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报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4-03-06 16:09:08

日常报告制度

日常报告制度篇1

一、提高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作为通用经济语言,会计的计量深刻地影响着价值创造的结果与效果,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加依赖会计信息,来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活动,做出投资决策。对企业内部管理而言,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信息使用者而言,它又是连接政府、公众、投资人、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的纽带。没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企业就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就得不到合理保护,市场风险就得不到有效的防范和化解。

同时,会计信息是全行经营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最终体现,会计信息问题,反映了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而绝不仅仅是记录和报告问题,仅凭会计部门的力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全行上下、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能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在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全行的角度,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各负其责,标本兼治,才能为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才能保证各项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省分行在会计信息质量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依法治行为主线,狠抓认识的统一,自1999年以来,在全行深入持久地开展依法治行活动,对全行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违规现象进行彻底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法依规经营、按章按制操作的观念深入人心,会计人员依法依规核算的意识更是得到加强,从根本上消除了假表假账现象生存的土壤。尤其是2003年以来,为凸显会计信息质量在全行经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省分行连续两年,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做为全行的基本工作目标,写入了分行年度发展规划。全行上下对会计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会计人员做好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

二、依托三级管理架构,严密实施会计信息动态监控

会计信息以原始交易为基础,会计核算必须真实地再现原始交易和事项,才能形成可靠的、有用的会计报告信息。近年来**省分行一直致力于从源头抓起,以省分行、二级分行、基层支行分级实施的三级管理架构为基础,加强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控管理,提升会计核算质量,夯实会计报告工作基础。

(一)建立严密的总账监控制度,加强总账信息的动态监控

为了强化基层机构账务信息监控,对核算差错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省分行建立了总账监控制度和账务联系书制度。由省分行和二级分行指定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总账审查人员,一是按照总账审查要求,每日对总账信息中反映的会计科目使用准确性、科目匹配性、表内与表外科目的勾稽关系、期初与期末余额的衔接等,进行详细审核,加强日常对总账的动态监控。省分行将当日审核发现的错误以“账务联系书”的形式下传二级分行,要求其在日终前进行更正,做到当日问题当日解决。二是重新规范现金出纳业务统计月报表、外币现钞业务统计月报表的填报要求,强调报表信息中期初、期末、日均的库存现金、外汇现金余额与总账的一致性核对。三是加强对总账变化情况的动态分析,掌握、研究重点关注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变动趋势,实现对总账的动态趋势监控。

为便于对全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避免核算差错的重复发生,省分行会计结算部定期对全行会计核算质量进行统计,对核算差错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做为工作交流材料在分行网站上,供各级会计人员参考学习,对基层机构提升会计核算质量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004年省分行会计部共审查本、外币总账数据300次,下发工作提示400次、审核二级分行整改反馈1000次、纠正核算差错500次。通过不间断的日常总账数据监控,**分行日常会计核算差错得到有效控制,会计核算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在管理中强化二级分行对会计信息的传承与监督

二级分行在会计信息的管理控制链条中,有着突出的承上启下作用。在日常信息管理中,**分行着重强化了二级分行的以下职能:一是在组织进行对辖内机构总账信息监控的同时,及时将省分行针对总账审核每日下发的“账务联系书”提示问题进行整改。二是加强对辖内机构WDD系统运行情况的即时监督,对于每日运行中发生的总分不平情况、省分行下发的异常情况错误清单列示内容及时进行调查处理。三是结合会计稽核中心稽核情况,加强对辖内机构、网点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及时纠正核算差错,保证核算信息的真实、准确。四是强化扁平化管理下对总账信息的二级汇总管理,严密组织市区内扁平化管理网点总账数据的采集汇总,在此基础上加载辖内支行总账信息进行二次汇总,并着重加强对非自动统计信息的采集以及审核确认,包括表外补充资料的采集、审核,确保非自动统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以委派会计主管的组织与监督为基础加强基层控制,将会计信息质量控制关口前移

**省分行自2003年起,在辖内全面实施了基层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通过制度的实施变更会计责任主体,明确会计主管相对独立地位,彻底改变了会计主管从属于基层机构负责人的局面,有效地避免了同级监督同级产生的规章制度虚设、管理职能弱化的问题,充分发挥委派会计主管“监督、规范、指导、桥梁”作用,健全平衡制约与监督机制,从基层抓起,强化二级分行对基层机构的会计监督和对前台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组织、管理,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确保上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有效实施,严格把好会计信息入口关,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同时,加强对委派会计主管的考核管理,将会计核算质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做为会计主管工作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激励与约束并重,促使会计主管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管理。2004年,各行的委派会计主管在日常会计管理、新系统上线运行、消化历史包袱、重组建账分账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辛勤工作,组织、带领基层会计人员,建立起了把守会计信息质量关的坚实的第一道屏障,从源头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三、以制度约束行为,不断加强建章建制

强化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内部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规范化的标志,制度的缺失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无序和混乱。会计结算部将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规范会计报告业务管理的切入点,通过不断努力,已初步建立了业务管理办法与内控管理办法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会计报告制度体系。近两年来,通过对总行有关会计报告方面规章制度的梳理,结合实际,细化、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重点对本外币主要会计报表的报表要素、填报口径、考评办法、报送程序以及总账审查等进行了规范,使全省会计报告工作的各个环节均有章可依。一是根据总行的《会计报告管理办法》制订下发了《**省分行会计报告管理实施细则》,做为统驭会计报告工作的核心制度,对会计报告工作的整体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二是制定下发《关于规范报表填报口径的通知》、《关于规范外币报表填报要求的通知》、《会计总账审查要点》、《会计报表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定,并根据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及时对考评办法和总账审查要点进行修订,保证了制度的客观性、科学性、约束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会计报告工作质量

信息技术已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会计领域,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会计业务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提高会计总账审核的工作效率与效果,利用科技手段提高会计信息审核质量,近年来,**省分行先后开发了“总账数据日常审核系统模版”和“总账数据月度审核系统模版”。

1.重组改制以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会计部对总账审核、监控的密度在不断加大,单纯依靠人工审核的方式,审核质量和效率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全省会计报告工作发展的瓶颈。为提高会计报告工作科技含量,加强会计报告信息质量控制,会计结算部经过与技术部门沟通,根据总行下发的《会计报表编制和审查手册》,结合日常总账审核特点,开发了“总账数据日常审核系统模版”,实现了对所辖27个并表单位一、二级会计科目的直接监控,并重点加强了会计科目间勾稽关系、科目余额匹配性、表外资料、禁用科目、外币专用科目等审核重点的监控。“总账数据日常审核系统模版”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日常总账审核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原来人工需要一、两天的工作量,借助“总账数据日常审核系统模版”仅需一、两个小时,使总账监控人员从繁重的总账审核工作中解脱出来,从更高层次上完成对数据的分析和深加工,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有用、真实的信息支撑。

2.利用月度总账审核对系统内往来资金和利息进行核对,对重要会计信息的时点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监控,是防范会计风险、保护资金运行安全、检验会计核算信息的重要手段。月度总账审核的内容比日常总账审核更全面、技术要求也更高,提高月度总账审核的效率和质量是**分行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解决的问题。在日常总账数据审核的基础上,针对月度审核的要点,**省分行开发了“总账数据月度审核系统模版”,重点对所辖40个并表单位系统内往来资金、利息进行一致性审核,及时发现所辖分行系统内往来资金、利息核算问题及其他不符事项原因,确保系统内往来资金、利息的安全。

五、狠抓会计技能培训,促进信息质量提升

会计报告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会计核算质量,而会计核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执行能力和操作能力高低,取决于会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能的综合业务素质。因此,加强会计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履岗能力至关重要。2004年,**省分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对会计报表编报人员进行素质培训,有力地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1.对重点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这些业务骨干的辐射作用,引导全体会计人员树立重视知识的学习精神,逐步培育起健康向上、勤奋务实的学风。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座谈讨论等方式,对二级分行管理人员和报表审核、编制人员集中进行封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银行会计核算制度、总账审核方法、报表编制要求和审核技能等。以这些人员为基本师资力量,组织二级分行进行业务转培训,引领全体会计人员提升会计信息管理专业技能。

2.延伸培训触角,采取网上互动式培训。网上互动式培训是省分行对常规性培训的有益补充,在WDD上线、年终决算、建账分账、审计报表填报等重要的、阶段性的工作开展过程中,省分行依托会计结算部“会计经纬”网页和企业网邮箱对工作重点、难点进行答疑,以帖子或邮件的方式。并注重通过电子邮件及时了解所辖分行的疑问,进行一对一的解答。2004年WDD上线后,省分行针对性地收集各类问题集中进行答疑7次,有效解决了WDD上线后日常核算差错激增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年终决算过程中,针对二级分行提出的报表编制和决算软件使用的问题,省分行下发了6次决算答疑,确保了全行决算工作如期完成。

3.结合日常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会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升。年初针对集约化经营管理改革后会计人员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对2000名柜面人员进行城综网操作强化培训。组织业务技能考试三次,参考人员24,000人次。组织外汇核算业务操作技能跟岗培训9批,初步组建起全省外汇会计骨干队伍,稳定了外汇会计核算管理局面。举办建账分账及新制度培训班,指导各行建账分账及新制度转轨工作。组织部内员工集中进行业务学习20余次,促进员工业务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尤其是职业素养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使员工初步具备了职业人的思维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力和执行力。

六、加强考核监督,夯实管理基础

(一)严格实施会计报表考评,不断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多年来,**省分行坚持不断完善会计报表考评机制,严格考评要求,认真组织考评工作的实施。对全行的会计报表编报情况进行按季度考评,对决算报表按年度考评,将各种报表按照信息批露的影响力大小确定不同权重,对考评进行加权汇总,以行发文的形式组织考评结果通报,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全年会计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考评着重对每季度会计核算和报表编报中出现的共性错误、典型错误现象和成因进行剖析,对屡犯屡错的分行加大处罚力度,对报告质量高、进步快的分行进行通报表扬。在近年来省分行对各二级分行会计工作的考核中,会计报表考评结果所占权重逐年提高。各二级分行也根据省分行要求,全部制定了相应的报表考评办法,并将考评结果与绩效考评挂钩,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二)加大检查督导力度,以查促改,强化会计信息管理基础

将对会计报告质量的控制融入到日常会计检查中,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省分行会计部每次组织对下级机构的会计检查,会计核算、会计报表是必查的重点内容。组织检查过程中,注重会计检查人员与会计报表编制、总账审核人员的结合,将会计报表编制、总账审核中发现的问题、纠正的问题带到检查中,将检查中发现的需在日常会计信息审核管理中关注的问题及时反馈会计报告管理人员。去年,仅省分行会计结算部直接组织的会计检查50批、检查基层机构305个次,对被查单位逐一下发整改通知,责令其限期整改,并要求各行将整改过程、整改结果、责任人处理情况逐级上报至省分行。对于各批次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共性问题等,及时汇总通报,要求各行举一反三、自查整改。

2004年WDD上线后一段时间内,**分行会计信息一度差错较多,出现会计报告质量下滑的情况。为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省分行会计结算部组织四个专项检查小组深入基层进行督导检查。通过现场调研、专题研讨,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研究制定相关措施及时予以处理解决,指导各二级分行不断改进工作,在短时间内遏止了会计信息质量下滑的趋势。

正是这种督导检查工作和会计报告工作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形成了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良性循环,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警示谈话制度

警示谈话制度主要是对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二级分行主管行长、会计部经理进行警示、告诫的一项制度,依据是会计报告信息审查、总账信息审核、会计检查中发现问题情况。在2004年建账分账期间,**省分行先后对个别严重影响全省工作进度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二级分行主管行长、会计部经理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警示谈话,极大地触动了二级分行领导,对各行会计报告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发挥团队精神,集思广益,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会计信息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各级会计机构和全体会计人员共同努力。在工作中**分行注重激发各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倡导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增强和发挥组织效率,整体联动,齐抓共管。一是在日常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注意发挥会计团队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广大会计人员的能动性,通过座谈讨论、实地调研、下发问卷等形式,征集、吸纳各级会计人员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形成合力。二是注重引导、培养各级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执业意识和职业理念,增强工作责任心,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取得了“一人对一岗,岗岗求实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效果。三是切实树立为下级、为基层服务的观念,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基层工作存在问题,真正体现上级为下级服务、下级对上级负责的管理要求,相互协调促进。四是注重发挥各级会计业务骨干的智慧和专长,通过骨干力量凝聚会计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八、积极探索推进会计报告问责制,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内控机制

(一)积极探索、建立会计报告问责制,保证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报告信息以“决策有用性”为根本目标,而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要素。实施会计报告问责制,就是建立层层负责的制度,一层对一层、一级抓一级,保护和激励会计人员依法核算、规范操作,强化会计的监督作用,从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各个环节防范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实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目前**省分行制定了《**省分行会计信息责任认定办法(试行)》(又称《会计报告问责制》)。会计报告问责制,以制度的形式对会计信息报告的职责分工、责任追究的范围进行界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分类,从会计信息产生和编报、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采集和传输、历史数据返还系统维护等方面,对会计报告信息责任进行明确,对责任认定程序进行规范,哪一级出了问题,追究哪一级的责任。

《**省分行会计信息责任认定办法(试行)》下发执行以来,已收到明显效果,总账审核发现,各行上报总账信息差错率较去年同期下降80%。

(二)适应重组改制信息披露要求,加强会计信息管理版权所有

抓住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等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要素,积极贯彻总行加快建立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要求,坚持按照信息披露要求,积极整合业务系统,下大力气解决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问题,充分实现会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并不断完善会计信息报告考评体系,以发展的思维,定期组织会计信息报告考评,促进会计信息报告质量的持续提升。

日常报告制度篇2

(一)完善了审计报告的定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所称审计报告,是指注册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产生的非常重大和广泛,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因此将“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修改为“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二)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承担的责任更加明确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界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相当部分的执业人士认为,如果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是真实的;法律界则认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应是审计结果的真实,不能说审计过程真实就是审计报告的真实。从国内外审计实践看,由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存在通同舞弊的可能,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业务,并尽到了应有的职业谨慎,出具的审计报告仍然可能是失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的法律通常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免责条款。因此,修订后的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但不提及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以避免注册会计师职业界与法律界的理解差异。此外,原审计报告准则对审计报告合法性的定义过于空泛,因此也一并删除。

(三)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的标准审计报告格式包括范围段和意见段。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使标准审计报告格式由两段式改为三段式,有助于审计报告使用人更加清楚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范围和性质。与原审计报告格式相比,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时,应删除引言段中对其责任的描述以及范围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范围通常受到了限制,未能完成必要的审计工作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不应在审计报告中出现审计责任、审计依据和已实施的主要程序等内容。

(四)明确了审计报告日期的含义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审计报告日期是指注册会计师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界普遍将完成外勤审计工作的日期理解为撤离被审计单位审计现场的日期,而该日期往往早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签署会计报表的日期,这样就导致在会计责任尚未明确时注册会计师就已承担了审计责任,颠倒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因果关系和时间顺序。修订后的准则删除了“外勤”二字,将审计报告的日期明确为完成审计工作的日期,即注册会计师完成了所有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日期。

(五)删除了审计报告意见段中的“一贯性”

一贯性是指会计处理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从审计和实务看,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则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则不用提及。因此,修订后的准则将意见段中的“一贯性”删除。

(六)严格规范了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的具体情形

原审计报告准则规定,当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时,如认为必要,可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这条规定给某些注册会计师随意操纵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留下了空间。近年来,在实务中存在着把应当发表保留甚至否定意见的事项简单地放到意见段之后予以说明、以披露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给会计报表使用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严重降低了审计报告的有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通行的作法,规定除特殊情况(持续经营和其他重大不确定事项)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以免会计报表使用人产生误解。同时还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这样将进一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效遏制以强调事项段代替发表意见的行为,对规范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七)将“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会计报表的编制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这既符合我国国情,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但“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内涵尚需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直接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判断企业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和公允的直接依据和重要尺度,而且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已经体现了《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主要精神和重要原则。因此,我们将“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改为“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八)其他方面的修订

1.将“拒绝表示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避免了原来用词的生硬和主观印象。

2.删除了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和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被审计单位”的定义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会计报表审计》中作了规定,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已经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作了描述,因此删去。

3.删除了有关审计差异的调整、期后事项和或有损失的处理等内容,使审计报告准则的规范内容集中在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类型上,而将上述内容放在《审计报告指南》或由其他审计准则项目来规范。

4.根据法律专家的意见,对结构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总则”和“一般原则”合并,将适用范围从“总则”移到“附则”。根据谁制定谁解释的法律原则,删除了原来的解释权条款。

5.将审计报告的收件人进一步明确为注册会计师按照业务约定书的要求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

6.将原来的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条款进一步细化,分别表述为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7.将出具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前提条件进行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加突出了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运用。

关于总则

(一)制定目的和依据

本准则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格式和类型,制定依据是《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是指审计报告包括的要素及其内涵;类型是指审计报告的种类;格式是指各种类型审计报告的式样。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依存,构成了规范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审计报告的定义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它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注册会计师遵守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实施了审计工作。而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以及相关附表。

需要指出的是,本定义只是为了照顾已形成的习惯,并不完全符合审计理论。在我国审计实务中,通常将无法表示意见理解为一种意见类型,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准确的理解。根据审计理论,无法表示意见是指注册会计师无法对会计报表是否合法与公允反映发表意见,因此它不是一种意见类型。例如,美国《公认审计准则》“报告准则”第四条指出,报告应当包含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意见,或声明不能发表意见。《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审计报告也给出了类似定义,规定审计报告是指一份文件或记录:(1)该文件或记录是审计后编制的,为满足证券法规对发行证券公司的要求;(2)在该文件或记录中,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报告或其他文件发表意见,或声明无意见可表达。由此可见,更准确的定义应为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文件。而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构成了四种审计报告类型,而不能笼统地说四种意见类型。

(三)形成意见前的要求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应当完成以下程序,以最终复核与评价由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作为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基础:(1)复核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审计工作是否按照审计计划完成,并根据发现错报的领域判断原审计计划是否存在缺陷。如果认为获取的审计证据不足以对会计报表认定形成结论,注册会计师有两种选择:或者获取额外的审计证据,或者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2)确定会计报表整体的反映是否恰当。注册会计师复核的重点是对试算平衡表中重要账户进行测试,核实总账余额的准确性。(3)复核审计中发现的错报。对审计中发现的错报,只要重要,就要提请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整,并相应地调整试算平衡表。对于不重要的错报,要进行汇总,并评价总额是否重要。当累计错报超过重要性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被审计单位修改会计报表,直到满意为止。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4)复核工作底稿。任何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应当由其上一级负责人进行复核。例如阅历较浅的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由高级审计人员进行复核;高级审计人员编制的工作底稿通常由经理进行复核;负责审计项目的合伙人复核所有的工作底稿,重点是经理编制的工作底稿。

(四)对审计报告的责任

注册师应当根据由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对会计报表整体的意见。所谓会计报表整体,就是审计涉及的全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会计报表附注以及相关附表,而不是特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交易。无论出具标准审计报告,还是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都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

(五)审计报告与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一旦在审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就表明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责任。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表明了对会计报表实施的审计工作和结论,因此,审计报告应当后附已审计的会计报表,以防止被审计单位替换、更改已审计会计报表,或审计报告使用人在缺乏已审计会计报表的情况下产生误解。

(六)审计报告依法具有证明效力

根据《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依法执行审计业务出具的报告,具有证明效力,因此,无需经其他单位审定。

关于审计报告的基本

(一)审计报告的要素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如果要素不完整,审计报告就会出现缺陷,其效力就会受到怀疑。标准审计报告的要素包括八项,非标准审计报告的要素则视报告类型不同而调整,其中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通常在意见段之前有一个或多个说明段,用以说明发表意见或无法发表意见的原因。

(二)标题

从国外情况看,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标题应当带有“独立”字样,并在标题中使用“独立审计师”(注册会计师),以使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区别于由其他审计师(如内部审计师和政府审计师)出具的报告(因为这些审计师不必遵守与独立审计师相同的职业道德要求),同时使会计报表使用人清楚了解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工作在各个方面是没有偏见的。我们在修订时曾设想在标题内增加“独立”字样,但考虑“审计报告”已广为公众所接受,不增加也不会产生误解,因此,最后采纳了专家的意见,未作变动。

(三)收件人

审计报告通常致送给被审计单位的股东或者董事会。注册会计师应当与委托人在业务约定书中约定致送审计报告的对象,以防止发生分歧或审计报告被委托人滥用。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第700号—审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报告》第七条的规定,审计师的报告应当按照业务约定书具体情况和当地法规的要求恰当致送。从国际审计准则要求看,当地法规(local regulation)是注册会计师致送审计报告应当考虑的一个因素。但我们查阅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尚未发现有关致送审计报告的规定;即使存在这方面的规定,注册会计师通常也会与委托人在业务约定书中载明,防止发生歧义。因此,没有增加“当地法规”这一要求。

(四)引言段

引言段是指审计报告中用于描述已审计会计报表以及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责任的段落。开头应说明注册会计师从事的是一项审计工作,并描述两方面内容:(1)已审计会计报表。应特别注意的是,审计报告中提及的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名称、日期或涵盖的期间应与后附的经管理当局签署的会计报表一致。(2)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各自的责任。《会计法》第四条和第二十一条明确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签章程序,还明确了管理当局是单位对外提供报告的责任主体。《注册会计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

(五)范围段

在我们参加最近几次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会议上,相关准则修订任务组的专家对该措辞的意图是“向读者传递审计师并不检查每笔交易和支持凭证”(to convey to readers that the auditor does not examinee very transaction and supporting documents)。此外,我国地区《审计准则公报——财务报表查核报告》第十四条规定:“查核报告应说明查核工作系包括以抽查方式获取财务报表所列金额及所揭露事项之查核证据”。因此,从中文的理解角度,“抽查”的涵义更为恰当。评价管理当局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时,注册会计师既要评价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作出的重大会计估计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考虑是否符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这样,评价会计报表的整体反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着眼于会计报表整体,而非独立的每个账户或金额。

第三,审计工作为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提供了合理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全部审计程序后,有必要将所获取的各种证据综合起来,对会计报表是否合法与公允作出一个总的结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注册会计师总是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不断将获取的证据综合起来,而最后的综合不过是审计程序结束时的一个而已。因此,如果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一定是完成了审计工作。

(六)意见段

审计报告的意见段,是指审计报告中用于描述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的段落,表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意见,而不是对事实的绝对保证。注册会计师需要在意见段说明两方面的:一是会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即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是指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包括《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问题解答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会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公允反映,是指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下列条件:(1)会计政策的选用和重大会计估计的作出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并且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2)会计报表使用人判断或决策的事项均已得到恰当地表达和披露;(3)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信息已经得到合理的分类和汇总;(4)按照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反映了交易和事项的实质。

(七)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及盖章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有利于明确法律责任。《财政部关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上签名盖章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会[2001]1035号)明确规定:

“一、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健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及各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在审计报告上签名盖章。

二、审计报告应当由两名具备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并经会计师事务所盖章方为有效。

(一)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一名对审计项目负最终复核责任的合伙人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二)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或其授权的副主任会计师和一名负责该项目的注册会计师签名盖章。“

(八)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

审计报告除了应由注册会计师签名并盖章外,还应载明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和地址,并加盖会计师事务所公章。因为根据《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由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受理并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注册会计师在载明会计师事务所地址时,标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的城市即可。因为审计报告通常载于会计师事务所统一印刷的、标有该所详细通迅地址的信笺上,无需再在审计报告中注明详细地址。另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在主管登记机关管辖区内,已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不得相同。因此,在同一地区内不应出现重名的会计师事务所。

(九)报告日期

日常报告制度篇3

及时、准确、有序地做好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我市市场价格动态,为政府积极防范和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切实稳定市场价格秩序提供信息支持。

二、依据

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规定》和《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监测预警和应急监测工作实施办法》及《云南省价格异常波动监测应急预案》、《××州价格监测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行政区域内因重大灾情、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价格监测预警。

四、工作原则

(一)快速反应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监测点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第一时间作出预警,第一时间向市价格监测中心报告,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二)属地负责原则。出现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乡镇价格监测点负责对本区域内的价格民动情况进行监测,其他监测定点单位按照市价格监测中心给定的价格监测报表及时上报,如价格异动涉及所监测品种的,要随时上报价格信息及购销动态。

(三)各点联动原则。价格监测应急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施。当发生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和突出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时,各个价格监测点单位要迅速响应,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努力形成信息共享、点点联运的工作格局。

五、组织体系

(一)组织指挥

县发改局价格监测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因重大灾害、疫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动预警工作预案及组织实施工作。成立价格异动监测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刘军局长担任,副组长由陈红欣、杨进辉担任,成员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各乡镇价格监测负责人、县直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组成。

(二)应急工作机构职责

1、制定、修改、启动和实施价格监测预警方案和应急监测工作预案;

2、统一部署、指挥全县的价格异动应急监测工作;

3、负责全市重大自然灾害、商情和突发事件后的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收费、汇兑和本预案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4、当发生价格异动后,进行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上报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等异常性情况,及时发现和报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5、价格监测机构负责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信息的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并负责对所辖区域内价格异动后价格监测预警的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其它相关领域的市直价格监测点负责本单位的信息采集、整理和上报工作。

六、应急监测的内容

因重大自然灾害、商情、突发事件等因素引起的价格异常波动后,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动态、社会反响等。

本预案实施应急监测的商品主要有:粮油、饮用水、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

工、农业生产资料、居民日用工业消费品等商品价格波动,主要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执行。

七、应急价格监测的时机

1、当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征兆或已明显波动时;

2、当市场价格异常已经发生时;

3、国家或省、州政府依法实行价格干预措施时;

4、国家依法对我县价格紧急措施时。

八、应急价格监测工作制度

1、市场巡视。建立市场巡视制度,按照平时调查和紧急状态下密切监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市场舆情、供求、价格的巡视工作。紧急状态下,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各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指定专人每天对市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密切监视市场情况,确保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报告。

2、预警和应急值班。实行预警值班和应急值班相结合制度。

各个价格监测点平时固定电话实行8小时预警值班,移动电话要随时有人接听,信息报送网络8小时正常运行;紧急状态下,实行节、假日值班,固定和移动电话要安排专人24小时正常运行,确保监测信息上传下达,快速处置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3、预警报告。要加强日常价格动态的监测工作,对发现的可能发展或引发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应立即向本级价格主管部门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做出报告,其他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负责人直接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在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因素的情况下,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实行一天一报告制度。

4、应急监测报告。当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发生后,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应根据市价格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立即应急监测预案,安排专人对异常波动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每天定点监测和市场巡视,24小时密切监测市场开发部,分析价格趋势,并每天报告当地市场商品和服务价格异动情况、趋势及已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对策建议等。监测报告每天上午11时前报出,并做好紧急情况的随时报告工作。

九、应急监测的等级界定

根据价格异常波动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影响力的大小等情况,本预案分为一般价格异动监测、较大价格异动监测、重大价格异动监测。

(一)一般价格异动监测。指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平均涨落幅度超过正常情况。如蔬菜价格变动幅度超过30%;食用油、副食品、生猪、鸡蛋、城市居民日常用工业消费品零售、能源、工业生产资料等价格变动超过10%;城乡居民服务、成品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幅度超过5%时,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加强市场价格动态情况巡视工作,及时发现和报告价格波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按照价格监测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市价格监测中心。

(二)较大价格异动监测。指在局部区域内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群众的消费心理发生恐慌,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发生地的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要24小时进行监测,每日11时和16时以前,向县政府和县级价格监测中心报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

(三)重大价格异动监测。全县发生重大疫情、严重自然灾害及其它重大突发事件时,市场出现的抢购、争购、货源断档、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时,县价格监测中心立即确定临时价格监测点,知价格监测点根据规定的报告品种及市场异动的商品自动进入预警状态并及时做出报告。各监测定点单位应当开展24小时价格监测,定岗定职,实行一日一报和随时报告制度,监测定点单位密切关注价格波动品种和整个市场价格变动幅度、原因及影响和发展趋势,了解商品的供求变化情况,发现新的波动苗头及时预警上报。由县价格监测中心将每日的市场价格监测分析情况向县委、县政府报告。对市场突发事件应立即向上级机关报告。

十、应急价格监测奖惩措施

(一)当价格异常波动结束后,县价格监测中心要全面总结经验,对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和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价格监测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严重的予以相应的处罚。

1、不按本预案规定和应急工作要求实施价格异动应急监测措施的;

2、虚报、虚报价格异动警情的;

3、不遵守保密制度,泄露秘密的;

4、拒不承担应急监测任务或提供应急资源的;

5、不坚守岗位,的;

日常报告制度篇4

建立健全、组织实施各项防控工作制度和措施,防范甲型H1N1流感在学校内发生传播。开展甲型H1N1流感基本常识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学生、教职工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校园环境的整治力度;认真落实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消毒等制度;强化报告意识,完善防控、停课的应急预案。

二、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校长

副组长:保健员

组员:各班班主任

三、全体教职工严格落实“五早”要求,对于可能发生的流感疫情做出快速反应。

1、要早发现。

要坚持实行晨检制度。在本学期的日常安全检查记录本上做好记载,每天早晨由班主任到班级中检查学生到校情况,必要时要测量体温;每天保证半小时以上的教室通风时间;加强对教室、食堂等校内场所的消毒工作,尤其是学生接触的公共教学设施、公共用具要加强消毒,及时消除校内外垃圾堆和卫生死角;建立缺课登记制度,班主任要及时落实学生缺课的原因,并对生病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学生假期、双休日、节假日结束返校时,班主任需对学生逐一进行晨检。

2、要早报告。

出现疫情时,要第一时间隔离学生并报告学校有关领导,同时及时告知学生家长。

3、要早隔离。

一是对疑似病人要及时隔离,并通过家长将其送往医院诊治,严重者直接拨打120将其送往医院;二是对密切接触者要实行隔离,通知家长接回家观察或到医院检查。当一个班级出现一例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整个班级应该停课。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痊愈后需持正规医院的证明并经学校教师检查确认后方能返校习。

4、要早治疗。

发现疑似病人,必须及时通知家长将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5、要早处理。

要配合区疾病控制中心等相关医疗部门,做好疫情检测和发生原因分析,并配合有关部门对疑似患者或患者住所及所到场所进行科学消毒处理。

四、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系统,在学校建立因病缺课症状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建立晨检、消毒、隔离制度,重点实施对体温38℃以上、伴有咽痛或咳嗽之一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测,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保健员、班主任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病症排查,必要时要采取进一步措施。

2、重视信息的收集。要与当地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联系,收集本地及周围地区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

1、学校召开甲型H1N1流感防控专题会议,指定疫情报告责任人,我校由保健员负责每日疫情防控报告。

2、严格执行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程序,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出现疑似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学校领导小组必须马上启动本校应急预案,校长第一时间(2小时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3、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及相关科室平时要加强日常工作,各负其责,一旦发生疫情,按小组责任分工保证工作迅速到位。

4、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迟报、谎报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有违反者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五、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急响应

学校一旦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做出应急响应。

(一)启动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疫情通报。

(二)学校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必要时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三)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

(四)发现疑似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要及时与卫生、疾控部门联系,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教室、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做好消毒工作。

(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办专题黑板报,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六)如果疫情加重时,学校要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发现异常者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疗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七)在疫情加重时,学校不得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应暂缓进行;并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实施全面或部分停课。

日常报告制度篇5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平安常熟”奋斗目标、“虞山镇镇属学校安全检查细则”,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积极性,大力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切实加强管理,把学校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防止各类事故发生,切实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的安全与健康,努力创造良好稳定的教育环境。

二、工作要点

1、把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学习、及时贯彻上级有关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总结阶段性安全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部署下阶段安全工作。

2、认真执行学校制订的“星城小学校园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教师护导值日制度”、

“食堂管理制度”、“饮食卫生制度”、“门卫安全保卫制度”等,使安全工作制度化。

3、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校舍安全、用电安全、设施安全、网络安全、饮水、饮食安全、人身安全等教育。在校内主要结合课堂教学、黑板报、画廊、“红领巾广播”、课外活动和日常的思想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在校外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安全教育。在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中,通过升国旗仪式、专题性的教育讲座或报告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基础文明教育、法律常识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小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工作的意见》、《苏州市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我国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

4、经常进行校舍安全自查并作好记录,发现校舍有渗漏、开裂等情况马上向校长汇报,及时请专业人员检查、鉴定,及时维修;对鉴定危险的房屋设施立即停用,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每月进行一次校园安全文明检查,保证学校消防设施、水电、活动场所、周边环境、体育设施、大型玩具等没有安全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6、发动全校师生注意校舍、设施安全,发现问题立即向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报告立即到现场查看,如确有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确保安全。

7、制订“火灾、特发伤害、歹徒袭击、触电、食物中毒”等应急预案。若遇事故发生,在第一时间里向校长报告,向上级部门报告,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全力应急,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8、经常检查ck报警器是否正常、有效工作,如发现异常即报告110及时维修。

9、坚持教师值班护导制度,值日教师要经常巡视校园,写好值班记载,坚决制止破坏校舍、设施、绿化等现象。中午放学过马路的学生要排队由护导教师护送过马路。

10、特别重视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坚决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011年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公司法律事务工作计划

2011年综治平安创建年度工作计划秋季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全区司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1学年度学校安全工作计划

2011年春季小学安全工作计划

日常报告制度篇6

(一)日本ICOFR评价依据:两个层次。日本ICOFR评价依据包括两个层次:法律法规层次———2006年6月日本议会通过的《金融商品交易法》;技术规范层次———2007年2月日本企业会计审计会正式的《关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的制定(意见书)》和同时颁布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简称为评价与审计准则),以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实施准则》(简称为实施准则),要求上市公司自2008年4月1日以后开始进行会计年度ICOFR的评价与审计。以上法规共同为企业管理层以及公认会计师对ICOFR评价提供指导。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内部控制基本框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及报告”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分别阐述了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和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思路。

(二)日本ICOFR的基本框架———超越COSO框架。在借鉴美国SOX法案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日本在意见书中规定了全新的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建立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和六个基本要素。四目标:除了COSO报告中包括的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三个目标外,还增加了“资产保全”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除了吸收美国COSO报告中的关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被多数国家认可的五要素以外,考虑到随着IT环境变化发展,IT渗透企业以及信息系统反馈与ICOFR制度密切相关,日本增加了“对IT的应付”这一新的基本要素。IT的应对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体现了日本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组织产生的深刻影响。IT内部控制是日本内部控制框架的重要特征。在管理层评估内部控制有效性时,日本与美国都是采用自上而下基于风险导向的方法。但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意见书实施准则规定:由管理层评估使用IT的控制是评估业务水平控制的重要内容。实施准则包括:使用IT内部控制的评价、评价范围的决定、评价单位的认定及使用IT的内部控制的构建状况和运行状况有效性的评价四方面。

(三)日本ICOFR评价———与财务报告审计相关联。具体体现在:(1)ICOFR评价与财务报表审计协同进行。两个审计过程可由同一个注册会计师执行,并且可互相利用对方的审计证据。这样可以缩小测试范围,减少审计工作量和降低执行成本。(2)主要评价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日本审计准则的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只与财务报告相关,这与美国相同。日本准则同时对公认会计师进行ICOFR的评价范围做了要求,其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适当性、评价范围所选择方法的合理性、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适当性以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报告适当性等几部分。(3)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原则上可与财务报表审计合并编制。所以日本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执行标准是与财务报告审计相关联的。日本以上的做法也是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

二、美日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较为成熟,而日本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与我国较为相似,美、日两国ICOFR评价经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如何实施ICOFR评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关注IT的应对。2008年6月我国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表明我国在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基本规范中提出的我国内部控制五要素中不包括内部控制IT的应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目前IT环境迅速发展,IT已渗透到企业经济业务的各方面,组织的业务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组织信息系统与IT高度结合,如果离开了IT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将无法进行业务活动。上市公司各项业务活动对IT的应对已成为公司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我国应借鉴日本的做法,将IT的应对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及时制订与IT内部控制相关的I-COFR评价和审计的具体措施。

(二)通过法律形式对我国I-COFR的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并严加监管。我国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工作时间不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企业内控重视程度、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截至2012年12月1日,沪、深交易所共有2492家上市公司,其中2244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占比90.64%,还有9.36%没披露;有2236家上市公司未披露内控缺陷,占比99.64%,8家上市公司内控存在重大缺陷。内部控制审计情况:2012年共有1532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占比仅为61.48%,其中内控审计结论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为1506家,占98.%,非标准意见的是26家,占1.7%。从中可以看出,目前还有不少上市公司未披露ICOFR评价和审计的情况,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做法,通过法律形式对ICOFR的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为了更好地推动内控规范体系的落地,应针对不同行业以及企业现实需求,研究特殊行业运作特点、共性风险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制定和行业实务指南。针对目前有些公司内控缺陷认定的随意性,监管部门应研究制定内控缺陷认定指南。在修改《会计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时增加内部控制相关条款,提升内控要求的法律层次,进一步明确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对内控的责任。要建立健全考试和培训制度,将内控的规范知识纳入到会计从业和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以及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培育壮大内控专业技术队伍人才。财政部、证监会及派出机构要加大监管资源的投入,形成合力,加大对有关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机构实施规范体系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内控评价工作走过场、缺陷认定不客观、评价结论不适当和内控信息披露不充分的违规违法行为。

(三)明确内部控制评价范围和审计方法与财务报告相关且协同整合。根据前面的论述可知,第一,目前美国和日本的内部控制评价与财务报告相关,这样可突出重点和降低高昂的评价费用以降低内控评价的工作阻力,使公司内控评价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第二,美国第5号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告审计的同时进行ICOFR的审计,并提出了整合审计理念,日本在相关准则中也明确要求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两个过程协同进行,并且可以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同一注册会计师进行,因为它们程序关联,目标一致,相互补充。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范围是全面的评价,与其相适应的鉴证必然是全面的。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另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告审计整合进行。这与美国和日本的相关规定不同。所以建议我国应借鉴日、美两国的做法,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范围和方法明确为与财务报告相关且协同整合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审计资源,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I-COFR评价成本,提高ICOFR的评价质量和效率。

日常报告制度篇7

201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制度规定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超过1/3的省份并未作环境报告,政府履行该项法定职责的情况堪忧。

13省份环境报告“爽约”

2015年起实施的新环保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然而,从全国人大环资委关于依法落实环境报告制度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发现,这条规定似乎被部分地方忽略。

截至2016年12月7日,已有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云南、甘肃、宁夏、山东、海南、贵州、共18个省(区、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听取和审议了省级政府关于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湖北省政府向常委会作书面报告)。

除上述已听取和审议报告的省份外,黑龙江、上海拟安排在2016年12月的常委会上听取和审议环境质量报告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还有11个省份(除港澳台)未作报告或拟定有关计划。

除了省级政府应当作环保报告外,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法律规定环境报告制度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政府,人大依法强化监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县、市级政府进行环境报告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各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中,也只有武汉、贵阳和银川向同级人大政府作了环境报告。

2016年8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在给江苏省政府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的制度,建议省政府督促各市、县、区政府尽快实施这一法定制度。

在湖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审议省政府提交的“环境报告”审议过程中,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邹学明也特别提出,报告制度在市县两级执行得不够积极主动,不够理想。

他举出的调研报告显示,到2016年5月11日止,湖南省有6个地级市人民政府已报告,有7个列入计划,还有1个没有列入计划(长沙市);在122个县、市、区人民政府和3个管理区委员会中,2015年有14个已报告,2016年有27个已报告,有46个列入计划,还有52个没有列入计划。

“专项报告”不合规

作为一项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报告制度,在全国加大力度保护环境的情况下,为何这么多省份“按兵不动”?

“很可能是因为疏忽。”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鹰认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省份未作报告,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缺少意识。“人大、政府没有意识到这个事情,很多时候会有疏忽,两个都没觉得要去做。”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莫于川则认为,地方政府未能依法作报告的原因在于,对于相关法条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与自己无关”。他表示,一直以来,政府对于人大的监督功能都不够重视,在相关工作上法制意识不够,这是造成超过三成省份违反新环保法的深层原因。

对此,不少省份也觉得有些“冤屈”。青海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回答为何当年未作报告时解释道,“今年7月青海已经作了报告。”受青海省政府委托,青海省环保厅于2016年7月向青海省人大常委会环保法执法检查组汇报了相关情况。“主要是对去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青海省贯彻执行环保法情况作出了报告。”

这样的情况在未作报告的省份中不在少数。2015年以来,北京市人大审议了例如《市政府关于〈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情况的书面报告》等相关报告;安徽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法和《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实施情况的检查,还听取和审议了“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并形成了审议意见书;福建省政府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文件中,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情况。

那么,以此形式进行环境报告符合环保法的要求吗?一些省份认为“已经就此作过专题报告,就不用再作这一报告”的想法正确吗?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看,各省份情况不一样。”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调研室副主任王勇解释说,“这些形式虽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环保的相关情况,但法律对报告主体、报告对象和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如果严格依照法律,现在只有18个省份完成。”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有的省政府在一些环保相关报告中,也涵盖了环境质量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但不应看作新环保法规定的环境报告。他解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包括以上两部分内容,按这样算的话,所有省份都算作环境报告了。

“有的地方每年有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等环保各方面的报告,但环保法要求的报告,是一个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工作报告。环境保护不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还涉及森林、海洋等环境领域,属于多部门的职能。”上述负责人具体解释了环境报告的含义。

那么一份规范的环境报告应该是什么样呢?对此,环保法明确了报告的主体、对象及内容,各地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报告。

这位负责人表示,“从法律规定上已经很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是报告的主体,也就是说作报告的领导同志代表的是一级政府,而不是某个部门。第二,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是人大常委会报告。形式上有两种,如果是听取和审议是口头报告,单独审议可能就作为书面报告。从内容上讲,有两个主要部分,环境状况主要是环境质量状况,因为现在环境保护的工作重点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后面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各级政府都有环境保护的规划、计划,其中的各项目标完成、推进、实施的情况怎么样,这也是报告的重点内容。这两条主线基本全面反映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

落实较好省份提供经验参考

作环境报告是法定义务,作为依法治理h境的制度性安排,考验着地方政府的治理决心。在一些省份缺席的情况下,还是有部分地方积极响应、认真落实,为作好环境报告提供了样板。

2015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率先听取和审议了自治区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系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第一个落实上述条文的省份,也是新环保法实施当年唯一一个落实该条文的省份。

2016年9月,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听取云南省政府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报告。“之后我们把人大审议意见的报告转给省政府研究,要求12月底前办理人大审议意见的结果,若人大常委会觉得还需研究,会继续监督,如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开展部门协调会等。这是我们人大的固定监督方式,一定要做好。”云南省人大环资工委法规处处长朱江介绍道。

云南省人大在作报告的时间、报告框架等方面参照了全国人大的做法。朱江说,明年还将继续听取政府报告环境状况。据了解,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拟每年安排听取和审议省政府的环保报告,建立省政府向人大报告年度环境状况的制度。截至目前,云南省是唯一一个形成制度的省份。

而江西则在组织形式上较为突出,2016年1月,江西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2015年的环保工作报告。把“环境保护”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不仅报告大气、水、土等环境质量状况,也把湿地、森林生态状况纳入报告。宁夏则结合听取和审议报告,对全区贯彻实施环保法和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开展了专题询问。

不少县市级人大常委会也在积极推动落实这项工作。通过一些地方人大官网发现,尽管有的省级政府未依法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作年度环境报告,但下属的县级或市级政府却将这一制度落到了实处。

加强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

依法报告是落实新环保法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倒逼环境治理有效实现的法治举措,不能对法律规定视而不见,更不能患上“拖延症”。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提出,对此项工作今后要形成制度化安排。而在13省份“爽约”的当下,如何确保这项规定的落地?

“地方人大和政府都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表示。

梁鹰也认为,环境报告属于专项工作报告的范畴,从程序上来说,人大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要负主体责任;人大应积极履职,主动督促政府安排议程。

“报告应该由人大提出要求,并与政府进行沟通。人大将报告列入常委会议程,至于具体由谁来报告,则由政府决定。”梁鹰解释道。

全国人大环资委工作机构有关负责人还透露,个别省份存在上级领导询问后才报告的情形。“中央领导到地方进行执法检查,在询问当地政府是否向人大报告后,当地政府表示尚未作出安排。当晚,该地区举行会议,拟定了报告的时间。”

梁鹰认为,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醒。下一步应当建立地方人大对政府的督办机制。地方人大应通过函询等各种方式,提醒、要求政府履行职责。

各级政府不执行法律规定怎么办?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莫纪宏认为,我国各级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是一种政治监督,如果监督中发现被监督机构不执行法律规定,可通过人大自身的职权来改正,比如可以撤销有关单位领导的职务,可以通过作出决定废除错误的决定。

当然,向人大报告,不是形式上“走一遭”,而应该经得起人大代表质询,有助于环境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行动”比“形式”更重要,人大在督促政府作出报告的同时,更应该通过各种手段促使政府作好报告。

“应进一步统筹抓好人大监督常态化机制建设,不断强化落实人大监督责任和政府主动接受监督意识,综合采取定期报告、专题询问、执法检查、专项调研、代表视察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基层环保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车光铁建议。

此外,人大常委会还可以通过专题询问、质询等手段对各级政府进行监督。

如果人大不履行监督职责又该如何?莫纪宏表示,人大自身目前是由人民来监督,当前人大的工作人员可以由人大常委会监督,人民代表由选民或选举单位来监督,“环保法的监督更是如此,如果环保部门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可以由人大常委会主动发出监督指令要求有关部门提交专项报告,并对拒绝报告的采取组织人事措施。”

相关链接

富阳:率先推行乡镇(街道)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2015年下半年,为破解基层生态环保责任难落实的问题,富阳结合地方实际,以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以先个别试点再全面铺开的模式,出台了《关于要求落实乡镇(街道)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向属地“两代表一委员”、企业代表、村民代表等报告属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广泛听取、收集社会各界对改善环境质量、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将实施情况纳入生态环保工作年度考核体系。

2016年,富阳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乡镇(街道)人大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的通知》,进一步要求从2016年开始,全区24个乡镇(街道)人大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在年中乡镇人代会、街道政情报告会上,专题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并形成制度化安排。

截至2016年7月,全区24个乡镇(街道)均已召开2016年年中乡镇人代会、街道政情报告会,专题听取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报告,并收集意见建议256条,形成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决议(意见)24份。7月22日,全区政情报告会上,区委副书记、区长黄海峰首次作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专题报告。

日常报告制度篇8

时间: 2003-12-19  作者:秩名  

前     言

股票市场是信息密集型市场,股价对信息的变化十分敏感。为保证市场的真实和公平,使所有投资者处在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客观上要求将所有信息准确及时地披露给投资者。然而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及时披露。即使在信息披露要求苛刻的美国,如果披露会损害正常的商业交易,重要信息的延迟也是联邦证券法所许可的。但是,一旦公司可以合理地保留部分信息,那么信息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公开的,而拥有内幕信息更能准确地预测股票的未来价格或收益,从而可通过提前买卖等手段来获得超额利润。

在国外,内幕交易对价格的影响是内幕交易是否对市场有害或普遍存在这一争论的核心,也关系到如何以最佳方式实现证券市场监管。国外学者对内幕交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内幕交易的非法性,对内幕交易进行经验研究非常困难,唯一的可靠来源就是公司内部人提供的交易报告。Seyhun(1986)利用公司内部人提供的合法交易报告,发现公司内部人获得的平均超出收益很小。Eliiot等在1984年对信息前后公司内部人交易的时间和频率进行了分析,结论表明公司内部人并不是用内幕信息来进行交易。Meubroek (1992)指出利用公司内部人提供的合法交易报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具有真实性,原因是内部人在报告时将隐瞒任何违法行为,并利用1979-1989年间的183起内幕交易犯罪案例,研究了内幕交易如何影响价格,证明了内幕交易立即导致价格发生变化并引起市场对价格的发现,内幕交易日的平均超常收益率达3%。Lakonishok和Lee(2000)的研究更指出,NYSE、AMEX和NASDAQ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存在内幕交易。

国外学者在研究内幕交易的普遍性时,通常以重大事件披露前的股价和交易量的异常来作为内幕交易的证据。Keown 和Pinkerton(1981)注意到,平均来说,目标公司股价上涨总幅度的40-50%出现在兼并信息公告前,并据此断言内幕交易的普遍性。这种观点对要求美国加强针对内幕交易的立法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回应,美国国会在1984和1988年通过颁布法律来增加对内幕交易的惩罚力度。Bris(2000)研究了收购中的内幕交易,他剔除了各种影响因素后发现内幕交易掠取了收购总收益的较大比例。

各国监管者都致力于使投资者能够公平地获得信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严格规定信息的披露,从法律角度对非法利用私人信息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惩罚措施。如美国1984年通过的《内幕交易惩处法案》和1988年通过的《内幕交易与证券欺诈执行法案》。我国1999年颁布的《证券法》对内幕交易也有规定,但到目前为止,对内幕交易的监管仍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虽然市场普遍反映我国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已达到了泛滥的程度,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极为罕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重大事件披露中的股价和交易量是否发生异动的实证检验和分析,来验证我国股市内幕交易的真实严重程度。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公司选取

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1999年和2000年5类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前后的股价异动情况进行研究。这5类重大事件分别为:(1)年度报告中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为58家(1999年)和83家(2000年);(2)年度报告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是110家(1999年)和115家(2000年);(3)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即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发生变更,包括控股权的买断、原控股股东与其他企业合并或原控股股东以控股权出资组建新公司。此类上市公司家数分别是34家(1999年)和42家(2000年);(4)重大投资。由于多元化投资是中国上市公司资金运用的一大特色,我们选择了对证券公司、生物工程、网络等几类具有影响力的投资作为重大投资。1999年投资证券、生物工程和网络项目的上市公司分别有20家、36家和6 家,其中,有些上市公司同时投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本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一次投资,通过这样合并后共有51家A股上市公司。2000年投资证券、生物工程和网络项目的上市公司分别有25家、22家和84 家,合并后有120家;(5)高送转公司,即送股和转增合计在10:5之上的公司。高送转公司1999年有29家,2000年有32家。

(二)检验方法

我们用事件研究法来检验股价对重大事件披露的反应。事件研究方法由Fama,Fisher,Jensen和Roll(1969)提出并被广泛地运用于检验事件发生前后的价格变化,或价格对信息披露的反应程度。在事件研究法中,超常收益(abnormal return)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用来度量股价对事件发生或信息披露异常反应的程度。

在计算超常收益时,有两类方法,一种是先确定预测正常收益的模型,然后利用该模型的预测误差作为超常收益的估计。

在关于正常收益预测模型的选定方面,除了市场模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型,主要包括如下:(1)用实际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差作为超常收益率的估计(即用表示);(2)用实际收益率与其均值的差作为超常收益率;(3)以CAPM模型作为正常收益率预测模型;(4)以APT模型作为正常收益率预测模型。国外学者对以市场模型和以上前3种方法估计超常收益的检验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运用这4种方法的检验效果相差不大,但用均值作调整来估计超常收益率的方法要差一些。

在用事件法研究时,通常假定超常收益模型为正态分布,在实际中收益率往往是非正态分布,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在非正态场合仍然有效。

鉴于以上讨论,本文在检验重大事件对股价的影响时,分别以市场模型和直接以市场收益率两种方法来预测正常收益。在用市场模型时,模型参数用事件影响期前120个交易日的收益率数据进行估计。在5类事件中,本文均用这两种方法计算了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画出了累计超常收益曲线。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基本相似,而且累计平均超常收益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但后一种方法得到的累积收益曲线更显著地反映了股价的变化。由于我国股市的股价波动比较大,导致市场模型中参数的估计不稳定,给检验效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时,以后一种方法为主,即计算超常收益率时用市场收益率作为个股正常收益率的估计。

对5类重大事件,我们主要检验事件公布前后的平均股价超常收益率和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及相应的日换手率。股价和交易量的异动都是证实内幕交易存在的有力证据。日换手率用日交易量除以总流通股得到,1999年每个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用1999年年末的流通股数量来表示,2000年以及2000年年报公告前后的每个上市公司的流通股本用2000年年末的流通股数量来表示。日收益率数据用日收盘价的对数一阶差分表示。检验结果分析

运用以上方法分别对5类重大事件公布前后的股价变化进行检验。信息披露日为事件日(即),对事件影响期,本文经过筛选和比较后确定:对利润同比增减50%以上、高转送股两类样本公司,事件影响期定为[-30,30];对控制权转移、重大投资类样本公司,事件影响期为[-60,60]。图1—10分别显示了1999、2000年5类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前后样本公司的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和日换收率,在每个图中,左边的纵轴表示累计平均收益率,右边的纵轴表示日换手率,位于图形上半部分的曲线是累计平均换手率曲线,下半部分的曲线是日换手率曲线。从检验结果来看可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除2000年净利润同比减少超过50%的样本公司外,对其他类型的重大事件,在公告日前就持续上升而且比较显著,在1999年的上涨速度比2000年快。

对199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50%的公司,年报公告前30个交易日的累计平均收益率(即)达到6.75%。从图1可看出,从年报公布前第25个交易日开始上升, 而T检验表明,从公告前第4个交易日到公告后第7个交易日,显著大于0。而在2000年,从公告前30个交易日开始持续下滑,在公告前第9个交易日达到最低点-1.68%,然后开始上升,在公告日当天达到0.77%,在9个交易日内上升了2.445个百分点。从检验的结果来看,这种上涨是显著的。

图1 、199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大于50%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在图3中,在公告前30个交易日就开始持续上升,直到公告前一个交易日略有下降。T检验表明,从公告日前第25个交易日开始,一直显著大于0。在图4中,在公告日前第30个交易日开始持续下降,在公告日前第19个交易日达到最低点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公告前30个交易日中均为负值,而公告后基本上为正值。从T检验结果看,在公告日前第23到前第19个交易日,均显著为负,其他交易日的不显著地不为0。因此,对2000年净利润同比减少类公司,年报信息在公告前19个交易日就已泄露,导致信息公开后股价波动不大。和1999年相比,市场对亏损上市公司的反应比较理性。

对在1999年控制权转移类公司,在公告前第3个交易日就显著为正,到公告日为止,值为8.03%。而在2000年,从公告前第57个交易日起就显著为正,到公告日为止,为14.50%。从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到公告日为止,在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上涨了5.59、4.3个百分点。

对重大投资类公司,在1999、2000年,分别在公告前第34、38个交易日就显著为正,到公告日为止,分别为10.74%、11.23%。从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到公告日为止,在1999、2000年分别上涨了7.6、6.28个百分点。

图2 、200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大于50%上市公司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对高送股类公司,在1999、2000年,分别在公告前第21、3个交易日就显著为正,到公告日为止,分别为18.36%、6.30%。在公告日前的20个交易日内,在1999、2000年分别上涨了13.13、6.40个百分点。

以上分析表明上市公司关于各类重大事件的信息在公告前就已泄露。

2、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50%、1999年控制权转移、2000年重大投资类样本公司的在公告日后下降幅度比较大,显示出过度反应特征。对其他类型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在公告后2-5个交易日内有不同程度下降(2000年控制权转移类公司除外),但随后止降企稳,在公告后30个交易日,总体上为缓慢上升趋势,表明市场对已披露的信息反应相对理性。

对199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50%的公司, 在公告后急速下降,表明市场存在过度反应,一直持续到公告后第16个日,然后又开始上升,在第20个交易日后,显著大于0。而对200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类公司,在公告后一直下降,也具有明显的过度反应特征。对1999年净利润同比减少幅度超过50%的公司,在公告后3个交易日内下降,随后上升。T检验表明, 在公告日后一直显著大于0。而对2000年净利润同比减少类公司,从在公告后第2个交易日起持续上升,自公告日后第21个交易日起显著为正。

图3 、199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小于-50%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对控制权转移类公司,曲线在1999年下降,而在2000年,曲线则比较平稳。对这两种下降速度差异的一种可能解释是,1999年在公告前的上升速度比2000年快,即市场提前反应的程度强,因此,公告日后市场的反向修正程度也来得大一些。

对发生重大投资事件的样本公司,在公告日后的10个交易日内,1999年的下降,随后继续上升,而2000年的持续下降,下降速度比1999年要快;而对高送转公司,在公告日后的5个交易日内,均下降,随后稳定上升,说明投资者对该类信息的反应相对比较理性。

图4 、200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小于-50%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3、换手率在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前5-10个交易日急速放大,而在公告日后急速下降,在公告前的日均换手率比公告后高,而且对于大部分事件,换手率在公告日前某一段时间比其他时间段都要大。

对1999年净利润增长幅度超过50%的公司,从公告日前第4个交易日起,市场成交逐渐活跃,到公告日当天,换手率为3.776%,而公告后则一路下滑。公告日前的日均换手率为2.72%,高于公告后的日均换手率2.31%,而公告前后各20个交易日的日均换手率分别为2.90% 、2.37%。这些数值均高于1999年所有A股的日均换手率1.55%。而且在图1中,从公告日前19个交易日开始,换手率突然放大,从2.28%增加到前第12个交易日的3.45%。这期间的日均换手率为3.03%,比公告前30个交易日的日均换手率高0.3个百分点。而对2000年净利润增长类公司,在公告前两个交易日,换手率急速上升,从1.06%增加到公告日的2.07%,而在公告后两个交易日,急速下降,从2.07%下降到1.24%。和1999年相比,市场对2000年年报公告信息的反应程度要弱,公告前后30个交易日的平均换手率分别为0.98%、1.24%,均低于1999年的相应水平。

在图3中,前30个交易日的日均换手率为3.59%,而消息公布后仅为2.91%。从公告日前第26个交易日起,换手率突然放大,从2.88% 上升到前第18个交易日的4.42% ,到前第16个交易日为止,日均换手率为3.98% ,比在公告日前30个交易日的换手率高0.39个百分点。

图5 、1999年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图6 、2000年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对控制权转移类公司,在1999年,从公告日前第10个交易日起,换手率迅速放大,到公告日为止,换手率从2.2%上升到3.6%,随后迅速下降,到公告日后第10个交易日,换手率下降到1.7%。而在2000年,换手率在公告日前第38个交易日就开始大幅度上升,到公告日前第11个交易日为止,换手率从1.3%上升到3.1%,在公告日后,换手率下滑但速度比1999年慢。

对具有重大投资事件类公司,在1999年,从公告日前第60个交易日到公告前30个交易日为止,换手率总体下降。从公告日前第10个交易日起,换手率开始放大,到公告日为止,换手率达到3.1%。而在2000年,换手率在公告日前第10个交易日就开始上升,到公告日为止,换手率从2.0%上升到3.2%,但在公告日后,换手率急剧下滑,速度比1999快。

图7 、1999年重大投资事件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图8 、2000年重大投资事件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而对高送转类样本公司,也可得到同样结论。在1999年,换手率从前第5个交易日1.7%上升到公告日的2.9%,再下降到公告后第5个交易日的 1.1%。在2000年,换手率从前第5个交易日的1.1%上升到公告日的3.4%,在下降到公告后第5个交易日的 1.2%。

图9 、1999年高送转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

图10 、2000年高送转类上市公司的累计平均超常收益率和换手率总体结论

通过以上对5类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所引起股价的反应和换手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检验,可得出如下更进一步的结论:

我国股市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的现象,获得内幕信息的操纵者集中资金优势在信息披露前买入股票,在信息公告后抛售股票或继续拉抬股价。

首先,检验结果表明,市场对各重大事件提前作出反应,尤其是高送转、重大投资事件和控制权转移等重大利好事件的信息披露引起了股价明显提前反应和异常波动,这表明重大事件的信息在披露前就已泄露,而对于利好内幕信息的获得者来说,当然在信息披露前集中资金买入股票。随着信息披露日的日益逼近,有些投资者能够从股价的变化上得出信息从而跟着买进,而其他投资者(有时操纵者通过媒体等宣传手段大造声势,引诱投资者大量买入)由于“搭便车”心理或羊群效应也会逐渐跟进,导致买入的投资者逐渐增多,引起价格上涨,于是操纵者可在高价位抛售股票。操纵者有时利用投资者对重大信息的良好预期在公告日后继续拉抬股价,以创造更大获利空间。

以1999年净利润减少幅度超过50%的样本公司的年报信息披露为例来说明,由于在1999年年报公布的108家亏损上市公司中,有21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已经是ST股票,如果下一年度继续亏损,就会变成PT股票,因此,有许多上市公司将要进入重组行列。另一方面,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关于资产重组的题材炒作不断,而市场对重组题材也很热衷。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庄家尽可能提前得到这些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降的消息并大量买入股票,这可从图2换手率曲线的变化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在这期间,庄家可能收集筹码或制造虚假交易量以诱惑投资者。

其次,换手率在重大事件的信息披露前急速放大,而在公告日后急速下降,在公告前的日均换手率比公告后高。而且对于大部分事件,换手率在公告日前某一段时间比其他时间段都要大。表3列出了各类重大事件公告前后换手率变化情况,从中可看出,公告日前某一段时间的换手率放大很可能就是具有内幕信息的操纵者大量买入股票的见证。

最后,从各类重大事件样本公司的持股集中度上也能得到证实。表4列出了持有各重大事件类样本公司10万股以上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表中可看出,除净利润同比减少超过50%的公司外,对其他各重大事件类公司,10万股以上股东的持股比例比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要高得多,进一步表明在重大事件公告前,内幕信息获得者可能利用内幕信息操纵股价。

实质上,利用内幕消息操纵股价已相当普遍,如庄家对亿安科技和中科创业股票的操纵。以庄家操纵亿安科技股票为例,表5列出了亿安科技股票各重大信息披露和股价上涨情况,从中可看出,其股价高企的过程一直伴随着种种公司股权演变和资产重组的步骤,而市场和媒体上关于亿安科技的新闻也接连不断。许多重大事实事后才为市场知晓,而庄家们似乎是“先知先觉”,股价早在重大事件披露前就已上涨。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内幕交易存在以下特点:(1)内幕交易常和股价操纵相伴随;(2)从操纵者与消息的关系看,知情操纵分为主动型(如为操纵而投资网络概念)和被动型(如年报中的利润大幅下降),事实上前者涉及了基于信息的操纵和基于行为的操纵;(3)内幕交易已达到了很普遍的程度,从业绩变化到人为制造题材都成了内幕交易者的温床。措施与对策

美国SEC1999年年度报告指出,保护投资者是证券监管的首要目标。美国SEC对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的执法非常严厉,1997、1998和1999年SEC分别查处了57起、43起和57起内幕交易,1998和1999年分别查处了33起和47起市场操纵。而截止2000年9月中国证监会仅查处了19起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显然执法力度不足是内幕交易横行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家庭护理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口腔健康教育的目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