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

时间:2023-02-22 11:31:44

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1篇

应运而生的WTO/TBT协定

在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国际间关税贸易壁垒已明显削弱。到WTO诞生(1995年),成员间最突出的国际贸易问题由关税贸易壁垒转为非关税贸易壁垒,而非关税壁垒中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突出。

WTO为尽量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世界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鼓励自由贸易,成员间签署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尽量避免各成员所制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不必要的贸易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或企业,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措施为手段形成的贸易障碍。

就我国而言,技术法规应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相关法律;国务院制定的相关法规;经国务院授权,各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规章等,以及地方人大、政府、主管机构制定的地方一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

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T)和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B/Z)。按照《TBT协定》的定义,我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属技术法规范畴;推荐性国家标准则属于标准范畴。

技术法规和标准既联系紧密,又有着很大差异。比如:技术法规具强制性,而标准往往是推荐/自愿的。再如:标准更为突出地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同时制定与之相应的标准,一可以取得技术上的独立地位;二可以减少或规避技术专利费的支付,甚至实现收取专利使用费的结果。

关注WTO/TBT通报,规避出口货损

技术法规强制性的特点决定了一旦进口产品不能满足进口国/地区的技术要求,则将出现禁止通关放行,甚至退货等问题,会给进出口商,尤其是出口商带来极为严重的货损。如果出口商未能及时注意到进口国/地区对其技术法规进行的制、修订工作,未能及时调整其出口产品,则结果不问可知。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和技术专家,在信息获取和产品调整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TBT协定贯彻WTO的透明度原则,实行通报咨询制度,要求各成员在其拟制、修订的技术措施不存在相应的国际标准、指南、建议或与之有实质性不同,且该措施对其他成员的贸易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时,应及时予以通报,并对其他成员的相关合理咨询予以答复。可见,TBT通报对于解决信息问题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一信息渠道的经济与快捷就更具吸引力。

为保证TBT通报咨询制度的良好运行,TBT协定特别要求各成员建立部级咨询点,专门处理TBT方面的通报、咨询事宜。我国入世后,根据(2002)50号文的精神及有关规定,在国家质检总局设立了中国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负责WTO/TBT通报咨询的国内协调,受理、答复有关咨询,业务上接受商务部的指导。

据统计, 2003年(截至12月29日),我国TBT通报28份,国家TBT通报咨询中心共处理WTO其他成员TBT通报(含补遗和勘误)844份。其中:

1. 主要出口市场通报量如下:

东盟:42份;日本:41份;加拿大:37份;美国:26份;欧盟:21份;韩国:19份;澳大利亚:15份;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独立关税区:5份;香港地区:4份。约占2003年WTO/TBT通报总量的25%。

2. 我主要出口产品类别通报量如下:

食品:187份;化工:100份;机电:52份;高科技产品:43份;轻工纺织:28份。约占2003年WTO/TBT通报总量的50%。

可见,TBT通报与我国产品出口密切相关。关注通报,有助于减少甚至规避出口货损。

从WTO/TBT通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特点

区域性

由于一些成员地域接近,是紧密的贸易伙伴,其技术法规虽各自分别通报,但往往带有连锁性和同一性,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而巴西和阿根廷,由于是南方共同市场的主要成员,其TBT通报除一部分是“本国特色”外,另一部分则往往代表了南方共同市场的一致要求,对于供应商来说,更应予以关注。

WTO中比较特殊的是:欧共体在WTO中作为一个成员出现,其所做TBT通报代表欧共体所有成员,这就意味着通报所述技术性贸易措施将适用于整个欧共体市场。随着欧盟东扩,2004年5月1日,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10国正式入盟。欧盟从此成为一个由25个国家组成的贸易集团。而欧盟对进口产品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方面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将同样适用于新入盟国家。这一方面统一了产品进入欧共体市场的技术要求,便利了贸易;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品出口至新入盟国家的技术门槛。

体系化

从某一产品的技术法规到行业技术法规,到跨行业的技术法规,成员在完善单一产品的技术管理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法规体系的建设。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如欧盟新近推出的化学品新政策(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简称REACH制度、草案)。

此外,宏观性的立法,往往会影响众多产品,涉及若干技术法规。如加拿大卫生部推出《减少消费品铅风险战略》提案;接着,为保护人类健康,即修订《危险品法案》附录I(蜡烛和蜡烛芯),就蜡烛推出法规建议案,明确蜡烛芯所含金属中允许的最大铅含量为600 mg/kg。该建议案与《减少消费品铅风险战略》明显具有承接性和一致性,是该战略的具体实施和体现。几乎同时,为保护儿童在使用儿童珠宝饰品时的健康与安全,修订《危险品法案》附录I(儿童珠宝饰品),推出儿童珠宝饰品法规建议案,禁止在加拿大对含铅量超过600 mg/kg或析出铅超过90 mg/kg的儿童珠宝饰品进行广告宣传,禁止销售或进口此类儿童珠宝饰品。

预计这些只是一个开始,加拿大会陆续推出此类建议案,以减少含铅消费品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风险。在此,特提醒往加拿大出口含铅消费品的各有关单位关注此类信息,根据产品情况,从原料、生产和技术上预作准备,及时调整,以免对相应法规的出台措手不及,造成出口损失。

标签问题日益明显

统计表明,WTO成员就技术性贸易措施所提问题中40%左右涉及标签、标志或包装要求,多集中于食品,但也涉及纺织品、机动车辆、木材和木制品、技术装备等产品。小小的标签在国际贸易中却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矛盾的焦点。

在对我出口产品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扣留原因分析中显示:我国因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药品,2004年1月份占被扣药品批次的42.8%,2月份占73.1%;因包装和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化妆品,1月份占被扣化妆品批次的82.3%;因标签不符被扣的输美日用品,2月份占被扣日用品批次的66.6%。可见,标签未达到进口国要求已成为我通关瓶颈。

成员在技术性贸易措施中选用标签通常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适应技术进步

为适应科技进步,制、修订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如知情权)。以欧共体45号TBT通报为例,其产生背景即为:在国际上,聚乳酸纤维(一种新型环保纤维)从科研转向生产,美、日等国将其开发用于纺织品。由于其所制面料柔软、滑爽、抗菌、免烫,具有良好的悬垂性和染色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就欧共体管理而言,不能根据现有已建立的类别对聚乳酸纤维进行适当分类,为确保消费者获知某纺织品含此种纤维,方便消费者选择,欧委会建议修订有关纺织品名目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96/74/EC(以下简称“指令”)的附录I和II,将这种新纤维(聚乳酸纤维)加入指令的纤维名称列表。该表在欧共体用于纺织品强制标签。指令要求凡出售给消费者使用的纺织品,其标签上必须注明名称、规格及纺织纤维的情况。投放欧共体市场的纺织品必须满足指令中相应条款的要求。

方便消费者选择,避免误导消费者

要求在标签中明确提供各种必要信息,可以起到方便消费者选择,避免误导消费者的作用。我香港特区政府拟建立的预包装食品“营养资料标签制度”,即是出于“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鼓励食品制造商提供有利公众健康,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并防止出现带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标签和声明”的考虑。

节约能源,促进环保

以成员实施的能效标签为代表。如欧共体通报拟于2004年3月生效的对《家用电冰箱、电冰柜及其组合的能效标签的委员会指令94/2/EC》和《家用洗衣机能效标签的委员会指令95/12/EC》所做修订。此次修订拟在现行A到G的能效等级的基础上,引入更高的能效等级,以进一步促进节能和环保。其中,对家用制冷设备(电冰箱和电冰柜)的能效标签,建议引入A+ 和 A++两个新的等级;对家用洗衣机的能效标签,建议引入A+等级。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综合应用

以强制性技术贸易措施而言,体现为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的配套应用。合格评定程序指任何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有关要求的程序,包括:抽样、检测和检验程序;符合性评价、验证和保证程序;注册、认可和批准程序及其组合。

一般而言,成员更愿意制定实施自己的合格评定程序,特别是在强调健康和安全的产品领域。其国内消费者由于对本国认证标志更为熟悉,也往往会选择带有本国认证标志的产品。而如果缺少测试和认证方面的相互认可协定(即成员间对对方合格评定结果的互认。该协定覆盖技术性措施制定的全过程,从承认一项技术法规/标准的等同性到接受测试结果和证书),对于国外供应商来说,必将导致高额的认证成本。在面对不同市场时,其产品可能还需经历重复测试和认证程序,而这种重复可能是不必要的。相互认可协定有助于消除对产品的重复测试和认证,从而起到降低产品上市成本、加速流通、便利贸易和促进公平竞争的作用。

接受外国认证使得符合全然不同法规特性的产品得以在同一市场中进行正面竞争。这样,一方面同种产品的多地域、多品牌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能面对健康、安全或技术风险水平各异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竞争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同一市场内技术性贸易措施战略的竞争。

强调健康、安全与环保

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安全与环保主题的日益关注,使得成员在政策、法规的制定上也越来越强调此方面的要求。

早在1990年,美国在《空气清洁法案(CAA)》(修订版)第612节中即要求美国环境保护署(以下简称“美环保署”)为减小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对ODS(包括I类:全氯氟烃(CFCs)、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甲基溴和氢氟溴烃(HBFC)及II类:氢氯氟烃(HCFCs)等)替代品/替代技术进行评估。据此,美环保署制定了一个对ODS的替代品/替代技术进行评估鉴定和公开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替代品列表的计划,即重大新替代品政策计划(SNAP program)。涉及:制冷工业,泡沫工业,清洗剂,消防,气雾剂,杀虫剂,粘合剂,涂料及油墨,烟草膨胀剂等领域。

此后,美环保署不断更新SNAP program替代品/替代技术评估列表,以供各方选择。不久前,美环保署还曾通报了一项关于n-溴丙烷的建议案。建议将最终用于清洗剂、气雾剂及粘合剂的n-溴丙烷(nPB)列为ODS的可接受替代品,并限定了其使用条件。

由此可见,对健康、安全与环保的更高要求,往往基于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满足其要求所需具备的专利、专有技术也往往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部门由于基础建设投资不足,缺乏用于有效调整的技术和投入,在遵守外国具体的健康、安全与环保要求时往往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据调研,在印度,纺织品商和皮革商为满足进口国要求所支付的成本占总成本的3%~5%。而由于大企业比中小企业具备更好的信息、投资和融资渠道,更易达到技术有效应用所需的生产和经营规模,中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在此方面更为被动,会面临更多困境。

关注通报,积极参与评议

根据TBT协定的有关规定,通报应留出评议期供其他成员提出评议意见,发出通报的成员应对评议意见予以考虑。且在该措施批准与生效日期间应留出合理期限,以便其他与之有相应贸易往来的制造商和出口商能利用此过渡期,调整产品,满足其技术要求,规避或减少可能引致的贸易损失。

我国入世后,即对WTO成员草案阶段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享有了评议权。可以在评议期内,利用评议与对方成员就草案阶段的技术措施进行咨询、探讨和协商,要求其提供草案的科学依据,表明己方对有关问题的观点,或者提出不同或修改意见供其参考,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相关技术措施尚未批准、实施,有相对较大的回旋余地,磋商的双方都比较主动。而一旦成为正式颁布实施的技术措施,如再要修改,无论提出意见的一方如何努力,由于程序等方面的原因,即使对方最终同意做出修改,也往往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对于出口已造成重大损失――短期的,出口量锐减;长期的,出口份额大幅“缩水”,甚至丧失某一出口市场。因此,关注通报,把握时机,积极参与评议,是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我方利益的重要渠道。而评议的关键就在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评议意见的切实可行。

对于出口方来说,真正重视并及时了解处在评议期内的相关技术措施,根据其内容以及对我国产品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充分享受WTO成员的评议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各相关生产和出口企业,作为技术措施的直接影响方,如果参与评议,一方面由于能及早了解情况,把握进度,及时跟进更新,做出调整,因此一般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新技术措施可能对出口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处于一线,了解生产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满足进口方要求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所提评议往往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尽管TBT协定明确要求“各成员应保证技术法规的制定、采用或实施在目的或效果上均不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障碍。为此目的,技术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得超过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限度,同时考虑合法目标未能实现可能造成的风险”,但在林林总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仍有成员借合法目标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这就更要求我们关注TBT通报,充分利用通报评议,根据TBT协定的有关规定,从科学性、合理性出发,据理力争,以维护贸易的正常运行。

技术性贸易措施对贸易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包括受影响成员对该产品的出口依存度,以及国内是否存在替代产品和技术。其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往往难以估计,这种影响常常隐藏在由于产品不符合某标准,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造成的影响中,隐藏在企业为满足某一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要求,对产品或工艺进行改进所需的成本费用中。在这种应对中,由对印度皮革业针对德国在皮革鞣制中禁止使用五氯苯酚(一种有毒化学物质,PCP)的禁令进行调整所作的调查可见:无组织的企业所受的冲击远比有组织的企业大得多。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各种商会、行业学会、协会所整合的企业合力,往往比企业孤军奋战地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更为有效。

一般而言,较低水平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利于国外供应商的出口。但一味要求对方降低技术要求的门槛,不仅并不现实,而且有时其合理性也值得商榷。我们也应看到,相对严格的要求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从而带动并促进产品的全面销售。有实力出口欧美的产品,在我们国内往往旺销就是一个例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对企业销售活动的正面影响超过了为满足进口商要求进入国际市场所付出的成本。

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方面可以从了解技术性贸易措施入手,就对方要求是否合理进行深入探讨和磋商;另方面,其根本始终应立足于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而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中介机构的组织、协调,企业自身保持市场敏感性,增大技术投入,坚持不懈付出努力,等等,数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我跨越国外技术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份额,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2篇

何谓技术性贸易措施?经过wto各成员国努力,在关税减让及传统配额、许可证等贸易保护措施被削减的情况下,近年来,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逐渐将贸易保护重心转向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种类很多,主要指由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防止欺诈行为、保护人类健康或动植物生命、保护环境及保证产品质量等理由,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以及其它措施类型,如标签、环保、动物福利要求等。

为规范此类措施,wto通过了一系列协定对之进行约束,除tbt和sps协定外,还有《装运前检验协定》、《原产地规则协定》、《农业协定》等。以tbt和sps协定与技术性贸易措施最为密切,也是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的最重要的两个依据,tbt主要是规定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sps主要是规定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为什么需要官方评议?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会对贸易产生影响,所以要求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持透明度原则,即各国新制定或修订的与现行国际标准不同或没有国际标准,且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措施,各成员国应在实施前向wto通报,wto秘书处通报各成员国,有关各成员国政府有权进行评议,并就其合理性提出问题要求答复,即官方评议。为此,各成员国均统一设立通报中心和咨询中心,我国通报中心设在商务部,咨询中心设在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联系点设在中国农科院质标所。农业部渔业局负责“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官方评议”(简称“评议”),技术支撑单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二、“评议”工作任重道远

2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农业部制定了《农业部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工作程序》,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官方评议”工作自20*年至20*年,共收到wto成员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66个,数量逐年增多,由最初的2件增加到20*年的34件。在20*年通报中,技术法规类18个,涉及渔业利用资源规范、加工和流通销售过程安全、基因工程动物法规、标签要求、有机产品法规和生产、食品添加剂、动物卫生证书等,其他16个为农兽药残留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等食品安全措施类的通报。

5年来,农业部渔业局组织专家对该通报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了认真评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了较顺畅的工作机制。根据《关于简化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工作程序的通知》要求,“评议”技术支撑由中国水产科学院负责,由水科院根据通报内容,组织专家进行评议,渔业局对有关评议意见进行最终确认后,反馈农业部联系点。二是开展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开展贝类产品风险分析、辽宁省进出口水产品风险分析、“日本渔用药物指南”对我国鳗鲡出口日本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罗非鱼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研究等;同时,收集和翻译了一些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初步构建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官方评议数据库。这些工作为做好水产品官方评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三是评议取得一定成效。20*年开展的对澳大利亚“关于虾及虾制品一般进口风险分析报告的通报”的评议,由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促使澳大利亚随后充分考虑了我方意见,修改了有关不合理规定,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充分肯定。(评议案例见下文)

三、认清差距知难而进

在wto框架下,我国要借鉴和学习成员国履行义务和制定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方式方法,目前尚存较大差距。

1.缺乏稳定投入机制。“评议”工作自开展以来,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原因,投入不足,无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工作。

2.基础积累不够。一是信息不全面,目前只收集了部分国际和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而“评议”需大量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以及贸易信息作为参考。二是系统整理不够,对收集的数据未进行系统整理,难于有效利用。

3.缺乏稳定的专家技术队伍。“评议”工作机制相对成熟,但尚未建立稳定专家队伍、调动专家积极性的手段,对专业性综合性强的通报,应对比较困难。

4.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企业出口紧密相关,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企业的积极性较低,也缺乏有效的参与方式。

5.信息预警机制尚未建立。在“评议”实践中,使对方改变其措施的概率很低,但通过“评议”能提前了解有关方即将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如果有效反馈企业,可提前应对准备,降低损失。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167-03

近些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绿色贸易壁垒或为绿色壁垒这些概念频频出现,但是从相关的著作、文章中可以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于这些概念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认识。文章作者以及著作者并不是在完全准确和相同的意义之下引用这些概念,很容易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分歧,有必要予以澄清。本文将根据WTO的相关文件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分析与厘清。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对于其他概念,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即TBT )是较早出现的概念,中国学者对此不同的表述或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陈同仇、薛荣久认为,TBT是指“为了限制进口所规定的复杂苛刻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规定以及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1]。

肖冰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含义,是指所有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具有直接或间接阻碍作用的技术性措施。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相比,其特质仅在于“技术性”――既包括实体性的技术判断标准,也包括程序性的技术环节要求――并给贸易带来阻碍作用。在此意义上,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是一类措施的概括性称谓,而并非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2]。由此可见,肖冰明确地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构成要件突出在技术性和障碍两个方面。一项限制进口的措施,不管是否基于合法的目的,也不管它对贸易产生的障碍是否是必要的,只要是技术层面而又对贸易造成了障碍的措施,就应当认定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只不过违反相关国际规则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设置的,或造成不必要的贸易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称为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即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措施。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莫世健:《TBT协定》原文的相关表述前文脚注已经作了说明,并没有将“壁垒”一词仅限于指那些非法技术标准和规范。因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在《TBT协定》中的性质必须作为中性理解,即用词本身不能说明具体规则的合法还是非法。具体技术标准或规范是否符合WTO规则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3]。

由此可见,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区域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而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区域市场产生了影响[4]。第二种观点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那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确定商品某些特征的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以及旨在检验商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或技术标准的认证、审批和测试程序所形成的不合理的贸易障碍[5]。

上述两种观点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目的基本一致,分歧在于是否以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是否对贸易产生不必要的障碍作为构成要件。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世界贸易组织的《TBT协定》在前言中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的进行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因此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但是期望保证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认识到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但是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相一致。”

《TBT协定》旨在通过WTO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规则来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并减少其对国际贸易自由发展的影响,其所针对的对象是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在其他方面与本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因此,在此笔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二、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是相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较晚出现的概念,如前文所列,有的学者认为其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有的则认为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上位概念,有的则认为两者是并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一概念的提出其实是反映了有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措施的设置并非都是为了阻碍贸易自由的目的。比如李勰指出有符合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和违背WTO规则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世贸组织成员为协定允许的合理目的而制定并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包括对包装、标志和标签的要求以及对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而那些“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的或其“实施方式”、“构成在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并应在其他方面与《TBT协定》的规定”不“相一致”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不能仅凭出现损失或造成负面影响这一表象就将这些措施全部称之为技术性贸易壁垒[6]。其把技术性贸易措施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了并行的概念。持这种观点还有所增益:所谓技术性贸易措施指的是,为实现合法目标而采取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程序等[7]。

由于国际贸易竞争愈演愈烈,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其科技上的优势来对产品、工艺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标准,以达到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从而保护本国商品和企业的目的。这样一来,该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就带有了歧视性,构成了对国际贸易的不合理限制,也就形成了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壁垒”一词本身似乎也表达了一种非理性的含义,因此,将合理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区分对正确界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基于一定的贸易策略和目的而采取的所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评定程序等等。从它制定的宗旨和实施的效果来看,可以将其区分为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以及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它的下位概念,仅是指其中不合理的那部分。应当将其定义为:一国以不合理地限制国际贸易为目的而采取的标准、技术法规或合格评定程序。

三、绿色贸易壁垒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国际热点。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之一即是环境恶化,特别是自由贸易,则被看做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因素。各国因此而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环境法规和贸易政策,希望通过政府对贸易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二者之间本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甚至冲突,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理的贸易自由化不仅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在环保方面,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可以发挥关键的作用。同时,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扩大的贸易市场提供必需的生态环境资源。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前保护环境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被学者们来探究,而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不同的是,“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概念并未在WTO的协议中以及国际文献中论及,之所以被冠以“绿色”的称号,主要是因为其产生的前提或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与生命健康。绿色壁垒也称为环境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是中国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词。在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定义。中国有些学者提出的绿色壁垒概念,大多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立场提出的,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一般认为,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通常,绿色壁垒应由进出口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是对进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实践角度看,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与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类型。

目前对“绿色贸易壁垒”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来自国外的产品进行限制的手段与措施。由于这些措施,通常是一国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障碍,限制其进口,以防止和抑制他国产品对本国的冲击,从而实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因此“绿色贸易壁垒”是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只不过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在贸易中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出现的。对此必须区分合理的与不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上文所探讨的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一样。在此则又出现了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与不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即环境贸易壁垒,也可以表述为“绿色贸易措施”与“绿色贸易壁垒”。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动植物检疫措施就是绿色贸易壁垒。而排除了把技术性贸易壁垒。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缺陷。

“绿色贸易壁垒”与《TBT协定》之间有着紧密联系,《TBT协定》的序言明确却指出其法律目的,一是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证其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二是技术法规、标准与测试和认证程序不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在WTO多边体制之下,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大部分在《TBT协定》之下实施。《TBT协定》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多方面的贸易或技术问题,环境保护仅仅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可能涉及的一个方面。在WTO框架下还有《SPS协定》存在,有些与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的技术标准或产品要求受《SPS协定》管辖,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植物卫生三个领域,而《TBT协定》涉及范围更广,除去与上述领域有关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外,所有产品的技术法规和标准都受《TBT协定》管辖。

在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和环境的国际保护是两股看似并行不悖其实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的潮流,环境措施可以合理地规范自由贸易,促进其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也可能限制甚至阻碍自由贸易,形成新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其实就是环境贸易壁垒,即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的措施。而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应该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措施。 在此“壁垒”依然表达的是不合理或不合法的贸易措施之含义。

WTO中的有关规定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提供了合法性。在关贸总协定成立之初,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尚未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的日益严惩人们的环保意识才逐渐提高。1972年11月,在GATT中设立了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的日渐激化。1994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成立一个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协调贸易措施与环境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结语

技术性贸易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绿色壁垒,是三个不同的表述,但是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分成合理或合法与不合理或不合法两个部分,其中不合理或不合法的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即各国所采取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违反了WTO的规则,给国际贸易自由造成了不必要与不合理的阻碍。虽然其声称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等,但本质上是伪装的贸易保护主义。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施行有相当多的部分是为了保护环境与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因此这部分就构成了环境贸易措施,当一国施行环境贸易措施违反WTO相应的规则与原则时,则又构成了环境贸易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在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广泛使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开展以及各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大国来说,绿色贸易壁垒无疑是一把“温柔”的利刃,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上述各种类型的壁垒,认真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2]肖冰.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法规制的含义、共性态势与难点[J].法学,2006,(8):81.

[3]莫世健.技术性贸易壁垒中贸易和环保的平衡[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2):100.

[4]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J].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导刊,2003,(5):11.

[4],贺小勇.世界贸易组织[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89.

[5]李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再认识[J].国际贸易2006,(1).

[6]宣增益.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教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7.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 壁垒 印度

一、引言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确定工业产品或消费品的某些特性的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规定、标准和法规,以及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认证、审批和试验程序。

二、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概要

(一)主管部门及职责

根据《印度标准局法规》,印度标准及认证事务的主管部门是印度标准局(以下简称BIS),BIS下设5个地区局和19个分局。地区局监管对应分局。印度标准局的主要职能有:制定国家标准;认证管理,包括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认可和管理实验室,包括检测、校准及管理;标准推广和培训;国际合作;标准及认证的信息服务;消费者事务等。同时还负责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的市场监督。

(二)法律法规体系

《印度标准局法》是印度管理标准及认证事务的基本法律。该法规定了印度标准局的设立、机构设置及职能。此外,有关标准及认证管理的法规还有:《印度标准局规则》规定了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印度标准局(认证)规则》规定了产品认证和系统认证的管理。

(三)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1、认证原则

印度的产品认证实行自愿认证原则,旨在为最终消费者提供有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产品。考虑到公共卫生和安全以及大众消费等因素,印度政府通过即时法令,对特定产品施行强制认证。BIS仅就申请授予认证证书,强制的具体工作由相关权力机构执行。

2、认证模式

BIS的产品认证模式是通过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次检验和评定,对工厂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及对工厂和市场上抽取样品进行检测,来决定产品是否与印度标准一致。

3、认证领域

BIS认证适用于任何国家制造商,认证领域主要有:1.纺织品;2.化学药品和杀虫剂;3.水泥和混凝土;4.金属制品;5.机械设备;6.电气电子和光学设备;7.汽车配件;8.农产品,食品,饮料和烟草;9.皮制品;10.木制品;11.纸和纸浆产品;12.测试器械;13.建筑材料;14.抽水、灌溉、排水和污水装置。

4、其他产品认证制度

除常规产品认证外,对于环境友好产品,BSI执行特殊的认证并授予ECO标志。印度也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员国。BIS代表印度参加IEC的各项活动。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工产品安全认证组织接受的BIS产品目录有:电缆、电容,低电压高功率开关设备,安装保护设备,电子产品等。

5、BIS产品认证证书授予程序

第一步,申请。填写专用申请书并递交以下文件:1.工厂分布图;2.生产厂房的证明文件;3.现有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列表;4.使用的测试检验方案,遵守BIS认可的测试检验方案的承诺函;5.支付规定标志费的承诺函;6.遵从中止标志使用的承诺函;7.描述生产和检验步骤的流程表;8.现有技术人员的详细情况。

第二步,记录。BIS将把申请记录在案,并分配给申请者一个申请号,申请因此成立。

第三步,初次检验。BIS通过对公司生产能力和控制水平、质量控制技术、现有设备、工作人员技能的评估以及样品测试等,确定产品是否符合印度标准。样品测试可在工厂进行,同时也会在BIS或其他认可的实验室进行。

第四步,颁发证书。如果初次检验及样品测试结果满足条件,将颁发给申请者证书。证书有效期一年。如果执行证书无误,经申请一次可延期两年。如果执证人希望扩大证书同一标准所覆盖的产品范围,经常规测试,符合条件者即可变更。

第五步,认证后监督。证书授予后,如果执证人全部履行了测试检验方案,产品与印度标准一致,样品测试记录保持完整,经授权即可在产品上加盖标志。BIS将对执证人就证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督检查主要看测试检验方案是否完整履行,质量控制系统是否严格按技术标准执行,同时测试生产样品,将抽取的样品送至BIS或独立实验室进行检验。定期检查和产品测试的结果,会以适当的方式告知执证人。

国外生产商在印度的产品认证也是建立在自我认证的基础上。但在申请前,国外生产商须经印度储备银行许可在印度设有联络处或分公司或在印度指定一个授权。该联络处或分公司或应服从BIS法令、章程和规则并对此负责。

三、印度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进口强制检验制度

目前,印度规范进口强制检验制度的法律依据就是商工部第29号通告。凡是进口属于BIS强制认证产品范围内的109种进口产品,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必须事先向BIS申请产品质量认证,并获得认证证书,海关依据认证证书对进口产品予以放行 。

印度进口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可以由印度商申请进口质量检验:该进口产品的消费是必须的;该进口产品的需求是持续的;该进口产品从预先确认的渠道获得。对于印度生产商申请的进口质量检验,印度进口商必须首先建立一个检验设备符合BIS要求的实验室,申请进口质量检验时应在申请表后附上进口商对进口样品的检验报告。BIS认为必要时也可派出一个不超过2人的检验组到进口产品的生产厂实地检验,进口商承担检验组的所有旅途费用。

(二)进口自愿检验制度

凡是进口属于强制进口认证产品范围之外的产品,是否检验由外国生产商或印度进口商自愿决定,政府不加干预。

(三)认证与标志要求

印度STQC强制性认证:安全认证(STQC标志)体系是一个针对电子产品的第三方认证体系,主要由印度政府主管,遵照国际标准ISO/ IEC guide 40和EN 45011标准,须由被认可的实验室来执行测试(特别是由IECEE-CB认可的实验室),测试报告采用CB测试报告的模式。

印度ISI标志认证:印度在进口下列24类159种产品时需事先获得印度标准协会的认证才能进口,这些产品包括浸入式加热器、电熨斗、电炉、散热器、家用开关、电灯泡、断路器、保险丝、开关设备、电缆、仪表和变压器等,外国生产商或贸易商必须先向BIS申请注册其产品,在符合BIS认证标准后,可获准贴上ISI标志。

2011年中印贸易额突破700亿美元。印度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引起多国关注。中国出口企业要想抢占先机就应该多了解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才可以让中国产品顺利进入印度市场,本文对印度技术性贸易措施做了概要介绍,以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①叶柏林,陈志田.技术引进与进出口商品标准化[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3页

②张锡暇. 外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应对[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③BIS.Product Certification Schemes[EB/OL].[2007-05-21]

www.省略.in/cert/fms.htm.

④王爱华. 印度市场准入/认证制度介绍[J].认证技术.2011.7.P52―53

⑤STQC.STQC Product Certification[EB/Ol].[2007-05-21]

www.stqcnicin/index3asp?sslid=561&subsublinkid=356&langid

=1&plid=63&pplid=140

〔本文系质检总局项目“出口机电产品主要贸易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项目编号:2005IK105)阶段性成果〕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5篇

一、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

韩国表面上已基本取消了进口产品的硬性管制,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利用技术法规、标准、检验等多种技术性措施进行严格控制。根据韩国《2002年HS进出口通关便览》显示,韩国几乎把所有农产品都置于各种质量安全和检疫法规的保护之下,其主要制度包括转基因加工食品标识制度,水果、蔬菜、花卉病虫害检疫制度,口蹄疫及疯牛病疫区产品紧急进口限制制度,家禽肉检疫制度,水产品安全检疫检验制度,177种进口农产品原产地强制标识制度,农药和有害物质成份标准规定等。

韩国依据《农水产物品质管理法》、《粮谷管理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畜产法》、《种畜等的生产能力、规格标准》、《畜产品加工处理法》、《饲料管理法》、《肥料管理法》、《植物防疫法》、《关于鸟兽及狩猎的法律》、《水产品法》、《水产品检验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制订了种类繁多的检疫和卫生标准。如转基因加工食品标识制度、水果、蔬菜、花卉病虫害检疫制度、口蹄疫及疯牛病疫区产品进口紧急限制制度、家禽肉检疫制度、水产品安全检疫检验制度、强化原产地标识等。

韩国对农产品农药污染控制极严,《食品公典》对202种农药规定了残留许可基准。韩国公布的2002年版《食品公典》,对肉类、水产品、乳制品、食品中的抗生素、杀虫剂、激素残留允许基准进行了修订。另外,对农产品中使用激素和抗生素等也严格限制。

1961年12月30日制定《植物防疫法》、《植物防疫法施行规则》和《输入植物检疫规则》,执行机关为国立植物检疫所,检疫对象为谷类、饲料、原木、苗木、水果、蔬菜、韩药材及植物性产物1000余种,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定》(WTO/SPS协定)的有关规定修改了《植物防疫法》,并按照国际标准对进口植物实行有关病害虫管理。该法规定:凡进口植物(含容器及包装)及明令禁止的品种,必须及时向国立植物检疫机构申报并接受检查;进口的植物等必须附带由出口国政府机构发给的、标明经检查没有携带有关病害虫的检查证明书或复印件(与原件一致的、由签发机构或检查官直接署名、盖章),否则不得进口。

对食品的检查,由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地方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国立检疫所依据《食品卫生法》和《药事法》执行,根据《食品卫生法》第7、9条确认是否符合食品公典和食品添加物公典的标准和规格。另外对产品成分配合比率、制造方法、容器是否适当,性能说明是否夸张和虚假标志,是否有过分包装,韩文标识是否符合要求等实施检查。食品中的水产品和畜产品(食用肉类)及畜产加工品分别由海洋水产部的国立水产物检查所、国立兽医科学检疫所进行检验、检疫。

韩国还依据《家畜传染病预防法》(1961年颁布),实施对牛、马、绵羊、山羊、猪、狗、鸡、火鸡、鹅、鸭、蜜蜂等的进出口检疫,执行机构为国立兽医科学检疫院。

为防止口蹄疫等恶性家畜传染病的流入,韩国政府制订并颁布了《粗饲料进口卫生条件》。除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外,其他未列入不受限国家名单的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粗饲料(指稻草、麦秆、草料类作物,青饲料作物,生物发酵饲料作物,饲料用根菜类、野菜类、树叶类,通过保持自然状态或进行干燥处理,以及一般截断或粉碎切割后生产的饲料)向韩国出口时,必须是韩国政府认可的设施和工厂经消毒和高温处理后生产的粗饲料,而且必须用密封集装箱运输,出口国政府还需签发相应的出口检疫证书。该制度于2001年7月28日实施。

目前,韩国舆论对转基因食品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安全性等问题的宣传普遍持保留态度,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有不同程度的担心。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制订颁布了《转基因食品标识基准》,并于2001年7月13日开始实施。按照该《基准》,对于生产、加工和进口的大豆及玉米制品、豆粉、玉米淀粉、辣椒酱、面包、点心、婴儿食品等27类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5种主要原材料中,只要有1种以上为转基因技术种植、培育及养殖的农、畜、水产品,且基因变异DNA或外来蛋白质存留在最终产品时,均须进行标识。

二、质量认证制度

1992年,韩国把ISO9000族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KSA9000,并从1993年开始实施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韩国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采取国家统一管理制度,按《质量管理促进法》的规定,由工业振兴厅依法统一管理全国的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其主要内容为:

制定质量保证体系认证的方针政策;组织开展认证机构及审核员培训机构的认可工作;组织制定有关基准,包括认证机构及培训机构的有关基准、审核员资格基准及认证审核基准等;对认证审核员实行统一注册管理;对获准认可的认证机构及注册审核员实施监督管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应机构和各国认可机构,认证机构积极开展双边合作。

为了有效的实施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工作,保证认证工作的公正性,工业振兴厅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指南,制定了认证机构的认定基准,并按基准要求开展了对认证机构的认定工作。其认定程序为:

1.提出申请:拟申请认证的企业向认证机构提出正式申请,并附上有关的资料。

2.实施审核:由认证机构的认证委员会指导派两名以上注册审核员组成审核组,按《质量保证体系审核基准》实施审核。

3.提出审核报告:审核组对申请企业审核完后应及时向认证机构的认证委员会提交审核报告。

4.作出结论:认证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审核组的报告,投票作出审核结论。

5.颁发证书:认证机构将审核结论通知申请企业,并向审核合格企业颁发证书。另外,认证机构需将质量保证体系认证及其事后管理状况报送给工业振兴厅。

6.监督:认证机构按“认证业务规定”对认证合格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拟注册认证审核员资格的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在企业或国立试验研究机构或工业振兴厅指定的咨询诊断机构从事7年以上与质量管理有关的业务(不包括培训期);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并在企业或国立试验研究机构或工业振兴厅指定的咨询诊断机构从事5年以上与质量管理有关的业务(不包括培训期)。

韩国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是:

第一,KS标志认证制度。KS(Korean Standards)标志认证制度是依据产业标准法制定的国家规格,自1960年开始执行,每5年对规格是否适合进行一次审议,决定是否予以修订、废止。该认证制度主要针对原材料、部件等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的品种,以及普通消费者使用但不经试验、检查难以确认其安全性能的产品。认证业务在政府机构执行了38年后,于1998年7月24日移交民间机构韩国标准协会执行。

第二,ISO9000认证制度。韩国于1992年制定了KSA9000系列,1993年将《工业产品品质管理法》改为《品质经营促进法》,国内ISO9000认证由工业振兴厅指定。韩国品质认证中心为最初的认证机构。1997年对《品质经营促进法》进行了修改,指定“韩国品质环境认证协会”为认证机构。

第三,IS014000认证制度。1995年制定了有关促进环境亲和型产业结构发展的法律,为ISO1400提供了法律依据,指定“韩国品质环境认证协会”为认证机构。1996年制定出KSA1400标准,正式实施认证制度。

第四,环境标志制度。现行的环境标志制度是从1990年进行可行性研究,通过对搜集的国外资料的分析,制定了实施计划,召开专家听证会,广泛征求国民意见,公开征集环境标志图案。通过上述准备后,1992年4月制定了《关于环境标志制度施行的有关规定》,同年6月开始施行。1994年12月22日出台了《环境技术开发及有关支持的法律》,为环境标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投资的机构等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商品的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在这方面,环境部主管着相关法律的制订、修改等工作,民间团体环境标志协会则负责对象产品的选定、环境标志使用的认证、认证产品的事后管理等实质性的业务的执行。

第五,环境成绩标志制度(有关环境的信息用图表、graph标示的制度)。环境部为在2001年2月4日施行该制度,从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对该制度的运营方法、程序、指导方针等进行了研究,同时对《环境技术开发及有关支持的法律》进行了修改(2000年2月3日公布),为该制度的施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另外,为在施行该制度时,使企业能够方便地利用有关基础数据,环境部制订了环境建设3年计划,从1999~2001年建立电气、运输等国家基础产业和钢铁、合成树脂等基础材料的环境性数据库。

三、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运作

(一)农产品、水产品

韩国对农产品进口实施通关强制性申报制度。2002年,韩国主要监控的农作物包括西红柿、白菜、各种水果等110个品种。农作物生产国如存在韩国没有的病虫害,在韩国实行实地认可和双边达成检疫协定前,韩方均禁止进口该国生产的农产品。进口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激素残留,主要通过进口抽检进行控制。如果抽检不合格率较高,可随时对所涉及农产品实施临时精密检验,即在一定期限内实行逐批检验。韩国对全部畜产品实施进口检疫认可制度,即出口国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动物疫病资料,由韩方有关机构进行评估认可,非国际兽医组织(OIE)成员的生产国需接受韩国实地检疫调查,达成双边检疫协定后,其产品方可对韩出口。

鉴于农、水产品的特殊性,韩国对进口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后加工的农产品实行特别的检验制度,对部分水产品要求在指定机构接受检验。农林部根据《进出口农产品检验特别法》,委托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和农水产品流通公社对农产品实行检验。水产品的检验由国立水产品检验所统一进行。

韩国对水果的进口许可经过三个阶段的审查,首先对出口国的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信息搜集,经综合分析研究,对病虫害的危险性作出评价;第二阶段到产地进行实情调查并共同进行消毒处理试验,验证检疫的安全性;第三阶段就两国检疫协定进行协商,最后决定是否允许进口。对谷物的进口限制,主要以转基因或运输过程中为防霉变而使用的防腐剂过量为由进行限制。

韩国国立植物检疫所依法负责对进口园艺产品实施卫生检疫检查。韩国已经根据WTO/SPS协定的有关规定修改了《植物防疫法》,并按照国际标准对进口植物实行有关病害虫管理。但是,作为一种有效的非关税措施,韩国通过实行严格的检疫标准限制进口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水果等园艺产品在内的植物及其容器、包装,进口时必须接受国立植物检疫机构的检查。在卫生检疫方面,对200余种农药规定了残留许可基准,农药污染控制极严,如菠萝的DDT、DDD残留标准为0.2ppm。

有关检疫的其它规定包括:

(1)已经杀灭了害虫、且经过包装处理,害虫无法侵入的植物;或者经过加工,害虫无法重新繁殖的植物,进口时可以不经过植物检疫。

(2)进口植物必须附带出口国政府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原件或经检疫官签名、盖章的复印件。

(3)在下列情况下,禁止进口的植物:

经过对害虫威胁的分析和评估确认,如果该害虫流入韩国境内将对韩国内植物造成巨大伤害,则含有该害虫的植物或途经该病虫害发病地区的植物,被禁止进口;有害植物;泥土或沾泥土的植物;上述植物的容器或包装。

(4)需要隔离栽培后才能进入韩国的植物是:花卉的球茎类;土豆的块茎和地瓜的块根;果树类的苗木等;禁止进口品种中,以试验为目的,且获得了进口许可的、用于栽培和繁殖的种苗。

(5)经进口检验,确认有关植物符合附带卫生证书规定、临时进口限制规定、产地检验规定、消毒处理规定、禁止进口商品规定,且不含有限制入境的害虫及临时限制入境的害虫,则可以给该植物发放检验合格证书,通关放行。

(6)在下列情况下,有关植物将被作消毒、退回或销毁等处理:

未附带出口国当局发放的检验证书或属于阶段性限制进口品种或禁止进口品种的植物,将被销毁或退回;经检验,发现禁止入境病害虫的植物,将被销毁或退回;经检验,发现监视类病害虫、限制类非检疫病害虫或临时限制入境病害虫的植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通关放行,如没有办法消毒,则销毁或退回。

(二)工业品

韩国依据《品质经营促进法》及实行规则,对工业产品进行安全检查,执行机构为产业资源部下属的技术标准院,该院根据《品质经营促进法》第17条和第29条,制定安全检查对象产品的安全检查标准。2000年韩国技术标准院为了提高电气产品的安全性和产品质量,根据IEC制定的技术标准,制定出与IEC标准同等的241个标准,并向WTO技术委员会通报。该标准将分三阶段实施:2002年7月开始,电视、吸尘器、冰箱等86种家电产品,只有符合IEC的国际规格才能通过安全认证试验;荧光灯等灯具类和电动工具类等64个品种,于2002年开始;电线及保险丝类等将于2003年7月开始。

对于汽车,除了实施税上加税的措施外,在产品分类上,国产汽车出口时归类为重化工类产品,但对进口的外国汽车则归类为消费品,使购买进口汽车的顾客产生购买奢侈品的印象,在汽车噪音检测上,采取了高于欧美的韩国标准;另外,税务机关对购买进口汽车的顾客重点进行税务调查,由于在韩国偷税漏税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手段使那些欲购进口汽车的人望而却步。对于己经获得EU和DOT技术标准认证的进口汽车轮胎,仍坚持按韩国的技术标准进行检证,实际EU和DOT标准高于韩国标准。

(三)药品、化妆品

对进口药品要求提供以韩国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资料,把进口药品排除在医疗保险报销药品之外。

化妆品则把在国外没有任何销售限制的防紫外线、增白、除皱等品种列为功能性化妆品,而采取与医药品标准相同的事前审查制。

(四)中国对韩出口受到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严重影响

目前,中国受韩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和检验检疫措施影响较大的产品主要分布在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医药品及医药原料等领域。

1.疫病区域化问题

韩国一直把中国全境视为一个检疫区,一旦发现中国某一个地区存在韩国禁止入境的动植物疫病或虫害,则中国非疫区生产的同类产品也将被禁止进口。受此限制,目前,中国的新鲜水果只有菠萝、青香蕉可以对韩出口。

在畜产品检疫评估时,韩国甚至以从某一企业产品中检出韩国禁止的病原体为由,把中国其它所有地区生产的同类产品均列入禁止进口范围。2001年6月,韩国从中国个别企业产品检检出禽流感病原体后,对中国相关产品采取了临时禁止进口措施,同年11月底虽然有条件解禁,但目前中国家禽肉对韩出口实际仍处于停顿状态。

2.畜产品生产企业注册制度

中国对韩国畜产品出口生产企业需经韩国评估注册。目前,中国仅有17家禽肉加工企业获韩国注册,可以对韩国出口。

3.过于苛刻的检验措施

中国的农畜产品对韩国出口中遭遇了韩方苛刻的检验措施,增加了相关企业的负担和经营风险。

2002年1月,在未事先通报的情况下,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枸杞子、干萝卜丝、萝卜根、当归、黄芩、黄芩根、黄芪、干桔梗、生姜、藕、葛等11种产品实施二氧化硫精密检验。

1999年9月以来,韩国对中国的活鳗、活石桂鱼实行严格的鱼体激素含量检查,采取“先精密检验、后通关”的管理措施,延长通关时间(一般为3~4天),致使活鱼存活率下降。这一做法阻碍了中国对韩国的鲜活鱼类出口。从2002年7月1日起,韩国对进鱼实施原产地标识制,把国产活鱼与进鱼区别开来,客观上阻碍了中国活鱼的对韩出口。

四、政府、非政府机构和企业的作用

就技术性贸易措施而言,韩国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法律、政策的制定方面,重点对进口农产品、汽车等进行限制,比如:规定必须对水产品及肉类实行产地标识,对转基因的农产品及食品要特别标明等。

韩国政府把“身土不二”的精神作为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准则,已经深深融入韩国民众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韩国农协多年来一直把“身土不二”的口号喊得很响,并通过舆论机构的大力宣传,给民众的心理上深深地植入了国产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吃自己土地上生产的食物才有益健康的印象。农协在全国各地设有自己的农水产品收购、批发、零售市场系统,对于那些进口国外农产品的企业,农协发起不购卖其产品的运动。韩国医药品制造业协会还开展“购买韩国产医药品的宣传活动”。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贸易 措施 信息 技术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贸易摩擦日益频繁。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时期,技术性贸易措施因其手段的隐蔽性、形式的合理性和运用的灵活性,正在成为发达国家产业保护的重要措施。2015年,WTO共有74个成员国/地区发1992份TBT通报,发达国家(地区)继续加大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力度,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要求也在逐年增强。

在《2015广东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统计中显示,企业自身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不能及时获取国外法规、标准等技术壁垒的动态信息”成为仅次于原料、检测成本之后的主要原因。在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希望得到的帮助统计中,“及时提供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信息”以超过80%位列第一。可见,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研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

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狭义的理解,一般可认为是各国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及和合格评定程序直接相关信息,这也是在WTO《技术壁垒协议》中明确的。广义的理解,可认为各国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对进出贸易产生影响的所有信息,包含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涵义的理解,对我们的应对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

首先是应对工作前置,争取时间。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收集的越充分、越及时,应对工作的开展就越从容、越主动。检验检疫部门可以及时对我国出口企业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企业提前做好准备和方案,将不利的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解决贸易争端,避免利益损失。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充分的收集和分析,能够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损失,充分的信息也能够大大增加贸易争端谈判获胜的几率,保护我国企业利益,增强我国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工作处于发展上升时期,在经过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学习和吸收阶段后,现正在逐步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体系。但是在技术性贸易措施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特别是信息工作有待加强。

2.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的困难

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与政务信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并且技术性较强。目前,政务信息已经形成了一套采集、评估、报送、量化、考核等规范程序,但是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还未能形成完善的机制,还有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的空间。

一是信息来源不够丰富,方式不够精准。信息采集的范围还不够广泛,单单依据WTO官方的通报是远远不够,应该充分采集所有有关信息,包含行业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信息途径还比较单调,精细化还不足,出口企业的关注度也不高。二是信息堆积数量较多,分析处理不够专业。随着科技发展,信息交流加快,收集到的信息数量较多,整理分析工作量变大。但是中小企业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信息分析评估,对技贸措施影响的准备也不会很充分。三是信息简单重复滞后,应用转化不够高效。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技术性较强,目前大部分信息都比较简单,只是对其概要的报道,专业技术问题没有做出深入分析。出口企业对该类信息无法直接吸收利用,准备工作就大大折扣。

3.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的建议

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工作是应对工作的关键之一,做好信息工作,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事半功倍。针对信息工作的一些困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信息意识,树立风险观念。只有掌握了关键信息,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才能更加主动。信息无处不在,主要看是否有信息意识。检验检疫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已经展开,技术壁垒是出口贸易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要树立起风险观念,时刻保持对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的敏感度。检验检疫机构、出口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需要进一步增加风险信息意识,做好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准备。

二资源互通共享,完善信息机制。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机制,从信息采集、信息处理、风险评估、提示预警等方面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做好系统内部信息互联互通,并与其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出口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全面协作,形成跨部门技贸工作信息协调新机制。对企业的提示预警可以通过更加精准的方式进行,如电子邮件、风险提示等,准确送达相关企业。

三依托技术实力,深入分析评估。检验检疫机构拥有自身的技术支撑体系,大量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相关技术设备等优势,能够对采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进一步对其风险和影响进行评估,确定信息的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等级对出口企业实施不同的应对措施,指导企业快速准确应对。另一方面对新的信息,如对新实施的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细化和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给予企业具体直接的帮助。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7篇

1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及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标签要求、检疫制度、信息技术及绿色壁垒等。以其中的技术标准及法规为例,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而技术法规是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欧盟拥有10万个以上的技术标准;日本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则更多。

2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2.1消极影响

2.1.1对全球贸易的冲击

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显然已经使全球贸易体系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发达国家打着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号,制定的TBT协议和SPS协议均过于强调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而没有对这种权利滥用规定相应的限制手段。虽然WTO规定各成员不允许歧视其他成员的同类产品,但产品检验、检疫,绿色壁垒等的技术性措施的实施却使这一规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外,还有很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隐藏在国际公约协议中,借由人们对生态保护、健康生活等良好愿景而促成了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贸易自由化原则”及“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原则”,也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却成为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

2.1.2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迅速成长的趋势,而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又兼具着广泛、合法、隐秘等多重特点,且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呈现出复杂、尖锐和频发等状态,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加严重。作为一个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出口大国,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了继汇率之后,我国出口企业遭遇的最大障碍。受到TBT影响的企业几乎涉及了所有行业,其中影响最严重的工业品遭遇的壁垒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以及环保上;农产品则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上。

2.1.3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中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①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我国技术能力也可以达到,但由于企业信息不畅和重视程度不够而出现了决策错误。首先,我国甚少参与国际通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相关技术性管理措施了解不多且缺乏重视;其次,我国自身技术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起步较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等标准化技术法规的规划和发展都相对滞后,国家标准中有70%以上低于国际标准;此外,出口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秩序混乱,缺乏联合应机制对也是其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②对象国技术性措施制定合理,但我国的技术能力暂时无法达到其标准化水平。产业研发投入低、缺乏品牌效应、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都使我国出口产品比之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弱质性。时至今日,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仍多是纺织、机电类依靠密集型的劳动产出的低附加值产品,且普遍存在着质低价廉的问题。③对象国采取了歧视性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等不合理的技术性措施,导致我国企业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既有我国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而引发其他国家保护意识的因素,同时也是我国出口方向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量的持续增长,很多国家将本国的贸易逆差和失业率归罪于中国的出口,针对中国产品制定各种歧视性的壁垒政策,而美、日、欧盟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对象,正是世界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对各类型商品的技术限制都相当复杂严苛。

2.2积极影响

由上述原因分析可知,我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技术、意识发展的滞后造成的,因此理性面对技术性措施带来的种种变化,对我国出口产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说,技术性贸易措施可以阻止境外产品对境内产业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冲击,并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能力。此外,该措施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促进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而言,技术性贸易措施则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行业的标准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能够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并对劣质或重污染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屏蔽作用。

3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3.1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各国采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推动了标准中技术含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结构的升级,高科技产品贸易促使各国建立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全球注重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碳排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性措施,更成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性贸易措施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首个碳标签制度正式实行的澳大利亚,已作出了在未来5年内将5%~10%的连锁超市上架产品贴上碳标签的承诺。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也要求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都加注碳标签。

3.2新形势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在逐渐逼近的碳标签压力面前,我国出口企业应提早采取措施,主动应对。首先,应重新思考企业自身发展思路,充分认识自身的减排重点和潜力,集中力量对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技术革新,积极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切实降低碳排放;其次,要关注低碳足迹认证,积极推进节能认证或低碳认证,提高企业及产品的低碳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应大力开拓新兴国外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带来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性贸易措施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安全、环保意识的提高而产生的国际性贸易规范措施,既在限制贸易自由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机遇。出口企业必须把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通过企业整合、产业优化、技术创新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在积极应用国际技术标准的同时,逐步完善国内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完成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突破。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75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05-0 6收稿日期:2008-03-14

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协议)所涉及的各类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当前,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多边贸易谈判的逐步推进,传统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在被不断拆除。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等为理由,通过执行严格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等来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本国市场。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客观上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有关数据显示,人世以后技术性贸易措施每年对我国出口额的影响约为450-500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25%以上。单是2006年中国就有15.22%的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额高达758亿美元(夏先良,2007)。据估计,损失数额在未来几年内还将进一步上升。这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日益构成我国商品出口新的、主要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力图梳理几个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国和地区所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基础上。逐一分析我国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行业特点和内外原因,并据此提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系统的策略选择。

一、国外目前实施的主要技术性贸易措施

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同时也是全球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最多、最苛刻的国家和地区。

(一)欧盟所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欧盟各国由于整体经济、技术实力较强,其成员技术性贸易措施较严,是目前实施技术贸易措施最广泛的联盟经济体。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由欧盟指令、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措施等组成。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至少要符合欧盟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或取得欧盟安全认证标志CE,以及获得ISO9000合格证书。不仅如此,最近几年来,欧盟又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更加严格的、有关环保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例如“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2005年8月13日实施)、“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2006年7月1日实施)、“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指令”(EUP指令,2007年8月11日实施)以及《化学品注册、评估及许可法规》(REACH法规,2007年6月1日实施)等。其中,WEEE指令强调今后投放欧盟市场的产品,应保证报废电子电气设备的回收和环保处置费用由生产者提供;ROHS指令要求投放欧盟市场的电子电气产品中,不得含有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EUP指令则涵盖了所有耗能产品,该指令着眼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目的是全方位监控产品在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而REACH法规将通过注册、评估和许可三个环节对约三万种常用化学品实施安全监控。与前三个指令相比,它是影响面最广的技术性法规,将会影响到从采矿业到纺织服装、轻工、机电等几乎所有行业的产品及其制造工序。

(二)美国所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是由政府部门(包括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各行业协会)主导制定的,它覆盖的领域很广泛,几乎针对每一种产品(包括其生产与进口)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标准,涉及到美国社会及公共生活的各个层面。目前,美国大约有涉及产品和服务方面的49000个自愿标准及44000个强制性标准,州和地方政府也有相关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

在这些复杂的法规标准之下,出口到美国的商品,除了要一般性满足IS09000系列标准外,还要符合美国相关政府部门颁布的法规,并受到工业品认证要求、标准要求、标签和标志要求、特殊检验要求、产品的人身安全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等的限制。比较典型的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2001年1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颁布法规,对果蔬产品实施HACCP管理(“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旨在确保从食品原料至最后消费过程的安全卫生。目前,美国已将HACCP制度应用于食品、药物、化妆品、洗涤用品等产品,2005年美国据此共提交了239件SPS通报。还有,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美国依据其《公平包装和标签法》,要求所有进口包装食品须有食品标签,强化食品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含量。此外,由美国环保局、能源效率标准局颁布的《植物检疫法》、《空气净化法》、《防污染法》等还对进口植物及汽车排量等作了严格的限制,以保护其环境利益。

(三)日本所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由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构成。其中最主要的标准是日本工业标准和农林标准,现分别有8184个和397个。在这些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只有极少数是和国际标准一致的。当国外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要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日本本国的法规标准。

具体而言,日本比较典型的技术法规和标准有:《食品卫生法》、《消费生活用品安全法》、《电器使用与材料控制法》、《化妆品法》、《药品法》等。其中,最新、最苛刻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是2006年5月29日针对进口农产品而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肯定列表制度分为“暂定标准”和“一律标准”,前者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后者则对尚不属于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了0.01毫克,千克的标准,即每100吨农产品中,化学品残留量不许超过1克。一旦输日农产品和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出售。日本这一新的“肯定列表”制度几乎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量都做了规定,其设限量之广、检测数目之多,限量标准之严格,可谓前所未有。

二、我国产品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分析

(一)我国产品所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一般状况从总的情况看,目前国外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已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了比较严峻的影响(见图1)(商务部贸易救济网,2007)。

图1显示,2005年我国出口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金额为691亿美元,出口企业受影响比例为15.13%。而2006年我国出口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金额攀升为75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9.7%,出口企业受影响的比例则为15.22%。这些影响还仅仅是直接经济损失,若考虑到所造成的出口贸易机会损失,那么2006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大约接近1500亿美元,约占我国总出口额的19.29%。

(二)我国所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行业性影响从行业上看,以海关税则划分的六大行业中,以我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机电、纺织和农产品行业所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最为突出。

1 机电行业成本不断增加。

机电行业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行业。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494.2亿美元,占全年出口总额的56.7%,在我国出口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但是,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总体上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技术附加值不高,而且经常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损失。出口成本日益增加。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06年,光是机电行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所受直接损失就达到87亿美元,占当年度出口贸易直接损失总额的24.2%,位列所受影响行业之首(国家质检总局网,2007)。

具体从机电产品出口欧盟情况看,目前,欧盟关于电子电气设备的WEEE指令和ROSH指令已经对我国输欧电子电气产品产生重大影响,两个指令所涉及到的我国对欧出口机电产品总额在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达到317亿、500亿和600亿美元。上述指令不但增加了我国机电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成本负担。而且也使得部分产品由于成本增加而失去了原来的市场。特别是对于机电类高新行业,出口欧盟所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本影响更为突出。例如,自欧盟颁布WEEE指令和ROSH指令以来,我国机电高新产品生产企业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出口成本不断上升。从统计上看,2005年,海关编码第16类产品(包括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电视图像设备等)增加成本最多,占到了全国增加成本总额的44.1%(商务部,2006)。

2 纺织行业直接损失严重。

纺织品出口一直在我国的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出口额曾多年位居我国出口产品的首位。而从全球范围看,我国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到世界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世界的1/8。但是,随着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协议》到期,纺织品配额被取消,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转而通过设置越来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进行市场保护。种种迹象表明,技术性贸易措施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从综合数据看,据商务部科技发展和技术进出口司统计,2002年,我国纺织行业因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而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是11.7亿美元,而在2005年,纺织品出口的直接损失额则达298.7亿美元,占我国出口全部直接损失的43.2%。

另外,欧盟有关生态纺织标签的指令特别是前述2007年实施的REACH法规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重大。其原因在于,纺织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几乎每道程序都与化学品密不可分,特别是印染和后期加工处理,属于典型的化学处理过程,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出口服装中的化学染料未在欧盟注册并获得许可,那么服装本身将被禁止在欧盟销售。由此估计,在限制更为严格的REACH法规实施后,大约70%中国出口欧盟的纺织品将因染料及化学品成分而受到影响。

3 农产品行业所受影响最多。

随着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的日益重视,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采取了日趋严格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以控制农药残留,保障产品质量,并对涉及农产品的包装、标签、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些措施令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据商务部调查,2006年,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因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直接损失达140亿美元。2007年。商务部的调查也表明,在各种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受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面最宽。尽管受影响的绝对值不高,但相对于全年的出口比例却最高,农产品直接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为26.7%,机会损失与当年出口额之比更高达96.6%。

从具体地区和典型案件看,从2002年1月开始,欧盟以中国进口的部分动物源性食品含有氯霉素残留以及中国农药残留体系未达到要求为由,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产品(从公海捕获直接运抵欧盟市场的鱼类产品除外),这影响了中国10多亿美元农产品的对欧出口。虽然2004年8月欧盟正式解除了我国输欧部分动物源性产品的禁令,但对我国禽肉的解禁则一直拖延到2005年9月。除欧盟外,日本在2006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门槛。日本作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而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实际影响了1/3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其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鳗鱼、干青梗菜、蜂蜜等都被陆续查出药残超标,这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相当程度的限制和影响。

三、我国产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原因探析

我国出口产品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外部原因

1 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本身“门槛”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出于保护本国国民及动植物健康的需要,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成员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这些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更高的要求,它反映了社会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理念及技术上的差距,我国大多数企业目前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标准和要求。例如,欧盟2005年实施的WEEE指令、2006年实施的ROSH指令以及2007年实施的REACH法规和EUP指令,都是有关限制电子电器和化学品使用有害物质及生态要求的环保技术标准,这些标准对产品的要求非常严格,对我国出口产品影响广泛,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了我国相关出口产品的传统竞争优势。这属于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外部客观因素。

2 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有关国家贸易保护的有效工具。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不断推进,世贸组织成员的关税水平在持续下降,其中发达国家工业品关税平均税率目前已经降到4%左右,关税作为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措施的作用正逐步降低。与此同时,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在内的传统非关税贸易壁垒也遭到削弱甚至取消。在这种背景下,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

强、兼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保护本国市场。从发展势头看,发达国家目前所实施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等各种技术措施正逐步演化为一种主导性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这三个发达经济体,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熟的法规认证体系,频繁运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来保护其国内特定的市场,保护包括制造业和农业等在内的传统行业。WTO的统计也显示,从1995至2007年5月,世贸组织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为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已占到总量的71%。这是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外部主观因素(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2007)。

(二)内部原因

1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连续六年保持在20%以上,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已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中国外贸总额首超2万亿美元。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背后,是我国对外出口格局的极度不平衡。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与欧盟、日、美双边贸易额占当年我国进出口总值的45%。若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则有75%是销往欧盟、日、美等国和地区(特别是最近两年,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二大农产品和食品供应国)。而这三大经济体恰恰是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主要倡导者,目前,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措施均来自于它们,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威胁。

2 国内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近几年的海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依次是玉米、煤、原油、棉机织物、塑料制品、鞋、钢材、录放机、电视机等初级产品或工业品中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附加值高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居次要地位。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差。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技术实际水平平均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具体到广东省,据统计,2006年广东生产组装的计算机产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获得了4%左右的利润。而同期拥有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的英特尔公司,税后利润则为20%。可以说,产业结构较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屡遭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最重要原因。

3 企业出口经营秩序混乱。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品牌培养和研发投入,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一直以低价为主。企业为了获得市场份额,竞相压价时有发生。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自我束缚的困境:出口企业为了保市场,相互价格战不断,企业利润则越来越薄。因缺少了合理的利润,企业投入研发和培养品牌又显得力不从心,不得不继续其低端的价格战。它不但导致出口经营秩序非常混乱,产品质量和声誉下降,而且也给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乃至技术贸易壁垒以口实。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可以籍此以保护本国市场、环境和产业利益等为由,实施针对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这比实施进口配额限制、进口许可等数量限制措施更隐蔽、更合理。而我方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企业,则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又无所依托,更难期待单个企业在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能有效应对。

4 国内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体系仍然很不健全,建设滞后。不但总体上技术水平相较落后,而且标准体系混乱,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行,标准多而复杂,且多数标准水平低于国际水准。据统计,我国已有国家标准19278项,但我国的技术标准约有70%-80%低于国际标准。采用ISO、IEC的有6159多项,其中,等同采用的有1878项,而ISO标准有12404项,IEC标准为5447项,两项相加供17847项。据此计算,我国真正采用ISO、IEC标准的还不到总数的1/4。这使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通行的技术性标准缺乏足够的了解,出口产品不符合国外标准要求的争端时常发生。

四、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策略选择

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外经贸的影响及产生原因的复杂性,我国必须尽早谋划,统筹兼顾,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联动作用,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以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理利益。

(一)政府的作为

1 进一步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目前,随着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接触的不断增多,我国TBT预警机制在预警范围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的信息资料也不断增多。但是,总体上看,预警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从国家到地方,有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预警信息的跟踪收集、分析处理(包括对遭遇技术性贸易措施案件的反馈),并客观、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相关行业,帮助企业了解出口市场的技术准入条件,及早调整生产工艺和出口策略。在预警体制上,还要避免各级预警部门间信息不畅、甚至不作为的局面,明确分工与职责,最终建立起一套包括中央政府、地方、行业协会和企业自身在内的四位一体、相互连通而又高效运转的TBT预警机制。

2 加强标准化建设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谈判。多年的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即要想使更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按国际标准生产。如果我国产品的标准能尽可能多地体现在国际标准中,这将极大地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努力推动行业和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促进我国标准化体系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权威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国际认证认可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认证的制定活动,力争将我国标准,特别是对我们有战略利益的产品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凭借自身不可替代的角色,充分利用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委员会的组织平台,加强与其他贸易对象国的多边和双边磋商,为争取我国的合法利益而进行谈判和磋商。

(二)企业的作为

1 增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了解的能动性。在政府有关部门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的同时,企业自身更应重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因为毕竟遭受直接损失的首先就是企业。为此,我国出口企业内部最好设立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专门部门,积极主动地了解进口国或地区(特别是美日欧)对产品准入标准要求的变化(特别是诸如玩具、食品类等产品),增强预警意识,防患于未然,以避免陷入遭受损失后才被动“应对”的境地。

2 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和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对于我国习惯于加工贸易环境的企业,必须及早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创新能力,我国企业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及时跟踪国际产品市场和技术信息,重点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并通过申报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保护和培育自己的核心技术,确保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扶持企业的技术研发,要从金融投资、税收、法规、信息、窗口服务等各方面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设立自主创新示范型企业,以促进和激励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

(三)行业协会的作为

1 积极履行其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枢纽角色。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间沟通的桥梁,在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中应充分发挥其信息传导的枢纽角色。例如,行业协会要专门配置力量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究,并将信息及时上传下达给外贸主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口企业,以更好地了解名目繁多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同时,行业协会还要向企业及时提出抗辩意见和对策咨询,并将应诉进程准确反馈给政府部门,以期实现三者间的有效合作,共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9篇

我国入世以来所遭遇的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三类:技术性贸易壁垒、检验检疫措施、通关环节壁垒,其中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近年来,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贸易壁垒。我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国出口额的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经超过25%,约为400-500亿美元。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制定的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程序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1.技术法规

技术法规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涉及劳动安全、环境保护、卫生与健康、交通规则、无线电干扰、节约能源与材料等。目前,工业发达国家颁布的技术法规种类繁多。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许多工业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致力于消费者保护法规的制定。

2.技术标准

工业发达国家对于许多产品规定了极为严格的技术标准,其中,既有生产标准,也有试验、检验方法标准和安全卫生标准;既有工业品标准,也有农产品标准。随着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有意识地利用标准作为竞争的手段,往往把标准中的技术差异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有些标准的规定甚至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专门用以针对某个国家的出口产品。

3.质量认证

质量认证既能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能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如果一种质量认证体系能被各国所接受,并能相互承认对方的检验结果,就将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然而,各国实行的质量认证是多种多样的,即使各国所采用的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相同,由于各国认证体系之间的差异、仍然会成为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依据的标准水平不同,二是质量认证体系的内容不同,三是认证机构的地位不同,四是检验机构的水平不同,五是强制性认证与自愿性认证的不同。

4.商品包装和标签

对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了苛刻的要求和烦琐的内容是许多国家设置贸易技术壁垒的又一手段。例如,欧共体一直通过产品包装和标签的立法来设置外国产品的进口障碍。如对易燃、易爆、腐蚀品、有,法律规定其包装和标签都要符合一系列特殊标志要求。许多出口商为了符合进口国的这些规定,不得不重新包装或改换商品标签,从而增加了商品成本,削弱了商品的竞争能力。标签是商品上必要的文字、图形和符号。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要求尽量向消费者提品质量和使用方法的信息,因而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对消费品标签作了严格的规定。

5.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

有些国家为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当借用技术标准等措施达不到保护目的时,则在产品的试验、检验程序和检验手续上设置重重障碍。

6.计量单位制

很多出口商品能否顺利销售,有时取决于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仪器、工具、夹具、模具等。有些国家抵制进口与本国计量单位不一致的商品。

7.条码

条码是一种可供电子设备识别的符号系统。使用这一系统,能使物品符合市场自动扫描结算的要求,为实现快速、有效的自动识别、采集、处理和交换信息提供保障,为商品进入超级市场提供先决条件。在一些发达国家,商品上没有条码,不能自动识别,就只能进入低档商店。因此,有无条码标志已成为事实上的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1.广泛性。从产品角度看,不但包括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看,则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从领域角度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从表现形式看,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等各个方面。

2.隐蔽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实行贸易保护方面有很强的隐蔽性。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在理论上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没有限定在某一国家,从而避免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额度在分配中存在的明显的不合理和歧视性问题;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形式灵活多变,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适应,其限制进口的目的是通过间接途径达到的。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广泛地利用安全、卫生及环境标准作为限制进口的武器,很容易把人们的视线从贸易保护转移到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上,从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3.合理性。设立技术法规、标准及检验程序,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及消费者利益,因而有其合理的一面。WTO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并不否认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应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不得具有歧视性。

4.复杂性。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涉及的技术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使其比配额、许可证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更为复杂,而WTO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人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要证明技术标准是否妨碍正常的国际贸易并不容易。

5.灵活性。不断发展的技术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形式的多样化为灵活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条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较其他关税壁垒更容易实施。

6.影响大。尽管要求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尽量减少对贸易的影响,但一般来说,一旦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了影响,其程度较之于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要大得多。而且一些技术性贸易壁垒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即从一个国家扩展到多个国家,甚至全球。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若干措施

针对西方发达国家越筑越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共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方面

首先,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宏观管理机制。我国要完善内部协调机制,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形成统一协调机制,研究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走科技兴贸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加强双边认证。为减少贸易摩擦和减轻国内企业负担,我国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当务之急是制定贸易标准和有关电子商务的标准,严格推行ISO9000和ISO14000的认证。同时我国在进行国际经济合作时,要积极推广我国标准的使用,这有利于我国企业控制出口市场。

第三,建立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加强研究和引导生产。由于主要贸易对象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种类繁多,应该有专口的咨询部门负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分类工作,及时跟踪,便于向国内企业全面宣传,引导生产。同时认真研究主要贸易对象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影响,帮助企业打破壁垒,扩大产品出口。

企业方面

首先,对各种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时刻紧密跟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态。

其次,“防治”结合。防,是指企业应投入研究开发费用,生产符合外国技术标准特别是苛刻要求的先进产品,预防和极力避免贸易争端的发生。治,是指当贸易争端一旦发生,要通过政府的交涉,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企业利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与“治”一定要做到紧密结合,不可偏废一方。但必须强调的是,预防才是“硬”道理,应以预防为主。

第三,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根本原因,泰然处之,灵活应对。客观地说,我国企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正是这些差距,为发达国家凭借各种措施限制我国产品出口留下了设置障碍的空间。企业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应理性应对,而不是凭感情用事,动辄将技术性问题政治化,而要求政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同时共存,很难确切的评论对错,因此企业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注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的保护意识,积极地将这些意识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标准之中,敢于对产品高标准、严要求。

第四,积极申请合格认证。合格认证包括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产品认证要有所选择,因为发达国家都有自己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产品认证标准,企业产品出口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就通过他们所要求和认同或承认的认证,并获得相应标志;没有特别要求的,就不需要进行产品认证,只要客户和进口国海关、商检部门同意就行,不必花费过多的认证成本。体系认证则是越多越好:通过ISO9000认证,表明企业质量管理达到一定水平,产品质量将得到有效保证和不断改进;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表明企业爱护环境,是对社会负责任的;通过OHSAS18000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认证,则表明企业尊重人权、重视人身健康与安全,处处以人为本,讲究道德和信誉。所有这些认证,都是对企业品质的肯定,为企业带来商机和利润。

技术性贸易措施范文第10篇

一、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基本内容

(一)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

1.技术法规

所谓技术法规是指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以及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指出,技术法规对贸易的限制不得超过为实现合法目标所必需的限度。如果有关的情况或目标已不复存在,或改变的情况或目标可以采用对贸易限制较少的方式来加以处理,则不得维持此类技术法规;如果有关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则各成员国应使用这些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例如由于基本气候因素或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问题。

2.标准

所谓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以及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和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技术标准包括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

根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规定,所有成员的标准化机构(无论是中央政府机构、地方政府机构,还是非政府机构或区域标准化机构)应保证不制定、不采用或不实施的目的或效果上给国际贸易制造不必要障碍的标准;如国际标准已经存在或即将拟就,标准化机构应使用这些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作为其制定标准的基础。

3.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产品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抽样、检验和检查;评估、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上述各项的组合。合格评定程序可分为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三种形式。

(1)认证。指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通常由第三方对某一事物、行为或活动的本质与特征,经对当事人提交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出具的证明。被称为“第三方认证”。认证又可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主要是证明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法规或标准。包括产品的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安全认证是一种强制性认证。比如欧盟的CE安全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加拿大CSA安全认证等。产品的合格认证尤其是质量认证则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

体系认证,主要是确认生产或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法规或标准。目前,通用的国际认证体系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行业体系认证有:QS9000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TL9000电信产品质量体系认证,还有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

(2)认可。指权威机构依据程序确认某一机构或个人具有从事特定任务或工作的能力。比如对产品认证机构的认可;对审核员或评审员的认可等。

(3)相互认证。是指认证或认可机构之间通过签置相互承认协议,彼此承认认证或认可的结果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鼓励各成员就达成相互承认合格评定程序结果的协议进行谈判。并鼓励各成员以不低于本国或其他国家合格评定机构的条件,允许其他成员的合格评定机构参与其合格评定程序。

(二)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性措施的原则

1.非歧视性原则

协议在确认制定、采用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条款问题时反复强调,各成员应给予源自任何成员领土进口的产品不低于其给予本国同类产品或来自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待遇。否则将视为违反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2.透明度原则

协议强调,各成员应按程序履行通知义务。当成员方拟采取的技术性措施与国际标准有实质性不一致,并对其他成员的贸易产生重大影响时,应通过出版物与世贸组织秘书处告知其他成员。协议要求,各成员应迅速公布已采用的所有技术性措施,并在公布和生效之间给予宽限期,以便有关生产者和贸易商适应其要求。

3.协调原则

协议鼓励各成员为协调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而做出的努力,以减少成员间的技术性措施差异对贸易造成的障碍;各成员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参与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制定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指南的工作;各成员应积极考虑接受其他成员的技术性措施作为等效措施,只要这些措施能够充分实现同一合法目标;为避免对产品的多重测试、检查和认证对贸易造成的不必要壁垒,减少商业成本和不确定性,协议鼓励各成员间通过谈判,达成合格评定程序相互承认协议。

4.特殊和差别待遇原则

协议指出,各成员应特别注意本协议有关发展中国家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并应在执行本协议时,考虑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发展、财政和贸易需要,以保证其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法规、标准或合格评定程序不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出口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同时明确,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在接到发展中国家成员请求时,可就本协议项下全部或部分义务给予特定的、有时限的例外。

(三)信息咨询、磋商和争端解决

1.信息咨询

协议规定,每一成员应保证设立咨询点,能够回答其他成员和其他成员中的利害关系方提出的所有合理咨询,并提供有关中央和地方政府及非政府机构所采用或拟议的任何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资料,加入或参与国际或区域标准化机构和合格评定体系的情况,及参加本协定范围内的双边和多边安排的情况。

2.磋商和争端解决

协议明确,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由每一成员的代表组成,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为成员提供机会,就本协议的运用及有关事项进行磋商。

协议规定,就影响本协定运用的任何事项的磋商和争端解决应在争端解决机构的主持下进行,并应遵循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规则。

二、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要正确看待技术性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一些发达国家假借其合法名义,行保护贸易之实。这种说法有些似是而非。其实,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其一,我们看到,战后这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有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使得各国的生态与环 境在生产与贸易发展的同时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破坏,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于是,各国纷纷采取技术性措施,以求绿化生产与贸易。其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贸易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的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的选择性增强,对产品与服务的安全性、卫生性及性能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国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保障正常的生产、贸易与消费。其三,是技术性措施体系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它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为保证产品质量制定技术标准而建立的产品质量认证制度,逐步扩展到产品与服务的安全认证、环境与管理体系认证,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不是哪一个国家“拍拍脑袋”就能够形成的。其四,随着现代贸易的发展,在GATT和WTO的作用下,各成员国的平均关税大幅下降,这使得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内的一些非关税措施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当然,这里我们不排除一些国家利用技术性措施,行保护贸易之实的问题。也正因为这样,WTO各成员意识到,有必要制定一个统一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技术性措施,消除给国际贸易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

(二)要正确看待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有人认为,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为一些国家设置各类名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便利。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正的。(1)我们看到,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是世贸组织成员专门为处理可能对贸易造成不必要障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而达成的一个多边的框架协议。其宗旨,就是指导各成员制定、采用和实施正当的技术性措施,鼓励采用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保证这些措施不构成不必要的国际贸易障碍。(2)正是因为各国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所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差别很大,给生产者和出口商造成了困难,也正因为有一些国家采用不适当的技术性措施,给正常的国际贸易带来了不必要的障碍,WTO才认为,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际规则来规范技术性措施的制定、采用和实施,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我们不应该因果倒置,将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制定看成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盛行的缘由。(3)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规范与世贸组织总协定的原则是一致的。协议认为,正当的技术性措施有益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便利国际贸易;有益于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或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或保护成员国的基本安全利益;在国际标准化方面也有益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并提供相关的协助。当然协议强调,这些措施的实施方式不得构成情形相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协议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技术性措施方面可能遇到特殊困难。所以制定本协议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予相应的协调与规范,对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给予协助。

(三)要正确看待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近年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问题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有关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问题比较严重。它不仅影响到我国外贸的最终产品,也影响到生产过程、管理、环保等各个方面。每年所涉及到的出口贸易金额达数百亿美元之多。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年来我国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本国市场和产业保护的力度所致。这种观点也有些问题。其实,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1)还是我国出口产品与产业的相对弱质性。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总体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相对于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与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弱质性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据有关方面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一部分,约62.9%;我国的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因此,一些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即非复杂、苛刻,也足以将我们的许多出口产品拒之门外。(2)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在这方面的法规意识、标准意识和认证意识还比较淡薄,更缺乏国外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的信息,致使许多出口产品包括其生产条件、工艺和方法达不到国际或国外的技术标准。即使一些产品有质量,但由于缺乏认证,仍然不能进入一些国家同类产品的主流市场。比如目前我国在一些机电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养殖类产品的出口方面所遭遇的技术性限制,多半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3)我国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宏观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包括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还缺乏研究,缺乏具权威性的技术贸易壁垒的信息与咨询机构;缺乏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争端处理的有效机制与手段。(4)是由于我国曾长期游离于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之外,因而无法享受WTO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给各成员方的非歧视待遇和给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无法利用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那些歧视性、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和贸易纠纷。

三、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我国已是世贸组织的成员。如何应对和处理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我们认为,应在WTO协定的框架下,来选择我们的对策与措施,履行我们的承诺与义务。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和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其各自的工作职能

(1)强化国家有关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标准化机构的职能,对所有政府或非政府的认证、安全许可、质量许可和所有的合格评定机构与部门进行授权,明确其各自的工作范围和职责;要进一步梳理中央与地方在制定、采用和实施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文件与规则,并通过官方渠道与刊物对外公布;同时,通过WTO,详尽地了解各成员尤其是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成员国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各个评定程序方面的有关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咨询与请求。(2)按照WTO的要求,建立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咨询机构。一方面对外传递我国制定、采用和实施的有关技术性措施的信息,接受合理的咨询;另一方面也要与国外的咨询机构加强联系,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数据库,及时向国内企业预警信息。(3)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驻外经商机构、出口商会、经贸研究机构和有关大学的作用,加强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对我国主要的受限出口产品和受限市场国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列出《出口受限目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出口企业本身也要加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对自身的出口产品和主要出口市场国的技术受限标准与发展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以能知己知彼,适时应对。

(二)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我国的出口产品质量和企业资质

我国一些产品在外“碰壁”受限,主要原因还是其内在的弱质性,而弱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际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一个产品的国际标准往往是一种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而应达到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它代表着产品应有的质量与水准。因此,我们认为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是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有效的措施。根据W TO的要求,(1)我们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使用国际标准。包括积极考虑或采纳其他成员国的先进的技术标准,并以此来确立企业生产与技术改造的方向和目标,推动企业相关技术的进步,进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与生产水平。我们不能总是强调“客观条件”和“原有基础”,总是抱怨“国外的标准太高”。你既然要“走出去”,将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那你就要按照国际标准与国外市场的要求来组织生产,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2)积极参加有关的国际标准化机构或体系,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或协调工作。作为成员方,这既是WTO的要求,也是我们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需要。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国际大企业制定的标准转化而来的,这显然不利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及企业。因此,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加国际标准化机构与体系,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或协调工作,不仅能使我们及时地了解有关国际标准的变化与动态,而且也可以将我们的意见和合理要求包括我国先进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的工作中去。这样既履行了我国在WTO中应有的义务与职责,也有利于我们突破技术壁垒的限制,推动我国企业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发展。(3)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开展国际认证是一项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要的标准化工作。按照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个企业的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既要有产品认证,也要有体系认证,譬如企业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这些都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身份证”。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企业的国际认证工作,提高企业的资质。并根据WTO的要求,加强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在相互认证方面的协商与谈判,允许国外的标准化机构和合格评定机构参与我国的标准化和合格评定程序。

(三)充分利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与差别待遇,保护我国正常的对外贸易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但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依循WTO-TBT协议尽我们的义务与责任的同时,也应充分享有WTO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利用例外条款,来处理外贸中“面壁”与“碰壁”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积极考虑采纳国外先进技术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同时,可利用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例外条款,根据我国的发展、财政与贸易的发展需求及相关的自然条件和基本技术状况,在制定、采用和实施有关技术标准时,提出“不一致”的合理请求,并做好过渡期的安排。(2)就是要加强与有关成员国的磋商。对于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一些大宗出口商品的技术标准,若发生争议,可向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提出审查、确认和有差别对待的合理请求。与各成员尤其是我国主要的出口产品市场国加强技术性协调,尽量避免因“碰壁”而发生激烈的贸易冲突。(3)若因“碰壁”发生贸易纠纷,或因有关国家采取明显的歧视性技术措施,造成我国的正常贸易受损,我们则应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益,而不能总是采取“绕壁”而行的消极避让方法来处理问题。

上一篇:癫痫的护理措施范文 下一篇:学困生转化措施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