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营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3:00:11

茶叶营销论文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是岳西县重点茶叶企业,安庆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专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现有大型翠兰流水线机械设备3组,绿月茶叶生产机械设备20台套,分厂6座,茶叶销售网点400多个(包括超市、网络),年产销额1000多万元。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部级生态示范县——岳西县菖蒲镇,位于美丽的“华东第一漂”——天仙河畔,公司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岳西县港河茶厂,2007年1月成立岳西县绿月茶业有限公司,2011年2月更名为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岳西翠兰”名茶(年产销2万kg),岳西绿月(年产销20万kg),还生产销售花草茶、苦丁茶、野安神茶香枕等产品,品种40多个。该公司所产绿月牌名优茶以其外形整直、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香气持久、品位醇厚,耐冲泡,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著名茶叶专家王镇恒教授指导下开发生产的岳西绿月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海峡两岸优质农产品贸洽会暨中国茶叶博览会“金奖茶王”称号,被评为“安徽市场畅销品牌”。绿月牌“岳西翠兰”、“岳西绿月”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绿月”商标2007年荣获安庆市著名商标,同年公司通过国家质检局QS认证。该公司多次被安庆市委、市政府和岳西县委、县政府授予“品牌工程先进单位”,2012年岳西县工商局授予“诚信企业”,中国国际品牌发展协会授予“中国著名商标”称号。

2网络营销做法

绿月公司为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仅用过去传统的营销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必须大胆探索一条适应公司发展的新型运营模式。该公司自2007年开始,与百度、谷歌、淘宝、阿里巴巴等国内著名网站合作,开展茶叶网络营销,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公司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运作方式是:

2.1百度推广营销2007~2008年,绿月公司在百度开展竞价排名推广,即将公司网站,用关键词进行排名首页推广,当客户在百度搜索“茶”、“茶叶”、“绿月茶”、“绿茶”、“安徽名茶”、“大别山茶叶”、“岳西翠兰”、“岳西翠尖”、“野茶”、“安庆名茶”等关键词,该公司网站就出现在首页。2007年该公司在百度公司注入开户资金3600元,然后按点击不同关键词交费,当年推广费用合计12800元。通过推广,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人数达几千人,高峰时每天有400多人,成交客户200多人,主要客户群是上海、南京、山东,2007年在百度推广成交额120万元。2008年在百度公司推广费用约8万元,成交客户300多人,成交额150万元。百度购买流程是客户先意向订货,索取样品,待客户确定后,打款到公司账户,后发货成交。

2.2淘宝建站专营淘宝是中国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2012年绿月公司在其官方网站登记注册“安徽绿月茶业有限公司专营店”,主要经营:岳西翠兰、岳西绿月及土特产品,投入资金25000元,制作产品描述、细节图、店铺装修,2012年6月27日上线销售。由于新店铺没有知名度,公司又投入3000元推广资金,做直通车排名推广,并设置60个热门关键词,如:茶、茶叶、绿茶、茶叶直销、绿茶批发、岳西翠兰、岳西绿月、野茶、高山茶等,进行推广促销。同时还在淘宝站外,例如茶叶网、搜狐、网易、乐购、美食网、中国茶叶网、茶叶招商网等引入站外流量进行宣传。网站每天访问人数达到3000人次,知名度逐步打开,每天成交额2000元左右。上线5个月来,已成交客户2000人次,成交额50万元。现今是网络时代,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它的优点是客户面广,销售费用较低,客户通过旺旺聊天交流了解产品特性,然后下订单给公司,再付款到支付宝,待客户收货后,确认付款。如满意给予好评,不满意可给中评或差评。客户也可申请退货,但公司这边必须点击同意,对方才能退。

2.3阿里巴巴店铺批发为满足公司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公司投资2万元,在中国最大的阿里巴巴批发网站,一次性订购三个店铺,作为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主要经营公司生产的岳西翠兰、岳西绿月及土特产品花茶系列。目前网站已经上线,预计三个月后可在该站批发销售公司各类产品,年营销量可达400万元。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批发商务平台,不同于淘宝的是,它的客户是以批发为主,量可以混批,也就是达到一定数量,如茶叶设定为5kg起批,客户购买流程和付款方式与淘宝一样。

2.4茶叶招商加盟公司于2012年6月在茶叶招商加盟网投入资金8600元,作公司招商加盟,并在首页广告页面翻转广告语“岳西翠兰,国宾礼茶,诚招全国商”。广告刊登后,来自全国各地热线电话不断,现在湖北、山东、安庆成功招商4人,成交额30万元。茶叶招商加盟的目的是进一部扩大市场的销售份额,它的优点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网络营销的体会

传统经营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超市入场门槛高,结账难,退货多等,直接制约公司的发展。绿月公司多年来大胆探索,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营销,这一新型模式在公司销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约占比重为35%。公司产品销售也由于运用该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效、快捷之路。总结该司网络营销工作实践,其有五大优点:

(1)不受地域限制,直接面对全国客户;

(2)不需劳累奔波,四处苦苦寻找客户,变行商为坐商;

(3)免去高额入场费用;

(4)货款回收及时,免去讨债之苦;

(5)热天不热,冬天不冷,在办公室轻松销售轻松赚钱。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茶人遍布华夏,这无疑在一定时期内让我们自豪。可随着国际贸易愈加开放,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建设的拖滞,以及消费意识和形态的飞速变化,茶叶--我们孕育的世界型饮料,已被诸如来自英国的立顿和川宁、斯里兰卡的雅客巴和日本的抹茶文化所侵蚀,被可乐、咖啡等其他饮料所替代。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好茶太贵,不好喝,饮用麻烦,质量不过关,不时尚”等词语也逐步映在了大部分国人的意识中,尤其是未来三十年的主要消费群。

“你买茶叶吗?”这是在终端消费者前期调研中经常使用的问法?根据 T 茶叶公司 2014 年对四川地区汉族消费者的市场调研来看,对这一问题收到的近 2300名 20-40 岁人的回答统计是:88.3%的人回答“从不买茶”。另一个开放性调查问题则是:“你平时喝茶吗”,57.5%回答是“喝”,还有近 17%居然回答是“不知道”。后者的回答着实让人疑惑。在跟踪询问后发现,这一部分人绝大部分不知道自己喝的究竟算不算“茶”,也就是各种添加了茶元素的饮料,比如保健茶、果味茶、珍珠奶茶、抹茶等。而相对于 T 茶叶公司在海外进行的同类调研来看,消费者几乎没有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国内消费者要么不喝茶,要么不知道喝没喝茶的问题呢?经过长期细致的研究,加上相关主管部门的帮助,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茶叶营销的整个链条出现了偏差:繁多的品类导致消费者无法选择,昂贵的价格使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喝到“难喝”的茶,“博物馆”式的茶叶门店总让消费者感觉门槛高等等。

仅从以上的问题不难看出国内茶产业发展的崎岖。如果不调整:从短期来看,特别是大型企业或能通过大宗渠道销售来释放积压的库存;但从长期来分析,势必会恶性循环,影响大宗采购者的热情,导致像目前部分茶叶生产商那样只得转型生产其他派生品,比如某公司为某糕点厂生产抹茶蛋糕原料,为保健品生产商提供茶多酚提纯等。虽然这样的转型模式可以存在于茶叶产业链中,但真正“喝茶”的消费群真的就不喝了吗?回答是否定的。消费者市场或许将被立顿这样的外来者占有,茶叶故乡的企业最终只能成为他们原料提供的源地,一切将被限制。

.........................

1.2 文献综述及论文不足之处

1.2.1 文献综述

在面临当今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时,就目前关于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来看,无论企业市场营销部门、行业协会、专业院校和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各种专项性报告、学术论文、期刊杂志文献等方式进行多层次研究,其成果总是在不断加快与深入的步伐中推陈出新。

近来,关于中国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品牌建设、文化价值组合、产品健康功能性发展、新型茶创新研发以及面对国际化市场竞争的产品组合重塑等方面,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获得了比较有价值的成果。其中,在发表于2008 年的《基于品牌定位的云海茶厂品牌竞争力探析》论文中,作者乐志军提出了从云南茶叶产品解析、企业体制重组、文化价值、海外专项考察培训等方面进行入手建立全新的品牌体系,也作为之后云南茶叶综合品牌发展的奠基研究之一,并随着如大益茶这样的着名企业的不断深入,整个品牌建设方面已在某些方面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另一篇《从 TEAVANA 茶看国内茶馆的经营启示》的专题文章,作者沈伟除了对营销渠道和促销进行探讨,专门就综合性茶馆的产品布局和设计进行了对比论证,解析了国外茶品牌的先天优势和国内茶品牌受历史惯性影响的问题,并针对产品品种提出在不影响国茶文化基础上化繁为简的建议,包括采用附加标签和追溯信息等方式归纳某类茶等。其实际应用效果在目前国内来看已逐步获得市场认可,也成为今后的趋势。

另外,在国内茶行业如今闹得最沸沸扬扬的茶文化方面,中国茶学科建设委员会成员、学者夏良玉通过多年研究、走访全球主要茶产业国和地区,于 2014 年归纳总结并出版了一本带有学术研究和教学性质的图书《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对广大茶产业从业者的经营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素质起到了较好的提升作用,获得了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突破性成功。其内容不仅对茶文化的历史进行了深度解析,还分别从品牌、包装设计、茶馆、茶具、旅游、营销等多方面进行了茶文化创意嫁接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指导。提出的一些内容也具有划时代新颖性与可行性。诸如:研究品牌还得从消费者购买目的、企业结构、人才培养入手;茶叶产品应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组合推广;除了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性品牌建设,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综合性茶叶品牌需要及时打造;打造更具现代化、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品牌须先要摒弃原有的国内茶叶分家思想,然后统一归纳等。

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茶叶产品营销的研究层出不穷,基于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新理论、新理念更是不断破壳而出,为我

国茶叶市场发展和企业战略、策略规划提供了一定价值的参考。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品营销

本文所指产品营销为产品营销策略,是指在确定营销战略后,采取一系列与产品和服务自身有关的具体策略。

产品营销策略是市场营销 4P 组合的核心,包含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两方面,是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的根基。从经济层面来讲,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是社会分工的必要前提,生产与需求是通过产品来实现,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也主要是通过产品或服务来联系的。另外,就企业内部而言,商品和服务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中心。

产品营销策略的具体内容就是以整体营销过程中的产品作为基础,从其产品形式、规格、数量、产品组合、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品牌、包装及研发创新的方面展开研究计划,全面科学地促进整体营销效果及效率。

2.1.2 大宗茶叶

大宗茶叶不是茶叶品种,它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属于大宗商品范畴。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可进入流通领域,以批发环节而非零售环节作为主要市场目标,营销对象集中在商家而非个人终端,商品一般可以进行再加工或再生产,购销数量有一定规模。

大宗茶叶用途很广,一般是筛选分级后进行小份包装,作为普通零售茶销售。也可以根据部分市场需要进[!]行再加工或再生产获得新一类品种,比如花茶、果茶等。它还能作为茶多酚等营养元素提取的基础原材 料,同时亦可作为一般食品饮料行业的原料等。因此,相对精品零售茶而言,大宗茶叶的原材料基本采用较为廉价的茶青。

同零售茶叶一样,市场上销售的大宗茶叶也包括有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不过为了满足数量的需求,大宗茶叶生产一般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只是根据不同茶类的特点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工艺。

大宗茶叶的以散茶为主,部分茶采用紧压饼茶或砖茶。

..........................

2.2 理论基础

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营销学研究上起步较早,无论国家、学校还是企业都很重视。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提出 4P 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之后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营销专家劳特朋教授针对 4P 中存在不足提出了 4C 理论(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而该理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态度促使营销理论研究获得了更进一步的成果和突破。不过,在近些年,美国学者舒尔茨再度根据经验总结和实际需要提出了 4R 理论(关联、反应、关系、回报),使营销学理论研究又迈了一大步。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前进,营销理论亦在不停更新升级,且更加深入,诸如产品组合理论、STP 理论和产品竞争理论等层出不穷,同时把 SWOT 战略分析理论也引入其中,目的都是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加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参考,从而持续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

相对来讲,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营销研究也以飞速的势头向前迈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吴金明提出 4V 营销组合理论(差异化、功能化、附加价值、共鸣)开始,诸如来自海外的 4P 理论、4C 理论和 4R 理论等也逐步进入国内研究和实践领域,并在众多学者和有经验人士的总结下持续完善,获得了较丰富的案例和指导。

2.2.1 产品组合理论

产品组合,也称为产品品种集合,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全部各种不同产品、项目和服务的组合。它不仅要研究设计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该生产和经营哪些产品,同时要考虑这些产品如何搭配才能实现既定最优化效益。此外,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及突发因素的影响,还需考虑产品组合的动态平衡。

与自然界一切生命规律一样,产品也有其从成长到衰退的进化过程。仅靠经营单一产品的企业很难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中长期生存,从而迫使企业拓展生产线或服务跨度,满足行业大市场下的多个目标定位群体。全球众多大型企业所经营的产品服务种类较多,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营的产品多达 25 万种,德国戴姆勒汽车公司涵盖从入门级汽车到顶级奢侈汽车乃至军工制造装备等,目的都只为了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扩大市场覆盖,一方面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很好的诠释了“鸡蛋别放在一个篮子里”的运营投资理念。

.....................

3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现状 ...................... 10

3.1 T 茶叶有限公司概况 ..................... 10

3.1.1 业务情况简述 ................. 10

3.1.2 业绩指标简述 .................... 10

4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20

4.1 产品分类繁多混乱 ................ 20

4.1.1 主要涉及业务 ............... 20

4.1.2 问题表现 ................. 20

5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战略调整及改进措施 .............. 25

5.1 产品体系改进措施 .............. 27

5.1.1 调整零售产品组合体系 ............. 27

5.1.2 设置零售产品动态阶段性组合 ............... 31

4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分类繁多混乱

4.1.1 主要涉及业务

由于大宗产品主要以定制化销售为主,并且几乎针对的都是专业性对公客户,产品分类方面目前暂且正常。而这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零售产品上。

4.1.2 问题表现

如前所述,传统茶/!/叶分为绿、黄、白、青、红、黑六大类,每一类又因产地、品种、工艺、新旧等不同划分成上千种明细品类,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蒙顶甘露、信阳毛尖、云南普洱等等。而 T 茶叶有限公司为了在前期求生存的粗放式经营中多尝试,通过自产和外部合作基本没放过这六大类茶叶中的任何着名品种。不过,这样看似繁多的背后却给购买者带去了选择上致命的麻烦,还让销售力量分散,缺乏对商品营销的专业性、阶段性开展。

在过去零售产品实际运作中发现,每当公司向客户介绍展示产品时,特别是初次洽谈的客户,本让公司自认为“无所不有”的产品列表,却把客户的兴趣一点点消灭,甚至产生迷茫,最终因无法抉择或认为公司专业性不够而离开。并且,在考察其他公司的过程中还发现,许多甚至只经营一类或几种品种

的公司,其销量总是超过像 T 茶叶有限公司这样的“万精油”门户。还有,因为产品过多,销售力量分散,没法保证公司所有合作伙伴的业务量,从而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有的以解约而结束。总的来讲,归其原因,一方面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把握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公司经营的专业性问题。 在从产品组合理论的角度来看,宽度上大宗茶叶与零售茶叶的搭配暂时没太大问题,可零售茶叶的产品设置没有分类,品种模糊混乱,过于繁多。

其中,大宗产品体系下含绿茶、青茶、红茶、黑茶四小类,每一小类下的明细产品都以定制化生产为依托。而零售产品体系下含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六小类,每一小类下分别有来自自产与外部的明细产品,共计 68种。(见表 4.1) 5 T 茶叶有限公司产品营销战略调整及改进措施

如前所述,T 茶叶有限公司目前整个产品组合体系涉及大宗产品与零售产品两大类,分别有不同的系列产品。结合目前行业情况、市场动态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等因素,大宗产品体系设置暂无冗余,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与业务拓展通畅性。不过,零售产品体系设置欠科学性,分类模糊混乱,下属明细产品过多,分散销售力量,缺乏商品营销专业性与阶段性开展,更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的选择能动性。为此,在对其他同类企业和组织的考察学习后,结合公司目前所倡导的大力发展零售市场与自主品牌规划,经过科学统计研究,本节从产品组合理论的角度提出调整零售产品体系和设置阶段性主推零售产品两条改进措施。

在提出该措施时,建立了以下基本条件假设:必须能为公司下阶段自产品牌留足体系空间;能同时满足消费者选择便利性与茶叶传统精髓文化;对目前销售较成功的外部产品要继续保留;对预删减的产品,主要是所在区域不能影响口碑关系;零售产品组合新框架不仅要达到以上标准,同时能抵御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遇到的市场动态风险。

为此,在调整目前零售产品体系的时候,除了保证新产品组合体系静态设置合理,还要达到动态平衡,以降低市场变化对产品体系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变通能动性。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茶学普及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主要通过学年制或短期学习、座谈、讲座、培训及参观茶博物馆、展览馆、茶厂、茶园、茶庄,欣赏茶艺、茶道表演,观看茶学教育影视,阅读茶学普及读物等进行。

系统化的来说茶教育是关于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加工,茶叶的冲泡、品尝,质量的检测,品种的鉴别,茶叶营销,综合利用,茶具制作、考究,茶和茶叶的历史,茶文化的发展演变等有关知识的教育。

全国高校中设有茶学专业或茶文化专业的有10多所。如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漳州科技学院(原漳州天福茶学院)、武夷学院等。

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规划中致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茶文化是诸多文化的共同体,其“和”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在推广茶文化过程中相应传承、复活了许多文化事物。

2011-2012年度,

中国国内有哪些知名的茶文化培训机构,

在茶文化培训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举行了哪些重要的活动?

福建省天晟茶艺培训学校

天晟茶艺培训学校自办学以来,一直坚持“茶艺师首先要了解茶、喜欢茶、珍惜茶,让茶发挥至最佳境界,能泡出泡好每壶好茶”的原则,受到了中外茶界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中国茶道国际交流协会唯一指定的茶艺培训机构和茶艺师培养基地。

天晟培养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茶艺师的同时,还以举办“创业型10天短期评茶茶艺培训班”而闻名茶行业,85%的学员自主创业,拥有自己的茶店、茶楼、茶馆、茶会所等事业。

天晟人坚信“专注成就专业”,只有专注于茶艺培训,才能做得更好更优秀。天晟坚持既不卖茶,也不卖茶具,让天晟的课堂成为没有利益的天堂。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员满意度达99%,成为茶艺培训行业的最佳品牌,成就了“最具实用型茶艺培训”的良好口碑,得到茶行业“世界茶叶看中国,茶艺培训看天晟”的高度赞誉。

陆羽茶艺中心

陆羽茶艺中心是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茶文化推广中心,与天仁、天福茗茶为关系企业,总部设于台北市,在北京、成都、漳州相继成立陆羽茶道教室。

陆羽茶艺中心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2年的历史,在茶道教学上和茶文化推广上取得很大的推动作用。

茶道教学上成立茶道教室,开设初、中、高级各种茶学研究,循序渐进地进行茶学教育,每年并举行1~2届的“泡茶师检定考试”。茶文化推广上出版了《茶艺月刊》,《茶艺月刊》纪录着近代茶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有《茶学概论》、《茶道教室》、《茶艺大观教学影带》、《无我茶会180条》、《茶学研讨会论文集》、《中英茶学术语》等茶书出版。

另外,茶文化活动:创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国际无我茶会,配合举办各种国内外茶文化活动,尤以两年一届的茶艺展、茶学研讨会会与每两年一次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无我茶会最受瞩目。

西安六如茶艺培训中心

“六如”是我国茶文化界的一个著名品牌,品牌的名称源于佛教的《金刚经》。“让好茶者喝到真正的好茶”,在大唐博相府六如茶苑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茶友们津津乐道的现实。

六如茶苑最经典的表演型茶艺:浪漫音乐红茶茶艺—梁祝,在2007年全国茶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在2010年重庆国际茶艺大赛中荣获最佳创新奖;六如的客家擂茶茶艺,在福建安溪全国茶艺大赛中曾荣获最佳表演奖,并被选拔去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六如的东方美人茶艺、大红袍茶艺、绿茶茶艺、花茶茶艺等也都入选到大学本科教材。

在生活待客型茶艺方面,“六如”原创的功夫茶茶艺是考高级茶艺师的必考内容,“六如”原创的黑茶茶艺、凤岗锌硒有机茶茶艺、龙井茶茶艺等,也都正在全国各地推广,并受到茶人广泛赞誉。

杭州公刘子茶道苑

公刘子茶道苑位于杭州教工路59号内,处于杭州文化教育中心地区,专业从事茶艺、茶道文化的研究与交流、专业茶艺师培训、公刘子茶道(初、中高、师级)培训、茶艺馆经营管理培训、茶艺表演培训等,特聘茶界专家公刘子先生等为常务顾问。

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由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及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公刘子茶道聘任的主持人、聘任的各地公刘子茶道教师等组成。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中国杭州)是公刘子茶艺、茶道研修、教授服务的提供和运营机构,负责提供教材、资料、课程设置、证书颁发、授权指定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开展研修工作,并接受各地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的注册请求;各地公刘子茶道点是各地开展公刘子茶道研修服务人,提供当地的研修服务。杭州市公刘子茶道工作室总部和遍布全国各地的公刘子茶道点及公刘子茶道教师组成茶艺茶道研修产业联盟,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等服务,共同推进中国茶道文化。

2011-2012年度,

为茶文化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刘勤晋

刘勤晋教授,著名茶学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重庆市首届茶学学科带头人,首任福建漳州天福茶学院校长,现任福建武夷学院客座教授。兼职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刘勤晋教授长期从事茶学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为茶学奉献五十多载。主要研究方向是特产品加工、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及茶文化。主要为博士生、硕士生以及本专科生讲授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茶文化等课程。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一级核心刊物30多篇。编写教材与著作主要有《茶文化学》、《茶叶加工技术》、《名、优茶加工》、《茶、旅游、茶文化》、《改造古老的西南茶区》、《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国茶经》、《制茶学》、《茶叶加工学》、《茶、咖啡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普洱茶之科学读本》、《竹叶青》、《普洱茶的鉴赏与冲泡》、《茶馆与茶艺》、《古道新风—茶马古道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杨江帆

杨江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现任武夷学院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茶文化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所长、一级学术刊物《茶叶科学》编委。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中国茶叶学会茶叶经济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茶叶协会高级顾问、中华茶人之家联谊会福建理事会高级顾问、本刊杂志专家顾问。

杨江帆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茶叶经济学科研究,该学科研究方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茶叶经济研究方面的专著被浙江大学等许多高校列为博硕士生参考书。

杨江帆教授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多次在中国外交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7财富年会暨中小企业成长论坛、北京大学、闽台大学交流等论坛作主旨讲演,先后赴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孙威江

孙威江教授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长期致力于茶学和类茶植物的教学、科研和开发。为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科带头人,任乌龙茶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有4项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福建省绿色食品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农学会理事、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主要承担的课程有本科生的茶叶食品安全、茶叶市场与贸易等;硕士研究生的茶叶优质高产理论、茶树生理生态、类茶植物专题和茶叶经贸与企业经营管理等;博士研究生的茶树栽培学研究进展和茶园生态与茶叶无公害生产等。

他主持参与的30余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全部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居国内领先水平,如主持的国家发改委“闽台茶树优异品种及珍稀种质快繁与配套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目前在研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达10项。出版专著4本(2本主编,2本参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获奖4篇。2005年入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主持的“茶树栽培育种学”被评为省精品课程,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2001~2004年科研贡献奖。主持的《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优异珍稀茶树种质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分别荣获2008年、2010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武夷岩茶有机栽培及标准化加工新技术研究与示范”与“无公害茶叶产业化生产综合技术研究”项目分别荣获2009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参与的茶叶中农残降解技术研究与可持续发展高优茶业系统调控技术及良种示范基地建设研究项目分别获1997年和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注重产学研的结合,研究的成果既有先进性,更有实用性,先后在约70家茶叶企业应用,作为企业发展的技术依托,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茶文化培训的意义是什么?

目前发展茶文化培训遇到的问题是哪些?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茶教育为茶产业提供相应的人才,另一方面,茶的社教功能得到妥善发扬与接受。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4篇

桑叶的功效及食用化开发对策

果桑在泾县的栽植及发展思路

秋季蚕种生产的问题与对策

家蚕真菌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浅谈桑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果叶两用桑的栽培技术

桑园套种竹荪栽培技术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

桑园间套增效益提高蚕业竞争力

浅析蚕茧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蚕桑茶叶通讯》优秀学术论文征集与评选活动通知

我国茶叶企业电子网络营销现状研究

南阳茶文化资源开发

红茶的英国情结

江苏茶叶发展之路

云南地方历史名茶“十里香”古茶树资源保护的探索

白琳工夫红茶加工技术

2010年江西洪灾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欢迎订阅2011年《蚕业科学》

浅谈制约蚕桑生产发展的因素与对策

江苏宿豫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家蚕新品种“新莹×玉泉”春期试养调查

叶果兼用桑品种大10栽培技术

小蚕饲育技术要点

截干法改造老桑园技术

蚕沙沼气循环利用模式的示范

桑园间作蔬菜的几种模式

中国绿茶国际市场分析及提升绿茶产业的对策

注重科学发展做大茶业总量

创新模式推进“江西绿茶”品牌建设

重视发展茶叶深加工保障贵州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景宁惠明白茶扦插繁殖研究

冬季茶园管理技术

靖江市蚕种催青的发展阶段

“原虫净”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试验初报

石灰性土壤桑园施用单一微肥效果初探

平附原种催青技术与操作

《茶叶科学》扩刊及征稿征订启事

冬闲桑园间作莴苣栽培技术

杂交桑繁育技术要点

赣中南杂交桑栽培技术

桑树断枝病的发生和防治对策

如何提高秋季桑叶质量

新桑园建立模式与技术

抓蚕桑三个转变促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努力开创江西茶叶生产经营的新局面

婺源县茶产业发展目标及措施

遂川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

茶叶中儿茶素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扁形绿茶机制加工工艺试验

安吉白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初探

桑尺蠖危害桑树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

家蚕氟化物中毒与防治

桑枝枯菌核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中秋蚕发生农药中毒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山区竹木结构大棚养蚕初探

蚕茧优质省力化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宁都蚕业生产的主要经验

家蚕补催青工作中的不足和建议

大棚内方格簇自动上簇技术

浅谈农村小蚕饲养中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提高蚕桑生产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宁州大叶龙选育初报

茶叶保管的气象条件及其影响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优化授课内容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3.2改进教学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3.3重视教材选取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4结语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3]董书婷.论《茶经》中的禅宗思想及其英译再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44-46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福建;茶叶出口;绿色壁垒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10-0033-02

[作者简介]张志雄(1965-),南靖县外经贸局审批科,经济师,研究方向:招商引资。一、福建茶叶出口的现状

福建省是茶叶生产大省,其中乌龙茶约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5%左右。茶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的支柱性产业,茶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茶叶作为福建省重要的传统出口农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品种为乌龙茶、花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白茶,还有少量保健茶,福建省茶叶出口在我国茶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出口日本、欧美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65%出口到日本。2013年上半年,福建口岸出口茶叶6139.3吨,货值417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4.2%,出口量与出口货值实现齐涨。其中输日茶叶3258.1吨,货值1358.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19.6%,乌龙茶和花茶的出口形势也较为喜人。1—6月,福建出口乌龙茶4439.4吨,占全国乌龙茶出口量的52.47%,比2012年同期增长1.21个百分点;出口花茶942.5吨,占全国花茶出口量的33.90%,比2012年同期增长8.21个百分点。

二、福建茶叶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国际标准不接轨

福建茶叶种植分散,以农户为主体,大型茶叶生产企业较少,茶叶开发投入不足,没有形成规模经营。许多中小企业的标准意识、卫生安全意识薄弱,生产技术落后,茶叶生产技术标准不一。茶叶生产技术含量低,农药残留、非茶异物等问题屡见不鲜,致使茶叶品质较低,从而影响福建茶叶的出口。目前,福建茶叶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有一定的成果,但仍不完善。一些标准对茶叶内销部分十分宽松,主要针对一些大型茶叶生产企业,中小茶商、茶农基本上不受限制,有关部门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强制性绿色技术标准,致使我国茶叶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二)市场拓展力不足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国际茶叶进口商纷纷控制采购量和库存量,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特别是输欧的传统小包装茶叶和高档特种茶叶出口量大幅下降。近两年福建主要出口茶叶品种乌龙茶从低档为主向高档和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对香港、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价格有所提高。但是福建茶叶的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对日本、欧盟等市场的依赖比较大,开拓其他市场力度不足,一旦这些市场进口下降,就容易引发企业的风险。从国内看,福建省的内销茶产品以铁观音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对其它茶类的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如出口受阻,也容易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品牌已成为国家乃至产业领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并且福建正处于两岸和平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打造福建特色品牌至关重要。目前,福建茶叶的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以“福建乌龙茶”品牌为例,就包括“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子品牌,而大部分茶叶企业规模小、投入少,以出口原料茶为主,茶叶经营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造的经济效益较低,利润少,缺乏国际竞争力。迄今为止,福建茶叶出口仍以散装茶为主,自主品牌很少。在福建省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不少,但是大部分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品牌较弱,在知识产权开发与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具有影响力的全国品牌更少。

(四)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近年来,欧盟、日本等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GTE)日益增多,其中,茶叶检验项目名目繁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苛刻。福建茶叶生产企业的规模大都较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统一的标准难以实施。各国消费者对茶叶质量的要求各不相同,自2000年欧盟实施新的农残限量标准以来,不断出台新的茶叶农残标准,调高茶叶检测标准,并采用干茶法进行检测,欧盟2010的459号公报,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标准又有3个最新改变。2012年以来,日本就对我国输日茶叶实施了4项贸易技术壁垒措施,包括将茶叶的三唑磷限量标准值加严到0.01毫克/公斤等,极大增加了出口茶叶农药被检出的机率。福建茶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重重阻力,不仅是对色、香、味等内质和异味杂物的限制,而且在卫生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绿色壁垒成为出口的最大障碍,越来越高的门槛使得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三、促进福建茶叶出口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茶叶质量

福建茶叶要在质量标准上取得国际市场和消费者认可,就要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政府、企业和茶叶协会等中介机构要协同合作,共同发挥效力。

1.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要加快建立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病虫害植保网络,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从茶叶采摘、加工、包装和储运等环节都要按照无公害操作规程,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抓好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有效控制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的含量,提高茶农的安全用药、科学用肥的意识,从而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增强福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加快与国际标准对接。进一步强化行业和生产者的自律意识,加快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的质量安全水平,实现生产与国际市场对接。在茶叶生产过程中,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农业投入品禁用和限用规定,使用符合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农药品种,树立绿色种植理念。

3.加强质量监管。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茶叶农残的检测监控,帮助企业提升自检自控能力,提高整体质量管理水平,确保出口茶叶质量安全,使茶叶质量和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行业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二)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应积极调整茶叶出口的市场结构,减轻对茶叶主要进口市场的依赖,面对传统市场,在保持出口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实施茶叶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品创新,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如发展潜力较大的乌龙茶、绿茶,兼顾花茶、红茶等;发展不同口味和功能型产品,如果味茶、降压茶等;积极发展有机茶等绿色产品。

(三)打造茶叶知名品牌

茶叶品牌代表了茶叶产品的特性和企业的文化内涵,打造品牌是提高茶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加快福建名优茶品牌建设,提升福建茶叶出口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名茶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维护和发展品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福建茶叶企业还要抓住全球茶叶消费转变时机,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发挥名优茶效应好、效益高的优势,加大中国茶文化推广,使福建率先走出中国茶叶出口的困境。品牌塑造是以高质量为前提的,茶叶营销者只有提高茶叶品质,以诚信为本,以顾客为中心,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生产和经营分散、企业规模较小,已经制约了福建省茶叶产业的良性发展。为此,福建省各中小茶叶出口企业应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或兼并重组,做大企业,抱团出海,共同抵御风险。对农户种植的茶园,可由散户种植逐步转变成半紧密型的生产基地。扩大茶产业规模,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就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的产业化路子。要对茶叶的生产、加工、包装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面管理,努力按进口国的质量标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真正形成整个茶叶产业链条的无公害、规范化运作。

(五)强化茶农的质量意识

政府要加大宣传的力度,通过信息网络等方式,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应对建议。茶叶生产和出口企业在政府或行业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带动农户实现有机茶和无公害茶生产,茶叶企业应了解茶叶绿色食品的绿色标准,促使其降低农残,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绿色茶叶产品,实现绿色包装。鼓励茶企参与与环境有关的绿色认证,特别是要积极争取通过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要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充分利用WTO规则中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的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运用世贸规则维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争取为我国茶叶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有效跨越GTB壁垒。

[参考文献]

[1]庄鸿恩,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齐晗.绿色壁垒下的中国茶叶贸易[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8-89.

[3]梁劲锋.茶叶产业特性及融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台商 福建 投资 茶文化产业 现状 趋势

一、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现状

福建与台湾的茶文化产业一脉相传。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最大岛。台湾茶文化产业的创始者,都是从福建移居台湾的。台湾茶文化产业源自中国大陆,台湾茶文化产业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但是由于解放战争后的政治因素,台湾茶界一直与日本、韩国有茶文化的往来交流,而与一水之隔的大陆,特别是茶种品质相近,地理、文化相似的福建茶文化交流较少。改革开放政策为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架起了桥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浪潮使海峡两岸关系趋于缓和,台湾同胞开始回大陆探亲,并逐步开始在大陆投资。福建与台湾地理距离最近,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都很相似。1992年,福建通过闽台农业交流合作,开始吸引台胞在福建投资兴办茶企业。1993年台胞李瑞河到福建投资兴办茶企业,承包福州农垦茶叶基地,成立福建优山合作茶厂,开创了台胞到福建投资茶企业先河,从此闽台茶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李瑞河在福建漳浦创建的天福集团,现已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全球最大的多元化茶业综合企业。至2012年,天福集团在大陆已经开设“天福茗茶”直营连锁店1232家、茶叶生产基地11 个、茶博物院2个、高速公路服务区2个、 “唐山过台湾”石雕园1个,还有全球第一所茶业高校——天福茶学院。天福集团还于2011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大陆茶业第一股。

目前,台商不断在福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等茶区建立茶厂、茶场。据统计,至2011年底,福建省全省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337个,合同利用台资30.9亿美元,实际到资17.6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福建省拥有6个部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最多的省份。已有466家台资农业企业、10家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入园创业,引进台资8亿美元。其中投资最大的是台商李志鸿在漳平独资的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大陆最大的台湾高山茶生产基地,号称“大陆阿里山”,种植规模约4.5万亩,高山茶园2400亩,该基地和其他台农合作成立台农高山茶合作社,统一注册了“永福高山茶”商标,有茶叶企业48家(个),涉及投资个体490多人,投资额超过7000万美元,是台湾茶产业在岛外最大的基地。该基地带动台商独资或合资种植台湾高山茶5.5万亩,主要栽植台湾软枝乌龙、金萱、铁观音、少量的东方美人、红茶等,主产台式乌龙茶。台商在福建茶乡安溪创办的茶叶企业就有40多家,总投资约4000万美元。主要分布在该县的大坪乡、西坪镇、芦田镇、龙涓乡等乡镇。据悉,安溪县大坪乡现有台资企业14家涉及茶业、旅游等领域。目前,除了天福集团之外,投资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还有“三和”制茶有限公司、“郁泉”茶业有限公司和“龙兴”茶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2011年12月7日,台商投资大陆首家茶企福建省安溪县郁泉茶业有限公司成为“闽台农业合作重点企业”。

二、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意义与作用

1、推动福建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全面发展。

一是促进乌龙茶品质的提高。台湾茶文化产业掀起“清香型”乌龙茶热,“台式乌龙”制作工艺传入福建,促进了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改革,提高了乌龙茶品质。

二是促进了福建制茶机械的改进。

三是引进新品种,丰富了福建的茶叶品种。

四是延长了茶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了经营观念的改变。台资企业到福建办厂后,经营的连锁化与产品的多样化,给福建带来新思维。

五是带动观光茶园的发展。

2、扩大台湾茶文化产业的营销,为台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台湾茶业者向福建省转移,有效扩大了台湾茶叶销售。台湾岛内茶叶产量很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的茶叶市场。因此台湾茶商多数采用“台湾接单,福建提货”方式,利用原有的国际渠道,销售在福建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拓展了台湾乌龙茶的市场占有量。目前,台商投资福建开办的茶企业,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都不大。企业生产的产品多数为传统茶叶,品种比较单一,很少进行深加工。就连这样的小企业已经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三、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趋势

在茶文化产业领域,台湾需要继续保持和深化与福建省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互利互惠,达到双赢。

福建省方面,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在政策上进一步加大茶文化产业的对台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合理调整要素配置,推动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在政策上福建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吸引台商到福建投资。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使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持先行先试的优势。二是,通过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快整合要素,进一步拓展闽台合作空间。吸引台资将营运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创业基地等重要机构设在福建,通过集聚形成区域内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进一步辐射周边区域。三是,利用ECFA的政策优惠,利用台湾在品牌塑造、国际营销、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向台湾岛内延伸发展,实现闽台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台湾方面,今后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可能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台商投资福建茶文化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

例如,福建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至2012年3月已入驻台资企业59家,比2010年增加5家,常住台商490多人,其中高山茶企业48家,种植面积5.5万亩, 增加4800亩,种植茶叶面积是台湾高海拔茶园总量的近五分之四,是大陆地区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2011年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认证委员会审定,台商杨瑞投资的漳平九德农场已有茶场500亩,茶园环境、生产条件,加工设备、产品质量等符合有机茶标准,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是创业园48家台资茶企业中的第一家。在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投产的高山茶得到了两岸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同与肯定,在各大型茶事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永福高山茶列入“故宫贡茶”给台商们带来了信心。这种集聚效应一方面为台湾厂商提供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使台资企业对区域产业集聚环境形成依赖。

2、台商对大陆投资区域格局正在逐步调整与变化,对福建茶文化产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台商到大陆投资的区域布局正在调整。企业经营决策除了考虑商务成本之外,对投资地的进行选择时,更多是以综合评估为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台商赴大陆投资总额前五名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浙江省。如果以合同台资排序,则依序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据台湾“陆委会”主持的《两岸经贸统计月报》统计,2010年以来台商投资大陆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及浙江省,合计约占投资总额的84%左右。从农业合作发展趋势分析,福建不但能为台商提供优越的自然条件,还将逐步完善便捷的交易平台、完整的产业配套、充沛的专业人才和宽容的人文环境,台商到福建投资茶文化产业的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3、台商投资产业呈现多元化,逐步转向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目前海峡两岸关系的趋于缓和,ECFA签订后,海峡两岸实现双向投资,大陆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浪潮已经由制造领域逐步向研发、商业、物流、医疗、基础设施、房地产、教育、文化等领域加快转移。因此,台资转向投资茶文化产业很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4、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茶业“航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拓展茶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已成为发展的大趋势。茶文化产业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不但涉及茶叶产品本身,而且与饮食、旅游、娱乐休闲、文化传播方面等密切相关。台商可以用资本营运为纽带,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开展跨区域的兼并与联营,组建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经营,争取上市融资。

5、促进流通方式的现代化,建立现代流通平台,创新茶文化产业流通体系。

(1)有效引导交易市场,促进全国茶叶批发市场的一体化与全球化。一是创新产地市场,有效组织货源和进行采购。二是创新销地市场,提高销售与市场信息的功能。三是创新中央交易市场,引导茶业全球交易,发挥全球市场信息功能。

(2)采取现代化的茶文化产业交易方式和手续。灵活组合各种交易方式,将现场交易、网上交易、区域市场交易、远程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拍卖、信用交易、综合采购等传统的交易方式与现代的交易方式结合,重新组合配置。

(3)扩大茶文化产业的连锁经营,创新流通渠道。例如建设区域性茶叶配送体系。

(4)充分发挥茶叶协会的作用,例如行业自律、产销衔接、自我服务,避免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新闻背景: 闽台茶业交流合作方兴未艾》,中国新闻网;

2、《台胞茶农热评闽台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结硕果》,《福建日报》;

3、《福建优化台商投资软环境》,《中国商报》;

4、盛九元,《ECFA 对长三角台商投资及发展趋势的影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 年 5 月;

5、吴声怡、赵金杰、李亮节、周义邦、张梦,《福建茶产业文化竞争力研究》,《科技和产业》,2011年6月;

6、夏文顶,《福建茶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发展研究》,2003年9月;

7、李亮节,《基于文化视角的福建茶产业竞争力研究》,福建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4月;

8、吴慧珍、周巨根、吴小玉、陈志福、林艺珊、阮逸明、蔡荣章,《论闽台茶产业之互动发展》,《茶叶科学》,2010年12月;

9、《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福建日报》,2011-01-25;

10、黄小晶,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议案,《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1-02-15;

11、冯洁,《福建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2-02-25;

12、刘年艳,《如何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农民日报》,2003-04-25;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

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

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9篇

我国饮用茶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神农氏,茶叶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有“来客敬茶”的传统习惯,“茶”属于“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有“茶祖节”的习俗。茶文化正是中国树立文化产业特色,区别于其他各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标志。然而,茶文化在中国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倒是邻国日本却将茶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免再次出现中华传统被别国剽窃的现象。

(一)培养茶文化人才是参与世界文化产业竞争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优胜劣汰。茶文化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之一,提高中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的影响力。

(二)培养茶文化人才是社会沟通发展的需要老舍先生在谈到其话剧作品《茶馆》时曾说到:“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古代,既有文人士大夫会友于茶馆,也有商贾老板谈生意于茶楼,更多的中下层市民将茶馆作为聚集休闲之所。近现代以来,人们通过茶馆聊天聚会、娱乐休闲,达到沟通交流、了解信息的目的。由此可见,茶馆成为社会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公共场所。

(三)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中国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茶圣陆羽所著的最早的茶专著《茶经》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饮茶器具、民俗、行为、舞蹈和儒家思想相融合,形式推陈出新,内涵不断丰富。一方面,我们要继承传统茶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尝试让茶文化融入更多的近现代元素,使其发扬光大。

(四)培养茶文化人才是促进茶叶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茶文化活动的举办,如茶文化节、茶艺大赛、茶具展览、茶叶博览会、国际茶文化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品茶、爱茶。这些文化活动能对茶文化起到交流、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把中国茶文化和茶叶推向市场,带动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二、传统茶文化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扩大,茶文化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整体来讲,我国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茶文化存在着散、乱、杂的现象。一些地方、企业各自为政,唯利是图、恶性竞争,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茶文化的发掘和传承,随意杜撰、抄袭模仿,扰乱了市场环境,同时也降低了自身信誉。目前,我国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专业少

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专业设立了我国至今唯一一个茶文化本科专业,从2011年的招生计划来看,该专业每年招收六十名本科生。少数几个高职高专院校也在培养茶文化的专科学历人才。人才培养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茶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专著和论文少

从国内最大的购书网站当当网,以“茶文化”为主题搜索图书,只能找到113本图书;从CNKI上以“茶文化”为篇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也只能找到2272条搜索结果,其中CSSCI中只有78条记录。

(三)茶文化高端人才少

与茶文化相关的职业目前仅限于茶艺师。茶艺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主要是对茶艺操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考查,而在茶艺方面创新性的高端人才在我国仍然缺乏生长的土壤。

三、茶文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一)外部保障机制

1.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茶文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为茶文化专业人才培养创造有力的政策环境。从人才培养方面,在产茶大省的农业院校开展学历教育和应用科学研究,支持茶叶企业和研究院所定向培养茶文化专业人才。从人才应用平台方面,在旅游开发、外宾接待等场合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促进市场对传统茶文化人才的需求。

2.资金保障

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面讲,即使茶文化人才的培养在短期内看不到经济效益,也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包括人才培养经费、课题研究经费和适当的企业补助等。只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人才,才能正向激励茶文化研究人员和支持茶文化发展的企业。

3.社会支持

茶文化的研究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不是自娱自乐,不能闭门造车。它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单纯地实现文化传承,而是要走向社会、面向市场、实现价值,促进和推动茶文化产业以及茶叶产业的繁荣发展。所以,茶文化人才培养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高等院校必须走出去,与茶叶企业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深度合作,共建茶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小组,采取项目合作的形式,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学术成果转化为产品。

(二)内部保障机制

1.活跃茶文化的科学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茶文化研究严重缺乏学术性乃至严肃性,自科学者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茶文化方面,人文学者也没有把实践操作与学术研究联系开来,这就导致茶文化一直处于被动的传承阶段,而几乎没有学术创新。要培养传统茶文化的高层次人才,把高层次人才留在传统茶文化领域,就必须活跃传统茶文化的研究氛围,以学术研究带动人才培养。

2.创新课程体系农业院校可以在茶学专业加大对茶文化相关课程的教育力度,将原有的选修课升格为必修课。也可以在全校开设茶文化和茶艺方面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茶的故乡在中国,充分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学习茶艺。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创新能力的培养茶文化属于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茶文化发展所需创意设计、茶艺表演、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复合人才。

茶叶营销论文范文第10篇

1红安县文化旅游的发展状况

1.1文化旅游的兴起与本土化发展的态势旅游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的“知性上的反理反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哲学思潮影响,现代旅游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价值取向上由商业化的旅游向着生命体验回归,人们把体验性、探索性、求知性的经历与享乐作为旅游的基本诉求,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消费,更是一种文化消费,所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们希望从异地或异国更多地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2],文化旅游便应运而生。文化旅游热潮给中国茶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带来了生机。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旅游很快成为各大旅游景点上的一大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茶文化与旅游业开始融合发展,茶文化的加入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茶”为主题元素的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旅游受到国内外游客的特别青睐,茶旅互融的发展模式能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茶文化资源有机融为一体,迅速成为茶产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红色旅游又成为文化旅游的新热点,特别是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以后,红色旅游很快成为国内外文化旅游的重要题材,伴随着一条条红色旅游专列、专线的开通,“红色旅游”的热潮一次又一次掀起。

1.2红安县文化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红安县是中国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发源地,也是自古以来的茶产区。文化旅游的兴起给红安县的文化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纲要》中确定红安县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红色旅游浪潮的推动下,红安县很快成为了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核心区域、湖北省红色旅游的龙头。数据统计显示,“十一五”时期,红安县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5亿元;2010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5%。在2010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红安县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旅游强县”,七里坪镇被授予“湖北旅游名镇”。

1.3红安县文化旅游呼唤茶业品牌支撑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茶文化消费需求。茶乃国饮,在庞大的游客群体中不乏有茶文化爱好者,他们所到之处,在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渴望分享和体验代表红安县文化特质的茶民俗与茶产品,普通游客也期望能购买一份有红安县文化特质的茶礼品作为纪念。而在有限的时空内,茶品牌就可以大大降低游客的搜寻成本和购买风险。可迄今为止,并没有能够充分代表红安县文化特质的茶业品牌作为支撑。红安县除老君眉茶有3个产品标准入选首批中国红色旅游品牌标准外,其他几个品牌,比如“天台翠峰”、“天台云雾”、“红安翠峰”等,其知名度渐渐淡出茶业,早已远离旅游消费者的视线。

2红安县茶业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势

2.1优越的宜茶生态环境红安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降水量为1116.2mm;光照充足,年均总日照为1998.8h,占可照时数45%;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5.7℃。地处大别山西南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全县海拔200~500m以上的山地面积139km2。县境内诸山均属大别山及其支脉,主要山峰有201座,其中海拔在200m以上的山峰有114座,全县山林面积7.25万hm2,森林覆盖面积大,老君山、金牛山、阳台山、天台山、大斛山、紫云寨、游仙山等终年云雾缭绕,腐质物土层深厚,土壤呈偏酸性,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所产绿茶,香高,持久、耐冲泡,当地人俗称“有劲道”。

2.2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红安县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物胜迹遍布全县、名山秀水甲冠鄂东。这里曾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成为中国人民武装斗争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建成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这里创建了面积达4万km2的鄂豫皖苏区,成为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这里诞生了共和国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223位将军,成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级政治及军事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民共和国将军的摇篮,“中国第一将军县”的美誉也因由此出。红安县目前已被核准确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08处,其中部级37处,省级8处,市县级163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被批准为国家4A级景区,天台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景区。

2.3悠久厚重的茶文化资源悠久厚重的茶文化底蕴为红安县茶业品牌传承了良好的文化基因。红安县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红安县茶就被列为上品进贡朝廷,《太平御览》引《桐君录》曰:“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3],当时西阳就包括现今的红安县等地。据《黄安县志》记载:“乡民多植茶,每年清明,谷雨季节,茶芽初发,乡间况事摘茶、踩茶、焙茶,民无暇刻。”“茗宿”牌老君眉茶历史悠久,《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曰:“我不吃六安茶,要喝老君眉。”此后,老君眉茶曾一度失传,现经知名茶叶专家潜心研究,秉承传统工艺,将这一历史名茶重现于世。据史料记载,中国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其故乡红安县高桥乡庙咀烷北岔还亲手开辟了安南茶园,老百姓至今传唱着这样的歌谣[4]:“吃果不忘栽树恩,喝茶想起种茶人,多谢当年李师长,开出穷山栽富根。”红安人待客奉茶已成为一种习俗,只要作客红安县人家中,进门的第一礼节便是送上一杯滚烫的茶水,所以,茶在红安县人心中是贵重而又高雅的,因而,红安县种茶风气大盛,几乎乡乡镇镇都辟有茶园,都产茶叶。

2.4稳定的茶叶生产加工基础历史资料表明,红安县规模种茶始于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1979年,茶叶总产量565.3t,被定为全省1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以后,每年产商品茶200~250t。1981年,全县茶园面积1653.3hm2,火连畈茶场和赵河骑龙茶场成为境内最大的茶场,茶叶成为红安县的主要农作物产品之一。火连畈茶场自1983年开始,每年向上海口岸提供出口茶80~100t,骑龙岗、龙潭寺、建苏等茶场成为商品茶基地,1989年,全县外贸出口茶叶300t,到20世纪90年代,全县基本做到了村村有茶园,乡乡有茶场[5]。近几年,红安县茶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500hm2左右,产量逐年提高,现已稳定在1400t左右,茶叶产值已从2011年恢复到2000万元以上(表1)。

2.5扎实的名优茶开发根基20世纪80~90年代,红安县国营火连畈茶场开发生产天台翠峰、天台云雾、红安翠毫、红安翠峰等茶叶品牌,其中天台翠峰、红安翠峰1989年被省政府评为优质产品。赵河骑龙岗茶场开发生产的特珍二级1982年在全国茶叶评比会上,被评为部级优质产品,1984年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优质产品。杏花乡龙潭寺开发生产的龙茸茶和建苏开发生产的杏花毛尖被评为省级名茶。1997年天台翠峰茶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名优茶精品,1999年红安县国营火连畈茶场被湖北省农业厅评为湖北十大名茶场。近几年来,林业部门组织开发了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老君眉等茶叶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6]。

2.6优惠的政策扶持资源2011年2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红安县被列入8个试验区建设县市之首。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红安县视察时指出,老区发展要围绕建设“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这一总体目标,顺应时代要求,遵循经济规律,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茶产业是绿色经济,兼具经济、生态、旅游三重效益,在国家逐步富强和人民逐步富裕的发展中,追求大自然绿色生态享受将成为时尚,红安县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绿色旅游,时尚乡村旅游,茶产业具有推动作用。

3红安县茶业品牌开发存在的问题

3.1茶产业品牌化和标准化意识差,品牌开发基础薄弱红安县的天台翠峰、老君眉等尽管在各级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这些品牌的茶园基地规模小,生产加工中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全县茶业品牌知名度低,茶叶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红安县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无性系茶树良种茶园面积小,茶树品种单一,基本以绿茶品种为主,红茶、乌龙茶、白茶等品种基本没有引进和利用,导致茶叶产品结构单一,茶园生态景观效应不佳,制约了茶业品牌发展与茶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3.2品牌开发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近几年红安县茶叶生产与地方茶业品牌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经营管理分散,茶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联合得紧密度不够,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茶叶生产、加工缺乏统一技术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企业在茶原料收购和产品销售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3.3现有茶业品牌与红色文化旅游缺乏融合现有茶业品牌仍是传统茶叶生产加工开发的产品,缺乏红色旅游文化和品牌文化理念支撑与融合,红色旅游文化内涵和潜在资源在茶业品牌开发及品牌表征上没有体现,尚未形成一个能代表红安县红色文化、特有茶叶品质风格、红安县民俗文化的茶业企业和品牌。

4红安县茶业品牌开发的对策

4.1结合红色旅游文化进行茶叶品牌形象设计借助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理论[7]对红安县茶叶品牌形象进行分析设计。茶叶品牌开发就要体现红安特色和红色文化,如“第一将军县”的寓意就可在茶叶形状、风味或包装上得以体现,喝这个茶可以想到红色革命的“劲道”,通过与红色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相关联的品牌设计,来体现红安县茶业品牌特色。将红安县茶文化的原始性、民俗性与红色文化的历史性、神奇性有机融合,使茶业品牌的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得到拓展和延伸,使红安县茶旅品牌的文化价值、观赏价值和商品价值得到提升。

4.2结合生态旅游进行品牌生产基地建设首先要尽快建立全县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当地茶树良种推广起示范作用,并为发展良种生态茶园提供优质种苗;其次要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基地,可以利用省政府确定的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结合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如在天台山景区、火连畈水库风景旅游区等发展生态旅游观光茶园,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红色旅游第一茶叶品牌奠定生产基础。从生态旅游与红色旅游结合的角度,在产茶的景区或茶生长环境条件较好的景区,根据旅游的需要,做好茶趣园的规划设计,引进良种,使茶园成为天然绿色植物园、名茶品种示范园、新奇独特的立体生态茶趣园,并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巧设人工景点,依山傍水顺势,将古朴竹楼、小木屋、简易茶舍有意点缀其间,可为品牌基地增加文化色彩。

4.3充分整合资源培植茶业品牌龙头企业企业是品牌的载体。目前,全县茶业产业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各自为政的方式制约了茶业品牌的发展。过去的国营茶场和现代的老君眉茶场都存在产销脱节、规模不大、特色不明,对外品牌不响等问题。要充分利用林业部门和火连畈茶场,在茶行业的主导地位,整合现有茶叶品牌,制定红安县茶业品牌统一标准,鼓励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推进全县红色旅游茶业品牌的统一,并实施红色旅游茶业品牌系列产品开发,满足各类旅游消费需求。

4.4结合红色文化旅游开展茶旅游产品加工研制在整合资源,统一品牌,确立龙头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不落地全程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清洁化、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按照多茶类品牌形象设计标准,开展茶旅游产品加工研制。尤其要结合红色旅游文化,在茶叶外形塑造、品质风格和包装上开展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品牌开发工艺技术研究,组织制定红安县茶技术规程和产品地方标准。改变过去重内质轻外形、轻特色的做法,真正开发出具有红安县特色的茶文化品牌产品。

4.5结合红色文化旅游开展茶业品牌宣传与营销品牌的开发与深度发展,离不开文化与市场的引导。将红安县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与茶文化有机融合,投入生产、注入品牌、导入销售,将文化融入茶业品牌产品的产、加、销整个产业链中,利用县内外新闻媒体、互联网打造立体宣传网络。在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建立观光旅游茶园,开辟茶文化旅游线路,建立地方特色茶艺馆、茶业品牌宣传展示中心等。开发茶业品牌相关的旅游商品,融合古朴与现代的饮茶方式,适应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形成红色茶旅品牌销售网络。组建红色旅游茶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借鉴各地红色宣传好经验,探索举办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茶文化节,编演红色茶旅歌舞、将军县红色茶道,并将红安县茶文化与茶业品牌渗透于旅游讲解之中,艺术展现红安县茶文化与茶品牌。

上一篇:食品市场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