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范文

时间:2024-03-27 15:32:33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1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步由第一课堂教育延伸至第二课堂教育,剖析第二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主导地位和创新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利弊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然是课堂教育为主,辅以极少数的讲座,交流,辩论会等形式。近年来,有高校开始尝试更多的教育手段来丰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雷锋活动月”、“与时俱进的五四精神”、“纪念一二?九爱国运动”等系列主题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第二课堂的现实意义和活动设计

高校的第二课堂简单理解就是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活动的统称。它是第一课堂的发展和延伸,是学生锻造人格,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上:1.寓教于乐,融会贯通政治素养。第二课堂化解了第一课堂的烦闷与枯燥,特别是思想素质类的课程。第二课堂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接受,由知识的理解变成知识的践行,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运用知识。2.践行思想道德理论,全面提升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具体实践中才容易培养出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3.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锻炼学生意志品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生人格魅力。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育,使大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表现为更浓厚的兴趣爱好,更坚强的意志品德,更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更全面的综合素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指导思想、设计原则

活动设计总体指导思想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处于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大学生“精神文明家园”,以加快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魅力校园。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总结,初步计划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设计总原则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为: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走形式主义路线,摒弃一切“虚、假、空”的教育活动。在实行普遍教育推广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尊重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2.删繁就简、有的放矢。简化教育活动的形式,全部紧紧围绕指导思想,从针对核心内容,针对核心人群方面发力,坚决杜绝“撒大网”形式。

三、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不非得按照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来同步开展。在遵守总体指导思想和总体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在国家层面上教育学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上教育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上教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另外“群众路线教育”、“四进四信教育”、“三严三实教育”、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等也都是重点教育内容。表现形式不拘泥,灵活多变,有主题班会,茶话会,分享交流会,主题活动,主题演讲,主题征文,主题汇演,社会服务,实地参观等。

四、结语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2

【关键词】 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现状;构建对策

当今社会,我国民办高校是过分重视让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而忽视大学生的素质的培养,缺乏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集体观念等培养。这些能力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高校的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而是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同等重要性,是我国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对第二课堂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程度还不高

我国民办高校第二课堂尚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而且民办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趋于形式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和全面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大学生关注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文娱活动参与人数众多,但思想引领和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活动学生热情不足。

2、社会实践工作尚未入人才培养方案,未按必须课来修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各民办学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开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在社会实践的立项、项目指导、经费等各种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

3、民办高校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还存在不足

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主导性不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也没有搭建起比较好的实践平台。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凭兴趣和热情自主开展阶段。而且在学生创业方面,在政策、经费、场地、指导、培训等方面尚未给学生提供渠道和发展路径。

4、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学校专业社团数量少,规模小,专业社团建设中经费、场地、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制度不够完善,二级学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学生和教师参与度不高,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专业社团建设系统的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二、民办高校构建第二课堂应采取的措施

第二课堂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应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建设,以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以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为亮点,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完善思想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促进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现有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梳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个人成长融入到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上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把学生乐于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出“思想教育成长计划”,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通过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各部门共同来研究制定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案,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的碎片化和形式化倾向。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学生为本,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

2、以专业社团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尽快建设学术性、专业性社团,调整社团结构,积极建设专业社团;出台促进专业性社团持续发展的配套制度。鼓励各专业性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提倡专业性社团以赛带练,参加各类专业赛事,展现专业成果,提高专业能力。把专业社团建成专业强、层次高、深度广,使社团活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社团在学生课外科技文化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3、以校园精品活动为亮点,提升学生各种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对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巩固现有的活动品牌。对在学生中反应比较好的精品文化活动,应长期坚持,确保活动的参与度。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为提升第二课堂的效力,以学生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为导向,每年针对不同素质提升,要求规划好每一阶段的第二课堂活动。

4、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以创新创业为着力点,缩短学生融入社会的时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入学开始就应该让每一位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并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规划好大学生活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应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思路,归口管理。改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多头管理、业务分散的格局。把创新创业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支持与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

5、建立第二课堂体系

从学校层面提高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发挥第二课堂成为育人作用,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同时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内容建设方面,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大胆改革课程结构及教学方式,减少第一课堂课时,拓展第二课堂,整合公共基础课,推行第二课堂学分。设定若干选修模块,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程,实行选修学分的认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从教师教学到学生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政策保障方面,制定第二课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实施学生素质拓展的计划,保障参与学生的权益,鼓励指导教师的参与,在各类评优、评奖、晋升等政策制定上,给予倾斜;经费方面,给予专项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于第二课堂的建设。

三、结语

第二课堂活动所具有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价值正日益凸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力配合。第二课堂能够有针对性地拓展专业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在各种活动中知识与实践的融通,从而促进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实践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协调、应急应变等非专业素养,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秦行音.我国义务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矛盾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2] 郝园园.浅议高校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定位与实现,2010.

[3] 黎艳阳.坚持科学发展观 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02.

[4] 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法制与社会,2010.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3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第二课堂

关于第二课堂的概念,现有以下几种结论:(1)第二课堂是指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2)第二课堂也叫第二教育渠道,指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及其场所。也指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3)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笔者所在学校在综合各方面文献后,将第二课堂定义为:“第二课堂是指由学校、学院组织认可的,在常规课堂教学、实习、实验等第一课堂之外,有利于提高能力素质的各项教育、管理、服务、校园文化活动等,覆盖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网络等区域和空间。”

2.思想政治教育

综合分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概念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可。不论是哪一种见解,都深刻地说明了在高校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对学生的人格、心理以及思想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3.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造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实效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内容不贴近生活,方法不贴近学生。因此将第一课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第二课堂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打造可以承载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1.导向功能

第一,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根据优势学科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二,第二课堂的内容、方式和氛围都蕴含着教育目的,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产生导向作用。在第二课堂这个开放的系统中,学生评价、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在各种思想激荡碰撞中不断调整自己,朝着社会主流目标靠近。

2.凝聚功能

在第二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目标一致的同学组成的科研小组,可以是热衷公益的同学组成的志愿服务小队。第二课堂活动会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吸引的氛围,增强情感认知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教育,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合作,让老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量。

3.转化功能

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实地参观、开展科技创新类活动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能接触社会,把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报效社会。

4.开发功能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不受教学大纲和专业的限制,能超越专业的狭隘界限,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将学生成长成才具体化到各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三、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操作性不强,对第二课堂的实施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在实行第二课堂的教育模式,但大多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工作上,有时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兴趣开展各项实践活动,但是高校的硬件还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实践要求,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第二课堂的实施。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较多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这样的活动易开展,时间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增强科技创新类的活动相对较少,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程度和参与度均需提高。志愿者活动大多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社会实践大多也只是一些调研,鲜少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3.专业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较低

经过学校大力组织宣传,目前已有许多学生对参与科技创新类活动有很大的兴趣,但指导教师数量和指导水平成为大规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瓶颈。指导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展活动中会感到力不从心却又不知道该向谁请教,这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的进程。

四、有效发挥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建议

1.以“中国梦”为引领

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其个人梦想的实现也影响着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将“中国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大学生时,二者便形成了不可割裂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将自身的成长需要与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将会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新的道路和参考。

2.加强第二课堂内容的延续性和系统性

注重第二课堂的延续性,就是让第二课堂有固定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有稳定的活动团队和指导教师。特别对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具有时间积淀的教育内容要进行继承和扩大。注重第二课堂的系统性,是使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让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切身体会教学内容的前期策划、中期活动、后期总结的全过程,使学生完成从体验到感悟,从认知到领会。

3.加强实践类、科技创新类教育实施的实效性

在实施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优化实践与科技创新的体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多地落实到让大学生能够动手动脑的实处上。加大对表现优异、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力度,提升他们参与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不同年级、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能力素质“提增”上获得信心和动力,优势和特长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293.

[3]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9.

[4]李辽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J].求实,2005(1).

[5]蒋慧琴,欧万彬.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消费导刊,2009(7).

[6]蔡克勇,冯向东.大学第二课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04-105.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4

【关键词】三大课堂;朋辈效应;学长制;体验式思政教育;校园网络社区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是实现教育目标、任务的形式和手段,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范畴。本文按照高校思政工作的阵地变迁,将思政教育载体形态划分为三类,称之为三大课堂。第一课堂指传统的思政教育阵地:主题班会和宿舍谈心;第二课堂指各类学生活动,分为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指网络新媒体。

第一课堂体系的建构

思政教育的首要阵地是班级和宿舍,首先将这两大阵地化为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

(一)班会和宿舍两大传统思政教育阵地的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

通常的班会方式是围绕近期工作重点,辅导员自主进行。一方面对学生没有进行差异化教育,针对性不强,导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和认同,没有互动,更不用说共鸣了。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成效不一。

宿舍文化属于高校校园文化亚文化体系,宿舍问题一旦出现势头迅猛、潜伏期长、化解阻力大,给辅导员带来极大的工作难度和情感困扰。辅导员被多头的事务性工作牵绊,主动性系统的谈心教育缺失。

(二)课程化主题班会和分类主题教育交叉体系的构建

课程化主题班会指把主题班会像课程一样排入到学生的课程表当中,计入学分,整体联动,统一安排。像思政教学一样,将班会通过课程化更加规范,结合学生特点、学生思想动态、学院工作重点等方面的要求,提升班会课的实效性。

分类主题教育是指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规律和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特点,在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确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分阶段、分类别、递进式、层级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间集中、主题突出的教育活动。

课程化主题班会和分类主题教育交叉体系的搭建实现思政教育连续性,专业性,按类别施教,全过程育人,氛围更浓厚。高效整合了思政教育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实现全员育人。

(三)宿舍走访与约谈机制的建立

宿舍走访作为粗线条的工作方式,实现辅导员事务管理工作的职责,通过快速走访形式排查问题。谈心属于辅导员精细化工作方式。在了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尊心,以积极鼓励为主,营造融洽的谈心气氛,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和对等主体意识。

第二课堂体系的建构

第二课的教育对象是活动、社团、学生组织群体。思政教育充分利用这些活跃载体融入教育观念、教育学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

(一)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校园内的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得到了锻炼。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像专业实训参观、工学交替实习、素质拓展等活动情况复杂,问题频现。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和统筹凸显了较多困难,渗入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也难以找到切入点,不好深入。

(二)激发校园文化活动的朋辈效应,尝试建立学长制

“朋辈”指“朋友”、“同辈”,即与学生处于同一等级、辈分的同学或朋友。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更容易受到这些“朋辈”的影响。在教育理论上有“同群效应”和“期待效应”。借助这些理论,我们可以让学生群体自发的根据“同群效应”、“期待效应”的德育效用,充分发挥青年学生自主性,形成一个“德育自助朋辈团”。依托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激发出的朋辈效应服务于思政教育,可以尝试建立学长制。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横向实现学生群体之间平等的“柔性管理”,从而将激发的朋辈效应,延伸至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发展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贯穿体验式思政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活动体系

在学生进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政教育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进行全程跟踪和渗透,是一种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方式。启发学生将在第一课堂思政教育体系中所获得的理论基础以及传统道德经验应用在理解和指导实践过程中的个人行为。辅导员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触作为思政案例来启发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种“实践―体验―感悟―反思”的体验式思政教育从本质上是认识过程从实践到认识的一次飞跃。

第三课堂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平台和资源的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延伸,虚拟环境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统称为第三课堂。

(一)网络新媒体手段在当前思政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QQ、飞信、MSN、QQ空间、博客、微博、微信广泛用于辅导员进行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也确实带来了便捷。但同时,一些海量信息影响着学生的政治观点和思维模式,改变了学生的信息消费心理和习惯。这些挑战了传统学生工作中“学校――学生”相对封闭的信息传递模式。学生用现有的书本理论或者在学校内接受的教育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甚至会发现与所受教育背道而驰,使我们的正面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二)借助新媒体手段全面服务于日常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除了思政教育还有很多的事务性工作,借助新媒体手段处理事务性工作往往事半功倍。同时,网络上开展思政教育也趋于常规化。网络办公自觉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

(三)建立微时代下一体化校园网络社区思政体系

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影响着大众生活。微课、慕课也不断给教育理念带来新的思路和挑战。学生思政工作的环境势必然要从现实延伸到了虚拟,从线下到达线上。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校园官网,发挥网络工作技能可以打造一个校园一体化的网络社区。通过合理模块设置增加学生对校园网络社区的黏性。同时,学生思政工作全面进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重构成“O2O”模式,做到“线上”、“线下”的结合。

本文提出的三大思政课堂体系的建立兼顾传统和发展现实,既有老讲台、又有新平台,既注重思政教育优良传统形式,又有效引用新思路新手段,符合学院发展实际,全力的配合了教学与实践。当然,三个课堂体系都有它适用的工作 边界,在复杂的学生思政工作面前不可能是无所不能的。

参考文献:

[1]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 赵健

[2]论朋辈教育在构建高效学生学习型党组织中的作用和 意义 戴一菲

[3]以全程体验式方法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和实践 莫军华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5

(一)教育形式化

目前励志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中未有详细的知识结构板块,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纲中也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加之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压缩思想政治课时的现象,使得教学大纲中固有的知识板块讲授时间都不够,励志教育作为补充内容则更没有时间讲授。因而教师的教案中写入的励志教育内容也不过是摆摆样子。即使有的院校能挤出课时,可是由于重视程度不高,教师的讲授也只不过是走走过程、做做表面文章。

(二)教学体系零散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论文很多,但大部分都偏向于教学方法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研究,针对该知识体系架构的研究却很少。而即使有少量的论文探讨其架构,但研究的深度较浅,远远不能满足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学的理论需求。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二级学科知识点的团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下级理论的教学也较少开展集体备课,因而励志教育基本处于教师个体型的自发研究和讲授的状态。而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知识体系较为零散,知识衔接混乱。

(三)教学研究深度浅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是有地方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升格形成的,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由专科转入本科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较多,归纳有:学历层次偏低,缺乏高层次带头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科研能力薄弱。具体讲就是目前基本处于教师凭个人兴趣研究励志教育状态。因而不研究这个知识点的教师,对励志教育了解不深,加之缺乏现成教学知识体系和集体备课,导致课堂教学深度浅。学生往往感觉到是对高中励志知识的“炒剩饭”,教师难以提升励志教育层次,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新升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主要途径

1.巩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一课堂的励志教育

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系统性知识体系,讲授也较为零散,远远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成才需求。因而有必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励志教育开展集体备课,集中智慧确定好知识点。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专题式进行,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设励志教育选修课。但要将建立完善的励志教育理论体系作为必备条件。针对励志教育理论体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主体上应该包括励志人生观教育和励志价值观教育两大知识体系,具体知识点应该包括职业中的励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励志教育和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励志教育。职业中的励志教育一直以来就是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是以树立正确的励志职业观,教育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励志来实现人在职业中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日常公共生活中的励志教育是以现代社会对人的公共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为基础,它是以教育人如何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战胜自我交往恐惧,学会正确的与人沟通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婚姻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励志教育是励志教育新领域,它是以教育人在婚姻家庭中如何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为前提,通过提升自我独立能力来战胜婚姻家庭中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励志教育。第二,采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包括:灌输式励志教学、互动式励志教学、情景式励志教学、专题式励志教学和案例式励志教学等。灌输式励志教育是以励志知识灌输为主。互动式励志教学是以开展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来增加学生对励志知识的吸收。情景式励志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励志情感体验,提升他们对励志知识的认同感。专题式励志教学是以专题的方式较为集中地将励志知识进行分类,有利用学生多方面学习励志知识。案例式励志教学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使得励志知识更加结合实际,贴近生活。第三,课堂教学对象包括:一般群体的大学生和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如:女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女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原因是因为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她们和男性一样是社会的劳动者。但受西方社会腐朽物质文化影响,一些女大学生出现道德思想滑坡,行为上错误地采取用青春换物质的婚恋方式,放弃自我奋斗,这种错误基础上构建家庭关系的方式违背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人类文明发展。所以特别需要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开展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原因是:贫困大学生在新生本科院校中所占比例较大,与富裕家庭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处于物质生活的弱势地位,生活生存压力巨大。尤其是在当今教育优质资源越来越需要物质支持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压力也更加巨大。如:上计算机课这类时,条件好的大学生早都接触过计算机,而一些贫困大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电脑,学习的起点就低,学习难度也大造成他们很容易背上思想包袱。所以需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励志教育。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二课堂励志教育

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的教学而言,它作为当代大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的一个重要平台突破了第一课堂励志教育的局限性,扩大了励志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励志教育的载体,生动了励志教育的内容。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丰富却并不局限于教材,励志内容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形式灵活却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课堂讲授。三是场地多样即可是在教室,也可户外。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明确第二课堂励志教育的模式。它主要包括榜样励志教育和励志自我教育。榜样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树立励志榜样,以鲜活的人物和事例,尤其是大学生所在校园的人物和事迹来进行励志教育。励志自我教育是通过教师引导大学生的自我励志,指导他们自觉将励志人生观和励志价值观实践到生活和学习中去。第二,以校园为载体开展励志教育的第二课堂隐性教育。这里可以采用的主要途径有讲座、演讲、展览、校园微电影等。第三,以社会为载体的开展励志教育的第二课堂隐性教育。可以采用的途径有参观监狱、开展自愿者活动和开展基地性的社会实习等。

3.重视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对本体团队的升级

首先,适当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引入名额。其次,通过本地培训和教师出去访学等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素质。再次,通过增加科研经费,鼓励励志教育理论研究。

三、小结

总之,针对新升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教育形式化、教学体系零散和教学研究深度浅的问题,可以从巩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一课堂的励志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二课堂励志教育和重视对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引进和对本体团队的升级等方面提高其实效性。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渠道。然而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种种挑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手段,而加强实践教学无疑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虽然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简要归纳如下:其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上,尚需进一步建立完整与有效的机制;其二,由于高校思政课大多是“大班教学”模式,往往是若干专业的学生的合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其三,单调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很难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机制建设和提高教师素养之外,更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借鉴中外有效的教学模式,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二、翻转课堂相比传统教学的特点优势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论视角下,“翻转课堂”的本质是“先学后教”。其创始者把传统教学的“教”与“大班教学”的顺序颠倒过来,变成了由学生先‘学’,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翻D课堂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成为国际教育关注的热点,是因为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都具有显著的优点。第一,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比传统教学的灌输式的被动学习,翻转课堂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第二,更注重有的放矢地教,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翻转课堂上的教师更清楚学生的疑惑。第三,更注重知识的内化和互动交流。翻转课堂与慕课结合,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笔者认为,在高校教学中恰当地引入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入“翻转课堂”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方面,我们积极尝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前自学、课外参观、课堂讨论三个环节构成,并配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1.结合各课程特点进行课前自学

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课前分组自学或者个人单独自学。譬如,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就尝试将班级成员分为几人小组,并且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参与到课前收集材料、自学相关内容等活动中,最后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集思广益,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2.在课前自学基础上进行课外参观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前的预先自学后再进行课外参观,这样非常有利于将书本学到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课程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课前自学为前提,分别选取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中国工业博物馆等相关实践教学教育基地。笔者发现,通过参观环节,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了显著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学生开始真正成长起来。

3.适时实施课堂讨论

在参观活动之后,我们会适时以座谈或讨论的方式来让大家发表看法,总结心得。课堂讨论环节一方面有赖于课前自学和参观实践环节,另一方面又是对课前自学和参观实践环节的总结与升华,作为教师要恰当地处理问题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识素养。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教学过程更生动、更具吸引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发挥思政课的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风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127-129.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理论探讨,2014(7).

基金项目:2013年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增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736)。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决定性条件之一。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

二、巩固学习兴趣

在第一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内心要求无法得到满足,自然地失去了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因而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我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形式篇8

关键词共青团 第二课堂 职能拓展

1 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拓展的必要性

1.1 顺应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共青团第二课堂的职能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我国“大趋势”的变化而变化。在革命年代,共青团第二课堂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重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共青团第二课堂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建设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共青团第二课堂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共青团第二课堂的职能必定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发展做出相应的拓展。

1.2 增强第二课堂有效性的需要

共青团针对青少年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拓展,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课堂的有效性即课堂的质量、吸引力、生动性就变得尤为重要。第二课堂是否有效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参与积极性的高低,而且关系到青少年参与第二课堂后所取得“成绩”的好坏。第二课堂的内容、活动类型、实践途径等都必须不断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出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第二课堂的质量。一个组织只有具备某些职能才能更好的开展实践活动。因此,教学内容、活动类型以及实践途径的创新必然要求第二课堂的相关职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拓展,从而为增强第二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青少年将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成长环境。国外思想的涌入、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等在为我国青少年全面发展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为他们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正确的日常行为的采用带来诸多风险。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栋梁和主力军,再加上当今激烈的就业环境,青少年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已成当务之急。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有效的、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青少年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共青团所针对青少年开展的第二课堂教育是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具体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转型期不良社会现象的不断出现,共青团必须根据需要拓展相关职能,不断创新和完善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为青少年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1.4 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建国60余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以及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勤劳拼搏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注定它的完全实现还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随着wto协议中各条款的逐渐兑现,我国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多方利益调整的艰巨任务。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他们能否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将决定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共青团作为教育青少年的重要组织之一,必须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作为重要育人途径的第二课堂的职能做出相应的拓展,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实践形式,从而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2 共青团第二课堂职能拓展坚持的原则

2.1 职能拓展必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先进性决定了自身所制定的方针政策最具科学性、最具方向性以及最具代表性。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所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与党的大政方针保持高度一致。这有这样,共青团才能保证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保证所开展的工作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方法,其职能的拓展也不得与党的大政方针相违背,否则就会有迷失方向、误导青少年并使组织陷入混乱的危险。第二课堂职能的拓展只有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才能把实践活动开展好,进而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2.2 职能拓展必须从共青团组织自身实力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以及党在“十二五”规划中任务的新调整,共青团第二课堂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新的任务。新任务必然导致第二课堂的职能做出必要的调整与拓展,例如由传统的思想政治职能,准行政组织职能拓展为思想政治职能、准行政组织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心理调适职能等,但职能的拓展必须从共青团组织的自身实力出发。从根本上说这是由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的结果。共青团只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内合理地拓展第二课堂的相关职能,才能更好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3 职能拓展必须从青少年的根本利益出发

青少年是各级共青团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的对象。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各级共青团在工作中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培养人才的特色和重要途径,更多的是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准行政组织能力的提升、社会服务技能的改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

2.4 职能拓展必须从第二课堂的创新力出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从技术上、制度上不断创新,而技术和制度创新归根结底还是由人来完成,特别是由那些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来完成。可见,一个国家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决定我国未来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的强弱。共青团作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组织,第二课堂作为共青团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必须不断通过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各种活动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第二课堂职能的拓展必须从增加创新力出发也就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贺继明.共青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综合效益.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3).

上一篇: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财务制度标准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