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重点知识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05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1

课堂小结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它是教师归纳总结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节课的知识结构。新教育改革之后,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小结,教师希望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掌握一节课的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小结可以发挥归纳提升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本节课内容的知识网络。因此,课堂小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小结。

一、运用图表直观展示知识框架

图表有直观展示的特点,教师将知识点放入图表之中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观看图表后,可以知道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根据图表归纳总结出每个知识点的从属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繁多的知识点。知识点繁多是初中生物这门课程的特点,它涉及的层面非常多,比如动物、植物、人类这三部分是初中生物课本的主要内容,涉及这三部分的知识点繁多,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点一个一个记住是非常不科学的,但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一块一块地去记忆,则会变得简单可行。比如,在教授关于“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部分内容时,就可用图表法给学生展示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及DNA四者的联系。首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四个圆,这些圆逐步内切。然后,从外到内依次写上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学生从这四个内切的圆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所属关系,他们发现DNA是最基础的,如果没有DNA就不会有染色体、细胞核及细胞的概念,所以学生非常注重DNA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发现了规律后,在课堂上就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结合自己刚才课上学习的知识来完善这个图表,在每个圆旁边都标注上自己的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得到了质的提升。

二、运用口诀进行课堂小结

生物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生物就是生活知识的部分缩影。从古代开始,人们就在生活中总结了一些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转化为口诀,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这些规律,比如关于气候、庄稼的口诀等。生物是生活知识的缩影,所以也可以运用口诀来进行总结,将生物知识转化为简短顺口的口诀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生物知识。除此之外,顺口的口诀还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内容时,可采用口诀进行课堂小结,利用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察”给学生讲解显微镜的操作诀窍,这28个字很好地总结了显微镜使用的要点。对学生来说,这样的总结非常容易理解,学生背熟之后就能根据口诀内容进行显微镜观察实验,节省了学生很多的学习时间。

三、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快速总结

多媒体设备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着简单、快速的特点,可以帮助教师节省教学时间,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效的课堂小结手段。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是用黑板给学生上课,黑板的面积有限,教师需要擦掉一部分内容再给学生讲解新知识。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免去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翻阅之前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重新回忆之前学习的内容,在大脑中构建一个知识框架。多媒体设备的引用,让教师提高了课堂利用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进行简短复习,给学生进行分段总结,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课堂小结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危害,就学校而言,学校开始要求教师重视每一门学科的教学,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认为生物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这种观念应该改变,那么教师应如何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呢?课堂小结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改变学生观念的手段。教师在每节课的最后都应该用充满激情的鼓励性语言给学生进行小结,这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信心,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生物学习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绩,使生物在学生心中变得与语数外等学科同等重要。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用药与急救”这部分内容时,可用李时珍的生平事迹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要认真挖掘,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五、结束语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2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科学、技术、进行生产建设,以至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把数学作为一门主课,其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性,就给小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困难。有了困难势必就经常会有劳而不获的结果,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恶数学,甚至放弃数学。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在教学中善于归纳总结,以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在学习技巧上多加总结,减轻学生学习的困难,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学懂数学,并逐步培养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总结,时时总结、处处总结,把数学知识系统地进行分类总结,使所学知识简单明了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并经常带领学生总结各类知识点的学习技巧,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知识繁琐、复杂,学起来无头绪,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下面简单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对于总结的应用。

(一)课堂总结。课堂总结是对学习过程的系统梳理,经梳理后,认识归入体系之中,就使学生从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了该存贮的信息。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总结三方面:知识点、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一堂课下来,往往学生会觉得老师讲了好多好多,无从记忆。其实每堂课老师讲再多也只为一个主题,通常也只有一两个知识点。这时老师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总结本堂课其实就讲了一个什么问题,并阐明这个问题的结论以及记忆方法。简单几句话,使学生的脑子里清晰地呈现出知识重点,记忆自然深刻。同时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给予评价,表扬好的、鼓励差的。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的概念时,一节课又是举例,又是实践,其实只讲了方程的概念。老师总结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方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含有未知数;(2)必须是等式。简单两句话突出重点,学生马上就能记住。课堂小结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提出结论性的东西,课堂及时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二)单元小结。单元总结是单元知识结构的梳理。各单元都是相对独立的板块,同时又是前后呼应形成相关的集合体,通过单元总结,明确单元学习知识的主题及知识的最终归宿,可以有效地建构完整、科学的知识框架。这同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整体安排,循序渐进,为单元总结作好必要的铺垫。每章节下来,本章知识结构体系教师首先要小结好,并引导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完成。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把直观的感性认识经过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的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建立桥梁,从而加深学生对结论的学习兴趣和印象。

(三)学期总结。即引导学生对整册书的内容进行回忆、复习,教师纠正并重复强调,把总结、复习、巩固、检查融为一体,以达到记忆深刻的效果。

(四)知识的分类总结。就是每学到一类知识时,把以前学过的同类相关知识和学生一起复结。一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很多知识都是用旧知识推导出来的,这样可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理解起来也更为容易。

(五)学习技巧的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详尽的讲解固然非常重要,但在讲解后善于归纳总结,特别是在解题技巧上多加以总结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方法技巧更是至关重要。经常教他们一些解题的小窍门,那么学生可以轻松学会知识,学习兴趣也自然产生了。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经常找不准单位“1”的量。这时我就带领他们总结:其实寻找单位“1”的量并不难,只要记住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比”字后面的量就是单位“1”的量就行了。这个方法我屡试不爽,学生每次都能准确找到单位“1”的量。又如解答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时,有这几种类型如:(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四分之一 ,篮球有多少个?【20×(1+ 四分之一)】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四分之一 ,篮球有多少个?【20÷(1+四分之一 )】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五分之一 ,篮球有多少个?【20×(1-五分之一 )】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五分之一 ,篮球有多少个?【20÷(1-五分之一 )】。历届学生在解这几种题时,总是把该乘该除分不清,把该加该减弄不明白。无论老师怎么分析、讲解,过后学生照样混淆不清。我在分析讲解之后,就告诉学生解这类题的小窍门:两个量比较,和谁比就把谁看作单位“1”,比单位“1”的量“多”、“长”、“贵”、“高”、“重”等都是(1加几分之几),反之比单位“1”的量“少”、“短”、“便宜”、“低”、“轻”等都是(1减几分之几);再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那么就用乘法,用已知数量乘(1加或减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除法,用已知数量除以(1加或减几分之几)。这样一总结,学生就再也没有混淆过了。

此外还有相关的诸如学期复结、毕业复结等等,这里不作详细的介绍。教师准确生动、形象的总结使教学重点更突出,教学内容更明朗,学生学起来也是有的放矢,不再觉得是一头雾水,杂乱无章,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总结的内容来自于学习过程,应该应用于学习过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锻炼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总结,学生参与总结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有几种方式:①讨论式总结(即学生互相讨论,对这节课或这个知识点或同类知识点的学习内容及方法进行总结),②提问式总结(即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由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纠正强调进行总结),③归纳式总结(即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高度概括,归纳总结其学习要点和学习方法)。另外还有练习式总结、自由式总结等等。

当然,教师在运用总结时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注意总结的准确性、直观性、简洁性、实践性。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3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总结有哪些种类呢?

一、提问式总结

教师针对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在一问一答中,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网络。教师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再做归纳、概括,形成统一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法注重提问,尤其注重问题的质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切忌为了拼凑教学环节而进行总结,对简单的问题不断重复,问题过大或者过泛。

二、过电影式总结

即在学生掌握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眼,随着教师对知识点有层次的呈现,学生逐步对本节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进行回忆的总结。

如教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图形分类",新课结束时,学生闭眼,随之教师逐一提出问题:①小学阶段学习的图形分为哪两类?②平面图形分为哪两类?③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又可以分为什么?④三角形按边和角各怎样分类?⑤四边形又怎样分类?随着教师问题的呈现,学生开始在脑海中陆续闪映: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②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和由线段围成的图形;③三角形、四边形和其它多边形;④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三边不等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⑤四边形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不规则四边形。这样使图形分类更加条理化,明晰化,既理清了各类图形之间的纵横联系,有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总结只适用于对脉络清楚,简单明了的知识进行总结,对于思考过程纷繁复杂的知识是不可取的。

三、游戏式总结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总结平庸化、呆板化、程序化,没有跌宕起伏,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疲劳,造成学习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游戏总结,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如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教学时,可以以一个游戏进行总结: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找口诀卡片。师依次出现算式3×7=7×5=7×7=1×7=4×7=2×7=7×6=,学生分别找出与之对应的乘法口诀卡片并拿上讲台。然后教师引导,7个同学手里拿的这7句乘法口诀排列有顺序吗?你们自己排排看。学生按照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的顺序排列。这7句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住?请拿这几句乘法口诀卡片的同学向前迈一步(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七七四十九比较容易记)。这几句口诀中,哪一句是我们同学的口头禅(不管三七二十一)?难记的只剩下三句了,如果把四七()或六七()忘了怎么办?这样进行总结,将7的乘法口诀所有知识高度概括在"找朋友"的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7的乘法口诀,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儿歌式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儿歌作为新授知识的总结,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朗朗上口的儿歌可以将一节课的知识做一个浓缩,提高记忆水平,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

五、漫谈式总结

具体说来,就是教师根据本节的学习内容、重难点,在课末提出问题,通过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汇报,在师生之中达成共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要把课堂总结的机会留给学生。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畅谈本节课收获的同时,教师见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数学方法的掌握,甚至对思维方式的启迪。学生的有些叙述,可能没有精心准备,未免有些稚嫩,但是我们透过这些言语,看到的是学生学习的激情在迸发,思维的个性在张扬,智慧的火花在闪耀。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

六、前后照应式总结

这种总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置疑惑,总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认识时,新课伊始,给学生设疑:小明今年12岁,但是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年、月、日"你们就会明白。然后在总结时让学生分析小明12岁只过三个生日的原因。这样导入与总结前后照应,有始有终,使学生对闰年这一知识点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课堂更加和谐、完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七、设疑式总结

评书演员在评书的结尾处留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听众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同样,教师在课堂总结时,也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发现。如在学习"方程"时,可参照下面的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方程",知道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那么什么是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等一些问题下节课再研究。这样的总结,既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引申,又为下节学习内容作了孕伏,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主动投入到下节课的学习。

八、延伸式总结

这种总结方式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志趣相融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探新的欲望,把总结作为联系课内、课外的桥梁,使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达到课已尽而趣犹存的效果。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 课堂小结 重要性 及时性 多样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的存在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前一阶段听了两节不同的数学课,现就课堂小结谈谈想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阶段,教师富有艺术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老师讲完新课后,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这个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此外,课堂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严密、紧凑,可以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的及时性

课堂小结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末小结,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包括概念教学之后的小结,例题教学之后的小结等课堂小结。恰当地进行课堂及时小结,并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小结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对于一节数学课来讲,每节课都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每次接受新知识时都是一个与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如果教师对前一课学过的内容或者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课的内容,轻松并充分地掌握新课内容。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几道连乘的分数计算,再提问分数连乘的方法,并加以小结:分数连乘时先约分,再用分子乘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这样的小结,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这些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下面学习分数乘除和连除做好准备。因此,小结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可以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使知识更系统完整。

2.小结新知,为巩固新知打好基础。教师在讲授完新授部分后,应对新授的概念、定理、原理等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得到清晰简短的结论。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在讲授例题、学习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时,进行一个小结: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让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中有除法时该如何处理,又为下面学习分数连除做准备。将例题小结成一个容易记忆的结论或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成为一个触类旁通的典范。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地解题,又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接着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连除的混合运算,并让学生尝试说说解题的过程和小结解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计算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时,只要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简短的小结,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就像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只有画了眼睛,这条龙才能活灵活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小结就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小结,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小结练习,为优化效果做好准备。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要有适度的训练,用以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做完题目后不能简简单单地对一下答案,这样不能起到真正的巩固作用,应该让学生分析思考过程,并进行小结,使学生在小结中掌握新知识和解题的技巧。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小结应该无处不在,它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总结重点,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解题思路,不断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三、课堂小结的多样性

数学课堂小结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常用的两种课堂小结的方法。

1.教师小结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概括本堂内容,强调重点,指明关键,提出要求。这种小结往往一锤定音,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当学习内容多,概念公式易混淆,学生不易把握,且时间较紧时,多用此法。

2.学生小结法。这种小结法是先由每个学生自己小结后,指定某生起立作答,要求说明本堂课学了什么,重点是什么,对自己来说难点是什么,和旧知识的联系怎样,等等,教师更正、解释、提出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小结中你说,我说,他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人人都要做小结,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主动性提高。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5

【关键词】小学毕业班;数学总复习;教学策略;效果

1. 前言

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指的是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并对数学学习当中所存在的缺漏和疑问进行弥补和解决,将小学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变得系统化以及条理化,以便于全面且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数学总复习质量的优劣和复习成效的好坏,与数学教师对教学大纲的了解,数学教材的熟练程度,复习内容的罗列以及复习方法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2. 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当中有着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复习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以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教学策略。

2.1突出教学重点,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1.1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数学总复习当中所学习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减少复杂与困难的计算、加强逆向思维知识的练习及学习,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前提,数学复习要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除此之外,要重点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猜想能力,更深层次的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总复习的最初阶段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2.1.2加强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每一节数学总复习课都要达到最大的效率,只有将每一节课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加强思想方法的融合及交叉。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将比较和类比、对应与转化、分析与综合等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当中,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2分类整理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复习的系统性

2.2.1建立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体系

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原理为指导,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把较为分散的数学知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2.2引导学生区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当中存在着一些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抓好概念的具体意义。比如:比与比例,质数与质因数,合数与偶数的比较,质数与奇数的比较等等。对于类似这样易于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以避免概念混淆对学生的数学复习产生干扰。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解题方法也要进行详细的比较,充分的明确解题的正确方法。

2.3抓紧课堂的数学复习

在数学的复习课当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各个知识点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学习板块,每一个学习板块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有助于数学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复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在数学总复习得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的复习策略,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呆滞和逆反心理的产生。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解题过程当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数学学习上的不足,以有效的改善不足,从而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进度。

2.4重视数学知识的训练,加强复习效果的反馈

2.4.1及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查

在进行数学总测试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灵活度较高,并且能够真实的体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测试题,以便于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及时的对学生复习的不足之处和遗漏之处进行处理。

2.4.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在每一次数学总测验过后,数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问题的所在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并有效的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此外,在下一次总测验之前,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经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再次的讲解,并加强知识难点与重点的锻炼。考试之后,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且全面的评估与反思,主动的查漏补缺,理清整体的知识脉络,抓住知识规律,总结出自己的解题经验,避免再次出错。

3. 结束语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6

关键词:策划环节;策划内容;知识回顾策划

教师常常因为讲过的内容学生记不住,或稍作变式学生就不识其本质而感困惑。静心思考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只知表象不知本质的东西很难记住,更不用说灵活运用了。

探究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教师是主动获取知识,目的很明确,要理解透彻每一个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寻找适当的切入点和便于理解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阅读大量书籍,丰富自己的头脑,做大量题目寻找问题切入点和知识的契合点,然后对知识加以分析整合,设置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接受传授内容。并且,教师在做题时,也要时刻想着要讲清哪些知识点,如何讲解。而学生学习恰恰缺少这一主动思考和内化环节。他们只想怎样听明白教师讲的内容,怎样做出正确答案,至于其中的内由,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无需去关心。这便是教师主动学习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本质区别,也是教师总感觉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所在。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教师要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由学转变到教,也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策划者。但学生毕竟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不适合完成过于繁重的任务。据此,笔者经过多次探索认为:教师做好课堂环节策划,提供素材、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做具体内容的策划,引导学生不只接受知识,而是去研究知识、设计知识。这样的转变改观了课堂的模式和氛围,效果颇佳。

一、课前知识回顾策划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快速准备应对教师的提问,即时效果较好,但只是一时地应对,有些知识并没有达到真正巩固记忆理解应用。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让学生设计问题、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评价,教师只需做适当点拨,结果大为改观。

具体做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节课指定一个小组提前准备。具体内容加以限制,包括:上节所学知识内容、教师提供的新的情境阅读素材。由小组学生针对上节内容重点、难点、疑点设问,问题形式自定,答案自定,解析自定。整个过程本组4人都要有个案,经小组整合统一内容后,一人负责文字输入,一人负责课堂提问,一人负责回答点评,一人做总结。整个过程由小组4名学生合作完成,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回答,教师做观众,静心听取学生说法,欣赏学生表演。在学生遇到障碍或者远距离偏离轨道时及时点拨,调整方向,掌控进程。操作中学生对于同学的关注远胜于对教师的关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明显提升。

二、测评习题编写策划

要编写题目,自然要把握问题的考查点、侧重点,理解题目的内涵与考查意图,会解析题目,这一些都是学好知识必需具备的。教师把这一环节教给学生,让学生像教师出题、讲题一样去研究题目,而不是被动做题解题,将会改变学生学习动机,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思维。但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操作,教师必须把量和质控制好,以便掌控大局,把握学习的总体方向。

具体做法:教师先把知识划成块,收集每一知识块的经典题目3-4个,将每一知识块交给不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改编或自创成一道经典题目,要求兼顾知识点、重难点,并限定题量大小、分值大小。此过程中,各小组之间要相互保密所承担的知识块,待习题编写完成并经用于测评后才可公布各小组所出题目。学生在活动中都想展示自己的能力,积极性非常高,认真做好每一道题,研究分析、拆装组合、加以创新等,对本块题目研究透彻。在各小组完成知识块设计后教师帮忙组合成套,加以考查。考查结束后公布各题出题小组,教师对各题答题情况加以分析总结,小组间也可以对其他小组所出题目加以评价比较。

三、部分课堂环节策划

对于重点难点不太好处理的环节,教师可以大胆放给学生,学生常常会有惊人之举,令教师赞叹。

比如“基因表达过程”,该过程比较抽象,单凭语言描述很难说清楚,而且要耗费大量时间,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针对该部分知识特点,教师提供一些过程动画素材,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做好预习,并设计一个环节片断,要求要有设问、动画展示、过程提示或标注等内容。学生兴趣大增,开动脑筋,挖空心思研究设计。有的学生观察非常细致,在注解中有的还加入了诙谐幽默的语言,逗得同学开怀大笑;也有缺漏的环节引得学生争论不休;还有的学生对动画产生了兴趣,还做了剪辑或收集了其他动画,令教师振奋。

四、章节小结策划

适时总结复习是巩固知识的必备环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模块小结,让学生形成模块体系对知识有个整体把握。完成这一环节同样可以让学生成为主导。概念图是学生熟悉的总结方式,这一环节多以该形式进行。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画出本部分知识的概念图,小组加以交流评比,选出最佳的设计,代表小组加以展示,这一环节可以直接画在纸上,张贴在班级的宣传栏上加以展示。其实,这一过程原本目的就不是在教师头脑中形成网络,而需要在学生头脑中展现体系。在画画练练,比比看看中自然就达到了复结的目的,效果远比教师的单纯总结归纳好得多。

上面仅举出几个小片段实例,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教室的多媒体、网络资源,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大大加强,学生由知识接受型转化为知识研究型。学生问题多了,抓着同学就讨论,见着教师就追问,感觉课堂真快乐,教学真轻松。

总之,把心交给学生,用心去做,总会有更好的办法,总会看到更大的惊喜。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7

关键词:总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2-01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抓住重点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重点,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题海战术。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针对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台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过程要兼顾教与学

总复习的设计要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由于总复习不再是新知识的教学,而主要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所以,总复习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上,体现在对学生获得的结果进行优化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梳理知识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对学生梳理的结果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在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保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三、内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已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通过分类归纳,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做出全面反馈,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还要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地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已的经验。

四、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的主要目标是审题准确,解题灵活;中等生的主要目标是细心检查;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基础扎实。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及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

五、利用学习合作小组以优生带学困生

教师要根据学习成绩,结合学生性格,尽最大可能进行合理搭配,组成最优化的、实力相当的学习合作小组。这样既可以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又可以让每一位学困生都有自已的榜样,有意无意地仿效榜样,达到以优生带学困生的目的。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质疑探讨等形式,让他们相互启发,进行智慧的碰撞,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以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主动求助于优生,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以纠错取代多练,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中要注意全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挺情况,对于尚未掌握的内容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加以补救,力争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内容。很多老师都把多练作为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的法宝,但由于学生在复习当中学的、练的都是以往学过的知识,经常重复会使他们感到厌烦.降低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要求学生在精做老师的练习后,特别关注学生的错题,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错题的原因找到,使学生真正做到查漏补缺,提高作业效果。要求学生做到人手一册“总复习错题集”,经常翻阅分析,真正提高复习效率。

小学重点知识总结篇8

一、打通数与数的壁垒,整体把握

数学是一个整体,数学的整体性表现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上,同时也体现在同一部分内容中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上,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分析和理解教材时要整体把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数的认识”着重复习小学阶段所学数的概念,从纵向看,包括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负数的初步认识等;从横向上看,包括了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性质与数的改写等。通过梳理,根据知识内在的联系,将教材上6个例题整合为4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表1)。再根据每个课时的知识点,抓住其内在联系进行板块设计。

二、打通教与学的关系,互动生成

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自主梳理,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互相促进,完善认知结构。

1.唤醒记忆

总复习教学必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展开,由于所学知识是逐年学习的,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中印象模糊,结构支离破碎。由此可见,唤醒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实施总复习教学的前提。

(1)课前唤醒。课前唤醒好比撒网,面要广、要全。形式上可以是提前布置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他们去找资料、去举例子,唤醒已有知识,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布置网络作业让学生完成。例如“因数和倍数”总复习,提前一天通过“问卷星”设计了关于”因数和倍数“的习题,同时思考3个问题:质数和合数与什么有关?奇数和偶数与什么有关?数和倍数这一部分包括哪些概念,尝试用网络图的方法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解答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唤醒了相关的知识,同时通过“问卷星”的反馈,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在知识上存在的难点和易错点。在理练环节,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去交流和辨别。

(2)课上激活。通过问题情境(包括现实情境与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联系数学实例。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隐藏在问题后面的知识显性化,进一步唤醒沉睡已久的认知。在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点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数的意义”总复习第一板块,通过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数,回忆起了正数和负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紧接着引出正整数、负整数以及小数是特殊的分数等。

课前和课上成功唤醒、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是后面有效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的关键。

2.构建联系

总复习的例题看似简单,背后隐藏的知识点却非常多,在教学中要摆脱知识点罗列以及概念、法则汇编的局面。因此,复习教学中重点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分类、归纳、转化等方法串联起来,使相关内容条理化、结构化,形成整体框架。

(1)独立思考。复习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经历主动梳理的过程,要坚决纠正“包办代替”的陋习,提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尝试整理。例如“因数和倍数”总复习第二板块,出示大问题:“因数和倍数”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独立思考并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对这一部分的概念进行整理,如网络图、表格、示意图等。

(2)多元思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是不一样的,在复习课进行梳理时,亦是如此,学生梳理知识间的联系时,有的很清晰,有的有点混乱,也有的是不正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展示不同层次的作品。同时,这些知识按不一样的标准来分结果是不一样的,多元思维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角、丰富的体验,为下一步求同存异的交流做好铺垫。

(3)生生互动。学生在汇报时,先介绍自己的想法,其他的学生可以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并提出疑问及合理化的建议。在生生互动的辩论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逐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原来认识上有所欠缺的学生能完善认知结构,认识清晰的学生更“知其所以然”。

(4)回头内化。知识体系梳理后,要适时的停顿驻足,让所学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才能关注到更多的学生。例如“数的意义”总复习,教师追问: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汇报,以及大家的交流,我们知道了整数和分数中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你能不能在整理单上也把这种联系标出来,进一步完善你的作品?如此一来,整理环节也就有了反思自己整理过程、提升综合素养的价值。

事实上,在“构建联系”这一板块,通常先纵观整体,再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并在此过程中复习相关知识的概念或方法。在从整体到局部的过程中,凸显知识之间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最后,把局部的知识点加以汇总,又上升到一个整体,系统地把握知识。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参与知识整理的主有院突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建构知识之间联系的过程,才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打通理与练的通道,学以致用

理和练看似两件事,实则是一件事,理中有练,练中带理,水融,方有所成。

1.理是为了练得清楚

理是为了抓住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所学知识的应用,为练扫清障碍。例如“神奇的小数点”,教师不仅应让学生知道“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还要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变化呢?学生会结合例子说明:0.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十分位上的3就到了个位上,十分位和个位的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3个0.1到3个1扩大了十倍。这样的理,关注到了知识的本质;这样的理,让学生在应用规律的时候,心中有数,而不是机械性地去模仿。

2.练是为了理得透彻

总复习的练习不是单纯为了巩固知识,还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师要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数的意义”总复习,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

找合适的数填空。

20% 1.65 -15.7 68 0.2 27

张军今年读六年级,他身高( )米。他妈妈说今年寒假要带他去在哈尔滨的外婆家玩。听说那里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只有( )摄氏度,那里( )的小孩子喜欢冰雕。他外婆今年( )岁了,还经常带着一个高( )m的保温杯参加户外锻炼呢。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哪些空有别的填法?“那里( )的小孩子喜欢冰雕”可以填20%或,体会分数和百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还经常带着一个高( )m的保温杯参加户外锻炼呢”可以填或0.2,体会分数和小数都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在对比练习中,学生厘清了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打通知与思的障碍,内化完善

郑毓信在《数学思维与复习课》一文指出:“复习课还应被看成强化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契机。”因此在复习课中,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和自觉应用,学会数学地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1.用分类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所谓分类,就是选取适当的标准,根据对象的本质属性,不重复、不遗漏地划分为若干类别。在“数的意义”和“因数和倍数”的总复习中,学生需要对概念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悟了“分类思想”,同时也利用这种思想去理解概念的意义。比如在“数的意义”总复习中,有学生认为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三类,也有学生认为只能分成两类“真分数和假分数”,但解释不清楚。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按照分数值与1的比较这一标准来分,比1小的就是真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就是假分数,带分数大于1所以它是假分数。抓住分类标准进行解释,立足本质,说服力强。在“因数和倍数”总复习中,学生不清楚把“质数与合数”分到哪一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质数和合数的意义,明白质数与合数跟因数个数有关。在分类的过程中,对质数、合数概念的本质,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以问题线索引领学生追根溯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强烈。”复习教学中要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绕问题探寻知识的本源,便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比如“神奇的小数点”的教学,让学生先回顾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知识背后的根源:为什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为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原来学习这些知识时,大多只知道这些规律和性质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关注到知识的本质,发现原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改变了数字所在的数位,而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所以小数会出现整十倍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和去掉0大小之所以没变,是因为小数点的位置没有移动,数字所在的数位也没有移动,所以大小没变。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为什么,还发现小数与整数在本质上是有联系的,实现了由“厚”到“薄”的转变。将复习课与数学思维更好地联系起来,并非是为复习课的教学增添一个新的处方,而是使学生所学知识结构化,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数学地思维。

3.借思维工具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学生自主梳理时,需要应用合适的整理方法。思维导图、网络图等形式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征知识,有效呈现知识的关联,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些思维工具把各个知识点、概念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及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在关键概念与图像之间建立记忆链接。如“因数和倍数”复习教学中,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图1)。

在用思维导图、网络图等方法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敢于质疑,理性精神、创新意识逐渐形成,这些无疑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数学素养。

总之,总复习重在梳理、贵在提升,是在更大范围内引导学生对小学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更全面的回顾、整理、比较和对照,使那些最为核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突显出来,使知识点串成知识线,再构成知识网,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复习课[J].小学数学教师,2014(1).

[2] 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一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国飞.让单元复习课充满”生长”的力量[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2).

[4] 谢环.整理 沟通 深化 提高――几何初步知识的整理复习[J].课程・教材・教法,1992(2).

上一篇:遥感技术过程范文 下一篇:查找安全隐患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