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素质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1 16:56:34

老年素质教育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老年学校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可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跨世纪的战略决策。

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决定》没有把实施素质教育仅仅看作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而是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我们认为,素质教育需要五个系统相互协调,形成合力。这五个系统包括早期教育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成人教育系统、老年教育系统。这五个系统围绕提高全民素质的主旋律,形成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共同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素质教育的对象不仅应该包括少年儿童、青壮年,也应该包括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十左右的老年人。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大、中、小学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探索、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并初见成效。老年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素质,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新型老人,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首先明确培养学员哪些素质。我们认为,提高老年人口素质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

1、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保持革命晚节

提高老同志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组织他们学习马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他们坚信辩证唯物主义、自觉抵制形形的唯心主义的影响,保持健康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使他们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总之,要使他们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与时俱进,永做人民表率,保持革命晚节。

2、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参与社会发展

素质教育是在人为的调控下,使人的素质获得全面的发展,培养具有现代公民素质、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公民。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公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现代科学知识的剧增,老同志原有的知识体系将已经落后于时代,直接阻碍他们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因此,老年学校在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重安排传统的文化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引导性地安排一些现代科学知识。如计算机、外语、市场经济、股票、法律、环境保护、天文等,使老同志能够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有能力适应和参与高速发展的社会。

3、提高身心素质,实现健康老龄化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老年人自身、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迫切需要。老年学校在提高老年人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应该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和各种活动,帮助老年人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保健类学科的教学,帮助老年人掌握健康知识;通过体育类学科的教学,帮助老年人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通过老年心理保健的教学,帮助老年人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实现心理健康。随着社会角色的改变,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老年心理学应该成为老年学校的共同课。

4、提高审美素质,增添生活乐趣

老年学校提高老年人的审美素质,在于帮助老年人树立与时代同步的审美观。引导他们学会欣赏美,享受美,创造美。增添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质量。老年学校中美的教育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如旅游、书画、音乐、舞蹈、服装、文学等课程的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5、提高劳动素质,促进老有所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使是普通的家务劳动,也需要一些专门的知识。老年学校主要是提高老年人的劳动技能,如摄影、家电维修、花卉、烹饪、缝纫、编织、装裱等。使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为老有所为增加一技之长。

以上这五项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素质结构。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认为应该重视这样几个问题。

1、提高老年学校教育的普及率

素质教育要求全体人口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老年学校的学员总数在老年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应该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增加学校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接纳更多的老年人走进老年学校,使老年人受教育的比例不断增加。

2、强调学员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老年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应该强调学员各种素质协调发展,即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全面发展。二是应该兼顾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三是应该引导学员身心健康并重。

3、着重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老年学校应该结合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着重引导学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在世纪之交的这项系统工程中,老年学校应该抓住机遇,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一起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和深度,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创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社会一体化”作者:金祥

2、《老年教育》作者:刘书鹤、马杰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工作者;满意度;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30-02

一、老年工作者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不移地紧跟党中央的步伐,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蚀,成为有较高政治素质的人。老年工作者还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作为一名老年工作者,要从自己的意识中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老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的昨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党的历史。老年工作者,必须从思想上认识老同志在油田建设和发展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必须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老同志的重要作用;必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饱满的政治热情,来立足本职、敬业爱岗、任劳任怨和全心全意为老同志服务。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我们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做好老年工作。

二、老年工作者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同志在2011年年初老同志迎春茶话会上强调,要以满腔热情、深厚感情做好老年工作。作为一个老年工作者,要热爱老同志,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长辈。第一,他们首先是老年人,敬老爱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第二,这些老人都是油田的有功之臣;第三,他们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服务好他们,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基于这三个理由,如果自己对这些老同志不能满怀深情,那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老年工作者。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身体有病的老人,脾气一般不大好,容易急躁,说话做事有时偏激。因此,老年工作者在与老同志交往中,要接待热情、谈话热情、办事热情、服务热情,不能依照自己情绪好恶而怠慢了他们。要实实在在地为老同志做实事做好事,不随便许诺、说空话。工作中要设身处地多为老同志着想,把各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得周到一些。例如,我单位老同志到乒乓球室活动,其衣物都搭在椅子的靠背上,人多时就没有地方休息了。工作人员观察到这个细节后,立即在室内的墙壁上安装衣帽钩。此后,坐的地方多了,室内环境也整齐干净了。随着年事增高,有的老同志记忆力衰退、反应迟缓,因此,我们做工作时一定要耐心。

三、老年工作者要具有较高较新的文化素养

目前,胜利医院老年管理中心有在岗职工10名,其中,本科学历的有4名,大专学历的有3名,中专学历的有3名;有高级职称的2名,有中级职称的5名。虽然,我们这支队伍已经拥有较高的学历及职称,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年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文化程度,还必须对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如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营养学等,以适应工作多方面的需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老年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老年实物资产管理系统、网络办公平台等相继启用,要求工作人员不断更新计算机知识以及主动学习有关内容,以便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使用,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许多老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形成了不同的爱好和特长,退休之后,有了很多的时间涉猎更多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库存,就不容易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例如,目前我们老年大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外聘的,如果经过培训,文艺干事能承担舞蹈班、歌唱班等的教学;体育干事能承担门球班、台球班、太极拳、太极剑等的教学;其他工作人员也可以担当以上项目的教学任务,也可以掌握一门或两门(如微机操作)技巧,胜任相应课程的教师一职。文体活动是老年工作中主要内容之一,经过几年的建设,胜利医院老年管理中心为老同志提供了优越的运动设施和场所。目前,各种赛事急需大量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老年工作者这方面的技能,使他们能掌握一项或几项运动技巧,成为运动场上的生力军。这样,一方面拓宽了老年工作者的知识面,提高了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和老同志广泛接触的过程中,增进情谊,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更利于开展各项老年工作。所以,老年工作者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掌握多种技巧,这样才能与老同志之间达到语言相通,心理相通,感情相通,思想相通。

四、老年工作者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1.沟通协调能力。老年管理的内容比较多,对外要涉及社会保障、劳动、人事、财政等诸多部门,对内要涉及各有关部门和老同志之间的关系,对下要涉及到各职能机构的关系,以及离退休职工的工资、电话费、补贴、医疗、查体、住院药费的报销、生活福利的发放、疗养、老年证的办理与更换、抚恤及遗属补助、老同志护理费、报刊杂志的订阅、各种信件收取与发放、各项文体活动等等一系列工作。这就要求老年工作者一方面要熟练本岗位的业务及各项技能,对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调查研究能力。老年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分析,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判断,从中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3.服务管理能力。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管理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和要求去思考、衡量、实践。老年工作人员只有深入到老同志之中,摸清他们所思所需,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提高服务水平:常到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中去嘘寒问暖,到困难的老年人家中去排忧解难,到思想有症结的老年人家中去理顺情绪。要针对离退休职工群体的新变化,不断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和手段,,以解决老同志的现实困难为着力点,深化细化管理服务工作,让老同志充分享受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管理服务。服务老同志,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待遇,还要关心政治待遇;不仅要关心高龄期和高发病期老人的共性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特殊需求;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以及心理疏导。

4.开拓创新能力。开拓创新,是做好老年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开拓创新,必须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把老年工作中的薄弱点作为工作创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深入基层在老同志中调查研究,倾听老同志的呼声,准确把握老同志工作的情况和动态,找出症结,创新思维,拓宽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增强老年工作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老年工作人员不能老成持重、畏首畏尾,要敢于创新,突破不合时宜的老观念、老框框的束缚;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研究探索中,把零散的做法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把具体经验规范化,以形成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对策;要努力创造新经验和新办法,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使老年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5.政策运用能力。对老同志的政治、生活等各项待遇都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要求,老年工作者是否熟知党和国家的老年政策要求,能否对老同志政策做到准确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是落实老同志各项待遇的关键。老年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加强老年政策的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和熟知各项老龄政策规定及具体要求,深刻领会、吃准吃透政策精神,把握明确政策的内容和实质。处理问题要实事求是,不能偏离政策要求的轨道。在解决老同志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讲政策的原则性,尊重政策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按照政策的总体精神,灵活运用好政策,用政策解决好实际问题。

五、老年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老年心理学知识

据调查,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0%的老年常见病诱因与心理障碍有关。当老同志昔日奋战在岗位一线的时候,繁忙的工作使他们无暇考虑其他事情,也不太关心自己的身体。如今退下来了,平时的学习、与同事的交流都减少了,遇到事情时多是自个儿前思后想,极容易钻入牛角尖,如果精神上的压力和困惑得不到合适的释放与解决,势必形成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老年工作者学习一点老年心理学知识,了解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助于有地放矢地开展工作。

1.学会倾听。爱唠叨,是许多老同志的语言表现。老年人,特别是无所事事的老人,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他们只好借助话语来表白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有的老年人喜欢津津乐道陈年旧事,炫耀过去的辉煌,这也是为了寻得一种心理上的慰藉,以解脱现实的空寂。当我们遇到这些情况时,切不可表现出烦躁、厌恶的神情,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叙述,表明我们的理解和同情;同时,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利用引导他们上老年大学、多与朋友交往、常和家人沟通等方式,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2.学会说话。与老同志交流,谈话方法要灵活,语言和话题尽量适合老同志的心理需要,用老同志熟悉的语言进行交谈。例如,在与担任过领导职务的老同志打招呼时,如果称呼老王、老张……虽然听起来挺亲热,但他们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认为现在的人已经忘记了他们为医院做出的贡献;如果称呼他们原来的职务,如王科长、张护士长……他们往往会感到心理满足,比较舒心和愉悦。另外,与老同志交谈时,脸上要常带微笑;讲话的语调要缓慢、清晰、柔和;还要看对方表情和反应,去判断对方需要。人多喜听好话,尤其是老同志更喜欢表扬和夸奖,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赞美之语,多夸奖、多表扬他们,那么,谈话的气氛就会活跃很多。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他演讲的内容是关于高校如何发展老年教育。他认为,老年教育既是社会老年化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高等教育的“为社会服务”职能包括为地方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服务,因此学校要担当办好老年大学的重任。杨德广介绍说,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对老年人开放,规定国立大学允许老年人参加课程学习,享受免费或减费听课等。“斯坦福大学等名校还建立了老年寄宿学校等。日本人的观念是多建一所老年学校,少建一所老人医院。”他认为,高等学校要发展老年大学,首先学校领导要重视,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其次是要选一位好校长和精干的工作班子;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等;从老年学员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俞恭庆认为只有高等院校进一步重视、意识到老年教育的重要性,老年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大力发展,但现实是国内一些顶尖高等院校专门从事老年教育研究的少之又少。所以,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的呼声到达最高决策层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老年教育从顶层设计上得不到大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大学分校校长毛杏云说,“教育”二字,有自己的界定、属性、意义与范畴。而在高校发展老年教育的氛围和层次,那肯定是不一样的。它肯定不能像社会办学、社区教育等等那样门槛较低,但办好了一定是高规格、有引导性的。

内蒙古老年大学专职副校长查苏认为,将老年教育提到素质教育的层面,这样才能秉承“追求终身学习,树立长者风范”的办学校训,也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市老干部大学提出,老年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科学技术素质教育、艺术人文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这是符合老年教育的特质和老年学员的内在需要的。内蒙古自治区老年教育要加快推进场所建设的步伐,在保证硬件建设的前提下,要将提升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加强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重视老年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发挥自治区4所高校老年大学分校的引领带动作用,使内蒙古自治区各高等院校更好地承担起老年教育的重任,为内蒙古老年教育的发展助力。

五月末,全国高校老年大学发展联盟筹备座谈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举行。该座谈会由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老年大学、上海东华大学老年大学倡议发起,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浙江大学老年大学、厦门大学老年大学等10所老年大学共同探讨如何促进高校老年教育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校长阮兴树说:“大学培养人具有‘贵族’精神,而我们培养出的老年学员都是有品位的人,是老人中的‘贵族’。目前社会上的老年大学是‘一座难求’,而他们是‘一师难求’”。如今,上海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已形成一定规模,是所有高校老年大学里的“佼佼者”,面向社会老人开放。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一、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老年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心理素质教育以及对有心理障碍学员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按以下六条标准促进老年学员的心理健康。一是教育学员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就是使学员具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优点虽感到欣慰,但不狂妄自大;对自己的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勇于正确地悦纳自己。二是教育学员能接受现实,适应环境。就是使学员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地去适应现实环境;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以积极的态度去识别环境中的好坏、美丑和善恶的事物。当发现自己的愿望或需要与社会发生矛盾时,能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得与社会的协调一致,而不是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三是教育学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使学员不仅能悦纳自己,也能悦纳他人,并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能乐于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用尊重、信任、友爱、理解的态度与人相交;能分享、接受和给予友谊;能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四是教育学员乐于学习,积极进取。就是使学员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五是教育学员具有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境。就是使学员能够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情绪和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满怀信心。虽然也有悲、忧、哀、愁,但能主动调节,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六是教育学员具有完整的人格。人格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就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要使学员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二、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要在老年大学的各系、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各系、各科要以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及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并与专业、技能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充分发掘各系、各科教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以及心理教育功能,正是加强老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第二,要优化从学校到班级乃至各社团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老年大学在教育活动中,应进一步重视与加强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发展学员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好学校、班级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学校、班级真正成为学员增长知识技能、丰富精神生活的乐园。心理学家认为,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而,重视与加强学校、班级、集体心理环境建设,是一条高效、独特而亟待开发的途径。

第三,要优化老年大学的课堂心理环境。教学环境理论认为,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动机、行为乃至学习成绩与人格的发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就是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营造使学员产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学习行为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积极健康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能促使学员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还会对学员的心理健康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必须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探究原则进行教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心理效应。包括保护和增强学员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学员积极性,培养学员的探索精神、合作创新意识等等。

第四,要在老年大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专业课程或专题讲座,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帮助老年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与调整。使学员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老年大学拟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教师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咨询教师要对访谈老人提出的心理障碍或其要求加以矫正的行为问题,运用相应的心理学原理及技术,与访谈老人一起分析、研究和讨论。揭示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找出行为问题的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摆脱困境的对策,从而使访谈者增强信心,克服障碍,调整好情绪与心态,维护心理健康。

第六,引导学员增强自我教育意识,在自我教育中提高心理素质。自我教育是学员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行动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老年学员之所以心理素质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大学引导学员进行自我教育的实践不够。因此,要把这种教育手段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结合起来,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度调整、优化教育计划和教育要求。老年学校要把学员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员“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养成自尊、自爱、自信等优秀心理素质。老年学员心理素质的提高,需要整合学校、班级、家庭、离退办、居委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心理教育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老年大学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是至关重要和明显的。笔者深信,只要老年大学领导对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摆到应有的位置,采取应有的对策,并取得应有的效果,老年大学全体学员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一定能得到全面提升。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养老服务 人文素质 缺失现状 对策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倾力打造了“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项目,构建了“五位一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并于2010年开办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之后又陆续开设了社区康复、社区管理与服务、康复医疗技术、护理等专业,初步形成了老龄事业大健康管理专业群。几年来,学院在探索养老服务类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从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角度做一些探讨。

一、人文素质及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及个人实践等方式教育学生,使其懂得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一是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包括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各种职业能力,创新思维,顾全大局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三是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热爱生活、悦纳自我、善于合作,拥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及乐观积极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四是培养良好的文化修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种人类优秀知识成果的博采与吸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二、社会对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大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养老服务高素质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专业化的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和多元的学科背景,这是老龄化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要有对老年人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熟练掌握养老服务的相关实践技能、具备基本的养老机构管理能力,还要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卫生职业道德及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制定了如下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行业生产、经营、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社会、管理、护理、康复等学科知识能力,掌握现代老年服务与经营管理方法和技能,知识面较广,人文素质高,能在各级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从事相关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能力培养上突出了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卫生职业道德、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等。

三、目前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缺失的现状

高职生人文素养缺失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作为养老服务类人才也不例外。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人文素质缺失在实践工作中的影响往往更大。人文素质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很多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是“边缘化学科”,不用下大力气学,只要把专业核心课程学好就行了。因此课程设置中,过多强调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的掌握程度,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不够,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爱心和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不充分的情况。

(二)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类课程比例不足

对于养老服务专业来说,人文类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沟通与礼仪);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指通识教育课程、语言应用课程等);身心素质课程(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等)。这些课程开设不足,满足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需要,导致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能力较薄弱。以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学制只有三年,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养老服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就需要占用大量学分,因此,人文素养类课程学分相对不是很多,主要只开设了老年心理学、商务礼仪与人际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比例相对不足。

(三)教学方法上:手段陈旧、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人文素质类课程仍然以教师的传统讲授法为主要形式,教学中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陈旧,形式单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对人文素质类课程普遍缺乏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提高。

(四)评价体系上:标准不完善、不全面

在评价体系上,教育历来存在“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既有量化的标准,又比较好操作;而人文素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在评价上没有量化的标准,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地展现出来,为社会所认可。所以,很多人认为“学生上不上人文课,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四、加强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养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许多院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办学力量集中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很大程度上忽略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投入明显不足。为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办学理念,加大这方面投入。

(二)营造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大人文”教育环境

课上,加强人文课程建设,通过开设职业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增加人文选修课等,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把人文精神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课外,采取多种方式,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建设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氛围,如图书馆可以增加一些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料、教室可以多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名人名言,还可以通过宣传橱窗、宿舍等阵地,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专题讲座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提高其人文素质。

(三)注重实习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实习实训环节,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掌握专业技能很好的机会,对于养老服务专业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以我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江苏省老年公寓、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等20多家养老机构成为我院的实习实训基地。从2015年开始,本专业开设“工学班”,开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与上海佰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设立“佰仁班”。通过在敬老院、老年社区等单位的实习实训,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关爱他人的品质,在实习过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方方面面。

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我院老年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养老机构、社区等,开展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有担当、有修养的人。

(四)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同时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案例教学、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互换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身引导和渗透,扩充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其次注重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更应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对带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辅导员要通过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思想、心理、精神的成熟与成长。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己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通过榜样示范等作用,不断探索和完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和方法。

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高职院校养老服务专业要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史振洪.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6).

[2]李雪琴.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3]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

[4]薛茂云.老年服务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周春美,李爱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2).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6篇

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盛衰,国势强弱,国家形象和声誉,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在于教育。但是,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中,教育却几乎等同于学校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这种对教育原有终身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生态的不平衡,在中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综合素质低下,一部分地区社会风气趋于恶化,这些正在或已经成为制约地区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成为和谐社会建设逆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精神,通过立法,切实推进全民素质教育,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已刻不容缓。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适应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素质提高为基石。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看。当前,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员工素质的制约,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不足表现得较为明显。落后的员工素质,常常导致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使用,一流的装备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从而导致企业转变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低价格发展模式的步伐较为缓慢。尽管为了应对人才不足的挑战,提升竞争力,许多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培训,并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但是,从众多企业的实践来看,完全依靠企业自身提供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不但成本高,而且面临诸多困难,而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迫切需要党和国家推动素质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为全民素质教育“立法建制”,从根本做起,以国家意志保障全体公民终身接受素质教育的基本权利,用法制的力量、国家的力量鼓励、推动全民学习,从而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长远而彻底的解决途径。

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素质教育由此完成了从政府倡导行为到国家意志的重大转变。《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对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种仅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新阶段的新形势。为此,必须对国民素质教育实行立法管理和规范,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健康道路发展,这样才能加快弥合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国民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国民素质教育的实际发展之间的差距。

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是践行现代全民终身教育理念,顺应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趋势的具体实践

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突飞猛进的今天,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构成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国际社会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代表了未来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事实上,发展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府与社会的共识,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通过立法积极推进全民终身教育与学习,以全民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法》;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终身职业教育法》;联邦德国、瑞典、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纵览我国教育的立法发展历史,在我国已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中,虽有些条文涉及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主要是原则性的规定,没有体现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终身性、全员性、全程性的特点,专门的关于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则尚属空白。制定《全民素质教育法》,无疑可以填补我国全民终身素质教育法律法规的空白,提高教育法律规范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

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实践看,终身素质教育法制化将本国不同地方原本分割零散的有关政策、做法、举措进行综合整理、扬弃升华,并在法律层面上进行固化,把全民终身素质教育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大系统奠定了坚固的社会法律基础,有力推动了本国和本地区国民终身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将终身素质教育

规范华制度化

(一)明确立法对象。为避免于现行教育法律法规重复,全民素质教育法实施的对象宜限定于在接受国民教育之后的公民(至少应中学毕业),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事业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城市失业人员或拟转岗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的村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残疾人、老年人、社区居民等人群。

(二)明确立法范围。将爱国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个人养成、传统文化习惯、基本礼仪规范等内容列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把在职培训、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纳入立法的范围。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7篇

1社会教育的教育群体有着直接的行为关联

社区教育举办的机构一般固定在一个小区、一个村子、一个工业区或者一个农业合作社中。受教育的群体之间本身就有着深刻的生活接触,自然也会有不可避免的矛盾摩擦。社区教育的群体如果都拥有较为高尚的人格以及完美的情操的话,自然有助于社区生活和谐和社会稳定。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在固定渠道中建立秩序的局限性的根本不同,也是社区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推动社会生活和谐的条件基础。

2社会教育提升心理素质的实现途径

2.1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心理教育培训是居民认知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而对于心理素质的认识也是提升心理素质的基础。当前社会教育团体提升心理素质教育的模式主要还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我国很多社区教育是由政府与当地企业或者学校联合举办,对于当地群众有着天然的号召力。利用自身的条件优势,对社区学员进行专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理论教育,提升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态度。其次,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和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结构分层明显,有专门针对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中老年人的不同专项的教育机构。在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时,社区教育能够通过结合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背景的不同,按照实际情况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孤独心理,进城务工人员的自卑心理,青少年的叛逆和好奇心理等的专向培训,使培训的内容更加贴合社区群民的实际需要,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社区居民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培训,可以在培训之间搜集培训对象在心理健康上面存在的疑惑,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再开展培训。要灵活变通培训的形式,注重培训的效果,提升培训的质量。

2.2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广泛的宣传,提升大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组织的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变通,因为心理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而不稳定的过程。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社区内的宣传栏、老年大学、社区活动基地、文化公园以及城市休闲活动中心等社区活动相对集中的场所,利用粘贴海报,做公告栏、宣传语、播放心理健康视频的方式在社区内进行广泛的心理素质教育与宣传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健康专项培训网站,或者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公众号的形式,通过播放宣传片,心理健康专项知识的文章,并在网站或者微信公众号上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方式,帮助社区教育群体有针对性的解决自己的个人心理健康烦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认同感。

2.3组织社会活动建立互动参与机制

社区活动本身能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参与度,相对于单调的培训与知识宣传,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也都会更大一些。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但释放心理压力的途径也很丰富。例如,运动有助于化解网瘾,释放封闭,给人活泼开朗;音乐有助于心情调节,去除浮躁,使心情平和;美术能够让人将心中的压抑通过与绘画的互动而释放,减轻心中的压力;而舞蹈则能够提升心理平衡,提高人对于真善美的信仰。社会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良好基础,也能够通过社区活动建立邻里之间的互动与了解。结合社区情况和社区教育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太极、棋类、书法、绘画等文体活动,组织年轻人开展田径、球类、游泳等体育活动,组织家庭妇女进行生活小诀窍、厨艺大比拼等专项活动。更能够结合活动内容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技能和专业素质训练,例如对于小区内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知识培训以及互联网维护培训等。

2.4积极通过环境建设陶冶社区居民的个人情操

个人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与社区内居民个人情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全面提升与保持社区居民的个人修养,需要通过合理的引导建立良好的小区文化与小区环境。建立小区居民团结互助的氛围,实行小区垃圾分类制度,帮助小区教育群体建立互助组织,对小区居民进行互助培训,并打击小区内的不良风气。良好的小区环境的建立,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和行为产生号召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宽与发展。

3总结

与传统高校教育不同,社区教育组织形式自由灵活,教育内容公益平等,并与社区居民有着直接性的关联。这都让社区教育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上有着特殊的价值,而通过社区教育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素质也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现代教育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社会教育现有的组织形式,对社区居民开展专项的心理素质培训活动,积极组织各项心理素质宣传培训,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并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推定社区居民形成良好、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培训形式,为我国居民生活和谐以及社会秩序稳定作出贡献。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8篇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绩效工资也不例外,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利弊各是什么,这些都是学校管理层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理性认识到它的两面性,才能做好下一步的实施工作。

(一)绩效工资的积极意义

首先,它使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前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得到了落实,教师的待遇得到了保障和提高;其次打破了原来与职务固定结合的工资发放模式,突出工作绩效,实行优绩优酬,这对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对教学质量也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绩效工资的负面影响

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积极意义勿庸置言,但不能忽视它的一些负面影响:

1、使中老年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从绩效工资来源方面讲,采取的百分比核算绩效工资总额,中老年教师因工资基数高,核算数字大,心理上会产生不平衡;从绩效工资发放方面讲,绩效工资是突出工作量和绩效,将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放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评比,精力和知识理念上又缺少优势,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中老年教师丧失信息或产生怨气,工作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也有不利影响。近年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为专科和本科学历,工资一开始就和一些中专学历的中老年教师相接近,在绩效考核时面对的群体——中老年教师,他们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无竞争危机感,而年轻教师易忽视自身发展,对自己定位过低,这就影响年轻教师的整体成长。

二、多措并举,使绩效工资切实发挥它的激励导向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

实施绩效工资,有利有弊,只要认识到了它的积极意义,又不忽视它的弊端,采取积极措施,完全可以使绩效工资真正发挥它的导向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素质教育。

(一)制定科学的制度

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前提,制度是否科学,体系是否完善,是绩效工资能否发挥其导向性的关键,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收入差距宜适中,注意稳定性。

考核制度的完善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将大额的绩效工资放在仓促制定而缺少科学考核制度基础之上的话,还不如不实施。所以,在制度不是很完善的前提下,绩效考核的差距不宜过大,要保持适中,否则会影响队伍的稳定性。

2、目标任务等宜作分类规定,照顾全体性。

我们在考核方案中做出分类规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规定不同的工作量,规定不同的质量目标,让中老年教师有信心参与和年轻人的竞争,让年轻教师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参与竞争,对双方都有积极意义。

3、多设加分项,少设扣分项,体现人文性。

同样是90分,如果一个是通过各种加分记录得到的90分,而一个是通过学校严格考核,在100分基础上扣减后得来的,分数尽管一样,但意义却相差甚远。因此一般情况下,只有对那些学校严禁的事件采取扣分处理外,其它项目,最好设置成加分项目,尽量让大家都有分可加,不同的情况加不同的分,大家都是乐于接受的。同时,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可以实行加分申报制度,让教师主动的拿出证据要求加分,而不是学校拿出扣分的证据进行扣分,既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避免了干群冲突。

4、定性定量相结合,体现科学性。

学校要根据考核项目的性质,正确使用定性与定量考核,需要定量的,如果定性考核,就体现不出细微的差别,可能打击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出勤完全可以量化管理,但如果定性考核,就会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需要定性考核的,如果定量考核,不仅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又很难以操作。

(二)大力做好社会宣传,创建宽松的实施环境。

实施绩效工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应当看到,在目前国家高考制度没有得到进一步改革的前提下,在教育评价制度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坚守素质教育而淡化质量意识,不论是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教育评价几乎全部体现在质量上。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绩效工资不偏离方向,素质教育的宣传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教育行业内部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理念的培训,使教育管理层和广大教师走出质量的怪圈。同时,要多措并举,广泛宣传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素质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制,使广大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追求质量但不唯质量。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素质教育 实施与应用

现代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改革方向与整体思路也逐渐明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社会观念,这是现代高校教育宗旨的最优质体现。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管理对象,怎样使其发挥本质作用?我们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加以说明。

一、对于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管理的认识。

素质,是一个人遗传父母及从培养角度两个方向所体现的身体、心理等特点,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依赖性条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是根据实际发展之需,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基本能力为目的,尊重其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潜在能力,以及人格、价值观方面等的教育培养。

高校的素质教育分层次性,它主要以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高校的素质教育是针对教育片面性、狭隘性以及过于功利性的专业科目类教育而衍生出来的,但是它并不与专业科目教育相分离。高校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先为人、后行事的作风。我们将人文类的素质教育理念应用于高校教学中,调动起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的潜在能力,引导他们以学生文化知识为前提条件,扩展社会适应能力与发挥个性良好品质。强调把学生的基础知识做为根基,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内在特性、整体协调性以及综合能力,使他们在素质教育的主观意识培养下,潜移默化的掌握社会工作与生活的本领。

二、素质教育的开展,应从更新理念开始,并以学生日后有较高能力迈入社会工作为最终目的。

(一)原有的高校管理方面的旧思想是只注重毕业率,不十分观注学生们实际运用能力,素质培养未提升到一定高度。毕业率要提高,而且要不断提高,这种观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压力非常大。为了顺利毕业,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可是对于学生本身来讲,老师越看管,学生越对老师有依赖感,久而久之,高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领着毕业证的毕业生,究其整体素质,不能够充分适应社会所需,进而在进入社会工作后,不能完全胜任工作性质和工作压力等。我们应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期间树立起良好的素质教育观念,积极应对各种外在变化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挑战性要求。比如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不同的是,以往的大学社团只针对学生现有的基本素质加以发扬,而对于素质教育方面,校方应为其聘请专业导师。这类性质的校园组织,可以多多加进乐器类培训与演奏实习。掌握一门或几门乐器,可以在当今社会谋求许多就业机会,这种类型的素质教育培养,还可以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在这方面是极强的。高校方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团乐器培训,并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充分的登台演奏机会,让他们在校园这个小型社会团体中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在得到学生及老师认可的同时,还可走出校园,提前从事兼职类工作,把在学校学到的乐器演奏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日后毕业进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

(二)改变“我为大”的尘封理念,使学生摆正社会价值观。高校的教育中,素质教育往往被归纳为文化教育占主导位置的单一教育模式,而人文类素质教育仍处发展状态。而价值观教育是人文类素质教育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观注他人的真实感受,不再把自己的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他人。而最好的体现便是让学生建立“服务思想”,这也是为步入社会打好了一个基础。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学生由于优越的家庭条件,使他们还仍处在享受阶段,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社会需要我”是怎样的概念。而“服务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在校园乃至以后进入社会都能成为一个在能力上或人格上都会被认可、尊重的人。“服务”就是让“我”“被人需要”。比如高校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让学生转变角色,成为养老院的服务人员,检验学生对于此类社会环境的适应态度与适应能力。选择敬老院的原因是,敬老院里住着的基本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与思考习惯与年轻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如老年人的节约习惯、起居习惯、看问题的角度等,考验学生们对于这些情况的持有态度,必要时强化实际操作环节,从而推动学生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和养成。

(三)促进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发展,推行“授权学生”的管理模式。个性化的培养观念是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源。我国固有的传统培养模式与思想未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却更加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理念与开拓精神的养成,高校所教育出的大学生以“中规中矩”居多,这种常规型学生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社会所需,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科学技术发展等领域都无法胜任有关工作。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也分“良性”、“恶性”,我们所指的个性化发展,是将学生的优秀品质发挥到极限状态的教学方法,要使学生在“互为发展”的前提下,开创自己的个性优势。

在“授权”管理方面,要充分信任每名学生的个性能力,相信他们的可塑造性,相信每名学生都是集素质与能力于一身的人才。管理者或教师要制定出相关培养计划,并“以人为本”,使学生以自我意识为主要培养方向,在关爱学生的发展基础、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前提下,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向,辅助学生在课堂学习、日常活动、校园工作参与等方面进行自我创造。而开放的个性化培养方式也不是狭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是把学生心中的理想追求扩大化,并不是放任其自由发展。

总结:总之,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在高校管理中是必不可少且极为重要的,我们要一手抓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一手抓素质教育的激励引导措施,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以便于素质教育的有利开展,进而实现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素质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徐龙.《浅谈以人本集体主义引领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文

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14(12)

[2]庞勃.《浅谈高校学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J].经

营管理者,2014(34)

[3]白新涛.《浅谈情感教育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创新》

老年素质教育范文第10篇

一、转变观念,坚定信念

要想让中老年教师成为课改的弄潮儿,就必须转变其观念,坚定其信念。即为中老年教师提供再创新、再提高的空间与平台,提高中老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中老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水平、教研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建立起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以深入推进新课改试验工作进程,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确定目标,丰富策略

1、铸师魂、强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激发中老年教师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2、鼓励自学与反思。

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新课程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争做“学习型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自觉反思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完成对新课程理念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相信,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进而达到理念的刷新、观念的变革。以自修—反思的培训方式推进中老年教师素养持续提升。开展“说—教—评—撰”一体的校内常态教研活动、校际交流活动,帮助中老年教师参与镇、县级优质课比武活动,定期出刊《校本教研论文》,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及评析、优秀教育故事、读书日记等。

3、不断强化校本培训,提高中老年教师业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将中老年教师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从而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中老年教师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断挖掘中老年教师的潜能。

4、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不断提高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使中老年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开展新课改研究,不断提升中老年教师教科研水平。

把“做学者型教师,不做平庸教书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三、搭建平台,提升素质

1、强化培训。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微机室、互联网的效能,以集体辅导和读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学习,采取集体辅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分工辅导或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和教师个人读书自学的形式开展培训。

2、研讨交流。

通过集体研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等,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观摩考察。

带着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考察,向先进学校学习,向他人学习。并适时派出一些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学校的培训质量。

4、集体备课、教学竞赛。

这两条途径是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激励中老年教师将理论学习所得转化到实践中来。集体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教学竞赛的重点在于实践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比武、课后反思、案例设计竞赛等活动。

5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搞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市、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为校本培训献策献力,聘请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新教师的提高与成长。

6、搭建各类平台。

充分展示和分享教师的个性成果,开展“亮点课”“精品课”评点活动,进行课堂回放,举行新课改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师生素质展示活动,使中老年教师感受课题研究带来的可喜变化,分享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深入进行新课改研究的热情,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当代语文教育范文 下一篇:消防施工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