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2-23 16:15:01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1

关键词:复杂网络,社区结构,Laplace图谱,Kernighan-Lin算法,GN算法

 

1引言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网络系统,如人际关系网、合作网、交通运输网、计算机网等。网络模型是描述这些复杂系统的最有效模型。通过对现实系统网络模型的研究,人们发现许多现实系统的网络模型是介于完全规则和完全随机之间的。由于这种网络是真实复杂系统的拓扑抽象因此它被称为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是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除具备小世界[1]、无标度[2]等重要特性外,还拥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即社区结构特性[3]。也就是说,整个网络是由若干个“群(group)”或“团(cluster)”构成的。每个群内部的节点之间的连接相对非常紧密,但是各个群之间的连接相对来说却比较稀疏。如图1所示。图中的网络包含三个社团,分别对应图中三个圆圈包围的部分。在这些社团内部,节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而社团之间的联系就稀疏的多。

在大型复杂网络中进行社区搜寻或发现社区,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社会网络中的社区代表根据兴趣或背景而形成的真实的社会团体;引文网络中的社区代表针对同一主题的相关论文;万维网中的社区就是讨论相关主题的若干网站而生物化学网络或者电子电路网络中的社区则可能是某一类功能单元。发现这些网络中的社区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加有效地理解和开发这些网络。

图1 一个小型的具有社团结构性质的网络

网络社团结构的研究起源于社团学,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期刊网。它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图形分割和社会学中的分级聚类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GN算法,关于复杂网络中的社区发现算法已有很多,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执行效率、使用范围等方面差别较大。本文着重叙述了三种典型的复杂网络社区识别算法,Kernighan-Lin 算法、Laplace图特征值的谱二分法和GN算法,并对此三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和比较。

2典型的网络社区识别算法

(1) Kernighan-Lin 算法

Kernighan-Lin算法是一种试探优化法[4]。它是一种利用贪婪算法将复杂网络划分为两个社团的二分法。该算法引入增益值P,并将P定义两个社团内部的边数减去连接两个社团之间的边数,然后再寻找使 P值最大的划分方法。整个算法可描述如下:

首先,将网络中的节点随机地划分为已知大小的两个社团。在此基础上,考虑所有可能的节点对,其中每个节点对的节点分别来自两个社团。对每个节点对,计算如果交换这两个节点可能得到的P的增益ΔP=P交换后-P交换前,然后交换最大的ΔP对应的节点对,同时记录交换以后的 P值。规定每个节点只能交换一次。重复这个交换过程,直到某个社团内所有的节点都被交换一次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节点对交换的过程中,P值并不一定是单调增加的。不过,即使某一步的交换会使P值有所下降,仍然可能在其后的步骤中出现一个更大的P值。当交换完毕后,便找到上述交换过程中所记录的最大的P值。这时对应的社团结构就认为是该网络实际的社团结构。

(2)基于Laplace图特征值的谱二分法

该算法利用网络结构的Laplace矩阵中不为零的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和同一个社区内的节点对应的元素近似值相等的原理对网络社区进行划分。该算法过程如下:

设图G是一个具有n个节点的无向图,G的Laplace矩阵L是一个n×n的对称矩阵。L的对角线元素Lii是节点i的度,非对角线元素Lij表示节点i和节点j的连接关系,当节点i和节点j之间有边连接时,则 Lij = -1,否则为Lij = 0。容易验证,L的每一行的和以及每一列的和均为0,因而,向量I=(1,1,l……1)'是L相应于特征值0的特征向量。

如果图G可以被分解成g个互不重叠、互不相连的子图Gk,则其Laplace矩阵L就是一个分成g块的对角矩阵块,每个对角矩阵块就是相应的分支子图的Laplace矩阵。显然,此时L存在g个与特征值0对应的特征向量v(k),k=1,2,,gGN算法,当节点i属于该社团时,vi(k)=1,否则vi(k)=0。

如果图G可以被分解成g个子图,但子图之间存在少量连接时,其相应的Laplace矩阵L就不再是一个分成g块的对角阵。此时,对应0这个特征值就只有一个特征向量I。但是,在0的附近还有g-1个比零稍大的特征值,并且这g-1个特征值相应的特征向量可以近似地看成上述特征向量v(k)的线性组合。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找到Laplace矩阵中比零稍大的那些特征值,并且对其特征向量进行线性组合,就可以近似的得到这些子图[5]。

考虑一个例子,即将图G分割成2个子图。由于对称矩阵的任意两个2个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相互正交,因此Laplace矩阵L的任意对应于非零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均正交于向量I=(1,1,l……1)',从而所有非零特征值的特征向量必须具有正分量和负分量。如果图G可以分解为2个子图使得这2个子图之间仅存在很少的连接,则必存在一个特征向量,其特征值近似于0;该特征向量的正分量对应于一个子图,负分量对应于另一个子图。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最小非零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根据特征值元素的正负将一个网络分解成2个社区,该方法称为谱二分法[6-7]期刊网。

(3) GN算法

GN算法是一种分裂方法[8]。其基本思想是不断的从网络中移除介数最大的边。边介数定义为网络中经过每条边的最短路径的数目。具体算法如下:

①计算网络中所有边的介数。

②移除介数最高的边。

③重新计算所有受影响的边的介数。

④重复步骤②,直到每个节点就是一个退化社团为止。

3三种算法的对比分析

从上述三种算法的过程来看,Laplace图特征值谱二分法,Kernighan-Lin算法和GN算法计算简洁,都易于程序实现。Kernighan-Lin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相对于与其他两种算法较小些,但该算法对网络中社区划分的准确度不高,适用于小规模网络社区划分。而Laplace图特征值谱二分法和GN算法则适合于较大网络的社区划分。其中,Laplace图特征值谱二分法仅适用于由2个社团组成的大网络结构GN算法,其时间复杂度比GN算法要大些。而GN算法在对网络社区进行划分时必须事先知道网络中存在的社团个数,如表1所示。

总之,三种社区划分算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所要划分的网络特点,选择单独一种算法或综合多种算法对网络进行划分,以使划分结果更接近于网络社区实际状况。

表1 三种社区划分算法比较

 

算法名称

时间

复杂度

优点

缺点

Kernighan-

Lin算法

O(n2)

计算简单,易于划分

准确度不高,且必须事先知道网络中社团规模大小,适用于小规模网络

Laplace图特征值谱二分法

O(n3)

计算简单,易于程序实现

仅适用于由2个社团组成的网络结构,时间复杂度较大

GN算法

O(m2n)

考虑网络全局,划分社区准确度较高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2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网络规划与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发现这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一些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方面的问题。

1.1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重理论,只讨论技术要点而缺乏知识点之间的串联。目前市面上的网络规划与设计类教材的主要内容都大同小异。这些理论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构成教学主线,但学生学习后往往难以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这体现在学生学习了各个单独的知识点后只能应付考试,当教师给出一个企业网络的实际需求,学生却难以独立完成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及实施。这实际并没有达到期望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直观,缺乏案例教学。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按照计算机网络这类理论课程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讲解网络设计方法的时候只讲授知识点本身,很少把知识点置于一个实际网络设计过程当中去讨论。这使得理论教学不够直观,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只见树木,不见树林”,难以实际运用课堂所学的内容。

1.2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网络规划与设计相关课程的实验需要组建成规模的网络实验室,能支持如局域联网实验(VLAN、802.1Q、Trunk技术、STP技术、三层路由等);广域路由实验(多种路由协议配置、ACL控制列表、QoS设置、NAT技术、组播技术等);IPv6实验。而受实验室建设经费限制,很多实验室只能有部分实验可以开展,而且还难以满足每位学生都动手操作实践。学生很难对理论教学阶段所学的各种关键网络技术进行实际验证并进行进一步的自主学习。有些学校采用了一些教学辅助软件进行实验类教学,而这类辅助软件通常只能对某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进行验证,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些较为复杂的扩展实验。这也限制了实验课的灵活度和效果。

2基于PPDIOO模型的案例教学方法

根据上一节分析,在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变得非常有必要。作者尝试采用了一种基于PPDIOO模型[1,5]的案例教学方法[2,3]。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培训的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该方法的合理运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另外,我们所采用的PPDIOO模型提供了计算机网络的六个生命周期服务,即包括:准备阶段(P)、规划阶段(P)、设计阶段(D)、实施阶段(I)、运行阶段(O)、优化阶段(O)。整个PPDIOO模型通常用于支持和评估网络的发展。模型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定义了成功部署和维护计算机网络所需完成的关键工作和技术要点。各阶段关系如图1所示。作者选取的Case-CompanyNetwork案例是一个大型的汽车制造企业需要组建新的分支机构网络以及升级总部核心网络例子,由作者带领学生规划、设计和实施整个网络的构建和升级。选择这个例子的原因是它能够满足案例选择的三点考虑,且基本能够把网络规划与设计的各种关键技术都涵盖进去。按照PPDIOO模型,该案例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和主要的子案例如下。

2.1准备阶段(P)该阶段主要完成:①收集Case-CompanyNetwork需要实现的业务目标(如:有哪些网络新业务需要部署,需要对以前的哪些网络部分进行升级);②评估新增应用和网络技术的经费预算(如:作者拟订一份Cisco网络设备及价格的清单,要求学生初步指定一个能够满足Case-CompanyNetwork业务需求的最节约的设备选型和经费预估)。准备阶段通常是在公司发出征求建议书(RFP)或征求报价书(RFQ)之前完成的。RFP和RFQ描述对新网络的需求,包括关于Case-CompanyNetwork采购和应用网络技术所使用的程序的信息。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撰写RFP和RFQ两个文档。

2.2规划阶段(P)该阶段主要包括:①根据Case-CompanyNetwork的网络目标、设施和其他因素初步确定网络需求。作者发给学生一份详细的关于Case-CompanyNetwork对各种网络功能需求及业务需求的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提炼出最重要的需求信息。②对Case-CompanyNetwork现有网络的基础架构和网络环境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支持新的网络应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针对Case-CompanyNetwork的总部核心网络的升级考虑的。学生在这一阶段需要撰写一份详细的关于Case-CompanyNetwork的需求报告。

2.3设计阶段(D)学生根据规划阶段中制定的需求报告进行Case-CompanyNetwork的初步设计。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考虑到的注意事项包括:网络的可用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管理便利性。另外作为更高的要求,网络设计需足够灵活,以便未来网络有新需求时能够更改或增补。这阶段要求学生完成两个重要工作:①完成Case-CompanyNetwork在重新构建分支网络和升级总部核心网络后的新的网络拓扑图。这里,作者给出了一个Case-CompanyNetwork案例完整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②在多次修改和学生分组讨论之后,需要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设计书,即是能够满足网络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的综合详细设计书。

2.4实施阶段(I)教师收集并核查学生在设计阶段完成的网络拓扑图和网络设计书,通过核查后便进入到网络具体实施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网络设计书中的详细设计构建Case-CompanyNetwork分支网络和对Case-CompanyNetwork总部核心网络升级。Case-CompanyNetwork案例基本涵盖了构建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用到的三大关键技术块。⑴企业级网络交换技术的子案例说明。作者在这里给出了四个SubCase子案例,分别是:①对Case-CompanyNetwork的IP重新编址的例子,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合适的IP编址方案(VLSM和CDIR);②对Case-CompanyNetwork总部的不同部门进行基本隔离的例子,要求学生能够熟练配置VLAN、Trunk、VTP;③Case-CompanyNetwork总部经常出现大量的广播风暴,需要进行网络功能升级的例子,要求学生具备熟练配置STP的能力;④保证Case-CompanyNetwor总部各部门之间互访的例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VLAN间路由的技能。⑵企业级路由技术的子案例说明。由于整个网络涉及到分支机构和总部之间的互访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在图2所示的ISP1,ISP2,ISP3及边缘路由器上对路由器进行配置。作者为学生提供了五个关于路由部分的SubCase子案例:①在ISP2,ISP3的路由器上提供用户访问互联网时候需要使用的静态路由的子案例;②当总部和分支机构在较近的区域内,使用RIP/EIGRP路由协议实现互访的子案例;③在较远的网络距离情况下,通过OSPF路由协议完成分支结构和总部之间的互访的子案例;④实现Case-CompanyNetwork的路由重分布和路由优化的子案例;⑤满足Case-CompanyNetwork总部网络访问互联网但公网IP地址有限的子案例,要求学生配置NAT地址映射及提供静态动态的DHCP服务实现。⑶企业级网络基本安全策略的子案例说明。作者对企业网络基本安全策略给出了两个子案例。分别是:①为Case-CompanyNetwork核心网络提供ACL访问控制的安全措施的子案例,目的是让学时能够熟练配置ACL访问控制列表;②对于访问Case-CompanyNetwork的各种流量进行分别处理,允许部分正常的流量而拒绝异常流量,其中涉及到NAT、PAT和ACL的综合使用。

2.5运行阶段(O)和优化阶段(O)运行是验证整个Case-CompanyNetwork网络构建/升级设计是否正确的最终测试。目前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教学非常缺乏对于一个初步搭建完成的网络在管理及优化方面的内容。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都需要依靠企业网络提供共享资源的持续、可靠访问,如果网络性能不好可能对业务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这阶段中作者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存在设计缺陷的网络规划,需要学生经过反复测试和对设备配置进行检查定位错误并纠正。

3模拟环境和实际设备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为配合基于PPDIOO模型的案例教学,保证尽可能多的实验都可以让学时动手实践,作者采用了PacketTracer[4]和实际网络设备相结合的实验课教学方法。PacketTracer是由Cisco公司的一个网络模拟系统,为学习网络规划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非常好的网络模拟环境。学生可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软件中实现的IOS子集允许学生配置和调试各种网络设备)。学生还可以通过调用PacketTracer的Simulation模式查看数据包在网络中详细的处理过程,达到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的目的。作者把Case-CompanyNetwork按照PPDIOO模型进行规划设计中的各阶段的关键技术要点封装为多个Sub-Case给学生讲授,安排学生在实验课阶段回顾理论教学的内容并让每位学生通过使用PacketTracer对设备进行配置。学生在实际进行网络设计和构建的过程中可以以案例中的文档为基础,添加配置命令并在仿真环境中实际测试和验证。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课程中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需要通过实际网络环境验证的时候,我们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际网络设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完成尽可能多的实验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网络环境不会感到陌生。另外,有了模拟系统的支持,对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仍然无法按时完成的实验,学生可以课后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也可以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电脑上进一步巩固和扩展。

4结束语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3

【关键词】测量报告 覆盖状态 二维统计图

1 引言

终端处于连接态时会通过信令上报测量报告(Measurement Report,MR)到基站,基站通过其上报的内容即时了解当前终端的下行覆盖情况。根据预先配置好的策略,作出继续驻留本小区不再测量、驻留本小区继续测量、切换到相应的邻区或者脱离网络的决策,下发到终端去执行。这些策略是通过上报的服务小区参考信号接收电平(Scell-RSRP)和邻小区参考信号接收电平(Ncell-RSRP)进行比较判决所得到的。通过收集这些MR数据,对其进行二维度关联统计和分析,能够了解该小区的历史移动性管理决策过程,全面、直观地把握该小区与邻区间的覆盖情况。通过现网MR数据进行解析和绘图,在不同场景、不同切换策略下对网络覆盖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并且尝试得到和验证相应的网络结构优化措施,以证明该统计图能够真实地反映网络覆盖的结构问题。

2 LTE网络结构评估面临的困难

2.1 密集城区LTE网络结构评估困难

为了解决深度覆盖问题,除了增加站点建设的数量,还需要对入网站点进行质量的提升优化,均匀分布覆盖,既要避免重叠覆盖,又要避免覆盖空洞。需要实现网络的均匀覆盖,需要对整体的网络结构进行优化。

但是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主城区的楼宇密度越来越大,楼层越来越高,用户密度越来越大,这对LTE网络的深度覆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密集的建筑使电磁波传播多径效应变得难以估算,运用传播模型的数值仿真准确率大打折扣[1]。

目前业界缺乏对密集城区网络结构进行科学评估的手段,使得基于网络结构的深度覆盖优化工作难以开展。

2.2 主流网络结构评估手段及存在的问题

(1)道路拉网测试、扫频测试。通过带有GPS定位的自动路测终端对道路上的LTE信号进行采集和分析,能够准确得到道路上的网路覆盖情况。然而调查表明,70%的流量发生在室内[2],在室外道路上采样的结果不能有效地去评估整体网络的覆盖情况。

(2)基于传播模型估算的覆盖分布地图。通过MR数据中的时间提前量(Tadv)、天线到达角(AoA)和信号传播模型建立覆盖成分指纹库[3],能够得到20 m×20 m,甚至是立体的覆盖渲染图。然而指纹库的建立需要采集大量外部数据,包括精确的城市楼宇地图,而且需要开发复杂的仿真软件,需要保持定期更新,同时需要考虑树木、楼宇外墙等不同材质对信号传播的影响。该手段成本高、开发周期长、更新维护困难,不容易大范围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服务小区RSRP和邻区RSRP的二维分布统计图,并根据邻区间不同的切换策略划分区间,直观、全面、科学地描述网络覆盖结构,发现和定位弱覆盖、重叠覆盖、邻区漏配等一系列覆盖问题,辅助得到相应的网络优化措施。

3 MR二S统计图的实现

3.1 MR二维统计图的数据结构

MR数据由终端的物理层上报,其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系统中无线资源控制子层完成诸如小区选择/重选及切换等事件的触发,网络设备应具有测量所规定测量报告数据的能力。测量方式采用周期测量时,可在测量任务定制时对上报周期进行配置。对于一个测量,报告触发方式可以是事件触发或周期性触发。如果是周期性触发,需要配置上报周期;如果是事件触发,则利用网络已开启的事件测量,不需另外开启测量[4]。

MR二维统计图是通过由原始MR数据二次处理得到的三维数据的平面投影图。X轴、Y轴、Z轴为其三个维度,其中,X轴表示当前主流的主服务小区RSRP,Y轴表示测量到的邻区RSRP,Z轴表示落在当前区间的MR采样点数。

MR二维统计图按照汇集级别,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全网级、小区级和邻区对级。不同级别的X轴、Y轴不变,仍然是RSRP的区间刻度,间隔1 dBm划分为一个区间。Z轴有不同的汇聚,从而呈现不同的信息。

3.2 原始MR数据的数据结构

中国移动集团对MR报告进行了标准化,有MRS(统计的测量报告)、MRE(事件触发的测量报告)和MRO(测量报告原始样本)。各设备厂家的MR数据格式将严格按照中国移动集团规范的测量报告数据格式进行设计和上报。其中MRO所支持的字段包括4G服务小区标识、服务小区信号电平、4G邻小区标识、4G邻区信号电平等。

为了简化存储,RSRP在MR数据中以正数的形式进行存储,其真实值为该值与141的差,单位是dBm,如MR.LteScRSRP值为34,则真实值为-107 dBm。

3.3 MR二维统计图的汇聚粒度

邻区对级为最小的汇聚粒度,其三维数组数值记为(xi, yj, zsnij),i=1, 2, …, N;j=1, 2, …, M。zsnij为所描述的邻区对中,该主服务小区电平值为xi且该邻小区的电平值为yj的采样数时的采样点数。

将某一主服务小区的所有邻区进行汇聚,得到小区级的MR二维统计图。其三维数组数值记为(xi, yj, zsij),i=1, 2, …, N;j=1, 2, …, M。zsij为所描述的邻区对中,该主服务小区电平值为xi,所有邻小区的电平值为yj的采样数时的采样点数,显然有zsij=sum{zsnij}。

对所有观察范围内的小区进行汇总,得到全网级的MR二维统计图。记其三维数组数值为(xi, yj, zij),i=1, 2, …, N;j=1, 2, …, M。zij为所描述的邻区对中,该主服务小区电平值为xi,所有邻小区的电平值为yj的采样数时的采样点数,显然有zij=sum{zsij}。全网级的MR二维统计图如图1所示:

4 MR二维统计图的区间划分

全网级的MR二维统计图呈现着整网的主服务小区与邻区的RSRP分部情况,如图2所示。分布图图形呈长扁平的椭圆形,椭圆长轴与X=Y这条线平行,圆心靠近X=Y这条线且稍偏下。分布在X=Y这条线上方的采样点比X=Y直线下方的采样点会相对稀少,所以椭圆形会稍往下偏移。事实上,经过不同片区、不同城市的MR数据采集验证,全网级的MR二维统计图都服从类似的形状分布,这里将其定义为是正常的MR二维统计图的普遍形式。

为了能够用有限的数据来快速描述MR二维统计图,这里根据无线网络的切换特征,对其进行数据区间的划分,用5条直线、3个自定义门限将统计图划分成四个子区间。

区间1为重叠覆盖采样区域,记为O-zone。用X=Y+6和X=-80两条线围成,其中-80 dBm为主服务小区强场门限,可以根据现网实际需求自定义调整,本文仅作描述参考。该部分采样点描述的主覆盖小区与邻区的电平值处于强场,但主覆盖小区强度与邻区没有形成明显差距,或者邻区信号强度比主覆盖小区更强。在这样的信号条件下,容易出现导频污染干扰,同时过多的信号资源重叠会造成功率资源的浪费。

区间2为切换带采样区域,记为P-zone。用X=Y、Y=-110和X=-80三条直线围成,其中-110 dBm和-80 dBm分别是邻区弱场门限和主服务小区强场门限,可以根据现网实际需求自定义调整。该部分采样点描述了主覆盖小区信号强度比邻区弱,即将发生切换时上报的采样点。如果该区域采样点过多,说明切换门限欠妥或者邻区漏配,导致用户未能驻留到最强小区。

区间3为覆盖空洞采样区域,记为E-zone。用X=-110和Y=-110两条线围成,其中两个-110 dBm分别是主服务小区弱场门限和邻区弱场门限,可以根据现网实际需求自定义调整。该部分采样点描述的主覆盖小区与邻区信号均属于弱场,用户不能稳定驻留到4G网络,亟待覆盖资源的补充。

除上述区域外的其他部分为区间4,为主覆盖突出采样区域,记为N-zone。该部分采样点描述的主覆盖小区强于邻区信号,用户不仅能够稳定驻留在4G网络,而且能够在一个小区上稳定驻留,主覆盖小区突出,用户感知良好。

通过统计上述4个区间的采样点数占比,可以对该区域、该小区或者该邻区对的覆盖状态进行直观的、科学的描述。

5 MR二维统计图的覆盖描述实例

在佛山市高明区找到一片9.9 km2的区域作为试验区域,该区域包含的场景丰富,包括滨江道路、山坡丘陵、公共绿地、密集城区、稀疏城郊等。

对其中的263个小区开启MR数据采集3天,进行全网级、小区级和邻区对级三个粒度的二维统计图解析和绘制,并且按照图3的分区进行采样点数量的统计。

通过对比该区域各小区的N-zone采样点比例,其中#3和#7小区较高,而#9和#13小区比例较低,可知前两者覆盖感知较好,而后两者有待优化。

观察四个小区的MR二维统计图,#13小区采样点多分布在P-zone,判断为切换邻区漏配所导致。#9小区采样点集中在O-zone,表明重叠覆盖问题是影响其N-zone比例下降的原因。而具体如何优化,需要再下钻到邻区粒度的MR二维统计图进行判断。

图4列出了#9四个典型邻区对的MR二维统计图,同时得到邻区粒度的采样点数量的集中区间统计。通过对比该小区的TOP10邻区对的N-zone采样点比例,其中和TOP7邻区交叠时覆盖感知较好,而TOP2、TOP8、TOP10邻区覆w感知较差,其分别是P-zone、E-zone和O-zone采样点比例过高。

通过小区扇区图层以及结合现场测试可以知道,#9小区与TOP10邻区存在重叠覆盖,与TOP2邻区存在邻区漏配问题,与TOP8邻区存在覆盖空洞问题。建议根据TOP8/TOP10邻区的天馈相对关系,进行天馈调整。#9小区与其邻区的扇区方向图层如图5所示:

根据实际的天馈位置,将#9小区天线逆时针调整10°,让其远离TOP10邻区,靠近TOP7邻区。调整后观察3天的MR数据,观察对比#9小区MR二维统计图,能够看到重叠覆盖的情况明显改善了,主覆盖突出采样点比例从48.88%提升至57.07%,达到了优化覆盖的调整目的,也说明了MR二维统计图对LTE覆盖状态的描述是直观的、全面的和科学的,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网络优化辅助。调整天线前后的#9小区的小区级MR二维统计图如图6所示:

6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全面地、科学地、直观地利用MR数据分析覆盖状态的图表统计工具,并且介绍了统计图的数据结构和汇总方法。MR二维统计图可以按照汇聚粒度分为全网级、小区级和邻区级,对弱覆盖、重叠覆盖、邻区漏配、切换门限配置错误等覆盖类问题进行发现和优化。

在本文已经提出的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后续工作可进一步研究利用四区间采样点占比统计,快速判断天线方向角的最优值与切换门限的最优值,持续提升LTE网络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贾全,刘诗虎. 基于射线跟踪传播模型的仿真在城区LTE网络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4(18): 59-60.

[2] 程敏. LTE室内深度覆盖解决方案[J]. 移动通信, 2013(17): 28.

[3] 韩亚楠. LTE中RF指纹定位算法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4] 3GPP TS 36.214.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 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s[S]. 2010.

[5] 胡晓东. 基于三网融合的WiFi覆盖研究[J]. 电视技术, 2014,38(21): 82-84.

[6] 李校林,付澍,付玲生. 基于覆盖范围需求的LTE下行资源分配方式[J]. 电视技术, 2011,35(21): 80-83.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4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质量;范式;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76-06

自教育部1999年批准高校试办网络教育以来,已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67所试点高校有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权。这些高校及其网络教育学院一直重视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为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然而,这当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高校网络教育的目标和对象的定位不够清晰,网络教育性质模糊,尚未摆脱传统办学模式的束缚,发展不规范,以及缺乏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调查和分析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有助于网络教育学院自身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相关的经验对其他教育活动也不无启发。

一、教育质量管理三种范式的理论特点

范式(paradigm)一词源于希腊文,一般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规范等意。根据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观点,范式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即价值观,基本定律、基本理论,以及模式、方法或技术。从具体形态上看,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或三种范式的探索,这三种范式分别是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三者的基本差异可以简单地从方法侧重、管理目标、责任主体三方面加以表述(见表1),而其中的共同要素正是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需要析出并加以改造或吸纳的。

(一)质量控制理论以事后检测为重点

最早的质量观念是质量控制,重视生产结束时检验和筛选有缺陷的产品,致力于去除产品中的问题。这种管理范式被称为“事后历程”(after-the-event-process)。质量控制的主体通常是质量控制员或稽查员等质量专业人员。质量控制采用的最普遍方法是检验或测试。这种方法在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以决定教育活动是否“达标”。因此,通过检测确定目标与表现之间的吻合程度成为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显然,这种质量管理范式可能带来废品和重复作业等相当多的浪费。

(二)质量保障理论以预防缺陷为重点

针对质量控制存在的浪费问题而提出的质量保障概念,重视从生产一开始就预防缺陷的出现。质量被事先设计到程序中,以保障产品按预定的规格生产。质量保障就是生产无缺点、无缺陷产品的方法,它被称为一种“事前及事中的历程”(before-and during-the-event-process)。这种系统规定了生产依照什么标准、生产如何进行等程序,是一种预防模式。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注重质量文化建设

全面质量管理吸收了质量保障的概念并加以延伸发展而成。它注重创造质量文化,持续改进质量。每个员工的目标都定位于让顾客欢欣(不只是满意,也不只是超乎顾客的期望)。在全面质量管理关于质量的定义中,顾客是最重要的。1982年,彼得斯与华特曼出版了《追求卓越》一书,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顾客有需要的时候,以顾客期望的方式提供顾客想要获得的东西。这自然包括了随着潮流的变化,满足顾客变化了的品位、需求与期望。

20世纪5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从欧美介绍到日本后,为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后,该理论被重新引入欧美,在工商业中被广泛应用,并被快速推广到教育等领域。当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又一次为人们所关注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举措而被高等教育界的许多人士所倡导。虽然也有人提出过异议,但是,以强调质量、强调全员参与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一些高校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甚至掀起了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运动。

调查显示,上述教育质量管理的每个阶段或每种范式在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都时有体现。

二、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调查概况

课题组从2010年底开始,借用教育质量管理一分为三的范式分析框架,采用全部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文献调查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课题组调查了全部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可获得的管理文件与相关报道,以教育质量管理三种范式的基本特点为据,从价值观、基本原理、方法或技术等方面,析出类别,结合个案情况,比较质量管理主要范式各自的特点,并就此对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选择或转换有所反思。

调查以网上资源为主,包括各网络教育学院官方网站、媒体报道、中国知网等,辅以图书馆收藏的纸质材料。对个别网络教育学院的情况开展了实地访谈或电话咨询。

(二)观测点

为分类方便,我们以教育质量管理各范式最为显著的理论特点为参照,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观测点进行了简化处理,从质量管理时间与内容两个角度,以每个范式最为侧重的特点作为归类依据。

质量控制型:注重对教育质量的结果检验,即主要根据学生毕业时的学分与成绩等情况颁发相应证书,并检测出“不合格者”。

质量保障型:注重对教育质量的预防。重点放在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探索生产无缺点、无缺陷产品的方法,追求教育质量的“零缺陷”。

全面质量管理型:整合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障的优点,侧重质量文化建设,即教育质量管理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之中,并特别注重打造全员而不只是教师负责教育质量的质量文化。

(三)调查对象与内容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国教育部批准试办的64所网络教育学院,不包括广播电视大学以及因违规操作等原因被关闭或因自身原因没有连续开办的3所网络教育学院。尽管这4个机构的不少材料目前仍然能够在网上公开查到,但为分析简单起见,本研究不作统计。

调查共搜集各校网络教育学院对外公开的教育质量管理文件1500余份。各校的规定及分类标准五花八门,具体内容有重叠,涉及数十个方面,大致可归纳为以下20项:(1)学籍管理;(2)毕业及电子注册;(3)学分与学位管理;(4)课程管理;(5)教学环节管理;(6)学生学习过程管理;(7)学生奖惩及学生活动管理;(8)学分制与教学计划;(9)成绩考核管理;(10)学

生行为准则;(11)学制与学习年限;(12)申诉;(13)违纪处理;(14)专业设置管理;(15)教学实践工作、实习方式管理;(16)班主任工作细则;(17)课程教学辅导员管理办法;(18)学生证管理;(19)对教学站的基本要求;(20)招生及有关工作协议。每个方面都有大量不同的具体规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我们对网络教育学院的地区分布、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类型、学习质量评定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不同范式的典型规定等情况作了归纳和反思。

1、我国网络教育学院的地区分布

64所网络教育学院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如表2所示。

2、我国网络教育学院质量管理范式的类型及其数量分布

在64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大致可归为质量控制型的有13所,质量保障型的有38所,全面质量管理型的有13所(见表3)。

3、我国网络教育学习质量评定的主要(技术)方式

此次调查发现,我国网络教育学院普遍重视学习质量的评定工作,评定成绩的主要方式是百分制(22所)以及百分制与分级制相结合的方式(30所)。当然,也有学院实行二级制、四级制、五级制、混合(综合)式、结构分数制等方式(详见表4)。

三、我国网络教育学院不同质量管理范式的典型个案

实际上,在64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已经不存在单纯地属于某一类型的质量管理范式。但我们通过查阅这些学院的具体规定,将其最为典型的价值观或管理技术作为归类的依据,还是为各类质量管理范式找到了较为典型的一些规定。

(一)我国网络教育质量控制范式的典型规定

个案一:

在校期间,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网院主管部门审核报校长办公会议批准后予以退学处理,并注销学籍。在有效修业期内修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x大学毕业证书。

在有效修业期内,学生未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但所获得的学分数超过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数90%(含)者,经本人书面申请,可获X大学(网络教育)结业证书。

在有效修业期内,学生所获得全部学分在30学分(含)以上,但未达到结业所需学分数,经本人书面申请,可获X大学(网络教育)肄业证书。

对修读未满一学年而退学或被开除学籍者,发给学习证明。

在此类型的网络教育学院官方网站上,有关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学习证明等规定,清楚地表明了这些机构重视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精神,其质量管理属于典型的事后筛选型――最终分出有无缺陷及缺陷的类型。

(二)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保障范式的典型规定

个案二:

新生无故逾期一周(不入学注册),取消其入学资格。复查后,凡属弄虚作假、或者不符合招生条件者,一律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不退学费。

必须在有效学习期限内,修满学分。课程考核成绩合格者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课程成绩一般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占70%,考勤成绩占15%,作业成绩占15%加权平均计算。课程成绩不及格或没有参加期末考试的课程,可以申请参加一次重考,重考成绩即为卷面成绩。

凡缺课时数达到授课学时的三分之一者,均不得参加课程考试,须申请重新学习该课程。

该类型网络教育学院对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成绩考核、学生奖惩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实际上就是将学校视为教育管理责任主体,通过设计合理的预防方案,为学生提供适合学习的条件,从而确保零缺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种“事前及事中历程”。

个案三:

在规定日期内到学院(或校外学习中心)办理入学手续(报名登记、缴费、填写学籍卡)。

各科成绩根据平时作业成绩、平时测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当学分累积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标准,即可毕业,学校发给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

学生必须参加教学计划规定课程的考试,完成所学学分,考试成绩记入成绩册,作为升级、重修、奖惩、毕业和授予学位的依据。课程考试分考勤(点击课件率)、作业分与期末试卷分,期末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或面试等;平时考核可通过小论文、大型综合题、阶段测验等,以及考察学生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到课率等情况综合评定;其比重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要求而定。课程成绩总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适当参考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该课程的比重,考试课最多不超过20%。平时成绩占期终总评成绩的30%。考核成绩不及格,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重修课程的考核成绩按实际成绩记入,原不及格成绩不记入毕业成绩总表。

根据这样的规定,“合格”才能毕业,这显然是必须坚持的,是质量控制范式所蕴含的积极因素。这类规定强调了预防因素的介入,把不合格学生的问题尽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在毕业前解决,确保教育的零缺陷目标的实现。在时间上,也是典型的“事前及事中历程”。

(三)我国网络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范式的典型规定

这种范式以正式加入ISO系列的网络教育学院的有关规定最为典型。

个案四:

学院依据成人学习特征和各种媒体特点,注重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了同步学习与异步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辅导答疑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用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预约选课和预约考试等举措,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自选时间、地点和方式进行学习。

在此基础上,学院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认证体系标准,积极探索标准规范与自身远程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个案五:

管理规范:按GB/T 19001-2008 idt ISO 9001:2008标准的要求,以系统和透明的方式,规范本院的教学服务质量管理。

资源优秀:充分利用X大学的教育资源,整合其他优秀资源,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

服务满意:以学生,医药卫生机构为关注焦点,提供顾客满意的远程教育服务。

质量方针:管理规范,资源优秀,服务满意,技术可靠,提供一流的医学远程教育。

技术可靠: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教学产品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提供一流的医学远程教育: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走在行业的前列。

个案六:

“十二字”办学理念――资源(Resource)、服务(Service)、过程(Process)、监控(Monitor)、质量(Quality)、效益(Outcome)。

“全人教育”方针――提供“全人”教育(Whole-person Development),培养学生具备“十大素质”。

“三新”活动――以新技术(New Technology)、新理念(New Concept)、新角色(New Roles),提高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推行新的教与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角色,培养新世纪的新教师。

模块制双证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出口、多入口、多目标、多层次、多模式的“模块制双证教育体系”(Learner-constructed Modular Educational System),又称“彩虹塔”(Rainbow Tower)……

“五个任何”教育服务――任何人(Any One)、任何时间(Any Time)、任何地点(Any Place)、任何方式(Any Mode)、任何需求(Anv Need)。

这类网络教育学院从管理规范、质量方针、技术实施、资源利用等方面精心设计,创造教育服务的质量文化,从而追求顾客满意度。

上述表述虽然是用于宣传的,但也从目标上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教育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之中。只有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尽力而为,才不会让学生、企业界等“顾客”产生受骗的感觉。因此,这些宣传在客观上引导着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向全面质量管理范式的转换。

四、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特点反思

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范式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质量管理正在向全面质量管理转型,但目前的显著特点是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和全面质量管理三种范式并行,甚至在同一所网络教育学院中也能看到三种范式并行的局面。

就调查材料而言,注重毕业生“零缺陷”而又实际存在“淘汰制”、重视学员作为“顾客”的需求、质量管理信息公开是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注重毕业生“零缺陷”,但实际存在“淘汰制”

此次调查没有找到关于淘汰制的明确规定,但几乎每所大学的网络教育学院都有关于“退学”的规定。这说明,在我国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各种范式中,受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影响,正逐步重视生产“零缺陷”的产品,尽量避免培养“不合格”的学生。当然,不合格“产品”万一出现了,实际上还是要被“淘汰”的。只是,淘汰制与全面质量管理这种质量范式的精神是不一致的,也与教育学中乐观主义的学生观相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范式被广泛接受和真正确立,事实上存在的“淘汰制”也许会逐步被淘汰。

根据“掌握学习”等乐观主义的教育理论,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能够“掌握”学校所教的知识,在学习成绩上几乎不存在所谓的优生、差生等“正态”分布,因而网络教育在理论上也不宜追求学习成绩上的淘汰,而应转向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促进人人成才、有效避免学习“缺陷”的质量管理范式。

(二)重视学员作为“顾客”的需求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颁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这实际上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根据ISO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和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同时强调全员对质量负责,强调全程参与并持续改进质量。

在我国多数高校的网络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中,核心要义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满足社会和学生的期望。在国内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界,这种顾客本位的教育价值取向正越来越受重视。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石油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单位,已正式加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行列,对学生和用人单位等各方“顾客”的需求都非常重视。

(三)质量管理信息公开

在被调查的网络教育学院中,教育质量管理的文件几乎全部在网上公开,随时可供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和有关方面浏览。这从制度层面促进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运转。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文化日益渗透到教育系统的每一个领域的今天,网络教育学院的这种做法尤其值得其他教育机构参考。

五、余论

(一)教育理论界宜重视和加强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历来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网络教育的有关政策及理论却重视不够。事实上,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网络教育的质量管理。教育部对每一所试点高校都进行了严格的审批,还组织有关机构和专家制定了相关的质量认证标准,其中包括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保证规范》(CELTS-24)和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网络教育课程质量认证基本标准》。我国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密切关注、积极参与或通过了一些国际性的教育质量认证(如ISO系列),但网络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更缺乏从教育质量管理范式及其转换的角度所作的系统分析,致使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质量管理工作还缺乏本土化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对此,教育理论界不能袖手旁观。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成员,招生规模稳步快速发展。2008年招生147.22万人,在校生已达355.9万人,其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不断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承认。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网络教育更为重视引进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在这样的形势下,教育理论界应主动研究相关问题,并为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寻找和提供新价值、新方向与新的理论支持。

(二)在网络教育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在提倡和建构质量文化的同时,避免消费主义对教育质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来说,预防比检验和治疗都更为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全过程、全体员工参与并负责的质量文化建设。对于网络教育来说,质量不只是生产者(如教师)的责任,而是管理者、学习者和顾客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在网络教育过程中必须形成全员注重质量的氛围,让质量管理成为一种文化。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5

关键词 邻区规划 新增站点 覆盖强度 TD-SCDMA SDMA

1 邻区规划及其原则

移动用户在越区通话时,由于原来小区的信号强度逐渐减弱,为了保证正常通话,需要移动台及时切换到信号强度较强的相邻小区。而邻区列表是提供小区用户切换的唯一途径,为了保证良好的切换和通话质量以及保证网络性能的稳定,需要良好的规划TD-SCDMA中各小区之间的邻区关系。因此,一个高质量的邻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1) 地理位置上直接相邻的小区一般要作为邻区;

(2) 对于密集市区和市区,邻区相对多些,但不要过多,要把确实存在的相邻关系配进来,不要配置不相干的邻区;

(3)邻区应该根据路测情况和实际无线环境而定。尤其对于市郊和郊县的基站,即使站间距很大,要把位置上相邻的、可能发生切换的作为邻区,保证能够及时发生切换;

(4) 邻区制作时要把信号可能最强的或者是距离最短的放在邻区列表的最前,配置好优先级;

(5) 邻区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应该遵循适当原则。太多,可能会加重手机终端测量负担;太少,可能会因为缺少邻区导致不必要的掉话和切换失败。

2 新增站点邻区规划的分析

近日,随着中国移动TD-SCDMA三期网络设备招标与建设的完成,TD网络创新与发展也提上了日程。中国移动表示,到2010年底,中国移动TD基站总数超过了20万,可以覆盖所有城市,到2011年要实现TD网络利用率20%,到2012年将建设基站30万个。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都是在TD现有网络上新增站点,而这些TD站点新增进去以后,必然需要对这些站点进行网络规划。邻区规划就是其中规划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一个良好的邻区列表,能够保证在小区边界的手机能够及时切换到信号最佳的邻区,从而保证通话的质量和整网的性能[2]。

新增站点自动邻区规划,不仅需要到对新增站点进行邻区规划,还需要对原有网络的一些小区进行邻区修改。因为新增站点的导入会给整个网络都带来影响。假设在现有TD-SCDMA网络中新增入一个站点BS,那么就需要将BS周围的一些小区加为邻区。假设当BS1加入到现有网络以后,将附近基站BS2的一个小区A加为它的邻区,则BS2也需要将BS1的小区B加为它的邻区,否则会造成单配而容易掉话。考虑到邻区列表长度一般最大不能超过32,但假如小区A的邻区列表长度为32,若要再添加新的邻区B,那必然需要在原有的邻区列表中剔除一个邻区C,如此类推,直到所以邻区列表都双向化。

TD-SCDMA网络从规划到优化,形成性能良好的网络,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而且还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3]。为更快更好地实现网络规划,完成扩容任务,采用新增站点自动邻区规划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实现方法,并对其进行了Matlab的仿真。

3 SDMA新增站点自动邻区规划模块

SDMA自动邻区规划方法的关键是首先将被规划区域进行栅格化,计算新增基站附近栅格点上接收到周围各个发射源的导频信号强度,然后根据移动台接收电平阈值(如-104dB),得到区域内每个小区所覆盖栅格点数的数目,生成新增小区邻区规划的初始列表。最后,经合法性检查,输出最终的邻区列表。其规划流程如图1所示。

3.1.1 初始邻区列表生成

(1)导入工程参数和原网络邻区列表

导入扩容规划区内所有站点包括新增站点在内的工程参数和原网络的邻区列表。其工程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2)判断工程参数输入的合法性

根据工程参数的取值范围进行判断,若合法则进入自动规划的下一步,否则提示哪一项工程参数出错,要求重新导入。

(3)设定自动规划的约束条件

设定小区有效搜索半径SR,输入邻区列表的最大长度L和最小长度M,以及新增站点的个数nums,默认设置为SR=500,L=22,M=2。

SR搜索半径的大小要根据新增站点置于何处而定,如新增站点是在比较热闹繁华的地带,周围小区会一般比较多,SR搜索半径一般都会设置得比空白网络邻区规划时要小。这是因为SR值太大,相应的需要计算的栅格点和小区站点就会很多,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运算量和复杂度。建议SR的设置逐步增大,如果小的搜索值即可产生足够多的邻区列表,就没必要再继续增大其值。

(4)设置栅格采样点

以每个新增小区为中心, SR为边距的正方形区域D中,以50米的间隔划分网格,得到一个栅格交叉点列表集合{Gn}。即将新增小区附近的正方形区域进行栅格化。

(5)计算栅格点导频强度形成有效覆盖矩阵Q

在每个栅格点Gn处,根据相应的传播模型计算区域D中所有基站小区到该栅格点上的导频信号强度(主要考虑天线挂高、方位、下倾和方向图等),依次检测区域内所有栅格点上的该值,其值大于最小门限值(默认值-104dB)的栅格点被认为是在该基站小区的覆盖范围内,即将有效覆盖矩阵Q中相应元素置1。如果导频强度小于该门限值,则把矩阵Q中相应的元素置为0。其步骤如图2所示。

计算栅格点采样点接收到区域内各小区发射的信号强度大小,需要进行链路预算,考虑传播模型带来的损耗、阴影衰落、基站链路损耗、基站功率放大增益以及天线方向的损耗等,可表示为:

Lp为模型损耗,ζ为阴影衰落。

本文软件仿真中采用的是SPM模型,至于天线方向损耗需要同时考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个方向带来的损耗[4]。

(6)统计每个发射源的重叠覆盖栅格点数,通过矩阵计算得到邻区列表矩阵W。

当源小区与目标小区对某些栅格点都产生了高于一定电平门限的覆盖时,将目标小区加入源小区的可能邻区列表,并统计共同覆盖的栅格点数目。通过 W=Q-*Q得到该发射源的邻区列表矩阵W。

(7)对所有新增小区重复上述4~6过程,初步得到新增小区规划的邻区列表。

3.1.2 邻区列表合法性检查模块

邻区列表的合法性检查的主要作用是对上述生成的初始邻区列表W,根据邻区规划的原则进行一系列的合法性检查,包括邻区列表长度检查、邻区列表漏配检查和邻区列表单配检查。其方法和流程如图3所示。

1)邻区列表长度检查

邻区列表过长会导致越区切换时移动台对目标基站搜索时间增加,影响切换效率[3]。系统通过对各个源小区同频、异频、异网邻区列表的长度进行检查,保证在满足切换需求的情况下,邻区列表不至于过长。若邻区列表过长,可能是由于搜索半径SR设置太大,反之亦然。该步骤可以认为是对SR搜索值的一个补充,所以该过程的提示可以认为是对SR的一个修正值。

处理步骤:

(1)读取约束条件设置的邻区列表长度门限值L,系统默认值为20,用户可以手动修改,L取值不得大于32。

(2)对各个源小区,计算SDMA算法生成的邻区列表的长度总和N。

(3)当N≤L时,说明源小区邻区列表长度合适。如果所有小区的邻区列表都满足N≤L,则提示用户:无超长邻区列表。

(4)当L

(5)当N>32时,记录下此源小区CELLID,自动删除其最后的(N-32)个多余邻区,同时系统提示用户:列表超长。

邻区列表漏配检查

邻区漏配会导致移动台在切换带频频掉话、断网。经上述步骤生成的邻区列表可能产生邻区漏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基站搜索半径太小,在郊区、平原开阔地带等一些基站分布比较稀疏的地区,两个基站距离较远,但两基站实际覆盖重叠面积很大,仍应配置为邻区;二是两基站相距很近,但天线发射方向相反,如共站小区,考虑到高速移动的情况,仍应配置为邻区[5]。

处理步骤:

(1)自动将源小区的共站小区添加到其邻区列表中。将其排列到邻区列表的最前面。如果由于共站小区的加入致使邻区列表的长度超过L,但没超过32,即提示用户:长度门限取值是否太小或邻区冗余。如超过32,即删除原邻区列表中最后的邻区。

(2)根据设置的最少邻区门限值M(系统默认值为2,用户可以在前面的约束条件手动修改),检查邻区列表的长度。若邻区列表长度小于M,向用户发出提示:可能有漏配或邻区信息不足。

(3)完成(1),(2)后,进入邻区单配检查。

邻区列表单配检查

按SDMA生成的初始邻区列表不可能产生单配,但由于上述邻区列表长度检查和邻区漏配检查都需要对列表进行删减,而且都是在没有考虑周围小区的情况下,独自进行的工作,所以很容易造成邻区单配。因为单配会造成移动台单向切换,这是不允许的,也和邻区规划的原则不相符,所以必须消除单配。

处理步骤:

(1)根据CELLID大小,由小到大依次计算,记录源小区的所有邻区CELLID,然后依次查找各个邻区的邻区列表中是否也有源小区。如果有则继续,没有则记录下源小区与相应的邻区CELLID,直至计算完源小区的所有邻区后开始计算下一个源小区,直至计算完规划区域内所有小区。

(2)根据步骤(1)中记录的源小区与相应单配邻区CELLID以及源小区与单配小区双方的邻区列表,若单配小区的邻区列表加入该源小区后其长度仍小于L,即可加入。若大于L其小于32,也加入,但提示用户:长度门限取值是否太小或邻区冗余。若大于32,为了减少对原网络的影响,同时也为了保证新增小区邻区列表不会太短,只有在新增小区的邻区列表小于M+1时,才把新增小区邻区加到单配小区的邻区列表最前面,同时删除单配小区邻区列表的最后一个。

(3)对每一单配小区执行第(2)步直至邻区列表中不存在单配邻区。

4 仿真测试及分析

针对广州某区域具有500个站点的实际运行的TD-SCDMA网络,作为样本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对我们所提出的SDMA算法进行了仿真测试,其仿真测试结果与现网数据的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按SDMA算法的规划结果,同现网数据有细微的差别。对与现网不相同的邻区列表,我们分析发现,这些相邻小区间的距离很大,已经超过了我们软件设置的约束条件。这些邻区关系的设定应该是工程技术人员手动规划的结果,与特殊的场景和网络部署有关,不是单纯软件自动规划能够解决的问题,已属于邻区优化的范畴了,在此不做介绍。

5 结论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6

【关键词】 后3G时代 数据挖掘

一、后3G时代网络运营变革

3G的出现和应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制式和数据业务速率的变化。其无线传输技术的变革,使数据速率能够满足互联网中网页、图片、视频等主流信息载体的传送需求,从而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现实。用户终端的个人专属性、移动通信的移动性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广泛性相结合,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信息沟通,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空前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3G带来了生活方式的革命。

3G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OTT业务、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型业务,也带来了移动通信运营的多极化格局。面对被冲击、被管道化的境地,传统通信运营商必须尽快转变、适应,找到业务发展蓝海。业务发展离不开对自身网络和业务的分析,因此,对网络数据的挖掘和深入分析对网络运营有重要作用。

二、数据来源和作用分析

目前网络数据的获取、挖掘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1)网络配置数据:根据网络工程数据、配置数据,可对网络结构、网络容量进行分析优化,通过对业务承载策略、相关参数设置和算法进行分析,可从网络技术方面规范用户网络行为、优化网络服务性能;

(2)网络性能数据:通过对各种测试数据、MR(Measurement Report)数据,可对网络覆盖、接入、时延、保持、业务质量等进行采集、评估。通过网络KPI等MOC话统数据,可有效监控网络运行状态,发现、处理网络突发问题。

(3)用户数据:根据对呼叫记录(CHR)数据、话单记录(CDR)数据的分析,可对用户行为、用户ARPU分布、VIP用户等进行专项分析,针对性开展营销、回馈、维系等业务拓展动作。通过对用户投诉数据的分析,可直观体现网络缺陷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为提升用户感知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4)业务数据:通过对业务成分、用户业务数据中反映出的普遍业务规律、TOP网站、分业务计费等数据分析,可针对业务比重和价值权重进行个性化的业务承载策略设置。

三、网络数据挖掘、应用思路举例

根据上述对网络、用户、业务方面的数据分类获取和价值分析,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和挖掘,得出应用思路,并进行以下几点初步实践。

3.1 基于网络数据的传统网络优化

传统的网络维护、优化中,网络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是对网络的各种DT/CQT以及在重要地点设置自动测试设备,采集重要场所、交通干线、区域的室内/外的覆盖、接入、保持、业务质量等性能,通过设置一定指标标准,构建网络评价体系,结合网络配置数据,对网络中存在的弱覆盖、接入失败、掉话、数据业务速率低、时延大等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二是通过网管、第三方平台,在网络中的各个网元、接口,对网络中的信令节点、事件和设备、业务性能设置不同Counter,根据设备运行和用户行为的Counter统计,对网络进行评估、诊断,对某项指标的TOP小区进行发现和处理。

三是通过用户的投诉,被动进行网络的调整和优化。

基于测试、网管性能的网络监控、优化,对网络正常运行、性能提升和局部用户感知改善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成本高、周期长、缺乏个性手段等缺点。

3.2 基于网络性能数据和用户数据的深度覆盖评估

深度覆盖主要是指居民住宅区、大学校园、交通枢纽、商业步行街、政府机关等直接关系用户感知但难以进行路测的移动通信场景。

与路面等室外空旷场景相对,主要指室内和建筑群内部相对封闭的环境,其建筑结构和环境复杂,无线信号受阻严重,而这些场景往往为用户的高度集中区域,用户位置相对固定、移动性低,业务集中,覆盖水平直接决定用户感知,也难以通过路测和CQT测试等直观手段发现和处理。

对深度覆盖的评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1)通过全天24小时话务、开机用户数规律,得出凌晨3:00-5:00时段,用户基本位于其住宅等固定归属区域,从而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

(2)全天MR数据采集、统计,可准确地得到小区级的网络覆盖分布,由于MR数据来源于真实用户的测量上报,因此可以精确反映用户和网络的实际覆盖水平;

(3)长期的用户投诉数据、3G用户在共站GSM小区的驻留数等辅助数据,使深度覆盖评估、定位更加准确。

经过实际操作和总结,深度覆盖的评估可采用以下评价体系来确定目标小区,如图1所示:

确定目标小区后,结合网络配置数据,对满足条件小区集中和对应方向区域进行筛选和确定,可针对区域中的关键场景进行针对性地建设、优化,提升问题区域的深度覆盖水平。

3.3 基于用户投诉和网络数据地理化的规划、优化

3G网络已进入局部、精细化建设阶段,根据网络用户、业务的变化,快速、有效地定位网络覆盖等缺陷区域/点、进行精准规划、建设,对完善网络结构、提高投资精准性尤为重要。

对网络缺陷区域的定位和基站规划,可借助路测、MR数据、话务/数据流量的地理化来实现:

(1)根据路测数据、MR的地理化呈现,得出现网覆盖缺陷区域;

(2)根据覆盖缺陷区域的地理分布,结合话务量、流量分布,筛选规划、建设必要性和等级;

(3)根据待规划等级,结合投诉的地理分布、实际经济场景和地理环境筛选规划、建设重点区域和基站精确位置,如图2所示。

3.4 基于话单、计费数据对高ARPU用户进行分挖掘、分析

WCDMA网络中,SGSN和GGSN使用计费标识符采集计费数据,主要用于记录:无线资源的使用情况、GPRS资源的使用,发起端与终结端对外部数据网络的使用、移动终端的位置等。话单(CDR)分为五种: S-CDR反映无线资源使用情况;G-CDR反映对外部数据网资源使用状况;M-CDR反映系统移动管理开销;S-SMO-CDR用于记录短消息始发计费信息;S-SMT-CDR用于记录短消息终结计费信息。

目前主要采用S-CDR和G-CDR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高ARPU值用户在网络中的地理分布和不同时段的业务特点等进行数据统计和挖掘,得出网络重点保障范围、高ARPU值区域,并为价值用户推出专属服务。如根据用户上网规律,推送凌晨时段、月末额外的流量包和微信等专属流量套餐等服务。

3.5 基于用户终端数据对营销行为的引导

通过采集网络中终端IMEI,将其殊字段和终端厂家、型号、终端性能匹配,建立终端数据库。对网络中终端成分进行分析,从而对市场前端终端营销策略、套餐产品的设计和用户网络使用进行引导。如:分析网络中使用2G手机、3G号码的用户,通过补贴等措施,加强引导其终端升级、更换,鼓励使用3G网路,提高用户感知;对网络中使用3G智能终端、2G产品套餐的用户,推出一体化套餐等,提高用户ARPU。

四、结束语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7

【关键词】CDMA 高速铁路 重叠覆盖区 BSC间软切换

[Abstract] When a mobile phone keeps talking in the condition of high-speed movement, it undergoes a large number of switches along high-speed railway lines. Therefore, switches between high-speed railway networks are very important. Firstly,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railway CDMA network were analyzed. Then, combined with specific cases, several switch optimization methods of high-speed railway CDMA network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CDMA high-speed railway overlapping coverage area BSC soft switching

1 引言

高铁车厢穿透损耗大:车厢密闭,车体穿透损耗大,最高穿透损耗达24dB;车速较快:通常高铁时速达200km/h以上;列车运行地形复杂:高速铁路连接不同地市,通常会穿过不同的地形、地貌,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相应覆盖及切换优化。基于以上特点,本文接下来将对高铁CDMA网络切换的优化进行探讨。

2 高铁CDMA网络的切换优化

2.1 合理的站址选择

铁路沿线信号覆盖通常是使用专网和大网相结合的方法,专网只覆盖铁路,对高铁覆盖质量有保证,其投资成本较高,需控制好覆盖范围,避免对铁路外站点造成干扰;而大网覆盖需要兼顾大网用户,投资成本低,但调整的灵活性较低,因此规划时需要对专网和大网的优劣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规划方案。

鉴于高铁专网网络的基础建设通常是在该专线开通运营前规划建设完毕,当高速铁路开始投入运营后,铁路上红线内的站点将基本无法再做变更,很难实施工程优化。因此只有在建设初期做好高铁网络的规划工作,进行站点开通时细致的工程优化,才能保证后期不会因为规划方案上的不足导致优化工作遇到瓶颈而无法调整。

对于高铁沿线大网站点,对站点站址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掠射角

基站与铁路的合理距离与掠射角和基站站间距有关,掠射角即基站天线主瓣方向和铁路铁轨之间形成的夹角,如图1所示:

掠射角和车厢穿透损耗的关系如图2所示:

由上可知,高铁基站“掠射角”设计的大小对信号覆盖影响较大。

(2)站轨距

1)最小垂直距离

在保证掠射角大于10°的条件下,根据“临界掠射角”与基站的站间距即可确定基站距铁轨的最小垂直距离范围,其具体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S为基站站间距;H为基站距铁轨最小垂直距离。基站距铁轨垂直距离最小应大于该H值,如当S=2km,则H=176m,即此时基站应距离铁路176m以上。

2)最大垂直距离

由于CDMA网络的覆盖受限为上行,根据CDMA网络上行链路预算,宏站扇区覆盖半径约为1.5km,若该扇区与衔接扇区站间距为S,则最大垂直距离约为:

(3)根据掠射角不宜太小的要求,针对高铁弯道线路,如需建设基站,基站站址宜选择在弯道内侧。

(4)足够的重叠覆盖区

以软切换为例,高铁测试中BSC内软切换信令从终端发出PSMM(Pilot Strength Measurement Message,导频强度测量)消息,从发起切换请求到完成切换并更新邻区列表大约需要0.5~0.6s,加上发起切换请求前终端搜索导频的时间,一次完整的软切换需要大约1s的时间。如表1所示,以250km/h的速度计算,切换距离大约为250km/h×1s=69m,为保证小区间双向切换正常,需要相邻衔接小区有138m的重叠覆盖区。

综上所述,结合建设经验,建议站址距离铁路垂直距离为250~750m,站间距为1~2.5km,基站建于铁路凹面,以35°掠射角覆盖铁路,保证相邻小区有足够的重叠覆盖区。

2.2 更软切换

高速铁路沿线常有这样的站点:站点位置位于铁路边上,使用该站的两个扇区分别覆盖铁路沿线的两个方向,当列车通过该路段时需要在这两个扇区间进行更软切换。但是由于两个扇区间的重叠覆盖区不足,而高铁列车车速较快,导致两个扇区间的更软切换失败而掉话。造成该类掉话的主要原因是站点与铁路的垂直距离过小,或是两个扇区间的夹角较大。

以衔接站点站间距为2km、基站离铁路垂直距离最小为176m为例,同站址两扇区两个方向均以掠射角临界值10°覆盖铁路,两个扇区的水平波瓣角均为65°,如图3所示:

这两扇区之间大约有350m距离的铁路是依靠两扇区的旁瓣覆盖,而各自正面方向在铁路上重叠区的区域仅有62m左右,需要足够强的后瓣才能满足此处高速列车在250km/h下约138m左右重叠覆盖区的需求。但在实际网络中,旁瓣和后瓣的信号强度往往较弱且不稳定,导致该处两扇区切换成功率较低。

为避免出现该情况,需在站点初期规划中就要考虑到两扇区的重叠覆盖区问题,保证该站距离铁路足够远(如上文所述,建议距离铁路250m以上),同时避免两个更软切换扇区间的夹角过大而使得这两个扇区在铁路上的重叠覆盖区过小,高速列车经过时信号快衰落,导致更软切换失败而掉话。

对于该类更软切换失败,除了进行站点位置的搬迁外,可以考虑如下的优化方案:

(1)同PN配置:将两个更软切换小区配置为同PN组扇区,避免了两个扇区间的切换。

优点:只需后台参数修改,简单易实施,能彻底解决问题;

缺点:修改为同PN组后两个扇区的容量减小,易拥塞。

(2)更改为单扇区双功分的站型。

优点:工程量小,优化效果明显,彻底解决该问题;

缺点:容量变小,易拥塞,无法单独调整单个方向的功率。

(3)一个扇区的信号通过功分覆盖两扇区之间切换区域,保证两个扇区足够的重叠覆盖区。

优点:两扇区容量不变,问题解决效果良好;

缺点:增加一面天线,需增加投资,若站点位置距离铁路非常近,无法保证问题彻底解决。

(4)天馈调整:调整两扇区间夹角,或者更换前后比较小的天线,配合调整切换参数进行优化。

优点:实施简单,容量不变;

缺点:覆盖范围变化,需做好覆盖控制,优化效果不明显。

2.3 BSC内软切换

在高速铁路上通话时,终端需要进行大量的软切换,高速铁路上软切换成功率的优化与大网相比,需要注意的是较高的车速对切换小区之间重叠覆盖区的要求。因此需要在规划初期特别考虑衔接小区之间切换带的设置,尤其是隧道区域的切换带。

对于高速铁路专网的软切换可采用配置同PN组小区的方法,同PN下的小区共用一组WALSH码,功率、CE不容易溢出,但WALSH码容易出现溢出。且其同PN小区的容量相当于一个小区的容量,因此当同PN组过多或者该同PN组需要兼顾大网覆盖时,需要注意WALSH码拥塞问题及容量问题。

2.4 BSC间软切换

高速铁路是连接多个城市的快速通道,经常需要快速地穿过多个BSC,因此做好BSC间切换的优化将十分重要。目前商用网中,通常相邻的BSC之间会配置A3A7链路,使得终端在两个BSC间可以进行软切换,提高了切换成功率。但是由于高速铁路车速较快,通过一个BSC的时间较短,大多只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因此经常可能发生通话过程连续跨多个BSC的情况,此时极易发生掉话。

假设终端在BSC1起呼,保持通话,进入BSC2,若BSC1和BSC2之间配置了A3A7链路,终端进行BSC间软切换至BSC2后,所使用的呼叫资源(SE/VE/DSPM/CIC等)仍然在源BSC(BSC1)侧,并通过两个BSC间的A3A7链路继续使用源BSC侧资源,而在目标BSC(BSC2)内保持通话继续前进。当随着列车行进,终端继续保持通话,离开BSC2覆盖范围进入下一个BSC(如BSC3)时,此时由于通常情况下BSC2和BSC3位置相邻,二者间会配置A3A7链路,而BSC1和BSC3可能在地理位置上没有相邻而未配置任何形式的互联,因此终端无法进行BSC1和BSC3间的切换,导致在该处BSC2和BSC3边界极易发生掉话。

为了防止该类情况发生,需要合理规划BSC边界,避免频繁的BSC间切换。同时需要在终端由BSC1进入BSC2后,在合适的情况下将终端的呼叫资源由源BSC1转移至BSC2处,这样便可在终端需要保持通话进入BSC3时,利用BSC2和BSC3间的A3A7链路完成由BSC2到BSC3的BSC间软切换。针对该情况,不同基站设备厂家需要打开不同的功能,如华为设备需要打开呼叫迁移功能,中兴设备需要打开BSC间非网状互联功能,以实现终端在完成一次BSC间软切换后,将其呼叫资源由源BSC侧转移至目标BSC侧,保证终端在需要保持通话继续前往下一个BSC时能够顺利切换。

3 案例分析

3.1 更软切换失败案例分析

如图4所示,某高铁线路开通后通过多次上车测试,发现某基站由其第一扇区到第二扇区更软切换时多次发生失败掉话。

掉话基站的第一和第二扇区分别覆盖该站以北和以南的高铁路段,距离铁路垂直距离不足50m。第一扇区方位角为20°,第二扇区方位角为170°。由于站点距离铁路较近,同时两扇区间的夹角较大,导致两扇区间的重叠覆盖区较小,不足以支持终端完成两个扇区间的切换,导致该处易发生切换失败的掉话,具体如图5所示:

由上述理论、公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可知,铁路的方向与正南正北垂直方向大约为20°,而该基站第一扇区的方位角也是20°,即该扇区主瓣方向和铁路平行,使得该扇区信号在穿透车体的过程中损耗较大,影响该扇区的覆盖效果。

调整措施:(1)调整第一扇区方位角,由20°调为45°,增加扇区掠射角,下倾角由9°调为11°;(2)第一扇区PN122和第二扇区PN290改为同PN组小区,以第一小区为参考小区。

实施后进行复测,测试结果PN122覆盖情况如图6所示,该路段由PN122的同PN组覆盖,信号良好,掉话问题得到解决。

3.2 BSC间软切换失败案例

某高铁通过测试发现:A地市和B地市的BSC边界发生切换掉话,两边界BSC间存在A3A7链路。

情况如下:终端在A地市的PN42上第一次发起向B地市的PN93切换请求的PSMM消息,到PN42导频信号的Ec/Io减弱至-12dB以下,距离为270m左右,足以支持250km/h车速所要求的重叠覆盖区。而回放测试数据显示,该呼叫于A地市的BSC5起呼,保持通话,进入A地市的BSC6,并向B地市的BSC1发起切换,通话过程呼叫资源始终在源BSC(A地市的BSC5侧)。A地市的BSC5和BSC6间以及A地市的BSC6和B地市的BSC1间存在A3A7链路,但由于A地市的BSC5与B地市的BSC1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因此二者之间无任何形式互联,导致该处切换掉话。

互配A地市的BSC5和B地市的BSC1间IBBE互联后,该问题得到解决。

4 结束语

高速铁路客运列车有着速度快、安全性好等优点,随着经济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高端消费群体经常选择的交通出行方式。近年来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我国正在大量地建设高速铁路,做好沿线的网络优化工作,可直接提高运营商移动产品的名誉。由于高速场景的特殊性,相关的优化经验仍需在今后的优化工作中继续摸索。

参考文献:

[1] 蔡桂浩. 高铁环境下CDMA网络覆盖与优化研究[J]. 移动通信, 2009(16): 52-56.

[2] 方启星. CDMA2000高铁无线覆盖规划[J]. 中国新通信, 2010(13): 10-13.

[3] 舒培炼,蒋招金,胡庆伟,等. 高速列车穿透损耗、绕射损耗与无线网络覆盖探析[J]. 移动通信, 2012(S6): 26-32.

[4] 孔伟. CDMA网络下高速铁路覆盖研究[J]. 移动通信, 2012(1/2): 88-91.

[5] 陆晓东. 高速铁路CDMA无线网络覆盖研究[J]. 移动通信, 2012(12): 65-68.

[6] 王礼泓. 同PN模式方案降低掉话率案例分析――万象城同PN优化[J]. 中国新通信, 2013(18): 5-6.

[7]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CDMA密集城区A3A7软切换及呼叫迁移技术文档[Z]. 2009.

[8] 张敏,李毅,舒培炼. 高速铁路列车车厢穿透损耗应用探析[J]. 移动通信, 2011(2): 21-25.

[9]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9年中国电信高速铁路CDMA网络建设指导意见(试行)[Z]. 2009.

试述网络计划的优缺点篇8

【关键词】3G 无线网络 优化

1 3G网络内涵与优化工作特征

3G无线网络满足了用户移动式登录网络、享受快速高效网络服务的综合需要。其伴随外界环境与系统网络的不断发展,而面临了较多新型问题,因而对网络运行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为应对该类问题需要运营商持续的做好3G网络系统优化,合理配置调节资源,有效设定网络系统参数,方能确保3G无线网络整体服务质量水平。网络优化便是应对系统当前现实状况做细致研究分析,依照分析结论对系统做有效调节,便于当前系统性能得到合理改善,以达到优质服务的综合目标。即信号强度更好、通话效果更优秀、掉线率最低。

第三代网络通信系统,即3G网络可令用户享受到更快的访问速度、更稳定的服务应用以及更丰富的业务支持。为推动3G无线网络的可靠健康发展,应对其做进一步的科学规划,方能以最有效的成本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网络建设效益。由以往2G网络建网工作经验来讲,网络规划以及优化工作更符合同步开展的原则,这是由于不科学的规划将对网络系统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后续扩容建设工作也会受到影响。为此规划网络系统过程中,网络优化必不可少。由开通移动通信直至正常服务运行,网络优化均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涵盖工程型以及维护型优化两类。前者即针对新开通网络系统实施清网排障处理,应对工程建设阶段中存在的遗留问题,或是新系统包含的不利影响。维护型则是针对系统工作阶段中,伴随用户量的扩充与环境持续变化,而形成不同运行问题做出有效处理,以提升网络系统运行服务效率与质量。很明显,工程型优化停留在初级层次,而维护型优化则更加重要,应周期开展。

2 3G网络优化科学策略

2.1 3G网络优化工作内容

3G网络优化为一类极其复杂且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各个流程环节较多。首先应做好前期准备,配设必要的信令分析装置、路测系统与频谱设备。路测工具用于量测网络系统性能,信令分析设备则针对问题做进一步跟踪与定位,而频谱仪则衡量排查网络系统存在的频率干扰,汇总收集同其相关联的网络规划与现网资料。而后在信息获取环节应首先明确网络优化的工作目标,而后搜集信息具体涵盖经纬度、下倾角、重点覆盖范畴等信息。目标设定过程中,应注重着力解决客户提出问题。对于网络运行过程的数据信息应做好收集处理,具体包括DT路测、话务量统计、配置网络参数、重要区域播出信息等,还包含一些信令数据。

接下来要对网络系统问题做合理的定位分析,即依照搜集获得的各类信息与相关数据,通过分析研究明确移动通信系统之中包含的问题以及具体成因。明确上述因素后需要制定具体的优化调节工作方案,并确保逐项方案全面落实。完成上述步骤后还要对新网络系统做评估测试,衡量其有否实现预期标准并处理了相关问题,该次调整有否形成了负面效果。倘若得出的评估结果并不理想,则应再次做调整处理。当然评估阶段中应把握四类原则,即条件性、可行性、有效性以及一致性。即明确现网具体状况,确保评估结果真实有效且一致性,体现公平客观性。

2.2 3G网络RF优化策略

网络优化阶段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即RF优化,也就是具体对无线射频信号做优化处理,用以使网络信号覆盖范畴更加优化,管控导频污染与路测软切换百分比,保证无线信号能够正常合理的分布,促使网络系统以高质量水平运行。RF优化应具体涵盖采集信息、分析问题以及优化调节等环节,此过程需要明确优化目标,了解具体的优化状况,通过不断测试直至满足标准要求。该项工作中,在准备环节应明确测试目标与具体路线,有效进行规划,并准备测试分析所需的资料以及工具手段。进行信息采集工作中则应利用有效方式,如室内测试分析、采集处理、跟踪信令、定位跟踪与配置等方式。在问题分析环节,应依照搜集汇总的各类资料信息做细化研究,积极挖掘网络系统中包含的问题,例如覆盖问题、污染、切换问题等,最终制定有效的调节处理方案。在调整实施环节,应依照具体的分析结果完整调节处理,倘若无法符合有关目标要求,则应再次实施数据分析,明确问题,最终一直到完成设定目标为止。

2.3 3G网络优化目标设定

网络优化目标设定阶段中,应尤其注重依据现实状况与网路具体运行状态,针对采集分析的数据资料,设定可行性较强的目标,具体问题包括覆盖问题、导频污染、切换问题等。覆盖问题为优化RF的核心环节,具体对信号分布等问题完成优化。主要涵盖弱覆盖、越区覆盖、上下行不均衡等问题。可通过导频信号优化,确保覆盖范畴导频信号持续覆盖。还可对主导小区做优化处理,降低其覆盖范畴交替变化状况。对于导频污染问题,即在某方位并不具备较强的主导导频,同时引发了较多强导频,其污染影响会导致明显的下行干扰,同时网络容量不断下降。为应对该类问题,可调节天线、变化导频功率以合理解决。

3 结语

总之,为进一步优化3G网络系统,我们只有真正明确其内涵,了解网络优化任务特征,制定科学的优化策略,清晰设定工作目标,制定RF优化策略,掌握网络优化的具体工作内容,方能真正确保3G网络功能更加完备,体现良好的应用价值,有效弥补不足缺陷,提升运行服务效率以及质量水平,创建完善的网络服务环境,显著增强工作效率,提升公众满意度,进而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海鹰.从编前编中编后的管理策略谈电视新闻采编的挖掘[J].管理观察,2014(12).

[2]冷晓汀.探讨受众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的创新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07).

[3]管艳."发现-提炼-升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三步曲[J].理论与创作,2009(4).

[4]张慧.改革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进出模式和管理机制[J].今传媒(学术版),2009(07).

作者单位

上一篇:非遗数据报告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应急处置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