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08 16:50:07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1

关键词: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教师;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茶叶消费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饮品。目前我国茶叶种植由于经营比较分散,缺乏较好的栽培技术,同时田间的管理较为粗放等原因,导致我国当前的茶叶产量较低,品质不高。因此,强化技术引入,实现规模化开发,做好茶叶的种植管理能够很好的提高茶叶的产量,保证茶叶的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我国茶叶种植的升级,改进生产技术条件,实现我国茶叶种植结构升级。

一、山区茶叶栽培技术

茶叶的栽培种植需要有较强的技术,必须根据当地的土壤的情况采取科学适宜的栽培方法,不同的茶叶品种和生长环境需要有不同的栽培和管理技术。茶叶属于多年生作物,科学的栽培有利于以后的规范管理,确保茶叶能够持续不断的生长,为农民带来持续的收入。因此,茶园建设是茶叶生产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在茶园建设时期,要求包括土壤的肥力要高,土壤要达到一定深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性能,不能够形成积水,而且要具有较高的腐殖质含量,营养比较平和而又丰富并符合一定的卫生指标,重金属含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当前的山区茶园种植一定要注重蓄水保土,结合当地的地势条件,围着地形地貌,根据茶叶生产生长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对土地进行相应的改造,确保适合茶叶的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肥力。由于茶叶不同于其它植物,山区茶园要选择较好的土质,并对土壤进行深翻,确保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

例如,深耕对种植茶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茶叶的根系生长,山区茶园建设初期在对土壤进行深翻之后还要平整,再根据山区茶叶的实际土壤肥沃程度选择不同的肥料,然后才能移栽茶苗。合理的茶树种植方式和茶苗的种植密度对于茶园的快速发展和茶叶的高效生产至关重要,种植密度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单行条栽培,结合山区土壤的地基土质条件、肥沃程度、管理能力、茶树品种来选择和实施合理的茶树栽培密度。

二、山区茶叶的管理技术方法

1、土壤管理

茶园土壤管理应从茶园覆盖和茶园耕作两个方面实施,其中覆盖主要是在茶园广泛种植绿肥,等长到一定程度之后采取埋青处理;也可以进行铺草覆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茶叶肥力,保土保水和保温的,通过覆盖有利于减少杂草的生长,增强土壤生物活性,同时,为了后期的管理以及茶叶的质量,还应该确保所覆盖的覆盖物不能有其他的危害作物和农药残留,尤其是严禁使用化学或者农药改良剂。

2、施肥管理

山区茶园需要提高提高土壤肥力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要施用肥料,禁止使用各种形式的化学肥料,同时对有机肥还应该采取堆积腐熟高温发酵处理,确保无公害。每年秋季在茶园开深沟施用大量的农家肥并配制一定的天然矿物肥料和生物肥料,每年的春季是茶叶生长最为旺盛的重要时期,也是提高茶叶产量的关键时期,在茶树开始萌芽时需要实施追肥管理,在茶园施用经过对堆腐处理的有机肥并且覆盖土壤,最好能够在茶树的根部进行浇灌。但严禁施用硝类氮肥,同时,在茶叶长出来后再施加一定量的叶面肥确保茶叶的生长和品质。

3、修剪管理

为更好地进行茶叶生产,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就需要对茶树进行有效的修剪管理,采取定性管理、轻修剪、深度修剪和重剪等几种方式,这其中定型修剪有利于确定树冠的基础,轻修剪是为了更好的让树冠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茶树的持久旺盛的生命力,重剪则是为了让茶树能够根据一定的需要重新再造树冠。

4、茶叶采摘

茶叶的采摘一定要确保科学合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茶叶的质量,而且能够有利于茶树持久地生长,并且能够保证茶树的营养。采摘茶叶严格按照茶叶采摘标准,从小开面儿到中开面之间,在春秋季节和冬夏都各不相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适合提前采摘的春茶主要以小开面开始、中开面儿结束,这样能够更好地控制茶树的生长,并且能够调整好茶叶的采摘与可持续生长、茶叶的制和茶叶的量之间的问题。

5、茶园冬季管理

茶园一定要注重冬季管理,因为冬季管理能够很好的恢复茶树的生长,为来年的春季茶叶树生长提供较好的条件,能够确保茶叶的产量,同时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病。因此在冬季管理中一定要抓好茶树的管理,做好施肥管理,做好修剪并对茶园进行清理,尤其是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茶树的地面部分生长非常缓慢,而地下生长显得非常的旺盛,就需要沿着茶树树根开挖较深的施肥沟,增强茶树的冬季抗逆能力,以便来年春天茶树能够长出更多的嫩芽,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对于茶叶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对于茶叶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了更好的提高茶农的经济效益,改善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实现我国茶叶种植和产业发展发展升级,一定要注重茶树管理。在茶叶种植过程中,更加注重绿色综合防治,生产出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放心绿色产品,让茶叶真正做到无公害,在激烈的竞争中有更大的市场,让茶农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刚.新植茶园栽培技术及管理[J]. 吉林农业. 2012(04)

[2]陈菲.无公害茶树栽培技术要点探讨[J]. 吉林农业. 2011(05)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2

关键词 普洱大叶茶;无性系;良种;栽培新技术;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59-03

普洱大叶种茶树是制作传统名茶普洱茶和滇红茶的优质茶树品种,茶树栽培技术会直接影响茶叶鲜叶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成品茶的质量,导致茶农和茶企经济效益的下降。近年来普洱、西双版纳茶区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树扦插育苗、品种搭配栽培组合、树冠结构造型、成年茶园修剪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栽培技术创新,并在幼龄茶园建立于茶苗培育实践中,检验了“弯枝”对幼龄茶园树冠造型的作用效果。从不同茶园、不同树龄的茶地采集的标本,分析了根系状态与树冠生长长势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方法。

1 普洱大叶茶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1.1 根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叶茶树属云南大叶种,其根分直根系(种子育苗)、须根系(扦插育苗)2类。直根系由主根、侧根、须根、吸收根组成;须根系苗期至幼年期的茶树没有主根。目前普洱市发展茶园主要是推广无性系良种,采用扦插育苗。扦插苗木无主根,但定植若干年后,随着定植入土方式不同、土壤状况不同、耕锄管理差异,须根逐渐转化、退化,形成1~3根直根,直根的长度可伸长到250 cm以上,这些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从采集到的同一茶园的茶树标本根系可以看出,根系生长良好的,其枝叶生长茂盛,真实体现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茶树根系生长要求土壤深厚,有效土层应达100 cm以上,地下水位在100 cm以下,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达1.5%以上,pH值4.5~6.5,深耕改土,深施有机肥料是保证茶树根系良好生长的重要保证[1]。

1.2 茎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叶茶树是典型的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茶树幼年期顶端优势十分明显,但此时可塑性较强,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其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合轴分枝。笔者通过多地茶园调查认为,经3~5年人为修剪后进入投产期的茶园,茶树生长已经逐渐失去了明显的顶端优势。因而,在树冠造型与培养上要尽量扩大树冠采摘面,形成立体造型,就可能实现优质丰产。

1.3 树冠的特征特性

良好的茶树树冠结构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一般优质、丰产树冠应具有分枝结构合理、茎枝粗壮、高度适中、树冠宽广、茂密,树冠面上有一定的载叶量。大叶种茶树第1分枝离地面较高,云南茶区多数是开垦梯台种植,普遍将树冠高度提高到80~100 cm,幅面宽度达到130~180 cm,考虑到大叶种生长的顶端优势问题,树冠采摘面均采用平剪,这样的树冠形成后,树冠面上的叶层集中,厚度不够,冬季修剪后叶片更少,看上去光秃秃的,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翌年的产量,而且树冠下部枝杆,光照过多,苔藓、地衣生长危害严重。另外,台地茶园采茶只能站在台地的内侧一边,当采摘面达到160~180 cm时,因采不到外侧的茶叶,只能在茶行树冠面上每隔250~300 cm剪开1个半圆形缺口以便采摘外侧边缘的鲜叶。这样一来,树冠实际采摘面积自然减少很多,导致茶叶产量的下降。

原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研究员肖时英教授,退休后创立“普洱市时木茶厂”进行“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研究,茶树种植方式由原来双行、小行距40 cm,扩大到80~120 cm;树冠修剪由平面修剪改成1个平面和1个斜面组合的立体采摘面,使茶树采摘面扩大到200 cm以上,可站在梯地内外两侧采茶,采摘面积比对照扩大1倍以上,茶叶产量也增加了1倍。经过比较,平面树形产量为2 766 kg/hm2,而立体树形产量则达到了5 611.5 kg/hm2。笔者对该茶园调查后发现,茶园内茶行整齐,无缺株断行现象,茶树长势良好,枝叶繁茂,苔藓地衣极少,病虫危害轻微。该种植方式是目前普洱大叶茶最先进的栽培方式。

2 茶树无性系良种栽培新技术

2.1 茶树扦插育苗技术的创新

原来的扦插育苗,是在要求施入基肥的“熟土”上面铺1层3~5 cm的无菌“心土”保障插穗正常生根,而后的生长从下面吸收养分成长育苗。现在的方法多数采用铺垫“完全心土”育苗。选择水稻田或其他平整的旱地(选择旱地时在地面上铺1层农用薄膜,两端完善排水系统),用木板、竹笆或砖围边做苗畦,上铺20~25 cm的“心土”,提供苗期全程生长,保障不受土壤病菌感染[2]。

2.2 茶树品种搭配与组合种植技术的创新

建设新茶园,选择早、中、晚生品种搭配。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创新的一带茶行种植2个茶树品种,经过10多年的生产试验证明,其生产效果十分明显,结合错时修剪,较好地缓解了春茶“洪峰期”的问题。

2.3 茶苗种植时,根系入土方式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笔者从不同地方、不同树龄的茶园采集到几十株茶树标本,观察分析发现,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种植时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关系密切,以根系分布均匀、斜向土壤深层的长势最好。

2.4 茶树幼年期树冠培养方式的创新

一般茶树幼年期树冠培养采用3次定型修剪,耗时3年。笔者带领学生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新茶园进行茶树树冠培育试验,将第1次定型修剪改为“弯枝”,有效地降低了大叶种茶树的分支高度,10 cm以下分枝达到3~5枝。普洱市原生茶叶公司在倚象乡茶叶基地进行生产试验,第2年用“双杠”将茶枝压向台地两侧(代替第2次定型修剪),使树冠宽度迅速扩大,台面生产小枝迅速增多,2年完成树冠培养标准,实现投产。

2.5 大叶种茶树树冠形态结构的创新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顶端生长优势强,只能平修剪或凹形修剪。茶学专家肖时英教授在自己种植的茶园进行树冠造型研究,将树冠修剪成1个平面和1个斜面的立体造型(类似“厂”字形),使树冠采摘面扩大了1倍以上,而且可以方便地站在台地两边采茶和耕锄管理,有效地改变了茶树的顶端优势,产量倍增。

2.6 生产茶园修剪时间错开的创新

茶园内种植不同萌发期的品种,可以错开春茶洪峰。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将立体树冠的两边分别在当年秋冬季和翌年春茶后修剪,更加有效地实现了对茶树萌芽的调节和控制。同时,通过修剪深度的掌握,解决了春茶集中猛发和茶芽细小难采的问题。

3 普洱大叶茶栽培新技术的实施

3.1 茶树扦插育苗技术

茶树是异花授粉作物,后代变异大,茶树良种都采用扦插育苗。云南大叶种茶树扦插育苗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有关常规育苗方法程序的资料介绍较多,这里不再多说。笔者调查认为,培育壮苗重点在3个环节:一是插穗枝条的培养;二是扦插的土壤选择;三是扦插后的管理。影响插穗发根的主要因素有:茶树品种、插穗的老嫩程度、枝条的粗细与长短、插穗留叶量、腋芽动态等内因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外界环境因素。笔者调查发现,生产上常出现的问题是插穗扦插后开花多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枝条生长中的“阶段发育”问题,其次是母树的C/N营养平衡关系。阶段发育问题可通过对母树的深修剪,降低阶段发育年龄,同时增施氮肥,抑制花芽分化,减少开花,从而降低插穗养分损失,培育壮苗[3]。

为避免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目前育苗多采用铺“完全心土”育苗。一般选择交通方便的水稻田作育苗基地,用其他旱地育苗时可用无毒、无害的农用薄膜隔开。铺全部卫生土地做法是,先视园地地势、地形情况,开挖排灌水沟,按苗床宽度110~120 cm,畦沟宽度35~40 cm标准,用木板、竹笆或砖块砌边围成苗床基础框架,平整压实地面,如为旱地再铺上农用薄膜,在苗床地面上撒施钙镁磷1 50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上铺20~22 cm厚的酸性红、黄壤心土,提供保障苗期根系生长的全部需要。

在普洱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扦插育苗的全程按排:第1年冬季对母树不修剪,施适量的有机肥,第2年采摘春茶后5月进行深修剪,程度视母树情况确定,10月做好扦插准备工作,11月完成扦插,进行精心管理,以苗高25~30 cm时打顶,促进分枝,培育壮苗,6月上旬至7月中旬完成移栽,8月下旬补苗1次。第2年雨季来临时再用同龄、同品种茶苗进行第2次补苗。

3.2 茶树品种的选择与搭配组合

云南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位置,茶树异花授粉产生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形成相对种植品种单一,同一茶园,茶树发芽相对集中,春茶期间最易形成“洪峰期”,给采茶、加工带来困难,同时,品种单一也不利于抵抗自然灾害及病虫危害。选择多品种组合搭配,各品种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错开洪峰期,调剂采茶劳力和加工设备,增产增收。茶树品种应优先选择已适应当地种植的良种茶树,注意发芽期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一般早生品种占50%~60%,中生品种占30%~40%,晚生品种占10%左右。普洱市时木茶厂在7.33 hm2茶园里种植27个茶树品种,在一台茶地上种植2个品种组合(双行单株,每小行1个品种,一般台地宽度为2 m),并且利用立体修剪,在不同的季节分2次修剪,错开了发芽期,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应。

3.3 茶树种植方式

在普洱茶区普通生产茶园,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茶苗移栽成活率的高低与移栽季节关系最密切,移栽以雨季6月上旬至7月中旬最好。种植方式与成活率有一定关系,但种植方式对后期茶树影响很大。笔者分析8~10年树龄的同一茶园中采集的茶树标本根系发现,茶工种植时,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可归为3种类型:一是根系自然分开向土层深处生长,四周根系分布平衡;二是根系偏向一边,斜向土层深处生长;三是根系与茎杆折成近90°角呈“L”状排列种植,根系在土壤中几乎是水平方向生长。其中第1种类型的茶树长势最好,根深叶茂,茎杆直径在10 cm以上,第2种居中,第3种最差,茎杆直径在3~4 cm。因此,种植茶苗一定要使根系自然舒展分开向下,才有利于茶苗的成活和后期的茁壮成长。

3.4 优质丰产树冠培育方式

茶树理想的优质丰产树形前面已经介绍。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在校园试验地的茶树栽培实践研究认为:云南大叶种茶树理想的树冠造型培育应抓紧在幼年期,关键是降低茶树一级骨干枝的分支部位。大叶种茶树顶端优势明显、生长旺盛,在苗期多数植株已经长高到30 cm以上,茎杆下端叶片脱落,常规的3次定型修剪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普遍形成伞状的“高脚茶树”,因此云南省茶园平均产量不高。笔者培育树冠的方法是:改第1次定型修剪为“自由弯枝”,第2次定型修剪为用“双杠压枝”往茶行两边压条,第3次定型修剪用篱剪按设定的“理想造型”修剪出雏型,一般在种植后2足年即可初步定型,达到试投产要求。“自由弯枝”就是不挑方向,哪方空间大就弯向那方,“双杠压枝”就是用2根木棍像双杠一样固定后将茶树枝条分别压向台地两边。“弯枝”的作用是抑制了主干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了侧芽萌发。“弯枝”的好处是不伤害刚成活的幼年茶树,不减少已经形成的生物产量,被弯曲的枝叶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为生长提供养料,侧芽萌发生长快、成活率高。弯枝后分支部位可降低到10 cm以下,当新枝成长起来后,及时解除主枝的绑缚,主枝与新枝共同形成一级骨干枝,改变了树形结构,加快了树冠培养进度[4-5]。

4 存在的问题

上述关于扦插育苗用“完全心土”技术比较成熟,得到广大茶农认可并采用。茶树品种搭配组合栽培技术、茶树树冠立体造型修剪方式等技术由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首创,实施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无性系大叶种茶树的栽培技术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完整的综合研究。二是茶树栽培时,根系入土的分布方式对茶树生长量、生长势的影响实效缺乏对比研究数据。三是“弯枝”代替第1、2次定型修剪与传统的定型修剪对树冠培养的效果差异同样缺乏对比试验数据。这些都有待于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开展。

5 参考文献

[1]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1-134.

[2] 陶仕科,王新华.云南大叶茶建园及苗期管理技术[J].中国茶叶,2009(2):22-23.

[3] 吕永康,熊昌云.新茶园建设与茶苗移栽的教学实践[J].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学报,2012(4):63-67.

[4] 姚福芝.云南大叶茶建园及栽培管理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5):40-42.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3

关键词:茶叶;栽培;管理;技术

1 科学选取茶树种苗

茶树种苗的繁殖可分成2种,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一般来讲,有性繁殖是采用茶籽播种的方式来进行育苗;而无性繁殖是采用茶根或者是枝条来育苗。当茶树果实呈现黑褐色时,果实饱满为乳白色时,就表明种子已经成熟。采收后,可以将果实曝晒于干爽地面2~3h,每半小时翻动1次,再经过一段时间茶树果实果壳开裂,茶籽出来后就可以进行育苗。一般来说,在进行栽种前需要选取沉实、饱满,有光泽并且呈现深褐色的,没有出现破损、蛀虫以及霉变种子。将其放置于25℃的温水中浸泡7d,并注意定期进行换水、搅动,做好保湿催芽工作。当前福安溪柄镇的优质茶树品种为梅占、龙井、高香型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台茶12、金牡丹、早春毫等,可以从茶园实际进行选育。

2 整理土墒和播种

需要对茶园内的土壤实行规划与翻整,尤其是设计好灌溉排水系统,主要包含等高横截水沟、梯层内侧支沟等。在设计好沟渠之后,深翻土地30cm左右,将下层土壤翻出晾晒,并将凝结成块的土壤敲碎,疏松土壤的同时,注意挑出固体物,并且还要进行基肥追施,提升土壤肥力,以及种植茶树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之后,将沟内的土地再次进行平整,做到比梯面高,避免土沉紧后出现凹槽,防止积水。播种时,一般以点播、条播为主。将畦设置完成高0.2m、宽1.5m、穴与穴之间的距离为0.4m。每穴内的茶籽为4粒左右,撒播均匀。在撒播完毕后覆土,浇水量应以确保种子能发芽以及扎根。

3 肥料管理

施肥管理在茶叶种植中处于重要地位。人们选取茶叶作为饮品,除了其固有的茶香之外,关键是因为茶叶内的矿物元素,而矿物元素的来源是肥料以及土壤。施肥的搭配以及施肥的比例,将决定茶叶的质量。茶树苗在进入到生长期之后,需要施用一定量的氮肥。随着茶园年龄的不断增加,在头2年施肥20kg/667m2,而在第3年可以达到25kg/667m2,在第4年后达到35kg/667m2。茶园在达到成龄期之后,也就是每667m2成产100kg干茶的话,需要施用100 kg/667m2,根据该比例进行类推。除了茶园内施用氮肥之后,还需要施用钾肥、磷肥等相关的微量元素肥料。并且做到微量元素的肥料在茶树成龄期达到比例为氮磷钾=3:1:1。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在茶园内饲养蚯蚓。饲养蚯蚓的好处是蚯蚓既可以吃掉茶园内的枯黄烂叶,并且能腐解有机肥料,形成粪肥,能快速加快有效养分的释放,进一步提升土壤肥力。并且,因为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疏松土壤,进一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与通风性。

4 科学修剪茶树

要想科学控制好茶树的生长方向以及达到预期的生长效果,需要对茶树进行科学的修剪。一是,对生长速度过快的茶树的苗顶加以修剪,促进侧枝生长并且刺激腋芽萌发,实现培养骨架、增加分枝以及塑造树型为主要目的。在进行苗顶修剪的时候,需要分2次来进行。第1次是在茶树苗生长到1年后,在第2年的3月份,将高出地面35cm的定苗进行剪切;在生长2年后的3月对其进行第2次裁剪,将离开地面超过50cm的顶苗对其进行修剪。在对幼苗进行修剪时,一定要轻,并且不能对其他分支进行伤害,或者是出现茶树顶部光秃的情况。茶园内种植多年的茶树,在茶树龄增加后,茶树的长势开始逐渐减弱,并且产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需要对这样的茶树进行深修剪,根据茶树实际情况剪去15cm,对茶树病虫枝、细弱枝等进行剪切,确保茶树较好的长势。

5 防治病虫害

溪柄镇病虫害的特点是病虫经常并发,比较严重的害虫主要有黑刺粉虱、油桐尺蠖、假眼小绿叶蝉等;中等出现的害虫是茶丽纹象甲等;轻微发生的局部性的害虫是茶毛虫等。出现的中等病害为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局部出现的病虫害是茶叶枯病等。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来防治病虫害。

6 茶叶采摘

对茶叶适时采摘,能促进茶叶生长,并有效控制生殖生长,协调好质与量、采和养间的矛盾,减少虫口并且实现多采好茶,提升茶叶经济效益,比如福安大白茶、福云7号等。采摘的标准一般是小开面到中开面间,并且做到春秋茶叶中开面,夏冬茶叶小开面。但是如果进行大面积种植的话,采摘春茶时间需要适当提前,一般是从小开面一直采摘到中开面。

总之,茶叶在福安市溪柄镇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既能发展当地经济,增加茶农收入,又能通过茶叶来宣传福安市溪柄镇的茶文化。为此,在茶叶栽培管理方面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提升茶叶栽培管理水平,为当地茶产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健.浅谈茶树栽植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3)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4

1.生产规模。据统计,至2003年5月,全市林业用地宜果宜茶面积30.50万亩。已栽培果树、茶叶面积20.洲万亩,其中果树19.88万亩、茶叶1.娜万亩;已投产面积12.79万亩,其中果树12.13万亩、茶叶0.36万亩;总产量96318吨,其中果树95982吨、茶叶336吨。在全市42个统计单位中,栽培面积超过2万亩以上的有5个镇,依次是红场镇魂.00万亩、雷岭镇3.8tl万亩、西肪镇2.76万亩、金玉镇2.20万亩、谷饶镇2.03万亩,合计面积Itl.83万亩,占总面积70.92%;而其他37个统计单位合计面积6,。8万亩,占总而积29.()8%,其中面积50亩以下的有,个,51~1000亩的有14个,1001~3000亩的有8个。

2.种类结构。我市林业用地果树、茶叶有50多种,主栽树种20个,主要是荔枝、杨梅、橄榄、青梅、余甘子、柿、桃李、龙眼、香蕉、柑桔、林擒、芒果以及茶叶等。面积超1万亩以上的有7种,依次是荔枝5.79万亩.占27.66%,总产量15745吨;杨梅3.()7万亩,占14.67%,总产量17900吨;橄榄2.34万亩,占11.20%,总产量9训1吨;青梅1.65万亩,占7.91写,总产量398,吨;余甘子1.〔,l万亩,占7.23%,总产量4搜08吨;柿1.()(5万亩.占5.08%,总产量72471吨;茶叶1.03万亩,占4.92%,总产量336吨。

3.生产水平。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我市果树、茶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较低。主要体现在分散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体系尚未形成,栽培管理粗放,标准化生产尚属起步;果品综合开发程度差.产品加_〔附加位低,商‘}}:流通不顺畅等问题仍很突出,导致在同等川地条件卜,产量产值差距很大。果树产量每亩16。一1758公斤.平均772公斤.产值1511元;茶。1一产f亩一()一3洲公斤.平均洲公斤.产值1880元

二、存在问题

1.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茶果业生产仁要在较为边远的山区.经济较为落后,而It前期击要较多的投人。当前,政府在政策卜、资金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因此,需要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2.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区(县)、镇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人员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果、茶栽培管理新技术、新方法难以及「{寸进行应J刊推广.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优良品种比例偏少。全市林业少11地果树、茶叶优良品种所占比例仅31.83%.其中荔枝优良八占种比例最高.也只达55%。

4.栽培管理水平不高。由1缺乏科学规划,在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没有按J营、体区域布局要求,全市果园、茶园大多数属农户分散经营竹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竹理难于实现。5.抛荒果园增多。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增加,导致许多地方大片果园丢荒。因此.需要通过租赁、转包或转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种针果茶能手流转集中。6.龙头企业带动和综合开发程度低。我市果产品的采后处理、贮藏、加工、运输、流通等产后开发较差,市场开发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产品的进一步增值。全市果品产后处理率不到5%,仅有占总量2。%左右的果品采取了低水平的贮藏、加工、运输和异地市场流通。

三、发展优势

1.资源优势。我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多种果树、茶叶栽培。目前我市栽培的山地果树主要有荔枝、杨梅、橄榄、青梅、余甘子、柿、林擒等l()多种.是全省山地果树种类最多、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许多名优品种在全国各地享有盛誉.并形成一定规模。如潮阳西肿的乌酥杨梅、潮阳金玉的三棱橄榄、潮南雷岭的荔枝、潮南红场的青梅、澄海的樟林林擒、南澳的桔红等。

2.区位优势。我市位于粤东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毗邻台湾、东南亚各地,港、澳、台同胞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众多,侨乡优势明显。汕头又是我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市场开发与建设经验丰富,这些条件都有助于我市果品产业化与WT(一)接轨发展。

3.技术优势。我市现有与果树相关的科研机构有2家.拥有较强的、潜在的专业技术优势,积累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尤其是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近年来通过鉴定的《三棱橄榄的繁育与应用》、《潮汕地区优质杨梅品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等科技成果,已为我市的果树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四、发展对策

1.明确发展思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量和质量.强化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果品加工业.加快产业化步伐,积极开拓市场.使山地果树产业真正成为汕头林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编制《汕头市果林生态林业区总体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我市林业用地果树、茶叶发展的重点是杨梅、橄榄、青梅、荔枝、油甘、柿、番荔枝以及高香型单丛茶等。

2.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积极引进业主或引导有种植果茶经验的耕山专业户,通过租赁、转包或转租等方式,加快土地向种管果茶能手合理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建立水果协会,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形成科学的发展水果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采用“公司十基地一农户”的形式,促进果树龙头企业、业主与果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的科学生产格局。

3.建设示范园区,起示范辐射作用。在潮南区雷岭设立荔枝丰产示范园区,红场设立青梅、茶叶丰产示范园区;在南阳区西肪设立杨梅、柿丰产示范园区.金玉设立橄榄丰产示范园区,谷饶设立余一甘子、桃李丰产示范园区;在澄海区东里设立林擒丰产示范园区,为广大群众种植果茶起示范、辐射作用。往.果茶生产工作的重点。还)种植方面,重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红场、沙陇、肿岗、两英、成l月、仙城;潮阳区贵屿、谷饶、金玉、关埠;澄海区盐鸿以及南澳县的种植工作。②低产低质林分改造方面,币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的荔枝.红场的青梅、茶叶、橄榄、余甘子.两英的荔枝;潮阳区西肿的杨梅、柿,金长的橄榄、杨梅,谷饶的杨梅、余甘子、桃李、柿以及南澳县的茶叶等改造工作。味基地建设方面.爪点做好潮南区雷岭的荔枝,红场的青梅、茶叶,两英的橄榄;潮阳区西肿的杨梅、柿,金玉的橄榄,谷饶的余甘子、桃李;澄海区东里、盐鸿的林擒等10个生产基地建设工作。

4.建立健全果茶良种繁育基地。汕头市林科所正在筹建潮汕名、优、稀果树茶叶良种繁育从地8()()亩.设立品种园、母本园、采穗圃和苗木培育中心。将严格“三证”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良种化、优质化。同时,开展优良品种的引进和区域试验、一表征.并对现有的优良品种进行提纯复壮。

5.加强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我市、区、镇林业技术推厂‘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林业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区、镇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桥梁纽带作用.对广大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全面提高果农的科一技文化素质,推动果树生产的发展。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5

关键词茶叶发展;措施;成效;安徽潜山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江淮之间、大别山东麓,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宜茶树生长,全县仅油坝乡没有种植茶树,其他29个乡镇均有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茶叶是潜山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使得茶树栽培面积达到3 500hm2左右,茶叶产量接近700t,产值超过2 500万元。茶叶已经发展成为潜山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潜山发展茶树栽培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潜山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就是重要的茶叶产区。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县老茶园都面临低产改造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推行“三改”技术措施[1]。一是改园,以查苗补棵为主,补栽茶树至9 000丛/hm2;二是改土,结合农闲培土,将陡坡茶园逐步改成梯形茶园,以保土保肥;三是改树,在部分场地实施台刈更新技术;80年代将“三改”扩增为“四改”,即增加改革管理措施,以重修剪和深翻改土为中心,使茶叶当年不减产、翌年稍增产、第3年产量翻一番;90年代引进短穗嫁接改园技术,与“四改”相结合,在全县茶区推广应用,应用面积2000年为133.3hm2、2001年为200.0hm2、 2002年为206.7hm2,老茶园低产改造效果明显。在改造老茶园的同时,采取双条播密植栽培技术、茶树无性良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改春剪为夏秋剪的整枝技术、速生密植技术、深秋施氮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发展一批新茶园。

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潜山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攀升。在茶园面积方面,1949年为37.4hm2,1978年为703.6hm2,1982年为1 144.8hm2,首次超过1 000hm2, 1994年突破2 000hm2,达到2 133.3hm2,2000年更发展到3 000 hm2,目前茶园面积已经接近3 500hm2。在茶叶产量方面,1949年只有14t,1978年产茶100.2t,首次突破100t大关,1984年达到208.7t,1989年突破300t,产茶308t,1996年产量达到412t,2000年突破500t,达到560t,2001年跃增到620t,2002年681.5t,产量增幅明显。

2潜山发展茶叶加工技术的措施及成效

茶叶加工需要优质的原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茶树良种和采摘技术。为了制作高品质的茶叶,潜山对地方品种资源——天柱山群体种进行分类,开展天柱山中叶茶种的优良单株选育工作。先后从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舒城县等地引进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福鼎大白茶、舒茶早、龙井长叶、仙寓早等茶树良种,进行科学地繁殖培育,为茶叶加工提供了优质鲜叶,更使潜山成为安徽省14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在鲜叶采摘方面,改革过去“一扫光”的采摘方式,推广新的采茶方法。幼龄茶园以养为主,重养轻采;成龄茶园以采为主,采养结合。适当提早开园,早采嫩茶,分批勤采[2]。名茶、优质茶、大宗茶实行不同的采摘标准,使得鲜叶原料具有良好的适制性,有利于加工出外形、内质均符合要求的成品茶叶。

优质的鲜叶只是茶叶加工的原料,要制作高品质的茶叶还必须采用适宜的加工方法。潜山的科技工作者和一线茶叶加工人员,进行大量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69年,建立全县第1座绿茶初制厂,开始推广机械制茶,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制茶方式;1978年新建机械制茶茶场5个,开始推广“一灶多锅”技术,控制温度的一致性,并且提高燃料利用率。1979年横中乡下河茶场首次推广长滚筒“一滚到底”制茶技术,开始试制特种绿茶“滚青”,滚青后来发展成为名茶天柱弦月,于1985年被定为安庆地区优质茶。

为了改进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经济效益,1980年潜山县开始名茶创制工作。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名茶创制小组,样品分别送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进行品质分析鉴定。1985年邀请安徽农学院茶业系著名制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对制茶工艺和品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并建议将茶叶定名为天柱剑毫。当年天柱剑毫在南京全国名茶评展会上被评为全国名茶。从此,潜山开始生产全国名茶天柱剑毫,茶叶加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继天柱剑毫名茶开发成功之后,潜山又陆续开发出天柱银曲、天柱翠竹、天柱仙芽、皖山翠曲、天柱毛峰、天柱云雾、天柱香尖等名优茶,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天柱名茶系列。

3潜山发展茶叶经营管理的措施及成效

1984年以前,潜山的茶叶经营由县供销社统购统销。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1985年开始放开茶叶市场,县农业局成立了潜山县名茶联营公司,翌年改为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一直延续至今。该公司在抓好本县茶叶生产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自始至终引领全县茶叶市场的走向,发展成为全县茶叶经营的排头兵。公司还主动参与茶区茶叶初制厂的建设,无偿提供技术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茶叶的发展。1996年,潜山县茶叶税收实行以亩定产、以值定税的源头控管方法,使茶叶流通更加便捷,茶叶市场日益活跃,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为有效保护天柱剑毫名茶品牌,县农业局联合县工商局、县技术监督局多次开展整顿茶叶市场活动,治理假、冒、伪、劣茶叶,维护市场秩序。

本着规范茶叶市场经营,加快茶叶产业化步伐的思路,潜山县实施茶叶品牌、流通、产业化“三大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天柱剑毫的品牌效应,扩大市场份额;组建茶业协会,提高茶农的市场组织程度,改善流通渠道;以潜山县名茶开发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茶场+农户”的经营模式[3,4],建立具有潜山特色的茶叶经营网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潜山茶叶的发展,2002年全县茶叶实现历史性双突破,产量达到681.5t,比1995年增加301.1t,增幅达到79.1%;茶叶产值达到2 500万元,比1995年增加1 630万元,增幅达到187.4%,实现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

4结语

综观潜山茶叶的发展,总体上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与邻近的岳西县相比较,在无性系良种比例方面,岳西县茶园总面积8 533.33hm2,无性系良种茶园1 773.33hm2,无性系良种比例达到20%以上。潜山县茶园无性系良种比例只有近10%,还需要扩大无性系良种繁育规模,以便提高鲜叶产量和品质,为茶叶生产提供更多优质原料。在茶园开采率方面,岳西县开采茶园6 666.67hm2,开采率在78%以上。潜山县的4个茶叶产区,2002年中低山茶区茶园面积2 176hm2,开采1 188hm2,开采率55%;低山和丘陵茶区茶园面积786.7hm2,开采593.3hm2,开采率75%;冈地茶区茶园面积443.6hm2,开采163.3hm2,开采率37%;低冈地茶区茶园面积67.1hm2,开采43.3hm2,开采率65%。在茶叶营销方面,岳西县成立了一家茶文化传播公司,提升岳西茶叶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知名度。而潜山县目前还没有成立茶文化传播机构,但是潜山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富有底蕴。历史文献中不乏诸多赞誉天柱茶的文化作品。天柱茶产于部级风景名胜天柱山及其周围,名山名茶,富含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在当前全国茶叶科技与文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潜山茶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5参考文献

[1] 蒋俊云.常州茶叶发展现状及思路[J].茶叶经济信息,2004(2):9-10.

[2] 王云.关于加快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J].四川农业科技,2008(9):9-11.

[3] 姚信恩,陈荣冰.福建绿色食品茶叶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2002(2):11-13.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6

 

关键词: 大叶冬青;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大叶冬青别名苦丁菜、菠萝树、大叶茶、苦灯茶,为冬青科冬青属常绿阔叶乔木。其树干通直,枝叶繁茂,树形优美,状似广玉兰;叶、花、果色相变化丰富,萌动的幼芽及新叶呈紫红色,正常生长的叶片为青绿色,老叶呈墨绿色,5月花为黄色,秋季果实由黄色变为橘红色,挂果期长,十分美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极好的生态景观树种。其适应性强,较耐寒、耐阴,萌蘖性强,生长较快,病虫害少,是城市理想的第3代绿化树种。同时,其叶、芽可制作苦丁茶,是优良的保健药用树种;木材可作细工原料;树皮可提烤胶等,发展前景很好。大叶冬青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各省及福建、浙江等地,生于沟坑旁阴湿处、山坡竹林内及灌木丛中,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常绿乔木,高达20m。树皮灰黑色,粗糙,枝条粗壮,平滑无毛,幼枝有棱。叶厚革质,长椭圆形,长8~20cm,宽4.5~7.5cm,顶端锐尖,基部楔形,主脉在表面凹陷,在背面显著隆起;叶柄粗壮,长约1.5cm,聚伞花序密集于二年生枝条叶腋内,雄花序每一分枝有花3~9朵,雌花序每一分枝有花1~3朵;花瓣椭圆形,基部连合,长约为萼裂片的3倍,果实球形,红色或褐色,分核4。花期4~5月,果熟期10月。 

大叶冬青原产我国南方,喜温暖湿润土壤,适生凉爽环境、深厚疏松的土壤。幼龄喜荫蔽,需一定的侧方遮阳,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苗期生长较慢。一般3年后进入速生阶段,树高年增长量可达50~110cm。1年中有2个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4月和7~8月,二次抽梢的特性为采嫩叶制作苦丁茶提供了条件。因当年生苗耐寒性较差,冬季需防-4~-3℃的低温;二年生苗木能适应-7~-5℃的自然低温;五年生幼树能适应-10℃的低温。 

 

2 栽培技术 

 

2.1 种子处理 

因大叶冬青种子休眠期长达3年,种子需用湿沙贮存1.0~1.5年,并进行变温处理。用40℃的温水浸泡12h,置于5℃低温下处理24h;再用40℃的温水浸泡10h,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取出用清水泡8~10h,置于沙床内催芽。经3个月左右,种子陆续萌动、露白后播种。此法可使种子提前9~12个月发芽,发芽率达60%左右。

2.2 芽苗移栽 

幼苗高1.5cm,出现真叶时,移入塑料袋营养钵中,排入苗床。株距6cm,行距12cm,塑料袋口径5cm,钵高10~12 cm。幼苗移入后怕高温日灼和干旱,要及时用75%遮阳度的网搭设遮阳棚,以遮阳保湿。 

2.3 苗期管理 

主要是在幼苗生长旺期施肥。4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0.3%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溶液1次,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和茎木质化;7~8月每隔5d叶面喷施0.1%尿素液1次。苗木生长后期,每隔5~7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或0.2%~0.3%的硫酸钾溶液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越冬抗寒性。秋后增施钾肥,促进苗木木质化,后期适当缩短遮阳时间,从9月上旬起,逐步揭除遮阳网,增加光照。 

2.4 定植管理 

(1)绿化大苗栽培。根据本品种喜侧方荫蔽的生物学特性,选用金丝垂柳J842、黄山栾树、光皮树等阔叶树进行异龄混交复合配置,形成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的稳定的树种群落。落叶树行距2~3m,株距1.8~2.5m;行间种植大叶冬青,株行距均为0.4~0.5m。成活后视生长状况和绿化要求施肥管理。 

(2)叶用园栽培。用二年生大苗定植,株距1m左右,行距1.0~1.2m,定植1年后矮化修剪定型,修剪高度1m以下;2年后即可采摘嫩叶制茶。因要取叶制茶,栽培过程要增施有机肥(腐熟的饼肥、鸡粪等),严禁偏施氮肥,尽量少施化肥,以达到无公害要求。

2.5 病虫害防治 

大叶冬青病虫害虽少,但绝不是无需防治。无论是绿化还是制茶,都应提倡综合防治,强调保护环境。一是精修细剪,及时除去病虫枝、枯死枝、内膛过密枝,通过合理调整树体及树间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消灭害虫,利用天敌,采用人工饲养投放、引进等措施,增加天敌种群数量,控制害虫数量。三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包括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等。四是必要时可以使用矿物源农药,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五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关键时可少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等,但在制茶采叶前20d禁止使用。六是改进喷药技术,注意适时喷药,减少施药次数和浓度,做到能兼治的不专治,能挑治的不普治,若防治1次有效,可不再多次喷药。 

 

参考文献 

[1] 万光忠.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安徽林业,2007(1):26. 

[2] 邓修衍,徐世云.大叶冬青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4(8):5.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7

一、茶树种植

1.茶园建设

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茶园必须选择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要有隔离带,隔离带最好是山、河流、湖泊、自然植带等天然屏障。坡地种植茶要沿等高线或修筑梯田,山脊、山顶之间要留有自然植被,减少水、土、肥的流失。

2.茶苗定植

采用单条或双条栽(大行距1.5m,小行距33~40cm)方式种植,丛距20~30cm,每丛1~2株,每亩栽苗4000~8000株。种植茶苗根系离底肥10cm以上,扶正茶苗,踏实根部土壤,同时浇足定根水,培土壅根,必要时对符合要求的茶苗进行第一定型修剪和行间进行覆盖。

二、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

1.茶园的土壤管理

其主要包括浅耕除草、深耕改土、间作、铺草、灌溉等。

1.1茶园浅耕除草

茶园浅耕,一般是指深度不超过15厘米的耕作。改善土壤的通气和透水状况,消除茶园的杂草,茶园浅耕除草。

1.2茶园深耕改土

新建茶园,若是采用“条状深耕,回填表土”的方法开垦的,要争取在建园后头二、三年完成茶园行间的土壤补耕,

1.3茶园间作

在低山、丘陵和易受干旱影响地区的新建茶园, 一般不应主张间作高杆作物, 只能间作矮杆的豆科作物做保肥。

1.4茶园铺草

茶园行间铺草, 可有效地保持水土和抑制了杂草生长, 夏天可降低土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冬天可增加土温减轻茶树冻害。

1.5茶园灌溉

茶园在7-27、 9月的干旱季节, 能根据茶树的需水情况反时灌溉, 是增加夏、秋茶产量和提高其品质的关键措施。

2.茶园施肥

茶树在生长发肓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各种营养元素,但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又是有限的,且彼此之间还不平衡。因此,必须通过施肥来补充和调节土壤中的各种营养素,以满足茶树的要求。

2.1茶园常用肥料

其主要有有机肥和无机肥两大类,除此还有徽生物肥。有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不多,但养分的种类却很完全,有机质地很丰富,是生产有机茶的必备肥料。无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多,对茶树生长和茶叶产量都极有利,但对土壤和周围环境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为此,凡生产有机茶茶园,是不能施用化学合成的无机肥料的。

2.2茶园施肥技术

发展有机茶生产是当代茶叶一个主攻方向,但不能一哄而起,而必须遵守客观实际,在不断开拓有机茶市场的同时,把有条件的茶场(茶园)先搞起来;其它暂时还没有条件生产有机茶茶场(茶园),先从绿色食品的茶叶抓起,即在肥料上,以有机肥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当搭配一部分无机肥料。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

就是运用化学农药直接杀灭病虫。

2.农业防治

就是通过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定向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使之不利于病虫的发生和为害,达到保护茶树防治病虫的目的。主要措施有:①发展新茶园时,选用抗病虫品种;②对假眼小绿叶蝉、茶白星等危害芽叶的病虫,可进行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其发生;③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可减轻毒蛾、蚧类、粉虱等危害;④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可以减少鳞翅目和象甲虫类害虫和密度;⑤清理深埋茶树根下落叶及表土,可有效防治叶部病害及越冬害虫。

3.物理防治

就是应用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利用害虫的群聚性和假死性,进行人工捕钉,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等。

4.茶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充分考虑病、虫、草发生和所处环境,从茶园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项措施,强调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效果,减少化学防治次数,选择低毒、低残留,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源农药。

四、茶树修剪和采摘

1.茶树修剪期

茶树最适宜的修剪期,是茶树根部营养贮藏量最多时候。茶树在年生长发育周期中,有两个阶段根部贮藏的养分最多:一是茶树从进入冬眠开始至翌年春茶发芽前,其贮藏养分逐步增多;二是春茶结束后到夏茶发芽前。为此,茶树修剪期,其别是茶树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的时间,一般可选择在2月中、下旬或5月中、下旬。

2.茶树修剪方法

其大体可分:幼龄茶树定型修剪、青壮年茶树轻修剪和深修剪,哀老茶树的重修剪和台刈等5种。

2.1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茶园和台刈后正在恢复的茶园。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在离地15~20cm处剪去主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在栽后第二年3月上旬进行,在离地30~35cm或在上年剪口上提高15cm处剪平;第三次定型修剪在定植后第三年春茶采摘后,离地45cm剪平,春、夏、秋辅以打顶。

2.2轻修剪

对象是成龄茶园。每年开春后进行一次,剪去树冠面3~5cm的枝叶,低山可在秋末冬初进行。

2.3深修剪

春茶采后剪去树冠面以下10~15cm的细弱枝叶层,更新树冠,重新培育有效枝条,剪后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实行留叶轻采,以后实行轻修剪。

2.4重修剪

用整枝剪或重修剪机将衰老茶树地上部分的枝条剪去1/2或1/3,重新培育树冠,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

2.5台刈

用台刈机或锋利柴刀将衰老茶树地上部枝条在离地5cm左右处全部刈去,重新全面塑造树冠。宜在早春或春茶后进行。台刈后只需二次定型修剪即可恢复树冠。

3.茶树修剪后的管理

其管理除了树冠本身的剪、采措施要运用得当以外,要注意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其别是重修剪和台刈茶树,在建造新的树冠时需要有足够的肥水供应,因此在修剪前应结合茶园的深耕改土施足基肥,在修剪后应注意追肥和防治病虫害。

4.茶叶采摘

茶叶采摘。茶叶采摘是连结茶树栽培和茶叶加工一顶重要技术环节,其采摘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茶叶质量,而且还关系到茶树生长的兴衰、经济年龄的长短和茶叶产量的高低。因此,茶叶采摘必需尽量做到合理,以充分发挥这项措施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熊社春;黄立新;茶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致富天地 2006.1期.

[2叶种.茶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12.10月.

茶叶栽培技术与管理篇8

[关键词] 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现有茶园10.6万亩,2011年生产各种茶叶379.8万千克,产值7577.34万元,其中实施粮茶间作套种的达3.2万亩,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实施粮茶间作套种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现将南涧县粮茶间作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一、粮茶间作套种模式

采用粮-茶的种植模式发展粮食和茶叶生产,根据海拔1800-2400m的山区实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麦类、豆类及蔬菜等轮换种植。

二、园地选择

茶树生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一般要求降水量在1500mm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年平均温度在14℃以上,极限温度不低于-5℃。选择气候条件适宜、pH值为4.0-6.5的酸性土壤、土层深厚、适宜种茶的常耕地进行茶树种植。

三、种植及移栽

1.确定种植沟

在收完小春后,大春作物种植前划定种植沟,种植沟要求等高水平,根据各地块的不同情况进行,并掌握“大弯随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其划分方法由地块底部开始,从下往上每隔2m划定种植沟进行预留,种植沟宽度33cm,在种植沟内不再种植粮食作物,可视作分墒的墒沟。

2.开挖种植沟

常耕地茶园的种植沟不需要像新植茶园那样深翻深挖,但也要求挖出宽33cm,深33cm的种植沟,每亩施入25kg普通过磷酸钙,回填部分土壤,以避免移栽后茶苗根系直接与肥料接触而引起烧苗。

3.茶苗移栽

茶苗移栽时期应选择在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地下部根系生长较为旺盛时进行,一般是晚秋和初春两季。但由于南涧县晚秋和初春正是旱季,所以在7—8月份进行移栽,此时雨量比较充沛。种植密度为每亩1000株左右,即株距为33cm,行距为200cm。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茶苗成活,在定植前可以将茶苗地上部分距根颈15cm以上的主枝剪去。种植时,一手拿茶苗,按要求的株距扶在沟中,另一手将土填入沟内,使茶苗稳定沟中,土填至一半以上时,用小锄压紧,然后继续填土压紧,直至茶苗根颈为止。注意每一株茶苗的根颈,要与地面相平,或者略低于地面。茶苗定植后,如遇下雨,土壤潮湿可以不浇水,晴天则应在土壤压紧后进行浇水,尔后再铺上一层细泥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并插竹签以标明茶苗位置,以防止农事活动过程中损坏茶苗。具体种植结构如图所示

四、移栽后初期管理

移栽后的茶苗,在其幼苗期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必须认真细心的培育管理,才能确保茶苗健壮的生长,特别是第一、二年的管理。同时,茶树的生育是连续相当年数的,如前期管理粗放,幼苗长势差或成活率低,缺棵严重,必然影响后期生育,以致造成单产低。因此,初期管理的重点在于精心护苗,确保全苗、壮苗。第一年的任务可概括为:抗旱、除草施肥、间苗补缺、定型修剪、增施肥料和病虫害防治。

1.抗旱保苗、勤除杂草

南涧县茶苗移栽时间为7—8月份,此时雨量集中,但特殊情况也会出现干旱,采取铺草覆盖或树枝遮荫以及浇水等措施。勤耕浅锄既可减少水分蒸发,又起到清除杂草的目的。

2.补苗

新植茶园的补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同年苗假植补苗,另一种是次年用当年苗进行补苗。

3.定型修剪、增施肥料

(1)定型修剪

适时定剪是改变茶树自然生长状态,培养健壮的骨干枝,建造分枝密集、幅度开阔、采摘面宽的必要措施,为提早形成速生高产的树冠奠定基础。茶树生长至1.5龄完成三次定剪。茶树定剪要求:剪口平滑,保留外侧芽。

①第一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30cm高以上,离地面20cm左右剪去主枝。

②第二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50-55cm,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15cm左右进行修剪,使苗高控制在35cm—40cm。

③第三次定剪

茶苗生长到70cm以上,留50cm—55cm,剪去以上部分。

(2)幼龄茶树的打顶轻采

茶树经过定剪逐步形成投产树冠面后,便实施“以养蓬为主”的轻采,严格掌握“采高留低、采密留稀、采中留边”的原则,留二叶采摘,以利于继续增宽树幅,培养高产合理的树冠。打顶采以加工生产名茶和一级茶原料为主。

(3)增施肥料

幼年期茶园进行三次追肥,时间在3—9月份、10—11月份和结合茶园冬耕时施用基肥。

五、病虫害防治

茶园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及时防治,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为原则,以农业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辅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时,严格按照生物农药防治要求进行,同时努力掌握使用时间,以达到减少生物农药的防治次数。对小绿叶蝉等叶部害虫的防治,主要是及时除草、合理采摘、人工摘除病虫叶等农技措施减少虫源,并根据虫情轮换用药,适时喷施600倍白僵菌孢子悬浮液、500倍鱼藤酮和1000倍苦参碱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使茶树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六、综合效益分析

粮茶间作套种是南涧县茶叶科技部门,为了适应新形式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推广的一项新型农业实用技术,该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了粮茶管理上的“三同”,即除草、施肥、施药同步进行;效益上的“三高”,即高产出、高收入、高效益;做到了“两个互补”,即地力光照互补、粮茶品质互补。该技术的推广运用,不仅能改善茶园的生态系统,恢复生物群落,增加茶树病虫天敌,还能利用粮茶不同生态位的特点有效减弱夏秋季阳光对茶叶的强烈照射,光能得到综合利用,从而改善茶叶品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顺.茶犁间作生态茶园生产技术.中国茶叶.2006(6)

[2]茶树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

[3]南涧县.2007年粮茶套种立体生态农业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

上一篇: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案范文 下一篇:企业诚信制度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