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2-07 17:55:05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1

从“信息化电厂”到“智慧电厂”之路

“信息化电厂”由传统电厂通过使用常规信息化技术,如ERP、OA、企业邮箱、门禁、视频监控等构建而成,旨在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信息未实现对象化、关联化,往往存在信息孤岛,各自为战,效果不甚理想。

而“数字化电厂”基于流程工厂数据模型国际标准的工厂信息库等信息系统形成的包括图纸文件、数据、逻辑和物理模型相互关系的对象化和结构化的电厂信息模型环境,打通信息孤岛,使业主在拥有物理资产的同时也拥有对应的信息资产。

“智慧电厂”是在“数字化电厂”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化信息资产管理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终端、智能应用(云大物移智)等,对电厂全生命周期中所有静态和动态信息的综合展示和智能分析管理,从而形成完整“智慧电厂”,并对全生命周期中的各项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当前电厂信息化现状及对策

目前国内大部分电厂都建立了一些信息化系统,但是普遍面临缺乏信息资产管理标准(信息没有标准化);缺乏对象化、结构化基础数据(信息没有结构化);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缺乏可视化静态和动态信息综合智能分析管理手段(信息没有智能化)等问题。

针对国内电厂信息化现状,电厂信息化管理者应该从信息标准化、信息数字化、信息智能化三个方面着手,从根本上解决电厂当前存在的问题。

WIZ工程全生命周期智慧解决方案

WIZ解决方案采用多维信息模型集成技术,在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阶段,对工程对象物理特征和功能特性信息通过数字化及可视化方式,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多维信息模型数据共享,并支持对环境、能耗、经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分析、检查和模拟,为全过程的方案优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WIZ解决方案在项目的基建期,通过KKS协同编码系统和三维数字化建模,提供精确材料统计,减少现场碰撞返工,缩短工程建设安装周期,提高建造质量,并减少现场管线管材、支吊架、电缆桥架及电缆电线和其它安装材料的浪费,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周期,为业主赢得可观收益。

基建过程中,结合ISO 15926流程工厂数据模型国际标准和GB 32575发电工程数据移交国家标准,通过数字化移交和配套设计评审运用,一方面可以从运行维护角度改进设计,另一方面为调试运行维护提供颗粒度可拓展的基础对象化、结构化资产数据。

WIZ解决方案在运维期通过虚拟现实系统提供仿真、验证和虚拟培训,利用智能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结合设备维护数据、DCS设备实时数据、安全分析数据、自动控制数据等不断变化的动态数据,将静态的工程基础信息与动态的工程运营信息结合起来,打通项目周期的信息流传递过程,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WIZ解决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北京京能集团高安屯燃气电厂采用WIZ Solution智慧解决方案,在基建期通过不断三维碰撞检查报告,指导现场施工作业,优化人力安排,缩短了现场施工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避免潜在的施工风险,综合效益巨大。协助工程建设共计检测出碰撞 520 余处。按照国内电力建设工程碰撞统计标准,平均 3.5 万每处的费用计算,为公司减少了直接经济损失1925 万元。

同时,企业借助三维动态仿真技术缩短了近 3 个月的基建工期,增收利润 9000 万元。通过精确的三维信息化模型,企业可自行统计施工材料,对现场的施工材料进行核算、跟踪管理。以电缆敷设为例,节省电缆费用 400 万元。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2

一、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背景与原则

(一)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研制背景。延长油田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已建立多个采油厂,管辖着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勘探开发调整范围广,资源分布范围大,注水、采油调整模式多,为增加储量动用和控制程度,弥补产量递减、完善注采关系、挖掘剩余油潜力,每年部署实施整体产能建设方案几百个,钻新井及侧钻井几千口,钻井及投产投资大,主管部门及采油单位不能及时掌握新井运行及投产情况。面对如此情况,建立一套面向延长油田有限公司的产能建设管理系统,将对油田公司产能建设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原则。信息管理系统设计都应遵循准确、及时、适量、经济的原则,未达到这一要求,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有明确的目的性。产能管理信息管理系统是为产能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它的设计首先必须要明确服务对象的范围、性质及所需信息的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2、要保持系统的完整性、统一性。完整性,根据信息加工需要,必须具备的环节不能缺少,同时要保证各环节的正常运转和相互联系;统一性,就是要求整个信息系统的工作要统一,要制度化。

3、保证一定可靠性。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可靠性,集中表现在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适用性。

4、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主要目的是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下属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者应当具有相对比较大的权限,保证其行使职能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上级公司的过多干预。

5、有一定的适应性、灵活性。社会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现代产能建设管理要求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6、具有经济性。所谓经济性原则,就是不但要考虑所提供产能建设信息的准确性、适用性、及时性,而且要考虑获取、加工和输送这些信息的费用或成本。

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从总的方面说,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就是要从如何满足产能建设需要出发,不断使上述原则达到统一的过程。

二、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目标

《延长油田产能建设管理系统》立足于延长油田现有的勘探开发管理现状,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分析优化产能建设方案,对产能建设方案新井的执行情况、新井日度生产信息、月度动态变化信息、新井生产情况进行及时监控,为科学高效部署新井提供指导。

(一)产能建设方案优化系统。年度内各单位编制的产能建设方案根据单井预测产能、进尺、单井投资、油价情况等指标对方案进行优化,为单位开发主管部门审批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二)产能建设方案运行动态。主要对已审批实施方案运行情况进行监控,统计钻井实施运行进度,对比运行实施与方案设计差距,评价方案执行情况,及时调整方案结构,确保产能建设方案规范执行。

(三)新井投产分类汇总系统。主要是实时提供新井的投产情况,包括投产的层位、生产情况、投产方式(射孔、压裂)等信息,提供各种分类方式的新井日度、月度生产数据。

(四)新井投产效果分析系统。主要是通过新井投产效果与设计对比、与周边老井对比、与同类型新井等方式评价不同分类方式的新井效果,预警低效油井,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新井动态监测方向,为采取调整措施提供依据。

(五)产能建设评价系统。主要是对新老区产能建设区块的调整效果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新井的投产效果及单元稳产基础的变化情况、油藏开发效果的改善状况,为完成方案设计目标奠定基础。

(六)文档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产能建设方案需要的曲线、基础图件、文档上传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区块调整方案、油藏剖面图、开发井位图、区块开发现状表、区块阶段对比表等。

三、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研制流程和内容

(一)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研制流程。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研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产能建设业务的需求调研分析;二是产能建设数据库建库技术研究及管理工具软件研制;三是产能建设管理系统的研制;四是产能建设系统信息查询及报表软件研制。

(二)产能建设管理系统研制基本内容

1、产能建设方案的维护及审批。(1)产能建设方案维护,主要是对各采油厂产能方案设计进行维护管理,维护信息包括注水区和非注水区。注水区包括基础地质参数的维护、开发现状的维护、注水区开发现状的维护等信息,非注水区包括基础地质参数的维护、开发现状的维护等信息;以及对产能建设方案相关文档进行的维护管理;(2)产能建设方案提交,主要是采油厂将维护好的产能方案提交给厂领导进行审批;(3)产能建设方案上报,主要是各采油厂领导对采油厂提交上来的产能方案设计进行优化筛选,并对方案设计中各种信息、文档资料进行审核上报处理;(4)产能建设方案审批,主要是开发部对各采油厂上报来的产能方案设计进行优化筛选,并对方案设计中各种信息、文档资料进行审核操作。

2、新井设计方案的维护及审批。(1)新井设计方案维护,主要是各采油厂根据开发部门审批通过、下发的产能方案设计,对各方案区块新井进行设计(内容涵盖:井别、井深、油层厚度、油藏埋深、油藏厚度等信息),并汇总新井设计相关的文档资料,上报领导进行审批;(2)新井设计方案提交,主要是各采油厂,将维护好的新井设计方案提交给采油厂领导进行审批;(3)新井设计方案上报,主要是各采油厂领导对采油厂提交上来的新井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筛选,并对新井设计中各种信息、文档资料进行审核上报处理;(4)新井设计方案审批,主要由开发部根据各采油厂上报的新井设计及每口井相关设计信息、文档资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新井设计方案便会自动下发到采油厂,进入新井投产实施阶段。

3、新井基础数据的维护。主要对新井相关的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包括新井油层钻遇维护、新井完钻情况维护、新井投产情况维护以及新老井单井信息维护等。

(三)产能建设管理系统信息查询及报表软件研制。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实现产能建设的相关信息查询、报表自动生成和相关图形的自动生成与显示。(1)方案效果查询,主要包括历年方案效果和当年方案效果两大部分,历年方案效果主要查询今年以前的各种方案效果信息,比如总井数、投产量等信息,当年方案效果主要查询今年的方案信息;(2)新建产能完成情况,主要分析老区井网完善、老区扩边、新区开发、水平井等新建产能部署、完成以及预测情况;(3)新井完钻投产情况,主要是统计新井的部署以及实际生产情况。新井部署主要包括新井完钻层位、设计进尺、井数、平均单井预测日产量、平均单井预测生产天数、预测含水等信息;(4)每日动态,主要展示当天实施进度,包括每口井的目前井深、当日进尺等信息;(5)进度查询,主要查询一段时间内某单位实施进度,包括各区块各井的开钻完钻日期、设计井深、完钻井深和今日井深等信息;(6)完钻查询,主要查询某一段时间内新井完钻情况,包括各区块各井的完钻日期、完钻井深和完井日期等信息;(7)钻遇对比,主要对比分析新井设计钻遇油层情况和实际钻遇油层情况;(8)投产效果,主要查询某月各区块井投产效果统计信息,包括投产时间、射孔井段、投产方式、工作制度、日产油量等信息。

四、产能建设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及安装

(一)数据库结构设计框架。由于油田开发的复杂性,各单位在原先总公司的基础上对数据库结构进行了一定的扩充,在软件开发时,如果针对不同的结构编写不同的软件,将造成软件开发的难度和维护的复杂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了“中间数据库”技术,该层是面向软件开发的数据库结构,该结构具有通用性,不依赖于实际的数据库结构。在部署应用时,只针对实际的结构建立映射关系,而软件不需要改动,增加了软件的通用性、适用性和健壮性。在建立数据库映射关系时,要考虑效率的问题,有些表可以建视图或同义词,有些表需要建立实际的表,并将数据导到中间层的项目应用库。中间层数据库(项目应用数据库)包括:系统需要部署用于方案的文档、表格、图件、查询管理的文档库数据库、部署平台管理的平台数据库和部署产能建设系统应用项目库以及负责方案审批的工作流数据库。

(二)系统结构内容。整个系统为B/S模式,支持在线安装。整个系统从业务需求方面讲,总共分为产能建设方案维护、新井设计方案维护、权限管理、报表汇总统计等四大部分。

产能建设管理系统的主要模块包括:(1)产能方案的维护:产能建设方案文档维护、产能建设方案基础数据维护;(2)产能方案的审批:产能方案提交、产能方案上报、产能方案审批;(3)新井设计的维护:新井设计方案文档维护、新井设计基础数据维护、油层钻遇维护、新井完钻维护、新井投产维护、新老井单井信息维护;(4)新井设计的审批:新井设计提交、新井设计上报、新井设计审批;(5)报表统计:方案效果查询、新建产能完成情况、新井完钻投产情况、每日动态、完钻查询、进度查询、钻遇对比、油层钻遇、投产效果;(6)权限管理:用户信息管理、模块管理、角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

(三)系统安装部署方案。平台采用微软最新的智能客户端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1)无接触部署:安装时只要将一个主程序文件下载到本地,直接运行即可,无须改变注册表或共享的系统组件,其他应用组件将在第一次运行时自动下载;(2)自动更新:只需将新版本的程序发布在服务器上,由客户端自动发现最新版本的程序和应用组件,并自动下载、更新;(3)离线运用:允许脱离服务器时,利用本地的客户端程序、应用组件进行工作;(4)动态加载应用组件:应用组件升级时,将新版的应用组件部署到服务器上,客户端应用程序将自动发现并加载该应用组件。

五、结语

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石油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石油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石油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开发过程中必须严格地按照步骤和原则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科学技术问题,必须要按科学技术的客观规律来解决。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开发与管理设计方案为后期实施做好准备尤为重要。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3

建设节约型能源企业

如何突破节能的瓶颈,必须针对发电企业生产营运的新特点、新难点,在原燃料管理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一代燃料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的研发,通过物联网等IT技术与燃料管理变革深度融合,释放发电企业更多的管理潜能。这是国电集团信息中心副主任杜永胜的一个观点。据了解,这个方案目前已在国电集团进行了应用推广。

燃料管理信息系统是国电集团“GDI93”九大业务体系之一。系统于2010年2月开始建设,2011年1月在全集团24家分子公司、113家火电厂正式上线。为适应集团、分子公司、火电厂三级燃料管理模式需求,系统从“统一规划、集中部署、规范数据审核、统一数据出口、规范合同处理、统一工作平台管理”等方面着手,采用成熟、先进的体系结构,建设了涵盖“基础体系管理、上报数据、审核数据、综合查询、数据图表、内部信息平台、工作平台、辅助决策分析”等模块的集团燃料管理信息系统,为集团、分子公司、火电厂各级燃料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该系统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同时处理高达10亿条信息记录,采用客户端数据交互与服务端数据交互结合的方式,确保了海量数据交互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系统提供智能辅助决策功能模块,利用BI数据库的优势,建立多个挖掘主题,从点、线、面全方位创新分析模式,实现了对“日报数据”、“月度数据”、“市场信息”的分析,以多层次、多维度、图形化的方式展示集团、分子公司和火电厂的燃煤进、耗、存信息,同时深入分析市场煤价走势,辅助管理者根据燃料周期数据及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方式、策划,提升决策能力;系统支持短信平台,通过短信的方式定时发送时间、内容维护以及发送指标维护,做到定时催报、指标提醒。

随着电煤价格的剧烈波动与IT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电集团敏锐意识到智能化技术发展为发电企业燃料管理变革提供新的保障,通过智能化的燃料过程管理、燃煤掺配管理及数字化煤场管理,提升燃煤可控性,降低燃料成本,实现管理效率、效益双提升。因此,自2012年1月开始,国电集团开始要求集团下属企业加大力度开展燃料智能化管理建设,并在同年6月,正式启动电厂燃料智能化管理建设实施,加强对燃料从入场、入炉燃烧到灰渣处理、废气排放等各个环节的全方面管理控制和精细化管理。

对燃料的数据挖掘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内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节能降耗技术与实践的佼佼者,在冯伟忠总经理看来,电力企业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核心在于发电环节,在这个环节,信息技术应用对节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控制和设备管理两个方面。在电力生产控制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不同煤质的煤,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配煤掺烧,能够提高煤炭燃烧的充分性、降低单位发电量燃料消耗成本,减少单位燃煤含硫、含硝废气的排放量。在设备管理方面,通过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降低资源损耗,实现节能、降本增效的目标。

对于国内发电企业来说,从发电企业集团层面、二级运营公司层面,到基层电厂层面,不同管理层级对于燃料管理所涉及到的所有业务环节,存在着三个纬度的业务边界,即集团纵向管控的垂直业务信息边界、横向业务协同的一体化运营信息边界、企业创新发展的内部管理信息边界。由于信息边界的存在,导致集团层面对于燃料市场信息的搜取存在信息壁垒,不能有效地指导二级公司对下属电厂进行协同,基层电厂不能灵活机动地制定准确的燃料计划并高效执行。因而,对于燃料的管控,发电企业集团需在内部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从电厂燃料采购、入厂检验、质量控制的角度,要严格控制入厂煤的数量和质量数据的准确性,对入厂煤的数量检验和煤质检验数据需要能够长期保存、实时查询,能实现对不同批次的来煤进行质量比对,对燃料入厂、计量、采制化的全业务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建立燃料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手段。

远光GRIS集团燃料管理解决方案提供了新形势下从发电集团到基层电厂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在入厂煤环节,通过智能Ic卡管理方案规范车辆管理;在计量环节,通过实时采集器自动采集轨道衡、汽车衡、皮带电子秤燃煤数量信息;在采制化验环节,通过与电厂采制样机系统无缝集成,实现数据的三级编码和加密、解密,地杜绝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在燃料入厂、采制化环节对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抽取,能够有效保证燃料的数量和质量,降低单位发电量成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在煤场管理方面,实施数字化煤场管理,对燃煤进行分堆存放管理,按照来煤入库单自动计算煤场区域进煤的数量、质量,自动读取皮带电子秤数据,建立存煤档案,利用GPS实时监控显示煤场煤堆数量和质量,为人厂、入炉调度和掺烧加仓提供实时存放信息。在燃料入炉发电的过程中,全部采用优质煤和全部采用劣质煤都是不经济的做法,方案提供自动计算燃料消耗,结合燃料存储管理,自动生成混配掺烧的最佳方案。此外,还支持对综合入炉消耗、库存盘点、反平衡消耗三组燃料消耗数据进行消耗统计分析,能够合理准确的确定月发电煤耗。通过在燃料入炉掺烧环节,利用信息化手段,合理配煤、科学掺烧,能够帮助电力企业降低单位发电量耗能,提高燃料的充分燃烧率,减少发电企业单位发电量含硫、含硝废气、废水的排放量。

此外,GRIS运用ETL(数据抽取、转换、装载)将发电企业燃料管理数据整合成一个集中的、标准的、可比的分析数据源。在此数据源的基础上,利用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理统计分析、人工智能、运筹规划模型等先进技术,融入先进管理思想和专家团队的智慧,通过企业整体绩效评价、管理驾驶舱、智能多维分析、预警监控、预测预算、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为发电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决策者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综合地分析和决策支持平台,帮助领导层改进整体发电流程、科学决策,提高煤炭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可视化

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其核心管理技术就是BIM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在三维空间中出现阶段性的信息缺失,其中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建筑设计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建筑工程的数据管理。BIM将建筑物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分析软件的接口,实现数据导入以及建模计算,分析该建筑的整体或是构件的情况。

一、BIM与标准化设计

1.标准化BIM构件库的建立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装配式建筑设计要适应其特点,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在装配式建筑BIM应用中,应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这就需要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通过装配式建筑BIM构件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增加BIM虚拟构件的数量、种类和规格,逐步构建标准化预制构件库。

2.可视化设计

与传统建筑方式采用BIM类似,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有利于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实现人机友好协同和更为精细化的设计。

3.BIM构件拆分及优化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中要做好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俗称“构件拆分”。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这样才能避免方案性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技术经济性的不合理,避免由于前后脱节造成的设计失误。BIM信息化有助于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单个外墙构件的几何属性经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外墙板的类型数量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4.BIM协同设计

BIM模型以三维信息模型作为集成平台,在技术层面上适合各专业的协同工作,各专业可以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工作。BIM模型还包含了建筑的材料信息、工艺设备信息、成本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各专业的协同达到更高层次。

二、BIM与工厂化生产

1.构件加工图设计

通过BIM模型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构件加工图在BIM模型上直接完成和生成,不仅能清楚地传达传统图纸的二维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剖面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同时还能够将离散的二维图纸信息集中到一个模型当中,这样的模型能够更加紧密地实现与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

2.构件生产指导

BIM建模是对建筑的真实反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空间关系和各种参数情况,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生产表单,并且能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培训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

3.通过CAM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

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采用集中、大型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BIM与装配化施工

1.施工现场组织及工序模拟

将施工进度计划写入BIM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模型中,就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提前预知本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工序是否正确,并可以进行及时优化。

2.施工安装培训

通过虚拟建造,安装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非常清晰地获知装配式建筑的组装构成,避免二维图纸造成的理解偏差,保证项目的如期进行。

3.施工模拟碰撞检测

通过碰撞检测分析,可以对传统二维模式下不易察觉的“错漏碰缺”进行收集更正。如预制构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碰撞检测,地暖管与电器管线潜在的交错碰撞问题。

4.复杂节点的施工模拟

通过施工模拟对复杂部位和关键施工节点进行提前预演,增加工人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措施的熟悉度,提高施工效率。

四、BIM与一体化装修

1.装修部品产品库的建设

土建装修一体化作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将装修阶段的标准化设计集成到方案设计阶段可以有效地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可视化设计

通过可视化的便利进行室内渲染,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品质,帮助设计师进行精细化和优化设计。整体卫浴等统一部品的BIM设计、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设计优化、成本统计、安装指导。

3.信息化集成

产业链中各家具生产厂商的商品信息都集成到BIM模型中,为内装部品的算量统计提供数据支持。对装修需要定制的部品和家具,可以在方案阶段就与生产厂家对接,实现家具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同时预留好土建接口,按照模块化集成的原则确保其模数协调、机电支撑系统协调及整体协调。

五、BIM与信息化管理

1.经济算量分析

经济算量的主要原则是做到“准量、估算”,按照工业化建筑的组成及计价原则分为预制构件部分和现浇构件部分。结合工业化住宅的特点自主开发了装配式设计插件,通过该插件可以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快速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分析,从而进行方案比选,再由确定的工程量结合地区的定额计算出本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现在方案策划阶段对成本的初步控制。

2.RFID等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可追溯

实现在同一BIM模型上的建筑信息集成,BIM服务贯穿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住宅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将生产、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实际需求及技术整合到设计阶段,在虚拟环境中预演现实,真正实现BIM信息化应用的信息集成优势。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等数字化标签,在生产、运输、施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记录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可以实现建筑质量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3.利用BIM云平台实现适时、全球化、数字化的管理

BIM信息化技术与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在云端进行无缝传递,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借助移动设备设置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项目所需要的信息,真正实现项目合作的可移动办公,提高项目的完成精度。

结语

综上可知,装配式建筑设计如何在行业BIM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信息化大潮,发挥自身研发、设计和集成的优势,实现产业链拓展和过程阶段延伸,必将成为建筑产业化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围绕这一创新趋势,设计行业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关于装配式住宅发展的思考[J].住宅产业,201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5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0039)

(ShanghaiMeishanIronandSteelCo.,Ltd.,Nanjing210039,China)

摘要:本文以CityMake7.0三维地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平台,以国内梅钢三维总图系统建设的案例为例,探讨了基于3DGIS系统建立工厂总图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案,以及在企业总图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Abstract:ThispapertakescityMake7.03Dgeographicinformationasthefundamentaldevelopmentplatform,takes3DgeneralinformationsystemconstructionofMeishanIronandSteelCo.,Ltd.,inChinaastheexampletodiscussthekeytechnologyandimplementationschemeofconstructinggeneralinformationsystemofthefactoryandtheimportantroleinenterprisegeneralmanagementbasedon3DGISsystem.

关键词 :三维地理信息;钢铁企业总图系统;系统开发;数据建设;管理创效

Keywords:3Dgeographicinformation;generalinformationsystemofironandsteelenterprise;systemdevelopment;dataconstruction;managementeffect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1-0045-04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钢铁行业运行面临“需求下降、产量下降、价格下降、环保加压”等环境压力。在市场、资源和管理理念条件新常态下,钢铁企业更深刻地认识到厂内总图运输对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厂区环境、预留发展等之间的影响,从而更加重视全厂总图管理的能力提升。总图运输设计(designofgenerallayoutandtransportation),是根据建厂(场)地区地理、自然和环境等条件,按照工艺要求、物料流程以及有关工程建设标准,正确选定厂(场)址,合理确定工业(园)区及工业企业内,各种建构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综合管线的平面关系、竖向关系、空间关系及与生产活动的有机联系,系统地处理物流、人流、能源流和信息流,并且能对施工的前中后期进行立体化管理的综合性学科。在企业的规划与发展中,总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其系统的高效运行及优化更能适应新常态下的管理需求。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是空间数据,即具有空间位置信息的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以其特有的地理空间特征,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GIS的表现形式也已经由二维过渡到了三维。将三维GIS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可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各大钢厂现有总图数据主要是二维的,管理系统是单机版。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现有企业二维总图系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在现有的二维总图管理系统基础上建立三维总图信息管理系统。

本文以CityMaker三维地理系统为基础开发平台,以国内梅钢三维总图系统建设的案例为例,探讨了基于3DGIS系统建立工厂总图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案,以及在企业总图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总图三维信息关键技术

1.1三维模型测绘数据获取技术

随着现代测绘、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3D空间数据获取技术不断发展和丰富,已经由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方式发展到一些更方便和快捷的获取3D空间数据的技术方法。其中激光扫描测量技术因其快速高效而倍受青睐。3D激光扫描测量技术由传统的单点数据获取提升为连续自动数据获取,不仅提高了观测精度和速度,而且很好的解决了柔性物体、珍贵文物和危险区域的非接触式测量问题。

1.2三维地理信息技术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由二维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而来。它是将三维空间坐标(x,y,z)作为独立参数来进行空间实体对象的几何建模,其数学表示为:F=f(x,y,z),因而所建立的模型不仅可以实现三维可视化,还可以进行三维空间分析。相比于二维GIS,三维GIS的空间信息的展示更为直观。

1.3软件工程技术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适用性、有效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可互操作性和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基于3DGIS系统的工厂总图系统的开发本质上是软件工程实施的一个案例,因此,软件工程的原则可以对3DGIS系统开发过程进行指导。

1.4系统集成技术

系统集成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基于3DGIS系统的工厂总图系统本质上是也系统集成的一个案例,因此,系统集成技术的原则可以对其实施过程进行指导。

2系统架构

2.1系统网络架构

系统采用C/S(Client客户机/Server服务器)和B/S(Browser浏览器/Server服务器)相结合的架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用户配置数据等数据都部署在服务器端,通过服务的方式发布数据。

C/S结构的大部分应用功能都是在客户端实现的,客户机要安装三维总图客户端程序,通过客户端程序输入分配好的用户及密码连接服务器浏览数据,该结构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应用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客户端计算机上,大大减轻了对服务器的负载压力。

B/S结构用户首次使用需要安装一个IE浏览器三维插件,使用IE浏览器输入分配好的用户及密码就可以访问三维总图服务器,可以浏览三维数据和使用发布好的相关功能。在系统安装部署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分别按客户端或浏览器配置。

2.2系统各功能模块框架

基于3DGIS系统的工厂总图系统以二三维一体化总图数据库为底层数据核心,以CityMaker三维地理开发平台、.NET程序开发平台以及大型关系数据库开发平台作为开发框架,通过插件式应用程序开发模式,定制专题功能插件,通过开发框架的插件引擎加载插件,构建可维护和可扩展的三维总图信息系统,系统各功能模块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系统功能

3.1三维总图C/S客户端系统功能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C/S客户端功能模块的组织结构如图2,实现了下列功能要求:场景浏览、量算工具、查询与定位、高级SQL查询、缓冲区分析、通视分析、视域分析、日照分析、管线分析、系统的分级安全管理、对数据(库)的维护管理、数据输出等。

3.2三维总图B/S浏览器端系统功能

可以使用IE浏览器在企业内网主页上添加一个三维总图系统的链接,用户通过该链接使用分配好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访问三维总图服务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B/S浏览器端相对C/S客户端功能少一些,键盘鼠标操作和C/S客户端一致,功能主要有场景浏览、信息查询、空间量测、分析统计、方案比较等。功能操作、实现效果和C/S客户端类似,不予详述。

4系统数据

CityMaker系列产品是北京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CityMaker系列软件将二维信息融人三维场景中,并将传统的二维分析运算扩展成三维分析运算,实现可视化、分析功能的二三维一体化。

4.1CityMaker平台中,构成三维场景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部分

CityMaker平台中,构成三维场景的数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三维模型数据;二是矢量数据;三是地形数据。

4.2数据开发

基于CityMakerSDK的3DGIS的数据开发一般遵循以下4步:

①初始化三维地球控件,设置访问权限,让客户端具有使用权限,具备一定得保密功能。

②加载三维场景数据。

③获取三维场景实体。

④业务逻辑处理。

5总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基于CityMaker的三维总图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采集厂区各类测绘数据,构建厂区三维模型数据,并录入三维总图信息系统。

在系统数据建设的过程中,为控制工程实施成本,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并通过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仪等手段补充测绘其他相关厂区地形数据及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模型数据,建立厂区三维地形模型。

在此基础上,使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实地拍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的立面照片,获取相应纹理;采用航测生成的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图,获得地表纹理,完成厂区的三维模型的构筑。整个系统的数据放在服务器上,各个终端通过网络实现系统数据的读取。

5.1系统建设主要工作

5.1.1现有厂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与分析

①提取地形数据:1?誜500、1?誜1000电子版的地形图数据从质量、精度和现势性等方面完全可以满足三维总图管理系统对基础数据的要求,数据经过处理可以制作成高质量的数字高程模型。

②提取建筑物数据:利用现有厂区1?誜500、1?誜1000地形图提供的平面和基础高程数据,通过调查并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建、构筑物高度和结构信息,可以建立真实准确的建、构筑物结构模型。

③提取交通数据:利用现有厂区1?誜500、1?誜1000地形图提取道路边线,补充部分数据,可以构成道路面数据。

④提取地下管线数据:利用现有二维总图信息系统的地下管线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补充调查各种检修井的空间数据,可以生成地下管线三维模型。

⑤提取植被数据:利用现有厂区1?誜500地形图提取植被面数据,可以生成植被面模型。

5.1.2厂区三维模型数据的补充测绘

①地形数据、建筑物三维模型数据、交通数据的补充测绘: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补充测绘获取厂区DEM;由空三成果数据恢复立体模型,引入畸变差改正后的影像数据及空三加密成果,进行绝对定向,生成核线影像,内业判读地物,进行大型建筑屋顶结构尺寸数据采集。

②地表纹理、建筑物立面纹理、建筑物顶部纹理数据的采集:使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到实地拍摄建构筑物等的立面照片,照片经过裁剪、匀色、拼接等处理后贴到建构筑物框架模型立面上,可以形成真实美观的三维模型。采用航测生成的高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图,获得地表纹理。

5.2系统的目标实现

本案完成了企业约5平方公里的三维建模,通过动态更新掌握总图的现势性;通过地形、高程、建构筑物和管线等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加载,实现厂区范围的客观场景可视化;通过地图查询、编辑和分析等功能,特别是管线断面、碰撞和通视功能的实现,有效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为道路、绿化、建构筑物等专业管理提供统一技术信息平台,房产信息基本实现账物统一,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得到的是专业技术管理效率的提升成为数字工厂不可或缺的子系统,为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6结语

钢铁企业总图三维GIS系统,采用了当今先进的三维GIS技术和平台,兼容了原有二维系统,完成了地上和地下两大部分数据的实体构建和信息录入;使用各种地上浏览方式和地下浏览模式,可以以多种方式和从各个角度完成3D飞行,浏览与查询,为企业总图管理的实用、高效、准确和稳定提供了可靠保障,实现了企业总图管理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上的变革,为企业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本文仅就现有的成熟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探讨了钢厂三维总图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的关键技术与一种系统实现的技术路线,并未深入探讨三维地理信息各项关键技术尤其是空间分析技术与工厂总图信息系统的深度结合;此外,限于技术的发展,当前的三维GIS技术在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真三维的空间分析能力还相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工厂三维总图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这些都有待于后续工程实践中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北京伟景行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CityMaker6产品介绍[R].2011.

[2]刘娟.基于CityMakerSDK的3DGIS开发方法[J].城市勘测,201l(5).

[3]张明,苏中球.基于CityMaker的城市三维建模技术的研究[J].城市勘测,2010(4).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ERP;方案决策

一、引言

传统会计工作采用纸质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因纸质载体的局限性,会计信息往往出现数据信息滞后、准确性差、工作繁重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管理的瓶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共享提供了可行性条件。现在企业考虑的已经不是应不应该信息化的问题,而是采用何种方案实现信息化的问题。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所有制性质不同,行业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会计人员素质管理水平也不相一致。如果盲目跟风采用一种所谓流行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往往是匆匆上马,半拉子工程。如ERP系统(英文名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在现实实施过程中,出现一部分企业成功,大部分企业失败的结局。这也就是为什么推行ERP过程中,少部分企业成功(ERP厂商大力宣传的典范),而大部分企业不成功的原因(ERP厂商避而不谈)。

ERP是一套强大的管理软件,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理念,但绝不是企业万能的救世主。ERP在编程设计,还是实施运用过程都展示了强大的高科技含量,但是否能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那就要有待商榷。面对铺天盖地的ERP厂商的诱人宣传,往往使企业决策层产生人生上的错觉,只要上了ERP,万事迎刃而解。导致在一些属下将管理的不善归咎于企业没有ERP的情况下,在ERP供应商的销售团队具有煽动性的营销策略下,企业决策层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一股脑的匆匆上马,也必然导致了不久的匆匆下马。浪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和精力,管理没有上去,管理的不善又有了新的归咎——ERP的运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在上马ERP后,操作人员抱怨,怎么比以前工作还有麻烦出错率还要高的原因。

二、如何选择会计信息化方案

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大体方向。如是一家小型企业,完全就没有必要去上一套大型ERP系统,会计工作可以让记账公司代记。如是一家中型企业,拥有了一套管理系统,但还不完善,建议还是把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后在上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的ERP中小企业版。在中国ERP只是一个管理软件,还没有升华到一种管理概念的境界。如是一家大中型企业,管理相对规范,庞大的数据信息使企业的一线数据处理人员疲于奔命,那么建议贵公司应选择一套与本公司相适应的完整意义上的ERP软件。

三、如何对ERP进行选型

(一)自己主持研发工作

自主研发通常有两种方案:

1.企业独立开发。企业技术资金雄厚,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企业,本身拥有一个强大的研发队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可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特别是财务人员的技术素养的提高;二可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开发出来的软件也能很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拥有自主产权。缺点是:耗费人力,耗用资金多,开发风险高。

2.联合共同开发。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强强联合,消耗本企业物力人力比自己独立开发要少,风险比单独开发小。缺点:耗用人力,耗用资金也比较多;没有独享知识产权,企业内部信息也比较容易外漏。

(二)购买成型的ERP软件

购买成型的ERP软件一般有两种方案:

1.企业管理模式与软件接轨。企业管理模式与软件接轨就是根据现有ERP各模块的功能,改进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适应ERP的需要。此方案在所有ERP开发方案中属于开发成本最小的,风险也是最小的。缺点:需要对企业现有的流程进行改造,管理模式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内部阻力很大。很多以前总结的工作方法不能使用,新的方法短期内无法形成生产效率。

2.ERP各模块与企业现有的管理相接轨。软件开发商根据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对自身的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费用开支与人力投入相对于上面的方案花费较大,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较多。真正运行时可能出现系统故障,特别是各模块(财务与仓库,财务与生产,仓库与生产)之间,表与表之间出现同一经济业务数据不相符的情况,处理起来相对麻烦。优点:在实施过程中阻力相对较少,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对软件可很快上手,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变化不大。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选择ERP厂商,是选择国内厂商还是国外厂商,选那一家公司的产品。国内厂商本土经营,水土相符,售后服务应当说有所便利;国外厂商技术先进,但容易出现软件与企业日常管理脱节,出现水土不符的现象。售后服务也可能出现问题,虽然宣传在国内有分公司,但其实为商,今年签了合同,明年还不知道什么情况。选择ERP厂商还要针对其专长领域,各模块的功能。不是综合能力强,就是那里都强。有的ERP厂商擅长做生产企业,有的ERP厂商擅长做外贸企业;有的ERP厂商擅长做生产模块,有的ERP厂商擅长做财务模块。通俗来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选用一家ERP软件,并选择该家ERP软件下的模块。原则就是“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实用第一位”。

综上所述,企业考虑实行会计信息化系统,并非网上传言:“上马找死,不上等死”的结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对合理方案,是成功的第一步;选择错误方案,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对于企业最高决策层考虑的问题应当是如何选择方案,而不是如何实施方案,如何实施方案是信息化实施小组所考虑的问题。

【注释】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7

关键词:城市排水设施 档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复杂的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工作,而当前的现实却是相对滞后的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电子档案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存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要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上,不断增加档案信息的科技含量,并设计出更加快捷有效的档案检索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加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非常有必要的任务和要求。

当前我国各个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面临着同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而且,这也将是档案管理工作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符合现代化管理理念的,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基础。这一建设过程,将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式。要实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上,依据城市排水设施专业管理信息的特点,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纸和档案存储到计算机中,并在整个网络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查询相关信息时,能够完整、准确并及时地向用户提供,为相关决策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城市排水设施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这样,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另外,还包括城市区域的设备资料、地区及地理信息资料和基础地形图等,这些都是为规划、设计、维护和运行城市排水设施等方面的管理提供服务的。

前文提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其将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更好的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做好: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的建立,实际上指的是建立一个局域网,它是建立在集线器以及合适的控制室服务器等设备的基础上的。在相关单位内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管理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信息,这样,就可以将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信息、泵站信号和城市排水管理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所有联网的用户都可以共享使用城市排水设施的档案信息。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的建立,实际上指的是对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二次开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首先,可以为相关用户提供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信息、泵站信号、城市基础地形图和城市排水管网管理信息;其次,为报警系统的建立提供平台;再次,通过采集数据,用表格或图形的方式将动态信息数据显示出来;最后,便于相关决策信息在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利用部门或单位的传递。

二、静态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分为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两部分。前者用来存储管理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等设备档案信息;后者用来存储与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相关的企业、建筑和街道等信息。建立静态档案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扫描或手工录入等方式来进行,建立完成后,可以将其存储在磁盘或光盘等各种计算机存储器中。

三、动态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这一动态数据库所包含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信息、泵站设备的运行信息以及城市排水管网的气向、水文、泥位、流量和流速等信息。

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对动态档案信息数据、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和地理信息进行综合管理。

五、智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对前文建立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研究后,逐渐建立并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泵站、污水处理厂的调度模型,以及城市排水设施档案信息的综合模拟分析、顾问系统。

在加强了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后,声像资料、图纸和文本等信息资源从传统的以纸质为主要载体转变为数字化的形式,在城市建设领域的网络媒体中广泛分布,并在整个网络中实现资源的共享。一方面,能够综合管理污水处理厂、泵站和城市排水管网的属性、图形和地图资料等的多种动态档案信息;另一方面,因为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图像、图形处理功能,在浏览检索到的信息时,还可以进行缩小、放大或移动等操作;第三方面,系统内存储的信息数据可以得到长时间的保存;第四方面,可以将系统链接到各种大型数据库中,实现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换;第五方面,现有的各种格式的地图数据库都可以得到应用;第六方面,中文的操作界面,菜单式的功能操作方式,因具有参数记忆功能,在输入相关属性资料时,可以通过菜单选项进行选择;第七方面,具有非常直观方便的绘图功能,可以直接在底图上进行修改;第八方面,在应用表格系统进行打印时,有多种选型标准可供选择,方便了系统的更新、维护和升级;第九方面,可以将自动控制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与本系统链接在一起,有利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最后,档案信息通过整个网络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方便了城市排水设施管理利用部门或单位的应用,系统的交互性得到有效提高。

在加强了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后,一方面,有利于综合、统一的掌握和应用城市排水设施的配置、扩建规划、维护程度和运行情况等;另一方面,如果一旦出现了突发的天气情况,可以及时地适应和满足防汛、防涝和排水等的调度要求,有利于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的科学调度和科学管理,尽可能的将因反馈不及时、决策不合理、信息不准确和情况不明造成的各种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要实现城市排水设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有一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这一过程完成后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信息安全和档案设备的安全。要让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尤其在网络环境中,为了避免出现信息被恶意更改甚至丢失的现象, 必须事先建立强有力的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在实现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的时候,也要注意信息资源的保密;要让档案设备的安全得到保障,因为计算机病毒或者自然灾害都可能会对系统造成破坏,所以在选择设备的时候、在安装系统的时候和配置相应的应用软件的时候,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朱中一,加强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优质服务[J].城建档案,2005(05).

[2]王凤玲,浅论水利行业档案信息化[J].治淮,2007(09).

工厂信息化建设方案篇8

【关键词】数字化工厂 收益 分析

一、引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信息化对于资产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同时又风险密集型的石化企业来说,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信息化支撑石化企业在安稳长满优运行的道路上越走越快。“十二五”期间兰州石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逐步建成了一百多套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但是依旧未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信息孤岛的问题也逐渐显露。为此兰州石化启动了数字化工厂系统建设,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业务需要、集成信息资源,减少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率。新系统给企业能够带来怎样的价值,给企业管理带来怎样的改变,是建设新系统之前需要深入分析的课题。

二、数字化工厂概述

数字化工厂的概念最先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产生的,主要是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使设计到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使生产过程在三维虚拟工厂中得以检验,提前发现设计和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缩短从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

对流程工业的石化企业而言,设计和生产的产品并不像制造业的产品那样有形和可装配,流程工业的数字化工厂所关注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关注在:集成设计、设备、运行等相关数据,在工厂规划、装置设计、工程建设、工厂维护、生产运行、员工培训、应急演练等业务领域,利用三维虚拟工厂实现对现实工厂立体式监控、浸入式交互和协同式管理。

三、成本实施的费用划分

分析兰州石化数字化工厂系统建设费用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系统建设前、系统建设中和系统建设后。系统建设前的费用包括:系统前期技术调研、方案设计、技术咨询和查新检索等费用。系统建设中的费用包括:标准定义、硬件购置、软件许可、接口开发、客户化开发配置、初始培训、数据采集优化验证、历史数据迁移等。系统建设后的费用包括:软件维护、服务支持、新用户培训、系统改进、硬件维护、变更管理、数据备份等。

四、给企业带来的收益价值分析

(一)直接收益

1.流畅、优化的数据移交

当今各设计院工程设计已采用三维立体设计,装置在设计阶段已诞生了一套数字化的虚拟装置,这套带有各种工程基础数据的虚拟装置是炼化企业一笔丰厚的数字资产。但是企业实施数字化工厂系统之前,并没有一套合适的信息化系统来完整的接收这笔资产。工程移交还停留在纸质图纸移交方式,移交验收工作量大,很难高效校验图纸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也很难使这些工程设计数据在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方面发挥作用。通过数字化工厂系统建立了一个自定义的工程数据管理架构,并能固化复杂的校验规则,实现对装置工程设计资料的完整接收,和对移交资料的校验和分析,确保进入系统的数据完整、准确。工程数据电子化移交,使信息交接能力和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如德勤对澳大利亚WOODSIDE(乌赛石油公司)数字化工厂项目测算得到:一般每个装置的工程数据移交费用在100万到250万美元之间,实施数字化工厂系统用于数字化移交后,移交费用降到每个装置25万美元之内。

2.更高效的信息搜索方式

数字化工厂系统对公司业务流程的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装置改造、设备维修、动火审批、危险源评估、预案编制、应急救援等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决策的下达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提供支持。数据分散,检索不便会导致决策的延迟,数据不一致、不准确、不充分会导致不恰当的决策和判断。数字化工厂系统导入了大量装置设计数据和设备技术数据,以及各种相关的建设、运维、安全数据,并通过集成各种生产运行相关的信息系统,使装置动静态数据得以进入一套系统中,数字化工厂系统在数据间建立复杂的网状关联关系,通过信息间的互校验和索引信息,保证了信息的单点查询、正确无误和高效检索,极大地减少了信息的检索时间。

如德勤对乌赛项目测算得到:用户用于搜索信息的时间从占用用户时间的40%降到20%,相当于每个用户平均每天节省3/4小时,搜索效率提升使用户平均可以提高10%的生产效率。在兰州石化各种工程资料和设备资料还是以纸质资料为主,在用信息系统有120多套,信息较为分散,信息集中对信息检索时间的节约效果将更为明显。

3.培训费用降低

数字化工厂系统为多种数据库和资料库提供了单一的存取点:ERP、仪表元件库、文档管理系统、2D和3D模型、生产运行动态数据、安全环保数据、设备检维修数据等大量的信息数据,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员工查询信息只需要熟悉一套系统,免去了对员工进行多个信息系统使用方法的培训。

数字化工厂系统在工艺培训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全装置三维模型,集成专业培训系统,实现应用场景、虚拟拆解、异常情况处理、模拟演练、HAZOP分析、知识管理及转移等员工培训功能,达到传统的培训无法达到的效果与目的。

培训时间的减少是明显的,如德勤对乌赛项目测算得到:实施数字化工厂以后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由20小时降到1.5个小时。

4.减少支持性应用程序数量

大量的信息化应用可以直接在数字化工厂系统上实现,如工作流配置和管理。同时数字化工厂系统对所管理的大量不同格式的资料可以在系统中直接打开,用户以网页形式在客户端直接查看资料内容,免去了客户端购买大量应用和浏览软件工具的费用,和这些软件的维护、支持费用。如德勤对乌赛石油公司数字化工厂项目测算得到:实施数字化工厂系统后,管理系统由253个降到18个。兰州石化员工多,各员工都有可能在系统中查询需要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格式多种多样,每种格式可能需要不同的打开和浏览工具,在所有客户端都配置这些打开和浏览工具,将是一笔巨大的软件费用支出,投入大,使用率却不高,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数字化工厂系统能够减少这部分费用支出。

(二)定性与无形收益

除了可量化的收益,数字化工厂系统定性和无形收益还体现在:

1.信息质量的提升带来更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应用错误信息的风险

基础信息进入数字化工厂系统需要通过自定义的校验规则的检验,集成多个信息系统的数据,数据之间也能够实现互验证,这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质量,同时信息的跨系统单点查询使一次查询所得到的信息更加充分,这为正确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有效地降低了不正确不充分的信息导致的决策失误。基于三维空间的灵活的信息展现方式,也使管理者对信息的掌控得心应手。

2.售出资产具有完善的移交与归档数据,使资产售出获得更大收益

数字化工厂集成了设备、装置基础资料,与ERP系统、MES系统、设备管理平台、预知维修系统、大机组检测系统等系统集成,加强了对设备、装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资产需要更新而出售旧资产过程中能够提供完善的移交与归档数据,更体现出公司对资产的细心和负责,这将使资产在售出过程中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3.工程数据的共享和设计成果的重用,节省更多的工程设计费用支出

数字化工厂系统能够完整地接收工程设计数据资料,包括工程设计库数据。进入系统的工程设计模型也能够导出标准的工程设计二维图,这使工程数据共享和设计成果的重用更加便捷。公司在装置改造、新建、扩建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设计成果,促进了设计的标准化,节省了更多的工程设计费用的支出。

4.设备采购、比选更具主动优势,节省采购成本

完整、准确,查询便捷的工程设计信息,使采购人员对设备原始设计参数和技术要求更加了解,更加清楚各种表象信息下,哪些技术要求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这使采购人员在设备采购、比选过程中更具主动优势,采购到最适合需要的设备,节省采购成本。

(三)未来的机会

面对未来,数字化工厂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应用拓展空间:

1.集成和拓展新的应用系统

数字化工厂系统是一个综合的集成应用平台,通过有限的二次开发可以实现更多的应用功能,这使未来需要新建的信息系统大为减少,降低了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2.集成移动办公设备

数字化工厂系统集成移动办公设备,实现系统工作流各控制点的信息的自动推送和移动办公,使系统的使用更加便捷和高效,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

3.采用RFID(射频识别)设备跟踪识别设备

采用RFID等物流网新技术,实现设备、车辆、人员在数字化工厂三维虚拟空间中的实时定位,有效地提升了公司对生产区域内各对象空间位置信息的掌控,更有利于工厂的安全运行。

4.集成视频和媒体库,使现实和虚拟更加融合、真实

通过集成遍布厂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便捷切换。系统可以联动各种生产运行数据、火灾报警数据、危险源监控数据,在这些数据出现异常时,自动定位异常位置点,显示实时视频信息,使异常的应对更加迅速高效。

五、总结

数字化工厂系统是一套开放的信息和应用集成平台系统,它提供了与现实工厂一致的三维虚拟数字环境,集成在虚拟环境中的海量数字信息使人们更轻松自然地理解并掌控现实装置,建立在之上的各种应用将为企业提供安稳长满优运行的信息支撑,为企业积累数据财富,并帮助企业持续降低生产运行和管理成本,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价值将在企业未来发展中得到逐步体现,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管 政 企业信息化需提高投资回报 中国经济信息 2004 1期57-58

[2]李宗琦 企业如何评估信息系统的商业价值 微计算机信息2010 26卷1-3期 66-67

作者简介:

上一篇:日常安全管理方案范文 下一篇:餐饮卫生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