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教育方针范文

时间:2024-02-29 17:54:09

现行教育方针

现行教育方针篇1

【关键词】新中国;教育方针;历史嬗变

新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求新求进。从今天来看,我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确定了可行的发展方向。时至今天,我们对学校教育有诸多的不满,在教育发展转变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回过头去研究我国教育基本纲领即教育方针发展的历史嬗变,由此来进一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规划和研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涉及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其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息息相关。那什么是教育方针呢?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 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居于以上对教育方针概念的认知,可以认为教育方针具有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

(一)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与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在1949年12月下旬,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以贯彻和确认, 会议将上述方针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前夕的教育方针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实质上还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58年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获得了认可,并沿用了20多年,直到出现了文化教育逆流,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全面溃败和教育方针的转向或名存实亡。

(三)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在审阅了人民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 写信给。信中在讲到人民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后, 提出“学生也是这样,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后来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尽管不归教育方针之列, 但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 起着指导学校发展与改革指标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 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纠正了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 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 新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开“左”的口号上是很明确的。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然而没有用“教育方针”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方针:“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原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释义》一书中, 明确说明: “本条是关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以最准确文字对国家教育方针最完整的表述。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新中国以来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并研究和发展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5]蒋文良.现行教育法规辑要[Z].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现行教育方针篇2

关键词:针灸;教育改革;三因制宜

2009年5月7日,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析并指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提出了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等多项措施,明确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经典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国医学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大势下,针灸学的教育改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因制宜”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本文把中医“三因制宜”的理念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代、地区和人物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为目前针灸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砭石以缓解身体疼痛,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可以说是针灸的起源。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改,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针灸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更起跌(表1)。针灸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针灸教育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政府的医学机构教育。目前主要的方式为政府的医学教育,也就是进入医学院校进行针灸知识的学习。而在改革的浪潮下,这种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完善。

2000年5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举行的《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掀起一股学习香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经验的热潮。此后,由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LBL(基于课堂的学习)教学逐渐向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过渡发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医学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呢?美国医学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LBL医学教学模式存在潜在危机,即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医学相关知识越来越丰富,医学生的负荷随之加重,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被花费在理解与记忆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创立的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PBL教学)为这一危机带来了转机。此后,在80年代、90年代,美洲大部分医学院及欧洲部分医学院也陆续开始进行实验性PBL教学。1991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AMA)对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美有100多所医学院采用PBL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模式教学。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引进PBL教学的院校。随后很多院校的老师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性的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PBL教学模式虽然在近些年来应用较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学经验的丰富,CBL(案例教学法)、TBL(任务教学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针灸教育改革可行的探索和前进方向。时代和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针灸学的教育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学习时期,因时制宜,不断改革针灸教育方式,使针灸学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的掌握针灸学的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祖国医学的繁荣发展。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同理可推,针灸教育改革中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针灸理念和针灸流派的不同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我国的针灸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从古至今无数医家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研究从而凝聚的智慧结晶。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宗旨,根据其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丰富和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是目前人们较为了解的针灸流派,但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更多颇具特色却鲜为人知的针灸流派。东北地区有彭静山的“反针”,有于致顺的“头针”,有对经络学说有独特见解的张给,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蒙族针灸等;沪上地区有以陆、方、黄、杨、奚、秦为代表的六大海派针灸流派;在江苏地区,有源远流长的澄江学派,更有杨长森、肖少卿等秉持自法的针灸医家;浙江地区则有以楼百层、盛燮荪、马石铭为代表的手法派,以杨相良、罗诗荣、施延庆等为代表的疗法派,以高镇五等为代表的重手法亦重穴位派,以阮少南、虞孝贞等为代表的针药结合派;北京有王乐亭独创的养针法门,贺普仁自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在山西有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和吕景山先生的“针灸对穴”;广西的桂派针法,四川的李氏柞针,云南的管遵惠子午流注针法…很多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等待着新兴医学人才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医教学模式以“一元化”的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统的家传及师承教育越来越少,使各具特色的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手法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及保存,使我们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流失。在现代针灸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当地的针灸流派。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让传统的“名家带徒”的师承方式融入当代教育,在院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各地域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可以在设置课程时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针灸课程,教授当地针灸流派的理论观念和操作手法,开展各医家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们拜师学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既要会搞科技做实验,也要会熟练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在院校的基础培养中,在老中医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中医名家流派医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针灸流派,这些流派等待着我们的继承和发扬,针灸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因地制宜,把前人们呕心沥血的学术结晶发扬光大。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其应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教育过程中各个角色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要注意其角色功能的转化及过渡,因人制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灸理论需要接受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与完善。目前很多院校的针灸教师很少从事临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无法深刻理解针灸的本质内涵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临床实践的支撑。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浅显的讲解一下,即没有深入探讨,也没有临床实践的辅助,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一知半解。所以,在针灸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医、教、研三位一体,教师既从事教学,又是临床针灸医生,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理论,还可以用临床实践经验来丰富针灸理论教学,同时可以利用科学研究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教学内容,并且用科学数据来阐释针灸的基本理论与临床问题。当在针灸教学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的时候,师生都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或科学研究来探寻解决方案。教师不断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的角色中转换,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可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增强针灸科研水平,促进针灸学的发展。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大多适应填鸭式教育,思维方式呆板,灵活性较差,缺乏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方,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只知道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人。为了利于新型医学人材的培养,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愉快的学习场所,必须大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体验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都可以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帮助医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并为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被教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知识的殿堂,在学校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的汲取专业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的针灸人才。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学危机”的说法,不少人觉得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正在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针灸学的整个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轨,缺少新型的针灸专业人才,使民众对针灸的专业性和疗效产生了质疑。所以,针灸的教育改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针灸学的兴盛,更关系着针灸的民众信任度和生死存亡。“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治则之一,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将其与针灸教育改革相结合,更能凸显出中医和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使针灸教育改革也富有中医特色。根据“三因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现存的教育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促进针灸教育改革,继承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卫,徐立,郭义.中法两国针灸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36-38.

[2]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2):48-49.

[3]穆艳云,甘君学,等.PBL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60-261.

[4]董宝侠,陈协群,等.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血液病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103,(8):782-784.

[5]马睿杰,林咸明,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6]杨洁,杨明晓,等.探索P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5-16.

[7]李辰,刘炜宏.我国当代各地区针灸名家学术特色初探Z].2013.

[8]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9]张波,陈日新,等.医、教、研一体的针灸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初探[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5):75-77.

现行教育方针篇3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教学;体系构建

定向越野是一种较为新兴的野外活动,通过地图和指北针进行方向确定,然后通过地图指示,最短时间到达目标地点者获胜。既是一种户外活动,又是一种竞技活动,定向越野通过将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趣味性十足的户外型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现阶段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结合当今形势,对于市场是一种适应行为。

一、构建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构建教学体系

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之中不仅要注意相关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生存技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地接班人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传统模式之中的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学识上培养学生,更是应该在各种领域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针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动态同样是需要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现代高校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定向越野课程的引入要首先构建教学体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对学生自我进行有效提升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适应野外生存。定向越野为现代城市之中生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野外游玩机会,通过对于指北针和地图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贴近自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各种模式竞赛的开展,可以成功的帮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针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定向越野课程开展十分有必要,而且有着明确的现论依据。

2、构建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白健康第一

素质教育之中很明显的一个要求便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户外活动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应付现代繁杂的学业,同时对于健康的认知更为明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育机构被要求不能占用课外时间进行过多的补课,而且体育课的时间一定要达到一定标准。举办多种户外竞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进这种竞争方式,可以更好了解集体荣誉感。定向越野在现代之所以吸引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模式较为新颖,成功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增强了体魄,针对于身体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定向越野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专业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意识,而且指导他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之中可以向他们的学生开展这类活动。

3、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教育部针对定向越野成功构建教学体系有着一个文件标注,对于定向越野是否可以加入课程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文件,同时针对构建进行了指导。高校教育之中成功的开展这项课程,很大程度上的吸引了眼球,使很多有识之士可以参与进定向越野的讨论之中,帮助定向越野或者教学体系构建。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各项事业的宏观调控,这种举措十分有利,可以让相关活动开展的更为标准。所以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教学体系的构建才真正的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其希望培养出在教育专业内可以进行体育教育的各级教师,所以课程目标便应该是培养相关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有资格执教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因此,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应该符合相关课程目标,需要在具体运行之中规避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同时对于教育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考量,提前确认,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2、确定教学模式

定向越野课程教学首先达到的标准便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符合现代化和多样化,成功的帮助学生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掌握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以模拟的方式重现野外生存的要点,便应该是现代定向越野的教学模式。定向越野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实战出发,更重要的便是学生需要进行自我体验,而不是对于课程枯燥的学习,或者对于课程的认知流于书面认识上。定向越野课程在高校教育之中往往作为考查课,并没有对学生真正的考试目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也不应该是为了凑学分而单纯的选择,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之中实际得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自我意志的重建,让定向越野课程在自己的高校生活之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3、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便是两种方向的结合,所以针对定向越野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首先需要尊重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对于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不全面,所以无法针对教学之中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定,在真正的运行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只有单纯的一方面,更应该具有层次性,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把教学内容层次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

4、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教学评价便是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的评分,由于定向越野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往往不能单纯一方面的对课程进行评价,并且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较为不顺利。所以在建立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而言,更应该重视过程之中的评价,以学生为本,关于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应付了事,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定,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为科学的评价定向越野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

三、小结

定向越野课程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时间尚短,不过在定向越野课程进入了教育体系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众多学生表示在定向越野之中确实得到了锻炼,成功的和自然进行了沟通,并且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定向越野在现展时间也较短,随着定向越野自身的各种完善,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两者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而且互相影响,最后,定向越野课程一定会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效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伟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0.2.103-104.

[2] 任卫华.高校定向运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72-75.

现行教育方针篇4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借鉴:(1)人本主义教育。在西方,各国学者有着关注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历史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已经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解放人、承认人的欲望和情感的观点。罗素提出重视人的价值研究,尤其是提出要按照受教育者的自然发展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看作是其人性基础,普遍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论,主张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要人性化,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2)渗透性教育。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渗透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的一种隐性的、间接的渗透式教育,他们避免直接讲授规则或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引起受教育者的抗拒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注意寓德于教,进行学科渗透。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各国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3)协同性教育。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意营造教育环境,注意发挥家庭、社区、教会、大众传媒、特定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其与学校共同协作,把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为此国外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外环境。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有所加强,针对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新气象。但是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束缚,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工作中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现象还存在;针对性教育方法较单一,实效性不强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那里所得到的,是一种理念指引,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战略性,这是“由思想教育目标的长远性、效果的长期性决定的”,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得以在不同时期持续开展,和它的时代性不无关系,“与时俱进”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育

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手法单一片面,同时存在较为普遍的灌输教育现象;而国外一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经典案例告诉我们,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根据受教育主体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同时注意引导分流,注重道德情感的感染而不是理论的灌输,可以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强调针对性的具体教育,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应用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注重实效的目标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里也只是揭示了“一种理念”和“一种结果”,这种“理念”是与时俱进的,这种“结果”是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两者间其实都是因时而变的,对于两个变量,中间采取的方式自然也要灵活多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其目的还在于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注重实效的目标教育,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其教育手段也必须不拘一格。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关系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是由其既定目标所决定的,由于“目标”自始至终都是明确的,因此过程中无论采用任何方式方法都是有的放矢。针对性直接决定了有效性,而有效性又反过来作用于前者,对其作出效果评价,以引导选择更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方式方法,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注重实效的目标教育。”这句话既强调了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性,又鲜明的将两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先是要明确目标,注重实效,其次要围绕目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手段进行教育,在这过程中,根据目标反馈评价体系不断进行自我修复,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特征,保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教育,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现行教育方针篇5

关键词: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

高校教育师范生在舞蹈课程的构成上包含了人体造型、动作及姿态等多个方面,并在组合、动作转变及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舞蹈语言,从而产生出具备鲜明、具体及生动特征的舞蹈形象以展现现实生活状态,并且体现人们具体化思想及情感。针对以往的舞蹈教育措施而言,一直以来存在的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这种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不过基于教育师范生具备特殊的职业特征,上述教育模式往往只能培养学生的表演素质,不能真正意义上促使学生养成优质化的舞蹈教学能力。所以,实际舞蹈教育过程中需要实现寓教于乐这一重要目的,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师范生实际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素养的培养

1.针对性构建优势化教学内容。高校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与舞蹈学院中设立的舞蹈课之间存在严重的差异性,前者较后者而言具备强烈的针对性,多注重教育的职业性培训,教学中要同时具备舞蹈基础性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所以教育师范舞蹈教学内容在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教育师范生所教授学生心理及生理方面的特征,在学习舞蹈时,尽可能确保种类的多样化,而在难度及技巧方面仅需适中即可。

2.针对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中技巧难度的处理。教育师范专业所设立的舞蹈课在内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舞蹈训练存在差别,在要求上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样可以针对性的减少类似软开度、控制力等基础舞蹈训练,还可以适当降低弹跳、软度及开度等方面的难度要求,尽可能避免部分弹跳转翻等生理性因素的局限性,另外可以在舞蹈训练时,增加部分现代舞蹈的训练方式及措施,实现单一向复杂、分解到综合的练习,还可以促使学生肢体及动作不断向协调及灵活的方向发展。

3.针对生源基础,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当前教育师范生部分学生年龄较小,在身体条件方面占据重要优势,还具备较好的想象力及理解力。但是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所以,由于生源的舞蹈水平不高,会直接对最终的舞蹈教学水平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提高生源整体水平,以提升当前教育师范生舞蹈整体综合素质。

二、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培养

1.构建良好身体素质,提升舞蹈能力。舞蹈模仿是学习舞蹈的一项重要课程,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会判断会思考教师教授的内容是否正确,而会直接无意识产生模仿、观察的想法。因此实际舞蹈课程教授过程中,基于实际舞蹈规律及接受能力,在基础训练的帮助下,构建较为完善的身体综合素质。

2.拓展视野,促使舞蹈能力得到提升。随着教育师范生不断地学习,自身的舞蹈视野得到提升,对舞蹈及有感知识进行提升,在实现文化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了解并熟悉众多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需要广泛的知识面,不过在知识深入程度方面的要求并不高。此外,需要避免过度重视课堂训练,忽略课后舞蹈笔记这一行为的重要性。

3.明确舞蹈在高校教育师范生中的重要性。在教育师范生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培训措施,针对性激发师范生对生活、舞蹈教育事业、祖国以及大自然的热爱,在全面提升自身思想素质的前提,舞蹈也能够对人体动作进行组织、提取以及艺术性加工等,从而对当前的社会生活或是思想感情进行针对性的表现。就舞蹈自身而言,本就具备抒情这一重要特征,人们在正常生活过程中,当你无法从文字或是语言中了解一个人所蕴含或是想要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动作以及姿态实现想法的展现。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抒情特性,人类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其舞蹈作品就具备的生命力,更加生动、鲜明。

三、高校教育师范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1.提升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了解教育对象,需要针对性了解心理及生理特征,还要针对自己掌握对象实际动作发展说。如针对卫生学了解少儿期是人体生理方面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其骨骼非常软,也易发生变形;随后从上述内容中可以针对性了解到,舞蹈在音乐选择上追求节奏性与欢快性。设计动作需要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实际生理发育等多方面因素。

2.强化舞蹈的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具备活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所有舞蹈形象与作品的出现都来源于生活。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致性的观察,从而获得大量的生活实践,并经由科学的分析及理解行为,从中获取部分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针对生活实践提炼出来的动作及真实的情感,随后编创出能够感动人心的舞蹈作品。

3.全面提升舞蹈专业综合素质。舞蹈可以看作是一个以人体动作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单从人体动作这一方面,音乐、服装、道具等对舞蹈表演的最终呈现都具备重要意义。舞蹈创编人员首先需要具备优质化乐感,也就是在音乐方面的理解。此外,需要适当了解服装、灯光等基础性使用,方便在创作过程中进行综合的思考,最后需要了解舞蹈表演中服装所产生的辅作用。综上所述,作为高校教育师范生,也就是未来艺术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要具备针对性的奉献精神。在教导学生学习舞蹈时,需要促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状态,从而推进当前舞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作者:沈琬茹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屹.浅谈教、学、创合一的教学模式——以舞蹈教学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16

[2]司丽艳.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4

现行教育方针篇6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教学改革 分析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体育教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广大体育教师针对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开展了创新与探究,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在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广大教师既要看到教学成果,又要认真反思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提升教学成效。笔者多年从事于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针对教学信息不足的问题,运用先进教学手段进行生动演示。

相对于其他学科,许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为注重技能训练,致使教学中的信息量不足,学生对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了解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影响体育教学成效。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探究,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体育教学,运用其灵活的演示形式增强体育教学的生动效果,并融入丰富的教学信息。笔者针对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心理,向学生介绍了各种运动的起源及其相关的趣味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生对篮球比较感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篮球运动的起源,学生了解到篮球运动于1891年起源于美国,它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旧译麻省春田)市基督教青年会(YMCA)训练学校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Dr.James Naismith)发明的。由于篮球运动内含的趣味性、健身价值和教育理念,一经发明,很快在世界各大洲得到传播和推广,45年后成了奥运会正式的比赛项目。另外,笔者还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了他们喜爱的体育明星,既有奥运会女子5000米田径冠军王军霞、出水芙蓉郭晶晶、跳水王子田亮等国人喜爱的国内明星,又有罗纳尔多、加内特、吉尔贝托·小戈多伊等国际体育明星,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

二、针对学生兴趣低下的问题,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强训练效果。

在传统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技能动作传授,教学过程属于“师徒传授”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枯燥训练中兴趣不足,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活动之中。面对这样的教学困境,笔者主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的方式提高教学成效,首先,将教师为主角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训练空间。在教学技能动作了之后,笔者不再组织枯燥乏味的训练活动,而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动作重点与技巧的回顾,每一个成员展示动作,其余成员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巧的掌握水平。在这样的训练活动中,学生需要深刻领悟动作技巧,同时可在对其他同学进行指点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掌握效果。对于一些过于枯燥的体育训练项目,笔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造,对训练任务进行了“改头换面”,如将排球垫球训练设计为“正面迅速移动垫球游戏”活动,学生在枯燥的体育训练中会感觉乏味,但是在改进了的游戏训练模式中,无不兴趣盎然。笔者要求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对抗游戏活动,学生的枯燥感一扫而空,既满足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又实现了训练目标。另外,为了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笔者还针对一些技能项目的考核标准,设置竞赛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发挥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针对评价标准单一问题,实施分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差异。

十个指头有长短,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尊重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会面临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状况,如果还是按照统一的教学要求,则势必会对部分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积极性产生影响,并且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利于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笔者在体育教学中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改革,采取分层要求的方式兼顾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差异性,以便促进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首先,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笔者针对学生的具体能力进行差异性设置,主要针对身体素质特殊的学生降低要求,对体育特长生拔高要求,保证整个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状况相吻合,取得因材施教和量体裁衣的效果。在整个体育教学的组织与考核过程中,笔者始终将分层原则贯彻其中,对动作技能的训练要求体现差异性,对考核的过关指标也进行上调与下降处理,为学生打造更合适的体育课堂。

四、针对教学内容受限问题,借助教学补充教材,提升教学成效。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学工作实际,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发挥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在抓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与完善教学内容,通过补充信息的途径提升体育教学的综合成效。一方面,笔者立足于体育学科特点,强化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自我调适方面的知识传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合理调节情绪,提高心理耐挫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另一方面,笔者还从网络及其他刊物中选取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相关的健康知识内容、保健卫生常识,完善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教师应当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着力优化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开艳.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马全忠.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J].学周刊,2011(11).

[3]曹军.高中体育课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成功(教育),2011(03).

现行教育方针篇7

【摘要】 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

[5] 劳力行,布赖恩伯曼.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结合医学中心——美国医学院最早成立的替代医学中心.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1205-1209.

现行教育方针篇8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的两大主要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教育需求水平的越来越高,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趋势所在。主要针对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继续教育功能两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继续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要求,将“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新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如今,我国继续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较快,尤其表现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发展两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如何将两者更好的细节化、标量化,如何逐步实现产教融合,这非常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与实践。

一、当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需求迫切

随着改革开放成果的逐步显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越来越迅速,距离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也越来越接近,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国家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划。而随着这一规划的提出,职业教育也将更为社会所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在重视其学历教育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发展继续教育功能及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方面。国家也给予了许多方面的支持,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支持百所高职院校和千所中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发展继续教育支持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在城里工作的农民工、务农子弟、退役军人及现代产业工人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认证平台。而在这样的趋势下,寻求新的方式去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当前阶段的迫切需求。

(二)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齐头并进是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有力手段

一个职业学院的教育体系是否完整决定着这个院校的人才输出,教育社会培训的产业化程度影响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才的供应质量。毕业生走进社会,想要在岗的再学习机会主要由教育社会培训来决定,所以想要提高这部分人群的素质,教育社会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是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方针之一;在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的今天,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继续教育是采取的众多方针之一,社会对于从业者有着继续教育的要求,反向解释就是社会发展对于就业人员的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出现。坚持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另一个方针就是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想要加速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使得高等职业院校能够进一步发展,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两者同时进行,同步创新探索,相信能够快速完成高等职业办学社会化的进程。

(三)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产教融合的提出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学校根据自身所设置的专业,努力开展专业产业,将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把职业院校建设成为人才、创新、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性经营实体。想要完成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功能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不可或缺的举措。教育社会培训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推动着社会区域生产能力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社会培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成产教融合,对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提升这方面的资源优势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而促进产教融合过程需要培训众多从业人员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发掘更多的潜在资源。可见,在实现产教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尚不完善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被誉为“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需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这样一段话被奉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金科玉律,是黄炎培先生经历了几年的职业教育而总结出来的,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社会化办学曾经被黄炎培先生看作“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在当今阶段虽然有着不少的职业院校开始尝试校企联合、服务社会,逐渐与社会融合,对大量社会需要的从业者进行再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念及践行方针上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还是不够完善,尚未进行创新突破,不过是在完成着上级教育部门的指示,中规中矩,不敢放手去做。社会化办学的复杂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在专业设置、配套设备、师资团队等与社会行业相匹配,这也间接导致了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开展社会化办学。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上的不完善是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功能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团队建设力度不够,教育模式构建有待改进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是最基础的也是最中坚的力量,是一个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资源,同时这也是院校间相互竞争的必争之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一个大困境就是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准的师资团队,这个师资团队要求不仅理论储备雄厚,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的行业实践有着非常高的认知,这样的师资团队才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所需要的。高等职业院校想要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师资团队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瓶颈。除了师资团队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寻求创新也是非常必要的,过去的教育模式可能无法适应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化及倡导产教融合的趋势,从而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职业院校的办学者想要快速发展,师资团队建设与教育模式整改都是必须要面临的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对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与企业合作建设较少

当今社会,职业教育行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院校的教育方法开始被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纳、吸收。继续教育中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越来越快地朝着市场商业化方向发展。在继续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关注度尚且不足,包括学生个性、学习环境、学生生活等方面,总结来说,就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旧停留在社会化的初期,对于市场意识、服务意识认识不足,这也间接导致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进程缓慢。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要输送到社会企业中,与企业之间沟通不足,就可能导致职业院校培养方向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双方都不尽如人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建设正处于摸索阶段,合作力度不足,无法形成较为有效的信息交换,在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上走了一定的弯路,导致培训效率的降低。

三、针对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实践勇气

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坚持践行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一批又一批有知识能力、有忠诚意识的从业者,他们接受的教育与培训符合当前社会阶段的要求。如何去完善高等职业院校在社会化办学上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树立起实践的勇气,作者觉得,首先,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者与践行者应该了解当前的国情国策,熟悉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大体方向,仔细探究继续教育部分的相关内容,保证社会化办学与我国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其次,办学者应该向身边及周围的先进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发现先进同行的独特之处,与自身创学方针相对照,寻求突破点,完善自身思想观点与践行方针。最后,高等职业院校践行者应树立创新意识,树立远大理想,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无所畏惧,有勇气、有魄力地坚持下去。在高等职业院校完善了社会化办学在思想观点和践行方针上的不足,树立起践行的勇气,就一定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

(二)强化师资团队实力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师资团队建设上,高等职业院校上级领导应该不拘一格,多途径共行。在人才招聘方面应不惜资本、求贤若渴,多招募有实力、有名气的名师;在年轻教师培养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打破过去固有的培训模式,充分发挥年轻教师的潜力,培养年轻教师的名气,为高等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创建一套人才选拔体系,同时提出相应的鼓励机制,促进师资团队实力的建设,并且在教师个人的品行、人际关系等方面严格把关,树立院校教师名气,高效提升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建设一个好的“双师型”师资团队,这样就可以为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培训与加强继续教育功能提供强大的底蕴与自信。树立品牌,核心竞争力也将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增强,生源的数量也会增多,社会企业的倾向必会逐步靠近此等院校。

(三)增强职业院校教育培训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寻求与企业间的新合作模式

就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这方面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改善的地方有很多。可以在培训前对学员的性格做一定程度的了解,保证培训开展时可以较好地规划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并且可以设立班主任,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方便学生学习,实时掌握动态,便于遇到问题时调节。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针对某个培训班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现在发达的新媒体,微信、QQ等交流软件,实现师生间线上线下及时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归结以上说法,就是遵循市场需求,主动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满足当前需求的多样性,要敢于发现与创造,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者应学会换位思考,了解需求才能获得成功。而对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实现企业与职业院校信息的实时交换分享,企业主动提供用人要求,提供培训资源,以达到职业院校培训效率与培训质量的最大化,进而加强继续教育功能,使得职业院校所培训出来的从业者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这也可大幅缓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韦余亮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海飞.高等职业院校强化继续教育功能的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7).

[2]周子杰.浅谈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开展的新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3]顾力平.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培训,2015(10)

上一篇:国民经济调整方针范文 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