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管理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4-04-25 18:13:38

日常管理的要点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1

第二条日常纳税评估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直接管理的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据此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改善纳税服务的行政管理行为。

第三条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并运用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开展。遵循分类实施、因地制宜、人机结合、简便易行的原则。

第四条市局日常纳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领导,基层税源管理部门的所(分局、科)长对所辖重点税源户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负直接责任,并对所辖所有管户的纳税评估工作负领导责任,税收管理员对所管辖纳税人的日常纳税评估负直接责任,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流程及要求开展具体工作。

第五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对象为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税收管理员应对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在每月申报期结束后有计划的开展;对实行定期定额(定率)征收税款的纳税人以及未达起征点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其生产经营情况,结合典型调查,不定期进行日常评估,以判断定额(定率)的合理性和是否已经达到起征点,按照《核定征收办法》执行。

第六条日常纳税评估的工作流程是:确定评估对象——案头分析审核——疑点核实处理——立项专业评估。

确定评估对象

(一)日常纳税评估的评估对象由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由税源管理部门负责,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应加强指导,制定日常评估计划。

(二)税源管理部门在选定日常评估对象时,要结合相关信息以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申报软件系统对纳税人的纳税资料进行综合审核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下列纳税人作为日常纳税评估的重点评估对象:

1、税负异常变化的纳税人;

2、长时间零申报和长期亏损的纳税人;

3、纳税信用等级较低的纳税人;

4、日常检查和税务稽查中违章违规较多的纳税人;

5、综合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纳税人;

6、上级税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安排评估的纳税人。

(三)税源管理部门对已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指导并督促税收管理员在规定的时限内按要求完成评估任务,指定专人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对象清册、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账,实施跟踪管理。

第八条案头分析审核

(一)案头分析审核是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审核纳税人的申报数据是否存在疑点问题的工作过程。案头分析审核是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的重点。

(二)税收管理员对确定的日常评估对象开展案头分析审核时,应在《税收管理员手册》上登记相关内容,并将分析审核情况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上做相应的记录。

(三)案头分析审核的方法及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一般审核、分析审核、指标配比审核等。

一般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2、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3、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税务登记表鉴定的税种进行全面申报;

4、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5、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6、审核纳税人是否按照规定全面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7、审核纳税人申请减、免、缓、抵、退税、亏损结转、获利年度的确定是否符合税法规定并正确履行相关手续;

8、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的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法规定;

9、其他需审核的内容。

分析审核主要包括:

1、分析审核纳税人申报的各地方税税种金额同相关的计税依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分析审核纳税人纳税申报主表、附表及项目、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适用的税目、税率及各项数字计算是否准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上期或历史同期相关数据进行纵向比对分析,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发生重大异常变化;

4、将纳税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并考虑相关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同行业数据是否存在不合理差异;

5、将纳税申报数据与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中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审核申报数据与纳税人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是否相符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包括:生产经营的主要产品(商品)的生产、销售情况、单位产品原材料耗用及能耗、物耗情况、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采购销售渠道、产品(商品)的库存情况以及往来账项变动情况等;

6、利用外部获取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审核申报数据是否存在异常。包括:利用国税部门的增值税、消费税信息,审核纳税人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申报缴纳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机构等的相关信息,审核纳税人相关税种申报缴纳情况是否真实等。

7、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认为应进行审查分析的其他内容。

指标配比审核:

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可以参照专业纳税评估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类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指标配比审核。各县(市、分局)地税机关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指导督促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确定具体的评估内容,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及预警值。

(四)案头分析审核应采用计算机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

(五)税收管理员在案头分析审核的同时,应逐步健全“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资料,积累相关数据,为实施专业化评估奠定基础。

(六)案头分析审核处理意见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六种。

(七)案头分析审核结束后,税收管理员应综合归纳评估结果,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填写初步的意见,并报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

(八)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税收管理员处理意见,认真审核界定,提出意见。对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等明显的问题,由税收管理员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并结合日常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拿出建议,进一步规范辖区税收管理工作。对相应的《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文书资料,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后集中归档。

第九条疑点核实处理

(一)疑点核实处理是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纳税人纳税申报数据存在的疑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依法进行分类处理的工作过程。

(二)对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的涉税疑点,可按要求采取税务函告、税务约谈、实地核查以及电话、传真、信函、网络等其他便捷有效的方式进行核实,并做好相关记录。

(三)经税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批准同意后,税收管理员方可对纳税人的涉税疑点作进一步核实,并按规定程序实施。

(四)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且情节较轻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函告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函告,同时填制《税务函告通知书》。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4、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5、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6、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7、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8、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9、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0、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1、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2、其他应当实施税务函告的情形。

(五)经案头分析审核,发现纳税人存在下列涉税疑点或问题之一的,税收管理员提出税务约谈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税务约谈,同时填制《税务约谈记录》。

1、未按规定购领、开具发票;

2、税控装置中读取数额与申报数额存在较大差异;

3、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和记帐凭证;

4、未按规定期限办理当期纳税申报;

5、未按规定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及税务机关要求报送的纳税资料;

6、申报的计税依据与生产经营规模不相匹配且明显偏低;

7、申报的财产税、印花税等与计税依据或应税收入逻辑关系明显不符;

8、减免税主体资格的真实性存在问题;

9、减免税到期,进入征税期的当年利润额陡降或突变亏损;

10、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11、比同行业盈利水平明显偏低,且存在收入或成本费用不实嫌疑;

12、存在将应税收入计入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的嫌疑;

13、关联企业之间可能存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

14、未按规定履行代扣代缴义务;

15、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不符合规定;

16、企业所得税税前弥补亏损不符合规定;

17、“三项所得”(非货币性资产投资转让所得、债务重组所得和接受非货币资产捐赠收入)处理不符合规定;

18、经税务函告涉税问题无法解决;

19、其他应当实施税务约谈的情形。

(六)凡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等问题,税收管理员提出实地核查意见,填入《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处理意见”栏,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实地核查,实地核实应下发《税务核查通知书》、出示《税务检查证》,同时填制《日常纳税评估调查核实记录》。

(七)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核实情况拿出日常评估处理意见,具体分为:未发现问题、补缴税款及滞纳金、提请行政处罚、建议专业评估、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五种。

(八)疑点核实工作结束后,税源管理部门应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对纳税人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内容及程序进行处理;依据处理结果由专人登记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台帐,并将《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核实记录及相关资料集中归档。

(九)对发现的疑点问题情况复杂,税收管理员无法进行进一步核实的,由税源管理部门申请县(市、分局)纳税评估委员会立项进行专业评估。

(十)对经评估存在以下问题之一的日常评估案件,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

1、存在偷税嫌疑的。

2、存在逃避追缴欠税嫌疑的。

3、无正当理由拒绝税务函告、税务约谈或实地调查核实的。

4、对经纳税评估应补缴的涉税款项,拒绝及时足额入库的。

5、涉嫌其他税收违法行为需要立案查处的。

对需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日常评估案件,税收管理员应依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起草《纳税评估报告》,经县(市、分局)局日常纳税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移交稽查部门,并填制《纳税评估案件移送书》。

第十条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应根据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

第十一条对日常纳税评估中发现纳税人在税收政策理解、财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税收管理员应当向纳税人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注意做好日常政策宣传与辅导工作。

第十二条市局将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各县(市、分局)局也应建立日常纳税评估工作月统计制度,于此月10日前向市局征管科上报上月《日常纳税评估工作统计表》。

第十三条税源管理部门要指定专人加强日常评估资料管理,本着“简便、实用”的原则,建立纳税评估档案,妥善保管各类纳税评估资料,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及相关核实记录上记录的纳税评估信息和《纳税评估报告》是税务机关的内部资料,不得发给纳税人,不作为纳税人行政复议和诉讼依据,纳税评估资料也不得作为税务稽查案件处理的依据。

第十四条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中,瞒报评估真实结果的,或不移交应移交案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五条各县(市、分局)局要建立健全日常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评估复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加强对评估工作的日常检查与监督考核。

第十六条各县(市、分局)局可根据本实施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并报市局备案。

第十七条本办法由市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2

关键词 堤防水利工程;专项维修;日常养护;特点;关系;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114-02

中央直属水管体制改革以来,实现管养分离的水管单位和维修养护公司指责明确、责任具体,工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维修养护公司逐渐走向正规,工程抗洪强度逐步增强。为深化改革、确保养护资金科学合理使用,2007年海委出台了《海河水利委员会直属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水利工程年度维修养护项目划分为专项维修养护和日常维修养护两部分。

1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特点

专项维修是为恢复水利工程原有设计(或竣工)标准而对某一固定长度堤防或某一处控导工程进行的集中性、专门性维修整治,它具有工程量大、容易量化、投资集中、质量要求高、施工时间集中等特点。日常养护是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安全运行,保持工程整体面貌,而对管理范围内的全程堤防及控导工程进行的全面的、长期的、常态化的维修养护,它的特点是经常性、全年性、持续性、机动性、难以量化、投资分散。

2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关系

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两者目的不同,项目划分明确,设计方案无交叉,独立验收,资金也是单独拨付,但二者并非截然分开各自为战,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日常养护是基础,专项维修是必要补充。专项维修利用资金优势恢复工程设计标准,为日常养护减轻难度、创造条件、打造平台;日常养护为专项维修打基础做铺垫,并在后期保证专项维修的工程成果。应将两者作为整体考虑,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特点服务于工程管养。

3 进一步做好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措施和建议

3.1 合理划分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

每年的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都是在工程普查、隐患探测、观测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项目,分配资金比例,科学合理地划分项目应注意以下两点:

1)做好工程普查,翔实掌握工程现状,准确发现问题,参照水管单位实际情况做出中长期养护规划,根据恢复设计标准要求,合理划分专项和日常项目;

2)合理分配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投资比例。近几年海委有不断加大专项维修资金比例的趋势,大量堤防和控导工程恢复了原有设计标准,工程效益逐渐显现。在专项工程不断竣工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日常养护工作,恢复设计标准的工程缺乏日常养护的保障,势必走向重复建设的恶性循环。日常养护经费比例应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全盘考虑、区别对待。如馆陶河务局在2007年晋升为海委示范管理单位,堤防、控导工程基本恢复设计标准,2008年至今,水管单位加大了日常养护的资金比例,维修养护重心也向日常转移,有效保证了全程整体效果。

3.2 加强专项维修和日常养护的队伍建设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专项和日常养护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根据堤防工程重复性、相似性、时令性特点,保持养护队伍的稳定尤为重要。

堤防养护队是堤防维修养护的生力军,是管养链条里的重要一环。养护队由管养分离前的群管队伍过渡而来,经过近几年的正规化管理和引导,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机械化、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养护效能迅速提高,但距离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近几年逐步对养护人员的待遇进行了提升,在固定养护经费的基础上增加了浮动部分;对养护程序、考核验收、优劣奖惩、资金使用等环节做出了详细科学的规划和认定。这对稳定队伍,提升养护公司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继续加强养护队伍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合同约束加强养护队伍管理,规范管理模式,强化养护效能,做到管理有依据,养护有保障;二是严格执行月度、季度、年度考核验收程序及考核后的奖惩落实;三是将养护人员的绩效工资与考核结果、考勤情况挂钩,按劳分配,按质奖罚,拉开档次,提高其主人翁精神和参与养护管理的积极性。

3.3 加强专项维修质量控制和安全文明施工

专项维修参照基建模式运行,对质量控制要求较高。要切实做好维修养护准备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和验收质量控制。养护公司要严格执行三检制,实行项目经理质量责任制,设置专职质检岗位,落实岗位责任制,对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由于堤防工程与沿河群众接触较多,施工中互有影响和干扰,因此要切实做好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科学施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安全无事故。

3.4 积极创新,转变完善日常养护模式

原有的日常养护模式是在养护队内分段承包、分散经营、全程养护,养护力量分散,监管难度大,养护人员的积极性差,效率低下。近几年各方都在探索新的日常养护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馆陶河务局采取集中定量养护模式,即将各养护队的养护人员集中起来,共同完成当月任务清单下达的施工任务,同时,养护员个体兼顾自己分包段的养护项目。新模式的优点是将薄弱的养护力量集中起来,提高了工作绩效,保证了养护质量,同时便于监督管理、核定工程量。

新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当中,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应结合自身工程实际,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循序渐进,真正找到适合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养护模式。

3.5 重视堤防隐患探测

维修养护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水利工程的抗洪强度。邯郸河务局所辖漳卫河堤防大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后来经过分期治理加固、增高、培厚、帮宽形成,内部结构患较多,外强中干。在每年的日常养护设计中都设有堤防隐患探测项目,但由于经费划分的原因,该项目投资偏少,没有得到较好的实施。随着大量专项工程的竣工完成,维修养护的侧重点应该迅速从工程“外部面貌改观”向 “内部结构稳定”转变,经费适当向堤防隐患探测倾斜。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3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规范医疗器械生产行为,保障人民群众使用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根据《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规定》、《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办法(暂行)》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安徽省内从事医疗器械生产和监督管理的单位及个人。

第三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辖区内已取得合法资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产行为和生产过程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日常监督检查包括:质量体系检查、专项检查、产品质量监督抽验、质量跟踪检查、飞行检查、有因检查和其它检查。

第四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实行分级负责。

第五条为推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合理使用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应与质量信用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职责权限

第六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局)负责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和质量信用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组织开展对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制定全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年度日常监管指导意见和相关管理规定;根据本省医疗器械监管实际,制定、公布和调整全省医疗器械重点监管品种和重点监控企业,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不定期的组织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抽查。

第七条设区的市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局)和所辖的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县局)负责本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工作和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质量信用管理工作;制订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年度日常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参与对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的评定工作。

第八条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管工作负有监督、指导、培训的职责。

第三章档案管理

第九条市(县)局对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一企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档案和质量信用管理档案。日常监管档案应作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的依据。

日常监管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基本概况:企业名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注册地址、生产地址(生产企业含委托生产地址和跨省设立生产场地)、生产范围、通讯方式、工商注册类型、注册资金、生产的具体品种;

(二)变更事项:企业资质和产品资质许可事项及登记事项变更情况记录;

(三)质量体系考核或认证及跟踪检查记录;

(四)产品质量监督检/抽验记录及跟踪检查记录;

(五)质量投诉、举报核查和处理记录;

(六)重大产品质量事故、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

(七)现场监督检查记录及存在问题整改处理记录;

(八)表彰记录、处罚记录、不良行为记录;

(九)违法广告记录;

(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检查的其他记录。

质量信用管理档案内容包括:企业登记注册信息、日常监管信息、监督检查反馈信息。

企业登记注册信息有: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生产地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生产范围、生产品种、企业许可证编号、产品注册证编号、发证有效起止时间、变更、换证信息等;

日常监管信息: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监督检查记录和企业违法、违规的不良行为记录、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审核记录等;

监督检查反馈信息:对企业实行行政和技术监督的相关信息。如行政处罚通知书、质量抽样记录、质量公告、企业整改报告等。

第四章重点范围

第十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应贯彻“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优扶守信,严查失信”的原则,强化监管责任,明确工作重点,突出监管效能。重点检查范围如下:

(一)国家和省重点监控品种的生产企业;

(二)产品质量监督抽验不合格的生产企业;

(三)有举报投诉或存在产品质量隐患的生产企业;

(四)未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生产企业;

(五)上年度信用评价非守信等级的生产企业;

(六)省局、市局认为需要加强监督检查的企业。

第五章检查内容

第十一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按《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项目表》(附表1)进行。主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检查:

(一)生产许可证有效性检查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有关《生产实施细则》的要求。

(二)生产条件的符合性检查

企业的生产条件是否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审批操作规范》附件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现场审查标准》的要求。

(三)产品合法性检查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符合《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等要求。

(四)企业质量体系有效性检查。

企业是否符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或《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考核评定标准(试行)》及相关生产实施细则的要求。

第六章分类监管

第十二条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管应以质量信用管理为基础,按照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个等级施行分类监管。同时,应确保监管工作的覆盖面。

(一)对评定为质量守信等级的企业,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核查外,实行有因检查;

(二)对评为质量警示等级企业,实行飞行检查;

(三)对评为质量失信企业,实行质量跟踪检查;

(四)对评为严重失信企业,实行不定期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质量体系检查,并列入省局重点监管企业名单;

(五)对尚未评定质量信用等级的企业,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新开办的企业,应加强法规宣传,帮助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并建立企业质量信用管理档案。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监督检查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生产企业提供以下有关情况和材料:

(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及其事项变动和审批情况,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营业执照;

(二)企业组织机构、生产和质量主要管理人员的相关任命及资格证明以及生产、检验条件的变动及审批情况;

(三)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与溯源性文件和记录;

(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接受监督检查及整改落实情况;

(五)企业违法、违规的整改情况;

(六)检查机关需要审查的其他必要资料。

第十四条从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个人不得拒绝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检查,不得隐瞒或编造虚假证明材料,监督检查人员对企业的技术秘密负保密责任。

第十五条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和了解有关医疗器械法规、规章和规定以及相关的专业管理知识。检查组应由两名以上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组成,并按行政执法程序进行。监督检查方式可分为事先告知或事先不告知。

第十六条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严格遵守廉政纪律,履行检查职责,公正文明执法,自觉接受监督。

第十七条监督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根据现场检查情况进行评定汇总,做出处理意见(需检验结果方能做出结论的除外),填写《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记录》(附表2)。检查记录应客观真实记录企业在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检查记录须检查组全体人员和被检查单位负责人或质量负责人签字,并附相关资料。

现场检查中发现有违法、违规等行为,应依法处理,制止行为继续发生。及时填写《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表》(附表3),并做好跟踪检查。

被检查单位对检查结论若有异议,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对合理的意见,检查组应予以采纳。

第十八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员实行岗位责任追究制度,对在检查中未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追究其主管人员和其他相关责任人的过错责任;对在检查中、、的,应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八章相关要求

第十九条市局应根据省局每年制定下发的《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指导意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本辖区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并及时上报省局备案。实施方案中要明确重点检查范围和检查要点,认真组织实施。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认真加以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

第二十条市局要按照国家局《医疗器械生产日常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做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的分析汇总工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汇总表》(附表4)、《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报告》(附表5)分别于每年6月5日和12月5日前上报省局医疗器械处。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情况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日常监督的基本情况、主要措施及经验;

(二)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措施;

(三)填报生产企业相关数据。

第二十一条市(县)局应建立和完善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档案、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的同时,要做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的审核和评定工作,质量信用等级的评定要客观、公平、公正,确保信用等级评定质量。《安徽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情况汇总表》(附表6)、《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审核表》(附表7)及相关记录于每年12月底前上报省局医疗器械处。

第九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4

关键词:小城镇地籍图件日常变更中的难处 难点 对策

1、引言

十几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我市的小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其中在十个乡镇,我亲自执笔,在听取书记镇长的远景规划后,划定小城镇地籍调查范围,那几乎就是一个口字。在口字的里面还有一个近视的口字,那是小城的建成区。小口一般不在大口的中央,偏于一侧甚至相连,如邵伯镇的石头街,仙女镇的老街。小口的中间有一个或几个十字将古镇分为几个街道,巷道帮忙终于找到了老街的街坊。小口与大口的中间,是过去的规划区,几乎是农田及很少的村庄,而现在一般是规则整齐的新城区,十几年来,这里的街坊几乎重建,程序规范,易形成符合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的图件。而老街坊的宗地一般不找你,但常成为难点。

2、我市小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图件的完成及特点

我市小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于2000年,小城镇地籍图件是在1:10000的影像图上,结合人工宗地边长丈量绘制完成。在当时对于我市全市地籍管理系统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在地籍管理工作中长期发挥着基础保障作用。刚建立时,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小城镇地籍系统从无到有,对于小城镇地籍管理我们心中有数了。城建规划都来拷图,镇长书记前来咨询。随着时间流逝,科技的不断发展,由于先天的不足,图件精度不高,日常变更困难,决定了我市小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急需更新。

小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图件信息数据主要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图件数据和日常地籍变更调查图件数据两类。我市小城镇初始地籍调查图件数据采用边长勘丈影像图上调绘的办法完成。它有以下特点:

(1)图件格式规范,基本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要求,采用54坐标系,后全转变为80坐标系。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接受。

(2)各乡镇采用的底图不同形成的图件质量不同,尤其古镇精度差于新城镇。城区不同宗地测量精度呈现多元化:经过全站仪实测的厂矿和成片居民楼导入初始地籍图的宗地精度符合1:500地形图的要求;其他的大宗地仅根据界址调查,短边勘丈图上调绘形成,边长中误差达到2米左右,宗地图变形(在日常地籍管理中未采用);城中的小门市房和居民宅基地,图形和边长符合要求,界址点相对于控制点中误差达1米左右。

(3)日常地籍管理图件变更时,有相邻宗地的宗地经过实测图件难导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小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图件急需更新。

3、我市小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图件的评价分析

我市小城镇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从无到有,地籍图纵然精度不尽人如意,但毕竟已经形成,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地籍管理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如何进行日常地籍管理图件变更 ,维护信息系统的现时性摆在我们面前。小城镇地地籍图件进一步评价分析:(1)以小城镇为单元分析;将小城镇分为两大块,新城区和老城区。新城区,约2平方公里10个街坊左右,除日常变更,每年都进行一次大范围变更调查。程序规范,易形成符合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的图件。老城区约1平方公里10个街坊左右,日常地籍管理图件变更时,有相邻宗地的宗地经过实测图件难导入,牵一发而动全身。常成为工作中的难点。(2)以小城镇老城区为单元分析:老城区的街坊有以下几种模式:A,城中村,一个街坊全大部分是居民宅基地和几个小门市房组成,图形和边长符合要求,宗地有位移。B,一个街坊只有一个大宗地,占整个街坊面积的决大部分,这个宗地的着一侧或两侧连接几个或多个小宗地。在形成初始地籍图时,大宗地未进行全解析测量,图解法成图会造成小宗地位移,大宗地边长出粗差和图件变形;C,一个街坊有几个大宗地,互为邻宗地未进行全解析测量,边长出粗差和图件变形。D,以上三种模式交叉。

4、我市小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图件更新的难点及对策

针对以上几种模式,对小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图件更新常会遇到不同的难点,我们面对历史图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以下对策:(1)搁至。结合城市规划,A模式城中村和B模式中大宗地为厂矿的,属于老城改造对象,实际符合程序的变更少,采取暂时搁至。(2)等待。B模式中大宗地有变更行为或交易抵押等行为时,进行变更地籍调查。并对邻宗地位置进行纠正。(3)部分出击。C模式有一宗需进行全解析测量,图件难导入地籍图,只有进行全街坊更新。(4)全面出击。上述三种情况混杂,分布广,老城改造频繁,比如我市的邵伯镇已全面更新勘测。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5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讨论日本企业管理的语气与现在完全不同。当时,日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强国,它的工厂以惊人的高效率生产着高质量的产品,大量的美国经理人飞越太平洋去丰田和索尼“朝圣”。1981年出版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是当时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其他几本也都是关于如何面对日本的挑战),当时最热门的管理时尚是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连续改进和适时制造——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日本企业管理方式。

日本企业突然陷入困境,不仅仅是因为日本陷入似乎毫无尽头的经济衰退,它的失败原因主要是,过于依赖长期以来的成功模式,而它们的最佳管理经验早已被西方公司所效仿甚至超越。不过,日本企业正在改变其过于自负的管理方式,这让我们不能忽视日本,因为它的学习能力是一流的,而且日本企业有着将逆境转变为优势的天赋。在《创造电子世纪:消费电子业和计算机业的史诗》中,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已用消费电子业的历史说明了这一点。日本式管理也是在二战之后形成的,日本人迅速接受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观点而建立起强大的日本现代工业。当然,戴明和朱兰在日本大受欢迎,这应部分归功于他们的观点正好符合日本文化传统。80年代的美国通过重新发现戴明迎头赶上并再次领先,现在又轮到了日本在后面追赶。历史就这样在超越与被超越、学习与被学习中前进着。

不过,日本企业管理肯定与西方人所看到的、所理解的不同。最早研究日本企业管理的是美国学者,他们认为那些与美国不同的管理方式就是日本式管理。也许是日本惟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曾经致力于向西方阐释日本工业的成功,他的观点传播很广,却可能从未被西方人接受——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思想的特点,“有创造性、富于直觉、合于理性”。 精益生产与改善

整个70、80年代,日本企业远远走在经营效率的前沿,并且某一段时期似乎可以永远改进,不断地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它们用后来众所周知的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实时存货管理等方法提高生产力。

精益生产可能是日本式管理最重要的贡献,它在丰田汽车公司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丰田制造系统,丰田是50年代最早尝试精益生产的公司。精益生产基于这样的假设:时间的浪费是由不得不修复次品导致的,而资源的浪费则是由保留非必需的巨大存货引起的。精益生产的精华在于:其一,只生产所需的东西——适时生产而不是生产大量产品以防万一;其二,把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查员,有责任随时纠正错误;其三,按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流向看待公司,而不是把产品和生产过程孤立起来,由需求拉动生产,也就是按单制造。

某种意义上,精益生产应归功于戴明。战后,美国管理学者戴明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质量控制”的讲座,他和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在日本传播质量“福音”,他对日本工业乃至世界工业有着其他管理理论学家望尘莫及的影响力。戴明把他的质量观点浓缩到著名的“14点”中,其中第一点是“建立坚定不移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目标”,他把质量问题从工厂的车间转移到每个管理者的桌面上,他将之塑造成一种企业哲学。丰田公司是戴明理论的最佳体现,对此加里·哈默尔说,西方竞争者只是简单地重复丰田公司在过去40年所做的事。甚至有人这样说,如果西方工业早听取戴明的意见、像日本那样广泛运用他的方法,战后的工业历史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1980年,在名为“如果日本行,那我们为什么不行?”的电视节目中,年届80的戴明才被美国企业界重新发现。其后,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不断更迭的西方管理流行时尚最新的一种。美国公司也像日本人一样“视质量为组织的头等大事”,仿效1951年日本设立的“戴明品质奖”,美国也设立了布尔德里奇Baldridge国家品质奖。之后,在这一点上美国公司迅速赶上并超过日本,譬如摩托罗拉创造了著名的“六西格玛”,并把质量标准提得更高。

连续改进或改善(kaizen)是日本式管理的另一特点。改善的关键是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发现它们。大前研一也强调利用持续改进开发新产品的日本方式,日本企业对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推出新型号、各种产品快速更替。对他来说,创新的挑战是渐进的。持续改进的观点与精益生产非常契合,灵活、弹性的生产线使日本企业能很容易适应产品型号的快速变动,将创新包括进去。

精益生产和改善在整个80年代大行其道,汤姆·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中推崇着与日本式管理非常类似的观点——“管理者的成功源于将寻常的事情做得不寻常地好。”

日本企业在精益生产和连续改进上做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它们现在几乎变成劣势。在过去几十年里,日本企业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益,甚至到了无法变得更好的境地。虽然日本企业能持续地改进原有产品,使其更为智能、易用,但它在开发具有产业变革潜力的产品上却乏善可陈。所有的日本车看起来越来越相像,但是人们需要的是更简单、更为大胆的设计。用波特的话来说,“用残酷无情和思维单一的努力来争取最佳生产会导致竞争趋同……当竞争对手们在质量提高、时间循环或供应商等方面相互模仿时,竞争变成了沿着同一条道路的没有赢家的赛跑。”而相反地,通过与日本企业创建合资企业,西方企业早已掌握了精益生产的秘密,它们在其他方面譬如创新、战略方面的优势则凸显出来。 共识型领导

精益生产与改善是日本式管理的一面,共识型领导方式和注重长期目标等则是它的另一面。在《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理查德·帕斯卡尔和A·阿索斯总结了“7S结构”——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技能(Skills)、人员(Staff)、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体制(systems)、和作风(Style)。日本企业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们重视软性的“S”——作风、共享价值观、技能和人员,相反地,西方则将注意力集中在硬性的“S”上——战略、结构和制度。日本工业的成功促进了人们对软性“S”的关注,但日本企业的共识型领导方式并未被西方企业像精益生产那样效仿,而诸如终身雇佣制等促进员工忠诚度和团队凝聚力的方式则几乎被认为是完全错误的。不过,现在人们开始尝试着去认识这些独特的日本管理方式的价值。

日本公司领导方式的特点是寻求共识。在领导方式上,西方公司更像军队,有明确的命令线,在经理层和其他人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日本公司更像村镇公社,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它更强调达成共识和共同决策。这种寻求共识的基本假设是,达成意见的统一有利于决策的顺利执行,当然其后还有着更深刻的日本文化背景。通常来说,美国公司的老板显得傲慢与咄咄逼人,日本公司的老板则温和而又缄默;美国人生来是进行决策,日本人则更愿意让决策决定自己。日本人喜欢把领导力和空气做类比——它们对生命都非常重要,但都不可见和不重要。在日本企业的会议中,领导者可能完全保持沉默,而让他的部下争论某项决策的优点和缺点。在日本企业中,领导的艺术是遵从集体的意志,而不是用个人魅力领导组织。

寻求共识的领导方式也使得日本企业以独特的方式形成长期战略。在西方,公司战略通常都很清晰与明确,它们由专业的战略设计师进行规划,形成正式的计划;在日本,战略则随意得多,它由整个组织共同形成,以愿景和使命的方式表达,通常没有写在纸上的、精确的计划。大前研一认为日本企业这样的战略形成方式是与其终身雇佣、职位轮换制等管理模式一致的。终身雇佣使得核心员工能与公司的长期目标一致;管理人员晋升之前需先在各种不同职位经过多年的轮换,这使他们能进行全局性思考,对变动的抵触性也更小;每个人都必须从最基层做起的惯例使得高层主管清楚地了解企业基层的运行。这样的战略形成方式也使得日本企业不像那些美国大型企业一样拥有大批战略计划人员,相反,大前研一解释道,它通常只有一位具有天赋的战略家,他“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模式,潜心思考公司、顾客和竞争者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从而发展出全套指导行动的具体目标和计划”。

日本企业的非正式团体和非正式交流是达成共识、制定决策的基础。在日本,员工每天在下班后一起去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活动,周末员工常常到郊外开“策略会议”,实际上可能一起泡温泉。傅高义曾说,这些非正式团体的活动比强调得更多的禀议书决策制定系统、终身雇佣等对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作用更大。

不过,在日本跨国公司逐渐由出口产品转向海外投资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那里的日本企业里,日本式的共识型领导方式不再可行,主要原因是共识似乎只存在于日本人之间,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听外国员工的意见。在美国曾经有这样的说法,在日本跨国公司里存在着“米色纸天花板”,也就是只有日本人才可能升到某些职位上去,其他人都会像遇到天花板一样无法继续升职。尽管日本企业将其高效制造体系成功地移植到海外,但它们往往只是利用了当地雇员的手,而精明的跨国公司则应利用当地雇员的头脑。

日本企业之间由银行、供应商和相关领域公司组成的复杂关系网络被认为是其成功的另一关键因素,日本企业间大量交叉持股,形成所谓的企业联盟keiretsu,企业有着稳定的长期所有权结构。这种关系网络虽然可能有利于协作与竞争成功,但它对其他国家的企业经营几乎没有借鉴意义。而且由于缺乏来自股东的压力,日本企业“往往无原则地维持非盈利业务,而不是把资本重新配置到更具生产力的用途上去”,现在它已由推动力蜕变为发展的障碍。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6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完善卷包设备工艺质量控制系统点检制度,确保“金叶制造”产品工艺质量监控无死角。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系统点检网格化,确保设备质量监控持续有效。第一,由电气维修工对卷包设备质量控制点进行周点检的专业化点检,从专业角度检查设备质量检测是否有效。第二,每班由操作工使用特制质量缺陷样品对质量检测系统进行验证,让操作人员验证设备质量检测系统是否可靠。第三,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由操作工对质量检测系统再次进行验证,做到质控无漏点。第四,班中质量管理人员巡视机台质量缺陷产品剔除数据,出现异常及时处理,及早发现质量失控问题。第五,严控工艺指标验证。对品牌更换、设备日轮保维修后的特殊时段,严格检查卷烟机排出梗的梗中含丝量和烟支的丝中含梗量,保证两者均在工艺制度控制范围内。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7

关键词:国省道;公路养护;行车安全;日常保养

国省道公路养护工作一般由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县区公路管理局由当地基层单位进行管理,在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公路税收体制改革和养护机制的加强,基层公路管理局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公路养护管理,为人民、社会服务。公路养护分为大、小、中修复工程和改建工程,为了加强管理,小修保养分为了小修工程和日常保养两个方面,日常保养主要是起到维护作用。

1 公路日常养护的特点

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道路养护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全国各省市都开始不同程度的开展道路养护工作,形成了多种模式的道路养护方法,但是基本核心都是引入竞争体制,推进合作管理方案,实行共苦日常养护的市场化运作。

公路日常保养市场化运作方式是,通过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分开管理、养护的原则,将公路养护工作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签订工程合同承包给具有道路养护能力的企业单位。企业法人在签订合同后,开始成立施工小组实行合同管理按量计费。由此公路站的工作职能由生产型转变为管理型,主要负责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各项管理工作。

2 公路日常保养的内容

2.1 路面保洁。路面保洁是日常保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路面的整洁直接关系着路面保洁程度的好坏,是公路部门评价的首要标准。公众对路面出现的轻微病害和残缺不会那么注意,但是道路垃圾的随意堆放、灰层漂浮公众的反应会很强烈,职责道路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在道路日常养护中道路的保洁费用是占据最高比例的,由此可以看出道路整洁的重要性。加强路面保洁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投入,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省道路网不断的扩大,道路的密集以及公众对道路环境要求高的原因,需要国家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人员清扫、维护。其次,公路管理部门对道路路面的保洁管理应该向科学管理、统筹安排管理模式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人员、任务的分配,起到协调管理、指挥公职的作用。最后,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

2.2 保证道路畅通,行驶安全。公路是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以及物品的运输,因此道路的畅通以及行驶安全,是公路需要发挥的主要功能。国省道公路是道路交通的核心纽带,是服务地方是主要动脉,但是由于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车辆超重载物、承载物料漏散等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的畅通和行驶安全。

2.3 加强道路巡查和检查。道路的日常保养项目需要通过公路巡查,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证道路安全。根据我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公路经营企业应该按照国家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公路进行巡查,并制定详细的巡查记录。”通过巡查把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段、数量以及危害记录清楚、明白,并作为道路养护的参照。在巡查的过程中,巡查人员还可以通过拍照记录的方式。为道路养护参考提供图片资料一目了然,直接反映出问题,帮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3 公路日常养护管理的主要方面

3.1 合同管理。日常养护采用有企业承包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需要按照签订合同的要求进行道路的日常保养工作。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支付,以此提高企业对道路养护的重视以及质量。考核项目不能实行量化的方式,应该注重整体效果的审评。计量支付费用可以采用按类型计量的方式,如路面的保洁、污染物的清扫这一方面,采用日常考核评分的方式支付费用,支付费用的多少与评分多少成正比。对于容易量化的计量项目,可以通过派工单和验收单的方式进行管理。其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当日常养护项目出现问题时,道路管理部门对承包单位发出派工单,派工单位完成养护项目后,对质量过关的项目会发出验收单,以此作为凭证根据派发单和验收单的数量进行费用计量。

3.2 养护成本分析。日常养护工作由于经常会面临一些突发状况,因此有很多不可预计的因素造成公路管理计量困难。针对这一类问题需要做好成本预算的工作,进行养护成本分析。养护成本的分析包括在养护项目实施过程中使用的人力、机械设备、材料等因素,进行跟踪性的数据记录实施单价统计。这项工作可以与日常养护巡查工作结合起来呢,减少人员的调动以及浪费人力。成本分析体现出现代道路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对养护项目定价、招标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当然,进行成本分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是无法达到较好的分析效果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人力资源充足的成本分析小组。

3.3 档案管理。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条例规定,日常养护应该严格按照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对公路日常保养工程形成的资料、数据及时的归档。档案的统计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不得有承办部门以及个人进行分散管理。另外在建立纸质档案的同时,还应该录入电子的档案。

4 国省道公路养护管理的关键点

4.1 加强国省道基础调研与管理。公路养护以实际路面情况作为基础,实际使用情况作为重点,针对实际的道路情况制定养护管理计划,能有效的解决道路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养护资金、人员、设备的有效利用。以此作为重点,国省道公路养护部门应该加强路面基础情况的调研,整理道路问题,结合通车流量以及行驶状况,提高道路日常养护措施延长公路的使用年限。基础信息的调研需要结合多方信息,因此需要加强管理来进行合作。建立一个严谨的信息调研管理系统,提高调研信息的准确度,促进国省道公路养护工作的科学开展。

4.2 加快公路养护施工设备管理。道路养护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因此公路养护单位大部分施工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机械设备的闲置就是对资金、设备的浪费,影响着整个公路养护单位的资金投入。机械设备由于季节性的影响不能得到及时的使用,缺乏科学性的养护会影响下一季的养护工作,造成恶性循环。为了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障公路养护单位设备使用的可靠性,公路养护单位应该建立科学的设备管理体系。根据制定的公路维修计划,加强闲置阶段的设备养护,保证设备安装以及资金投入安全。

5 结语

现代公路的发展以及我国现代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使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满足现代公路管养的需求,公路养护单位应该加快建立道路养护管理体系,促进国省道公路养护行业的科学发展,提高公路养护质量保证人民的安全行驶。

参考文献

[1] 宋北仑.公路养护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分析[J].公路管养资讯,2011(3).

[2] 周卫国.公路养护新技术应用及施工管理[J].交通科技,2011(2).

日常管理的要点篇8

牤牛海园区园林管护大队始终坚持工作至上的原则,不断加强‘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态教育,严格遵守内部制定的【管理手册内容】,工作标准是;园区整洁常态化,作业流程规范化,操作内容微视频化,强化源头管控。结合牤牛海园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就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日常重点工作列出十项作业内容

1、日常清理作业

2、交汇处路口作业

3、公路沿线作业

4、路面清扫作业

5、上门回收服务作业

6、上门服务作业

7、安全处理作业

8、绿地/修剪作业

9、机具设备检修作业

10、其他临时处理作业

二、具体实施步骤与流程

1、日常清理作业

每天对园区内的白色垃圾,各种杂物等清理两次,管控好源头。

2、交汇处路口作业

对园区两个公路交汇处路口周边和路面,每天最低清理两次,特殊情况下实时巡查清理。

3、公路沿线作业

对辖区内的公路两侧的白色垃圾等坚持三天清理一次,特殊情况下随时随地清理。

4、路面清扫作业

随时随地清扫路面,每天都要巡查,并且严格管控源头。

5、上门回收服务作业

对投放的垃圾箱回收点,两天上门回收一次,特殊情况下随时随地回收。

6、上门服务作业

经常对园区企业和产生白色垃圾较多的个人住户等源头,上门宣传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排除突发性质的基本救援服务等,履行社会责任义务。

7、安全处理作业

对回收的白色垃圾等定期安排安全处理工作,选择焚烧或者深埋等。

8、绿地/修剪作业

绿地平整,修剪,绿化等,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内容,

9、机具设备检修作业

对所使用的工具/机具设备等,在自身能处理的情况下,要定期检修,

确保使用过程中安全第一,延长使用寿命。

10、其他临时处理作业

日常工作中,遇到有破坏园区环境整洁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好。

三、日常管理模式

1、全面实施园区整洁常态化管理,

2、日常工作中建立【工作日志】台账,各中队和工人小组,每天要认真做好工作日志记录,保证当天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的汇总,方便大队内部检查。

3、日常工作操作内容,全面实行微视频管理,对每一项工作内容拍小视频上传大队工作群,大队根据小视频的相关内容整理后推送局机关群共享。2021年要进一步修改【管理手册内容】,达到剧本式工作模式。

上一篇:深入学习政治理论范文 下一篇:柏拉图的政治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