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

时间:2022-10-29 07:21:51

“课程实施”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和教材冲击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新理念、新教材与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以及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成为推行课改的主要障碍。这些矛盾是否得到缓解或解决,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将给出最好的证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积极落实课改理念是教师课程适应性的直接体现。

关键词:课程实施;教师适应性;基本取向

一、何^教师适应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对课改的适应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如何加快教师对课改的适应性,属于课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人作为社会性的、能动的存在,其适应性不仅包括对客观生活环境的适应,还包括与周围人们交往的社会环境的适应;不仅依靠作为特定生物的本能特征生存,也包括因应外界变化和要求主动调节、学习、改变自身。在课程改革中,课程变革的新主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新的要求。教师通过调整自身来回应课程变革理念,主动寻求自身与课程变革之间的平衡就成了教师适应性的基本内涵。因此,教师适应性包含,改变观念、行为和角色,要与时俱进、以变应变来适应课改要求。

二、明确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活动。学界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如“课程实施是把某项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它不同于采用某项改革,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课程计划在实际上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影响课程实施的种种因素。”“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如“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但也有学者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学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课程实施主要探讨计划实施程度、影响因素、计划与实践的适应情况等,而教学主要研究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另外,教学内含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课程实施不同阶段的主体不同,如课程实施的推动者(专家)、保障者(管理人员)、执行者(教师)。基于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特征,即其是一个“付诸实践”“做”的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与学生身上,有计划、有行动才能看到课改结果。因此,课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作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就成为课程实施的主体。

三、新课改呼唤“新”教师

在教育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师群体。每一项变革、每一个要求都对教师的现有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带来全新的挑战。课改规定了“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明确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次课改理念的落实呼唤崭新的教师。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角色和行为两方面做出转变。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发展的促进者;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实践的反思者。其次,教师行为的转变。教师行为在教学上注重帮助、引导,在师生关系上要平等、尊重、赞赏,在与同事的关系上要合作、分享,在对待自我上要时常反思。

关于教师、学生谁为主体的争论由来已久,学者已基本达成一致,即双主体或主体间性。伴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不断增大,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以生为本。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看得见学生,让课程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课程,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是课改理念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规律。教师不再是教材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力、想象力发展的助推器;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是与教师一起成长和学习的、有自己意见的个体。

从教师适应性的内涵可以看出,教师适应性是教师因应外界的变化,在被动状态下主动做出调整和改变的行为。教师为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必须做出改变,教师改变主要涉及心理、行为两个方面。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难以量化,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语言可以被观察、被分析,这也是课程实施的最直接体现。课程实施使教师的课改理念可视化,是教师践行课程改革的表现,也是教师课程适应性的实践表征。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路忍忍(1989― ),女,山东菏泽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