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污染治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3-21 18:07:13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1

[关键词]十五里河 巢湖 流域治理 水质改善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36-3

0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发展,流域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三种现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主要问题[1]。

我国流域没有进行过系统科学的治理,其存在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防灾能力差、水资源开发利用低、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致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的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较大差距[2]。

水污染的流域性是我国水污染主要形式特点,由于流域作为我国水资源自然形成的基本单元,所以水污染分析也应以流域为基本单元[3]。

流域治理应从单纯的点源治理向面源、流域、区域综合整治发展,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向源头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过度,从分散的点源治理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通过全流域范围内水陆并进,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同时进行,来科学高效的改善流域水环境问题[4]。

流域水环境治理首先应对湖库等水体的外源污染进行有效控制,之后是去除水体内源污染负荷,最后进行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5]。入湖库河流在为湖泊、水库等水体输送径流水源的同时,也输送了其携带的大量污染物,造成湖库汇水区域水环境的恶化。因此,湖库流域水环境改善应重点考虑入湖库的河流控污及水质改善。

十五里河是巢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其水质状况显著影响巢湖水体环境[6]。改变巢湖污染现状,必须对入湖河流水质进行改善治理。

本文针对巢湖十五里河流域现状,提出十五里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方法,以期解决十五里河水质污染问题。

1十五里河概况

巢湖十五里河原属南淝河右岸支流,河口在马家渡入南淝河,1957年修建兴集排灌站时,改道直下巢湖,成为巢湖的一级支流。十五里河位于合肥市西南郊,发源于大蜀山东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流经高新区、政务区、包河区,在义城镇李荣处汇入巢湖,是合肥市区西南部主要行洪通道之一,河道弯曲,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汛期长受巢湖水位顶托,下游易受洪涝灾害。十五里河在上游建有人工湖泊天鹅湖,在天鹅湖下游采用溢流坝蓄水,根据设计,天鹅湖水体100年一遇洪水位为31.12m,坝顶高程为30.50m,坝长60m,下泄流量为45.40m3/s。十五里河全长35km,流域面积105.66km2,河宽2-33m,河道平均坡降0.72‰,不能通航。自天鹅湖以下至入巢湖口长度为26km,是城市重要涉水景观,天鹅湖以下由于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和缺乏水源补给,水体污染严重,河流生态环境较差[7]。

2十五里河流域污染现状

十五里河流域周边发展速度快,人口众多,人为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水体环境中,增加了十五里河水质负荷。为加强十五里河水环境保护责任,合肥市针对十五里河组织并实行“河长制”,同时在希望桥设有国控监测断面,综合监测结果显示,十五里河不同区段水体TN、NH4+-N、TP含量呈现连续性超标,水体COD呈现间歇性超标现象。

十五里河入湖水源为沿岸支流水源补给和地表径流汇入,十五里河水量比例为:地表径流43%、排污口排放41%、支流入河16%。十五里河以1.2%的入湖水量,贡献了2.3%的入湖COD、6.2%的入湖TP、6.95%的入湖氨氮,分别占全部入湖河流的42.92%、31.17%[8]。

十五里河流域整体呈现截污不彻底、污染来源较多、河道生境差的现象。将十五里河分段进行污染分析,结果具体表现为:

2.1上游

十五里河上游是水利退化、城市面源污染、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问题最为突出、也最为集中地区域。上游河道缺乏清洁水源补给,截污不彻底,河道补水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河道比降大,通过滚水坝保水,河道淤塞,影响水质和行洪;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忽视,城市的土地利用、新建道路和小区等设施没有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硬质化岸坡,生态元素缺失。

2.2中游

十五里河中游水质受支流入河影响明显,究其原因,支流水质污染也是未实施污染截排的结果;无河堤,河道比降趋缓,自然河道形态保留较好;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岸乱建情况普遍,生态空间受到挤压;农业面源尚缺乏有效控制。

2.3下游

十五里河下游水体条件趋好,水质污染相对较轻、河道淤积严重、生态系统适应重污染河道特征明显。十五里河下游由于河势开敞,水利条件进一步趋缓,生物过程展开较为充分,对水质改善有一定好处,但同时受到上中游来水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累加效应明显,底泥淤积更加严重;岸坡植被覆盖良好,以灌草为主,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生态空间面临挤压。

3十五里河流域治理措施

巢湖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其水污染成因复杂,其中入湖河流水质严重影响巢湖水体状况。

2011年,安徽省宣布取消巢湖低级市,将原巢湖市所辖区域分别规划合肥、芜湖、马鞍山3市管辖,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就巢湖水污染问题制定一系列治理措施,最终将巢湖的治理目标制定为,至2015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趋于好转,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从现状的劣Ⅴ类达到Ⅴ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基本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初步抑制。至2020年,巢湖环湖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由Ⅴ类达到Ⅳ类及以下,国控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有效抑制。

鉴于相关要求及十五里河上、中、下游在水利退化、污染源、水质污染以及生态破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其治理重点也应各有侧重,治理措施应遵循河段差异性的策略。

3.1十五里河入河污染控制措施

河流、湖泊水体水质逐渐变差,造成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物的不断输入造成[9]。

对十五里河周边考察发现,十五里河入河污染物众多、污染成分复杂,点源、面源污染并重。

针对此情况,结合十五里河周边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十五里河沿岸排污口并未完全实施截污,排污口污水水量变化大、水质成分复杂,严重影响十五里河水质状况。故对现有排污口进行截断,修建污水管网,将产生的污水引入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提标排放,以达到入水水质标准。

(2)十五里河现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无法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需进一步提升标准以适应入河水质指标。经研究发现,污水处理厂尾水可以通过修建人工湿地等措施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削减污染物含量,以减轻入河水体负荷[10]。

(3)十五里河河道周围面源污染及雨水径流污染对河水水质影响较大,如十五里河上游合肥市面源污染、中下游农业灌溉面源污染、雨污未完成分流等都导致十五里河水质变差。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新建城区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修建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对入河面源污染物及雨水径流污染物进行源头控制及径流削减净化[11-12],改善入湖水质、水量,以降低十五里河水体污染负荷,同时污水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生态护坡、生态沟渠、生态缓冲带等)可以起到一定的景观美化效果[13]。

(4)十五里河中游入水河流较多,可以对入水小流域示范区河岸采用人工湿地净化技术,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恢复生态植被,截留入河水体污染达到降解污染物和改善水质的目的[14]。

(5)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产生大量水体污染物质,明显的增加水体好氧废弃物,减低河流自净功能,导致河道水质变差[15]。根据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十五里河流域大部分成为城建区,因此将农业源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完全取缔,进一步削减入河农业面源污染含量。

3.2十五里河水体水质治理

大量污染物排入河道后,污染物浓度过高,即使有大量水源进行稀释仍不足以使污水达到可允许的浓度,甚至水中溶解氧降至零而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硫化氢等臭味气体[16],即使停止污水排入,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水体的正常状态。且河道长期受到污染,底泥中污染物积累量大,仅仅依靠河道的自净能力难以恢复水质,故针对十五里河受污染状况,建议河道实施相应措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根据十五里河流域不同区段水体水质的具体情况(如黑臭、富藻水体等)选择人工曝气增氧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技术、固定化细菌技术等)、生物膜技术(人工填料接触氧化法、薄层流法、伏流净化法、砾间接触氧化法、生物活性炭净化法等)[17-18]等河湖水质强化净化技术加强对十五里河水质的净化作用。

同时可以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地点,通过建设人工湿地,降低水流速度,增加水体滞留时间,恢复生态植被,通过水生植被对污染污的同化吸收等作用,达到降解污染物、改善水质的目的。利用水生植物净化受污染水体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且环保的方法[19]。

水生植物作为主要初级生产者,在水生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水生植物丰富时,水体表现为水质清澈、溶解氧高、藻类密度低、生物多样性高等特点,同时水生植物对水体内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去处效果,可以起到较好的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湿地区域修建生态稳定塘和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一步降解河流水体中污染物,改善水质现状,构建河流健康生态系统,增加水体景观效应[20]。

3.3十五里河内源治理

十五里河入河沉积物不断累积,导致河床抬升,不利于行洪,同时水体中部分污染物随河流沉降在河道底部,降低河道容量,并且形成内源污染。河道中底泥持续向水体释放营养元素,导致水体污染负荷增加[21]。

根据十五里河底泥厚度、成分调查分析表明,十五里河部分河段底泥堆积厚度过高,且底泥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超标。故需对这些河段采取清淤处理,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改善水质污染现状。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如微生物底泥消解技术、生态网捕技术等)能够有效消减污染物含量,控制底泥污染物释放,减轻河道水体污染负荷,控制内源污染,改善水质[22]。

4结论

巢湖水环境问题解决迫在眉睫,对主要入湖河流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能科学合理的为巢湖流域水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对十五里河污染现状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如入河污染的截留、河道缓冲带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水提标改治)对十五里河入湖水源、水体水质、内源污染进行整治,可以有效的解决十五里河污染现状。

通过这一系列生态环境整治措施,不仅削减入河污染物含量提升十五里河水质状况,同时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最终促使巢湖水质改善提升,进一步的改善巢湖水环境,还巢湖水清岸美的生态大湖风光。

致谢:文章部分内容参考中国合肥门户网址(http://)及中国第四届湖泊论坛关于巢湖十五里河的资料,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文斌. 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对策[D].厦门:厦门大学, 2008.

[2]高雁,李红健.规范建管,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J].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 24(4): 20-22.

[3]王金南,吴文俊,蒋洪强,等.中国流域水污染控制分区方法与应用[J].水科学进展,2013,24(4): 1-10.

[4]吴舜泽,夏青,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 2: 1-6.

[5]臧小平,吴国平,蛎.长江流域湖泊水库水华防治对策[J].人民长江, 2009, 40(21): 5-8.

[6]王绪伟,王心源,史杜芳.巢湖污染现状与水质恢复措施[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4): 13-15.

[7]刘路.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污染物沉积特征[D].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8]东方超.合肥十五里河多环芳烃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源解析研究[D]. 安徽合肥: 安徽大学, 2013.

[9]顾颖.人为活动与水质的关系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13, 26(3): 2732

[10]张丽,朱晓东,邹家庆.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J]. 工业水处理, 2008, 28(1): 85-87.

[1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4): 23-28.

[12]叶春,李春华,邓婷婷.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J].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 1283-1289.

[13]杨林章,周小平,王建国,等.用于农田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及其效果[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11): 1371-1374.

[14]宋晨,项学敏,周集体,等.人工湿地对北方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效果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 29(6): 433-442.

[15]吴根义, 廖新d, 贺德春, 等. 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 33(7): 1261-1264.

[16]刘亚帆,刘桂芳.城市河道综合治理方案研究[J].河北水利,2006, 6: 1-6.

[17]曾昭朝,周祥.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0, 29(2): 68-70.

[18]廖静秋,黄艺.流域水环境修复技术综述[J].环境科技, 2013, 26(1): 62-65.

[19]方焰星,何池全,梁霞,等.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氮磷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0, 3(6): 36-40.

[20]曹向东,王宝贞,蓝云兰,等.强化塘-人工湿地复合生态塘系统中氮和磷的去除规律[J].环境科学研究, 2000, 13(2): 15-19.

[21]谢丹东,李开明,江栋,等.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 2009, 3(8): 1447-1453.

[22]柳敏,王如松,蒋莹,等.原位生物技术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的治理效果[J].生态学报, 2013, 33(8): 2358-2364.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2

关键词: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河道紧密相连。因此,人类的活动对河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但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疏浚城市河道、整治城市环境就成为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城市河道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城市防洪排涝及引水抗旱的作用,同时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场所。目前河道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成了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及生活工业纳污的容器。河道综合整治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当务之急。

1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的意义

整治河道,是一项重要工作。河道可以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有助于维持区域水平衡,在防治洪涝灾害,以及蓄水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湿地蕴含着,巨大的渗透能力和储藏的功能,可以减少并滞后降水,削减并滞后洪峰,减少洪水径流,具有水库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具备很强的污水净化能力和稀释能力,因此也享有“地球之肾”的美称。河道整治工程,有助于充分有效地降低水中具有污染性质的物质,可以减少对周边农田灌溉和饮用水的污染。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蚀的作用。河道整治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有力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庄稼免受洪水灾害的威胁,有助于增收,确保产量;另一方面,保护了土壤的肥沃,保证了土质,有效成分免遭流失。

河道整治,是保护两岸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途径,很好地改变了由于河流的破坏造成的很多问题。其中,像冲滩塌岸等现象减少了很多,滩涂及滩区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渐稳定,滩区土地的利用价值日渐提高,两岸的居民可以安居乐业。另外,河道整治提高了两岸各种类提灌站的引水条件,保障了两岸灌区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河道整治,让河道变得更加清洁干净,河道里的水也就会日渐清澈,自然环境也会变的越来越好,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2城市中小河道存在问题

2.1河道污染

河道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是:①企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尤其是印染、制革、造纸、食品加工、电镀等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进行污水处理,违法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②畜牧废水,有的养殖场建在河道的滩地里或河道附近,粪便直接排入河道;③河道附近居民将的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入、倒入河中;④汇流的雨水挟带污染物进入河中。致使现在有水的河道多是污水,干涸的河道垃圾遍野,河道污染治理已迫在眉睫。大气降水可通过吸收和吸附作用净化空气,然而这一功能却将部分大气污染转为水污染。据测算,1mm/h强度的降水持续15 min,大气中10Lm的尘粒28%可被除去,这些尘粒部分随降水落入河道污染水体。同时,雨水对城市固体垃圾的冲淋,也将大量的污染物质带入河道。

2.2非生态河道治理

传统的河道治理是根据河势的变化发展趋势,在遵循河道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工程的手段治理河道。这些治理工程包括堤防工程、险工工程、控导工程、护滩工程等,其中具体措施有建设丁坝、护岸整治,护岸整治包括平顺护岸、丁坝护岸、守点顾线护岸等。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河道治理断面型式单一,多采用干砌石、浆砌石、现浇混凝土、预制混凝土、土工膜袋混凝土护坡,并且一般都是从护脚一直护到坡顶,使原本自然有活力的河道变成了灰蒙蒙、光秃秃的砌石、钢筋混凝土河道。工程注重坚实耐用,却忽略了工程本身对河道生态的影响。由于河坡硬化使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弱化,各种水生植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

3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布置原则

为达到彻底清污的目的,综合考虑城市防洪问题,根据河道现状情况和实际地形条件,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确定以下线路布置原则:

(1)以彻底清除河底污泥、避免污水处理厂达标出水2次污染为清污治理的基本原则。

(2)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的原则,针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情况及防洪工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合理确定工程布局。

(3)立足现状,兼顾长远,在完善河道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为城区综合开发搭建平台。

(4)满足防洪设计功能及规模要求,并与已实施段工程有较好的衔接性,尽量避免占地和拆迁,就地取材,尽量节省工程投资。

(5)堤线力求自然,各堤段平顺连接,并考虑防洪抢险和工程管理的要求。

(6)改善周边生态环境,不干扰或尽量少干扰社会经济环境,最终达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环境健康、社会满意的效果。

4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新理念

4.1 功能性

还原城市河道的本质属性,既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功能要求,又保护及美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使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和谐统一。

4.2生态性

治理应该充分顺应自然的水生态环境,合理设置河道断面及两岸截污系统,保持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完整性,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场所和景观的底色,把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创造和谐、有序、优美的生态空间,充分体现当今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

4.3人性化

治理应充分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及河道水生态系统,凸显城市特色,形成环境优美,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城市绿化开敞空间。

4.4文化性

传统文化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基础,设计应该力求做到现念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

5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5.1污染治理

5.1.1分类制定措施,整治污染源头

(1)源头控制措施

源头控制措施旨在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大力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加强公众节约用水意识,并逐步推广小型家庭水循环系统,减少污水量的产生;加强执法力度,限期治理老污染源,使其达标排放或将污水纳入污水管网,不能达标排放或接入污水管网的应限期停产或转产;严格控制新污染源,对不具备达标排放或是不能接入污水管网的项目不批复,擅自营业的责令其停业。

(2)输移控制措施

输移控制措施主要是完善市政管网建设和管理,应与源头控制措施和城市尾水措施相结合。城市现有排水体制为合流制管道直排,将来在城市管网建设中应进行雨污分流制管网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对难以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的小区,建设地埋式污水处理装置就地处理,以减少直接排入河道的生活污水量。

(3)城市尾水处理措施

城市尾水处理主要包括深度处理、尾水通道和自然处理三大类。在深度处理上,应加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力度,加大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这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及区域水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1.2依法治理污染,加大处罚力度

建国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部关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治理河道污染要依法治理,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处罚金额要大于企业的违法排污成本。

5.1.3强化监测手段,控制污水排放

利用高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通过远程排污口自动水质监测,远程视频监测,对重点污染河段做到重点监测。通过供水和排水数据的合理推算,防止污水私排。

5.1.4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大众环保责任意识

河道是民众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现污水排放,要积极举报,全社会行动起来,污染行为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河道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主要是水管单位与环保部门联合起来,并且依靠当地政府,掐断污染源,使河道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早日还人们一个安全、美丽的生活环境。

5.2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主要通过堤防绿化、生态固岸和河滩种植发挥生态作用。

5.2.1堤防绿化工程

堤防建设中要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行道树。临近村庄和城市段,还要尽可能地扩大绿化带,有条件的河段尽可能建设亲水设施,例如休闲亭台等。

5.2.2河道护坡工程

一般河道护坡在设计水位以下可采用砌石、混凝土等护坡,设计水位以上可直接种植植物,利用植物根系对土体加固,做成生态固岸,遏制坡面水土流失,从而起到护坡和美化水环境的作用。直接种植植物,要求护坡工程护坡坡度不大于1∶2,实践证明大于1∶2的护坡坡度,植被成活率低。如果护坡的抗冲要求

较高,可采用块石格宾网,然后在块石格宾网上覆盖不小于30cm种植土,种植草皮等,即加固了护坡,也绿化了护坡。

5.2.3护滩工程

由于在中枯水年份,河水不上滩,可在滩地上种植矮杆植物,进行绿化,严禁种植果树、速生杨等高杆作物,以免在洪水时严重影响行洪。河道生态治理集防洪效应、生态效应、景观效应于一体,是现代河道治理的发展趋势。 在满足生态河道、景观河道的同时,满足河道防洪减灾的作用。

6结语

在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上,如何将多种方式途径融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综治系统,实现生态系统的重塑和修复,让河道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是对河道进行综合整治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吴林林.城市污染河流生物-生态治理研究与应用进展[J].净水技术,2006

[2]邹丛阳.城市河道水质恢复技术及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 (8)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3

根据《XX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对照检查重点内容,XXXXX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部署,组织我镇四个片区领导,对全镇水污染情况进行地毯式排查,深入开展自查工作,树立问题,查找原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XXXXX镇域XX河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XX河横穿XXXXX镇境域,河道西沿210国道,始于十里铺村,终于营田村,全长9.2Km。十里铺村、鲍家沟村、张家硷村、康家圪塔村、霍家坪村均有小支流汇入,但小支流基本干涸。

(二)主要污染源

XX河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和近年来的高速建设污染,沿河工业企业较少。上游段有污水处理厂,XX河水质基本正常;中游以下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以及河岸水土流失,造成水质浑浊;下游营田段有采石场2处,均已停止运营。

(三)水污染防治情况

制定了引用水安全保障制度,严禁在引用水源地进行养殖、生产等有污染性活动。制定了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成立了应急组织,对突发事件无法应对的及时上报水务局。水污染防治标准、规划和监督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河长的水污染管理组织,不定期对水污染防治情况进村、进河督查,并在党委会研究预案、水污染防治措施;在各村设立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层层夯实责任,并将水污染防治作为各村年终考评重要内容;叫停石材加工厂2处,关闭搬迁养殖场2处;2018年、2019年我镇实施河道清理项目2次;十里铺村左岸由于高速建设弃土倾倒,导致河道变窄,河道排洪能力下降,县政府下拨160万护岸工程资金,目前工程基本竣工。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民饮用水管理松懈。历年来,对于群众饮用水源的环境管理力度不够,尤其存在养殖的村子,没有进行过仔细排查,严格管控,导致部分饮用水源周边卫生环境差。

二是污水处理条件差。XXXXX镇域沿河村民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以直排的方式排入XX河,数量小,但仍然使XX河水质下降。

三是河道清理力度小。由于资金问题,我镇每年对于河道清理距离短,面积小。

三、存在问题原因

(一)我镇财力不足,XX河治理保护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资金来源尚未明确、规划无法实施。

(二)全镇居民污处理系统尚未建成,沿河居民污水无法处理。

(三)宣传力度小,群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单薄,不能正确认识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性。

四、改进方案

(一)坚持创新模式,解决资金问题。积极运用“政府+社会资金合作”的投融资和运用模式,补齐项目资金短板,做好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共同推进污水处理。例如将乡村振兴建设资金、环境整治资金等集中起来使用,结合水污染整治行动,发挥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二)结合水污染整治行动的工作目标及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工作契机,多渠道争取更多资金,综合实施XX河水体治理、截污纳管、河道整治、岸边修复等工程,使XXXXX段XX河水质得到提升,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实现XXXXX镇XX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愿景。

(三)加强水环境资源的保护组织建设,争取成立综合督查队伍和机构,加大查办力度,做到发现一起处置一起,确保水环境安全。夯实村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责任,层层夯实责任,切实做到镇村两级同部署、同管理、同行动的局面。

(四)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中国水日”、“世界水日”、“河长制”宣传等节点,通过电视、网络、新媒体等手段广泛宣传群众爱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XX县XXXXX镇人民政府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4

关键词:黑臭河道;污染水体;生物生态修复;微生物强化

一、城市河道黑臭的形成

“黑臭”被认为是一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厌气分解的生物化学现象,是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极端现象。由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氮磷富含量过多,造成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长时间接触,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及城市生态安全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后,破坏了水体自身所可以降解及净化的系统,在经过分解、腐败的过程后产生腐殖质等发臭物质沉积在河道底部,挥发性,刺激性气体,如硫化氢、甲烷等逸出水面。排放进入水体的重金属铁、锰等污染物与水中的硫形成了硫化物,形成大量带电胶体的黑色悬浮颗粒。导致河流黑臭的因素:有机物,底泥,水温,DO等。

二、城市河道黑臭治理技术

(一)人工曝气

水体富营养化、腐殖质的大量增多造成水体供氧和耗氧不平衡是造成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工曝气复氧是治理河道黑臭的有效措施。人工曝气复氧技术主要是通过向黑臭河道进行增氧,以此来增加水体中DO的含量,强化水体自净的功能,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根据实际治理环境因素的不同,人工曝气复氧一般可以分为三类:鼓风--扩散曝气、水面转刷曝气、船载移动曝气。

(二)底泥疏浚

底泥是河道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造成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染物进入水体,随着河流沉积到河底;部分随着降雨中含有的氮、磷进入水体,沉积在底泥中。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沉积物是营养物、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 (POPS) 的汇与源。底泥是河道中污染物的源头,底泥疏浚可以永久性地将河道、湖泊底泥去除,所以底泥疏浚是被广泛应用的治理河道黑臭的技术方法。底泥疏浚主要方法有:干床清挖、抓斗挖泥船和水力冲挖等方式。通过以上方法来增加港口河道等航道的疏通,增加通航水深;达到贮水,排涝泄洪,调整水系,改善水流条件;去除湖泊河道和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污染物,改善水体,提高水体泄洪和自净功能。

(三) 强化絮凝

强化絮凝是城市河道黑臭治理的一种化学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剂,铁盐、铝盐同氧化剂,如双氧水及沉淀剂石灰石等作用,去除黑臭河道中悬浮物质以及溶解性氮、磷,降低水的色度,主要用于感官视觉上的改善,多用于黑臭河道治理的部分环节。通过化学絮凝的作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善水质。2003年我国曾用此方法在上海苏州河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强化絮凝方法对COD含量范围有一定要求,并且由于化学试剂的投加会对河道水体物环境造成改变,对后续处理有极大影响,所以如今并不过多用于实际工程应用中。

(四)生物治理与生态修复

生物生态方法可以从根本上,长久有效地改善河道水体水质,是国内外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的一种方法。自然水体的自净以及修复主要是通过水体中微生物的作用,对水中污染物,富营养化的氮、磷进行吸收以及转化。重新构筑水体微生物系统,是解决城市河道黑臭的有效途径。生物生态方法主要包括微生物强化技术、生物膜技术、植物精华技术以及生物生态净化技术。生物生态方法工程造价低、稳定有效并且没有二次污染、可改善环境绿化、人工费用低,但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限制,所以目前生物生态方法尚未普及的重要原因便是微生物的研究有待解决。

1.微生物强化技术。

一般的生物治理技术对于正常出水污染物浓度较高、易于降解的水体,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废水中出现重金属难降解污染物;城市污水中氮、磷含量不断增多,这些高浓度氮、磷污染物,重金属有毒物质,对传统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速率下降甚至死亡。为了弥补这些问题,微生物强化技术逐渐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微生物强化技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共代谢机制强化技术;另外一种是固定化生物强化技术。直接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或共代谢机制强化技术,即直接向黑臭河道内投加高效降解微生物,通过驯化诱导微生物,使得微生物将目标污染物作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目前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向水中投放此类高效降解微生物,即可实现对目标污染物的高效去除。

2.植物净化技术--人工湿地。

水生植物或湿地植物在人工湿地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悬浮固体物质、有机物、氮、磷主要通过植物的根系微生态环境吸附进行去除。湿地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机理对污染物进行分离和转化。人工湿地适合于无霜期长、植物生长期长的小规模污水处理,由于人工湿地投资少、耗能低、维护方便,环境经济效益好,具有美观等作用,近些年来得到国内外极大重视。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当中。

三、结语

城市河道是水污染的源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河道黑臭治理迫在眉睫。在这个阶段,环境治理,特别是水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的要求,随着国家“十三五”环境规划要求的提出,要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改变传统人为干预改善环境,而更多地是要顺应自然,用自然的力量恢复自然环境。河道黑臭治理中,微生物、水生植物在生物修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们应该基于现有的生物生态方法,继续研究并筛选出环境因素限制低的微生物种群,优化组合技术,从而开发出最适合我国实际,符合自然规律,具有良好效果的城市黑臭河道治理技术。

参考文献:

[1]曹承进,陈振楼,王军,等.城市黑臭河道底泥生态疏浚技术进展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 :32-42.

[2]钱嫦萍.中国南方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共性技术集成与工程绩效评估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5

关键词:城市河道、污染源、治理

中图分类号: TV85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河道,有着排洪防涝,景观走廊,水运交通等功能,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河道因人而建,因人而受到污染,同样治理河道污染,我们也应义不容辞。

一、城市河道污染源分析

(一)污水直排入河道

河道两侧居民生活污水、企业生产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至河道。这种情况有两个可能:一是该地块尚未有污水管道,污水无法送至污水厂,只能就近排至河道。城市河道往往贯通城市,在城市乡镇、农村污水收集率较低,往往较多。二是未经允许的偷排。此外,在部分老城区,采用的是雨污合流制排水,污水通过雨水管与雨水一同排除,进入河道。在雨季时,雨水量高于污水量,污水经大量雨水稀释,排入河道后与更大水量混合,对河道的污染较小;在晴天,管道内只有污水,河道内水位较低,水流循环慢,自净能力低,此时污水直接排至河道,对河道水质污染就严重的多。

(二)污水渗入河道

一种情况是已污染地下水渗入河道。频繁、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无法及时回流及开采过程中没有完善保护措施,早期工业企业污水收集、处理不完全,使污水随地表下渗,都可能造成该地区地下水被污染。众所周知,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即是长期隐患,我国目前虽然有治理地下水污染的例子,但是效果不佳,代价也很高。雨季河道水位较高,地下水位低,在水头差的作用下,污染地下水进入河道的量较少,对河道水质影响可以忽略。在晴天,河道水位较低,这种水头差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则已污染的地下水通过河坎挡墙大量进入河道,使河道水质污染、变黑发臭。

另一种情况是污水构筑物破损使污水外泄,间接渗入河道。城市里部分污水管道修建较早,多年使用后难免破损,闭水性减弱,使部分污水直接通过周边土壤渗入河道。我国早期污水管渠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管(承插接口),浆砌块石暗渠,检查井多为砖砌,抗渗性较差,施工水准也参差不齐,在使用几年后渗漏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在宁波市正在大力普及防水钢筋混凝土检查井,高密度橡胶管材(热熔连接),使污水系统的渗漏大为改善。

(三)河道淤积严重而水源不足

河道淤泥长期不清理,不断积累,使得河道实际过水面积减少,不仅影响河道蓄水、排洪能力,淤积层里大量的腐殖物、污染物、黑水不断与河水交换,河道水质难以自净。根据以往河道清淤情况,有的河道淤泥在一米以上,甚至达到2米,不仅影响到河流水流条件,也使得河道口水流不通畅,河坎部分出水口无法顺利排出,河道淤积愈演愈烈,恶性循环。

此外,部分城市河道没有固定、稳定的水源补充水,河水补充主要靠降雨。河道水位变化明显,雨季排洪,旱季则水流缓慢,河水置换周期往往在10~20天以上,即使没有污水排入,河水水质也将变质。

(四)初期雨水、泄洪水的污染

雨水降落到地面、屋面、绿化带,通过地表径流汇集到雨水管、渠道、边沟中,最终排至河道。雨水较之污水清洁的多,作为河道水源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河道水流循环、更新。但是,初期雨水在地表径流时往往将地表的一些油渍、污物等携带到水流中,进入河道。特别是某些场所,例如机修、餐饮、菜场、工厂等,地表往往污染物较多,使得初期雨水并不如想象中清洁。

依山建设的城市,往往修建有截洪沟,截流雨季山洪水。山洪水携带有大量的泥沙、垃圾,进入河道后,过水面积变大,水流变缓,泥沙、垃圾下沉、淤积,也是造成河道污染的一个原因。

二、污染治理措施

结合以往实际工程中的处理经验,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一)从终端解决河道污染源

对于河道两侧直接排入的污水口,设置截流管截流污水。截流干管可沿河道平行布置,在污水排出管处设置检查井,将污水纳入截流管。对于纯污水管,检查井即为截流井,污水全部截流;对于雨污合流制的管道,检查井为溢流井,晴天污水全部进入截流管,雨季按截流倍数(n=1~3)截流合流污水。溢流井设置溢流管,未截流部分合流污水从溢流管流至河道;对于纯雨水管,截流初期雨水进入截流管。对于合流制暗渠排至河道的,若暗渠较小,日污水量不多,可以在暗渠终端设置溢流堰及截流管,将晴天污水直接截留至市政污水管内;若暗渠较大,污水量较多,可以在暗渠终端修建调节水池,蓄积污水,并设置污水泵将污水直接抽送至市政污水管或直接输送至污水厂。雨季污水泵关闭,合流污水则可直接流入河道。对于截洪沟最终排至河道的,通过设置构筑物措施(例如溢流堰)截流大部分泥沙后再进入河道。截流干管最终输送至污水处理厂,从终端解决进入河道的污水源,保证河道清洁。

(二)分隔已污染地下水与河道

上面说过,地下水被污染即成为长期污染,短期内有效治理难以实现。为治理污染地下水渗入河道污染河道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已污染的地下水与河道隔离开。根据在工程中的实际经验,在河道两侧河坎内部设置一道闭气土方(或采用隔水板),污染地下水无法透过闭气土方,起到隔绝作用。闭气土方为水利工程专业术语,多用在大坝结构上,用于保护大坝结构不受渗漏水侵蚀,这里借用其功能隔绝渗漏,效果不错。闭气土方的设置应根据地质报告在渗透层内均设置,否则闭气不彻底,效果不佳。此外,闭气土方可以与河道两侧截流管配合实施,减少工程量,节约造价。二是保持河道较高的水位(设置闸门)。污染地下水渗入河道要借助水头差,若河道水位高于或与地下水位持平,在驳坎两侧水头压力平衡的情况下,只存在互相渗透的情况,即使渗漏,其量也不多,在不断循环更新的河道水流中,可以忽略。闭气土方与河道高水位相互配合,可以使污染地下水对河道的影响降至最低。

(三)清淤与配水工程

河道定期清淤,既能清除污泥,达到清理河道功效,也能使河道变深、变宽、提高其蓄水能力,以增强其水体自净能力。根据淤泥的性状及淤积厚度,清淤可以采用水冲泵吸法,也可以直接用挖机配合运输车实施。

实施配水工程,使河道水流不断循环,在一定周期内更换一次,有效配合河道治理效果。配水工程有两个方面,一是水源问题,二是河水置换周期。我国水资源紧缺,建议采用污水厂处理后中水或其它天然水体作为配水水源。河水置换周期可以通过在河道终端设置闸门通过控制水位来实现。根据实际工程经验与河道规模,建议丰雨期:河水1~2天置换一次,枯雨期:河水3~5天置换一次。配水工程宜具有24小时不间断输水能力,宜采用液位自动控制,以保证河道水位相对稳定,且在雨季予以关闭。

(四)现有污水系统的检修、更换

早期受经济条件制约,我国污水管道系统多采用普通混凝土管,浆砌片石(块石),砖砌结构等,抗渗性较差,虽然有定期维护,但是由材料本身决定的性质则无法改变,尤其在长时间使用后,渗漏现象明显。而这种情况的污水管较多,近期全部更换新建不可行。因此,建议对这类污水管进行检测排查,对渗漏进行修补,破损较严重的直接更换,防止污水继续下渗。目前,管道检测与修补的新技术不断涌现,较为先进且有效的就如CCTV检测系统,通过遥控机器人进入管道查找渗漏点,并可以携带修补材料进入管道进行修补。

总结:

总而言之,河道治理首先要明确是那种污染源,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同时,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仅是依靠工程措施就能做好的,更需要相应的管理措施及观念上的宣传,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那么城市河道必将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陈邱云,王谊.城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年 第3期

[2]于冠兰.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第30期.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6

关键词:小河道;生态;水量保证;水质修复

城市小河道具有排涝、蓄水、供水等多种功能,小河道的一般特征有河面较窄、长度较短、水深较浅、数量较多的特点。小河道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小河道也在逐步演化。城市小河道普遍走过了一条由繁荣——衰落——再繁荣的曲折之路。目前,城市小河道的水环境受到多方面的破坏,有工业废水的排入,生活垃圾的倒入等。致使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失去了平衡,河水变黑变臭,有的甚至干涸。因此,在治理城市小河道的水体时,从小河道的水量和水质出发,综合治理小河道的水体问题。

1 城市小河道水量保证

水量保证是城市小河道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前提,城市小河流受城市化影响大,城市化造成河流保水和补水能力下降,河道渠化和下水道的广泛敷设,使得本来水量就少的小河道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确保小河道水量是一个大问题。要使水量保证达到很好的一个程度,首先得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规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一种是非常规水资源(净化的污水、海水和苦咸水的利用)。水量的保证依靠的是水资源的充裕度,因此小河道的水量保证是根据水资源状况而采取工程措施,以使小河道是常年有水的水道,具体的措施有外调引水工程(河流水、涌水),地表水空间调配工程(雨水、净化污水、净水厂剩水),地下水的配置工程(泵取地下水、地铁通道及建筑物地下室渗水)。

2 城市小河道水质修复

2.1生态修复方法

2.1.1生物膜除污技术。使用天然材料、合成材料为载体,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小河道治理工程中,一般选用当地盛产的石材和适合生物附着的合成材料,在施工当中,尽量让其表面粗糙,增大其生物膜表面积,使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加强。

2.1.2土壤。植物系统主要是利用植物根茎叶吸收污染物质,以及土壤过滤有机碎屑。能直接净化小河道水质的植物有两类,一种是水生植物,一种是湿生植物。

2.1.3曝气复氧。向污染的水体进行人工充氧,满足水体中动物和好氧微生物需要,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维持生物群落平衡,从而改善水体环境,消除水体中导致黑臭污染物(如H2S、FeS等)。同时河道充氧可以使河底松散的表层底泥转变成密实的表层底泥,表层底泥在厌氧的状态下是比较松散的,很容易向上覆水体扩散。

2.1.4生物操作又称作食物网操作。主要通过去除浮游生物食性鱼类或添加肉食性鱼类来降低浮游生物食性鱼的数量。具体措施有投放鱼食性鱼或动物食性鱼,投放蚌、螺、贝类等水生动物,投放浮游动物,引种大型沉水植物等。

2.2物理修复方法

2.2.1截污。对点污染源的小河道具有很好的效果,将直接排入小河道的污染源用管道引导排入市政污水管,经污水管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再排入河道中。这样消减了水体的污染总量,减轻了河道自净的负担。敷设管道的方式有两种:沿河边敷设截污管道和河道内敷设截污管道。

2.2.2引水冲淤是指引进外部清洁水源来改善河道水水质。使污水在河道中只能短暂的停留,从而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量。这种方法能在短期内消减污染负荷、扭转水质恶化的速治途径。引水冲淤的实行,其条件要求是水源充足,我国南北方水分布差异性大,因此这种方法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情况。

2.2.3底泥疏浚。将河道底部的淤泥清除出去,恢复小河道的行洪、供水、灌溉等基本功能,可以消减底泥对上覆水体的污染贡献率,从而改善水质。底泥疏浚,一般按照测量的淤泥厚度、清淤断面设计来选定方案施工处理。

2.3化学修复方法

化学修复顾名思义是用化学物质除去水体中的污染物,化学物质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水体污染,分别采用不同的化学药剂控制水质的参数。目前使用的化学药剂是一种新型高分子合成药剂,对水体中的污染因子有一定的去除率。此方法在处理小河道水质方面,具有见效快、方便、效果明显等特点,但处理成本较高,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小河道治理初期效果还是比较快速明显的。

3 总结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7

论文摘要:英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河流污染,主要因为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水平和社会认识尚不能承载工业化带来的全面影响,加之国家治污力度多受掣肘及科技水平的制约,河流污染的状况在19世纪没能得到显著改善,引发生态环境恶化及流行病侵害等不良后果。后发国家应以英国工业化的得失为镜,实现工业化的科学发展。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 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 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 =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 ,360 ,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 irish town) ,“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第一,正确认识河流污染的危害,重视水污染的防治。河流污染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鱿鱼是深受英国人喜爱的食物,可在1836年,泰晤士河的鲤鱼已几乎绝迹,而在塞文河、特伦特河与埃文河,也变得越来越稀少。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不得不向加拿大和挪威大量进口蛙鱼,以稳定在比灵斯门鱼市的价格1858年,奇臭的泰晤士河令在河畔开会的议员们不堪忍受,被迫将会议延后一周举行19世纪霍乱频发,仅1832年一次,就“大约使3100英国人丧生”。放眼全球,因河流污染而引发生态恶化和危害人们健康的事例不胜枚举,有的触目惊心,所以污染防治关系重大,不容轻视。  

    第二,治理河流污染既要持之以恒,又要讲求方法。从英国的河流的污染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污染治理的成效有赖于制度完善、科技发展和社会协作等诸多因素,英国城市河流的污染状况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明显改善。可见,污染易,治理难。  

河道污染治理方法篇8

关键词:城区河道;水污染;办法研究

Abstract: River city is not only charged with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flood, but also take to promote city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beautiful city landscape function. In the northern city of ecological water use is not very abundant, improve water quality of river city river can sav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can improve the hydrophilic level through the make water, rain sewage diversion, make dredging mechanism combined with the ecological management mode,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river; water pollu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V85

引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河道不仅担负着防洪排沥的重要职能,同时也承担起提升城市环境、打造美丽城市的景观功能。随着保定市水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城区水系管理者,在北方城市生态用水还不是很充裕、水库蓄水无法满足景观活水足量流动的条件下,城区河道的水质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河道水质维护好,既可节约水资源又可提升亲水近水的环境水平,意义重大。

下面就近些年提升河道水质所作的一些工作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河道水源。

水源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河道水质,对河道水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近些年北方多处于枯水期,水资源宝贵,且因为发展经济,水资源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向生产用水倾斜,且因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企业向河道排污现象严重,水源得不到保证,河道工业污水的排放使得水质改善无从谈起。

随着城市管理者和居住者环境意识的加强,企业向河道排污现象打击力度加大,河道水体逐渐好转,但由于近些年降雨偏少,使得河道水源成为大问题。为此,保定市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水系建设,城区河道生态用水采用西部山区水库、城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双向补给的方式进行补水:一是水库补水。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中部,整体地形西高东低,大中型水库基本设置西部山区,且11、12年降雨较多,市区将两个较大的王快和西大洋水库联通,并引水入市区,提供生态用水,并反补城区地下水。二是对城区污水处理厂的生产工艺改造升级,使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并修建管涵至城区河道上游,成为城区水系生态用水的一个常态补充。水源问题的解决为城区生态景观用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雨污分流

历史上保定水量充沛,城区内有护城河、百草沟、候河、黄花沟、府河等多条河道,且城区西部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一亩泉河。随着工业的发展,保定市依水建设了造纸、纺织及胶片感光企业,用水量大,且当年环保意识不强,企业生产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道,河道两侧也有大量居民住房,生活污水也随意向河道排放,使得城区河道有河皆污。

从2008年开始,随着环保监管力度加强及城区环境提升需要,保定市开始实施城区雨污分流工程,通过近2年的艰苦建设,铺设管道管线近50公里,治理排污口662处。使保定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主城区雨污分流全覆盖的城市,基本上堵住了污水流入城区河道的污染水质的问题。

三、地理位置对河道水质的影响

我市的河道主要分排洪河和过城河,过城河均已成为城市纳污河。近几年,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城市生活废水、商业废水排放量猛增,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废水及随意弃置的生活垃圾导致部分河道水质污染十分严重,水质极差,蚊虫孽生,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同时污染地下水源,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四、个别企业超标排污

近年来,政府对小污染企业进行关闭,我市工业废水排放量有所下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中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在国家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建设了污染治理设施,一般情况下可以达标排放。但是由于现行环保法律制度严重滞后和惩罚力度过小,存在着“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导致个别企业故意不正常运转污染防治设施而超标排污,甚至非法直接排污,加剧了河道污染。

众所周知,水生植物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水生植物能行光合作用下吸收环境中CO2、放出O2改善水体质量,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目前水生植物在我市城区的河流中鲜为少见,河床也被生活垃圾所覆盖,极难看到绿色。

水污染防治法规定不具体、不明确《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正)第19条第1、2款明确规定“城市污水应当进行集中治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城市水源和防治城市水污染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和完善城市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但由于没有对此款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因而对人民政府的要求形同虚设;《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要求组织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但在法律责任部分却没有对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违反此条作出规定。

针对关于影响城区河道水质的因素的分析,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恢复城区河道的良好生态环境:1.清淤去污,净化河道。污染物来源多且坡度缓的水域,通常累积较厚的污泥。有机物百分含量高达二位数,而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MN)达15毫克/升时,就是国标规定最差的Ⅴ类水了。污泥是水下的污染源库,在气温变化大或持续高温时,底泥上翻进入水体形成黑臭或造成污染事故。因此,在有较厚污泥堆积的水域,清除污泥是削减水域污染物、改善水环境的必要措施。在清淤去污的同时,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加强城市内河水系统保护,采用加深、拓宽,疏浚河道、开挖新河或修建其它水利工程设施,将水质较好的水体引入城市水系,达到稀释城市水域污染物浓度的作用。虽然没有削减城市污染物总量,但它在活化水环境、改善水域生物生态系统和水环境面貌上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河道流经主城区的河道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建造节地型河流绿化带和适宜的基础设施,使河道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营造人与河流和谐相处的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舒适、优美的休闲娱乐环境。

要加强对沿河污染源的控制。要对沿河城区实施彻底的截污工程,逐步提高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效防治城市径流污染源。对城区的生活污水,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单元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全面提高沿河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和资源化水平。对工业废水,要在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强化经济措施和环保执法监督等措施来确保达标或减量排放。

大力开展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毫无疑问,城市水污染控制的主要方法应是对城市主要排放源进行直接控制,按其排放量程序,依次为生活排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排污(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不断提高再生水处理技术和能力,加大再生水的利用量。将城市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河道的主水源,使之既可以涵养地下水源,缓解城市漏斗,也可以改善过城河和辉县市市区的环境质量,为市区的市民打造一片亲水空间,是一次借水发展的契机,也是污水处理策略的一次转型。

五、清淤及时

河底淤泥是河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河底淤泥通过不断向上释放有机物及无机盐、增大水体耗氧量、生长水藻等恶化水质,是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从近年河道维护管理情况看,每年雨季过后,河底淤泥厚度都会有所增加,且河道淤泥上方都滋生水藻,尤其到夏天藻类极易爆发性增长并散发异味,单靠维护工人打捞只能维持水体表面清洁,且藻类生长迅速,很快藻类就会长出水面,进而恶化水质,清淤工作必须及时到位。

为此,我们建立清淤机制,四年对整个城区河道清淤一次,并且针对闸坝、景观亮点等重点区域增加维护力度,采用与生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清理河底淤泥并进行生态养护,降低河道含氧量,对城区内环河道水体进行生物降解及抑味除臭处理,保持水质清澈。

以上做法是近些年我们河道治理维护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不足之处,还希望提出指正。

六、结语

上一篇:社区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