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23 15:37:00

新技术新知识

新技术新知识篇1

【关键词】技术知识/难言知识/专用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正文】

一、导言

自19世纪以来,技术进步方式发生了两方面彼此关联的重要变化:一是R&D活动的体制化,使组织而不是个人成为科技成果的母体; 二是R&D活动的企业内部化, 使企业而不是大学或独立研究机构掌握了社会大部分R&D资源,逐渐成为了技术知识的生产主体, 而不只是人工制品或商品的生产主体。近二十年来,尽管产学研之间技术合作的重要性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作为技术知识生产主体的地位并未改变,企业内部R&D 进而企业之间技术合作依然是企业捕捉创新机会并获取创新所需要的技术知识的主导组织形式。这种状况恰与斯蒂格勒(G.Stigler)早年的一个假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他看来,随着R&D活动的增长,将会出现一个基于市场的创新劳动分工过程,产生大量的出售技术知识的专业化的工业研究实验室,而这种专门实验室的绩效将丝毫不比企业内部实验室逊色。[1] 虽然此一预言未能在市场经济国家应验,但与其类似的分工模式却以“科学”的名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得到了终遭失败的真诚尝试。这双重的证伪,突出地表明了新古典经济学和我们的传统经济理论在处理技术发展问题上的不足。因此,重新思考技术的本性以及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就成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迄今,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有两种视角。其一,可称为交易费用视角,导源于科斯(R.Coarse)的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2][3]其二,是技术知识和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视角, 导源于博兰尼(M.Polanyi)的知识论[4]和纳尔逊(R.R.Nelson)等人的经济进化论。[5]在交易费用视角下, 焦点是技术的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部组织成本之高下:正是技术市场的不完全性所招致的高昂的交易成本被视为R&D活动内化于企业的主要原因。在技术知识视角下,难言知识(tacit knowledge)、专用知识(specific knowledge )以及组织学习等概念占据着重要的解释地位:有关“如何去干”、“如何进行改进”的启发通常体现在组织常规中,那些拥有内部R&D的企业能够通过频繁的内部知识学习与交流形成整体的组织能力,从而善长于利用特定的技术机会并将其转换成可销售的特定产品。在这里,要害问题并非交易成本之大小,因为创新过程中运用的那部分现场知识和专用知识只能在此一过程当中经由实践而生成,乃至可以认为不存在此类知识的先验市场及交易费用。尽管这两种解释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但人们并未对此加以深究,而是并不悖地同时采纳了它们。问题还在于,交易费用解释仅限于一种静态观,它预先假定了一个技术市场,并把关注的对象仅仅放在技术上,却忽视了与商品市场和人力资本市场的比较;技术知识解释采取动态观,自然是其优点,但它无法解释为什么技术交易市场确实存在和发展着。这些问题便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技术、人工制品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以期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创新组织问题。

二、技术作为知识

虽然人们广泛地使用着“技术”一词,但各人心目中的技术概念却颇不一致。迄今的研究已充分地揭示了技术定义的多样性和定义技术的复杂性。[6][7]技术究竟是一种能力或知识或手段或活动过程,似乎仍将作为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8]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既不可能在本项研究中回避对技术概念——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之一——的理解,又不可能在这篇文章里就技术概念作展开的讨论,甚至为它提出一个新的定义。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进行一种选择。事实上,技术定义的多样性决定于定义技术的复杂性,而定义技术的复杂性又是由于技术本身的多维性所造成的。技术,既是一个多维的东西,我们便可以对自己所采取的认识视角加以选择。本文倾向于选择:技术是一种技能和知识。更确切地说,技术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周围环境过程中所习得的处理、使用和制造有用物品的技能和知识,可简称为技术知识,而不是任何形式的人工物——无论是消费品还是投资品。

有必要陈述几项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的理由:

首先, 把技术看成是知识, 选择的是17 世纪首次出现的技术( technology)一词的基本义(meaning )而非关于它的引申义(signif-icance)。该词按其希腊词源,来自techne(意思是art和craft和logos(意思是word和speech),意为对技艺和手艺进行讨论。这种言说为使技能这类主观知识转化为可清晰表达的客观知识提供了机会,而且也显然是技术知识系统化和理性化的基础。

第二,把技能乃至专业能力(expertise)、能力(capability)纳入技术知识的范畴内,使我们的论点有别于邦格(M.Bunge )等人的技术作为应用科学的观点。问题是,把能力范畴纳入知识范畴的合理性何在?这里,科学家兼哲学家博兰尼对“难言知识”的发现及其哲学意义的探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4] 他的哲学体系由以成形的支柱之一即是一项简单的观察事实:“我们知识的东西要多于我们所能诉说的东西”。具体到技术领域,他发现,关于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论述并不能把这能力表达完全。任何一项技术都可以看作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能和无法加以表达的技能这两部分之和。通常把前者命名为可清楚表达的知识(articulatable knowledge或codifiable knowledge),把后者命名为难言知识。这样,技术知识就是两者的并集。如果把技能和知识并列使用,技能就是难言知识。既然如此,两者的相对份额和重要性又如何呢?博兰尼指出,人类大部分技能和专门能力都是难言类型的知识,“甚至在现代工业中,难以描述的知识仍然是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4],p.52 )博兰尼的论断业已得到技术创新研究文献的广泛引证和确认,成为进化经济学和创新理论的思想基石之一。[5]

第三,把技术知识和人工制品加以区分,突显了技术的信息特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技术交易的本质以及技术交易和一般商品交易的重要差别。比如,对一项技术信息的使用不会使它磨损;对一项技术信息的出售也不会使卖主失去此项技术。技术的这种潜在的“使用的非排他性和产权的不可排他性”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特征,使得技术市场的不完全性远胜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缺陷。这正是“自由市场将导致R&D投资不足”这类著名论断的立论依据,[9]亦是争论不休的“知识产权”问题的现实基础。当然,把技术知识等同于技术信息是不恰当的,因为技术知识还有难言的和专用的部分,技术信息只是技术知识的一个子集。所以,一般认为,技术是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的并集,或者说是潜在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的混合体。[10]

第四,把技术看成是知识,也是基于技术史研究的成果而进行的选择。自雷顿(Edwin Layton)“作为知识的技术”一文[11]发表以来,技术史家日益确认了技术和工程并非科学的衍生物,而是与其有互动关系的自主的知识领域;恰恰是知识,而非人工制品,才是技术的根本。有人提出,技术史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技术知识内容的变迁而非人工制品的变迁上,应该在技术知识进化的认识论框架内,思考技术变迁的模式。[12]文森迪(Walter Vincenti )有关航空技术史的出色研究正是细密地探讨“工程认识论”(epistemology of engineering )的一次成功,他再次确证了技术知识相对于科学的特异性和自主性。[13]这些都表明,定义技术为知识,不仅不会造成与科学的混淆,而且只是当我们把技术看作一种知识域时,才更有必要去辨白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最后,把技术看作知识,是在企业技术创新研究这一背景下从认识论的角度作出的一种实用的方便选择。我们认为,对技术概念的孤立界定并不具有自足的合理性。相反,只是当我们从初始界定出发获得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系统后,才能进一步确认其合理性。换言之,技术定义的合理性是背景依赖的(context-dependent)。就此而言,我们并不排斥对技术定义的其它选择,而且我们愿意相信,每种选择在其解释背景中都可能是富有成效的。

接下来,我们尝试探讨一下技术、工人制品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三、技术知识和工人制品

人工制品本身并不就是技术,但它内含着一定的技术知识,是技术知识的一种物化形式。通过剖析人工制品,探究其结构和功能,人们就有可能把握其内在“本质”,诸如设计技巧、工作原理、组成成分等,甚至搜索出其制造工艺。这个从人工制品中求解它所体现的技术知识的过程,就是日常所说的逆向工程。逆向工程并非总能奏效,它能成立的前提之一,就是人工制品确乎体现了相当的生产技术知识:逆向工程成功的另一个前提,则是其实施主体必得拥有相当的背景技术知识。

但是,人工制品的生产目的显然不是供竞争对手“解剖”用的。恰恰相反,人工制品的功能在于满足用户特定的需要,用户关心的是其整体性能而非其生产技术。作为界面(interface)的人工制品,[14] 其设计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力求减少对用户的技术知识需求,使用户在仅仅拥有十分简单的使用技术的条件下就能够方便地操纵该人工制品。也恰恰是这种简单的人—机界面,使人工制品有可能获取广阔的生存空间。相反,如果用户需要掌握象制造商拥有的那么多的背景技术知识,才能去使用人工制品,那么,这件人工制品也就丧失了其使用价值。因此,对于人工制品的生产者来说,他完全有动力去把人工制品制造得连傻瓜都会使用,而同时使最能干的索技者也变成傻瓜。而要达到此一目的,就需要相当水准的技术知识,去建构精巧的人工物—人的界面,尽可能地把涉及此一制品的技术包络在内部,隐匿起来,使之处在封闭状态。这时,人工制品对于用户的意义,就是其体现的界面,就是其所能发挥的功能。这一界面实质上就划定了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用户的使用技术乃至生产技术之间的边界。正因为界面简单,消费者才有可能在知识不多的情况下操纵众多的不同类型的人工制品;用户企业才有可能立足于各种人工制品去建构自己所需要的特定的生产技术。

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没有全知全能者。人工制品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顺应了人类的知识限度,它使上游的技术知识对用户处于封闭状态(黑箱),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用户的知识要求,使后者有可能立足于人工制品去进行其它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新的技术实践,从而加速了技术知识的累积性增长过程,加速了自然界的人工化进程。

怀特海(A.Whitehead )曾经说过:“所有的习字帖和大人物演说时反复引用的说法——我们应该养成思考我们在做什么的习惯,是一个大错特错的陈词滥调。事实恰恰相反,文明是通过增加那些使我们不加考虑就能实施的行为的数目而进步的”。哈耶克(F.A.Von Hayek )在其著名论文《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里引证了这句话之后,接着说,“这在社会领域极为重要,我们不断地利用我们不理解的公式、符号和规则,并通过这种利用,使我们能够得到那些我们个人所未掌握的知识的帮助。”([15],p.83)

我们相信,上述说法也适用于技术知识的人工制品。似乎可以说,文明是通过增加那些我们无须太多知识就能使用的人工制品的数目而进步的;也正是这种对我们并不理解的人工制品的广泛利用,使我们能够得到那些我们个人所未掌握的技术知识的帮助。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生产技术/使用技术的二分是相对的,两者也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比如,一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恰恰就是巧妙地配置并使用人工制品(如机床)的知识与能力;一个空军飞行中队的作战技术恰恰就是适当地配置和使用作战飞机的技术。这种“使用”技术绝不低于也不可还原为生产这些人工制品的技术。从这些例子中也可获得一种启示,那就是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并不具有与消费过程和消费品相对而言的优越性,在技术分析中,两方面都是完全对称的。

最后,需要指出,人工制品并仅仅是技术知识的产物和体现,它同时也是社会知识、文化价值和美学观念等的产物和体现。人工制品的形成过程正是对技术的和非技术的因素的权衡取舍过程。这恰恰是技术社会学领域中的社会建构主义者能从人工制品这种“文本”里读出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因素[16]的内在根据,也是考古学之为人文科学、考古学家能根据人类远古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人工制品去建构当时之社会状况的重要原因。

四、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

如果说人工制品并不就是技术,那么掌握技术知识的人就更不能被看成技术;如果说人工制品所体现的技术知识是死技术的话,那么体现在人身上的技术知识就是一种活技术;如果说人工制品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品”的话,那么人就不仅仅也可以是技术知识的“存储器”,更重要的则是技术知识的“选择器”、“解读器”和“生成器”。人工制品所内含的技术知识以及用语言表达的技术知识,只有靠掌握技术的人才能解读出来。同样地,也只有靠掌握技术的人的技术活动,才能在已有的技术知识和人工制品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和人工制品。

活技术存在于个人的记忆中,是个人知识的重要方面,也是人力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个人知识中,总有一部分是在组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而且专用于该组织,即只有在组织网络中才有意义和价值,可以称为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specificity)说明了,技术知识通常并作孤立地存在于某个人身上,而是存在于个人之间、小组内部、组织之间等人际关系网络之中。个人知识只是在这种网络背景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评价,才能彼此关联形成有机的技术知识整体。该知识整体可以称之为组织知识,它并不是组织中个人知识的简单加总。[ 5]组织知识作为无形的组织资本,也表现出很强的专用性。这种专用性意味着,组织往往在特定的技术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当组织转向其它技术领域时,其中原有的组织学习程序即遭不同程度的废弃。也就是说,组织知识只是在外部社会关系(比如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间)网络中才具有价值。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专用性说明了技术知识的社会分布是非对称的,个人并不是彼此等价的,组织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既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也是技术知识增长的推动力。当然,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的专用性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的,也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转变的。

存在于个人或组织中的技术知识的另一项特征是,它们并不都是易于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的,因而就不易写进“蓝本”(blueprint)里,以独立于个人或组织的方式,象公式信息或专利信息一样进行传播。这部分知识正是博兰尼所着重强调的难言知识。从技术知识传播的角度看,难言技术不可消除性的重要含义在于:技术知识的人际交流从来没有摆脱似乎也不可能最终摆脱’师徒传承”或面对面的密切的人际交往的形式;技术知识的组织际或区域际交流需要以个人或小组为媒介,通过人际关系或人的迁移去完成。比如,拥有难言技术的个人可以离开一家企业而受雇于另一家企业或者开办新企业,从而实现技术知识的转移。技术知识的难言维度提醒我们,技术转移决不仅是技术信息的传播,也不是生产设备的空间移动。博兰尼曾对匈牙利的一台全新的进口灯泡吹制机作过考察,发现同一台机器在德国运转良好,而在匈牙利整整一年都没有生产出一个合格灯泡来。([4],p.52)。对此, 我们自然并不会感到陌生。星野芳郎也曾指出,技术常识和基础技术是最难转移的,因此“向中国的技术转移,在把机械、材料以及成套设备带进中国的同时,更有必要带入有关现代技术的最基本的作业方法和运用制度。如果可能的话,还应该让日本技术人员长期住在中国,通过现场指导,使作业标准和主系统的运用制度真正固定下来”。([7],p.11 )这里所涉及的还仅是基本操作技术的转移,要使受方真正掌握实质技术其难度就更大了。

从技术知识增长的角度看,难言知识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个人或组织产生正确技术问题的源泉。也就是说,难言知识作为个人或组织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积累起来的“支援意识”(subsidiary awareness),自发地引导着个人或组织的注意力和关注方向,以辨识特定的技术问题,并通过集中意识(focal awareness), 解决将要获得解决的技术问题。所以,难言知识既包含着发现技术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孕育着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方法预期。简而言之,难言知识孕育着“正确的”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博兰尼更喜欢用“难言的知”(tacitknowing)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说,技术知识的增长和人工制品的创造过程是难以明确表达的,更是不能形式化的,谁也找不到技术进步的算法。

以上我们着重论述了个人或组织知识的专用性和难言性方面,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显示了个人或组织在技术知识问题上的特异之处。更一般地,个人或组织的知识基础难言地制导着个人或组织技术知识增长的速度和方向,从而产生渐进的累积效应和路径依赖效应。这是因为,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存储与其相关联知识的能力;知识基础越深厚,其吸收能力越强,对外部技术机会也就越敏感,因而也就越易作出超前反应去开发新技术能力;[18]知识基础中孕育的正确的技术问题及其解决,预先地定向了技术进步,它反过来融入个人或组织的知识体系,形成累积性增长,而不是一种颠覆。

上述技术观,既与那种认为技术不过是独立于人或组织的物的观点不同,也与那种把技术看作可以普遍适用的易于复制的信息的观点迥异。我们相信,把技术理解为知识,认真对待难言的和专用的技术知识,认真对待这类知识与个人或组织的不可分性,能够使我们对技术创新的组织安排有一种新的认识。

五、技术知识和R&D的组织安排

在考察过技术知识和工人制品的关系、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的关系之后,让我们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技术创新的组织问题,尤其是R&D 机构内部化于企业的微观机制。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经验研究的发现,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运用的经验调查与分析都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19](1 )在企业运用于创新的知识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来自企业内部的R&D 努力和现有的专门技术能力,余下的三分之一来自企业外部。在企业外部知识来源中,贡献最大的是其它企业,尤其是用户企业和供方企业以及竞争企业。其次才是学术机构和政府实验室,其在各产业部门的贡献各不相同,变动范围大致是5—20%。(2)从企业内部获取的知识主要与R&D 和设计相关。从这类活动以及生产岗位上获取的难言技能,与那些来自文献资料和学校教育的正规知识相比,总体上对企业技术创新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当然,企业亦通过关系网络,从其它企业和研究部门获得某些难言知识。(3)来自企业内部的那部分知识,约有半数是企业员工在R&D、设计、生产和销售活动中通过组织学习集体地获得的,另外一半则是纯粹的个人知识,是个人先前所受教育和工作实践的产物。(4 )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学术机构和政府实验室的更有价值的贡献,不是具体的样品设计与开发,而是其发现的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技巧。这些结论突出地表明了,就企业技术创新而言,内部技术知识较之外源技术知识、组织知识较之个人知识的相对重要性。

有关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成败因素的经验研究则表明:[20](1 )成功创新的特征是善于捕捉和理解用户的特定需求;失败的创新则常忽视或无视这类需求;(2)企业内部开发、 生产和营销活动的匹配十分重要。成功者具有这种协调技巧,而失败者则常常因为缺乏内部知识交流而无法协同。(3)成功的创新者,尽管都有内部R&D能力,但是,他们对来自企业之外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也有相当的利用;失败者则缺少与外部技术知识网络的交流。以上三点发现分别证实了供方—用户关系链条、企业内部知识交流网络、外部公共技术知识网络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性。

上述两方面的经验发现表明,企业技术创新发生的背景是三个彼此相关联的网络的叠加:企业内部网络、企业间网络、相关于该企业的公共技术知识网络。这三种网络,既是技术知识交流的网络,也是社会交往网络。这正是企业技术创新所由以发生的技术—社会支撑结构,它是企业所建构的,反过来又建构着企业(这里暂不考虑政策、法律等上层结构)。可以说,一家企业从诞生到成长壮大的过程,也正是不断地重建这三种网络的过程。

在这里,问题并不是“企业为什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把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定义”为企业,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进行技术创新。问题的实质在于:为什么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利用的技术知识主要来自内部网络?为什么企业又需要一个外部技术知识网络的支持?

从技术知识的视角看,企业的特征就是其技术基础,这种技术体现在企业所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等人工制品上,更体现在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中,企业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充分利用当下的物质手段和各种投入品去生产用户企业或消费者所需要的人工制品,从而尽可能地获取最大收益。正是企业的技术基础和基本目标决定了企业的议事日程和认知范围,使企业员工在互动过程中建构出企业历史与未来发展的“因果图”(cause maps),[21]界定其特定的有待解决的近期、中期和远期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当一个技术问题被个人、小组或企业确认后,个人或组织的“支援意识”总是被首先调动起来,搜索这些严格地依赖于背景的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也许对整个企业是难言的,但在特定的小组如产品开发小组,也许就易于传达;这些问题也许对企业外部网络是难言的,但在企业内部却可以是彼此明了的;这些问题对企业是重要的技术问题,但对于外部网络来说也许根本就不成其为问题。正是企业技术问题的难言性和专用性使得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成为最佳的问题解决者。如果企业没有相当水准的技术的人力资本,那么,企业就连真正的技术问题是什么,都难以辨明,又怎么谈得上去进行技术创新呢?反之,正是因为企业有一定的技术水准,企业才能够捕捉到恰当的技术问题,也才能够去认知和建构外部技术知识网络,以备不时之需。但这种对外部知识的利用总是决定于内部的解题过程和运行系统。上述分析表明,企业内部的社会交往、价值认同、知识共享与交流、专用语言的生成等都有助于内部技术问题的捕捉和解决,都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

企业的认知特征,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并不是随机的。[22]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并不是海阔天空地搜索技术知识的社会总“库存”,随意引用各种技术知识。相反,由于企业处在特定的技术范式和技术轨道上,由于企业处在特定的供方—用户链条上,由于企业特定的人工制品和人力资本,便得企业只能发现并尝试解决特定的“正确”的技术问题,并在这一背景下评估和利用可得的外部技术知识。换言之,企业的技术搜索总是局域搜索,其搜索的方向、范围和有效性均受制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基础。正是这种状况,使企业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既是对企业内部技术传统的更新,更是对这种传统的扩展,由此形成企业技术知识的积淀和累积性增长,使企业通过人工制品的生产在市场上保持其特定的与其它企业相区别的专业化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目标就是以人工制品在市场上一争高下,而主要不是以出售技术知识获取利润。企业为什么就不可以直接出售技术知识?这是因为,如果企业技术知识是难言的,它就无法与组织分割开来,也就难以出售;如果企业技术知识是专用的,它就少有需求市场;如果企业技术知识是可清晰表达的通用知识,由于其易于复制而难以确立产权,当然比较难复制的人工制品更难获利;如果企业获得一项全新的技术,其市场前景的高度的不确定性,往往使需求方的定价远不及供方的期望。因此,企业的技术转移往往是成熟技术,把人工制品(如生产线)、操作指南和技术服务组合出售。这样看来,人工制品作为一种界面,比起技术知识来,更适合成为企业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边界。企业只得在自己的技术世界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异质的技术和社会知识,去建构更易获利的人工制品。在此一过程中,外部研究成果是有用的,但是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外部研究机构的成果往往与企业特定的技术问题并非直接相干甚至是很少相干的。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只能靠自己解决问题,当然也不排除靠引入人力资本,使之成为自己的一员。

至此,我们基本上从认知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内部技术知识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就需要R&D组织呢? 这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繁复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有关。企业内部技术问题的偶发性、技术问题产生的频繁性、技术问题的系统关联性都要求有专门的组织去承担排除故障的任务,而一个这样的与生产过程适当分离的专门组织的出现,正可以拓展整个企业的技术视野,既能从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工作,又能同时保持既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也正是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倾向于利用相对一般化的和与结果无关的决策规则,如,“把销售额的X %投入R&D”,“按照常规份额在基础研究、风险项目、渐进创新间配置资源”。这种元规则(meta-rule)已经得到一些计量研究的确证。 人们发现,R&D投资形式在一个企业内基本上是具有较低误差的随机游走。[22]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恰恰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企业采纳了内部R&D组织这种确定的常规组织,并采取稳定的政策, “以不变应万变”。目前,由于企业外部技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外部技术知识网络的重要性有了增加,但这决不意味着企业内部R&D行将被取代。相反,它倒说明,内部R&D组织甚至更为重要了——它不仅要从事内部的创新,而且要能更加敏锐地监测外部技术机会的变化,更有效地吸纳对自己有用的技术知识。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避免步入人们已广泛注意到的“技术锁定”的陷井。这样看来,企业内部R&D 组织的出现也使企业技术基础拥有了某种再生的动力。

以上我们主要论证了企业内源知识的重要性和内部R&D 组织的必要性。至于企业所在的供方—用户链所传递的技术知识以及其它来源的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似乎是不言而哈的,这种技术知识通过人际交往的传播会更为有效。因为人们的解题过程不是去回忆自己拥有的整个技术知识库存,而是在此时此地搜索出那恰好可用的特定的技术知识。这意味着,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的核心部分,并不是匿名的,而是人格化的,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六、简短的结论

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提出了但并未最终解决这一课题所包含的所有问题。本文的贡献是,暂时撇开交易费用问题,循着技术知识论的视角,对技术知识和人工制品、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从一个特定角度深化了对创新组织的理解,尝试性地解释了企业内部R&D组织形成的微观机理。 这种思路,有助于摆脱那种习见的置技术于黑箱之中,只在其外围打转的思维定式,有助于透过技术理解企业、理解我们的人工世界。

【参考文献】

[1]Stigler ,G.J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concmicProgress", in L.D.White(ed), The State of the Social Science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

[2]Williamson, O.E.,"Transaction - Cost Economics :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2,(Oct.1979):3—61

[3]Teece, 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Nature of the Frim",in G.Dosi et al.(ed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Change, London: Pinter Press,1988.

[4]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wt-Critical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5]Nelson,R.R.,and S.G.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The Belkan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6]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7]邹珊刚主编:《技术与技术哲学》,知识出版社,1987年。

[8]刘文海:“论技术的本质特征”,《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10,No.6(1994):31-37,64.

[9]Arrow, K .J.,"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R.R.Nelson ed. ,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0]Nelson, R. R.," Capitalism as an Engine of Progress",Research Policy, 19(1990):193-214.

附图

[12] Parayil, G . , "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Tcehnological Change", Tcehnology in Society, Vol. 13( 1991):289-304.

[13] Vincenti, W. ,What Engineers know and How They Know It,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1990.

[14]H.A.西蒙:《人工科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

[15]F.A.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16]Pinch,T.J.,and W.E.Bijk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e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Vol.14(1984):399 - 441."

[17]Cohen,W.M.,and D.A.Levinthal,: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l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35(1990):128 - 152.

[18]星野芳郎:《技术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中日技术现代化比较》,沈阳出版社,1995年。

[19]Faulkner,W. "Conceptualizing knowledge Used in Innova-tion: A Second Look at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Distinction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Vol.19,NO.4(1994):425 - 458.

[20]Freeman,C., Network of Innovations: A Synthesis ofResearch Issues, Research Policy, Vol.20(1991):499 - 514.

[21]Weik,K.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Organizing, N. Y.:Random House,1979.

新技术新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溢出;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假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05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在开放创新活动中,企业知识溢出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影响也日渐凸显。知识溢出是现代企业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由于知识存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业务交往活动中知识和技术无意识的转移过程。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企业技术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例如Cohen & Levinthal(1990)研究发现,知识溢出能够使社会和接受企业获利;Jaffe(1986)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竞争者更方便地进入一个技术领域,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Kogut & Zander(1992)指出,知识溢出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接收方,知识源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收益。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溢出现象对知识接受企业的影响,很少有学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的潜在收益。然而,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因此,必须以一个开放的视角去剖析知R溢出所带来的效益。

本文首先从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出国内外对知识溢出的研究现状。接着分类阐述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传统观点,并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等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源企业有效利用知识溢出带来的潜在收益提供了合理的指导思路。同时,本文从“溢出知识库”和“产业集聚”两个视角出发,进行了更深入的推想,提出了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流程模型和机理模型,为相关领域的实证分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2知识溢出的研究概述

2.1知识溢出的概念

“溢出”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理论,主要用于描述区域内企业由于存在信任和其他社会关系而更易于获得创新信息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溢出主要有交易性和知识性两种特性。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溢出的侧重点逐渐由交易性向知识性转变,知识溢出现象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变得愈加频繁。一般而言,知识溢出包含两大主体:知识溢出方和知识接受方,知识或技术从溢出方无意识地转移到接受方并为之所吸收的现象即为知识溢出。

2.2知识溢出的研究进展

对知识溢出的探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按照知识与位置关系,国外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960-1970年的非经典理论和知识积累因素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Arrow;1970-1980年的非完全知识扩散阶段,其核心概念涉及时间、空间、国家和地理等方面;1980-1990年的物流与技术研究阶段,内容包括知识溢出的中心扩散、梯度转移等;1990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两个研究领域。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Audrestch,重点研究区域邻近技术知识溢出、工业集聚等因素对知识溢出的影响;新经济地理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重点从知识溢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研究。国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有:以FDI为对象对区域间知识溢出的研究、以R&D为对象对区域知识溢出效应、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以技术扩散与区域间知识溢出为对象进行模型构建的研究等。

2.3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

知识对创新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由于知识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知识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分析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探讨后发国家、地区或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机制,缩小与发达者之间的差距。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2.3.1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消化与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吸收能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接受方体现。Verspagen(1991,1993)把区域间知识溢出划分为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在区域间知识存量差距一定的条件下,获取知识溢出的大小取决于客体固有的学习和吸收能力。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也表明,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越强,获取知识溢出越大。

2.3.2知识差距

知识差距指的是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固有知识存量的差异程度。一方面指知识量的势差,从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可以看出,知识量的差异会影响溢出的效果;另一方面指知识复杂程度的差异,Zellner(2003)根据应用导向程度和专门化程度两个维度把基础研究溢出的知识划分为6种,分别观测每种知识的溢出情况,结果表明非专门化知识溢出强于专门化知识溢出。

2.3.3溢出距离

溢出距离是指知识溢出方与知识接受方的空间地理距离。Katz(1994)的研究证明企业地理距离越远,合作行为越少。Bottazzi(2003)通过对1988-1995欧洲企业创新行为的调查,指出溢出效应的有效地理范围在300千米左右。Breschi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来解释溢出效应的空间壁垒,即科研中产生的知识多数具有缄默性,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因而无法长距离传递。

2.4知识溢出的研究重点

经过国内外学者近些年的研究,目前知识溢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第一,对知识溢出概念和内涵的界定,这可以体现在各类相关研究中;第二,以定量的方法对空间知识溢出进行测度或对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关系模型,例如凯尼尔斯的“蜂巢模型”、Baptista(2004)的地理集中和知识扩散速度的关系模型;第三,对知识溢出及其相关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寻求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例如许潇迪(2007)对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张玉明,李凯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知识溢出对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外,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例如知识溢出与企业家精神理论、知识溢出的产学研合作等。然而把知识溢出与开放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相结合,探索它们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却很少,并且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溢出对知识接收方技术创新的影响,忽视了知识源企业可能的潜在收益。接下来,我们将就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做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知识溢出实现了信息和技术的传递,切合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打破知识壁垒,穿越“专利丛林”的需要。知识溢出能够降低汲取新技术的成本、提高整合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知识接受方的研发和创新,这是知识溢出最显而易见的效益,现有的相关文献也大多支持这个观点。然而通过对知识溢出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知识溢出的效果不仅仅由知识接受方决定,知识溢出方自身的条件也对溢出效果有较大影响,知识溢出需要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野中郁次郎(1994)的“知识创新螺旋模型”指出,知识创造是一个向前的螺旋过程,开始于个人层面,迈向集体层面,再升入组织层面,最后会超出组织层面。知识接受方通过吸收溢出知识,并将其与自有知识相结合,这正是廉价的知识创造,这些再造知识同样会超出组织层面,形成新的知识溢出。因此,知识溢出并非简单、孤立的“无私贡献”,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知识转移网络”。下面将从两个角度阐述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3.1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消极影响

综观国内外现有相关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没有促进作用,甚至有消极影响。这种消极观点可以从知识耗散、竞争加剧、研发成本等几个视角来论述,见表1。

知识溢出意味着源企业的知识或技术将被以相对低廉的代价转移到外部组织。从知识接受企业和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这种知识共享现象无疑是可取的,Cohen & Levinthal(1990)和Griliches(1992)均指出知R溢出能促进接受企业更好地吸收相关领域的知识,促进区域或行业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知识的创造者并没有这么幸运,Spencer(2003)从知识源企业的视角分析了知识溢出的效益,他认为如果知识源企业没有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那么知识溢出仅仅只是一种技术的耗散,不会给源企业带来收益。Gattai(2007)通过研究溢出与多元化企业边界的关联,发现知识溢出造成了源企业技术资源的流失。Barney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来源在于拥有异质性的资源,知识的公共品属性注定其不会被知识源企业单独占有,溢出现象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知识和技术对源企业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溢出现象是必然发生的。Jaffe(1986)在研究技术机遇和研发溢出时发现,知识溢出能使竞争对手更快地进入相关领域,加剧行业内竞争,从而减少知识源企业的创新收益。Bischi & Lamantia(2004)从资源分配的视角分析了知识积累和知识溢出现象,并指出知识溢出会影响行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进而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溢出可以冲破“专利丛林”和技术壁垒的层层防线,辐射至外部接受者,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知识和技术壁垒的降低会吸引大量竞争对手进入该行业领域。同时,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推进,“非此地发明”的思维模式被逐步取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从外部获取资源实现创新和增长。

知识源企业在创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需要一定的研发成本。Arrow早在1962年就指出,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接受方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高的收益,以支持其技术的发展进步。Anupama & Stephen(2014)认为,知识源企业为了挽回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成本消耗,会迫切希望与知识接受企业组成新的知识联盟,以实现利益和资源共享。知识溢出为接受企业提供了便利的学习途径,大大降低了企业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从知识溢出过程的整体来分析,知识源企业的研发成本被间接抬高了。

3.2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

知识溢出的本质是对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是一个知识转移的网络。知识的公共品属性不仅是知识溢出的缘由,同时也使知识溢出所带来的效益很难集中于某个单一对象。尽管很少有研究关注知识源企业在知识溢出中的潜在收益,但现有文献中或多或少蕴含着相关的暗示,这些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视角: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聚集(见表2)。

Dosi(1988)发现在知识溢出产生后,知识源企业会关注接受企业如何利用所吸收的知识和技术,并将接受企业处理新知识的方式有选择性地用于今后的研发创新当中,这也证实了Cyert & March(1963)提出的“企业会模仿和利用外部相关组织的创新行为”的猜想。知识溢出虽然使知识创造者不能独享成果,但却为它们提供了新的创新契机。

Jaffe(1986)指出,企业对与自身知识属性存在关联的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Sorenson et al(2006)发现,接受企业在吸收溢出知识时并不是单纯的复制,而是基于企业情境将溢出知识与自有知识进行适当的融合,这种融合为源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衍生性知识。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过程的系统研究,得出了更深入的结论,他们认为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源企业不仅通过模仿接受企业的知识合成行为来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同时也从接受企业所提供的衍生性知识中搜寻创新源信息。以上相关理论表明,知识溢出不但能够从创新形式上激发知识源企业的突破性思维,同时也为知识源企业创造了一个实质的衍生性知识集合。

Freeman C(1991)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知识溢出效应,并且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对源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Brett et al(2008)研究中实证表明,产业集聚使得集群内企业从当地环境中吸取更多知识,生产增长率更高,创新行为更加积极,这种效应对知识源企业尤为显著。国内学者于江鹏和吴翠花(2010)认为,知识溢出能够提高集群企业产出研发水平,降低集群内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并最终导致其竞争能力的提升。综合国内学者外研究现状,知识溢出对促进产业集聚形成,增进创新绩效和生产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源企业由于对溢出知识具高度敏感性,故能更好地利用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

4启示与研究展望

4.1启示

知识溢出是经济进步和开放式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专利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依托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溢出的方式和渠道变得多样化,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尽管现有的研究大多认为知识溢出能使社会和知识接受方获利,而对知识源企业的创新绩效没有影响,甚至有负面效应,然而这并不影响对知识溢出效益的全方位探索。本文从创新激发、衍生性知识和产业集聚三个角度分析了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为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在此,笔者认为在对知识溢出与技术创新关联性的进一步研究中,有以下两个关键点。

首先,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定量分析或模型的实证上。探索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更加精确地测度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固然重要,不过将知识溢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剖析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同样重要。知识一旦被使用,它就成了公共品,因此知识溢出效益是知识源企业无法控制的。如果将知识溢出与单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起来考察,就很难设计出一个精确的模型来测度知识溢出的大小或效益,这时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更加合适。

其次,必须冲破传统的刻板思维,不要仅仅关注知识溢出对知识接受方的影响。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是一个双向的、有机的过程,以开放的视角,从多个层面探索知识溢出过程中的效益,是深度剖析知识溢出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关键。例如,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的深度研究,指出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有积极影响。柯达公司运用其他企业对其OLED技术的学习与改进,创造了自身的核心技术圈,实现了更大的经济增长,这个例子很好地验证了Yang的观点。

4.2基于“溢出知识库”理论的研究展望

根据相关理论回顾,知识溢出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有积极影响。尤其是Yang et al(2010)通过对知识溢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溢出知识库”的概念。溢出知识库是指外部组织通过学习和改进知识源企业的知识或技术,而形成的具有知识源企业特色的知识集合。Yang et al认为溢出知识库是每一个知识源企业所特有的,知识源企业可以通过反馈性学习从溢出知识库中汲取新的信息,寻找创新的突破口。由于溢出知识库与知识源企业自身知识库有“血缘关系”,因此员工可以轻松地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开发。同时,Yang et al还指出,溢出知识库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变量: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其中知识容量指的是溢出知识库中所含知识和技术的数量,知识相似程度指的是溢出知R库中的知识和技术与知识源企业自身所具备知识的差异程度。据此,本文总结出了模型1(知识溢出促进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的流程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2假设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即溢出知识库的知识容量越大,技术创新绩效越大;溢出知识库中的知识与源企业自身所具备知识的相似程度越高,技术创新绩效越大。除此之外,模型2还假设知识源企业的反馈学习能力对知识溢出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具有调节效应,即知识源企业的反馈学习能力越强,知识容量和知识相似程度对知识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越强。

4.3基于“产业集聚”观点的研究展望

“溢出知识库”理论关注的是知识溢出的过程,而“产业集聚”关注的是知识溢出带来的结果。根据相关理论回顾,比如Feldman和Audretschl所指出的,在经济活动中,知识溢出促使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集聚又反过来增大市场主体交换知识的可能性,“知识溢出”对产业聚集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科研及成果商业化的成本,对于知识源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会产生有利的影响。Rosenthal认为知识溢出的空间局域性使得知识溢出吸收效率和地理位置的临近程度呈正相关,即地理位置越近,知识溢出效率越高。Chyi等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数据分析了我国台湾新竹高科技企业集聚情况,指出知识溢出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证分析或者传播模型方法,从被动知识溢出机制和主动知识溢出机制研究知识溢出和产业集聚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知识溢出本身的特点,比如知识传播的隐性和度量性,再加上知识溢出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也造成很难客观的估量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和效果,这就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如何针对知识溢出的识别和测量建立合适的模型。另一方面,知识溢出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但是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Cohen, W.M., & Levinthal,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2]Jaffe,A.B.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841001.

[3]Kogut, B.,&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 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4]Hongyan Yang,Corey Phelps,H.Kevin Steensma.2010. Learning from what others have learned from you: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on originating firm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2):371389.

[5]王艳,赵立雨,师萍.知识溢出效应影响因素、机理及测度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0):110113.

[6]Jaffe AB,Lerner J.Reinventing public R&D:patent policy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national laboratory technologies[J].Rand J Econ,2001,32(1):167199.

[7]Grossman G M.Trade,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growth[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1,(35):517526.

[8]Krugman P.Geography and Trade[M].London:MIT Press,1991:3042.

[9]⒑投.产业及群众的知识溢出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75180.

[10]许箫迪,王子龙,谭清美.知识溢出效应测度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7,(05):7686+59.

[11]Cohen, W. M.,D. A.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J].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12]Verspagen, B.A New Empirical Approach to Catching up or Falling Behind[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1991,(2):359380.

[13]Verspagen, Bart.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in Long Term Fluctuations[A].Massimo Di Matteo, Richard M Goodw in and Alessandro Vercelli Proceedings of a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Z].Elsevier,1993:210213.

[14]CanielsM C J.Know ledge Spillovers and Economic Growth:Regional Growth Differentials across Europe[J].Edward Elgar:Cheltenham,2000:4356.

[15]Zellner C.The economic effects of basic research:Evidence for embodied knowledge transfer via scientists' migration[J].Reseach Policy,2003,(32):18811895.

[16]Katz J S.Geographical proximity and science collaboration[J].Scientometrics,1994,31(1):3143.

[17]Bottazzi L,Peri G.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4):687710.

[18]Breschi S,Lissoni F.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loc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survey[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4):9751005.

[19]Baptista R.Do Firms in Clusters Innovate More?[J].Research Policy,2004,27(5):525540.

[20]张玉明,李凯.基于知识溢出的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5):745751.

[21]Joern H. Block,Roy Thurik,Haibo Zhou.What turns knowledge into innovative products?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J].Journal of Evolution Economy,2013,(23):693718.

[22]Zoltan J A,Mark S.Patents,knowledge spillovers,and entrepreneurship[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2,39(4):801817.

[23]Cristina I.Fernandes, Jo?o J. M. Ferreira. spillover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KIBS[J].R&D Management,2013,43(5):461472.

[24]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25]Griliches, Z.The search for R&D spillover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94):2947.

[26]Spencer, J. W. Firms’ knowledge-sharing strategies in the global innovation system: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flat panel display industr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17233.

[27]Gattai V,Molteni C.Dissip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7,143(1):126.

[28]Barney J.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9]Gian-Italo Bischi,Fabio Lamantia.A Competition Game With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Spillovers[J].International Game Theory Review,2004,6(3):323341.

[30]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1]Arrow, K J.The economic-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80):155173.

[32]Anupama P, Stephen T.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alliance forma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 May,2014.

[33]Dosi, G.Sources, procedures,and microecono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8,(26):11201171.

[34]Cyert, R.,& 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wood Cliffs,1963,NJ:Prentice-Hall.

[35]Sorenson,O., Rivkin,J.W.,& Fleming, plexity, networks,and knowledge flow[J].Research Policy,2006,(35):9941017.

[36]Freeman work of innovation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J].Research Policy,1991,20(1):499514.

[37]Brett A, Patricia P,David B.Clusters,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8,(23):405422.

[38]于江鹏,吴翠花.知识溢出对高技术集群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0,29(11):1417.

[39]Mansfield, E.How rapidly does new industrial technology leak ou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85,(34):217223.

[40]Audretsch D B,Feldman M P.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M].Handbook of Urban and Regional Economics,Volume 4. 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2004.

[41]Rosenthal S S,Strange W C.Geography,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agglomer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3,85(2):377393.

新技术新知识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主要战略资源。在科技兴国重要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在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新技术是指那些技术上水平高的、社会经济意义重大的科学技术,如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有利于环境的高技术和软科学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则是应用此类高新技术生产的产品。从事经营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就是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政府相关文件,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产业、资源与环境产业、新材料产业等。

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大缺陷———知识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由于知识创新能力不足,国内广大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实力。因此,为扭转此不利局面,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知识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知识的管理,创新知识、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并不统一,研究知识管理的国内外学者基本可分为三个学派: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将知识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该学派的学者侧重于对个体的学习行为的研究。综合学派综合了上述两种学派的观点,认为“知识管理要将人与环境、人与信息结合起来,不能孤立偏重一方,而应当相互结合,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综合三个学派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可以定义知识管理:组织的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整合、储存、传递、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过程,通过知识的积累管理、共享管理、应用管理、创新管理,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的能力,实现知识资本化,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知识的利用效率和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所以,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经济将人类发展转变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环境由于相应领域知识的总量爆炸性的增长、知识的传播速度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只有加快提升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反应速度才能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而反应速度又主要依赖于获取知识的速度和获取知识的影响力。

(2)知识本身是一种有效的竞争手段。企业的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而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知识能力的竞争,包括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等。高新技术企业区别于传统的最大特点是为客户提供的是知识密集型产品或服务,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所以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管理赢得顾客,这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3)知识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及时、正确决策的基础。如果企业没有实施知识管理,企业员工就没有可靠、便捷的渠道获取所需要的某类知识,由此可能就会造成工作或决策的延误,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的反应是至关重要的,机会一旦延误,可能就会错过发展的良机。为了能够给组织和个人及时准确的提供所需知识,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使企业获得高度的灵敏度和适应性,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

(4)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知识的创新能力不仅仅包括技术创新能力,更包括管理创新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良好的知识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的学习兴趣,为组织及员工提供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促使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使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谋取更大的发展前景,就需要从企业战略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并实施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星,赵红.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分析[J].管理世界,2009(6).

新技术新知识篇4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 知识集聚 绩效评估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代替实物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根本动力。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就必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是一个积累前沿知识并加以聚变的创造过程,即知识集聚。然而,企业要促进技术创新首要工作就是对技术创新绩效进行评估。

以往学者们大多数从市场状况、财务和生产的层面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而忽视了知识集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本文以知识集聚为视角,通过建立多维层次模型来研究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各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

二、基于知识集聚的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过程

(一)技术创新学习阶段

技术创新学习阶段是创新能力演进的最初阶段,即高技术企业识别、获取、学习创新技术技术等方面,并在学习中用于产品的生和服务。在技术创新学习阶段,高技术企业并未对前沿知识加以技术化,是技术的准备阶段。

(二)技术创新模仿阶段

技术创新模仿阶段是创新能力演进的成长阶段,即对创新技术加以模仿运用,并用于产品中。这个阶段表现为较强的模仿能力,是向技术自主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

(三)技术模仿-创新阶段

技术模仿-创新阶段是创新能力演进的提升阶段,即对已经模仿运用的技术加以部分创新,并将创新后技术运用于产品当中。这个阶段,仍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

(四)技术自主创新阶段

技术自主创新阶段是创新能力演进的成熟阶段,即对创新技术进行独立的探讨,并自主新兴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个阶段,高技术企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自主创新。

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演进是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升与突变的轨迹。在创新能力演进的四个阶段技术创新水平均呈总体的上升趋势,但是在四个独立的阶段,技术创新水平呈现曲线的波动,这说明高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上升或下降,但从总体趋势可见,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是上升的,对前沿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也是提高的。因此,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演进呈现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知识集聚视角下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一)技术创新学习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产学研合作绩效指标。从主体因素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创新的知识学习。高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能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知识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知识生产效率。

学习绩效指标。从客体因素的角度来考虑创新学习阶段的进展情况,我们主要考察其是否掌握了更多的技术前沿知识和原理方法,是否增强了决策能力,促进创新行为的进展。

知识转移绩效指标。从环境的角度来考虑评价能否将前沿知识转化为自主创新。此阶段,研究人员是否愿意将自己获得的技术创新前沿知识与其他研发人员分享直接影响到自主创新的进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技术创新模仿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知识适应性绩效指标。从主体因素出发,此阶段主要考虑此创新技术知识是否适用于新模仿的技术创新。

壁垒绩效指标。从客体因素出发,技术创新人员对所学到的技术创新前沿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若此技术不易被仿制,则可考虑继续进行。

研发效益绩效指标。企业从市场环境因素出发,来评估技术创新形成过程中理想的研发投入―效益比。

(三)技术模仿-创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金融与支持绩效指标。从主体因素出发,这个阶段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相比于以往的两个阶段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和企业内部支持。

知识创造绩效指标。从客体因素出发,这个创新过程是否能打破模仿,拥有技术创新,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此阶段能否顺利进行。

市场接受绩效指标。从市场环境因素出发,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部分创新,当这部分创新进入市场时,只有在得到人们的认可,企业才能进一步考虑技术创新。

(四)技术自主创新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衍生绩效指标。从主体因素出发,技术自主创新后,会对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可能与利益相关者的创新是互补的或者交互的,我们要对衍生绩效进行评估。

创新产权绩效指标。从客体的角度出发,企业应对自主创新产权绩效进行评价,以评估技术创新能否用于产品生产、商业化、创新扩散,最终为企业带来知识收益和经济收益。

创新投资绩效指标。从市场环境因素角度出发,当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后,企业面临的即产品生产、商业化、创新扩散,这三个阶段的成功与否很大部分取决于创新投资是否到位,因此要对创新投机绩效进行评估。

因此,基于知识集聚的视角,分析自主创新演进阶段的绩效评估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评估模型。

四、主要结论和建议

(一)高技术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和重视知识集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机制

高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对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运用。以知识集聚为研究视角,反应了高技术企业对自主创新认知的深化,也有助于解决企业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因此,高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充分认识知识集聚的重要性,并发挥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二)高技术企业需要充分评估技术创新绩效

技术创新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是要提高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水平和技术、知识创新能力,激活和促进企业知识资源,实现知识价值的效用最大化,从而为企业正确决策提供依据,活跃企业组织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新技术新知识篇5

关键词: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河南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37-02

一、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无论是对商标、著作、专利,还是对技术秘密的保护,说到底是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归谁所有、如何使用以及产生的利益如何分配的问题。

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的活动,不是纯技术范围内的概念,更侧重的是一个经济概念,其关键是由技术到新产品的商业化。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也要靠技术创新活动来推动,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认清两者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杜绝顾此失彼,做到相得益彰。

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的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

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的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河南省的知识产权工作呈现出从稳定发展到快速进步的良好态势。

1.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建立了行政管理、专利申报、行政执法、中介服务等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形成了知识产权工作网络,出台了《知识产权联席办公会议制度》、《知识产权“十一五”规划纲要》等政策措施;二是形成了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审判机关及审判条例;三是形成了司法与行政执法“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专利保护体系,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和协调机制,有效地保护了知识产权专利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2.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共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 000多起,假冒、冒充专利商品179件,受理处理侵权和权属纠纷77起,开展专项执法九次,联合公安、工商、版权部门执法十七次,涉案经济总额300余万元,整顿规范“无假冒商品商场”25家。

3.知识产权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大型集会活动进行集中宣传;二是深入基层利用各种集会、庙会发放宣传资料;三是实行市、县、乡、企四级联动,同步活动;四是开展专利进校园活动;五是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和现场指导活动,营造浓厚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

4.试点示范作用初显成效。从抓试点县(区)、乡、示范企业入手,在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和制度,示范效应已逐步凸显。

另外,自2006年开始,由河南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发改委、财政厅、商务厅、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小企业服务局等八局委共同组织实施的“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项培育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培育企业的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明显提升,知识产权经济为许多县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活力,知识产权战略开始融入越来越多企业经营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已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河南省很多经济界人士认为,河南正加速向工业大省迈进,在这一进程中,必须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此来提升河南省企业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产权渐成企业最大优势,其为区域经济带来“高贡献率”。对于知识产权,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超越了最初的认知阶段,已在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方面开始行动起来。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主体。河南省培育工程重点是要增强企业和区域知识产权创造、占有、管理、运营和保护能力,经过一年多时间,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已开始全面融入到一些企业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2007年,在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的带动下,河南省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前10个月就已达11 139件,同比增长30%,又有31个产品获得年度中国名牌称号,有两项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格,至此我省中国名牌总数已达65个,居中西部地区首位,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30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正在逐步加强,从而有利于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二、河南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 世纪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取得重大发展的一个世纪。从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实践上看,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突出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今后或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的成败将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专利、商标、版权的侵权、假冒、盗版现象时有发生;一些科技人员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依然存在。全省特别是市县区和大部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未建立、健全。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相对滞后。当前, 虽然河南省的一些研究单位和企业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专利申请数量也已逐步增多,但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还不能够从经济和市场的角度真正领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深刻内涵。二是在创新过程中缺乏知识产权分析研究。在一些重要技术或领域的发展规划、课题研究以及微观的研究开发上,缺乏进行相应的查新工作和知识产权状况分析。这样,一方面将会导致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容易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三是创新成果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实现,而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研发能力偏弱、投入有限。

四、今后河南省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

1.突出重点,加快河南省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从国内技术创新层面来讲,河南省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应与以下四类技术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一是计算机技术;二是微电子技术;三是生物技术;四是信息技术。

2.尽快制定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加快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要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国企改革、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等重点工作,制定河南省的知识产权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推进工程,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不断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尽快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比重,为推进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3.进一步加大宣传普及工作力度, 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要大力宣传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及时报道省市外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动态,反映社会关注的重大知识产权事件, 使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4.努力提高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辐射、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河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5.强化知识产权执法,营造有利于对外开放的大环境。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和效率,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注意总结侵权行为的发生规律,做到打击与防范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日常性执法与专项整治相结合,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

6.完善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加快完善科技评价、职称晋升、人才培养、财政投入等政策体系,尽快出台鼓励发明创造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奖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广大科技和文化人员从事发明创造、文艺创作和创业发展的积极性,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结论

虽然河南省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是,为了进一步激励技术创新活动,当前我省必须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企业和全社会创造一个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投资―知识产权保护―高额创新收益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投资”方式来获取最大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自愿地通过技术创新投资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扩大竞争优势,形成技术创新资源加速生成和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春奎.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技术创新战略[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3):194-98.

[2]朱春奎,宋海龙.建设面向知识经济的河南创新系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55-56.

[3]曹如中,彭福扬,郭华.论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J].特区经济,2004,(1):60-62.

[4]孟庆伟,刘铁忠.自主创新与知识整合案例分析[J].知识管理,2004,(2):78-82.

[5]华鹰.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3):96-100.

[6]张春玲.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商业经济,2004,(5):45-46.

新技术新知识篇6

一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是知识经济社会运行的法律基础。成熟和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造福社会,同时也能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知识产权作为一项民事权利,权利人应当和必须积极主动地采取保护措施,否则,即使法律再完备,往往也无济于事。对于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一旦由于保护不力、管理不善,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失效或受到侵权,其损失往往是难于挽回和弥补的。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保护问题

在高新技术企业所发生的各种纠纷中,最突出的是职务与非职务发明权的归属纠纷。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人或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由此看来,在我国职务发明分为两类,一类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另一类是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此外,如果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也就是说,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只有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这一类发明创造才能和单位就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如果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这类发明创造,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则不能就发明权的归属问题订立合同。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引发新的专利问题不断增加、层出不穷,而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许多对此缺乏必要的准备和对策。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问题上,理论和立法方面尚存在一定欠缺,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和研究。 [1] [1]同时业已实施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实践,留给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空间在迅速的缩小,发达国家已经初步解决了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立法框架并完成了专利技术在世界各地的申请和铺设,一张高技术的专利壁垒网已见雏形,张网以待,只等时机成熟,收网捕捞。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对此保持警惕,扎扎实实做好准备和对策,否则,将失去很多的机遇。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从企业文化建设到公众形象的塑造,从产品说明书到产品的包装装潢商标,从计算机软件到域名标记等等,都涉及相关的着作权问题。对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推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更是不可忽视。

科技作品的保护,不论是计算机软件还是其他技术方案的图纸表达方式都涉及到着作权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的保护、运用和管理企业的着作权,事关高新技术企业的生死存亡。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科技作品的权利归属问题,即该作品是职务作品还是非职务作品问题。 [2] [2]我国着作权法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着作权归作者个人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者使用外)。此外,由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的职务作品,比如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着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而其着作权则属于单位。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标记权保护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标记权包括商标权、商号权、域名权等以区分商品和服务为宗旨基于商业标记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商业标记所具有识别、表彰、保证和广告的独特功能,对于刚刚成立和兴起的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市场、打开局面、巩固地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进一步开放,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领域、程度不断扩大,与商业有关以区分商品和服务为目的的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从事信息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妥善保护和管理传统的商标、商号,还必须切实注意网络环境下的域名、网络标记等新兴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问题。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根据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秘密是商业秘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最早被确认为商业秘密并加以保护的。这种技术秘密是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创新的结果。是技术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其特征在于可以用于生产活动,以制造新产品、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商业秘密特别是技术秘密的保密性和无形性,容易流失或受到侵权,高新技术企业理应保持高度的重视。

二,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主要由《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构成,由于各专门法基本功能不同,保护的知识产权客体也不同,在高新技术保护的效果和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要确定采用何种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1)考虑取得技术权利的排他性程度。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又称垄断性、独占性,是法律赋予知识产权权利人专有的权利。专利权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和授权,他人不得以生产经营为目的的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该专利产品或使用该专利方法获得的产品。商标法在保护商品名称方面具有很强的排他性,但很难保护技术本身。着作权法只保护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不延及思想、产品、方法、公式、工艺等。对于采用商业秘密来保护技术秘密,他人完全可以合法方式通过研究开发或者采用反向工程获得该项技术。采用技术措施也可以保护知识产权,如加密法、软件锁、防火墙等,但随着解密技术的发展,其排他性也会逐渐减弱。 [3] [3](2)考虑知识产权费用的因素。所谓费用是指取得、维持、保护知识产权的费用,即采取保护措施的费用,以及相关的申请费、维持费、审查费、诉讼费等等。在实施的过程中,专利的保护费用最高,其次是商标、技术措施、商业秘密保护。着作权因实行自动获得权利的制度,除了计算机软件外,一般不必支付任何费用。高新技术企业如果采用专利的方法保护知识产权,特别是申请量大的企业,费用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3)考虑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我国法律规定,商标权有效期10年,但可以续展保护且不限制续展次数。着作权则分着作人身权和着作财产权,除非作品消亡,着作人身权永远受到法律保护,而着作财产权的保护期限为作者终身加死后50年。 [4] [4]在专利保护期限中,发明专利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为10年。对于商业秘密来说,只要其技术秘密和经营信息不公开,维持秘密的状态,就将一直受到保护。高新技术企业采用何种方式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视当时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而定。

在诸多考虑的因素中,取得技术权利的排他性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排他性就没有绝对的权利,也就没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保护期和费用也是必须要结合考量的因素,同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更新速度和周期更快更迅速,呈跳跃式发展、超常规发展,一项高新技术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落后被淘汰,因此,对于一项发明专利来说,20年的保护期的意义也许仅仅是有限的和形式上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其高产出高回报率,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凭借其手中的高新技术、知识产权在有限的时间、空间、投资的状况下,迅速崛起、占领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和回报,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同高新技术企业的高产出高回报率相比,知识产权的取得、维持、保护费用还是较为低廉的。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在寻求知识产权保护时,在取得技术权利的排他性、费用因素、保护期限的基础上,采用最佳的方案和手段,合理有效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并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根据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趋势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加强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在推动企业自身提高完善的同时,从而带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注释:

[1] 参见郭庆存著:《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载《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新论》,王兵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 参见朱波尔著:《浅析教案的著作权保护问题》,载《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12期

[3] 参见陈传夫著:《高新技术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新技术新知识篇7

一、意会性知识的内涵

意会性知识是迈克尔・博兰尼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博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具体到技术领域,他发现关于技能和专业能力的论述并不能把这种能力表达完全。任何一项技术都可被看作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无法加以表达的技术两部分。他把前者称为明言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意会性知识。

技术史家福格森则指出,技术是一种高度依赖视觉的活动,技术知识即使能被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视觉形式而非以口述或数学形式进行表达的。意会性知识不容易被表达和转移,因为它是难以编码和难以整理的。他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深深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到的环境约束,难以规范和学习。意会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它难以捉摸,不易识别,难用数字、公式和科学法则等来表达,也很难用文字、语言来精确描述,不易模仿和复制。

二、意会性知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了主导的生产要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源于其技术知识基础、尤其是意会性知识基础。意会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的主体。实际上,企业里的大部分知识是由储存在企业个体头脑中的意会性知识组成的。据统计,意会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数的90%。人类任何通过语言和其他表述形式呈现的明确知识,都依赖于意会性知识的存在,都必然有意会性知识的支撑。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知识,要么是意会性知识,要么植根于意会性知识。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一个默然的认识过程。在企业技术创新中,意会性知识是所应用知识的内核和内容,而明言性知识只是在内核上赋予了可以表达和转述的外形。相反,作为内容,意会性知识却可以不依赖语言和其他表述方式而存在。正如莱・杨所说:“明言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的尖端,意会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意会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明言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

尽管当前发展趋势正走向知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地”增长知识,意会性知识仍将是生产和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大部分知识所固有的意会性本质,意味着知识转化有天然的限制。意会性知识的“明言化”,不可避免地会以牺牲资料或数据为代价,一部分知识将会在这一过程中损失殆尽。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本身必然涉及到意会性知识的使用和产生。博兰尼认为,人类知识源于个体直觉。科学就是把构成潜意识学习基础的意会性直觉解释或阐述出来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科学创造最初就滋生在这种可以相互交流共同分享直觉的氛围中。依据这个观点,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认为,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在于个体意会性知识向集体意会性知识的转化和运用,从而组织的学习和技术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运用意会性知识以及鼓励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交互作用的能力。

企业的意会性知识主要源于工作实践。在企业科研和实际工作中,常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许多专家和研究人员自己也经常难以表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某些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而不选择其他,而他们这些说不清原由的选择对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我们只能把他们的这些意会性知识称为“直觉”、“灵感”、“智慧”或者“经验”。它包含了人们对各种问题的感悟和直觉,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索和判断。一旦这些感悟和思索被激发,并通过某种机制在企业员工之间流动和传递、交流和共享,就会更加明晰、更加丰富起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

三、意会性知识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从技术创新的观点看,意会性知识是企业创新之源。这是因为,意会性知识既包含着发现创新问题的启发性期待,也孕育着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预期。简言之,意会性知识孕育着“正确的”技术和创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连续发现和解决,预先定向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它反过来融入个人或企业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累积性增长。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等人认为,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显然有别,不止于此,它们还是互补的,两者的社会相互作用还能创造知识,并且把企业技术创新看作是知识生产过程,即意会性知识和明言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他们进一步认为,扩散企业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知识携带者”把意会性知识从企业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进而这种观点认为,当企业环境鼓励个体分享思想共同进步时,伴随着企业个体间相互学习的浪潮,往往会发生技术创新。这再次说明了意会性知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虽然意会性知识对一个企业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但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意会性知识极难捕获和传播。实践表明,意会性知识的传授和继承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师徒关系、个别传授及知识管理社区是最有效的方法。企业经常把个体看作知识的携带者,为了更好地利用个体的意会性知识,企业会识别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以便合理安排他们交流,帮助企业转移知识、完成任务、或是做出对企业有用的创新。与西方国家的企业相比,日本公司的成功在于他们更擅长将某个人的意会性知识转化为另一个人的意会性知识――即建立知识共享的模式,因而也就更擅长于调动意会性知识进行创新。丰田公司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当丰田公司想要把自己的生产技术知识转移给一个新建立的汽车装配厂的新员工时,比如最近天津和丰田合作的项目,丰田会选择二三百的核心新员工,送他们到已有的类似工厂的生产装配线进行几个月的培训和工作。在跟着有经验的老员工学习和工作几个月后,这些新的员工就会回到新的工厂。跟随他们一起回到新工厂的有一二百名富有经验的丰田工人,这些老员工会手把手的辅导这些被遣返的工人,直到确认丰田的意会性技术知识已经完全移植到新工厂。

毫无疑问,意会性知识在彰显公司特色,做好成功准备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有鉴于此,通过组织内的先期知识共享,增强对意会性知识的获取能力,被认为是对技术创新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四、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众所周知,知识的社会内生性反映了社会关系网络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和组织构成的,同时强调人类知识的意会性本质以及个体与集体学习的动态联系。所以,意会性知识只能在特定的范围中实践或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传递,宏观的社会环境是学习意会性知识的大平台。企业是无数个体的有效组合,个体的成长背景、教育等特有因素构成的价值观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说社会是企业文化的土壤,那么个体价值观就是形成企业文化的有机化肥,它们的本质关系和相互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也为意会性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氛围。组织学习就是从个体间意会性知识共享开始,通过系统整理转化为明言性知识,完成了知识在组织内的传递和扩散。组织学习的本质就在于获得一种对主体和企业而言是新颖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或是现有的、或是未知的、或是需要探索的。无论哪种经验,一旦获得,企业个体就会借助组织有效机制和规则及时地在彼此之间交流互动。在这个经验共享的奇妙过程中,新知识、新概念或新想法也许就跃然而出了。在所有的创新环节中,捕获这些稍纵即逝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企业在创意收集、筛选、整理和提炼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工作的研究开发,把好的创意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技术创新活动到此并没有完成,只有把新产品或新服务变成专利,进行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通过销售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利润。事实上,在整个创新过程的主要活动中,几乎都伴随着意会性知识的产生、形成、交流和再创造。体现这种观点的是基于意会性知识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图1)

五、结束语

新技术新知识篇8

一、风险与知识产权风险

风险是指可能发生的危险。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简单来说,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风险就是创新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会给企业带来危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资本投入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等。其中法律风险最主要的是知识产权风险。知识产权是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等七种。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知识产权风险,一方面是可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可能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可以说,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过程。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方法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立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机制非常重要,如预防机制、保障机制、跟踪机制等。

具体来说,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预防

预防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中可能会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事先采取规避措施。

1.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人员的管理主要针对技术创新过程中接触或可能接触涉密信息的企业内部人员,如研发团队、知识产权人员、管理人员等。企业组建研发团队,对团队人员的学习经历、专业背景、是否已拥有知识产权等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其签订研发协议,对创新技术的项目、内容、研发时间、研发成果形式、知识产权权利归属等问题进行约定。企业聘用专业知识产权人员,有条件可以组建知识产权部门,提供专业知识方面的协助。对于管理人员要特别对其做出竞业禁止的规定。

2.签署保密协议

技术创新工作启动之前,企业应与创新过程中接触或可能接触涉密信息的企业内部人员签署保密协议,对研发过程中涉及的资料、数据、技术等进行保密。技术创新过程会涉及大量的技术秘密或商业秘密,要制定并严格落实保密措施,保密措施应贯穿整个研发过程。如:明确研发各环节保密措施责任人;设置涉密信息保密级别及知悉权限;对掌握关键数据及重点技术的人员进行监督,防止其在未经企业许可的情况下就相关信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公开发表等。此外,保密措施的对象不仅包括签署保密协议的企业内部人员,对于到企业学习、挂职、交流的人员同样适用。

3.组织有效的知识产权培训

企业组织专家对研发团队、管理人员等进行知识产权培训。主要包括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国家相关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公约、技术创新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及规避方法等。有效是指培训的对象确实理解了培训内容,并能够实际运用,可以通过问卷、考试、环境模拟等方式进行评价。

(二)保障

企业应为技术创新提供全面保障。包括资金,指研发所需的经费;人力,指根据研发团队需要配备的辅助人员;物力,指研发需要的设备等硬件条件。为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企业最主要的是要提供信息保障。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首先企业与研发团队要了解国内外行业技术发展现状,评估研发价值,共同确定创新技术项目;其次,研发团队自身或在知识产权人员的帮助下,要对国内外相关的专利文献信息进行检索,避免重复开发;再次,研发团队或知识产权人员应实时关注国内外研发及知识产权动态信息,掌握相关研究进展及知识产权法律状态信息,避免出现他人针对企业正在研发的技术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不知情继续研发而产生损失的情况。企业提供信息保障的方式主要有,订阅行业期刊、收集本领域关键技术专利布局趋势分析报告等情报、购买专利检索数据库或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检索渠道等。

(三)跟踪

企业应制定开发记录、资料查询记录、阶段性成果(试验)记录、成果记录、研发报告等模板文件,由研发团队按要求填写,并签名。研发任务完成后,相关材料交由管理人员或知识产权人员归档。企业应安排管理人员、知识产权人员对研发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可查阅研发文件,了解研发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技术创新取得阶段性成果时,针对该成果即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防止研发过程中成果泄漏、被他人在先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或侵权使用,先对部分研发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专利布局的方法之一。

结语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2015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取得新进展,发明专利年度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且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授权发明专利35.9万件,其中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9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5%,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持续稳固。

上一篇:防校园欺凌预案范文 下一篇:校本研修学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