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理念范文

时间:2024-03-23 15:26:06

财务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理念篇1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念;转型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所所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风采已经全新地展现在面前。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外在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的同时,高校理财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财务管理重心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

1.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多元化的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一般包括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九个方面。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和发展,不少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基本稳固在财、费、贷三个方面,其他渠道则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多处于少水甚至无水的尴尬境地。从筹资结构分析,在一些高校的办学资金总量中,收费收入已上升至主渠道地位,各块资金所占份额的排序已由原来的财政拨款、收费收入、银行贷款演变为收费收入、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表明高校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自我筹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然而,人们对于这样的筹资结构和收入增长态势并不总是乐观其成,主要原因在于其政策性因素仍然对筹资格局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按民办新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直接推动了不少高校“蛋糕”的扩大。一旦几年后高校招生出现预期的“拐点”,则高校筹资政策势必面临调整,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2.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负债是事业单位的五大会计要素之一。近些年随着高校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银行贷款作为加速扩容的主要资金来源,引起负债总额的持续高位增长。负债这个高校会计要素,在沉睡了多少年后,终于引起了普通高校的举办者———政府、高校的主要债权人———贷款银行、高校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及其家长的空前关注。高校持续庞大的贷款规模、亟待改善的贷款结构、渐行渐远的资金投向、稳中有升的筹资成本,将社会方方面面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进而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债务人的高校,由于资产负债率的节节攀升、还本付息现实压力的有增无减,也开始主动盯住资产负债的静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因此可以说,高校已经有了注重负债的核算和监控的内在自觉。

3.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一方面,高校在缓解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的双重压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与防范潜在风险的有机结合的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所编报、提供的财务信息,其理解性已大大增强,但它仍然只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财务事项的基本反映,难以为学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高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的趋势正在加快。其具体表现在,管理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差量分析方法被大量引用到高校财务会计中来;着眼未来的财务预测功能备受关注,如财务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在不少高校已经数易其稿,付诸实施已是指日可待。

(二)财务管理形态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

1.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教育收费具有非营利性、政策性和成本补偿性的显著特征。尽管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相关分担主体对成本分担份额莫衷一是,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色彩。普通高校学费标准6年保持不变,住宿费标准实行最高限价,代管费的收取坚持自愿原则,还有全天候、全过程的收费公示,年复一年的多层级、全方位的检查、轮查、互查等措施的多管齐下,然而对高校收费的社会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要求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近据报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4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教育乱收费继连续6年成为价格举报之首后,2006年上半年又居价格违法案件查处之首。教育收费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实际上,根据非义务教育成本适当分担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现阶段高校学费标准基本稳定在培养成本的25%-30%.而社会方方面面却没有多少人关心另外的70%-75%的成本分担责任是否真正落实,也不细究受教育者分担的25%-30%是否适当,而是对教育收费标准的核定基数之一的教育培养成本打上了问号。作为回应,有关部门转而要求高校尽快向社会公布教育培养成本信息,并列出了时间表。众所周知,凡事都有成本,各行各业都存在成本问题,而成本一般被认为是行业的“商业秘密”,只不过培养人的成本更为特殊、更为复杂、更为感性罢了。要求把培养人的成本尽快公诸于世,这个想法很好。但东西南北中,成本各不同,即使同城高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科类间、同一科类不同年份间的培养成本均有差异。另外,培养成本越低是否意味着收费标准从低办学效益就高呢?还是反之亦然?这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都似有把一个复杂问题过分简单化之嫌。如此说来,质疑高校收费贵收费高的潜台词可能是乱花钱。诚然,这几年高校买地盖房,教学条件装备投入大幅增加,硬件设施达标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所需资金除银行贷款外,自筹资金部分主要来自收费收入。即便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高校收费多与高校硬件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此,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是成本分担机制使然的逻辑起点上来。如果仅仅认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过高”收费完全是高校自身的内在冲动所致,即使不是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将会继续动摇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社会基础。

2.化解、清偿债务工作任重道远。伴随着高校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繁荣,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与日俱增,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甚至十多亿元。与高校扩张初期的鼓励贷款的政策性导向不同,当高校数量扩张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后,来自政府部门的要求落实高校还贷责任、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工作热情高涨,干预力度明显加大。借债还钱,天经地义。高校作为还贷主体在法理上是说得通的,但高校贷款从一开始就无一例外地属于政策性贷款。因此,高校贷款本身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有鉴于此,有的省已开始安排巨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偿还高校所欠银行的部分债务,这对高校无疑是一大政策利好。但主管部门硬性设定高校还贷期限和优先扣划偿债资金的政策措施,很难设想这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行政手段不至于引发高校的财务风险。实际上,高校短期的支付没有风险,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难以规避。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这种风险切实纳入可控范围内,确保校级财务始终保持基本正常、合理、稳定的现金流。

3.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注度进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行业。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尽管现阶段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但要求高校提高投资效益被过早地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本世纪(即20世纪———作者注)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这个投入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如期实现。迈入21世纪后,这个比例才有所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达3.32%,离目标值仍有不小的差距,与世界平均水平(5.1%)更是相距甚远。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1990—2000年间,我国预算内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88.6%下降到47.3%;1996年至2005年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香港地区是持续递增的,而大陆基本上呈递减态势。这其中当然有复杂的因素,包括同期财政支出高速增长以及教育经费多元化趋势加快等原因。但也毋庸讳言,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加大投入,并没有与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实现基本同步,或者说,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快速增长,仍赶不上高校连续7年大幅扩招对办学资金的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现阶段的高校经费紧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心,对一些高校发展规模不经济问题的关切,无疑会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的改善。但对这类问题给予过早、过多、过频的关注,可能会淡化对政府投入依然不足问题的进一步缓解。

(三)财务管理面对的问题从共性趋向个性

1.发展阶段。由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属的政府部门不同以及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高校的发展将不再是相对均衡式、趋同化发展。如有的高校仍处在扩张的后期,外延发展势头不减,高校内部对资源的占有冲动持续不衰;而有的高校对推进转型、提升层次的动力非常强劲,开始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前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可能会比较粗放,更多地注重投入和筹资;而后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则会趋向精细化,更多地讲求产出和投资效益。

2.管理边界。由于校情不同,各校财务管理模式会存在诸多差异。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财务运行规模持续扩大,而且财务管理职能也在不断拓宽。有的高校是一校多区(有的甚至是异地校区)财务,还要承担独立学院、基本建设、后勤、校办产业财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有的校级财务还要兼管集中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战线越拉越长,财务管理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都跟财务相关似的,财务管理职能过于宽泛。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财务管理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长期脱节,校级财务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对一些深层次、趋势性问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财务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转换。

3.检查密度。我国高校在法律上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但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在不断加大,其外在表现是检查的高密度。不少高校大多经历了来自不同层次、有着不同要求的各类检查,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收费重点抽查、轮查以及互查;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地方税务部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财务审计专项检查;审计部门实施的就地审计等。

这类检查大有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诚然,有机会接受检查是好事,是帮助高校“号脉”、“体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改善,但频繁检查无疑是高校特别是财务部门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信号,至少表明社会乃至政府比我们自身更加关注高校财务运行情况,高校在高速增长进程中,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

4.内控机制。高校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如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监管失效等,其中有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财务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缺失密切相关。国家审计署近年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规避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者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正视存在问题,推进管理转型,调整定位,明确思路,增强财务管理的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高校财务工作更好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学效益为中心,大力搞好服务,努力坚持规范,着力推进创新,尽快构建稳健理财的基本框架、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约束有效的财经制度体系和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助于高校财务部门继续用改革的思维应对高校新一轮创业、做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用前瞻的眼光化解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以优质服务为先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财会工作以优质服务为先导,自觉服从于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将会大大增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1.搞好服务是法规制度中的应有之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把“搞好服务”列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高校财会工作者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教育部制订的部门规章中,对高校财务部门也提出了诸如“提高服务水平”等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也不乏这方面的规定。此外,高校财务部门为学校这个“会计主体”理好财、服好务也是应尽的义务。

2.搞好服务还源于高校财务部门的现实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机关部处一样,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除了因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职业判断能力欠缺而导致的违法违规风险、监管失灵风险等特有风险外,同样存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可能招致的一般风险。实际上,对管理部门而言,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和服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融合,相辅相承。既不存在没有管理内涵的服务,更不存在没有服务内容的管理。况且,在高校着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机关的背景下,“三维考核体系”在校内是普遍适用的,这个考核尺度同样需要平移到财务部门。因此,对财务部门而言,改善服务是永恒的,改进管理是长期的,在某个时期某些背景下强调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并不意味着削弱管理职能。恰恰相反,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积极倡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推进服务与管理的持续协调和长期互动,往往有利于通过优质服务这个载体来推进理财环境的改善和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本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十五”以来,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什么去管?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而不是相反。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就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有了制度还必须努力遵循,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约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虚设,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为盛行,则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个案处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会充斥其中,进而演变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到位问题,就会变得收效甚微。

(三)以例外管理为主

近些年来,高校财务运行规模持续高位增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会业务事项不断创新,财务部门长期处于超负荷大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如果还是一味地坚持按常规管事、抓常规事项,势必管不住抓不起。倡导例外管理,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抓重点,力抓主要矛盾,抓大不放小,这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符合会计原则体系中的“重要性原则”。财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要点很多,其工作着力点应当在于:

1.例外情形。即非常事项、影响深远的事项、风险无法规避的事项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等。

2.源头管理。如票据管理、财力资源配置、现金流量管理、集中采购管理等。

3.管理关口前置。高校财务工作并不总是“阳光灿烂”,有时往往会处于两难境地。监管缺位,则潜在风险加大;监管越位,则远期风险加深;而监管失灵,则现实风险加重。可见,财务管理的度确实不易把握,因而有必要反思管理关口设置问题。某些管理关口实现前置,管理主体就会发生相应变化,管理责任也会随之转移。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如果有太多的机会要财务部门表态说话,从长远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力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而且要力促管理关口的前移。

(四)以财务公开为重

公正透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荟萃的特殊场所,对信息公开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财务公开的媒介包括会议、文件、公示栏、校园网(财务网)等。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财经制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决算),收费的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和范围等,缴(欠)费情况、项目经费收支情况,教职工工资、津贴发放、税费扣缴等情况以及集中采购规章、招投标信息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民主理财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财务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文曜,闫国华。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OECD与中国[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课题组。高等师范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5,(4)。

财务管理理念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再造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环境。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相关的各类信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进行相应变革,最关键的是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要全面更新。企业要以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进行理财。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积极发挥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观念(要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全面、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以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观念(加强对企业商誉、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风险理财观念(增强风险意识)、知识化理财观念(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应用)、知识资本观念(要重视对知识资本的管理)、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观念(企业要顺应知识和技术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双赢”)。

二、财务管理效率的最优化

在具体的生产领域,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最优化具体表现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注重经济效果的好坏、注重经济效益的高低。企业同时要具备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识。在管理意识上,要具有整体化,即有效益意识、战略意识、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开发意识、时间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质量意识、名牌意识。

三、财务管理对象要素的转变

企业财务管理对象要以有形生产要素为主转向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和物化劳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举足轻重,从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成为重要的管理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人价值和作用超过资本的价值和作用,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迅速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四、财务管理风险的规避

在新世纪里,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是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同时考虑的两大方面。企业对知识的重视和利用、一项新技术的获得、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无疑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但高收益是和高风险相伴而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加强对风险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于:

(一)提高企业财务实力

拥有雄厚的财务实力是防范风险的根本,提高企业的财务实力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企业财务实力的改善主要应依靠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多方面的综合战略安排来实现。

(二)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敏感的职业判断能力,能及时、准确发现和估计潜在的风险,能熟练运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在运用这些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能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

(三)建立科学有用的财务预测和风险监控机制

企业财务预测是对未来融资需求的估计。准确的财务预测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有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财务预测了解自己的财务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资计划,并根据融资计划,安排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可以把投资和筹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脱节而造成现金周转困难。同时,建立风险监控机制,使企业具备风险自动预警机制,能对事件的发展状态、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以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和修正,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五、财务管理中心体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一切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为目的。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的电算化管理,将企业生产情况与财务情况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并深入分析,寻找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强成本管理,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总之,要使企业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全过程,覆盖企业经营的全方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要求,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变革的要求。

六、财务报告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财务报表,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主的报告模式。财务人员通过这三张报表,对企业的资产状况、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反映与监督。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信息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更需了解企业未来的以及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对知识和技术给企业创造的未来收益更为关注。为适应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新需求,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应进行相应调整。

(一)增设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

无形资产是今后财务报告披露的重点,它包括各类无形资产的数量与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内容。另外,还需增加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及其前瞻性与背景方面的信息。这些项目所提供的信息,均是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未来收益多少与承担风险大小的重要依据。

(二)增设人力资源信息表

通过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披露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力资源收益、成本、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三)披露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企业要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消耗资源创造财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披露企业有关资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信息,了解该企业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让信息使用者更正确地认识企业。

七、实施财务再造策略

管理专家迈克尔·哈默倡导的再造思想,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企业界,正成为一种最新的管理趋势。哈默把再造工程定义为:“对企业过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设计,从而使成本、质量、服务和反应速度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指标获得巨大的改善。”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今天,“企业财务再造策略”应成为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财务管理策略。企业财务再造策略要求从零开始,用集体智慧,将企业财务系统所能达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经过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最关键、最基本的系统功能,并将其优化组合成企业财务运行的新系统。这样,既可更明确财务部门各环节的权责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个员工都处于自主管理状态,让顾客导向的观念在整个财务流程中得到体现,以发挥群体优势。财务再造策略包括:财务流程的再造、财务人员的再造、融资机制再造、投资机制再造、收益分配机制再造等内容。这一策略的实施,使企业财务资源重新优化配置,更好地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改善企业的财务职能,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志刚.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3,29(13).

[2]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编.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财务管理理念篇3

关键词 新医院财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

比较旧《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新制度的出台体现了医院财务理念的更新,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学习研究,认为新制度中体现了五个方面的财务新理念,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预算管理的理念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旧医院制度中涉及很少,新制度明确规定,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制度具体还要求,部分会计科目要按预算支出功能分类设置明细科目,并据此进行明细核算,并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规定了国家和地方可实施不同的预算管理办法。在一个会计系统中同时容纳了预算信息和财务信息,确立了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双目标、双基础的会计模式,是新制度中非常大的亮点。新医院财会制度强调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勾稽关系,预算管理内容渗入到日常会计核算当中,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这就大大强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做到了事前控制、执行过程的控制以及事后控制。新制度强调医院的“公益”属性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需要,医改的目标是逐步增加对医院的财政补助,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预算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作用。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说:“新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活动,完善运行机制,有利于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进程。”新制度推行预算管理还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会计部门参与管理和决策的功能,有利于提高医院成本控制水平,提高其整体资金利用水平,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二、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新制度引导医院更重视财务精细化管理,比如对于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的核算,能够帮助医院更为准确的管理其资产,核算相关的成本;对于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要求,将积极促使医院建立起更为有效的预算制定和执行制度;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将有利于医院更全面的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更科学的进行财务分析,发现财务活动中的问题;新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两部委对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进行了重大改革,一并推出了五项制度,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也是深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旨在降低全民的医疗负担,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其核心是确立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通过提高财政支持力度,优化社会医疗体制,使全民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公立医院,在这一改革中将发挥主要作用,这就使得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的定位发生了变化,即更加注重其公益性,而淡化盈利的重要性,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也将随之调整,医院财务管理的重点由创造收入转向更为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尤其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医疗成本。精细化管理将渗透到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使财务管理过程更科学严谨,管理成效更显著。

三、企业化管理的理念

医院财务管理一直被界定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模式下,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打破这种惯性思维,给财务管理注入新的理念。新制度中要求,三级医院须设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医院行政领导成员,协助医院院长工作,直接对医院院长负责;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医院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医院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此项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衔接,改变了一贯只注重医院创收而忽视医疗成本管理的现象,提升了财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新制度中细化对成本管理的要求,是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结合医院医疗行业的特点,为医院原来的准成本核算成为全成本核算提供了制度保障体系,实现了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的数据共享。新制度中做出“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规定,与国际会计接轨,新制度中的成本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等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都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创新。医院企业化管理是时代趋势,不论是国有医院、外资医院还是商业医院,企业化管理是根本之道。

四、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

新制度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念充分体现:(1)医院原则上不得借入非流动负债,确需借入或融资租赁的,应按规定报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批,并原则上由政府负责偿还。大型固定资产购置、对外投资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2)在资产核算方面,新制度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个别认定法来确定医院坏账计提比例,能更真实的反应医院应收账款的风险和实际价值。(3)新增计提医疗风险基金,医院累计提取的医疗风险基金比例不应超过当年医疗收入的1‰-3‰,具体比例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体现了对医疗纠纷风险防范、预警与控制。(4)《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中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审计理念,体现了对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5)新制度增加“累计折旧”科目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项目,要求医院对除图书外的固定资产按月提取折旧,真实准确反映医院资产的价值,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规范医院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政策依据。(6)新设现金流量表,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医院资金监管。(7)新制度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规定投资范围仅限于医疗服务相关领域,不得从事风险项目投资,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财务管理理念篇4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也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新时期,高校的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资金来源和流转也变得更加复杂,这使得新时期的高校财务管理必须面对很多新情况、新变化,财务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因此,高校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以实现高校财务管理质量和财务管理效率的不断改进。

1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预算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现有的预算管理内容,在编制上主要是沿用传统预算管理办法,预算内容不完整,难以满足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如有的高校各部门会把预算编制看成资源争夺战,经常虚报数据,而财务管理部门又没有进行论证和核实,很容易造成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影响高校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形式上,表面上看很多高校都会采取预算管理的手段,但是财务预算又常常流于形式,财务预算工作没有真正的公开和透明,给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等行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加上预算管理的执行力、监督力相对弱化,就难以发挥出财务预算应有的作用和职能。

1.2 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为了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对项目投资和项目建设进行有效的监控,高校必须基于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一些高校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对学校的投资项目和在建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使得高校有限的资金投资效益不高,回报率较低,甚至出现资金流向不明等情况,严重时会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有的高校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将内控的重心都放在了预算内资金的控制和监管上,而对于预算外资金的控制也是相对忽视,甚至没有将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当中,所以出现了很多财务管理上的不规范现象,如有的高校就打着学校的名义开展创收经营活动,但是经营收入的来源和用途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明确和监控。[1]此外,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执行力却相对较差,加上内控人员的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缺陷,很难发挥出高校在内部控制体系上的优势和功能。

1.3 债务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数量的不断扩大,高校在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环节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以及校舍基础设施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所以高校的基建规模和资金需求量都在不断上升。虽然高校的各项收入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资金的缺口比较大,所以很多学校都是通过银行贷款等融资形式满足不断上升的资金需求的。[2]但是,由于高校的贷款额比较大,所以每年还本付息的压力比较大,这是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中没有充分考虑的,加上债务风险管理意识的弱化和管理能力的相对缺失,使得高校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风险。

2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2.1 树立优质服务理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必须从过去粗放式、独立式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多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树立起优质服务的理念,这样才能在正视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各部门的运行与发展,促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对此,高校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财务管理部门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在培养财务人员职业敏感性和责任感的同时,减少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的违规违纪行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效率。

2.2 树立新的理财理念

为了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经济效益,实现有限财务资源的高效利用,高校就必须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树立新的理财理念。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理财观念落后的情况,重核算、轻管理、少分析,缺乏理财观念、缺乏长远意识等情况都比较多见,所以很有必要树立全新的理财理念。[3]首先,高校要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做到决策民主、办事透明、强化预算,保证预算安排和执行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开,避免财务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和按经验办事。其次,高校还必须增强依法理财的观念,即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和资金往来都必须遵守我国现有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做到依法理财、依法治校,对于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必须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纠正,避免资产流失。最后,高校还需要增强效益理财的观念,即高校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问题,无论是在决策阶段,还是在实施阶段,高校的财务活动都必须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升值增值等效益问题,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和使用效益。

2.3 强化按制度办事理念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学校的很多部门和人员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校财务管理措施的贯彻与落实是一个系统工作,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所以高校上下必须增强按制度办事的意识,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标准性和及时性。尤其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对很多新情况、新变化的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依据是什么,显然是制度,如果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单纯依靠财务人员的传统经验开展工作,那么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很容易陷入混乱,并为贪污腐败和资产流失提供了空间与可能。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并根据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做到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优化财务环境,以制度增强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4 强化风险控制理念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风险控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因为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危害,不仅会让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陷入困境,还很有可能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从而影响到高校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因此,高校的财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增强财务风险的控制意识,一方面要控制好资金来源风险;另一方面要控制好融资风险,尤其是在进行贷款融资时,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和科学分析工作,不要盲目进行的大量举债,从而将学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2.5 坚持财务公开理念

高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化、透明化是社会和政府对其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高校作为精英聚集、人才汇集之地,有内在的对财务管理信息公开的需求,财务公开透明的程度也是学校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财务管理思维的影响,高校目前的财务管理实现全面公开和真正透明还不太现实,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追求的目标,可以实现分层次、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进行财务公开管理,不断推动财务公开工作的深化发展,最终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这将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有效的促进。

3 结 论

财务管理理念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理念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实现生产战略的首要目标,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势日益严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效率对企业的成本目标、利润目标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难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财务管理的内容更加繁琐,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这无疑增加了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企业的发展以盈利为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遵循多元化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财务的多元化管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能力目标、效益目标以及利益目标等,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需要财务管理中各个利益方的关系配合,所以说,新时期财务管理呈现出更大的难度。

(二)资源配置需要更加优化

财务资源应当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配置,而且在配置的过程中受到产权理论的约束,才能确保其资源获得有效规划。但是由于我国在产权理论与相关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对于财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改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有很多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知识资本以及其所有者的利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容易引起企业股东、经营者以及员工之间出现利益冲突,这也是新时期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

(三)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程度方面来看,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平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传递机制不够通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二、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

(一)管理理念和方法都较为滞后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缺乏现代的财务管理理念为指导,而且由于规模较小,在治理结构的设置方面也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不强;在财务管理手段方面,大多以传统的手工做账方式为主,在信息化程度不高,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势在必行。

(二)法律意识不强

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处理,其中各种税负需要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与分析,但是却可以在法律的政策规定内进行合理的避税。但是有一部分企业对于税负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没有通过合理的渠道进行有效的税务筹划,甚至存在偷税漏税等行为,为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资金管理方面存在弊端

很多中小型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都是传统的车间管理方式,因此在企业投资战略方面的管理较为薄弱,这就使得企业管理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缺乏科学的预算、有效的核算,容易导致资金链的断裂,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财务管理队伍有待于加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而财务管理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影响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就是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中小型管理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无法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的有效衔接,在财务管理水平方面自然无法获得显著提升,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创新财务管理理念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从思想上进行创新,摒弃旧的管理理念,对财务管理实施全面的创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必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增强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将传统的、封闭的静态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管理模式,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企业所有员工都要树立起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并且将财务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部门与岗位;同时,管理者要注重自身风险意识的培养,坚持正确的资金筹集渠道,建立科学的负债和偿债方式,加强对流动资金的重视,为企业各项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

全面预算指的是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预测之后,以目标利润为前提进行的预算编制,其中应当包括采购、销售、费用、成本等各项预算,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为企业未来的资金计划做出合理的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为前提,对战略实施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目标,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控制,并且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把握预算目标;另一方面要加强资金管理,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从资金的筹集,到投资战略的实施,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将资金的占用率降到最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才能促进其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设立并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

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作用也日渐重要,需要为企业开展全面的财务监控和协调制度,因此有必要设立财务总监制度。由董事长(会)聘用企业的财务总监,并授权代表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行使监督与管理职能,也就是企业财会工作的负责人。财务总监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技能,还应当具有全面掌握财务活动和人员的能力,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以及开拓创新的思维理念,并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在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筹资、投资、财政、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对财务管理系统内的会计、出纳、统计、审计等相关人员起好启发、教育和培训工作,让他们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发挥潜力,主动关心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企业主人翁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价值,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是具有很强凝聚力的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坚持以人才管理作为重中之重,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与此同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员的工作潜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财务管理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有客观的认识,才能通过有效的理念创新,促进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树畅,郭云.金融危机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之策[A].中国财务学会第十届年会[C],2009

[2]吴书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7

[3]李祥森.试论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世纪桥,2007;12

[4]唐敬军.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2;12

[5]陈增寿.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3;08

财务管理理念篇6

关键词:绿色财务管理;经济环境风险平衡研究

1.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1.1企业的类型。我们对绿色财务管理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可以很快的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想很好的对国企单位开展绿色生产的成功改造,是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我们对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改革的难度比较小。

1.2经营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重要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只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让很多的企业尝尽了苦头。因此现在需要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把绿色观点推广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清楚的明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降低开支,还可以推动社会产业链建立比较健康的经营路子。

1.3关于企业的决策。对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给企业建立比较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整个企业开展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时候只是想取得部分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巨大财富,那绿色理念获得推广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1.4关于监督以及管理的部分。企业进行前期经营时,应该把绿色观点深入的渗透各个环节里面,但是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很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将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忽略了。

1.5政府的监督和支持。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由政府部门的各个领导做出统筹与鼓励的。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绿色理念有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一部分的政府部门没有对它做好支持,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务管理主要的理念

2.1可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人说到绿色理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宣传绿色经营重要的途径。当下的社会有很多领域逐步的看重可持续性发展对本领域的积极作用,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态资源,懂得平衡,才会有很多的获取。当然这同样可以用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中,应该把眼光放远,企业领导人想保证企业可以持续顺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获得资源的所有途径,建立起来双赢局面,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它们是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协作关键一环。企业一定需要将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明确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相关价值观念。企业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未来会碰到的风险情况进行提前规划,研究两个主要因素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大家应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目前的绿色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看到,想把财务管理模式维持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也需要把社会环境风险考虑进去做好研究。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企业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环境因素与资源的节能问题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建设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应该重点协调的几个问题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针对目前很多的生产领域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重视的情况下,想让企业可以非常顺利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不能离开政府部门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所以政府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1.1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它能够做到帮助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法律条出细致分类,同时还应该强化执法的力度,去约束企业进行经营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和情况。在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力度是不够的,缺少对企业很好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对一些和环节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界限方面是比较模糊的。政府必须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对一些不法现象作出严肃的管理,才可以为推动绿色财务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1.2 对于政府机构另一个有效方面,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和鼓励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按照政策智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还可以稳定整体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政府做法可以包括:①通过降低赋税等政策减轻一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构造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环境。②在宣传政策上重点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一来更加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2企业行为。一直以来,企业作为社组成的细胞都发挥着为社会创造财务功不可没的价值,然而对于现阶段很多企业来说,一味的谋求利益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绿色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将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与环境现状相结合,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已经行使相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综合管理,逐渐找到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的办法。

3.3社会培植绿色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将绿色理念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很多优秀的企业在开展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事项过程中,都在努力不断地寻根问源,为坚持追求利益与环境的平衡作出积极地改变。对于与财务管理先关的领域而言,更需要在处理资金筹集、投放以及在最后的回收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做到主动地与环境理念相配合。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专门的“绿色机构”来辅佐财务管理相关事宜,这样一来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的将自身定位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对于构建共同的绿色生态文化环境而言,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倩.如何在新阶段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6.

[2]刘海娟.探讨绿色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J].管理观察,2017.

[3]毕波.绿色财务管理理念的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

[4]韩艳,姜哗,柴青字.金融危机下进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6.

财务管理理念篇7

1.1企业的类型。我们对绿色财务管理这个课题进行调查,可以很快的看到在目前的环境下,想很好的对国企单位开展绿色生产的成功改造,是有很大的难度。同时我们对一部分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开展绿色改革的难度比较小。

1.2经营的目标。从最开始的经济发展来看,企业重要的目标是取得最大的利益。所以因为这个原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只重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做法让很多的企业尝尽了苦头。因此现在需要在平时的企业管理中把绿色观点推广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清楚的明白,进行绿色财务管理可以有效的使企业降低开支,还可以推动社会产业链建立比较健康的经营路子。

1.3关于企业的决策。对很多企业的领导人员来说,给企业建立比较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整个企业开展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如果企业领导人员进行决策的时候只是想取得部分眼前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巨大财富,那绿色理念获得推广就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1.4关于监督以及管理的部分。企业进行前期经营时,应该把绿色观点深入的渗透各个环节里面,但是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很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却将很重要的环保理念忽略了。

1.5政府的监督和支持。通常情况下一项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是由政府部门的各个领导做出统筹与鼓励的。但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对绿色理念有正确的和深入的认识,一部分的政府部门没有对它做好支持,这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绿色财务管理主要的理念

2.1可持续发展。我们很多人说到绿色理念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宣传绿色经营重要的途径。当下的社会有很多领域逐步的看重可持续性发展对本领域的积极作用,只有正确的对待生态资源,懂得平衡,才会有很多的获取。当然这同样可以用在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上,企业开展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中,应该把眼光放远,企业领导人想保证企业可以持续顺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获得资源的所有途径,建立起来双赢局面,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它们是建立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协作关键一环。企业一定需要将自身利益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开展可持续发展道路。

2.2明确社会责任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的相关价值观念。企业开始经营的时候就需要对财务管理未来会碰到的风险情况进行提前规划,研究两个主要因素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大家应该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但是对目前的绿色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看到,想把财务管理模式维持在可持续发展这条道路上,也需要把社会环境风险考虑进去做好研究。这也在客观上说明了企业是社会主要组成部分的重要性,企业应该将环境因素与资源的节能问题进行重视,这样才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3.建设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应该重点协调的几个问题

3.1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针对目前很多的生产领域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重视的情况下,想让企业可以非常顺利的进步和发展,一定不能离开政府部门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所以政府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顺利发展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

3.1.1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它能够做到帮助关于财务管理上的一些法律条文做出细致分类,同时还应该强化执法的力度,去约束企业进行经营中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和情况。在现在这样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在管理的力度是不够的,缺少对企业很好有效的约束,尤其是对一些和环节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定在界限方面是比较模糊的。政府必须在法律监管的条件下对一些不法现象作出严肃的管理,才可以为推动绿色财务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法律依据。

3.1.2 对于政府机构另一个有效方面,就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和鼓励政策,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带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按照政策智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同时还可以稳定整体的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体的政府做法可以包括:①通过降低赋税等政策减轻一些企业的经营压力,帮助企业构造发展绿色产业的经营环境。②在宣传政策上重点引导企业朝着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的目标进行发展,这样一来更加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3.2企业行为。一直以来,企业作为社??组成的细胞都发挥着为社会创造财务功不可没的价值,然而对于现阶段很多企业来说,一味的谋求利益让他们迷失了方向,因此企业要想实施绿色的财务管理,就需要将企业自身经营利益与环境现状相结合,在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已经行使相关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对自身的财务综合管理,逐渐找到将绿色管理理念融入其中的办法。

财务管理理念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 价值创造

从产值最大化到利润最大化,再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国内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目前财务管理目标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趋势。但无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李心合,2003;陈玮,2006),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袁振兴,2004),解决的都是公司治理层面的问题。就企业经营层面来讲,企业财务管理最优目标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进而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理念就是价值创造。

一、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评析

(一)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一般是指那些与公司存在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并享有合法性利益的组织或个人。李心合(2003)以共同所有权理论、托管责任理论和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论述了相关者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提出了公司财务的目标是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的并不限于股东,供应商、贷款人、顾客、企业雇员等都作出了特殊的投资和承担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这些向企业提供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分享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而应当涵盖所有向企业提供专用性投资的利益相关者。公司的董事会成员是公司资产的受托管理人,其职责是保持公司的资产,并公正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是对单纯的股东利益导向的公司财务模式的重大挑战。高香林(2000)提出:只有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反映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质,相关者利益满足程度越大,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越好。陈玮(2006)在《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一文中提出,应将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目标的目标函数,并将各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并视其影响力作用程度的大小为约束条件中各个解释变量赋予权重;关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一部分需要并且可能由经理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协调,而另外的一部分则非单凭经理的努力所能企及,将主要依靠由各利益相关者和公司所组成的系统的自身功能来实现;对于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问题,应当把财务目标函数和用于评价财务目标实现情况的指标区分开来,把实现财务目标的驱动因素,和财务活动实施的结果区分开来。可见,在现行的企业理论和企业治理理论的大框架内,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显然要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更具理论上的完善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在企业这个契约集合中,缔约的各利益相关方地位是平等的,提供的投资和承担的企业风险应该和得到的利益对等,在相关者价值导向的企业目标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就应该是公正对待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理念。

(二)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 袁振兴(2004)的《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一文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文章从委托理论和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认为,现代企业中的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关系,决定了股东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或价值最大化;同样,由于现代企业的产权残缺,企业利益相关者也不可能追求到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目标是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均衡,并从市场一般均衡、团队理论和共同产权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利益相关者是专用性资源的供应者,企业是专用性资源的需求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只有专用性资源的所有者(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的利益达到一般均衡状态,交易才能达成,企业这个多边契约集合才可能存在。企业可以被看作因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而产生的利益均衡战略组合组织(杨瑞龙、周业安,2001),利益相关者之所以签约组成一个“生产团队”,目的是为了获得“组织租金”,各利益相关者为了使其获得的租金最大化,相互之间开始博弈,直到达到利益均衡才可能进行合作。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拥有“共同产权”,他们对企业资源的的要求权构成了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财务活动需要通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均衡处理和稳定各种财务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是财务活动和成功的基本动力,企业财务活动不能仅代表某一单边(或部分)利益相关者进行,也不可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

(三)利益相关者财务管理目标评析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虽然有关股东价值导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导向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从股东价值取向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演进,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李心合,2003)。”因为,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职工、社区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他们各自在企业中都有区别于其它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漠视任何一方的利益诉求都可能导致其不合作、不签约,则结果将是企业不能成立或企业解体,导致各方利益均不能实现,更不用说利益的最大化了。所以,企业的价值取向追求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没有问题的。另外,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载体,其价值或利益总合是有限的,将这个有限的利益总体在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配,也必然涉及一个此多彼少的问题,即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协调,直至各方都得到公平、满意的结果,即利益均衡。也只有达到了利益的均衡,利益相关者各方才会进行合作,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将企业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也有其道理。但同时,李心合(2003)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一文中提到:公司的个性特征决定了公司有其独立的有别于股东利益的目标和利益,公司利益在内涵上可以理解为公司作为法人组织所享有的利益,在外延上包括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袁振兴(2004)在《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也指出:为当所有者把其资产投入企业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便获得了生命,具有了独立“人格”,也便有了自己的利益。所有者利益和企业利益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利益主体,而我们对财务目标主体的界定应该是企业。可见,两位作者都认为企业有其“独立”的目标和利益,但我们却没有看到作者在文章中将企业“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同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目标区别开来。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企业的目标或价值取向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讨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企业目标或价值取向是利益相关者在签订契约时相互之间进行讨价还价、进行权力和利益博弈达成的最后结果,确定企业目标或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签约的利益相关者各方进行博弈的过程,这个博弈的过程应在企业治理的范畴内完成,尽管在企业以后的生存过程中,由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调整契约还可能进行修订,但它仍然属于企业治理层面的问题。作为企业治理调整的范围,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只是构成了企业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 (陈波,2001),将其直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目标是不合适的。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签订完毕,作为多边契约集合的企业就宣告成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就获得了独立的人格――法人实体,就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要求。显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主体的界定应该是“企业”这个主体,而不是签约的任何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相关者通过博弈签订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契约实现了其利益诉求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应该是在这个契约集合约束下的企业经营层面的问题。早在2000年,国内著名财务学者周守华等(2000)就在《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要求。可见,文章也认为协调利益相关方利益关系是公司治理的一项任务,公司治理是财务管理目标的外部约束条件,而企业财务管理旨在追求企业价值增长。

二、基于财务管理目标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合理性分析

(一)内生性 这里所说的内生性是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追求目标的自觉性。现代企业制度下,拥有独立的市场参与主体资格和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有独立于任何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能自觉地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只有从企业本身的利益要求出发,充分调动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性,才能将其转化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自觉行动,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很难想象,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实体以追求自身之外的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观点一厢情愿地将利益相关者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等同起来,模糊了财务管理主体的边界,忽视了企业在利益要求上的独立性。而且,企业日常的财务活动都是由经经营者执行的,经营者也是众多签约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期望他(们)于契约(企业治理层面)之外,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企业经营层面)中始终追求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不现实的。至于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财务管理目标,更会陷入“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尴尬,由企业(经营者)来协调和均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很难保证经营者不会图谋私利、损害异己;况且,相当部分的利益协调是企业(经营者)力所不能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是企业本能追求的基本目标。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人们对企业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市场评价与企业行为的未来预期,注意的焦点已经投向了企业价值(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价值就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某种程度上,生存的要求体现为企业价值的保值,发展的目标体现为企业价值的增值。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能够体现企业本身内在的要求,反映了理财主体的内生动力,具有相当的内生性。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也体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交集。至于能否确保经营者(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决策者和执行者)的价值取向与企业价值取向相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能否达到最大或均衡,则需要在企业治理层面,通过各方讨价还价的利益博弈,最终签订契约来解决。

(二)明确性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非常明确到底代表谁的利益,要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上述财务管理目标内生性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对主体问题有了定论,它只能代表企业自身的利益,具体内容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这两个问题明确以后,财务管理目标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指明努力的方向,并提供财务决策优劣的判定标准。利益相关者主体概念的宽泛性及其相联系的利益要求的不确知性,使其不能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决策指南。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主体和内容都是非常明确的,它要求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取决于两个基本方面,即企业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企业各项财务管理活动都要力求从增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降低企业风险两个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

(三)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指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要有能够合理地予以计量的属性。一个可以计量的目标才能据以评价其是否得以实现,进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和业绩。利益相关者主体概念具有相当的宽泛性,除了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企业职工、顾客和供货商外,还有间接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区等。如何确定各自的利益要求和给于定量性的描述,都是尚待解决的问题。不能量化的东西也就无所谓最大化,进而,也无法判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否达到均衡。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在计量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可以用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求得,计算公式如下:V=

其中:V是企业价值;t是企业获取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次;FCFt是企业未来第t期获得的现金流量;K是与企业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尽管公式中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风险的预测和估计具有不确定性,但会计上开始了公允价值现值计量技术的应用。

(四)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财务管理目标在实践中能够应用,能给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以明确、具体的指导。缺乏了内生性、明确性和可计量性,可操作性也会大打折扣,这些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无疑是优于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另外,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还可以把增加现金流量和降低企业风险两项提升企业价值的基本要求落实到企业筹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等具体财务管理活动中去(下文将祥述),并用来判断财务决策的优劣和评价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在可操作性上也具有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不可比拟的优势。可见,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合理而务实的,只有它才能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目标。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或者利益相关者利益均衡的实现,要靠企业利益相关者各方在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所签订的契约中安排,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力所不能及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价值创造

(一)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其修正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是价值创造,企业会计活动是对价值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显然,把价值创造同价值计量结合起来对评价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标非常重要。实际上,会计学的研究一直在为如何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而努力,从当前国内外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取代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的趋势可窥其一斑。财务学人对财务估价模型直接利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Ohlson(1995)、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发展逐渐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RIV)在财务学中的重要地位(刘志宏,2003):V0=BV0+ρ-tE(RIt)

其中:V0代表企业价值评估时刻的企业价值;BV0是企业价值评估时刻净资产的账面价值(Book Value);E(RIt)是第t期企业剩余收益的数学期望值;ρ是1加市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剩余收益RIt(Residual Income)的计算公式是:RIt=Xt-(ρ-1)×BVt-1

其中:Xt是企业第t期的综合收益;BVt-1是企业第t-1期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剩余收益就是用企业本期的综合收益减去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资本成本总额后,企业创造的高于市场平均回报的收益。RIV模型的意义在于,企业的价值就是企业现有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未来剩余收益的贴现值现值之和。由于直接运用RIV有较大的难度,特别是对未来剩余收益的预测准确度很低,因此,在BV0已知的情况下,如何将RI分解到更基本的层面,使人们根据可获得的公司会计数据进行预测,就成为RIV模型运用的关键。张人骥等(2002)论述了如何将RI分解为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未来每一期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乘积。转换过程如下:

ROE即净资产回报率(Return On Equity)。上式中我们看到ROE和BVt-1就是影响RI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在RIV理论中利用会计信息预测RIt的关键因素。进而利用杜邦分析体系把上式逐步分解为:RIt=BVt-1[MOSt×ATOt×EMt-1-(ρ-1)]

式中:MOS为销售利润率(Margin On Sales)=综合收益/销售收入;ATO为资产周转率(Assets Turnover) =销售收入/资产;EM为权益乘数(Equity Multiplier)=资产/权益=1/(1一资产负债率)。至此,该模型似乎提供了一个根据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并评估企业价值的完美的方法,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模型存在的重要缺陷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允性。

首先,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下,资产和负债通常以业务发生时的历史成本计价,在后续的会计期间一般不再重新计价,忽略了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公式中的BV0不能代表企业现有净资产的市场价值。其次,RIt中对市场期望收益的扣除不合理。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为了使用当前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会计信息,从企业未来收益中扣除了市场平均收益。如果扣除部分的现值正好等于模型右边第一项(BV0)(即(ρ-1)BVt-1×ρ-t=BV0),则该模型无疑也是最佳的,既在估值中充分运用了现有的会计信息,又没有破坏收益法模型在理论上的科学性。但遗憾的是,(如上所述)在历史成本会计下,企业净资产(BV0)的帐面价值的信息含量极为有限,公式中的BV0并不能代表企业现有净资产的真正价值(未来收益的现值),即(ρ-1)BVt-1×ρ-t≠BV0,显然该模型武断地默认二者等同的假设条件是不成立的。公允价值会计下,资产和负债被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其实质就是在“交易假设”下,资产(或负债)在公平、活跃市场中的定价,这一定价尽可能多地包括了影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所有市场参数,反映了市场平均报酬的要求,此时企业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BV0就能够反映企业净资产真实的市场价值。第三,模型中没有考虑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企业经济学中的“真实期权(Real Option)”,是指企业现实的经营和投资活动中面临很多机会,这些机会使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享有进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权利。这类权利包括在未来进行项目投资、放弃项目投资或者改进项目投资等等,这些未来机会的选择(期权的行使)有利于长期保持企业获利能力或持续的增长能力,也会提升企业的价值。

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和真实期权的引入能够很好地修正企业投资价值评估模型的这一偏差。修正后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可由三部分构成,计算公式公式如下:V0=BV0+ρ-tE(RIt)+C

其中:V0代表企业的评估价值;

BV0代表评估时点的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t代表收益期;ρ代表1加市场平均期望报酬率;RIt代表第t期的剩余收益;E代表数学期望;C代表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计算见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 (Black-Scholes Model)。

布莱克一斯科尔斯模型(Black-Scholes Model)包括如下三个等式:C=s×N(d1)-E×e-txr×N(d2);

d1=;d2=。式中:C――企业期权价值;S――企业总资产的现行价格;E――期权的执行价格;r――无风险利率;σ――标的资产年回报率标准差;T――距到期日的剩余时间(年);N(dt)――标准正态分布自-∞到dt的累计概率;ln (P/E)――P/E的自然对数。需要说明的是,公式右边第二项代表报告主体现有业务区别于其他主体的超额获利能力,它和公式最后一项C一起构成了企业总体超额获利能力――企业自创商誉。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理念――价值创造 随着价值概念成为现代财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价值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模式(VBM)逐渐风行于西方企业界,价值创造也成为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理念。这里的价值创造并不是指“人与生产要素共同对客观自然对象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而使其形态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过程(罗福凯2003)。”而是企业财务管理通过融资、投资和营运资金管理活动,创造出高于市场平均报酬的财富,从而提升企业价值的活动。借鉴上述修正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价值创造的财务管理活动。(1)相对提升企业净资产的价值(BV0)。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的BV0代表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现金流量和相关风险的共同预期。其估价尽可能多的包括了所有相关的市场参数,计算原理是BV0=。严格地讲,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并不能改变市场的预期,亦即不能改变BV0值,但是,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资产管理水平,通过维护资产的完整性和成新率来保持资产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企业财务管理可以通过筹资活动安排适当的资本结构,在充分利用低成本的债务资金的同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使其低于社会平均报酬率。进而提升特定主体的资产的价值,降低特定主体的负债的价值,使特定主体的净资产价值(即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市场预期,用特定主体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贴现的现值,特定主体净资产价值= )增加。将企业资本成本优势形成的市场预期的价值增值挤出BV0,从而相对提升BV0的价值。(2) 重点提升企业未来剩余收益的价值(ρ-tE(RIt) )。企业估价模型中的第二项ρ-tE(RIt)是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重中之重,提升该部分的价值应着重增加企业的剩余收益(RIt)。从上述公式的分解中可知,增加企业剩余收益(RIt) 的途径在于提高下列三个比率:销售利润率(综合收益/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和权益乘数(资产/股东权益)。提高销售利润率就要在保证收入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和费用,利用产品领先优势确立价格领先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提高资产周转率要求在扩大企业销售收入的同时提高资金或资产的利用效率,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和长期资产的产能;在企业综合收益率大于负债资本成本率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负债资金,加大权益乘数,放大企业净资产收益率。需要强调的是,增加剩余收益的途径都必须注重长期趋势。因为,不仅当前剩余收益影响企业价值,预期未来获取剩余收益的趋势对企业价值影响更大。这就需要在投资决策时尽可能选取本企业具有持久优势的项目和领域,并不断进行差别化投资,加强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本投资,确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获得持久的剩余收益。(3)努力实现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C)。真实期权价值的实现考察的是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灵活性。就企业经营层面来讲,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真实期权的价值,除了适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外,还要保持一个健康的、稳固性和灵活性兼具的企业财务体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能力和财力把企业未来面临的各种经营和投资的选择机会变成保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或持续的增长能力的新的价值增长点。

*本文受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公允价值、企业财务预警与金融危机防范”(项目编号:110051360099)和北京优秀教学团队“会计学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PHR200907203)资助

参考文献:

[1]陈玮:《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及系统科学的视角》,《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2]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罗福凯:《财务理论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创造》,《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4]冉光圭:《企业理论演变与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会通讯》2005年第4期。

[5]汪平:《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6]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张人骥等:《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RIR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财经研究》2002年第7期。

[8]Feltham, G., Ohlson, J.. Valuation and clean surplus accounting for operating and financial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1, 1995.

上一篇:小学生交通安全制度范文 下一篇:门店宣传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