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财务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4-03-06 11:29:44

乡村财务一体化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1

近年来,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收入锐减、债务包袱沉重、乡村正常运转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严峻现实,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和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积极调整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推行“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了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完善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我市是典型的农业主产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县乡财政困难一直是困扰基层政权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县乡财政面临的财政收入锐减与财力需求过旺的矛盾、有限的财力与沉重的债务的矛盾、财力匮乏与公共服务需求增加的矛盾、财政调控手段缺乏与增强基层政权施政能力的矛盾以及大量财力下移与管理方式落后的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各县区财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直面困难和矛盾,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大胆探索以“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财民理乡监管”为主要特点的县乡财政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套基本适应当前县乡财政经济形势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确立了县乡财政体制调整的基本原则。各县区结合实际,统一思想,提高了对新形势下乡镇财政的现状和应履行的职能职责的认识,坚定了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调整县乡财政体制的四项原则。即坚持“财力下移、支出缺口上移、财力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坚持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确保乡村的支出预算水平与乡村职责相对应,县区委托乡镇政府承办的事务,由县区相关部门足额安排专项拨款,不得要求乡镇自筹或配套;坚持保运转与促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优先保运转,量力而行搞发展;坚持保障与节俭并重的原则,在节俭中实现保障,在保障中突出节俭。二是调整了乡镇财政收入征管机制。针对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尤其是停征农业税以后,全市90%以上的乡镇已基本无财政税收收入的实际,各县区撤销了乡镇金库,税收收入由县级税务部门统征,非税收入票据由县区财政部门统管,所有财政收入全额缴入县级金库或财政专户,消除了多年来乡镇因税源不足依靠挪借资金垫税、买税卖税、收入空转完成收入任务的现象。体制调整后,仅巴州区每年减轻乡镇“垫税”负担545万元,防止了农民负担反弹,促进了乡镇职能向改善民生、改进公共服务、发展地方经济转变。三是建立了乡村必须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直面现实,针对我市绝大多数乡镇已无力再作为一级实体财政,不能独立承担乡镇运转、稳定、发展必须支出的实际,一方面取消了乡镇定额上解、递增上解等财政体制,当年减少乡镇上解县区财政收入任务5735万元,极大地减轻了乡镇支出压力,另一方面配合乡镇收入全额上划为县区收入改革的实施,将乡镇必须的财政支出全额纳入县区级财政预算直接保障。体制调整当年,各县区财政调整本级支出结构对乡镇新增补助6800余万元,乡镇运转、稳定和发展的必须支出得到基本保障。四是完善了乡镇财政机构,转变了乡镇财政职能。各县区撤消了片区财政机构,恢复了乡镇财政所,并分乡镇设立会计核算中心,与乡镇财政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合理确定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选配好乡镇财政所长。近年来,通过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忠于职守、能较好履职尽责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为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各县区积极适应农村综合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变化的需要,将乡镇财政职能重新定位为资金、资产、财务收支管理和会计服务等七个方面,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各县区财政部门遵循“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入统管、支出统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总体思路,把乡村组织运转和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的基本支出,全部纳入县区财政预算,并在资金调度上全力保障,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撑。一是合理划分支出责任。各县区结合县乡两级的事权划分,进一步明确了县乡两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将乡镇公用经费、村集体管理费以及除优抚救济、社会保障、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文化事业外的有关项目经费的支出责任划为乡镇的支出责任,并由县区财政按规定调度资金给予保障。二是建立了乡村基层组织运转必须经费的保障机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县区优先保障干部职工应得的个人利益,将乡镇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和村组干部报酬全部纳入了县级财政预算并直发到人,乡镇民政优抚、社会保障、惠农补贴等支出由县区财政足额预算并基本实现财政直发。同时,各县区结合财力实际,分类制定了乡镇行政机关、乡镇事业单位以及村集体组织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2009年,南江县乡镇行政人员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人年均8000元,事业人员公用经费标准达到人年均3000元,村集体组织办公经费标准达到村年均3500至4000元。三是逐步缓解了乡村社会事业发展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按照县乡支出责任划分,各县区制定了乡镇经常性专项经费预算办法,采取按相关因素计算分配等行之有效的办法,预算安排乡镇经常性项目经费,努力保障乡镇场镇建设及公共卫生管理、维护乡村安全稳定、乡村道路养护、抢险救灾等经常性支出,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正得到逐步缓解。**县2009年年初预算对乡镇场镇公共卫生管理费按每个中心场镇一年4.5万元、一般场镇一年3万元、集镇每年1.6万元核定,对通乡道路养护费按每公里1000元核定,为乡镇公益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四是结合财力实际预算偿还乡镇政府性债务资金。各县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基本做到了按年初预算财力总额的5%预算安排偿还乡镇政府性债务资金,执行政策的当年县区财政用于偿还乡镇政府性债务资金总额达到4449万元。近年来,按照上级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安排部署,除上级补助外,各县区采取预算安排、盘活校产、追收债权等办法积极主动筹措资金2.81亿元,已累计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9.19亿元,极大地缓解了乡村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支出压力。

(三)提高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农村税费改革尤其是农村综合改革之后,乡村基层组织的职能由原来的管民、治民向服务群众、改善民生转变,由原来的催粮催款向落实政策、监管资金转变。各县区结合乡镇职能转变的新要求,及时重新定位乡镇财政职能,创新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并结合更多的财政性资金向村集体组织倾斜转移的实际,不断探索加强村集体组织财务收支监管的新举措,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乡镇新形势的财政财务管理办法,提高了乡镇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水平。一是规范了乡镇收入管理。按照乡镇财政职能定位,部分乡镇财政所积极协助税务部门监控本辖区的税源,配合相关部门抓好社会抚养费、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收工作,加强了乡村财产物资和债权债务的管理,探索建立了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非税收入征缴台帐。**镇建立了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对村集体组织各项收入、支出实行“一表清”,实现了村集体组织年度收支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底不清、管理无序的混乱状况。二是加强了乡镇支出管理。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县区财政局下达的预算,并按照统一规定不断细化公用经费定额包干实施办法,厉行节约,努力确保收支平衡;不断创新方式,加强了上级安排的农业、水利、交通、教育、卫生、扶贫、优抚、社保以及涉农补贴等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努力确保专款专用;积极完善“零户统管”制度,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收支实行集中收付和会计集中核算。**县制定了乡镇公用支出限额管理及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使用等办法,有效地强化了乡镇支出管理。三是探索做好服务工作。不少乡镇财政所积极主动服务于有关支农专项资金、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的论证、申报工作;建立政策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户提供财税政策和其他农村政策服务;构建了工作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会计服务,帮助其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培训,协助民营企业申请政府政策性支持项目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有关财税方面的问题。四是努力推行“政务公开”。各乡镇财政所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向乡镇人代会报告上年度收支预算执行情况及县区财政局批复的当年度收支预算,及时报告乡镇债务的消化及新增债务的控制管理情况。部分乡镇财政所采取方便群众知晓和理解的方式,定期公开乡镇财务收支,努力做到财务管理制度公开,财务收支预算公开,财务执行结果公开。五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村财民理乡监管”制度。在坚持不改变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主体权、资产所有权、资产使用权、资产收益权、资金使用审批权、经营自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基础上,部分县区、乡镇按照《会计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帮助村集体组织成立了由村委会成员、各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小组,负责研究和管理村组各项经济事务和财务收支活动,成立了由推选的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负责对理财小组的工作进行监督,对财务公开的内容进行核实。**县**镇指导村委会根据当年资金来源编制收支预算,交理财小组审查后由乡镇财政监督执行,执行情况定期公开,年度结束后,村委会根据当年收支实际编制决算,由理财小组、监督小组审查后张榜公示。同时,部分乡镇建立完善了村账乡管制度,村集体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开户、统一管理,使用权归村集体,村集体账务由乡镇会计核算中心,统一会计核算和会计档案管理,切实履行乡镇对村级财务的监管职能。目前,**县已在全县各乡镇实施了“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做到了村级预算管理精细化、村级资金管理民主化、村级会计核算集中化、村级财务监管制度化。六是强化了对乡镇财政财务的监管。各县区财政局围绕“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禁新增债务、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三个重点,努力加强乡镇财政运行的监管。**县建立了“乡镇财务监审制度”、“债务管理制度”、“乡镇偿债资金奖补办法”,南江县建立了“乡镇财政财务管理考核办法”,巴州区、通江县也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乡镇财政财务和乡村债务监管的制度和办法,这些都值得相互学习和借鉴。

(四)遏制了乡村债务的膨胀

近年来,各县区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对乡村债务进行了全面清理,挤干“水分”予以锁定,建立了债务信息系统,建立完善了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了乡村不准举债、不敢举债、不能举债的控债机制。通江县组织县级部门全面开展对乡村的财务清理,核减乡村债务2.5亿元,采取“统一换据、现场确认”的办法锁定债务,为进一步化解控制乡村债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结合实际创新了债务管理方式,将乡镇债务与经常性经费剥离,县级在线监控,健全了“专人、专账、专票、专户、专网”的债务监督体系。全市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财民理乡监管”后,有效堵住了乡镇随意举债的口子,自2004年锁定乡村债务以来,乡镇政府基本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同时,采取预算安排、盘活资产、对口使用项目资金等措施,筹集偿债资金,确保了化解乡镇政府性债务和处理因债务引发的特殊矛盾有基本的资金来源,促进了全市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化解乡镇政府性债务2.8亿元,乡镇政府性债务余额比上年减少1.9亿元。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全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乡镇财政运行及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乡镇支出保障不到位。乡镇基本运转所需公用经费标准偏低,农村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一些专项经费无预算或预算保障不够。二是村组干部待遇和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水平偏低。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标准还停留在原有水平,村组干部的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落实不到位。部分县区和乡镇对村级财务管理认识不够,未启动“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四是部分乡镇财政机构不健全,乡镇财政人员不落实。少数乡镇未按规定设置乡镇财政机构,部分乡镇财政机构有名无实,不能正常运转。五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影响乡村组织运转和社会稳定。截至2008年底,全市乡村两级债务余额仍高达22.1亿元,化债资金来源匮乏。存在以上问题,既有体制、机制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努力不够、改革不到位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深化乡镇财政改革,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二、再接再厉,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上台阶

2009年,全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重大发展战略和“促发展、保重点、争政策、强管理、上水平”的财政工作总体思路,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与实施“两个强力推进”相结合,与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与实施民生工程相结合,创新工作方法,转变工作职能,以进一步深化“乡财县管乡用”和“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为重点,推进乡镇财政管理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一)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

要按照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政权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以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确保县乡财政良性运行。

一是要健全乡镇财政基本支出保障机制。乡镇财政收入管理体制变化后,乡镇所有的财政收入已全部上划县区财政管理,事实上乡镇财政已无任何收入来源,乡镇党委政府履行其职能和完成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必须的财力、资金来源,已经与县级部门一样只有依靠县区财政保障。各县区财政部门对此必须清醒认识,必须自觉承担起保障乡镇必须支出的责任,不得在安排给乡镇的财力、资金上留有缺口。要认真清理核实乡镇干部职工编制性质、工资标准和在岗情况,坚决杜绝吃“空饷”。要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优先保障涉及乡镇干部职工个人利益的支出,凡是国家政策规定应纳入财政预算的工资、津贴补贴和参加社会保险等支出,必须不漏项目、不降标准地按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足额预算,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实行财政直发。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公用经费分类定额,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乡镇公用经费定额,力争尽快达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定的标准,并同步增长。要结合乡镇事权和上级下达给乡镇的工作任务的实际,按照保障和节俭并重的原则,预算安排乡镇必须的项目性支出。当前,尤其要重点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民生工程、县乡道路维护等必须的支出,努力促进乡村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要健全村级支出保障机制。村组干部队伍是各级党委政府管理、服务农村社会的重要力量,村组干部队伍的稳定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能否在农村基层落到实处,各级财政部门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村组干部报酬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标准的有关政策规定,在任村组干部基本报酬及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不得低于省政府《关于调整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的通知》规定的最低标准。要结合实际安排财力,努力完善村组干部基本报酬激励机制,继续推行“固定报酬+绩效报酬”制度,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工作需要,适时增加调整。同时,要因地制宜推行兼职兼薪等办法,提高村组干部待遇水平,采取对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村组干部给予补贴等有效措施,促进村组干部队伍稳定,努力调动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是要健全对乡镇财政的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努力发展县域经济才是最终解决我市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各县区要按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建立健全对乡镇党委政府抓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对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财源建设力度大、财政收入明显增长、农民纯收入明显提高的乡镇,要给予奖励扶持。同时,要完善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情况的考核制度,要根据乡镇财政部门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执行收支预算、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履行村级财务监管职责、会计核算规范化等工作情况,严格考核奖惩,促进乡镇财政职能职责履行到位。

(二)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

各县区财政部门要以“金财工程”为技术支撑,努力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以“预算共编、账户统设、收入统管、支出统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为主要特点的乡镇财政管理运行方式和运行程序。一是要加快实现县乡联网。在实施乡财县管工作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四级骨干网建设,尽快实现县乡财政联网,在确保网络畅通、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二是要进一步规范“乡财县管乡用”运行程序。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乡镇财政预算网上审核、预算指标网上查询、支付计划网上申报、资金网上支付、收入网上对账和收支网上监督的目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要加强县区财政对乡镇财政运行的监督。各县区财政要利用联网平台,动态掌握了解乡镇财政收入、支出、债务变化及会计核算情况,强化在线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要继续围绕“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严禁新增债务、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三个重点,切实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措施,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指导和各项支出的监督工作,不断提高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三)全面推行“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村级直接使用的财政性资金规模逐步扩大,强化村级财务管理刻不容缓。各县区财政部门要按照财政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理直气壮地履行对村集体组织使用的财政性资金的监管职能,要按照《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村集体组织收支核算的监管。一是要规范村级会计集中核算委托方式。要统一制订村级会计集中核算委托书,明确界定村委会与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责任清晰,权利明确。二是要规范资金账户开设。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要统一开设“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账户”,分村设账,管理、核算除已实行直发的村组干部报酬外财政预算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用经费、项目资金和各项村集体经济收入,要坚决制止村集体组织未经批准擅自开设资金账户。三是要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要结合各地实际,帮助建立完善村级收入收缴、经费支出审查、资产购买和处置、债务举借和偿还等管理制度,不断帮助村集体组织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流程,提高村级组织民主理财、科学理财水平。四是要督促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示制度。公开透明是促进公平公正的重要手段。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要按月向村委会提供村级财务收支公示表,经村委会核对后及时向村民进行公示,确保村级财务公开透明,促进村级财务收支的公平、公正。

(四)进一步完善乡镇财务管理制度

各县区要结合实际指导、督促乡镇财政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账户、资金、票据、收支、资产等各项财务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进一步促进乡镇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一是要统一乡镇银行账户设立和管理。要加强对乡镇财政所、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和村集体组织银行账户的清理,可开可不开的账户要坚决撤销,必须开设的银行账户,要建立健全审查批准制度、银行印鉴保管制度、票据保管制度以及网上支付的密码保管制度,建立印鉴、票据、密码管理相互牵制机制,确保资金安全。二是要规范乡镇支出管理。要按照“四压三停”和勤俭节约支持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结合乡镇实际,制定规范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财务收支行为。要按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按项目实施进度提款报账等相关制度,促进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要推行乡镇财务公开制度。各乡镇要建立健全民主理财机制,定期向乡镇人代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和重点项目经费支出情况,要采取黑板报、会议、书面材料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乡镇财政财务情况,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要加强乡镇国有资产管理。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预算、资产、财务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资产购买、处置、登记和台账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五是要加强乡镇财务监督检查。要创新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收支的在线监督,及时发现、查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依法、规范、有序运行。

(五)进一步加强乡村债务管理

要继续巩固乡村债务清理、锁定、化解、控制取得的成效,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加强乡村债务管理。一是要强化债务信息管理。要以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为平台,认真清理、核实债务化解及债务余额情况,加强乡村债务信息管理。要积极创造条件,以“金财工程”为技术支撑,强化乡村债务的动态监控。二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化解乡村债务。县区财政要继续按不低于当年财力总额5%的标准预算安排化解乡村债务资金,对上级给予的消化债务奖励资金要全额用于消化乡村债务。同时,积极探索乡村债务化解的新方式,多方努力,多策并举化解乡村债务。三是要继续完善控债机制。在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村财民理乡监管”改革中,要进一步完善县区财政对乡村债务的控管机制,逗硬执行债务控管制度,严肃查处债务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各县区财政尤其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及时落实、兑现化解资金,认真核实化解数据及相关化解情况,做好迎接省复查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底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目标。

(六)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

当前,乡镇财政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乡镇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健全乡镇政财政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履行乡镇财政管理职能。一是进一步健全乡镇财政机构,充实乡镇财政人员。继续坚持分乡镇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和会计核算中心,对乡镇财政所、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人员进行整合,统筹设置工作岗位,确保必须的编制、人员到位。要按照方便快捷、确保资金安全的原则,优化内部工作流程,健全工作制度,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二是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自觉加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深刻剖析,认真整改。要按照省委“四个特别”和市委“八个更加注重”的要求,把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与学习王瑛先进事迹、争做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结合起来,增强做好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加强业务培训。要制订乡镇财政人员培训规划,利用多种形式强化业务培训,适应财政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乡镇财政干部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严守党风廉政建设纪律,自觉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乡镇财政队伍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2

关键词村财乡管;成效;问题;建议;安徽淮南;夹沟乡

从行政管理角度来看,村集体经济组织被称为村民委员会,是连接国家与农户的纽带,是管理和经营农村集体经济活动的一级政权组织,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这些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所依赖的重要物质基础。规范农村财务管理,为村民管好钱、谋利益、办实事,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民主理财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群众与干部矛盾的焦点[1-3]。为了管好、用好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夹沟乡在1997年就实行了“村财乡管”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账目。在此基础上,2005年又在全乡范围内成立了村级财务核算中心,抽调有业务经验的农经干部专门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至此,全乡1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财乡管”,使全乡的财务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和广大群众的称赞。

1取得的成效

(1)实现规范账目管理,使账目由“浑”变“清”。过去许多行政村没有能够保证日常工作正常进行的现金,只有白条或票据,而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手里却常年攥着现金,花钱不审批,报账员只收到票据,事后再由村领导审批。实行村财乡管这一制度以来,规范了账、表、册、据,财务管理由“暗”变“明”,使村级多年的糊涂账变成了明白账。乡镇农经干部定期到村、组了解情况督促账务交接,及时公布账目,消除了收支入账不及时、票据跨年度入账、现金管理混乱、收支往来暗箱操作、财务假公开、半公开等现象,增强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2)提高了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过去村级会计队伍极不稳定,文化程度基本很低,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没有清晰的认识。实行村财乡管后,由乡镇农经干部负责记账、管账,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3)实现财务管理制度从“无”到“有”。过去村领导一起共事,牵扯太多裙带关系,经常出现不按章办事现象。现在,财务管理人员的人事权、工资待遇与所服务的村脱钩,直接归乡镇管理,使业务人员敢于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4)保证财务公开。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工作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层保障,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夹沟乡始终坚持先理财后公开,农村财务定期清理,理财人员民主推荐产生,对重点村进行重点审计与民主理财相结合。重点强化“五个统一”,即统一公开时间,每个季度第1个月15日为全乡统一财务公开日;统一公开内容,包括财务计划、收入、支出、财产物资、债权债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土地承包、集体资产经营、收益分配等事项;统一公开次数,各村至少1年公开4次(每个季度1次);统一档案管理,将各村的账、据、表、册等财务资料集中由乡镇农经站管理,达到设立专室、一村一柜、专人负责、妥善管理的要求。

(5)提高了管理水平。为减少开支,取消村会计,提高了财务管理人员待遇,账薄凭证等办公用品由乡镇统一采购,结合实行制定报刊订阅、差旅费用开支等制度。办公费用明显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村级非生产性开支。

(6)促进了社会稳定。实行村财乡管后,各项管理都有了明确统一的要求,做到了资金的合理利用,群众关于村级财务的来信来访大为减少,干群关系也得到明显改善,因财务管理混乱而引发的各类矛盾得以化解,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真正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2存在的问题

实行村财乡管使全乡的财务混乱状况有了根本好转,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管理手段得到强化。但是随着党中央在农村大力推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支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管好用好村级资金、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少数村报账员报账不及时,给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二是村级预决算制度不健全,部分村不编制财务预决算,或不按预决算制度执行,做不到“量入为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坚持适度发展”的财务计划,存在负债消费和盲目建设。乡镇财务人员只注重村级的支出严格审查把关,对村级财务收支计划的科学性和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视不够;三是财务收支票据欠规范,部分村白条入账问题时有发生,滥用非法票据的现象屡禁不止;四是部分村级报账员文化、业务素质不高,对财务管理的一些制度、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五是由于村委会3年换1届,换届时存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使原始的报账员队伍不稳定,不利于村级财务管理。

3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建议

(1)严把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关。随着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必须做到“五要”:要熟悉农村财会业务;要熟悉与农村有关的政策;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服务心理和职业兴趣;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实行从业资格证上岗制度,扎实抓好村财乡管工作的规范运作。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统一使用法定部门监制的账簿、票据,杜绝白条入账;各项收入全部上交至乡农经站统一管理;各项开支须通过规定审查、审签后才能得到审批。收、支票据必须注明收入的类别、支出的用途。村级报账员要经乡镇农经站、纪委、组织部门考核合格后,经乡党委研究同意并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才能聘用。

(3)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建立健全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认真编制财务计划。对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说,要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决算。

(4)改善会计核算手段。实行村财乡管后,村财务全部由乡镇农经管理人员承担,由于面宽量大,一方面,要给予管理人员充足的工作时间;另一方面,要在完善手工记账的同时,尽快实现会计电算化以代替手工记账,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加强票据源头管理。建立健全票据领用、缴销台账,层层把好领用、保管、使用、缴销关,从源头上防止乱收、乱支、乱批等现象的发生。

(6)稳定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的队伍,实行聘用制、持证上岗。财务管理人员的稳定能促进村财乡管这一制度又好又快地发展。

4小结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防腐体系建设,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4-5]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谐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将不断探索新途径,以更加适应新形势下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需要。

5参考文献

[1] 庞浩宏.对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09(6):167-169.

[2] 杜家召.积极实施村财乡管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j].科技信息,2010(1):356-357.

[3] 王华.关于“村财乡管”的思考——基于辅助原则的分析[j].长江论坛,2009(6):67-70.

[4] 甄立.完善村财乡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9(11):8-9.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3

关键词:“村账乡管”;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4.23.005

“村账乡管”即村级账目委托乡(镇)农经站代为管理。“村财乡管”制度是坚持村组集体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财务审批权、民主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村民自愿,依法委托的原则,在全市各行政村实行钱、账分离的农村财账“双代”制度,即在各乡(镇)会计核算中心设立村级财务核算组和资金管理组,村级财务和资金分别由村级财务核算组和资金管理组。

实行“农财乡管”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规范了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村账乡管”后,村级财务的各项收支全部上交农经站统一管理。设立专门账户,实行拨付报账制。村级每一笔支出经村汇签后报农经站审核后方可入账,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胡花乱支、结建账不及时等现象;二是健全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财务公开。“村账乡管”后,村级账务的处理,须经过村主管财经负责人签字,民主理财小组审批,农经站审核后,输入电脑,按财务软件的统一格式,定期打印后向群众公布,公布率达100%,群众因财务问题的上访事件明显减少;三是取消村会计室,减少干部指数,减轻农民负担。“村账乡代管”取消了村会计和村出纳员,只设报账员,每年减轻农民负担30%以上;四是壮大了农经队伍,提高了管理水平。“村账乡管”后,重新核定农经编制,经过严格考试、考核,择优录用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充实到农经队伍中来,经多层次的培训,90%以上的农经人员已掌握了村级财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实现了农经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五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村账乡管”后,村级各项收支都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拉近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干群之间的对立情绪,使群众更加相信干部,干部更加依靠群众,干群齐心协力,一心一意搞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随着中央对于建设新农村举措的高度重视,各级财政扶持农业力度的不断加大,各乡(镇)在村级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部分乡村干部不重视、群众不理解。村账乡管之初,有的乡村干部对村账乡管不理解,有的认为村集体是村级自治组织,各级政府只能监管,但无权干涉。有的横加阻拦,人为地阻碍了工作的顺利推进,致使有些制度不能落实到位;二是村级业务人员素质低,财务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村报账员文化水平较低,加之有的年龄偏高,责任心不强,有的不愿参加培训,对新政策新业务了解甚少,使财务管理出现诸多漏洞。如有的以白条入账,有的采取现金结算,有的对集体资金未批先支,有的甚至出现专项资金、扶持资金等被挤占、挪用和贪污现象;三是财务公开落实不到位。尽管村账乡管工作中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但是个别村制度落实不到位,经常出现公开时间不及时和公开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影响了财务公开质量;四是财务监督不到位,造成村集体资金的大量流失。

“村账乡管”工作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澄清对“村账乡管”的模糊认识

要改变对实行“村账乡代管”是侵犯村集体经济组织权益的错误认识。实行“村账乡代管”不是剥夺村民委员会的经济独立核算权。会计后,村社集体资产的集体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权归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村社集体资产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收益权不变,资金独立核算不变,农户往来与债权、债务关系不变,审批手续不变;村级大型项目支出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讨论确定后,报乡(镇)农经站审核,乡(镇)政府批准;财务支出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经手人汇签,村理财小组审批后,报乡(镇)农经站审核入账;村集体积累资金只能由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大会依法支配使用;会计人员按规定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计划编制,对集体资金的使用提出建议,实行会计监督,抵制违反财务制度的收支。可见,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制后,更能有效杜绝人为挤占、挪用和平调集体资金的违法现象发生,更有利于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

2要妥善处理好用钱、管账、管人三方面权力制衡关系

村级财务会计制,通过单位乡(镇)农经站、主管单位乡(镇)政府、委托单位村民委员会三方签订协议,严格地规范各自行为,明确各自的职责。其基本特征:一是取消村会计室、村会计和出纳员,村只设一名报账员,全部会计业务由乡(镇)农经站代为管理;二是村社收入上缴乡(镇)农经站统一入账专户存储,实行预借报账制;三是村级支出实行村申请、乡(镇)农经站审批制;四是乡(镇)农经站对村级报来的收支票据实施账前审核,日清、月结、季报、定期公开;五是乡(镇)农经站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从形式上看,这些手续和环节比较繁琐,乡(镇)和村级往往感到费时、费力,其实不然,正是通过这些规范化的程序,达到在强化村级财务管理上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3要确保监督管理措施有效执行

一是加强农经站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制后,要进一步管理好乡镇农经站,对其人员任命、考核、培训和财务的监督、审计等具体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对其政治思想教育、党组织活动、村级财务公开的日常监管等工作由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业务主管部门予以配合,同时,乡财政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二是推行村级财务会计业务规范化管理。乡(镇)农经站要统一使用省制发的各类凭证、合同及相关账簿,统一使用农业部电脑软件,与主管部门微机连网,启动会计电算化;三是建立内部民主监督、外部审计监督和检查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监督机制。要坚持村级财务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坚持年度财务普审和干部离任审计,保证各项财务制度的有效落实;坚持经常性财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4

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主要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村帐乡代管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安排部署我县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村帐乡代管工作。下面,我就村帐乡代管工作,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行村帐乡代管工作的重要性

村级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农民关注的热点和民主管理的焦点,也是制约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难点问题。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县先后推行了各项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得到了显著加强。

但是,一些村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农村财务管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村财务制度执行不严,现金管理混乱,公款私存、坐收坐支、公款私用、挪用借支等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村民主理财流于形式,村级收支和重大经济事项不能按规定程序进行,该理财的不理财、该公开的不公开、该上墙的不上墙,群众意见很大,个别村因财务问题不断,给县、乡(镇)、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有的村管理混乱,村级招待费、办公事务费过高,不仅损坏了党员干部形象,影响了村两委班子的团结,也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从全县看,近年来在农村发生的案件中有近80%是由财务问题造成的,因财务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甚至移交司法处理的案件也为数不少。

推行村帐乡(镇)代管,是中央、省、市为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强化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从根本上、源头上和机制上彻底解决农村财务管理问题的治本之策。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规范村级财务管理行为,有利于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利于保护干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保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有利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事实证明,推行村帐乡(镇)代管,是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高湖镇、珍珠乡自20*年试行乡(镇)集中村级财务会计账务和业务以来,因财务问题而上访的案件明显减少。全县上下一定要从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提高对推行村帐乡(镇)代管、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克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扎扎实实地做好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推行村帐乡(镇)代管的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明确村帐乡(镇)代管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范围

(一)基本原则。“村帐乡(镇)代管”是在保证村级资产的自、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分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受村民委员会委托,村帐乡(镇)代管中心对村级财务资金、帐簿、凭证、报表等会计业务实行统一管理,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实行“村帐乡(镇)代管”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五权不变”原则:以村为基本核算单位不变(自不变);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不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使用权不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审批权不变;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变。

二是坚持村帐乡(镇)代管中心统一开设专户,各村开设基本帐户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的原则。

三是坚持民主理财原则,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发挥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大财务公开透明度,确保村民的参与权、监督权和知情权。

(二)管理范围。“村帐乡(镇)代管”管理的范围是村级集体所有的资产、帐务和资金。具体包括:资产管理、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

1、资产管理。村级资产管理是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使用情况监督管理和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包括村集体所有的房屋、土地、机械设备、办公设备、经济林木、农业基础设施及其他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300元以上的相关资产。

2、收入管理。村级收入管理是指对村级集体资金的取得进行资金来源渠道监督管理和核算的财务管理活动。具体范围有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集体统一经营收入、村组各项承包收入、“一事一议”资金、租金收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集体积累资金、归还的应收款及欠款、各种捐助资金、变卖资产收入和其它村集体收入等。村级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要全额缴入乡镇“村帐乡(镇)代管”专户。各村向单位和农户收到现金和款项时要手续完备,使用《湖南省农村公益事业筹资专用收款收据》,收取款项时收据要统一加盖各村财务专用章、乡镇“村帐乡(镇)代管”中心财务专用章、报帐员章,这类收据实行统管核销,收款事项一律由报帐员办理。收到款项后,报帐员要限期上解乡镇“村帐乡(镇)代管”专户,然后持交款回单到乡镇“村帐乡(镇)代管”中心填制一式三联的代管收入入帐单,代管中心返回报帐单位一联。往来结算、上级拨款都要在开收据的同时填制往来报帐单。

3、支出管理。村级支出管理是指对村集体资金和村专项资金的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核算的财务管理活动。支出内容包括办公费、村组干部报酬、党员工资、村公益事业支出和村专项资金支出等。实行“代管”后,村级原有的和今后发生的各项现金收支统一由乡镇“村帐乡(镇)代管”中心代管,存入各村在金融机构开设的基本帐户内。

三、瞄准目标,精心组织,确保村帐乡(镇)代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各乡镇、村、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县“村帐乡(镇)代管”实施方案》、《*县“村帐乡(镇)代管”管理办法》及2009年第33号《*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纪要》的要求,突出重点,严格程序,规范运作,确保10月底全县24个乡镇561个行政村和20个居委会全部完成村帐乡(镇)代管工作任务。

(一)理清思路,全面启动村帐乡(镇)代管。一是认真清理村级资金和账务。为确保“村帐乡(镇)代管”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必须抓好村级财务的清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牵头,村帐乡(镇)代管中心负责组织各村民主理财小组,对各行政村、居委会现有资产和前段尚未清理的帐务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完毕后要及时将清理结果张榜公布。二是依法进行委托。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由村提出书面申请,乡(镇)代管中心受理,实行财务、资金双代管。三是全面接管。乡(镇)代管中心采取“三加一”的模式对村级财务实行代管,实现记帐、代管村级资金、代管会计档案与提供会计服务于一体。代管村级集体资金必须作为村帐乡(镇)代管工作的重点,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需要明确的是,各村集体资金存入村帐乡(镇)代管中心专户下的村级基本帐户中,取款或转账要由代管中心加盖公章才能生效,代管中心不能改变村级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而是为了更加有效的加强对村级资金的监管,规范村级行为。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制度建设是根本;只有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才能实现管钱、管物、管事与管人的有机结合。一是要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包括货币资金管理、财务审批、票证管理、结算资金管理、财产物资管理、承包合同管理、财会人员管理、民主理财、档案管理等方面,并对村级管理费、招待费和交通费等群众关注的问题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二是严格票据管理。村级各项收入必须使用《湖南省农村公益事业筹资专用收款收据》,乡(镇)代管中心将对票据的“领、用、存”设立台帐,明确专人管理,实行收款票据的统一领用、核查、销号、归档,坚决禁止白条抵库,切实从源头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三是严格村帐乡(镇)代管报帐制度。各村要根据经济往来情况,严格报帐时间,业务多的村每月报帐不少于2次,业务少的村每月报帐不少于1次,报帐时间由村帐乡(镇)代管中心根据需要进行时间安排。四是建立财务公开制度。统一制定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和时间,各村的财务公开表由村帐乡(镇)代管中心统一打印,及时公布公开,增强财务透明度。五是统一建档立卡。乡(镇)代管中心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档案柜,档案柜要做到一村一档,统一对村级财务资料实行建档管理。

(三)完善监督机制,确保村帐乡(镇)代管工作规范运行。村帐乡(镇)代管能否规范运作并取得实效,强化监督是关键,要把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结合起来,把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结合起来,着力建立一套便利、可行、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加强群众监督。经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在报账前对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实行认真审核,并签字盖章,确保财务的真实性。二是加强审核监督。代管中心要按照相关规定,对村级财务进行严格的审核监督,对每一笔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在报帐前进行严格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手续是否齐全,对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齐全的票据,要坚决退回、补办,并向村民理财小组反馈情况,对违纪违法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三是加强审计监督。县经营管理局、乡镇经管站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或检查,确保村帐乡(镇)代管工作规范运行。

在强化监督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推行村帐乡(镇)代管,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乡(镇)代管中心既要接受主管部门及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认真听取他们的质询和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代管工作,同时又要把工作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为村集体、为群众服务上,建立便民服务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管好、用好、监督好村级财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财务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更好地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推行村帐乡(镇)代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尤其是村帐乡(镇)代管中心,作为党和政府连接群众的桥梁,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窗口”单位,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于村帐乡(镇)代管工作的始终。要端正思想,摆正位置,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为民、便民和服务基层的措施落到实处。建立“首问责任制”、“公开承诺制”等制度,保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要搭建便民平台,将办事程序、内容、要求上墙公布,方便群众办事。代管中心自觉接受监督的同时,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农村财务进行严格审核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不予办理,并向村民理财小组反馈情况,同时要主动接受村民理财小组的监督。

四、加强领导,确保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推行村帐乡(镇)代管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乡(镇)对这项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的推进。经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必须增强与纪检、监察、政法、民政等部门的联系和配合,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为促进我县村帐乡(镇)代管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村帐乡(镇)代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经营管理局。县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村帐乡(镇)代管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确保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运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组建代管中心。中心主任由分管农业的负责人担任,经管站长、财政所长分别担任代管中心副主任,中心会计由财务人员兼任。各乡镇要加强对村帐乡(镇)代管工作领导力度,代管中心要认真履行审核、记帐、建档等职责,加强对村级帐务、资金收支使用的监管,及时反馈有关财务信息,帮助村级进行预决算等财务管理,做到应管尽管,不留任何死角。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对该管的事情要瞪起眼来真管,对按照程序该办理的事情要提供好服务,真正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实现代管不包办、规范不麻烦、服务又监督。各村要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定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遵守财务管理制度,及时上报财务收支帐目,不得隐瞒、坐支和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循环。对有规不依,出现问题的村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5

自年10月推行乡村财务集中核算以来,通过县、乡两级的共同努力,我县的乡村财务管理基本上达到了“记账、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规范服务”的要求,初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扭转了以往村级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局面,有效遏制了胡支乱花现象,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在乡村财务集中核算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大等等,制约了乡村财务集中核算的健康运行。为了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进一步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做好乡村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乡村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农村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要充分认识抓好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此项工作与农村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务求实效,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二、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为了切实加强对乡村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乡村财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县长吕千军任组长,财政、监察、人事、农业、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级机关核算中心,财政局副局长、核算中心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乡村会计集中核算的组织协调、建章立制、业务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具体业务由“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办理。“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日常管理由乡镇政府负责,业务上受县乡村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并接受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为了便于上、下联系,“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统一设在乡镇财政所,工作人员以财政所人员为主,乡镇政府至少再选配2名同志参与集中核算工作。各乡镇及县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动乡村财务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财政部门要搞好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突出抓好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农业部门配合财政部门搞好乡村会计人员业务培训。人事部门配合财政部门选配好“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好人员进出口关。监察与审计部门要做好日常监督与定期审计工作。各乡镇要保证“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上的相对独立性,从时间和人力上保证会计核算业务的正常开展。

三、强化措施,完善制度

针对乡村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各乡镇和县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措施,健全制度,狠抓落实,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使村组干部真正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容和程序,明确“三权”不变即会计主体不变、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的基本原则,彻底打消思想顾虑,积极支持、配合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二是对乡、村两级所有纳管对象要全部进行纳管,特别是乡镇机关及教育组的账务必须做到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三是纳管资金要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村组承包费收入、租赁收入、捐赠收入等其它资金,严禁体外循环、私设小金库。四是“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除财政所人员外,乡镇配备的会计人员的进出必须征得财政、人事部门同意,以保证工作人员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五是各乡镇和财政部门要为“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办公用具和经费支持,实行集中办公、对外服务,有条件的要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六是财政、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乡村两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法》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全面消除无证上岗现象,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七是要教育“乡(镇)村会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断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规定的业务流程处理会计业务,做到核算准确、及时,坚决制止坐支、白条进帐等违规现象。八是要积极搞好调研,制定出村级招待费、差旅费及通信费等开支标准,使乡村财务集中核算做到有章可循。

四、加强监督,规范运行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6

乡村财务问题一直是农民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事关农村稳定的大局。当前不少地方乡村财务管理混乱,乡村债务普遍,不仅掏空了基层实力,窒息了乡村自我发展的活力,而且影响到农村干群关系,影响到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因此,探索一种规范的乡村财政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要。笔者认为,实行“乡财县代管,村帐乡”不失为一种全新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乡财县代管”是在现行的乡镇财政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以乡镇为理财主体,实行“预算共编、帐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预算管理方式,使所有权、使用权与管理权、核算权相分离,由县级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

“预算共编”,就是由乡镇根据县预算安排的指导意见,编制本级预算,送县财政部门审核,再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执行。“帐户统设”,就是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取消乡镇政府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村民委员会会计、出纳和在金融机构开设的帐户,由县财政局核算乡镇各项会计业务,设置基本结算帐户和专项资金帐户两个总帐户,在各乡镇统一设置分帐户。“集中收付”,就是乡镇财政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各项财政收支直接缴入县级国库,支出拨付程序以乡镇年度预算为依据,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优化保障工资发放。“采购统办”,就是乡镇提出各项采购支出申请和计划,经县级财政部门审核,集中统一办理。“票据统管”,就是乡镇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农业税税收凭证等,其管理权全部上收到县级财政部门,实行票款同行,以票管收,严禁坐收坐支。

“村帐乡”是指在坚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村级所有会计业务由乡镇进行,使分散管理、各自核算的村级财务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具体概括为“一取消”、“两分离”、“三不变”、“四统一”。“一取消”,即取消村会计岗位。村级只设一名报帐员,负责办理村级日常财务工作,包括领取统一的财务票据,收取国家规定范围内的现金,初审原始凭证,填制报帐清单,定期到乡镇村级财务机构即农经站报帐等业务。“两分离”,即“帐款分离”、“用管分离”。“帐款分离”是指由村级报帐员负责现金的收支保管,乡镇农经站帐目制作。“用管分离”是指保持村级资金用途不变,村级组织资金分配使用权力不变,而由农经站对各村村级资金在农信社或其他金融机构统一开户,按村设帐,专户储存,并按有关规定,为各村办理现金、转帐等资金结算,收入支出及往来款项的收付等会计核算和监督,编制会计报表,进行严格的村级财务核算管理,实现“用”、“管”两权分离。“三不变”,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审批权不改变,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平调、挪用、侵占村级资产、资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仍然是基本会计核算单位。“四统一”,一是统一票据管理。取消各村普遍使用的内部收款收据,严格票据管理,各村报帐员必须到乡镇农经站领取统一的票据或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结算往来),确保收入能及时、足额入帐。二是统一资金管理。建立统一的银行存款结算帐户,将农业税附加及村级转移支付、村级经营和发包租金收入等各项村级收入,都纳入统一帐户集中核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三是统一集中记帐。即统一会计科目、记帐时间、记帐凭证,由各村报帐员按月或按季到乡镇农经站报帐,农经站在规定时间内集中核算,审核记帐。农经站审核票据,主要审核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对不真实、不合规的原始凭证不予办理入帐;审核票据的合法性、完整性,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要求更正和补充;审核是否符合民主理财原则,各项支出是否符合经办人员签名经办、村主任一支笔审批、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等程序。农经站审核入帐后,以财务报表形式反馈到村级,由村级实行村务(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统一建档管理。乡镇农经站对实行村级财务后的会计档案资料,实行统一归档保管,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版权所有

从某种层面看,“乡财县代管,村帐乡”改革缘于乡镇财政困境之痛。当前乡镇财政实际可支配财力减少,相当部分乡镇“寅吃卯粮”,负债累累,不少村更是连正常的运转都难以维持。实行“乡财县代管,村帐乡”这一釜底抽薪式的改革,必然能管好财政、规范行政,有效化解乡村债务,维护社会稳定。

其一,可有效管好财政,规范行政。“财”是政的基础,管好“财”方能规范“政”。“乡财县代管”在保证乡镇管理权、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基础上,实行“预算共编”,“帐户统设”,乡镇只剩下结算户、支出户和村级资金专户,每个帐户都在县财政部门监控下。“村帐乡”,在保证村级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两分离”、“四统一”,严格规范帐目管理、财务收支、审批手续。对于严格乡镇财政支出预算,有效防止乡镇截留挪用、坐收坐支和乱收滥支,从源头上预防乡村干部等问题,必然能起到强有力的监管制约作用。

其二,可有效控制支出,化解债务。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乡镇收入,但规范支出就更为重要,支出不规范就会形成“以支促收”,造成支出需求无限彭胀,使得“乱收费”等问题打而不死,治后又生。当前一些乡镇负债累累,还大搞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些乡镇虽然很穷,干部工资发不出,但主要领导照样乱消费,乱招待,乱报销,乱批条,就是明显的例子。通过“乡财县代管、村帐乡”,将乡镇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收入,就地纳入县乡国库,严格控制支出顺序,先保工资发放,再保运转和重点支出,严格职务消费,严禁随意举债,管住收入的“袋子”,扎严支出的“口子”,对乡镇债务“先刹车、后消肿”,保证农业税附加、村级转移支付等集体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避免挤占、挪用集体资金的现象发生,必然能有效遏制乡村债务膨胀,化解乡村债务。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7

1 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人才

农村财务如何管,管得好坏,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所以培养高素质的农村财务管理队伍尤为重要,农村财务管理队伍不仅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也包括各级领导干部。一是要培养领导干部要树立管好农村财务的意识。实践反复证明,哪里的领导干部素质好,哪里的财务管理得好;哪里的领导干部对财务重视,哪里的农村财务就管理比较规范;哪里的领导干部带头起模范作用,哪里的财务就不混乱。这就要求业务主管部门要注重对各级领导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进行理论、思想、素质等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强化他们在农村财务管理方面的管理责任,要把抓好农村财务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二是着重培养一批责任心较强,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农村财务管理专业队伍。

2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财务民主管理氛围

如何防止农村财务出现贪污、挪用等混乱现象,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行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以财务公开为内容的村务公开已在各地施行,实行乡、村、社、民主理财小组共同监督、民主理财的局面已然打开,这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贪污、挪用现象,有效地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但是,从农村财务管理现阶段出现的许多现象来看,有的财务公开流于形式,民主理财走了过场,有的地方只公布了总帐,但群众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民主理财有其名无其实,村里的财务开支仍是几个村干部说了算,或是村主要领导说了算,所以,要真正理好农村财务,真正监督领导干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必须常抓不懈,必须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要实行按期、定时、全面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多样、知晓面广,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民主理财小组人员也要和村委同步实行选举和轮换,选择的民主理财小组人员要能真正代表群众,责任心强,思想境界高,有一定的专业水平,真正起到监督、理财作用。

3 理顺实施一种适宜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

现阶段,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各地不一,有的是实行村帐村管、乡镇监督的体制;有的实行村、社帐务乡镇集中统一做帐;有的实行村社财务乡镇;有的实行村社财务乡镇委派会计。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资金收入渠道发生了变化,支出范围发生了变化,农村体制改革和乡镇改革也引起农经队伍发生了变化。为适应农村财务的这一变化,必须变革农村财务管理体制。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且这个模式在一个县或一个乡镇要统一。对于村社交通不变,村社专业会计人员业务不熟的乡镇,宜采取着力培训村社会计,按月或季到乡镇政府统一做帐,集中公开;而对于交通方便、乡镇农经人员专业知识强、责任感重的乡镇,就宜采取乡镇制,由政府统一做帐,统一公开时间、内容;而对于那些村社经济较好,资金收支频繁,帐目复杂,本村社又无法找到合适的专业会计的,乡镇就可以实行会计委派制。

4 建立健全一套合适的管理制度

乡村财务一体化篇8

目前乡村债务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乡村负债面广。有资料显示:全国65%的乡村负债,其中中西部不发达的地区负债面更大;债务规模大。全国负债乡村的债务总额达3200亿,债务严重的地方,不仅旧债无力偿还,而且新债务还在不断地增加;不良债务多,占总债务的53.14%,很多债权都超过实效期,债权回收的难度大。债务很多都是民间私人借贷,利息高,还债期短,压力大。

一、乡村债务形成的原因。乡村债务作为乡村改革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不仅数额大、涉及面广,而且对乡村将来的破坏力也无法估量,其产生必定有其历史背景和体制、政策的因素。

乡村集体经济的瓦解,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迟缓,注定了乡村债务的出现和产生。农村家庭承经营包制的实施,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的到了释放,农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叶,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发展机遇。农村形势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削弱。特别是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乡镇企业不发达的地方,在农村集体积累的“分光、吃光、花光”的三光政策的狂潮里席卷下,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经济一夜之间荡然无存,甚至土崩瓦解。乡村可支配的财力日渐枯竭,而农村发展投资却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以种养业为主体的纯农业生产的地区,市场因素的复杂多变,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农民农村税费改革又堵死了向农民收取乡村运转费用的渠道,使过去几乎完全依赖从农民手中收取提留,来维系乡村运转变得更加困难。而村级债权又因时效性大多过期,手续不健全,债务人员不是消失就是偿还债务有困难,致使大量乡村债权无法变现,大多变成呆帐或死帐。集体没有积累,乡村有没有政策向农民收取资金,因此,要维持乡村日常工作,保证正常支出的经费和干部工资,只得借债。不仅影响了乡村正常的发展水平,而且加剧了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的矛盾。

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品需求与乡村日趋乏力的财政投入的矛盾,加重了乡村债务包袱。在乡村财政体制改革前,乡村公共品建设资金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由国家统筹安排。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乡镇财政由过去的国家大包大揽,变为乡镇包干,实行分灶吃饭的乡镇财政包干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地方,以工补农尚有改善乡村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条件。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乡村财政收不敷出,保运转都有困难,更本无力解决农村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而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而逐年减少,乡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入中所承担的份额越来越重。有资料显示:从1996—2000年这五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7400亿增至2000年的16386亿,增幅达121%。而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从700亿增至1231亿,增幅仅为75%。而乡村对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每年以9.8%的比例增长,有时在建设项目资金的投入上,国家与乡村比例达到7:3。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市建设的开展和以三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为主的新一轮乡村基础设施改造的热潮的兴起,“举债搞建设,贷款谋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和鼓励的方式,加重乡村债务包袱,使本来就处于财政危机状态的乡村财政沦为“吃饭财政”,甚至是“讨饭财政”。乡村借债,成为维系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兴办乡村公共品建设投入的基本手段。而这种举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又不断产生新的债权形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借债主要是通过农行或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来解决,利息低,还款期限固定。而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乡村通过国家融资的地位被边缘化,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急剧下降,民间高息借贷成为乡村借贷的主要渠道。利息高,还款期限不稳定,这也是乡村债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善乡村环境上的急功近利心态与入不敷出的乡村财力实际困惑的矛盾,加速了乡村财政贫困化进程,导致乡村债务居高不下。农村改革的二十年,也是农村新旧体制冲突的二十年。一方面,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运作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正是这一种矛盾冲突,导致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往往有悖于客观现实,这是乡村债务产生的另一动因。(1)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落实。财政包干体制下的权事不对称,造成各级政府利益分配上的利己主义的滋生。如每年年初,县市政府都要与乡镇签订各种经济责任状,而这种经济责任状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乡镇无条件的完成责任状上所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而这些经济指标大多数都是从解决县市财政预算缺口为出发点,其中的一些指标很多都大大地超出了乡村的承受能力。为完成任务争取县市部门的工作支持,乡村只好硬着头皮违心地接受。当然,也不排除有少数乡镇主要干部为个人私利,执意献媚地接受。任务下达后,乡镇再分解到村,村再到组。层层分解,层层加码,最后到农民头上就是一个不堪承受的负担。为了完成这不堪重负的经济指标,一方面,向农民大肆收刮,这就是农民痛斥的乡村干部的“三要”要钱、要物、要命(计划生育)。另一方面,要么前吃后空,榨干乡村积累。要么就是向金融机构贷款或向民间高息借贷,来完成责任状里规定税收任务、水费任务、农业综合开、发世行等项目借贷款,及部门摊派款。向民间借贷,现在已经成为大多数乡村,特别不发达地区完成上级的经济任务和维系乡村生存的主要融资手段。这种融资方式,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乡村包袱的增重。(2)贪大求洋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实现乡村三通为主要目标新一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各地全面展开,乡村有条件,干部有责任心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本无可厚非。但一些乡村在既无法争取到国家政策性扶持,又得不到其它外援的情况下,完全靠向农民集资,向金融机构和民间高利贷者借贷,来实现高标准的乡村路网、农田电网和自来水网的建设目标,只能以增加乡村债务,农民加重负担为代价。有资料显示,在庞大的乡村债务中,用于乡镇公共品建设投入的占债务总额的40.9%,用于村组改善农村生经营条件的占乡村债务总额的10.4%。(3)层层过关的达标升级验收。在上世纪末,除了与农村生产经营有关的设施建设外,盲目攀比的教育普九验收、乡村卫生院基础设施达标、计生国策教育、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板块模式等方面的达标升级,使乡村本来就赤贫的财力雪上加霜。调查中发现,有一个不到四万人口的乡镇,十个村新修的教学楼有两村的倒塌,三村变成牛、羊圈,每村为此负担了不少于十万元的债务。化费上万元计生国策门,变成了人人争抢商品广告栏。投资近百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乡村配套资金无法到位只能是一个摆设,土低地产效益依旧。不切实际的瓜菜农业模式,使农民经济受损,国家税收因农民经济受损抵扣出现缺口,乡镇办公室一度成为瓜菜仓库。为弥补税收缺口,乡镇只好用发干部工资的财政经费来抵缺额税款,最后通过借债来补发干部的工资。(4)一哄而上的乡镇企业。上世纪兴办乡镇企业,就像又回到了大办钢铁的时代,农村上下是有条件的办企业,没有条件的也设法糊弄一个企业。有些地方是“借钱建厂,出钱引资,个人赚钱,集体担债”。在乡村债务中,兴办乡镇企业而留下的债务占债务总额的11.3%。

乡村财务运作方式的随意性与乡村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失控的矛盾,是乡村不良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乡村财务监督体系,因集体经济的瓦解而出现管理上的漏洞,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没有随农村经营体制的变更建立,造成乡村财务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乡村内部难,监督乡村外部无监督。财务状况不公开,造成乡村级账务混乱,白条下账,公款私借,公款或集体为所属企业和个人担保等现象,在乡村普遍存在。加之体制上的漏洞,如会计制度未理顺等问题。导致乡村财务混乱不堪,乡村债务不断加重。据悉:安徽省合肥市在对全市107个乡镇的财务大清理中,使乡镇“财务黑洞”充分曝光。乡镇白条支出比例为60%,一些乡镇甚至高达80%。单据白条金额最大达140万元,时间最长的一张白条竟长达32年。107个乡镇,清理出百元以上的白条发票14万余张,金额7.7亿余元。涉及乡镇干部职工4400多名,仅清收干部职工欠款高达3530万元,个人最高金额达23万元(据新华社合肥2005年1月17日电)。由于这种管理上的失控,导致乡镇不合理的支出逐年增加,这是乡村不良债务形成的主要动因。

以减负为目的农村税费改革与农村转移支付机制的不配套的矛盾,增大了乡村新增债的机率。农村税费改革在制止滥收费,减轻农民负担的问题上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在堵塞乱收费的同时,新的乡村财务管理体制并没有随税费改革的深入一同建立起来,乡村用来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可用资金则更少。临时性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数额小,即使用来全部解决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和贫困户基本救助都不够,更不用说去发展生产。二是管理不规范,中间抵扣的环节太多,真正能到村的很少,有的甚至只是一张对结的账单。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性的投资问题,还得要靠借债来维系。

二、乡村债务对乡村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从目前情况来看,除东部乡村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外,大多数地方的乡村财力仅能维持乡村两级的低水平运转。庞大的乡村债务,面对日益疲软的乡村财力根本无力偿还。加上巨大的利息支出,使乡村债务进入恶性循环。它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同时还会引起农民负担的反弹。

乡村债务将会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乡村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但由于乡村自身财力不够,增收渠道不广,加上沉重的乡村债务包袱压力,因此资金投放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巨大的债务利息的支付,冲减了投资的总额,这与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日益增长的乡村公共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不断萎缩的乡村财政(财务)供给能力的矛盾,导致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化水平提高的速度,严重滞后于乡村发展速度。淤塞的河渠、代病运行的排灌设施、低产田的改良、闭塞的路网改造、高耗的乡村电网升级、人畜引水工程的实施、乡村科技推广网络的建立等与乡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工程和项目,亟待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面对乡村债务的巨大包袱,举步维艰。

乡村债务影响了乡村两级的日常工作的运转。首先影响了乡村正常的公务活动。为了缓解沉重的债务压力,乡村不得不压缩经费开支。即使是正当的公务活动经费,也是一紧再紧,无法保证。有时甚至先让办事人员自己垫付。如招商和农业开发项目的引进。其次是影响了干部、教师的积极性。紧张的乡村财力,不仅无法保障机关正常公务,而且连机关干部和教师的工资也要推迟发放。即便是一些政策允许范围内的机关工作人员和教师应享受福利待遇,不是以白条挂账,就是取消不发。极大地影响了干部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给乡村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共权力机构和组织的瘫痪。其三是牵扯了乡村主要负责人的精力。乡村债务,无论是向农行、信用社这些正规的金融机构的贷款,还是向个人,甚至是民间高利贷者筹措的资金,与乡村干部都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宁可乡村建设缓建,有些债也必须先还,否则会闹得乡村鸡犬不宁。乡村的主要负责人整天为债务所累,不是四处告贷,就是躲避债主逼债。为债主所逼,告状、上访、打官司,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来统筹规划乡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乡村工作的正常运转。同时乡村债务久拖不还,不仅会影响乡村两级的威信和形象,而且还会引发社会的动荡。

乡村债务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社会危机。首先为债务所累,乡村没有资金来解决教育和卫生上的经费缺口,从而引发上学难、就医难的矛盾。没有资金来解决贫困户的救助,就会出现外出讨饭,甚至挨冻受饿的局面。其次有些债权人为了讨回乡村所欠的债务,甚至雇请社会上的黑恶实力来向乡村干部逼债。殴打、羁押、扣留乡村负责人的事时有发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乡村债务将会削弱农村税费的成效。乡村债务规模过大,借款的利息太高,不仅加大了乡村债务风险,而且增大了乡村人均偿还率。这些债务若不能及时化解,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仍然转嫁到农民头上,极容易造成农民负担的反弹,从而影响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

三、解决乡村债务的对策。乡村债务的庞大数字,和由此而产生的巨额利息所带来的债务风险,将会严重地制约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乡村债务形势,及时研究解決化解的办法,已刻不容緩。

首先,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系。农村经济体制转轨和农村税费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因此,在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乡村公共财政体系,是解决乡村债务的核心。(1)加大对乡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要在现有解决村干部工资、特困户救助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的资金,应全部或部分纳入国家统一财政预算,确保乡村基本公共品的需求。(2)对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要确保专款专用。堵塞中间截留环节。(3)建立健全新的乡村财务监管体制。对乡镇,财政要实行县管乡用,在县市财政设立统一的财政专户。在农村,要改革农村会计管理制度,村会计的任免全收归乡镇。同时,实行村账乡管。加强对乡村财务的监管力度,杜绝不合理的支出和不合法的借贷,从源头上堵塞乡村债务产生的漏洞。

上一篇: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范文 下一篇:就业帮扶计划及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