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01 18:03:11

冷链物流体系

冷链物流体系篇1

[关键词] 农产品 冷链物流 问题及对策

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时间比较短,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本投入上都略显不足,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中心地位的凸显,使得在整个大物流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对于冷链物流体系而言,虽然只是物流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能有效的连接城乡的消费与生产,能使消费在时间上产生延迟,能较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冷链体系的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消费量举足轻重,所以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意义重大。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流程

按照一般冷链物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将冷链物流的整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以下几项活动:原材料获取、冷却、冷藏加工、冷藏运输、冷藏销售和消费,具体如下: 原材料基地、捕捞、种植、进口(采购、物流信息)初加工、屠宰、分割(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成品、深加工(流通加工、储存、运输、物流信息)配送中心(配送、物流信息)批发商、零售商(销售、物流信息)最终消费者

这种简单的流程设置能够非常简洁地表现出冷链物流过程的基本步骤,为冷链流程的分析提供了依据。从各个活动流程来看,冷链物流的过程比传统制造业的流程要复杂很多,而且每一个流程都还可以继续细分。我们从供应链层面上按照物流七大要素原则对冷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后以此为基础讨论存在的问题,并希望依托这个流程的分析找到主要问题所在及其应对措施。

二、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流通加工方面的问题

农产品冷加工良莠不齐。据估计单单食品加工方面,目前全国每年生鲜食品冷加工(慢冻、速冻、冷藏和冷保鲜) 量就达到800―1100万吨, 占生鲜食品总产量的2% 左右。其中冷冻、冷藏食品年生产量约350万吨, 年增长率达25%。但在冷加工品种、数量、质量、包装及管理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隐患。其一, 宏观管理失控致使行业管理混乱, 产品质量低下, 相关生产、运输、销售等的标准和法规的制定相对滞后。 其二, 产品质量无章可循, 品种单调, 重复现象严重。 其三, 销售条件欠缺。

2.储存方面的问题: 冷藏业的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

有资料表明, 目前全国冷库的实际利用率尚不足40%。在冷库建设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重视肉类低温冻结冷库的建设, 忽视果蔬高温保鲜冷库建设; 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 忽视产地加工生产性冷库建设; 重视大中型冷库发展及管理,忽视批发销售小冷库的发展及管理。

3.运输方面的问题

冷藏运输工具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在冷藏运输工具比较单一且发展不平衡, 冷藏运输能力明显不足。据统计, 目前全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货物约4000万吨, 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量约1000万吨, 而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总量的25%, 这些冷藏列车仅占全国总运营车辆的2%。公路调运易腐货物的规模、数量有限, 冷藏保温汽车总保有量仅近20000辆(其中冷藏汽车约占15%)。而全国水路运输易腐货物量更是不足, 约占每年总需调运量的1%, 即40万吨左右, 其中全国各型冷藏运输船仅200艘, 总容量仅为10万吨。冷藏运输设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比地面冷藏设施差, 作为农产品冷藏运输的先导环节的专用冷却站尚处空白。在各种运输方式上, 冷藏运输能力也很不协调, 各种冷藏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步骤等缺乏统筹规划, 宏观指导和微观支持的机制没有建立。冷藏农产品运输过程中浪费严重,物流成本占农产品成本比重过大。

4.销售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藏农产品的销售过于集中在超市和大卖场,生产厂商把许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超市和卖场里,导致冷藏农产品在这些超市和卖场里出现了供大于求,流通费用不断增加的局面。但小城镇和农村市场的冷藏设备配置发展较缓慢。且国产冷柜质量参差不齐, 性能不稳定, 造成冷链中断。 而进口冷柜价格又昂贵, 令商家却步。我国目前能耗少的冷柜产品也仅达欧盟的B、C级能耗水平。农产品冷藏柜设施运行服务队伍尚未走向专业代, 独立化。

5.农产品冷链中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信息设备的配备不够齐全,没有形成健全的信息网络,由于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造成冷链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只有提供少部分功能的类似于财务管理软件或者库存管理的软件;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更不用说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自己服务。只有个别企业拥有自己的生产系统或信息网站;缺乏信息平台,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之间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6.从总体上看我国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农产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农产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我国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给我国农产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农产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三、应对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

冷链物流系统的硬件规划内容包括厂房规划、储藏设备规划和运输设备规划等。因此,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提出冷藏链硬件发展规划,推进冷藏链设备的完善和提高,在冷冻冷藏方式和技术上要不断进行革新,加快先进技术引进的步伐,尽快普及各种冷藏保鲜新技术。国外冷冻藏物流之所以迅速发展,冷藏运输装备的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2.运输方面

随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和冷链运输市场的扩大,冷链运输所需的各式冷藏运输工具逐步增加,欠缺问题逐步解决,但是在各个环节衔接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成了运输中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并使保证各个节点衔接的顺滑。冷藏多式联运应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水路的联合运输网,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加大对装卸冷藏运输车辆的停时、中时的考核力度,严格冷藏运输车辆在途时间的考核标准,缩短冷藏运输的运达期限。

3.加强冷链信息建设

农产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1)在售后服务方面信息为农产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农产品可以追查到底。

(2)在运输方面上信息的沟通可通过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如 POS 技术、EDI 技术和 GPS 技术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做到上下游企业信息共享。

(3)采购和库存方面可通过计算机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

4.建立一体化冷链联盟体系

我国的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要建立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首先要建设一个规范的市场,用道德和法律的手段保证冷链物流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同时要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通过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立合作, 建成一个既符合国内需求, 又符合国际标准的由客户、运营商和投资者组成建立一体化冷链联盟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计划:《我国食品冷链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2]申作兰林德山:《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瓶颈的突破研究》[J]. 《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年第4期

[3]吕峰林勇毅:《我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冷链物流体系篇2

Abstract: About the product quality risk of fresh cold-chain logistic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product quality risk pre-warning system based on workflow technology and the quality risk pre-warning reasoning model based on Logistic regression with the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mplements different quality risk control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ources and level of ris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quality objectives of the fresh product ultimately.

关键词: 生鲜冷链物流;质量风险;风险预警

Key words: fresh cold-chain logistics;quality risk;risk pre-warning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9-0232-02

0 引言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冷链物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1],但长期以来我国生鲜产品“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严重制约冷链物流的安全快速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讲,要通过严格的风险预警体系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进行预警,以更好地实现生鲜产品质量风险控制,提升生鲜产品的质量。

目前,我国关于生鲜冷链物流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现状分析、模式建立与优化等。郝书池、毋庆刚等分别就中国的农产品、海产品等的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2][3][4]。周燕以冷链物流和质量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以过程为基础的冷链物流质量控制体系模式[5]。迄今为止,缺乏对企业冷链物流和质量风险预警进行融合的研究。因此需要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基于HACCP的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来源分析

对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进行危害分析(HA),鉴别冷链物流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风险因素,掌握产生风险的机理,基于HACCP的生鲜产品冷链物流风险来源分析见表 1。

2 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

2.1 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流程分析

根据HACCP中的风险来源分析,结合工作流技术和文献研究法构建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流程图如图1。

2.2 建立基于Logistic 回归的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风险预警推理模型

依据模型结果判定风险等级,若Pi=P(Ri)最大,则待评估质量单元的风险级别属于Ri。在实践中这个风险判别的结果能够针对生鲜冷链物流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预警,并且依据模型结果判定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等级,然后根据不同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避免生鲜冷链物流产品质量恶性事件的发生。

3 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该蔬菜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判别结果为“低”,目前该企业蔬菜种植地安全性状况需要改善,蔬菜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应急召回措施。

4 总结

冷链是一个过程,如果在冷链过程中任一环节出错都会引起质量风险产生,因此必须对冷链的整个过程进行质量风险预警,从而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我国生鲜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走与时俱进的冷链物流发展之路,逐渐缩短我国生鲜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徐宏峰,张言彩.冷链物流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J].生态经济,2012(5):141-142.

[2]郝书池.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前景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7):74-75.

[3]胡天石.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17.

[4]刘保政,汪定伟.冷链物品的优化储存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02-304.

[5]周燕.冷链物流质量控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徐建.航天焊接质量风险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07.

[7]HERRMANN A,HUBER F,BRAUNSTEIN C. Market-driven and Service Desig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ustomer Need,Quality Management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0,66:77-96.

冷链物流体系篇3

1两岸冷链物流的现状

1.1大陆冷链物流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陆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陆食品行业迅猛增长,冷链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的出台、法律法规的推动和市场舆论的监督,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运作逐步走向规范;专业化的冷库建设受到重视,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冷库发展较快;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开始发展,利用GPS定位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能迅速准确地记录和回传冷藏车厢体内的多点温度,实现冷藏运输温度监控,利用RFID进行全程物流的冷链监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也开始发展。2009年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201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大陆冷链物流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大陆的冷链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不多,绝大多数是从传统的冷藏运输商演变而来,并非真正的冷链物流企业。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大陆商用冷(藏)库面积700多万m2,冷冻(藏)能力500万吨;保温车约有4万辆,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在全国总运行铁路车辆331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目前,我国大陆每年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5%~30%,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4]。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陆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设备设施不足,冷链物流技术相对落后,损耗大、冷链物流成本高。

1.2台湾冷链物流的现状

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发展较大陆地区早,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能源与资源研究所的郭儒家认为,台湾冷链物流产业的兴起主要原因有:连锁销售体系的带动、食品流通形态的变革、专业分工低风险的需要、低温食品的普及成熟、都市化及人口集中、政府的积极推广等。在完成了早期基础设施建设后,台湾冷链物流行业致力于冷链物流的延伸服务及经营模式的深化。目前台湾有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的冷冻冷藏食品销售市场,其中已经有较大的十余座第三方低温物流中心,有500余辆低温配送车队,每年有超过60亿元(新台币)冷冻食品配送商机[5]。台湾冷链物流经营者总体可以归为四种类型:由制造商成立的物流中心、由货运业转型而成的物流中心、由零售商向上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及由传统进口、批发商整合成立的物流中心。相较于大陆冷链物流,台湾冷链物流具有如下优势:

(1)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有较强的冷链物流体系或冷链物流中心的规划能力,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融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实现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客户化。

(2)台湾的物流领域信息化较高,众多冷链物流企业都拥有比较完善的冷链物流业务信息系统,拥有庞大的物流系统开发和物流系统维护团队,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冷链物流全过程进行监控。

(3)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较领先,整个台湾岛所有必需的物品通过全岛后勤常、低温物流支援系统,均能在24小时内送达。

(4)台湾冷链物流企业拥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操作人员和冷链物流管理人才。

2两岸农产品贸易对两岸冷链物流合作的需求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两岸农业互利互补,增长加快,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深入,尤其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的推动下,台湾农产品加速登陆营销。农产品贸易是两岸合作中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特别是2005年以来,大陆方面不断出台惠及台湾农民及农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平稳、快速发展,有效地扩大了自台进口。目前,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两岸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表1)。据海关统计,2010年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2.47亿美元,比200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34.4%,增幅创5年来新高。2011年前6个月,大陆从台湾进口农产品1.7亿美元,同比增长57%,高出同期大陆农产品进口总体增幅近30个百分点。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农产品种类(按海关HS编码计算)已从2006年的381种增加到2010年的460种,增幅为20.7%;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的贸易企业从2006年的1040家增加到2010年的1195家,增幅为15%。两岸间的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将带来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必然带动两岸冷链物流企业的交往与合作。农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支持,温度控制较好的货品,其损耗率将过5%,而温度保持不好或中间出现脱节,则可能造成大批量食品的腐化变质。可见,冷链物流贯穿着整个食品运输过程,对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能否扩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冷链物流体系,全国约有90%以上的新鲜水果、蔬菜及其制品基本上处于没有冷链保证的条件下运销[7]。为了确保两岸农产品贸易更好更快发展,急需两岸冷链物流业界加强交流协调,构建两岸冷链物流体系。

3建构两岸冷链物流体系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

大陆冷链物流整体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对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但冷链物流市场广大,发展潜力巨大。台湾的现代冷链物流较大陆地区早10~20年,冷链物流技术水平高、研发能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管理先进、资金雄厚,且冷链物流经验丰富,有丰富的冷链物流人才。但由于经济衰退,台湾地区未来冷链物流的市场发展空间不大。两岸冷链物流业有较强的互补性,两岸冷链物流业应充分利用大陆冷链物流发展的机遇,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在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冷链物流市场中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3.1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模式

冷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整个供应链中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农产品的种植和采购、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费的全过程,涉及许多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损耗,防止农产品的变质和污染,农产品在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始终都应处于低温环境中,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失败,所以要求各个环节参与者应具有很高的组织协调性,以保证冷链运作的成功。大陆农业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与协调,农产品供应链上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因此,农产品供应链上的各方应共同配合,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冷链各环节的参与者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冷链物流网络,特别是建设冷链物流网络中的配送中心。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下游之间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形成高效的冷链物流运作模式,以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冷链物流运作的有效对接。

3.2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

台湾冷链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设备先进、冷链物流技术先进、物流服务信息化和客户化水平高,但台湾劳动力成本高、市场不断萎缩。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具备现成物流网络和物流基本环节的操作经验,拥有良好的地理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岸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共建冷链物流中心或物流园区、并购整合或合资入股以及建立冷链物流战略联盟等形式,整合两岸冷链物流资源,大陆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共享台湾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丰富的冷链物流管理经验,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分享大陆的冷链物流市场份额,降低冷链物流成本,规避风险,从而形成两岸优势互补,实现两岸冷链物流业的双赢。

3.3建设冷链物流信息平台

两岸共建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链物流全程实施监控管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使两岸供应链信息在冷链上快速准确的传递,对各种农产品的冷链仓储、运输和销售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对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及全程温度监控,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准确有效的管理,提升冷链物流物流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依靠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食品源产地信息追溯系统、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食品运输与存储信息追溯系统,使得同一销售单位的农产品,在产品形态变化、物权转移、管理环节变化过程中,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存储、产品可召回[8]。

3.4共同研发冷链物流技术

冷链物流技术作为一项涉及食品安全、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低温系统工程技术,是在食品加工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台湾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低温作业等物流技术上有较丰富的研发经验,大陆有规模较大的高校和研究所,拥有大量的冷链物流技术研发资源,两岸冷链物流企业、高校及研究所可以联合开发冷链物流技术,推进两岸冷链物流各环节的技术创新,共同研制各种速冷、保鲜、冷藏冷冻设备,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冷藏库和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适合农户使用的微型冷库、农产品气调库;共同开发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险技术,共同研发冷藏技术,尤其是自动化冷库技术,研发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推广全程温度监控设备。

3.5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人才

冷链物流的运作管理具有科学、技术和安全的专业特性,涉及多门类学科知识,如:物流供应链、食品学、冷冻工艺学、制冷技术、机械技术等[10]。两岸可以共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通过两岸高校、冷链物流企业的产学合作,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开设冷链物流方向及相关课程,培养冷链物流所需的相关生物、食品和制冷技术知识,培训各种农产品的质量监控标准。两岸高校与冷链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建设冷链物流实训基地、编制技能培训资料,既可以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培养冷链物流的技能型人才,又可以对冷链物流企业人员进行在职培训,提高冷链物流操作技术。

4结语

冷链物流体系篇4

关键词:医药冷链物流 产业共生 医药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医疗改革方案和基本药物制度的深入执行,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成为医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医药冷链物流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用药安全,也直接影响了医药及相关产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新医疗改革的持续有效推进[1]。由于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当前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实际发展状况,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为例,依据产业共生的原理,探求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对策。

一、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分析

生物领域是共生理论最初的发源地。共生理论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依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赖,最后形成一种多赢的共生关系的现象。经过后期的演变,共生理论逐步拓展到社会、经济等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产业共生理论体系,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产业共生理论谋求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下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区域企业积聚体整体综合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医药冷链物流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三次产业均有所涉及,各产业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系统。产业共生理论能够将医药冷链物流涉及到的各个企业看成共生单元,通过理论分析能够清晰地理清各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很好地依据这些关系分析各企业之间的竞合互动关系[2]。将产业共生理论应用于分析医药冷链物流,可以对其共生结构产生清晰的认知,找出阻碍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原因,从而找出其发展对策。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本文将从医药冷链物流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其共生结构。

(一)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共生分析主要着眼于医药冷链物流个体、多个医药冷链物流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医药冷链物流所处的共生环境与模式。从产业共生的组成结构来看,微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单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企业中的主体部分,还包括医药冷链物流各环节中的医药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防疫站药房、卫生所药房等。共生环境主要是指医药冷链物流的整体生存环境,不仅包括冷链物流上下产业链的环境,还包括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而共生模式则是指医药冷链物流内外的联系方式,其主要表现方式包括各医药冷链物流各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竞争合作关系以及与各相关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

(二)中观层面

本文从整个医药冷链物流的总体生存环境的角度进行中观层面的共生分析。中观层面的共生模式表现在不同地理区域中的不同形态、不同进程的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基于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主要研究城镇医药冷链物流与乡村医药冷链物流构成的共生系统。

(三)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共生环境分析则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角度分析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中观层面的医药冷链物流的地域共生相比,宏观层面的共生环境研究则扩大至经济层面上有关联的各行各业,即表现在医药冷链物流内生的共生模式,主要是指在医药冷链物流的产业链上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及与之有广泛联系产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与制剂工业、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等产业之间的联系。

二、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仍显稚嫩,其功能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需要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

(一)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1.药品冷藏需求空间广阔

据统计,2014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产值已达到3.16万亿元,而江苏省2014年该产值达7053亿元,其中,医药产业产值3654.5亿元,占全国的1/7,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品中如生物制品、血液制品、所有疫苗、部分活菌制剂、部分眼用制剂、部分抗肿瘤药品等均需冷藏储存与流通,这给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2.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高度关注

物流产业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一直是江苏省政府关注的重点。2010年,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苏省药品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暂行)》,确保通过不断强化药品冷链管理来保障冷藏药品的质量。近年来江苏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不少政策,旨在鼓励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到冷链药品物流系统建设与运营管理中。

3.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

医药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它对基础设施投入、物流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管理的要求都很高[3]。目前江苏省缺乏医药冷链物流的龙头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装备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医药冷链物流高质量、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二)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共生问题分析

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其发展仍然存在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微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医药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设施、冷藏运输设备和冷库这三个方面。交通设施方面,江苏省属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拥挤堵塞,导致物流运输网络不畅。冷藏运输设备方面和冷库方面,冷藏车和冷库的数量不足以支撑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冷藏技术落后,低温冷库机器人的普及率较低,使得冷库仓储及配送作业效率低下。

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而高校相应的专业教育无法跟上物流行业的发展步伐。其中,医药冷链物流是物流行业领域中一项新兴的技术型产业,因此其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尤为明显。同时,高校在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还不够成熟,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需要。

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药品生产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药品冷库、医院药房等未能真正实现数据共享,导致冷藏药品信息数据的融合与共享无法实现,因而无法达到冷链运输的全程智能可追溯化,从而导致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无法从温度监控系统随时获知冷藏车和冷库的温度、湿度是否适宜,医药品冷链运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2.中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在中观层面主要是城市医药冷链物流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差异化过大。城市医药冷链物流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冷藏设备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基本能够保证医药品的冷藏效果。但是,农村医药冷链物流的设施、装备与交通状况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使得冷藏药品的运输时间大大延长,冷链断链情况次数增加[4]。这种城市―农村封闭式发展医药冷链物流的情形,直接导致医药冷链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的低下。

3.宏观层面问题

医药冷链物流与其他产业的断层现象。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其他产业的推动。首先,医药冷链物流的源头是制剂工业,也就是说在各类医药品制成之时就应该进入冷链过程中,因此制剂工业与冷链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式微也使得冷链中的冷藏设备的性能难以达到冷链物流管理的要求;最后,有关医药冷链物流的文化产业裹足不前,很少有人了解并且认同医药冷链物流。这些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之间的断层现象直接影响了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

存在区域壁垒。资源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资源的共享是实现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途径。但是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目前普遍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产业共生视角下江苏医药冷链物流的优化路径

基于产业共生视角,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要从不同的层面选择适合的优化路径,才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协调产业链内外部共生关系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医药冷链物流就是一个共生系统,主要是依靠协调产业内外部的共生关系来推动医药冷链物流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1.大力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对于江苏省的道路拥堵问题,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大力建设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的防堵塞能力。首先,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如大范围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和通信效率,让司机能随时随地得到交通信息;其次,在冷藏硬件配置上,应该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冷藏设备。但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装备利用效率,可以鼓励物流企业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同时应着力发展小批量、多品种的小编组机冷藏车以满足药品市场上小批量、多品种货源运输[5]。

2.注重物流专业人才教育

地方高校应该注重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讲授冷链物流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高校还可以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定向培养冷链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同时,医药冷链物流企业更要注重企业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强化其医药冷链物流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3.加强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一体化的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RFID、GPS等信息技术的推广程度,使得医药冷链物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对各种类型的冷藏车和冷库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控,实施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冷链医药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提高整个医药冷链物流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江苏省需要构建城市与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一体化的共生关系,不能再各自封闭式发展。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城市,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该致力于不断改变这种结构模式,加快改革步伐,改善农村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有选择性地在农村的交通便捷处兴建冷库与冷链设施,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冷链运输与配送。同时还要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互换平台,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

(三)改善与三次产业的联系和资源分配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要用系统的观点看待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与其他三次产业间的关系,而不能割裂其与三次产业之间的联系而孤立发展。同时,要理清、优化产业间的资源分配。

1.改善与三次产业间的联系

当前,江苏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中农村医药冷链物流与三次产业的断层现象较之城市医药冷链物流要更加严峻,主要是文化产业与医药冷链物流产业的断层现象导致鲜有人知道医药冷链物流这个专业名词,更遑论去了解、支持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个人和企业认识到医药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其次,对于制剂行业而言,能否完全实现全程冷链,则要依靠企业自身的管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察力度;最后,装备制造业则需要企业不断借鉴、研究发达国家医药冷链物流的技术并持续创新与实践,这样才能在硬件设施上支持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2.合理分配资源

江苏省内新兴产业对于资源分配的竞争尤为激烈,资源的分配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政府相关部门依照行业发展的速度和前景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同时,要促进相关行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共享,这将大大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年来江苏医药冷链物流行业虽然在持续不断地发展,但仍有隐患重重。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存在的,其拥有着广泛的内外部共生关系,从产业共生的视角看待这个行业,大力促进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内各个环节、与其他相关三次产业间乃至与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作用,开展彼此间良好的竞合关系,按照互惠共生的模式发展,是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产业共生视角的医药冷链物流研究新思路[J].管理观察,2015(27).

[2] 王玉霞.基于共生视角的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整合发展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16).

[3] 刘晓亮,王文铭.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1).

[4] 刘卫战,高福香.“运输”成药品冷链最大杀手[N].医药经济报,2013- 02- 04(5).

冷链物流体系篇5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既对流通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冷链物流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超过4000万吨,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11.5万辆,分别约为“十二五”初期的2.3倍和3.6倍。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冷链综合服务商转变。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冷链“不冷”、“断链”、交叉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系统指导,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一些已制定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部分领域标准规范仍然缺失,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标准规范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冷库为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出现过度竞争现象。三是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不足,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据主流。仓储、运输、订单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企业缺少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四是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冷链物流尚处在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创新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五是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实现商业化普及。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一些先进组织形式和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六是行业有效监管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无法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使用等情况的全方位有效监管。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问: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了哪些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答:《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8方面具体意见:一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现行冷链物流各类标准,率先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二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统筹规划,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建设完善停靠接卸冷链设施。三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支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四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提高冷链基础设施等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强核心技术工艺、装备等的自主研发。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取缔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鼓励第三方C构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开展认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息共享和记录应用。七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冷链物流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分级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此外,《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问:《意见》有哪些突出特点?

冷链物流体系篇6

Abstract: Hainan Island is located in China's southernmost end, and its sunny is enough throughout the year, has plenty of rain, which is known as "natural greenhouse", and is a golden pl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ha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one-third of GDP of Hainan, tropical agriculture is one of Hainan's pillar industries. However, due to the low propor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rough the circulation of cold cha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melon and fruit are still circulating at room temperature, cold chain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is seriously inadequate, resulting in great losses of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circulation process.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for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extremely necessary and timely. In this paper, solutions and measures to solv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for Hain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prop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old chain logistics of Hainan's trop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关键词: 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物流系统

Key words: Hainan;agricultural products;cold chain logistics;transport;logistics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008-02

1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念

1.1 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泛指水果、蔬菜、肉类等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和性能的一项系统工程。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由预冷处理、低温环境加工、保鲜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藏销售等方面构成。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农产品生产、采收、保鲜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经济和技术性等各个要素,并协调好各要素间的关系,以确保易腐、生鲜农产品在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保值增值。

1.2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我国冷链物流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偏低。欧、美、加、日等发达国家肉禽冷链流通率已经达到100%,蔬菜、水果冷链流通率也达95%以上,而我国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在常温下流通,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果蔬就有8000万吨腐烂,占果蔬总产量的20%~40%,浪费总资金达800亿人民币,高居世界榜首。国内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0.3%,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

1.3 冷链物流的分类(按温度分)

1.3.1 高温冷链物流或冷藏链需要将产品温度控制在0℃~6℃之间,如蔬菜、水果、新鲜牛奶、冷鲜肉等。

1.3.2 低温冷链物流或冷冻链需要将产品温度控制在-18℃~

-20℃,如冷冻肉类;速冻食品,如速冻水饺、速冻面点;冰激凌等。

1.4 从供应链角度分析,影响冷链物流发展的技术因素

①采购环节——绿色养殖、栽培技术和有害物质检测技术,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

②产地加工环节——真空预冷技术、冰温预冷技术,延缓农产品质量下降下降速度,延长保鲜期;

③储藏环节——自动化冷库、气调冷库、多温冷库等技术,有效延长储存保鲜期;

④运输环节——冷藏集装箱、铁路冷藏车、冷藏运输车等技术,实现“门对门”服务;

⑤销售环节——保鲜柜、展示柜等技术,保证系统终端消费者得到合格的、高质量的农产品;

⑥信息控制环节——GPS、GIS、EDI、条形码、MIS、温湿度红外遥感技术,实现全程控制。

1.5 冷链物流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

以荔枝为例:

产品采收—清洗(杀菌)—选果(分级)—包装—预冷—装箱—入库—冷藏—装车—运输—销地冷藏—销售

1.6 构成冷链物流的子系统

①农产品采收与采后处理:种植基地的农产品采收、采后处理及使用的化学物品选用、分拣设备、农产品预冷处理操作;

②冷链运输子系统:将农产品从发货方送到收货方,涉及的环节有各类冷藏容器和运输车辆,如:冷藏汽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铁路冷藏车等;

③冷链仓储子系统:冷链商品的储存、保管,涉及的环节有各类冷藏库、冷藏柜、冻结柜;

④冷链装卸搬运子系统:冷链商品在物流节点上的装卸搬运;涉及的环节有冷藏库;

⑤冷链包装加工子系统:冷链商品的包装、加工,涉及的环节有冷藏库、冷却冻结和速冻装置;

⑥冷链配送子系统:运输支线上的选、配、送货,涉及的环节有冷藏车、集装箱;

⑦冷链信息子系统: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各子系统间的高度衔接和配合,涉及的环节有条形码、RFID技术、GPS、GIS、温湿度红外遥感、MIS、DSS等,现代物流管理中考虑与物联网技术结合。

2冷链物流在海南热带农产品中的发展现状

2.1 发展现状据有关统计显示,海南省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海南冷链物流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显不足;从农产品种植基地到批发市场,新鲜果蔬通常未能做到预冷处理;运输多采用棉被、塑料苫盖等“土保温”方法,技术装备落后;初级加工和分拣区没有低温环境;储藏方式和消费方式原始;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出现中断现象非常普遍,且管理控制难度大;冷冻产品的装车、装船大多是在露天操作而未按照国际食品标准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物流各个环节信息传递不畅,使库存、装卸、运输等缺乏透明度,造成冷冻冷藏产品在配送、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风险及成本增加;由于冷冻冷藏运输效率低,生鲜冷冻品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产品成本的70%。

2.2 存在的问题

2.2.1 完整独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形海南农产品收购商大多是一些个人或企业,临时委托一些个体户或者部分功能型物流企业来进行农产品运输。后者缺乏的冷藏保鲜意识,亦没有必要的冷藏设备,故在对外销售的过程中,采取冷链物流的农产品所占比例极低,造成了大量的浪费,物流成本增加。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缺乏核心企业,海南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合理的物流体系,小企业各自为战,冷链物流发展滞后。

2.2.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由于农产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农产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增加了农业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

2.2.3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含量低冷链设备设施的缺乏,使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压力很大,无法为易腐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2.2.4 农产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在初级农产品供应链上,既缺乏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农业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发展与推动。

2.2.5 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标准缺位由于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以保证易腐的农产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我国的冷链系统的实施还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因此在运营与监管上亟待提高。

2.2.6 冷链物流配套不协调、布局不合理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我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

2.2.7 冷链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难以配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有其规律性,冷链物流必须与其配套才能有所发展,目前的冷链物流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增加了物流环节(节点),每增加一个环节(节点)成本就加大,风险也加大。

2.2.8 冷链物流与农产品信息不对称我国冷链物流主要使用冷藏冷冻运输车,货物信息不畅通导致冷藏冷冻运输车经常在货物停车场等货源,往往是有车找不到货,有货找不到车,浪费了汽车资源,使用成本加大。这也是第三方冷链物流难以介入的主要原因。

2.2.9 政府多头管理,缺乏系统的有效协调和规划农业厅、商务厅等政府部门多头管理,均从自己分管权限出发,缺乏系统观、全局观的考虑,在多方面有相当的局限性,使企业和行业从业人员感到困惑。也未发挥海南的教学、人力、经济等资源优势。

3以供应链理念,构建和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

3.1 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3.1.1 物流系统庞大复杂、系统建设投资大由于以保证农产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系统,与一般货物的常温物流系统相比较,具有系统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更大,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宽广、参加的人众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3.1.2 时效性高,要求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农产品具有时效性,海南农产品的反季节销售在每年的11月-4月份具有市场优势,但是仍时有滞销,要求冷链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科学生产运作。

3.1.3 高成本性,要求进行科学的生产规划与物流运营管理为了确保生鲜果蔬等在流通各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条件下,必须安装温控设备,使用冷藏车或低温仓库,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农产品冷链物流运作的能耗成本要比其他物流系统成本偏高,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农产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3.1.4 参加人员多,知识技能广而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冷链设备使用、管理、维修知识、物流管理知识、农产品加工知识、供应链管理知识、信息系统应用管理知识、现代企业管理等知识技能,冷链物流系统的良好运营,更需要技术经营复合型人才。

3.2 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发展思考

3.2.1 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科研和管理政府部门划拨适量经费,专项加强农产品物流学术研究,及时出台各项相关扶持政策,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3.2.2 积极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培育农产品冷链市场的良性发展。用新理念、新机制、新手段,加大农产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帮扶小企业快速提升,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的完善,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3.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地方的各种扶持基金和专项资金,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配套综合运输网络,改造与完善仓储配送设施,改造现有农产品交易市场设施条件,积极推进和开展各类农产品保鲜技术与专用装备的推广与普及,加大热带农产品保鲜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力度,提高热带农产品预冷处理、保鲜加工与包装技术。

3.2.4 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及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以物流服务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营销企业为服务对象,建设集即时询价、网上交易、信息、物流服务、质量追溯为一体的农产品行业信息交易与供应链管理系统,嵌入海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之中,有效地引导农户、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系统与物联网的结合,提升海南农产品增值效益,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3.2.5 构建国际农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发挥背靠大陆面向东盟的滩头地位和经贸桥梁作用,通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动我省与东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特别是果蔬产品的贸易合作,建设东南亚各国的果蔬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交易平台和物流运作中心,同时,推动温带水果出口东盟各国的贸易及物流业务。

3.2.6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协调方式扶持、规范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发展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热带农产品深加工、物流技术领域的技改补助、先进设备引进和贷款贴息。对名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物流服务商,给予宣传、表彰和物质奖励。

3.2.7 加大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保证海南冷链物流的顺利发展职业学院、高校要利用机遇,抓紧调整专业结构和物流专业的知识结构,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加快冷链物流技术人才的培养,如企业在职人员短训班、校企合作人才培训班、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快本土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以解决农产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等冷链物流人才缺乏和知识结构欠缺的矛盾。专业院校可以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适当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计划。

参考文献:

[1]李玉凤等.海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1年5月.

[2]吴敏.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出路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3]韩宇红.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6).

冷链物流体系篇7

关键词:冷链物流 食品安全 体系完善

一、冷链物流的定义及特点

冷链物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今社会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冷链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要求冷链物流能满足物流市场需求。冷链的萌芽阶段源于19世纪冷冻机的发明,直到有了电冰箱,各种各样的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和消费者家中。20世纪30年代左右,食品冷链体系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初步建立。20世纪40年代,在二战期间欧洲的冷链体系被击垮,但战后又很快重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相当广泛。如农产品、冰淇淋和奶制品、药品等。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 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易腐生鲜物品的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增值,这就决定了它和其他物流系统有所区别,冷链物流具有复杂性、、协调性与高成本性的特点。

二、冷链物流中的问题剖析

1.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着,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2. 运作成本高

由于冷链物流对设备、技术的高要求,造成冷链物流的成本较高。而在我国物流总体成本偏高、利润偏低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对进入冷链物流领域并没有太多兴趣。以蔬菜运输为例,蔬菜运销大户并非不知道冷链物流可大大提高蔬菜品质,但现状就是成本影响使用。新鲜蔬菜的低温物流从技术保证方面看是可以实现的,主要的症结在冷链物流的成本以及市场的准入问题。实现冷藏链物流就意味着成本增加,如用冷藏车从新疆运输20吨葡萄运费约4~5万元,而采用冷库预冷、用包裹棉被的普通车运输,只需1.5万元。

3.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陈旧落后

中国冷链设施装备状况如下:(1)汽车冷藏车辆: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 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为2%~3%。(2)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 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稍缺乏。(3)冷库容量: 目前中国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且利用率不高。大多数相关的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成本高、效益差。

三、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

1.统筹规划多方协调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冷链物流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制定国家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根据目前中国冷链物流的特点,只有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才能将我国冷链物流方方面面都一同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而推动我国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2.科技推动冷链发展

冷链产业要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科技二字。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我国冷连物流跨越式发展。从科技上推动冷链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第一,继续加强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改造,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第二,鼓励GPS、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承运人、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的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等单位联结起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监控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全社会整体运输效率;三是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改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

3.拓展市场业务

物流企业一方面要提供新的附加业务,扩大业务范围;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为客户提供独家的、或者至少是特别的服务内容。如今的物流服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包装、配送、仓储或者寄存等常规服务,由常规服务延伸而出的增值服务正在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从国外来看,物流增值服务已在整个物流行业全面展开。今后的五至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物流行业将重新洗牌,增值服务也将成为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冷链物流企业应与大型食品加工、餐饮和连锁销售公司密切合作,充当国际国内知名公司的储运中心和地区供应基地,拓展和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与客户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提高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生,冷藏链食品的链条断在哪里[N],中国消费报,2004-04 -20(20)

[2]刘阳威,刘烨,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研究[J],中国储运,2005(03):48-49

[3]谢晶,陈立伟,上海市新鲜蔬菜流通的现状分析[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5(03):346-348

冷链物流体系篇8

(一)信息系统分散,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

目前,仅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在冷链物流管理中全程应用了先进的一体化低温控制系统。众多企业在冷链加工车间和库房能够进行很严格的温度检测控制,却无法在冷链全程中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监管。且每个冷链合作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都是独立的,合作部门与企业间的信息无法进行实时传输,导致食品冷链物流实时监控性差。这导致冷链物流管理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对问题食品进行追溯,加大了食品冷链相关企业的安全隐患。

(二)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冷链物流协调性弱

食品冷链的时效性要求将冷链物流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打造成动态的一体化系统。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中小冷链合作企业缺乏配套的冷藏物流设备和现代的冷链物流技术,无法实现标准化管理规范和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导致食品冷链物流整体协调性较差。

(三)冷链流通比例低下,食品货损率高起

我国食品冷链流通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物流途中耗损严重,直接导致零售终端价格昂贵。根据近几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国农产品仅有15%进入冷链物流中,其中果蔬的流通腐蚀率高居第一位,达20%-30%,水产品位居第二位,达到15%,肉类也达到了12%。与中国相比,发达国家食品损耗率要低得多,农副产品的流通损耗率普遍为5%-6%左右。

二、食品冷链物流环节对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

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全程一体化的需求,催化了对新型物流技术应用的管理需求,其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巨大效应最引人关注。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缩写为“IOT”,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并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可使物与物之间具有通信功能,进行快捷的信息交换、传输和自动识别。物联网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产值将是互联网的30倍,其创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万亿级。物联网从技术和产业的角度,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面临的许多问题,满足食品冷链物流不同环节的管理需求:

(一)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均衡生产的需求

由于无法对整条食品冷链物流加工环节进行全程跟踪和识别,不能及时获得补货信息,导致加工产品数量不准确,难以有序控制进行均衡生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辅助定单生产,实现流水线均衡生产,定量完成食品加工任务。

(二)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智能调度的需求

传统的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多依赖运输司机对运输路线和冷藏食品的人工控制,难以做到全程跟踪管理和实时监控。通过物联网技术的电子标签和接收装置,可实现运输环节全程可视化监控。同时,可利用物联网采集的数据计算行车路线,进行多种路线和联运方式的综合调度,实现食品冷链物流运输高效管理环境下的智能调度。

(三)食品冷链物流配送环节协同管理的需求

利用物联网技术先进的信息定位系统,能考虑到实时交通路况,使得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管理与信息管理形成协同效应,在不同交通路况下,以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式完成配送工作,实现配送路径的最大优化。

(四)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低库存成本管理的需求

传统仓储管理模式,效率低,耗时长,人工失误率高,容易造成仓储货损。物联网FRID技术能自动识读产品标签,完成库存盘点,同步传输至数据中心,快捷高效地管理库存数量,降低食品冷链物流库存成本。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能提高供应商库存管理效率,还能有效识别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智能化库存成本管理,提升食品冷链物流库存管理水平。

三、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势分析

食品冷链物联网技术运用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食品冷链物流感知层主要是感知设备的配置和运用,比如:核心传感技术二维码技术、RFID技术等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食品冷链物流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各种通讯技术将感知层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与传输。食品冷链物流应用层则是针对食品冷链行业通过之前感知层和网络层的资源整合,提出实现冷链食品行业的解决方案。通过以上三层次的共同作用,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优势有:

(一)物联网技术有助于食品冷链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食品冷链物流营运时产生的信息量非常巨大,且食品冷链物流系统对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较高,高效的信息流动是整个冷链物流系统运作的基础。传统的食品冷链信息系统存在数据格式不统一、各子系统不兼容、信息孤岛等信息不协同现象。为解决多个冷链物流子系统协同运作的问题,信息标准化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关键方法之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领域的应用,通过食品冷链企业内部各职能管理部门间信息互通、高效传送和企业外部与上下游厂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整个冷链物流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共享和融合的信息标准化,保障整个食品冷链物流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二)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高食品冷链物流信息反馈效率

冷链食品的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储藏与流通时间、温度和产品的耐藏性,冷链食品流通时间的有效管理,直接决定了冷链物流系统运营的效益。通过广泛在食品冷链企业中应用物联网感知层RFID技术,可实现对冷链食品的唯一标识,保障冷链食品信息在加工、运输、配送、仓储和销售环节涉及的众多冷链企业中无障碍流转。例如,物联网传感器技术融合多种类型的感知节点,实现物体信息及其所处环境信息的动态感知。冷链物联网移动GIS技术可以观测冷链食品的运动轨迹,实现实时温度监测,并监管冷链企业冷链中断等问题。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实现了对感知商品的大批量信息采集,替代了手工录入的繁琐,提高了冷链物流系统营运效率。因此,采用新型物联网技术后能帮助冷链食品物流信息的反馈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三)物联网技术有助于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的服务水平

传统食品冷链物流服务仅仅是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目标,缺乏物流服务方式创新,无法提供个性化和智能化物流服务。物联网三层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个性化智能物流服务解决方案。物联网感知层识别技术(RFID)能够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便利化,确保基础性食品冷链物流服务的有效实施。物联网网络层数据处理与传输技术,在冷链物流上下游实体中快速反映客户的服务需求和期望,能准确、及时调整物流计划,实现物流服务能力的最佳匹配,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冷链物流优质增值服务。物联网应用层技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内物流作业、物流过程和物流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满足客户的订单生产、销售频率等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物流流程需要同客户服务需求无缝对接,实现整个冷链系统的高度组织协调性。

四、食品冷链物流主要环节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研究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的业务流程和物流环节的广泛应用,实现了食品冷链物流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

(一)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采购环节中的应用

通过在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中广泛使用电子标签和FRID读写器,能优化食品冷链物流的采购方案,确保冷链食品的精准化采购水平。首先,通过对所有冷链食品原料粘贴电子标签,让每个标签含有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产品电子代码的缩写)规则的商品信息。当买方输出食品原料采购订单前,通过FRID读写器对采购食品原料进行电子标签识别,就可以获得有关采购食品的所有信息,还能获悉采购食品原料在整个冷链物流中的流转情况和变化信息,为优化采购方案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同时,数据还能帮助买方掌握食品原料准确的消耗量,精准制定合适的采购时间、采购周期和采购数量。此外,物联网技术还确保卖方所供给食品原料的数量、质量和品类符合要求,并极大缩短食品原料检测时间。这不仅使采购作业更加科学,而且节约采购时间和资源,降低食品冷链企业采购成本。

(二)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生产环节中的应用

当带有电子标签的食品原料进入冷链物流生产环节时,生产工序流水线上的读写器装置就会对其进行识别,并将每道工序的具体信息数据写入电子标签,最终产成品的电子标签会集合所有的加工信息。这些数据上传到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了解自身产能、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制定精准的生产周期而提供基础信息保障。在日常生产管理活动中,物联网技术能帮助生产企业准确获知生产订单的执行情况,进行生产进度跟踪与控制,监督产成品质量完成状况。这不仅优化生产流程,为交货期预测提供决策支持,还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参考,提升食品冷链物流生产企业的生产力。

(三)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仓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能大大缩短仓储作业时间,同时提高冷藏食品的库存精确度。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仓库出入口处,安装有读写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主动对通过出入口带有电子标签的货物进行扫描,将货物信息传输到物流仓储后台管理系统,实现物品出入库控制智能化。缩短出入库流程消耗时间的同时,避免人工操作的繁杂业务,使出入库作业更加便捷、准确、快速。通过在仓库的每个区域安装位置读写器,能帮助仓储管理人员迅速、精确地进行储位货物定位。当仓库进行货物盘点时,仓储工作人员仅需通过手持式读写器进行仓储货物扫描,货物信息将自动传输到仓储管理数据系统,繁重的货物清点工作变得便利、高效和精确。

(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冷链物流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运输方案,实现了智能化、可视化运输管理,降低了全程冷链物流运输成本。通过给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轮船和飞机安装无线通讯装置、GPS装置、RFID读写器、传感器等相关设备,冷链物流运输信息系统能自动接收和核查运输车辆信息。利用GIS和E-Map信息系统,运输部门能为每笔运输订单制定精确车辆数量和最优行驶路线,保证运输货物能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降低冷链运输能源的损耗和排放。在运输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能提高货物分拣和通关时间。通过运输车辆GPS装置、RFID读写器、传感器和无线传输技术的结合,食品冷链企业信息系统可实现运输信息快速传递,对车辆位移状况和运送货物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在线可视”,即货物在整个运输路线中的实时信息都可以读取得到全程可视化物流。

上一篇:冷链物流的基本含义范文 下一篇:工厂交通安全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