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05 11:36:47

计算机技术教育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教育;计算机技术;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110-02

1 前言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对人们的教育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教育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成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1]。作为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儿童教育,对其开展计算机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现状

教学内容杂乱 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仍属于边缘学科。由于特殊学校在选择教材上比较随意,导致一些学校选择的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此外,不同地域的学生学习环境具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城市学生和偏远农村的学生,学习环境差异甚大。

教学方法单一 从事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严重,因此,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实,只要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师能改变教学思想,丰富教学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不明确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特殊儿童的智力开发,是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2]。然而,当前我国特殊儿童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教育大多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检查评比,设置的计算机课程忽视了服务教学、促进儿童素质提高、开发儿童智力的教学目标,对计算机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设备和师资都难以保证,导致对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加强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策略

针对我国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提高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特殊儿童学校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灵活多变,并以学校环境、儿童特点等为依据来进行。对身体残缺的儿童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健全的学生相差无几,但对于聋哑儿童,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手语,和特殊儿童进行更好的沟通,发挥好教学水平。

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特殊儿童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要把上机教学放到主要位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可以开展“以练代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计算机知识。在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中很容易忽视游戏教学法,实际上计算机能够给学生提供富有挑战的智力活动内容。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是游戏教学法的特点,游戏教学法中的课件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充满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特殊儿童的好奇心。

游戏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难易层次,所提供的信息要有隐藏性、随机性。游戏教学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中都可以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游戏教学法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不要偏离教学目标。如蜘蛛纸牌游戏是进行鼠标训练的游戏。如果儿童属于智障,没有办法对1~14的数字进行理解,可以使用吞食鱼游戏,这款游戏能使儿童认识菜单、按钮,学会进入、退出等计算机程序,也能进行鼠标的练习,还能使儿童对大小、数量的认知得到锻炼[3]。

注重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材 特殊儿童学校应该使学校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突破边缘学科的境地,学校可以以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依据,选择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统一规范教材。这样便于学校对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来促进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提高特殊儿童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

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机技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殊儿童学校学生的类别存在差异,所以教学要有针对性。对听障儿童可以注重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听障儿童视觉发达的优势,帮助听障儿童的学习,让其认识了解世界,主动与外界沟通[4]。对智障儿童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使特殊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使特殊儿童的智力得到提高。实践是特殊儿童学校计算机技术教育创新的源泉,特殊儿童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特殊儿童的实践,促进特殊儿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学课程划分成不同单元,依次训练,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在特殊儿童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要符合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避免因循守旧。教师要注重的是特殊儿童是否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了作业设计上去,而不是作业的对错。教师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增强特殊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特殊儿童把所学知识内化。此外,计算机技术教育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抽象化为具体形象化,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施师生互动 在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计算机技术使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更加丰富,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广泛、民主和有针对性[5]。如计算机技术使教师能和多个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计算机技术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远距离互动,增强师生之间以及W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计算机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能够增强师生之间评价、反馈的质量。

加强对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特殊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特殊儿童的思维能力,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扩大特殊儿童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当前特殊儿童学习的计算机技术教育课程在开发特殊儿童智力,培养其综合能力,促进特殊儿童回归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学校应该注重对特殊儿童进行计算机技术教育,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使教学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特殊儿童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

4 结语

开展并逐步完善特殊儿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面对特殊儿童计算机技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其进行改善,以促进特殊儿童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康杰.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2(5):13-15.

[2]姜蒙蒙,任一明.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运用效能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8):44-47.

[3]刘伯仲.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3-34.

[4]李颖.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做法[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4):247.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管理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用和发展趋势,在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这种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利用,不仅实现了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数字化以及网络化,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益,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出色的全能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1对课程考核方面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和加强

在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各个课程考核的质量问题始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过去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对于阅卷和试卷的研究分析都给教学工作者造成量非常大的一个困扰,同时具有普遍效率较低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为学校的教学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教学困难,与此同时,也为学校在人力和财力上承受了巨大的负担。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建立起数据库,并通过计算机来对试卷进行批阅,并通过计算机对试卷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提高了阅卷的效率,也同时为学校师资队伍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同时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所建立的试题库管理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各个学科命题的质量,更加将试题的相关问题客观化,适应了教学考核的要求和标准。

1.2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针对中小学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的最终学习教育质量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最关键核心部分。如今,各大高校为了更好更快的对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和考核,通过建立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测系统,能够全方位的让全校的各个部门和教学工作者都能够参加课堂教学的质量评价,同时还能对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更好的提高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水平。这种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测系统,能够很好的对过去因为手工测评所带来的失误得以弥补,能够更加公平、真实而有效的对教学管理者进行评估,并提供管理平台和及时大量的反馈信息,更好的对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也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更为牢固稳定的教学环境。

2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关于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扩大了书本资源,让管理更加条理、体系化

对于过去传统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于学生对相关资料性的书进行便捷性的查阅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图书馆的书籍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阅读所需要的标准和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的图书馆信息资料库,通过网络平台的运用,让图书的种类更为繁多,图书资源更加多元化,最关键的是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为人性化、便捷化的图书查阅服务,更好的满足师生对阅读的要求和标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对各种图书进行资源共享功能,这种变化为学校减少了图书引进的开销,图书的资源共享最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丰富的图书资源。通过这种运用,更好的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2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计算机图书资料库,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更好的通过图书馆丰富多种的图书资源来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来填补自己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进行空缺填补;而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下的图书馆资源,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知识储备进行更新和改变,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趋势,来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知识内容个,来提高整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3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局限性

3.1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相对不够广泛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对于整个教学工作者的师资水平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大部分学校对于这种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识非常浅显而基础的应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转变并没有取得一定程度的成效变化,只是在教学中改变了课堂中授课的一些模式。因此对于不断深入通过计算机的使用来整合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充分结合运用,来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需要积极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课程整合,让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能够真正切实的融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成为教育教学的必要工具,并根据这个方向和目标来制定出适合各个教育阶段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方法,从而更好的建立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计算机管理技术。

3.2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运用环境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整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应用,但这个践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育教学运用环境,建设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的条件,并以开放式的教育理念来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运用来实现学校的校园网络运用平台的建立,为教学工作者和学生都提供一个能够方位学校服务器的安全、稳定又便捷的平台。这种平台的建立一方面能够加强教学工作者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方式来办公,同时还能充分拓宽教学工作者进行教学的知识面和先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从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情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运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优化和加强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赖宏慧,钟娟.浅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的应用与设计[J].科技风,2014,(9):177-177.

[2]陈凤凤,管庆.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学籍管理工作中的几点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3,(9):108-108,132.

[3]刘洋.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应用[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7):19-19.

[4]桂峰.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2013,(7):185.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教育,教改思考

对于人类而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聪明和智慧,计算机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人类社会行为活动的重要工具,同时对于计算机而言,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与壮大也同样无法离开人类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活动,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涉及,因此也就为市场造成了更多的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当前计算机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而言,大多数的教育机构中的教育模式还处在应试教育当中,这对于一般的学科而言短时间之内似乎没有特别直观的影响,然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而言却是一大十分严重的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涉及范围非常广,而且教学的节奏和频率都比较快,其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往往十分难以被学生所理解,因此,多数的学生在面对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学习过程当中都会感觉十分疲乏,甚至于产生厌学的负面心理情绪,这些显然都不利于我们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深入展开,与此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其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市场的巨大竞争力,因此也就导致计算机的教育课程会频繁的进行更替,这样也使得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当中面临极大的困难,压抑的教育环境和教师复读机一般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激发对计算机教育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同时也会影响到教育工作者本身,对学生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和发展十分不利。

二、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现今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我国当前的计算机教育制度而言,想要真正的彻底解决计算机教育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还要从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做起;就计算机学科本身和其技术性方面而言,这两者本身都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上而来的,其本身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我们各大院校对于计算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更应该设立明确的目标,要确保教育本身能够充分的展现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市场和社会的实践能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各方面都局限于国情,我们既要培养出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又要让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确保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我们各大院校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应该根据社会和市场的不同需要,来开展不同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方向,在教育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充分的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地方的全面性发展;此外,对于上述内容所提及的我国当前各大院校所面临的计算机教育制度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正措施,对于学生厌学的问题,教师应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有趣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提升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原本枯燥复杂的理论性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具体化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教育的任教老师还应该适当的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所学习的课程进行富有意义的引导,这样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变学生对于枯燥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计算机教改的新方案

(一)计算机教改方案应该循序渐进:对于计算机教改的各项方案和实施计划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对于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教育,同时合理适度的为学生们安排教育的课程进度,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的理念思想,将学习的重点多放在学生自身上,力求在保证教学总进度不变的情况下,真正的根据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二)计算机教育改革应该进行宽进严出制度:对于计算机教育制度的改革应该遵循宽进严出的制度,这同时也是鼓励学生进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对于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言,应该扩大招生面积,在对求学的人才管理上放宽政策,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指导和悉心教导,对于即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要进行十分严格并带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真正的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真正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科技进步。

(三)正确对待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出了主流的教学制度和课程之外,我们经常还会看到一些计算机的辅助教学(CAL);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在我国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普及,然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就已经是计算机教育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了,就其本身而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十分先进的教育技术,其中包含有很多的教育课程和环节,对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和培养方案都起到了明显的增进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

结束语:计算机的教育改革之路并不好走,他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其付出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在对教育制度进行整改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教材的选择,真正的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观念,对于学生学习的课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整改和编写,使其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计算机学科的内在观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同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难易适中的调整和编写,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接受这门课程,同时进行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我国的计算机学科教改之路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樊虎荣,高爱乃. 新时期计算机学科的教改探讨 [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2]陆枫,金海.计算机本科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及其启示---兼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改经验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9).

[3]唐盛昌.学科教改的整体化趋势 [J] 上海教育科研2012(12).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技能。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正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已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的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转轨已势在必行,本文根据近年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指出面临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对策,对高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人类也加快了进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参比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态势,考虑到“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又对各学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详尽的表述。为认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工程在基础教育界全面展开。根据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当前所有的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小学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和小学也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各地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明显比预期的要快。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始于八十年代初期,但各大高校开展情况很不均衡,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总结过去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情况的基础上,于1992年及时地

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针对计算机教育的三个层次提出了教学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是符合计算机的认知及应用规律的,相互间有机结合,前层为后层的基础,并且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分工和作用。自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三个层次”的基本教学要求成为各高校组织、实施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地位的确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高校在机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不同类别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各校的实际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教材,然而教学目标始终定位在提高在校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之上,将计算机技术视为高等教育各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初期,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问题已引起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极大反响,有期待,也有担忧,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否还要从入门课程开始?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是否还适用?计算机技术教育涉及的范畴是否跟得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求?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来看,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是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然而其广度和深度已超越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有一些已涉及第二层次的教学内容,虽说各地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有一个阶段性,然而这也仅仅是时间上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方面面临的是起点不一的教学对象和炒冷饭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仅限于计算机技术的课程体系明显难以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又一次面临更新和改革,高校必须建立一个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衔接的、高起点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

体系。

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

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提出来已有十年了,对于计算机这样更新发展如此快的科学技术,其适用性是可想而知的,改进和提高已势在必行。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面临两个转折:一是非零点起点的计算机教育;二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应更多地涵盖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为此,笔者就计算机基础教育向高起点的信息技术教育转轨的问题谈一些想法,供大家讨论。

1.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定位;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信息技术学科还是一门新兴学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和探索。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该如何定位,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什么科学

你是否能够信心十足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否有人可以确切而且明白无误地回答。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赵伟教授(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部主任)在中国计算机五十年大会演讲时问过在场的我国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会的学是什么学?”问的其实就是计算机科学。你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等就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赵先生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60年代给计算机科学下了定义,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不管这个定义是否完全正确,至少我们现在应该研究并且明白无误地知道计算机科学是什么科学! 但是,它绝不是计算机的科学。因为计算机和照相机、菜刀一样是个产品,计算机科学不应该是计算机的科学,就像不会有照相机科学、电视机科学、微波炉科学、菜刀科学一样。

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只有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及老师、学生都明白了计算机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信息技术是什么, 我们才能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及现状

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的观点,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今天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

1、计算机教育时代(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一时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程内容主要设定在程序设计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BASIC语言、LOGO语言,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兴趣小组。

按照尹尔肖夫的倡导,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学生可以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学会利用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机素养时代(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90年代初,随着图形化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这些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增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

3、信息素养时代(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定位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现在我们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概念过于宽泛,难于把握,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何况一线的教师呢。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其他学科整合,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进行教学,还提出不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但我觉得“整合”这个概念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其他学科中用点信息技术就是整合,那么物理课、化学课中用到数学,是不是就叫数学与物理整合,或数学与化学整合呢。我们现在很重视教育信息化,经济条件好地区已经多媒体配置到班级,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农远工程”。但教学包含二个方面:教和学,我觉得我们的信息化主要是在为“教”信息化,为教师信息化,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又做了多少呢,学生还没有课余时间随时可以使用的计算机,学生又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一、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它等同于计算机课,以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核心,根本没有把握住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学生更是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电脑课,不上机操作就没意思。甚至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经常安排信息技术老师做学校的其它杂事,没把这门课当回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看高考有多少人上本科线,上本科线的人越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高,校长就要受表扬,相应的高考科目任课教师也会获奖,于是,学校的评优、晋升职务、奖金分配等政策都会向这部分教师倾斜。所以,在评优、晋升职务等方面信息技术教师就没有绝对的优势,最终只好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没有教学激情,慢慢混日子了事。

(二)、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上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所以不少人有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观点也就不足为怪。

(三)、信息技术会考的指挥捧作用给人误导。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如:近几年的会考中,题型有选择题、文字录入题、操作题、程序题。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15%,文字录入题占总分的5%,程序题占总分的20%,其余的60%均为操作题。几乎所有题目是在和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打交道,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二、对策研究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是教育主管理要出台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管理意见及考核奖惩办法,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全面质量考核的范围。二是要配备足量的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三是学校要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研机构和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研究,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师真正了解、掌握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规律,并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学习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一节内容时,对采集信息的方法,不能简单就讲用计算机网络采集信息,应该从事物本身、他人、媒体等多种来源来讲述采集信息的方法,要使学生认识到采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并且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通过哪些方法来采集信息的。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弄清信息技术教育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信息技术涵盖的范围非常宽,它里面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众多领域。部分教师片面的把信息技术教学理解为计算机教学,没有抓住关键,信息技术课成了单纯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不能以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取代信息技术教育,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吃透教材。

(四)教师要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努力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充分认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学习其它课程和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服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同步教学法、探索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等,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讲文件的操作,可以采用同步教学法,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教师在讲这个内容时,让学生同教师一起操作,边操作边向学生讲解保存位置、文件名、文件类型等在保存中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果带着学生反复操作,还可轻松地向学生讲清楚保存与另存为的区别与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必须要求计算机教室装有计算机投影仪,这对条件优越的学校来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

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建立完善考核奖惩制度;教研机构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实现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学校要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使信息技术教育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尧.高中信息技术项目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基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项目教学的考量[J].中小学电教. 2010(12)

[2] 杨生玉.信息技术课与学生成长差异教学方法的实践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23)

[3] 武丽艳.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任务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17)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2-01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我的感触是:信息的闭塞,继续教育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改革,业务能力再提高的机会少,学生的视野狭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有较大的革新,仍然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也只能在口号声中缓慢前行,信息技术教育也一直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等现象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现状。就这些现状和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感想和意见:

1.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还不高,使用计算机的意识还不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硬件是基础,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有部分教师思想僵化,总是认为计算机是计算机教师用,老是以备课、教学忙为由不积极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其实一切教学活动是不应该离开计算机和网络的,要是离开了那就是闭关自守,那就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2.农村计算机网络与课程整合资源的结合有待改进。计算机网络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结合能使学生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个性化的优质学习。至于在农村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时间等支持,也很难以数字化的形式开发出来供师生共享,即使开发出来也仅仅是网络与课程资源的低级组合,而非整合。

3.学生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有限。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然而,在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僵化、单一,大多是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电子化、声像化翻版。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长此以往,必然造成计算机教学的新专制化,如同传统的教师专制化一样,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教”与“学”应把握以下几条主要途径:

1.力求实现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面向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不仅仅要求学习知识,更是要他们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及交互学习意识的形成。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广大教师要普遍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优势。

3.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首先将信息技术教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进行调整和剪裁,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强调受培训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4.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学校建立以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感氛围或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自主利用课本或教师或网络提供的资源进行个性化的、探究式学习,加深对学科文本的理解和认识;抓住重点,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合作研究问题;汇总信息,师生共同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完成对问题的研究,形成共识或提出更多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学校在计算机的硬件建设上下点功夫。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中极富活力的一个板块,学校以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重点,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学期初开始就让各班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本学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师生合作写出课题实施方案,然后划分小组进行调查、研究,用电脑做出课题报告。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文字,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有关校园、国家和世界的新闻。

专家们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者所持的几种观点解读下:

1.技术混合化。信息技术混合观,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称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萌芽整合观。这一观念在学术界有广泛的讨论,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掌握与利用网络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当前发展的建构主义的理论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化。专家们说持信息技术课程观的人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科,培养信息技术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在信息技术配套教材中,据专家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内容与计算机学科知识有关,向学生传授使用计算机、网络解决其学习问题的方法与理念,在领导层,甚至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术层,存在着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的观念,它直接引导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走向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同样信息技术教育也不等于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是包括卫星通信、交互式电视等众多技术的综合技术,它导致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当广泛。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8篇

一、计算机科学是一门什么科学

你是否能够信心十足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否有人可以确切而且明白无误地回答。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赵伟教授(美国科学基金会计算机与网络部主任)在中国计算机五十年大会演讲时问过在场的我国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机学会的学是什么学?”问的其实就是计算机科学。你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等就都不存在这个问题。赵先生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60年代给计算机科学下了定义,计算机科学是算法的科学。不管这个定义是否完全正确,至少我们现在应该研究并且明白无误地知道计算机科学是什么科学! 但是,它绝不是计算机的科学。因为计算机和照相机、菜刀一样是个产品,计算机科学不应该是计算机的科学,就像不会有照相机科学、电视机科学、微波炉科学、菜刀科学一样。

对于信息技术,我们通常将其定义为: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只有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以及老师、学生都明白了计算机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信息技术是什么, 我们才能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应该学什么。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及现状

按照华南师范大学徐晓东博士的观点,从计算机技术教育到今天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计算机教育时代、计算机素养时代和信息素养时代。

1、计算机教育时代(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这一时期,计算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结构和程序设计、算法语言、文件处理等,教学目标定位在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上,课程内容主要设定在程序设计上,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BASIC语言、LOGO语言,教学的形式主要是兴趣小组。

按照尹尔肖夫的倡导,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有计算机素养,核心是程序设计能力,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强调利用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学生可以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学会利用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计算机素养时代(90年代初至9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随着图形化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MacOS等)的成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心转向学习这些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和工具软件的使用,直接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打基础,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字处理、列表计算,数据库、计算机绘画、计算机通讯等应用软件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应用软件不断增多,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使人们深切感受到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可能,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计算机的定位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显的变化是课程目标中明确了计算机的工具性定位,强调计算机应用。教学内容则相应转向了关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以及常用软件的学习。

按照课程目标的规定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已经涉及到以计算机为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妨称之为计算机素养,其核心是计算机应用能力。

3、信息素养时代(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分化为二个分支: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也正步入信息化社会。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的出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确定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素养通俗地讲就是灵活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组成。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本能力,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教育把信息技术看成是为解决问题、建立计划、进行表现等的手段,并重视灵活运用这一手段从事分析、综合、创作、展示等活动。

这一时期对人的内在品性的要求是具备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掌握基本的信息知识,也就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定位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信息素养的描述:“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现在我们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概念过于宽泛,难于把握,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何况一线的教师呢。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强调信息技术要与其他学科整合,整合到其他学科中进行教学,还提出不少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但我觉得“整合”这个概念就有点不伦不类,如果其他学科中用点信息技术就是整合,那么物理课、化学课中用到数学,是不是就叫数学与物理整合,或数学与化学整合呢。我们现在很重视教育信息化,经济条件好地区已经多媒体配置到班级,欠发达地区也很重视“农远工程”。但教学包含二个方面:教和学,我觉得我们的信息化主要是在为“教”信息化,为教师信息化,为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又做了多少呢,学生还没有课余时间随时可以使用的计算机,学生又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呢。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误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但是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推广和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制约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认清这些误区,改变这一现状,对于加强今后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1.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和延伸。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但是,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实质性区别的。计算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机技能,包括学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以及编写程序的技能。而信息技术教育则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的培养,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绝不能讲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于本学科特点一时难以领悟透,甚至有些学校在课表上反映出来的还是计算机。

2.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一门主要科目

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学校工作始终都围绕高考展开。对于信息技术这门非高考科目,大部分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把它看成是继音、体、美之后的又一门副科。一些学校领导认为作为非高考科目,而且信息技术教学投资大、收效低,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从而造成了应有的课时、师资不能保证,教学使用的软、硬件远远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3.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特殊的教辅人员

目前,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程,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或其他学科服务。如管理多媒体教室、维修计算机、帮人制作课件、使用软件排课表等。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时间钻教学,搞研究,从而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策略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面对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面对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我们首先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学校应多组织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先进的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使领导和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信息技术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做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为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加强信息技术课教师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师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对此课程的认识、态度、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实施。教育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应提供给信息技术教师更多的培训进修机会,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快速发展。

3.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教研

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要想搞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离不开教学研究。由于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对此课程缺乏教学经验,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优化教学,我们必须尽快探索出适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搞好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有许多制约因素。我们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克服困难,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计算机技术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

大学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教授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各类操作系统知识为主,将上机操作和纸质作业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讲理论知识及时地融入实践能力中。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呆板,教材内容过于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各高校都依赖自己有限的教学资源实行教育,尚未形成优质资源共,导致教学交流不足。面对如此的教学现状,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有必要实行改革,树立新的教学模式。

1.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起因和推动力量

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依托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高等计算机人才需求而产生。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和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已经形成了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操作为辅,以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在90年代初,我国职业技术学校也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正式扩展了计算机教育的范围,将计算机技术教育从精英教育扩展到普适性教育。随后,计算机文化的概念被提出,初高中学校相继开展计算机技术教育。由于初高中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讲原有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提前教授,导致当前高校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其大多数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导致学生无法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又由于难度太大而不适宜教学。所以大学阶段的计算机技术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继续进行模式改革。

2.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

2.1教材过于陈旧,内容过于浅显

尽管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是全校性通识课程,但是学校和教师对其的关注度不高。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计算机技术课程教材过于陈旧。当前大学使用的计算机课程教材基本从课程设置之初就没有发生过改变,因此其许多内容已经过了时效性,失去了教学意义。例如在预防和处理计算机病毒这部分内容中,其例举的病毒大多是数十年前流行的,因此其维护网络安全的方式也是过时的,无法应付目前新的网络攻击。这就使教学过程是去了最终意义,无法教会学生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计算机知识。其次,由于教学内容编排上无法取得平衡,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主要以重复初高中的内容为主,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已经掌握,无需再次学习。所以这既浪费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导致教学内容的冗杂,又给学生留下了“学习十分轻松且无聊”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于有志于投身计算机事业的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

2.2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十分有趣的课程,其包含了物理,数学甚至艺术多个学科内容,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但是当今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教材,学生做笔记为主,学生连自主上机操作的机会也较少。这导致这门课程的乐趣无法被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研究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正是支撑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研究和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丧失,其学习动力也就丧失了。

2.3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轨

在大学阶段开设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积累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基本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知识,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增添技能。但是遗憾的是,这一根本目的与目前的教学成果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学生仅仅掌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生活中,还是无法自主处理遇到的计算机问题。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脱轨,导致大学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教学效果远远低于预期,没有获得理想的效果。

3.如何推进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革新

3.1将教材与课外知识融会贯通

前文已经提到过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漏洞是将教材内容更过于陈旧。针对这一问题,计算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增加最新的课外知识的比例,实现教材与课外内容融会贯通。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教师对于教材内容要有选择地加以区别,对于一些时效性长的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经典的操作方式,要着重讲解,对于一些已经过了时效性,且对于该理论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和解决方法的内容,可以进行省略。除此以外,教师要随时了解国内外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有趣的研究过程和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体验到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逐渐培养起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兴趣。而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也能够与初高中计算机技术教学区别开来,显示出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课程特点。

3.2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比例

学校要对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改进目前的课堂方式。现阶段的课程主要以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主,进行理论讲学,随后布置一系列的纸质或者上机作业。这种模式虽然节约成本,易于操作,但是其存在许多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应该适当减少自己口头讲解的时间,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指导学生上机操作上。例如,office,excel,word等操作系统都是应用型极强的,仅靠口头讲解无法使学生全面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在介绍完改系统的基本内容后就通过上级演练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只有每一步都亲身实践了,学生才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从而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比例提高后,学生就能够在生活中开展实践,高效而熟练地运用相应的操作系统来完成自己的任务。

3.3创新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技术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需要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可以参考先进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课程,学习其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例如,目前有许多网站实行全球的优质公开课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从中选择出学生所需要的资源,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除此以外,一些有关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最新新闻层出不穷,这类新闻大多数十分新奇,充满着高科技的闪光,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展示这类资源,不仅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对于该课程的有趣之处得到的充分的了解,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3.4改变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要改变目前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现状,根本方式是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首先,要将应试型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型和兴趣型教学方式,将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于知识的了解程度,主动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机技术领域是一门仍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学科,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为培养我国未来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提供人才保障。教学模式的改变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协调,还需要不断的磨合。但是一旦教学模式完成了改革和创新,其优势就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总体来说,目前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缺陷较多,且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只有进行及时的改革,才能够为正常开展大学计算机技术课程创造机会。

3.5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师水平

教师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且直接安排教学课程的教学人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执教的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师大多专业水平不高,且年龄较大,因此对于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认识不够丰富。对此,学校可以招收一批年轻的计算机技术教师,增加教师队伍的活跃度。同时,学校可以为计算机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定期安排优秀教师赴外进行交流活动,将先进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理论运用到具体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后,对于新兴的教学内容就能够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能够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更多富有乐趣的内容。这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更好的选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只有从教师层面改进了教学水平,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的有趣和快乐,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学习。我国大学的整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水平才能够提高。

4.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仍处于传统的教学阶段,教学模式陈旧。只有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予以提高,同时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领他们走进计算机技术研究的神秘世界,课堂效率才能够得到保证。总体而言,要对大学计算机技术教学课堂进行改革,需要多方的努力与参与,也需要持久的坚持。

作者:高佳宁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陆鼎平.试论“信息能力”及其评估[J]大学网络教学,1012年第11期,第19页

[2]吴伟昌.计算机教学呼唤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J]大学网络教学,2007年第8期,第3页

[3]曹洪顺.计算机教育理论研究的先驱——黎锦熙[J]信息时代,2005年第8期,第58-59页

[4]王钦虞.让大学教学焕发出创造活力——构建“创造性”计算机教学模式初探[J]计算机与网络,2008年第2期,第3页

上一篇:专业化学工程范文 下一篇:地产工程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