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1 18:36:04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68

1 宁夏地区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宁夏地区地处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境内大部生态环境脆弱。主要表现为:面积快速增加,树种单一,防治办法较少。林木病虫害在宁厦地区的发生范围在逐年提升,区域性灾害频发,发生频率在逐年提升,并且病虫害具有顽固性和突发性,防治难度较大。银川市二代林网中有30%的树木为椿树,其中有20%的椿树已经遭到了害虫的危害,2011年受害树木数量就已经超过了2000万株,虫口密度十分大,大概为8~10头左右,危害最为严重的单株树木的虫口密度高达30头。根据银川市全区各市县调查统计结果,2014年臭椿沟眶象银川市发生面积超过了为33.33hm2,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虫害发生受气候条件改善、寄主食料丰富影响有扩大蔓延趋势。长期的气候干旱,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生长势衰弱,为蛀干害虫的生存提供了场所,导致其扩散蔓延。还有就是防控体系滞后,“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不能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2 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2.1 成立领导机构,组建专业队伍,多方支持,保障有力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持续控制,防控结合的原则。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由各市县林业局主管局长为领导,林木检疫站为重要工作部门的林木病虫害领导机构并下设防控组、技术组、保障组、信息组;组建专业防治队伍,主要是由市区森防总站、银川市森防站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组成,主要工作是开展防治技术科研工作,为防控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培训工作人员,负责检查评比验收工程;坚持快速反应,紧急处置,控灾减灾的原则,坚持依法防治,职责明确的原则,工作开展需要得到省市区财政部门、法律部门和物质保障部门的支持,市财政局、各乡镇政府、各部门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为林木病虫害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市防控指挥中心和各单位防控部分别建立防控物资储备库。各级林业部门应编制《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并按照《预案》办法,积极开展综合防治工作,对工作不力,造成失误的,坚决追究责任。

2.2 提高林木病虫害防治意识

要明确危害本地区林木病虫害的种类,在了解这些病虫害之后,就可安排相关人员始开展病虫害监测、记录工作,并做好病虫害预警工作。在监测过程中,一旦发现出现病虫害传播的趋势,应该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从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科学进行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应该结合宁厦地区的气候环境。根据气候环境做好容易感病树种的保护工作,对于那些抵抗能力较强的树种加强监测就行了。

2.3 增加林木病虫害的投入力度

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需要资金作为支撑,更需要相关科技作为保证。林场应该积极的向上级政府部门申请,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充足的资金支持。强化政府部门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将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去抓,积极分析问题,及时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保证地区林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2.4 做好林木检疫工作

应加强产地检疫工作。强化对无检疫苗圃的检疫管理,对病害发生地区害虫寄生的原木、苗木和带有活体的包装性材料进行检疫。要做好木材加工、生产、贮存和繁殖等场所的检疫工作,制定完善的林木病虫害检疫档案,对检疫存有病虫害的场所应该下发除害通知书,对疫情进行科学处理;做好林木调运检疫工作。主要包括了苗木、原木和木制品,在征求调入地的部门的同意下,按照检疫的要求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确定未存在活体对象的才能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将结果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

2.5 采用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手段

很多林场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一味的采用化学农药的进行防治,而农药在消杀病虫害时也会严重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场在选择树种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不同树种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通过树种科学搭配提升林木的抗病能力。在造林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标准科学栽植,保证合理的密度。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工作计划,应该加强林木不同时期的病虫害防治力度,积极探寻科学的防治手段和措施,这样在消灭病虫害,保护好其他生物物种。

参考文献

[1] 王晓磊,吴冬.浅析林木病虫害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本文在研究技术成熟度评价流程的基础上,设想了该方法在科研管理中的可能应用,结合当前国内外软件基础及开发手段,构建了一套技术成熟度评价与管理系统平台,能够实现各种组织形式的技术成熟度评价,并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基于web的技术成熟度软件平台有助于增加专家交流,降低评价成本,加强对技术风险的管控,以及为科技发展决策和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技术成熟度;评价流程;科研管理

引言

如何在科研项目中改进管理方法,是许多国家的科研管理部门一直关心的问题。美国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所提出了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该方法根据技术科研规律,量化技术风险,并制定分解可行性的计划,使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可控得问题。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已经应用于科研管理流程。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国内外研究表明,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是符合技术规律,其能够使科研工作人员与决策管理者高效合作,有效地明确风险控制成本,有利于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在复杂系统开发过程中,常出现超预算、研制进度慢等棘手问题,对复杂产品的研制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复杂系统的开发更加适宜使用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目前,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应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在控制好评价效率与评价成本的前提下使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项目技术状态,更加有效进行决策管理,网络化平台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1技术成熟度评价主要步骤

对科研项目中技术元素利用技术成熟度方法形成一个闭环的评价。主要有五个大的步骤:评价初始化、识别关键技术元素、判定技术成熟度(TRL)、制定计划。其中,评价初始化为工作的重要前提,而识别关键技术元素与判定成熟度则是工作的主要内容,最后制定技术成熟计划是对发现的风险提出策略。

(1)评价初始化

初始化的评价基本信息包括制定评价工作具体的执行计划,包括评价负责人和参与人、各阶段专家、时间、预算等。

(2)识别关键技术元素

此为发现项目主要问题的过程,继而确定项目中的高风险技术因子,这一步骤直接影响技术成熟度评价结果。一般利用项目技术分解结构(TBS),通过回答若干问题确定关键技术元素。

(3)判定技术成熟度

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对项目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进行诊断。确定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关键技术元素过程中的首要元素,确定了评价标准之后即可据此判定技术成熟度等级。

(4)制定计划

根据判定等级和目标等级所制定的技术成熟计划是与科研管理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步骤。计划的制定需根据技术成熟度的评价结果量化风险,其后确定解决项目问题的具体方向与成本。

2技术成熟度在科研管理应用设想

当前,多个发达国家已经强制性要求装备采办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目的是为了降低项目的技术风险和解决“进度慢、成本高、性能低”等问题,在复杂产品科研管理中引入技术成熟度评价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设想如下:

(1)用于项目转阶段管理

通过对比评价等级与目标等级的差异,来确定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对风险的预防及处理工作。例如,美国就要求在重大采办项目时,所应用的项目技术成熟度至少达到六级,否则,该项目必须延期或更换技术。

(2)在对单个项目管理中

使用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按项目成本和质量进行规划,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提高项目质量。在项目实施中滚动使用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使管理人员掌握并量化项目中的技术风险、时刻关注各关键技术的进展情况,当出现风险时,能够及时确定风险原因,制定风险降低计划,可控地保证系统的研制工作正常运行。

(3)项目决策管理

技术成熟度评价在科技的长期发展和方向决策中可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在科研工作中,通过对大量重要科研项目进行技术成熟度评价,可收集到项目决策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据此制定技术的发展步骤、进度节点和投入资金,实现需求引导技术。

3科研技术成熟度评价管理软件的可行性研究

目前,在国内主要以评审会的形式开展的技术成熟度评价。不规范,随意性大,效率极低浪费成本,评价结果也低效。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评价与管理,需要大量跨专业跨区域的工作人员协作完成。如果能够开发网络化的管理平台,规范评价相关流程、实现评价与管理,则可极大提高评价效率,节约资源成本,促进其广泛应用。

3.1规范技术成熟度评价流程

根据对技术成熟度评价深入理解,可把评价工作人员分成三类:评价负责人、项目参与人、专家。评价负责人协调评价工作;项目参与人根绝各种信息及素材初步制定TBS,识别关键技术元素,判定技术成熟度等级,制定计划;专家对项目参与人初步判定给出评审意见,提供评价负责人决策。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掌握整个评价过程,了解技术风险,为更好分配资源提供依据。评价工作软件必须实现技术成熟度评价过程中各方人员的角色分工及沟通交流,并为技术成熟度评价过程、技术成熟计划的制定及执行落实情况提供各类可视化监控和展现工具。对大量技术评价的数据统计分析进行可视化综合统计分析和展示功能。这些在网络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3.2国外技术成熟度软件基础

目前国外技术成熟度评价拥有不少相关软件。美国空军实验室于2001年研究开发了技术成熟度等级计算器软件(TRLCalculator),用于在技术研发项目中计算和记录计算成熟度等级。计算器于2002年1月公布,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向用户提出相关问题答卷来计算评价技术成熟度。目前国内以这些问题为技术成熟度评价细则的主体。最后,由Excel工作表对技术成熟度等级计算结果进行显示。后期,美国相关部门在不断改进完善TRLCalculator。为更好与项目管理结合美国相关部门在该计算器的基础上,嵌入了AD2评价方法,项目风险能够量化,可把高风险的复杂问题分解成低风险可控的简单问题。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在国内对于技术成熟度评价平台的内容尚未见报道,但从技术角度来说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4技术成熟度管理平台构建

技术成熟度评价与管理系统采用目前流行的B/S架构和三层结构的开发方法。这种开放方法具有更好的可灵活性、扩展性、可维护性、平台无关性以及安全性。三层结构的三层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技术成熟度评价与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技术成熟度评价与评价工作管理工作。主要功能包括:评价管理子系统,评价工作子系统,专家评审子系统。

(1)评价管理子系统主要是评价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评价过程跟踪、监督、协调、决策等管理。主要模块功能包括:评价工作初始化、评价进度管理、WBS评审、CTE清单评审、TRL判定评审、专家评审、TMP评审等。

(2)评价工作子系统主要是项目参与人对技术成熟度评价工作提供初步判定以及提供详细的评价依据。主要模块功能包括:管理项目基础数据、制定评价工作计划、制定技术结构分解、筛选CTE清单、细则解释与证明、判定CTE的TRL、风险分析、制定TMP或提出发展建议等。

(3)专家评审子系统主要是评价专家对项目参与人的初步判定与评价依据的评审。主要模块功能包括:WBS评审、CTE清单评审、TRL判定结果评审、TMP评审等。

5结语

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是科研项目实施的重要方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方法。对于降低技术风险、促进技术研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深化评价意义的认识,强化对其核心理念的理解,形成共识,更好的在科研工作中使用。目前网络技术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已相当成熟,完全有条件设计开发并使用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研管理平台。相关科研单位,应尽快研究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使用基于技术成熟度的科研管理软件,可更有效可控得管理复杂科研项目。

作者:薛建华 单位:中国航空工业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2]曾强聪,赵歆,王四春.协同产品开发环境下项目管理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0.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重大科研项目 高校 全过程 审计

一、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多数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科研的经费

投入,科研经费占国家或者地区GDP的比重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

“大科学” (big science)是美国科学家温伯格(A.Weinberg)在195O年提出的,就科学研究的特点来看,重大科研项目具有研究意义重大、目标宏大、投资规模巨大、 学科交叉多、内容涉及广、研究周期长等特点,其组织与管理更具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我国对科学技术研究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985、211高校已经成为重大科研项目的主力军,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 高技术科学研究、 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如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和《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要求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建立研究生助研津贴制度,加强科研经费转拨管理和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加强科研合同管理,逐步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检查工作。因此,作为高校履行监督职能的内部审计部门,责无旁贷要担负起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的重任,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必要性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是指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机构或受托的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程序的合法性,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决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资金到位、专款专用、内部控制执行、使用合规合法、项目绩效等情况进行的审计监督、审核和评价。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通常是国家急需解决的科学研究领域里重大问题,在国家科学研究和国计民生中意义重大,管理和组织好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十分重要,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显得更为必要。

(一)有利于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以前,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监管主要是高校外部和高校内部二个方面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外部一般有国家主管机构监管,国家审计机构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的事后监管。在高校内部的监管,一般有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纪检监察、审计等进行的监管。这些监管往往注重的是事后监管,对事中尤其是事前监管缺失或不到位。而实施全过程审计,能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将审计关口前移,健全内控制度,及时避免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合理、违纪违法现象,确保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监管机制落实到位。

(二)有利于积极促进科研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大都采用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式的 “课题制”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学术型人才,缺乏对科研项目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科研资金的相关知识,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就能让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执行整个过程中都有各个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科研管理部门实施项目管理,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动态核算管理,审计监察部门对项目的全过程实行监督,最大可能地发挥科研资金的效益,减少浪费。

(三)有利于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离问题

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审计人员会普遍发现一个特别头疼又难于解决的顽疾,那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大,严重地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有预算编制阶段缺少充分调研、项目执行过程不按预算执行偏移预算、缺乏全局观念挤占挪用经费、部门间协调差等多种因素影响所致,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对有效解决科研经费执行偏离预算不失为一剂良药。

三、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立项、 预算编制、 经费使用及核算和项目决算及评估,其审计内容涵盖高校重大科研项目从始至终的全过程。

(一)项目立项审计

审计人员参加有关立项的论证及申报会议,对立项申请报告进行审签。项目立项审计的重点是检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合规、合法,立项资料是否完整。

(二)项目预算编制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预算,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核,审核的重点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合法、合规。

(三)项目执行审计

跟踪审计人员不定期对项目进行经常性检查。检查的重点是:

(1)项目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2)项目经费是否按计划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截留、挪用资金。

(3)招待费、外协费、仪器设备费、劳务费、助研费、咨询费支出是否真实、合规。

(4)资产购置是否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组织采购,是否按批复购置设备的预算执行;购置设备是否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办理权属登记的资产是否登记等。

(四)项目决算审计

项目组编制的项目决算,报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决算审计的重点是:

(1)财政资金是否按计划及时足额拨付,配套资金是否足额筹集。

(2)科研经费(含配套经费)是否按项目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3)各项支出是否按批复的预算执行;实际支出与预算比较是否超出规定范围、比例或金额;购置设备是否与预算清单一致。

(4)项目经费预算变更、研制时间延长等是否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

(5)经费支出中涉及的各项合同、协议等是否真实、合法。

(6)支出凭证是否真实、完整、有效,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审批手续。

(7)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发生,是否与项目相关,支出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等情况。

(8)往来款项是否真实。

(9)结余资金的处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10)报表相关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项目绩效审计

项目组提交项目绩效报告,经所在二级单位、高校科研主管部门、人事部门审查后,交审计部门审计。审计的重点是项目绩效的真实性,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产出的效果性等。

四、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及方法

(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的工作程序,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一般要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三个必要程序。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起点,此阶段审计人员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了解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科研项目组人员构成、现有科研基础条件和相关法规等,初步评价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系统,分析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风险以及编制进行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工作计划,若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则要按程序或招标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

2、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重点,此阶段审

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施现场审计。审计人员收集该重大科研项目相关审计资料和证据,包括技术资料,对该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内控测评,审查该重大科研项目的会计决算资料,对其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查等。

3、 终结阶段

终结阶段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终点,此阶段审计人

员主要是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和评价,编写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报告,有必要的还可以对该重大科研项目提出审计建议书,以便加强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等。

(二)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技术方法:

1、审阅法

是审计方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审计技术方法,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离不开审阅法,不仅包括对重大科研项目的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审阅,还包括对该重大科研项目的预算、计划、合同以及相关专业技术资料、专用材料、专用设备等资料的审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审阅是有技巧的,审计人员要从科研项目数据增减变动、账户对应和时间上发现问题。如对某一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发现其在项目结束时大量购买专用材料,这就很值得审计人员关注。

2、核对法

也是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重大科研项目会计记录及其与该项目相关资料中两处以上的同一数值或相关数据相互对照,用以验明其内容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的审计方法。

3、观察法

是审计人员在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时,通过察看项目组有关人员正在执行的活动和工作流程程序,取得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4、盘点法

是审计人员用来检查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实物资产和账户余额是否相符,以证实账户余额是否真实和准确的方法。不少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均要采购大量的专用设备、专用材料等,盘点法的应用是检查这些有形资产存在、真实的重要手段,是审计人员对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不可少的方法。

5、分析法

是审计人员在高校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中对项目开支中重要的比例或趋势与预算数额、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对,查清重大科研项目异常变动的因素,分析执行与预算偏离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对策获取审计证据。

五、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切实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组、纪检监察等多部门的沟通协调。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的重大科研项目实施项目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把好经费审批财务报销手续,严格执行经费开支范围和内容,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项目组在负责项目经费预决算的编制,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的同时,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指导相关责任部门按规定完成项目立项任务、执行合同约定,遵守法规、政策等。各部门既应分工负责,还要密切沟通,协调配合,只有这样,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坚持有利于调动科研工

作者积极性的原则。高校科技工作者是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主动力,特别是重大科研项目往往与重大基础研究、重点科技攻关或者是经济建设科学研究等科研项目息息相关,因此,在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必须本着充分激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科研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既严格坚持执行国家有关科研法规政策,又坚持为科研项目排忧解难,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尤其是重大科研项目上新的台阶。

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必须从本单位部门工作实际

出发,灵活采取多种审计方法,确保审计效果。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有自己的特点,由于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要做好重大科研项目全过程审计更要采取多种审计方法,调查分析,摸清情况,提高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利用现代审计手段,注重审计实效,通过边审边改、集中整改等方式,达到审计促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红军. 重大科研项目协同创新管理[J].国防科技2012(4)40~45,87

[2]刘洋,冯义秀.全过程全体系全内容科研经费审计制度初探[J].商业会计2012(11)48~50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73-04

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是极富俄罗斯特色的学位设置,攻读副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在俄语中称为“研究生”。以下通过在俄罗斯攻读副博士学位的亲身感受,对俄罗斯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论文答辩等主要环节分别予以介绍。

一、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颁布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国家教育标准模型》(以下简称《标准模型》)和2002年批准的《大学后职业教育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对副博士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制定了以下目标:形成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方法论和理论原理;完善哲学教育,其中包括针对职业活动的哲学教育;完善外语知识,其中包括职业活动所用的外语知识。

1996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俄罗斯联邦大学后职业教育系统中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培养条例》(以下简称《培养条例》)都明确地将培养“科学教育和科学干部”作为大学后职业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俄罗斯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各行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2008年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定向计划》又提出了为高新技术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就是说,副博士生的职业前景是未来从事高校教学的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研的人员。而且,这些国家的高级人才将来大都要承担未来人才的培养工作,因此,科研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养成是其未来职业所必备的技能。

二、俄罗斯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

俄罗斯高校副博士生培养的具体工作由校系两级学术委员会、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教研室和导师共同负责。其基本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等四个方面。

(一)课程学习

重视课程学习和基础训练,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一大特点。

1.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根据2000年《标准模型》和2002年《暂行规定》,副博士生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包含如下部分:教育职业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科研工作、副博士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规定,掌握基本教育大纲和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是科学副博士学位的授予的基本条件。

教学课程分教育职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共计980学时。其中,教育职业课程(必修课)共480学时:外语课程100学时;“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课程100学时;专业课程(含专业自选课程)280学时。选修课程共500学时,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学科专业类别和培养目标确定。一般高校确定两门课程: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信息学。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职业技能和做论文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和理论知识(分理论课堂学习和上机操作两部分)。

面授制副博士生基本教学大纲共计156周,其中大纲总学时为20周(1080学时):教育职业课程480学时,选修课程500学时和教育实践100学时;科研和学位论文答辩120周(6480学时)。

俄罗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副博士生课程学习的实效,经常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必修课的内容。

2.副博士考试。俄罗斯副博士考试指的是1998年《培养条例》和2000年《标准模型》所规定的教育职业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哲学)和外语的国家考试。

俄罗斯联邦教育部2004年2月17日了《关于批准副博士考试科目的命令》。命令根据2002年《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13款“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由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确定和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批准的相关副博士考试科目”,废止了1998年《培养条例》第79条。将第79条“副博士考试科目设置为:专业课、哲学和外语”修订为“科学副博士学位申请人应通过副博士考试科目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外语和按学位论文课题设置的专业课程”。该命令从2005年7月1日起开始生效。副博士考试包括以下三门课程的考试:

(1)专业课程考试。专业课程的副博士考试大纲由两部分组成: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的,由相关领域的重点高校和科研组织制定的标准大纲和由相关教研室制定的补充大纲。补充大纲包含该学科的新领域、与副博士生科研方向相关的领域,以及学科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文献。考试目的是考查副博士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职业素养水平。

(2)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考试。俄罗斯高校的哲学课程实行按学科专业分别授课。一般分成自然科学哲学、人文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三个大类,副博士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选听课,课堂讨论课也按三个大类分班研讨。只有在撰写的“科学史专题报告”通过后,才允许参加考试。专题报告的评分计入副博士哲学考试总分中。专题报告的选题要求选择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史有关。

(3)外语考试”。大纲对外语副博士考试的要求是:能阅读现代外语原文专业文献;能以翻译和摘要的形式从外语文献中提取信息;能用外语撰写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科学报告;能用外语就所学专业进行座谈。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前需完成和达到:书面翻译150页的专业外语文献,并能将其中的任何片段口译成俄语;提交阅读文献时所做的术语汇编;就已读文献准备外语摘要报告(A4格式纸张2个印张);通过专业外语原文的书面翻译检查。完成以上任务后,由外语教师作出是否允许其参加副博士外语考试结论。书面翻译需上交给考试委员会留存。译文的评分计人在副博士考试总分中。外语考试包括:借助外语词典阅读专业方面的原文并译成俄文,篇幅为2000印刷符号,完成时间为45-60分钟;不用词典快速阅读专业方面的学术文章,篇幅为1200印刷符号,准备时间为20分钟,检查形式为用外语做概述;用外语同主考人交谈论文选题。

(二)科学研究

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又一大特点。

科研训练是副博士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促使其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再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对申请答辩学位论文的要求非常严苛,要求所撰写的学位论文必须具有科学

创新性,必须处于所研究学科领域的前沿,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要具有实践价值;研究视角要广,现代科学方法论和学科研究方法要扎实。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学位论文内容的主要部分应在各类正式学术期刊上发表,而且必须要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后才能参加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为此,俄罗斯联邦政府和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和加强副博士生的科研活动。

1.副博士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副博士生与论文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的内容较为宽泛,一般包含如下方面:按论文选题,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广泛查询、搜集和研究本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国内外科学文献,制作文献索引卡片;研究和掌握一般科研方法和学科研究方法,确定和使用论文研究拟将使用的科研方法;撰写专题报告,参加教研室的教研和学术专题研讨会;参加本学科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和科研学术竞赛活动;旁听其他副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答辩;撰写和发表与选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与预答辩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指定的评论员、学位论文答辩组织单位、委员会的专家等就论文研究和撰写进行沟通和请教;准备学位论文预答辩;准备学位论文答辩。

2.制定各学科基本教育大纲保证副博士生的科研训练时间。2000年《标准模型》规定,副博士生用于科研训练、撰写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时间是120周(6480小时),其中科研训练112周(科研工作60周、撰写学位论文52周),学位论文答辩8周。2002年的《暂行规定》对科研训练、学位论文的答辩的时间分配做一些调整,科研训练由112周改为110周,学位论文答辩由8周改为10周。科研和课程学习时间分配比例为6.6:1。由此可见,科研和学位论文研究在副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3.国家科研计划对定向副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机会。2008年7月2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2009-2013年创新俄罗斯的科学和科学教育干部联邦专项计划》对毕业后定向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副博士生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机会,决定在2009-2012年每年选取500个左右科研项目,由科研教育中心的定向研究生来完成(自然科学领域占40%,技术科学领域占40%,人文科学领域10%,高科技经济部门不少于10%)。项目完成期为2年。每个科研项目费用为一年50万卢布,联邦预算共计拨款20亿卢布。

4.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门槛。2002年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关于批准统一学位学衔目录和关于学位授予程序条例》规定学位论文的主要成果必须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将核心学术期刊目录作为国家保证学位论文学术水准的一个管理工具。要求副博士生至少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三)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俄罗斯副博士生培养的第三大特色。

副博士生的教学实践包括下列内容:研究教学计划;熟悉高校教学教育过程的组织;参加科学方法咨询;在旁听本学科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的过程中研究有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听课和进行课程分析;研究和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法;独立授课(讲座、课堂讨论、实践、实验室课程),自我分析;指导大学生科研和实践。

副博士生教学实践的总学时数为100小时,其中包括:50小时的理论学习、备课、教学法研究、听课和课程分析、科学方法咨询;50小时的课堂实-践(讲座、课堂讨论、实验室工作),指导大学生各种类型的实践等。

此外,辅修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也可视为通过“教学实践”。2000年的《标准模型》为使副博士生获得补充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在其培养过程中加入了600学时的选修课程。2001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了新的《“高等学校教师”补充技能培训内容和水准国家最低要求》,规定总培训学时为1080小时(其中540小时为课堂授课)。培训包括人类心理学、教育学、学科历史和哲学、相关学科的方法论、科学和教育信息技术、职业定向培训技术、高校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系统的组织原理、外语、职业演讲辩论和交往训练。普通职业课程320学时,专业课程520学时,理论培训总时数为840小时。实践部分:教学实习(讲课、课堂讨论、实习和实践)、国家考试、资格考试和答辩。副博士生的辅修教育课程设置十分正规,要求也非常严格,对能力素质考试和毕业论文都有详细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辅修学习的质量和辅修证书的权威性。

(四)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是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俄罗斯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衡量副博士生培养质量高低和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俄罗斯副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是与副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同步进行的。第一学年学生需要专注于课程学习和教学培训,以及需要按时通过副博士最低限度考试,因此,第一学年基本上是在做一些论文撰写的前期基础准备工作,如广泛搜集和阅读所研究课题的背景资料、制作文献资料索引卡片、整理归类论文研究对象的实际数据、选择论文的研究方法、构思论文撰写的框架等。而真正的论文撰写工作是从第二学年正式开始的,导师也是从第二学年开始才将主要精力转入其所负责培养的副博士生的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副博士学位论文在通过了教研室组织的预答辩之后即标志着论文研究和撰写工作的结束,副博士生可开始做正式答辩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预答辩对于副博士生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副博士生如果能顺利通过预答辩,之后三个月内即可进行学位论文的正式答辩。

1.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副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一般由下列步骤组成: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制订个人工作计划;检索参考文献;制作文献卡片箱和卡片;研究文献和遴选实际材料;着手撰写学位论文。

2.学位论文的选题。选题是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学术研究经验的结晶。在俄罗斯副博士生的选题一般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导师先拟定若干题目,分配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第二种情况是由副博士生先在个人科研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探究独立设计课题,经与导师商议以后确定选题。副博士生在被录取进入研究生部学习后一年内确定学位论文选题,选题须经教研室会议研究通过,教研室主任签字确认,报经校学术委员会批准并以教研室会议纪要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选题一经确定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得更改。

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填补空白性选题。所选课题未经前人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二是拓展性选题。所选课题前人虽有研究,但研究成果较少,或仅有零星文章见诸报刊;或前人仅进行了部分、局部和几个侧面的研究,所选课题研究对原有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进行拓展和加深,并作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

究。三是总结超越性选题。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在针对所选课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域研究的侧重点和局限性,在前人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总结性的研究。但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研究,能够根据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创新,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

3.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副博士生和导师的共同工作是从制订个人工作计划开始的。个人工作计划是研究生部的一份基本的指导性文件,它详细记录了副博士生学习的专业、内容、范围、期限和学业评价、学位论文选题等情况。要求副博士生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来撰写论文,按时完成阶段性任务。

4.学位论文的答辩。在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并在严格按照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每年“公告”规定的格式要求装帧好学位论文之后,即可进入学位论文的答辩的准备程序:在学位论文完成地点的预答辩;制作学位论文提要册;向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送审学位论文,印制和寄送学位论文提要册;准备学位论文的答辩。

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会议上公开进行。按照规定,正式评论员必须出席学位论文的答辩。但在就学位论文提交正面评语的评论员中的其中一位因正当理由缺席的情况下,答辩可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在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上可宣读缺席评论员的评语原文。在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人数超过2/3以上,所答辩副博士学位论文专业方向有两位科学博士以上的情况下,学位答辩委员会会议被认为是全权的。如果参加会议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2/3投赞同票,则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学位授予的决定被认为是全权的。

5.学位授予。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条例》规定,委员会设置主席、副主席、学术秘书和评审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由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有权:派自己的代表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会议审核学位论文;在学位申请者在场或不在场的情况下审核论文;邀请学位申请者、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的或准备补充结论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领导、正式评论员、导师和学术咨询专家、学位论文评阅组织的代表参加评审委员会的会议;在需要的情况下推荐学位论文正式评论员;在设有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织中召开巡回会议。

学位申请者在完成答辩以后,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须向俄罗斯最高评定委员会提交送审学位申请者的相关文件。俄罗斯联邦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在收到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所提交的文件后,根据2002年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政府第74号决议批准的《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的相关规定对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审核。根据《学位授予程序条例》第37款规定,正常情况下,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不超过8个月,对科学副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核和学位授予期限一般不超过4个月。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资助项目(编号:YJSJY201123)】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给学生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教育,如何搞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作为人类知识的代表者、先行者和传播者的教师,必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具有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者,同时也是受益者。现代教育技术在艰难中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在改革中发展,从课外兴趣小组到第一课堂;在发展中完善,从环境建设到应用推广;在探索中创新,从学科实验到学科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显示了具大的优越性。宜兴中学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步伐,提高教育现代化的层次和水平,争创“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打造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品牌,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追求。

二、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是现实教育现代化的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紧跟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发展的前沿,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质环境建设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双轨并进的策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用并重、效益优先”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发展规划,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学校第一期校园网工程建设铺设主干千兆(800个终端)的校园信息网,各终端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实现了各行政部门、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计算机室、图书馆等都能网上备课、网上交流、资源共享、因特网访问等,为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二期校园网工程建设为每个教室配置了高亮度大屏幕投影机和视频实物展示台;扩充了6间拥有60台集学生学习、教师培训、网上教育三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计算机的教室,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学校领导在倾力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制定了软件(资源库)建设目标:通过采购、收集、复制、自制的方法,多快好省地加快软件(资源库)建设步伐,教学软件投资逐年递增,为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准备了物质条件。为激活校园信息网的生命力、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学校每年还举办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竞赛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优质课竞赛活动、自建学科资源库竞赛活动及课堂教学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通过参与、制作、竞赛和评比活动,不断收集、不断积累,充实校园信息资源库。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德深为人表,业精为人师。现代教育技术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只有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得到保证。学校始终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掘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下设:信息技术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网络管理中心等部门)→各教研组的电教核心小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学生电教课代表。要实现科教兴校,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师培训提供了一块崭新的天地。

1.架起空中桥梁,扩大视觉领域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及校园信息网,一方面丰富了校园“风华电视台”的节目来源及相关学科教学资源,如《教育新闻联播》、《一周时事纵横》等专题节目和国内著名教育网站、著名院校网站等;另一方面为广大师生架起了一座通往外界的金桥。教师通过接收闭路电视系统观看全国教育电视台节目,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国内、国际教育信息和教育发展动态,如《名校专访》、《学术报告厅》、《教育制高点》等专题电视报道,使师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2.利用名师引路,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讲坛群英荟萃,一大批优秀中青年特级教师的经典电视示范课是教育宝库中的瑰宝。在岗教师很难大容量地领略他们动人的教学风采和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教师及时录制下来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同时学校还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组织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新秀、赛教获奖老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设示范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通过议、评、比、学等环节的研究,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3.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没有现代化教育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更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以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考核为动力,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师学概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与实践》等现代教育理论,定期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家来校作“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设计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专题讲座,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化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还举办各种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培训班。此外,学校还根据项目需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近年来,学校外出学习培训的领导、课题组人员、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共达250多人次。

四、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

模式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它具有结构意义。结构决定功能,也影响效率。《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实施意见》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实验学校的五项目标,其中第一项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共中央、国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也要求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其意义就在于强调教育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历程后,教育教学设备正向着现代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发挥好这些设备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模式的探索是核心,同时也把它作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几年来,学校不断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之路,在探索中建构了融现代教育技术于教育、教学、科研之中的一体化模式,教、科、技的整合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p#分页标题#e#

为切实提高教师理论学习质量、教学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学校每学期都举办一次电教周活动,并实施“六个一”工程:即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写一万字读书笔记,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上一节电教实验研究课,写一篇反映自己科研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参加一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六个一”工程将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和评优的基本要求。

学校先后承担了“十五”、“十一五”部级现代教育技术立项课题,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科研素质,推动了我校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步伐,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科研骨干。

五、激活科研兴校奖励机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动力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激发广大教师科研兴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关键是要激活科研兴校的奖励机制。我们的做法是:制定一个条例,完善三个制度。

1.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为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制定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条例》,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整体工作计划,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①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作为评估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列入教学评估和教师考评的标准。②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作为教研组教学研究工作内容之一,列入教研组工作评估和考核指标。

2.考核评优制度

学校每年都要在年末开展一次“三类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中年特色教师、学术型教师)和“先进工作者”的评比活动。利用这一载体,学校按一定比例对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科学研究贡献大,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以期起到“树立一个典型,带动一批群众”的导向作用。

3.学习交流制度

学校把外出交流学习作为一种奖励手段,对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和实验课题研究的教师或各类竞赛获奖者和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论文的发表者,只要有机会,学校就派员外出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举办“精一教育论坛”,定期进行交流研讨,其目的有四:一是让他们开阔眼界———找出差距;二是让他们“知识充电”———提高素质;三是让他们展示自我———树立竞争意识;四是给他们“压压担子”———增强使命感。

4.科研奖励制度

为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步伐,调动广大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学校对在省市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和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竞赛、辅助教学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奖的教师,均按照相关《科研工作条例》、《成果奖励办法》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奖励。《条例》和《办法》对教育科研课题从申报到结题都有明确的要求,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凡符合条件的省级以上课题可获1万元经费支持。科研制度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规范、有序提供了制度保障。

观念的转变、制度的保障,激发了广大教师从事现代教育技术科学研究的热情。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置体系;学科前沿;团队

作者简介:李春先(1977-),女,湖北黄冈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王成志(1974-),男,山东潍坊人,长沙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长沙 4101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改课题“探索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批准号:湘教通[2011]308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77-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学生在系统学习完本专业的基础课后,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化的研究进程,系统完成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它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总结、消化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见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科领域中不太复杂的问题,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论据要翔实严密。由此可见,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但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定的下滑,并引起了学术界关于毕业论文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争议。因此分析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探索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与措施,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应是当前高校教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之一。[1]近几年,毕业论文课题组把毕业论文的改革与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几届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显著提高,在学校检查中名列前茅,并且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分别在《物理学报》[2-5]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成果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说明只要改革得当,研究的质量会显著提高,产生高水平的成果是可能的。以物理学专业为例,下面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做法和体会进行阐述。

一、 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大力开设前沿选修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根据教师科研方向,把教师划分为六个科研团队:分子器件科研团队、光电信息物理科研团队、凝聚态物理科研团队、空间物理科研团队、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科研团队、电子信息技术科研团队。在传统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大力增加前沿选修课,规定每个科研团队开展1~2门具有前沿性且与科研相结合的选修课,例如“石墨烯分子器件物理基础”、“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电池”、“光信息处理”、“凝聚态物理前沿专题”、“空间物理现象的物理基础”、“量子光学导论”、“量子信息基础”、“电子设计和制作”等选修课,一般为48个课时。由于选修课具有新颖性和前沿性,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

对于这些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课不同,采取讨论和探索式教学的方式,手段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针对物理课概念性强的特点,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形成了“勤于思考,乐于探讨”的学术氛围。在课堂上教师只讲解要点,其他内容和相关问题留给学生。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予每组相应的内容和问题,几个人一组通过查找文献完成给定的任务,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另外,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要与该课程的相关科研手段和方法匹配,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到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科研方法和手段,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该前沿方向中选择一些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不但具有可行性、前沿性、新颖性和专业性,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正是毕业论文的目的所在。

二、选题是提高毕业论文的基础

选题就是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一个好的选题,要充分锻炼学生利用本专业知识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选题是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毕业论文的基础。课题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题:

第一,与本专业相结合,即在本专业范围内选题。

第二,与科研结合,与学科前沿结合,做到选题新颖。将本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融于毕业论文之中,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只有题目新,才能有创新的空间,只有内容新,才能有新的结果和结论。从学生选题来看,学生对科研型题目的选择热情逐年增高,使得这些题目具有较好的需求基础。特别是计划考研的学生很愿意接受一次科研训练,从而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第三,可行性。选题难度要适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学识水平,又要考虑学生潜能的最大发挥。前沿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只要选题得当,本科生同样能对学科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量子相干态两个正交分量在相空间的几何表示是椭圆,但教材和文献上没有给出系统的证明,但是只要理解了《量子光学基础》的一些定义和物理意义就可以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给出完整的证明。

第四,实行双向选择。指导教师把题目放在网上,实行双向选择。在过去,选题方式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单方面定题,学生缺乏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进行的课题缺乏了解,在选题方面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在选题过程中,留给学生选题的时间过少,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报题随意、学生选题盲目”等问题。目前教师把题目、内容和要求详细显示在网络上,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选。在选题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充分交流使学生对课题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网络上学生确定题目,然后出题教师与选定该题目的学生进行面试或者交流,双方满意即可确定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这样既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指导方式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可实行团队指导。如前所述,有六个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相同的学生归到相应的团队内,实行分类指导和团队指导。团队内的资源共同利用,学生统一管理,集体答疑,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答疑和检查,了解和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提出每一阶段的要求和任务,确保论文的质量和进度。共同组织针对选题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和论文写作交流会,组团可大大提高指导效率,节约成本。指导教师之间密切协作,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大大提高了指导效率,节约了资源。团队内的学生各有所长,共同讨论问题,发现对方的长处,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学院和教研室强有力的管理与监管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

根据学校的有关精神,实行学院、教研室两级管理,学院制定制度和措施,教研室负责具体执行。

1.成立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及答辩领导小组

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包括拟订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向全院教师布置毕业论文任务、选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组织毕业论文题目的审定并报学校审批。

2.物理学专业教研室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小组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负责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包括组织毕业论文题目审查、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院审核;组织学生选题;组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向学生下达任务书;负责毕业论文进行过程的管理、检查并及时整理有关材料;设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具体负责各组的论文审查、论文答辩。

3.课题实行两级审评制度,严把课题关

物理学教研室组织指导毕业论文丰富的教师对所报题目进行审批,不符合学校和学院要求的题目要撤掉,或者通知出题者进行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教研室把评审符合要求的题目汇总,交给学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评审,检查是否有不符合要求的课题,合格的课题方可进入选题系统供学生选择。

4.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和监控

组织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任务。指导教师需提出论文应达到的目的与要求;介绍主要参考文献;指导学生制订论文撰写计划;检查学生论文撰写的进度质量,并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审阅毕业论文并提出论文答辩资格及给出成绩评定建议;参加论文答辩;撰写指导总结。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勤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的培养。教研室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担负着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应进行严格管理,组织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或抽查,并对检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五、结束语

近几年采取把毕业论文的改革和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有机结合、把科研前沿融入毕业论文中、团队指导、强有力的行政监管等措施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论文质量大幅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增强,不仅使本科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而且得到了学校主管部门与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姚明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8,(8):147-148.

[2]梅龙伟,张振华,丁开河.单壁碳纳米管电子输运特性的稳定性分析[J].物理学报,2009,58(3):1971-1979.

[3]胡海鑫,张振华,刘新海,等.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结构的紧束缚法研究[J].物理学报,2009,58(10):7156-7160.

[4]赵启迪,张振华,邓小清.低偏压下单层碳纳米管的输运特征[J].物理学报,2010,59(11):8098-8104.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思想;规律;实践

1.茅以升科技思想产生背景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先驱。他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书香之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好学上进,善于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茅以升深受感染,坚定了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之后,他便把建设自己的祖国视为己任,更加努力读书。1916年,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之后,茅以升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去美国留学。1917年,他不仅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还荣获了该大学奖励优秀研究生的“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1921年,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大学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

在求学过程中,各位指导老师的思想使茅以升深受启发,并且在今后的一生中,不仅自己坚守老师的正确指导思想,而且试图不断把这些思想发扬光大。比如大学时的恩师罗忠忱。此人曾留学美国学习土木工程,深受西方教育思想,因此他的教学方法也很西化,讲课注重逻辑性且言简意赅。而且,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会出其不意地考学生,而且严格限制时间。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交卷,判为零分;若计算结果没有准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判为零分。他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因为将来在工程设计中,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事故(2)。从后来要求人民大会堂的工程设计方案中一定“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可以看出,罗老师对茅以升做工程设计的严谨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当时在桥梁力学界有所建树的康奈尔桥梁系的主任贾贝克,他对茅以升在科技思想上非常重要的影响是注重实践。他曾对茅以升说:桥梁这门专业,实践更为重要,没有实际经验等于什么都没学会。在茅以升今后的工程实践中,茅以升特别强调做工程要边实践边学习,这与贾贝克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2.茅以升的主要科技思想

2.1新科技方法要依自然规律而提出,利用已有的客观条件解决问题

在中国,茅以升这个名字始终是和钱塘江大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它是由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3)。然而,这个成就的取得相当困难。由于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几乎无法实现。1933年,在资金紧张、设备简陋、国内政局不稳可能随时停工的条件下,茅以升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在工程实践中利用自然规律,突破了80多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些新型的施工方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在建桥过程中,茅以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打桩。根据测量,当时一共要将1440根长桩准确地埋进江底。虽然为此特别制作了两只能起重140吨的打桩机船,但是因为江底泥沙中有砂砾层,轻则打不下去,重则桩会折断,这种力度很难掌握。这个难题让茅以升和其他工作人员很焦虑。后来看到有人拿铁壶浇花时,流出的水向花坛猛冲过去,把花坛中的小块泥土冲出一个小洞,突然给了他灵感。他利用钱塘江水多的优势,把江水抽到高处,再向江底猛冲,把泥沙冲出一个洞后再把木桩放到洞里,然后用汽锤击打。通过在工程中使用这种利用自然优势打桩的方法,茅以升使打桩的效率提高了30倍。

在建桥的过程中,怎样把桥墩筑好也是一大难题。钱塘江水深流急流沙厚重,厚重的材料放在流沙里一般会随江流的冲刷往上流方向移动。为此,茅以升利用江底的水压,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使其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把箱里的水排走,让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最后在沉箱上再筑桥墩。尽管方法已经设想的比较全面,但因浪潮和江流的猛烈冲击,放置沉箱仍会发生“乱窜”的情况。于是,茅以升和工作人员仔细研究江流和海潮的规律,趁涨潮时放下沉箱,落潮时借潮水之力让其迅速就位。由此,解决了筑桥墩的问题。

在钱塘江上建桥,利用江水的优势来辅助运用在了很多方面,很多科技创新思想也都由此产生。而这些,都是光学习书本、学习理论知识无法创造出来的。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更容易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思路找出应对方案并检验,再在实践中得出检验的结果。茅以升处理工程难题,不是想要通过征服自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善于利用自然的力量,顺势解决。这么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长远来看,这种科技思想是非常正确的。

2.2科学为生产服务,理论需通过实践转化为成果

茅以升所从事的工程建设领域,尤其需要产生实际的成果。仅通过研究理论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是不可靠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可能存在理论研究时假设存在的诸多理想状态,实施过程中总是有意想不到的外部因素干扰。例如在钱塘江大桥筑桥墩时,若只通过思考放置沉箱是否可行,而不是通过实际放置,就不会发现海潮的干扰作用。因此要想理论和实际成果不脱节,就应该把理论研究放到实践操作中去检验,不然只研究理论,不出成果,只会导致空想(4)。

基于此理念,1954年,茅以升率先提出“生产教育和研究的三位一体”,即“产学研”三结合的观点,并在他所主持的铁道科学研究院中贯彻执行,要求科研人员为生产服务。他认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出关于新技术的建议,在工农业生产中试行推广,以便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改造,或者生产新品种,实行新措施;二是提出科学上的新理论,以便逐渐形成新技术,为将来的生产服务。总的来说,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为了生产,包括今天的和明天的(5)。”

茅以升对此做了一个生动的类比:如果基础科学是棉花,技术科学是布匹,那么生产实践就是衣服。科学的最终归宿还在生产的运用,棉花、布匹的最终归宿就是做成衣服。为了提高科学变为生产的转化率,他提出了“习而学”的思想,打破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建议学生边实践边学习。他把桥梁专业学习内容按学年分为四个阶段(6):第一年级,新生在造桥工地和桥梁工厂各实习半年,练习绘图;第二年级,前半年学习与桥梁有直接关系的理论课程,后半年在施工现场实习,晚间阅书及绘图;第三年级,前半年在学校学习较为基本的理论课,后半年在施工现场实习较为负责的施工、管理和设计等项目,晚间阅书及绘图;第四年级,全年在校学习基础科学课程并在实验室做实验。在现场实习时,必须有各种教师(教授或者工程师)协助布置每天工作计划,讲解工作内容,并安排有经验的工人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发掘新的解决方案,其结果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创造出新产品。

不仅如此,为了尽快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理性契合,加快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互动,茅以升还设计了弹性化的学制管理,即在每一学年结束后,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是否需要继续接受理论知识来选择是否直接开始就业。这种弹性化的学制管理,可以将拥有不同层次理论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安排在各个岗位,将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不同层面的实践中去,用这种方法,可以加快不同层面工程项目的开发,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种理念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产学研”,概括起来说就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通过合作,将科研理论通过开发,变为实际成果推向市场。

2.3生产要为科学服务,引申为国家要为培养科技人才而实施激励政策

茅以升所提出的生产要为科学服务,主要是指生产要为科学提供器材、输送科技人才等。但是,这些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得到的。优质先进的科技器材需要大量资金购买,没有国家的资助,个人难以承担;杰出的科技人才如果仅占少数也是不够的,一个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的提高,需要杰出科学家和千千万万个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如果没有国家的激励政策,难以确保大多有科技天赋的人愿意从事这一工作。

从茅以升自身的经历来说,也处处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激励政策。由于茅以升之前的学业优异、能力突出,国家给他提供工程人员、经费、器材,助他修建钱塘江大桥、人民大会堂等,让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修建完毕,给他应有的职位、赞誉和待遇,让他在受褒奖、无后顾之忧的条件下继续努力工作;同时,由于对他的信任,给予他培养更多科技人才的机会……想要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国家的激励政策作用相当显著。

3.总结

利用已有的客观条件,依自然规律解决问题;强调“产学研”,提出科技要为生产服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认为生产要为科学服务,是茅以升的主要科技思想。正是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茅以升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并为科技思想与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提供思路。这些重要的工程科技思想对我国目前的科技领域研究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瑞婷.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茅青.我们家的人和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3]茅以升.钱塘江建桥回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3-15,22

[4]吴大中,赵远东,盛毅等.电路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徐炎章.论茅以升的工程科技思想[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年5月

[6]鲍健强,翁默斯,钱佩忠.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

注释:

(1)李瑞婷.中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家教育思想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茅青.我们家的人和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

(3)茅以升.钱塘江建桥回忆[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3-15,22

(4)吴大中,赵远东,盛毅等.电路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徐炎章.论茅以升的工程科技思想[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年5月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加强组织与管理,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

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直接负责,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制定规划及工作重点,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工作文件和有关会议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列入每学期学校工作目标,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面来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每学期都有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的工作目标,定期召开会议,了解工作情况,部署运作方案,开展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工作。注重发挥为学校特色建设、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从硬件的正常使用维护,专用设施的管理,软件的征订推荐,到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校园网络信息平台资源库的维护,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现有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3名,下设教育技术中心教研组,以各年级教研组长为核心,带动全面的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各班设立电教课代表协助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与设备管理。

(二)保证经费投入,努力创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我校紧跟时展步伐,在每年的预算经费投入上都保证有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必须建设与维修经费。各专用教室和场地都有保证,设施设备基本齐全,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即时更新了一些陈旧落后的设备,添置一些先进高档的设备,并对各专用教室的整体环境进行清理整治,力求净化、美化、规范化。对于重大的建设项目,我校也根据总体发展规划有计划的实施,多方努力保证资金的落实到位。

从1993年到2001年,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历经四代更替,从最早的386sx计算机到586无盘终端,再到赛扬800,从单机到网络和多媒体电子教学软件,每一次更新都是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2001年学校投入三十多万建成了以千兆多模光纤为主干、100M到桌面的校园网,校园网通过1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将校园网和因特网连通,使用Linux网关服务器在城域网中自己的网站。中心机房配有APC不间断电源,有WEB、FTP、E-Mail、VOD、资源库、OA服务器共7台。校园网的接点遍布学校各班,专用教室,教学办公室。部分班级配备了视频展示台,VCD,计算机,大屏幕彩电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实验班级。

我校不仅加强信息化环境与教学条件的创设,还大力加强其他专用教室的改造与完善,及时添置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教具。

(三)注重软件建设,推进教育资源特色建设

我校的软件库建设比较早,以磁带、胶片、录象带、光盘、磁盘等为载体的教育软件资料数量和品种上都比较齐全。主要学科能够达到一班一套,配套和自制的多媒体教材在数量上也能够符合教学的需求,我们对于省里规定的电教教材代办费的使用也很慎重,严格作到了专款专用,并尽量使其发挥最大效用。

在电教资料的管理上,我们在内部网上使用asp网页结合数据库技术了详细的软件目录,使全体教师了解最新的资料目录,可以在教学时随时借用。随着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建立,我们把一些教学中使用频繁的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电教资料整理出来,采用ftp及优秀课件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和共享,老师们在备课和上课时可以直接查阅和调用,教学工作效率提高不少。

为了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我校采用自主建设与采购相结合的方法,制定激励评价措施,提高教师共建资源库的积极性,网上的教学资源接近200G。配备了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国之源和腾图教学资源库,鹏博士课件制作资源,视频服务器采用远古科技的viewgo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上的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我校投入使用已两年的电子教案管理系统,把各学科教研组的螺旋滚动备课形成的优秀教案,采用网络进行,提升了学校知识管理的水平,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认真组织培训,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能素质,是开展好学校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关键所在。我校除根据上级的安排,进行骨干教师的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考试外,还在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业务学习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有关材料,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现代教育技术讲座,开展应用研究。从一开始的会使用三机一幕,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的培训,网络资源库的使用,网上备课系统与教学平台的使用,逐步深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目前我校教师人人会熟练使用常规电教设备,教师参加第一轮省现代教育技术考试和第二轮的信息技术操作模块考核,100%的教师都顺利地通过。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都掌握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学会使用网络化教学平台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普及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向各学科教学渗透的新局面,学校教师先后在语文、数学、自然、外语、音乐、美术等各科开展了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实践,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校近几年参加无锡市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电视大赛,获得了一个特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我校的信息技术学科从三年级开设到六年级,每周一到两课时,采用江苏省信息技术实验本教材,制作了网上电子教材,开设了学习交流论坛与作品园地。学生每年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展示了自己的技能。除了竞赛,学生还认真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到的信息技术本领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创建无锡市绿色网吧活动,结合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学生上网与使用计算机行为的导向与指导,切实改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片面认识,倡导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五)深入开展教育技术实验研究,优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我校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列入各学科的教研计划之中,教研组和备课组确定本组的专项子课题研究内容,开展定期活动,进行教育技术实践探讨,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恰当选择媒体组合,确定使用媒体时机,灵活地运用信息媒体。

我们还通过公开课、示范观摩课、教育技术活动日等推进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建立专门的课堂电化教育评价标准,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整个教育教学领域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活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活动,尝试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技术科研工作多层次、多角度开展。“九五”期间我校的省级电教课题出色地完成了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十五”省级电教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也已经进入结题阶段。

教师在多年的电化教育实践中,尝到了提高教学效益的甜头。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带动下,实验人员均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认真探索、总结,学校上下形成了热心参与信息技术应用探索的氛围,产生了具有一定业绩的研究型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多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或观摩中获奖。平均每学期均有5至8篇论文在市级以上交流或发表。

(六)加强硬件软件管理,优化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的整合

管理好设施设备是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的保证。我们对学校增添的每一项设施设备,建立帐册,制定了专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和各专用室的管理制度。学校专用场所设施的硬件由学校统一管理,专人保管,对一些常规教学设备包管到班,实行分层管理,由班主任负责,电教课代表协助,学校管理人员定期检查使用情况,期末收回检修。设施设备的完好率都保持在99%以上。

近几年我们着力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掘现代教育教育技术硬件和软件在学校管理及教学管理的作用,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益。采购了部分管理系统如中小学学籍管理网络版,清华泰豪校园网平台,中教育星备课系统,科利华校长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瑞博网络教学平台。同时注重根据需要自主进行开发,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初步完成了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的整体架构。

1、校园网外部网站,依托虚拟主机空间和域名解析,通过访问,主要一级栏目有学校概况、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学校报道、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家教园地、校友天地、联系方式,主要报道学校新闻、教师学生成果喜报,为师生及广大访问者提供学校重大活动、新闻的报道,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信息。

2、校园内部网站一级栏目有校园新闻、学校工作、德育园地、课题研究、教师频道、学生频道、教育技术、网站服务。另外提供了软件资源、图片资料、教育论坛、留言、行事历、校内E_mail、FTP服务、影视动画廊、BLOG研习网等频道。后台采用动易网站管理系统acess版。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部门网站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了网上规章制度、工作安排查询;电教软件、目录、课件资源查询;电教设备管理;软件资料借用登记、归还查询;设备报修维修登记;构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课题研究和教学资源专题网站。

4、教师频道中开设了资源中心、资料中心、网络课堂、情趣作文、螺旋备课、国之源库等链接,还有论坛及blog网志系统。

5、学生频道中设置了知识乐园、作文园地、网上学习、学生论坛、网上读书等链接,及时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及资源供学生浏览。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朱光亚终于归队了!”

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采访邓稼先的通讯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发表后,我对“两弹”研制过程中的科学家们产生了极大的敬意,想陆续采写一些稿件,将这些科学家数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增强中国国防事业经历的艰辛公诸于世,当时朱光亚是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因此我首先采访了他。

朱光亚出生于湖北宜昌,1945年,他从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国考察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朱光亚生动地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他说,中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梦想,在旧中国就有了。那是1946年,在庐山的别墅里,接见了华罗庚、李政道和朱光亚,提出要造一颗原子弹。朱光亚说,的这个梦想,是从1945年8月6日那个震惊世界的日子开始的。那天,美军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扔下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对日本军国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军事威慑效应,世界上所有国家对其产生的威力印象深刻,无不想拥有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装备。然而,这种新式的武器是如何研制的秘密,除了美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均不掌握。也想造原子弹,于是他就让兵工署署长、国际弹道学家俞大维博士想办法。俞大维提出,造原子弹,首先要向数理化方面的科学家请教。在的支持下,俞大维和军工部部长陈诚邀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吴大猷、化学家曾昭抡秘密讨论了研制原子弹的有关事宜。三位教授很快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建议派遣一个科学考察团去美国,争取到美国“曼哈顿工程”(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代号)的研究生产机构考察,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批准了这个计划。除了这三位著名专家外,国民政府还让他们在数理化三个领域分别挑选两名优秀的青年学者,组成考察团。吴大猷挑选了朱光亚和李政道;曾昭抡挑选了唐敖庆、王瑞酰,华罗庚则挑选了孙本旺,到美国后又挑选了徐贤修。

据朱光亚回忆,临行前,把科学家们召集到庐山,鼓励大家说:“你们到了美国,要好好地学,早去早回!”还说:“你们学成归来后,我给你们钱,给你们房子,尽快造出原子弹!”

1946年8月的一天,朱光亚与李政道、唐敖庆等跟随华罗庚教授搭乘远洋轮船“美格将军号”赴美。在这之前,曾昭抡教授已经先期赴美,吴大猷教授因为去英国开会,也未能同行。但是他们一行刚踏上旧金山,就听到了沮丧的消息,先期抵美的曾昭抡对他们说:他到达美国后,虽然几经奔走,但毫无所获。美国政府不同意外国人进入原子弹研究机构,甚至原来已经参加“曼哈顿工程”的外国科学家都被剔除出科研队伍了!曾昭抡说:但是各位既然已经来了,那就各奔前程吧!考察团就这样解散了。在这之后,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等人到美国的大学里分别从事教书、科研,朱光亚、李政道等青年学者则进入不同的大学攻读学业。朱光亚进了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事实验核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不久,他便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物理评论》等顶级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而在核物理这门新兴的前沿科学领域里留下了他创新探索的足迹。

1950年2月,年仅25岁的朱光亚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毅然返回祖国。在回国途中的轮船上,他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写了《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呼吁留学生们回国参加建设。这封信不久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在海外中国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回国后,朱光亚兴致勃勃地跟随工作队到大别山等地参加。“国家还这样穷,刚刚翻身,首先应该把人才培养出来,才能把国家建设起来。”怀着这样的志向,朱光亚走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物理学教学的第一线。那段时间,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仍然没有忘记研制中国原子弹的梦想。1951年5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武器》,书中介绍了原子能的发展、原子弹的研制、氢弹秘密等内容,是我国系统介绍和论述这方面知识的早期著作之一。

1952年,朱光亚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的英文高级翻译,到板门店参加了朝鲜停战谈判。谈起当年赴朝的往事,朱光亚对我回忆了一段趣闻,描述他是如何被选中的。

那是1952年初的一天,一位同学走过来对他说:“朱老师,考考您的英语!”师生二人用英语一问一答地对了一会儿话。最后,学生满意地对老师说:“Very good!”学生考老师的原因很快便弄清楚了:组织上让他担任代表团的英语翻译。朱光亚回到家中对妻子许慧君说:“我要走了!”“到哪里去?”朱光亚想到组织上叮嘱要保密的话,便诙谐地说:“呵,到东北‘打老虎’去!”许慧君见他有难言之隐,便没有多问。几天后,他便以高级翻译的身份跟随志愿军代表团抵达开城,参与停战谈判。

1953年,朱光亚从朝鲜回国后,奉调东北人民大学,参与组建物理系,先后担任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代主任等职务。在教师少、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主讲力学、热学、原子物理等大课,另一方面还注重在工作中培养青年教师。在朱光亚和其他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便跻身全国高等学校物理系的前列。

1955年5月,中央作出建立中国原子能工业的战略决策之后,朱光亚奉命与胡济民、虞福春等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改称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的原子能研究院)筹建物理研究室(1956年划归北京大学,后改称技术物理系),从此以后,他担负起尽快为我国原子能科技工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钱三强曾戏言称:“朱光亚终于归队了!”意思是朱光亚又回到了核物理专业队伍。

科学界的“中字辈”担任了

科学技术领导人

1957年,朱光亚调任原子能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任副主任,参与组织苏联援建的核反应堆建设和启动工作,并带领年轻人开展中子物理与堆物理的实验研究,设计并建成了国内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为掌握堆物理实验技术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苏联方面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几经起伏,但苏联科学家中也有真诚愿意帮助中国的。有位名叫加弗利洛夫的科技顾问就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认为,中国需要有一位科学技术领导人来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他还特别点名要见朱光亚,说他在来中国之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塔姆院士曾向他推荐过朱光亚。1959年6月,苏联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7月,中共中央经过研究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在这之后,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委托副部长兼原子能所所长钱三强挑选一位原子能研制工作的“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深入考虑和物色,推荐了正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朱光亚。20多年后,钱三强撰文专门谈了当年推荐朱光亚的原因:“当时,朱光亚还属于科学界的‘中字辈’,年仅三十五六岁,论资历没有那么深,论名气没有那么大。那么,为什么要选拔他,他有什么长处呢?第一,他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判断事务的能力;第二,能团结人,既与年长些的室主任合作得很好,又受到青年科技人员的尊重;第三,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实践证明,他不仅把担子挑起来了,而且很好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作出了贡献。”1959年7月的一天,宋任穷等人把朱光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里,说:“光亚同志,我们想请你到九所(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2月改称九院)参加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你看怎么样?”听了这个决定,朱光亚很激动。

回忆往事,朱光亚感慨地对我说:没有想到,当年那个曾经漂洋过海追求过但被拒之门外而破灭的梦想,现在有可能在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变为现实了。他说:“就这样,从50年代末投身到核武器的研制工作起,到如今(80年代中期)已经几十年了,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朱光亚被任命为九所副所长后,开始全面负责核武器研制中的科学技术工作,在与李觉、吴际霖、郭英会等九所领导多次讨论后,他们立即改变了原来的部署,根据我国当时的条件,制订了科研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要完全建立在自己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即自己研究,自己试验,自己设计,自己装备。当时,无论从以上哪个方面讲,朱光亚都是不轻松的,因为这时,很多人对苏联专家的帮助仍抱有幻想,直到1960年7月,苏联突然全部撤走了在华工作的专家,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

苏联停止一切援助后,二机部提出了核工业在新形势下的总任务:三年突破,五年掌握,八年适当储备。具体要求是,争取在五年内(1960年至1964年)自力更生研制出原子弹,并进行爆炸试验。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弹的技术难关,朱光亚与九所的其他领导建议:由二机部向中央要求从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选调人才,充实科研队伍。不久,先后有郭永怀、程开甲、陈能宽、龙文光、王淦昌、彭桓武等科研人员调入,这批科学家和工程师会同先期参加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朱光亚、邓稼先等人,基本上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技骨干力量。

中国人依靠自己的人力和物力,能不能把有关的核设施建成?能不能造出原子弹呢?全世界都在关注着。

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大科学工程,涉及理论、试验、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密切配合。当时,新中国成立才10年,科技与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专业人员也少,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禁运。在这种情况下,想短期内突破原子弹技术,难度确实很大。为了激励人们的斗志,1963年8月,当时的二机部部长刘杰赴青海基地检查工作时,决定把苏联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日期,也就是1959年6月,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的代号,即命名为“596工程”。

采访中,朱光亚笑着回忆说:“在九院(所)这个既像工厂,又像学校的奇特的研究机构里,当时,每个人的情绪都处于亢奋状态,各个实验室里天天灯火通明。”宋任穷对朱光亚他们说:“你们给我也办个出入证,这样我就可以直接到实验室去了。”朱光亚与李觉、吴际霖等人一起组织大家制订规划,选调人才,组建机构,建立设施,迅速而又扎实地开展工作。各方面著名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相继调到九院以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技术难关,人们经常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着。宋任穷、刘杰、钱三强和李觉、吴际霖等知人善任,对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等科学家充分信任,放手让他们工作,并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

朱光亚和吴际霖负责全所的科学管理,他们组织各方面专家和科技人员精心选择目标,分解任务,确定应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选择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分头开展研究和攻关。由于朱光亚精通业务,为人谦虚、诚恳,善于综合各方面意见作出科学判断,他不但受到科研人员的尊重和支持,而且能和党政领导干部密切合作、沟通,使全所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高速有效地运转起来。

经过紧张探索、研究,到1962年,九所科研人员在原子弹的理论研究、试验技术、核材料生产等方面都获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原子弹的研制工作也面临是加快还是放慢,甚至是上马还是下马的问题。这年9月,二机部部长刘杰与九所负责人李觉、吴际霖、朱光亚等人研究以后,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两年内实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两年规划”。同时,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可行性,根据领导、专家集体讨论的意见,朱光亚主持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实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实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文件。这两份文件在科学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技术上最关键的问题,提出了必须完成的基本建设项目和工作条件,并对下一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中,对于核爆炸试验,文件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方案:第一步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整个安排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和部署是符合实际的,对科研人员很快突破原子弹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两份文件后来被誉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件”。

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朱光亚除了对科研工作进行全面组织、领导外,他还担任了四个技术委员会之一的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主任委员彭桓武一起,指导青年科技工作人员开展了中子源的攻关研究。

1963年底,核武器研究人员在原子弹理论、技术和生产方面的疑难问题等方面开始取得一些列重大进展:11月20日,他们成功地进行了缩小尺寸的原子弹整体模型爆轰模拟试验;1964年6月6日,又进行了全尺寸的原子弹整体模型模拟试验,这是一次核爆炸前的综合检验,除了核装置不是活性材料外,其他都是核爆炸时所要用的实物。试验结果实现了预先的设想。至此,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经过大量小型试验和若干次的大型试验,已经是成功在望了。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原子弹爆炸时,朱光亚和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们一样,非常激动和兴奋。这时,他还不到40周岁,青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国热情圆了一个美丽的梦!此后,他又带领广大科技人员迈向了新的高峰――研制氢弹。

1964年5月及1965年1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的汇报时,曾两次谈到中国的核武器发展问题。他说: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在我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之后,也提到氢弹的研制能否加快一些。他要求二机部就核武器发展的问题作出全面的规划。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二机部领导下,朱光亚会同其他同志提出了加速核武器发展的全面规划。他还替二机部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呈报给中央专门委员会(主任为总理,成员有15人,主要负责全面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加速原子弹的武器化,另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由此,九院的工作迅速作了调整,并抽调出1/3的研究人员全面开展氢弹的理论研究。在这之前,原子能所成立了中子物理领导小组,由所长、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主持,组织黄祖洽、于敏等开始着手热核材料性能和热核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

1965年1月,二机部把原子能所这批先期进行氢弹研究探索的科研人员调到九院,两方面力量集中到一起,在朱光亚和彭桓武的指导下,对氢弹进行攻关。1967年6月17日,在的亲自安排下,聂荣臻元帅亲临现场指挥,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提前实现了在1958年6月关于“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中国也从此进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邓小平在谈到新中国的高科技时曾经这样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做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两弹”的研制工作之所以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协作之外,还因为我国有一批饱经忧患、了解中国国情而又有强烈爱国热情的科学家,其中朱光亚就是杰出代表,党和国家对他的贡献也给予了充分肯定:1969年,年仅45岁的朱光亚和钱学森一起,作为科学家代表,被选为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之后,他又被连续选为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至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中国科技协会主席,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这在科学家中是不多见的。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朱光亚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以来,他在领导核技术科研工作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核潜艇动力装置的研究,以及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民用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工作。80年代中期开始,他还参与组织领导了国家“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技术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桥梁施工常见问题 防治措施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建设迅速发展,施工中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保证工程质量,就是保证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桥梁的畅通安全使用是公路的生命,我们在桥梁的建设和管理维护过程中要仔细研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找出处理病害的方法,对促进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我国的公路桥梁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一、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分析

1.1桥梁裂缝问题

桥梁出现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和正常的使用,而且会削弱桥梁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我国道路建设主要使用的材料是混凝土,而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目前在道路施工中具有普遍性,这其中除了是桥梁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人员没有合理使用混凝土造成的,如:没有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加以重视,使混凝土曝露时间过长从而导致混凝土受潮变性;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配合比没有达到规范要求,不按标准规定随意配比;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对混凝土振捣不足或力道过猛;在混凝土模拆除后,没有给予必要的养护,导致混凝土体表缺水出现干裂等。为此,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桥梁混凝土进行常规计算。此外,还要进行温度裂缝计算,采取隔热设计,考虑混凝土结构所处的位置,选择合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对混凝土配筋率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式,从材料性能方面和结构形式方面采取有效的综合措施。

1.2钢筋锈蚀问题

在桥梁施工中,钢筋质量的好坏对桥梁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一旦钢筋发生锈蚀将导致桥梁的质量下降、桥梁的使用年限也会随钢筋的锈蚀而缩短。综合分析引起钢筋锈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外部环境因素,公路桥梁的钢筋在外时会受到海水、汽车尾气以及酸雨的腐蚀而导致钢筋锈蚀;其次是桥梁施工所引起的钢筋锈蚀,施工过程中如混凝土不符合建筑基本要求或外加剂的使用不当会引起钢筋锈蚀;最后是施工原材料所引起的锈蚀,例如拌合用水与钢筋相互作用多引起的锈蚀或是混凝土钢筋本身存在质量问题。

1.3碱蚀问题

一般情况下,桥梁的碱蚀主要发生于边梁的挑檐处,预制边梁、次边梁以及第三片粱的腹板和交缝处,泄水孔周边,桥台背墙以及梁端、帽梁等位置。在高速公路桥梁中碱蚀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质量通病。具体来看,造成碱蚀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①边梁挑檐位置未进行防止雨水倒流装置的设置,雨水倒流引起碱蚀;②桥梁设计中没有在桥面进行防水措施的设定,或者设定了防水措施,但不全面;③桥梁泄水孔周边混凝土碾压不密实,防水层处理不到位,或者是泄水管的选择与使用不合规;④桥梁伸缩缝若发生漏水情况也会引起碱蚀病害的发生。

1.4桥面铺装损坏问题

桥面铺装病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①施工方面:一是高程控制不准或梁体拱度控制不准导致铺装层厚薄不均匀,混凝土铺装层内钢筋网保护层厚薄不均使荷载作用下厚度不足部分首先破碎;二是铺装层施工前梁体顶面浮层处理不彻底,导致混凝土铺装层与梁体混凝土结合不密贴;三是防水层施工不精细出现漏水或渗水现象,雨水、融雪剂和含有空气中多种有害化学物质的水渗入混凝土铺装层内引起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开裂、破碎;四是泄水管、伸缩缝、施工缝等薄弱环节处理不当造成先局部破损然后扩展成大面破碎。②在使用方面:在超载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使得铺装层不堪重负,过早破碎维修养护不及时等其他许多偶然因素致使桥面铺装层破碎。桥面铺装破碎致使行车速度减慢、交通量减少,甚至可能中断交通。

二、桥梁施工问题的防治措施

2.1裂缝的防治措施

裂缝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裂缝能够造成桥梁的使用寿命减少影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的产生。一是要重视桥面层的设计和施工,桥面的铺装层直接承受着过往车辆的碾压,如果对其不加以重视,就会为日后的早期损坏埋下隐患。二是要加强对过桥车辆载重的控制,坚决杜绝超载车辆上桥。三是要重视对桥梁的保养工作,一旦出现裂缝,要及时清理缝中杂物并予以修补,以免裂缝扩大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2.2 桥梁钢筋锈蚀防治措施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钢筋锈蚀防治主要集中在恢复性防治措施上,但更多的是或者更大程度上是防止桥梁在以后的运营中继续发生钢筋锈蚀。可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无破损防护和破损防护两大类型。①无破损防护:无破损防护主要是电化学防护法;②破损性防护:破损性防护主要是将原桥面铺装铲除后,再在上面敷设刚性防水剂或者柔性防水层。

2.3桥面铺装病害的防治措施

对于桥面铺装病害.可以采用新近开发的冷轧带肋钢筋和钢纤维混凝土材料防护。冷轧带肋钢筋与普通钢筋相比,设计强度大幅度提高.与混凝士粘结握裹力强。同时,冷轧带肋钢筋网有良好的整体刚度,不易变形,在桥面混凝土施工时不会出现局部钢筋网陷落的情况。采用了钢纤维混凝土这一新型高强复合材料来对桥面修理、补强,既可提高桥面的抗裂性,耐磨性、耐久性,又可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和减少维修。

2.4碱蚀问题的防治

碱蚀病害的发生主要是因“水”这一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所以要对这一病害加以控制,就必须有效降低混凝土与水的接触,或者是通过相应的添加剂来阻止硅酸钙与水的反应。这就要求桥梁建设必须对桥梁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环节加以控制,尽可能减少桥梁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与“水”的直接或者是间接接触,以避免碱蚀病害的发生,保证桥梁的使用质量与使用寿命。

三、提高桥梁养护管理措施

3.1建立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提高桥梁养护管理科技水平

建立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在对桥梁进行科学预测、制定桥梁中长期养护规划、编制桥梁工程大、中修工程计划、合理利用养护资金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桥梁纳入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数据是关系运行评价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根本条件。因此,正确认真采集桥梁的静态数据、桥梁检测的动态数据是保证桥梁养护管理系统正确运行的关键。

3.2及时维修桥梁病害,加大桥梁预防性养护力度

对检查中发现的桥梁病害要做到维修及时、方法得当,保持桥梁的技术性能处于良好状态。注意做好桥梁的预防性养护,将桥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3加强桥梁维修技术研究,积极探索桥梁养护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

桥梁的缺陷或病害有些是普遍存在的,而有的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保证正常运行,保证桥梁因缺陷或病害造成恶性事故的发生,也为了延长桥梁的服务期, 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必须做好桥梁的评价、维修、加固等技术科研工作。

3.4加强桥梁养护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

桥梁结构复杂、技术标准高,这就对桥梁养护管理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部门必须配备专职桥梁养护管理工程师,同时应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3.5加大桥梁养护管理费的投入

为保证桥粱的正常运营,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在每年的年度养护工作计划中,应该安排一定经费保证桥梁检查、维修及养护工作,保证桥梁养护与维修资金的合理与充足使用。同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目标与措施,为我国公路桥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

结束语:

上一篇:英语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小班科研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