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危机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3-19 16:41:47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1

一、道路上查处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执法依据和查处的违法行为种类

1.执法依据。经梳理,查处道路上危化品运输车辆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规定,共有12部(个)。具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国家安监总局、公安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用液体危险货物罐车加装紧急切断装置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4〕74号)、《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处理程序规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办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湖北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湖北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强化治安高警部门执法协作全力做好烟花爆竹运输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鄂公传发[2016]1495号)。2.交警在道路上可查处的违法行为种类。运输企业、个人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由公安机关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八十八条、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予以处罚,具体违法行为有11类:超过运输车辆的核定载质量装载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安全技术条件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车辆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的;未取得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通过道路运输剧毒化学品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未悬挂或者喷涂警示标志,或者悬挂或者喷涂的警示标志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过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不配备押运人员的;运输剧毒化学品或者易制爆危险化学品途中需要较长时间停车,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途中丢失、被盗、被抢或者发生流散、泄露等情况,驾驶人员、押运人员不采取必要的警示措施和安全措施,或者不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的;伪造、变造或者出租、出借、转让,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发生交通事故负有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发生负有全部责任或者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后,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未消除的。

二、道路上危化品运输车违法查处程序问题

1.查处原则。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理,应当遵循合法、安全、及时、公正、公开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应当给予处罚的,依据违法行为的事实和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2.查验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警力、天气、路况等实际情况,科学部署,安全规范执法,严格检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检查内容主要包括:从业资格、驾驶资格、车辆审验、通行证明、专用标识和安全标示牌、车身反光标识、车辆卫星定位装置、紧急切断装置等。3.调查取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相关规定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处理程序规定》办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办理。对同时违反前两款违法行为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应予以分别裁决,分开立卷。4.强制措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依法实施强制措施,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相关法规的采取扣留机动车、扣留驾驶证措施,现场交通警察应当收集、固定相关证据,并制作《违法行为处理通知书》或《公安交通管理强制措施凭证》。对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依法应当对道路运输企业或者个人作出处罚,且无《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规定的可以扣留机动车情形的,制作《证据保全决定书》《证据保全清单》,依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扣押机动车。扣押机动车的审批、期限、文书制作,执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执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5.处罚文书。一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对驾驶人作出处罚决定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使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法律文书》。二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道路运输企业或者个人作出处罚的,使用《公安行政法律文书》。

三、适格的执法主体和被处罚人问题

1.关于执法主体。《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执法主体为“公安机关”,依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相关违法行为予以处罚的,应当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名义作出。笔者认为,对交警在道路上发现的上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法案件,公安机关可以授权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同时适用以下两种执法主体,一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依法对驾驶人处以罚款、记分的,案件在公安交通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中办理(六合一平台),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名义作出;二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依法应当由公安机关对道路运输企业或者个人作出罚款、治安拘留等处罚的,案件由县级以上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湖北公安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中(警综平台)办理,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名义作出。2.关于被处罚主体。根据《行政处罚法》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立法精神,被处罚对象应当是违法行为人。笔者认为,一方面,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的,或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负有直接责任的,或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办理。另一方面,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罚违法相对人时,应按以下要求分别实施,一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湖北省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依法对驾驶人处以罚款、记分。二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车辆有所属或者挂靠运输企业的,依法对道路运输企业作出处罚。单位安排人员接受处罚的,应当持有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营业执照、授权委托书等证明文件。三是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车辆没有所属或者挂靠运输企业的,对车辆的实际营运单位或者个人作出处罚。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2

修订背景及过程

新修订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以下简称《条例》)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调整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企业和进口企业,并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规定。为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加强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工作,根据近年来登记工作的实践,需要对登记机构的职责和条件,登记变更、复核换证程序等内容进一步进行明确,并对登记企业的职责进行规定。同时,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首轮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和监管需求,对登记机构、登记企业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原国家经贸委第35号)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0年5月开始组织进行《办法》的修订工作,2011年9月起草完成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通过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经多次修改,《办法(征求意见稿)》逐步成熟完善,前后历经近2年时间,经反复研究、协商和修改完善,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

实施《办法》的意义

《办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危险化学品登记及其监督管理工作,逐步掌握我国危险化学品生产、进口企业信息及其化学品信息,完善全国危险化学品动态数据库,更好地为化学品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持,进一步促进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登记机构应正确理解《办法》的主要内容,贯彻好、执行好《办法》的各项规定,进一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细化登记工作程序,强调职责,突出重点,认真开展新一轮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

主要内容及修订变化

《办法》在原登记办法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对危险化学品登记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了国家实行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的原则和登记工作的具体程序。重点说明如下。

《办法》分7章,共34条。包括总则、登记机构、登记的时间内容和程序、登记企业的职责、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总体看,《办法》在《安全生产法》《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框架要求下,针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特点,规范了登记机构的条件,登记的时间、内容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登记企业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机构、登记企业等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这次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调整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

根据《条例》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应当向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规定,《办法》第二条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主体调整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使用单位不再进行登记。

《办法》第三条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原则,即“企业申请、两级审核、统一发证、分级管理的原则”。两级审核是指登记企业的登记材料需要经过当地登记办公室初审和化学品登记中心审核;统一发证是指经登记中心终审合格后,由登记中心统一发放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分级管理是指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监督管理工作。

细化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内容

《办法》第十二条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内容调整为分类和标签信息、物理化学性质、主要用途、危险特性、储存使用运输的安全要求、应急处置措施等6个方面,并根据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需要,对各项内容进行了适当细化。

分类和标签信息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类别、象形图、警示词等信息;物理、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熔点、沸点、闪点、爆炸极限等性质;主要用途包括企业推荐的产品合法用途、禁止或者限制的用途;危险特性包括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环境危害性和毒理特性;储存、使用、运输的安全要求包括储存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使用时的操作条件、作业人员防护措施等;出现危险情况的应急处置措施主要包括危险化学品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泄漏、中毒、窒息、灼伤等化学品事故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应急咨询服务电话等。

完善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程序

根据近年来的登记工作实践,《办法》对危险化学品登记程序进行了完善和补充。一是对登记程序进行了调整,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二是调整了申请危险化学品登记需要提交的材料种类,增加了进口企业需要提交材料的规定,删除了提交危险性鉴别报告要求。三是增加了登记变更的具体要求和程序。四是明确了危险化学品登记证复核换证程序。

《办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程序。首先,登记企业通过登记系统提出申请,经登记办公室审查合格后,填写并上报登记材料;其次,登记办公室和登记中心依次对登记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由化学品登记中心通过登记办公室向登记企业发放危险化学品登记证。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危险化学品登记表,生产企业的工商营业执照、进口企业的证明证书,“一书一签”,有关应急咨询服务电话号码或者应急咨询服务委托书,有关产品标准编号。

《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登记的登记内容变更手续。首先,登记企业通过登记系统填写危险化学品登记变更申请表并上报变更后的登记材料;其次,登记办公室和登记中心依次对企业上报的登记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通过登记办公室向登记企业发放登记变更后的危险化学品登记证或变更书面证明文件。

《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了危险化学品复核换证的程序。首先,登记企业通过登记系统填写危险化学品复核换证申请表并上报《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登记材料;登记机构按照《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程序办理复核换证手续。

规范了登记企业的应急咨询服务

《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了登记企业自行设立的应急咨询服务电话应具备的条件,一是要由专职人员24h值守,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联系到企业;二是该电话必须是国内的服务电话,确保如果需要企业赴现场协助救援,企业可以快速响应;三是服务电话必须是固定电话。若是移动电话,一旦发生事故,不能保证接听电话人员能够及时响应,并向事故现场提供准确、有价值的应急信息,会贻误处置时机;四是专职值守人员应当熟悉本企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应急处置技术,能准确回答有关咨询问题。

对危险化学品登记企业不能提供《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应急咨询服务的,《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登记企业应当委托登记机构应急咨询服务。

登记机构的应急咨询服务,应当建有完善的化学品应急救援数据库,配备在线数字录音设备和8名以上专业人员,能够同时受理3起以上应急咨询,准确提供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应急处置有关信息和建议等。

增加了监督管理要求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3

摘 要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高校普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其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人才流失的危机预警系统,制定调控政策,有效的处理危机和化解危机。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人才流失 危机管理

目前,在我国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属于很常见的现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人才严重流失已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一、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

民办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因素

很多民办院校存在管理上的缺陷,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他们的最高决策人一般都是学校的所有者,而很多决策人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另外,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任用方面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很多人才想干一番事业却得不到发展得机遇,个人能力没有发挥的余地。

(二)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收入水平的差距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由于民办院校办学是自筹经费,教师的工资和福利与公办院校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很多有能力的教师不是想法设法调到公立学校, 就是流动到相比之下更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去了,这是造成民办院校人才流失的经济原因。

(三)实现个人价值因素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不同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人有不同的社会需要,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受尊重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才是人生的更高追求。但很多民办高校的管理往往忽略这一点,他们制定很多繁琐的规章制度要教师去遵守,对教师缺乏尊重,而且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也要完成学校其他的任务。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引起教师的不满,使他们无法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很多教师会选择外流,去寻找能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发展机会。

二、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影响

(一)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民办院校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教师大量流失,削弱了民办院校师资队伍的力量,影响了学校的整体实力,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给民办院校带来了经济损失

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很多民办院校都制定了优惠政策,如给他们提供住房,发放补贴,免费培训进修等等,而这些人才的流失使学校人财两空,既没有达到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目标,又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三)造成了不良的社会效应

人才流失严重,必然使社会上其他人士对学校议论纷纷,甚至不信任学校。对于在岗职工来说,会产生工作不稳定感和不满意感,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极大的挫伤,有很多人离职倾向加强。

假若人才不断向公办院校涌入,必然会造成高校格局的严重失衡,公办院校会越来越强,而民办院校只能面临越来越弱的境地。

三、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

民办高校要想得到可持续的长久发展,有必要针对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危机管理。

(一)危机管理

所谓的危机管理是指对危机事件整体性的监测、预防或处理的动态过程。它用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非程序化的决策模式,有效的预控或者处理危机事件,其目标是尽可能使危机的损害最小化和机遇最大化。

(二)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

对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危机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危机预防,危机化解,危机总结。

1.危机预防阶段

(1)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认识到人才流失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要建立民办高校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系统,对学校人才安全状况进行识别,分析,判断,并作出警示和调控,从根本上防止人才流失危机的形成和爆发。人才流失也有一定的过程,一般会经历抱怨,倦怠,抗拒和离职四个阶段。民办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人才流失危机的识别和诊断系统。(用下图表示)

(3)制定人才流失预控对策。预控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 对高校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问题的早期征兆进行及时的矫正与控制的管理活动, 以防止人才外流或抑制大量人才的外流。要结合可能出现的人才流失危机, 科学地制定预防、预警措施、可操作的应急方案和处理办法,做好制度、人员、资金、措施等方面的充分准备。首先,应注重平日的管理,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建立公平的竞争和激励制度,为教师创造和谐上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减少或尽量避免人才流失的可能性。其次,在监控到人才有流失的倾向时,应采取措施,挽留人才。最后,针对可能发生的人才流失危机,制定可操作的应急方案,比如聘任一部分兼职教师来承担离职教师的工作,或是通过特聘教授、兼职教授、高级顾问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人才的蓄水池,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2.危机处理阶段

当人才流失危机发生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防止危机蔓延和扩大,组织配置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尽量减少对日常管理和教学秩序的影响。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与公众媒体及在岗职工做好信息的沟通,以维护学校的形象和保持学校的可信度,保持学校的正面影响。

3.危机总结阶段

首先,应弄清楚发生此次人才流失危机的原因,找出预防工作和日常管理的漏洞,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避免。其次,对本次的危机处理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和全面评价,对各个责任部门进行工作评估,认清工作的不足并及时修正改进,完善人才流失危机管理的内容。最后,危机,不仅代表着威胁也预示着机遇,民办高校应该从人才流失危机中看到发展得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总结经验,改进自身的管理,健全人才引进的政策体系,在人才引进环节将吸引人才所作出的允诺与人才流失造成的风险对应起来,完善人才储备,建立组织保障,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发展的需要,切实的留住人才。

总之,民办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流失的现状及影响,找出原因,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系统,加强日常的检测和预防,并从危机中吸取经验,找出发展和改进的机遇,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地发展壮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成.高校人才流失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初探.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0).

[2]廖云珊.探析民办高校人才流失的困境及对策.高教高职研究.2008(7).

[3]陈恒,赵丽.高校学术人才流失危机及管理对策分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12).

[5]苏根良.民办高校教育人才引进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9(1).

[6]邓奎伟.浅谈民办高校教师人性化管理.科学咨询.2007(11).

[7]沈初霞.民办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4

1、成立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办公室,宣传解释市政府制定的危险房屋管理政策,负责审核各街道办事处送审的危房安置资料并提出相应处理意见,配合规划、建设、土地等部门办理危房鉴定、改造及安置等相关手续。

2、各街道办事处成立危险房屋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具体负责收集危房户申请、危房资料初审;组织召开危房联建或安置协调会议;对达成危房联建或安置要求的,组织集中公示;负责解释法规政策,化解矛盾,协调危房户联建、建设及安置等工作。

二、精心组织实施

1、等四段规划道路以及城区其他规划道路、绿地红线内,严禁个人翻建房屋。红线内的合法房屋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确属C、D级危险房屋(以下简称危房)的,可采取以下安置办法:(1)产权调换;(2)货币补偿。具体安置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分片区、分单位由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新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芝山街道办事处、建安街道办事处、通济街道办事处与危房业主协商确定。

2、水西路、三江口、放生池、龟山整治区和莲花池等范围严禁个人翻建房屋,上述区域内的合法房屋经鉴定确属危房的,由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新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宁街道办事处与危房业主协商,参照第1条办法确定具体安置方案。

3、片区严禁个人翻建房屋。片区内合法房屋经鉴定确属危房的,由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通济街道办事处与危房业主协商,参照第1条办法确定安置方案。

4、木材厂、公园口、都御坪、体育场四个原定的旧城改造片区,实行统一成片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红线内合法的危险房屋由各片区房地产开发单位按片区拆迁安置方案负责安置。

5、历史保护街区内严禁个人翻建房屋,保护街区内房屋待铁井栏、紫芝街历史保护规划方案制定后,将严格按保护规划方案进行保护和修缮。古楼保护街区严禁个人新建或翻建房屋。

6、市立医院道路拓宽与片区改造范围内的合法房屋经鉴定确属危房的,提前将其纳入拆迁对象,由市新区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芝山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与危房业主协商,参照第1条办法确定具体安置方案。

三、分工负责抓落实

1、市建设局要认真指导监督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做好鉴定服务工作,严格按照危房鉴定标准,出具规范的鉴定结论报告,并认真做好危房鉴定结论的审查确认工作。

2、市规划局按各片区、街巷情况,制定道路退红线方案,确定基础标高和房屋层次等指标,及时向各街道提供街巷道路红线和设计建筑立面。同时,对危房户予以分期分批批准建设,并设计三套以上适合风土人情和具体地段要求的房屋建筑立面提供危房户选择。

3、各街道办事处要在各社区、街巷张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危险房屋管理的通告》,主动做好说明解释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危房户申请、汇总、公示、上报等工作。街道办事处要负责做好辖区内危房安置或联建的宣传、汇总、报批工作,按市政府的要求对辖区的危房安置或联建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排查化解危房安置或联建中的矛盾。

4、市国土、规划部门要对危房恢复性重建或联建严格把关,对恢复性重建后的房屋占地面积不得超过原建筑占地面积,建筑总面积不得超过原有房屋建筑面积。在办理恢复性重建房屋的土地、房产等权证时,重新登记的权证人、权证面积应与原有权证保持一致。

5、由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建设、规划、国土等部门组建一支服务队伍,对各街道办事处上报的建房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及时到危房申请户做好实地放样、核样,指导、监督危房建设。

6、市规划、国土、建设等部门以及供水、供电、广电等单位要严格依照规定收取有关费用。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办理有关手续,不得无故拖延;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给予办理土地、房屋产权等有关权证及供水、供电、通讯、闭路电视等有关手续。如有发现无故刁难、等行为,由市监察、效能等部门予以严肃处理。

7、宣传部门要及时宣传、报道市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时曝光非法自拆自建行为,营造城区依法守法建设的氛围。

8、城管大队要出动宣传车沿街巷宣传《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区危险房屋管理的通告》,加强巡查、检查,坚决制止非法拆建行为,依法拆除非法建筑物。

四、时间要求

1、10月31日之前,市建设局应做好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结论报告的审查确认工作。

2、10月31日—11月30日各街道办事处负责组织危房户申报及汇总、公示工作。

3、10月31日前市规划局向各街道、社区提供所有街巷道路红线宽度和设计建筑立面。

4、市城区危险房屋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街道上报的危房安置或联建报告及时进行审核,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相应处理意见,对符合要求的转送市规划局、国土局审批,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所在街道办事处,并协助街道做好解释工作。

五、其他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5

当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正在逐步深化财政改革,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管理直接关系着我国中小企业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在我国,各大中小企业的财务属于自负盈亏,因此财务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财务危机管理不仅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稳定社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措施,可见,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管理意义重大。

一、概述

(一)关于财务危机

所谓财务危机又称为财务困境,由于各国各地区的财务危机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定义尚无统一的标准。然而就国内目前的研究发展成果而言,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危机的发生。”在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产生往往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当前我国确定企业出现财政危机的方法主要是:1.法律对中小企业破产的定义,企业破产是用来衡量企业财务危机最显著的标准,由于法律的参与和规范也使得这种方法相对可靠;2.以中小企业所在的证券交易所对持续亏损、有存在损失或者股价持续低于同期相对水平的上市公司给予处理或责令退市的方法。

(二)财务危机管理的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政危机管理通过其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可以把企业的资金运行情况直观的表现出来,为中小企业的各部门和个人的考核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中小企业可根据具体数据分析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相关部门和个人的业务素质进行评估,采取奖罚制度,调动相关部门和个人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办事的工作效率,便于企业的相关领导顺利地开展工作。另外,通过企业财政危机管理也能使中小企业关注到项目具体的运行情况,以便相关领导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能起到示范作用。除此而外,财务危机管理的意义还在于调整企业的资金结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财务危机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内部因素

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方法。这是中小企业进财务危机管理的薄弱环节。企业的预算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编制不严谨、预算编制不科学,财政的预算与支出不平衡。其次,资金管理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中,如果监督管理的体系不健全,相关职能单位没有进行有效监管,就不能体现监管职能的公平性,财政管理监督不公开透明,第三方参与监督的力量相对薄弱,造成资金流动的不安全。财政管理体系的不健全,还会影响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再次,财政危机管理缺乏技术的分析。这主要基于办公技术手段的不完善所造成的,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财政管理的办公系统的运用尚处在自动或半自动化状态,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使得办公系统的升级更不上步伐,造成运算效率低的特点,使数据分析存在偏颇或不准确的情况,给企业的财政危机管理带来挑战。

(二)外部因素

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之下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时候,企业在销售产品和进行资金回笼的速度会相对较快,而在市场处于衰退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将会处于衰弱甚至停滞的现象。外部因素对企业财政危机的影响还体现在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政策过于严格,使得企业的融资发展遭遇挫折。

三、加强中小企业财政危机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财政管理的监督体系

中小企业要健全财政危机管理的监督体系,其相关部门在监管时就必须保证预算与支出的平衡。保障资金的合理安排、健全监督管理体系,还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允许第三方参与监督对于行政部门所要推行的项目资金管理采取项目公开听证的方法,邀请业内的专家学者及辖区群众参与听证,既保证了预算听证的科学合理性,较大层面的确保资金安全可靠,还要求企业各职能部门保持自律原则,不依靠职位之便扰乱正常的运算管理秩序,企业可以采用录像、图片采集、录音的方式,既体现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情况,又能有效监督,防止各种弊端的产生和出现。

(二)加强技术手段

从技术角度加强企业财政危机管理能力,要组建专业信息及财会人员共同开发相应的管理专业操作管理系统秩序,实现企业各部门预算项目的实施的动态化,全程化特点。众所周知,目前国内预算管理技术刚步入轨道,技术的成熟还要依赖于新的科技力量,只有不断的创新技术,才能满足管理发展的需要。

(三)中小企业财政危机管理还在于吸取经验

国内外成熟的管理体制可以有选择的借鉴,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小国家。企业财政危机管理的差距之大。而相对于国内而言,中小企业的财政危机管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采取定期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也可以从国外引进新的运算系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此外,国内成熟的办公操作系统也能对中小企业的财政危机管理提供借鉴和学习的作用,先进的设备可以在源头上杜绝人为操作的疏忽和漏洞,让中小企业各部门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便于企业相关部门做出相应决策,为各部门的正常运行提供条件。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财政危机管理是企业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保障和前提,财政危机管理不仅能提高各部门工作人员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也为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加强企业危机的管理的意义也在于为企业部门内部监督和管理提供依据,是稳定工作秩序的重要手段。中小企业的财政危机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予以重视。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6

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规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市场秩序,保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质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实施对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对建设工程和规划区遭受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中、建设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估,具体预防治理措施的活动。

第四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第五条国土资源部负责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审批和管理。

第六条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单位,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证书许可范围内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资质等级和业务范围

第七条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三百万元以上;

(二)具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少于五

十名,其中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或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

少于十五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三十名;

(三)近两年内独立承担过不少于十五项二级以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有优良的工作业绩;

(四)具有配套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测量定位、监测、测试、物探、计算机成图等技术装备。

第八条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元以上;

(二)具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少于三十名,其中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或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八人、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十五人;

(三)近两年内独立承担过十项以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有良好的工作业绩;

(四)具有配套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测量定位、测试、物探、计算机成图等技术装备。

第九条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注册资金或者开办资金人民币八十万元以上;

(二)具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土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少于十名,其中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或者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五年以上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两名、中级技术职称的不少于五名;

(三)具有配套的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测量定位、计算机成图等技术装备。

第十条除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和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外,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具有健全的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三)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当具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或者环境地质高级技术职称,技术人员中外聘人员不超过技术人员总数的百分之十。

第十一条取得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一、二、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取得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二、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取得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可以承担三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级别。

(一)从事下列活动之一的,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级别属于一级:

1.进行重要建设项目建设;

2.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区进行较重要建设项目建设;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二)从事下列活动之一的,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级别属于二级:

1.在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地区进行较重要建设项目建设;

2.在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区进行一般建设项目建设。

除上述属于一、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项目级别属于三级。

建设项目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申请和审批

第十三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审批机关为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申请的具体受理时间由审批机关确定并公告。

第十四条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应当在审批机关公告确定的受理时限内向审批机关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资质申报表;

(二)单位法人资格证明文件、设立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或者有关部门登记的证明文件;

(四)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负责人简历以及任命、聘用文件;

(五)资质申报表中所列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毕业证书、身份证;

(六)承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主要业绩以及有关证明文件;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业绩以及有关证明文件;

(七)管理水平与质量监控体系说明及其证明文件;

(八)技术设备清单。

上述材料应当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档一份。

资质申报表可以从国土资源部的门户网站上下载。

第十五条申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资质单位在申请时弄虚作假的,资质证书自始无效。

第十六条申请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向国土资源部申请;申请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向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

第十七条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资质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资质审批工作。逾期不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乙级和丙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的审批结果,应当在批准后六十日内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第十八条审批机关在受理资质申请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审批时限内。

对经过评审后拟批准的资质单位,审批机关应当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七日。

公示期满,对公示无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予以批准,并颁发资质证书。对公示有异议的,审批机关应当对申请材料予以复核。

审批机关应当将审批结果在媒体上公告。

第十九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证书,由国土资源部统一监制。

第二十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单位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有效期届满,需要继续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的,应当于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三个月内,向原审批机关申请延续。

审批机关应当对申请延续的资质单位的评估活动进行审核。符合原资质等级条件的,由审批机关换发新的资质证书。有效期从换发之日起计算。经审核达不到原定资质等级的,不予办理延续手续。

符合上一级资质条件的资质单位,可以在获得资质证书两年后或者在申请延续的同时申请升级。

第二十一条资质证书遗失的,在媒体上声明后,方可申请补领。

第二十二条资质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的,应当及时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需要继续从业的,应当重新申请。

资质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三十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资质单位破产、歇业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业务活动的,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注销手续后十五日内,到原审批机关办理资质证书注销手续。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时,被检查单位应当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材料。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资质单位的条件不符合其资质等级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对其资质进行重新核定。

第二十四条资质单位应当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成果和技术人员管理制度、跟踪检查和后续服务制度,按要求如实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手册,如实记载其工作业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十五条资质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技术成果和资质图章管理制度。资质证

书的等级编号,应当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有关技术文件上注明。

第二十六条资质单位承担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资质单位应当停止从业活动,由原审批机关对其资质等级进行重新核定。

第二十七条资质单位应当在签订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合同后十日内,到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资质和项目备案。

评估项目跨行政区域的,资质单位应当向项目所跨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资质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其他评估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培训。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资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不及时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注销手续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资质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不按时进行资质和项目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7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将呈现出显著的“放大效应”。因此,上海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尝试探索出一套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

综合举措

由于上海没有煤矿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所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危险化学品的应急管理。上海以“源头管控、过程管理、区域联控、整体提升”为主线,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立足长效,推进危险化学品“减量、集约、受控”,探索从“负面清单”到实现“正面清单”的管理。

实施源头管控,完成布局调整。2010年世博会前,完成了外环以内、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布局调整。

加强过程管理,分步实施禁限控措施。在第一批《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2014年出台第二批《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规定了88种全市禁止、170种中心城区禁止以及178种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为第三批实施“正面清单”管制进行积极的探索。

推进集中经营、逐步规范流通领域。出台指导意见,在奉贤、闵行、金山和青浦4个区推进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平台建设,对危险化学品的流动、流向、服务实行过程控制和全程监管,为下一步实现危险化学品闭环管理打好基础。目前,4个试点区的集中交易市场均正式挂牌运行,已引进200多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落户。

建立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助力安全治理。根据上海市13个重点领域,围绕“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信息记录和共享为基础、流程优化再造和系统建设为支撑”的总体构架,构建完善上海市安全生产领域信用体系。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建设“上海市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信用系统”,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职卫审批、隐患督办治理和事故调查处置等日常检查、发现的相关信息适时录入该系统,自动生成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以分类、权重、分层(级)形成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档案,并作为实施安全分类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实施“失信惩戒”制度,向社会公开曝光企业失信行为,从而形成强大舆论约束。2014年7月,在“上海安全生产网站”上公告了8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构建体系

上海市正以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责任落实、隐患治理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城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石。在立法方面,上海市创设了一系列符合辖区安全生产实际的制度规定,出台了《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上海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晰了“两级(市、区县)政府、三级(市、区县、办事处)管理、四级(市、区县、街道或乡镇、社区)网络”以及“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属地监管、直接监管”的责任体系,使法律法规更具执行力,也将法治意识传递至基层。在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通过《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对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以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予以法定化,并通过《关于进一步强化地区安全生产责任的意见》对属地监管职责予以规范。在此基础上,以下达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责任签约承诺、年度履职考核为抓手,充分发挥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的平台作用和安全监管部门“指导、协调、监督”的综合监管职能,推动各区县、市安委会成员单位、控股(集团)公司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创新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一方面,上海创新总体制度设计,出台了《上海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严格规范隐患排查、监控、建档、报告、督办要求,基本形成分级分类挂牌跟踪督办,社会共同监督的隐患排查治理常态、长效机制,改变原来安全生产区域创先评优、指标考核的传统做法,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综合治理考核中的比重,完善基层隐患发现报告和网格化属地治理机制。

另一方面,突出常态化治理,抓好制度落地。将隐患当作事故对待,对重大事故隐患责任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督促企业遵守承诺,限期完成整改,依法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每年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由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督促行业、部门分层分类落实重点治理工作。2011-2013年,上海市共消除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燃气管网、加油供气、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26项市级重大事故隐患;2014年“大叶公路沿线长输管道违章占压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等市级督办事故隐患治理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谋划深层次改革。通过有效改进审批流程、合并审批项目、拟定下放审批权限、规范要素要件、采用告知承诺、简化审批材料、发挥社会组织等方式,对上海市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工作进行整体优化重塑。整合建立了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信息系统,优化实施了内部并联审批、监察效能跟踪的行政审批流程。

整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审查上,合并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实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和职业卫生审查与评价报告“二合一”。在专业服务机关资质审批上,简化审批内容,鼓励引导一家专门服务机构同时具备安评、卫评两种资质,加大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融合力度。在安全培训管理上,取消机构资质审批,推进安全培训市场化运作、行业自律,推进安全资格考试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安全资格证书管理简政放权工作。

在社会组织培育上,引导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发挥技术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将审批中的技术环节审查交专家或者专业机构委员会实施。探索政府部门负责完整性审查和合格性审查、社会组织负责技术审查的新模式。同时,积极采取定期盲审、结果公开、警示约谈等多种措施,督促相关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创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物质和设备上,做到与先进单位、地区和国家同步,有专人管理,确保物资完好。一旦有事,要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和教育上,尤其在基层单位,要少一些口号标语,多一些安全提示和演练,第一时间、第一反应非常重要。第一反应者的素质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往往决定他们在事故发生时能否生存。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预案和标准上,要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预警、监测、响应机制,制定标准和预案要从难、从严、从实出发,并要有评估机制,使之更加规范有效。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思想和举措上,要以人为本,要有底线思维,隐患和明患就在面前,要时刻准备着。

公关危机管理办法篇8

1.重大工程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通常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志愿者责任和伦理责任。社会责任是超越慈善事业的,它包括公司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的管理方式及对工作地、市场、社区和公共政策范围内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处理方式[6]。张圣兵认为当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大多还定格在企业伦理层面,社会责任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对社会应该承担的义务,具有强制性[7]。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志愿者责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从社会对企业的认同、品牌价值、企业声誉等方面带给企业正面效益增加得到了多数研究认可,危机来临时,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有效。看似危机时刻增加企业负担的社会责任,实际成为危机带给企业的机遇[8]。目前项目管理界还没有针对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的准确界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关系到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超越重大工程正式参与组织包含的各种成员,还包括环境、公众、工程安全等。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可概括为:重大工程对因工程实施而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对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而必须承担的责任,包括工程实施目标的实现以及对受工程实施负面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的补偿。具体体现为以尊重社区、人、自然环境的方式实现重大工程的预期目标,包括重大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重大工程社会效益的实现;法律责任;避免对重大工程所在区域现有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产生影响的社区影响责任。

2.重大工程社会责任与危机管理的互馈机制重大工程的特点表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协作是重大工程成功实施的关键。Freeman最早指出利益相关者是受组织目标影响或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任何团体[9],沈岐平等认为建设项目利益相关者是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或受项目影响的所有团体和个人。项目管理协会指出,干系人指对项目实施产生影响,及受到或自认为受项目活动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因此,重大工程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投资方、融资机构、监管机构、项目团队、承包商、供应商、用户、社会公众。重大工程寿命周期的每一阶段都和影响其实施或受其实施影响的利益相关者紧密相关,重大工程的任何变动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波及效应,同时,各方干系人的活动也将对重大工程产生影响。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引发的冲突和事故已成为重大工程面临的重要不可预见风险,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忽视工程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导致工程陷入危机(见图1):①工程决策阶段。重大工程社会责任要求工程决策不能为工程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忽视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改善和提高。在决策阶段,忽视重大工程的社会责任、损害利益相关者将引发工程危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各类相当一部分与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政府拟定的重大工程建设相关。②工程建设阶段。重大工程建设中能否充分重视工程社会责任并将之体现于利益相关者管理中,将影响重大工程危机管理的有效性。2003年上海地铁4号线事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事故发生无关于工程设计、施工工艺及规章制度,而相关施工单位和管理人员责任心缺失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③工程运行阶段。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追尾事故致40人死亡、172人受伤,经济损失达19371.65万元,调查认定,这是因设备设计缺陷、设备使用审查不严、雷击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等造成的责任事故。社会责任缺失,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管理不善,不仅导致这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运行阶段发生危机,还导致危机发生后应急处置不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实践中,因只有为数不多的利益相关者能最大限度地介入组织事务,利益相关者管理是所有组织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关键。图1显示利益相关者在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履行、危机管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项目定义、设计至项目执行,决策者、用户、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是保证重大工程实施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及干系人权利相一致的最佳方法。同时,危机管理是重大工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避免危机发生并有效应对危机的系统过程,忽视社会责任使重大工程极易因损害利益相关者而陷入社区冲突、协作组织间利益冲突、危害环境等引发的危机。危机发生后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措施,决定着重大工程能否在危机时刻赢得公众信任,并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尽快度过危机。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和危机管理协同机制

为促进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履行、降低危机的发生,基于重大工程的特点,以利益相关者管理为基础构建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和危机管理协同机制,才能提高重大工程社会责任绩效、增强重大工程危机管理能力,保证重大工程建设目标的全面实现。

1.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网络治理模式项目治理是为平衡项目经济和社会目标及项目利益相关者个人和集体目标所做的努力,治理分析针对项目决策和执行过程涉及的所有正式和非正式当事人。重大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工程运行方式、参与组织、利益相关者都在不断变化,因此,针对重大工程的治理应是一种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动态治理。与公司治理对于过程的控制不同,网络治理通过各参与方的持续互动,解决冲突,协调各方利益、网络治理作为一种动态治理模式,更适合重大工程运行特点。Provan&Kenis提出了三种网络治理模式[16]:分享型治理SG(SharedGovernance),完全由组成成员集体参与的自我治理且没有独立治理实体。SG模式基于网络成员平等和相互信任关系、高度分权,依赖于网络所有成员的参与和责任;领导型治理NLO(NetworkLeadOrganization),由单一的、处于核心位置的合法参与组织作为网络人,NLO模式高度中心化、关键决策和活动由领导组织协调和决定,网络成员间互动极少;行政型治理NAO(NetworkAdministrationOrganizaiton),由一个正式、合法的独立行政实体作为网络推动者或外部人,监管网络运行,各成员组织分担网络治理责任,人可由网络成员自愿组建或在网络形成过程中强制性确定。基于重大工程的运行特点,采用NAO和SG相结合的治理模式能实现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这种治理模式避免了SG模式全员参与而导致重大工程决策过程的低效性,并能保证重大工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动态治理。重大工程危机管理过程中,危机信息的正确性、应急决策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以及应急处置中各方协作是危机管理成功的关键,因此,成功应对工程危机需要一个统一指挥、多方协调的运作模式,而NAO和SG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既保证了危机决策的统一、高效也能实现重大工程各参与方协同应对危机。实践中,由于重大工程在战略上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往往掌握更大决策权、对资源拥有更多控制力,对重大工程网络形成、发展和决策具有较强影响力,因而能够成为重大工程网络治理的外部人,由重大工程监管部门负责组建一个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根据Pinto等的研究,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特点和职责差别很大,根据所承担的任务不同,项目管理办公室可分为战略、战术、运营层面三个层次。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作为保障重大工程目标实现的战略性机构承担着决策、监督、协调等重大工程治理职责,这一管理办公室是合法的实体机构,拥有相应的董事会结构和成员,其成员由重大工程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随着重大决策、建设、运行阶段的发展,其利益相关者在变化,因而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的成员也随之调整,从而有效保证了重大工程监管的动态性。

2.建立基于网格的工程管理模式有效的危机管理关键在于加强重大工程利益相关者信息披露、协同分散资源针对危机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及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也显示加强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监督、提高社会责任绩效。网格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保证有效的内外部监管、协同应对危机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网格之父Foster定义网格为: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通过共享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网格上的共享是直接访问计算机、软件、数据等资源。网格的基本特点包括:虚拟性、共享性、集成性和协商性,传统模式通过数据文件传送实现资源共享,而网格环境下各参与方对共享资源实现直接操作,且根据实际需要,可动态调整各方的共享和协作关系。网格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多主体间的资源动态共享机制,基于网格的管理模式下,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作为网格监管中心,承担对重大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的监管职能。网格管理模式不改变重大工程各参与组织间的协作关系,每个参与组织或个人作为网格节点,遵守相应的协议或规则,接入重大工程管理网格服务平台,构成一个虚拟组织(见图2),并接受重大工程管理办公室统一监管。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作为网格用户通过网络组织在一起,随着重大工程决策、建设、运行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加入、退出的变更,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和服务需求的变化,重大工程管理网格服务平台体系可根据变化后的组织构成和新的协议,动态地调整服务组合和功能。重大工程运行中,各参与组织或个人所有不同类型的资源和信息以不同格式存在,并且各参与方均基于各自的运行平台和操作系统存储数据。信息和资源的自治、分散和异构使重大工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孤岛,无法协同多方资源实现危机应急处置的及时、高效。重大工程网格系统,通过提供的虚拟化服务屏蔽不同来源数据的异构性,整合各方分散的资源和信息,满足重大工程多方协作要求,实现跨组织的资源调度和信息共享,保障利益相关者对重大工程信息的、查询和管理需求。基于网格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的全面共享、增加重大工程实施透明度、降低工程实施复杂性、消除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有助于增强重大工程内外部监管,促进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履行、减少利益相关者触发的危机,同时,基于重大工程管理网格服务平台,能够实现重大工程各协作组织间资源共享和协同操作,保证重大危机应对的准确、及时和高效。

三、结语

重大工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特点决定了重大工程在决策、建设、运行的任一阶段都极易遭遇危机。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对于识别工程风险,避免工程危机发生,并在危机发生后,实现危机应急处置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构建的重大工程动态网络治理模式和基于网格的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和资源的全面共享,保证重大工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治理和多方协作的危机应急处置,达到重大工程社会责任履行和危机管理的相互促进,从治理和管理的双重角度为重大工程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同实现提供保障。

上一篇:工程竣工决算的作用范文 下一篇:工程竣工总结施工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