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支教变了味

时间:2022-08-09 09:41:56

支教本是一件促进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事,但在某些地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它多少变了味。最近,笔者在某教育论坛上看到一些教师发的帖子,感触颇深。

在我们这里,学校领导就此事借题发挥,大做文章,置上级文件于不顾,置交流的精神于不顾,只是以完成指标为手段,以排除异己为目的,以把此项工作能顺利开展为宗旨,通过此项活动可以铲除异己,驱走老弱病残,将那些无辜之人以一种“莫须有”的罪名赶出原学校。

我们这里的支教教师是通过抓阄的形式产生的。抓阄时的场面真有点“惊心动魄”,没抓到的偷着乐,抓到的就像霜打的茄子,虽然也很不情愿,但只能是认命了。

我们学校今年下去支教的是两位中年教师,自愿报的名!因为他们早就到了晋升职称的年龄了,但由于这几年的考核位次一直靠后,职称晋升入不了围。下去两年,可以顺利评上高一级职称,于是就选择了这条捷径。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我们学校是按教师考核位次圈定的,排名在后面的教师就要履行支教任务。

……

支教本该是自愿的,现在变成了强制;本来是光荣的,现在变成了一种耻辱;本应是受表扬和奖励的,现在变成了一种惩罚……制定政策的人用心良苦,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失去了支教本身的真正意义。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支教政策在某些学校变了味呢?

其实,仔细体会一下教师的言论,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学校管理者或教师存在“三化”的倾向,即对于支教人员的确定存在简单化、惩罚化和功利化的倾向。所谓简单化,就是学校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支教任务,没有去做认真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而是通过“抓阄”“圈定”等简单化的手段选定支教人员。但支教这样一个对农村教育大有裨益的活动,并非每个人都能去做,也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好。所谓惩罚化,就是一些学校领导为了惩罚平时对自己“不敬”的某些教师,就美其名曰派他们去农村学校支教,这样做不但对接收学校无益,对派出学校自己也不利。所谓功利性,就是指某些人仅仅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如晋级晋职或者其它目的,而到农村学校去。这样的人到了农村学校也很难做出真正的成绩来。

上一篇:那些花儿 第2期 下一篇:支教就是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