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生活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26 17:05:45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1

一、全面动员、科学规划、高起点开局

6月23日,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举行了“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系党支部书记韩春凌代表系党支部向全系共产党员部署了“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既明确了工作的指导思想,又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系的特色。

全系党员又进行了指纹捺印承诺仪式,所有党员都纷纷在写有“创先争优”大字和印有党徽的画幅上,庄重地印上了自己的手印。

在启动仪式上,到会的党委副书记金景贵教授对音乐教育系党支部积极落实党委工作部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是行动迅速、工作扎实;二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院长刘辉教授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从音乐教育系党支部制定的工作方案中看出,方案制定的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了音乐教育系的工作实际,切实可行。同时他又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专业是全院四个重点建设系之一,学院要全力支持、包括对党的建设工作。第二是向音乐教育系的党员干部提出了如何来做的问题。指出“创先争优”要围绕学院发展的目标,“创先争优”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科研艺术实践、创作等方方面面。“创先争优”要从研究教学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具体工作出发。

这次启动仪式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体指导,党支部的全面动员和大力宣传,全系党员高涨的参与热情,特别是形式新颖、庄重的指纹捺印承诺仪式,给全体党员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在音乐教育系党支部活动史上是少有的。

按照院党委确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音乐教育系党支部以求真务实、统筹推进的工作原则,制定活动方案,确定了实施“四项基本建设”工程。

(一)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育人工程

以党员教师为实践主体的育人工程,就是要模范履行规定的义务和教师的基本职责,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管理水平,把神圣的教育事业,作为终生为之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以百倍的爱心倾注在每一名渴求知识、渴求成才的学生身上,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完成育人工程。

党支部要求全体教师党员认真做出育人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学生做出相应的安排。

(二)静下心来读书、潜下心来实践的实践工程

以学生党员为实践主体的实践工程,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向社会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锻炼意志、增长服务社会的技能,努力做成才的表率,成为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实践的模范。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第一需要,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党支部要求全体学生党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发奋学习、勇于创新,每名学生党员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专业学习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计划,为成才报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静下心来倾听、潜下心来发展的发展工程

以专兼职的党务工作者为工作主体的发展工程,提升全体党务工作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增强党性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倾心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对学院和音教系发展提出的好建议。不以个人发展成绩为唯一目标,而以学院发展、学生发展为基本前提,努力塑造党务工作者新形象。

党支部要求全体专兼职党务工作者,在谋划音乐教育系发展上下功夫,在促进音乐教育系发展上显才干,真心真意为党员群众服务。

(四)静下心来思考、潜下心来创新的创新工程

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行为创建“五个好”先进党支部,是院党委对我系党支部提出的具体要求。以系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完善管理制度,带出一支团结向上、素质优良、信念坚定的党员队伍,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广大师生的信任和组织的重托。

党支部要求以团结协作、民主决策、勤政廉政、求真务实的良好形象,赢得师生的信任。党支部要在总体上把握活动方向,在活动中措施到位,争当先进党支部。

这四项工程的设计既紧扣创先争优的主题,又契合本系的实际,有凸显音乐教育系的特色,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全面落实四项基本工程中,党支部创造性地将工作具体落实在有效地载体上,并努力打造一个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可以实践的五项指标上,让全体党员既有明确的任务可做,又有创造性工作的空间。五项指标成为创先争优活动中每一个党员经过努力都可以实现的具体指标。做到党员有奔头、群众看得见。

五项指标的具体要求是:每一名党员教师要上(建)好一门课;带好一个学生实践团队;主持或参与一项课题研究;联系一名学生党员;推荐一个用人单位或帮助一个学生就业。每一名党务行政管理干部要提升一项工作技能;开展或参与一项工作调研;创新一项工作方法‘为师生解决一项实际困难;联系一个学生宿舍。每一名学生党员要争创一次优秀;联系一名非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名学业或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参加一项艺术实践活动;参加一次志愿者活动。

二、注重实效、长期坚持、教学成果显著

多年来,音乐教育系党支部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和积极参与两先两优、单项创优、共产党员工程和创新党日等活动,使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全系师生思想稳定、目标一致,保证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我院的四个重点专业之一的音乐教育专业,在全国同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处于一流水平。

(一)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赢得尊重

Xx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经过不懈努力和不断发展,在国内音乐教育战线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和重大影响。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育协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育协会在中国举办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时,将分会场设在了Xx音乐学院,具体由音乐教育系来承办。音乐教育系党支部在组织策划、人员培训、思想发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出色工作,使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院长刘辉教授和音乐教育系领导在大会上做中心发言,得到世界各国专家的赞赏和好评。在大会总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音乐教育协会对Xx音乐学院分会场的学术交流的组织、会务安排和接待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唯一一个优秀组织奖,授予了Xx音乐学院。

(二)教学改革取得成效

音乐教育系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更新观念,坚持办学特色,注重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音乐教育系紧密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并结合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的动态进行教学体系、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完成了20余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并通过学院的审定。其中有2部教材获国家教育部中青年奖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12部教材被评为学院的优秀教材。

(三)科研成果丰富

几年来,音乐教育系共参与和完成国家教育科学研究4项,省级科研15项;共撰写专著和编写教材80余部,出版60余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曾多次获国家、东北、省级科研成果奖、表演奖、科研奖、表演奖;有一门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百门精品课程,二门课程被评为学院的精品课程,一名教师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音乐理论与教育理论教研室还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

(四)毕业生赢得好评

音乐教育系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小幼等教育战线上,仅辽宁省的中学音乐教师中就有50%出自音乐教育系,辽宁省的省、市、区(县)的音乐教研员中绝大部分也出自音乐教育系。毕业生中有数十人(次)在全国、省、市和学院举行的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精心组织、潜心教育、育人成果突出

自创先争优活动启动仪式开始,在音乐教育系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氛围。在经过学习动员和承诺实践阶段的努力后,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积累了经验。

(一)育人工程成果突出

1、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扎实有效

以我系党员教师为骨干的教学交流活动纷纷举办,参与的师生人数大约1200人次,先后有陈秉义、龚明珠、李秀敏、王硕等老师举办教学讲座、交流教学经验和育人心得,更多的教师育人意识有了提高。随后,丁姗姗、胡庆生老师又成功的举办了教学公开课,进一步推动了全系教书育人的工作。特别是朴波、孙岩、韩冬、龚明珠、郝菲菲、冯少华等老师,在创先争优活动的感召下,带领刘佳、齐悦、张婧婷、朱丹、宋蔚、李龑等学生参加了2010年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钢琴比赛,在来国内外十余所艺术院校的70余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金奖、银奖各一项,铜奖、优秀奖各两项。这些奖项的获得倾注了朴波、孙岩等指导老师的大量心血,他们不计报酬为学生加课,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帮助学生筛选曲目,录制DVD。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丰富多彩

为帮助学生入学之后,就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科学安排学业,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为今后就业提供科学的指导。系党支部邀请声乐系李继胜书记讲授了一堂精彩的《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为让学生全面掌握了解学院的各项校规校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遵纪、爱院教育,党支部适时的组织了“遵规守纪、完善自我”的专项教育活动,又本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及时地开展了“携手安全、你我同时”主题安全教育活动。这些以人为本,着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的工作成为育人工程的重要标志。

(二)实践工程成效显著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就要努力为他们打造舞台、创造机会。系党支部组织安排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1、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成熟推行。

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先后组织了“树文明校风,创和谐校园”的主题班会,全系11个班级的400余名学生在班会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2、发挥专业特长、提高专业技能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系党支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纪念建党89周年红歌演唱会、纪念9.18主题活动、迎新生联欢会、纪念12.生爱国运动诗歌、朗诵音乐会,都由学生参与策划、导演和演出,学生们既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又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业务能力,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活动日显成熟。特别是在为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之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题会议的接待服务中,我系的60余名学生参与了从接送站、报到、会议引导、服务、会场布置、材料分发等许许多多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得到了磨练与提升,学生们的服务得到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为学院增了光。

(三)发展工程顺利推进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面推进学院的发展是音乐教育系党支部始终坚持的理念。音乐教育系成功地具体承办了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之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专题会的会务工作,这是一项与世界音乐教育大师对话的难得机遇,也是同国内音乐教育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最好时机,这也是音乐教育系乘势而上,谋求大发展的绝佳机会。系党支部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各项工作,既圆满的完成了会务接待工作,又学到了宝贵的经验,更新了办学的理念,使音乐教育这个学院重点专业的建设再现生机。

为更好的对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和探究,音乐教育系又邀请了德国钢琴家沃尔冈-瓦格豪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周世斌、王安国教授来系讲学交流,并主持了全国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教育系主任论坛,进一步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发展信心,也扩大了音教系在全国的影响。

(四)创新工程不断推新

创先争优活动对党支部的创造性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系党支部在工作理念、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1、活动观念创新

在全系开展了“实践特色重实践、创先争优谋发展”的主题活动,明确提出要更新观念,找出特色,谋求新的发展,许多教师党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音乐教育系的发展提出新建议和新办法。

2、活动思路创新

在党支部的工作思路上,也打破了以往要求党员做的习惯,而是充分发挥党员的能动性,创造性地在教学科研领域开展工作。学生党员的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全系师生对党员的监督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不是在挑毛病而是努力寻找闪光点,向模范党员学习,为音乐教育系的发展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3、活动形式创新

这次创先争优的启动仪式在以往支部书记布置,上级领导讲话的形式基础上,进行了指纹捺印承诺形式,全体党员和师生都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也对所有党员有了更加明确的约束和要求,达到了预想的结果。

4、活动监督创新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2

民进海南师范大学支部是民进海南省委会成立最早的直属支部之一,成立于1989年1月,现有会员57人。支部先后分拆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支部、海南中学支部等。支部2014年获“民进全国组织建设先进基层组织”称号,2015年获“民进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民进海南师范大学支部20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的支部不断拆分出新的民进组织。但支部还与这些独立出去的支部保持紧密联系,每年都与这些支部联合开展活动,让会员深深体会到民进永远是一家人。

活跃的支部生活是支部活力的体现。支部活动的主题,是以谈心、交心为目的进行的。谈心,不仅谈民进的历史与责任,更注重将民进的发展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相结合。支部会定期收集会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海南师范大学的有关部门反映。支部的主委、副主委都是博士、教授,也是学校的中层干部,这有利于向学校反映情况,进一步强化支部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支部还会请求民进海南省委会的领导以各种形式向海南师范大学的领导说明情况,解决会员的现实问题。交心,就是涉及支部建设的方向,以全体支部会员意见为导向,尊重每一位会员的意见、看法,使每一位会员都觉得支部是自己的家,无论是生活还是事业上的问题,支部会员都可以向支部的其他同志倾诉,使支部成为会员心灵的港湾。

会员通过支部生活,提高了党派意识,使会员更自觉地投身于各种参政议政及社会服务活动中。民进海南省委会所属的文化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均由支部会员担任,在省委会的领导下,这两个专委会每年都开展关乎社情民意的调研,以专委会及专委会委员的名义提交调研报告,通过省委会向海南省政协提出多项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文化委员会因此获得省委会颁发的民进海南省参政议政先进集体一等奖;教育委员会获二等奖。支部主委张兴吉多次参加省委会的重要调研活动,撰写的调研报告得到海南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曾得到海南省政协主席等省领导的批示。

支部作为整体,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2013年10月,省委会举办“同心・彩虹行动教师培训班”,支部积极配合、努力推进。在省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帮扶县市的紧密配合下,支部副主委张玉成及所在的初等教育学院承担重任,创办“海南民进教师培训班”,广受好评。2014年,培训班充分利用支部优秀教师资源,采用周末巡回送教下乡形式,深入海南省儋州、乐东、三亚、东方等市县的基础中学进行培训,累计培训骨干学员1200人。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

一、社会支持概念研究

对于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的研究是心理学界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生于人们研究生活压力对身体健康影响的背景之下。社会支持第一次作为专业概念被应用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Cassel(1976)和Cobb(1976)两位学者在有关于精神病学的文章中提出,之后就有很多著名学者将社会支持专门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从社会支持的功能界定

Cobb认为社会支持包含有三个层次: (1)导致个体相信自己有价值和尊严的信息;(2)导致个体相信自己被爱和关心的信息;(3)导致个体相信自己可以作为团体成员的信息。Kahn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帮助。Cohen和Mckay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使得人们受到保护进而免受压力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的人际交往。Cullen定义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区、社会和亲戚朋友那里获取物质帮助或者精神帮助。

(二)从社会支持的来源界定

Sarason等学者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个体对于想要得到或者可以得到的外部支持的感知。Malecki等将社会支持定义为来自于别人的一般性或者特定性的支持行为,可以提高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其免于受到不利环境的伤害。

(三)从社会资源作用界定

“黄希庭把社会支持界定为:情绪支持,如共鸣、情爱、信赖;手段支持,如援助;情报支持,提供应对情报;评价支持,提供关于自我评价的情报。Wellman和Wortley则认为社会支持包括:情感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和陪伴支持。Cutrona和Russell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信息支持。” ①

(四)从社会支持分类的方式界定

1.客观性支持、主观性支持以及对于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性支持包括物质援助和社会网络与团体关系的直接参与,基本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人们赖以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的重要资源;主观性支持是个体体验到的情感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中被支持、受尊重而产生的情感性体验与满意程度,和个人的主观感受紧密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的,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帮助打下了基础。” ②

2.家庭、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这些强调个体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支持来源的感悟和理解。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一)社会层面

1.社会支持合力未全面形成

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并没有全面形成。出版和新闻等社会宣传领域在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舆论方面并没有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范围比较小、开展较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化产业没有被引起应有的重视,市场却被娱乐文化产业占据大多数份额。针对大学生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基本上规模都比较小,特别是没有受到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的鼓励和支持。

2.校园周边规划不合理

当今许多高校的周边环境并没有得到科学的城区规划,存在一定数量的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学校正常教学的娱乐场所,周围各类娱乐、商业经营活动没有进行有效并且科学的设计、规划和治理。

3.经费、关注度不够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高校政治部门普遍存在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才去校拨经费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维持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显然会增加宣传部门的工作压力。” ③各个高校的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比较小。各个地方的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部门也没有把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纳入规划。

(二)学校层面

1.思想守旧、观念落后

“首先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与办法不多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任务不落实的主要原因。”④

其次,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并不能够完全适应受教育者观念的变化进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并且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这是造成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有的思政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某些教育部门和“两课”教师的事,与己无关;有的思政教师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增强了经济意识却淡薄了政治意识或者觉得自己的职责只是教书,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育人”。 ⑤

2.机制不全、机制不活

全国有少数高校并没有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并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当前,高校各个学院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不够全面和及时,各个院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比较缺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当前的形势发展要求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亟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教师并不能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生兼职思想工作的队伍和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缺乏创造力和活力,既没有形成完整并且合理的制度体系,又没有形成有效规范的教育运行系统,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工作待遇等都得不到政策与措施的有效保障。

3.理论实效性不足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但是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却不是很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实际上形势政策课多流于形式而不显实效。” ⑥

(三)家庭层面

随着人们的社会流动性增大,一些家庭的家长放松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有许多误区,给大学生教育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部分家长放松了对孩子关于道德思想、传统文化、伦理常识的教育,忽略了与子女的思想交流却更多地传递出一种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和物质追求的观念。因此,在家庭层面上的思想教育支持就呈现出较弱的力度,不利于学校和社会在宏观层面上的思想教育。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对策探讨

(一)社会层面

1.全社会群体和个人都应当要关心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全力支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闻、文艺、出版等领域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知名门户网站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加大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进而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要更进一步地推进高雅文化走进校园的各类文艺活动,从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各级政府和各大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团体要鼓励和支持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文化公益活动。

2.各级党政机关要为高校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商业和娱乐活动场所的惯例,取缔干扰正常教学的娱乐场所,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和影响学校、社会稳定的事件。要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创造便利条件。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扶持政策。要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大学生切实解决困难。

3.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各项教育工作开展。要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归入高校党建和教学评估体系。

4.“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各级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各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要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工作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⑦

(二)学校层面

1.完善课堂理论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切实改革该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改善教学手段。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

高校各门课程都有教书育人的作用,所有教师都必须担负起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所有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可以使得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提高政治觉悟。

2.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强校园网建设

高校要建设展现当下时代特征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营造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体育、科技和艺术活动。要完善校园的各项活动设施,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的建设,加强研讨会、讲座等的管理。

要大力度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科学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设计融合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的主题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生动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各类思想问题。要运用技术和法律等手段,加强校园网的运行与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

3.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

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健康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配备足够的专兼职心理教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提供必要活动经费。“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利用好寒暑假,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 ⑧

4.发挥党团优势和学生组织作用

高校的党组织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各项制度化建设,严格履行和监督发展程序,对其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思想先进性教育,提高党性的修养,使其充分发挥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团组织要全面实施面向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学生会、研究生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社团选聘社会实践的相关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关系到能否真正全面发挥社会各个领域、高校各个系统的合力,进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落到实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支持还存在诸多不全面不完善之处,过往传统的社会支持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方面的社会支持,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科学而有效。

注释:

①孙宁:《大学生社会支持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三期。

②严标宾:《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③朱喜坤:《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对策》,《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年第6期。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⑤夏书堂:《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

⑧王宗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06.

[2]王伟光.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4]高跃,把握学生个性需求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教育与职业,2009(15).

[5]王宗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0(7):7-8.

[6]周女青,毛祥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及其对策——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背景[J].经济与法,2011(5).

[7]江传月.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87-90.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4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社会支持与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主观幸福感与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三、其他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1、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w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流动人口随之增加。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6亿,在十年内几乎增长一亿。流动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由过去分散的“单身外出”转变为“举家迁徙”,出现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流动人口的举家迁移导致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激增,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作为城市的“外来者”不能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在有些城市即使能够进入也需缴纳高昂的就读费用。这样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陆续出现一些门槛低、收费低、条件简陋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学术界和媒体对打工子弟学校和流动儿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报道,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却较少得到外界关注。这部分群体“游离在城市的边缘角落,拿着微薄的收入却从事着最高尚的职业”。他们的教学质量和生活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研究和关注,不仅是关心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这是因为,本研究的主题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形成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过程,明显受到个人所关注的标准、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利用质性研究可以通过与研究对象的深层次互动挖掘其生活经验和主观感受,探讨真正适合的社会支持力量。另外,笔者也试图避免将已有的研究结论和假设强加在研究对象身上,构建符合其实际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作生活困境

1. 薪资待遇过低,“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比例”

访谈中发现,该校新进教师的工资为800元,随着教龄增长,工资略有增加,但最高工资不会超过1500元。提到自己面临的困难,这些教师无一例外首先表示自己的工资水平太低,在北京很难生活。尤其当和亲属、朋友的收入相比时,这种对薪资待遇的不满显得尤为强烈。另外,该校教师也没有与学校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五险一金等相社会保障(只有人身意外伤害险)。应当说,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工资收入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 工作任务重,工作时间紧,缺少职业技能培训

以上为该校教师一天的工作安排,该校教师普遍反映自己的工作时间很紧张,“一个人一天至少得上四五门课程,一直到下午5点半下班;一周22到24节课,每节课40分钟”除此之外,教师还普遍反映自己是“跨班跨年级教学”。由于教师数量少,大部分教师担任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这导致了教师的工作量增加。

3. 身体上的疲惫感

每周22节课,每天5节课、批改完一百多份作业的工作量导致不少教师“身心疲惫”。受访者C每天上完课都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疲惫感。年轻教师由于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很好地“控制课堂”,每天都疲于应付学生之间的打闹,也会加重教师的疲惫感。例如受访者S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时常感到上课是件很累人的事情:“我刚来没多久,每天一想起上课就有点头大,因为我带的班级学生很调皮,我上课都得扯着嗓子喊才让他们安静下来,上完一节课感觉体力都透支了。”工作量大导致的疲惫感使很多年轻教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这是他们选择离开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学生家长的不理解

教学工作不只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家长的参与,这一点对于初中教育尤其如此。在中国,“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很多家长的普遍心理,低收入家庭在这一方面的心理期待更强烈。家长对子女教育抱有的过高期望会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冲突。如受访者W1负责美术课程的教学,他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快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给学生太多压力,而这种教学理念并不符合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另外,打工子弟家长也会对教师的工作产生误解,严重挫伤教师的职业认同。例如受访者L2:“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大,(孩子)成绩退后了就认为是我们老师的责任……我们作为老师也非常理解这一点,但是有的家长说的话很难听,背地里给学生说我们没本事才在这学校教书。”

5. 来自学校方面的压力

第一,安全要求使教师压力加大。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有限,难以像公立学校那样成立专门的保安队伍,校园的安全工作就不可避免的分担到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肩上。该校规定上课期间和下课5分钟内,如果学生出了安全事故的话由任课教师负责,这无形中加大了任课教师的心理压力。

第二,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冲突。由于教学理念的差距,学校领导会直接拒绝教师提出的一些教学要求,这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美术体育等“副科”往往由其他教师兼职,学校开设这些课程只是为了凑数,对这些副科的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给与的教学支持也比较少。硬件设施的差距使得教师只能删减自己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些热爱教师行业的年轻教师来说,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得不到实践,再加上过低的薪资待遇使得他们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份人生中的“跳板”,积累工作经验后就会选择离开。

6. 家庭的不理解和反对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以面对的恐怕还是家人的不理解。微薄的工资收入,这让在注重“物质利益”的家人看来很难以理解,纷纷劝说他们放弃自己现在的工作,“到外面随便找个工作都比这份工作挣钱要多”。这种压力导致教师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时常感觉自己“身心疲惫”。教师家人、亲属的不理解会严重挫伤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社会支持类型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面临的压力诸多,那么又是哪些力量在支持着这些教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呢?通过对访谈文本的整理和归纳,笔者发现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教师自身、学生、同事和学校五个方面,而且不同类型的关系能提供的支持类型和支持强度有很大差别。

1. 来自家庭的支持

费孝通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格局时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并指出个体在寻求资源时会遵照家庭本位主义,首先考虑自己的家庭和亲属。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分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所获得的支持力量。由于工作范围的封闭性和交往范围的局限,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更倾向于向首属群体寻找支持。

(1)情感支持

已婚女教师倾向于把丈夫当作第一倾诉对象。当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她们会选择回家后向丈夫倾诉,丈夫就是她们的一个“情绪垃圾桶”。不仅如此,丈夫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也使得大部分女教师可以安心坚守在岗位上。家人的关心和安慰时也让远离家乡的年轻教师感动不已。

(2)工具支持

工具支持是指直接获得金钱、物质等实质利益的服务与协助。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活大多是两点一线,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获得来自家人的工具性支持。受访者F的家人在她工作繁忙时会主动分担部分家务。中国大部分家庭中长辈承担了照顾下一代子女的责任。该校已婚教师都表示,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帮着自己带孩子,“不然自己跟本就没有时间安心工作”。有的教师父母甚至从家乡赶到北京,就是为了帮助他们照顾孩子,以减轻他们生活上的压力。

(3)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是指提供建议和讯息,使个体知道如何寻找资源与帮助。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更多地依赖首属群体来获得相关信息和资源。该校教师一般会在周末做些兼职工作,这些工作信息多是他们在北京打工的其他亲戚提供的。此外,已婚教师还可以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照顾孩子的意见和指导,以及一些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建议。年轻的单身教师则从父母那里获得择偶标准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2. 自身的工具性支持

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工资收入很低,难以维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开支。为了维持生计,很多教师会利用寒暑假和空余时间外出打工挣钱,以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

3. 来自学生的评价性支持

教学工作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学工作如果得不到学生的积极肯定,必然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产生职业倦怠。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肯定和支持,是他们坚守在这个岗位上的重要原因。F:“你对他(学生)付出一份爱,他也知道,能记在心里面,你也就能收获一份爱。老师是最容易满足的,就是以前的学生来学校看看我们,跟我们说几句话,我们就感觉特别欣慰,自己没有白白付出。”

4. 来自同事的支持

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大部分教师都是挤在一间办公室里。这种朝夕相处的工作方式,使得他们相互关心帮助,提供支持。

(1)情感支持

对于工作上的困难,家人和朋友不一定都能理解,因此教师更倾向于首先向同事诉苦。由于教师人数少,教师之间工资待遇相差不大,再加上没有任何晋升的机会,这就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保持单纯的人际关系。总之,这种朝夕相处的生活,使得教师之间很容易取得彼此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成为“一条战壕里的人”。

(2)工具性支持

同事还能够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实质帮助。有的教师在遇到生病和家里有事时,会拜托和自己关系好的同事代课。请假的教师或者会以请客吃饭的方式表示感激,或者会把代课的课时费还给对方,或者会另找机会同样以代课的方式进行补偿。由于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候年长的教师就会主动向他们提供一些工作上的指导,使他们尽快度过工作上的“磨合期”。

5. 来自学校的工具性支持

尽管打工子弟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能为教师提供的福利待遇和教学设施很不健全,但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之下,有些打工子弟学校的自身情况还是的到了很大改变。学校还是尽可能的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工具性支持:教师只要每月交150元的食宿费用,就可以在学校食堂就餐,未婚的年轻教师也可以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里面。虽然学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但为教师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如果教师因病住院,学校为教师提供200元的医药费用……这些餐饮、住宿方面的优惠措施使得教师得以在微薄的工资收入下维持基本生活。

以上分析了打工子弟学校教师从家庭、自身、学生、同事和单位五种不同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的支持力量,这些社会支持融入他们生活中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每种社会关系所能提供的支持类型是不一样的:对于教师来说,家庭无疑是提供支持力量最多的社会关系,个人从这里获得情感支持、工具支持和信息支持;教师自身也通过调整认知,积极争取其他兼职等方式应对压力;学生的评价性支持使得教师增强了自己的职业认同,避免了职业挫败感和职业倦怠;同事之间稳定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援助使得教师得以在平凡工作中获得归属感;学校提供的工具性支持虽然有限,但也帮助教师解决了基本生活。

(三)打工子弟学校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

1. 接受社会支持的意愿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总是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个体与系统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必要的支持是促使个体战胜困难,获得信心的重要支撑。

访谈中发现不同性别的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期待程度有所差别。女性教师会直接表达出对于情感支持的渴望,并强调家人的“理解”让自己很“欣慰”、很“感动”。相对而言,男性教师在寻找情感支持方面则显得较为被动,他们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工作上的压力。笔者推断,这可能是由于男女的社会角色期待不同所致。在中国,男性被赋予家庭支柱的角色,这使得他们要更多的展现自己刚强的一面,不会轻易向家人流露出自己的苦恼。

[1]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

[2] 韩嘉陵.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J].改革内参,2010(16).

[3] 韩晶晶,从社会支持网络的的强弱关系中探求社会资本的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

[4] 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1(1).

[5] 姜海燕,温州外来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状况和提升对策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6] 金海燕.城市打工妹的生存体验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7] 阮曾媛琪.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吴新慧.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J].社会, 2004(9).

[9] 周林刚.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0] Cobb S .1976.”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1] Cohen,Sheldon,Wills,Thomas A.1984.”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tFering hypothesis:A theoretical analysi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th.

[12] Richman, J.M. Rosenfeld,L.B.1993.”The social support survey:a validation study of a clinical measure of the social support process”.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3] Wellman B, Wortley S.Brothers’ keepers. 1989.”Situating kinship relations in broader networks of social suppor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 社会支持 职业压力

分类号:G760

1.引言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由“关心”到“支持”特殊教育的政策转变,为特殊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教师肩负着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责任。支持特殊教育,理应包含特殊教育教师这一核心要素。过去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关注,主要聚焦于如何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的社会支持关注较少。因此,如何提高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也就显得极为迫切。

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及其意义

2.1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之后,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都介入到对社会支持的广泛探讨和深入研究中。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他人或社会网络中获得的一般或特定的支持性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外在的压力应对资源,包括社会和支持两个方面。社会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组织、上司、同事、家人与朋友等,即社会支持的来源。支持则是指个体获得的工具性支持、情感性支持等,即社会支持的内容。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可将社会支持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为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此外,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因此,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是指特殊教育教师从他人或者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支持性资源,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支持利用度。

2.2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的意义

2.2.1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工作资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支持,拥有较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人身心都比较健康。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5.63%,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远远高于社会正常人群5%的检出率。关注特殊教育教师的内在需求,为其提供社会支持,对于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维护其身心健康,确保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与特殊儿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2.2.2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教师是一个高压力的职业。特殊教育教师除了掌握教师共同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之外,还应掌握关于特殊儿童身体、心理、康复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对于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可以说,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研究结果表明,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压力较大,有61.3%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压力,5.6%的特殊教育教师体验到重度以上的压力。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外在资源。一方面,社会支持可以降低特殊教育教师感知到的压力情境的伤害性,减少对压力事件的严重性的评价,促使个体提高对自己应对环境的能力的知觉。同时,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情感的安慰,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情境,从而降低压力体验的不良影响和危害程度。

2.2.3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积极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面对压力和困扰,个体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求助、幻想、退避、转移注意和压抑。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理性地认识压力和困扰,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解决问题。消极的应对方式只能暂时逃避对困境的感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可能使个体陷入更为焦虑和抑郁的境地。社会支持对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面对压力时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采用的应对方式就越趋向于积极、现实和具有适应性。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获得丰富的应对资源,从而能够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地面对困境并更多地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地采用幻想、逃避、自责等消极应对方式。

2.2.4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特殊儿童的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耐心地教导学生,工作相对单调、重复、琐碎,短时间内成效不明显,有的甚至微乎其微。长期繁重的工作与隐蔽、微弱的效果之间的巨大反差容易让特殊教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降低特殊教育教师的成就感。社会支持能够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生活环境的可预测感和稳定感,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另外,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有助于消除特殊教育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使特殊教育教师在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增强其对工作情境的控制力量,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自信心和个人成就感。

3.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存在的问题

3.1社会支持的来源不够丰富

作为一种支持性资源,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个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者所有方面。由于职业特点,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相对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交流较少。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群体特殊,在教育教学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亲戚朋友的交往圈子也不断缩小,导致很多教师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况且,社会上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看法或评价普遍比较低下,认为只有三流的教师才会从事特殊教育,这无疑加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失落感、自卑感或挫折感,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社会交往的热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更加狭小,获得支持的来源也就相对贫乏。

3.2社会支持的内容相对单一

社会支持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提供的社会支持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巴拉雷和艾米丽就将社会支持分成六种,具体包括:(1)物质的帮助;(2)行为的援助,如分担体力劳动;(3)亲密的交往行为,例如倾听、表示尊重、关心、理解等;(4)指导,如提供帮助、信息和指导;(5)反馈,如提供有关个体行为、思想和情感的反馈;(6)积极的社会交往,如参加娱乐和放松的社会交往活动。通常,在提供社会支持的时候,客观支持由于能够提供可见的、实际性的帮助而受到更多的重视,主观支持相对利用较少。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主要是物质支持和信息支持,包括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和所需要的服务,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建议、指导和评价。而对特殊教育教师提供的情感支持和陪伴支持则是非常有限的,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内容比较单一。事实上,主观支持对于帮助个体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

除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之外,社会支持还包括支持利用度,即个体在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对支持的利用程度。在遭遇困境时越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社会资源,就越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是,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较低。一方面是特殊教育教师自我防御心理的作用,教师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的社会群体,自我期待、自我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教师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奈。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不太愿意暴露心理隐私,担心遭受周围人群异常的眼光。由于存在心理顾虑,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困扰时,更习惯于寻求内心的自我调节。即便是需要求助,也讲究“内外有别,亲疏分明”,通常会选择家人和朋友。这样,很多社会资源就无法充分利用,甚至白白浪费,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比较低下。

4.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

4.1政府层面

4.1.1营造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

在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能仅仅依赖于个体自身或自然力量,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因此,公共信任也就成为个人生存和社会得以维系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公共信任对于教师的职业选择和工作成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种公共信任、理解、援助的氛围中,教师会表现出坚定的信心和十足的干劲,进而产生高度的自尊感,把教学视为自己追求的一种事业。为此,政府要通过政策制定和舆论导向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特殊教育的重要性,阐明特殊教育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认知水平,使其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艰辛,消除对特殊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从事特殊教育职业的相关人员形成一种良好的信任与支持氛围,进而使特殊教育教师感受到社会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认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4.1.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同样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高水平的压力体验和对工作的长期投入势必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收入有着较高的期待。可是,目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付出与物质收入上还存在较大的反差。缺乏与重要的责任相称的经济回报,会让特殊教育教师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工作热情。待遇低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坚定执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同时还要制定多层次的鼓励性政策,切实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经济待遇。通过提升经济收入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4.1.3依法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但是在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的许多权利,尤其是参与学校管理和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按照法律规定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的合法权益。2012年12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加大职后培训的经费投入,重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激发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推进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专业成长,无疑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支持。

4.2学校层面

4.2.1搭建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

学校是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教师职业压力最直接的来源。因此,来自学校的支持是特殊教育教师社会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给教师提供可以与同行讨论各种教学问题、获得新的教学技能和心理支持的场所,国外不少学校和学区纷纷建立了随场所不同而内涵各异的“教师中心”。借鉴国外的经验,学校可以建立“教师中心”,让中心成为能够给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客观支持的坚实平台。在教师中心,聘请专家学者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建议、咨询与辅导;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和同行之间在思想、情感、态度以及教学经验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分享,使其归属于一个互惠的组织网络;设定校长书记信箱,欢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广泛汲取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教师培训制度,实行以老带新制度、进修培训制度、个人发展规划制度,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

4.2.2提高教师的主观支持感

客观性支持只有让个体知觉到,才会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才会体现社会支持的价值。作为一种外在的资源,是否被当作是社会支持,主要取决于个体主观的感知、体验和评价,只有个体体验到需要和满意,并将其知觉为一种帮助和支持时,外在的资源才能成为一种社会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面对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长期与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互动可能会造成教师的人际交往敏感,严重的可能会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敌对的情绪和表现,使得特殊教育教师对他人的评价比较消极,而对自己本身则产生人际交往无能、焦虑及社会拒斥感,从而降低了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敏感性。为此,学校应在特殊教育教师中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建立健全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定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讲座或现场咨询,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开发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在能力,塑造充满乐观、希望和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4.2.3发挥绩效评估的促进功能

教师绩效评估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发现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师的生涯规划,提高教师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从整体上考察教师的工作情况,查明学校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创新。可见,评估具有导向、监督、激励、诊断和发展等多重功能。目前,特殊教育学校每年都进行了绩效考核,一般按照“德”、“能”、“勤”、“绩”等多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常作为教师奖金福利、年终考核、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这使得绩效评估的功能主要局限在奖励和惩罚,未能发挥导向、激励和发展等其他功能,从而无法从实质上激励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此,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新审视绩效评估的目的,突出评估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淡化评估的奖惩和选拔功能,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这样,绩效评估不再仅仅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有力的社会支持。

4.3个人层面

4.3.1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

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职业压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生管理、工作负荷、家长合作、待遇价值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对它的可控程度又较小。因此,在应对职业压力的可利用的客观因素中,特殊教育教师要积极拓展社会支持的来源,争取接纳来自社会环境不同层面的支持,包括家人、朋友、亲戚、同事、领导、党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团体。此外,特殊教育教师应充分利用闲暇时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外界广泛接触,结交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人际交往空间,主动构建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4.3.2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存在差异。在同样的社会支持面前,有人会主动寻求并充分利用;有人会拒绝外界帮助;有人根本就没有利用社会支持的意识或不懂得怎样利用社会支持。而只有主动、充分地利用社会支持,才能从中真正获益,消除职业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的消极影响。通常,支持利用度越高,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也就越多。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对社会支持要有正确的认知,在遇到压力和困扰的时候,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打消心理顾虑,主动向领导、同事、朋友、家人和社会团体寻求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社会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由此形成与支持网络之间的良性互动。

4.3.3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来自外界的支持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应对机制固然重要,但是自我提供的心理支持同样必不可少。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是特殊教育教师消减职业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职业信念一旦确定,将会激发特殊教育教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在教育情境和工作实践中运用教育智慧去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问题。激情的投入和智慧的绽放,不仅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同时也会让特殊教育教师收获工作的回报和公众的认可,感受到来自职业本身的尊严和幸福。而职业幸福感的获得又有助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以更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过去,特殊教育受重视程度低,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也比较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实力的增强,特殊教育将会作为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得到优先的发展。“支持特殊教育”这一国家政策的制定,其实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表明政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心,同时也昭示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春天即将来临。为此,特殊教育教师一定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和职业理想,充分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意义。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区委关于落实“三双”教育活动精神,进一步总结“三双”教育活动中关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员学习教育管理、加强作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检验整改工作的成果,促进“三双”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支部按照通知要求对开展的“三双”教育活动进行了查摆,现将查摆情况报告如下:

 一、认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典型

1、党支部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在开展社区工作和三双教育中,采取“夕阳生辉,亮我社区”“六个一”活动,要求每个党员做到:

一、     为社区建设做一件好事

二、     争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     对社区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四、     在社区认领一个公益岗位

五、     每个党员捐一本好书

六、     每个党员帮扶一个困难户

我们还利用上党课、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报告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社区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实效性,教育党员、宣传群众,献爱心,做好事,收到良好效果。

二、整改工作的情况

在“三双“教育活动中,党支部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相关单位和政风行风监督员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查摆的突出问题,经支委会讨论,制定了支部的整改方案并积极落实,整改工作情况如下:

(一)、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发挥

1. 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支部每月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两次,其中参加党小组的集中学习1次,以电化教育形式为主;支部组织集中学习1次,以宣讲讨论为主。集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传达、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精神等,强化正面宣传,指导党员同志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2. 落实“高兴、放心、凝聚、覆盖”主题实践活动和”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党支部还和社区的困难户的学生签订了协议,由支部组织全体党员捐款,资助孩子们上学。

(二)、支委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1. 党支部通过建立《支部议事制度》,明确了支部工作的议事范围,使重要工作都能够统一认识,维护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团结,形成党支部班子坚强的领导核心。

2. 党支部通过建立《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对支部的全体党员大会、支委成员会议、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内容制度化,形成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强化对党员进行批评监督,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组织措施。

(三)、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

 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发放了谈心记录本,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树立牢固的群众观念,积极做群众工作,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树立党员良好的形象,帮助群众提高觉悟;有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三双“教育征求意见阶段的谈心活动得以持续,有效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

一、. 关心群众生活,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听取各方面的建议,支委同党小组长进行了沟通,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许多问题已经解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例如:

1、协调解决了困扰建树里18栋居民楼半年之久的污水外溢问题,

2、我们社区全体干部和办事处共同对护城河以南私搭乱建和种菜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

3、经多方协调,为工农里5——15栋配齐了丢失的10个井盖

4、工农里5—15栋污水外溢情况严重,我们全体社区干部找到相关单位,组织协调对5——15栋的污水井和化粪池进行了疏通抽掏。

5、居委会与帮扶单位区人劳局共同对工农里小区和建树里小区的无主垃圾进行了清除,共清除垃圾5车。

6、在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我们粉刷、铲除非法小广告200多条,捡拾了白色垃圾等卫生整治。圆满完成了文明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

6、成立了社区管道疏通队,本社区再无下水道堵塞问题发生。

7、30.31.32栋楼成立了物业公司。

二、党支部将没有解决的群众关心的问题,以提高各项政策的透明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例如:绿化治安卫生差;新成立的物业收费难;城市牛皮癣现象严重;噪音扰民;小商小贩侵街占道等等。这些问题党支部继续积极争取解决。

三、存在的不足

通过自查,目前党员同志们普遍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理论学习有所放松,个别党员同志没有认真落实整改的具体措施,存在学习时间没有达到要求的情况,支部将进一步加以督促;此外党支部在关心群众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支教生活心得体会篇8

工作完成情况

一、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

我校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与学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党支部书记能够切实履行好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亲自部署、实施党建工作,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责任,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督促工作。

二、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一)迅速安排部署。在年初对学校“两学一做”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成立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学校“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准备了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党章、党规、《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学习资料。

(二)利用现有条件抓好党员活动室的使用,建立健全党支部各项制度,完善党建工作台账资料。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及时召开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上好党课。深入落实主题实践教育,及时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全体党员严格按照党员工资表测算每位党员应缴党费标准,按季度足额上交党费。

(三)精心组织学习教育。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确保学习教育与本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对年初计划的学习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引导党员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每位党员认真做好笔记,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

(四)完善网络平台建设,自网络学习平台在我校推广以来,我校党员全部入住平台,本着“管好、建好、用好”原则,平台管理员信息员及时上传主题党日、三会一课、校园要闻等内容,全体党员采用网络平台这个新载体新方式开展学习。充分发挥了网络平台宣传、学习、活动、服务、管理等重要功能,推动我学校党建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四)喜迎建国七十周年。为更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要求,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增强我校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我校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建国七十周年的到来,我校开展了“我和祖国共成长”庆祝建国70周年文艺展演、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红色教育等一系列活动。

三、完成学校重点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学校德育工作是我校的核心工作,为此我校开展了多项活动。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一和重大节日的升国旗活动。

在5月20日举办了以“传承历史,与梦同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铭记历史,加深了孩子们对战役的重要历史意义的理解和对为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们的无限钦佩之情。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1)学校印发《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

(2)我校于5月初选出三名学生代表参加了全县青少年“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爱国主义讲故事、读书活动演讲比赛,取得了个人奖项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好成绩,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和体会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3)开展暑期“圆梦蒲公英”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加,用实际行动表达的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按照梨树县教育局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总体安排部署,我校党支部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通过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序推进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等各项工作。

1、会议召开方面:严格按照局党办通知要求和时间节点,组织全体教师、党员领导干部召开动员大会、读书班开班仪式、交流座谈、主题党日、集中学习等近20余次专题会议。通过各级各类会议的交流学习,并结合工作实际,严抓落实,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我校成效显著。

2、学习方面:按照原原本本读原文、认认真真悟原理的学习要求,所有党员制定学习计划,对集体学习及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明确。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党章党规等等内容进行细致学习。开展“学习强国”“e支部”比分排名活动,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效。

3、检视问题方面:我校党支部全体党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交流座谈、自我剖析等形式,共梳理问题34项,内容涉及服务群众缺乏主观能动性、处理问题存在畏难情绪、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程度不够、学习效率不高等多方面。所有党员都及时进行了整改,并由相关责任人进行监督。

4、调研工作方面:我校副校级以上领导,以走访、谈话等形式,分别从师德师风、德育、教学方面进行调研,按照方案、计划一步步进行,并围绕调研成果进行研讨、交流,将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制定整改台账,切实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

5、九个一工作方面:我校严格按照局党办九个一工作部署,制定计划,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集中学习、志愿服务、帮扶资助、送学等各项工作。其中副校级以上领导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心得给全体党员上党课3次,志愿服务参与50余人次,好人好事帮扶资助参与40余人次,帮扶金额3500余元。

6、主题教育接近尾声,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召开了针对此次活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会议,本次会议体现了党内严肃的政治生活,也体现了我校党支部团结、紧张、严肃的政治氛围。大家能够敞开心扉,围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找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党员之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都能做到敞开思想,襟怀坦荡,敢于正视问题,做到深刻剖析、自我批评、自我查摆,并对其他党员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达到了坦诚相见、加深了解、互相帮助、增进团结。

五、支部根据党办下发5号文件要求,于12月5日向党办提交了换届请示,在批复之后于12月18日召开党员大会进行了支部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根据票数选举结果新一届支部委员会成员由xxxxxx三名同志组成。xx支部委员会新一届党支部支委班子顺利诞生。

上一篇:教育实习单位意见范文 下一篇:农村医疗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