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的感想体会范文

时间:2024-02-21 16:45:01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1

关键词: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复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各种社会组织、各类经济实体大量涌现,特别是随着对传统的劳动制度的改革日益深入,原来单一的国有金融业就业选择被打破,在私营金融业、外商投资金融业以及其他非国有经济的职工迅速增加,合同工、临时工等越来越多,他们中有的就业岗位稳定,但绝大多数就业很不稳定,劳动关系很不明确,金融业富余人员、职工失业等问愚仍比较严重,不少国有金融业的职工面临日益增大的转岗、下岗压力。总体看,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多种多样,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职工与岗位或单位的联系日益松散,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力弱化,社会成员由“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过程日益加速,致使金融业员工成分结构复杂化,大学生进金融业,外来工进金融业,老年职工退休,临时工增多等变化,使人员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员工年龄结构不一,文化层次不一,思维方式不一,工作职责不一。随着形式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个人行为自由化、独立化、个性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对精神文化的要求日益增长,迫切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在形式、方法、机制等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二,职工的政治理想信念淡化,思想复杂多样

有些职工不关心政治,不愿意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当前形势缺乏清醒认识,认为什么远大理想、共产主义信念都是空的、虚的,挣钱才是真的,一味崇尚金钱,拜金思想严重,有相当一部分职工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挣钱、享受。有的职工认为“理想是空的,钱是实的,没有钱,说什么也是白扯。”有的认为“理想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钱花,我们工人关心的就是就业和饭碗。”这在困难金融业和下岗职工中反响非常强烈。在处理、对待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关系上,有的职工只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不顾国家、集体利益。在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方面石有些职工不能正确认识是与非、美与丑,往往出现见义不为、为富不仁,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同职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不断增多,许多社会现象也诱发职工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波动,甚至是心理失衡。有:矛盾心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职工的心理活动比以前更加活跃和复杂;失衡心理,由于在建立现代金融业制度过程中,有些改革、方针、政策和措施尚未完全配套,使职工心理落差较大,造成心理失衡;自卑心理,一些职工的主人翁自豪感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失落;依赖心理,金融业职工产生各种心理的同时,也有一部分职工存在着依赖心理。

三,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落后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尤其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原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已不适应新的要求。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落后,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宽广,多元化思想文化信息如潮水一样涌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跟不上,在职工班前会上宜传的内容,职工往往在前一天晚上就从网上得知,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获得新信息的能力更快,原有的报纸,广播等手段已被互联网所代替,信息渠道的增多,使职工群众随时可以从方方面面掌握信息,原有的宣传教育的手段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随若全球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生产、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迫切需要学习、掌握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诸如广播电视、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和工具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时效性,掌握主动权。

第二,从金融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看跟不上时代要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改革的客观情况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内容与工作环境的开放性不适应。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显得陈旧乏力。

政工部门的工作机制不适应。“爱岗”与“奉献”的思想教育,难以与“按劳付酬”的分配政策相结合,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尤其在新的分配机制下,一些员工得到的报酬以红包的形式出现,政工部门根本不知道是如何分配的,也无权知道,更谈不上去做思想工作。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创新,缺乏活力。一些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生搬硬套上级文件,没有根据自身金融业的实际情况,真正从精神上领会,导致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枯燥乏味,工作平淡无奇,就事论事,或者只等上级文件,靠上级督促,要领导指示,工作缺乏活力和主动意识,有些金融业政工干部平时不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对一些政策和理论的学习甚至不如普通职工,平时不能严于律己,个人形象差,深入基层少,和职工谈心少、沟通少,综合能力不佳。致使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开展不下去。

四,政工干部队伍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关于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是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金融业的过程当中,金融业思想工作中难度最大、最敏感,也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政工干部普遍提出,为什么思想政治工作上下都认为重要,但却处于一个淡化的境地,政工职称在有的金融业根本不预兑现,金融业政工干部的待遇普追偏低,这些问题对于金融业政工干部来说,确感到困惑。主要表现为:政工机构出现了合并压缩的大趋势,多数金融业改革,减员增效必先向政工部门开刀;政工干部的社会地位出现了急剧下滑,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政工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工作效果没有一套科学而具体的侧评标准,人们对隐藏在金融业两个效益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往往是原则承认,具体否认;金融业政工人员的待遇普遥偏低;在金融业从事政工工作的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

此外,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金融业改制以后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政府对金融业的影响力下降,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难以落到实处,造成了金融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淡化。

参考文献

【1】李娟著:《思想政治工作创新》【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2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致使正常的投资活动无法继续的情况。2008年,全美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寻求破产保护,将美国的次贷危机蔓延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经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院校也难逃金融危机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校教育重中之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师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金融危机对高校师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1.金融危机下的高校师生思想现状

(1)对当前的就业危机产生了恐慌心理。可以说,这一点在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企业纷纷面临减产、裁员甚至破产倒闭的困境,致使就业岗位急剧减少,使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在一项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目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就业压力,远高于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而且不断加大的就业期望值与实际情况的落差也加剧了他们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很多在校大学生也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所学专业产生了迷茫和质疑,进而产生了一些过激的行为和有害的思想倾向。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更不利于高校开展全面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另一方面说,受危机影响下降的高校就业率,也给高校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例如,就业危机对高校声誉的不良影响,对专业发展的禁锢,以及对高校收入的冲击,都会使高校教师群体的情绪及思想产生波动,进而影响高校就业励志教育的效果。

(2)对高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质疑。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多变性的群体,他们对各种教育模式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仍以管理学生为主,未能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还有提升与完善的空间,课程设置的时代感、现实感也不强,理论对现实的诠释能力更有待提高,无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实严重脱节,既没有就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门讲述,又没有对学生讲清国家宏观形势、高等教育形势以及学校改革发展形势,无法引导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因而也就无法让他们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认同感。对高校教师来说,学生对教育模式的否定,也容易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授课方式、学校发展等产生迷茫,进而影响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开拓专业研究的兴趣以及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热忱。

(3)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心态。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高校师生的经济保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部分学生来说,家庭收入的减少,使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断缩减,给他们的在校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助学来源和资金都有所减少,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来源。而对高校教师来说,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冲击必将波及高校,进而影响高校的整体收入,导致教师的各种待遇难以调高甚至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一些消极的态度,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

2.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1)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变提出了挑战。过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得比较少。而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根本无法回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果仍然把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做一种单一的学校行为,将无法向学生解答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因此,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出发,自觉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下,建立起一整套良性的社会和家庭运行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和家庭行为,为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金融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学习、就业及发展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学生各种有益的指导。因而,他们的个人品质、思维观念、教育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引起了大学生思想的巨大震动,更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长期信守的很多观念,使他们在就业压力增大、经济持续低迷的现实面前充满了悲观情绪,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抵触,这就在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大挑战,要求他们不但具有较强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更应具有一定的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因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金融危机应对教育为契机,通过对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的全方位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金融危机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用以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金融危机给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调整提出了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很少根据现实形势的变化作出调整,无法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主题提出了新要求,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根据金融危机的本质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时作出调整,通过强化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挫折教育、危机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可能遭遇的各种严峻挑战,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预见性、前瞻性,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三、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及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命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的首要政治任务,同时也是高校师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1.高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高校师生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形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各种思想观念交融激荡,各种社会问题交织缠绕,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理想信念、精神需求与认知需求上存在误区,不但不能正确认识金融危机对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甚至在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不但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而且也不利于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时代的变化,并且善于根据时代的变化创新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其早在100多年前就对经济危机有了全面论述,为我们今天更加理性地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指明了方向。因此,只有积极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才能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树立战胜金融危机的信念。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不可否认,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教育学生过程中曾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论教育薄弱、教育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等,无法及时准确地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当金融危机爆发后,大学生由于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和疑虑,无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来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各种新问题。为摆脱以上困境,就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必要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而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来丰富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学生头脑的形式,用以开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思路;另一方面,可经常聘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授学术界、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共识,帮助他们厘清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和误区,使之增强理论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并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从而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1)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主阵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从客观上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体地位,更对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应改革创新,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思想、情感及实际需求。通过有分析有比较地介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等方式,可全面提高高校师生的理论素养,使之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帮助他们以理性的心态面对现实。

(2)以高校学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社团为辅助手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任何一种教育要想获得最佳效果,必须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当前,在高校要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切实发挥各种高校社团、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作用,引导其通过演讲、辩论、专题讲座、交流学习心得、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在高校学生中形成自觉学习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例如,在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更好地认识了金融危机的本质,摒弃了各种消极心态,提高了自我修复能力,能够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理论研讨组织的指导与管理,将之纳入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体系当中来。例如,学校可为社团提供办公场地、活动经费,并对社团骨干定期进行培训;还可鼓励社团举办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渗透到各类文化活动中;也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和阅读理论书籍,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等等。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加需要一个正确的理论来加以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完成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通过系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人谈三点体会:

一、细研深思、融会贯通,在深刻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丰富内涵上取得实效。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工作,金融数据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管理的重要依据,金融能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绝对清醒,自觉把金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深入思考,坚定不移地用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指引前进的方向。要不忘初心和使命,把讲政治贯穿于履职尽责的全过程,体现在求真务实、忠于金融的实际行动中。

二、学思践悟、真抓实干,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金融改革发展实践上取得实效。金融部门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推动金融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不移完善金融体制,坚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建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现代金融调查体系,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坚强金融保障。以新思想谋划部署金融工作。更加自觉地把金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定位、布局,立足新时代、研究新矛盾、谋划新发展、制定新战略,全力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改革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着力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金融运作效率、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坚持不懈完善金融体制,充分发挥金融监督职能。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紧密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更加自觉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勇毅笃行、久久为功,在推进金融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上取得实效。 金融部门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不断推动金融部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金融部门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做有理想信念、有事业心责任心使命感的金融工作者;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深化巡视巡察;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狠抓作风建设,奋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金融干部队伍。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4

[关键词]人文精神;金融文化;诚信;守则;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42-02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益加深,金融文化的建设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金融业不仅仅把目光集中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更多地会投身于金融文化的建设与渗透以实现其长足的发展。培育诚信、守则、高度责任心的典范商业银行人文精神,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不容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1 新形势下有关人文精神的重新解读

1.1 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处处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它的载体在于人自身,它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的意识、思想、情感及行为。也就是说,人文精神是“文化”传承、“人”的主体因素、“精神”内涵等几个内容的组合。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传承的先导力量,在传统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上必然拥有行业性的特色。它立足于人本,反映人文知识在主体精神层面的化育。而这种精神成果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形式体现出来。

1.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体现

金融文化可以理解为通过金融活动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商业银行金融文化,是商业银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经营、管理的整个实践过程中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营造、认同和遵守而形成的银行哲学、银行精神、价值观念、银行道德、行为规范、制度规章等意识形态的总和以及银行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银行形象。人文精神集中体现在诚信、守则和高度的行业责任心。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着力点”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公正、透明的金融制度的构建。

2 人文精神在商业银行金融文化中的渗透

2.1 人文精神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文化的创新

商业银行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员工行为准则的总和。制度文化虽然是直观地通过“刚性”的制度、规范和准则来反映的,但从中却渗透着“柔性”的文化因素。诚信文化、守则的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行业忠诚度和责任感无时不通过人的自身素养而得到提升,也通过具体的行为方式得以真正的落实。商业银行制度文化借助于人的知识、学习和修养的提高来不断理解、执行并创新现有的管理制度,从而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精神。

2.2 人文精神展现商业银行物质文化的风貌

商业银行人文精神的最初发展阶段是从物质文化开始的。商业银行的物质文化不仅包括为金融活动提供服务的物质载体,还包括活动的具体过程。站在特定的金融环境下,人文精神是借助于物化的金融主体利益关系而反映出来的态度、决策等。而人文精神的层次和内容也是随着商业银行物质文化水平的改变而得以发展和丰富。可以说,客户在心目中对商业银行的“感觉”或“印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物化的“人”或“事”得到的体验。

2.3 人文精神推动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的展示

作为诚信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形象文化突出“履约经营、规范发展”的核心主题。依托于人文精神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商业银行的形象文化自然不可能一成不变。例如招商银行就提出了“因势而变,因您而变”的经营理念。当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金融环境或金融产品脱节时,人文精神自然会摈弃落后的思想和观念,勇于展现个性的特征和创新的内容,积极打造优质的银行形象文化。

2.4 人文精神凸显商业银行需求文化的本质

人文精神的内涵即“人本文化”,满足人的需要是它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于银行的需求文化而言,需求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来自客户的需求,即客户对银行服务、银行产品的需求;其二是来自银行员工的需求,即员工对提升自身业务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对工作岗位的需求、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需求等。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人文精神通过诚信、守则和行业责任心的核心思想及内容潜移默化地培育其物质文化,并继而推动制度文化、形象文化及需求文化的发展。

3 商业银行金融文化建设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以人为本的理念淡薄

人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要素。目前商业银行在金融文化建设中还或多或少地忽视文化的主体“人”的需求、情感和本质。因而造成一种现象,即制度文化不是切实站在员工的立场上积极调动员工遵守职业规则的自觉性,而更多的表现为“外力的强制性”;物质文化更多地倾向于“硬件”服务设施的建设,而忽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再教育;就连主要以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形象文化,在“诚信”等核心内容的打造中也突出表现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理念,弱化了人的主体意愿和权益。在这种金融环境的影响下,人的主人翁地位不能真正落实,主体需求得不到保障,后续的学习及岗位提拔的机会也较少。工作对于银行员工来说更多的是谋生的手段,而非职场的权利和义务,更谈不上奉献与责任了。

3.2 偏重于金融文化的短期效应

商业银行的金融文化既具有行业的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又突出商业文化的特性。它在表现金融产品和金融精神的同时,必然要浓重着色于金融主体的利益关系,并由此暴露出一些利益矛盾。因而,商业银行金融文化要想长久发展必然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诚信文化就是沿袭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脉搏。但是,不可否认,某些商业银行为了谋取暂时的利益,不惜损坏长久的声誉和形象,采取高息揽储、给好处费等不正当竞争、服务承诺不到位等手段,严重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3.3 内控及管理机制不完善

许多商业银行为避免流失客户群,不惜对违规经营、失信操作的客户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或滞后处理。由此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的正常运转,违背了金融文化的宗旨,极大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规范性和谨慎性原则。另外,有些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绩效机制也不健全。针对劳动强度不同的岗位,收入差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银行内部的绩效机制不突出,没有较严格、规范的奖惩制度,员工的积极性得不到有力的刺激。

4 构建良性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的有效策略

4.1 突出以人为本的商业银行金融文化理念

人本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尊重、关爱、分享”。尊重人,就是要“任人唯贤”,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不仅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做文章,还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和学习机会。关爱人,就是要立足于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关心人的情感,要时刻树立“以客户为主导”、“以员工为主体”的人本理念,为员工个人抱负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平台。分享就是银行要站在大赢家的角度,建设“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与员工分享信息、分享利益、分享成果。

4.2 打造商业银行诚信企业文化

诚信是竞争的根基和核心。诚信文化是对银行主体和客户两方面的共同要求。作为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建立客观公正的诚信考核管理体制,做好诚信档案的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信用等级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之间还要积极创建和谐金融文化,对待同行要精诚合作、坦诚交流。银行间通过建立信用资源共享和传导机制实现客户及员工诚信信息的沟通,既有利于对诚信文化的量化考核,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员工的诚信自律。

4.3 创新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商业银行应该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和“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金融“十字”行风作为其管理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商业银行对员工要进行定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员工及行业的行为准则,让员工对银行的金融产品性能、作用、适用人群等有全面的了解,对金融服务规范、操作规程有准确的把握,对规章制度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时刻提防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强调金融风险文化,把行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增强员工的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商业银行要借助金融文化的力量,努力实现人文精神与金融制度的良性互动,培育公正、合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氛围。员工处于浓郁的人文管理氛围中,会积极地变被动的“服从”管理为主动的“创新”管理,以“软文化”推动“硬考核”。

4.4 培育员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情”理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商业银行可以学习花旗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氛围,让员工时刻拥有“成就感”、“家园感”,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把银行作为事业上的“合伙人”、利益上的“伙伴”。当然,在这项工作的实施中,各级领导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动员工共同营造高度责任感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来源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2):24-36.

[2]陶以平.商业银行诚信建设问题及对策探讨[J].福建金融,2003(1):24-25.

[3]李旭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文化建设[J].银行家,2008(4):21-23.

[收稿日期]2008-12-14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5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灵魂与精髓,十七大报告通篇都贯穿着这条主线,并站在时代前列和历史发展高度,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科学发展观是人民银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政治保障。作为基层人民银行,一定要认真把握、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基层央行存在的一些困难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不断创新思维能力和管理方法,大力推进构建和谐基层央行进程,积极探索推进基层央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一、当前基层央行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层央行职能转换和“三定”方案的实施,许多基层央行普遍存在着中青年干部比例偏低,队伍老化倾向明显,人员文化层次偏低,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少部分职工出现了理论信念不是那么坚定,思想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各种毛病等问题。如:有的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不过;有的人悲观失落,担心前途,认为基层央行业务范围一分再分,职能少了,地位低了,作用小了,认为基层央行属于“夕阳产业”,等待的将是消亡;有的人存在“等、靠、要”思想,总是等待上级交任务、给指示、按部就班办事;有的人思想方法僵化,心理素质脆弱,面对新问题、新知识以及改革创新的抵触情绪比较大,整天怨天尤人,工作情绪化,忽冷忽热。受上述一些人为因素影响,给基层央行各项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落实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力度不够,无法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参谋助手作用;二是难以做到深入调查研究,无法准确把握辖区经济金融运行形势,缺少对提高监测分析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无法有效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和信贷“窗口指导”等调控手段,积极引导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和结构,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金融协调、稳健发展;四是难以有效发挥金融服务功能作用,切实做好推动辖区金融生态和金融稳定工作。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对基层央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是一些干部职工没有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没有以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当前的金融改革工作。为此,我们要立足于基层央行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科学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措施,正确履行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和各项职责,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积极开创基层央行工作新局面

(一)要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基层央行工作的重要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又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对于基层央行而言,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央行内部,一是时刻把干部职工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下最大工夫解决干部职工“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在职工“最急”上抓落实,在职工“最怨”上抓整改,在职工“最盼”上动脑筋,最大限度地解决大家的切身利益问题,让员工看到事业发展的前景和希望,让员工有做基层央行员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大家有集体和组织的归宿感。二是充分发挥全行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活力,积极开展有利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各类活动,推动基层央行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三是积极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民主权利,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坚持党的领导、职工当家作主和依法治行有机统一起来,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机关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为央行事业敬业奉献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四是适应时展要求,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快干部队伍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身的全面建设,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意识,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履行基层央行职能所需的坚定基础。在央行外部,要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基层央行工作的出发点,并始终致力于维护币值稳定目标。坚持从辖区实际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减少群众利益损失;要始终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推广,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业务的发展,使更多弱势群体享受到金融服务;要始终把保障群众的金融资产安全放在心头,努力构建科学高效、反应迅速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不断完善各类风险处置预案,有 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害程度;要始终把国民金融素质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深入持久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切实增强社会公众投资理财、维护权益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要始终把建设服务型央行作为基层央行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二)在促进地方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基层央行也要注重推动金融业自身的良性发展。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和有关方面的沟通协调,制定地方金融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金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并积极争取相应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真正把金融作为一个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延长金融产业链条,提升金融业增加值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努力实现辖区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要始终坚持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层央行工作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层央行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基层央行来说,体现全面性,就是不但要注重通过金融支持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面貌,而且要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运用金融手段促进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实现全面发展。

体现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对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央行而言,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解决好城市和农村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着力研究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财务健康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问题,加强金融手段和财政等其他手段的协调配合,结合各地实际,把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抓出成效。

体现可持续性,就是要通过基层央行的引导,使金融机构在选择客户时,不仅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社会效益,倡导“绿色信贷”理念,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领域的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6

可以说,《决定》既是这次会议重大的成果,也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确定了新一届政府在未来深化改革的重点和路线图,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以及深化改革的时间表。

正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性节点,深化改革:动力与阻力――中国民商2013 年度论坛在广东增城华商学院举行。

中国民商年度论坛作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独家品牌,致力于为推进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鼓呼呐喊。在本届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德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国家工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等领导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著名律师陈有西、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等专家学者,做了深刻、睿智、精彩的发言,论坛演讲由国务院参事谢伯阳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企业界代表聚精会神地聆听报告,认真讨论,与会嘉宾结合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致感到“中国将启动一场规模空前的总体性改革,改革囊括行政体制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所有影响中国继续发展的机制和体制问题,这也意味着改革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与会者共同发出改革呼吁,进一步消除所有制鸿沟,打破垄断,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法治市场环境,建立公正法治的市场经济。

本届论坛由民商传媒/《中国民商》杂志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承办。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董事长廖榕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大家云集华商,共同研讨中国深化改革的发展大计,这为全国民商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难得机会。华商学院姓“商”,以培养商科英才为己任。承办这次论坛是我们“华商人”的无比荣誉。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民商》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同时发起设立“中国民商- 华商创业学子奖学金”,该奖学金将用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新生代企业家培训深造、年度新生代企业家评选激励等范畴。

全面改革之“纲”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在发言中表示,“三中全会提出来一系列改革目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我觉得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继续市场化改革方向。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配置由市场起决定作用,一切不利于这个改革方向的体制、机制问题将被摒弃,一切有利于资源被市场来进行决定的分配体制机制要发扬光大。”

改革35 年来,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一点点发展壮大,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而对市场的认识和定位也贯穿了改革的所有里程碑阶段。

回顾35 年改革开放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与2003 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相比,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作用的表述调整为“决定性作用”。 《决定》全文“市场”一词被提及22 次,《决定》还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此,与会嘉宾代表认为,这一转变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这一史无前例之表述,使市场的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这意味着对市场的地位作用重新定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最终引导全社会的决定性转变, 它不仅明确了我国未来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同时打消了外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

大家还注意到公报中新提及的两个“市场”:金融市场、建设用地市场。而“两个市场”也成为中国民商2013 年度论坛的热点话题。

解放思想也要无止境

上世纪80 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确立,“扩大企业自,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注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成为当时高层与群众互相呼应的改革共识。这一背景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应运而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改革的决策中枢,直到2003 年并入发改委。

体改委不仅长达8 年在中南海办公,更在一段时间内长期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改革元老高尚全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因为改革难度很大,改革要冲破部门利益,所以靠部门是不行的。”亲历这一改革历程的高尚全1982 年即从机械委调入刚成立的体改委,日后长时间担任体改委副主任工作。总结过去七次三中全会,体改委主要负责拟订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高尚全直言,上世纪80 年代改革难度虽然也大,但比起现在动力要足,阻力要小。

“中央领导重视,群众迫切需要,从上至下有这个动力要改,而且改革大家都受益。现在改革面对各种利益分化,动力相对来说没有80 年代足,阻力更是方方面面,所以要改革必须要打破利益格局、解放思想。”他在发言别强调,“改革无止境,解放思想也要无止境。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定要解放思想,才能打破利益格局”。

35 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经济发展的背后依然有一个“全能型家长”的影子――政府。至今,地方政府几乎主导经济增长,扮演着决策者、投资者、招商者、管理者、监督者等角色。政府与市场角色不清,权力搅市场的情况在后15 年的改革中弊端日益突出。先行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使中国这一艘几近搁浅的巨轮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呈现出令人惊叹的“黄金30 年”,但行至今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决权力、利益垄断与市场的矛盾。

黄孟复因之深感“现在到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心的时候了”。他认为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不能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通过其他配套的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来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面对新的形势,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领导全面改革工作的领导小组,其“立意之高和范围之广超出预期”, 与会嘉宾对未来改革报以高度期待。

破除所有制歧视

作为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因素,民营企业一直是推动中国改革的重要角色,而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也需要通过改革来突破瓶颈,破除垄断,实现公平竞争,创造公正的法治环境,打破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因此,三中全会备受民营企业家代表关注和热议。他们期待新“三中全会”产生像“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的作用。他们关心三中全会会后,国企会不会加快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最近,一些传统的垄断行业陆续传来打破垄断坚冰的好消息。除了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之外,苏宁、国美、阿里巴巴、京东等民营企业,开始进入电信行业。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提出要结构性破垄,他在发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重点问题,就是打破垄断问题。国有企业改革下一步的目标,应是让国企更加市场化。在竞争性领域,国家应该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支持,让国资、民资公平竞技。这一背后的深层问题是消除所有制鸿沟,对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陈清泰指出,国家出台了两个36 条,都难以解决民营经济问题,不是文件写得不到位,而是因为受到了更高层级的政策约束,根子是对所有制的歧视。

他认为在非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一半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冲突日益显现。各类企业的市场地位是竞争的结果还是以政府力量推动必须实现的政治目标?在两者之间面临选择。”

常修泽进一步提出,就经济改革而言,有三个机会民营企业家要抓住,第一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机会。包括三中全会提出民营资本“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思想。目前民营资本进入关键垄断行业如铁路、民航、电信、城市公交等情况并不理想,所以破垄的任务非常之大。其次价格改革将给民营企业家进入提供一个更好的商业环境。尤其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主要是要素价格包括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等的价格尚未放开,必须改革到位。

关注互联网金融

相比难度较大的国企改革和打破垄断,金融改革已经一触即发、箭在弦上。与会者以激奋心情探讨这一改革正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深远意义。

2013 年注定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年初高层就传递出金融改革破冰的积极信号。7 月初政府出台金融国十条,为金融改革指明方向。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式启动。尽管目前央行仅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媒体评论称这一政策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但仍然是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之一。

在政府的日程表中,金融改革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政策制定者们正加快兑现他们的改革计划,这些计划包括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中国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兑换,促进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三中全会对相关方面的改革表述亮点颇多。

有与会嘉宾分析认为,按照三中全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总纲”,就金融角度来说,市场第一缺少基准利率;第二缺少存款保险、市场化退出机制;第三缺多层次资本市场,尤其是服务于草根的金融市场没有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规范化的债券市场;第四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支付清算等。因此缺什么补什么,决定首次提出建立普惠金融。

此外,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到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关于对内开放,主要是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系统建立银行;对外开放则意味着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程度、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金融自由化的改革红利传导到互联网金融,就形成了今年互联网金融的井喷之势。而互联网金融服务于草根、建立普惠金融的意义,事实上目前还只是刚萌发,强大能量尚远远未完全释放出来。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说:“互联网金融仅仅是热闹,它的核心还是由于利率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导致现在最敏感的互联网金融首先响应了,出现了这样一个巨大变化。两者结合到一起,叫风云际会。它将改变无数人的命运,马上就能看到。”

互联网金融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其实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已经远远超越了最初的互联网担保交易。以当前异常火爆的p2p(点对点的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在北京、长三角等地,这类绕开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数量已超千家。它们所带来的真正变化是金融的脱媒:金融已经完全脱离银行金融平台了。

这场被王巍称之为全面的社会生态革命,不仅事实上取消了高利贷,而且意味着曾经的非法集资将不再存在。加上今年公司法修改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规定,虚假注资又将逐渐淡出舞台,“高利贷、非法集资、虚假注资、抽逃资本金这四条绳索30 年来捆绑着中国的企业家、创业家和金融家,今天开始松绑。”

全国政协原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德平高度赞扬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意义,他评价“互联网金融技术的运用为金融改革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互联网技术和民间金融结合起来形成的平台,为居民借贷双方的需求找到了出路。

有专家预计,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银行将成为三中全会后的金融改革爆点。目前已有数十家民营企业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得到缓解。而互联网金融的方兴未艾,很可能成为企业低成本进入金融业、进行金融创新的极佳切入点。

呼吁法治市场经济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全国工商联提交了一份万字评估报到各大部委。该报告着重反映出已实施三年的新36 条落实不到位的尴尬局面,最终促使领导层对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

其后,各部委就全国工商联的评估结果,针对相应的行业开始制定支持民间投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其中,包括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等六大行业的“高含金量”项目将向民资开放。

去年至今,虽有部分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复苏态势明显,但很多企业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依旧没有感受到春天的味道。

论坛上,参会民营企业人士普遍反映,政府仍掌握着大量稀缺资源和较大的市场准入权力,无处不在的行政性垄断依旧阻碍着民营企业的发展。 “国企是鸵鸟蛋,我们是鹌鹑蛋”,有民营企业家感叹说,国有、民营的双重待遇、双重标准首先司法部门都不能一碗水端平,“他出了问题换一个人,换个岗位,资产不动;我们出了一点事,所有资产充公、抓人,全部法律责任都要负。老是考虑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从来不考虑民营资产流失的问题。”

著名律师陈有西近年接触了大量类似案件,从顾雏军、兰世立到重庆打黑中最有名的重庆希尔顿酒店董事长彭志明案,企业家涉法案件中资产被贱卖、侵占的例子比比皆是。

大量涌现的案例让民营企业家安全感缺失。与会企业家代表普遍不乏忧虑地反问,“企业负责人承担责任应该是平等的。为什么民营企业犯了罪,全部资产没有了,国有企业就是换个岗位?国有资产流失是流失。民营资产流失就不是流失吗?”

陈有西分析,“现在立法本身就不平等、歧视的,公有财产强保护而私营财产弱保护。不是一个案例或者一个地方公检法是不是公正,是公正立法的指导思想出问题了。所以如何平等保护各种私有制经济,关键在于我们的刑法指导思想必须要扭过来的。”

为此,他强烈呼吁,民营企业的法治环境需要有大的改善,“司法改革也需要有顶层设计”。

对于已在三中全会上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官方近期密集释放两个政策信号:其一是最高法院10 月28 日公布的《关于切实践行司法为民大力加强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见》。《意见》特别提到要坚持独立审判,“坚决抵制各种形式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此前最高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审判独立确将成为司法改革方向。三中全会后不到一月,劳教制度被废止,制度改革。司法改革出现好的方向,知情者表示更深层改革将围绕探讨如何将两院独立出地方行政体系展开。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7

1.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

金融职业道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但基本规范包括如下内容: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业务优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些规范决定了其在金融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作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爱岗敬业的意识,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必须综合运用教育、舆论、行政和法规等手段,促使每一个员工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第二,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做斗争。帮助从业人员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遵守纪律,严守法律,按章办事,既是金融职业道德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力保证,更是调节员工和客户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三必须诚实守信。金融业是从事货币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其行业的基本要求就是,诚实服务,取信于民。如果金融业的信用都无法保证,那么金融业就无法正常运作,更谈不上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第四,要做到业务优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服务水平。第五,必须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意识。第六,必须有奉献社会的精神,自觉为社会做贡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做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表率。

2.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

2.1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规格包括知识、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质是金融人才综合素质中优秀而且稳定的职业道德素养。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应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高尚的金融职业道德。一个有高尚金融职业道德节操的高品质金融人才,应当是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廉政守信、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社会影响大,客观上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定地遵守职业道德操守。金融机构所需求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2.2是教育系统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客观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科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高职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德的素质。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积淀高职学生内在的品质修养,推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金融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以德育为先导,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够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金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金融机构的常规工作,对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定和金融机构的信誉、形象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加强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3.1完善高职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机制

对高职院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建设要从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精心规划,联系实际,努力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每一学生要认识自己将从事金融职业的社会价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金融服务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地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业结合起来,树立起金融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2加强金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体现科学合理,体现与时俱进。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融入专业相关课程中。为此:一是要课程设置在横向上体现学生各能力的均衡发展,在纵向上体现对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要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建设上体现学生个人道德修养要求。德修养。为人者,德为先;为官者,更应该德为先。金融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环境甚至整个系统的风气,也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德才兼备是选拔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而这当中,德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基础。所谓德,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3.3宏观环境上建立合理的金融人才评估体系,完善金融人才入事机制

金融学的感想体会篇8

汇,还有宝书词典,应能对付得了翻译任务。

领导给我一份美国的银行报告翻译下。我满怀信心,心想一定要做好这份翻译,给领导留下个好印象。可是看完报告却发现,虽然没有生词、难词,为什么却有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呢?这份报告比《高级英语》中的课文简单多了,没有长难句,没有复杂的句型,可就是看不懂!内心无比沮丧之余,面对满纸熟悉而又陌生的单词,我抓耳挠腮,不停地查每个术语的对应英文,硬着头皮翻译。

金融英语往往是熟悉的单词在不同语境下是完全不同的含义,比如,portfolio日常意为“文件夹;公文包”,在金融语境下则是“投资组合”的意思。遇到实在查不明白的地方,我不得不去向领导请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完这份翻译,身心俱疲。原本以为考过专八,雅思高分,拿到翻译资格证书,即使文学翻译做不来,非文学材料翻译应该不在话下,怎奈连一份英文银行报告都翻得磕磕巴巴。

经过半个月的磨练,我逐渐熟悉基本的金融术语,了解一定的银行业务,再次翻译银行报告时不像一开始那么艰难。一开始的艰难是因为我不熟悉银行的各项业务,缺乏背景知识。我深刻体会到学校老师常说的话,一名优秀的翻译应该具备非常广阔的知识面,各个行业的知识都应该了解。

本以为接下来的工作便能得心应手了,结果却还不能如我所愿。如果说翻译

72 China Campus

金融材料是实习路上碰到的小妖怪,那么研究国外银行的年报可以算得上是“白骨精”级别的障碍,打败它简直耗费了我大半元气。我需要进行定性分析,横向、纵向地比较美国四大行的业务类型和收入结构等等,我只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实习前,我天真地以为银行就是个存款、贷款的地方,不曾想到银行业务范围之广泛。除了存款贷款,还有诸多中间业务,如、担保、租赁业务等等。虽然通过借鉴国内银行的业务类型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了解美国的银行业务。但中美金融业制度不同,业务模式并不一样。我觉得脑袋里一团乱,没有任何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仿佛一个新厨师面对一头牛一样,不知从哪里开始下刀。

面对这么多难题,我突然感到非常后悔,怀疑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一个没有任何金融基础的人为什么去银行实习?我掌握一定的金融术语,会翻译一般材料就够了,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去钻研那么深有何用处?不过我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想想自己实习的初衷,难道不就是为了丰富其他专业知识才选择银行吗?这点困难不能将我打败。

鼓起勇气,我向领导请教。好在领导是个有耐心且负责任的人,他给我推荐了一些书,并给了一些指导和建议。我又去打听经济或金融专业同学用的教材,硬着头皮去学习经济金融相关知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和《货币银行学》开始学习,另外借助网络视频资源,如网络公开课上的《金融理论》、《金融学》、《金融市场》等等,我一步一步地学习。看完这些书,听完这些公开课,渐渐觉得对金融行业有了了解,也产生了兴趣。

四个月之后,我发现 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和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不再是难题,英文的报告也能看出一些门道,不再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不再觉得完成领导的任务是一个煎熬的过程。我为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

这份实习让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以前我很少关注英语之外的领域,只局限于两本词典,埋头苦学翻译,真正到了工作岗位,却发现自己翻译的水平远远不够。应该扩大知识面,多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这样将来才能不局限于传统的英语专业就业岗位,比如英语老师、英文编辑、外企翻译等等。

上一篇:防水工程重点难点范文 下一篇:小学生帮扶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