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知识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24 10:44:31

金融知识管理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业经营;知识管理;金融控股公司;信息集成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3-0041-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方式实行了金融混业经营,这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国内金融市场上。尽管由于法律和监管制度的约束,金融控股公司的存在还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但它的诞生并逐步发挥作用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正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无论是金融理论界、实际业务领域还是国家有关监管部门均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混业经营已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实行、何时实行的问题。

从迄今为止的讨论和实践的初步探索情况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因其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国情似乎已成为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最为理想的选择。各国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一部或一类法律或监管制度的出台,往往是对既成事实的确认和必要的规范,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正是对金融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我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也一直未停止过对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监管的研究,并于近期达成了监管备忘录。该备忘录规定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应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原则,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混业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也将成为我国证券公司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曾说道:“中国金融信息化将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目前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贝尔德表示,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人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中国银行业在与国际大银行的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各家银行投入运营过程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产,而且更取决于银行研究开发并以快捷的方式将研究成果融入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能力。为此,中国金融行业应不断提高管理的知识含量与知识内容,加强知识管理势在必行。

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目标和任务

当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正处于一种变动的过程中,知识则成为最具关键性的资源。从创造社会财富的观点而论,人类已经经历了工业革命、生产革命与管理革命等三个阶段,而在此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与关联性则是与日俱增。在工业革命中知识的应用导致新产品与新工具的产生,这种工作类型的集中,明显地展现在大型制造厂中;在生产革命中,知识与工作相结合,泰勒的科学原理是导致更效率与生产力的科学表现,而在第三个阶段管理革命中,知识与专业知识的集中运用以及系统的、有目标的解决问题,这也是人类当前所身处的阶段。

知识若依其性质,可区分为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两大类。隐性知识指难以用语言及问题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此种知识高度个人化且难以传授于人。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恰好相反,指可透过语言或者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可以分类编码的客观知识。而知识管理所要掌握的则是上述两种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在许多知识管理的相关文献中,知识管理经常被概括性的定义与创造、存储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Liebowitz即认为知识管理是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知识管理并不是一项新的概念,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概念之综合体。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二)知识管理的要素

知识管理四要素即企业文化、技术、人、规划/组织等关键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人是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管理实践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技术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方法和手段,是高效管理的保证;规划/组织为知识管理提供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文化是目标,是知识管理达到某种高度的标志,同时,企业文化也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人、组织/规划、技术、企业文化这四个要素紧密结合相互影响。人的要素直接影响着组织,规划、技术、企业等的内容和本质。技术要素为人的管理活动提供工具支持,它直接影响着知识管理的实施效率和效果,也是组织/规划具体实施的体现。企业文化体现了人通过技术实现规划方案后的成果,是知识管理长期实践的结晶,反过来企业文化也对管理实践产生良性影响,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发展。企业在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人、组织/规划、技术、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促进来实现企业管理的良性发展。

(三)知识管理的步骤

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通常采用以下五步。

第一步:认知

认知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主要任务是统一企业对知识管理的认知,梳理知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意义,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帮助企业认识是否需要知识管理,并明确知识管理实施方向。

第二步:规划

知识管理的推进是一套系统工程,在充分认知企业需求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也是确保知识管理实

施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知识管理现状、知识类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业务流程等多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规划。在规划中,切记知识管理只是过程,而不能为了知识管理而进行知识管理,把知识管理充分溶入企业管理之中,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

第三步:试点

此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续和实践,按照规划选取适当的部门和流程,依照规划基础进行知识管理实践。并从短期效果来评估知识管理规划,同时结合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第四步:推广和支持

在试点阶段不断修正知识管理规划的基础上,知识管理将大规模在企业推广,以全面实现其价值。推广内容:知识管理试点部门的实践,在企业中其他部门的复制;知识管理全面溶入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链;知识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运用,并将其制度化。

第五步:制度化

制度化阶段既是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结束,又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新开端,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要完成这一阶段,企业必须重新定义战略,并进行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准确评估知识管理在企业中实现的价值。

三、金融控股公司的知识管理

(一)金融控股公司知识管理的特点

最初,发达国家金融业引入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并创造出不少新的金融产品。其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脱机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经营决策信息化、业务集成化和决策智能化。通过这一步步的演进,国外金融业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的计算机辅助处理、内部联机业务处理、信息资源共享、客户信息分析、新型产品及业务开发。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金融业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金融产品。发达国家金融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使用面广,设备先进;2、功能齐全,服务完善;3、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对我国金融控股集团公司而言,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其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最核心的特点就是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控股而言是一个生产系统,而非管理系统。一旦信息系统发生了事故(例如数据泄漏、系统瘫痪、黑客入侵等),对整个集团的影响是致命的,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绝大多数金融控股集团在IT管控方式上采取集中管理方式,这种集中体现在:

应用集中:不同应用集中到一台大的服务器上;

数据集中:数据整合到相同的系统管理存储中;

物理整合:许多小服务器合并到大的服务器上(架构和应用不变);

地点集中:重新将服务器安在数目更少的地点;

灾难备份:为降低不可抗拒的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异地建立灾难备份中心;

人员集中:绝大多数IT人员集中在集团总部,各分支公司按需保留部分IT人员。

同样在金融控股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时会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性原则: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时,安全性原则是首要原则,在应用系统选型和硬件系统选型时,必须首要考虑安全性;

成熟性原则:在应用系统选型时,要尽量考虑成熟性软件产品,避免选用不成熟的产品而造成系统应用上问题;

先进性原则:在基础设施选用时,要尽量选用先进的产品,尽量考虑到系统的可扩展性。

信息可用性原则:这一原则可以看做是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充分地利用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挖掘信息的价值,最大化整个金融控股集团的利益。

(二)知识管理战略

1、管理战略

在内涵方面,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系统化战略”与“个性化战略”。对于前者,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主要以系统化、文字化的资料、档案为主导,企业只要将所创造或获得的知识加以系统化的编码、储存、利用,即可维持本企业的运营和生产活动,并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这种战略多出现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企业需要依赖于大规模的生产来创造最大的效益;反之,若企业内存在着大量难以言喻或只能通过个人心智模式(Mentalmodels)认知的知识,就要采取“个性化战略”。我们知道,新知识大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且往往不易予以系统化编码,产品创新多在这种知识管理战略中诞生,所以企业会着重以具有独创性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以获得较好的绩效。

在态度方面,知识管理战略可分为“积极战略”与“保守战略”。采用保守战略的企业,其核心知识大都来自企业内部。企业对内部知识严加保护,希望利用其强大的内部核心知识产生排他效果以构建产业的进入障碍,与其他企业的互动较少。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深化、强化自己的内部知识;反之,采用积极战略的企业,产业内同业互动密切且知识交流十分频繁,企业擅长整合内外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知识,知识的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这样,可以将知识管理战略分为四类:

(1)保守系统化战略。这种战略最大的目的在于“低成本”(包含生产成本以及营运成本),知识的标准化、系统化为知识管理活动的重点,由于系统化的显性知识有助于大量传播,企业可将知识的再利用性与高复制性作为提高利润水平的基础。

(2)保守个性化战略。此为保护性最强的战略,企图以独特的内部知识作为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基础,进而构筑产业的进入障碍。由于内部知识具有隐性的属性,不易被模仿或复制,所以其核心知识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3)积极系统化战略。其最常见的活动是对外部环境或竞争对手的情报搜集、分析和吸收,整合后加以系统化地储存在数据库中,以利于提高员工能力与企业绩效,标杆学习是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

(4)积极个性化战略。此战略适合气氛活泼的企业,鼓励员工在企业内或与外界交流,以获得知识创新的基础。产业内各企业交流频繁,知识环境变化快速,企业不断吸收新知识来建立竞争优势。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应适当采取积极系统化和个性化的战略方针,积极搜索行业信息和竞争情报。将收集到的外部信息与企业内部信息汇集到一起,集成在知识管理系统中,从而建立竞争优势。

2、知识管理应用战略

战略是企业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和组织架构,是企业高层管理的独特活动。知识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将确保企业获得整体知识化。在知识管理中融入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战略,就是在企业整体框架内承认知识理念的作用,通过企业蓝图的知识化,使企业完成从基本组织结构、基本设施到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变。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知识定位”、“运营触点”和“知识策略”的不同,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选择相应战略,逐渐

走向“核心知识型”的目标。

四、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知识管理的建议

结合前文分析的金融控股公司知识管理的特点,本文认为,在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知识管理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建立行业内外知识网络

从知识管理需要开发的内容看,如业务培训、在岗学习、知识交流、市场分析,都需要建立内部知识网络作为技术支持,而新的计算机分类技术、数据库的出现,使信息从质量到数量都较易被企业员工掌握,为行业建设内部知识信息网络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尽快建立行业内部知识、信息网络,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条件和内容。

建立外部网络,使外部知识资源成为行业内部业务系统的延伸,与外部公司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资源,节约学习成本。未来金融行业的金融产品创新,是越来越多的与外部公司合作的产品,这既需要通过网络与外部在技术上相互支持,也需要在知识信息资源利用上互补。网络化将成为金融行业与外部增值伙伴加强合作的必要手段。

(二)建设行业员工知识共享的渠道和氛围

本岗位获得有关知识和信息,分阶段的以脱产形式进行培训是必要的,但在当前知识和产品更新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还应同时提倡日常工作中的随时学习,知识管理组织应当为这种经常进行的在岗学习和知识交流建立必要的渠道,创造良好的氛围。根据国外专家关于知识管理中学习方法创新的理论,应当深入研究在行业系统传递知识的方法和员工日常业务学习的新方式。在岗的经常性学习,可以借鉴“团队学习”的方式。

首先,对于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团队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行业的知识管理组织部门应对此做出专门的设计和要求。对于不断进行的新产品开发过程,以及行业在不同区域不同的开发进度来说,统一的集中培训是不够的。其次,利用网络加快知识交换的过程。如团队学习还可以与内部网络相结合,以一个业务部门或营业部门为单位,通过电子邮件或虚拟聊天室进行网上沟通交流,或对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分支公司的业务状况、经验、问题进行网上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合作解决有关管理操作方面的问题。

(三)建立行业分析系统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知识管理

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沉重的打击,其中对银行业的伤害更为直接。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深刻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借助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预测金融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资金筹措和运用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自诞生时起就面临着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一直以来就是银行的主要且核心的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它被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目前,我国整体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中人为的违约行为普遍,从而使风险骤增。(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3)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等等。(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的演变、经济形势的恶化、宏观政策的转轨、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宏观因素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走势,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如期限、利率、数量等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的失误;利率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等,这些微观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原因。(5)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由于银行传统业务――存贷业务的赢利局限,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寻找新的业务来拓宽其赢利渠道,于是,追求利润、逃避监管的巨大动力激励着银行将其业务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信贷市场转向了另一类业务:表外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调期和互换等。在我国由于许多关系还未理顺,法规管制乏力,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创新的成本和所带来的风险都很大。(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故在今后它的运行将暴露在由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中。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7)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但由于管理不善,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1、金融信息化及其发展历程。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作为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注定了其与信息技术的必然结合。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

统工程。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金融信息化是社会经济与金融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螺旋上升运动的历史延续,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性的特征。金融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金融现代化。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起步晚于西方先进国家,但是国内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与国外类似。金融信息化一般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目前运用于国内许多银行的研究部门和金融研究机构。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业日益显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强大支撑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显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今天的现代金融服务。未来还要不断探求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继续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风险抵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金融业服务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客户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知识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2、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管理(KnowIedge ManagemenllKM)

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具有网络化、动态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实现过程具有层次化、阶段化的特征。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创新化与服务化”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石,由于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是“创新与服务”的源泉,所以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现阶段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知识管理能够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除了通常所说的把显形的知识(显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可以把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难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也以某种方式储存保留。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大量的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此可见,金融业是最适合推行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在金融业大有用武之地。决定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经历数据收集、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三个历程,知识不仅仅是被动地收集数据,或者将信息按某种既定的方式排列以便于搜索,而且包含了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知识管理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务智能和支持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而保持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的银行,能够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赢得战略性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1、系统目标。一般来说,金融行业内的各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力可分以下几种:第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要求速度快、查询准,从而大大缩短工作人员的查询时间,并充分实现知识共享。构建起客服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相关业务解释作深入浅出的注解后纳入知识库,增加知识存储,实现知识沉淀。第二、运维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好的工作方法、最新的业务知识积累到知识库中,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提高问题的解决时间,故障解决质量。第三、围绕各自的业务、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建设建行知识库,以知识库为核心,依托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导入实施,促进建行知识分享性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加快自身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第四、在各企业内部,人员的调动以及离职也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岗位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我们设计并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目标在于: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商业银行管理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

积累、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及防范风险,减少银行资产的流失。

2、系统架构。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核心业务结合,融于运营的过程,是业务流程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业务应用、行业用户等组成。图1所示。

3、系统功能。该系统主要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金融信息(财务、客户、市场信息等)、金融知识(案例、规章、措施、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风险模拟系统主要模拟各种情况下的金融风险因子的变化,它把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管理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和多个交叉学科,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一直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上存在困难。因此,要建立涉及银行领域的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金流循环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并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了金融信息的统一管理,为银行领域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如图2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经营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在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一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面对金融领域海量的数据,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难题。如何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解决非结构数据(doc、him、txt等)的管理问题,需考虑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技术;如何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业务系统里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形成知识库,需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在网络社会中,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真正的“上帝”,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考虑到客户的需要和利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网络经济中,作为商业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挖掘必将成为一种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客户和访问者的爱好、生活模式等,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怎样来争取新客户,向谁推销产品和服务,怎样使产品和服务适销对路,怎样给产品定价,怎样吸引单个客户,怎样优化web站点等。数据挖掘客户行为分析工具的发展方向:客户可以指定服务,交换信息,可以用Web商业模式建模,预测、了解影响信贷的各种因素,以便迅速调整商业银行的市场、价格、库存等。二是信息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涉及多层次的金融部门,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意味着需要实现多业务应用与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系统中,为分散数据库访问压力,同时加强数据库的使用安全,采用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实现数据与应用系统的分离,建立多应用系统单一化与模块化设计开发模式,支持系统与数据统一透明的接口与集成,整合异构数据源,隔离基础数据与共享数据,通过组件及标准的接口为业务系统、金融模型及应用系统提供了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持,为实现多用户、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员工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0)等内容。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是整个经济的血脉,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国内外各个层次,存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采用金融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状金融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金融业务变化状况,如GDP、GNP、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外汇汇率、资金运用率、资本金充足率、存款稳定率等因素的变化,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现有国际上金融风险预警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一是KLR模型(Kaminskv,Lizondo,Reinhart,KLR)。KLR模型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灯号显示四个方面组成,首先建立一套检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确立预警界限值,并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表示风险状态,如绿灯表示安全、黄灯表示基本安全、蓝灯表示风险、红灯表示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DCSD)模型。DCSD模型来自检测KLR模型和其他模型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样本外表现的一个项目,根据离散阈值检验解释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它的预测水平和危机的定义与KLR模型一致,但在预测危机的概率时运用了多变量的Pmbit回归,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危机发生的概率随预测变量的相对变化线性增加。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了五个变量:真实变量与趋势的偏差、活期存款与GDP的比率、出口增长、储备增长、M2/储备的水平。三是私人机构模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主要的银行也发展了其内部的模型试图预测货币冲击对国外货币贸易政策提出建议,在新兴货币市场中对风险和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投资者作出预测。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金融风险模拟系统,综合考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分业监管现状及金融业开放的事实,以综合经营为主线贯穿始终构建一个适用于综合经营的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子

系统:一是风险识别子系统。从四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①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口变化率等),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②金融系统指标(GDP、M2、储蓄存款、汇率、外汇储备等),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④泡沫风险指标(股价指数变化率、股市市盈率、房价指数变化率、投资增长率、贷款等),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④全球经济指标(国际原油、粮食、材料、经济变化等),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对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归集整理,同时在考虑综合经营这一主要趋势基础上,对以往尚未涉及的宏微观经济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ARIMA模型、GARCH模型等的实证分析,并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领先性和获取的及时性、便利性,对已有的和新选定的指标进行有效筛选,从而构建对综合经营下的风险预警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二是风险计量子系统。运用金融风险模拟系统,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识别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评估各种风险因子的危险性,构建宏观层面的风险分析,包括: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针对越来越显性化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以及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风险来源的特殊性、风险传染路径的特殊性,对前述选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筛选,对微观指标与宏观指标的联系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构建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主要地区的风险计量:主要通过对经济总量和影响力较大地区的区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计量。分业监管的各主要金融行业风险计量:主要通过行业监管信息及行业间关联信息构建的适用于综合经营趋势进行风险计量。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冲击与危机传染风险计量:充分考虑开放经济对综合经营的要求、对综合经营风险传染的加强和路径跳跃等的影响,构建以汇率压力、货币政策独立于国际压力等为基础的风险计量体系。三是风险监测子系统。采用统计的方法,建立严格、完善的统计报告报表制度,对金融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各个单位上报的资料后,进行整理、汇总和,并运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预测出各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然后找出有的金融机构,及时将金融风险反馈给金融机构,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号,提醒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予以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金融风险,政府根据金融风险程度的差别而实施分类管理。四是风险控制子系统。帮助风险管理者遇到风险后,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预案。风险处理的四种基本措施:风险回避、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风险回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自留风险:自留风险即自己主动承担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四、结论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企业迅速崛起,知识成为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应运而生。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知识构成不同,对知识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合理有效的对企业知识进行管理不仅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价值。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评价,则能进一步控制知识管理的实施效果。商业银行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金融行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其知识构成与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但大多国内商业银行缺乏专门的知识管理平台和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管理的评价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多,但多是针对一般的企业,很少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研究其知识管理。因此,本文将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视角,分别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知识管理、外部环境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业务知识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引入层次分析法(APH)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对商业银行核心知识定位提供依据,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和改进方向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三、商业银行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 对知识管理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于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PCQ),该组织认为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组织应该采取的一个策略,策略的目的就是能及时的将企业各种最需要的知识传递到最需要的人那里,从而促进企业间知识的共享和传递,最终促进企业运行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经典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来可以进一步的阐述知识管理的内涵。

该模型中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知识的增长和创新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群化,即通过企业知识分享,其他个体吸收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其次是外化,个体在吸收新的知识后通过交流将吸收利用的知识外部化的过程;再次是融合,通过个体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创新应用,新的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产生;最后是内化,即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个体再次吸收利用隐性化的过程。通过这四个阶段的知识转化,企业获得了新的隐形知识,个体业通过不断的吸收学习,使得知识得到不断的创新和利用。

SECI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知识管理的起点或知识创造的来源,根据模型可以进一步的定义知识管理为: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种关键知识进行整合、收集、存储和更新,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管理平台,通过管理平台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递,通过知识的共享完成知识的创新进而回馈到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知识的有效循环,使得知识得以不断创新和积累,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特点及意义

(1)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特点。一般而言知识密集型企业应最先重视知识管理的实施,一般企业知识主要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内部知识由企业员工、业务流程、产品信息和服务理念等组成;外部知识则是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份额等。不同企业类型知识构成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银行是典型的知识型行业,不存在具体的实物产品,因而必然属于知识管理的行业。其中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知识、管理模式和信息传递都是知识管理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银行的价值。银行业的知识管理同样可以分为知识传递、知识转化和知识共享三种形式。在知识传递中,知识主体可以是银行机构中的员工、管理人员、职能单位或业务单位;知识转化是指知识资本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变迁;知识共享是指银行的组织和个人对某类知识资本的共同占用。具体而言,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行业,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各种隐性知识资本的管理,包括客户知识、组织知识、业务知识和外部知识管理。其中,由于银行业的资本来源于储户,因此客户知识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侧重点,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发展。

(2)商业银行知识管理的意义。首先,实施知识管理能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知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一部分,其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路径,同样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造价值。商业银行通过知识的管理,能有效的管理所获得的知识,并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和分享,加快知识的创新,同时也能防范银行关键知识的流失,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性企业面临着各种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金融风险。商业银行进行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金融风险。如对客户知识进行管理,能掌握客户的信用知识,从而预防信用风险的发生;对市场环境知识进行监控则有效的防范市场风险。最后,知识管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企业已经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则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知识吸收和知识转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知识有效的吸收利用,加强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也是企业全球化经营的必然选择。

四、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构建

知识管理的评价能进一步了解知识管理的实施成效,是知识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发现知识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向。本节将在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评价指标,进而为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提供依据。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包括的四个方面,其中客户知识管理评价包括客户关系维持、客户忠诚度培育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组织知识则包括员工知识学习能力、银行内部知识交流等;业务知识则有理财产品开发能力、银行盈利能力等;外部知识则包括金融政策环境、竞争对手情况等。根据商业银行的特点,其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五、基于AHP的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实际应用中发展较快。本节将引入层次分析法分析对知识管理各评价指标进行层次排序,进而确定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知识。运用AHP解决问题一般分为4步:建立层次结构;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一致性检验。

(一)层次结构 具体问题一般分为目标层、制约因素。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设为目标层A,一级指标构成设为制约因素层B;二级指标设为制约子因素层C,其因素构成。该指标体系包括两层结构,文章将以制约因素层B各因素的权重计算为例说明计算过程,制约子因素层C的各因素权重计算方法一致。

通过以上的分析计算过程可以得出B层指标相对于目标A的相对权重,通过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C层指标相对于B层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而通过组合权重的计算来确定所有评价指标因素相对于总目标A的相对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精确性和科学性,其结论可以为中国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知识管理实施指明了发展和改进的方向。

六、结论

本文在知识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并构建了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知识管理对于知识密集型的银行业十分重要,不同行业类型知识管理构成要素不同;其次,商业银行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两层,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知识,各评价指标进行排序,进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知识管理效率和银行竞争力;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DEA等综合评价模型可以用来进一步的评价商业银行知识管理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凌峰、朱景琪:《知识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Quitas P, La Freer P. Knowledge Management: a Strategic Agenda [J]. Journal of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 30 (3):76-82

[3]Anderso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 (KMAT) [M]. London: Artbur Andersen KMAT Study, 1996

[4]廖开际、熊会会:《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多视角评价模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9期。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于企业员工来说,这样的情形在国内企业并不鲜见:新加入某项目组,查找不到相关资料,也没有前辈特意给你传授经验,导致迟迟上不了手;项目开发中,想向企业里某些方面的专家请教,却不知该找谁;自己写过或见过的一份有价值的报告,在需要时却找不着了;一位离职同事带走了他手头所有的客户关系,企业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

如果考虑到不管这位企业员工是新兵还是老将,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知识管理。其实,这种现象不只是存在于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在知识管理领域也有着类似的问题。有调查统计显示,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仅有20%的企业经验知识被保存和文件化。换句话说,企业组织内外仍有非常多的和企业获利及竞争力有关的知识被隐藏起来而不自知。

如果说稳定时期的企业运营受影响较小,知识管理的水平高低影响并不显著,源于美国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则把知识管理的话题提到了企业的议事日程之上。首先波及的就是金融服务业,裁员现象此起彼伏。而在媒体上提及的“skilltransfer”则是指因为金融危机被裁员的员工要把自己的一些隐性知识传递给还留在公司的员工。由此可见国外企业知识管理工作的一斑。

危机引发的管理需求

谈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道,“在达尔文式的商业社会中,组织的知识管理质量帮助决定它感知变化和迅速响应的能力,因此决定了孰死、孰生或孰兴旺。”这一点无疑也和盖茨经常提及的“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一样,折射出微软自身的忧患意识。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软件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并不是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大洋彼岸的“蝴蝶效应”让中国企业也感觉到了冬天的寒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汹涌袭来、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等种种不利因素,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除了传统的开源节流,值得关注的是“信息化、知识化”这些新抓手,以知识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为抓手,强化经营效率、深挖知识资产,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成为企业的不二选择。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融)就称得上是一位先行者。如今,华融的员工每天进入办公室,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登陆进入知识管理系统。这是因为知识管理系统里面包含了昨天公司收现的具体数据,系统应用的热点之一就是昨日收现的快报,得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高度重视。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息科技部总经理艾军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收现快报最初一直是在总部动态里的,经过运行一段后,感觉这些信息既系统又新鲜,就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快报栏目。没想到,几天后华融的老总找到艾军问:统计快报怎么看不着了?一番解释下来,老总明白了缘由,还不忘叮嘱:“这是我们企业最关注的东西,是我们企业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企业能力的体现。”重视之情,溢于言表。

说华融是一位先行者,还因为华融成立伊始,就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管理平台。从目前来看,主要分门户层、业务协同层、文件管理层、信息服务和办公事务层。在这个信息门户上既有集团的门户,也有子公司和个人的门户。业务协同建立了项目管理、任务管理、统一通信。文件管理则有公文管理、制度文件。信息服务包含很多的内容服务,其中有一些资料互相交互的内容。办公事务包括人力资源、会议管理、日程安排等。

艾军表示,知识管理首先是一个积累,发展的过程,目前大家谈的知识和信息互相转换,怎么样更有效,华融从现在做起,希望能够做得更好。单就华融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华融面临转型,从传统的政策执行机构变成完全商业化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服务性机构,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必然还会接触很多领域新的业务和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支持。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背后的推动力恰是企业变革的动力。

从理论到践行

知识管理的历史并不长,起源于公司图书馆、竞争智能、质量管理中的最佳实践共享、知识转移的努力中。它最早的焦点则是捕捉、共享、分发非结构的文本和图形信息。那么,对于企业的IT管理者而言,知识管理又意味着什么呢?深圳海格物流有限公司信息总监 王立功说:“知识管理工程随着人类进步跨越管理“现实世界(物)”到管理“被管理者(他人)”直至管理“管理者自己的内心(自我)”,这便是信息化时代知识工程的新阶段。”他认为,在工业化时代,人们通过机械化手段,把手工生产的工序与方法、经验与知识转化为生产线,这是知识工程的一种物化结果,这个过程把并不精通机电知识的人变成了汽车、电脑等现代化产品的生产者。随着管理科学的诞生,制度、规程等一系列关于行为的、软性的“生产线”相继诞生,同样也是知识工程的物化结果,这个过程把以往需要聚积长年经验的管理岗位交给了更年轻的一代。

不像王立功近乎哲学意味的表述,石家庄嘉禾啤酒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主管韩建锋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则更贴近企业管理的实际。韩建锋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一个知识积累、共享和继承发扬的一个过程”。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一个知识的生命周期则包括:获取、整理、审核、、利用、更新和淘汰。企业要做的就是充分发动每个部门、员工,贡献自己所掌握的企业知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把知识积累起来,构建企业知识库,对纷杂的知识内容(方案、策划、制度等)和格式(图片、word、excel、ppt、pdf等)分门别类管理,把知识管理起来,创建企业知识地图,清晰了解企业知识分布状况。同时构建合理知识密级管理和知识权限体系,对不同的知识设置不同的保密级别;对不同角色的员工开放不同级别的知识库,保证企业的知识安全。

知识若依其性质,也可区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指可透过语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包括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等。隐性知识则是难以透过语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此种知识系高度个人化且难以传授于人。个人所拥有但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均属隐性知识。虽然Email、即时信息和相关技术能够推动隐性知识的传播。但找到如何识别、产生、分享和管理它的方法却是隐性知识先天的挑战。首先识别隐性知识就是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的一环。

知识管理所要掌握的则是上述两种知识的转化与运用。它是促使人们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以便其在组织中有效地运用知识的效能。善用知识管理将可促使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智能的组织。一般来说知识管理的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员工对于标准化的东西是否认同,就是使员工树立知识管理思想,认识到企业知识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知识与企业命运乃至个人利益的密切关系,员工才会自觉地维护企业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

简言之,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难点不在于思想和技术的传播,而在于人员观念的转变。这也就意味着在“知”“行”分离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知识管理的成功。惟有在思想准备和各项制度技术的配合下创造共享的文化,知识管理的践行者才能迈出成功的步伐。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知识创新;信息化建设

发端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不少企业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难关。但是也有众多企业依然“逆风飞扬”,营业收入等主要指标不降反升。我们发现,其中的奥秘在于――这些企业都有其核心竞争力。

2008年12月3日调研广州科学城时,针对当前形势和企业未来的发展语重心长地说,企业要主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核心竞争力,趋利避害,化“危”为“机”。12月12日,“区域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院士专家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院士、专家一致认为,在国际金融风暴的席卷下,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于,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2月18日,由《国企》杂志社主办的“国有企业的应对策略高层论坛”在京召开。国务院国资委研究局局长彭华岗表示中央企业应该练好内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从容应对危机的冲击。2009年3月,在鞍山、沈阳、大连等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形势时说,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好方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核心竞争力要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国家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在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在于培育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专家们不断指出,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企业总体尚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主要是建立在比较充足、廉价的生产要素基础之上,尤其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因此不断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现今乃至未来追求的战略核心和制胜之本。

一、现阶段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企业层面――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提升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源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以产品与服务的知识特性来保证竞争优势的企业现在越来越多了。它们也逐渐认识到知识已成为一种战略性资产,知识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能力上。

1、加强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提高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制造出众多意料不到的新市场和新产品。一个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管理学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5%以上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推行知识管理方法,并且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效益。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由于没能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财富》500强企业每年的损失是315亿美元。知识管理的作用在于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获取和传播信息、学习和运用知识、交流和分享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企业中,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包括经营知识和管理知识。经营知识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工艺知识、生产知识、财务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和战略知识等;管理知识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与行为知识,组织知识和文化知识等。企业可能因行业地位的不同导致构成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同,但最根本的要素是知识管理能力。所以,企业应结合自己公司的具体实际,重视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积累和扩大企业的知识资源,建立知识网络和创造适宜的环境;树立知识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知识管理实践,进而设计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知识管理的进行;将企业的知识资源融入产品或服务及其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营造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广泛持久地构建知识管理型的核心竞争力。

2、强化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6年的一份报告中曾指出:“美国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知识的能力,将决定着下一个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有了知识的创新优势,就可以弥补资源、资本的劣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从美日经济竞争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就把高新科技成果作为经济发展基础,提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针对性方案,抢先发展新兴的软件产业。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投资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1996年,美国在信息产业的投资达到2500亿美元,超过日本和欧洲的总和。与此相反,日本虽然也提出“技术立国”的国策,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经济竞争力不断增强。但自90年代以来,却停留在狭窄的技术领域里作有限的改造和调整,创新能力不足,致使日本经济缺乏后劲,增长缓慢。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由于东亚各国没有注意提高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过于依赖以资源或资金巨大投入为基础的产业,忽视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在外力的冲击下引发空前的经济危机。由此可见,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是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的制胜法宝。

知识创新从认识的角度是指通过特定的认识活动,主要指实施性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和经验性的实践活动,是增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所需要的知识的过程。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是指企业整体的知识增加并由此产生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体系、新产品的过程。从根本上讲,知识创新强调创新是来自未来的竞争要求,创造新思想并转化为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发展潜力的商品,为未来持续增长奠定基础。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企业创造、整合和运用企业知识,保持持续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所表现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管理知识显现扩散、多变之势,谁也无法通过知识垄断来获得优势,唯有知识创新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环顾市场,并不是所有竞争领先者都拥有独特的技术、产品,那些善于管理知识、善于创新知识的企业一样可以将不是最先进的产品做成一流产品,可以将一个传统产业的企业做成一流的企业。

(二)政府层面――创优发展环境,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从根本上来说,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若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又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因此国家能否根据国情和科技发展趋势建立健康、公平、有效的政策和市场环境来服务和引导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政府应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

1、加快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插上翅膀。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大会上的《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报告》显示,信息化协助我国企业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有创新能力的、有品牌的、市场定位比较好的就生存下来了。实际上信息化对企业的创新、品牌的确立、市场的开拓、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这样一些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基本要素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知道,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进行深层次变革,必须在企业管理中融入现代思想理念,应用现代管理方法。而作为中小企业,很多时候或者刚起步,根本没有能力来做这项工作,所以政府在这方面应通过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源及国际渠道,搭建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区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把工作重点放在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上。对大型企业,主要是通过给其提供一个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来帮助其发展信息化。对小型企业,政府则应通过直接提供咨询和帮助,使其能很快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及时对他们加以引导,规划,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科学发展,将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保驾护航。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金融危机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对策。知识产权是促进创新的法律制度,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衡量指标。知识产权之所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知识产权能赋予企业产品独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总理也曾明确提出:“21世纪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争取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构成了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一个核心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当前,我国市场竞争不规范,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全,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创新无动力,众多企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而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与推动和保障自主创新,具有天然的联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鼓励自主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鼓励自主创新,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增强市场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创新,提升整个行业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现在除了继续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落实创新政策,为知识产权创造者提供各种具体的支持与服务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尊重、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形成自主创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然而也要防止滥用和垄断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3、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助力。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技术调整、技术升级、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机,也是新兴产业、新兴行业井喷、迅速崛起的时期。但是,新兴行业的建立要冒很大风险,利润率又不可预期。而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新兴行业一般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新兴行业度过其体弱幼年期,使其茁壮成长起来,实现跨越发展。加强对发展新兴行业、新兴产业的组织、领导、协调和规划,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要实行有利于新兴行业的经济政策,健全激励机制,实行扶持新兴行业的财税、金融以及采购等政策,改善新兴行业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

二、结束语

当前,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和深化,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化危机为机会,积极地、主动地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持续、稳定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张维迎.竞争力与企业成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2002(17).

3、王广宇.知识管理――从基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卢福财.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7、姜国祥.核心竞争力[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

8、黄继刚.核心竞争力与动态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9、彼得・F.德鲁克等.知识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0、庞海燕,王守宁.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知识资产管理概述

保罗・罗默教授在上世纪80 年代提出的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中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日本著名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 1995)也曾说:“在一个不确定性是惟一可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无疑就是知识。”当今世界,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胜,企业必须加强对知识资产的管理,重视知识资产的创造和运用,在企业经营模式中融入知识管理,同时进行创新,确立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中的地位。Peter Ferdinand Trucker (1988)提出了“知识人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Hiroyuki Itami(1980)提出了“知识资本”(动态资本)和“不可见资产”等的概念和测量无形资产的必要性。Hirakata Takeuchi(1997)等以计量理论为基础的BSC和EVC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tewart(1997)等认为知识是能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重视对知识资产的管理以及知识资产评价模型。《连续性管理》一书的作者比兹利认为,企业必须有一个综合的体系,将关键的知识保存在企业里,以保证即将离职的员工将完整的接力棒传递给继任者。这个综合的体系就是知识资产的管理。国内学者如梅永红(2005)苗明杰(2003)等在知识资产的界定与内涵方面王众托(2004)等在基于信息技术学角度的知识管理方面隗斌贤(2000)等在知识资产计量方面进行了研究。李克华(2002)探讨了知识密集型企业的价值,提出了企业创新能力价值评价方法。袁娟、郑小静(2010)在《华为的知识资产管理能力建设》中提出知识资产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它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公共关系、技术及信息等诸多专业管理领域。

关于知识资产的研究文献表明知识资产在国内外的学者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资产可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强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知识资产管理被提到了企业战略管理中来。但是在国内外研究文献中把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相结合的不多,尤其在国内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我国知识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周晔和胡汉辉等( 2005)在我国知识管理活动现状的调查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处于知识管理的导入阶段,虽然企业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知识管理的活动,但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仍是在传统管理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对知识的零散管理,尚未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大大制约了知识效用的发挥。如何将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结合起来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这对探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开辟了新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知识资产管理的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的构想

就目前而言,企业的知识资产在融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积极利用知识资产融资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中小企业如何加快企业内部转变,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知识资产管理模式的构建和运用是中小企业的关键问题,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核心问题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因此,首先以企业内部对知识的拥有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根据知识的隐性和显性特征、作用等来确定知识资产的类别和保护的范畴,利用知识资产组合的连锁效应管理及运用模式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的经济利益,证明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是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基础。其次,企业的生存、发展和扩充需要融通资金,获得资金需要外部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以外部金融机构对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进行研究,让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模式下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造过程所体现的未来价值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以此来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融资。

中小企业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研究

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的评价需要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和知识资产评估技术的支持。在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的特质与传统融资机制之间固有的矛盾的基础上。首先,把握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机制框架。第一,由于供需之间的博弈关系,该框架通过中小金融机构的特征和优势,对本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产的构成要素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储备;第二,中小企业以融资为目的,通过把握定性信息机制提供知识资产管理定性信息,完成把握知识资产定性信息机制的框架。其次,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进行评价,通过利用计量学的技术对知识资产的定性信息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进行因果关系的验证,在静态财务信息和动态非财务信息两种视点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评级、交易原则、案件审查等三个过程,完成知识资产管理及运用模式评价,根据综合审查的结果进行融资决策。

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融资耦合机制研究

实现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关键在于知识服务体系的运行。从博弈过程的知识共享意愿和共享后企业的行为博弈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在知识服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的权限设置案例库,通过以下三个路径,提高知识的服务速度、精度和认知自主性,促进知识资产管理与中小企业关系型融资耦合机制的形成。这三个路径为:

1、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提供知识资产管理的定性信息在静态和动态的视角下接受审查获得融资(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2、中小金融机构:接受申请以静态和动态的视角审查(案例参考)提供资金(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3、中小企业:融资申请提供知识资产定性信息在静态和动态的视角下接受审查没有获准融资权限设置案例库获取信息完善知识资产管理再提供知识资产的定性信息重新在动态和静态的视角下接受审查审查结果(进入权限设置案例库)。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策略

一、引言

知识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但对于知识管理如何应用于企业实践,却一直未有定论,很多企业尝试通过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收效甚微。知识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手段,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知识管理应该是指一种组织行为,是组织为了获得持久的竞争力,对各种相关的知识资源进行开发、传递、利用以及创新的过程。本文尝试从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着手,探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对策。

二、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企业的资本并产生效益,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但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对组织现有的业务产生影响,那如何实现这种融合昵?本文认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并最终实现知识创新,必须重视知识创新的主体,即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企业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促进员工知识向组织知识转化,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因素。

具体来讲,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基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环境因素。

1.知识创新的主体

知识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知识型员工。人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要对人进行有效的管理。人员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知识管理的成败。一般而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知识经验,如果能够使其转化或融八企业,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帮助。人员的素质主要受到受教育的程度、学习能力以及观念的影响,当然这也可以通过后期组织的培训加以改善。

2.知识创新的基础

这主要是从组织层面而言的。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它是创新主体进行知识创新的催化剂,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工作。硬件方面的因素主要是指与知识创新相匹配的IT设施。软件方面主要是指组织的建设,包括企业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以促进高层参与和重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进行知识创新的热情、建立学习型的组织架构以方便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换、建立合作的组织文化从而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现知识创新的成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以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

3.创新成果的转化

主要是对知识创新的成果的保护和运用。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建立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转化、利用、传递以及创新提供知识沟通管理。专利技术主要反映企业以往知识管理的成果,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其知识,以防止其外溢为竞争对手模仿。

4.外部环境

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换,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同样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环境的影响主要有:获得与顾客有关的知识、保持与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的良好关系,以便实现融资的便利与政策的扶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以及知识创新的周期、最后法律的影响主要来至对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定,对创新的成果的立法保护。

三、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影响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因素,本文认为企业可采取以下策略:

1.提升员工的素质

企业要转变“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这就要企业建立健全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激励机制。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包括内部与外部的选拔,这是企业获得高素质人才的源泉。只有获得高素质人才,企业才能具备实施知识管理的人才资源。

2.完善创新基础

完善硬件技术,即信息技术。企业只有建立了与知识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平台,才能提高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递的效率。其次。知识管理需要组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以方便员工对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检索和使用。

在组织管理方面,企业首先要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相应的资源,更能引起高层的重视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激励制度,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变以往的以竞争为主的评价体系为以合作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建立宽松自由的组织文化,从观念上引领员工,参与知识分享;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完善其知识结构;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反映知识创新的结果,并最终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此外,知识的专用性、员工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企业内部协调、交流的重要性,其管理也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来保证,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促进知识的生产和创新。

3.保护、利用创新成果

企业需要对创新的成果加以梳理,以便其他员工在授权的情形下方便地获得。这主要通过建立知识仓库和知识地图。知识仓库是对一些可以编码显性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分类,方便员工检索,而知识地图是对那些存在于组织内,但难以编码的知识,比如专家技能,通过绘制知识地图标出这些知识在组织中的确切位置,以方便其他员工在需要相关知识或技能时,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此外要促进自己的专利向产品或服务转化,构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加强对组织知识的保护,以防其为竞争对手窃取模仿,使组织丧失竞争优势。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加速核心知识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化。

4.注重环境影响

企业要注重收集与顾客相关的知识,比如市场知识、顾客的特征及购买习惯等,因为组织的核心知识是否能够转化成竞争优势,关键是看其能否创造客户价值,而了解客户正是为了服务客户;搜集竞争对手(包括现时的和潜在的)信息,一是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知识为我所用,减少企业知识生产周期,二来可以清楚地知道行业的发展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其次要搞好与政府和金融机构关系,政府的扶持或关照,能够明显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金融机构给予的融资便利,无疑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为企业的项目提供雄厚的资本保障;借力高校,可以减少企业知识创新的成本投入,缩短企业创新周期,同时可以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并能获得优秀的人才资源,所以企业应该与高校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企业还应该关注国家乃至地方的相关法规,可以借助法律保护自己的相关权益,如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法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四、结语

本文从影响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因素着手,指出了四个影响因素:知识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的基础、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及环境影响,并分析了四者之间的关系。针对这四个影响因素,指出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应策略。知识型员工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知识管理甚至经营成败的关键。企业要从选拔时就予以高度的重视,只有选择了合格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企业必须为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以IT为基础的硬件,方便知识的交流、传递和共享;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承诺投入相关资源,以及高层的重视和参与;与此同时完善企业的激励培训制度。完善员工的知识结构,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调整或重建组织结构,使其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以适应组织进行知识创新的需要;此外组织也要针对创新的成果调整现有的业务流程,让其与知识创新活动相互促进。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

[分类号]G356.8

1 引言

1987年,美国软件工程学会(SEI)推出了CMM/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用于衡量软件开发实践的成熟度。20世纪90年代,国外掀起一股研究管理成熟度的热潮,常见的模型已发展到30多种,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Berkeley(PM)2、Ca-PMMM、5级MF-PMMM、5级PMS-PMMM、4级KM-PMMM、5级K-PMMM以及PMI开发的OPM3、4级认证体系IPMA等。

我国学者在知识管理成熟度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如胡翠红从技术演进、技术发展以及主动性演变三个角度描述了知识管理技术成熟度模型;彭理莉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并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蔡韬构建了―个新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曹颖介绍了毕马威(KPMG)知识管理框架评估体系、微软的知识管理rr顾问和西门子的KMMM。

国防工业的科技成果向商业化、产业化转化是通过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等形式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力量推动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转化模式。其对于衡量组织知识管理水平、描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程度具有现实意义,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了一个可测量、比较、提升的手段和工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虽然通过了cMM的3级认证,但它是关于系统工程项目的,而非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项目。国内关于国防军工行业成熟度模型的研究很少,最为深入的应属肖勇构建的国防系统工程实施能力成熟度评价模型,而关于国防军工行业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有成果发表。因此,笔者从一个更为深入的视角研究国防工业的知识管理成熟度模型,这是一项开拓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及影响因素

2.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内涵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是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开发、实施知识管理项目组织的过程被明确定义、管理、测量和控制的有效程度,衡量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学习与共享、整合与对接的知识管理全过程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评价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结构的完备性与功能的有效性。即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包括结构成熟度、过程成熟度与功能成熟度三个部分:

2.1.1结构成熟度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完善性对于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扁平化的组织通过压缩组织层级缩短组织知识流动通道,提升组织知识转移的效率;完善的组织结构能提供有力的知识流动和更新促进机制及知识管理平台通道,实现知识的溢出价值。

2.1.2过程成熟度是对知识管理组织过程的综合有效性的考察。知识管理的推进过程是一个复杂交叉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等几个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的绩效体现为一种综合绩效和综合能力。

2.1.3功能成熟度指组织具有柔性、抗风险能力、修复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等,即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自组织结构,能够自创生、自复制、自发展。功能成熟度的等级高低是组织发展的高级化体现,也是组织内部高度协同的综合发展结果。

2.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影响因素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网络化组织,其成熟度也因动态、复杂、网络化等组织特征的作用,具有一些独特的影响因素。

2.2.1政府主导性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由于对国家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保证与推动作用,是国家产业发展的主导者,因此,政府机构和事业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中起着引导调控作用和环境建设作用。

2.2.2军民融合性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军民相互转化、军民融合与共建的过程,其知识管理也需要军民的共同参与,而军民主体也是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节点,军民联系是维系知识管理组织内部关系的关键。

2.2.3企业主体性企业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最主要参与者和知识价值的最终实现者。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开发能力、联盟能力是影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关键,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4动态适应性 因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由多主体、多联系构成的复杂模块化网络结构,故其具有动态适应的基础与前提。而国防安全和世界局势的剧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又提出了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动态适应性需求。

3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三层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是一个动态结构的复杂功能实现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由不同的功能Agent和结构Agent构成的模块化网络架构,包括三个层次的组织关系: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主体内联结,如图1所示:

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既是一种包含、领导关系,又是一种嵌入、穿插关系。三个层面的组织关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多种联结关系形成一个多节点、多维的立体网络结构,节点就是组织中的结构Agem,联结关系则由功能Agent维系。若干结构Agent和功能Agent以一定的组织结构综合体现,形成了具有完整功能的网络模块,而模块之间又通过更强的功能联结形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完整体系。

3.1总体联结

总体联结是指网络模块通过功能Agent联结而成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完整体系的综合过程。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模块包括产学研联合模块、产中金联合模块、产金联合模块、多产联盟模块等各种模块联结方式,而总体联结就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指令调控,将各种不同的网络模块纳入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体系,并加以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总体联结虽包含自组织过程,但更主要的是利用政府机构的政策引导和行政调控功能加以整合的他组织过程。总体联结强调的是政府机构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中的特殊作用。其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政府主导性影响。

3.2多主体联结

多主体联结是指多个主体以网络节点形式通过功能Agent联结从而构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网络模块的过程。网络模块具有各种不同的

逻辑结构,而物理结构则更是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需求而动态变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拥有者自行转化、转让转化、合作转化和孵化器转化等几种形式,自行转化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的参与;转让转化与合作转化需要多个企业和中介、金融机构等的参与;孵化器转化则主要体现中介职能与政府职能。不同的转化形式也就是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网络模块,如自行转化形式的结构Agent包括企业A-gent、金融机构Agent,而功能Agent则包括知识识别与对接Agent、知识学习与共享Agent、知识整合与创新Agent、金融支持Agent、成果推介Agent等。多主体联结主要表现为自组织过程,强调的是在利益驱动和激励下,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之间自行知识对接、共享和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及经济运行的组织功能。在多主体联结层面上,军民融合是其主题,多主体联结层面的成熟度主要受军民融合性影响。

3.3主体内联结

主体内联结是指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主体内部的知识管理活动的联结,是各主体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Agent的前提条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主体包括官(政府机构与相关事业机构)、产(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学(高等学府)、研(研究机构)、金(银行、风险投资)、中(中介机构、孵化器)等几个主要部分,其中产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最重要参与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实施的行为主体,是组织知识实现价值转化的直接实现者。不同的主体内部知识联结方式不同,知识管理的重点与关键域也不一样。主体内联结强调的是企业主体内知识的有效管理是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基础。在主体内联结层面上,其成熟度主要受企业主体地位的保证程度影响。

4 成熟度模型梅建

4.1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

笔者拟通过研究建立一个集全过程、多方位、多领域、多主体、多层级、多功能评价于一体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系统。其“综合性”表现在:①全过程:综合考察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识别与对接、知识学习与共享、知识整合与创新的全知识管理过程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对接、中试、批量生产、商业化、产业化全过程的相融合程度;②多方位: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结构、过程和功能三种视角全方位评价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研究组织的结构科学性、过程合理性和功能自组织;③多领域:从国防工业的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和核工业六大领域的综合视角考虑,评价领域内部和领域间的知识管理组织水平;④多主体:从官、产、学、研、金、中6种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主要参与主体,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效率,从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视角考虑具有国防特色的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水平;⑤多层级: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部的知识联结关系三层级,研究通过组织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不同层面实现有效知识管理的水平;⑥多功能:研究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的目标不仅是作出等级界定,更重要的是寻找关键过程域和最佳实践,为提升知识管理水平提出理论与实践指导。

4.2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

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模型的基本结构(见图2)包括:①定义组织成熟度水平。通常不同的成熟度模型由不同的成熟度水平等级组成,每个成熟度水平都是一个明确定义的进化平台,它构建并制度化了组织提高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等级。②定义组织过程域。每个成熟度水平都由若干个过程域组成。过程域识别了必须制度化才能实现的相应成熟度水平以及一个组织应该实施的提高其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知识管理实践。③定义组织过程域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包括了若干个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组织实施过程域的知识管理实践应该满足的要求,集中体现了过程域的范围边界和意图。因此,组织过程域目标就是实施一个过程域的最佳实践所应达到的组织状态,它概括了该过程域被实施和制度化所必须存在的状态。当包括在一个成熟度水平中的所有过程域目标都实现时,组织的知识管理组织能力就能达到一个新的成熟度水平。④提炼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每一个过程域都是由对满足其目标发挥作用的最佳实践来描述的,这些最佳实践共同发挥作用时,能够完成组织过程域的目标。每个组织过程域的知识管理组织实践为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

4.3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成熟度模型

4.3.1 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及其特点 综合考虑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评价的目标和知识管理组织的特点,可将组织成熟度分为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和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

・知识管理组织无序阶段。组织一般没有采用任何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人员和专业的知识管理方法来处理组织内外的知识,没有具体的知识管理过程被定义,不能实现军民的知识交流与官、产、学、研、金的知识沟通,无法贯穿总体联结、多主体联结和主体内联结的知识维系,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和创新完全依靠个人的习惯和努力。

・知识管理组织反应阶段。组织对知识管理有所认识,认识到知识必须加以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日常所用知识已经文本化,但知识创新仍属于特殊行为;技术上存在基本的知识记录系统,但数据格式仍然不规范,数据集成层次比较低,知识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军民知识沟通和官、产、学、研、金知识交流仍处于被动、偶然状态,知识在主体内的联结能基本完成,但多主体间和总体联结上的知识转移仍旧很难实现,知识的有效组织与管理只在小范围内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意识阶段。组织内有专门的组织推进知识管理建设;有透明的知识管理和维护机制,存在逻辑化的知识内容结构,知识内容不断增长并得到有效的维护;在技术上具备了基本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知识的单点访问能力,但知识仍没有得到有效集成。多主体间的知识沟通虽已通过有意识的知识管理组织活动加以解决,但总体上还不能使知识共享普遍实现。

・知识管理组织确认阶段。组织内主体和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和学习知识,知识应用和共享给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明显的收益,并得到了定量评估;技术上建立了整合的知识基础结构,知识内容与业务过程得到了有效集成。多主体之间的知识沟通已能在一定程度上顺畅流通,总体上的知识联结也基本能够完成。军民相互转化和军民融合共建有一定基础。

・知识管理组织无隙阶段。共享文化已经制度化;组织在决策、管理和运作的各个层次都和知识紧密结合,知识过程持续改善,知识内容不断创新;知识管理技术具备了知识表示、知识挖掘和商业智能的能力,知识管理技术成为组织的核心力量。知识在国防工业系统内部能广泛交流、系统共享,知识流动无任何障碍,知识管理组织联结达无隙状态,知识管理对提升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起关键作用。

4.3.2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与过程域目标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根据上述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的界定,以及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内涵、目标、结构、特点及成熟度评价的总体思路的分析,可确定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的各等级水平下的过程域,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上,通过不同的过程域实现不同的过程域目标,如表I所示:

4.3.3 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通过界定各知识管理组织过程域和明确组织过程域目标,进一步可以提炼出各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成熟度等级水平所对应的过程域的最佳实践,以此指导管理者有效完成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的组织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组织,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知识管理组织最佳实践如表2所示:

5 结语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知识管理 策略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显性的、系统化的管理,它注重于将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而使之得到适当的运用。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越来越被国内企业所重视,对于知识管理的学术性及实践性研究也越来越多,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但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企业的资金实力薄弱、企业文化单薄等问题,导致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陷入大企业遇不到的困境之中。但中小企业有其自身优势,在进行知识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发挥其自身优势以走出困境,化劣势为动力或优势,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困境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自身原因,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问题,其中,主要困境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资金短缺、知识管理投入少

虽然自十以来,国家推出多项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有利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银行贷款主要还是针对大型国企等,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因而对于知识管理的投入必然相对减少,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进行任何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由于知识管理资金投入少,在人员配备与技术支持上都跟不上,中小企业在进行知识的积累、分享与应用都受到相应的阻碍。

2、单薄的企业文化

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企业或者个体经营,在家族企业中,企业的晋升机制往往不够健全,对外部招聘的员工容易产生不信任,因而,企业内部不能具有良好的沟通,不能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个体经营的企业在国内招聘员工时往往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而员工素质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知识获取及应用。

3、企业高层对知识管理的理念淡薄

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标杆,高层管理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员工的行为。我国中小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多的将精力集中于短期利润,对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完善等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而企业内部知识的积累不能进行及时完善,而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多为临时或偶然获得,对于所获取的知识转化、吸收能力不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淡薄很容易让中小企业陷入知识流失、知识匮乏的窘境。

三、中小企业知识管理的策略

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知识管理中有上述困境,但中小企业同样具有组织灵活、经营决策快、市场专一等优势,因而,走出知识管理的困境,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完善自身的不足,从而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取更大的竞争力。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投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银行不再是中小企业的唯一融资渠道。我国学者苑慧玲等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中小企业进行项目融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例验证,得出项目融资可以作为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此外,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从事于项目资金对接的第三方已进行了长足的发展,这更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且对于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应从多方面来吸引资金,如国际风投等,争取最大限度的拓宽融资渠道。

只有资金到位,才能更好的进行知识管理的人员、技术等的投入。中小企业要求得长期发展,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企业,为企业注入活力;同时,中小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便于员工进行知识的存取、分享、应用及创新。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灵活,人事关系相对大型企业来说较简单,因而,企业可以采取相对灵活的方法创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对于新进员工,公司可以召开欢迎会,将员工的爱好和优势介绍给所有员工,以便与员工能及时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事,且便与新进员工与企业内部员工的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分享。对于优秀员工,可以让其分享工作的经验,心得等。强调企业团队建设,避免个人的争强好胜破坏了公司整体利益。

3、提高企业高层对于知识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则是知识和人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已经不能仅将目光集中在销售业绩和利润上了,只有懂得如何将怀有知识的的人才管理好,才能促使企业长远发展下去。企业的领导人要认识到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创立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理念,挑选优秀的管理人员,将知识管理提上工作日程,这样,内部工作人员才能够跟随企业的管理人员,更好的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将知识管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四、结论

在我国中小企业实践知识管理的进程中,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文化单薄、管理人员对知识管理认知不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除了上述策略意外,还要注意将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以更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吸收;要专注于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取在专一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玉清.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1(10)

[2]苑慧玲,王向荣,刘新民.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新方式——项目融资[J]. 金融论苑,2012(8)

金融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思想的又一次变革,学者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优势的源泉,当企业内在的资源与能力是有价值的、异质的、不能模仿的、难以替代的时候,则能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而知识不仅是对现有经验的总结更可以成为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持。在新经济迅猛发展的历程中,知识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其取代自然资源和金融资产成为企业最具优势的竞争性资源的趋势也逐步成为学界议论的聚焦之处。

然而,怎样才能将知识管理的机制嵌入到企业竞争力的塑造过程中去?以提升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知识管理的风险该又该如何应对?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YF--系列的探讨。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知识管理

美国的Andra Warton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VemaAll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二)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核心竞争力要素上的差异,是企业内部长期演化和积累的结果,企业之间难以模仿和通过市场购买,它是企业长期超额利润的真正来源。王宏起,武建龙归纳了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的九个视角:企业资源基础论、知识创造与积累、组织学习、企业家人力资本、个人能力转化、企业创新、价值创造、系统整合以及亚核心能力。基于现有的文献资料,较多的学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有价值性、异质性、延展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和动态性。

(三)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李羽等从知识的获取、处理、传递和应用这几个环节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理。项国鹏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工具,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的知识流,提出利用知识管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三、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知识管理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知识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企业知识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从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与核心能力构建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动态功能机制与内在联系。

1 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任何创新活动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都要以已有的知识为起点和前提,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获得更高的提升。因而在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里,知识已逐步转变为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驱动因素。

2 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不可模仿性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够轻易地被对手和他人模仿。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才不会被稀释,企业才有机会获得超过企业平均水平的收益,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中的资源大都可以为其竞争对手习得或者进行复制。唯有人力资源也就是企业知识的最终载体才拥有不可替代性与难模仿性。

3 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

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中,收集知识、共享知识并运用集体,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增加企业整体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对于知识管理来说学习知识的过程囊括了除了创新之外所有环节,并且可以称其为实现理论创新的必要环节。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到学习的速度大于环境变化的速度。

4,知识管理提高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想要获得竞争优势的持续性就需要使之具有动态性,能够适时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企业要不断提高知识管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竞争优势随着企业增量知识的产生而得以保持,体现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四、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知识管理的风险评估

知识管理作为促生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已经在实践中被一些企业所采纳。然而在盲目地踏套用相关理论进性管理,却忽视了对知识管理的风险研究。一些金融机构的破产都间接地告诉人们对知识的管理不善造成的系统风险积聚是组织灾难发生的根源。进行知识管理风险控制首先要对相应的风险展开评估:1.组织目标适应性风险

企业目标分为由高到低的三个逻辑层次:战略层、事业部层、操作层。知识管理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它是为特定的组织目标服务的。想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其知识系统也应该具有层次性。其中最为基本的要求便是实现知识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对接。

2.组织结构风险

组织结构划分的依据之一就是其对信息传递的支持方式与程度。它从外界获取并处理信息,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处理及预测问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然而,什么样的组织结构才最具效率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相对于信息的传递也便是知识管理中的获取与共享环节来说,只有最适合企业现状、最符合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才最应当被引用。

3.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工具之一,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尽管信息技术发展态势十分迅猛,但是对其过度的投资反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安全问题更是成为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重大挑战。信息管理技术风险同样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战略层的决策系统、支持企业职能的信息集成系统、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与利用程度。

五、以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1.设立知识管理部门。

任何一项政策的推行都离不开企业高层的关注与支持,如果说竞争环境是企业发展外在压力的开端,那么企业的领导则是企业内在动力的源头。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特别是一个拥有足够地位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于顺利推行以知识管理推动企业竞争的战略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2.创建企业知识网络。

由于微观环境与内部资源之间的不同,使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而这种专用性知识便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要维持甚至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知识的异质性,就需要构建并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知识网络,通过网络把所有的企业员工连接起来,从而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构建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进行外部知识的学习,不断地从企业外部识别和获取新的知识。

3.设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将知识提升到管理的层次,那么就应当存在针对知识而设置的激励机制。因为知识管理对于当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较为陌生的形式。员工缺乏对其足够的认识,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完全的心理认同。特别是在这种制度刚刚引进的时候,一定意义上势必会增加每个员工的额外工作量。企业进行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必须要得到所有员工的支持。基于此,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必须要建立起来的。

4.建立分享、信任、创新的企业文化。

上一篇:古代文学常识范文 下一篇:古代经典文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