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科学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9 17:49:07

高端科学技术

高端科学技术篇1

1988年美国政府的《联邦登记手册》是这样定义科学技术不端行为的:“编造、伪造、剽窃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科研不端行为”定义为:“在申报、开展或评审科研项目或者提交科研成果报告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或剽窃行为”。借鉴美国的定义方式,我国科技部于2006年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也对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给出了列举式定义:“本办法所称的科研不端行为是指违反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研行为准则的行为,包括:第一,相关工作人员的职称、简历和科研基础存在造假;第二,科研成果是抄袭或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科研数据存在捏造和编纂的现象;第四,在人体科学技术研究中,没有遵循知情同意或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第五,科学技术研究中违反了实验动物保护的原则;第六,科学技术研究中其他的不端行为。”

二、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涉及到的法律责任

(一)《科技进步法》中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分别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而民事责任主要应用于知识产权侵权的行为。我国的最高科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九章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做出了如下规定:一是“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归还被挪用、克扣、截留的经费”;二是“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三是“取消其优惠待遇和奖励,并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四是“对于侵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的行为可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处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进步法》中法律条文只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涉及到的违法人员的行政责任进行了规定和说明,而其他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都没有做出任何说明与规定,导致我国在对一些涉及到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人员进行处置时,只能通过行政的方式对相关违法人员进行处置,这种处罚程度很轻,不能对那些蓄意剽窃他人成果的科研工作者构成较大强度的震慑。对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我国其他科技法规和相关部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出现的严重不端行为的刑事法律责任进行了补充规定,但由于这些规定只是部门规章,约束力不是很强,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大。

(二)《刑法》中不端行为的刑事责任和处置措施。我国的《刑法》对科学技术研究中严重的不端行为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了如下规定:一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这类行为主要包括泄露国家科学技术机密,转让、经营国家明令禁止的科学技术等,对于涉及到这类行为的相关人员,要根据我国的《刑法》追究其对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二是对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由于个人原因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行为,应该根据《刑法》追究其相关责任;三是对于侵犯他人科学技术和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要根据我国的《刑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三、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的管理策略

(一)制定统一的国家政策。对于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不端行为,国家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统一的政策,为我国的各级政府、各高等院校以及各科研单位实施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要明确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防范处理科学技术中不端行为的处理程序,从而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发生频率,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

(二)区分对待科学技术研究中无意、有意以及恶意的科学技术不端行为。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并不全是有意而为的,要将无意、有意以及恶意的不端行为区分对待。对其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价,按照后果的严重性对该种行为采取不同的措施。当下,对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断行为不分轻重、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就进行网上曝光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应该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管理和处置。

(三)设置专门处理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机构。在担任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审批职能的主要部门和相关单位内部,要设置专门处理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监督管理机构,尤其是加强对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院中相关科研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和控制的力度,这样才能增大科学技术研究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科学技术研究的诚信制度。对于科学技术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我国要借鉴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管理策略,要建立健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诚信制度。包括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院等在内的各科研机构要向政府提供防范和处理不端行为的担保。

(五)掌握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特点,并加强行政管理。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调查力度,掌握其特点和范围,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程序,防止管理机构和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之间的合谋或者是管理机构的有意放松,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和谐发展。

(六)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情节严重的不端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对于那些蓄意谋利、欺诈、泄露国家科学机密,为骗取国家研究资助假冒伪造科研成果而导致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延迟或停止不前的相关人员要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

(七)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度。人们对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人员充满了信任与尊重,科研工作者担任着我国科技兴国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们必须保证科研成果真实性和准确性。只有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负责人终身责任制度,无论任何时间其科研成果受到质疑,国家有权力追究其法律责任,这是不受任何时间限制的。这样才能增强科研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不敢触碰法律的底线,减少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当前,科学技术研究不端行为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的公共议题,正在吞噬着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只有明确科学技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责任,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高效快速发展目标。

高端科学技术篇2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科学不端行为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教育、建立和健全科学道德行为监督机制并辅以媒体进行典论监督等几种防止和减少科学不端行为的方法。

一、科学不端行为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

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科学活动的不道德行为,其具体含义众说纷纭。一般将在科学活动中出现的有违科学共同规范和道德行为表述为科学不端行为(misconduct in science)。在科学活动中,科学共同规范和道德行为是约定俗成确定的,它模糊地分散于人们的意识中,没有一个完成的体系。科学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伪造或者编造实验数据,以达到自己所需要实验结果;剿窃抄袭他人的学术文章;变相剿窃和窃取他人的学术成果;利用自身的学术名誉为自己谋取私利;在各种学术成果评估会中作出不符合实际的评价;学术团体或基金组织的一些不道德行为;各级政府少数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经费配置中的不公正行为等。例如上海某著名大学一位博士学位论文存在着严重抄袭现象,被检举揭露。此前,他却是教授、博士、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启明星,曾7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这件事曾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另一所知名高校的教师多次剿窃他人论文,在学术界赢得暂时的不小的荣誉,造成恶劣的影响。还有极少数学者利用其学术声誉到处争取课题或项目经费后,随意应付,结果不了了之。这种行为的实质是在变相骗取钱财。在当今,也有一些科技界资深学者在学术成果评价如召开学术成果鉴定会时,往往由于各种关系的原因,常常做出过高的评价,以至于我国现在鉴定的学术成果大都是“国际领先或国内领先”,而事实并非如此。国内的一些专家评审会几乎没有不通过的。这些都是科学不端行为,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这些科学不端行为的产生有科技工作者自身科学道德修养欠缺的原因,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以至于科技界一些不正之风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从现实情况分析,后者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科学不端行为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目前,我国科技界仍然主要以科技工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与级别来衡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就,同时一个人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也是他获取各种科研经费的重要条件。在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高等学校,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评定其科研工作量、晋升职称的重要标准。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此方面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学说认为,人类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积极追求科技新成就,撰写科学论文是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采用正当的手段和道德的方法实现个人自我实现需要是值得推崇的。然而,当其中少数人由于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欠缺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则会通过不道德,甚至是犯罪的手段如副窃和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来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在当今科技界大环境下,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意识和素质,当受到虚荣心的驱使,以及获得社会尊重等欲望过于膨胀时是很容易做出科学不端行为,用不道德的方法来实现自我实现需要。(2)一些个人或集体往往为了获得自身的荣誉或利益,放纵或掩饰可能给它们带来“光环”的人的科学不端行为,使得一些“科学不端行为”者逃离了惩罚。这些人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歪风。(3)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限制,我国的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即我国的科研经费投人主体仍然是政府。因此,国家科研管理部门掌握着全国主要科技经费资源的分配权。目前,国家少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经费使用上的不正之风间接地引发了“科学不端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诱导部分科技人员做出科学不端行为。(4)我国缺少健全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和监督机构。尽管我国的科学不端行为屡有发生,但是往往只靠新闻媒体曝光或内部行政处分进行约束。因此,不少投机者在做出不道德行为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其结果增强了他们的侥幸心理。目前,我国也有少数科学不端行为的监督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设立的“科学中的道德”工作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监督委员会。然而,前者只是一个民间学术协会的常设的工作机构,后者是国家基金委的经费管理的一个监督机构,它们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有约束作用的组织,对科学的不道德行为的监督作用有限。建立一个健全的科学不端行为的监督机制和机构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科学活动中的道德行为是必要的。

二、扼制“科学不端行为”的一些对策

1.加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建设,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道德修养

治理科学不端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科技工作者。因此,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素养是减少科学不端行为的重要办法之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所要求我国公民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是对我国一般公民的要求。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整个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之一,理应是模范。“明礼诚信”中的“诚”在科学活动中主要具体表现为“不弄虚作假、不抄袭或到窃他人知识成果、不变相骗取科研经费等”。这些虽然都是科学工作者理应遵守的基本规范,但实际科学活动中,这些科学不端行为却时有发生。因此,需要在科学活动中大力提倡科学道德教育,增强科学工作者的道德意识。从而,为形成一个富有科学道德感的社会风气奠定坚实基础。

另外,各级各类高校是我国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我国科技人才的后备队。在高校开设“科技工作者道德教育”课程,对于处在人生观包括科学道德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们,是一种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道德素养的重要方法。另外还可结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从科技工作者成长期就开始,培养他们坚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的原则和追求耐住寂寞、淡泊名利的境界;灌输他们要坚持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培养他们坚持科学、不趋炎附势的独立研究精神。

通过科学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增强科技工作者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满足自我实现需要。

2.建立和健全科学道德活动监督机制

首先是要建立一套完整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对公民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进行了明确具体的描述,使得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变成看得见、弄得清,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同样,在科技界也需要制定出一个“科技工作道德行为规范”,并制定若干违反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应受到的舆论谴责和惩罚的规定。这使得科学工作者在科技活动中“有规可依”。不久前,中国数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空间学会等120个学会和《化学通报》、(遗传学报》等231家学术刊物共同签署了“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它对一些常见科技不端行为作了具体的描述并给出相应的惩罚办法。这是一个较好开端。因此,国家有必要对科学不端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一个系统科学的“反科学不端行为办法”。

其次,建设一个健全的科学道德行为监督机构。有了“反科学不端行为办法”等规定,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因为再好的规章制度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机构去实施,否则只是一纸空文。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科学道德行为监督大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规章和组织上对监督工作给予保证。丹麦第一个建立了全国性“反科学性欺诈行为委员会(dcsd)"、英国等也建立了相应的机构。世界科学联盟(icsu)于1996年成立了“科学道德责任常设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建立了“公正性监察员办公室(olg)",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建立了“科研公正性办公室(ori)"。我国也需要建立一个权威性全国性科学道德行为监督工作委员会一类的工作机构。通过其对全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引导全国的科学技术活动中道德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比如,国家可以由科技部组织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科学不端行为”监督工作委员会,负责监督全国科学技术活动中的有关道德问题。

建立科学道德行为监督机构很重要。媒体的监督作用也很有震慑力。中国科学院院长路雨祥院士曾说:“科技进步促进媒体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媒体的推动。”他认为需要媒体对到窃和抄袭等不道德行为要大胆揭露,严肃批评。我国媒体在反贪污和反腐败中取得丰硕成果,同样,它也应在科学道德行为监督中扮演重要角色。

3.树立科学道德行为模范,为全国的科学工作者树立榜样

有时,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我国的两院院士和其它学术界的泰斗不仅要“学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这些学术界的栋梁们在科学活动中做科学道德行为的榜样,给科学界年青人当一面旗帜;每个学者也应给自己的学生和同事做榜样,共同创造一个人人重视科学道德、个个鄙视科学不端行为的学术研究环境。

高端科学技术篇3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2012 年7 月,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

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1]在确

立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

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

供工业母机的制造行业,是国家经济实力、国防能力和综合竞

争力的基础,对一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

战略意义。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共

性技术“瓶颈”,以具有外部性和外溢性都极强的共性技术作为

支撑,否则仅靠低层次的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就永远难以培育

出自主创新能力和真正的竞争优势,就很难走出在全球价值链

低端徘徊的困境,无法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由共性技术的测度和筛选来实现

的,这一直是共性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做为基础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内容是否明确,对于产业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2 年7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

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推进

重点(第一批)》,在《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中对我国确定的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关键共性技术、重

点研发单位、政策及资源(中央层面)进行全面介绍,尤其是明

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重点和内容。

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

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职能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的

相关技术,[2]这些重要的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着多个工业行业装

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也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

发展潜力(见表1)。

表1 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研究

马亮,张清辉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

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在阐述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

共性技术内容与研发形式的基础上,以R&3D 为分析框架,提出了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明确了在

R&3D 的不同阶段,研发体系各主体的作用,以期解决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严重供给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R&3D;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34-02

【收稿日期】2013-09-1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10BGL034);甘肃省财政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兰州理工大学“红柳”学科协调发展计划项目;兰州理工

大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马亮(1981-),男,甘肃庆阳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张清辉(1973-),男,甘肃白银人,兰

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生产力研究》No.12.2013

产业论坛

重要领域 重点方向 关键共性技术

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

航空产业 航空发动机

航空设备及系统

先进航空空气动力学;

先进航空材料及制造技术;

航空数字化技术。

卫星制造

卫星总体技术;卫星平台技术;卫星有效荷载技术等

卫星及应 卫星发射服务 运载火箭动力学关键技术、发动机研制技术等

卫星应用及运营服务

对地观测卫星定量化应用技术、遥感技术、小型化“动

中通”技术导航与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基础平台、

3S+C 综合应用技术等

动车组及客运列车

重载及快捷货运列车

城轨交通装备

列车智能化控制技术、主动维保系统、可靠性和可靠性

评估技术、减震降噪及操控优化技术、轻量化车体、安

全监测与信号处理技术等

工程及养路机械装备

整车集成技术、数字网络电气控制技术、数字传感技术、

数字视频技术、数字无线通话技术、轮轴制造技术、无

损监测技术等

轨道交通

装备

关键系统及部件

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列车网络技术、制动技术、列车

运行控制技术、轮轴轴承、传动技术等

海洋工程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环境观测与监测技术、深海运载与深海探测技术、

深海观测网络技术、深海装备和设备的可靠性监测技

术、海洋防腐蚀技术等

智能制造装备用关键基础零

部件

高效、高速、高精密加工工艺、焊接相关技术、数字化

控制技术、微机电技术、精确可控热处理技术、液压铸

造、绿色表面处理技术等

核心职能测控装置及部件

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先

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

护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高

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等

智能制造

装备

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大型制造工程项目复杂自动化系统整体方案设计技术

以及安装调试技术、统一操作界面和工程工具的设计技

术、统一事件序列和报警处理技术、一体化资产管理技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式

相关研究显示,[3]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供给

严重缺乏,同时存在技术流通体制和商业化平台缺失的问题。

要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供求之间量的矛盾和结构性

矛盾,缓解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问题,必

须加快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在高端装备制

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国际上目前采取的方式很多,我们可

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以提

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主要依托政府动用行

政力量,通过各种专项计划或科技政策牵头,构建以政府为主

导、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结

合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力争攻克一批能

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共性技术难

题,很好地掌握这些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同时需要关注共性技术研发之后、商业化之前的中间环

节,即共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以R&3D 的思维框架构建新型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系。

二、R&3D 研究框架

根据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规律,从全技术生命周期的角度,

将原有的R&D 细分拓展为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这

样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属性,促进技术发展。

苏竣[4]对从R&D 到R&3D 的学理渊源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阐

述,虽然分析和研究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入手,但

本人认为R&3D 的分析框架对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

新尤其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R&3D 分析框架的创新之处在于引进了示范和推广两个阶

段。苏竣[4]在研究中认为示范是一项包含特定新技术的活动,在

现实环境中以全规模或接近全规模,检测技术、产品、过程和系

统。推广是介于示范和市场吸收之间的一个技术阶段,包括早

期推广(小规模)和扩散(大规模)两个阶段。R&3D 分析框架增

加了示范和推广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特点和价值,其意义对于

创新链较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尤为显著。[5]

三、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

(一)研发阶段

这里所说的研发阶段,即我们通常讲的R&D,在该阶段中,

主要任务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该阶段,官产学研的各

类主体有明确的任务和定位。

政府在研发阶段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开展共性技术

的预测和共性技术开发计划的制定和加强财支持强度,工业和

信息化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

一批)》即很好的完成这个任务。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合作中起创新源作用,如在《战略性新

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中明确了各高端装备

制造业共性技术的重点研发单位,如海洋工程装备由中船工业

702 所、中船工业民船设计中心、中船工业708 所、604 院、611

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

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充分体现了在大学和科

研院所的创新源作用。

企业在官产学研合作中应发挥主体作用。高端装备制造业

共性技术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赢得市场竞争。企业是市场竞争的

主体,直接面向市场,了解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而在

官产学研合作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由于参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官

产学研研发企业并非一个,往往是行业内的多家企业,如高端

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技术领域关键系统及部件,参与其关键共性

技术研发的企业就有中国通号、北京交大微联、北京南口轨道

交通机械、上海自仪股份、北京和利时、浙大中控等,它们往往

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应主动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

(二)示范阶段

政府在示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示范平台、推进专项计

划或应用工程,提供符合共性技术示范的真实环境和全规模条

件,这作为单个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是很难提供和满足的。如《江

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提出要实施重大装

备制造业装备示范应用计划,推动重大装备市场开发,这一做

法应该在国家层面和各地积极实行。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示范阶段起协助作用,协助政府构建示

范平台和创造示范条件,随时关注和解决在示范过程中出现的

技术问题。企业在示范阶段起主体作用。毫无疑问,政府构建的

示范平台和专项示范项目必须以企业为主体和核心构建,同时

由于市场是最终评价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与否的标准,在示范阶

段企业的主体作用不言而喻。

(三)推广阶段

政府在推广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度保障或以首购或大

型工程订购等方式,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产品推广,

如常州市颁布了《常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新产品推广目录

管理办法》,有效的从制度上保障了高端装备制造产品的推广;

《江苏省“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推进方案》中明确要完善首

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首购首用和保险补贴政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推广阶段主要是起技术支持的作用,关

注推广阶段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支持和技术升级。

企业是技术推广的主体,经过前期的大量共性技术研发投资、

承担巨大风险和示范阶段,此时到了企业占领市场获取经济收

益的时候了,企业自然当仁不让的投入示范阶段,并主导着示

范阶段的顺利进行。

表2 基于R&3D 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官产学研研发体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http://

gov.cn/zwgk.

[2] 工信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推进重点(第一批)[EB/OL].

http://miit.gov.cn/.

[3] 原毅军,汪之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体系构建[J].经济论

坛,2011(1):120-123.

[4] 苏竣,张汉威.从R&D 到R&3D: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的新能源技术

创新分析框架及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3):93-99.

[5] 马亮,张清辉.R&3D 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合作研发

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2(1):148-150.

高端科学技术篇4

形成资源开放服务体系

ICT研发实验服务联盟的宗旨是推进首都电子信息领域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提高科技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率,形成科技资源开放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成果创造良好的研发条件。

ICT研发实验服务联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电子信息领域平台中行业资源的整合及市场化对接工作。截至2010年5月,该联盟成员数量已经达到31家。

成员单位服务特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是一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的多科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战略高技术研究的历史使命。北航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

2006年,北航获批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此外,北航还拥有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实验室、软件开发环境实验室、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实验室、可靠性与环境工程实验室、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和国家空管新航行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部级工程中心和3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北航在信息领域的海量信息多媒体实时交互工作环境、数字电视与多媒体平台、空天地一体化空中交通服务网关集群平台、新型惯性仪表与导航系统、应用于部级大型会议的电子表决系统、材料领域的高性能非晶合金和高温功能涂层材料、智能技术领域的多自由度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北航可以为企事业单位提供软件检测、委托研发、技术转让、合作研发、咨询培训等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联合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基础研究。

大唐移动终端开放实验室

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科技部批准的首批落户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TDD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终端开放实验室作为无线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致力于拥有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的研发和测试。该实验室配备全套自主研发的TD-SCDMA无线接入设备,与爱立信、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等国际知名设备商的核心网设备互联,组成了完整的TD-SCDMA研发和测试平台,具备包括TD/GSM双模在内的所有3G核心业务测试资源条件,完全满足端到端的测试需求。

2009年,终端开放实验室开放核心网、RNC、GSM无线各2套,TD-SCDMA NB 10套,SMS、MMS特色业务服务平台各1套。

终端开放实验室为TD-SCDMA终端/芯片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测试服务,扫除各接口协议理解上的分歧;为8家终端企业(其中包括三星、LG、联想等)提供测试服务;在协议一致性测试服务方面,为入网的终端厂商提供测试服务;为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TD终端芯片厂商提供远程接入服务。这些都为促进TD-SCDMA终端产品的成熟、产业链的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

终端开放实验室拥有多名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开发人员和产品测试人员,以及RAN专门人才、信令分析仪表专家和终端协议射频测试专门人才。

终端开放实验室先后创造了业内多项第一:拨通第一个TD-SCDMA越洋电话,实现第一款TD商用终端全系统通话演示,最早实现HSDPA 2M业务。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大学。电子信息领域是该校最早的研究领域之一,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自动控制工程、电子工程、光波技术、电磁兼容等。

在电子信息领域,该校现有部级重点学科2个(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教育部重点学科3个(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6个(通信与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网络与安全、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智能交通工程),以及2个学科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学科可聘长江计划特聘教授、10个硕士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授权专业领域。

该校在电子信息领域拥有大批高水平的部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包括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部级重点实验室、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光网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兼容国家认可实验室、网络管理国家认可实验室、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

高端科学技术篇5

关键词:学术不端 危害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1.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

1.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浮躁,功利化的影响,这是不端学术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些学者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经不住社会上诸如权力和金钱的诱惑,失去了科研的严肃性,从而偏离了正确的科研之路。同时,科研评价机制不健全,对科研成果质的要求太低,另一方面,对不端行为的惩戒机制还未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还并不完善,而道德的力量和相关的规范制度又不能对这些行为产生有效地约束。现阶段,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加大了甄别真假的成本与难度。

1.2个人因素。科研学者的行业素质低,对学术规范缺乏了解,加上个人急功近利,是产生不端行为的关键原因。最初的科学研究是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满足个人兴趣而从事的一种活动,如今,科学研究成为科研学者谋生的手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诱发了一些学者们对名利等不正当的追求。

2.学术不端产生的危害

学术不端行为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大局。学术研究事关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学术不端行为危害重大。所以我们需要深刻的意识到学术不端行为危害的严重性。正如我们所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走在创新最前沿的学术研究都成了相互抄袭、相互剽窃他人成果的场地,那我们还怎么跟别人谈我们的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呢?从这个层次上讲,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

2.1学术不端行为直接损坏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形象,削减其影响力和公信力。学术界的科研能力代表我们社会对未知知识的理解力和开发力,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中,人们意识中的科学研究者应当是传播学问、创新知识的先行者,因此,他们被理解为人们精神的领袖。而学术不端行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造成公众对学术界的信任危机,而且一旦这种危机恶化,人们将无法判断社会的理性精神,甚至无所适从。

2.2学术不端行为腐蚀科研队伍,它的另一直接受害者,将是做研究的人。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的学术秩序,对认真做研究的人来讲知识产权被破坏无疑是最无奈的,这就会极大地挫败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而另一方面,由于学术泡沫的成本要远低于学术精品的成本,这会使低风险、高收益的学术不端慢慢地侵蚀我们的科研队伍并瓦解我们的创新力,从而给做学术的人带来致命的伤害。

2.3学术不端最严重的后果,将是它对社会诚信价值体系的影响。学术学风的败坏,其影响却远大于它本身。在人们心中,学术界是社会良知最后的净土,它担当着捍卫正义、改善社会风尚和风气的重任。学术不端的毒害将会由学术界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渗透、腐蚀,不仅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进一步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源头。另一方面,应该从学术的教化功能上看。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是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他们独立意识的重要阶段。青少年则承担着担当国家脊梁的重任,他们的诚信意识和观念对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学术道德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影响。不端行为甚至带给学生价值观的扭曲。

3.不端行为的预警机制及应对措施

3.1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文献检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给学术期刊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检测方法,也为高校的论文管理提供了高效的治理办法。但检测系统并不完善,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各方的进一步努力。

3.2国家要加强立法管理,完善法律管理程序。我国《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9月14日经科学技术部第2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处理办法》的具体实施解决了调查处理机构、处罚措施、处理程序和申诉复查方面给出了可行的规定,但在具体执行的严格性以及执行效力上存在漏洞,应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审核,加强法律在不端行为威慑和引导方面的作用。

3.3以上两个措施分别在手段和程序上给出了建议,但是不端行为的动机源于利益,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从思想建设角度出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尤其是加快以社会诚信道德为基础的社会诚信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的健全。只有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才能做出深刻的反省,进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祥,杨梦媛.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治理学术不端的有效手段.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篇) 》, 2011年第S2期.

2. 庞海波.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 《编辑学报》, 2011年第2期.

3. 方玉东,方纪坤等. 学术不端行为成因研究综述. 《中国高校科技》, 2011年第11期.

4. 胡婧坤,刘培一. 2000-2009年国内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 2010年第20期.

高端科学技术篇6

关键词:科研诚信;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1-0091-02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毒化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阻碍学术创新、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如今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奇、关涉之广,流毒之深,几乎到了令人侧目而又莫之奈何的地步。有鉴于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已是至为迫切,刻不容缓。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对学术不端行为作了以下六大分类:

(一)故意虚假陈述。比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二)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

(三)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

(四)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比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

(五)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

(六)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或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以及故意隐瞒重要信息。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剖析

(一)社会环境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不断受到怀疑、否定,现代道德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又未及重构、强化,人们的社会生活处于“自主”的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另一方面,经济转轨中,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导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本性放纵无度,容易诱使人们背弃诚信为本,滋生“一切向钱看”拜金思想。科研工作者一旦红尘迷眼,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将功名利禄凌驾于科学研究、职业操守之上,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自然应运而生。

(二)学术规范缺失。在美国,有两本学界人士熟知的学术写作指南:《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册》,它们对学术写作的各个细节,包括注释该如何标,引文该如何引,甚至对人名、地名、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严格规定;除上述两本通用手册外,美国不同的学术领域,还有各自的专有规范。由于我国没有类似的通用手册,科研工作者对学术写作等科研规范普遍缺乏应有认知,很多时候只能“凭科研良心与从业感觉”做出“或然”判断。因为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工作中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三)评价体系扭曲。目前很多单位的科研评估主要是考评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承担科研项目数、申请到的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等。简言之,基本上是以数字量化指标为主,并据此给被评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档、定级,与个人职称评定、收入挂钩。“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催生浮躁、急功近利思想,诱使一部分人超越底线伦理弄虚作假。袁隆平获评国家科技最高奖曾因没有SCI论文受到非议、海归博士涂序新因申报副教授职称未果跳楼以求“解脱”,此类事件皆因不良评价体系而起。

(四)权力深度介入。我国的学术研究单位几乎全为公立性质,权力介入太深,学术行政化、科研“官本位”现象突出。一方面,官员掌控大量学术资源,地位强势;另一方面,单位学术成就又事关单位排名、官员政绩。相互需要的结果,是使官员与科研人员链结成官研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一旦发生学术腐败,官员一方往往不愿事态扩大而是选择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比如:杨杰和陈进造假案东窗事发,二人所在校方在收到揭发报告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郑重辟谣”,甚至都表示要采取法律措施捍卫学校和造假者的名誉。

(五)刊物把关不严。目前,国内乃至国际上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论文甄别、评估的合作体系,由于众多期刊之间缺乏信息共享的沟通平台,论文重复发稿、稍作修改连续发稿、作者署名权冲突等等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国内的很多学术期刊,迫于生计会按字数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其代价就是少数杂志社对论文的质量没有了底线要求,有的杂志在收到稿件后甚至会第一时间自动生成“来稿符合我刊要求,决定予以刊发”短信回复。而应运而生的各种“论文服务公司”,竟然成了一个年销售产值数亿元的大“产业”。

(六)监管惩处不力。目前我国尚无完整、系统、有效的防止、整治和惩处学术腐败的立法,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部门虽出台过一些条例、规范,但执行力度和强度远未到位;学术规范委员会等组织事实上也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如若不存在利害冲突,人们通常对学术不端行为见怪不怪,睁只眼闭只眼;即便被举报查实,有关部门多半也会以初次、下不为例、家丑不可外扬等理由从轻发落。相较于德国抄袭门事件主角古滕贝格被迫请辞国防部长职务,中国造假者成本既低,风险又小,“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太过明显。

三、以科研诚信反制学术不端

(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之不愿为

1.将科研诚信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必修内容和继续教育重要内容。重视科研诚信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教育引导,使青年学生深刻领会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高度自觉;使科技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坚守学术道德,自觉成为科技创新先锋、学术道德楷模、社会诚信表率。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开展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唯实、求真、团结、协作”的科学道德风尚,积极发挥学术楷模的示范表率作用和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教育警示作用,努力营造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的良好氛围。

3.构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理念和行为准则的科研诚信文化价值体系。以科研诚信观念、诚信制度和诚信行为重点,弘扬实事求是优良学风,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积极构建科研诚信文化价值体系,引导科研工作者将科研诚信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使“崇实、唯实、求实”成为每位科技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使之不必为。

1.进一步完善科研开发项目管理制度。广泛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完善目标责任制、专家评审制度及程序”,“健全计划管理中的决策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助、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公开制度”等措施,充分发挥好科研项目的导向和规范作用,使科研诚信要求贯穿项目管理全过程。

2.改革和完善现有科研评价制度。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以成果原创性、开拓性、优质性、成果转化、产出效益等为主导评价指标,加快形成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本变革原有评估体系中片面强调定量指标、评估结果过度功利化的局限性和不良导向。

3.积极建立、推进“阳光评审”机制。进一步明确评审机构设置及成员组成原则,建立专家评审实名制、多环节评审公示制度,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作用,尽可能减少行政不当干预,切实提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科研项目评审和岗位聘任、人才引进评议等项工作透明度,确保过程、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三)推进法制规范建设,使之不能为。

1.积极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将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双向衔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确保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调查核实、监督监察、公开公示和惩戒处置等,都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引导科技社团和有关科技行业组织积极制定有关准则和行为规范;支持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有关科学研究、同行评议、成果发表、决策咨询、技术转移的管理规定。各类出版社、学术期刊还要明确公布投稿指南、争端解决机制和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制度。

3.建立科研学术信用数据平台。建立全国联网的科研学术信用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对个人和团队开展学术信用等级评价,并将诚信记录与科研基金申请挂钩;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扩大公众对科技信用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利用反抄袭软件等高技术手段,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四)加大惩戒处置力度,使之不敢为。

1.建立科研诚信监管体系。设立专业监管机构,制定、落实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和程序,受理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调处,切实保护举报人、被举报人、证人及调查人员的安全、利益和声誉。同时,还要切实强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媒体等对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的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

2.形成严厉打击高压态势。学术不端非但无德而且违法。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言,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采取“零容忍”,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对各类“论文服务公司”尤其要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3.加大学术不端惩戒力度。对经查实的学术不端行为人要按规定给予相应处罚,并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提拔任用中实行“一票否决”;对骗取项目经费、谎报成果者,要取消立项资格,追缴项目经费,限制其科研活动;对因学术不端所获学位、奖励或荣誉称号等,要及时作出取消、撤销等相应处理。

收稿日期:2011-09-25

高端科学技术篇7

根据我市科技局“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分析,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由2010年的160家增加到200家,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将由2010年的81家和85家分别增加到90家和100家,再加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在现有35家基础上的新发展需要,仅以科技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主要培养提高对象的高端人才和高端领军人才及后备人才的培养需求数量将超过500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人选需求数量也将在千人以上。适应产业、科技、人才一体化,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化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科技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需求。

经济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构筑人才优势,转型发展是“牛鼻子”,重中之重是识才、育才、用才。我市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高端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领军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关键人才能力短缺;人才政策严重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研发经费比重较低,事业环境优势不足及重使用轻培养弱激励,政府服务不足等种种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滞后,尚未把科技创新高端人才作为我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核心与根本举措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普遍缺少中长期培养计划,事业环境优势不足,人才价值认可上存在着“马太效应”。解放思想、尊重人才的任务很重,错失良才危机意识有待增强。影响认识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方面是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方针及科技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别一方面是没有对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发展的战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不明确,缺少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投入不到位,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有限,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的投入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在价值链的低端,经济效益水平低,创新实践层次低,制约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活动强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能力。关键是政府部门对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缺乏强有力的财力投入保障,没有鼓励企业和引导社会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持续性投入及制定完善的监督与控制制度。三是机制不健全,市场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还没充分发挥,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科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行政化管理模式制约了创新人才的选拔、使用和成长。促进创新人才成长的选人用人机制尚不够完善,聚才、育才、留才、用才和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衔接互动,激励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及培养领军人才的长效机制、创新活动强度和创新人才培养考核机制有待完善。四是服务不到位,扶持人才发展的配套政策缺失,政府相关部门尚未形成合力,专门为科技创新高端领军人才服务的机构和特事特办制度、为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服务平台与绿色通道有待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目前我市还没有出台有效的专项高端科技人才引进政策、培养政策和激励政策,已有的政策措施尚未普遍得到落实,科技人才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制约瓶颈。

二、对策建议

一是发挥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相关制度,为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保障。制度设计制定包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才财力投入、科技人才培养考核、科技激励政策落实监管和科技人才引进、培养的计划项目平台建设、科技人才金融支持等规划和政策措施。

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释放科技人才潜能提供动力。重点加强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转变行政化管理模式,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和岗位技术职务聘用分开,鼓励科技企事业单位自主评价科技人才绩效。

三是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人力资源环境,为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专家库,支持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扶持科技人才载体平台战略升级,充分发展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对优秀科技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使用功能,大力支持科技人才服务业发展,鼓励科技人才合理流动、合作交流和开展创新创业。

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科技人才高地建设,在京津冀一体化提速的背景下,着力借助京津科技资源发展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和培育知识产权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家队伍,促进高端科技人才队伍的成长。

高端科学技术篇8

论文摘要:科研不端行为正越来越成为科学界的一个焦点话题,并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与治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科技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 osp)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fabrication )、窜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窃( plagiarism)行为。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中科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六条认定标准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剿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同时明确界定,在研究工作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如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与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等,不能认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2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

与社会生活中道德环境恶化现象同样,国内的科研活动中,科研不端行为虽说不上泛滥,但也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不外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2. 1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科学家缺乏学术道德,不重视学术规范。科学工作者的人品、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之魂。科学道德对于科学工作者自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一些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科学知识地运用却忽视了自身科学道德和素质地培养。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得到成果便不择手段,明知是不正确或违法的做法,但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置科学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缺乏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缺乏诚实、公正的科学道德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科学道德和科研精神的无知,是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内在原因。

科学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为在科学职业化地位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员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外,还要能够苦学深钻,持之以恒。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谋求独创性的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被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因此就出现了科研创新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急功近利对我国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剿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使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

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些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在工作中违背职业道德,或是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或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对某些科研人员予以“特别”关照或报复,故意制造了一起起不公正事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处分了一些在项目申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部分是在申请中伪造人员信息。作为高校科研处或高校院系科研秘书是非常清楚本校有关人员情况的,完全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充实项目组的研究实力,增大项目中标的可能性,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听之任之的“不作为”。一部分高校为了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而许多项目暂时又不能达到相关要求,特别是距离相关要求差距不是太远的时候,科技管理部门便协助项目申请者隐藏或伪造一些信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作为”态度。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在无形中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2. 2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科学作假行为不只是学术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科研奖励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学术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不端行为的处罚制度不完备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并且能够成功地挺而走险。

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在现行的科学体制中,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上世纪80年代末,以量化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从管理部门借鉴到了高校科研改革中来。由于这一方法改变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无秩序状态,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实事求是地说,此项改革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发展到今天量化指标考核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学术科研量化考核制度的核心是,根据的数量确认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小,根据学术论文所发表报刊的行政级别来判定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学术评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很短困。在这种轻质重量的量化评价机制下,数量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现实目标,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剿窃,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信誉。

奖励应是对科研工作者首创性工作的强化激励,是实现科学价值目标的手段。奖励重要的是精神性荣誉,而我国的奖励制度却侧重于功利性的物质奖励,且奖励与报酬挂钩,报酬产生派生效应,与个人的晋升、福利、分房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奖励就失去了其以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进行科研创新的作用,而蜕变成为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就有可能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失灵使防范科研不端行为失去了外在的屏障,这是科研不端行为普遍发生的体制原因。

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的透明度和力度不够,是造成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对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缺乏公开透明性,譬如对汉芯事件的处理不了了之,说明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不够公开透明,尽管对陈进个人有了处分,但是对他能申请到巨额资助的幕后原因,以及责任负责人并未进行相应的处理。尽管某些人的科研不端行为经过了媒体曝光,但是处罚却没有达到同其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相当的程度。1997年12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青岛某大学教授侵犯著作权案做出终审判决,要求侵权者向被剿窃者赔礼道歉。但是在结案一年时间里,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依然稳坐破格教授的交椅,并仍然保留“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头衔。这种处罚结果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不会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造成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屡禁不止。

“官本位”的不良思想侵蚀了神圣的学术殿堂,污染了学术环境。在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无论是校级课题,还是部级、部级课题的申请、审批、考核等诸多环节都难以摆脱“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结果是领导者科研课题多、科研成果多、奖励奖金多,“官大学问大”成为这种现象的经典解读。所以,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项目和经费,晋升高级职称,继而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而且,官做得越大,越容易获得高层次的项目和奖励,越有人为之捧场。这种“官本位”思想对科学研究的侵蚀,污染了学术环境,衷读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成为某些当权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出版与编辑环节存在的漏洞及某些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为科研不端行为摇旗呐喊,助长了学术造假之风。我国期刊、论著的出版与编辑环节缺乏制度管理。不少学报和期刊每年都编印增刊或专辑,花上几百元至上千元版面费,任何低劣论文都可以发表。交上个上万元,就可以出版一本专著,而论文审查人和责任编辑一般都不承担因发表的论文系抄袭剿窃之作而事后追究的责任,使得论文审查者和责任编辑的责任心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对某些不负责任或失实报道的行为缺乏法律监督与约束机制,在出错甚至违法而不受惩罚的背景下,有的新闻媒介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时效,对一些虚假的科研成果甚至是伪科学及一些靠弄虚作假出名的“学者”进行报道和吹嘘,其中不乏有偿新闻。这些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不端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促进作用,助长了科研造假之风。

3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3. 1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重视科学道德的自觉培养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主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魔笛声中翩翩起舞。加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当加强正面教育,强调在学术研究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在学术活动中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人员,要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

3.2建立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形成科学、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与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中国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过于量化和僵化。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建立一套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以法治、法律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项目、课题经费分配的行政化,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形式化。所以,除了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相关配套的透明、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严格、严肃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检查的条例规定。以期严格、公平、公正地进行学术资源分配,从而杜绝学者、教师为了争取立项,分得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而不惜违规甚至违法做出不端的科研行为。此外,还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倡导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甚至个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实行真正的自治与法治、大学微观管理与社会宏观监督相结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于日前表示,科技部计划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以遏制日益猖撅的学术不端行为。此举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的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

3. 3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做好学术期刊的“守门人”

根治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学术期刊“守门人”的广大编辑最终决定着读者能够看到哪些内容。因此,他们的责任重大,更应该对各种科研不端行为提高警惕,不给学术不端者以可乘之机,守住学术领域的一方净土。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确实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树立诚信意识。对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刊物扩版。此外,还应控制审批增刊数,加强编辑的道德建设。有些杂志学报的编辑不讲职业道德把办增刊当作创收的手段,只要交钱什么文章都敢发,甚至于出版盗版学报,从而导致学术质量下滑,平庸乃至劣质文章遍地。作为编辑不能为讲人情而不讲原则,应本着对读者、对刊物负责的态度,树立诚信意识,不发注水文章,切实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4结语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以求真务实为基本精神的学术研究规则,损害了知识分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研创新,而且危及下一代科研人员的诚信观念,进而对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学术诚信,当其不端结果成为医疗指导原则时甚至会直接危害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对于这些不端行为和作风,我们既不能因为存在外在的社会因素而宽容那些道德失范的个人,也不能只追究道德失范者的个人责任而看不到这些失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对待科研道德失范问题,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为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当然,由于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到科研主体、主管部门、政策、机制等许多相关因素,要遏制学术界的造假风气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任重道远。

上一篇:跟踪审计服务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关于校园欺凌的感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