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4-09 15:27:58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1

学习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学会学习,而学会学习的主要体现是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同其他的学习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接触和了解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形式,而且要选择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事半功倍、学习成功的重要前提。学习历史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除了思想重视之外,还应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练习和阶段复习、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前四个环节是每天必做的事情,最后一步可以每周一次或一单元一次。从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学习着做。下面就告诉你怎样去做。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讨

历史学习的方法,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1 听课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 “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高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2 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阅读中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阅读的方式,有泛读和精读之分,要求也不一样。此外,为提高阅读的效果,可以在阅读时做必要的笔记,或在阅读材料上(如教科书)做一些提示性的记录,如画线、标符号、写批注等。

3 观察的方法

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

4 搜集材料的方法

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搜集材料是对信息进行查找、检索、选择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 三种:一是利用图书馆,这就要掌握图书目录检索方法;二是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这就要学会在网上搜索信息;三是调查的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如问卷、访谈等)获取材料。进行材料搜集,同时也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以便使用。

5 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

结语:

高一新生早重视学习方法,早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早受益、早主动。聪明的学生,则在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摸索适合本人特点的学习方法。注意在勤奋的前提下,进一步从科学的学习方法中去挤时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自己的学习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应当懂得“并非勤奋者都能获取科学的明珠,这里还有一个方法问题”。 实践证明,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带来的是高效益;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将阻塞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带来的是低效率。最后祝福同学们迅速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减轻负担,快乐学习,身心健康,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沈玉顺. 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11)

[2] 钟启泉. 公民教育与社会和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7)

[3] 本刊记者,张肇丰. 关于“教师研究”的问题讨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0(06)

[4] 余文森. 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 教育研究. 2004(11) [5] 余文森. 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课程.教材.教法. 2002(01)

[5] 吕晶.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09

[6] 孙昕. 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D].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7] 王顺德. 论学习方式的变革[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 探究性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是时代的要求和新课改的要求。时代要求教育要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积极实践着新课改的理念之一——转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1]。

1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1.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和人才素质的竞争。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口号,这就要求将思考的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会”上,而“学会”与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取决于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的效果,取决于是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许多国家推行的新课程政策试图要实现“记忆教学”向“思维教学”的转变。在英美两国的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中,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考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用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培养的服务型人才已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需要,教育要培养具有科学思维品质、科学思维方法的人才已是我国迫在眉睫的任务[2]。

1.2新课改的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在尝试,新的教育观念不断被引进,目的便是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这些革新或引进的教学方法中,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我国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教和学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使其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如果探究性学习中忽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将会导致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长期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学生探究完之后不知道一路是怎样探究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利于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对探究性学习方法进行研究,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为探究性学习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1.3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也深深体会到,尽管科学的思维方法未必会使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取得成功,但是,毫无疑问,科学的思维方法肯定比拙劣的方法更能促使我们取得成功,并且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在某些现象较为复杂,谬误来源极多的学科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方法培养的策略

2.1教师指导策略

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导学,指导这一环节做的好,学生不但能吃饱而且吃好。但是要注意避免极端的做法,不能在提出问题后充分地“放”,将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去做,而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探究开展之前,教师要准备必要的探究情境、探究的材料或探究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难处和动态,并与他们进行沟通;教师的指导要点到为止,探究的结果由学生自主获取,教师不能放任自流,甚至对学生错误的结论视而不见,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等。

2.2迁移训练策略

迁移训练策略就是让学生先模仿他人(教师或同伴)做法,并将模仿获得的这种探究技能迁移、应用到自己的探究学习任务之中的教学策略。运用迁移训练策略,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培养了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和巩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迁移训练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社会角色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还有欠缺,所以教师要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在迁移训练中的导向性作用,做好引导铺垫。迁移训练时加强变式训练,同样的教学内容的知识建构方法可以有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方法建构知识,定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理解这些建构方法、形成全面的认知结构,提升探究性学习能力。

2.3即时评价策略

即时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成长的交互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本课教学中除教师做即时评价外,还特别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比如学生介绍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并说明依据,阐述优点,又比如请学生评价两位同学建构的知识结构。不仅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还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关注。通过学生相互评价、讨论得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这样的评价比老师的“独裁评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方法上来讲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3结论

总之,从教学实践出发得出的经验,较具体,具可操作性,对于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广大教师的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百鸣,朱世光.高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历史教学问题,2002:1.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3

    一

    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提高学生概括、分析历史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兴趣,还能认识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基本素养。

    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一般性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等,无不促进经济的巨大发展。(2)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如垄断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如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4)有利的社会环境,包括全局的统一、局部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促使经济稳步增长。(5)有利的地理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6)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如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得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仍取得很大的成就。(7)市场的因素。(8)资金的因素。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归纳,学生形成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一般性认识。

    以上总结可以作为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基本思路。我接着引导学生以演绎法分析得出同类属性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教材没有进行专门综合分析,学生可用已归纳的思路进行分析:(1)生产力的角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制定科教兴国的战略,积极发展国内教育培养人才,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2)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的角度:中国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角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4)有利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5)有利的地理资源环境的角度:广阔的中西部的开发和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交通条件。(6)市场因素的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7)资金因素的角度:开放政策的实施,引进国外资金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

    除了以上主题外,还有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因素,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等都可归纳出一般性结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可大大提高。

    二

    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构筑分析思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它要经过长期实践,锻炼提高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思维操作能力才能形成,这种能力一经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其中,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历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我们在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通过确立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性质等方面要素,把握事件全貌,进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了同类事件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再一次接触同类历史事件时,脑海就会出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思路,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就会提高。如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从现实经济角度评价)。(2)缓和了社会矛盾,抑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制度(从现实政治角度评价)。(3)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度、深度地发展起来(历史角度)。(4)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局限的角度)。

    我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对各事件的评价结论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筑一定的思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的思路是分层次、多角度地归纳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这里的层次和角度通常是三个:(1)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评价(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看其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如何。(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影响。(政治、经济、思想、军事)(3)从阶级的立场角度评价,论其阶级立场和阶级局限。学生们经过长期的训练,掌握了事件的要素、知识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

    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历史与现实的运动具有客观的联系性和共通的客观规律性。当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方向、计划建立在对这些客观联系性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时,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能减少盲目性,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运用归纳法概括客观历史规律、运用演绎法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如:我国正经历工业化的进程,它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各个方面,推动中国的进步,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问题。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我们能否从它们的历史中总结规律,寻找经验?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认识到,农业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重大,于是对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状况及对工业的影响进行归纳。以俄国、法国为一种类型——小农经济式,其影响如下:(1)保留了小农经济,农业经营落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使工业发展缺乏原料,国内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阻碍了工业的进程。以美国、英国、德国为另一种类型——大农场、牧场式,其影响如下:(1)使农村建立起农场和牧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原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认识到:小农经济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主导方式的是小农经济,那么,我国农村将如何深化改革,适应工业化的进程?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学生可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

    四

    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注意点如下:

    (一)历史事件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就人类的认识秩序来说,总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又以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为指导,继续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因此,当我们归纳总结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丰富多彩和个性多样的特点。我们必须注意它的特殊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如对文艺复兴的原因的分析,除了从经济、政治方面考虑外,还要考虑人才因素和文化因素。再如,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外,还要考虑当时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历史事件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我们归纳的某些经验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以史为鉴的作用,不能将经验教训生搬硬套进不同历史条件的事件。如,我们已归纳小农经济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地面积少,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应用西方国家的经验解决问题,我设想:我国农村是否可以走小型合作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可证明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学习历史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长期的导向训练可促进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个别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达到历史唯物观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概论.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 良好关系 情感教育 兴趣

近些年随着文科综合被列入高考,人们对历史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加之这几年历史考试越来越难,所以摆在我们这些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好历史。

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中提到“亲其师而信其道”,意思是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学生,之前的老师告诉我这个学生的历史成绩是班里最差的,几乎就不学习,我通过几天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却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玩《大话西游》这个游戏上。后来我找他谈话,先从游戏入手,很快我们就在游戏中找到共同语言,接着我看时机成熟了就问他知不知道这个游戏是以什么名著为背景的,他马上说出了《西游记》。我又问他知不知道《西游记》的内在本质,他说作者是借妖魔鬼怪来反映人间冷暖,借孙悟空来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我又问他为什么作者要表达反抗和追求自由呢,这一次他没有回答上来。接着我开始讲明清历史,讲封建制度的盛极而衰,讲专制统治的强化,讲政治的黑暗,讲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等等。在聊天中这个学生慢慢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在随后的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大幅提高,在高考中历史估分估了85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因为他成绩不好责备他那他一定会更讨厌历史课的,就不会有后来的成绩了,所以换一种方法和学生搞好关系对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充沛的感情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华民族以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在讲中国古代史时应该带着以自豪为主,同情为辅的感情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必修二中讲商周青铜器制造时我先出示了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苑拍到的我与司母戊鼎的合影,通过我与司母戊鼎的对比,让学生更形象地知道司母戊鼎到底有多大(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0.06米),在说到重量(832.84公斤)时,我又以“相当于16个老师的重量”来让学生加深记忆,当然这么做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如此巨大的司母戊鼎制作起来非常困难,它需要大量的工人和场地更需要精湛的技术,所以这件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重最大的青铜器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在这节课中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在“三星堆”文化中出土的“神树”,并且展示图片。这是出自三千多年以前的手工艺人之手,构思巧妙,造型奇异世所罕见。在这里又可以让学生的自豪之心得到升华。商周时期的手工业如此发达是因为农牧业的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周时期已经齐备,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不时发出赞叹之声,骄傲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对古人充满了崇拜,但是这些成就都是古人用辛勤的汗水甚至是鲜血生命留给我们的,而这些人大部分是奴隶。讲到这里我把声音放得很低沉也很缓慢,为的是让学生明白接下来的内容和刚才讲课的内容是大大不同的,一方面我们为辉煌的成就感到高兴,同时我们对奴隶的悲惨生活满怀同情,这种感情上的巨大转折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上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奴隶买卖图”和许多我在安阳拍到的“人祭”和“人牲”的照片,学生的感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教学效果也达到了很理想的境界。

历史教学是任重而道远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的历史教育,因为可以让人们知道自己国家的兴衰荣辱。当今的时事也离不开历史,越是热点问题越能从历史上找到根源,如果在教学中多引入时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让学生有兴趣学好历史还有很多方法,现在很多电视剧、电影都是历史题材的,尤其是清宫戏,我们就可以以这些内容作为切入口,解释也好,辟谣也好,都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如果能再播放一些与史实一致的视频或图片效果就更好了。如果根据自身条件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讨论、演讲、参观、考察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全1册)/中等师范学校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人物教学 意义 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42

人物教学法以人物为贯穿线索,通过人物学习贯穿整个历史课程的学习,认识历史所展示的世界。通过人物认识历史,在人物中感受历史,在人物的感悟中创造历史,从而取得历史学习的进步。本文就人物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说明。

一、人物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条条是重点,条条需掌握。而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又繁忙冗杂。因此,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很难有较为清晰的梳理,对知识网络的构建也较为稀疏。人物教学法可以较为妥当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以人物为出发点,梳理知识,建构稳健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高效清晰地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成绩。同时,人物教学法有一个普通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人物教学法应用于课堂之中可以以人物为线索,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历史课堂中与人物交流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效率。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研究,是针对从古至今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交错与融合,研究范围甚是广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广泛的学习内容进行贯穿,学生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也只能滞留于读懂历史课本浅薄知识的阶段,而没有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升华与对于历史事件学习的感悟。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应用,人物教学法作为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更应该被采纳与应用,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带动作用,感悟历史事件中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与道德情操,同时教师也能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二、人物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课堂人物教学为线索,带领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开始与结束

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的中心点,有助于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开始与结束,并且从历史人物的经历中有所感悟。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的历史学习,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所感悟,在生活的感悟中认知历史,正视历史。与高中的历史教学目标相吻合,人物教学法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完整地阐释了,在历史学习中可以透过人物的命运感受生活的模样,对生活有所认知。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较为冗杂,背诵记忆的内容较多,学生往往在掌握到一定量的背诵时,混淆一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与结束时间,甚至混淆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非常常见,同时也是阻碍高中学生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应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精确的了解,人物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汉代的历史发展时,教师可以借助“汉武帝”这个英雄人物带领学生认识与学习汉代的发展史,以“汉武帝”的历史贡献为中心,向外拓展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以汉武帝的历史背景学习与了解汉代历史的开始与结束,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系统的历史学习体系。

(二)以人物教学为基础,呈现与活化课文内容

人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人物的塑造活化课文的内容,将文本内容呈现于学生的脑海中。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涉及的人物也较多,学生自身对于这些人物的掌握大多,只是对于人物所经历的比较重大或者比较有纪念性的历史事件,学生自身很难做到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联想与想象,进而通过历史人物生动形象的内容掌握课文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人物教学法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课文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将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塑造形象地呈现学生面前,进而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比如在“辛亥革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先为学生塑造一个勇于斗争,敢于反帝反封建社会,又具有建立新社会思想的、爱国的孙中山的人物形象,然后告诉学生是他带领了旧社会的人民进行了辛亥革命,中国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中国。让学生透过“孙中山”这个人物形象感受到辛亥革命的经历过程,进而掌握辛亥革命的课文内容,提高历史课堂学习的效率。

(三)通过人物的历史经历,与学生一起感悟人生道理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就是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从历史人物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吸收道理,以历史人物为鉴,发扬历史人物的优良美德。高中历史的学习范围较为广泛,大部分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一带而过,形成了课前提问――课堂画重点这样的历史课堂固定教学模式,同时在课下督导学生一定要背诵课堂内容。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知识上的记忆,而不是应用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以人物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总结,从历史学习中与学生一起感悟人生的道理,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的素养的共同提高。比如在“万里长征”与建立新中国的伟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引导学生对万里长征的路程与过程的艰辛进行记忆,也不应当仅仅与学生共同赞颂新中国建立的伟业。教师应当找出二者的共同点――我们敬爱的“”,以“”为出发点,与学生共同探讨万里长征坚持不懈与艰苦斗争的精神,与学生共同探讨新中国伟业的建立的^程中,先辈们付出的心血与努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多汲取名人的精神,而不仅仅只停留于课文内容表层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学习历史经验,而不仅仅是背诵历史的经历。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6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导致人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僵化统一的,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什么是历史学习的方法?高中历史学习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笔者就对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些方法,以供参考。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历史学习更是一种具有本学科学习特殊性质的认识活动。它既不同于专业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活动,也不同于普通成人对历史的了解活动,又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认识活动有所不同。历史学习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对历史意识、历史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是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学习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更好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学习的方法,就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如何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涉及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就高中历史学习过程而言,存在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

一是通过学习,对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领域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初步掌握某个历史领域的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

二是通过学习进一步积累类别化、类型化的历史知识,使这种体验与感知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到建立在准确、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进而对人类历史中的某些领域有一个较为准确的了解和把握;

三是通过进一步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一种科学的态度和观察历史现象,并做出较为正确解释的能力;

四是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当然在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完全具有时序上的差别,而是同时、交叉、重叠和反复进行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仅仅把掌握知识作为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惟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些都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抉择。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阅读教材法。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如我们通过阅读教材,在高中历史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等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对反映同类、同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归类识记,并在此基础上对同类事件、人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同学间或师生间进行讨论,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如在学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时,可以把同时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较,探讨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命运的原因及影响。

2、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观察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也是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如对金字塔、故宫等历史图片的观察,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智慧等,从而理解为什么联合国把它们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对西周时期《大宗、小宗示意图》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得出其内涵:一是西周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的等级森严;二是揭示了西周分封制与之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三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经济根源是井田制。

因此,通过观察学习法,可以使学生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的发展、想像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思辨学习法。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运用思辨学习法的关键是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陶行知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镜、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中的“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求把学生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如在学习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袁世凯有没有山卖?他与戊戌有何关系?”学生通过思辨的学习,认为戊戌是新旧两派势力长期矛盾斗争积累的结果,守旧派大臣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也是他们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的告密没有关系;虽然戊戌不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却大大加剧了的激烈程度。

同时,在运用思辨学习法时,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释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在思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历史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历史概念,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如在学习“新民主主义兴起”时,有的学生提出了“是否是对中国传统的全盘否定?”的疑问。问题提出后,学生进行了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在全面认识和理解材料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与交流,认为运动本意在于用西方文化的精华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然而运动最终高举的是打倒一切中国传统文化,可是的主力军似乎永远也抹不去传统文化曾经留下的深深烙印。旧问题解决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即“为什么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批判得多,继承得少?为什么我们不能从传统文化本身寻找到一条出路呢?”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7

一、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因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在教材编制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实际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两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现象,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同时也导致高中历史课程很难发挥它的作用,出现脱节的现象。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不重视初中历史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中学在历史教学方面都是采取一个“应付”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一个正规的地位,没有受到重视,学生在初中只是初略的了解到有初中历史这么一门课程,在老师“应付”态度的影响下,也不会重视历史课程。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历史时自然有很大阻碍,出现脱节的现象,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初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制定的。新课程是在中外历史整合的基础之上,进行专题式的组织建构,历史必修一到三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教材呈现形式是“模块”加“专题”,这就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学术化与专业化,对学生的能力也相应提出很高要求。而初中历史课程还主要是以通史框架为主,课程标准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这种课标下的教材呈现形式实际上是“通史”加“主题”的形式,教材内容浅显,多是感性描写,知识也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缺乏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对历史因果联系的探究,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初中阶段历史知识体系系统性的弱化、基础知识大量减少的前提下,高中课程却出现专题化和学术化的迹象……由于初中和高中阶段历史课程之间的距离骤然增大,学生们就需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应付”的影响下,加之教材难度的提升,自然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学生感到非常迷茫。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初中阶段,一些学校根据中考学科分数确定教学目标侧重点。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学科属于“应付”的范围,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教师根据有限课时安排教学进度,甚至重要科目代替历史科目。即使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痕迹仍很明显,只是简单地讲述历史史实,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高中则正好相反,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高中的历史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促进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了学生通常的过程与方法体验。老师通过搜集筛选提供大量图文信息和原始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加工提取信息,进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课标要求的三维能力培养目标。高中历史的新要求要这些在初中都没有基础的学生,完全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出现脱节的现象。

(四)初高中学习历史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历史现象和结论,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应付”观念左右,历史这一科在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时考试也没有体现足够的能力要求,造成刚上高中的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完整,没有形成一般的历史认识和理论常识,历史思维能力水平较低。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上存在被动性的特点,学习习惯较差,更多地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学为主,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结果是“学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这也是造成“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搞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的客观原因,在客观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因素,针对出现的“脱节”现象,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的“应付”观念,需要得到改善。虽然初中历史在中考中不是重要的科目,但是这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传统的“应付”教学观念,对历史这门学科也要一视同仁,打好历史学习的基础,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二)比较初高中教材内容,找出衔接点

高一新生入学后,在心理以及环境的适应上都会有一个过渡期,因此,要想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老师首先要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信心。在讲课时,首先要从学生了解的知识中找切入口,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可以从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同学的知识储量,使初中的知识基础与高一新教材的知识理顺衔接,达到线索明晰,以避免高中讲重复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学生的特殊情况,要多在这方面进行引导。以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初高中历史出现“脱节”现象,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有适应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三)联系实际,选择恰当教学方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由于“应付”的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上都是以一种灌输、敷衍的态度来进行的,只是为了完成初中历史教学任务。而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高中学生思维活动逐渐走向成熟,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历史课程本身的特点而多样化,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学生在初中时养成的被动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习惯,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观点不轻易斥责或施加压力,而是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使同学们乐学、会学,并且学实、学活,改变学生轻视历史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从而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更好的衔接初高中历史。

(四)强化课程目标,加强学习方式指导

新课程目标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历史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初高中要求程度不一样,但课程目标的设计都要简练、明确、具体,以便于学生快速捕捉到有效信息。初中属于较低层次的训练要求,因此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可以将课程目标打得牢实些,只需要掌握获得基本历史知识的能力,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而到了高中后,在同样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优化过程和讲究方法,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及其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的方法引导和总结;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宜空谈、唱高调,应避免走形式,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政治文明历程中《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为例》,初中学这部分内容可以从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差异性出发,而高中则应在初中的基础之上,由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差异性,发展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正确认知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初中历史知识相对比较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那种在老师带领下的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到高中有些学生还认为这种方法可行,结果知识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考试很受打击。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针对现行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从初中的被动记忆向高中自主探索转变,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变,向适应高中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转变。实现教是为了学、教服务于学、教落实到学,教师才能真正授之以渔,这样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避免“脱节”现象的出现。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广义上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方式,狭义上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各门课程,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我体验、理解和运用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指教师不把问题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通过教师启发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下面主要针对高中人民版的历史教科书展开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一、开展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1.搜集历史课题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

高中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搜集有关某一重要课题的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再把研究的结论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撰写下来。一般来讲,论文要有它的研究意义,要有明确的论点,分析及论证都要有依据,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学生自己的见解。

2.撰写有关历史题材的小型社会调查报告

学生围绕某一历史课题,组织开展走访或是实地调查等有意义的活动,将搜集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以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撰写出来。活动的进行不能盲目,组织者要事先选定调查的地方和对象,并做好各项记录,在此过程中,学生们或学生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辩论

组织辩论主要是针对某一个具有正反面的历史问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双方各持一个观点,以正规辩论赛的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教师不能任意的将课题视为辩论课题,被选中的辩题一定要具备可辨性和适中性,是学生都比较有兴趣或是比较重视的历史问题,但必须要求这一辩题不偏向于任何一方,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4.适当地采取试教法

试教法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给大家上课,从“学”转变为“教”,在“教”中学习,做到真正的“教”“学”相结合。历史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扮演自己的身份,把一些指定的历史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给其他学生。但是学生一定要重视每次的上课,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分析好教材,找齐所需资料等。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收获。

5.自办报刊,尝试编写历史性事件

在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了解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成为”一名编辑或是记者,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编写。学生不但可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也可以对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选取一个视角进行编辑。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也让学生明白掌握历史事件阶段性的重要性。

二、高中生在历史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高中生选取的历史研究课题的范围过于广泛

由于学生以往都是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其还是有些生疏,不能很快适应它。因此,学生在选择或制订课题时盲目不合理地选择了一些大范围的研究课题。一个较大范围的研究课题,由于它的文化范畴较为广泛,学生很难把握住它的教学方向,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资料有一定难度

历史具有过去性,历史学科不像那些物理学科,可以通过做实验来获取所需结果。历史研究性学习所需的资料很少有实物资料,一般都是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参考资料,影像资料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学生获取资料的方式只能是通过书本上的文字叙述或是图片资料,然后分析出与之有关的知识点来。

3.学生历史知识薄弱,无法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结构

由于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单纯用一方面的历史知识或是一个角度去解决一个课题,它不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进行整合分析,还需要学生从多个角度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都是不够丰富的,那么它的知识结构自然也是难以掌握了。

上一篇: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范文 下一篇:医疗救助项目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