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9 16:54:01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1

十年磨一剑的“光洋模式”

五轴高档数控机床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典型高端产品,有着装备制造业“工业母机”的尊称。VGW400-U高速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此次出口传统的机床强国德国,可以算作是中国机床工业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机床工业整体性大而不强的格局与产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大连科德作为一抹亮色,告诉世人中国机床在面对国际的激烈竞争下,依然执着地在走向高端。

十年磨一剑。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用了十年的时间专注于数控产业,自主创新、对外研发的十年征程下来,大连光洋俨然成为国内外行业内首家实现拥有数控系统、数控铣头、数控刀架和数控转台四大核心技术以及包括相关配套产品,刀库和机械手、数控刀架和转台、主轴单元、滚珠丝杠副和滚动导轨副、防护罩和数控刀具等功能部件等在内完整数控技术产品产业链的企业。

这一切的背后是大连光洋通过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产业链整合几个步骤来完成的。行业内曾将这种模式成为“光洋模式”。在大连光洋发展其子公司大连科德的过程中,大连科德总经理郭强曾介绍,“大连科德自成立之日起,就对研发非常重视,研发所需设备配置齐全,且拥有卓越的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到技术人员的1/3。大连德科还建立有部级‘博士后科研站’及数控系统研发中心,并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展开校企合作,现有数控专业博士后8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0多名。”

大规模的人才性投资,背后是平台建设与国内市场对创新技术、核心技术的渴求。国内产业频提的“产学研”体系在大连光洋得到彻底的贯彻,在实际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市场需求带动下,通过应用技术的研究带动基础技术的研究,最终解决可推动全行业技术进步的共性技术,专利17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4项大连光洋的努力,有效推动了我国数控机床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自主研发 收获成功

在大连光洋这些年的发展中,不仅只有自主研发的VGW400高速五轴立式加工中心。近期据《中国工业报》报道,最近举行的“中大型机床亚微米级集成控制技术国际研讨会”上,大连光洋科技公司首创的一个大小0.05立方米,能模拟10多吨重大型机床的全套动作智能控制器受到了前来观摩的国内外专家高度关注。它通过内置的“数控仿真模拟系统”,像打电脑游戏一样,能模拟操控庞大的数控机床,既可完成工具切削、功能部件加工,还可简单编程,对机床工艺技术进行深度研发。

这是继2012年大连光洋实现“光纤”数控机床装置国产化今年带给业界的又一个惊喜。大连光洋这些年来通过自主研发,收获的成功可谓如数家珍。LKW2530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KDW-4200FH14轴5联动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直驱式双摆铣头DDTS-2000作为“十一五”期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成果在国家会议中心展出,打破国际技术垄断的六轴五联动数控刀具磨床TG-45更是得到了张德江副主席的高度评价。

大连光洋的成功离不开基础的自主研发,大连科德总经理郭强指出,“目前,我们最大的精力并不在开拓市场,还在于基础的研发。像六轴五联动数控刀具磨床,我们就是先进行基础的关键技术的研发,没有掌握关键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也不可能研发出如此先进的刀具磨床。”郭强介绍说,“大连科德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今后将给各大机床主机厂商配套,相信通过国家的支持,自身的努力,大连科德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获得用户的认可。”

系统规划 精细加工

常言道,一个国家的规划与发展,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与政策的顶层规划与设计。对此,大连光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于德海曾指出,要发展好数控系统,必须要做系统规划,做到专精特,数控企业要与主机企业密切合作,更好地为主机服务。搞数控系统的厂家必须要研究工艺,研究机床,还必须要研究关键的执行部件,只有这样才能搞清楚数控系统要做什么事情,解决哪些问题。

在产业链的整合与对高端技术的探索方面,大连光洋没有松懈。2009年大连光洋投资近5000万元修建新的厂房,在这个厂房的设计在温度环境控制、照明系统设计,还是洁净度保障上全部采用世界最高标准以保障其产品机床的精度制造和装配。

成功源于细节,不是单纯的从财力上保证产品质量。为了充分为主机企业服务,大连光洋采取的方法是尊重客观规律,数控软件设计、控制设计、硬件装置不能脱离工艺和机械设计,在全局进行完善的加工设计和系统规划且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质量与客户满意。

而分析大连光洋的VGW400加工中心,该产品为高动态五轴立式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它采用DDTR-400直驱式双轴转台,龙门框架结构配置,人造花岗岩床身。回转摆动工作台双壁支撑和单/双驱动,C轴连续360°支持高速车铣,A轴±130°摆动,Y轴采用四导轨支撑和重心驱动方式,环形刀库与床身融为一体,换刀屑对屑4.5s;XYZ定位精度0.008 mm、A/C轴 7″。XYZ轴进给速度60m/min,A轴40 r/min,C轴1000 r/min(车铣)。出色的硬件配置与工作精度搭配大连光洋自主研发的GNC61全数字光纤总线开放式高档数控系统,使得VGW400非常适用于航空航天整体叶盘、涡轮转子、复杂箱体、螺旋伞齿轮类零件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加工,据大连光洋介绍,VGW400效率比其他五轴机床能提高30%。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2

总的来说,台湾机床产业有以下几大特点:企业人数较少、规模较小,都是私人或股份制企业,但十分精干,效率高;为专业化生产,企业间互相协作,形成纽带、生死与共,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台湾机床工业和企业除供本岛机械工业内需外,以出口为主,面向世界市场,脐身于国际竞争;学习日本经验、避开专利、仿创结合,不断开发廉价实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讲究“实用、实效、实惠”;重视企业文化,注意提高职工素质,生产工人基本都是中技或专科毕业生,重视针对性培训、严格考核,计件制,按质按量、按劳取酬;重视市场调查分析,针对市场需求开发适销产品,快速生产,优质供应;企业重视技术改造,认真经济核算,关键部件购置世界名牌产品,一般的则自行改装,提高精度和效率;重视科研开发,与台湾机械工业研究所合作。在产品设计方面,企业重视购置计算机和软件、培训人员,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效率较高;企业领导能力强,了解世界市场变化、精通业务、熟悉经营管理、重视产品质量、合作守信,建立企业永久信誉,勇于开拓;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长期运行,熟悉世界市场经济运作规律,采取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处处精打细算,勤俭办厂,以产品为核心,以盈利为目的。勤管、勤算、勤计划、勤考核。企业一般的利润按“三、三、四”比例分流,30%由股东分红、30%用于职工福利,40%用于企业固定资产的投入,因此,经济效益好,技术改造快,职工积极性自航分发挥,整个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台湾机床行业无论是主机厂、功能部件厂还是配套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如福裕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台湾惟一横跨磨床、数控磨床、铣床、铣床、数控车床及数控综合加工中心的全系列机床制造企业,其每个生产环节都有具体的技术规范,工人严格按规范操作,从而缔造了加工性能高效、精确的产品形象。银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样,选材严格、生产设备精良、质量管理精细,决定了他们在台湾机床传动附件生产上的龙头地位。台湾机床企业的产品,大多定位在量大面广的中档产品上。他们自知高档次机床与德国、瑞士等先进国家的水平有差距,所以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中档产品作为发展目标,并不断将规模做大。这几年在大陆销售的台湾机床都属这种档次,虽然性能和技术指标不是最先进,但比较实用,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如康百世企业集团,作为国际知名的液压元件制造商,它的品牌尽管没有力士乐等国际一流品牌那么响亮,但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其液压泵、液压阀、冷却器、回转缸等主要产品已经打入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将近一半产量的产品销到了大陆。从主轴、丝杠、导轨到卡盘等,台湾功能部件已成为大陆机床行业采用最多的部件。大陆购买台湾机床,以从事汽车、摩托车零组件加工及模具加工最多,应用于铁道与航天、纺织等产业的也很多。包括宝元、新代、舜鹏等台湾产电脑数字控制器更被大陆机床企广泛接受厂,早已在当地市场打下半壁江山。

专业分工、配套协作促进台湾机床产业高度集聚和高效发展。产业链分工协作相互配套是现代科技精细分工带给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台湾机床产业的重要特色。台湾的机床制造生产企业90%以上集中在台中,这里专业配套能力很强,大部分配套件在本地区都能采购到。一个主机厂由几十个甚至更多配套厂提供配套,主机厂紧贴现代制造业技术发展趋势,集中精力于产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产品的装配调试和可靠性试验等;配套企业则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和主机厂的技术需求,专攻功能部件的研发试验及精益生产,交给主机厂的是成组的部件成品,主机厂不需要再加工而直接进行装配。一些部件的生产也建立在高度社会化分工之上,生产刀库的德大公司自己就不生产刀库零件,全部由协作单位提供,关键零件(如刀套)入厂后100%检查,试验台对刀库进行100万次换刀试验,以确保所生产的刀库在用户手上可靠运行。这种产业结构模式摒弃了机械行业传统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结构,将封闭的产业组织转化为开放的协作关系,各精专攻,提升了各自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形成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小巨人企业。

随着台湾机床的产品重心逐步转向卧式综合加工机、龙门加工机、车铣复合机等高品级机种,发展方向朝着高速、高精度与高效率、大型化等趋势持续发展,不仅技术层次高,产品价值也大为提升。许多新产品不断的推出,例如搭配每分钟20000转的高速主轴与高速进给的线性马达机床,可大幅提高加工效率,岛内多家厂商相继推出兼具高精度与高生产弹性的卧式综合加工机,抢占汽机车、航太等高精密加工领域的市场。另外,在寻求产品加工生产简单化的潮流下,现在机床多轴向、高转速、高速进给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备条件,除了加工中心机走向机能复合化外,车床方面也已由早期单一型态的卧式车床,转变成向立式车床、双刀塔、倒立车床、刀塔Y轴形式等许多新的加工型态机种――车铣复合机方向发展。

如今,台湾机床业以零组件(SKD)方式赴大陆设厂组装机床,就地销售抢占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其中以台中精机厂和杨铁工厂最为积极,组装数量也最大。由于大陆电脑数控机床产业快速崛起,为了抢食市场,台湾机床厂商通常将低端电脑数控机床零组件销往大陆,在当地设厂组装销售,已成为应对策略之一。目前台湾机床业在大陆设厂规模最大的首推台中精机公司转投资的天津精机公司,其次为杨铁工厂投资的上海青浦杨铁机电公司,其他如友嘉、合济、成合等企业也陆续在大陆设厂生产,就近抢攻大陆市场,其中每月产量超过10台的台商机床企业共有20家,平均每月生产60台的数控机床,以杭州友佳(台湾友嘉实业公司投资)与上海建荣(台中精机公司投资)最具知名度。

台中精机公司总经理黄明和说,目前天津的精机每月组装综合加工机约20台,未来长期目标将视市场需求,最高每月可达100台。杨铁工厂董事长林学圃也表示,在大陆青浦组装机床、堆高机可以比台湾节省30%的成本,已开始陆续投产,未来也将随市场接单和需求逐步提升产量。黄明和说,目前大陆类似台湾的中卫体系(中心厂与卫星协作厂)的配套措施已比过去大幅增加,因此重要零配件在台湾生产运往大陆组装,一些如机台等基础铸件等在大陆外包或生产,以求降低成本和提升在大陆机床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以往发展策略分析

从产业布局来看,台湾机床业厂商主要集中在台中(约占50%)和台北县(约占20%)。这种聚集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聚集有所不同,因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企业聚集主要是通过“规划”来实现的,而台中则属于台湾机械领域的传统聚集地。在那里汇集了台湾精密机械、机床零部件领域的许多中小厂商和“能工巧匠”。由于台湾机床厂商都是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因此利用传统地缘聚集的便利,容易形成生产网络。这对台湾中小企业来说,具有成本效益,也有利于提升其合作竞争力。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台湾精密机械与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一般说来,高科技产业发展特征主要有二:即多功能性和高精密性。多功能性是增加量测参数,扩大产品的使用功能;高精密性则是提高量测精度,提升产品的准确性。而两者都必须依赖于精密机械精准的计量,才能获得在设计、制程、或测试所需的可靠验证与测量。

从台湾高科技产业来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台湾高科技产业呈现出持续的高增长,至90年代末已跃居台湾制造业的首位。其产值一度占台湾整体制造业的48%,在出口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并成为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而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对机床的需求不断增加,岛内精密机械市场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台湾在发展机床产业上采用一种发展策略,即简单地复制发达国家产品的模式。如前所述,以往台湾机床产品的80%要依赖进口。从知识流通的角度看,这是一种以实体技术(商品、设备)为载体的知识流动。这种知识流动对台湾仪器厂商的技术跟进来说是一种技术转移和溢注。另一方面,台湾是跨国厂商代工的主要基地之一,在与之相关连的组装、加工上拥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复制”模式对台湾机床与自动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种“复制”有三个特点:一是引进数控机床生产技术,改造传统机床;二是购买机床的核心控制件――电脑数字控制器,带动周边配件发展;三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服务网络,尽快将台湾的机床打入国际市场。具体说来,机床的核心技术是电脑数字控制器,它是机床的核心控制件。至今为止,台湾用于机床的电脑数字控制器全部依赖FANUC、三菱、西门子等公司提供。正是依托于这些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全球售后服务体系,使机床成了台湾精密机械领域的一个高出口产业。

精密机床产业在台湾获得迅速发展,与台湾的扶政策有一定关系。例如台湾的“计量仪器设计与制造五年计划”从1991年开始实施,已连续实施多期。从内容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选择重点发展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从前者看,将医疗保健仪器设备、精密机床、半导体设备制造、高科技污染防治设备列为重点推动产业; 从后者看,主要表现在每年加大对机械产业研究经费的投入,如1998―2002年,其年均增长率为8.1%。

注入新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台湾的许多机床与自动化厂商都是从传统机械转行的。由于普遍缺乏与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的相关人才、专业人才,因而在整体经营上仍未突破传统的型态。近年来,台湾的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加入了很多高学历的研发人员。这些新人对产品的研发、生产流程的改进、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制定,推进产业技术进步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台湾整个机械产业每万名员工的研究人员比例,1997年仅为51人,2002年则增加到93人。尽管这两项指标都还很低,但其增长率不低。

采取多项优惠,推动生产自动化。所谓生产自动化,是指厂商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硬件)或使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软件)。20世纪90年代“生产自动化”浪潮在台湾制造业广泛兴起。在台湾制造业的自动化密度变化方面,1991―2000年:厂商使用自动化设备与技术的比率,由34%提高到68%;自动化设备比率(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占全部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的比率)由56.7%上升到61.24%;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总值占营业收入的比率,由22.98%增加到27.30%;自动化设备密度(平均每位直接员工所使用的自动化软硬件生产设备金额),由101.8万元 增加到116.241万元。从产业看,化学材料业是台湾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其自动化采用率为75.57%。

应该说,这一项“双赢”的举措,对台湾整体制造业来说,生产自动化的采用对企业提高生产力、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工作的危险性、克服人力上的限制如替代笨重工作,以及提高精密度等方面带来经济效益。对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而言,则是一种有效的需求拉动。

另外,台湾机械工业研究所在机床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领路人的作用”。他们面向全台机床工业,对先进机床共性技术加强科研,提高总体机床技术水平:一是研究高精、高效、高自动化机床关键技术、FMS等;二是试验高速主轴结构,不断改进;三是对导轨形式、精密定位反复试验提高;四是对数控机床、动作频繁的机械手的认真试验;五是研究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等,并与机床企业紧密合作,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些对机床共性技术的研究,对促进台湾机床发展作用很大。各大小企业以共性技术为指导方向与技术基础,开发各类机床新品种,因此,机床设计制造易于过关、发展较快。台湾企业领导及中层技术、经营、管理、销售骨干人员能力较强、信息灵通、精通外语和技术,他们深入美、欧、亚用户,勇于开拓,瞄准廉价实用、需求面广的数控机床,获取技术后就迅速量产,以低价占领世界市场。

就产业组织而言,台湾机床与自动化领域有90%都是中小企业,其所形成的“中心―卫星”的生产体系也很有特点。一般说来,体现在“卫星厂”与“中心厂”的关系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卫星厂”与“一般协力厂”关系;二是“卫星厂”与“专业协作厂”关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一般协力厂规模较小,以订单生产为导向,而无固定的中心厂,因此合作效果有限;而专业协力厂规模较大,专门从事某些较具关键性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内具有完整的研发、生产与营销等功能。因此反映在合作效果上,后者远高于前者。

目前台湾的“中卫体系”基本属于“卫星厂”与“一般协作厂”模式。就台湾的“中心厂”而言,一则普遍规模偏小;二则有的厂商拥有自已品牌,有的是“有品牌但竞争力弱”。因此,如何进行产业组织创新将是台湾精密仪器与自动化产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台湾机床产业的隐忧

台湾机床产业自上世纪80 年代起,已逐渐从劳力密集型逐步走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岛内机床厂商多为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资讯系统较不足,因此技术或资本累积步伐较慢,再加上整体制造模式已由过去的大量制造转向弹性制造、定制化生产以及可持续制造模式,因此台湾机床产业正面临未来全球制造模式、市场需求改变以及产业高值化升级等瓶颈。

台湾机床业向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韩国,由于韩欧自贸协定已在2011年7月1日正式实施,韩美自贸协定也已在2012年3月15日实施,台湾机械每年出口8亿美元的机床至欧美,将比韩国厂商多被课征2%至5%进口关税

中国大陆与韩国自贸区阶段谈判已于今年9月初完成,双方同意,最终实现自由化的产品应占全部商品税目的90%,涵盖进口总额的85%,这将使台湾本来具有的与大陆签署ECFA的优势全无,而业界更关心的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也卡在“立法院”动弹不得,加上近来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达20%以上,韩元为应对日本竞争,也对美元大幅贬值,对现在已在困境的台湾机床产业更是雪上加霜。

另外,多年来台湾数控机床的核心控制器始终掌握于日本Fanuc公司之手,造成整机厂至今仍只能从事最基本的组装,或仿造生产Fanuc公司认为对日本不具威胁性的旧机型。一旦Fanuc公司产能不足,或会优先供应日本企业,足以引起业界大幅动荡。直上世纪90年代,台湾工研院和岛内数家机床大厂合作开发电脑数字控制器,直至今日也未成功,仍少量用于产业机械。但随着大陆机床业的崛起和消费电子产品加速推陈出新,未来该领域将面临新的竞争。

由于台湾机床产业外销比重约占整体的75%,因此海外市场的变化对于台湾机床产业的影响至关重大。近来,中国大陆已是全球机床市场的老大,科技部把发展高精密机床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列入“十二五计划”中,不使其过度依赖日本、德国甚至台湾。面对市场需求紧缩,大陆机床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以及欧洲、日本、韩国等机械产业逐渐侵蚀中间价位市场等复杂外环境因素影响下,台湾机床产业的性价比早已无法确保竞争优势,同时在客户需求已迈入多样化里程碑,许多发达国家机械业者着重的焦点与定位已从硬件生产取向的制造业转化为结合软件服务与工程技术的服务业。因此,如何通过服务的观点提高客户的附加价值以提升台湾整体机床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当前最亟需探讨的议题。

台湾机床产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根据台湾学者等观点,目前台湾机床业的发展已经碰到“天花板”,问题不在制造方面,而是生产模式需要改变。过去台湾厂商依靠经销商贩卖通用型机床,很少有客户端的信息反馈,通常整批交易完成后,厂家很少再去追踪客户是谁?机床做何种产品的加工?客户遇到什么问题?或机器可以用到什么程度等都不清楚,当然也有一些机床因为利润太低,无法提供很好的售后服务。

最近台湾“经济部”制定了“三业四化亮点初步规划”,即“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产业特色化”,初步规划的“亮点产业”包括智慧生活、机床、物流产业、资讯服务及创新时尚纺织。

台湾机床制造业服务化可从短、中、长期三个阶段进行发展模式的规划。在短期规划上,台湾机床产业将通过运用资讯与通信(ICT)技术,强化目前所具有的“产品导向服务”的制造业服务化营运模式,以建构一个专精的机床远端维运服务平台,导入如远端线上监控以及企业资源规划(ERP)等的系统应用技术,并结合本身的核心能力,转型成为服务商。

而台湾机床产业在转型为制造服务业营运模式的中期规划上,将以“使用导向服务”为主,进而建立“营运服务”与“客户融资”合作平台机制,提供客户通过租赁或共享方式使用机床设备。在长期规划方面,则以“结果导向服务”模式为主,做法是将有形资产的产权保留在设备制造商,且客户与供应商间可以自由协调决定所需制造或服务的产品与结果。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3

一、企业创新事迹

1、产品研发

***机床厂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最大的数控机床专业制造企业。公司主要研发龙门加工中心、卧式(立式)加工中心、车削中心、全功能数控车床、精密型数控车床、成套专用数控设备等高技术精密机床。公司所有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应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工艺和检测手段,采用高可靠性功能部件及优质原材料,其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可广泛应用于汽车、造船、柴油机、医疗器械、模具等重要领域,并形成系列化和标准化。同时,公司还根据客户特殊需求提供专业定制设计服务。

企业产品构成主要分为8大类:龙门加工中心、立式(卧式)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型数控车床、普及型数控车床、经济型数控车床、专用数控设备、普通卧式车床。主要发展方向是数控机床,以中高档数控机床为主。

(1)龙门加工中心:G-XK2412、G-XK2423等4个系列龙门加工中心;

(2)立式加工中心:VM6、HM8等7个系列立式(卧式)加工中心;

(3)车铣复合加工中心:G-280MCS、G-Z16、G-280MC、G-210MC等;

(4)精密型数控车床:G-NC22、G-CNC100等精密型数控车床4种;

(5)普及型数控车床:G-210等斜床身系列数控车床10种;

(6)经济型数控车床:G-CNC350、G-CNC6140等4个系列数控车床;

(7)专用数控设备:G-ZJ35/42、ZJS160、ZJT500等数控车钻镗孔专机;

(8)普通卧式车床:C6132A1等3个系列普通卧式(马鞍)车床;

近年来,公司加强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承担多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及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年承担国资收益项目《发展龙门加工中心》、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高架桥式龙门五面加工中心机床研发及产业化》,2009年承担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结构调整专项财政资金项目《建设华南数控机床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数控机床电主轴、直线伺服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市重大科技项目《多轴联动龙门五面精密加工机床研发及产业化》,2011年承担***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数控装备检测中心》、国家重大专项《用于超细长零件加工的八轴五联动精密车铣中心设计与制造》等。

企业积极研发龙门加工中心系列大型精密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开创了华南地区生产大型龙门类机床的先河,提升公司整体装备制造能力,优化公司产业结构。产品品种规格逐步趋于齐全,产品定位“高效、精密、复合、成套”,产品除销售国内市场外,还出口东南亚、南美、南非、中东和欧美等国家与地区。公司充分利用***市的地理及周边配套产业优势,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步伐,确立广东省机床制造行业的领导地位。

2、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推动企业现代管理升级的重要手段,公司投入资金在原有的OA、二维CAD和初步的PDM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效率。对技术中心及技术线使用的计算机进行全面更新升级。为提高产品研发设计效率,对三维协同设计平台相关产品分析比较中选定了具有国际水平的Pro∕E设计软件,并配套Windchill系统,构建起三维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了提高产品研发效率、图纸管理效率,并与国内知名企业同步交流的目标。企业管理使用的ERP实施方案已经完成评审并在2011年推进实施。加强信息传输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外网与内部邮箱的使用规范和网络使用安全。

3、装配制造能力

***机床厂有限公司已有50多年生产制造机床历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有制造国内先进水平机床的技术能力,自2001年以来,公司通过易地改造,资产重组,在产品技术、生产规模、制造能力和企业管理等水平均取得较大的飞跃。目前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数控机床能力在省内仍居首位,整体的制造技术水平、产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企业有多项目具备先进水平的技术:

(1)对制造零件进行各种要求的热处理技术;

(2)对大型零部件精加工技术;

(3)对机床主轴、箱体、导轨精加工技术;

(4)对机床部件装配与总装技术.

企业拥有从事机床设计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师100多人,并拥有一支技术高、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队伍,掌握了数控系统多轴联动控制设计应用技术、电主轴设计制造技术和设计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综合技术、高精度检测计量技术等

目前企业技术基本能适应数控机床的技术发展需要,也具备加大数控机床的生产制造能力。可根据用户不同需要,具有较强的设计制造专用数控设备的技术适应能力。

4、企业荣誉

普通车床、数控车床为省、市名牌产品,“三环箭”牌商标为省、市著名商标,产品质量和技术服务在国内机床行业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2004年企业被认定为广东省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2007年被评为“中国数控机床十强企业”、“全国售后服务行业十佳单位”、“***市富有竞争力企业”、“***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企业”、“***市安全文明样板企业”,2008年公司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50家骨干装备制造业企业认定,2009年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

5、发展规划

立足华南地区,面向国内外市场,着力打造数控机床行业的华南“三大基地”,即:数控装备研发基地、数控装备制造基地、重大装备服务基地;“四个中心”,即: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信息和技术交流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建设“五个技术平台”,即:重大型龙门镗铣床技术研发平台、高速高刚性主轴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平台、重大型数控机床及总成零部件试验检测平台、重大型数控机床新工艺的开发和研究平台、重大型数控设备维修服务升级改造平台。

凭借公司产业、技术、信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加强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参与广东省装备制造产业联盟,带领广东省机床行业发展、协调和整合行业内资源的能力,***机床厂有限公司将能担负起我国华南数控机床装备行业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的作用,推动中国机床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企业年度经营管理综述

1、企业经营管理

2010年公司立式加工中心产量与上年同比增长200%,产值数控化率超过65%,全年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企业年生产能力6000台。根据机床工具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全国同行业排名产品销售收入第12位、数控产品产量第15位,省内排名第1位。公司正大步向建设华南地区数控装备设计、制造和重大装备服务基地的目标迈进。

2、创新成果

由公司自主研发的G-XK系列龙门加工中心,经权威部门的检测合格,并通过产品鉴定,总体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完全适用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的需要,符合国家工业产业结构,填补了广东省的空白。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申报国内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已授权专利5项,未授权1项。

高速电主轴四轴联动数控纵切车床、双主轴数控车削中心两项产品被认定为“2010年度***市科学技术成果”

立式加工中心G-VM系列产品的开发方面,经过各方面的改进与技术完善,在外观造型上也采用了新的工业设计元素,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3、重大事件

为全力贯彻公司“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根本,全力发展大型数控装备实现产品结构转型,提升数控装备品位”的发展规划,从2010年9月份起公司着手研发的大型斜床身数控卧式车床G-70LC,已于2011年4月1日试制成功并送北京国际机床展览!

G-70LC大型数控卧式车床是公司继龙门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之后的又一大型机床项目,突破常规,技术空前。机床最大加工直径达φ700mm,最大加工长度3000mm,可对轴类、盘类、套类零件进行车、镗、钻、铣等工序实施编程自动加工,是***机床厂有限公司产品发展至今最为大型的数控车床。当中大量应用了新型结构及配置:设计突破了以往传统的45°、60°斜床结构而采用70°倾斜床身,内部为筒形加强筋结构,倒置式矩形导轨十字滑台,并配置主轴式伺服驱动尾座、液压中心架。设计突破了以往斜床结构最大加工长度为750mm规格的局限而达到3000mm,该机床成为公司重大型数控装备的一个亮点。

4、对外交流

企业在对外交流,培育企业人才队伍的工作中,以加强员工培训为抓手,建立多个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实施。做到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定向化,以装配、销售、机械加工、质量管理为内容的在职学习常态化,实行企业与学校的校企办学培训合作化。近年来公司选送了7名具有较高造诣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研究生班的定向培训学习。员工在职学习培训则以着重解决各工种、人员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通过公司技术骨干、外聘老师等方式进行授课,讲课内容做到与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与问题解决的时间跨度相适应,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行校企合作方面公司目前除了与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进行技术研发合作之外,与***市技师学院、***市轻工技师学院等在内的8所职业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与84所职业学校建立了联系。公司建立起员工培训中心,改建培训教室500平方米。与***市技师学院联合举办的新型技师班被纳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课题,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十一·五”科研课题规划成果。公司与电视广播大学联合举办了行政管理班、数控专业班等在职培训学科。通过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学识水平。

5、企业文化

公司着力推进文化强企工作,以构建“广机” 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员工队伍战斗力为着力点,通过搭建平台,成果创新,企业和谐家园建设等工作,以“诚实、敬业、进取、感恩”为广机人准则,以“人本、和谐、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鼓舞和团结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创新思维、破解难题,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市场变化的重大考验,为全面完成公司各项工作任务作出积极努力。

(1)组织培训竞技,搭建员工技能提升平台

公司坚持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竞赛活动为抓手,正确引导、鼓励职工敬业爱岗、岗位成才。分别组织车工、钳工、装配工、挂吊工、吊车工、销售员等进行技能培训活动;我们还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做到每年有针对性的开展员工技术技能竞赛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车工、钳工、企业(简介)电子版、数控车工、数控铣工、部喷、台喷、射手和部件装配工多个技术技能竞赛。

(2)开展劳动竞赛,树立建功立业先进典型

公司围绕技术革新、挖潜增收、节能降耗工作,把开展“群众性经济创新”、“我为节约作贡献”和“安康杯”竞赛活动有机的结合,引导员工从细处着手,从小事做起,增强员工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意识。以劳动竞赛活动为契机,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建功立业先进典型的培育工作,先进典型的树立充分反映企业创新、发展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使员工学有目标、学有榜样。

    (3)创建和谐家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实力

公司根据近年外来务工者不断增加的情况,着力构建企业和谐家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工文娱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等硬件设施,公司与电视大学挂钩投资40万元举办员工行政管理、数控技术大专班,新建设的员工业余学习培训中心,为员工的在职深造提供了场地。每年公司都能适时地开展员工迎春游园会、职工醒狮、拔河、象棋赛、健步走、篮球、足球、乒乓球友谊赛等活动;专门为外来工举行“家不在***员工贺中秋联谊会”、“外来工卡拉OK大赛”等活动,通过企业和谐家园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三、企业图片

00司徽与商标:公司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数控机床为省、市名牌产品,“三环箭”牌商标为省、市著名商标,

01公司鸟瞰图:公司位于***市番禺区大石,厂区占地面积87358平方米,厂区内建筑面积58547平方米。

02公司内景:公司通过易地改造,资产重组,在产品技术、生产规模、制造能力和企业管理等水平均取得较大的飞跃。

03职工文娱活动室:公司着力构建企业和谐家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工文娱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篮球场、足球场等硬件设施。

04广机人准则:诚实、敬业、进取、感恩

05李长春视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两度考察***机床厂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数控机床发展硕果累累,他鼓励企业要继续加强研发能力,尽快在中高档数控机床领域中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新突破。

06技术讨论:近年来,公司加强研发投入,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承担多项国家、省级、市级、区级重点项目。

07公司产品:产品构成主要分为8大类:龙门加工中心、卧式(立式)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精密型数控车床、普及型数控车床、经济型数控车床、专用数控设备、普通卧式车床。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4

摘要:简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数控技术及装备发展的趋势及我国数控装备技术发展和产业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环境下,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性,并从战略和策略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我国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几点看法。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1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4]。1.1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1.2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1.3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NextGenerationWork-Station/Machine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SystemArchitectureforControlwithinAutomationSystems)、日本的OSEC(OpenSystemEnvironmentfor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NumericalControl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duction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Manufacturing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1.4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1.4.1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1.4.2关于数控标准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2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3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3.1战略考虑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3.2发展策略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2]梁训王宣,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21-28.[3]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5):13-17.[4]杨学桐,李冬茹,何文立,等距世纪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5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3-09-16

[通信作者]*李冬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Tel:(010)88225159,E-mail:.cn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围绕政策环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

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来促进中医药的科技发展。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01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里面均涉及了发展中医药的内容。

各部门也大力协同,了很多相关规划及文件,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科技部2007年1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优先领域。2010年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 提到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11年,科技部又陆续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均把中医药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下半年连续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共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

可见,近些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大环境,也是中医药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同生物医药的其他相关领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在2007―2011年间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由2007年的188 29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 399 807万元[1-5],增长了约17倍,尤以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最快,见表1。

表1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数

Table 1R&D fund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万元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16 50828 106143 681200823 07639 604195 984200926 35251 148208 042201035 36455 674174 144201139 39066 7063 293 71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2.2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研发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的R&D课题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中医药学研发投入经费只有临床医学研发投入经费的约1/3[1],见表2。

表2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生物医药相关学科R&D投入经费数

Table 2R&D funds in biomedical field in R&D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y in 2011万元

排名学科研发机构 高校1生物学259 614226 3232临床医学62 165226 3303基础医学37 92398 8944药学61 18856 6115中医学与中药学 39 39066 706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36 98421 5447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 7281 13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

2.3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为3 293 711万元,不到化学药品制造业的1/3[1],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表32011年生物医药各相关产业R&D投入经费数

Table 3R&D funds in manufacture of medicines in 2011

排名 分类2011年R&D投入/万元所占比例/%1化学药品制造业10 442 23255.322中成药制造业3 293 71117.45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2 654 49414.0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2 486 140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且研发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3.1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18 578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35 597人年[1-5],增长幅度达91.6%,增长较快,见表4。

表4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

Table 4R&D personne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人年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2 4558 7037 42020082 77410 66713 66020093 40210 49915 46420103 64710 98910 45820113 89711 70519 99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2产业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和34.5%;但产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7 420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19 995人年[1-5],增长幅度高达169.5%,并且占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39.9%提高到2011年的56.2%,充分表明科研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绩显著

4.1“中医学”科研数量增长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学”文章的数量从2007年的15 164 篇增长到2011年的24 620篇,增长幅度达62.4%,文章总数量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9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4名;并且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中,“中医学” 也由2007年的不在前10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6位[6],成绩显著,见表5, 6。

表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排名

Table 5Top 10 list for number of papers taken by CSTPC by 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农学农学中医学计算技术3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4基础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农学中医学5农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农学6药学药物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生物学中医学药物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8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预防、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9中医学预防、卫生化工化工化工10化学化学地学土木建筑土木建筑

表6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

Table 6Top 10 list for number of papers cited by 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地学农学农学农学农学3农学地学地学地学地学4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5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6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7化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8环境科学化学化学计算技术计算技术9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技术中医学环境科学10电力与电气中医学中医学化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另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CI/EI/CPCI-S收录的“中医学”论文数从2007年的63篇增长到2010年的450篇[1,4],增长明显。

4.2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明显增长2002―2012年期间,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和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3 074件上升至9 451件,增长幅度超过200%,增长明显;同时,2002年至2011年期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由692件增至6 319件,增长了约8倍,增长更为显著,见图1~2。

5小结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的发展,各项政策及规划的出台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大环境,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都为中医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不可否认,中医药科技的发展与西医药相比,无论从经费投入、人才队伍,还是科技产出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希望我国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能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开拓创新,加强合作交流,尽快缩短与西医药的差距,使中医药发扬光大,在我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中国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CPRSABS数据库(图2同)。

图1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Fig.1Annual distribu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s for inven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图2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度分布

Fig.2Annual distribution of patents granted for inven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参考文献]

[1]2012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2010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5]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 2013-05-01.http:///tabid/640/default.aspx.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LI Dong-xue1*, XU Yi-jun2

(1.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39, China;

2. St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of the P.R.C,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statu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Basic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policy environment is improved step by step, R&D funds and R&D personnel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are increased continuously, and a lot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o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eld.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tuation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6

一、优势扩张的沈阳机床集团

沈阳机床集团在进行搬迁改造之后,利用第一机床厂和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搬迁的机会,从铁西区先行得到一大笔土地置换资金,用作工业园区的启动资金。2005年7月占地一平方公里的沈阳机床集团数控机床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该园总投资5.93亿元,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有1512台先进设备落户园中。园区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机床制造基地和国内机床行业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厂,其核心是建设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数控机床技术研发中心。沈阳机床集团斥资上亿元的“PRD计划(新产品研发计划)”已全面启动,该自主创新计划将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站、电子等领域,开发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的高中档产品。2005年9月,沈阳机床集团控股交大昆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即原昆明机床厂)股权。昆明机床厂是我国南部地区最大的镗铣类机床制造企业,曾经是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厂”之一,在大型化、精密化镗铣机床产品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近几年来,沈阳机床集团在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技术创新的步伐也从未停歇。在国家的支持下,2004年,总投资3500万元的“数字机床数字化设计及试验检测平台项目”被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国家给予了资金支持。研发出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数控机床新产品超过了100种,并形成了包括车铣复合加工中心、车削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在内的十几个系列的数控机床产品,目前已经批量进入我国汽车、船舶、电子、机械制造等国家重点行业的核心制造领域,并为国家提供各类加工中心近千台。

二、民营奋进的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拥有近70年历史的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变)是中国变压器工业的发源地和产品标准的制定者,全国最高电压、最大容量变压器类产品的制造基地和科研中心,号称“中国变压器之父”,其产品技术、工艺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作为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由于体制等诸多原因,1997年沈变开始出现连年亏损,2003年亏损上亿元,被沈阳市列为20户亟待整体合资的大型国企之一。2002年8月,沈变开始与新疆特变电工谋求资产重组;2003年12月,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双方成立了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重组沈变,为沈变的发展注入了先进的市场化的经营和管理机制,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并呈现出多年未见的快速发展态势。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集团“特大型变压器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专项。2004年重组第一年,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就甩掉亏损包袱,实现利润7600万元;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亿元,同比增长53.1%;销售收入13.1亿元,同比增长68.2%。

目前,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已拥有国内最高电压等级和最大容量的变压器、电抗器以及直流换流变压器的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产品被研发出来。

三、绝境复生的沈阳农机公司

沈阳拖拉机制造厂是一个国有老企业,曾是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诞生地,为国家制造了大量农机。进入市场经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不适应市场竞争,逐渐陷入困境,1996年被迫实行破产,破产后组建了农机公司,但终因产品无市场,而无法摆脱困难的境地。2002年,农机公司按照铁西新区的战略部署进行异地搬迁,成为第一个从老区迁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他们把24万平方米老厂区置换出2亿多元资金,偿还了拖欠职工的工资、集资款、医药费、采暖费等内债8000多万元,并一次性并轨了3000名职工。余下资金在西部规划的新工业区内新建设厂房45000平方米,配套改造45000平方米,对企业技术、产品、设备同步进行了更新,并完成了并轨、合资、转制。当年搬迁,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经过搬迁,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搬迁之前,2001年工业总产值为4亿元,2005年达到16亿元,职工年均收入也达到了万元以上。

四、强强重组的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鼓风机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公司和沈阳水泵公司这三家老牌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时期起就一直是行业内最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三家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相对单一,生产各自独立,使得企业参与日益加剧的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摆脱困境,谋求新的发展,三家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重组后,通过不断调整和扩充产品结构,很快就形成了离心压缩机、水泵、离心制冷机、透平鼓风机、电站轴流风机、液力耦合器等103个产品系列,1200多个品种规格、产品多元化的经营格局。此外,3家企业产品市场服务领域相近,产品售后服务用户相同,本身存在着易于整合重组的内在优势,据初步测算,组建统一的销售组织机构,全年将节约费用1000万元以上;物流采购系统的重组合一,管理费用将减少近3000万元;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制造费用将节约1500万元以上,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通病得到有效避免。2003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透平压缩机项目”被列入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计划(第一批),为重组后的沈鼓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五、强弱重组的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3年,铁西新区政府以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主体,将原水泥机械、锻压机床、电工机械、低压开关、工矿齿轮和机电研究设计院等亏损企业的优良资产划拨给沈阳重型机器厂,成立沈重集团公司。通过重组改造,沈重集团公司形成了五大工业园区、七大制造基地的新厂区布局,优化了组织结构和社会资源,生产规模和市场得以扩大,为企业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提供了有利支持。重组后的沈重集团的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2004年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的支持,共计2900万元。2005年,沈重集团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同比增长49.2%;销售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30.9%。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煤机企业;数控机床;设备改造

中图分类号:TM762.2+6 文献标识码:A

1 质量产品需要引进高精度设备

1.1 目前煤机企业液压支架设计制造向着高端技术发展,已经在煤机市场形成了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高端液压支架目前金属结构件和液压元件的重要构成是:用100kg级以上高强钢板进行先进的工艺焊接;重型质量大于35t/架以上,高度6m以上,液压支架更加安全可靠;液压支撑元件孔(外)径400mm以上、液压控制系统(电液控制阀、本架手动先导控制操纵阀、邻架多芯管手动先导控制操纵阀),三大主阀(操纵阀、安全阀、单向阀)的流量为500~1000L,液压支架更加操作灵活、自动化程度高和高产高效。

煤机企业为了保证高质量生产制造出高端液压支架,必须引进高精度设备。数控机床大幅度提高了切割、焊接、加工的自动化;大幅度节省人力以及减少一定时期的后续设备投资。可逐步实现“工厂自动化”。

煤机企业为了保证高质量生产制造出高端液压支架中的零部件,根据各种零部件数量特点和实际要求,方便地运用多种数控机床配置,可扩充生产加工通道或组成实际加工时的机群,从而构成加工质量高和性价比好的生产加工系统。

1.2 煤机企业若要在加工现场正确使用数控机床就必须针对在操作、调整、编程的工作方式上进行研究

①由操作者自己进行调整、编程个人所用机床的方式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循序渐进地掌握了本机床的特性,达到能够加工各种零部件;缺点:在通过较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避免不了低级的“误操作”,给数控机床自身带来不必要的“外力撞击”,给刚开车不久的数控机床使用寿命、加工精度造成极大的伤害。此种由操作者自己进行调整、编程个人所用机床的方式非常不利于数控机床使用寿命、加工精度相对的长久保持。因此此种工作方式弊大于利,应该逐步消除。

②由对单一生产的品种形成了一些经验、又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后经专门短期培训的少量技术工人进行调整、编程,向车间质检员交检“首件”合格后再移交给操作工的方式。此时的机床操作工只可专注单一零部件加工制造了。此种工作方式同样存在着“有利有弊”。有利为:通过较长期的试用调整、编程的实践,循序渐进地认真仔细的掌握了机床的特性,达到能够加工合格的各种零部件,重要的是大大地降低了低级的“误操作”,减少了数控机床自身带来不必要的“外力撞击”的比例。有弊为:即使这些技术工人在通过较长期的试用-使用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具备开发数控机床自身存在的更高一级多种功能的能力。也就是说没有形成对数控机床自身的合理使用的工作方式。

③由“相对”高学历、具有高综合素质和研发能力空间大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在电脑编制程序,并通过控制系统指导操作工进行日常的生产制造工作。由少数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师进行对调整机床中专用工具工装进行辅助配合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极短时期的使用调整、编程实践,迅速达到加工合格的各种零部件,最重要的是避免了低级的“误操作”,杜绝了给数控机床自身带来不必要的“外力撞击”事例;更重要的是具备随时存在着开发数控机床更高一级的多种功能的能力。形成了对数控机床自身的合理使用的工作方式。

1.3 煤机企业根据各种零部件的加工工艺要素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合理使用数控机床

液压支架中的各种大小液压元件、液压控制阀的阀体和阀芯部零件制造加工工艺的要求较高,在制造生产过程中,集合数控机床加工质量稳定、生产效率持续高效的特点,可按各种加工工艺要素考虑分类合理使用数控机床。

可按形状、尺寸、批量分类合理使用数控机床分析加工零件的形状和尺寸;考虑选择装卡基准;制定加工工艺,保证加工零件的形状尺寸符合制造加工信息的要求。可将不同长度、不同直径、批量较大的零件相对固定在一些数控机床上加工。这样既减少调整、编程的工作时间,又增加了连续不间断制造加工的机动时间。

可按加工精度分类合理使用数控机床分析加工零件的加工精度后,可将批量较大零件相对固定在一些配置级别不同的数控机床上加工。这样既避免了批量出现低于优质品标准的零件,又保证了在加工不同精度等级零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持续高效;又增加了连续不间断制造加工的机动时间。

可按材料特性和热处理状态分类合理使用数控机床这样既避免了的零件质量波动的出现,又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合理选择的加工刀具的寿命,从而确保加工零件的质量稳定性。

2生产实际中应对数控机床进行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

煤机企业车间里的生产计划调度进行数控机床的有效管理方法的研究应从过程和顺序入手。

2.1 车间生产计划调度应熟知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①生产过程它包括原材料的运输、保存、生产准备工作、毛坯的制造、零件的加工与热处理、部件和整个产品的装配、产品各工序的质量检验、调试以及包装等。合理的组织生产过程,不仅要求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能满足平行性、连续性、比例性、适应性、配套性等要求,而且在时间组织亦要尽可能使加工对象在各生产单位、各工序之间的运行紧密衔接,实现“快节拍”的连续生产。

②工艺过程数控机床的生产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与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直接有关的过程,这部分生产过程是“工艺过程”。在各工序中以执行工艺卡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工艺过程是“工艺规程”。各工序是工艺过程的基本单元,也是车间生产组织和实现进度计划的基本单元。

2.2 车间生产计划调度应以精通数控机床加工顺序为基础,科学地进行工作安排

①加工阶段的划分零件加工时,往往不是依次加工完各个表面,而是将各个表面的粗、精加工分开进行。

②加工顺序的安排数控机床加工某个零件时往往有几个表面需要加工,这些表面不仅本身有一定的精度要求,而且各表面还有一定的位置要求。为了达到这些精度要求,各表面的加工顺序就不能随意安排,而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是定位基面的选择和转换决定着加工顺序,以及前道工序为后道工序准备基面的原则。

加工过程前和过程中的热处理工序的安排,是影响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质量和材料使用性能的重要因素。

2.3 车间生产计划调度应结合加工实际有效管理数控机床

全面综合比较现场的数控机床优点、特点和弱点,根据当期的生产制造任务进度、加工诸多的零部件,灵活地结合起来按前述的“材料特性和热处理状态分类”和“数控机床加工顺序”的原则来安排任务,合理使用好数控机床。

在数控机床加工零部件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利用率,应在材料的长度和直径上进行工作研究。

结束语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 数控加工 工艺设计 分析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TG659

数控加工根据零件图样及工艺要求等原始条件,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以控制数控机床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完成零件的加工。数控加工的原理是通过把数字化了的刀具移动轨迹信息(通常指CNC加工程序),传入数控机床的数控装置,经过译码、运算,指挥执行机构(伺服电机带动的主轴和工作台)控制刀具与工件相对运动,从而加工出符合编程设计要求的零件。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和传统的工艺设计相似,也是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零件、确定毛坯、设计工艺过程、工序设计以及填写工艺文件等。

数控加工工艺是采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时所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总和,应用于整个数控加工工艺过程。数控加工工艺是伴随着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它是人们大量数控加工实践的经验总结。数控车削加工工艺科学的分析是保障数控车削加工零件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分析的内容包括切削用量及确定零件的选择、设计工序及工步、优化并计算加工的轨迹、图纸的加工工艺分析、选择设计工具及夹具、加工工艺技术文件的编制。本文就数控车削加工工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

一、数控加工工艺的内容:

(1) 选择并确定进行数控加工的零件及内容;

(2) 对零件图纸进行数控加工的工艺分析;

(3) 数控加工的工艺设计;

(4) 对零件图纸的数学处理;

(5) 编写加工程序单;

(6) 按程序单制作控制介质;

(7) 程序的校验与修改;

(8) 首件试加工与现场问题处理;

(9) 数控加工工艺文件的定型与归档。

二、数控加工工艺具体的分析

包括内容:产品的零件图样分析和结构工艺性分析两部分。

(1) 零件图样分析

①零件图上尺寸标注方法应适应数控加工的特点;②分析被加工零件的设计图纸 ;③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元素(点、线、面)的条件(如相切、相交、垂直和平行等),是数控编程的重要依据。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①零件的内腔与外形应尽量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和尺寸;②内槽圆角的大小决定着刀具直径的大小,所以内槽圆角半径不应太小; ③零件铣槽底平面时,槽底圆角半径r不要过大; ④应尽可能在一次装夹中完成所有能加工表面的加工,为此要选择便于各个表面都能加工的定位方式;若需要二次装夹,应采用统一的基准定位。

三、数控加工的工艺路线设计

数控加工的工艺路线设计与普通机床加工的常规工艺路线拟定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仅是几道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的概括,而不是指从毛坯到成品的整个工艺过程,而且要兼顾常规工序的安排,使之与整个工艺过程协调吻合。

1、工序的科学划分

保持精度原则和提高生产效率原则是数控机床加工时的两种划分原则。保持精度也就是工序要尽量集中,粗、细在完成过程中应该分开进行,这样就会降低热及切削刀变形对工件的位置、尺寸精度等得影响,保证工件的形状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则,也就是在操作过程中提高成功率,减少换刀次数,节省时间,也应该减少空行程。

(1)划分方法 :①按安装次数划分工序; ②按所用刀具划分工序; ③按粗、精加工划分工序;④按加工部位划分工序 。

(2) 加工顺序的安排

①尽量使工件的装夹次数、工作台转动次数、刀具更换次数及所有空行程时间减至最少,提高加工精度和生产率;②先内后外原则;③精度要求较高的主要表面的粗加工应安排在次要表面粗加工之前;大表面加工时,一般也需先加工大表面;④在同―次安装中进行的多个工步,应先安排对工件刚性破坏较小的工步;⑤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可将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合为一道工序;⑥加工中容易损伤的表面(如螺纹等),应放在加工路线的后面。

数控加工工艺与普通加工工艺的区别及特点

由于数控加工采用了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数控机床,使得数控加工具有加工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质量稳定、生成效率高、周期短、设备使用费用高等特点。在数控加工工艺上也与普通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普通加工工艺:许多具体工艺问题,如工步的划分与安排、刀具的几何形状与尺寸、走刀路线、加工余量、切削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由操作人员根据实际经验和习惯自行考虑和决定,一般无须工艺人员在设计工艺规程时进行过多的规定,零件的尺寸精度也可由试切保证

2、 数控加工工艺现存的问题

(1)数控加工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受限,从事多年的数控加工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目前科技及各方面的飞速发展,操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并没有完全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导致了一些新技术没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也就是阻碍了我国整个数控领域的发展水平。

(2)数控企业的投资相对不足影响加工工艺的发展,在我国很多数控加工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投入的就相对不足,工量具的设备不足也导致了在实际操作中的障碍出现,在加工的工程中出现问题零件,没有合适的工具而不能及时的补救零件,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3、具体的改进措施

(1)企业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出具体的进修计划,大力培养在职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技术人员,通过他们先进的理念及时的对现有的数控车削加工工艺进行科学的分析调整,使数控车削加工工艺适应社会的发展状态,不落后于其他企业或国家。

(2)企业高管要把眼光放远,加大投资力度,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只要坚持原则,投入越多回报越大,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规律,运用科学、先进的理论进行数控车削的加工工艺分析,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肯定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控技术正不断采用计算机、控制理论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就,使其朝着高速化、高精化、复合化、智能化、高柔性化及信息网络化等方向发展。整体数控加工技术向着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战,聂凤明,刘劲松,等.单点金刚石精密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及发展前景分析[J].光学技术,2010,2.

[2]罗春华,刘海明.数控加工工艺简明教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上一篇:跟踪审计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