看一遍,然后接诊病人,这样便会有效地去问一些必要的问题,就不会浪费时间了。等到专家会诊时,把关键的问题再问、再综合、再体检一下,将化验和影像方面的资料再分析,提出治疗方案就行了。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按照此流程去诊治以及长期复查治疗慢性病人,效果非常理想。

除为患者服务外,还要为服务患者的人服务

夏认为,医疗业要靠服务来赢利,它是一个高强度、满负荷的服务行业。那么,怎么才能确保全体员工在此工作环境中,既不出医疗事故和保证稳定的服务质量,又能焕发出旺盛的服务热情呢?唯有强化内部管理机制,才能持续发展;而管理工作如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往往很难一蹴而就,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既要有所为,还要有所不为。作为管理者,夏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人员动力的两大“高招”上――

第一招,实行“紧盯追问式”的目标管理制度。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业,多雇一个人就会花费很多,故每个人的工作要安排得恰到好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太多的话,他会跟其他人比,在这里太累了,就会跳槽。为了让他们能在这里长期工作,管理者就要想方设法给员工搭建一个发展平台,使他们有成长感。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投资,教他们最好的工作方法、教他们最好的知识去帮助患者,否则他们就会经常流动;而熟练员工的跳槽会给医疗服务质量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和经济上的损失。夏为尽量避免人才流失,在工作安排上力求合理化。

第二招,采取“成功分享式”激励措施。夏说,她主要是通过表扬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比如每隔一个或两个月开一次表彰会,把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都提出来。到了年底,还把他们的收入和工作业绩联系起来:做得好的就奖励,不好的扣除薪酬。这几种方法同时进行,使同事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功分享”目标,做得不好的话就有可能被解雇。夏的观点是:“我们除了为患者服务外,还要为服务患者的人服务。”为此,夏提出了她的用人标准,即你能否教育帮助下面的人,或是否能帮上级做一些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你若能给这个医疗体系带来效益,才会把你留下来,并非所有的好医生都适合这里。只有经过6个月到一年反反复复的测评,才能决定去留问题,这就是夏的用人理念,因为“好医生都不是孤立的,背后都有一个相互支持的团队”。

在夏的领导下,肝病门诊成立一年后,患者就诊数量大幅度增长。夏继之又举办了一个地区性的,专为提高护士和医生助理知识的学术会议,就这样慢慢地把这个品牌给打造出来了。当品牌效应出来后,夏又有了忧患意识。因为医院与其他的服务行业一样,有很强的竞争性,如果做得不好,患者会选择到别的医院就诊,所以必须考虑如何维系患者的忠诚度问题。为此夏提出,我们给患者提供的是“质量最高,费用最少,既安全又有效,物美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她的肝病中心在本地声名鹊起之后,夏心里清楚,患者之所以慕名盈门,完全是冲着这里肝病医疗水准和高超的镜下操作等“核心项目”而来。要想保持这一核心竞争力,就要在增值服务上下功夫。于是,夏趁早着手,进一步向患者们提供“附加价值服务”,来营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一,增设“贴近患者”服务项目。比如对一些住得很远、不方便到医院来的老年患者,就把医疗门诊搬到他们居住地较近的地方去。

其二,实行“一站式挂号制”。在美国看病需要提前预约。为方便病人,她作了改进,让患者同时可以把几种病一起看,这样就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也让患者感到很便利。

其三,采取“服务评估”衡量体系。站在患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不仅想到他们是否方便到门诊来,还要考虑他们在门诊候医要等多长时间。为此,夏专门设定了很多相关的方法和措施。比如她采用了“全员服务质量评估表”的方法,在每年的三、六、九、十二月份,做一次每个人的评估。别人评估我,我也去评估鉴定别人,使大家都有了一个借鉴衡量,不足之处一起提高;若做得好,就把好经验介绍给大家相互借鉴学习,进而把服务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其四,设立“安全检查”常规制。对医护人员定期检查,要让每个人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基础上进行高质量的服务。为此,她每隔几个月便定期训练自己的医护人员,把本系统看病的安全系数和国家的安全系数做比较,找出差距,及时改进提升。

在以上基础上,为满足患者的需求、扩大服务范围,这个医疗系统又派生出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像脊椎显微手术、减肥手术、神经外科内科、影像中心,均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中有一个体重控制中心,是个多学科的服务项目,它不仅会给整个医疗体系带来相当可观数量的病人,也有助于肥胖病的控制和预防。另外,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普查,在这个过程中,检查对象通常都是健康的人,但通过普查,其中的很多人就会变成这个系统的病人。这样做既能提高普查对象的健康质量,同时也会给医院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千淘万滤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夏所在的医疗系统就这样从小到大,以星火燎原之势快速发展,短短15年时间,就从最早的几十个医生,发展到今天的拥有4000多名职工,270名医生,4个医院和37个门诊,面向120多万人口的医疗服务体系,成为全美100个大型综合性医疗体系之一;尤其是从2006年至今的4年期间,这个新的肝病中心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这儿来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该中心又与美国西南医科大学合作,增加了肝脏移植项目。夏和她的同事挽救了许多有严重疾病的生命,甚至使许多以前被“判了死刑”的患者重获新生,得以返回工作岗位,和家人一起幸福地生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夏也因此被美国西南医科大学提升为临床医学副教授。

此外,在2007~2009年连续3年中,夏所在的医疗机构因向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被评为全美国100个综合性医疗系统中连续3年荣获高质量奖的医疗机构;2010年,又荣获全美和德州优质奖。除此之外,还陆续获得了许多有效的医疗服务和开创更新服务项目等奖项……

2009年年初,由于夏的领导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奖励她帮助院方创建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设施和服务项目,她被德克萨斯州泰勒大型医疗系统聘任为董事会成员,成为系统高层核心成员之一,这在该医疗体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然,夏的名气并不仅仅源自其管理水平高,同时还因她的医术过硬的真功夫。患者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医生, 都亲昵地称之为妙手回春的“医生”……

医生的任何一个手术都是一件作品,不但留给病人也留给自己

夏常说:“医生的任何一个手术都是一件作品,不但留给病人也留给自己。”但她没想到自己到德州后接手的最初几位患者中,竟有一位很年轻的农业化学教授。他27岁时得了肝病,每况愈下,身体一天天弱下去,然后慢慢变成肝腹水、肝功能衰竭,他找了几家医院都没诊断出病因。绝望之即,他听别人说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来了一位华裔女医生,要建一个肝病门诊,就抱着一线希望来看一看。夏经过查询问诊,了解到他已病了3年,生活已不能自理,更别说继续教书了。于是,夏就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又查了大量的文献,还打电话给哈佛大学的导师,共同商讨,就这样用了两个星期,终于搞清楚了这个疑难病人是因为机体铜代谢紊乱,使铜积累在肝脏里,从而造成肝脏损伤。唯一的治疗办法就是进行肝脏移植,结果手术很成功。术后一年不仅恢复得很快,还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又重返课堂教书。后来这名年轻教授上门感谢,并与夏合影。他到处跟人说,是这个“医生”挽救了他的生命。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哈佛大学,并登载在哈佛大学的杂志上。其实对于夏而言,这只是她接诊的无数病例中的一例而已。她一年差不多要看两千多名病人、做两千多个窥镜手术,全年大概要服务四千多名病人;这名年轻的教授,仅仅是其中的四千分之一,可对他而言,却是拯救了他的生命……

还有一些病症,是夏经过一段时间细心的观察、分析和做检验,并经结肠镜和胃镜诊断出来的。夏介绍说,有一个82岁的老人,在当地很有影响,因他的家族是靠地产起家的,很富有,也很有爱心,给当地政府和教会捐献过很多的钱,还去帮助当地的穷人,所以人们都很尊敬这个家族。而就是这个家族的掌门人却得了病,他总是腹泻,慢慢地消瘦下来,病因一直不明,后来他到夏这儿来就诊,夏经诊断,发现患者患的是慢性肠炎,就按慢性肠炎给他治,病情大有好转;但不幸的是,后来他又患了肺炎,生命垂危,发展到只能靠人工呼吸机维持生命。夏立即采用一切办法抢救这名患者,因为他在这个地方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很多人都希望他能活下去,为社区的人们多做好事。后来他苏醒了,医生和护士跟他讲:是“医生”尽心尽力、没日没夜地照顾了您。当时他的家人和他都很感动。他醒过来后说,自己有三个女儿,说夏很像她们;说她对人真诚、医疗技术精湛;说如果她要是不嫌弃的话,他愿意认夏为女儿。就这样,夏有了一个美国爸爸。

夏不仅有一个美国爸爸,还有一位美国妈妈呢!这个故事更有意思。据她回忆:“一位老太太来门诊看病,她便血将近两年,看过她的医生们都说是痔疮,让她去看外科医生, 好把痔疮切除。外科医生建议她先做个肠镜检查,这样她才来到我这儿做肠镜。在做肠镜前的准备工作时她给我讲,她很热爱中国,说自己曾去过西安、到过内蒙古;我就问她到过内蒙古什么地方,她说到过包头,就这样我们越说越近。这位老太太去过包头二机厂,也去过五二研究所。她的先生原来是德州休斯顿大学的教授,曾于1982年在包头给五二研究所办过英语讲座,她也是英语老师,就一起到中国去了。世界真是太小了!老太太说你能上哈佛大学医学院太不可思议了!因为她知道包头是个小地方。后来,我就开始给她做麻醉,开始做肠镜,结果肠镜没做到一半时,我在她大肠的一个部位发现了一个肿瘤,正是这个肿瘤导致她便血的。病理检查确诊为肠癌,必须马上做手术。我把肿瘤专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请来会诊,马上去做手术。手术以后,经过化疗,恢复得很好。老太太在当地报纸上撰写文章,叙述是我怎样挽救了她的生命。在文章中她说如果不是我发现了她的直肠癌,如果还是按照痔疮来治的话,可能现在她就没有活命了。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把我与她联系在了一起;她有一个女儿在外州,于是她非要认我做在德州的女儿,因而她就是我在德州的妈妈。”就这样,虽然夏的亲生父母逝去了多年,但通过与病人的相处,夏又找到了温暖的亲情。

如今,夏虽远隔重洋,仍心系祖国。在夏的言谈话语中,只要一提到中国的故乡包头,她就会兴奋不已;而一旦在异国享誉业成,她就先告慰九泉之下的父母。

临床医学博士论文范文第10篇

“拉斐,吃早饭了。”金发的安?乔伊太太站在饭厅中冲着楼梯喊道。

话音未落,一个身形修长的黑发青年斜挎着书包自楼梯上缓慢地踱下来,他皮肤白皙,面容清秀,那是一张东方人才有的俊美脸庞。拉斐在餐桌边紧挨着一个浅棕色头发,正往嘴里扒拉着麦片粥的12岁男孩坐下:“早,妈妈。”

“早,”安将一个盘子和一杯牛奶摆在他面前,“拉斐,你脸色不太好,昨天熬夜了吗?你难道忘记了今天对你来说有多重要?今天可是你博士论文答辩的日子!”

“不,没有。”的确没有,他怎么会忘了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

一个多月前,父亲无意中谈起最近发生的命案,嘱咐他们一定要小心,还特意在大门处更换了最新的报警装置。看着父亲这一系列反常举动,拉斐的好奇心被大大地勾了起来,趁大家都睡下后,他偷偷溜进书房翻看了父亲带回来的卷宗。翻开封面,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五张死状狰狞的尸体照片,一般人看到这样的照片一定会吐出来,但拉斐并不是一般人,六年的临床医学学习已经让他学会了如何压抑自己的恐惧和一阵阵翻涌上来的恶心感。翻过这几张照片,最下面的是法医的鉴定报告,匆匆掠过一些早已被法医们制成模板四处套用的废话,拉斐的目光停留在死因一栏,“致命伤在脑后,有一处塌陷,为钝器伤。”这句话的下面用红色荧光笔着重画了出来。他将卷宗重新整理好,又回到自己的房里躺好。

然而,自从那天偷看了父亲的卷宗之后,几乎每晚一闭上眼睛,照片中的尸体就在他面前摇晃,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拉斐,”乔伊太太奇怪地看着儿子,“你怎么心不在焉的?赶紧吃早饭吧。”

没等拉斐答话,旁边吃麦片粥的男孩率先推开碗站起身:“妈妈,我今天有橄榄球训练课。”

“等等,凯,先去收拾你的东西,一会儿我送你去球场。”拉斐转头说道。

“不要,我又不是裹尿布的婴儿。”

乔伊太太皱着眉在两人对面坐下:“凯,把你用完的碗放到水池里,然后去准备你的球衣和装备。之前也说过了吧,最近不太平。”

拉斐埋头食物中,想起刚才母亲所说的“之前也说过了吧”那句故意省略的主语,不由得蹙起了眉。

“哥哥,我准备好了,咱们走吧。”

“嗯,正好我也吃完了。妈妈,那我们走了。”

乔伊太太在窗边看着兄弟两人边打闹边走向车边的身影。“铃——”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断了乔伊太太对儿子们的注视,她转身接起电话:“您好,我是安?乔伊,噢,是扬医生啊……”

一直目送着凯的背影消失在球场门口,拉斐才重新发动汽车。他看了眼手表,时间距离毕业答辩还早得很,不如绕个远路兜兜风。

路过第七街区时,这里的半边街道已经被四五辆警车堵得严严实实了,只留下另半边让人们通行。拉斐故意放慢了车速,远远地向里面望去——那是一栋精致的老房子,周围拉着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堵住路的警车都是黑白相间的州政府警车,并没有发现全黑的雪佛兰越野,看来调查局的探员们还没到。总之,现在想找父亲了解案情是没希望了,只有先去学校了。

准备加快车速时却在人群中看见了熟人的脸——扬医生,凯学校的校医,典型的热心人,学校放假时,他经常会组织附近几个街道的孩子们进行橄榄球训练。

拉斐将车停在路边,决定过去打个招呼。

“扬先生,您在这儿?”

“乔伊?”扬医生回过头来,脸上呈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神情,像是被人撞见了什么秘密似的,带着惊讶和一闪而过的……愧疚,“你……你怎么在这儿?”

“我刚送凯去球场,正准备回学校,看到您就过来打个招呼。”

“噢,是这样啊……那个……那我也得赶紧过去了,不能让早到球场的孩子们久等……”说完,扬医生便留下若有所思的拉斐匆匆地走了。

拉斐踏上学校实验楼的楼梯,直到现在他都不知道申请那个人的博士生是对还是错。已经拥有了医学硕士学位的他毅然放弃读了六年的医学和本校医学博士的保送资格,选择了行为心理学。记得当初打开学校官方网站上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个人简介的页面时,鼠标箭头滑过一个个戴着眼镜或慈祥或严肃的博导照片后,停在了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上,照片上的人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够洞察一切,他在微笑,但笑容中却包含着轻蔑。拉斐点开这人的介绍,乍一看只是简单的寥寥几行,但仔细读起来就能发现这人的与众不同。

姓名:安东?肯

年龄:35

研究方向及专长:行为心理学(微表情方向)

个人简历:

曾任国土安全部高级特别顾问,现为“肯心理研究中心”主要投资人和负责人。

肯心理研究中心,他之前似乎听父亲说起过。有些州警察在案情进入死胡同时,也有不少人曾私下求助过肯心理研究中心,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抓住过不少犯人。其中负责人安东?肯博士是个出色的微表情专家,换句话说,他能够从别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中洞察他人的内心。

“哟,拉斐,来得真早啊,还有两个小时答辩才开始呢,”一声招呼将拉斐带回现实,他抬头看见肯懒洋洋地倚在准备室的门口,“怎么了,天才男孩?一个小小的毕业答辩就让你彻夜未眠了?”

“早。”拉斐侧身经过肯身边,跨进了准备室,这家伙仍和他们初见时一样性格顽劣……

如果没记错,那应该也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吧,拉斐一个人坐在准备室里等待着导师见面会的开始,那个男人就在那时晃进门来:“拉斐?乔伊?”

“是,”他起身回答,“教授,您好。”

肯伸手做了个制止的动作:“别忙,你先跟我来做个测验。”拉斐跟着肯进入了旁边的房间,正面是个巨大的屏幕,屏幕上连续播放着同一张人脸的不同表情,每个表情都是一闪即逝,在脸上停留的时间不超过半秒钟。

“现在告诉我这屏幕上人脸呈现出的表情都分别是什么。”

直到现在即将毕业,拉斐也不知道自己当时那份测试的成绩是什么,他只记得测试结束时肯看他的眼神好像在看一个怪物。在他开口问自己是否通过测试之前,肯先一步开口:“明天上午8点,带齐你的东西准时到这儿来。先别露出这样放松的表情,小伙子,地狱之旅今天才刚刚开始呢!”

迪恩?乔伊终于接到了州警察局向调查局请求援助的电话,他和手下的探员们自从上个月发生的那起手段残忍的凶杀案后就盯上了这个案子,但州警察还是一如既往的自信心爆棚,企图靠自己的力量破案。幸好迪恩在州警局里有朋友,才算是得到了第一手资料。当今天迪恩接受请求,带着团队急匆匆赶到案发现场时,首先映入眼中的是被新闻记者围得水泄不通的院子和被各路人等踩得一塌糊涂的草坪,这些记者的鼻子太长了,稍微有些风吹草动都能被他们嗅到。

他决定先给儿子打个电话。

“嘿,爸爸。”

“拉斐,你的论文答辩结束了吗?”

“当然。”

“结果如何?”

“我保证,不会让您失望的。”

“你从来没让我失望过,小伙子,我一直都为你感到骄傲。”

“您在案发现场吗?那边好像挺嘈杂。”

“是的,这是第三起了,感谢上帝,那些州警察终于想起我们存在的意义了。”

“是连环杀手?爸爸,能给我说说具体案情吗?我想我也许能帮得上忙。另外,我得先向您道歉,上个月我偷看了您带回家的卷宗。”

“拉斐……”

“我真的对这些案子有兴趣,您得相信我。”

“好吧,拉斐,你看的那个卷宗里的一些情况你现在还有印象吗?”

“是的,死者为男性,45岁,死因为后脑处颅骨受损,钝器伤,尸体破坏严重,为尖锐物划伤,但都不致命,破坏尸体的尖锐物已找到,为死者家中的菜刀。”

“很好,接下来你要仔细地听,第二起案件发生在一周前,死者为男性,38岁,心脏被匕首贯穿,身体上有多处非致命伤;第三起案件应该发生在昨天夜里,死者依然为男性,40岁,死因目前还在调查中,我唯一能告诉你的是,这具尸体也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另外,这几起案件中,凶手都没有破门而入的痕迹,很显然是受害者自愿开的房门,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吗?”

“凶手应该为男性,首先,通常情况下,以刀、斧等作为凶器的施暴者多为男性;其次,因为目前的死者都为男性,那么,就算凶手的力量不在死者之上,至少也要与死者持平。另外,第一起命案发生于一个多月之前,第二起发生在一周前,第三起发生在昨天,作案周期越来越短,说明凶手已经越来越熟练了。还有,第一个死者死于颅骨破损,我记得后面附着的报告上写的是受害者在与人推搡的过程中摔倒,后脑撞击在了自家矮柜的角上,而且破坏尸体的凶器是死者家的刀,这说明是激情杀人。凶手并不是有预谋的,但这次作案点燃了凶手内心的嗜血欲望,也是凶手开始连续作案从而转型为连环杀手的导火索。从第二个死者开始,作案凶器就变成了凶手自带的工具,这可以断定凶手的杀人欲望越来越强烈。还有,尸体破坏严重是过度杀戮的体现,这说明凶手和受害者不仅认识,而且有过节,只要交叉查找几个受害者共同认识的人就可以了。”

“好小伙子,我们也正是向这个方向调查的,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前两个受害者的生活圈子完全没有交集。”

“那就要调查他们的间接联系人。”

“那就麻烦得多了,现在凶手的作案周期越来越短,也许我们还没将他们的间接联系人查清,就又会有新的命案发生了。而且,犯罪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指纹之类的痕迹,看来是被凶手消除掉了,这说明凶手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好了,我要进现场了,你记得晚上早点回家。”

“晚上见。”

拉斐这边刚挂了电话,就听得身后传来阴阳怪气的声音:“还真是学以致用啊。”

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肯,他决定不去计较对方的揶揄,宽厚地笑起来:“因为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放弃医学转学心理学的原因。”他扬扬手里的毕业论文,故意让导师看到封面上那个加粗的标题——《连环杀手犯罪心理成因》。

肯的脸上露出一种奇怪的表情,他耸耸肩:“刚才有个教授托我问你要不要发表你的毕业论文,他很喜欢你那篇文章,他说会帮你找最权威的期刊杂志发表。”

“不必了,”拉斐将论文塞进包里,冲肯挥挥手,“我还是想把这篇论文留给自己,拜拜。”

肯倚在墙上看着拉斐的背影消失在转角处,表情仍然平静,眼中却笼上了一层阴影。

迪恩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十二点多了,客厅里黑着灯,电视被调成了静音,只有屏幕上的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迪恩开了灯,发现妻子躺在正对电视的沙发上,似乎已经睡着多时了。

“安,”迪恩压低嗓音,“回房间睡吧,小心着凉。”

安坐起身来,深吸了一口气:“你才回来?”

“是的,案子很急,拉斐和凯呢?”

“都睡了,凯今天在训练课上扭了脚,”安边说边从旁边的茶几上拿过一张名片,“听说到这家医院按摩一下很有用,但我不认得这个地方。”

“我明天还有工作,你从网上查一下地图可以吗,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可是……”

“够了!在你心里我和孩子们究竟排在第几位?”

“安,对不起,但这就是我的工作……”

“让你那该死的工作见鬼……”

“爸爸,你回来了?”安的低吼被拉斐的声音打断,他满脸迷茫地从楼梯上走下来。

“拉斐……”

“我下来喝点水,妈妈,你还没睡?”

“我这就去睡。”安瞪了迪恩一眼,上楼回卧室去了。

“您要吃点什么吗?我记得还有牛肉没有吃完,我帮您热一下吧。”拉斐拉开冰箱取出食物准备着。

“不用了,你回去睡吧。”

“我不困,我想跟您说说话,”拉斐将牛肉在火上热起来,“案子的进展怎么样了?”

“还是一筹莫展,不过第三起案件的验尸报告也出来了,”迪恩在餐桌边坐下来,“这具尸体的手脚处都有捆绑的痕迹,而且,受害者在死前被扎了几十刀,都是避开了大血管和重要器官的刀伤,死因是失血过多……”

“看来凶手已经越来越享受杀人的过程了,他在加重受害者的痛苦,从当初的冲动型杀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将越来越难抓住他,当然,他也给了我们一个线索——凶手拥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不然不会那么轻易避开人体的要害处。”迪恩捏着太阳穴低声叹了口气。

拉斐将热好的牛肉端到迪恩面前:“肯教授已经正式邀请我加入他的心理研究中心了。”

“你在那边会很有前途的!”

“我还没说完,”拉斐神秘地一笑,“我只答应在心理研究中心帮几天忙,因为我之前向联邦调查局递交过入职申请,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昨天接到通知说我下个月就可以正式入职了。也就是说,爸爸,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

“拉斐!”迪恩惊讶的睁大眼睛,“这真的是个惊喜!儿子,我为你骄傲。”

“我想可能是我在911报警中心服务的经历打动了他们。”

“一定是这样,他们是非常看重平时对社会治安和公益活动的参与度的。”

“我在外面找好了房子,明天就搬过去。”

“真抱歉,我本来应该帮你搬家的,可是……”

“我明白,一个月后我们就在调查局见吧。”

“好的,我未来的联邦探员。”迪恩伸出手去,跟拉斐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拉斐进入了心理研究中心,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同时,他也一直都关注着父亲负责的连环杀手的案子。鉴于凶手作案手段极为残忍,媒体将那个连环杀手称为“嗜血之魔”。

天还没亮,拉斐就被一阵电话铃声震得清醒过来,是肯的电话:“拉斐,我刚接到调查局的求助电话,‘嗜血之魔’又作案了,反正你下个月就要到那边去入职了,就把这次当做认识未来同事的机会吧,地点在橡树街10号。”

接了电话,拉斐不敢有丝毫迟疑,赶紧往案发现场赶去。拉斐对周围负责警戒的警察亮明身份,快步进入现场。站在门口的人递给他一副手套,接过的瞬间拉斐抬头发现,这个人就是父亲。父亲对他挤挤眼睛,他顿时明白了,是父亲打电话向肯请求援助的,目的就是让他能够名正言顺地进入犯罪现场做调查。

客厅中的尸体还没被挪走,拉斐凑近过去,受害者被绑在一张折叠椅上,面目狰狞。

拉斐伸手轻轻触摸了尸体两下:“根据尸僵程度,应该是死于12小时以前,是谁发现的?”

“隔壁邻居,就是……”迪恩转头指了指窗外正要说什么,手机铃声骤响,他摆摆手,先接了电话。“什么?这么明显的线索你们居然现在才查到!”他挂了电话,看着儿子疑惑的表情摇摇头,“是技术组来的电话,他们刚查到一条重要线索,这几名受害者的共同点——他们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他扭头看了看窗外,又想起了之前的话题,“发现尸体的……你看,就是那个穿运动服的人。”

“那个?”拉斐有些惊讶,“但是……那是凯学校的医生,也是他们社区橄榄球队的教练——扬。”

当扬在审讯室看到对面的迪恩和拉斐时,脸上交织着惊讶、羞愧的复杂神情。迪恩问道:“你是怎么发现尸体的?”

“麦斯先生是我家的邻居,他的儿子杰克也在社区橄榄球队,我每天去球场时都会顺路去他家接小杰克一下。”

“难道杰克之前没有告诉你,他和他妈妈昨晚要出城去外婆家,今天不用你接送了吗?”

“没有,大概是他忘记了吧?那小家伙总是丢三落四的。”扬的声音中透出茫然,很快又压低声音回道,“你认为是我杀了麦斯先生?”

“这只是例行询问。昨晚麦斯夫人和杰克都不在家,凶手就是趁家中只有受害者一人时作案的。你昨晚七点到十二点间在做什么?”

“够了!在我的律师来之前我什么都不会说!”医生怒吼道,抬头时瞥到了站在角落中的拉斐,转而将右手覆在额头上。

“典型的羞愧表现,”拉斐站在后面冷冷的说道,“单手放在眉骨处,避开和对方的眼神交流,这是羞愧的表现,你究竟在羞愧什么?”拉斐的目光冰冷,语调中带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没……”扬挠了挠鼻子。

“皮诺基奥效应,”拉斐又适时的开了口,“人们撒谎时由于紧张会使得血压增强,导致鼻子膨胀,从而会引发鼻腔的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用手摸鼻子就表明你有想要对我们掩饰的东西。”

“……”扬现在实在不知道应该把手放在哪里,似乎在哪儿都是错。

“扬先生,我来了,”一个西服革履的男人走进来打断了他们的对话,“好了,探员先生们,我是扬先生的律师,我们现在可以走了吗?”他看两人没有说话,才又加了一句,“还是你们打算扣押他48小时,然后再宣布没有证据后放他走?”

“我们只是请扬先生来了解一下案情,协助警方办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扬耸了耸肩,在临走的一刻,他又看了看站在角落中的那个有着东方面孔的俊美青年。不似往日总是面露微笑,现在的他目光冰冷泛着寒光,丝毫不掩饰对自己的厌恶和轻蔑。这小子仿佛真的能看透人的内心一样,扬心里恨恨地想到,看来他真的知道那件事了,扬紧蹙着眉头关上门,退出了审讯室。

拉斐用力撞上车门,若有所思地迈步向家中走去,拉开门时发现凯坐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往嘴里塞着薯片。

“家里就你一个人?”

“拉斐!”凯惊喜地跳到沙发靠背上望着他。

“我回来拿本书,妈妈呢?”

“妈妈打电话说今天加班,让我一个人随便吃点东西。”

“你就吃这些?”拉斐的目光扫向沙发前的茶几,上面凌乱地摆着几块已经冷掉的比萨饼和一听喝得差不多的可乐。他伸手宠溺地揉了揉凯的头发,“去换件衣服,我上楼拿本书,一会儿带你去吃饭。”

“哥哥,你最伟大了!”趁着凯欢呼着跑去换衣服的时候,拉斐回到自己房间的书架前,手指在一排书的书脊上依次滑过,很快停留在了一本有着黑色封面的精装书上。翻开夹着书签的一页,目光快速浏览了一下内容,又闭目重温了一下,才合上书下楼回到门厅中,跟凯一起离开。

迪恩从面前堆叠着的一摞资料里抬起头看了看表,已经八点多钟了,他起身准备去倒一杯咖啡,猛然想起应该给妻子打个电话说今晚要加班。不过……还是算了,迪恩将拿起的电话重又放下,最近安对他的态度越来越冷淡,他们在谈话时,不管话题是什么,只要他开口,就总能发现安正抱起胳膊皱眉看着他。拉斐对此是怎么说的来着?他捏了捏额头,想起那黑发小伙子认真的表情:“爸爸,是谁对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和神情?这表示对方对你的话题一点兴趣也没有,随时想要从面对你的场合中逃离出来。”当然,迪恩并没有告诉拉斐那个想要逃离的人是他们的妈妈——安。

迪恩叹了口气,端着咖啡坐回椅子上,随手拿起桌上的文件——这是拉斐从这四名受害者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医务室搜来的资料。扬确实可疑,但是……迪恩抓了抓头皮,将自己那一头漂亮的浅棕色短发揉得有些凌乱,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拉斐脸上那种冰冷的表情,那样的拉斐简直让人恐惧。

杰克?麦斯的一份就医记录引起了他的注意——双臂多次骨折,肋骨有骨裂后愈合的痕迹,身上有多处烫伤……杰克是橄榄球队的成员,就算球赛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身体冲撞,但多次骨折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更何况,烫伤……迪恩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翻出了前三个受害者的孩子的情况,果然,无一例外——所有的孩子都有骨折、烫伤、淤伤等一系列就医记录,然而这些孩子中只有杰克参加了运动社团,这说明……迪恩为自己的想法倒吸了一口冷气,这说明这些孩子一直都在受到不同程度的虐待!迪恩掏出手机拨通了拉斐的电话……

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时,拉斐正坐在餐厅里翻看着那本从家里带出来的书,对面是正大口嚼着牛排的凯,挂了电话,拉斐见凯直盯着他,于是笑笑:“爸爸打来的。”然而对方的目光却越过他的肩膀投向了后面的一对客人,凯有些神秘地压低声音:“你看那人竟然是扬医生,他对面那女人的背影好像妈妈。”

拉斐的肩膀一震,随即回过头去,看到了扬脸上那恋爱中的人才会有的表情,很显然,对面坐着的女人和他是一对恋人。拉斐将脸转回来,目光扫到手中一直紧握着的那本书上,他捏住凯的脸颊让他面向自己:“傻瓜,那怎么会是妈妈?嗨,我说,一直盯着其他用餐的客人可不是什么礼貌的事情。”

当那对情侣结账出门时,拉斐抬头露出微笑:“凯,想吃冰激凌吗?对面那家店就有,你在这里等一会儿,我很快就回来。”

十多分钟之后拉斐才出现,手里空空如也,他重新坐在凯对面,手指无意识地敲击在精装书的封面上:“那家店今天没开门,你吃好了吗?我送你回家。”

两人出了店门,凯刚坐进车里就指着车窗外喊起来:“那家冰激凌店明明开着门嘛!你看!”

“噢,”拉斐没有回头,他发动了汽车,“大概是刚开门吧,下次我带你去吃大号香蕉船。”

“如果你反悔的话我会把它扔到你的头上。”凯随手抄起了拉斐扔在后座上的那本黑色精装书以示威胁,却突然被封面上画的一只深邃的眼睛吸引住,“你竟然看这么难懂的书啊,这个单词念什么?”他指着那只神秘的眼睛上方的一串鲜红的英文单词问道。

拉斐漫不经心地瞟了一眼封皮回答说:“催眠。”

肯最近不知道正在忙些什么,拉斐似乎有阵子没见过他了,打他的电话也总是关机,最近的日子他过得都有些恍惚,今天刚接到了调查局的通知,要求他提前入职,理由嘛……

“第五起,”迪恩在会议室里焦虑地走来走去,“简直无法想象,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都发生在同一个社区,受害者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学校,而且全部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虐待,我们掌握了这么清晰的线索竟然还能让凶手再次作案!”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自从接手这个案子之后,他就没再好好睡过一个安稳觉。

拉斐坐在最靠近墙角的位置,当迪恩的视线扫到他身上时,他抬起头回应了父亲的目光:“我可以确定凶手就是扬,他是学校的校医,因此对学生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在得知了几个孩子经常遭受家长虐待时,他为了保护孩子们而下了杀手。他的各方面都符合我们的特征——懂得医术,与受害者认识……也许您还记得那天讯问他时的情景,紧张、掩饰,很多问题都说得模棱两可。很明显,正是由于我们三天前对他的讯问刺激了他,从而加快了他作案的步伐。”

“我们要的是能够逮捕他的有力证据。”

“先以嫌疑人的名义拘留他,然后一点点地施加压力,我有把握让他开口。”

“拘留他很容易,但是你记住,如果迫不得已用了这一招,那就意味着我们只有48小时,一旦没法让他开口,我们反而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希望您能相信我,我非常有信心。”

“好吧,”现在看来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好在他从没让自己失望过,迪恩拉开椅子重新站起身,“安德烈、吉尔,你们两个去扬的住处;拉斐、伊扎克、希尔德还有我去学校,其他人待命。”

当校长的目光与一群全副武装的探员身后那个黑发青年接触时,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他认得这个夹杂在一众高鼻深目的欧美面孔中的唯一一张东方面孔,前几天才从扬的办公室搜走了大量资料的家伙,和那天一样,唇角噙着的温柔微笑之上是一对毫无感情的深邃双眸,让人一见便有些心悸。

校长皱着眉头拨通了医务室的电话,无人接听。

这时,迪恩的手机响起来,是安德烈打来的,他说扬没有在家,但他们在衣橱里找出了一件带血的衬衣,需要化验才知道是不是属于受害者的。

迪恩一拳砸在桌上,居然就这么轻易地让他再次作案。带头出了办公室,却发现拉斐不见了。伊扎克说他刚才接了个电话就跑走了。

掏出手机拨打儿子的电话——长久的铃声,无人接听。这小子在关键时刻究竟跑到哪里去了?!该不会是……拉斐在看到扬时那张冰冷阴沉的脸浮上迪恩的脑海,他不敢再往下想了,赶紧拨了电话给技术组:“马上给我查,

“定位他的位置。”

“对方已关机,无法定位。”

“那给我定位拉斐的位置!”迪恩坐在驾驶位置,用力关上车门。

“他在持续移动中,目前在……第七街……”

“预估他的目的地。”迪恩发动了汽车,雪佛兰越野车的排气管发出怒吼声,黑色的车体仿佛巨大野兽一般向前冲去。

“我想那应该是枫树街……枫树街9号,啊?那是……”技术组主管的声音颤抖起来。

“是我家……”迪恩的声音低沉了下去。

当迪恩带着一群探员踹开家门时,房间里的血腥气扑面而来,其他人都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只有迪恩迈步进入,握枪的手微微颤抖。

客厅里,血水仿佛河流般肆意流淌在红木地板上。墙角静静地躺着一具穿着布满弹孔、被鲜血染红的医师长袍的尸体,他睁眼望着客厅中央,似乎对自己的死不可置信。客厅中央,黑发的青年跪在地上,膝上躺着一具已渐渐僵硬的尸体,颈部大动脉被割断,可以想见当时血液是如何喷薄而出的,以至于将那头耀眼的金发全部打湿成一缕缕的。迪恩的喉头仿佛被东西堵住,他开口轻声唤她的名字:“安……”

跪着的青年应声抬头,那张俊美的脸上仿佛失去了一切表情,冷硬而毫无生气,神色漠然如同石像,眼里是空无一物的荒凉,他的声音带着歉疚:“爸爸,对不起,我还是……来晚了一步……扬那个疯子打电话给我,他说他会杀了妈妈……他说他要……报复我们……”

迪恩手中的枪跌落在地,办案二十多年,这是他第一次在犯罪现场如此失态,他大步走过去,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现在这种时候,不需要什么语言……

安?乔伊的葬礼上人头攒动,一直杳无音信的肯也出现在葬礼上。

“教授,谢谢您能来,”拉斐转头与身边那个有着浅棕色短发的高个男人对视了一刻之后又将目光转回来,“爸爸,这是我的导师,安东?肯博士。”

“您好,谢谢您能前来,我是拉斐的父亲迪恩?乔伊,”浅棕色短发的男人又拉过手边与他相貌相似的少年,“这是我的小儿子凯。”

“请您节哀。”肯握了握对方伸过来的手,走到灵柩边,雪白的衬布上躺着一个面容安详的金发女人,能够想见她活着时是如何的耀眼。肯回头望了拉斐一眼,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转身坐到了最后一排的位置上眉头紧锁。

调查局内务部派了问询组下来,针对拉斐涉嫌虐杀犯罪嫌疑人展开问询——他在击毙扬时射空了整个弹夹——全部20发子弹。当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内部走个程序罢了,不论是谁,当面对一个杀害自己亲人的丧心病狂的凶手时都会毫不迟疑地开枪,不管弹夹里是20发还是200发子弹都一定会打光,更何况这个被打死的还是个作案多起、把一帮最优秀的探员耍得团团转的连环杀手。

事件很快就平息下来,局里只是象征性地推迟了拉斐的转正时间并责令其在家思过。但失去母亲的拉斐明显颓废了下来,连续几天他都到墓园去凭吊母亲。

肯在葬礼之后又一次失去了音信,没人知道他在忙些什么,他的助理只对前来请求帮助的人说,肯博士说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要去确认,在他回来之前拒绝一切委托。

清晨的薄雾在周遭散开,太阳却仍笼在灰蒙蒙的云层里,细密的雨水连绵不断地打落下来。一个男人手中握着卷成筒状的一摞纸,淋着雨不紧不慢地来到墓园,远远地就看到那块青黑色的墓碑前早已立着一个身形修长的男子,他身后那棵高大的枫树上落满了不祥的黑色乌鸦。待男人走到树下时,受到惊吓的大群乌鸦拍打着难看的翅膀飞上天空,犹如突然激起一层黑灰色的泥浆。

“我猜你就在这里,拉斐。”男人先开了口。

墓碑前的男子转过身来,那张俊美的东方脸孔在雨雾里显得愈加苍白,声音里却带着一丝笑意:“你终于来了,教授,我等你很久了。”

肯盯着自己的得意弟子沉默了一刻才缓缓开口:“其实你才是‘嗜血之魔’?”

“是的。”拉斐耸耸肩。

“认识你这么久了,我竟不知道你是个这么坦白的人呢。”嘲讽的微笑爬上肯的脸。

“在你面前撒谎也没用不是吗?人形测谎仪先生。”

“她也是你杀的对吗?”肯的目光越过对面人的肩膀,望向那块青黑色的墓碑,碑上有一张美丽的金发女人的照片,照片下是她的名字——安?乔伊。

拉斐的肩膀猛然抽紧,又缓缓放松:“先说说你是怎么发现我就是凶手的吧。”

“你的表现堪称完美,只是我在了解案情之后注意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作案动机——扬医生没有任何的作案动机。”

“你没把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疯狂人们的正义感当成作案动机我还真是深表遗憾。”

“我最开始确实以为是正义感使然,不过在见到尸体照片时我就动摇了,所谓正义感的论调根本站不住脚,就算他会为了正义感去杀人,也不会将尸体破坏成那个样子,用你们的专业术语叫什么来着?‘过度杀戮’?对,就是这个,很明显,凶手在作案时是带着难以消解的怒气的,这说明凶手与受害者不仅认识,而且有仇。我后来调查过扬医生的情况,他从小就有个幸福的家庭,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都顺风顺水,从来没遇到过什么大问题,更没有跟他人结过仇。”

“那你是怎么怀疑到我的呢?”

“确实,你之前的表演一直都很卖力,只是有一次我无意中听说你曾在911报警中心服务过,这才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动用了些关系查到了你在911报警中心服务时发生过的有关家庭暴力的报警电话。果然,几个死者的家人或邻居都因为死者的家暴打过报警电话,而且那些电话记录显示当时的接线员都是你。你对扬的分析其实也全部适用于你自己——懂医术,与受害者认识……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有着一个幸福家庭的你也并没有作案动机,一直到……”肯再次将目光投向拉斐背后的墓碑上,“一直到乔伊太太葬礼那天,我见到了她的遗容,也见到了你口中的父亲——迪恩?乔伊先生,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大问题。你是被收养的,乔伊夫妇并不是你的亲生父母——一对西方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没法生出一个有着东方面孔的孩子。我又私下调查了你的身世,找到了你住过的那个孤儿院,并且查看了有关你的记录。在你被乔伊家收养之前,有着地狱般的童年。由于经济危机,你父亲失业了,这之后的他变得暴虐,你母亲不堪忍受,离家出走了,于是你就成了你父亲唯一的泄愤对象。还记得你毕业论文中的一个论点吗?连环杀手的共同点——他们都有一个暴虐的父亲和一个糟糕的母亲,没错,你的毕业论文阐述的连环杀手其实就是你自己。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做过的那个表情认知的测试,”肯从外衣兜里掏出一张有些潮湿的纸展示在拉斐面前,“这是你的测试成绩——满分。当初正是这个分数让我对你产生了兴趣。说真的,我之前从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未受过微表情训练却能从他人的表情读出其内心世界的人,我以为你是个天才。但知道了你的身世后,我才恍然大悟,你对人们表情的敏感和理解并不是一种天赋,那其实是后天反复实践和训练的结果——一个弱小的男孩在面对比他强壮数倍的暴虐成年男人时要怎样才能避免受到伤害呢?毫无疑问,那就是在受到伤害之前先通过对方的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了解到对方的意图以便随时逃跑,换句话说,通过读取他人的表情来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对你来说是一种生存技能,也是你能够顺利活下来的唯一手段。”

“你的生父死于酗酒过度,之后你被送进了孤儿院。乔伊夫妇收养了你,为了不再次受到伤害,你仍然伪装成一个懂事善良的孩子,”肯将手上一直卷成筒状的一摞纸展开,自顾自地翻找着,“我把你的毕业论文打印了一份出来,你的论文里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在儿童成长期间,男孩主要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内化为形成自身的心灵力量,而对父亲由对抗发展为认同,并继承父亲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如果此时不幸因为各种外在原因没能完成上述转变,将直接导致儿童带着完全破碎的自我,无法正常地进入到社会化这一环节,这是直接导致他们在日后无法与同龄人正常交流的原因。’终于,当乔伊太太发现了你的勾当之后,你对她下了杀手,当然,这一切都是你催眠扬医生之后让他替你做的。”

“住口!”刚才还一脸轻松的拉斐猛然捏紧拳头,声音低沉了下去,“我不想杀她的,都是她的错,我是为了凯……”

“你还敢说你是为了凯?你杀了他的母亲!”

“我宁可她死!我只是不想凯受到伤害,”拉斐抬起头注视着肯,“妈妈……她并没有发现我的事情,是我发现了她不可告人的秘密——婚外情,和扬……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能将所有罪行推到扬身上,又可以……于是,那天就在他们吃完饭结账出门后,我在车库里催眠了扬,之后又把带血的衬衫塞到他的衣橱里。我为他埋下的暗示会在3天后自动解开——他会绑架并杀害她……”

“拉斐,你有没有想过,凯才12岁,失去母亲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来说会有多么痛苦?”

“我宁可凯现在为了失去母亲而痛苦,也不想让他将来知道了母亲和别人……”拉斐露出了痛苦的神情,他将手伸进风衣口袋掏出了一把小巧的手枪,“我不想凯变得跟我一样,他理应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那是他应得的。他该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你知道,就像所有的好孩子那样……”拉斐语无伦次地说着,雨水混合着泪水流到口中,带着苦涩的味道,“我想我已经说得够多了,你也听得够久了……”

“砰——”一声枪响过后,墓园又归于沉寂,子弹嵌入身体,温热微腥的鲜血喷薄而出,飞溅到背后的墓碑上。一个人缓缓倾斜,颓然倒地,那张东方人才有的俊美脸庞上的血色一点点褪去。肯先一步扣动了扳机,他的一只手一直在外套口袋里握着枪瞄准着拉斐。肯居高临下地看着拉斐努力地在嘴角处牵扯出一个苦涩的笑,他的双唇开合,那口型明显是在说:“谢谢。”血水大量喷涌而出,混合着雨水,将目光所及之处染成一片鲜红。他看着倒在地上的爱徒,费尽力气凝起一个灰白的笑容,蹲在他身边轻声说道:“我知道,一直以来你都尽心尽力地保护着凯,那不仅是在保护你最爱的弟弟,你更是把凯和那些受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当成了少年时的自己,在拼尽全力地……”

上一篇: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临床医学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