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15 08:59:58

课外阅读规划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了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阅读是中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选择哪些类型的阅读文本,成了教师讨论的话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外文本选择存在的问题

1.选文没有整体规划,不能与单元目标、学段目标接轨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封闭环境内,没有走出固有的束缚,没有对新课程进行开发,对新课程的认识也只是片面的,理解得不充分,这样就会造成老师在上课时观念陈腐,没有新鲜感,为学生所选的课外阅读文本也是老一套,凭自己的思想所选,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做到与教材和学习目标接轨。

2.受教师个人文本鉴赏能力的限制,课外文本选择质量不高

学生在上课时受教师的影响较大,在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把语文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权交给了教师,而教师又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为学生选择文本,并没有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满足,而且由于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全面地改善,因此,所选择的文本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外文本选择的方法

1.把握语文课外阅读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要整体把握语文课外阅读的特征,了解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文本时,一定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在心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选择文本要有规划性,要结合课程的实际与教学的目标,把握语文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选择有内涵且内容较为丰富的文本,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

2.制订一个长远的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时要放眼未来,要为学生制订一个长远的课外阅读教学目标。在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文本时一定要符合现阶段的课程改革目标,所选择的文本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洗涤心灵,得到智慧的启迪,而且还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3.努力提升语文课外阅读的品味

在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选择文化内涵高的,有健康导向的文本。现阶段,学生的阅读爱好偏向于娱乐性和层次化,所以,在选择文本时一定要选择有品位的文本,这样才能使语文阅读的品位得到提升,使学生有更加健康地发展。

初中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途径,文本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教师在选择文本时一定要仔细,慎行,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使他们的整体阅读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2篇

一、制定长远规划语文课程标准只是在宏观上对课外阅读提出了要求,缺乏具体、周密、连续的规划,特别是阅读的方式、方法和活动安排。这也为各校因地制宜地安排、落实课外阅读目标留下了比较广阔的空间。我校在综合分析教师、学生、家长及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具体、长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规划”。规划从活动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指导、保证措施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尽的安排。

二、精选阅读内容开展阅读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阅读内容的选择问题,虽然从整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向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但农村小学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学生的阅读面还非常有限,学生拥有的课外书也很少。所以,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在安排阅读内容上,体现弹性原则,即:以课标推荐的书为主,以《快乐阅读》和《自读课本》为辅。这样,即使教师在具体操作上有所遵循,又不至于一刀切。

三、明确阅读任务从阅读量上,我们规定每生每学期至少阅读40篇,相当于每周2篇。另外,我们还给每个学生统一印发了“课外阅读记录卡”,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完成记录卡上要求的内容,包括“主要内容”、“读后感悟”、“好词佳句”、“写法一得”等,其目的一是使学生逐步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二是通过这种形式渗透读书方法。三是让学生留下阅读的痕迹,这样,学生能够做到读、写结合,也避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保证阅读时间虽然是课外阅读活动,但完全靠学生的自觉是不可能坚持长远和收到预期的目的的。保证阅读时间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每周安排一节机动时间由班主任自行安排或学校统一安排;二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向两端延伸,即:向课前延伸、向课后延伸。教师在新课之前的预习环节及课后的拓展环节都可安排相应的阅读内容,如教到写人的文章,让学生找到同类的文章读一读等等。这种安排只要运用得恰当,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得到更充分的锻炼。

五、加强阅读指导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但也必须在老师的有效的指导下进行,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这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把重点放在读书方法的指导上,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掌握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的读书方法,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事件的能力等。

六、坚持常抓不懈阅读活动是一项长期工作,要想收到真正的实效,必须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所以我们确定了 “以活动促提高”的思路,开展了“两评比一竞赛”活动,“两评比”即学生阅读记录卡评比和学生阅读效果评比,阅读记录卡评比重点评比阅读记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阅读效果评比主要采取深入班级,以抽签调查学生的方式进行。如说一说读过的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人物的评价等。“一竞赛”即学生全员参与的作文竞赛。通过“两评比一竞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激励和强化教师积极进行阅读管理,促进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3篇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局限于教材的繁琐分析,有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做各种各样的试卷,不愿让他们读课外书。

2、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任务。实验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材建设,制定课外阅读规划,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课标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积淀民族文化。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进一步研究并掌握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体系,拟订各年级各年级课外阅读的培养目标。

2、探索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3、探索课外阅读与语文教学活动的关系,研究课外阅读的模式。

4、研究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认知的作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5、通过本课题的实验,推进我校小学语文教育素质化,促进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外阅读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径。

2、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3、课内外阅读的相辅相承。

4、课外阅读的方法探索。

5、创造性课外阅读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问卷法。

4、检测法。

5、比较法。

6、综合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理论认识。

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关键靠教师,因此,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是重点。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始,我们就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开题报告,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课题整体情况,积极撰写学习笔记,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理论知识,逐渐丰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和科研阅读知识竞赛。以便让教师的课外阅读储量不断注入活水源头。

2、重视课题管理,规范课题行为。

根据扬州市课题组管理的规定,我们非常重视课题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开提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来实施。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要求:*

(1)课题组例会制度

我们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会议,进行有关课题实验的学习,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获。

(2)坚持课题月报制度

在每个月底,课题主持人将对本月所所做的额工作以及收获体会,填写月报表。

(3)填写《课题实验手册》

根据学校教科研管理的额规定,课题组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认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一般在学期初填好计划(本学期个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专题研讨课例或活动方案,学期末做好小结,撰写实验论文。

七、课题研究的大体框架。

1、制定课外阅读规划。

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规划,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文体等几方面拿出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2、创造条件促进“读”。

(1)课内阅读延伸。

(2)允许在“早读”或“自习”时翻课外书报,每周抽出一小时,集中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

(3)布置作业以启发学生理解书报中的有关内容情节,学习其中的方法为主,从而增加课外阅读的兴趣。

(4)推荐读物与传观读书笔记并重。教师一定要做好书刊导读工作,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

3、介绍方法,引导“读”。

结合阅读教学,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

4、开展活动强化“读”。

(1)谈天说地三分钟,每节语文课开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读书与征文有机结合。

(3)举办各种语文活动,如“成语擂台赛”,“古诗文朗诵会”等。

八、课题研究的实验步骤及日程安排。

(一)实验步骤

1、成立课题研究组,议定课题,制订方案,明确分工。

2、完成课题前期的调查、论证工作,向市教委立项申报。

3、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教学方案,开展一人一课活动,落实方案。

4、开展阶段性的测试工作,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5、汇总材料,完成实验总结,迎接结题验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课题组。

2、2001.11——2002.1开题、评审、修改。

3、2002.2——2003.2实验、明确要求。

4、2003.2——2003.4初步总结。

5、2003.5——2004.12归纳模式。

6、2004.1——2004.6汇编成册,成果展示。

九、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归类:

课题研究三年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归类如下:

1、超额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任务。

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阶段应该完成课外阅读145万字,实施这一课题以来,我校学生超额完成了课外阅读量。

2、基本确定了各年级的课外阅读内容。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研究和从实践中的反馈调整,我们按年级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内容,有步骤,有计划,有系列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3、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教会学生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并教会学生摘录、剪贴、查找等许多种积累的方法。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

我们在实验中,开展了许多阅读活动,如“谈天说地5分钟”,“征文竞赛”,“成语擂台赛”等,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5、形成了一套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对于课外阅读,我们保证课时,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并研究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外阅读实效。

6、提升了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

课题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许多教师勤于总结,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养,撰写了许多优秀论文。

7、注重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的熏陶。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主要是演讲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所读文章中重点人物的印象,从而以之精神导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

(二)学生阅读量分析:

年级

古诗20首,文章10篇,成语40个

古诗15首,成语4类,50个左右,文章20篇

古诗34首,文章35篇,成语9类,名言警句30句

古诗10首,文章10篇,成语3类,歇后语10个

古诗20首,文章20篇,成语6类,名言30句,歇后语20句

古文30篇,古诗33首,文章30篇,对联(学习类)16副,歇后语成语如干

(三)阅读面分析

通过查阅“读书摘录卡”,“教师备课笔记”等,目前我校学生参与课外阅读面达1000%,各年级既定的课外阅读内容的额阅读面达100%。

十、课题研究的反思建议

1、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闸小学课外阅读材料》。

2、要进一步改革现有的课时数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效果。

3、在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方面加大研究,要真正做到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目的。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4篇

一、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

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养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2.阅读教学的评价要求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对言之有据的独特见解,应予以鼓励。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只需作基本的了解。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借助有关资料评价作品的能力。

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发挥语文教师的引领作用

要想真正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实效性,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要做法:

1.制定个人课外阅读规划,大力提升语文学科专业素养。

2.坚持下水阅读,在行为态度、精神毅力等方面引领学生。

3.积累丰富的课外阅读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实用高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并始终将课外阅读作为强大的动力源泉。语文教师坚持下水阅读,不仅可以提升语文学科素养,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品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利于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外阅读哪些内容呢?现建议如下:

1.凡是要求学生阅读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我们要全部规划在自己的课外阅读范围之内。

2.语文学科领域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的报刊。

3.具有一定时代气息的美文书刊。

4.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三、建立学生课外阅读长效机制

1.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课外阅读领导小组,并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成立读书指导小组,形成课外阅读管理网络。

2.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对“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何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等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3.各学校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统筹规划,引导学生科学读书,有效提高读书质量。

4.各学校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室)、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努力改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5.各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外阅读 课程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明确规定:高中生要“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课外名著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也精心设计了“名著导读”这一全新的版块,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部分省市还在高考试题中专门设计了有关名著阅读的题目,但遗憾的是,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作为语文教师,不论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我们都有责任把名著阅读的任务落在实处。为此,我进行了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课程化的探索。

一、把课外阅读纳入课程规划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明确提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完全放在课外,不管不问。其实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算起来也并不那么吓人。高中三年,我们用两年时间来计算(高一、高二),两年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20周计算,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也就是说每天的课外阅读量只不过是2679字,完成两三千字的现代文阅读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最多用时10分钟,即使是文言文,也不过30分钟。因此只要我们合理规划,课外阅读的任务就可以轻松完成。

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把名著阅读纳入自己的课程规划:每个学期给学生列出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安排阅读时间;分配阅读任务;进行阅读指导和评价。这样,名著阅读就可以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了。

二、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

1.让学生“会读”。高中生当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离真正的“会读”还相距甚远。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默读、略读和速读的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才能徜徉于浩如烟海的书中,当然,有时候也需诵读、精读和慢读,也需聚精会神、一丝不苟地读几遍,甚至几十遍,才能获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教师只需要指导阅读的方法,不必干涉学生的阅读过程。

2.让学生“会思”。课外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课外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采用“批注”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思考和领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让学生“会做笔记”。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学生可以对所读的篇章圈点批注、提要钩玄,可以摘抄名言佳句,可以写出读后感受、书评等。

4.让学生“会用”。课外阅读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范例。因此,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把阅读中所汲取的思想、文化、知识和写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将阅读、作文结合起来,达到共赢。

三、建立的合理评价机制

1.成果评价。阅读虽属于个性化行为,但适当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每周都可举行班级读书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文档类成果,如摘抄、批注、续写、点评、读后感等。这种形式即可以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也可以分享他人的读书心得,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阅读动机。

2.活动评价。指举办各类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开展专题阅读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会、读书沙龙、读书演讲会、等各种各样的展示学生阅读成果的活动。这样的评价形式不仅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也使老师清醒地认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鉴赏水平。

3.过程评价。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真切感受,收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各种积极的意见和建议,更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和安排课外阅读课程化的实践。 教师评价包括学生阅读量的统计、阅读笔记的抽阅等,旨在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课外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只要语文教师把课外阅读课程化,加以悉心地设计和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给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学生就会爱上课外阅读,进而在阅读中培养气质、净化灵魂,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刘淼,周海燕,祝丹兰.让学生走进广阔的精神家园——国外语文课外阅读管窥[J].中学语文教学.2003(9).

[2]尹飞跃.课外读写的调控与评价[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8).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6篇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如果说把阅读看作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7篇

一、课外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与定位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教师只重视课堂上的课内文本教育,纸上谈兵式的将教材上名篇佳作与提高写作水平相联系,而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加大课外阅读力度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词语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25-01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初中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初中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初中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初中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初中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初中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初中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9篇

课外阅读的指导

中国阅读现状堪忧 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民族的阅读史,便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而我国的阅读数量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落差,令人堪忧。而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越来越迷失于网络的新一代中国公民如何筑成民族的精神长城,如何推进民族的精神成长,成为令人难以想象的重大问题。一贯倡导“实事求是”的中国,面对这种堪忧的现状该有所作为了,我们这些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们更该有所作为了。

语文课标高度重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近期,笔者专门面对本地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做了一个调研,让教师填写《关于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课外阅读积累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业余阅读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少;二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少,指望上级来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多。曾几何时,“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批评像荆条一样鞭笞着语文教师,而如今贯彻课标精神便是最朴素的投身课改,最有力的改进。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阅读力方面的责任重大,其作用不只在六年里对那仅有的两三百篇选文下功夫,更重大的作用在于对小学生无限量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

科学指导与方法

谈到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科学”,所谓“科学”便是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课标要求,指导有内容、有方法。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实际上指明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的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达成阅读数量。

小学阶段的阅读习惯 第一学段,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第二学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第三学段,扩展阅读面。

小学阶段的阅读方法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阶段的阅读数量 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在指导中确立科学评价

当大家明白了对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内容之后,接下来便是开展科学指导了。什么方法行之有效呢?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和学习收获,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

科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位有责任、有远见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会规划在先,规划的内容包括:对阅读习惯循序渐进培养的规划;对阅读方法课内外科学指导的规划;对阅读数量和种类因人而异的规划。规划的进程又分为学段规划、学年规划、学期规划。

课内激趣 第一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第一条便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便告诉我们阅读“趣”为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先设法把“兴趣”这位老师请来,让它与学生如影随行。如何“请”呢?这首先要靠教师依托语文课程,在语文的课堂主阵地上下功夫,让孩子们愿读,能读,爱读,不得不读。生动的儿歌,让孩子变着法子读,拍手读、跺脚读、唱着读、演着读;有趣的童话,让孩子扮成角色演一演;科普文章,让孩子们画一画;有韵味的古诗,让孩子们赛一赛……孩子兴趣有了,拓展一篇;兴趣渐浓了,拓展一组;课本不够读了,拓展一本……就这样,推荐课外读物便水到渠成了。

家校联合 读书需要经济的支持,需要良好的环境。孩子的课外阅读不是孤立的行为。在学校,需要书香校园里图书室藏书丰富,借阅方便;在班级,需要书香班级里图书角围满学生,争先恐后;在家庭,需要书香家庭书籍林立,长幼乐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家校联合方面能做的便是给学校建言献策,在班级热情发动,对家长真诚沟通。

定期交流 要保证课外阅读不停歇,使其读有所获,定期交流是最好的办法。定期交流的内容可以按期限分为每周交流读同本书过程中的收获;每月交流整本书读完后的收获;每学期末交流一学期读几本书后的收获。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点拨指导的作用,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引导。

科学评价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不要进行评价?答案是肯定的。不评价便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达成规定的阅读数量。这便是评价的目的。

课外阅读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英语课外阅读;计划制定;指导策略;自主学习;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54

一、导语

英语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没有英语真实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学生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文化背景知识较多,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大密度、跨时空的知识。中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但他们意志薄弱,易受外界影响,学习上往往只凭一时的兴趣和好恶,忽冷忽热,一曝十寒。中学生的这种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往往不利于他们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学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的现象。要想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制订一个科学有效的英语课外阅读计划是很有必要的。

二、现状分析

英语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学生需要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从而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但事实上学生们有没有认识到制订计划的必要性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地制订一个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计划。

笔者所在学校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受调查的735名学生中,仅有115人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约占总人数的15.6%。也就是说,约84.4%的学生并无制订课外阅读读书计划的习惯。这说明绝大多数中学生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时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的指导,因而导致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学生被动阅读。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输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取新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不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进行阅读仅因为教师或家长有要求,从而被动消极地进行阅读;其次,对于阅读目标的不明确也导致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和被动。

其二,所选材料不当。很多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材料的选择时,由于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当,导致所选材料偏难或过于简单,达不到课外阅读的预期效果;有的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过于功利化和单一化,英语阅读训练局限于做几道阅读理解题,学生有阅读焦虑心理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乐趣。

其三,阅读时间偏短。据调查,学生平时作业多,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便有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每天所花时间也非常短,连十分钟都不到,也就是说,每天在十分钟内仅能快速浏览一篇小短文,根本没有花时间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消化和积累生词及做笔记。这样的阅读犹如过眼云烟,不利于学生对于词汇量的积累及扩大,也不利于语言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揣摩作者意图和感受到作者的心声,从而限制了学生这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美学欣赏能力的自我培养。

其四,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方面缺乏长远规划和方向,任务不明,目标不清。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坚持上做得很不到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 应对措施

首先,强调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的重要性。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制定完整的、长远的课外阅读计划是有必要的,学生要在每学期根据课程进度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周密计划。计划可分长期计划(初中阶段)和短期计划(每一学期为一阶段)。一个有效的阅读过程应包括建立阅读目标、根据目标调整阅读速度和策略,评价阅读材料、补救理解失误、评估理解水平等。只有当学生对所学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了解自己语言学习的能力,才能制定符合自己情况的学习目标,随时监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最终找出克服困难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目标,从而更加有效地完成课外阅读,并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行预设和自我检查。

其次,在制订英语课外阅读计划时,教师要发挥帮助和指导的作用。首先要对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思考,如: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难度适中、多样化、多种形式、趣味性),学习时间的安排(固定时间和长短适中),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的确定,自己的学习特点等,这是制定计划的基础。在完成了分析学习情境的任务之后,可制定出学习计划,包括确定学习的步骤,安排学习时间,列出可供选择使用的学习策略。如:在英语阅读前的计划制定中可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以帮助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许多学生执行计划时往往有始无终,这主要是没有遵守学习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定计划目标过高,超过了自身生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尽管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预定的学习目标却未达到,这种挫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产生学习的心理障碍。所以制定计划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制定的计划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完成计划的过程中体验到“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就感,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在“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再次自我计划再次自我调节再次自我评价”中呈螺旋上升,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最后,计划制订后,教师要在阅读进程中进行督促和检查,从而鼓励和协助学生顺利实施阅读计划并进行阶段性的自我评价。

1. 教师也可以设计阅读效果检测单,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前的准备和阅读后的效果评价提供指导,使他们自觉地调整方法和阅读策略;2. 定期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展,课上通过讲故事、课本剧表演、讨论、回答问题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上述检查,学生表现突出者,教师要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有阅读的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结束语

从七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有效地制订英语课外阅读计划,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单词量,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只有足够量的积累,学生语言的应用和感悟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课外阅读就是这个“量”的积累过程。更重要的是,这种有计划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上一篇:大专音乐教育范文 下一篇:财会实操培训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