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4-03-30 16:51:04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1

一、地图类试题

地图类试题是近年常出题型,它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在反映事物所处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直观、简明的特征。历史地图主要是战争形势图、布局图、疆域图、分布图、交通路线图、经济分布图等。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表示人类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是对历史现象的动态反映,其所提供的信息即地图语言包括疆域的变化、都城的迁移、行政区划的改变、地名的变化、河道的变迁等。

1.战争形势型试题

【题型特点】此类试题以战争发展路线为材料,设计新情境,考查战争的背景(时代主题)、过程及影响等。

【解题思路】抓住战争的核心知识点,如战争的进展空间变化、主要战场、主要战役地点和攻占城市等,首先判断出是哪一场战争,下面就好办了。

【备考对策】一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战争形势示意图,如《太平天国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渡江示意图》等,熟悉战争的路线、重大战役地点和重要城市。二是与熟悉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如两次鸦片战争、武昌起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地图。

2.行政区划型试题

【题型特点】题干表现为某一朝代局部或者全部行政区划图(即疆域图),考查这一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特点,或判断出时间段。

【解题思路】抓住地图上呈现的典型特征。

【备考对策】第一,熟悉掌握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形象称之为“斑马式”);唐朝前期是道—府(州)—县,后期是道—节度使—府(州)—县制。第二,熟悉行政区划图和朝代疆域图。如《西周分封示意图》,《历史地图册》各朝代的疆域图及《罗马扩张示意图》等。第三,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历史地图比喻为一个蕴藏丰富资源的宝库,图例无疑就是一把打开宝库的钥匙。只有先熟练掌握图例,读起地图才会得心应手。

二、语言表述类试题

1.准确空间型试题

【试题特点】在题干中会出现狭小地域的名字,如城市的名字,空间表述明显、准确。

【解题思路】抓住地域名词,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可准确做出判断。

【备考对策】熟悉重要的城市、河流山川,对其有准确的空间认识。

2.模糊空间型试题

【试题特点】本类试题对于空间的表述,没有准确空间式试题表述精确,一般叙述为大致范围,如“江淮一带”、“华北地区”、“蜀地”、“西北”等。

【解题思路】抓住这些局部地域范围,联系所学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做出正确判断。

【备考策略】注意区域历史的学习,也就是分地域复习。在复习中,把历史知识按地理区域划分、归纳和整理,从而把这一地区的地理、政治和历史结合起来综合认识。首先,依据历史的发展特征,把中国和世界分为几个区域。然后按区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和问题。再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重要区域有江淮、华北、东北、陕甘、云贵川、两广(珠江流域)等。

【例1】(2008年北京文综)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WB]B.郑国渠

C.灵渠[DW]D.芍陂

【解析】由题干“三国时蜀相诸葛亮”一句可知,此水利工程应在当时蜀国境内,四个选项中只有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所以应选A。

3.纵向发展型试题

【试题特点】题干中地域不变、时间在变,固定空间在纵向发展,探寻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题思路】明晰题干涉及的指定时间段内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线索,抓住历史阶段特征就抓住了答案。

【备考对策】注意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变化特点及其主要原因。

【例2】(2010年江苏历史卷)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解析】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棉纺织厂数的增长,即表明棉纺业发展迅速。结合时间可知此现象出现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故此题选B。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2

区域定位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区域位置的要求越来越高,区域图的比例尺有逐渐放大的趋势。如20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5~6题(图1),此题组以经纬度及河流形态,对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进行考查,如果不能准确地判读4地的区域位置,就很难调用当地农业地理特征知识分析其主要经济作物类型。为使学生能越过这一门槛,平时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等训练,把“建立空间概念”作为学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意识,紧紧抓住区域地图这一龙头。可通过以下途径落实地理位置,强化空间定位能力。

1.强化空间位置记忆,解决“在哪里”的问题

初涉区域时,可让学生通过填图方式掌握重要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所在的空间位置。同时教师也可多布置描摹各个区域的轮廓,注上能够判断其分布的关键性经纬度,并把各种重要的地理事物(地形、气候、河流等)具体分布落实在区域图上,使其空间分布更加明晰。到一定阶段,教师可让学生默画区域轮廓简图,并标注经纬度及区域中重要地理事物,通过绘制区域轮廓简图及经纬度,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空间记忆。

2.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

对世界区域而言,首先要重点构建如图2(8纵4横)的地球表面经纬网络图。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世界地图上,用红颜色的笔画经纬网格并定“点”,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将这些重要的经纬线与其穿过各大洲重要的地形区、气候区和大洋的位置对应。对中国区域而言,重点要构建如图3的经纬网络图抓住典型地形区进行记忆,经常让学生在空白中国政区轮廓图上默画出10条经纬线、重要山脉(共16座,可用粗直线代替)及重要地形区,也可让学生绘于空白纸(图略)。通过这些方式反复交替进行训练,可使学生明确各地形区及山脉所在的经纬度范围。如中国东北平原大致位于40°N以北,120°E以东;云贵高原大致位于100°E~110°E之间,27°N以南;江南丘陵大致位110°E以东,30°N以南等。只要学生能记住各区域的大致经纬度位置,就能基本判断所给区域大概在哪里及主要地形。

3.精选高考试题及各地区模拟试题,强化区域地图定位训练

经典试题代表着高考试题的走向,能全面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的能力。在高三复习中每节课前3~5分钟,教师可选取历年高考和各地区模拟题中涉及的区域地图1~2幅进行区域定位训练,让学生说图,即让学生把定位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从而教师可适时指导或纠正学生区域定位方法。通过这种经常性的定位训练,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学会区域综合分析

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多且繁杂,在复习教学中应特别把握好复习的“度”。即掌握区域内自然环境中各大要素特征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经济特征,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形成区域地理特征分析模型(图4)。要求学生能根据试题中的区域地图或表格等提供的信息提炼出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尤其地形和气候)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分析区域内部自然要素之间、人文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在区域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形成解题能力。通过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掌握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也可避免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区域地理知识。如图5的岛国日本,其分析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通过对区域地图中经纬度或轮廓的判读,确定区域位置,结合所学知识,或对区域地图中提供的等高线、水系特征(流向、形状、流程等)等的判读,获取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通过区域图中提供的经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结合气候分布一般规律,或根据提供的降水和气温柱状图等判断图示区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3)在前面了解的区域地形、气候特征及其分布的基础上,从而推断该区域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

(4)通过对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了解,进一步推断工农业生产特点及交通、人口、城市分布等人文地理要素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条件等。

三、狠抓区域主干知识,构建区域答题模式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3

第一、删除

1.考试性质

2017年语文科《大纲》删去2016年《大纲》中考试性质的相关内容。2016年大纲中的相关内容是“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此部分文字阐释了高考的性质,在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删去此部分文字,将此部分内容调到总则中,内容更加简洁,更突显了语文大纲的学科性。

2.写作部分

①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加下划线的文字为变化部分,下同)

删去此条,不是淡化正确书写现代汉语规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将此条放在具体的评分细则中更恰当。如此,更加符合大纲本身的纲领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7年大纲在此部分新增了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具体要求。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关现象和问题,并予以归纳整合。

增加此部分内容,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表述更加科学具体,考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2.现代文阅读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部分内容,明确了考试选材的范围和平时学习的具体目标、内容。对照往年的高考试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此条新增加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师生尤其是高三师生的重视,应在平时拓展训练范围,熟悉各类论述文本的相关内容。

分析综合C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增加此条,将更加体现对论述类文本考查的科学性、学科性。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条,符合阅读实际,引导师生从字词句段篇入手,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有利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分析综合 C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如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增加此内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作者的感情倾向和理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诗文阅读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此项内容的增加,将近年来高考中已经出现的古文化知识考试题在《大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强化了此考点的地位,凸显了《大纲》的科学性、全面性。

第三、改动

1.“考核目标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改为“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如此改动,更加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的扎实进行。

2.“考试范围与要求”部分

2017年《大纲》将2016年中的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范围与要求。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分为阅读和表达两个部分。”

此项内容变化较大,明确了“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学生从两道选考题中选择1道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的变化。这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处修改,要求更加明确,与语文试题考查内容一致。体现了《大纲》的科学性。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将“基本”“主要”删去,表述更加准确,对命题者来说,更具灵活性操作性。

鉴赏评价 D

2017年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16年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此处的改动,表述内容更加简洁具体准确,将此前表述较为虚实的考试内容落实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

综述部分

2017年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016年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分析综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此处改动,凸显了实用类文本的特性,即“真实性”“实用性”,体现了考纲的科学性准确性,如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改为“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引导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评价文本内容的含义、价值和意义。

4.古诗文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筛选文中的信息

此处改动,更加科学准确,符合高考实际。

5.写作

发展等级――深刻

2017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16年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此处改动,凸显了考纲的科学性,符合事物客观实际。

第四、调整

1.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此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简洁。

2.语言文字应用

表达应用 E

2017年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6年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此处的调整,层次更加清晰,更加凸显了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这一特性。

综上所述,2017年语文高考大纲凸显学科性、科学性、准确性、具体性,更加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语文复习备考。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4

一、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1)有哪些人物形象评价?(2)提出了哪些主张?(3)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方法: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寻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人物刻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多样描写的特色与表达效果;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 (1)对传记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从文章结构角度说和从文章内容上讲

(2)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3)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4)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5)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描写技法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修辞手法有引用、比喻等等。

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探究试题)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

三、探究

1.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题方法: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2.探究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答题方法:解答这类探究题,应对文本内容作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形成比较合理的观点。组织答案时一般宜用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先明确概述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小结重申。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5

论文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企业税收;企业经营

近些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税收体制改革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势下,现有的税收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改革力度,以完成与国际的接轨。然而,对于税收体制改革来说,当今的社会环境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改革的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增加了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改革的要求却变得越来越高,无形中又增加了改革的压力。就现实情况下,税收改制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性问题,如重复征税、偷税漏税等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妥善解决税收改制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税收制度,我国于2012年1月1日起开始在部分地区或行业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将营业税逐步改为增值税。在现实中,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收产生了深刻影响,加强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基于此,本文从基本概述与具体影响两个角度,对相关问题作了如下的分析与探讨。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的基本概述

在1994年,我国对税法进行了新调整,对劳务征收营业税,而对货物征收增值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这种调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完善了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定,也规范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还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因此,在税制改革史上,这项调整被公认为是一次成功的调整,被成功地载入了改革史册。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变革,这种调整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例如,有的营业税纳税人在外采货物过程中会产生增值税,而有的增值税纳税人在外购劳务的过程中又会产生营业税。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纳税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缴纳增值税或营业税的问题。在实际中,这种重复征税的问题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在有些情况下还会造成纳税秩序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与此同时,这种现象还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延缓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可见,及时划清营业税与增值税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必要的。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这种现实,我国明显加快了税收体制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在近三年内,这种步伐比以往跨越的更大、更坚实。例如,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于2011年11月16日联合印发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文件的形式对税收制定进行了新一轮的规范与调整。在以上文件当中,详细地规定了营业税改增值税问题。而且,还明确提出要在上海首先进行试点。具体内容如下:在现有13%与17%两档增值税率的基础上,新增设两档低税率,分别为6%与11%。其中,对部分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采用6%的税率;而对于交通运输业,则采用11%的税率。试点半年多来,总体成果还是比较显著的。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营业税改增值税是可行的。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分析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营业税改增值税,会对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性质上分,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既有显性影响,也有隐性影响。对于企业而言,不管是哪种性质的影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实现税收方面的完美过渡。总体而言,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架构与企业税负两个方面。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经营架构的影响

在2012年3月24日举办的“中国经济五十人论坛会”上,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明确指出,在企业经营架构的问题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起初的预定方案是将制造业与服务业都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但是这套预案最终并没有实现,服务业仍然归属于营业税的范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与分税制的牵制有着直接的关联。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变迁与发展,1994年税制改革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而且凸显的程度越来越高。如果继续采用这套税制方案,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显而易见,它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税负,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近些年,我国服务业之所以未能成功转型,与营业税的限制有关。受此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推出了“结构性减税”政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营业税改增值税是该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政策优势以及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对于企业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收到制造业税负与服务业税负同时降低的效果,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长期以来,我国税收出现了“营业税过高而增值税过低”的怪圈。受此影响,有许多企业故意地将服务项目纳入到增值税范围。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税收秩序,而且有悖于税收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企业原有的经营架构必然会受到影响,需要企业对经营架构做出新的调整。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在对上海部分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开展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当中,新增加了6%与11%两档低税率。这项政策调整,对某些行业具有特殊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减轻它们的整体税负。但是对于其它一些具体行业,其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实践观察。

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对于物流行业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一项有利于自身的改革。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电子商务是物流业的必备要求,而电子商务属于服务业的范畴,需要缴纳营业税。这样,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税收的税率与额度都会得到大幅度地降低。其次,营业额大而增值额小,是物流行业的一项显著特点。基于该项特点,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物流行业的纳税额会大幅度下降,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再次,通常情况下,物流行业需要较高的运行成本作支撑,无论是储存仓库,还是运行车辆,都需要付出一笔数额不菲的资金。而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有大部分成本会划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畴,所以降低税负也是该项改制的必然结果。

从企业运营模式的角度看,不同性质的企业,会有程度不等的税收负担。例如,对于外部采购较大的企业来说,它们的税负会相对较轻一些;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它们的税负则会相对较重一些,因为它们容易受到抵扣的限制和影响。再者,即使是同一性质的企业,如果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税负情况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建立初期,企业需要引进大量的器材与设备,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它们有诸多可以抵扣的内容,这样它们的总体税负就会降低。相反,当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会相对减弱,而可抵扣的内容也会相对较少,这样它们的总体税负则会提高。

自从试点开始以后,上海股市发生了重大变动,东方航空、强生控股、大众交通等企业的股票行情要明显好于其它企业。由此可见,对于这些类型的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其好处大于坏处。当然,有些专家学者也指出,这种市场反应可能是暂时的,我们很难保证这种局面一直会持续下去。因为,这些企业的体量大而利润率低,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其影响要取决于具体税率情况,所以不能片面地对其影响下定结论。其实,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将上海交通运输业作为首个试点项目,会极大地减轻其航运业的税负。众所周知,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航运业一直都是这个金融中心的短板。根据“木桶理论”,这个短板会成为上海发展的绊脚石。在航运业税收方面,我国与外国存在明显区别。在我国,航运业的税负较重,要缴纳印花税、车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诸多税种。而在国外,有些国家只对航运企业征收一定的吨位税与登记费。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航运企业选择在海外注册的原因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营业税改增值税可以吸引我国航运企业的“入籍”。

三、从短期试点看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在2009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以后,此次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是我国税收制度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就改革初衷而言,旨在完善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与税收体系。很显然,这次调整可以有效避免营业税与增值税重复征税问题的发生。因此,要想振兴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调整我国现行的经济结构,丰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充分发挥税制改革的作用,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这也是本次试点工作的最大收获。

在试点税改方案当中,有两项调整比较明显:一是将货物运输服务与装卸搬运服务的3%的营业税调整为11%的增值税;二是将物流的配套服务5%的营业税调整为6%的增值税。很显然,调整后的税率明显提高了。一项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在试点以后,上海大部分物流企业都认为自身的税负增加了。而官方统计数据也显示,物流企业的实际增值税负担率由1.3%提高到4.2%,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而一些物流配套服务企业的税负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但是它们通常可以通过内部调控来消耗。而与此不同,货物运输服务企业与装卸搬运服务企业的税负增加幅度更大,而且还无法通过内部消化的方式来处理。更有甚者,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以后,路桥费、人力成本等不再计入运输企业成本的抵扣范围。而在运输企业成本当中,这部分成本的比重高达35%。受此影响,运输企业的税负出现了成倍增长的现象。总之,营业税改增值税将不利于大型运输企业的减负,而有利于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减负。

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看,它们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点从温州老板跑路事件中就有所体现。尽管原有的税收政策带有明显的优惠性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不足以解决它们的资金问题。在本次试点当中,提出对年销售额在500万以下的企业征收3%的增值税。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对微型企业来说,这项新政策具有很强的动力。然而,在实际中,这些企业的一些行为,如自开发票等,会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税制改革的效果。

四、结语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6

教师说题即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阐述对某一试题的理解和把握。说题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对题目的理解。本文以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文综第36题为例进行说题尝试。

图1是世界某区域图,图2是图1中方框内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3是区域内两地日平均日照时数统计图,图4是区域内科罗拉多大峡谷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比较图1中A、B两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6分)。

(2)分析西雅图和丹佛两地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异及原因(8分)。

(3)说出图2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其有利的区位条件(10分)。

(4)图1中K处是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请选择下列两个问题中的一个进行探究(6分)。(若两个问题都作答,按问题一赋分)

问题一:大峡谷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根据材料信息说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主要成因。

问题二:某人在考察日记中对科罗拉多大峡谷有如下记载:“峡谷岩壁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依据。”材料中哪一信息能验证他的观点?如要进一步验证其观点的科学性,你认为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绍兴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测文综第36题为一道典型的区域综合题,即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原理和规律,该题地理学科特色非常明显。基于近几年浙江卷的基本特点,以浙江卷文综第36题为参照物,谈谈对该题的认识。

一、从试题背景角度看

1.与近两年浙江卷命题特色吻合度高

区域综合题已经成为浙江卷第36题的稳定模式。2009年高考考查北欧,2010年高考考查南美洲北部,2011年考查北美洲,2012年考查澳大利亚西部。综合题一般要求回归学科本质,将高中地理学到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最终落实到具体区域中。该题以北美洲西部为空间背景,将河流水文、日照时数、农业区位、地表形态等知识融入其中。

2.符合《考试说明》对区域地理的要求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的两句话“掌握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的主要地理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是区域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该题涉及的纯记忆内容很少,主要考查考生是否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3.区域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以区域发展为主题命制高考题能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有机地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应用地理融合,深入考查学生分析、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及能力,考查对区域发展中环境问题的认识及逻辑思维过程,强调学以致用,突出考查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在高考命题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强化。

二、从考查内容角度看

1.基础知识

第(1)小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比较,需要根据该区域的位置(纬度、海陆)、地形、气候、植被等特征进行分析;第(2)小题考查日照时数的比较,需要根据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降水等特征进行分析;第(3)小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该区域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市场、技术等);第(4)小题考查各种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质作用、农业区位均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四个小题均强调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综合性都非常强。

2.基本技能

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第(1)小题侧重考查描述地理事象的能力,第(2)小题侧重考查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第(3)、(4)小题侧重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36题全方位考查了地理高考要求的四项能力,且层层递进、浑然一体,“能力立意”的特色非常明显。该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语言,涵盖了区域图、等值线图、坐标统计图和景观图,类型多样,结论均能从图表信息中推导出来,地理特色非常鲜明。

3.过程与方法

考生在正确解答该题时,必然经历以下思维过程: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归纳,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等思维过程;提出必要的论据、梳理正确逻辑、运用科学语言、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思维过程。该题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第(4)小题还渗透了探究学习思想,关注考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考查考生的科学素养,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从应对策略角度看

1.答题分析

考生在解答该题的主要问题有:①概念不清,混淆了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日照时数和日照强度、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类型;②信息不明,解题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未能有效提取,如A、B两河分别位于落基山脉两侧、旧金山位于沿海。

2.解题策略

第(1)小题:河流的水文特征需要从流量、水位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流速等方面描述。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流域内的干湿状况等;水位的季节变化取决于补给形式;结冰期取决于最冷月平均气温;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人类活动,而植被状况又由气候等因素决定;流速取决于地形坡度。

第(2)小题:日照时数主要受纬度(昼长)、海拔高度、天气状况等因素影响。从材料中可以获取到西雅图降水天气比丹佛多、纬度比丹佛高、海拔比丹佛低等信息。

第(3)小题:图2区域位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农业区位分析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科技、装备等)。

第(4)小题:大峡谷的成因各不相同,东非大裂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成,挪威峡湾由冰川侵蚀而成,长江三峡主要由流水侵蚀而成。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科罗拉多河开山劈道底部穿越等信息表明,科罗拉多大峡谷是由沉积岩形成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而成。沉积岩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岩层的构造、古生物化石等为“书页中的文字”。

2.教学策略

重视必修Ⅲ的复习。必修Ⅲ是学生在了解地理环境的组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将地理原理应用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修Ⅲ提供了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在素材选择上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对发展学生生存能力有启示和帮助,充分渗透新课程理念。这样,必修Ⅲ必然会成为高考命题的中心,也理应成为高考复习的重头戏,教师可把必修Ⅲ的复习作为二轮复习。

注重归纳常规答题思路。文科综合考试的时间一般都比较紧张,如果考生没有现成的思维模式,其解答时间远远不够。如描述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沼泽成因、影响航天基地选址因素、防御洪涝灾害的措施等。

把握区域地理教学的度。区域地理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抓住区域的主要地理特征,将地理原理和规律应用到具体区域中,不能过多地纠缠于细枝末节。如学习“中亚”围绕“干旱”这一主要特征做文章构建思维模式,学习“日本”针对“岛国”这一主要特点构建思维模式。

四、从试题命制角度看

1.科学性

该题的思维严谨,没有知识性错误;选取的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参考答案思路清晰,得分点全面详实。第(2)小题参考答案中“空气较稀薄”主要影响日照强度,而不是日照时数。

2.规范性

设问中的比较、分析、说出等行为动词考生易于理解;参考答案语言平实,不带个人色彩;四个小题的能力有层次性,依次考查描述、阐释、探讨、论证地理事物的能力;图像采用Word绘制,清晰美观,基本无干扰信息。第(4)小题“大峡谷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语前缺少修饰语,致使大多数考生的理解与命题者有差异。大多数考生的理解为“科罗拉多大峡谷”,而命题者的意图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大峡谷”。

3.适用性

该题主要用于高考模拟,符合近几年浙江卷的命题特点,全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该题难度适中,有很好的区分度。

4.创新性

该题将多种图表融于一体,在有限的题量中考查了更多的基本技能;所有问题的答案均能从题目信息中推导出,反映新课程改革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第(4)小题涉及探究学习,更为该题增色不少。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7

关键词:重组知识;专题复习;应试技巧

一、认真研读考纲和《考试说明》,明确目标,把握方向

《考试说明》是高考地理复习的依据。教师应依据它落实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并研究高考试题、高考样题,从宏观上了解文综地理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不仅能开阔我们的教学思路和解题思维,而且能帮助我们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有用信息、应用信息、准确描述地理事物和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等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

二、紧扣学科知识主干,重组知识,拓展内容

不同于一轮复习的细化知识点,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教材的框架体系,加强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应以主干知识为主线,以知识交汇点为纽带,将分散的知识点连成串、形成网,把高中地理融为一体,前后贯通,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深入的理解。

例如:地球运动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与之相关的试题设计中往往涉及季节判断的信息,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日出日落的方位等;二轮复习时,可将这些知识与气候、水文、工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开发等联系起来,如,气候类型中的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等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水文环境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水位等)、地下水位、北印度洋的洋流运动方向等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此外,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如,水能、风能的开发利用等也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在复习中,如果将这些与季节变化相关的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发生,推理出同时可能还有哪些现象发生,在解题中就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

三、专题复习,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为了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尝试结合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方式以及我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突破教材框架,将专题分为两大类进行复习。

第一类专题:地理图表系统。包括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景观图、日照图等专题。地理图像(图表)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此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围绕地图展开,学会读图和用图,能读取图表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并与相关知识点联系分析;其次,还应十分注重图图转换、图文互换训练,变换角度,学会从各类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处理以解决试题中所呈现的地理事项或地理问题。

第二类专题: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包括特征描述类、地理事物判断类、原因分析类、比较类、对策措施类、辩证评价类、意义作用类等专题。综合题是高考中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在文综试卷中地理综合题占有极大的比例,因而很好地完成地理综合题在地理高考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类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以区域为载体,将区域信息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在理解试题题意的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各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四、总结答题方法和模式,提升应试技巧

考生要想在高考考场上取得较好成绩,除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外,还必须尽量减少失误,因此,在二轮复习时,应注重解题技巧的讲解和归纳,提高学生的应试信心。

1.图表的解读,注重正确的读图步骤:①读图名,图名代表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②读图例,图例是重要的已知条件。③读经纬度、海陆轮廓、河流流向、山脉走向、重要地名等来确定地理位置和判定区域特征。④坐标图要读横坐标、纵坐标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用坐标图表示某一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则要注意在某一时间节点或特定空间位置上的突变。⑤等值线图要注重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和数值的变化规律。

2.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对那些地理科目薄弱的同学而言,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尤为重要,因为这些题目的答案毕竟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或选择范围。选择题的解题技法很多,较常见的有“排除法”“推导法”“图解法”“逆推法”等。在实际解题的过程中,技法往往因题而异,但都必须注意几点:①细读题干信息,并圈出关键词。②提取图表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③以信息联想相关知识。

3.非选择题的解答规律:纵观近几年高考文综试卷地理非选择题的考查,仍以地理区域作为信息的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信息提取以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因此,对于地理区域可按“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模式进行复习和掌握。“在哪里”――必须先根据题干、图名、经纬度、山河、重要地名等地理事物进行区域定位;“有什么”――即区域特征,自然地理特征(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等)和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和城市、工业和农业、交通等)的特点;“为什么”――即影响因素和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怎么办”――分析和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试述现代物流的特征篇8

关键词: 高考地理试题 区域地理 复习

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近年来高考试题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等。如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卷Ⅰ第36题、卷Ⅱ第36题,广东单科高考第33题,北京文综高考卷第36题,安徽文综高考卷第33题等。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复习中应以高考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指导,重视对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中。下面我谈谈在区域地理复习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突出区域定位,建立空间概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注记(如湖泊、河流等)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在解答试题中,区域定位往往是解开试题的第一道门槛,在此前提下再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重要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为使学生越过这个门槛,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运用地图,“认识”区域。通过读、填、绘图训练,把地理知识落实在相应图形,努力做到“心中有地图”。训练中要注意区域定位训练。

1.经纬网定位。

经纬网是人们为了确定地理事物而创设的一个球面坐标体系,通过经纬网能十分准确地确定地理区域的位置,从而为正确解题打下扎实的基础。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经纬度都记牢,因此掌握几条关键的经纬线和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再由此推出大致的地理位置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1)经线:根据东西半球的界线20°W、160°E就可确定是东半球(亚、非、欧、大洋洲)还是西半球(南、北美洲),除此以外,还需掌握其它几条较具代表性的经线,如0°经线、30°E、60°E、90°E、120°E、150°E、180°、150°W、120°W、90°W、60°W、30°W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30°E:穿过欧洲中部、非洲东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东侧)、莫斯科(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主要的气候有苔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2)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30°N、60°N、30°S纬线通过的地形区、国家(行政区)、河流、海洋、城市等地理事物。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维多利亚湖、马来群岛、亚马逊平原;主要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3)主要区域、国家的经纬度范围:如南亚大致在60°E―90°E附近、10°N―30°N附近,中亚大致在50°E―80°E附近、40°N―50°N附近,日本大致在130°E―145°E附近、30°N―45°N附近,等等。

(4)重要(特殊)地理事物的经纬度:如北京(40°N,116°E)、巴拿马运河(10°N,80°W)、非洲的控制性经纬线(20°E、0)、秦岭(32°N―34°N附近)。

2.轮廓定位。

包括海陆、行政区、地形区等形状特点来确定相应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的行政区域,海陆轮廓、地形单元的形状千差万别,各有特色,对各种类型的轮廓进行对比分析,找出重要轮廓的鲜明特点就能快速、有效地判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轮廓定位既可以根据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特征,又可以根据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如山脉、河流、交通线、行政区划界线、海岸线等分布状况)和点状地理事物的相关位置(如城市、矿产、山峰等)分析定位。根据轮廓形状判断区域时首先要识别各种行政轮廓,侧重识别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轮廓和世界主要国家轮廓,其次要识别海陆轮廓,主要指大洲、大洋的轮廓,对一些著名的湖泊(如五大湖、贝加尔湖、里海等)、海峡、河流、山脉等也要关注。

3.特征定位。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文字资料、图例、注记等进行区域定位。

二、理清复习思路,构建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复习有规律可循,即通常所说的“地理八股”。区域地理特征往往从自然地理特征到人文地理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综合。掌握知识的层次、脉络及相互关系,绘出知识系统图或列出系统联系表,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日本:

三、突出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

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基础。区域地理涉及的内容繁杂,区域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区域特征首先要抓住影响区域的主导因素,归纳出区域最具特色的特征。如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大陆内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高寒的气候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特征,海拔高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欧洲西部地区,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位于温带大陆西部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气候南北对称分布是非洲最突出的区域特征,赤道横贯大陆中部,气压带、风带在非洲大陆南北对称分布是形成这一特征的主导因素。其次要理清知识头绪,抓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是地理学科学习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复习中要弄清每一个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区域特征形成的前因后果,形成有利于记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的知识网络:

又如复习西亚和北非,有两条主线:①纬度位置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气候特点(高温干旱)农业生产特点(畜牧业和灌溉农业);②自然资源(石油)石油生产石油运输线路。

一个具体地区形成了其区域特征,而不同的区域之间其特征存在着差异性或相似性。两个不同区域间其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一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区域对比”是目前高考能力考查的一种重要模式。对比分析、抓区域差异还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与效果,进一步巩固各区域的区域特征。区域比较的着眼点是区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植被上,也表现在对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影响上。在复习时进行区域对比应注重以下方面。

1.轮廓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智利和越南,非洲和南美洲,巴西和印度,英吉利海峡和马六甲海峡。

2.地表形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南美洲地形和北美洲地形。

3.气候特征及自然带相似区域的比较。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比较,中亚与撒哈拉沙漠气候的比较。

4.区域综合特征相似区域的比较。如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日本与英国的比较等。

5.相邻区域的比较。如日本与蒙古气候的比较。

6.特殊线路连接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亚欧大陆桥东西桥头堡的比较。西气东输起点与终点的比较。

7.区域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个区域的比较。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比较,西欧与北非的比较等。

四、运用高中地理原理,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从近年的地理高考题可以看出,区域地理所占比重较大,但区域地理主要是作为命题背景和切入口,对于地理事实往往要求利用高中地理的原理加以解释和分析。因此在区域地理复习中首先要在具体的区域地图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例如,用南亚季风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南亚西南季风进退对南亚农业的影响。因此,在复习东南亚地理位置时,一定要结合板块知识,巩固东南亚火山、地震、滑坡、海啸多发的原因。用风带、气压带的高中地理知识,解释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南部分布广泛的原因等。其次要注重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与高中地理原理之间的有效结合,整合高初中地理知识,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如西北地区的整合。

1.区域定位。

由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大部分在40°N以北和120°E以西),得出西北地区为我国内陆地区。

2.区域特征。

3.区域问题及其原因、危害分析。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在“干旱”的环境下,加上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很容易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再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4.国土整治措施。

根据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以“人地协调”为核心,以“因地制宜”为原则等提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

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会对西北地区的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问题等有全面认识,既能掌握西北地区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又能培养和训练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区域发展

发现区域发展问题、提出区域发展对策是研究区域地理的目的,也是近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区域问题,如南美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北方草原区的草场退化沙化、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等。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这是决定区域地理考题得分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人口、地形、气候、河流、铁路干线、自然资源等知识的基础上,要会分析典型地区如新疆、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沿海四个工业基地、台湾等区域的区域发展问题及发展策略等。如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六、精选练习,加强解题训练

在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所选题目应该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题目的答案准确,表述规范。训练时要以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为样本,一要通过实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原理;二要深刻体会命题意图和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对错误进行诊断和纠正;三要注重审题、信息获取及解读、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规范答题等解题方法训练。

如(2007北京卷36题)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状况。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原因。

(3)简述导致塔里木河流域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原因。

(4)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在既定区域微观图背景下的综合考查,区域识别的难度不大,较为关注区域特征的描述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利用题目提供的地理要素进行设题,解读区域图中显性和隐性信息进行解题,成为高考36题的基本思路。在分析问题的思路上着力,在描述问题的质量上着眼,关注学习细节和思维品质。

第(1)问:受地形的影响形成山地降水,本题根据图中等值线规律及降水量图例的显示特征,容易对区域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进行整体描述(自天山山脉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2)问:说明河流特征和原因,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区域内的河流,很明显是内流区河流特征的描述,河流特征包括水系、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类型描述),河流短小(长度属于水系特征),流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属于水文特征),有结冰期(水文特征)。然后对河流特征的成因进行逐一分析,形成一一对应,回归区域特征。

第(3)问:突出人类活动与环境不和谐的一面,荒漠化是西北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其成因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过樵、过垦、过牧,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荒漠化产生的人类原因。

第(4)问:说明图中城市分布特点,首先在图中找到城市的位置,然后观察其分布特点,不难回答城市是沿河或铁路分布的。概括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实质上是对教材知识的迁移,注意表述的全面性。

上一篇:危化品专项整治行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集体经济发展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