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4-03-26 17:48:36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1

(一)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设计中,管理辖区与具体的区域划分都要按照道路为标准进行划分,进行交通区域的运输网络项目规划和具体细节的设计,将一系列的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进行联系,并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城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艺术设计风格,提高城市美化效果,让一个城市展现出其魅力与特点。城市中的道路规划与道路系统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具有使用和功能组织情况进行细节划分,制定城市发展特殊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系统中,满足城市交通的设计需要,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面貌,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形象设计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道路规划与设计,提高对城市道路的设计需求也很有必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的秩序,改善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布局,按照一些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标准化建设。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创意景观设计等内容。在景观设计与规划道路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地理、文化、区域等因素的标准,满足现实需求。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城市景观设计,要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要满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要求,在自然景观中,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设计内容,其中有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主要的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相互结合,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加强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的相互规划,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三)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指的是城市交通、休憩道路详细设计、建造、使用、反馈的整体过程,然而城市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项目中,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指的是城市公园、绿化带、湖边、河边的一系列绿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绿化本身与城市建设本身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城市道路建设更好的完成绿化覆盖,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美观效果,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保证持续改进道路规划的细节,改进绿化与休憩带的细节处理,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设计和发展。在道路上拥有不同的种植林木、丛林设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树木景观,灌木丛设计,人行道树木等等,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一)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在注重分析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在设计阶段要了解好施工和城市规划的方向,掌握具体的成本投入以及损失数量,从而对即将施工的道路建设成本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具体的前期规划内容中要注意几个工作内容:第一,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整体状况以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定位,这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对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建设条件等。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一城市形象的展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并将相关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展现出城市特色。

(二)坚持最优化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创新,是要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对最优化设计和科学设计的重视。要考虑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城市道路规划的新趋势,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工作中,认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本地的地理风貌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具体城市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规划,营造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根据绿化情况实事求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因素,不然所有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一样,那么就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坚持最优化设计除了让城市环境达到最美的效果外,还要让城市具有活力,展示出城市的特色和地理风情,改善城市本身的风貌除了在道路傍边的园林设计上进行创新外,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本土化改进。

(三)加强关键设计点的监督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掌握设计要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的设计是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设计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比例关系。要配合之间完整的协调关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合理组成,从形式上规划道路的布局,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道路的创新规划要保证车辆和人之间的分流,要完善通行效果。在视觉效果上要让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道路规划成为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第二,确定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生态建设风格,让道路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形式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点,确定绿化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划中加入景观设计因素,提高了城市化道路建设与规划创新,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动力,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就是利用两者相互结合,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建设与规划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让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完美与科学。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方法;景观生态学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in the ecological imp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tents of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raised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as well as to the road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city road; Planning methods; Landscape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一种线性基础设施,道路在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如路域理化环境的污染、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水土流失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地质灾害的诱发、景观视觉质量的下降等。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用于道路及道路网生态效应研究。

l城市道路景观对生态的影响

为了获得生态效益,道路必须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为人们服务。在此过程中,道路起到了引导路人、组织交通的重要作用。它将各个景点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伴随着整个交通过程。然而,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讲,人为道路的构建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组成部分,对生态必将产生影响。因此,在道路规划时,需要避免道路对重要物种的生态斑块进行人为分割,同时道路形成了新的阻隔带,影响了原有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2道路景观设计思路方法

对于道路的景观设计要着重强调其领域属性,以形成其区域特色,使道路与两侧空间相融合,进而弱化道路与周围界面的隔离,使行人在其中行走时有鸟儿翱翔空中,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的感觉。其设计手法可通过布线、空间变化、领域分隔、道路设施及周围建筑环境等方面来实现。

3.1布线

“蛇形”布线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的S型曲线组成,S型曲线可以给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

3.2空间变化

道路可根据各路段交通流量不同或地形条件限制出现宽度的变化。在区别空间变化波动时,宽度变化是一个很重要内容,它可提供错车空间,在特殊情况下亦可提供停车间,有时还能为行人提供休息逗留的场所,给人以空问的惊喜。

3.3领域分隔

作为居伟区内的生活性道路,应有为居民提高生活空间的领域感,其效果可以通过分离法来实现。

3.4道路设施

生活件街道通常有步行者在活动,此种活动常仃随意件和观赏性,故要求其上面多设置公用设施等硬质景观(如座椅、花坛、候车亭、交通标志等)以及选择宜人的色彩和尺度,这样可增强人们的美感和愉悦感。

3.5建筑环境

建筑因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类型应该和谐并具有艺术特色。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经常采用柱廊和悬挑,它们为行人创造了一个庇护的环境,使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问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内外兼顾的整体,使道路与室内空间连接起来,使街道真正成为居民生活场所的一部分。

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3.1分析现状,明确目标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不仅仅是考虑狭义的视觉景观和道路交通功能,而是连带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环保、经济发展、历史文脉、自然、旅游资源等因素一起考虑的综合规划设计,针对具体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必须对道路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道路承担交通功能、道路沿线土地开发利用等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指出现状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划设计目标及指导思想。

3.2景观规划构思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构思包括功能、景观、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多方面的初步思考策划。设计构思中首先要确定道路景观风格定位,影响道路景观风格定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如山、水特色,道路功能定位,如迎宾大道、商业街,人文因素,例如是体现现代气息还是传统风格。围绕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目际和风格定位,结合道路各区段所处位置和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关系特点,构思道路景观结构,拟定主题思想,进入具体景观规划设计。

3.3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设计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道路工程中应用较多的是生态护坡和道路绿化。道路两旁的边坡为景观生态学上的边缘和边缘地带。它属于诱导边缘,过渡显著,在工程上会有边坡不稳定的效果,在景观上它是一个不连续的边缘地带。因此,采用绿色植物材料对斜坡和山体进行覆盖,以防止坡面和山体的侵蚀、风化。

道路视觉景观设计应和道路平、纵、横及路面结构等设计相结合,道路平面线形、竖向设计和横断面布置要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的变化,力求做到道路线形、分隔带、绿化带、边坡等连续、平顺、自然且通视效果好,与周边环境色彩协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切忌把道路拉直推平,导致视觉上单调乏味。

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满足道路作为市民公共活动空间需要的信息交流、休闲甚至游赏娱乐等功能,种类繁多且有实用性的,如公交站点、休闲椅凳、公厕、垃圾筒、电话亭、广告牌、宣传栏;有观赏性的,如树池、花架、亭廊、艺术雕塑、水池喷泉。如果说道路本身景观应力在求“势”、追求大气的话,道路公共设施和小品由于多布置在行道及城市绿化带,行人缓慢通过甚至可以驻足观赏,其景观设计则应着重在“型”的处理上下工夫,对公共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出匠心独具的形态,对景观小品进行细部刻画,细致地反映一定的文化主题,既有助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又有利于塑造道路的特色风格。

4展望

道路景观生态学在我国是个崭新的领域,许多研究内容有待探索。我国近期道路景观生态研究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1)总结国内外现有成果,引入新方法与理论,开展前沿研究。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国内外近年来道路生态学研究成果和相关学科如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为道路景观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重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如3s技术、三维动态可视技术;加强对典型地区的跨尺度综合研究,对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深人的探索。

(2)以典型旅游公路为突破口,开展细致深入的景观调查、路线优选、构造物设计等景观规划设计工作。充分收集和利用现有历史资料,如航片和卫片,对道路沿线水文、土壤、地质地貌、气候、土地利用、经济发展、文化、历史、民俗等资料开展充分细致的景观普查、规划与设计工作。我国道路选线历来重视地质选线、地形选线.而结合生态环境选线相对处于弱势,从景观资源保护(尤其景观美学资源)来考虑选线更是欠缺。

结束语

道路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和我们对道路景观生态问题的关注,相信研究队伍会越来越壮大,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黄宁,符锌砂.公路线形与景观设计的配合[J].湖南交通科技,2006.

[2]贺志勇,张肖宁,史文中.3s技术在公路景观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初探[J].测绘通报,2004.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3

城市河道是影响当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传统河道整治主要着眼于泄洪、航运等功能的要求,进行河道疏浚和护岸建设工作,多采用河道的直线化或渠道化、河岸的混凝土化治理模式,而忽略了河道的生态功能。这些做法的缺点在于隔断了河道内外的生物活动,造成了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对沿河堤岸渗透起到了不良的限制作用。而且刚性护岸也制约了原有河水的自然流向,一旦河水流量过大,很容易造成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同时,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美学意义上,忽略了河流本身的自然性、生态性,并影响了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与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设计出集防洪、排水、交通、绿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性河道景观环境,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是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之处。城市河道两岸分布着诸多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或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景观等。这些沿河景观构成了内容丰富的河道景观,并作为城市的绿色生命线,具有协助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水运、供水、旅游、娱乐、美化环境与保持自然生态等多项功能,对城市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能够丰富城市景观的内容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市民创造诸多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的空间环境[1]。鉴于河道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渭河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对城市河道的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作初步探讨。 一、渭河河道现状与景观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一)宝鸡市渭河河道现状 宝鸡市的河流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以北为黄河流域的渭河及其支流水系,秦岭以南为长江流域的嘉陵江上游河段及汉江部分支流河源段水系[2]。宝鸡市域范围内的渭河河道治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来的不懈努力,渭河宝鸡段的防洪工程、河道清障、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初具端倪。市区内相继建成许多滨河公园及景观水面,使渭河宝鸡市区段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但宝鸡市域内河道综合治理仍存在许多问题:①干流防洪工程仍有部分低标准堤防和无堤段急需治理;②部分渭河支流入渭口防洪工程(主要有堤、河道整治工程,分洪工程和水库)建设滞后,防洪标准较低,水毁严重,需重修及加固;③河道清障整治急需强化,河道环境保护、治污形势仍很严峻;④生态工程建设需全面、系统、持续推进;⑤河道缺少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2011年7月,笔者参与了宝鸡市渭河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本设计主要体现河道景观规划的生态性,其设计理念已被宝鸡市渭河治理委员会认可。本次景观规划设计范围西起陈仓区凤阁岭镇建河村与天水交界,东至扶风县绛帐镇南仵村与杨凌区分界的渭河干流宝鸡段,全长206km。景观规划区以渭河河道为轴线,两岸规划控制范围为:干流段均为两岸河道管理范围外1.5km,各支流入渭河口处沿支流统一向上延3km。根据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宝鸡峡大坝以上长度为106km的上游段,以造林绿化、建设生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河道治理、滩地利用、生态湿地公园为主,宝鸡峡大坝以下长度为100km的中游段,全面建设堤路结合、河道清障、水污染治理、生态景观、产业发展5大工程。由于本次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范围较大,本文摘取其中几个景点来阐述城市河道的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见图1)。 (二)景观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依据宝鸡市要把渭河宝鸡段打造成安澜渭河、人文渭河、风景渭河、生态渭河的远景目标,将“以景靓岸、生态恢复”作为本次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构思。以渭河河道为纽带,连接宝鸡市各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增加亲水空间,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滨岸自然景观长廊。在渭河滨岸线性景观长廊中,通过生态湿地公园、水面景观工程,重点打造渭河沿岸重要节点,丰富沿河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使渭河水域景致多样化。重要景观节点同样要以宝鸡历史文化为主线,统一规划各类公园及水面景观的主题,既保证各个生态景观拥有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特点,又能通过景观空间变换来反映宝鸡历史文化的变迁。生态景观工程建设以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目标,整合沿河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着力凸显古城特色与现代文明,使宝鸡市成为“多片水面、两条林带、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和“山、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通过河道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使城市河道能够融合周边环境,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形成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河流廊道系统(见图2)。 二、生态性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河道的特点及河道功能的多样性,宝鸡市河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将诸多条件综合考虑,包括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6个方面的功能[3]。 (一)河堤内部景观规划设计 1.河道内的水体与护坡设计 鉴于河道在城市中具有的特殊功能,其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也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河道的平面设计,尽量保持原有河道的自然弯曲形态,顺应水流方向,通过水流自身的冲力形成凹岸、凸岸、滩涂、沙洲等。它们既可保护水源、降低河道内水流速度、减少洪水对堤岸的破坏力,又为自然界多种生物提供了诸多生存场所,对于生态恢复起着重要作用。宝鸡市渭河河道断面首先要保证水道水流的畅通性,不能影响河道内的水流速度,更不能随便减少河道宽度,要满足宝鸡市渭河排洪需要;其次设置了满足不同水位的河床,即河道的多功能、多层次护坡设计,这也是本次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宝鸡市河道护坡设计采用了生态护坡的方式,力求逐步保护并恢复河道及河岸的自然形态。考虑到人们的参与性,在保证水流正常情况下,进行河道护坡设计。城市中河道护坡采用二级平台方式。一级平台靠近水面,以自然生态种植为主,在汛期平台被水淹没,不影响河道排洪作用;在枯水期间,平台又可作为亲水空间,方便人们近水游玩,体验湿地环境等。二级平台根据汛期排洪要求设立高度,平台主要以亲水设施与游乐设施为主,为市民提供亲水的活动空间,同时也要考虑特大洪水的可能性,所以不宜设置大面积建筑物、构筑物等影响河道的排洪功能(见图3)。#p#分页标题#e# 2.河堤与道路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 宝鸡市布局以河道为轴线进行发展,堤岸除了本身固有的排洪功能以外,其本身与道路的结合设计也可以形成城市的交通干线,解决部分物流问题。配合渭河两岸现有的城市建设环境,渭河河堤本身所承担的交通与景观功能就更为明显。 为满足宝鸡市交通运输需要,渭河堤岸设计成4车道或双车道路面,根据道路宽度设计景观环境。堤路设计要首先考虑防洪要求,不能对城市防洪形成障碍。堤岸与城市道路之间应具有不小于50m的防护林带(由臭椿、白蜡、绦柳、旱柳等组成),林带主要对河道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不能在其中进行大规模建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配合防护林带设计小乔木(紫叶李、山桃、碧桃等)与灌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矮紫杉、铺地柏等),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层次与丰富的空间环境。如图4所示,渭河宝鸡段的堤路与植物景观的搭配设计,既结合原有河道满足了防洪要求,又形成了良好的水岸与自然植物环境。 (二)河堤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宝鸡市渭河综合治理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河道1.5km作为景观规划设计范围,根据现场情况可适当调整。 1.河道引水区域的景点环境 宝鸡市渭河河道可以对沿河周边景点需要水环境的地点引水,形成河道的引水区域景观。它主要应用在河道内外的诸多公园中,包括河道内部的滩涂改造公园、河道外部景观公园及生态湿地公园等,渭河之水的引入为它们增加了生命活力。滩涂改造公园和堤防外景观公园主要位于宝鸡市河道内与河道沿岸。这两类公园在满足渭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自然和人工景观的组合,文化和历史的融合,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集生态保护、观景游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公共开放空间。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渭河干流与支流交汇处,主要功能定位是湿地保护和调控生态系统,体现在对区域进行逐步的生态修复、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缓解水土流失、控制洪水、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生态湿地公园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教育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含了一定的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和体验生态环境。引水景观设计主要应用在这些公园的河道非水流冲击方向,此区域不影响河道的主水流动向,也不会因为水流量过大而遭受冲击。引水区域需设置引水阀门与排水阀门,当区域内水体满足使用要求时,关闭引水阀门,这样不影响渭河的最低水流速度。当区域内水体使用时间过长时,启动排水阀门,排出区内腐水,重新引入渭河新水。例如凤阁岭镇位于陈仓区西山地区的关山脚下,陈仓区最西部,陇海铁路贯穿而过,属陕甘边界之交。凤阁岭景区作为通关河与渭河的汇流之处、宝鸡市渭河河道规划设计的西部起始点,同时也为了保护渭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在此拟建凤阁岭生态公园。公园位于凤阁岭镇南部,处于三山一水的优美环境之中。公园右面山体顶部建有凤阁岭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凤阁。凤阁来自镇内古老的传说,意为凤凰居住的仙阁,这跟宝鸡市名称的由来也有关系,宝鸡的释义即为凤凰。由公园至凤阁设置了登山步道,方便游人进入此阁俯瞰周边景观。此次景观规划设计尊重渭河流势现状,保护渭河北岸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南岸设计自然式休闲活动场所,通过广场上的飞凤雕塑来诠释凤阁的意义,增加公园的趣味性与文化性(见图5、6)。 2.沿河道植被景观规划设计 沿河道的植被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持宝鸡市渭河河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特殊意义,河道两岸植被是塑造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不能仅仅作为防护林简单设置。宝鸡市渭河河道周边植物景观在季相上按照春花、夏荫、秋实秋叶、冬青的不同植物情趣,通过不同季相植物的搭配增强视觉冲击力,当人们置身其中时,能够感受到植物的生命变化;在色彩设计上,以绿色为基调,大量运用花期长、绿期长的草花、宿根花卉,力求色彩丰富、景观多样性;在植物的空间设计上,利用植物围合空间,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在平面布置上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沿河道的植物种植做到乔灌草合理搭配,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形成美丽的河道景观带。如图7所示,河道可采用白蜡作为堤岸行道树,人行平台上部堤岸护坡采用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种植旱柳、碧桃、紫穗槐、大叶黄杨等,形成桃红柳绿的色彩效果;平台下部护坡可采用千屈菜、美人蕉等色彩丰富又亲水的岸边植物。河道水中种植黄菖蒲、水葱、睡莲、金鱼藻等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去污能力的植物,通过吸收和去除河道中水体和泥沙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河道水体与周边生态环境,减少河水污染程度,为渭河宝鸡段下游城市用水提供了方便。 3.河道周边建筑及道路设计 河道周边建筑要根据不同的景点内容来确定设计风格,承接原有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创造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水天一色氛围。建筑布局要做到疏密有致,尺度不宜过大,配合渭水周边植被绿化环境形成良好的天际线景观。高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m,多层与低层建筑面宽不宜超过60m[4]。临近河道水面的一侧应注意视野的开阔性,适当降低河道附近建筑物的高度与密度,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还可以使河流与城市内部形成空气循环流动,改善气候环境。宝鸡市三面环山,以渭河作为城市发展纽带与景观带,水岸建筑设计遵循这一先天自然环境进行布局。 沿河道路设计结合宝鸡市渭河的实际情况,将河岸道路交通、水上交通及景区建筑物和水面建筑设施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交通体系,做到沿河道路与周边绿地、便民服务性设施与水面观景设施之间联系便利,方便市民游览景区内的景点。例如,代家湾景区位于宝鸡市新行政中心的对面,南部为居民住宅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见图1)。景观规划设计保护了现有的生态环境,改造了原有的水面,在渭河洼地引水建设人工湖泊,形成通渭河穿湖泊的水网结构,水面有大有小,岛屿也各不相同,形成丰富的水面景观效果。河道坡岸景区设置了3个主要出入口连接城市道路,便于游人自由进出。内部设置一级道路宽2.5m,连接河道内部主要的交通节点,二级道路宽1.5m,连接一级道路方便游人游览河道内部景点。河道内设置了观光木栈道连接岛屿,通过岛屿上的汀步小路连接到亲水平台、垂钓平台、观光亭廊等景点,形成内容丰富的游览线路。沿游览线路设置了青铜文化广场、宝鸡文化林、半坡文化展示区、渭河文化廊、周文化广场、黄河历史游览区等体现宝鸡历史文化与渭河渊源的景点,游人通过游览可体会到宝鸡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见图8、9)。#p#分页标题#e# 三、结论 城市河道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城市与自然相互交流的场所,它构成了美丽的城市景观的灵魂、风韵和灵气[5]。生态性河道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有机融合对于美化城市整体环境、增加城市河流的生命力有着重要作用。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要遵循防洪排涝安全为前提与生态优先的原则,力求逐渐恢复河道本身生态功能,再现一个自然的、能够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从宝鸡市渭河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实例可以看出,只有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科学的结合才能保护自然河道的生态系统,才能做到河道周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从而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等多方面需求,同时形成城市独有的特色。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滨水区;生态;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3-03

1 前言

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相关概念

2.1城市滨水区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它既是陆地的边界,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

2.2滨水景观

城市滨水景观最早始于美国,其港湾城市的成功再开发拉开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序幕。所谓滨水景观是指以水 (江、河、湖、海等)为中心,对其沿岸的空间、环境及设施等做出相应的规划布局,创造出优美、生动并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而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型也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地段[1]。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3.1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

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2],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3.1.1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

3.1.2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方文脉;

3.1.3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全球盛会场所的选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3.1.4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等城市各个层面的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3.2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

3.2.1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图1)。

3.2.1.1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保留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

3.2.1.2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

3.2.1.3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体验。

3.2.2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

苏州工业园近70km2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环湖景观规划的核心在于二元性概念的表达: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图2、3);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3.2.2.1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3.2.2.2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营造;

3.2.2.3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一以贯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耳朵空间体验;

3.2.2.4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的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

3.2.2.5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续发挥。

4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

4.1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不难发现,生态化的设计理念,在当下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普通百姓亦关注自己身边的、自己家门口的环境建设是否生态、是否环保、是否低碳;然而,大量迅速完成的滨水景观工程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假生态绿地与体育公园之名,行违法圈地GOLF建设之实,如陕西某滨河2011年新建占地106.6hm2(1600余亩)的滨水标准高尔夫场地,在实现经济利益驱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付出的却是每月近20吨的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对土地、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数据显示:高尔夫场地对有机肥、除草剂、去虫剂等的吸收利用不足50%,其余都随雨水经管沟直接排入自然河流,对相关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同样,大树移植的违生态做法在专家、学者发出强烈呼吁、反对十数年的今天,仍屡见不鲜;而水利部门对城市河流“一刀切”的工程式防汛做法,不仅切断了河流的自然呼吸,也切断了人们面向滨水的自然生活。

因此,“生态化”的理念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有效落实,是践行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纲领的核心要义。滨水景观建设中对自然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对透水有机材料的有效探索;对乡土物种的珍视与运用;对河流水位季节性涨落的积极回应;对原生物栖息地的宏观调节与保护等,都是切实贯彻生态化理念的重要环节。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对生态理念在工程技术措施中有的放矢的落实做出了积极探索,如环湖慢行道的建设,在保证基本通行速度(40KM/H以下)和基本通行吨位(13T以下)的情况下,采取了透水混凝土的工程技术,保证了路面对雨水的自然渗透,避免了道路工程基部混凝土垫层的惯常做法,有效减少了工程排水管网的敷设;同时,该技术的运用,亦创造出形式活泼多样的滨水非机动车道系统(图4)。道路绿化分隔带中雨洪花园概念的提出与工程设计,不仅有效利用了自然雨水,更将景观的创造与道路工程的实施从细节部分就得到了无缝对接(图5)。

4.2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设计

《园冶》中“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的指导。的确,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以湖北宜都清江风光带景观工程为例,设计者不仅完整保留了由历史名家题写的“宜都”城标,更将体现宜都水运文化的历史痕迹,如滨水码头、机械作业通道、工程设备基础设施等作为重要的景观资源进行了有效梳理与融合(图6),创作出极具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图7),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

4.3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自然禀赋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着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传统赛事如龙舟赛等。人们对于滨水生活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要求,其规划设计理当积极回应此类生活情愫,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

以常德北部新城环湖路道路及景观工程方案设计为例,设计者结合区域上位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保留道路堤防工程框架主体的基础上,并依据不同区段的功能定位对景观的需求,进行了人性化的处理,形成了沿岸10km步移景异的风景式滨水慢行道;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给,如滨水港湾式停车位;马拉松赛事服务站;自行车专行道;环湖旅游观光车站台;环湖观光游线亲水码头;特色旅游VI导视系统;亲水步行景观道;情景式景观场所等诸多细节的充实将道路堤防工程的景观“社会化”演绎与滨水生活进行了顺接,从宏观到细节实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初衷(图8、9、10)。

5 结语

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理当避免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板块如工业用地、交通用地等依水而建的老路;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愿景,尊重土地,尊重生活;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之路。

注:文中插图除注明外,均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提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T].城市规划,2001(7).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5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背景;景观;规划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新农村的具体规划建设过程中,因规划设计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造成了局部农村生态景观破坏,还导致了部分富含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流失,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文化损失。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贯彻实施生态保护原则,保护地方生态景观,使富含特色乡土人情的自然资源不受破坏,已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乡村文化保护、生态保护与因地制宜原则的重要性,在注重维护村庄原本景观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质量。

一、新农村景观特点与规划的意义

新农村景观是建立在不同土地单元上的自然生态景观,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人类生产及经营活动的制约。同时,新农村景观是由一块块形状大小不同的嵌块体所组成,不同的嵌块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但都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与美学价值。同时,也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新农村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都不相同,具有混杂分布、富含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迥异等特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标志着人们对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对景观规划建设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既是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的载体,又是精神文化的信息源,在体现了人为因素对环境所造成影响的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所产生的约束作用。因此,对于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而言,应是艺术美与自然美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生态背景下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目标与应遵循的原则

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是基于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以对物质与空间进行合理规划配置来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优美乡村环境的规划工作,其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生态系统。在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应从社会与自然两个方面入手,融技术与自然资源于一体,维持景观生态平衡与农民的精神健康。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第一,整体综合性原则。新农村景观应是具有一定特殊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景观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另外,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知识较为复杂,需将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与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整体的最优状态。第二,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景观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两个方面组成。多样性程度越高,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大,使系统中每种生态景观都有着丰富的个体特征。第三,自然景观优先性。生态背景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要求,人为因素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应控制在环境容量内,在不破坏生态系统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四,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美,同时也是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最高美学原则。

三、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预留道路过窄,道路体系不规范。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因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导致预留道路空间不足,出现了道路狭窄的局面,并且难以形成完善的道路系统。

第二,村落建设不符合要求,杂乱无章。随着小型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企业与作坊不断涌入乡镇,导致了住宅及生产需求的建筑不断增加,致使村民不断扩建并违章搭建,严重影响了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

第三,建筑整体设计不完善,布局凌乱。对于很多新建的房屋建筑而言,没有按照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要求,导致新型建筑风格极不协调的局面。同时,部分未经整体规划设计的建筑没有考虑到对当地自然风貌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景观破坏,并且与传统的建筑布局格格不入,显得异常凌乱。

第四,未形成完善的景观结构。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没有实现对整体景观结构的规划与布局,造成了景观设置单一、景观结构不协调的现象。

第五,布局模式化现象严重。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色,盲目追求一体化的景观结构布局,并且以统一的标准对新农村景观进行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模式化布局。

四、加强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探索

(一)注重建筑结构的科学布局规划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废旧建筑进行拆除,并对风格不相协调的建筑进行改造。对新的建筑应进行合理规划,预留出居民安置区,并对建筑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形成协调统一的建筑布局,并确定整体的风格基调。对于普通的建筑风格而言,应注重对农村特色的体现,在满足外形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朴素简洁。同时,还应注重农村社区环境的营造,从生态景观设计、服务设施设置等工作入手,使农村家庭切实融入到整个社区环境中。在此过程中,还应注重竹林农家、渔民农家等“农家乐”休闲娱乐建筑的规划建设,并利用传统农村设施、传统工具等强化农家氛围。

(二)注重道路系统的完善和保护

传统的农村社区不需要通车,村内道路也较狭窄,且弯曲不畅。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流、车流明显增多,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显然不能满足新农村社区的发展需求。为了尽量降低建筑的拆迁量,应规划相应的绕村公路与连村公路,以解决原生态农村面貌与现代道路交通之间的矛盾。在庭院、公园铺设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当地石材,同时还应加强对一些废旧石材的应用。为了增加铺装的透气性与透水性,还应尽量降低对混凝土的使用。在靠近山体一侧不设置花池绿带,并增加道路宽度,在原道路外侧种植树木,以起到良好的交通安全作用;在道路外侧设置侧石,以起到保护路基的作用。

(三)注重对住宅景观的保护、调整与绿化

在规划住宅周边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原来住宅的特点,并尽量保持原有住宅的结构。针对山区丘陵地带的村落而言,在进行景观规划建设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并以现有的绿色山体为背景,凸显出山体特色,并在公共区域、道路两旁等位置种植以乡村植被为主的植物。同时,还应合理运用生态学原理,注重节约型景观绿化建设,并在一些关键的交叉路口设置公共绿地和小广场,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

在植物造景时,也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配置植物材料,并坚持生态优先与适地适树的原则,充分考虑林木与草地所形成空间形式的变化,尽可能地增加林下空间的利用率。在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时令花卉的使用,选择耐寒、耐盐碱植物,在提升景观规划效果的同时,降低景观养护成本。

(四)完善景观结构规划建设

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还应注重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稳定、完善。而通常的做法是加强对斑块、廊道的规划建设,将乡村的绿地、河流等每一处景观融入到完整的景观结构之中,并根据乡村现状来确定最佳的斑块位置与边界,最终呈现出一种丰富的动态自然景观。

1.注重廊道规划建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廊道分为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两种形式,是多种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的通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而言,人工廊道多是指村道,目前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等特点,并且没有形成完善的道路交通网络。在具体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应本着“方便化、绿化”的原则,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同时,还应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实现以乡土树种为主,常绿、落叶相结合,高、中、矮不同高度树木配置相结合的规划形式,营造出具有良好层次感的优美绿化景观,同时还能起到防护屏障的作用。

2.注重斑块规划建设

斑块泛指周围环境在外貌、性质上的不同,并具有一定的内部匀质单元。对于乡村的景观而言,斑块可指居民点、农田、草地、林木等设施。在现阶段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斑块理论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农村斑块景观。在规划居民点时,应坚持“统一集中,均匀分布”的原则,加强公共绿地建设,以在实现绿地均匀分布的同时,使居民点之间得到有机的联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现有农林资源,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观光旅游开发,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五)注重文化性与地域性的体现

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吸取当地的村落布局方式,尽量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并因地制宜地体现当地的池塘、植被等状况,尽可能地保持乡村的原有景观形态。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还应注重其与自然机理的协调,合理调节土地的改造方式,以确保土地的利用与自然演变规律的平衡发展。在地域性景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也应注重对地域特征的充分利用,以实现地域景观的平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生态景观规划原理的应用,注重对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理论方法的优化与完善,以切实顺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同时,实现现阶段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美余.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6).

2.夏鸿玲.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探讨[J].科技信息,2008(33).

3.胡丽娟.浅谈景观生态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09(8).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6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城市的门户地区随之不断外移,城市原先的门户逐渐成为城市的中心区域。相应的,原本主要承担对外交通职能的道路必须承担起日益增加的市内交通功能,肩负着城市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的双重使命。其结果是既无法较好的服务于对外交通,又无法保证市内交通的通畅,并且对城市景观环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道路改造及城市设计的手法,实现对外交通道路向城市主要道路的转变?本文将以连接西安、咸阳两市的世纪大道为例,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涉及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生活及景观道路转变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职能定位的转变

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主要指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空间(其它城市、乡村)进行联系的交通运输形式,多以公路出现,其职能也主要是对外交通为主。

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主干道又分为生活性主干道、交通性主干道等,同时又可兼有景观性道路的功能。重要的城市道路也可能同时具有交通、生活、景观多种功能,或者成为城市重要的发展轴线。明确城市道路的等级、职能是道路改造的首要问题。

(2)绿化景观改造

城市对外交通性道路由于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缺少有规划的绿化景观,以乡村景观或郊区景观为主,或仅在入口及门户空间规划具有标志性的门户空间绿化景观。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在满通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空间的美观以及与周围景观的协调性,为了让使用者(驾驶员、乘客以及行人)感觉安全、舒适、和谐所进行的设计。它涉及到城市规划、环境设计、建筑设计、道路美学、园林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殷立文,李铁军,米江。浅谈道路景观设计,黑龙江交通科技,1999(4):16 17]。结合对外通道路现状绿化,同时与周围景观协调,并突出改造道路的特点,是道路改造需要考虑的第二问题。

(3)道路交通规划与对外交通的疏解

对外通道路多以公路形式出现,与城市道路断面形式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如何在现状道路断面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与区域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将城市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等规划引入其中也是道路改造需要考虑的又一问题。并且考虑对过境交通的屏蔽和疏导,使区域内生成的集散车流能便捷的与的干道系统尤其是快速路系统衔接,避免过境交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

(4)沿街建筑整治与改造

对现状保留建筑及近期改造建筑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分段实施,统一沿街立面。整治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围墙遮挡、绿化遮挡和广告牌遮挡,第二类为清洗粉刷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等。并结合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新建建筑在建筑风貌,高度、色彩等方面的实施建议。

(5)城市标识与城市家具

城市标识作为一种视觉识别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的人,城市标识系统设计是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用与美观的高度统一,又是探寻民族文脉的点睛之笔。人们在感知城市标识系统所表达的形象的导引信息时,还可以充分感受其周边的环境品味,了解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习惯。 城市家具也是对应城市公共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并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密切相关。城市是一个大的容器也是一个大的舞台,人类借助各种舒适和富有艺术性质的“道具”——“城市家具”,导演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因此,城市标识和城市家具也是在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过程中,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6)城市夜景照明

对外通道路大部分缺少统一的照明规划,甚至没有照明。而城市夜景照明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照明水平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经济实力。城市夜景照明也面临着如何将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照明相结合,如何将绿色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如何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等问题。在对外交通性道路向城市道路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夜景照明也是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

3、案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获批,西安(咸阳)大都市将成为部级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及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以此为契机,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西咸新区”的目标。作为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沣东新区的发展建设也正在快速推进。

沣东新区所在地,是原西安、咸阳两市城乡结合部,世纪大道是沣东新区内唯一一条已建成的东西向主干道,西接咸阳,东连西安西三环, 全长约13.5公里。世纪大道区域的开发建设也是沣东新区率先启动与形象展示的区域。

曾经的世纪大道作为连接西安与咸阳的重要交通干线,为两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如今,在西咸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她正经历着从城市边缘地带向城市中心区的过渡和演变。如果说西咸新区唱响了城市建设的新乐章,那么世纪大道作为新区的门户,正是这乐章的绚烂前奏。

3.2、职能解析

世纪大道的职能根据沣东新区建设做出相应调整,逐步弱化其交通职能,提升其城市道路职能,由原来的交通性为主的对外交通道路向生活、景观性为主的城市道路方向转变,使其成为展示西咸一体化成就,展示沣东新区新风貌的平台。规划在分析沣东新区规划基础上,将未来城市道路的多重功能融入其中:

(1)城市交通空间——拥有机动车、行人、自行车、公交车等多种出行方式,各自独立、便捷换乘的空间

(2)城市艺术展示空间——展现城市活力、反映城市特色的艺术文化空间

(3)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拥有公众参与场所、休闲活动的空间

(4)城市绿色廊道空间 ——拥有树木、绿地,低炭、低能耗的生态空间

(5)城市生活功能空间 ——城市交通与周边土地使用相得益彰的空间

3.3注重可实施性与示范性的改造方案

3.3.1道路交通概念规划

(1)对外交通

现状西安至咸阳的交通连接主要由世纪大道来承担。随着昆明路延伸段及秦汉大道的实施通车,预计未来昆明路与秦汉大道将分担世纪大道70%以上的交通量,远期世纪大道入口空间应特别强调对过境交通的屏蔽和疏导,使区域内生成的集散车流能便捷的与的干道系统衔接,促进世纪大道由对外交通性向生活性转变,提升城市景观。

(2)公交系统规划

实现沣东新区一条线串联几个点,带动一大片的城市TOD发展模式。倡导并实践绿色、生态、环保的城市新区发展新思路。

规划在区内形成半环加两纵的快速公交主干线。快速公交可为全区发展以及区内各片区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关联性、互补性提供交通保证。

规划常规公交线路覆盖区内各主要区域。规划体现直达性,同时通过枢纽站与BRT相连来实现长途出行。

通过设计慢行优先的道路系统鼓励核心区内的自行车交通。并通过与常规公交以及快速公交的换乘保证运输效率。

(3)慢行系统规划

自行车作为公认的绿色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符合沣东新区,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是新区风貌的一个代表物。规划中央自行车专用道是在国内道路设计方面的一个创新。建设成本低,见效快。世纪大道的建设将在新区起到示范作用,未来的新区建设应形成独立的自行车系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3.3.2详细方案构思

世纪大道全长13.5公里,根据现状道路的断面形式与绿化植被的不同,将现状分为A、B、C三段。

根据现状三段道路断面形式以及绿化植被的不同,本次规划提出两种设计方案,分别为大改造方案与小改造方案。

本着改变西安市道路特色不鲜明、地标性不强的现状,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规划方案一的大改造方案在道路中央布置了包含自行车道的宽阔中央分隔带,两侧设置快速公交车道,宏伟大气,最大程度彰显了沣东新区低碳生活的理念,通过对路面的整合增加了人行道的宽度,沿街设计街边线性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6米宽的自行车专用道通过绿化带与机动车道相分隔,形成安全、独立的自行车专用空间。在满足双向通行的同时,将身着装备的骑山地车的人、滑板运动爱好者引入其中,体现年轻的活力的气息。兼顾交通、娱乐、健身多种功能。15米的三机动车道满足现状通行量。

绿化景观以树冠浓密,四季分明的栾树与榉树为主要行道树,结合红叶李,小叶女贞等灌木,形成层次分明,四季变化多端的绿化景观效果。

从汉砖纹理提取出人行道透水砖的纹样,体现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的交融。花岗岩结合卵石铺地作为漫步道主要材质。

在保证专向转向车道前提下十字路口实行四相位信号灯配时控制,中央自行车道可通过在等待区域之间的转移,依照信号指示,在一个信号周期内无冲突实现各方向的通过,并实现与常规自行车道在两侧的道路的衔接。

规划方案二的小改造方案最大优点是改动量小,以最小的投入引入快速公交,可实施性更强。同时坚持对自行车优先、自行车道优化的设计原则。自行车道与人行道共面设计,与机动车道通过绿化完全隔离。中央设置快速公交车道。

现状绿化茂盛却没有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原因是缺乏层次感和色彩不够丰富。小改造方案绿化景观近期整治措施通过对适合西安种植的乔灌木种类分析,选择适合普通栽植,成本较低,色彩效果显著的如樱花、红瑞木。针对现状植被种植情况,采用见缝插花的种植模式。力求实现一盏灯将建筑点亮,一棵树将景观提升的效果。

快速公交停车进站方式的详细规划设计。通过对开门方式、能否超车、中间是否设自行车道进行多方案比较。结合沣东新区规划,人口容量估算,公交运行量估算等因素,为以后快速公交专项设计提供依据。

3.3.3标识及公共家具设计

标识及公共家具主色来源于沣东新区LOGO图形中“山”与“水”的基本色,山青水蓝正是沣东新区高品质环境的外在表现。

快速公交车站的设计源于沣东新区LOGO水波纹图形,以防腐木质与钢化玻璃为主要材质,结合藤类植物的点缀,给人以贴近自然的原生态感觉。

常规公交候车亭顶面采用太阳能板,使太阳能转化为DC电源,用以供应道路两侧路灯照明,实现全段照明分段供应。改变了独立太阳能路灯不美观,太阳能利用率低的现状。

规划设计透景围墙、半透景围墙和实体围墙三种标准围墙。满足沣东新区不同路段的不同遮挡需求。

3.3.4夜景照明设计

以“推进绿色照明,保护全球环境”为设计理念,街道照明整体风格以朴素、大方为主,突显百年大街的稳重,局部通过灯具的新颖设计,又不失现代、时尚的气息。

人行道照明采用行道灯结合镶嵌于地面铺装的LED光源共同照明的方式,通过LED灯低能耗的特点体现绿色照明的理念。

3.3.5沿街立面整治

对现状保留建筑及近期改造建筑提出具体整治措施,分段实施。整治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围墙遮挡、绿化遮挡和广告牌遮挡,第二类为清洗粉刷立面、统一门头牌匾等。

4、结语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景观;生态化;城市规划;景观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对城市生态化建设意义重大,这也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城市绿地景观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明确城市绿地景观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达到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目的,推动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园林“智慧海绵”设计效果[1]。城市绿地一般包括城市滨水绿地、城市街头绿地、城市生产绿地、城市道路绿地、城市广场及公园等。

一、城市绿地景观概述

1.城市绿地景观的概念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规划中用于绿化的特殊用地。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发展的重要抓手,存在形态常以绿色植被为主,主要包括花草、树木、其他植被、水体等要素。城市绿地景观种植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的植物并搭配景观装置物,以达到美化城市环境、改进城市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的目的。城市绿地景观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和公园绿地景观、城市街头绿地景观、商业步行街绿地景观、庭院绿地景观及湖塘、滨水绿地景观等。

2.城市绿地景观的作用

在我国城市化建设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城市生态遭到破坏、城市绿地缺乏规划、城市人居环境难以得到改善、景观多样性缺失等,影响了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城市绿地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有助于提高城市的自然生态质量和城市美誉度。城市绿地景观不但美化了城市绿地的建设空间,而且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质量和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同时有助于提升城市人文环境,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城市绿地景观项目的建设与后期维护也带动了城市周边居民就业。这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景观分布较为零散

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与建筑空间相比,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在规划设计初期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常随建筑物形状见缝插针地安排,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随意性较强,难以有效合理利用空间,城市绿地景观呈现效果不明显。

2.城市绿地景观配置较为方式简单

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呈现效果不明显,常常体现为绿地景观搭配单一,设计美观性不足,制作不够精美,难以引起游客关注,遑论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难以达到通过城市绿地景观改变城市景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对城市绿地景观建设后期维护工作考虑不周

部分城市的绿地景观设计完成后,往往出现后期破坏较严重、维护不力等情况,要修复原有的形态功能就得花费大量财力与人力。如,在部分城市的道路改修建过程中往往存在对道路两边树木、景观作品的损毁现象,等改修建工程完工后再想办法补救与修复,无形中增加了城建的人力与经费负担。

4.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与地方历史文脉结合度不高

内涵丰富、制作精美的城市绿地景观作品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且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但是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绿地景观规划建设盲目,历史性景观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发展被忽视,当地传统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等问题。这导致部分景观设计作品欠缺文化内涵,难以引起人们的文化共鸣。

三、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

1.绿地植物景观配置

在植物的配置与选择上,设计者要考虑植物的生活习性与造型,因地制宜,同时要结合景观植物配置和园林布局功能需求选择与配置相关植物,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与观赏。如,北方地区可以选择一些耐寒、易生长、观赏性较强的植物互相搭配,拼组成型并辅以平面与立面的构图、色彩、季相变化,或尽量利用植物的自然姿态,营造园林意境。如,在西北部分地区,各类护坡植物的配置就应该考虑适合当地气候的多年生、绿期长的草本植物、灌木或藤本植物(图1)。另外,要考虑到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对植物进行分区段配置,可结合场地地形与周边建筑物相互映衬,在视觉上形成疏密合理、高低错落有致、节奏韵律感强的绿地景观植物场景氛围。

2.城市绿地景观设施设计

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配置的各类景观设施,是为了方便市民与游客休憩、观赏,活跃绿地景观氛围而设置的特殊景观,设计者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文化性、生态性、实用性、艺术性等原则。笔者建议绿地景观设施设计应尽可能挖掘地域人文历史、地理,宣传地域文化,使地域内民众产生历史自豪感和光荣感[2]。因此,设计者应综合考虑各类景观设施的形态和布局,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与人文环境特色,充分向世人彰显该城市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哪怕是城市中的一座代表性雕塑、一座古建遗迹,都可以给当地居民与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景观设施的欣赏价值。如,兰州市滨河路中段有一座表现中华母亲河的《黄河母亲》雕塑,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木壳岗有代表广州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五羊石像》,等等。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体现。3.绿地景观植物搭配设计根据前期规划设计的方案,设计者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植物搭配与种植形式。如,在城市道路两边安排植物可采用对称式构图,综合使用各类纹样与图案,主道中间的绿地建议采用不规则的种植搭配形式,可结合连续纹样与图案形成高低错落、相互映衬的种植配置形式。绿地植物应尽量选择生长习性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植物,优先选择常绿树种,辅以季节性树种、灌木与乔木相互搭配,以此形成四季常青、月月有花的丰富视觉效果和空间变化。道边树除了按一定规律栽植,还应考虑其遮阴效果,建议选用树干高健、树冠宽大、树形优美、疏密有致的树种。在绿地关键地段,建议种植一组或几棵代表性植物,形成景观视觉中心。四、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1.城市景观道路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又称园林景观道路,一般指能充分展现城市面貌的主要道路路段,强调道路沿线的城市景观。城市景观道路的设计一般是在满通功能需求的前提下,着力于对路面及其周边路道环境景观的营造,常以生态景观为主,辅以人文景观,是城市绿色景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景观道路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能够改善道路条件与城市居住环境,对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意义重大。城市景观道路设计的目的是,以城市道路基本功能为基础,结合周边环境,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把基本交通条件、公共交通设施、人行步道等有机结合,为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提供生态、科学、生机勃勃的城市绿地系统。2.城市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城市景观绿化的先决条件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划拨出城市绿地景观用地面积,尽可能形成连片的城市绿化片区,用绿色打造生态城市,用城市绿地人文景观传承城市文脉。同时,要高度重视城市可持续生态化建设,打造良好的城市可持续生态环境。在绿植配备上,尽可能呈现四季四景,形成疏密有致、高矮搭配、树种丰富、多层次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城市景观绿化系统设计建议采用树、花、草、景观设施科学搭配,形成互补,提升城市绿化空间的层次感与生态环保质量,使完整、连续的城市景观绿化系统既有统一性、协调性,又有层次性、节奏感,增强城市绿地景观的艺术美感与视觉效果。

3.城市绿地景观组织设计

绿地景观首先要有艺术美感,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如绿地景观雕塑设计,设计者不仅要使植物雕塑有艺术感,而且要将绿地植物搭配与绿地景观构筑物融合,科学巧妙地将人、动物、植物有效融合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规划之中,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城市绿地景观优良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美观、环保的城市环境。同时,还可将高、中、低层次的景观相互搭配、相互映衬,以改善居住区域的小气候,帮助调节居住区的空气温度和湿度,美化城市环境,形成防护隔离带,减少城市噪音和尘土对居民的影响[3],从而为市民提供优质环保、舒心益人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

结语

城市绿地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从城市生态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与人之间形成了生态和谐、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不但可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娱乐和休闲场所,而且能够改变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城市绿地景观构成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包括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从社会发展层面看,城市绿地景观不仅可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休憩、旅游环境,而且可以改变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成舒适、环保、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空间。因此,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只有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才能构建出体现都市文化和历史文脉的自然、生态、环保的现代城市空间。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生态环保理念会进一步得到重视与发展,生态设计将会与传统规划设计有效融合,高质量生态环保型城市将会在我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设计探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18):56.

[2]倪太林.城市园林绿化修剪及养护管理工作思考[J].花卉,2017(18):42-43.

[3]郁会平.郑州市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1:49.

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篇8

【关键词】园林风景规划;园林道路设计;功能;类型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发展也及其迅速,特别是园林风景区的发展。园林风景区是人们日常生活休闲和运动的主要场所,

一、园林道路类型

1.变态路 园林根据周围建筑的需要设计成变态路,分别有磴道、休息岛、步石、踏级等种类,这样的设计能使园林道路与周围的环境巧妙的融合起来。

2.游憩小路 游憩小路主要的功能是供游客娱乐和休息而设计的小路,并且能帮助游客通往园林更幽静的地方。这种小路较窄,通常设置在疏林山上、水边等地方。

3.主要园林道路设计 主要园林道路是指游客经常行走的道路,并且是允许小型车辆通行的道路,因此园林的主干道一般建设的宽度为4-6m左右,采用这个宽度建设的道路不容易造成人流拥堵等现场发生,并且在道路的两旁通常有绿化带。

4.次要园林道路设计 次要园林道路主要是为了补充主要道路而修建的,是对主要道路的一种补充,它能将景区和周围的建筑连接起来,通常宽度较主干道要稍微小一点。

二、园林道路设计原则

1.道路设计的灵活性 园林道路设计必须遵循布局的灵活性。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园林景观的走向为主要设计方向,大多是的园林道路呈现的是环形或中心放射性,这样的设计能较好的避免主次道路的断连,还能利用园林道路联通园林风景区和周围的建筑物,方便游客观赏园林。

2.道路设计的实用性 园林道路铺设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方便游客能较好的欣赏到园林的风景,因此园林道路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具有实用性。园林道路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较多的人性化因素,使人性化的建设融入到园林道路设计中,并且要美观大方。

3.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地方园林的风格不一样,大多数是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有关的,因此在设计园林道路时也要符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将道路设计的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更具有观赏性。

三、园林道路的功能和特点

1.组织交通功能 游客是通过园林道路对园林进行观赏的,因此园林道路对游客疏导和集散的作用,并且园林道路在建筑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就是通过园林道路对园林进行维修和护养等工作的。

2.划分景区、引导游客功能 园林的设计通常是以主题内容呈现的,园林的每个部分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具有相互联系的。园林中的道路设计可以将园林景区中不同风格或不同特征景观的园林进行区域性的划分,使园林整体更具有层次性,保证园林建设的形神兼具。除此以外,园林道路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引导游客对园林进行观赏,能使游客深切的感受到园林的魅力。

3.观赏功能 园林景观在设计中比较注重整体的美感和和谐性,园林各部分的紧密融合能提高园林的魅力,园林道路则可以展现出园林景观的曲线美和整体协调性。作为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道路也是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园林道路规划布局研究

1.平面成型布局规划 树枝式、带带式和套环式是自然风景园林道路规划布局设计的主要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所形成的园林道路能很好的将园林的区域划分清楚,方便行人和小型车辆通过,并且增添园林景观。

2.立面成型布局规划 立面成型布局的园林道路设计主要呈现出宽窄相接,直曲相继的形式,这样的布局能很好的将游客引入到园林的身处,使游客亲身的体验到园林的魅力,同时这样道路设计将游客游览过程与运动休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3.交叉路口布局规划 斜交方式的道路设计适合小型的道路,但是交叉点需要保证一定的距离,并且交叉的角度要适中,否则或影响到设计的整体美观性。园林道路中如果是呈现丁字形的交叉路口,则在路边需要添加一些相应的装饰物,并且需要在路口设计标示牌。

五、园林道路规划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不能因地制宜 在园林道路设计中存在许多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的有的来自以外界环境,有的来自于非专业人士的建议,有的来自于周围的建筑环境,因此园林道路设计中通常存在着明显的个人色彩,无法达到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导致设计出来的道路呈现出类型单一、过于模式化等现象,无法达到设计的标准要求。

2.园林道路出现断头、回头现象 园林道路设计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造成道路的断头或回头现象,这样不仅印象园林景观的整体美观,还会造成园林的格局混乱。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避免出现道路的断头和回头现象。

3.园林道路数量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园林道路的数量和园林景观的面积是有密切关系的,园林面积较大,但是道路的数量较小会导致园林道路功能无法发挥出来,游客在观赏园林的时候也不能深入到园林的内部,造成资源的浪费,而园林面积较小,但是园林道路较多则会打破原有的园林设计局面,破坏园林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并且一旦游客增多会造成游客的拥堵。

4.园林的交叉口设计不合理 园林景观道路中经常会存在交叉口,道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则会导致转弯半径不够,人们通常会选择其他的捷径穿过已有的绿化带,造成草坪或绿化带的破坏,这样不仅影响的园林的美观和整体性,也会对园林造成一定的伤害。

六、结束语

风景园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景观,它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同时也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道路作为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规划中要考虑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设计出的道路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园林本身的需求,同时还能与园林融为一体,更具有协调性和美观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民法典的说法范文 下一篇:革命传统教育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