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24-03-12 11:22:29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1

关键词:财务报告 舞弊 征兆 识别方法 理论综述

一、引言

财务报告作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是上市公司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舞弊1,不仅会对投资者、政府监管部门、债权人及其他相关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造成损害,也会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给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危害。21世纪初,美国安然公司掩盖巨额债务并虚报利润6亿美元,创下美国上市公司破产纪录之最;世通公司将38亿美元支出列为收入,再次以1000亿美元的破产总额刷新该记录;而后施乐公司的舞弊丑闻也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内的财务舞弊案件也接连不断,先是琼民源、东方锅炉、蓝田股份造假,后来是黎明股份、郑百文、银广夏、麦科特舞弊案。这些舞弊案件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沉重打击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整个资本市场和会计界的信心。与之相应,舞弊案件的发生也掀起了财务报告舞弊研究的新一轮热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动因、征兆、识别以及防范、治理等多方面。本文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及识别方法分别进行了系统回顾,并作简短评析,以期对以后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研究有所帮助。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Albrecht和Romney(1986)通过一项问卷调查,发现红旗(Red Flag)可作为公司发生会计舞弊1的征兆。他们研究发现,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和公司结构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对于公司会计舞弊都有预警作用。Kinney和McDaniel(1989)研究发现,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为了掩饰财务问题进行舞弊,当公司陷入困境时,他们更有可能进行舞弊。Cottrell和Albrecht(1994)将财务舞弊的征兆分为六类:发生会计违规行为,内部控制不力,财务分析异常,高管人员生活方式转变,高管人员行为转变,财务信息泄露或抱怨。Albrecht,Wernz和Willlams(1995)研究证实,通过分析财务报告,能够发现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例如,财务报表中某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公司存在危机的情况下继续经营、部分异常的大额交易、收益质量的持续降低、高额负债或其他利益负担、因迫切需要而报告有利收益以及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等问题。除此之外,费用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外部审计师和管理层更换频繁、关联交易、与客户或供应商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等也是财务舞弊的征兆。Hoffman,Morgan和Patton(1996)指出审计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审计师没有意识到舞弊信号的警示作用。他们通过对130位审计师的调查发现,客户的诚实度是最重要的红旗(Red Flag)。Beasley(1996)分别选取了75家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和75家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运用logit回归方法研究发现,未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明显地高于发生舞弊的公司;董事会中外部董事比例越高,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越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于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不会产生显著地影响;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持股比例增加、任期的延长以及在其他公司中任职的减少都会使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降低。McMullen。Dorothy,Raghunandan和Rama(1996)在《内部控制报告和财务报告问题》一文中,指出未舞弊公司更倾向于设置审计委员会,舞弊公司内部董事对公司股权的持有比例较高。Beneish(1997)在对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通过公司的股价表现、历史业绩、财务杠杆程度以及业绩增长速度等因素可以判定公司是否有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另外,Beneish(1999)通过建立模型检验盈余操纵,发现财务舞弊与某些财务变量存在一个系统的关系:公司应收款项大幅度增加、产品毛利率异常变动、资产质量下降、主营业务收人异常增加和应急利润率上升等都是财务舞弊的征兆。Summers和sweeney(1998)研究分析了公司内幕交易和财务报告舞弊的关系,指出内幕交易是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Carcello和Neal(2000)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加盟的公司懂事的比例越大,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出具无保留意见的概率越低,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舞弊。Bell和Carcello(2000)研究发现,虚弱的内部控制环境、公司的急剧增长、盈利能力相对不足、过分强调盈利预期、回避审计师的管理当局、实体所有权(公有还是私有)状态以及虚弱的控制环境和管理财务报告的积极态度的相互作用等都是财务舞弊中具有显著性风险的因素。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文献回顾 Coglitore和Berryman(1988)指出分析性程序(APs)在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是积极有效的,通过运用分析性程序,可以更好的发现财务报告的显著变化和异常关系。同样,Calderon和Green(1994)分析指出,分析程序应作为识别财务舞弊的重要方法,审计师和控制人员应加强对分析性程序的使用。Ameen和Strawser(1994)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审计师更倾向于使用简单的定量分析程序。除此之外,分析性程序被广泛的应用于预算、实质性测试以及审计检查各阶段的检查。复杂的分析性程序可以令审计师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同时考虑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各个方面,并用模型根据公司的历史数据来判别公司是否有舞弊的动机。Loebbecke和Willingham(1988)研究了大量的SEC会计和审计强制公告(AAER)公司后认为存在46个舞弊风险因素,并构造了财务舞弊风险识别模型(L/W模型),以此判别上市公司是否具有舞弊的动机与可能。此后,Loebbecke,Eining和Willingham(1989)进一步应用L/W模型对财务报告舞弊风险因素进行检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Persons(1995)通过建立stepwise-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财务杠杆、资本周转率、资产构成和公司规模等因素与舞弊性财务报告有更重要的联系。Beasley(1996)选取了150家上市公司,对这些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运用lagit回归方法进行研究,并建立了logit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表明外部董事占的比重、外部董事任期长短、外部董事拥有的股权大小和审计委员会的活跃程度等董事会特征在欺诈公司和非欺诈同公司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Summers和Sweeney(1998)运用Cascaded 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可以通

过内幕交易变量和公司具体财务特征区分舞弊公司和未舞弊公司。Bell和Careello(2000)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77家舞弊公司和305家非舞弊公司进行研究检验,外部审计人员可运用此模型判别公司是否存在财务报告舞弊现象。Green和Choi(1997)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构建了建立在原始财务数据基础上的舞弊判别模型,认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舞弊识别模型较分析性程序能更好的识别财务报告舞弊。同时发现,这一模型在以随机数据为样本使用时非常有效。Beneish(1999)利用Probit判别方法建立了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模型。通过对1987-1993年被美国证监会处罚的74家上市公司分析,选用8个财务指标1,并以全部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用此模型进行判别,其准确预测率达到75%。Spathis,Doumpos和Zopounidls(2002)以36家舞弊和36家非舞弊的希腊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标准分析和多元统计方法进行财务舞弊的识别研究。研究表明,多标准判别辅助方法优于传统识别财务舞弊的统计技术,财务信息研究利于判别财务舞弊并突出了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的重要性。

三、国内研究综述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征兆的文献回顾 阎达五、王建英(2001)对可能存在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进行总体财务指标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公司非营业活动频繁、投资收益过高、关联单位交易、人为扩大赊销范围或采用提前确认销售甚至虚假销售等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财务不稳定、发生财务舞弊的征兆。邓菁晖、杨镇澜(2003)从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未实现资产、财务和人员“三分开”等控制环境的缺失和公司目前的股价、市盈率异常高或股价波动剧烈等财务压力两方面列举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征兆3,这些信号的出现表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刘立国、杜莹(2003)选取了1994至2002年因财务报告舞弊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舞弊的上市公司反映出较高的法人股比例、执行董事比例、内部人控制制度、监事会的规模以及较低的流通股比例。秦荣生(2005)指出,如果出现资不抵债、营运资金出现负数、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等财务现象以及关键管理人员的离职且无人代替、未达到预期经营目标等经营现象,公司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宋传联(2005)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预警信号分为公司经营环境预警信号、报表项目预警信号、差错财务比率预警信号和附注预警信号四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详细说明。王泽霞、梅伟林(2006)向会计师事务开展开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可能被ST、退市或急于摆脱ST、面临筹资压力(借款、偿债、增发、配股等的压力)和大股东操纵董事会等红旗标志(Red Flag)最为显著,能较好的识别舞弊。杨清香、俞麟、陈娜(2009)以2003年至2007年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董事会特征对财务舞弊的影响,结果表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大,财务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公司领导权结构和董事会稳定性与财务舞弊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和审计委员会与财务舞弊不存在相关性。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的文献回顾 刘姝威(2002)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通过静态分析、趋势分析等报表分析法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并经过蓝田股份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检验,证实分析性复核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发现财务报告舞弊行为。陈亮、王炫(2003)以15家被公开处罚的上市公司为舞弊样本,同时选取15家正常的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筛选出11个财务指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构建了舞弊识别模型,该模型对财务舞弊公司和正常公司的识别率分别为80%、93%。方军雄(2003)以1989-2000年间涉及财务报告舞弊的3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60家正常的上市公司为控制样本,筛选出与财务舞弊相关性最为显著的6个财务指标为识别模型的判定指标,分别采用线性概率模型(LPM)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财务报告舞弊模型,并且两个模型的误判率都小于36%。从一类错误2看,Logistic模型鉴别效果要优于LPM模型。阮锦勤(2003)选取24家舞弊公司和24家非舞弊公司,定义16个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变量,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Logistic模型能很好的识别财务报告舞弊,正确判别率为76.3%。娄权(2004)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和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对36家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财务状况恶化的公司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公司治理结构越健全,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张长海、陈险峰和吴顺祥(2005)以虚假财务报告和非虚假财务报告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可以识别虚假财务报告的模型。最后发现有3个变量:资产负债率、销售毛利率和营运资金/总资产可以用来进行舞弊性财务报告识别。朱敏(2005)采集1994-2005年2月间被证券监管部门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元判别分析法、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模型。发现Logistic模型的效果最好,正确率接近80%;而线形概率模型的误判率最高,达到31.62%。陈凌(2005)选取32家舞弊公司和32家非舞弊公司的108份年报作为研究对象,并首次把与现金流量有关的相关舞弊识别指标作为研究变量,建立了能够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Logistic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净利润、负债/总资产三个指标最能够显著地显示财务报告舞弊征兆。刘君、王理平(2006)以8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择31个备选指标,建立了能够识别财务报告舞弊的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对于舞弊公司的正确判定率达到93.5%,具有很好的识别效果。陈国欣等(2007)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选取1994-2005年间126家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和126家正常公司为样本,并选取29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财务舞弊定量识别模型。回归结果表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盈利能力下降、国有股比例较低、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非国有控股公司、内部人控制度大(独立董事人数少)、有高层辞职、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以及ST/PT的上市公司更有可能发生财务舞弊。张建刚(2008)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可以识别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判别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模型在制造业上市公司舞弊财务报告识别中显示出较强的识别能力,并指出,应对不同的行业建立不同的识别模型1,以便更好地识别出上市公司的舞弊现象。

四、文献评析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2

【关键词】会计舞弊;审计;财务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会计舞弊及审计失败案件频频出现,使得企业会计舞弊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正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行为主体的范围很广,可能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尽管早期的审计准则不承认注册会计师负有舞弊审计责任,但迫于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压力,独立审计职业界纷纷修订执业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充分关注由会计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此,会计师必须具备识别会计舞弊的手法,以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 

二、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

会计舞弊分为员工舞弊和管理层舞弊。无论是何种舞弊,都有可能涉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或与外部第三方的串谋,而舞弊行为的目的则是为特定个人或利益集团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具体而言,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虚构业务内容,虚列凭证,制造虚假余额

这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舞弊通过改动凭证或直接虚列支出进行,如财务人员利用企业偷逃个人所得税的做法,将工资虚拟名单中增加名字和金额,以达到贪污的目的。有时财务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故意算错,用转账支票套购商品或者擅自提现等。 

(二)商业企业用往来账户偷逃税款

按照规定,一般纳税人的进项税额在款项付讫后才可抵扣。为了逃避税款,在款项不足付款或不愿付款的情况下,企业领导授意财务人员,用以往年度或已下账的付款存根或未用支票存根对日期进行改动,作为抵扣付款凭证,这是企业套取税款的一种非法的舞弊行为。企业赊销商品而产生的应收账款,本应及时收回,但购货单位为了长期占用应付货款,销售企业经销人员和财务人员为了从购货单位谋取私利,而合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销货款长期挂账。有些企业将外单位还款不冲销往来账,而是截留并转移他处,再通过坏账损失挤列管理费用。 

(三)隐瞒收入,虚报损失

企业向供货单位购买货物后,取得了蓝字发票,但又因故将货物退回,取得了红字发票,而财务人员用蓝字发票计入“应付账款”而将红字发票隐瞒,然后寻机转出,贪污此笔款项。企业利用预收账款将尚未实现的收入提前做收入处理,虚报商品销售收入,调节利润;或将预收账款长期挂账,不做销售处理,以达到偷逃税金的目的。 

(四)调节费用和利润,以达到不同的目的

如:企业的在建工程试运转过程中所取得收入扣除税金后应冲减在建工程成本,但企业为了调整利润,在“其他应付款”中挂账,或者企业为了控制当年实现的利润,采取在建工程提前报决算、提前转固定资产、提前计提折旧的方式以虚增费用或减少利润。利用“预提费用”科目达到企业所要的目的,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段。如: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继续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目的,采取虚列预提费用的方式来人为地调节利润,对早已提足的大修理费用支出一直在预提费用中列支,做成“真盈假亏”的假象;有些企业对已预提完毕的预提费用支付时不转销,并将其重新进入成本费用账户,以达到增加当期费用的目的;有的公司为了粉饰业绩,人为虚增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的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不惜多缴纳一些税金;或对有一定销售业绩的客户,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虚构销售业务,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超过实际销售收入。 

三、会计舞弊的形成原因

虽然从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上看,其具有较强的主观因素,但是从成因来看,根源还在于制度方面的问题。具体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产权模糊、责任虚置,是会计舞弊行为产生的根源 

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每个经济交易人都将得到其应得的利益,同时也都应支付其应负担的成本,在比较收益和成本、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再做出行为的选择,这样的制度安排是公平的、合理的、有效率的。但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模糊、不清晰的。法律上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概念是明确的,但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行使其所有权,人人都拥有却人人都不拥有;国家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同样也缺乏一个人格化的代表来承担这种责任。这是国有资产所有权模糊所带来的保值增值责任的虚置,是国有资产经营权不清晰所带来的管理责任的虚置。由产权模糊带来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和管理责任的虚置,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会计舞弊行为的土壤,为会计舞弊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现行的制度导向审计理论存在缺陷 

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会计舞弊失效。制度导向审计理论采用的是简化主义,假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舞弊机会,即如果一个单位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并能够在实务中得到有效的运行,则该单位财务报表编制中进行舞弊的机会减少;反之,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会降低。其审计理念是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地带可能存在更多的错弊,审计人员的重点就是对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相关业务的实质性程序。但管理层会计舞弊的舞弊主体通常为管理当局,其地位的特殊性使其极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不受内部控制的制约,从而使健全的内部控制对防范管理层舞弊失效。在很多舞弊案例中,被审计单位都有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都被高层管理者藐视或逾越,以致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实质性程序失灵,分析程序不够 

绝大部分的舞弊采取虚构经济业务的方式,实行一条龙作假,针对目前的监管政策或审计手段进行精心设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实务中,不少被审计单位聘用了原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人员,这使得他们对事务所的审计流程、审计手段、重要性水平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如果未能充分、合理地运用分析程序,没有站在战略和经营角度对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前景进行分析,没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情况从行业、会计、财务和市场前景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可疑的线索视为当然,就不能深入探求真相,查错防弊。由于商业经营的复杂性及管理层的自利性,要想彻底消除舞弊是不可能的。但是,审计人员如果能够秉持专业怀疑态度,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熟悉各种可能的舞弊迹象,则必然能够增加揭示财务报表虚饰的可能性。 

四、针对会计舞弊的审计策略

结合上述会计舞弊的行为特征和成因,笔者认为应当从制度设计以及相关人员的技术性操作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安排,现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制订周密的审计计划 

审计人员在实施舞弊审计时,应当明确并切实履行其审计职责,尤其要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目的的审查与评价,以便经济、有效地完成舞弊审计任务并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组织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层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在编制审计计划时,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除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外,下列情况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1.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的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2.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3.被审计单位存在异常交易,例如期末发生对盈亏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发生重大的关联方交易等。4.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二)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以识别会计舞弊 

有关会计舞弊征兆的研究表明,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的管理层为了掩饰其财务困难,更有可能舞弊。因而,注册会计师与投资者应该对财务状况以及盈利质量差,面临巨大财务压力的公司的会计舞弊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资产营运效率分析、获利能力分析、投资报酬分析、现金流动分析。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从资产质量、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等方面来分析。1.分析企业的资产质量,应着重关注以下问题:(1)存货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与往年相比是否大幅度增长或高于同行业水平;(2)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3项合计占流动资产、总资产的比例是否过高;(3)是否存在委托理财、抵押担保等潜在损失;

(4)是否存在关联方长期占用巨额资金情况。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主要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率、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3.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营业周期等营运能力指标来判断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 

(三)谨慎选择客户 

会计师事务所在接受客户前,应先做好征信调查,而且要评估自己有无能力提供此项鉴证服务。此外,会计师事务所在甄别客户时必须高度关注客户是否存在经营失败、客户管理当局是否存在重大欺诈行为的迹象。如果对于该客户管理阶层的诚信存有重大疑虑,应有勇气坚持立场,必要时尽早抛弃。事实上,选择优质客户,远离不良客户,已经成为事务所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失败的重要环节。 

(四)保持高度职业审慎和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人员既要了解过去有关的事件及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者的诸多表现,如管理当局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及诚实品质等,又要警惕可能出现的不正当行为,尤其要重视那些容易产生错弊的资产情况,还要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评价。因此,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到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存在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1.具有预防、识别、检查舞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审计时警惕相关方面可能发生的舞弊风险。2.根据被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复杂性以及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合理关注和检查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3.运用恰当的审计职业判断,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程序,以发现、检查和报告舞弊行为。4.发现舞弊迹象时,应及时向适当的管理当局汇报。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利红.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舞弊的识别[j]. 商场现代化,2009(2). 

[2] 李毅. 试论会计信息化舞弊的防范与内部控制的建设[j].中国市场,2008(48). 

[3] 张红云. 对会计软件进行财务舞弊情况的调研与分析——美国 

hpl公司系统实施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3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Logistic回归;识别模型;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139-02

财务报告舞弊从内容上看有财务数据舞弊和非财务数据舞弊两种。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最为常见,如企业虚增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计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舞弊的财务报告是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表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虚假披露募集资金用途、隐瞒重大事项等。本文以我国历年来因财务舞弊行为而被证监会等监管机构公开查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在财务报告舞弊相关理论指导下,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一个具有统计显著性、识别度较高、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外部有效性的判别模型。

一、研究设计

(一) 解释变量体系设置

本文从影响财务舞弊的会计因素入手进行分析。由于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时往往会引起公司资产负债、成本收人以及利润和现金流等项目的异常变化,在参考前文对财务舞弊征兆和识别的文献回顾基础上, 并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及完整性,本文选取14个指标作为财务舞弊识别的解释变量:X1资产回报率(-)、X2盈利指标(-)、X3现金流量负债率(-)、X4现金流量资产率(-)、X5资产负债率(+)、X6资产质量,1-(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总资产(+)、X7资产净利润(+)、X8销售增长率(+)、X9折旧率(-)、X10应收账款指标(+)、X11关联方交易指标(+)、X12存货周转率(+)、X13固定资产指标(+)、X14生产能力指标,固定资产/营业收入(-),,+ 表示正相关,— 则表示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

舞弊样本的选择:舞弊公司往往在多个连续的年度内进行舞弊,所以本文选择舞弊年份相同和相近的舞弊公司样本,舞弊样本是1999年至2009年6月被公开处罚的第二、三年舞弊的舞弊公司。

控制样本的选择:控制样本是未被公开揭示有舞弊行为的公司,而不能保证是没有舞弊的公司,所以控制样本中就有可能包括那些有舞弊行为而未被揭示和处罚的公司,这样就有可能影响研究的结论。尽管如此建立舞弊识别模型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选择控制样本时本文严格遵循如下原则:(1)与舞弊公司规模最接近;(2)控制样本的年报数据与舞弊样本属于同一年度;(3)若有同时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多个控制样本,选择与舞弊公司上市时间最为接近的公司。根据以上样本的选取原则,本文一共选取了35家舞弊样本和35家控制样本。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把所有样本分为两类, 即舞弊样本和控制样本, 其中舞弊样本为1, 正常样本为0。对所有变量进行T检验,发现舞弊公司和非舞弊公司在X2、X3、X4、X5、X6、X9、X10、X11、X12、X13、X14十一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舞弊风险的初步征兆。

二、实证研究

由于因变量的取值只有“舞弊”或“没有舞弊”两种情况,对于这种结果为“是”与“否”的两分类变量的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能很好的实现此目的。统计方法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 并将因变量Y的取值定义为:Y=1为舞弊,Y=0为非舞弊。

从而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 P(Y=1)=

将其做对数转换,得到logistic模型

模型的卡方值为35.539,显著性水平为.000,说明模型系数的整体检验非常显著。H-L检验是判断数据和模型整体拟合程度的标准,通过检验sig=0.904大于显著性水平,因此接受原假设,即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较好。

上表为最终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统计量,从显著性水平(sig.)一栏来看,X6、X9、X12、X13、X14在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进入方程的变量为上述指标,根据各变量数,得到方程:

Y=5.850-9.344X6-1.025X9+7.412X12-11.473X13+1.723X14

该模型以0.5作为舞弊和非舞弊的分界点。即对于某一公司的P值而言,计算结果>0.5,则将其判断为舞弊公司,反之则判断为非舞弊公司。

Logistic回归中生成的观测量分类如表2所示。

上表列示的是以0.5作为舞弊和非舞弊的分界点得到的观测值和预测值的比较表,从上表可以看出,35家非舞弊公司中有7家被判为舞弊,35家舞弊公司中有7家被判为非舞弊,模型整体的判别率为84%。

三、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性

(一) 研究结论

研究结论与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中的资产质量、折旧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这五个变量,有显著的警示财务报告舞弊与否的能力。

(二)研究的局限性

1.控制样本的局限性。用来配对的上市公司虽然没有被发现有财务报告舞弊行为,但是不能排除这些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或其他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研究的可靠性。

2.本文的财务数据采用配对比较检验,仅仅考虑了同行业、同规模公司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没有进行同一公司前后各期的财务指标的纵向比较,未能考虑更多的公司自身的影响因素,不能完全消除公司之间的差别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识别[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2] 陈国欣.财务报告舞弊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7,(3).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4

【关键词】 财务报告; 舞弊审计; 注册会计师; “红旗”标志法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95-03

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连续发生了几起重大舞弊案,AICPA被迫作出反应,于1977年1月SAS 16和SAS 17,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舞弊负有审计责任,对整个审计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此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难题。此后美国审计准则又经过3次制度变迁。2001年前后发生了世界著名公司如安然、世通等的财务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件,为了恢复公众对会计师职业的信心,AICPA颁布了SAS 99“财务报告中对舞弊的关注”,这是从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入手解决舞弊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了与国际趋同,2006年我国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2010年修订的审计准则中增加了“增强识别舞弊风险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出现了银广夏、蓝田股份、科龙等重大舞弊案例,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本文拟以回顾和评述这十年来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未来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我国舞弊审计研究成果

从现有文献分析,这十年来,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围绕财务报告舞弊审计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及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的理论研究

在2006年之前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相关研究中,多数学者(李爽,2002;张龙平等,2003;蒋卫平等,2003;李若山等,2004;辛金国等,2004;连宏彬2004等)借鉴国际和美国审计准则,提出修订和完善我国审计准则的建议,指出应从明确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和加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可操作性两方面进行修订和完善。叶雪芳(2006)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CPA不能有效揭示会计舞弊的原因,提出应将CPA审计和政府审计相结合,共同揭示企业会计舞弊。2006年我国了《独立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之后,一些学者(王春兰,2006;杨阳,2008;王临川,2008;陈毓圭,2010等)分析了新修订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认为这次修订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缓解财务报表舞弊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还有些学者(聂江武等,2007;刘明辉,2007;朱萍,2008等)从理论上分析了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中注册会计师责任问题及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问题。武恒光(2010)基于一个舞弊博弈模型分析,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审计风险并非随着审计证据的引入而降低,在特定条件下审计师的法律责任、职业谨慎对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不规则关系具有“放大效应”。张慧(2011)在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有在成本与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

(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技术的规范性研究

完善财务报告舞弊审计技术,提高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能力,是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和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实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邓菁晖等(2002)认为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审计实务中,应格外关注分析性复核、函证、存货监盘和询问等重要审计技术的应用,以有效揭露舞弊。章立军(2006)和柏春华等(2008)主张采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评、评价和决策,并综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一步步推导和落实审计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王泽霞等(2003)从履行职业谨慎、“红旗”标志法的舞弊预警能力、影响独立审计师评估舞弊风险的因素及辅导独立审计师评估审计风险工具的有效性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美国独立审计师有效揭露财务报告舞弊的研究成果,并说明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借鉴意义。王泽霞(2004)深入剖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及揭露管理舞弊的缺陷,探索提高审计管理舞弊的有效途径,发展创立管理导向舞弊审计。辛金国等(2004)根据美国反舞弊审计的成功经验,提出四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舞弊审计程序:深入了解企业、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对管理当局进行舞弊风险评估和拓展询问。王建新(2004)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舞弊常用的方法,提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主要方法: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充分运用分析性复核、现场调研及利用专业机构帮助、仔细寻求关联方及其甲乙、关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邵汝军(2009)介绍了西方战略推理法在舞弊风险评估、审计计划制定及审计计划实施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认为我国可将战略推理法应用于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运用舞弊三角理论指导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利用小组讨论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怀疑能力。杨明增(2011)总结了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舞弊审计适合使用开放式头脑风暴法、循环头脑风暴法和电子头脑风暴法。张东宁(2011)探讨了数据挖掘技术在诊断会计舞弊中的应用。

(三)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案例研究

郑朝晖(2001)通过对我国十大管理舞弊案例的分析,认为会计师可以实施五大方法来侦查上市公司管理舞弊:深入了解客户经营现状、分析性复核、专业怀疑、现场调研及利用专家工作、管理舞弊侦查策略。葛家澍(2002)通过安然事件财务舞弊和审计失败的经典案例分析,从审计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得到一些启示,从审计角度得到的启示是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监管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完全依赖市场力量和民间自律进行会计审计规范是不切实际的。黄世忠等(2003)深入剖析了萨班斯法案颁布后美国司法部亲自督办的第一要案——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从独立审计和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若干警示,从审计角度的启示是:恪守应有的执业审慎是防范审计失败的关键、警惕谙熟审计流程的舞弊分析对重要性水平的规避、重视控制环境的审查、警惕“独裁者”现象、内部治理机制的失衡是财务舞弊的重要现实信号。李铁群(2004)通过一些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了收入舞弊的一般财务特征,提出收入舞弊审计的关键审计技术:分析性复核方法(比如财务比率分析和现金流量表分析)和常用审计程序要执行到位。李三喜等(2010)通过五个舞弊审计分析说明了在舞弊审计实务中可用到基本、常用的审计方法:可通过“红旗”标志法发现舞弊嫌疑(贪污组织资财)、可通过内查外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转移收入的舞弊;舞弊审计的基本流程是:发现舞弊迹象、舞弊的检查、舞弊审计的评价、出具舞弊审计报告;收受贿赂和回扣舞弊具有高度隐蔽性,取证难度大,可以寻求司法途径解决取证难题。郝玉贵等(2012)以紫鑫药业2010年涉嫌虚假财务报告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该案例反映出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有:风险导向审计准则实施不到位、舞弊风险识别不到位、分析性复核程序不到位等。

(四)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实证研究

张苏彤等(2007)在介绍奔福德定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资料对奔福德定律进行实证测试,提出以奔福德定律为信息时代舞弊审计新工具查找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征兆的新思路。韦琳等(2011)选取2000—2009年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A股上市公司及其配对的非舞弊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压力越大、机会越多,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其建立的舞弊审计识别模型的正确识别率达到93.7%。洪荭等(2012)基于GONE理论,选取2006—2009年因财务舞弊受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风险偏好和剩余索取权引发的个体贪婪程度越高,治理结构不完善制造的舞弊机会越多;增发配股引发组织需要程度越高,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代表的发现机制越完善,舞弊的可能性越小。

二、回顾与展望

根据前述的简要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舞弊审计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笔者基于这些特点对未来的舞弊审计研究作一展望。

第一,研究的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从前面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信息可以看到,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研究内容中,既涉及到国外介绍的内容,也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修订、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的界定及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问题,还有大量研究涉及到舞弊审计技术方面的问题,这就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全面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范围和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明确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和如何加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可操作性。研究过程中注重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比较晚,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定和舞弊审计实务相对滞后,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完善我国的舞弊审计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中借鉴他国或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理论依然是一大趋势;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责任则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及制度环境进行研究;对舞弊审计技术的研究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第二,研究人员的对象构成不够广泛。从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对象分析,致力于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研究的主要是理论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而作为审计实务一线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研究成果相对少。从所搜集的文献看,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比如李三喜等)的研究主要从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舞弊审计技术,对审计实务相对具有更多的实践指导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如果有更多的从事审计实务的会计师参与到舞弊审计的研究中,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建立和舞弊审计技术的完善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从技术领域来看,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信息系统审计技术在舞弊审计中的应用也是必须的,还有政府及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从制度上关注和研究也对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完善有重要意义。

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实证和案例文章相对较少。从目前有关财务报告舞弊审计的研究内容来看,多数学者较为注重国外理论、准则、经验、案例等的介绍和研究,而对我国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失败的制度环境研究、审计责任界定和审计技术方法研究相对较少,而且这些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的研究,实证和案例研究相对较少,使得研究成果欠缺实践指导性。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学者和实务界的审计人员更多结合我国资本市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失败案例和资本市场其他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为财务报告舞弊审计准则的修订和舞弊审计实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明辉,毕华书.论审计职业怀疑的合理边界[J].会计研究,2007(8):76-80.

[2] 王泽霞,张龙平.美国独立审计师揭露舞弊财务报告的研究成果及启迪[J].审计研究,2003(3):24-29.

[3] 张龙平,王泽霞.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4):61-64.

[4] 韦琳,徐立文,刘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基于三角形理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1(2):98-106.

[5] 赵德武,马永强.管理层舞弊、审计失败与审计模式重构[J].会计研究,2006(4):16-22.

[6] 叶雪芳.基于财务报表审计的会计舞弊揭示机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6(2):25-31.

[7] 杨明增.头脑风暴法在舞弊审计中的运用研究:回顾与启示[J].审计研究,2011(4):94-99.

[8] 黄世忠,叶丰滢.美国南方保健公司财务舞弊案例剖析[J].会计研究,2003(6):59-63.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5

关键词 财务舞弊 舞弊过程 舞弊模型

财务舞弊行为并非一蹴而就,从舞弊的实施到舞弊结果的形成其实是经历了一段过程,认识这段过程对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至关重要。本文拟考察舞弊的实施到舞弊目标的达成再到舞弊的回报直至下一轮舞弊的发生,全面反映财务舞弊的整个过程,力图从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1 舞弊模型的引入

上市公司的舞弊过程与一个组织的激励过程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用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建立一个与之相似的舞弊模型,用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整个过程。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将激励过程分为努力、达成绩效、奖励及满意四个阶段,认为个体在权衡奖励的价值以及获得奖励的概率之后努力才会发生;努力是否达成绩效取决于他完成任务的能力;而达成绩效并不一定获得相应的奖励,获得奖励的多少取决于组织的奖励制度;个体在获得奖励之后若认为公平会感到满意,满意之后就会有下一次努力的发生。

同样,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也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舞弊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起于舞弊的最初发起止于舞弊报表的编制,行为人是包括人员在内的经理人员。其次是舞弊目标的达成阶段,即舞弊报表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起于舞弊报表的编制,止于舞弊报表的对外公布。实施舞弊并不等于舞弊一定能达成,舞弊的报表只有对外公布之后才算舞弊目标的达成。显然,舞弊的实施与舞弊报表的最终对外公布并不是一回事。舞弊的报表需经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董事会的审核之后才能对外公布。舞弊能否得以通过,最终取决于这些审计的结果。舞弊过程的第三阶段是舞弊的回报,如果舞弊的报表对外公布之后,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舞弊就不会继续进行,循环舞弊也就不会发生。舞弊报酬的多少取决于股票市场的有关制度。舞弊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舞弊行为人对舞弊的评价。当行为人认为舞弊值得或者感觉满意之后,有利的结果就会强化这种行为的进一步发生,从而形成一个舞弊的循环(见图1)。

正如波特通过激励过程的四个环节的分析得出激励效果的因素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舞弊过程各个环节的分析,从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原因。

2 模型中各环节的诠释

2.1 舞弊的实施

笔者将截至2003年初证监会公布的26起处罚公告进行了整理。

调查发现,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类型:即不当的会计处理、虚构利润(或资产)以及不实的信息披露。三大手段以第一种最为普遍,其涉及的公司占总违规公司的比例高达45.16%。分析发现,不当会计处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收入,二是为了减少费用,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利润。进一步分析发现,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舞弊公司采用的具体手段形式多样,共有八种之多,除了提前确认收入、费用资本化及少计费用等常见手段外,像借款收入化、购买股票收入化以及不同收入间任意转换等匪夷所思的做法也出现在舞弊手段之列。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第二种类型是虚构利润(或资产)。这种手段与上述舞弊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对事实并不存在的活动进行捏造,而上述舞弊则是经济活动事实存在,只是会计处理不当。因此,这类舞弊在三类舞弊中性质最为恶劣,共有5家公司的责任人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调查发现,上市公司为了虚构资产而实施了舞弊,但这种类型的舞弊更多的则是为虚构利润,涉及公司有9家之多。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的第三种类型是不实的信息披露。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信息披露是狭义的信息披露,是指除三大报表之外出现在董事会公告或其它公司公告上的信息披露。不实的信息披露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漏报,主要是瞒报一些对公司不利的信息;二是多报,主要是夸报对公司利好的信息;三是曲报,即称此为彼的信息披露。调查发现,共有2家公司瞒报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3家公司多报了对公司利好的信息,而另有2家公司则是作了不明目的的歪曲事实的曲报。

2.2 舞弊目标的达成

舞弊的实施者采取各种舞弊手段达到舞弊目的,其最终形式是以虚假的报表表现出来的。然而,从舞弊的实施到舞弊报表的对外公布,上市公司的报表须经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董事会审核几个环节。

早在1983年,国务院各部委和国有大中型内便陆续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监督。2001年我国相继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条例》指出:上市公司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与此同时,证监会也在《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要求,上市公司应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并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对公司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内部审计监督。这表明,内部审计应该为公司的所有者负责,就上市公司而言,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维护全体股东权益,发现并制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以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

对于公司财务报表的外部审计,相关部门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证监会在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须经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师事务所审计,审计报告也必须由该所至少两个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签字。这表明,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报表的外部审计单位,而具有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则为上市公司报表的外部审计人,上市公司的报表需经外部审计之后才能对外公布。

2001年,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报的内容与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及其董事应当保证年报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善性,要求董事们承诺年报中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予以签字。这表明,上市公司的报表在对外公布之前必须经过董事会的审核。

由于内部审计往往发生在报表的形成过程之中,外部审计则是在报表的形成之后,而经过外部审计的报表最终得经过董事的审核和签字,因此,上市公司报表的生成可用图2描述:

2.3 舞弊的回报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目的主要是虚增利润,而虚增利润后的报表一旦对外公布,往往带来的就是流通股股价的上升,因此,流通市值的增加是舞弊回报的重要方面。

由于股价是每股收益与市盈率的乘积,所以舞弊带来的流通市值的增加可用虚增利润与市盈率的乘积来衡量。这样,在市盈率的杠杆作用下,每虚增一元的利润,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便会成倍的增加。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一直以来都是畸形的偏高,在这种市盈率作用下,舞弊带来的收益显得相当可观。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收益的另一个方面是舞弊带来资金的增加,这具体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舞弊达到上市的标准,实现虚假上市而筹集资金;二是上市后通过舞弊达到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标准,实现再融资。然而,不论是首次发行还是再次融资,舞弊都给公司带来巨额的资金。

当然,舞弊是有一定的成本,成本主要表现为: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好处费以及承销商的承销费等。另外,舞弊被发现后,舞弊的成本还包括证监会等相关单位的处罚。因此,在考虑舞弊成本之后, 舞弊的回报应该用舞弊收益与舞弊成本的差额来衡量。

3 舞弊的引发因素

通过以上对舞弊过程各个环节的,可以较清楚地发现引发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的一些因素。首先,舞弊的实施阶段。我们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其实并不高明,像伪造销售合同、进销发票等传统的舞弊在美国早就被弃之不用。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舞弊方法还在我国公司中被大量地采用,如此简单的舞弊手段竟然没被察觉,只能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对舞弊者的约束机制的失灵,也说明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失效。其次,从舞弊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来看,舞弊目标的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及董事会审核才能对外公布,然而,舞弊的报表却能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公之于众,说明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职能的弱化,这其实也说明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功能的失效。第三,从舞弊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舞弊的发生又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过高的市盈率,从股票发行价格的制定来看,市盈率越高,舞弊带来的市值增加就越大,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市盈率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显然不符合证券市场成熟国家的,所以说,过高的市盈率是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舞弊的一个原因。二是舞弊的成本,相对舞弊的收益,舞弊的成本显然太低,舞弊的收益远远大于舞弊的成本,从一定程度来讲,正是过低的舞弊成本引发了一些舞弊的发生。三是对舞弊公司的处罚过轻,行政处罚显然不能对舞弊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过轻的处罚,只会导致对舞弊的助长,因此,引入刑事处分机制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导致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财务舞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功能弱化的因素,也有公司外部监督机制失效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成为我国上市公司频繁财务舞弊的原因。

1 张静.股市的误区[M]. 北京: 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2 张德. 组织行为学[M]. 北京: 高教出版社,1999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6

关键词:财务舞弊惩治 会计信息披露 公司治理

一、案例介绍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成为A股唯一园林行业的上市公司,一时风光无限。直到2010年3月公司被披露曝光涉嫌增资产、虚增收入和虚增利润等多项财务舞弊行为,公司开始走下神坛。随后相关部门立案调查,对绿大地案做出判决,认定其罪名成立,判处罚金1 040万元,同时公司原实际控制人何学葵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相应罚金。上述处理之后,何学葵所持股份低价转让给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投集团),云投集团因此成为绿大地控股股东。

一时间绿大地财务舞弊案成为了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但国内学者对于绿大地财务舞弊案例的研究通常侧重于对其原因、手段及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而惩治之后公司的后续发展如何却不得而知。绿大地财务舞弊曝光后不久,刘婷(2011)揭发了绿大地违规事件对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分析了其财务违规的根本原因,指出具体包括监管不严、资金饥渴等,并提出严格监管、重点调查等启示和建议。张博雅(2011)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对绿大地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其内部控制的建议。刘晓波、王h(2013)对绿大地财务舞弊的手段和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对上市公司监管、防范财务舞弊监控的对策。基于以上学者们对绿大地舞弊案例的分析,本文另辟蹊径,以财务舞弊公司后续治理为导向,侧重研究绿大地财务舞弊惩处之后信息披露各项指标的改进以及舆论转变,对财务舞弊案例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案例分析

(一)舞弊惩治后信息披露数量变化

1.公司定期与非定期公告数量及频率变化。绿大地于2007年12月21日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因此本文调查统计了公司自2008年至2015年披露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数量及频率,并比较公司财务舞弊惩治前后在定期与非定期公告披露方面的变化。笔者整理了公司自2008年至2015年披露的包含年度、半年度、季度报告在内的定期报告及股权变动、债券公告、补充及更正、投资者关系信息及其他重大事项等在内的非定期报告的数量。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自2010年公司财务舞弊被披露随即立案调查以来,公司披露的定期与非定期的公告数量有了显著增多,基本上呈现数量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13年由于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以及公司采取的一系列应对财务舞弊惩治及危机的应对策略,公司在2013年的公告数量出现了剧烈增长。因此可以认为,财务舞弊惩治对于公司披露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数量及频率有一定正向影响。

2.公司年报披露中的数量变化。为了客观比较绿大地各年之间的年报披露差异,笔者首先从公司披露的年报字符数判断年报篇幅,各个内容组成以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篇幅及所占比例变化来进行比较。通过将年报转化为文本文档,再以WORD的比较功能进行横向对比,筛选了总字数和重要事项这一模块两个重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来,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绿大地披露的年报内容及篇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篇幅而言,其年报总字数在2010年被立案调查之后一直披露得都较为充分,而年报中关于重要事项的披露篇幅更是从2010年开始显著增加,有了明显提升(自2012年开始公司年报关于重要事项的披露由于将形式调整为以表格展示,因此表面字数有所下降,但实际披露的内容更为充分,形式也更加具体形象)。

(二)舞弊惩治后信息披露的质量变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本规范,是使其对包含投资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有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及时性。根据绿大地近年来披露的年报分析,发现绿大地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就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而言,在财务舞弊惩处前,绿大地通过虚造客户和业务收入虚增利润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有悖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要求;而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年报则将各重要事项及重大金额交易都在年报中予以真实披露反映。

就会计信息披露形式而言,在财务舞弊惩处前,公司年报对人员变动情况及其他重要事项仅做了简单文字描述,没有归集整理类似比对信息或以表格形式做出具体解释,而以简单陈述公司的治理方针取而代之。在舞弊惩处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格式或形式更加规范、直观,例如在年报第五节公司治理结构里,公司将已建立的各项制度名称和信息披露情况以一个完整、直观地表格反映出来。

绿大地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以前差错更正信息披露滞后,大额的销售退回处理期冗长,信息披露及时性明显不合乎会计规范。而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更加及时,同时年报将当期发生的诉讼、仲裁以及股权变更等最新进展及时反映出来,减少了滞后性。

(三)其他信息披露方式及策略变化

公司其他信息披露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官网新闻披露增加,通过统计绿大地官网上的新闻,发现绿大地自2012年1月4日开始在官网上新闻,至今已经了131条新闻,披露的新闻包括公司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信息。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披露新闻频率大大增加,披露信息形式和内容多样化而不仅局限于强制性信息披露。

结合以上分析,从公司定期与非定期公告的频率、的定期报告的总字数和各部分篇幅安排及披露的信息质量等各方面来看,在财务舞弊被惩治之前,公司的信息披露仅满足强制性要求;而在财务舞弊惩治之后,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完整,同时具备自愿性和针对性。除了公告、新闻频率的变化,公司年报的结构与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篇幅扩充明显,年报中对重要事项(包括诉讼进展)披露的加强也体现了其信息披露明显的针对性,同时其会计信息质量更是发生了明显提升。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绿大地信息披露数量及质量的提升,更是表明绿大地整体信息披露策略的转变。

(四)舆论转变

绿大地财务舞弊被曝光之后曾一度陷入铺天盖地的丑闻报道之中,而公众对公司的认识很容易受新闻媒介报道的影响,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舆论的态度,因此在此重点分析媒体报道的偏向性。本文借鉴吴德军曾经在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研究中用到的对舆论倾向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2007年至2015年对绿大地的报道作为主流媒体新闻,根据每篇报道内容的偏向性,将其划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分析整理结果见表3。

根据表3发现,绿大地财务舞弊事件的曝光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此2010年及2011年四大主流财经媒体对绿大地的报道数量呈现出“井喷”态势,且主要为负面报道,而从2012年开始负面新闻开始减少(2013年由于对绿大地审计单位的处罚报道负面新闻数量有所上升),同时相关财经网站对于股票行情的分析甚至开始出现对绿大地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可以认为公众舆论对公司态度的积极转变。

同时,为了能更直观地展示出绿大地经营状况变化及大众对公司发展的预期和所持的态度,本文选取了公司自2007年12月28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股价,整理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东方财富网整理)。

由图1 可以明显看出,绿大地财务舞弊曝光被立案调查之后,公司的股r跌至谷底,但在此之后云投集团进驻加上信息披露的转变和公司内部治理的改善,股价开始持续稳步上涨,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及发展前景被看好认可。

三、结论与启示

对绿大地过去的判决及惩处早已尘埃落定,而结合上述各项分析可以认为惩治之后,自云投集团进驻、相关管理层变更,公司不论在信息披露程度与策略还是内部治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舆论对公司态度有了积极转变,公司很快走出了丑闻阴影,生产经营结果及各项社会关系已在逐步恢复并稳步提升,且考虑到公司现今股东优势明显,可以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因此可以认为企业在财务舞弊丑闻之后应该采取积极应对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向外界传递积极应对危机的决心和努力,增强信息公开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及时、规范、可靠和充分,同时完善公司内部治理,从各个利益相关者角度获得更多支持,那样便有机会重新获得大众信任和舆论支持,帮助公司尽快摆脱危机困扰,带来好的经济后果和发展前景。J

参考文献:

[1]刘婷.透视绿大地财务违规事件[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12).

[2]张博雅.绿大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财务与会计,2011,(09).

[3]刘晓波,王h.云南绿大地公司财务舞弊案例研究[J].会计之友,2013,(05).

[4]吴德军,马莉莎.食品安全危机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基于双汇“瘦肉精”事件的纵向案例研究[J].会计论坛,2015,(01).

[5]杜学贤,周莉.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绿大地财务舞弊案的再审视[J].商业会计,2016,(17).

作者简介:

龙玉立,女,四川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程宏伟,男,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7

关键词:法务会计 上市公司 财务舞弊 诉讼支持 舞弊审查

一、引言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与种类参差不齐,防范和甄别财务舞弊行为任务重大,程序复杂。与传统防范上市财务舞弊的审计体系制度相比较而言,新兴的法务会计通过舞弊甄别调查和法律诉讼支持这两项手段在审查与核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面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优势。

然而财务舞弊已经大大超过会计问题,成为了一个我国金融经济需要严重考虑的问题。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发生,不仅仅损害了各方面的利益,还严重影响我国市场体制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多消极影响。

本文从各个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法务会计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和二者紧密的关联程度。

二、法务会计基本理论剖析

法务会计是特定主体综合运用会计学与法学知识以及审计方法与调查技术,旨在通过调查获取有关财务证据资料,并以法庭能接受的形式在法庭上展示或陈述,以解决有关的法律问题的一门融会计学、审计学、法学、证据学、侦察学和犯罪学等学科的有关内容为一体的边缘科学。

法务会计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它是为适应当时政府查处时有发生的内部股票舞弊案及储蓄信贷行业丑闻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上世 纪90年代,法务会计在美国逐步得到发展。2001年安然会计事件的出现使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信心降到了最低点,但是却给了法务会计师施展才能的机会,法务会计由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法务会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独立、公平、公正原则,以沟通、协调为主原则,以诉讼为辅这四大原则。

法务会计的意义有1.为认定经济犯罪事实提供证据。2.为经济纠纷提供诉讼支持。3.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带动我国经济体制健康发展,法务会计人员为企业规避风险,促进发展,做出了不可逾越的贡献。

三、法务会计与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一)财务舞弊的特征1、现金舞弊的泛滥成灾。2、舞弊数量的直线攀升。3、串通舞弊的日益深化。4、财务造假行为更具有技术性、隐蔽性。

(二)财务舞弊的常用方法

1、关联方交易舞弊。

所谓关联方交易舞弊,是指管理当局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并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由此生成的信息将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极大误导的一种舞弊方法。通常,上市公司会采用以下几种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其方式主要有:关联购销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资金往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等四种。

2.资产重组舞弊。

资产重组有资产置换、并购、债务重组等形式,多发生在关联方之间。我国自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 定,企业以非货币易取得的资产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这项规定封掉了公司利用资产转让、置换和出售 进行欺诈的空间。资产重组舞弊主要有并购舞弊和债务重组舞弊两种。

3.地方政府援助舞弊。

所谓地方政府援助舞弊,是指上市公司凭借地方政府的援助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地方政府援助的主要形式有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种。

4.利用不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舞弊。

选用不当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不当的合并政策,不当的折旧方法,不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不当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5.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

掩饰交易或事实舞弊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利用会计报表项目掩饰交易或事实真相,或者在报表附注中未能完全披露交易真相的一种欺诈方法。

(三)财务舞弊的主体

从舞弊主体上财务舞弊可分为管理层舞弊和员工层舞弊。

(四)财务舞弊的目的

上市公司的利润率下降导致股价低迷,这不仅直接影响经理层(特别是高级经理层)的利益,而且有可能引发公司的财务危机以至破产。所以,企业、经济分析师等相关单位必须串通一气,进行财务造假,通过粉饰盈利来欺骗投资人。其方式有恶意舞弊和善意舞弊。恶意舞弊是“空手套白狼”。有些上市公司从一开始就欺诈上市,再通过增发或者配股疯狂敛财,或者完全靠资本运作。它的财务报表不是掺杂了多少水分的问题,而应该问满满的一袋水中究竟有没有实在的东西。善意的舞弊往往假作真时真亦假,难以分辨。企业倒也是真心诚意地在做实业,只不过目前不完善的会计制度、不健全的监控体系为他们打开了方便之门,使他们得以人为地操控并能够平滑业绩、平滑股价。

(五)财务舞弊的原因

1、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建立规范化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目的在于保护所有投资者即股东的利益和减少决策及执行的失误,而中小股东是投资者中的弱者,难以参与公司经营与决策,其利益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成为上市公司规范化治理的重点。由于绝对的权力便产生绝对的控制,形成绝对的利益和风险,在不同的理 念支配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容易产生两种极端:一是在一股独大和现行纯粹按“一股拥有一票表决权”的游戏规则中,形成的是“大股东控制”的 局面。二是在“谁管理,谁说了算”的理念下,谋求的是“关键的管理者”利益最大化。

2、社会监督体系未形成。

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篇8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财务舞弊 利益相关者 逻辑关系

内部控制起源很早,在公元前3600—3200年就已经出现内部控制活动。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20世纪初,公司治理层之间的约束激励机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随着安然、银广夏、中航油、科龙等财物舞弊案件的发生,出现这些案件的主要原因是内部管理疏漏导致蓄意会计造假和经济犯罪频发。目前我国多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状况不太理想,使得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关注。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细化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要素。杨雄胜(2005)指出“内部控制的兴衰与相应的会计的强弱紧密相关”。内部控制已然成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理论在防止财务舞弊发生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早期的内部控制内涵更多地局限于审计的视角,随着两权分离的出现,管理者需要向所有者提供其经营活动的成果信息,因此如何保证提供的信息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财务舞弊的发生。内部控制作为一种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观点综述

中外学者普遍认同内部控制脆弱是诱导财务舞弊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相关的理论研究:Treadway committee(1987)提出了著名的反舞弊四层次机制理论,分别是高层的管理、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独立审计理论,该理论建议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去防止会计舞弊的发生;Doyle(2007)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基石,因为较强的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的发生;黄新建(2006)认为在中国财务舞弊的发生主要因为该上市公司利用关联关系和资产重组、侵占上市公司资金、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潜亏挂账、掩饰交易或事实、地方政府的过度扶持、伪造编造原始凭证。以上皆为一些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疏漏,就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相关的实证研究:刘立国、杜莹(2005)发现执行董事比例较高和流通股比例较低的比较易于发生舞弊事件;杨清香(2009)通过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之间的必然关系。就如何加强内部控制以防止财务舞弊发生方面:郝玉贵,刘李晓(2012)通过分析紫金药业以及中国众多上市公司行为认为关联方及其交易是潜在财务舞弊的风险领域,也是监管者关注和风险预警的重点,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揭示和防范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有重要作用。王竹泉(2008)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内部控制中对于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更有意义,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将以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在相互协调下制定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将所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捆成一团去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才能形成最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组织。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的逻辑关系

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证实了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防范财务舞弊的发生,财务舞弊是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制定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在相互博弈中达到权衡。

1、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之间的相关关系

(1)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管理舞弊是指直接由组织管理层实施的突破现有会计规范,蓄意错误呈报、遗漏财务报告中应予披露的内容,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管理舞弊的作弊者通常于事前精心设计,事后极力设法隐瞒,内部控制制度越差,越难有效预防与检查舞弊行为。根据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财务舞弊也是因为经济人受到利益驱动所做出的一种在作弊收益与发现风险之间收益衡量。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严格,会产生较大的发现风险,使经济人在作弊收益与发现风险之间权衡,不敢轻易犯险。刘立国、杜莹(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董事比例较高和流通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比较易于发生舞弊事件,证实了松散的内部控制有助于舞弊行为的发生。

(2)内部控制以防范舞弊行为为目的。内部控制起源很早,在公元前3600—3200年就已经出现内部控制活动。在法老时代,记录员掌管簿记及财产,为了减少偷盗现象,法老不得不让两名记录员分别记录每项业务,还规定如果两者记录出现明显差异将会一同被处死。20世纪初,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内部控制愈加重要,公司治理层之间的约束激励机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1936年,《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最早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定义:“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1992年COSO颁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为企业的各层级旨在为其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而这一思想在彼得·德鲁克的著作中也有提及,在其《组织的管理》一书中,就提出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两个基本管理原则,“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使我们能够用自律型管理来取代支配型管理”。从上述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起源于舞弊防范的需要。

2、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之间的权衡关系

根据亚当·斯密提出的理性人基本假设,财务舞弊也是因为经济人受到利益驱动所做出的一种在作弊收益与发现风险之间收益权衡的相关决策。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严格,会产生较大的发现风险,使经济人在作弊收益与发现风险之间去权衡,而不敢轻易犯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或内部控制所存在的舞弊漏洞也是财务舞弊发生的机会和条件,要堵住财务舞弊的源头必须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三、如何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财务舞弊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目前完善内部控制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完善内部控制应该从以下角度进行。

1、从政策角度,奠定有效的内控制度

有效的市场政策和规范是可靠财务制度的方向标,这就需要国家财务部门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尽量减少真空地带,给不法分子不留任何钻法律空子的可能性,及时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以注册会计师公正审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制,防止会计师事务所因吃企业回扣而不做出公正评价的可能性,防范注册会计师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健全公司会计信息公开制度,以防止上市公司通过会计舞弊制造虚假信息的违法行为,提高公司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2、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制定有效的内控制度

王竹泉(2008)按照是否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两大类: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相对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是企业战略、政策、管理制度的制定者,也是企业价值的分享者。这样企业的目标就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而不再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将以实现内部利益相关者整体的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契约联系在一起,在相互协调下制定内部控制体系,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在债权人、管理层持股的基础上,如果再给企业员工分配一定的股份,又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此时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和员工。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情况下,员工持股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企业处于财务困境、融资困难等情形时,出于企业融资的需要,企业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二是企业为了达到更高的经营效率和效果,对员工进行激励,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因此,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一般说来,员工持股有助于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企业的内部风险函数可以表示为企业固有风险与债券人持股降低的财务风险、管理层持股降低的风险和员工持股降低的财务风险之差。相应地,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企业可以适当的减少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和对经营活动的控制,这样内部控制的压力会相应的降低。

3、从公司角度,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

设置多元化审核指标,建立多层考评机制,确保公司的每件重要事宜有多人审核,避免内部舞弊的发生;强化公司各项内部制度的制定,完善监督机制,因为刘立国、杜莹(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董事比例较高和流通股比例较低的公司比较易于发生舞弊事件,证实了松散的内部控制有助于舞弊的发生;健立完善的关联方交易机制,因为郝玉贵,刘李晓(2012)认为关联方及其交易是潜在财务舞弊的风险领域,也是监管者关注和风险预警的重点,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有效的内部控制对揭示和防范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谢志华(2007)认为: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以及风险管理都是基于企业存在风险而产生的。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中用于防范舞弊发生的重要手段,中外学者普遍认同内部控制脆弱是诱导财务舞弊发生的主要原因。内部控制与财务舞弊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从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看,内部控制能有效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从内部控制的完善过程看,内部控制以防范舞弊行为目的。就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财务舞弊这个问题,应从政策角度、利益相关者角度、公司角度去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 杨清香、俞麟、陈娜:董事会特征与财务舞弊——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9(7).

[2]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

[3] COSO.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1992.

[4] 王竹泉: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J].会计之友,2008(3).

[5] 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6] 郝玉贵、刘李晓:关联方交易舞弊风险内部控制与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7).

[7] 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方式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6(6).

上一篇:建筑公司技术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