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准备工作评估范文

时间:2024-03-12 10:01:10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1

关键词:辐射环境 监测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57-02

开展辐射环境能力监测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找到优化策略,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符合我国的监测需要。2010年始,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就组织了辐射环境试点评估工作,重点关注环境辐射监测能力情况。

1 试点评估办法

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对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地掌握全国各地方的环境监测的情况,有助于地方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确保评估工作的成功首先应该确保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标准。2009年环境部门监测中心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

1.1 评估对象划分

环境辐射监测能力的划分,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评估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地方监测机构的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与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效果。(1)质量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辐射的环境质量,对其监测采用的办法为定时、定点的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质量监测的工作对象的划分是根据介质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分为空气、固体与水环境几大类别。(2)监督性监测主要面对的是辐射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的监测主要针对的是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中对监督性监测的对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核电厂与研究堆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重点核设施气载和液载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与伴生放射性矿物采选利用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等。(3)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指的是为查明核与辐射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应急监测。其中应急监测的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应急能力与增强应急能力。

1.2 评估流程

此次评估工作开展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队伍素质的评估、对监测设备的评估以及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评估。在团队开展评估的过程中,评估成员严格遵守团队纪律,如实汇报评估数据,因此评估结果真实可信。评估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前期阶段为调查,中期为实地评估,后期为综合讨论。在前期调查的时候,评估工作组成员依照评估方法要求各单位填写调查表,并组织单位的实地评估,并通过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详查与细问,对单位人员所报上来的数字进行调查与核对,检查目前单位的设备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状况。评估工作领导者通过对设备的比对以及人员的比对,测量考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对考核人员进行专业性审查,其中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评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从而保证其评估质量能够良好地完成对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评估。

1.3 评估指标

对5省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应量化。通过综合指标考察5省市的综合监测能力现状,通过监测能力符合率评估其辖区内监测需求符合度,通过监测能力评估其单项监测能力。

1.3.1 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指的是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综合反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团队建设情况等。其中,仪器设备以及经费参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审核。辐射环境质量检测与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等项目分时段划分。评估工作开展中,依据已经确定好的评估标准,测评出每个项目的得分。

1.3.2 监测能力符合率

监测能力符合率是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监测能力符合率较高的单位才真正符合当地的需要,否则会造成浪费,或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监测能力的计算公式为单位具备的监测项目数与本地区实际所需的监测项目数的正比。

1.3.3 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对于地区监测机构来说,属于绝对指标。监测能力的测量并不考虑监测机构能够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而是综合评价其实际操作的项目总数。监测机构能够操作的监测项目数量越多,其监测能力也就越强。

2 评估结果

2.1 总评估

2.1.1 综合指标

此次开展对5省市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如下:最高分96分,最低分89分,平均分约为92分,因此综合评定为优秀,能够满足当地的需要。

2.1.2 监测能力符合率

在此次评估工作开展中,评估人员发现因为各级省市拥有的核设施的不同,所以在监测能力符合率上差异较大,最高的监测能力符合率达到98%,最低为86%。

2.1.3 监测能力

5家监测机构中,具备监测能力项目数量最多的为53项,最少为42项。

2.2 分项评估

2.2.1 技术人员素质

5家试点,除一家之外,基余4家的核设施与人员编制均没有达标;而技术人员的比例,5省市均没有达标。

2.2.2 仪器设备条件

在实验室方面,5省市均达到了标准要求。在仪器设备方面,3省市达到要求。

3 评估反思

(1)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5省市拥有较强的辐射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需要,在监测制度管理以及硬件配置方面有很好的成绩。(2)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省级的监测能力受到了人力资源的限制。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之后的监测机构的扩建中,应着重加强仪器设备与人员队伍的建设,采用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与硬件设备的协同发展。(3)5省市目前还没有核设施、同位素生产设施与液态流出的监督性的监测能力,也不具备监测放射化学分析监测能力,因此为了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应加快人员的引进、仪器的引进、开展这几项监测项目,不断增强监测能力。(4)设置本地区核设施的应急处理预案。当今形势下核恐怖的存在以及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核事故的发生,做出快速的反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5)辐射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力度不够,通过对5省市的调查发现,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也不够,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

4 结语

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能够全范围地掌握辐射环境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现各个监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文章对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经过评估发现这5家监测机构,监测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但在核设施与同位素生产等方面还缺乏建设,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建设监测队伍,引进先进设备,让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力.浅谈环境监测方法确认及其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5):9-10.

[2]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实验室认可及相关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龙包庚.现代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M].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 梁国明.ISO 9000族标准常用统计技术方法43种[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5] 何仕均.电离辐射工业应用的防护与安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201.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卫生应急在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不断优化各类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完善卫生应急机制,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创建目标

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我县卫生应急管理机构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力争在2013年达到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标准,力争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推荐我县申报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

三、创建内容

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的创建和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指挥协调、预案体系、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社会动员等8个方面。

(一)组织体系。县人民政府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纳入政府相关规划,将卫生应急工作考核纳入政府综合绩效评估考核。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辖区内的村指定公共卫生信息员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与上报等工作。县卫生局要设立有独立编制的卫生应急办公室,县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设立或指定部门、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二)指挥协调。在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的领导下,县卫生局与相关部门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县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卫生应急联络网。建立具备信息共享、决策支持和视频会商等基本功能的县级卫生应急指挥与决策信息系统。

(三)预案体系。县人民政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县卫生局负责制定各类单项卫生应急预案,县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制定相关卫生应急预案、技术方案或行动方案,各类预案和方案实现动态更新。县卫生局管理人员、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应熟知本县、本单位卫生应急预案和方案的内容及要求。各乡镇负责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辖区内重点企事业单位负责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卫生应急预案或行动方案。初步形成政府专项预案、部门单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为架构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预案体系。

(四)应急准备。县人民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将卫生应急专项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卫生应急处置需要及时安排处置经费。县卫生局要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和分类专业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并配备相应的装备;制定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卫生应急管理干部和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演练计划,按计划落实并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制定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并落实储备,完善相关制度。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有一定的卫生应急资源扩增能力,以迅速及时做好收治伤病员的准备。

(五)监测预警。县卫生局要建立完整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实验室检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救灾防病信息网络直报等监测网络,并指定专业机构负责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基础信息数据库,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常规和专题评估,提出评估意见、预警和干预措施。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明确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与管理工作,每月至少汇总分析1次数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率、报告及时率、网络直报率、报告完整率、事件评估率均要达到100%。

(六)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县卫生局应及时组织医疗卫生专业机构对事件进行初步核实、确认,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乡镇要迅速启动或配合上级部门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医疗机构要及时高效承担病人现场救治、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并有效开展事件相关病例上报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要求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及时开展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等卫生监督工作,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及时调查处理应急处置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利用大众媒体及时经授权可由其的应急处置相关信息,并有效开展面向公众的风险沟通。

重大活动开展前,县卫生局和专业机构应积极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提出排查治理意见和干预措施,制定相应的卫生应急保障预案和工作方案。重大活动期间,县直医疗机构、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要相互配合,有效完成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等工作,做到保障措施得力、效果良好。

(七)总结评估。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结束后,各乡镇或县卫生局应对卫生应急准备与保障、应急处置与救援措施、危害及处置救援效果等内容进行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按照统一部署,开展辖区内恢复重建工作的卫生学评估及卫生系统内的恢复重建工作;制定并执行合理的补助标准;对因参与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援而致病、致残或致死人员,配合有关部门按国家标准给予补助和抚恤,做好相关善后工作。

(八)社会动员。县卫生局应当制定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年度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辖区内居民的卫生应急知识素养,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以上。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组建卫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制定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培训、演练,志愿者应掌握基本救援知识与技能。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动员阶段(2012年4月~6月)

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完成创建活动申报工作;成立县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活动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创建工作;组织召开全县创建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启动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结合示范县考评标准,组织举办卫生应急工作培训班,按照《县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考核标准及工作任务分解表》(见附件)传达创建任务;做好其他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7月~12月)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按照实施方案及工作任务分解表要求,制定工作方案,配备人员及物资,明确职责,落实措施,扎实有序开展创建工作;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创建工作进展情况督查,根据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推动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评估,自查评估结果报市卫生局;迎接市卫生局督查,根据督查反馈的有关问题进行整改,重点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三)总结迎检阶段(2013年1月~4月)

做好示范县创建验收申报工作;各相关单位开展自查自纠,积极做好迎检准备;迎接省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考评组的检查验收;根据省级评估验收组的评审结果,认真做好总结,抓好整改,巩固创建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实施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能力的抓手。各乡镇各部门要增强做好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作为2012年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之一,切实落实政府公共卫生任务财政补助,加大投入,明确工作进度,保障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综合协调,突出重点。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对卫生应急的依法科学规范管理,逐步提升有力、有序、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应急综合能力。各乡镇要按照示范县创建的核心内容抓紧建设,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要加强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的指导,切实提升卫生应急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3

1工作机构

1)组成单位。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包括区政府办公室、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教育局、区科委、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区建设交通委、区农委、区环保局、区政府新闻办、区政府外事办、区旅游局、区文广局、区卫生局、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工商分局、区交通运输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红十字会、各街镇政府等。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负责成立各单位防控工作小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开展相关工作;各街镇政府负责辖区内流感疫情的属地管理,组织协调、督导辖区内各部门、各单位和市民承担防控职责、落实各项措施。

2)工作组组成。在IV级应急响应阶段,各有关部门按照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一部署,分别开展工作。在III级、II级和I级应急响应阶段和恢复评估阶段,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设综合协调工作组、医疗防疫工作组、动物疫情工作组、保障工作组、新闻宣传工作组、外事旅游工作组和社会治安工作组等7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分别由区卫生局、区农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政府新闻办、区政府外事办、公安分局牵头,成员由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相关成员单位组成。成立市区应对流感大流行指挥部时,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工作组即转为指挥部相应工作组。

3)工作组职责。(1)综合协调工作组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综合协调工作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应对流感大流行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组由区政府办公室和区卫生局牵头,负责组织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间的协调,会议的组织和重要工作的督办,综合信息管理等。(2)医疗防疫工作组。医疗防疫工作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教育局、区建设交通委等参与,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和修订流感大流行相关诊疗和防控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和防控应急措施,组织对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提出完善应对策略和措施的建议。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制订和修订流感大流行疫情监测、疫情处置、病例救治、卫生监督等技术方案;负责密切跟踪国内外疫情,动态研判疫情发展趋势;负责本区疾病监测,落实疫情防控、病人隔离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等准备工作;制定集中医学观察、居家隔离和疫情控制等技术方案;对其他行业和部门进行疫情防控的技术指导;制订大流行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使用策略与接种方案,负责做好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检测。区教育局: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感大流行期间学校防控工作,负责督促落实学校和幼托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区建设交通委:负责督促落实建筑工地相关人员、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的疾病预防控制措施。(3)动物疫情工作组。动物疫情工作组由区农委牵头,区经委等参与,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动物流感疫情的防控工作;指导稳定本区养殖业生产等。区农委:负责制定流感大流行期间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技术方案;负责动物养殖检疫监管,动物流感疫情监测的信息管理。(4)保障工作组。保障工作组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经委、区财政局、区审计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民政局、区人力济源社会保障局、区交通运输管理局、区环保局等参与,主要负责落实防控流感大流行工作所需的应急物资储备,并组织应急物资的调拨和后续供应等。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区经委、区商务委:以区级重要商品储备为依托,负责协调相关防护防疫用品、有效抗病毒药品和临床救治器械等应急物资的储备、调拨、运输、生产等;必要时,组织医药企业扩大生产。区财政局:按照《市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和流感大流行防控方案,落实流感大流行防控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恢复评估等相关工作经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照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办法规定,支付流感大流行期间各类医保患者的相关医疗费用;制定对参与应急处置队伍和人员的奖励政策;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间的工资待遇。区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做好因受流感大流行影响,符合社会救助条件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接收国内外团体、个人捐助,组织做好捐助经费、物资的管理和使用。区环保局:负责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督促本区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单位确保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管;组织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时提供药品不良反应信息。(5)新闻宣传工作组。新闻宣传工作组由区政府新闻办牵头,区文广局、爱卫会办公室等参与,主要负责准确、及时防控工作相关信息,做好媒体沟通服务;组织做好群众防病知识宣传等。区政府新闻办:防控工作相关信息,并组织做好与媒体沟通协调工作。区文广局:组织对卫生防病常识和应急处置的宣传报导。爱卫会办公室:组织开展社会(社区、单位)预防流感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并组织相关监测评估等工作。(6)外事旅游工作组。外事旅游工作组由区政府外事办牵头,区旅游局等参与,主要负责协调和处理流感大流行应急涉外及涉港澳台地区事务;负责本区外国公民和港澳台人员救助的联络工作等。区政府外事办:负责就本区应急处置中各类重要涉外问题向上级外事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请示汇报;根据上级精神和本区应急工作实际,提出涉外工作指导意见,落实我国政府对外承诺的各项国际义务。协调、督促各有关单位落实上级和区委、区政府有关外事政策和工作要求,针对应急处置的不同阶段,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涉外应对措施和对外口径,帮助本区各有关单位和街镇政府与外国驻华外交领事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沟通和交往。必要时,代表区政府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联络、开展合作乃至对外交涉。负责境外记者的管理,协助新闻宣传工作组做好涉外信息的工作。指导、协调有关单位妥善处置因应急处置工作引发的其他涉外敏感、突发事件。区旅游局:负责旅行卫生提示,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和观察工作,保护游客安全;负责落实集中医疗留验宾馆的指导和协调工作。(7)社会治安工作组。社会治安工作组由公安局分局牵头,区教育局、区办等参与,主要负责维护流感大流行期间社会稳定工作;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等。公安局分局:依法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落实追踪信息、强制隔离措施。区教育局:关注学校和幼托机构的疫情动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在校学生的强制隔离措施。区办:受理、交办、转送人民群众给区应对流感大流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市区应对流感大流行指挥部的来信来访来电。各工作组可根据防控工作需要,适当调整本工作组成员单位。

2专家机构

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负责组建和联系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推荐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主要职责为:(1)分析评估流感大流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置策略与措施建议;(2)分析评估流感大流行的风险,提出流感大流行不同阶段的启动、调整、终止建议;(3)开展流感大流行应急工作技术指导和跟踪评估;(4)提出流感大流行应急的科研需求及优先领域;(5)承担上级和本区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交办的任务。

应急准备

在准备阶段,由有关部门和人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流感大流行防控和准备。1.预案及方案制订。区联防联控成员单位按照本预案职责分工,结合本区情况和本部门、单位实际,组织制定本部门、本系统内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各项具体措施。2.培训和演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职责,开展培训演练工作。区卫生局负责在本区流感高峰季节来临前,组织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保证各项医疗卫生应急措施到位。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演练和培训,增强应急意识,提高应急实战能力。3.物资准备。1)疫苗准备。区卫生局负责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开展流感大流行疫苗、同期季节性流感疫苗需求评估,提出需求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大流行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使用策略与接种方案。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落实流感大流行的疫苗储备和调度。区财政局按规定落实流感大流行疫苗采购、调运、接种、观察等经费保障。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制定流感大流行疫苗优先运输方案。2)抗病毒药物等物资准备。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流感大流行抗病毒药物、医用消毒和防护物资、医疗救治设备等需求评估,提出需求建议;制定流感大流行期间抗病毒药物使用策略与方案;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开展流感病毒耐药监测。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等部门落实流感大流行期间的抗病毒药物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区财政局按规定落实流感大流行抗病毒药物等应急物资的采购、调运等经费保障。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组织相关技术部门开展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管理。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制定抗病毒药物等应急物资优先运输方案。3)其他保障措施。区财政局按照规定和流感大流行防控方案,安排落实疫情监测、实验室检测、病人救治、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流行病学调查、诊断试剂、疫苗、检验检疫、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感染者遗体处理、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等应急工作所需的经费。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卫生、民政等部门发挥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制订相关政策,明确在流感大流行应急过程中按规定及时支付流感大流行期间各类人群的治疗费用。区民政局会同区红十字会等部门单位制定流感大流行期间社会捐助资金和物资管理方案、人道主义援助方案、感染者遗体处理方案。4.监测与评估。区卫生局按市流感监测网络的要求,完善本区流感监测工作方案,加强本区流感监测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开展本区流感疫情、病原学等常规监测,掌握本区流感疫情趋势和病原变异情况。区农委负责完善本区动物流感监测方案,开展对本区相关动物流感监测与管理。监测中如发现异常情况,由各相关部门及时组织专家开展流感风险评估,根据流感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应对策略与措施。5.信息通报与。1)信息通报。区卫生局、区农委、食品药品监管分局等部门建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流感监测等重要信息。健全军地信息互通机制。2)信息。区政府统一本区相关信息,防止因公众恐慌心理给疫情处理带来不良影响;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6.宣传教育。区政府新闻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流感大流行期间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方案,指导相关部门搞好宣传教育。充分发挥部门和基层健康促进工作网络作用,通过123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影视、报纸、互联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开展流感防治健康教育,提高市民自我防护意识,指导市民以科学的行为、方式和知识对待流感大流行。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普及卫生应急、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7.督导与评估.为保证流感大流行时本区的各项应急措施顺利有效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职责分工,开展本部门、本系统内流感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和流感大流行准备工作的自我检查与评估,并视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各街镇政府按照上述流感大流行防控工作要求,做好本行政区域各项应急准备。

应急响应

Ⅳ级和Ⅲ级应急响应的主要目标是将新型流感病毒遏制在有限范围内或者延缓其传播;Ⅱ级和Ⅰ级应急响应的主要目标是减轻流感大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危害。

1Ⅳ级应急响应阶段

1)启动条件。(1)新型流感病毒在境外造成持续传播的人间疫情,流感大流行风险显著增加,但我国内地尚未发现由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间病例。(2)我国内地发现由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间散发病例或有限的人传人疫情,但尚无证据表明病毒已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本市没有发现相关疫情。(3)卫生部或市政府认定的Ⅳ级响应的情况。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根据市级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情况,区卫生局报请区政府启动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2)应急响应措施。在Ⅳ级应急响应阶段,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统一部署,分别开展工作。在应急准备阶段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和街镇政府加强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区卫生局加强人间流感监测,区农委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及时发现、报告新型流感病毒所致的疫情,强化流感病毒流行相关异常事件的报告。区卫生局会同相关单位及时组织开展风险评估,适时调整监测和应对策略。(2)医疗救治准备。按照市卫生局落实的定点医疗机构,协调落实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备等保障准备工作。(4)密切接触者隔离场所开辟准备。按照区政府指定的隔离和医学观察场所,准备开展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集中医学观察和管理。(5)应急培训。针对新型流感病毒开展相关应急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6)疫苗、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对疫苗和药物的储备计划进行评估,提出储备需求。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负责落实储备任务。区财政局按照规定,落实疫苗、抗病毒药物储备等相关经费。(7)物质储备。区发展改革委、区经委、区财政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药品、器械等应急救援物资的区级重要商品储备现状进行评估,提出调整需求,完善储备工作。(8)信息通报。在应急准备阶段的基础上,区卫生局、区农委、区政府外事办等部门强化流感疫情信息收集,加强信息沟通。区卫生局及时将有关信息汇总上报区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9)宣传教育与风险沟通。卫生、宣传等部门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新闻宣传和风险沟通,引导公众保持健康心态,增强自我防护意识。(10)其他措施。如果新型流感病毒可能来自于某种动物宿主,农业、工商和质检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宿主动物及其产品交易、进出口以及相关场所的监测和管理。

2Ⅲ级应急响应阶段

1)启动条件。(1)新型流感病毒在境外造成持续传播的人间疫情,并传入我国内地除本市以外的其他地区,流感大流行的风险显著增加。(2)我国内地除本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发现新型流感病毒,且有证据表明已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3)本市发现由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间散发病例或有限的人传人疫情,但尚无证据表明病毒已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4)卫生部或市政府认定的Ⅲ级响应的情况。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根据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的Ⅲ级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街镇政府做好相关应急工作。2)应急响应措施。在Ⅳ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继续搞好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应急培训、物资储备、信息通报和宣传教育,成立综合医疗防疫工作组、口岸检疫工作组等8个工作组,并重点加强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应急监测和风险评估。医疗防疫工作组加强疫情及新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耐药性变异等的监测。组织专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强化疾病危害程度研判和风险评估,提出防控建议。在Ⅳ级应急响应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将医疗机构监测点扩大到全区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和部分设置呼吸专科的医疗机构,实行“零报告”制度。(2)医疗救治。医疗防疫工作组组织区定点医疗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强病人救治和转运等,开展流感大流行应对工作的医疗卫生资源评估。(3)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管理。负责开展行政区域内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为居家和集中医学观察对象提供场所和生活保障。外事旅游工作组开展本区外籍人员的防控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境外旅行警示。(4)其他措施。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各工作组指导各街镇做好医疗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流感大流行防控工作。

3Ⅱ级应急响应阶段

1)启动条件。(1)新型流感病毒在我国内地除本市以外的其他地区造成社区水平的流行,且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出现重症或者死亡病例;疫情在全国有进一步扩散和蔓延的趋势。(2)本市发现新型流感病毒,且有证据表明已具备持续人传人的能力,并出现重病或死亡病例。(3)卫生部或市政府认定的Ⅱ级响应的情况。符合上述条件之一时,根据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的Ⅱ级应急响应,有关部门和街镇政府做好相关应急工作。2)应急响应措施。符合Ⅱ级响应条件时或者国务院建立国家应对流感大流行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时,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负责指挥协调工作,7个工作组各司其职开展防控工作。在Ⅲ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医疗救治、应急培训、信息通报、宣传教育等工作,并加强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疗防疫工作组加强疫情发展趋势研判和风险评估。将医疗机构监测点扩大到全区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和部分设置呼吸专科的医疗机构,实行“零报告”制度。教育部门对学校、托幼机构开展因病缺课监测,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因病缺勤监测。(2)医疗救治。医疗防疫工作组加强重症救治、降低病死率的准备;增加定点收治,适时启动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必要时,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做好大规模救治患者的准备;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所有密切接触者,采取消毒、医学观察、预防性服药等应急控制措施,及时控制疫情。保障工作组充分发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保障贫困人口获得必要的医疗救治服务。(3)疫苗接种与抗病毒药物使用。医疗防疫工作组组织专家完善人群疫苗接种策略和抗病毒药物使用策略。保障工作组落实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生产、储备、调拨和运输。在流感大流行疫苗可及的情况下,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大规模人群接种。(4)其他物资储备。根据疫情形势变化,各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物资的需求评估。保障工作组根据需要评估情况,落实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调运和应急资金保障。区县政府负责做好行政区域内应急物资调用的经费保障等。(5)病例及其密接接触者管理。负责开展行政区域内病例及其密接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为居家或者集中医学观察对象提供场所和生活保障。外事旅游工作组协助开展本区外籍人员的防控工作,根据疫情形势及时境外旅游警示。(6)社会措施。疫情所在地的街镇政府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采取停工停课、限制集会等强制性控制措施。保证关键部门、关键位的正常运转,确保煤、电、气、水、粮等生活资源供给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优先保证防控物资运输;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4Ⅰ级应急响应阶段

1)启动条件。(1)我国内地新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数持续增加,且维持在较高水平;全国一半以上省份报告确诊病例,并出现较多数量的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2)新型流感病毒在本市造成社区水平的流行,并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疫情对本市人群健康和社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3)卫生部或市政府认定的Ⅰ级应急响应的情况。2)应急响应措施。符合Ⅰ响应条件时,根据市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报请市政府批准并启动的本市Ⅰ级应急响应,启动本区的Ⅰ级应急响应。必要时,成立本区应对流感大流行指挥部。在Ⅱ级应急响应的基础上,继续做好疫苗接种于抗病毒药物使用、宣传教育和风险沟通等工作,强化社会措施和物资保障,减轻疫情危害,同时加强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医疗防疫工作组重点监测流感病毒病原学变异和疾病临床严重性变化,开展住院病例、重症、死亡病例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调查。报告新发病例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数等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危害程度以及医疗救治、疫苗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专人负责收集流感疫情数据,掌握流感流行动态和疫情发展趋势,分析疫情特征和防制工作情况,及时调整控制措施。(2)医疗救治。根据流感流行情况,持续评估医疗负荷,及时调配医疗资源。本区持续出现较多数量的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情况,依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分类诊治和管理流感病人;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组建临床专家会诊组和对口医疗支援队,对口指导和支援相关医疗机构正确开展医疗救治,加强重症病例救治。(3)社会措施。社会治安工作组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和社会动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及时依法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将疫情防控列入各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开展积极有效的社会动员,全面落实社会防控措施,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区民政局、区卫生局、区红十字会等指导加强志愿者培训,鼓励和组织志愿者参与防控工作。在全区范围内依法限制公众聚会活动,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关闭娱乐场所。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等咨询热线电话,24小时解答群众应对流感防制的咨询、举报和投诉。(4)物资与技术准备。医疗防疫工作组组织专家开展对本区流感流行态势进行评估,预测疫苗和药物需求量;保障工作组组织开展药物、疫苗和应急物资的生产和储备,以满足疫情控制需要。区卫生局负责开展对辖区医务人员、儿童、老年人等高危人群的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5)宣传教育。新闻宣传工作组统一相关信息,解释有关问题,防止因公众恐慌心理给疫情处置带来不良影响;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网络及宣传画、单页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

5应急响应的级别调整与终止

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和防控实际,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组织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研判,适时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策略调整和本市、本区疫情防控需要,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恢复评估

在本区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或大流行流感病毒活动恢复到季节性流感水平后,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情况和本市、区专家组提供的应对流感大流行评估建议,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指导各工作组调整防控工作策略,并开展总结与评估。

1总结与评估

街镇政府、各有关部门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的总结和自我评估,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可邀请专业机构对流感大流行应急有关工作进行独立评估。

2终止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根据国家疫情防控策略调整的要求和本市、区专业组评估结果,由本区应对流感大流行指挥部或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出,区政府批准,终止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转入常态管理。

3善后处理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4

[关键词] 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5-0154-04

Effect of optimizing emergency nursing procedure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mergency care

ZHU Weiwei1 SUN Linhong2

1.Department of Nursing,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haox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the optimiz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in emergency car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00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with optimized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and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emergency care proc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ergency care 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chest pain relief time were observed to assess short-term prognosis. Quality of life was assessed using a quality-of-life assessment(CQQC), and the patients' ability of daily life was assessed by the Barthel index score. The recurrence rate an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ere recorded. Family members evaluated nursing satisfaction. Results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rescue time, the time of emergency balloon dilatation and 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rate of ST-segment decreased by more than 50% within 2 h and the recanalization rate of blood vessels within 12 h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hest pain relief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QQC and Barthe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mplication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family emergency ca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 all

[Key word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care; Optimization of procedure; Prognosis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进展快,致残率及致死率高,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导致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该病是我国急诊多发病和常见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患者冠状动脉持续堵塞引起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发生局部坏死。近年来该病发生率有所增高,病死率也日益上升,这与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健康等息息相关,目前该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头号杀手[1]。即使获得有效治疗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后期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越早有效治疗越能缓解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快速急救尤为重要。为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应尽量减去不必要的就诊流程,争取最快给予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疗效[2]。传统急救护理程序难以满足急救要求,优化急诊护理作为近年来急救护理新模式,能有效简化护理流程,避免冗长繁杂的护理流程延缓救治时间,并能根据患者病情简化就诊程序,显著提高疗效,因此颇受关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笔者所在市的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所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由MRI或CT检查确诊,按急救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0~74岁,平均(62.3±2.8)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6岁,平均(65.1±2.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3]: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突发晕厥、意识障碍、头痛;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出血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严重肾、心、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接到出诊电话后准备接诊,根据患者病情、病史、年龄等情况给予院前急救,直到患者送至医院;接诊人员按医生要求进行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监护心电图、纠正水电解质、抽血化验等护理操作,待确诊后可送至导管室观察,准备术前工作。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①建立急救应急小组,由辅助科室人员、后勤人员、医生、护士组成,成员工作资历必须超过4年,具有团队合作意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组人员进行流程培训。②建立急救流程,预检、评估影像设备转运状况,进行术前准备等;为每位患者建立时间表,记录急诊至治疗前整个过程。③院前急救与转运中护理流程优化。接到求救电话后5 min内发车,护理在途中与患者家属联系,安抚其情绪,告知院前简单的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项,例如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心理安慰以缓解患者恐惧、慌张心理。到达现场后立即行吸氧、输液操作,缓解心肌疼痛,检测生命体征[5]。现场急救完毕后立刻转运,途中搬运动作应快速、平稳,患者仰卧,头部朝向前进方向并偏向一侧;行吸氧、心电监护、心肺复苏,观察其呼吸、神志、心率变化,准备随时抢救;途中联系接诊人员,简要说明患者病情,使其快速做好抢救及手术准备。接诊流程优化:实施首诊护士责任制度,第一负责为接诊护士,使其负责全程各项护理工作,对疑似心肌梗死者应在患者入院前10 min中准备抢救室、病床,入院后快速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行心肌标志物、血常规等检测,了解病史、发病时间等综合情况,进行综合诊断。④术前准备。确诊为心肌梗死后立刻行左下肢静脉通道建立,放置留置针,用泛影葡胺做碘过敏实验;给予300 mg氯吡格雷和500 mg阿司匹林嚼服,于右腹股沟备皮,协助患者更衣、排尿等事宜,进行心理干预[6]。⑤送往导管室护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评估转运风险,选择合理转运流程。由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亲自送往导管室,并携带患者病历、抢救记录、护士记录,携带抢救设备和监护仪,与导管室人员完成病情及抢救经过对接。⑥术后护理工作。手术完毕后为患者安排出院,提供空气流通、安静、卫生、舒适的康复环境,减少外界因素打扰,确保患者充分休息;按医嘱监督患者用药,确保药物剂量、用药时间均与医嘱完全符合,仔细观察并记录患者用药后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需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处理。

1.3观察指标

随访2个月。记录患者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观察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胸痛解时间以评估短期预后。使用中国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CQQC)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8]。使用院内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估本次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家属进行评估,包括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流程、急救技术,各项25分。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中重要环节用时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2两组急救短期效果比较

观察组2 h内ST段下降>50%率、12 h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提示观察组取得的短期预后更好(P均

2.3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服务态度、病情观察、医护配合、急救部流程、急救技术满意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2.4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值、日常生活能力及梗死再发、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CQQC分值及Barthel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

3讨论

3.1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必要性

急性心肌梗死是国际公认急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病死率约10%~13%,近年来其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是心源性死亡主要原因[9]。急救“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及预后有关键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急救护理均对患者病情改善和预后有重要影响。传统的护理流程虽然能清晰概括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抢救过程,但传统流程仅针对患者主要症状给予被动性处理,未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工,缺乏医护合作,未科学预测病情进展,缺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护理工作是被动且局限的,缺乏预计性[10-11]。优化急诊护理护理是在院前急救和临床护理路径基础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急诊科特点和现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急救护理,达到预期护理目标,为急救争取了更多时间。

3.2医护协作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中的意义

国内研究报道医护协作形式下的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能使急救重要环节用时明显缩短,能有效提高短期急救效果,提高12 h血管再通率,并有效缓解胸痛[12]。本研究中观察组住院时间、抢救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

3.3各个环节优化带来的效果

院前急救与转运中护理流程优化,立即给予吸氧等操作能缓解患者心肌疼痛,因此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50%率(48.00%)、12 h血管再通率(74.00%)高于对照组(P均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缩短急救时间,争取更快更有效的救治护理,从而提高短期救治效果,改善远期预后,得到高度认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燕,宗瑞芳. 降阶梯型思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效果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5):648-650.

[2] 王淑华.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多科联合无缝管理模式探讨[J]. 护理学杂志,2015,30(5):58-60.

[3] 蒋金英,张迎芳.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再灌注心律失常57例的护理[J]. F代医药卫生,2014,27(23):3644-3645.

[4] 王燕.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42-143.

[5] 郝雁华.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的干预体会[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2(18):145-146.

[6] 刘晓芳,张冬梅.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6, 22(4):670-673.

[7] 张新.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J]. 黑龙江医药,2014,27(5):1254-1255.

[8] 张银艳.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9(19):113-115.

[9] 朱秋婉.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1(4):169-170.

[10] 陈明花.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6,6(15):109-111,155.

[11] 王咏霞. 急症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0):64-66.

[12] 刘海英,金文影,邱林,等.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239.

[13] 刘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3472-3474.

[14] 冯翠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7(17):181-182.

[15] 王静.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3.

[16] 王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57-59.

[17] 刘丽. 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7(9):171-172.

[18] 姚萍. 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1(17):4069-4070.

[19] 王艳英,鞠智卿,黄贤胜,等. 不同院前急救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效果及预后影响研究[J]. 河北医学,2015,21(8):1487-1490.

[20] 钟丽红,林巧丽,黄庆芬,等. 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4,12(23):3579-3581.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5

第一条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迅速有效处置生产安全事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2013〕101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公布、备案、宣传、教育、培训、演练、评估、修订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应急预案的管理实行属地为主、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综合协调、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全国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应急预案的综合协调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行业、领域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各种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是本单位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总体工作程序、措施和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为应对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生产安全事故,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而制定的专项性工作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根据不同生产安全事故类型,针对具体场所、装置或者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第二章 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七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符合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应急处置为核心,明确应急职责、规范应急程序、细化保障措施。

第八条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

(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危险性分析情况;

(四)应急组织和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五)有明确、具体的应急程序和处置措施,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

(六)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需要;

(七)应急预案基本要素齐全、完整,应急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准确;

(八)应急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 编制应急预案应当成立编制工作小组,由本单位有关负责人任组长,吸收与应急预案有关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人员,以及有现场处置经验的人员参加。

第十条 编制应急预案前,编制单位应当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事故风险评估,是指针对不同事故种类及特点,识别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分析事故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范和控制事故风险措施的过程。

应急资源调查,是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以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并结合事故风险评估结论制定应急措施的过程。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同级人民政府以及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编制相应的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明确信息报告、响应分级、指挥权移交、警戒疏散等内容。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标准,结合本单位组织管理体系、生产规模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确立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并体现自救互救和先期处置等特点。

第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事故的,应当组织编制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应急预案体系、事故风险描述、预警及信息报告、应急响应、保障措施、应急预案管理等内容。

第十四条 对于某一种或者多种类型的事故风险,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或将专项应急预案并入综合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应当规定应急指挥机构与职责、处置程序和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场所、装置或者设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应当规定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事故风险单一、危险性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只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向上级应急管理机构报告的内容、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更新,确保准确有效。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组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者实际需要,征求相关应急救援队伍、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的各类应急预案之间应当相互衔接,并与相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编制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工作场所、岗位的特点,编制简明、实用、有效的应急处置卡。

应急处置卡应当规定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以及相关联络人员和联系方式,便于从业人员携带。

第三章 应急预案的评审、公布和备案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部门应急预案进行审定;必要时,可以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

第二十一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的,下同)、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形成书面评审纪要。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论证。

第二十二条 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评审人员与所评审应急预案的生产经营单位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二十三条 应急预案的评审或者论证应当注重基本要素的完整性、组织体系的合理性、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针对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应急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公布,并及时发放到本单位有关部门、岗位和相关应急救援队伍。

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其他单位、人员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将有关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的其他单位和人员。

第二十五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并抄送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当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应急预案公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分级属地原则,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进行告知性备案。

中央企业总部(上市公司)的应急预案,报国务院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所属单位的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前款规定以外的非煤矿山、金属冶炼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的应急预案,按照隶属关系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的备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定。

油气输送管道运营单位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跨行政区域的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煤矿企业的应急预案除按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备案外,还应当抄送所在地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二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申报应急预案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

(二)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意见;

(三)应急预案文本及电子文档;

(四)风险评估结果和应急资源调查清单。

第二十八条 受理备案登记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对应急预案材料进行核对,材料齐全的,应当予以备案并出具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材料不齐全的,不予备案并一次性告知需要补齐的材料。逾期不予备案又不说明理由的,视为已经备案。

对于实行安全生产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已经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在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时,可以不提供相应的应急预案,仅提供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

第二十九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备案登记建档制度,指导、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应急预案的备案登记工作。

第四章 应急预案的实施

第三十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技能。

第三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本部门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工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应急知识、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第三十二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本部门、本地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风险特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第三十四条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五条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应当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对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分析,并对应急预案是否需要修订作出结论。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每三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评估。

应急预案评估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机构或者有关专家、有实际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人员参加,必要时可以委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并归档:

(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

(三)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

(五)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六)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的;

(七)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七条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照有关应急预案报备程序重新备案。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落实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应急物资、装备配备及其使用档案,并对应急物资、装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适用状态。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时,应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力量进行救援,并按照规定将事故信息及应急响应启动情况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第四十条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结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一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将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预案工作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明确检查的重点内容和标准,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执法检查。

第四十二条 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上一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三条 对于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人员,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5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编制应急预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一)在应急预案编制前未按照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审或者论证的;

(三)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事故风险可能影响周边单位、人员的,未将事故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应急防范措施告知周边单位和人员的;

(五)未按照规定开展应急预案评估的;

(六)未按照规定进行应急预案修订并重新备案的;

(七)未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物资及装备的。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申报表》和《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制定。

第四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依据本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6

关键词:危化品;风险;指标体系;安全评估;应急管理

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因其介质(如成品油、易制毒、烟花爆竹等)的特性(如挥发性、易爆炸性、毒性等)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特征。因此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管控,否则将会发生事故,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严重后果。过去,在危化品风险管控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做法,诸如危化品检查库制度、HSE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应急预案、消防演练、HAN防爆技术等,为危化品安全做出了贡献,但是已有做法还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1.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内涵与作用

所谓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是指运用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与危化品自身特征相适应的危化品风险监测、评价与预警、应急管理、信息管理等系统,为危化品安全提供软硬件支撑的防范体系。科学的管理理念要求危化品管控必须树立风险系统观、过程观、全员观、动态观、可控观、持续改进观、教育观、发展观[1];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要运用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对危化品的全过程、全体人员、全体场所、全寿命周期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告警,进行风险管控[2];先进的技术手段要求危化品采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3D技术等现代技术对危化品实行监测监控[3]。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在于: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技术融入到危化品安全管理中,有助于实现危化品安全管理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动态化、信息化。

2.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内容

(1)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体系。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是指在危化品日常业务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来自人为的,也可能是来自设备设施的。通常,我们将危化品日常管理风险划分为安防队伍、规章制度、设备设施、周边环境、危化品性质5个方面。在危化品日常管理中,各个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对危化品产生风险,这需要通过风险识别与判断,确定其风险值大小。判断风险及其大小有两种方法,一是仪器仪表检测监控;二是人工观测。例如,采用人员查库和仪器仪表检测,可以判别危化品设备设施是否存在失灵、渗漏等风险;采用现场检查,可以识别危化品规章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情况存在的风险;采用查看记录及现场检查,可以判断危化品安防队伍的组成与职责情况;采用视频监控可以识别出周边环境的风险状况。

(2)危化品风险作业管理体系。危化品风险作业是指从事各种高风险作业的活动,诸如油料收发、油料加注、储罐清洗、动火作业、烟花爆竹生产、易制毒生产等作业。危化品作业风险,可能是来自人员的,也可能是来自设备设施的,或是其它方面的。通常,我们按照作业过程和内容,将危化品作业风险划分为危化品生产作业、储存作业、运输作业、加注作业等四个方面。判断危化品风险作业的风险及其大小,也有仪器仪表监测监控法和人工观测法。例如,油料运输、油料接卸、油料加注、动火作业都可能给油库带来风险;烟花爆竹生产、运输可能带来风险;易制毒生产与运输可能带来风险等。

(3)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是指为了应对和处置危化品风险事故的各种应急活动,诸如油料“三抢”应急、危化品渗漏应急、危化品火灾应急、反恐应急等管理活动。危化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应急力量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演练。通常,将危化品应急管理风险划分为应急力量建设、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演练三个方面。例如,应急组织、应急人员职责、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等准备,都会给日常应急和反恐应急带来风险;应急预案是否健全、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定期修改、是否进行定期演练等,都会对应急活动产生风险。

3.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1)要树立科学的危化品风险管控理念。与危化品相关的各类人员要树立科学的风险理念,把风险系统观(全要素、全过程、全体人员)、动态观、持续改进观,融入到危化品工作的各个方面。一是要树立风险系统观。将人员、设备设施、油品性质、管理制度、周边环境等要素[4]纳入危化品风险考评体系中,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在全体人员中树立危化品风险观念,要在危化品新改扩建、危化品生产、危化品储存、危化品运输与使用等作业各个过程实施风险管控。二是要树立风险动态观。危化品风险系统中各个要素(人员-设施-油品-管理-环境)的耦合作用导致危化品风险发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原有风险也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必须树立风险动态观,不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危化品风险存在侥幸心理,放松警惕。三是要树立风险持续改进观。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学习和典型事故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运用先进的风险管控技术和现代质量管理PDCA方法[5],对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实施改进,做到危化品本质安全。四是要强化风险责任观。对于高风险场所、设备、作业等实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落实风险主体责任。

(2)制定科学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科学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是贯彻危化品风险管理理念与方法、规范危化品安全行为、评判危化品风险大小的准则。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危化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危化品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成日常管理、风险作业、应急管理3个一级指标,再将每个一级指标展开成为安防队伍、设备设施、规章制度、油品性质、周边环境、生产作业、储存作业、运输作业、施工作业、应急力量、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反恐应急共13个二级指标,依次展开成三级或四级指标体系。二是要确定评分标准。按照危化品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制定风险等级评分标准。对于高风险等级的指标,依据合规程度(完全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重大缺陷)将风险分值设置为2-3-4-5;对于中风险等级指标,其设置分值为1-2-3-4;对于低风险等级指标,其设置分值为1-1-2-3。三是确定危化品风险评估模型。评估模型采用定性评估和量化评估两种方法,定性评估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处理;量化评估采用加权平分法进行处理[6]。

(3)建立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指用于管理危化品风险信息的系统。危化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隐患排查、风险评估、应急管理三个子系统构成。其中,隐患排查子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数据识别、隐患整改模块;风险评估子系统包括指标体系生成、权重设置、风险评分、风险计算、风险统计、风险告警等模块;应急管理子系统包括应急资源、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演练模块。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危化品风险信息的录入、计算、评估、预警、统计、查询等,能够实现危化品日常管理的隐患排查、风险作业的动态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生成等。

(4)建立本库化的危化品风险管理机制。本库化的危化品风险管理机制是危化品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要成立危化品风险管理小组,明确组成人员,确定各自职责;二是要运用《危化品风险评估方法与标准》对危化品风险进行评价,判断危化品的风险现状,对高风险场所、高风险作业中的高风险要素进行重点管控;三是要根据排查出的隐患和高风险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实时进行整改。通过构建和运用危化品风险管理体系,以实现危化品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1]解建安,雍岐东等.基于风险理念的危化品站安全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1):35~38.

[2]雍歧东等.加强军队危化品危机管理[J],后勤学术,2013.10

[3]雍歧东,周惊涛.基于物联网的危化品风险管控研究[J].军用航油.2014

[4]徐光勇,雍岐东.危化品站安全与事故成因机理研究[J].中国储运,2007(11):92~93.

[5]任荣森,雍歧东.危化品站安全管理PDCA方法[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1)

[6]苏欣,黄坤等.危化品站安全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2006(4):18~20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7

编制并演练应急预案是为了在单位面临突发火灾事故时,能够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火势实施有组织的扑救,避免火灾现场的慌乱无序,防止贻误灭火时机和漏管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我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等消防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均应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实施演练,全面提高单位内部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减少火灾事故伤亡。

【第一节】应急预案概述

应急预案是指对单位火灾发生后灭火救援有关问题做出预先筹划和安排的计划安排文书,是针对单位内部可能发生的火灾,根据灭火救援的指导思想和处理原则,以及单位内部现有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装备和单位内部员工的数量、质量、岗位情况而拟定的灭火救援应急方案。

应急预案作为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行动方案和依据,在处置事故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

针对设定的火灾事故的不同类型、规模及社会单位情况,合理调动、分配单位内部员工组成的灭火救援力量,正确采用各种技术和手段,成功地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

二、编制应急预案的意义

《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可见,编制应急预案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掌握科学施救的主动权

1)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有助于单位员工熟悉本单位内部情琬,有助于把握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火灾特点、规律。

2)通过制定应急预案,有助于提高单位内部快速处置火灾能力,一旦发生火情,可以第一时间按照计划实施组织指挥,赢取时间,控制火势,疏散人群,减少损失。

2、有利于促进单位内部相互熟悉

在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经常性深入本单位内部,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仅使应急预案的制定人员和单位内部员工掌握到第一手资料,同时较好地促进了对单位周边和单位内部的交通道路情况,消防水源情况,单位内部建筑物的数量、分布或者楼层使用情况,建筑物重点部位情况,建筑物内部消防设施情况,单位内部主要火灾事故的类型、处置的对策及基本程序,单位内部的消防组织及灭火救援任务分工等情况的熟悉。

3、有利于增强演练的针对性

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演练时,单位内部员工在进行情况熟悉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确保安全,同时为提高单位内部的灭火救援能力,单位内部员工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情况研究,依据新问题、新情况的危险特性,制定出较科学的处置对策。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也通过实战演练促使训练与实战相结合,提高了单位对火灾事故的快速处置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联系,提高了灭火救援准备工作的质量,有助于增强应急预案演练的针对性。

【第二节】应急预案编制

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火灾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编制符合本单位特点、操作性和针对性强的应急救援预案。在编制应急预案时,要掌握以下内容。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三类:

1)法规制度依据,包括消防法律法规规章、涉及消防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和本单位消防安全制度。

2)客观依据,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等。

3)主观依据,包括员工的变化程度、消防安全素质和防火灭火技能等。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范围

应急预案的编制范围主要包括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在建重点工程、其他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的单位或场所。

一般单位可参照本节内容制定应急预案,并可根据单位内部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三、应急预案的分类

分类编制应急预案是指预案制定单位将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按不同性质和类别制定的应急预案。

分类编制应急预案的目的在于有针对性地分别研究各类火灾事故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特点,全面加强灭火救援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分类编制应急预案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对此类火灾事故情况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有利于加强内部灭火救援器材的配置与建设,以便更加有效地实施各类应急处置行动。

根据火灾的类型,应急预案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六类:

1、多层建筑类

多层建筑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建筑规模由社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多层建(构)筑物,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情况下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2、高层建筑类

高层建筑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建筑规模由社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高层建(构)筑物,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情况下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3、地下建筑类

地下建筑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建筑规模由社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地下建(构)筑物,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情况下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4、一般的工矿企业类

一般的工矿企业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建筑规模由社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矿企业建(构)筑物,在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灾害事故的情况下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5、化工类

化工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生产与储存具有一定爆炸危险性的化工产品单位,在可能发生的爆炸、燃烧、有毒气体泄漏等灾害事故情况下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6、其他类

其他类应急预案是指针对以上五类以外的单位,在可能发生各种火灾事故的情况下,根据其规律与特点所编制的应急预案。

四、应急预案制定的程序

制定应急预案的程序是指其制定的方法和步骤。

一般来说,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明确范围,明确重点部位

各单位应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范围,明确重点保卫对象或者部位。

2、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制定应急预案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为使所制定的应急预案符合客观实际,应进行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要正确分析、预测单位内部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和各种险情,制定出相应的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对策。

3、科学计算,确定人员力量和器材装备

通过计算,确定现场灭火和疏散人员所需要的人员力量、保障的器材装备和物资等方面的数量,为完成灭火救援应急任务提供基本依据。

4、确定灭火救援应急行动意图

根据灾情,对灭火救援应急行动的目标、任务、手段、措施等进行总体策划和构思。

其主要内容有:作战行动的目标与任务、战术与技术措施、人员部署与力量安排等。

5、严格审核,不断充实完善

制定应急预案实行逐级审核制度。

单位安保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必须报请单位主要领导审核,批准后方可投入使用。审核的重点应当侧重于情况设定、处置对策、人员安排部署、战术措施、技术方法、后勤保障等内容。

必要时还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充分论证并通过演练进行验证。

五、应急预案的编制内容

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单位的基本情况、应急组织机构、火情预想、报警和接警处置程序、扑救初期火灾的程序和措施、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通信联络、安全防护救护的程序和措施、灭火和应急疏散计划图、注意事项等。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

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基本概况和消防安全重点部位情况,消防设施、灭火器材情况,消防组织、义务消防队人员及装备配备情况。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将容易发生火灾或二旦发生火灾可能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以及对消防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部位确定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

通过明确重点部位并分析其火灾危险,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二)应急组织机构

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遵循归口管理、统一指挥、讲究效率、权责对等和灵活机动的原则,包括火场指挥部、灭火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火灾现场警戒组、后勤保障组和机动组。

(1)火场指挥部。火场指挥部的主要职能是确定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主要负责根据方便现场指挥、通信联络畅通、保证自身安全的原则,将火场指挥部的地点设在起火部位附近或消防控制室、电话总机室,指挥协调各职能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工作,根据火情决定是否通知人员疏散并组织实施,及时控制和扑救火灾。

公安消防队到达后,及时向指挥员报告火场内的有关情况,按照指挥员的统一部署,协调配合公安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2)灭火行动组。灭火行动组由单位的志愿消防队员组成,可以进一步细化为灭火器材小组、水枪灭火小组、防火卷帘控制小组、物资疏散小组、抢险堵漏小组等。

灭火行动组主要负责现场灭火、抢救被困人员、操作消防设施。

(3)疏散引导组。疏散引导组主要负责引导人员疏散自救,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

(4)安全防护救护组。安全防护救护组主要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并视伤情转送医疗机构。

(5)火灾现场警戒组。火灾现场警戒组主要负责控制各出口,确保无关人员只出不进,火灾扑灭后保护现场。

(6)后勤保障组。后勤保障组主要负责通信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供电控制、水源保障。

(7)机动组。机动组受指挥部的指挥,负责增援行动。

(8)技术保障队

(三)火情预想

火情预想即对单位可能发生火灾做出的有根据、符合实际的设想,是制定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

火情预想要在调查研究、科学计划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根据火灾特点,切合实际,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内容如下:

(1)重点部位和主要起火点。同一重点部位可假设多个起火点。

(2)起火物品及蔓延条件,燃烧面积(范围)和主要蔓延的方向。

(3)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如可燃液体的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结构的倒塌,人员伤亡、被困情况等),以及火情发展变化趋势、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等。

(4)区分白天和夜间、营业期间和非营业期间。

(四)报警、接警处置程序

报警、接警处置程序如下:

(1)报警。以快捷方便为原则确定发现火灾后的报警方式,如口头报警、有线报警、无线报警等,报警的对象为“119”火警台(“三台合一”的地区为“110”指挥中心)、单位值班领导、消防控制中心等。报警时应说明以下情况:着火单位、着火部位、着火物质、有无人员被困、单位具体位置、报警电话号码、报警人姓名;同时,还要将火情报告给本单位值班领导和有关部门。

(2)接警。单位领导接警后,启动应急预案,按预案确定内部报警方式和疏散范围,组织指挥初期火灾的扑救和人员疏散工作,安排力量做好警戒工作。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值班员接到火情消息后,立即通知有关人员前往核实火情,火情核实确认后,立即报告公安消防队和值班负责人,通知灭火行动组人员前往着火层。

(五)初期火灾处置程序和措施

初期火灾处置程序和措施如下:

1)指挥部、各行动小组和义务消防队迅速集结,按照职责分工,进入相应位置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2)发现火灾时,起火部位现场员工应当于1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一战斗力量,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如下措施:灭火器材、设施附近的员工利用现场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设施灭火;电话或火灾报警按钮附近的员工打“119”电话报警,报告消防控制室或单位值班人员;安全出口或通道附近的员工负责引导人员进行疏散。若火势扩大,单位应当于3分钟内形成灭火第二战斗力量,及时采取如下措施:通信联络组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通知预案涉及的员工赶赴火场,向火场指挥员报告火灾情况,将火场指挥员的指令下达给有关员工;灭火行动组根据火灾情况利用本单位的消防器材、设施扑救火灾;疏散引导组按分工组织引导现场人员进行疏散;安全救护组负责协助抢救、护送受伤人员;现场警戒组负责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火场,维持火场秩序。

3)相关部位人员负责关闭空调系统和煤气总阀门,及时疏散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及其他重要物品。

(六)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

应急疏散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如下:

(1)疏散通报。火场指挥部根据火灾的发展情况,决定发出疏散通报。

优先通报的次序:着火层——着火层以上各层——有可能蔓延的着火层以下的楼层。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 654-2006

7.1 确认火灾发生后,起火单位应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通知建筑内所有人员立即疏散,实施初期火灾扑救,并报火警。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16-2013

4.8.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设置火灾声光警报器,并应在确认火灾后启动建筑内的所有火灾声光警报器。

4.8.5 同一建筑内设置多个火灾声警报器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应能同时启动和停止所有火灾声警报器工作。

4.8.6 火灾声警报器单次发出火灾警报时间宜为 8s~20s ,同时设有消防应急广播时,火灾声警报应与消防应急广播交替循环播放。

4.8.8 消防应急广播系统的联动控制信号应由消防联动控制器发出。当确认火灾后,应同时向全楼进行广播。

4.8.9 消防应急广播的单次语音播放时间宜为 10s~30s ,应与火灾声警报器分时交替工作,可采取 1 次火灾声警报器播放、1 次或 2 次消防应急广播播放的交替工作方式循环播放。

4.8.10 在消防控制室应能手动或按预设控制逻辑联动控制选择广播分区、启动或停止应急广播系统,并应能监听消防应急广播。在通过传声器进行应急广播时,应自动对广播内容进行录音。

4.8.12 消防应急广播与普通广播或背景音乐广播合用时,应具有强制切入消防应急广播的功能。

(2)确定疏散通报方式。

常用的疏散通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语音通报,即利用消防广播播放预先录制好的消防紧急广播录音带或由值班人员直接播报火情、介绍疏散路线及注意事项。语言通报应分别采用普通话和常用外语(英语、日语、韩语等语种)通报,并注意稳定人员的情绪。另一种是警铃通报,即通过警铃发出紧急通告和疏散指令。

(3)疏散引导。疏散引导工作主要分为四大块:

①划定安全区。根据建筑特点和周围情况,事先划定供疏散人员集结的安全区域。

②明确责任人。在疏散通道上分段安排人员指明疏散方向,查看是否有人员滞留在应急疏散区域内,统计人员数量,稳定人员情绪。

③及时变更修正。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预案中担负灭火和疏散救援责任的人员变化后,要及时进行调整和补充。

④突出重点。把引导疏散作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的重点,加强疏散引导组的力量配备。

(七)安全防护救护和通信联络的程序及措施

(1)安全防护救护和通信联络的程序及措施如下:建筑外围安全防护。清除路障,疏导车辆和围观群众,确保消防车通道畅通;维护现场秩序,严防趁火打劫;引导消防车,协助消防车取水、灭火。.

(2)建筑首层出入口安全防护。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起火建筑;对火场中疏散的物品进行规整并严加看管;指引公安消防人员进人起火部位。

(3)起火部位的安全防护。引导、疏散人流,维护疏散秩序;阻止无关人员进入起火部位;防护好现场的消防器材、装备。

(4)在安全区及时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将危重病人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5)利用电话、对讲机等建立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确保火场信息传递畅通。

(6)火场指挥部、各行动组、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必须确定专人负责信息传递,保证火场指令得到及时传递、落实。

(7)安排专人在主要路口接应消防车。

(八)绘制灭火和应急疏散计划图

灭火和应急疏散计划图有助于指挥部在救援过程中对各小组的指挥和对事故的控制,应当力求详细准确,图文并茂,标注明确,直观明了。应针对假设部位绘制灭火进攻和疏散路线平面图。平面图比例应正确,设备、物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灭火设施和器材分布位置应标注准确,假设部位及周围场所的名称应与实际相符。

对于灭火进攻的方向,灭火装备停放位置、消防水源,物资、人员疏散路线,物资放置、人员停留地点以及指挥员位置,图中都应标识明确。

(九)注意事项

编制应急预案的注意事项包括:

1)参加演练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2)灭火疏散阵地设置要安全,应能进能退、攻防兼备。

3)指挥员要密切注意火场上各种复杂情况和险情的变化,适时采取果断措施,避免伤亡。

4)灭火救援应急行动结束后,要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

5)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第三节】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编制后必须经过演练的检验方可确定,基本的检验标准是能否实现制定预案的预期目标。

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演练,使参加演练的每一位员工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通过定期培训使全体员工熟练掌握“三懂”“四会”等消防基础知识。

一、应急预案演练目的

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检验预案。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完善准备。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检查对突发火灾事故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发现不足并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锻炼队伍。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增强演练组织单位、参与单位和人员等对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4)磨合机制。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应急机制。

(5)科普宣教。通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能力。

二、应急预案演练原则

应急预案演练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结合实际,合理定位。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明确演练目的,根据资源条件确定演练方式和规模。

(2)着眼实战,讲求实效。以提高应急救援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为着眼点。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围绕演练目的,精心策划演练内容,科学设计演练方案,周密组织演练活动,制定并严格遵守有关安全措施,确保演练参与人员及演练装备设施的安全。

(4)统筹规划,厉行节约。统筹规划应急演练活动,适当开展综合性演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提高应急演练效益。

三、应急预案演练分类

按组织形式、演练内容、演练目的与作用等不同分类方法划分,应急预案演练可分为不同种类。

(一)按组织形式划分

按组织形式划分,应急预案演练可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

1、桌面演练

桌面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桌面演练通常在室内完成。

2、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是指参演人员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火灾事故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实战演练通常要在特定场所完成。

(二)   按演练内容划分

按演练内容划分,应急预案演练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

1、单项演练

单项演练是指只涉及应急预案中特定应急响应功能或现场处置方案中一系列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它注重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参与单位(岗位)的特定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

2、综合演练

综合演练是指涉及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i应急响应功能的演练活动。它注重对多个环节和功能进行检验,特别是对不同单位(部门)之间应急机制和联合应对能力的检验。

(三)按演练目的与作用划分

按演练目的与作用划分,应急预案演练可分为检验性演练、示范性演练和研究性演练。

1、检验性演练

检验性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应急准备的充分性、应急机制的协调性及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而组织的演练。

2、示范性演练

示范性演练是指为向观摩人员展示应急能力或提供示范教学,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规定开展的表演性演练。

3、研究性演练

研究性演练是指为研究和解决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的重点、难点问题,试验新方案、新技术、新装备而组织的演练。

不同类型的演练相互结合,可以形成单项桌面演练、综合桌面演练、单项实战演练、综合实战演练、示范性单项演练、示范性综合演练等。

四、应急预案演练规划

演练组织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制订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先桌面后实战、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规划应急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时间、地点等。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每半年开展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其他单位应当每年开展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演练。

演练应在相关预案确定的应急领导机构或指挥机构领导下组织开展。演练组织单位要成立由相关单位领导组成的演练领导小组,通常下设策划部、保障部和评估组。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演练活动,其组织机构和职能可以适当调整。根据需要,可成立现场指挥部。

(一)演练领导小组

演练领导小组负责应急演练活动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审批决定演练的重大事项。演练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其上级单位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主要协办单位负责人担任;小组其他成员一般由各演练参与单位相关负责人担任。在演练实施阶段,演练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通常分别担任演练总指挥、副总指挥。

(二)策划部

策划部负责应急演练策划、演练方案设计、演练实施的组织协调、演练评估总结等工作。策划部设总策划、副总策划,下设文案组、协调组、控制组、宣传组等。

1、总策划

总策划是演练准备、演练实施、演练总结等阶段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具有应急演练组织经验和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经验的人员担任;副总策划协助总策划开展工作,一般由演练组织单位或参与单位的有关人员担任。

2、文案组

在总策划的直接领导下,文案组负责制订演练计划、设计演练方案、编写演练总结报告以及演练文档归档与备案等,其成员应具有一定的演练组织经验和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经验。

3、协调组

协调组负责与演练涉及的相关单位以及本单位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其成员一般为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的行政、外事等部门人员。

4、控制组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在总策划的直接指挥下,控制组负责向演练人员传送各类控制消息,引导应急预案演练按计划进行,其成员最好有一定的演练经验,也可以从文案组和协调组抽调,常称为演练控制人员。

5、宣传组

宣传组负责编制演练宣传方案、整理演练信息、组织新闻媒伴和开展新闻发布等,其成员一般为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宣传部门的人员。

(三)保障部

保障部负责调集演练所需物资装备,购置和制作演练模型、道具、场景,准备演练场地,维持演练现场秩序,保障运输车辆,保障人员生活和安全保卫等,其成员一般是演练组织单位及参与单位后勤、财务、办公等部门人员,常称为后勤保障人员。

(四)评估组

评估组负责设计演练评估方案和编写演练评估报告,对演练准备、组织、实施及其安全事项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评估,及时向演练领导小组、策划部和保障部提出意见、建议。其成员一般是应急管理专家、具有一定演练评估经验和突发火灾事故应急处置经验@专业人员,常称为演练评估人员。评估组可由上级或专业部门组建,也可由演练组织单位自行组建。

(五)参演队伍和人员

参演人员包括应急预案规定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单位)工作人员、各类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队伍等。

参演人员承担具体演练任务,针对模拟火灾事故场景做出应急响应行动。有时也可使用模拟人员替代未到现场参加演练的单位人员,或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顾客等。

五、应急预案演练准备

单位在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之前,应当做好下列四项准备工作。

(一)制订演练计划

演练计划由文案组编制,经策划部审查后报演练领导小组批准。其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演练目的,明确举办应急演练的原因、演练要解决的问题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

2)分析演练需求,在对事先设定火灾事故风险及应急预案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需调整的演练人员、需锻炼的技能、需检验的设备、需完善的应急处置流程和需进一步明确的职责等。

3)确定演练范围,根据演练需求、经费、资源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确定演练事件类型、等级、地域、参演机构及人数、演练方式等。演练需求和演练范围往往互相影响。

4)安排演练准备与实施的日程计划,包括各种演练文件编写与审定的期限、物资器材准备的期限、演练实施的日期等。

5)编制演练经费预算,明确演练经费筹措渠道。

(二)设计演练方案

演练方案由文案组编写,通过评审后由演练领导小组批准,必要时还需报有关主管单位同意并备案。其主要内容包括:

1、确定演练目标

演练目标是需完成的主要演练任务及其达到的效果,一般说明由谁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什么任务,依据什么标准,取得什么效果。演练目标应简单、具体、可量化、可实现。一次演练一般有若干项演练目标,每项演练目标都要在演练方案中有相应的事件和演练活动予以实现,并在演练评估中有相应的评估项目判断该目标的实现情况。

2、设计演练情景与实施步骤

演练情景要为演练活动提供初始条件,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情景事件引导演练活动继续,直至演练完成。演练情景包括演练场景概述和演练场景清单。

演练场景概述要对每一处演练场景的概要进行说明,主要说明火灾事故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发展速度,强度与危险性,受影响范围,人员和物资分布,可能造成的损失,后续发展预测,气象及其他环境条件等。

演练场景清单要明确演练过程中各场景的时间顺序列表和空间分布情况。演练场景之间的逻辑关联依赖于火灾事故发展规律、控制消息和演练人员收到控制消息后应采取的行动。

3、设计评估标准与方法

演练评估是通过观察、体验和记录演练活动,比较演练实际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异,总结演练成效和不足的过程。演练评估应以演练目标为基础。每项演练目标都要设计合理的评估项目方法、标准。根据演练目标的不同,可以用选择项(如是/否判断,多项选择)、主观评分(如1——差、3——合格、5——优秀)、定量测量(如响应时间、被困人数、获救人数)等方法进行评估。

为便于演练评估操作,通常事先设计好评估表格,表格内容包括演练目标、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相关记录项等。有条件时还可以采用专业评估软件等工具。

4、编写演练方案文件

演练方案文件是指导演练实施的详细工作文件。根据演练类别和规模的不同,演练方案可以编为一个或多个文件。编为多个文件时可包括演练人员手册、演练控制指南、演练评估指南、演练宣传方案、演练脚本等,分别发给相关人员。对涉密应急预案的演练或不宜公开的演练内容,还要制定保密措施。

1)演练人员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概述、组织机构、时间、地点、#演单位、演练目的、演练情景概述、演练现场标志、演练后勤保障、演练规则、安全注意事项、通信方式等,但不包括演练细节。演练人员手册可发放给所有参加演练的人员。

2)演练控制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情景概述、演练事件清单、演练场景说明、参演人员及其位置、演练控制规则、控制人员组织结构与职责、通信方式等。演练控制指南主要供演练控制人员使用。

3)演练评估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演练情况概述、演练事件清单、演练目标、演练场景说明、参演人员及其位置、评估人员组织结构与职责、评估人员位置、评估表格及相关工具、通信方式等。演练评估指南主要供演练评估人员使用。

4)演练宣传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目标、宣传方式、传播途径、主要任务及分工、技术支持、通信方式等。

5)演练脚本。对于重大综合性示范演练,演练组织单位要编写演练脚本,描述演练事件场景、处置行动、执行人员、指令与对白、视频背景与字幕、解说词等。

5、演练方案评审

对于综合性较强、风险较大的应急演练,评估组要对文案组制订的演练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演练方案科学可行,以确保应急演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演练动员与培训

在演练开始前要进行演练动员与培训,确保所有演练参与人员掌握演练规则、演练情景和各自在演练中的任务。

所有演练参与人员都要经过应急基本知识、演练基本概念、演练观场规则等方面的培训。对控制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过程控制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评估人员要进行岗位职责、演练评估方法、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对参演人员要进行应急预案、应急技能及个体防护装备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四)应急预案演练保障

1、人员保障

演练参与人员一般包括演练领导小组、演练总指挥、总策划、文案人员、控制人员、评估人员、保障人员、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等,有时还会有观摩人员等其他人员。在演练的准备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和参与单位应合理安排工作,保证相关人员参与演练活动的时间;通过组织观摩学习和培训,提高演练人员素质和技能。

2、经费保障

演练组织单位每年要根据应急演练规划编制应急演练经费预算,并将其纳入该单位的年度财政(财务)预算,按照演练需要及时拨付经费。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演练经费专款专用、节约高效。

3、场地保障

根据演练方式和内容,经现场勘察后选择合适的演练场地。桌面演练的场地一般可选择会议室或应急指挥中心等;实战演练应选择与实际情况相似的地点,并根据需要设置指挥部、集结点、接待站、供应站、救护站、停车场等设施。演练场地应有足够的空间,良好的交通、生活、卫生和安全条件,尽量避免干扰公众的生产、生活。

4、物资和器材保障

根据需要,准备必要的演练材料、物资和器材,制作必要的模型设施等,主要包括:

(1)信息材料。信息材料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的纸质文本、演示文档、图表、地图、软件等。

(2)物资设备。物资设备主要包括各种应急抢险物资、特种装备、办公设备、录音摄像设备、信息显示设备等。

(3)通信器材。通信器材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_话、对讲机、海事卫星电话、传真机、计算机、无线局域网、视频通信器材和其他配套器材。在进行ik急预案演练时应尽可能使用已有通信器材。

(4)演练情景模型。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时应搭建必要的模拟场景及装置设施。

5、通信保障

在应急预案演练过程中,应急指挥机构、总策划、控制人员、参演人员、模拟人员等之间要有及时可靠的信息传递渠道。根据演练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公用或专用通信系统,必要时可组建演练专用通信与信息网络,确保演练控制信息的快速传递。

6、安全保障

演练组织单位要高度重视演练组织与实施全过程的安全保障工作。大型或高风险演练活动要按规定制定专门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并对关键部位和环节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针对性演练。根据需要为演练人员配备个体防护装备、购买商业保险。对可能影响公众生活、易于引起公众误解和恐慌的应急演练,应提前向社会发布公告,告示演练内容、时间、地点和组织单位,并制订好应对方案,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演练现场要有必要的安保措施,必要时对演练现场进行封闭或管制,保证演练安全进行。演练出现意外情况时,演练总指挥与其他领导小组成员会商后可提前终止演练。

六、应急预案演练实施

应急预案的演练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演练启动

演练正式启动前一般要举行简短仪式,由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并启动演练活动。

(二)演练执行

1、演练指挥与行动

1)演练总指挥负责演练实施全过程的指挥控制。当演练总指挥不兼任总策划时,一般由总指挥授权总策划对演练过程进行控制。

2)按照演练方案要求,应急指挥机构指挥各参演队伍和人员,开展对模拟演练事件的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

3)演练控制人员应充分掌握演练方案,按总策划的要求,熟练发布控制信息,协调参演人员完成各项演练任务。

4)参演人员根据控制消息和指令,按照演练方案规定的程序开展应急处置行动,完成各项演练活动。

5)模拟人员按照演练方案要求,模拟未参加演练的单位或人员的行动,并做出信息反馈。

2、演练过程控制

总策划负责按演练方案控制演练过程。

(1)桌面演练过程控制。在讨论桌面演练中,演练活动主要是围绕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由总策划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部署引入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参演人员根据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讨论应米取的行动。

在角色扮演或推演式桌面演练中,由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参演人员接收到事件信息后,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操作,完成应急处置活动。

(2)实战演练过程控制。在实战演练中,要通过传递控制消息来控制演练进程。总策划按照演练方案发出控制消息,控制人员向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传递控制消息。参演人员和模拟人员接收到信息后,按照发生真实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程序,或根据应急行动方案,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行动。

控制消息可由人工传递,也可以用对讲机、电话、手机、传真机、网络等方式传送,或者通过特定的声音、标志、视频等呈现。演练过程中:控制人员应随时掌握演练进展情况,并向总策划报告演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演练解说

在演练实施过程中,演练组织单位可以安排专人对演练过程进行解说。解说内容一般包括演练背景描述、进程讲解、案例介绍、环境渲染等。对于有演练脚本的大型综合性示范演练,可按照脚本中的解说词进行讲解。

4、演练记录

演练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安排专门人员,采用文字、照片和音像等方式记录演练过程。文字记录一般可由评估人员完成,主要包括演练实际开始与结束时间、演练过程控制情况、各项演练活动中参演人员的表现、意外情况及其处置等内容,尤其要详细记录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如进入“危险”场所而无安全防护,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疏散等)及财产“损失”等情况。

照片和音像记录可安排专业人员和宣传人员在不同现场、从不同角度进行拍摄,尽可能全方位反映演练实施过程。

5、演练宣传报道

演练宣传组按照演练宣传方案做好演练宣传报道工作。认真做好信息采集、媒体组织、广播电视节目现场采编和播报等工作,扩大演练的宣传教育效果。对涉密应急演练要做好相关保密工作。

(三)演练结束与终止

演练完毕,由总策划发出结束信号,演练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演练结束后所有人员停止演练活动,按预定方案集合并进行现场总结讲评或者组织疏散。保障部负责组织人员对演练现场进行清理和恢复。

演练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经演练领导小组决定,由演练总指挥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和指令终止演练:

1)出现真实突发事件,需要参演人员参与应急处置时,要终止演练,使参演人员迅速回归其工作岗位,履行应急处置职责。

2)出现特殊或意外情况,短时间内不能妥善处理或解决时,可提前终止演练。

七、应急预案演练评估与总结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单位还应当对演练工作进行评估、总结,根据演练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完善改进措施,提高演练和实战能力。

(一)演练评估

演练评估是在全面分析演练记录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比参演人员表现与演练目标要求,对演练活动及其组织过程做出客观评价,并编写演练评估报告的过程。所有应急演练活动都应进行演练评估。

演练结束后可通过组织评估会议、填写演练评价表和对参演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也可要求参演单位提供自我评估总结材料,进一步收集演练组织实施的情况。

演练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演练执行情况、预案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参演人员的处置能力、演练所用设备装备的适用性、演练目标的实现情况、演练的成本效益分析、对完善预案的建议等。

(二)演练总结

演练总结可分为现场总结和事后总结。

1、现场总结

演练的一个或所有阶段结束后,由演练总指挥、总策划、专家评估组长等在演练现场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和总结。现场总结内容主要包括本阶段的演练目标、参演队伍及人员的表现、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2、事后总结

演练结束后,由文案组根据演练记录、演练评估报告、应急预案、现场总结等材料,对演练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总结,形成演练总结报告。演练参与单位也可对本单位的演练情况进行总结。

演练事后总结报告的内容包括演练目的、时间和地点、参演单位和人员、演练方案概要、发现的问题与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改进有关工作的建议等。

(三)成果运用

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演练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包括修改、完善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对应急物资装备有计划地更新等,并建立改进任务表,按规定

时间对改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文件归档与备案

演练组织单位在演练结束后应将演练计划、演练方案、演练评估报告、演练总结报告等资料归档保存。

对于由上级有关部门布置或参与组织的演练,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要求备案的演练,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将相应资料报有关部门备案。

(五)考核与奖惩

应急准备工作评估篇8

关键词 中小城市 院前急救 安全隐患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边缘学科,是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相并列的二级学科[1]。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前急救是伤员未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意义[2]。

资料与方法

笔者走访广西区内、外,了解中小城市院前急救情况,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2008年3月~2010年3年我科出诊人次6882例病人中实施院前急救的4378例病人进行院前急救质量评估,对常见的隐患的进行分析总结,同时针对性提出防范措施。

服务质量评估包括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急诊病人疾病的转归及常见的隐患的原因分析,包括出诊是否及时、设备药品是否能满足、医护人员急救操作是否规范熟练等进行列表调查评估。

认定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未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不满意或投诉的病例。

认定不存在安全隐患病例:创造条件不可以避免死亡的病例,到达院前生命已经得到支持的病例,病人家属对急救过程满意的病例。

医患沟通不到位:接听出诊电话时沟通不到位: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出诊地点的标记性物体或特征性建筑物,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弯路、走错路,出诊过程无法有效联系患者及家属及时纠正错误的行驶路线,使救护车空跑或延时到达。到达现场未能充分告知使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同意权,未能详细而快速地了解病情,评估疗效,特别是危重病人、重症病人、生命征不平稳的病人未能预见性地交代病情。各种院前急救原始资料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文书书写、保存缺陷,部分病人只履行口头告知义务而没能书面签字。个别医护人员态度差,导致沟通困难。客观上,急诊病人及家属心情急躁,导致医患沟通困难。中小城市市民综合素质偏低,依从性差、暴力倾向严重。

急救技术不够熟练:个别低年资医护人员平时三基基础不扎实,在紧急情况下心理素质差,导致手忙脚乱,未能快速、有效地建立静脉通道,未能快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未能及时、正确地使用各种急救仪器设备。

转运途中观察病人不仔细,未能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准确性的评估,致使病情加重或者恶化时抢救效果欠佳。

中小城市急诊医护人员接触的危重病例相对较少,接受的院前急救培训相对较少,这也是技术不够成熟的客观原因之一。

医疗设备药品准备不足:中小城市急救设备装备相对落后,因为病例较少,设备利用率较低,给设备维护增加难度造成出诊时设备容易出现故障。急诊病人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学科,范围广,学科交叉较多,药品准备常常难以满足专科的要求。由于出诊前对病情估计不足,导致所准备急救药品、仪器不能满足需要。

对 策

加强沟通:规范接听急救电话用语,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平时到学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切实贯彻落实各种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很多安全隐患因素都与各种制度落实不到位有关,有些制度只上墙,没得到真正的落实。

加强院前急救技能方面培训:院前急救是受到人员、场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要求急救人员必需掌握各种急救技能,因为各种诊疗、急救工作都是暴露在病人家属面前进行的,这样要求急救人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急救人员应该经常得到院前急救的各项医学技术、心理、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上一篇:防控工作的应急预案范文 下一篇:新媒体运营背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