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战略范文

时间:2024-03-18 18:08:24

实施创新战略

实施创新战略篇1

【关键词】创新 创新方式 创新体系 创新能力

一、创新的定义及重要意义

创新是什么?在经济学领域,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引入了新的生产要素从而对已有的生产要素进行了重组”;在科技领域,创新被定义为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发现和发明以前没有过的东西。后者的着眼点在于新发现、新技术本身,而前者重点在于新技术所引起的工业生产过程,这些过程改变了社会的运行方式。

显然,党的十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的创新是侧重于经济领域的定义,一项新技术发明,如果不能改进工业生产过程、促进经济增长的话,在经济领域就不能被称为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将技术进步置于基础性地位。熊彼特说道,“开启资本主义发动机,并使其不断运动的基本推动力来自于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式或运输方法、新的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所创造的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即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这得益于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继续重视创新的作用,争取尽快实现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二、我国创新能力现状

谈及当前我国创新能力水平,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诸如此类的消极评价。但假如我们观察近年来一些调查、数据,则可能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佐治亚理工学院2007年世界“高科技指数”调查,通过对33个国家进行比较,综合统计数字和专家看法,在“科技水平”方面,中国获得世界第一。另外,2012年由世界著名的毕马威咨询公司组织的一项面向计算机和电子等行业超过650名高管的调查显示,中国被认为最有可能在未来4年内成为最大的“全球创新热点”。

关于我国创新能力名列前茅的例子还有很多,但这能不能说明中国的创新能力已经领先世界?答案是否定的。这并不是因为我国一贯谦虚的传统,而是因为当前“中国制造”世界闻名,而“中国智造”仍在起步,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事实上,要准确评价中国的技术创新现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甚至被称为现代版的“李约瑟之谜”。一方面,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航天、航空、深海、新能源等诸多重要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成就,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我们将在2020年前赶上美国,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另一方面,近现代历史上引起了重大生产过程重组的技术成就极少源自中国,中国的创新体制并不完善,虽然日益精进的“山寨”技术令人瞠目结舌,但是真正意义上“中国智造”的产品还没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天。

这说明,我国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在一些领域,有一些产业确实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甚至有点畸形发展。可以把我国创新能力现状归纳如下:

(一)国家日益重视科技创新,科研投入增长迅速,科研水平不断进步,论文的质量有所提升;

(二)学习、模仿能力不断增强,仿照他国新工艺而产生的新产品不断增多;

(三)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基本没有掌握,“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基本上被证明是失败的,依然停留在“中国制造”的层面;

(四)基本上没有能够引起社会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开创性产品;

(五)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目光过于短浅,不愿放弃眼前容易得到的利益,不肯花大力气研究,致使过于依赖国外技术。

(六)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得比较明显的领域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比较多。

三、我国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经过对自身多年来为提高创新能力所作的努力的总结与反思,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创新道路,才能促进我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

(二)重视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我国教育体系还存在很多弊端,“应试教育”制度受到很多诟病,舆论观点认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创新型人才不足。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对教育制度进行探索,努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制度。

(三)扩大创新主体。扩大创新主体,鼓励更多一线工人成为创新主体,鼓励技术人员更贴近生产工人。让创新不再只是设计部门的事情,在全社会营造创新的氛围。

(四)创新创新方式。竞争优势在英、美、日之间的历史转移表明,大国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创新方式的竞争。中国要增强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体系,必须进行创新方式的创新。

(五)鼓励企业创新。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消除或减少企业不愿进行创新的惰性,激发企业创新的欲望。可以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同时可以对取得创新成果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奖励。

(六)把握不同创新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的源头进行创新。创新有多种来源,很难论定哪个创新来源更重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创新方式。

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我国的创新能力已经有所提高,某些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实现我国的长足发展,我们不能有所松懈。我国要想创造“中国模式”,应该注重创新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甄志宏,刘长喜,马莹,顾小建,胡玉婷.“举国体制”与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向[J].文化纵横杂志社.

[2]贾晋京.从国家创新体系看世界工业版图[J].文化纵横杂志社.

实施创新战略篇2

(1.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25;2.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当今世界,创新能力正逐渐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提高本国竞争力的核心所在。随着经济转轨的深化,为了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发展创新经济成为俄罗斯的必然选择。目前,创新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俄罗斯经济转轨和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分析俄罗斯创新发展动因的基础上,阐述了俄罗斯创新战略的任务、目标及保障措施,深入研究了俄罗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带来的正负效应。

关键词 :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l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7-0092-07

收稿日期:2015 -04 -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转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以俄罗斯为研究视角兼及中国”(12YJA790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及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 41371129)

作者简介:刁秀华(1973 -),文,黑龙江依兰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和转轨经济研究。E-mail: xiuhuadiao@aliyun.com

郭连成(1953 -).男,吉林桦甸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转轨经济、俄罗斯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E-mail:glch@ dufe.edu.cn

一、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制定的背景与动因

一是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俄罗斯在2020年前远景战略中明确提出,要走创新发展实现经济现代化之路。这是因为,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自转轨以来一直比较落后,机械设备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经济现代化的要求。除了食品加工业进行了设备更新外,俄罗斯工业体系中其他大部分设备均处于被淘汰的现状。这些设备不仅难以生产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更不能依靠它们来发展创新经济。为了提高工业、基础设施及服务领域的竞争力,只能靠科技实现创新发展,使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依靠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来优先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如制药业、复合材料、化学工业、非金属材料、航空工业、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使工业生产实现高度的自动化。可见,俄罗斯的工业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早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现代化战略,必须在整个生产领域进行技术创新。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俄罗斯经济中就存在着结构性问题,经济发展模式过分依赖能源产业,导致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脆弱性。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普京在2012年12月12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曾指出,当前俄罗斯所依赖的原料增长模式的潜力已经耗尽。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府不断理顺国家的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国家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国家的创新发展问题,力争通过创新发展之路来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模式的变革。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摆脱对原材料出口的过度依赖,发展高效和低能耗的创新型经济,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俄罗斯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

三是提高企业创新积极性的需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俄政府部门、企业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尽管俄罗斯科技创新潜力较大,但缺乏创新活力。很多行业的企业并不热衷于创新活动,行政壁垒和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创新兴趣不高,只有食品行业因可将成本不高的新技术迅速转化为新产品并获得收益而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许多大型资本尚未对创新项目及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进行投资,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中小企业因面临税费较高、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也不愿意参与高风险的创新活动。实际上,创新活动需要所有企业的参与,尤其是大型企业的参与。企业要想强大,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必须引入创新机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是保持其稳定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从这一角度看,对俄罗斯而言,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是实现创新战略的关键所在。

四是迎接第六次科技革命挑战的需要。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核心均与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市场国际化、生产快速化及科技高速化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90%是靠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来实现的。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保持当前经济技术发展速度的情况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开始时间为2010-2020年,而最终将于2040年在美国出现。当前,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在美国生产力中所占的比重为60.00%,第四次科技革命所占比重为20.00%,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占比约为5.00%。而在俄罗斯,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在生产力中所占比重尚未超过10.00%,一半以上的技术还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水平,且有1/3仍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技术。可见,俄罗斯拥有的科技水平远未形成现实的竞争优势。为了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俄罗斯在关注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加速技术进步,力争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以实现质量型的经济增长。

二、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及其保障措施

(一)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的任务与目标

苏联解体后,早在1999年俄罗斯就出台了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的联邦法律,确立了创新政策的主要内容。为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同年5月,俄罗斯成立了俄联邦政府科学创新政策委员会。2002年3月,俄总统普京签署命令正式批准了《2010年前俄罗斯联邦科技发展基本政策》,确定了国家科技发展政策的方针、目标、任务、实施途径,以及促进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系列措施,规定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政策的最重要方向,在加速国家经济向创新发展过渡的同时,大力发掘国家经济和科技潜力,建立高效、灵活和适宜的俄罗斯新经济体系。同年10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俄联邦社会经济发展中期纲要》,把加快发展“新经济”、“提高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提升俄罗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此后,为了继续调整和加快创新进程,2002年4月俄罗斯出台了《2002-2005年俄联邦国家创新政策构想》,明确将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确保创新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作为国家创新政策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并规定了为达到此目的政府所应做的具体工作。2003年,普京在国家杜马发表了经济必须实现多元化发展的讲话后,俄罗斯政府立即成立了工业政策委员会,开始积极探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2005年8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10年前俄罗斯联邦创新发展体系基本政策方向》,这既是指导俄罗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文件,也是俄罗斯创新体系建设的中期规划。2006年,俄罗斯政府批准了《2015年前俄联邦科技与创新发展战略》。2008年11月,时任俄总理的普京批准了《2020年前俄罗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构想》,指出2012年前俄罗斯将为经济转型创造条件,2012-2020年将开始发展创新型经济。

2010年12月末,在《2020年前俄罗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构想》的基础上,俄罗斯经济发展部研究制定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此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部一直对该战略进行修订,并会同俄罗斯财政部、区域发展部、教育与科学部等部门协调立场。201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新版本出台,提出要恢复俄罗斯在世界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对2020年前俄罗斯创新战略的目标、任务、实施阶段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指出只有建立强大的创新型经济,俄罗斯长期发展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实现,即才能使民众享受到高水平的福利,并充分发挥俄罗斯作为全球大国在地缘政治中的作用。2012年1月,俄罗斯批准了《2020年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俄联邦科技发展领域基本政策》。同年12月,俄政府通过《俄联邦2013 -2020年科学与技术发展国家纲要》,将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纳米、信息技术、能源以及资源利用等领域。

在2011年末出台的《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20年高技术产品在俄罗斯GDP中所占份额要从当前的10.90%增加到17.00% -20.00%,即提高一倍左右;创新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提高5-6倍;到2020年,包括核能、航空和航天器材在内的高技术产品和知识型服务所占比重要提高到5.00% -10.00%,在国际上位于第5-7名。该战略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1-2013年,主要任务是从整体上提高商业和经济对创新的敏感度;第二阶段为2014-2020年,计划对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改造,从2014年起拟进行大规模的军备重装,构建有工作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财政激励,吸引科学家、企业家和专业人士等进入创新领域,并拟对公共部门进行现代化,将应用现代技术建立“电子政府”,把大多数公共服务转换为电子形式。同时,新版本还补充了“预算战略”、“能源战略”和“运输战略”等内容,以实现“全系统创新”。

《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如下一些目标:一是俄罗斯国内研发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20年将达到2. 50% -3. 00%(2009年为1.24%),其中一半以上的研发资金将来自于私营企业:二是俄科研人员在全球科技刊物上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到2020年时要达到5.00%(2008年为2.50%);三是俄科研人员的科学论文引用率到2020年提升到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次(2009年时该数值为2. 40);四是到2020年按照国际评级标准俄罗斯至少有5所大学跻身于世界大学前200名之列(2009年为零);五是到2020年俄罗斯大学的科研经费在全国科研总经费中的比例将提高到30. 00%:六是到2020年俄罗斯自然人和法人单位每年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利部门中登记注册的专利数量要达到2500-3000件(2008年仅为63件)。

(二)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俄罗斯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为了激活企业的创新能力,俄政府不断改进税收条件和服务环境,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制定强制保险的附加优惠条件,为其利用资本收益扩大税收优惠,重点为企业工程技术业务和IT业务提供税收减免和强制保险等优惠,在反垄断领域将进一步简化兼并与收购程序。俄政府提出将对国内所有创新领域及其资金来源、组织机构进行结构改造,逐渐把宏观金融调控方向转向国家有针对性支持的创新活动上,为科研组织在资金、税收、信贷、风险保障等各个环节提供全面的政策优惠。如对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宣布在财经领域不再开征新的税种,且自2011年1月1日起取消了长期投资的收入税,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投资者可享受到如下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自在该创新区注册登记起,10年内年收入不到10亿卢布及累计利润未达到3亿卢布的企业,可免利润税、财产税和土地税,可减免增值税和企业为员工交纳的社保费率等;在关税方面,创新中心内的企业可以免税进口用于建筑和装修以及专家工作所需的商品。

第二,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大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近年来俄罗斯不断建立和发展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活动咨询服务网,如在莫斯科郊区建立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即“俄罗斯硅谷”),建立新西伯利亚科技园、莫斯科国立大学科技园以及日古力谷科技园,等等。据俄罗斯政府预计,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工作和生活的人将达到2.50-3.00万人,这些人将主要研发新的太空和通信产品、核技术、生物科技、创新型医疗设备、信息技术、清洁能源和新型LED灯等节能产品。而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核能和节能是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5大优先研发方向。此外,俄罗斯还推动建立和发展科技领域小企业、知识产权和科技服务交易所,建立强大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研究开发中心,不断优化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保障体系,其中包括法律、行政、技术、营销许可信息、为参与创新进程的企业和私人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服务信息。同时,还不断建立并完善开放的信息,引入和建立特殊形式的投资公司(如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有利于创新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第三,加大对创新领域的投资力度。俄罗斯不断完善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对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给予支持,为创新项目吸引从原始资本到投资组合及战略投资等各种类型的投资资本。在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建设中,俄联邦政府计划在2011-2013年为其提供850亿卢布的启动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研发。在《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未来10年激励和扶持创新的措施,将进一步加大国家在创新发展中参与及投资的力度,将建立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刺激因素,以激励那些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人才、更具主动性的企业经营人员、更善于创造的青年进入经济领域,或进入能够保障创新发展的教育和科技领域。根据该战略,到2020年俄罗斯国内研发支出应占GDP的2.50% -3.00%(2010年为1.30%),其中国家财政拨款不低于45.00%,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应达到40.00% -50.00%(2009年为9.40%)。此后,普京在《我们需要新经济》一文中明确提出“私营企业应该把其总收入的3. 00% -5. 00%投向研发领域”。

第四,加强科技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俄总统普京认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从提高教育质量开始,因为创新不只局限于理念层面,某种程度上更需要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俄罗斯提出在增加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提升人口素质,以便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动力。而从企业角度来看,只有拥有了具备技术创新的核心人才,企业才有创新的可能性。为推进国家创新经济发展,俄罗斯制定了教育一科学一生产一体化发展大纲。如今,俄罗斯把增强高校国际竞争力作为国家政策,提出必须在2020年前拥有数所世界级水平的高校,2018年前俄政府用于科技创新的投资将增加数倍。到2020年,高新技术行业在国内GDP中的比重应该比目前提高50.0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应比目前增加一倍。在《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出今后要培养公民不断学习和不断完善的能力;要激发人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管理能力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能够在团队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培养人们运用外语的能力,培养他们能够自如地利用外语进行日常性和事务性交谈的能力。

第五,加快创新人才的引进。为了在世界技术市场角逐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俄罗斯不断创造条件吸引顶尖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程序员、经理和金融家,如通过设立特殊津贴为俄罗斯大学吸引国际权威的科学家。而为了吸引国外高水平科技人才进入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俄罗斯对劳动法进行了修改,简化、逐渐取消外国专家的工作配额、移民登记与劳动许可制度,为进驻中心的企业提供便利,企业无须发放邀请便可从国外聘请专家,并获得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如今,俄罗斯已引进了国外一些著名的企业家以及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参与创新中心的管理,如英特尔前董事长贝瑞特(Craig Barrett)任斯科尔科沃基金会理事会主席,而在该创新中心非常关键的科技咨询委员会中,也有外方科学家出任主席。

三、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正负效应分析

(一)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成效

从创新发展的成效来看,俄罗斯建立并不断完善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创新环境得到了优化;在创新发展进程中,不断把国家各级管理机关、科技组织和企业的力量结合起来;制定了新的风险投资法律,建立了包括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促进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在内的一整套创新发展体系,为高科技项目的风险投资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创新企业、风险企业及风险投资创造了宽松环境。通过联邦专项纲要及国家扶持科技与创新活动的基金,实现了对科研创新活动的拨款,2002-2011年对民用科学的联邦预算投资扩大了9.80倍。

在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俄罗斯还对优先发展的具体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将“工业政策”定为“优先发展处于科技进步领域领先地位的部门”,利用科技创新政策对工业结构进行引导和调整。鼓励银行系统、金融市场、保险机构等发挥更重要的功能,使企业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创新积极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俄罗斯已拨款90亿卢布用于发展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建立技术转化中心和企业孵化器,以及为小风险投资企业进行管理培训等。俄政府对大学从事企业委托的研发项目给予资助,近3年资助总额为190亿卢布,未来这种支持仍将继续。俄罗斯对外经济银行已为47项创新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这占该银行全部投资项目的1/3,该银行对创新项目的投资总额将达7580亿卢布。俄罗斯纳米科技集团拥有120个创新项目,预算投资总额为5150亿卢。这些举措的实施确保了俄罗斯整个创新领域投资链条的连续性。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与发展,俄罗斯已成立了一批小型创新公司和技术转化中心,其中包括有外国公司参与的创新中心。当前这类小型创新公司的数量已经有1715家,这类企业的保险利率仅为14.00%,大大低于其他企业的该项指标。尤其是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建立了小型创新中心。此外,用于协调商业、教育、科研院所以及国家机构活动的技术平台也已经正式运作,已经获批的平台有30个。在这类平台中,医疗平台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俄政府高度关注研发成果在创新体系中的应用,建立了一些技术转化中心和企业孵化器,在创新和应用项目中已经吸引了大批学者和企业家参与,创建了115个技术转化中心,177个商用孵化器,选出了25个区域发展创新集群。

俄罗斯通过对创新活动及创新计划进行扶持,保证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在俄罗斯《2012年政府报告》中,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指出,2012年俄罗斯有31项研发成果达到国际水平,2012年俄罗斯向各类研发机构投入的资金为5000亿卢布,俄罗斯的创新投入已进入欧洲前五名。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已经入驻850家企业。当前,该中心一些重要的合作伙伴大都是从事全球创新活动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如英特尔、IBM、诺基亚、微软、波音、西门子、思科、通用、飞利浦和强生等。

(二)俄罗斯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中的不利因素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俄罗斯国内的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改善。资金不足是俄罗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尽管俄出台政策对创新活动进行资金支持,但总体而言,对创新活动金融支持的力度并不是很大,这与俄主导的创新支持模式有一定关系:一是对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而这种投资的受益者多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这种资助;二是俄罗斯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较少,仅占其GDP的1.20%,无论是在GDP占比中还是在经费绝对值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美国占GDP的2.60%、日本为3.00%、瑞典为3.80%);三是作为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主要来源的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风投公司和天使基金的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这些因素不利于俄罗斯创新活动的发展。

在竞争环境方面,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依靠提高经济竞争力来实现经济多元化,而不可能通过保护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尽管投入较大,但许多计划目标并未实现。如尽管生产中的创新产品比重从2006年的5.40%上升到2011年的6.10%,但在生产领域的出口中,技术创新产品所占的比重却从2003年的12.50%下降到2011年的4.90%。为了提高经济的竞争力,给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俄罗斯成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俄政府计划在2016年前减少在部分原材料生产企业中持有的股份、完全退出非垄断性大型企业以及大型非军工企业。2011年4月,普京在国家杜马发表上一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未来10年,创新产品在工业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应该从当时的12.00%提高到25.00% -35.00%。

其次,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发挥出来。企业创新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与作用,只有企业强大国家才能强大。然而,在转轨以来的20多年里俄罗斯的工业并没有得到增长,当前的工业产值还远低于苏联末期的水平。工业企业之所以没有发挥出创新潜力,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俄工业企业固定资本更新缓慢、设备更新极低,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索罗金指出,当前俄罗斯主要工业设施严重老化,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机械制造企业中所使用的技术设备已超过25年。整体而言,在俄罗斯所有的经济实体部门中,有80.00%的技术设备已使用了16-35年。可以说,与1991年相比,俄罗斯的机床和锻造设备生产几乎没有提高,这使得破损的设备无法更新换代,从而无法生产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无法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在这种状况下,为了改进生产,许多企业大力购买国外的技术,这又导致许多经济部门成为新技术的净进口者。如在机器制造业中,技术进口几乎超过技术出口的3倍。全俄有一半的企业实际上完全没有进行研发。

二是企业缺乏创新积极性。许多大型企业对创新项目及一些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投资积极性不高,早在2007年,德国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就达到了62.60%(是欧盟最高的国家),而俄罗斯仅为8.50%,比欧盟该项指标最低的国家立陶宛(为16.20%)还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作为科技和实验性科研成果的主要采购方,往往是获得直接出售产品或关于项目的进展报告即可。而从企业角度看,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并没有使这些科研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导致企业失去发明和创新的动力,一些企业的研发分支机构被迫关闭。为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在大型国有公司已制定创新发展规划,规定了公司在扩大科研开支、加强与大学合作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但是如何保证这些规划得以实施其实是俄罗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俄罗斯国内对创新产品的需求不足,这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创新发展。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尼格马图林认为,创新经济的主要投资应当来自社会,国家应当对创新活动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不仅要增加科研、教育人员的工作经费,还应当努力提高普通民众的收入,以便这些人能够消费更多的创新产品。普京在2012年度俄罗斯国情咨文中也强调,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才能提供新层次的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莫斯科物理技术大学创新研究所科研负责人尤里·阿莫索夫则认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能源价格保持高位固然使俄罗斯赚取了大量美元,但也在客观上抑制了企业特别是能源企业的创新动力。

再次,俄罗斯在科研成果保护方面缺乏相应的机制。目前,俄罗斯的基础法律并没有提供统一的方式来解决知识产权的审核问题,科研机构和企业对知识产权审核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于有国家参与投资的企业创新活动,知识产权的归属也不够明晰。有资料表明,在一所拥有1500个专利的技术类大学里只有7个专利能够进行销售,而其他绝大部分科研成果既没有通过申请专利这种公开方式得到保护,也没有通过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等方式获得保护。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阻碍了工业的创新发展进程,也导致俄罗斯的科技产品以非法途径流人其他国家。尽管为了扩大高科技工业生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俄罗斯通过立法、预算和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鼓励国有和私人投资者发明具备竞争优势的新技术,但成效并不显著。2012年,俄罗斯专利授权数只有800项,大大落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认为,俄罗斯有许多成果因未申请专利而被竞争对手无偿使用,因而他建议所有研发成果都应该申请专利。可见,今后俄罗斯还面临着加快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审核和保护体系等任务。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创新领域的立法工作,对新技术和商业秘密等提供足够的法律保护。

最后,与转轨之初相比,当前俄罗斯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经济中仍具有“荷兰病”的特征,经济结构仍以出口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为主,经济结构中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成为影响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产品的出口占国内GDP的1/4左右,俄联邦约50.00%的预算收入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如果国际能源市场和金融市场出现波动的话,将会对预算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与冲击。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大量进口消费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的产品。俄罗斯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对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15 -20年,俄罗斯要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改变工业结构、出口结构、国内市场结构及其他社会部门的结构,就必须使企业经营转向科技创新之路。

总之,今后为充分发挥俄罗斯的创新潜力,应加快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制定并实施新的创新体系及现代化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加快技术更新的进程和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基础设施,通过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管理,促进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完善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中心,完善国家促进科研成果商业转化的机制。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为了改变在世界创新发展中的边缘状态,俄罗斯在发展中按照经济转轨的内在客观要求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对国家创新体系进行重构与完善,积极应用新技术,以改变本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结构由资源依赖型向有利于加工和服务部门的方向转变,特别是向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变动。尽管俄罗斯为此实施了种种举措,但实际成效尚有待观察。当前,无论是在资本投入方面,还是在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等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方面,俄罗斯还都远远落后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在俄罗斯国内,尚未形成产、学、研有机整合的创新体系,资本市场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研发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工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合的并不紧密,企业很难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

然而,无论如何,俄罗斯的创新活动终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实际情况看,俄罗斯推进创新型经济建设的政治决心较大,相关部门在制定和运用创新政策的工具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被视为俄罗斯“硅谷”的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已吸引了一些世界著名企业入驻园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俄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和创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俄政府正在通过各种政策使国家的创新资源得以恢复并持续发展下去,正在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使知识配置力不断提高,从而使国家创新系统的绩效不断地提高,进一步向创新型经济迈进。

实施创新战略篇3

深入实施创新主导战略,着力推进经济形态从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

牢牢把握产业高端化演进、城市化全面加速等重大机遇,依托新城区的全面崛起、优质资源的快速集聚、创新要素的高效投入,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形成以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一是以创新平台提升来做强高新经济。抓牢产业向研发、营销两头延伸契机,依托科技孵化、产学研对接、产业升级“三大平台”建设,全面实现传统块状经济向以高新产业为主导的创新集群转型。加快重大科技孵化器建设,深化与“二院十三校”等大院名校的战略合作,引进培育大型科技孵化、技术服务机构,加速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优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高新企业“实力工程”、“苗子工程”,扶持企业加大科技攻关、品牌创建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托两大省级工业园区、两大投资创业中心,深化“2+3”工程,优先发展光机电、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扶持发展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等特色产业,提升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着力推进高新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新化。二是以产业基地建设来做大服务经济。把以高端项目、高端产业、高端人才为主导的“三高型”产业基地,作为做大做强服务经济的主载体,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总投资90亿元、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52幢商务大楼的南部商务区建设,优先发展总部经济和优质产业,今年建成一期,形成全省商务产业最密集区域。依托万达、BEST、联盛、宜家、奥特莱斯“五大商业广场”,大力发展精品商贸业,提升宁波商贸第二极地位。抓牢保税物流园区获批契机,加快空港物流中心二期建设,构建临空经济圈。加大梁祝、天童-阿育王、它山堰和桃源湾“四大十亿工程”,做优做响旅游强区品牌。依托国家动漫原创产业基地、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市软件信息产业园、市首家2.5产业园,大力发展创意设计、软件信息等,打造创意设计示范区。三是以体制机制创新来做优集约经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以行政服务方式、区块开发模式、要素配置机制“三大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集约发展。创新行政服务,把服务重心从传统的一企一策、点上扶持转到搭建发展平台、强化整体提升上来,完善政策扶持、融资担保、产学研对接等平台,为优质产业、优势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创新区块开发模式,按照“规划统筹、公建共享、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开发模式,推进城市功能区块、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解决项目融资难题,提高开发建设品位。创新要素配置机制,实施向优质产业、优质项目的倾斜政策,严格土地“双控”和“亩均效益考核”,引导低效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着力推进城乡统筹从全面融合向一体发展跃升

充分发挥我区率先进入城乡全面融合阶段的先发优势,始终坚持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大力实施拓城兴市、扩权强镇、农村安居“三大工程”,在更高水平上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资源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实现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一是以新一轮城市开发为抓手,提升城市龙头带动力。围绕“设计新、建设精、管理优”要求,全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按照“多核心建设模式”,完善新城区80平方公里新一轮分区规划,深化重点区块城市设计,加快编制新城区北区、中区以及周边镇控制性详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大力推进南部商务区、万达商圈、BEST广场等“十大功能区块”建设,形成集商务商贸、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区教文卫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菜市场、社区商业等便民网点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优化城市型街道管理体制,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创新城市物业管理机制,引进大型物业公司。二是以扩权强镇改革为契机,提升镇村节点支撑力。结合实施小城镇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全市试点,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原则,下放并扩大镇乡在规划、土地、建设、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权限,完善向镇乡倾斜的税收分成、土地收益全额返还政策,进一步激发城镇发展活力。全面推进城镇“六个一”建设,加大拆迁安置力度,强化街景改造、新区开发、公共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配套,支持镇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酒店、文化娱乐等产业,促进城镇形态、功能“双提升”。大力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连线成片加快村庄整理式改建,启动实施村庄形象改观型工程,深化全面小康“百村示范”创建,打造一批都市新村、生态美村、文化名村、经济强村。三是以网络化构建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对接力。构建通达四方的路网,加大骨干道路、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力度,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和运营体制。构建水清质洁的水网,扩大城乡联网供水范围,完成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区域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推进鄞西、滨海污水处理厂及五大片区污水管网建设,推广实施农村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工程。

深入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推进群众生活从总体小康向幸福美满跨越

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大力实施和谐区创建行动纲领和“幸福民生40条”,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一是突出共创共富,不断提高群众收入的丰裕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创业辅导和就业技能培训,加大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创业扶持力度,促进群众创业致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优化政府就业服务,突出抓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断提高群众收入水平。二是突出均衡优质,不断提高幸福民生的共享度。完善“免费教育体系”,在巩固扩大十二年免费教育成效的基础上,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学前教育延伸,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构建“十五年优质教育”格局。完善“四医联动机制”,加快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强化镇、村医疗设施和卫技队伍建设,完善“两免两减半”政策,扩大卫生资源供给,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着力打造“博物馆之乡”,引导民资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健全“政府采购、市场运作、免费享受”的文化产品市场化供给机制,深入开展“天天演”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突出全体覆盖,不断提高生活保障的普惠度。以相关保障制度的“扩面、提标、接轨”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三个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让城乡居民普遍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靠、困有所助。加快城乡养老保障并轨,不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稳步提高农民住院和门诊医疗保险补偿标准,强化大病医疗救助。实行城乡低保全面并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强化社会救助和帮扶,解除群众生活后顾之忧。

深入实施和谐构建战略,着力推进社会环境从稳定有序向和谐和美提升

实施创新战略篇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一年大概生产几十亿支圆珠笔。我们的圆珠笔至少有两个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

创新驱动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是一个广义的发展,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单从责任部门来讲,涉及国务院各个相关部门。但是毫无疑问,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科技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科技部高新司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当中形成了一些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家。在这过程中,我们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非常普遍。在电子信息领域,我们经常说我们缺“芯”,每年出口大量的信息通讯类产品,但是这些信息通讯类产品的核心元件芯片主要依靠进口,每年进口量超过1000亿美元,进口价值量超过石油的进口。

中国是工程机械的大国,工程机械中的液压件主要靠进口,液压件从体量上来讲,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它所赚取的利润超过工程机械的整机。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整机,但是最大的利润部分是里面的液压件,目前主要是由德国企业垄断,它做了其中一小部分,却赚取了主要利润。

比如航空发动机,这几年航空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军机技术。但是目前发动机技术并没有完全过关,发动机技术没有过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发动机当中的高温叶片。高温叶片既有材料的问题,也有工艺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高性能的高温叶片技术,这也造成目前在航空发动机上很难有大的突破。

这些关键器件、关键材料、关键元器件的攻克,将会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科技先导产业,它是在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以后形成的产业。同时,它对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带动和影响。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在未来一段时间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产业在不断出现。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但形成了大的产业,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生产习惯。未来移动互联网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测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将会是现在桌面互联网产值的10倍以上,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产业。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这也是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一项。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石油对外依存度很高,2012年大概会到56%。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石油消费需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这几年汽车的产销量每年都有1800万辆左右,这么多的汽车生产出来投放市场,它需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这些能源的供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就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电动汽车可以实现零排放,但是电动汽车的发展初期成本非常高,目前大体上一辆纯电动汽车的售价,是燃油车的两倍以上,如果没有市场的培育,是很难在市场中站住脚的,因为要让企业来承担社会责任,承担新技术推广的风险,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讲,它很难承受,所以需要由政府打造一个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国家的相关部门联合推动了“十城千辆”的行动,主要是为电动汽车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大家都很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都只占了一小部分的比重。我国这几年发展很快,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产业的比重大约为13%,最发达工业化国家,也就是20%多一点,70%、80%还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永远不是夕阳产业,永远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传统产业必须要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够有竞争力。

举个例子,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一年大概生产几十亿支圆珠笔,这些圆珠笔出口到美国大约五毛钱到一块钱人民币一支,在美国市场上平均价格为1美元一支,这1美元中中国企业生产一支笔只赚几分钱。为什么会这样?别看一支小小的圆珠笔,圆珠笔里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主要的技术含量集中在笔头,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个小钢珠,在力的作用下,笔头里的墨水能够渗透出来。在这里面,我们至少有两个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第一个是笔珠的技术,第二个是墨水的技术。笔珠本身的材料要求非常高,对加工精度要求也非常高,所以现在加工笔头的材料完全依靠进口,做笔头的设备基本依靠进口。墨水其实是圆珠笔好用不好用非常关键的因素,如何能够保持它既能出水又不会出太多水,这对墨水本身的材料性能有很高的要求。全世界大部分的笔都是中国生产的,主要是中低档,但是我们做的笔只占了很小的利润。制笔这样的产业也需要技术创新来提升水平。

要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来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过去几年,我们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飞机制造和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极大地加快了飞机的研发生产进度,过去我们投放一个新飞机型号,从完成设计到首飞大概需要45个月,现在通过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可以把时间缩短到15个月。

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许多传统产业耗能比较高,消耗资源比较多。比如说铝的电解,是耗能大户,这几年在推广低温低电压新技术,每一吨电解铝可以节电10%,如果按照全国电解铝的总产量计算,就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也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

提升现代服务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加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一二三产业当中的比重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发展服务业不是简单地发展酒店、理发店,这些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有限,重要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结合。

电子商务就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形态,淘宝网在2012年1月到11月交易额突破了10000亿元人民币,非常了不起,把全国多少个大型商场加起来才有这个规模。由于淘宝网的产生,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几百万,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

加快科技文化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按照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规律,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文化消费呈高速增长的态势。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已经进入了文化产业高速增长的阶段,十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什么叫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一般的理解,这个产业在GDP当中占比要超过5%。这两年文化产业发展也比较快,大体上在3%左右,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都超过10%。美国的文化产业在美国GDP当中的比重超过20%,而且文化版权出口收入已成为第一大宗商品出口。美国建国200多年,没有多少文化的资源,但是美国人有的是技术,利用技术优势打造了很多文化产品,向世界各国输出,不仅赚取了利润,而且输出了价值观。我们很多的文化元素让好莱坞拿去以后,加上它自己的技术,打造成它的文化产品,比如《花木兰》、《功夫熊猫》,这都是中国的文化元素,但是好莱坞把它和好莱坞技术结合,成为好莱坞大片,到全世界去赚取利润。

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了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发展,促进大繁荣大发展,科技部也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一起启动了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通过国家文化科技创新纲要,建设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启动一批文化科技创新项目来加快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2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这个大会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尽快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次又重提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内涵更加具体明确。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创新决策、创新组织实施、创新投入和成果转化四个主体。现在很多的国家科技计划任务主要来源于高校、研究所专家的建议,或者说他们在这个当中有比较大的话语权,企业的专家相对弱势。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推出一些新举措,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和组织实施的主体。

实施创新战略篇5

施建军教授先后在《统计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自动化报》《南京大学学报》《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有关供应链管理、区域R&D活动与经济发展、科技统计、企业与高校财务等各学科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著作《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高等院校资金运作与风险防范研究》《统计学教程》等20多部。承担主持了教育部项目《研究型大学财务的比较研究》、财政部项目《江苏省旅游业对财政贡献研究》、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研究》等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奖励20余项。

施建军自2009年5月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成功举行60周年校庆活动,科研工作全面丰收,获纵向课题117项,横向课题86项;有10项成果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超过本届全国获奖总数的20%;科研项目和也取得建校以来最好成绩;学校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和跨越性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结构和布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011年12月20日,由搜狐网、搜狐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致青年 TO YOUTH”2011中国教育年度总评榜暨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中,施建军校长荣获“中国杰出教育家”奖。近日,记者独家专访施建军校长,听取他独特的治校方略。

记者:自2009年5月您被任命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以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基础设施,尤其是学科建设和科研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请您谈谈其中的“秘诀”。

施建军:人才强校战略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校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大学具有的资源可以分为财政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众多资源之首。人是第一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组织和单位力量。实际上,一流大学都是人才高地,这个高地不是高峰,而是高原。人才强校就是首先要构建人才高地,拥有一批创新型人才是发展大学的关键。关于人才强校战略,我认为有几个核心点:

第一,人力资源是大学第一资源,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状态直接决定了大学的前途。国际上的大学基本分为一流、二流、三流,人才也是第次分配。教学科研、管理组织都是依靠人来完成,而人的素质、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事业的成败。从做事角度讲,人力资源就是确保事业顺利发展,确保各项事业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大学的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目标顺利实行的根本。这个过程需要获得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管理的核心是人,重点也是人。

第二,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稀有资源。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术研究上显示出了领导和领军能力。目前,很多大学都对拔尖创新人才求贤若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需要的也是领军型人才、大师级人才。这两年,学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项目取得很大突破,与学校引进了几位拔尖创新人才密切相关。他们带动了整个学校的风气,也切实地为其他教授和中青年教师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容易,不能搞绝对公平、简单攀比,要坚持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三,人才是工作管理的导向,是机制的导向。要坚持生产力标准为人力资源的评价标准。什么是生产力标准?教授讲课好、科研产出高、社会服务强,这就是生产力标准。多干、能干的人,学校要给予他们奖励。一所学校的评价、奖励机制就是要以人力资源为导向。同时,要坚持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与淘汰机制,让人才流动起来。

第四,遵循“人人是才,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既要有创新拔尖的人才、大师,也要在组织、管理每个岗位上安排适合的职工,实现人尽其才,发挥他们的作用。还要建立并完善多种激励机制,从精神、物质层面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教职员工不分体制内外,均需加强管理,形成整体功能优化,尤要注意在学校构建“大师+团队”的人才队伍。

记者:现代大学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可以使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并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以促进人力资源高效配置,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制度方面如何贯彻“人才强校”理念?

施建军:人才强校是机制、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方法、管理行为形成的管理制度。自主培养人才与积极引进人才相结合是学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普遍原则和基本做法。大学要有目的的引进一些“大牌教授”,同时还要从博士进校开始对其进行踏实培养,不论其在教学管理岗位还是科研岗位,通过制度保障出成果、出人才。引进是“点”、培养是“面”,一流大学一定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

制度方面,我们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渐进式推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营造适合学校发展和建设目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包括职称制度、培训制度、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新入职教师要集中培训3天,特邀专家来讲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人事部门认真做好每年的职称评审工作,坚持公正公平、生产力标准。分配制度方面,近两年,学校作出了一些调整,如适当提高中青年教师起薪,对没有绩效的部门实行扶贫、缩小反差,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对机关干部收入分配不均的调整等。这样做既符合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也符合学校战略部署的要求,提高了产出效率。

人事制度改革是其他制度改革的制度性基础和机制性条件,我们要不断思考和进一步改革,构建越来越适合人发展的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缺一不可,一边要改革,适应市场化,同时要以稳定为主。宁可花费一定成本,也要为稳定创造条件,以人为本。

教师的选拔与激励方面,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是学校现阶段人力资源制度中教师选拔与考核的基本原则。第一,按需设岗,综合安排,动态调整,一人多职。学校计划将引进教师岗位逐渐增加,一部分补充日常教学岗位不足,一部分变成科研力量。第二,公开招聘。逢进必“考”,这个考是考试的考,也是考核的考。公开招聘反对“近亲繁殖”,采取导师和学生回避制度。好的大学都拒绝“近亲繁殖”,美国大学40%~60%的教师都不是美国人,只用全世界最好的师资。每个岗位公开招聘,至少3个人参加竞聘,要有“PK”机制,好中选优,择优聘优。第三,择优聘用,要求是聘用具有绝对水平的优秀人才,而不是相对水平的优秀。我们提倡教师校外有知名度,社会有影响力。第四,严格考核,做到心中有数,人尽其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每位教师的生产力情况一目了然。第五,严格按照引进合同考核职工业绩,增强人员的流动性。选拔与激励机制对管理人员也适用,2011年新引进的管理人才全部都是通过网络从几千人中挑选,层层笔试、面试,最终确定合适的人选。

记者:在各种变革中,制度的变革最为深刻,也更加艰巨,在建设人才高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前进中的问题?

施建军:人才高地建设中,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杜绝“武大郎开店”现象。一些大学人员拒绝引进高水平人才,怕他们将来超过自己,抱有这样的想法,对整个部门的发展都非常危险。第二,年度评审与日常评审要结合。对教师来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责任的几个方面,除了教学和科研业绩,教师也要参与日常学院活动、会议等,不能成为“个体户”,讲完课就走人。第三,人才引进注意竞争机制,每个岗位的候选人要有3个以上。没有竞争就没有比较标准。第四,历史成就和未来岗位能力需求要结合,也就是教授和教师的激励机制,岗位发展需要很多有动力、有冲劲的人才来支撑,哪些人科研活动活跃、社会活动活跃、国际合作活跃,就要给予他们激励。第五,注意教师的投入产出比。刚刚过去的学校60周年校庆,展示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和科研产出,这种学术氛围是学校要着力营造的。学术成果实际上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作为高校领导不仅要关注每名教师的投入产出,更要关心学校的学科布局。第六,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虽然中国的大学没有终身教授制,但流动性的缺乏实际上也影响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发展动力问题。

记者: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在学校发展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请您谈一下学校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施建军:要做到人才强校,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确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对领导干部提出过几点要求:

第一,提高人才计划和规划程度。“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必须思考和概念先行,各单位领导脑中要有关于人才规划的布局。一个学校人力资源状况,哪些是合格的、哪些是不合格的,如何调整要先想好、后干好。“十二五”规划首先就是要进行队伍布局和学科布局,以学科布局为龙头,队伍布局要跟上。

第二,团队组织和科学定位。每个人即便是担任院长、处长、主任、副主任,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团队组织是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概念,团队组织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它能使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就是组织的力量。组织的合力是目标一致,忠诚和能力一致,忠诚于学校的人愿意为学校无私奉献;组织的开发就是潜能的开发,管理使人的潜能最大化;组织有系统,要讲究沟通,沟通是理解,理解才能和谐;组织的目标是把人变成队伍的过程。一个领导的优秀品德是建设团队,而不是搞个人英雄主义。

第三,作为团队领袖,领导要有涵养,避免冲突。在冲突面前,领导要学会适度忍让,做好组织内部冲突的沟通、协调工作。充分沟通,增加理解,才能使组织步调一致、和谐。

第四,作为领导,还要做好监督和被监督的工作。领导干部有被监督的义务,廉政风险方面要防微杜渐,平衡利益关系,规范权力使用,不要滥用权力、放大权力。强化各级管理岗位的责任,爱岗敬业,保证每位教师、员工都有职业上升的空间。

实施创新战略篇6

一、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以海尔集团为例

在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专利是私有领域的技术,标准是公知领域的技术。笔者试图通过“海尔集团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的应用,来说明如何处理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两者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1.海尔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果

海尔自迈出砸冰箱的第一步开始,从最初的商标注册保护,到现如今致力于高层次上自主运用知识产权,已将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武器,并使其显示出来强大威力。截至到2010年上半年,海尔集团累计申请专利10214项,居中国家电企业之首;截至到2010年底,主导和参与制定了262项国家标准,承担4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累计获得10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2.海尔案例的启示

(1)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注册商标是品牌的依托。海尔集团每年商标等申请投入6000万,维护费2000万,在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保护自己的品牌,赢得了世界的认可。海尔使我们意识到虽然商标自创作完成后便具备了版权保护范围中的属性,但只有挖掘其自身具有版权属性的无形资产,并加以“二次利用”,才能收益无穷。

海尔通过动态的专利保护战略,来寻求对已经形成的专利保护网的突破。在“使用公开公知技术”+“有效专利技术的改造”以及“点”带“面”的突破过程中,赢得整体产品技术研发方案的专利保护。这说明中国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后来居上、突破垄断,就必须手持专利,而拥有专利是创新获得法律保护的基础前提。创新是世界级自主品牌的灵魂,海尔制胜的法宝就是通过不断地创新来实施跨行业、跨领域经营战略。

(2)标准化战略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专利影响的是一个或若干企业,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海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编制工作:在行业层面,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家电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尔e家”数字家庭产品,通过6项协议标准,被批准为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在国家层面,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主持或参与了86项标准的编制修订,拥有企业标准高达5730项;在国际层面,防电墙技术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彻底解决了世界性的环境漏电问题,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海尔让我们了解到企业要积极参与行业、国家、国际标准的制定。当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意味着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世界标准化的舞台上争取到了更多话语权。

(3)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化战略结合的价值。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专利、一流企业卖标准。我国重新制定热水器标准的过程中,在以海尔集团为一方的国内企业坚持下,海尔的“防火墙”技术被列入了国家标准。这充分说明“标准化战略成为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已是像海尔这种高技术领域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的结合后,利用知识产权加上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从而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就能帮助企业用新的垄断形式去获取超额利润并将标准逐渐转化为知识产权追求的最高形式,这种形式就是知识产权标准化。

二、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应考虑的因素

从案例中得知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是企业的核心武器,我们就该研究企业要注意哪些内外因素,才能靠至上而下的领导来实施适合企业的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企业在实施中才能按不同情况维护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之间的平衡,才能保证两者间良性互补的动态发展。

1.企业应具备的自身因素

企业要将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相结合制定成战略,必须自身得拥有必要专利。所谓必要专利是指“经技术标准体系认定是该技术标准体系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且该技术是一项专利技术而被专利权人所独占。”只有必要专利的许可达到一定数量,标准体系才能建立。

同时,企业要形成与实施该战略还必须有一个能把必要专利整合在一起并能灵活支配的制定者。现如今,科学技术涉及面积之广招呼人们的想象,而其的复杂程度也超越了多数人的能力范围。若企业想获得多项技术专利并将它纳入标准,必定需要委派专人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将技术整合在一起。

2.企业应顾及的外在因素

企业形成实施准略不单要考虑自身因素,还要顾及到一系列的外在因素。制定的标准能否为市场接受,能否造福大众,也是该战略形成与实施的关键。市场才是技术创新的风向标。对企业来说,如果创立的标准风险太大或被现有技术所局限,不能优化资源配置,就不能实现该准略制定的目的,反而给企业带来困扰。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外在因素就是国内外环境的影响。面对发达国家凭借核心技术优势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趋势,我国政府、社会中介机构、企业三方若达成共识,将对战略的实施带来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如要在国际大环境中实施战略,必须要考虑国际知识产权、标准化法律及相关条约。

三、技术创新导向下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1.知识产权战略

(1)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要对知识产权的研发及保护加强重视,认识到知识产权战略是参与国家和国际间竞争的强有力武器。要不断学习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与专利联盟、组织保持长期交流。(2)强化法律意识。技术创新中要及时检索数据库和法律文献,做到不侵犯他人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避免陷入纠纷;也不允许他人侵犯企业的权利,积极进行维权活动,维护企业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利益。

(3)自主设计研发。实行研究开发本土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几个领域自主研发,针对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利用知识产权进行严密的保护。

2.标准化战略

(1)树立标准化意识。认识到通过标准化占领市场制高点是谋取利益的最佳途径与手段。了解到采纳和执行标准化的过程要化被动为主动,主动采取国内外先进标准,才能化劣势为优势。

(2)遵守国际标准,并争取成为国际标准。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标准或者融入国际技术标准,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形成排他性垄断,进而排斥对手进入市场,获得最大利益。

(3)要做到一致性、通用性、代表性相结合。企业的专利设计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能提高技术的重复利用率,且塑造企业的明星产品,将自己的专利融入技术标准中,通过运用技术标准才能达到出售专利的目的。

3.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的结合

技术标准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是当前企业借助战略抢占市场的有效武器。根据知识产权与标准产生的规律以及各机构制定的程序规定,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中,技术成果的专业化、专利的国际申请、专利向标准的转化是三个关键的步骤:(1)技术成果向国家主管部门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2)将技术成果向多国申请专利并获授权,从而提升竞争地位。(3)借助行业甚至国家的助力,遵循企业专利――专利池的自发产生――行业事实标准或企业专利――国际标准战略的确定――专利信息披露――有意构建专利池――国家标准的产生这两种途径实现转化。

四、结论

实施创新战略篇7

当今世界,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中央企业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骨干企业,是引导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局势,中央企业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是我国冶金行业最大的科技型企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新材料研发基地、冶金行业重大关键与共性技术的创新基地、国家冶金分析测试技术的权威机构。中国钢研始终坚持科技优先,通过大量的科研实践,自主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能力大幅提高。一是以“高、精、尖”新材料技术,满足了国防军工及尖端技术需求。 二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促进钢铁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凝聚行业科技力量,解决资源能源及环境制约。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钢铁、冶金等行业面临严峻考验。中国钢研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国家和行业的助推作用,迎难而上,实现钢铁行业新的跨越和发展,真正使十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有关未来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我有三点建议。

一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面对“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充分发挥中科院、大学等基础类科研机构,中央和地方转制科研院所等应用类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技术中心这三种研发资源。要进一步深化落实国家重大专项及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组织进行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二是积极探索新型政、产、学、研合作形式,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十报告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只有走市场化才有生命力,而政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政产学研合作,聚集各方力量夺取产业发展技术制高点,建立起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技术中心有机结合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平台。

三是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创新型人才梯队,要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热情,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实施创新战略篇8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2%,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千亿元台阶,达到7385亿元。围绕推进区域创新发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确立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

四川是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创新之路就是四川发展之路、富民强省之路。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提出“抓科技就是抓先进生产力,抓创新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强化“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责任。党委、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把科技发展纳入目标管理,作为领导班子和“一把手”业绩考察的重要依据。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去年省级财政投入增长30%。党中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后.省委、省政府于去年9月及时召开全省科技大会,作出《关于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坚持把科教兴川战略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主体战略,大力推动高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力争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生产总值超过1.2万亿元,建成西部经济强省。

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的带动龙头

四川有普通高等院校72所,科研院所184个,两院院士57人,在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航空航天、核技术、新材料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成都、德阳、绵阳等地高科技优势突出。我们着力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此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抓了三个重点:一是建设绵阳科技城。在科技部等11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长虹、九洲等优势企业和中物院等科研单位,着力构建军民结合的自主创新基地。去年,科技城获得重大科技成果210项,完成863、973计划项目30多项.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5%。二是建设成都高新区。建成了以8个部级专业孵化器为骨干、23家民营科技孵化器为主体的孵化器群体.入孵企业1300多家。加强了IC设计、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媒体等国家产业化基地建设,成长了一批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川大智胜公司自主开发出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系统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创新带动了高新区快速发展,建区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60%以上。三是建设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强自主研发,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二重公司热连轧机组实现我国重装产品首次出口欧美,东电公司开发出国产单机容量最大抽水蓄能机组,川油宏华公司研制的数控变频电动石油钻机出口到美国等国家。目前,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初具规模,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的50%: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近三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

依靠科技进步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产业

四川资源丰富,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关键靠科技创新。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放在推动优势资源开发上,增加资源附加值,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建设世界最大的钒钛新材料基地。成功研发钒氮合金,打破了国际技术权威关于我国不可能实现的断言;掌握氯化法钛白生产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联合技术封锁。去年攀钢集团钒钛产业销售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多。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力度,着力壮大优质粮油、畜牧、果蔬、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林竹、水产、茶油、桑茧丝、花卉等特色产业。去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843户.实现增加值约占全省工业的20%。通过技术创新,饮料食品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我省猪肉制品出口量占全国的40%,白酒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利税占四分之三。三是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积极推进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建设,组建了国家中药安全l生评价、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等7个研发中心。近年来,有78个中药新药获准生产,80多个中药新药获准临床试验。

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激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

四川是人口大省,人才汇集。我们着眼于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把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重点抓了政策引导、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三个方面。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若干意见》,并制定了24个配套文件。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转换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综合运用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对9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分别重奖了50-100万元。去年12月隆重表彰奖励了10名“杰出创新人才”。狠抓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和农民工培训工程,近两年培训了1000万人次,人力资源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上一篇:学校诚信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大学人事制度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