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45:36

科技金融政策

科技金融政策篇1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的金融服务,它是金融与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完善和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金融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协作是保证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科技担保、信用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强化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支持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政策保障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的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最早由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强调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那些能够成功运用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来促进技术创新 [1] 。由于高科技活动存在着外部性和高风险性,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必须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其发展, 所以有关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Freeman(1997)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的观点, 他们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2] 。Nelson R(2003)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外溢性作用,由于新科技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其个体效益,所以政府需要在科技创新外溢性的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之间进行衡量,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整体产出 [3] 。Saperstein和Rouach D(2003)认为,在一国科技金融发展初期,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科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如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会向市场主导模式逐步演进 [4] 。国内学者王涛、李石柱(2002)认为, 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会降低企业对其投入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市场在科技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的不足, 这就决定了政府参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并对研究与发展活动给予支持 [5] 。王耀德等(2006)认为,政府科技投入不是直接导致技术创新, 而是起到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作用, 政府科技投入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 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 [6] 。曾梓梁和胡志浩(2006)通过对政府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后指出, 政府研发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一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新型工业化国家在科技追赶阶段,更需要政府投入研发经费的超速增长 [7] 。王宇伟、范从来(2012)指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对创新初期的企业支持不足的现象,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创新者和各类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8] 。赵稚薇(2012)通过研究表明,政策性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贷款的作用效率不太显著,而创投资金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9] 。

从科技金融活动本身来看它是微观经济的表现,尽管宏观政策可以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微观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金融活动,所以从地方政府的微观政策层面来研究地方制度政策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三、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活动,需要面对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同时,技术创新又具有知识和效益外溢性等特点,一项新技术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要大于个体效益。科技创新企业在获得技术突破后,其技术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外溢”到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模仿等手段快速掌握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能完全为科技创新者所独占。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 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投资机构一般愿意在技术的产业化阶段进行投资,而不愿意在技术的研究阶段,特别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进行投资,都希望在其他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后自己搭便车。由于投资规模和风险都较大,高科技企业回避或者无力承受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银行面对此类项目也不愿意去发放贷款,高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极大的资金瓶颈障碍。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对科技金融市场进行扶持以及社会机制的辅助来促进高技术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也是利益相关者,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改善, 政府也可以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更多的税收。 企业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构成了政府参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下面构建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模型来论证政府政策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市场中只存在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部门, 高科技企业拥有技术但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资金, 银行以收益为目标进行科技金融活动, 政府则通过税收和相关政策进行市场调节。

高科技企业以利率r从银行获得数量为m的贷款,且r∈[0,1]。设定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m),在单位资金产量y(m)=Y(m)/m=1的条件下,可将生产函数简化为Y(m)=m。假设高科技企业产品价格为单位价格,则其利润函数为L=(1-r)m;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借款利息,也就是rm,其成本主要是逾期贷款带来的资金损失, 假定高科技企业贷款的违约率为?茁,且?茁∈[0,1],则银行部门的利润函数H=(r-?茁)m; 政府收益来自于高科技企业和银行缴纳的税款,那么政府的利润函数G=(L+H)t,其中t为税率且t∈[0,1]。

银行只有在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科技金融业务,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扶持,银行会根据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为科技贷款制定较高的利率,至少要保证r>?茁,使得H>0。对于银行而言,r越高越好,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r越高意味着企业利润越低。 上述条件下, 最终结果是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贷款,阻碍了高科技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但政府从产业和宏观层面考虑不会仅仅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而会以实际政策推动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融资,推动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对于政府而言, 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银行金融创新过程进行干预。

(一)直接干预

具有强势地位的政府可以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利率r, 例如要求银行以普通贷款利率向高科技企业放贷, 因为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是对高科技企业变相的信贷支持。政府会制定较低的利率,甚至让其低于违约率?茁,在r(?茁-r)/(1-r)。尽管高税率能够让政府征收充足的税款,让其有能力对银行进行激励,促使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贷款,但是却将高科技企业的利润压缩至(1-r)(1-t)m,严重挤压了其利润空间,进而会降低其融资需求。所以政府将企业收益补贴给银行,并不能真正改善局面,而且带来的经济扭曲会随着税收和补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高科技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经济利润不断减少,受政府直接激励的金融创新也将停止。因此,政府直接调节手段虽然可以延长金融创新的时间,但其措施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代价,科技金融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二)间接干预

政府通过推动市场建设,建立相应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机构通过信用评级、项目可行性咨询等方式遴选出优质项目,优质项目的风险低、收益高,降低了贷款违约率?茁, 使银行的利润H=(r-?茁)m由负值变为正值。这种方式增加了银行利润,却不以牺牲高科技企业利润为代价,为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科技金融业务在更大范围被采纳。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再进行政策扶持,如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活动会更加促进优秀科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政府采取间接干预方式的效率比直接干预要高,科技金融活动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有充分的动机去干预银行的金融创新,这就是说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选择的干预方式不当,则不仅不能推动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反而会抑制科技金融活动的开展,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政策,综合考虑科技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设计。

四、 地方政府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选择

如上所述,高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是金融市场失灵的结果,政府为市场和经济组织提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 损失补贴等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发生变化, 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中具有的强制优势、组织优势等来推动市场建设,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角度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从振兴经济的全局出发,按照科技与金融的发展规律,制定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构建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与之相配套。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的金融市场体系应包括银行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又应包括主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完善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服务的技术市场等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勇于创新,对不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在实践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使其能够与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相适应, 与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要求相适应。

2. 科技金融引导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 支持本地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要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奖励作用, 吸引银行增加贷款。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降低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引导政策扶持应该通过风险收益的再分配, 使投资机构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增加投资机构预期收益的扶持政策包括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抵扣和税收返还等,降低投资风险的扶持政策则包括投资损失补偿、再融资担保等。地方政府还可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担保风险补偿金, 降低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 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3. 发展创投体系。在投资基金方面,开展投资基金试点,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推动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并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先期参股、后期跟投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既能体现政府推动意图又能实现市场化运行的融资体系。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在产业规划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荐优秀的投资项目和创新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向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4.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服务平台,才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服务平台,首先要充分考虑平台运行的全面性以及政府制度保障的要求,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该平台是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技金融机构参与为前提,以政策推进和协同合作为保障,以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实现各方信息流的成功对接是关键。地方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银行、创投机构、证券公司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整合与建设。

五、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东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两个平台分别指以武汉科技投资公司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平台,以及由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担保平台。五种方式包括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助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式、星火科技示范户小额贷款贴息方式、科技保险融资方式 [10] 。通过推行这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政策,东湖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东湖高新区建立了高科、高农等国有平台,这些平台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高新区国有平台对高新区中小高新科技企业担保余额3.6亿元,支持了三特索道、兴谷鸿景等一批企业的壮大发展。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湖北省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武汉市也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个引导基金的规模分别达到1亿。2009年湖北省高投、 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分别代表湖北省及武汉市两支创投引导基金与四家著名创投企业签约,引导其在武汉设立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东湖高新区在原有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信用贷款、 质押贷款等在内的8种融资渠道。除并购重组、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以外,其余几项科技金融改革工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省、市相关部门和高新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实施、融资担保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制定出台了14项支持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关于高新区整体规划的政策纲要中,也有6项政策涉及到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些相关的政策都为区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11] 。

东湖高新区引入了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创投机构、保险类机构等,积极为创业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为创投机构寻找融资项目搭建平台。 目前在高新区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超过15家,注册资本达42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 初步形成了以主板市场主, 以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为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高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0余家, 占湖北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利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两百亿元。

为解决初创企业贷款“两高一长”的问题,武汉市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汉口银行等银行合作,设立高新区孵化共同担保资金,通过1∶5的比例放大,为在孵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武汉市在共同担保平台建设中,探索出了“八大机制”,即联席会议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贷款贴息机制、企业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机制、担保品种拓展机制、审放贷快速机制、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机制。

东湖高新区的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湖高新区在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并形成了具有“东湖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大量涌现的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 作为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 高科技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要求, 不论就结构而言还是就规模而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科技金融的“东湖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中关村在2007年开始实施信用评级和信用贷款业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东湖高新区则是初步开展区内企业信用体系工作; 中关村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2] ,但东湖高新区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政策。目前,商业银行拥有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资料和记录, 但由于商业银行较多且分布较广,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报告的工作,也使得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无法落地,这就间接阻碍了信用贷款活动的开展,具有高信用的科技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封闭和信息扭曲。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由于信息平台共享和更新不及时等因素,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在一个服务平台上还无法直接完成立项、申贷、补贴、上市培育、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各个步骤;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工作效率较低、服务周期较长、手续繁杂。科技型企业为获得融资或补助,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和上下联动不够, 对高科技企业的持续长效融资服务还有待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同国内其他示范区相比仍有差距。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50余家, 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数只有 26家, 中关村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2.35倍,境外上市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10倍,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更是高达19倍 [11] 。东湖高新区只有那些产品技术先进、 市场广阔的高科技产业能够争取到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中直接上市筹资。 另外东湖高新区在债券融资领域发展滞后, 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东湖高新区在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方面积极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 但进展缓慢,资本市场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

1. 推动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 积极促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股权报价转让制度,每年通过筛选重点辅导上市企业, 助推合格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积极探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多种适合高新区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 逐步设立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 借鉴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工作的先期经验, 尽快启动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加快建立面向高科技企业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柜台交易市场。

2. 进一步细化信用贷款实施规则, 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信用贷款门槛根据区内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确定,且年度信用等级要与金融机构相对应的信用评定级别相符合。高新区要设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企业的信用评级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及信用贷款银行的风险补贴。加快设立东湖高新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为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服务,同时对贷款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贴,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

3. 完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统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立产权交易所、技术交易中心、信息与咨询公司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积极发挥创业投资协会等行业协会团体的中介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疏通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科技金融各个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发挥纽带作用。

六、结语

科技金融政策篇2

一、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现状浅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金融理论依旧是值得进行研究的一个理论话题。但是,结合大量资料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在科技金融理论研究过程中,需对科技金融的内涵及外延进行深入剖析,并弄清楚科技创新和金融资源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科技创新来看,属于一个欠缺严谨的概念,科学侧重于发现,而技术则侧重于发明,唯有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变换为商业活动的基础上,才能够体现出创新的本质[2]。我国在技术和金融两者之间的研究较为空洞,结合大多数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科技金融属于科技的外生变量,同时也属于金融的外生变量。这样的研究结论虽具备相应的理论价值,但在科技金融本质揭露上较为缺失。因此,不妨结合国际研究成果,对科技金融理论的本质进行归结,主要包括:(1)科技金融属于一类创新活动,也就是将科学知识与技术发明,在企业家的应用下,转换为商业活动的一种融资行为模式;(2)科技金融属于技术的范畴,同时也属于经济的范畴,如果将技术革命视为新经济模式的引擎,那么金融则属于经济模式的燃料;在两者充分融合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经济活动的动力得到有效增强;(3)科技金融属于科学技术资本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指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成为一类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4)科技金融属于一类金融资本有机构成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同质化的金融资本经科学技术异质化的配置,进而获得高附加回报的一个过程。此外,从研究现状来看,科技金融是否具备政策价值、属于科技工作还是金融工作、属于政策性业务还是市场性业务、哪一方主体进行组织更为有效等,均存在广泛争议。

二、科技金融实践纰漏浅析

上述提到,结合研究现状,在科技金融相关理论研究上存在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如科技金融是否存在政策价值,其组织工作由哪一方主体开展更为有效、合理等。当这些疑问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便会进一步导致科技金融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错位,从而引发诸多纰漏问题。下面将对实践中存在的纰漏问题进行分析:

(一)整体性创新纰漏

从研究现状来看,我国科技金融在创新上,主要存在片段化创新多,而整体性创新少的情况。主要涵盖的片段化创新包括了: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信托以及创业板市场等等,这些主体的创新相互孤立,在整体上较为缺失[3]。和片段化创新突出比较,科技金融在整体上创新较为缺乏。一方面,我国在科技金融工作当中,将科技视为金融的外生变量,希望能够获得金融的支持,但是这一愿景与金融资本和科技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违背。另一方面,科技金融工作主管部门不够清晰,在主管主体责任、权利方面显得较为模糊。此外。科技金融工作在统筹协调以及量身定做上显得较为缺乏,一些科技资源本应具备的财富效益难以有效体现出来。

(二)体制化创新纰漏

对于体制化创新纰漏来说,主要表现为:工具化创新多于体制化创新。有不少学者表示,对于科技金融,地方性创新远比中央性创新多,这主要依赖于地方金融工作中,新工具创新发展非常快,而中央在统筹工作中,面对系统化及复杂程度高等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统筹,这样就造成两者创新不能协同的情况。但是,不管是基于中央角度,还是地方角度,科技金融创新大致上未能呈现体制化的特点,大多数表现为工具化的创新。例如:科技部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中,便无抵押标的物创新及收益分享机制的创新等。在体制性创新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的持续性政策价值便会在很大程度上?y以获得保障。

(三)资源性投入纰漏

从目前来看,在推动科技金融实际工作方面,政府资源或社会资源投入偏少。大致上,之所以科技金融工作发展在资源上存在纰漏,仍可归结于对科技金融本身的认识不足,换言之也是由于科技金融理论研究的不够深入导致,双方相辅相成。在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创新便成为了金融部门的单方面行为[4]。从研究现状来看,科技金融创新的资源包括了:财政科技资源投入、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以及一定数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投入等。在这三大方面的资源投入不足的情况下,科技金融工作便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三、推进科技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不难看出当前科技金融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纰漏。从科技金融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角度来看,需依托于相关政策,从而推进科技金融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一是要加强科技金融创新的部署工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及效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使科技金融的价值作用得到有效体现。二是要进一步明确科技金融工作的定位,将财政、金融等部门的作用展现出来,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带动科技金融的发展;与此同时,对科技金融工作体系加以完善,使金融资金与科技创新能够协调发展。三是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政府部门需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各种金融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与此同时,要优化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加强科研之间的合作交流[5],以产出更多可供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当前,产学研在名义上为企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三方之间的合作,事实上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存在的合作较少,因此便有必要加强高校和科研之间的合作,以沟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最后从人才培育的角度来看,还有必要健全专门针对高端科技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制度,完善科研成果的社会共享及扩散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配套机制。

四、结语

科技金融政策篇3

科技金融是实践提出的理论问题

在国外文献中没有“科技金融”这个术语,科技金融是中国的经济体制、金融运行机制和技术创新体制共同作用的产物。科技金融思想缘于科技创新实践衍生出的三个理论问题:供给与需求矛盾;风险与收益匹配;市场和政府运行机制协调。科技企业,特别是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原因。

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科技企业融资难度较大,并非金融资源短缺,而是金融机构的供给意愿不足。我国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信托以及科技信贷、担保、保险等高风险产品不仅供给不足,也存在着低风险化倾向。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经营风险较高,融资的交易成本相对也较高。因此,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难点是结构问题,而非量的问题。结构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金融产品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

我国科技企业融资存在两种不同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一是对科技企业而言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体现在创新风险与创新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二是对金融机构而言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集中在我国的金融结构和市场不完善。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情况下,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一方面使得科技企业对财政资金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金融和准金融机构更乐于投资于风险与收益匹配的中后期,而不愿意投资于科技企业的初创期。因此,科技金融的提出源于我国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

财政资金投入科技企业以及财政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却加剧了科技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科技企业按照政府要求,改造企业获得政府的资助,而不是通过市场化向金融机构融资。而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并不能满足初创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政府财政资金过多投入到科技企业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因此,摆脱企业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真正成为市场主体,是科技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

科技金融的认识偏差与实际效果

从各地科技金融的试点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科技金融的试点工作没有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为在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的情况下,价格杠杆不能调节科技企业和金融企业的行为,不能形成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同时由于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失衡。

各地方政府对科技金融的理解存在偏差:

其一,过分强调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求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运行机制创新,以此解决科技产品供给及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问题;

其二,过分强调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求科技企业规范财务及加强诚信建设,以此解决科技企业风险高以及融资交易成本较高的问题;

其三,强调政府在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中出现的问题,要求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运用市场手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理解偏差的根源在于没有准确把握科技金融的特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科技企业、金融和准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科技金融的政策性。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主要是金融机构面临着两种风险和收益匹配关系:低风险与高收益、高风险和低收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解决高风险与低收益问题。发展科技金融的目标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而不仅是追求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发展科技金融离不开政府,否则目标难以实现。

第二,科技金融的阶段性。科技金融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市场经济完善后,其将退出;此外,其不是对科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金融支持,而是特点阶段――初创期和成长期,特别是科技企业融资最困难的死亡谷。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弥补市场不足也是有必要的,否则科技创新便有可能陷入僵局。

第三,科技金融的宏观性。在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的纵向管理机制下,地方政府可调控的空间有限。目前,科技金融出台的最新文件是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的《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的实施方案》,该文件跨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实施效果有待评估,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结构性改革。

政府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和提高科技金融的市场运行效率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可是要实现科技与金融无缝对接融合,仅有政府引导是不够的,还要政府适度地介入。为了实现上述三个目标,政府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尽可能弥补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的风险损失。财政资金运用于科技金融有三种形式:直接财政拨款,无偿提供;通过政策性金融,低成本提供;通过市场,按照市场化运作正常提供。目前,我国主要是采取第一种和第三种形式。受政府财力的限制,政府无偿提供资金的规模难以扩大。受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为了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创业投资基金更多投向中后期,两种形式的效果都不明显。第二种形式使用相对较少。我国存在规模较大的政策性银行,但是规模政策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贷款公司仍稀缺。因此,有必要发展介于无偿供给和高成本之间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二,调整地方政府的国有金融资产结构,丰富政策性金融产品的供给。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存在对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冲击,理论上国有资产应该是经营市场无效的领域,而不是与民争利。因此,有必要对国有经营性金融资本进行结构调整,把盈利性的金融资本转为政策性的科技金融。这样做可以较快速地解决科技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第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科技金融的政策体系,消除科技与金融融合的障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根本路径,也是长期有效的办法。目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难点在于缺少共识和动力。缺少共识源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诉求,缺少动力源自科技金融的长期性和非营利性。而地方政府在体制和机制创新上难有作为,因此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科技金融的一系列改革政策。

总之,要把科技金融变为国家意志,从国家层面强调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并作为政府考核的一项目标,才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协调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最终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市场垄断,使金融结构趋于合理化,构建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要加强科技金融政策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建立和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服务体系,确保政策的系统性、一致性。

科技金融政策篇4

开创新型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就必须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科技活动的创新性,放大政府投入的作用。发展科技金融是创新资金供给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能使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能有效引导企业、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广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构建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的设想,将科技金融植入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和融资渠道,并从信息资源获取、监管体系构建、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辅助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完善健全的科技金融体系。该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由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平台构成。财政通过融资扶助平台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融资过程、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监管平台对其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项目完成后,通过评价考核平台对资金及项目管理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反馈,作为科技、财政部门今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科技金融运作过程,不断整合基础数据资源,为各环节、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一)融资扶助平台政府投入在融资扶助平台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以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杠杆资金,撬动其他资本流入科技金融领域,增加资金供给方式,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区政府应建立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科技担保和政策性科技保险。1.创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种子期、初创期)和中期(扩张期)阶段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区政府应成立区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资金来源上,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除自治区财政投入外,还应加入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资金投入(主要为专项选择权贷款)。在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可根据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完善程度,依次选择以下三种模式:(1)补偿基金加股权投资的模式,即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分成两部分,以一部分基金吸引部分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或组建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另一部分作为创业投资公司用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补偿基金。(2)引导基金加担保机构的模式,即引进担保机构,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担保机构的补偿基金,放大担保机构为创业投资公司担保的贷款规模。(3)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的模式,即除财政投入外,加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以专项选择权贷款的形式投入的资本金,共同组建母基金,以母基金作为引导基金,和国内外优秀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或团队共同组建创业投资子基金,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围绕广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广大的科技创业项目和科技中小型企业进行直接投资。2.政策性科技担保政策性科技担保是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独有的融资优势,共同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主要做法为:政府信用支持成立担保公司,或选择原有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广西支行以专项资本金形式向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政府每年给予担保公司出资方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用于增强其还贷能力。担保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和增信。这样,通过开发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银行融资支持和政府信用支持的最佳合作模式。同时,还应建立担保公司与开发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由担保公司承担大部分风险,同时开发银行承担小部分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担保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3.政策性科技保险政策性科技保险是指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科技保险的建设,通过财政手段对科技保险实施政策性补贴,以发挥其政策优势、财政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各部门间的协作,将科技保险的业务开展、承保、风险防御、理赔等业务经营顺利落实到具体的保险机构。在运行模式上,广西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采用“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模式。(1)政府主导,即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措施、财政政策、税收杠杆等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并为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的经营设计和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包括设计保险制度,设计具体险种,提供补贴的政策性科技保险项目和补贴方式、补贴比率,提供再保险等;同时,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较大的财税支持,包括免税、提供筹建资金、提供营业费用、提供保险费补贴等。(2)商业运作,即科技保险的运营主体可以选择多类保险机构和组织。鉴于广西在科技保险领域发展尚未成熟,建议按照以下顺序选择保险机构和组织进行科技保险运作:首先,可以选择目前资本比较雄厚、管理比较先进的商业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华泰等保险公司,由政府制定保险制度,由选中的商业保险公司或其成立的科技保险专门部门具体负责保险业务开展;其次,可以在高新区内成立专业政策性科技保险公司,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接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承保政策性的科技保险险种;最后,区政府可以引导组建区域性科技保险组织,区域内的科技机构或科技人员缴纳适当保险费,当地政府提供适当财政支持,非盈利机构提供帮助,自主经营,承保科技保险。(二)监管平台科技金融的融资效应、经费分配及使用的效率、成果产出及转化的效果如何,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将科技金融置于统一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下,才能降低风险,保证科技金融的协调、高效、有序开展。因此,本文提出在科技金融平台框架内构建监管平台和评价考核平台的设想。对用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财政科技投入部分,本文拟构建包含五个层级的监管体系框架。第一层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监督;第二层级,由财政部门聘用中介机构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审计;第三层级,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由其进行监管;第四层级,由获得科技金融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日常管理;第五层级,由社会公众和媒体等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1)提高监管效率。在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避免了由科技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可避免科技主管各部门间制度不统一、难以有效沟通与合作、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2)确保资金分配合理有效。为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可设置一个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决策咨询小组,来协调管理资金的分配。科技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按照计划拟定本部门预算,汇总后由该小组进行审核,由该决策咨询小组初步确定科技金融资金投入的金额和方向,然后再提交区人大进行审批。(3)加强科技金融资金在运行中的监管。1)对经费分配的监管。要加强支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2)对经费使用的监管。科技金融监管中心应拟定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的监督计划,并根据计划采用审计、检查、调查、报告等监督手段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人大等也应强化对科技金融资金的审计监督。所有部门的监督结果均应在相关部门共享,并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人大还可以建立科技金融资金公众评议制度,允许社会公众及媒体对资金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议和充分的报道,实行阳光监督。3)对科技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的监管。项目验收时既要进行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也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在财务审计以及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监管过程中所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按规定严格惩处。对于研究成果及其转化的管理,可组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投入成果管理机构,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保护广西科技投入成果的归属。

评价考核平台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如何,体现在金融投入与成果产出、转化之间的关系上。本文拟构建一个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从总体上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广西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提供建议。该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投入指标和科技产出指标两类,其中,一般地,金融投入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投入科技的金额,本文仅就政府资金部分进行效益评价。科技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包括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三个方面在内的相应指标。1.金融投入指标本文选取了“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区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政府财政资金在扶持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力度。在进行科技金融结合效益分析时,该指标的数据选取期间应较科技产出指标数据期间早一个自然年度来进行模型计算与分析。2.科技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包括:(1)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投入的科技活动能否有效实现产出,或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是否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选取了“发明专利授权量比重”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以检验科技活动的产出水平。(2)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扶持的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程度以及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及市场化程度,选取了“技术成果合同成交额比重”作为考核指标。(3)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考察在科技成果中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资本化的数量及比例,选取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三个指标进行考核。3.构建模型评价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有关部门可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模型,对科技金融总体效率、规模有效性及技术有效性加以评价分析,以期加强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信息服务平台为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非常态化、个性化需求,满足各监管主体对用于科技金融建设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需求,并在政府主管部门、银行、企业等社会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需要一个高效、持续、与目标需求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合科技与金融资源、开放相关信息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在广西构建并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具体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出资,由广西区科技厅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并由区科技厅统一管理,按密级和授权等级实施资源共享。广西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应重点建设以下四个服务系统,其中,前三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第四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监管主体的监管需求:一是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全区科技企业为单元,建立科技项目及企业投融资数据库和科技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整合项目、人才、平台、园区、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资源信息以及科技企业基础数据信息。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及时查询科技企业的所有信贷数据和信用状况,以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信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科技部门、金融部门等可围绕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信息的分类筛选与数据加工,并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科技企业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及管理咨询服务。二是金融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担保以及其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为单元,汇集各类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以及创新业务品种,分析其共性、特征及适用对象企业,按照企业成长阶段和融资需求的不同,为企业分类设计差异化的资金解决方案。三是对接交易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平台上各类投融资主体需求,开展需求分析与评价、商业策划与包装、项目宣传与推介等服务。通过开展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企业与创投、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网上接洽和网下商谈,通过双方或多方互动,不断延伸各项对接服务内容,探索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投保贷联动以及各种融资租赁、产股权交易等各类交易服务。四是科技经费监管信息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各类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收集整合各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以后以及经费使用监管及处理等全部信息,同时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该系统中。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对所有在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运行实行动态化、实时的监管;另一方面,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监督,也能对违法违规的科研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结语

科技金融作为财政科技投入来解决纠纷。如今,虽然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对于国际争端大多采用的还是协商和谈判的方式,在如此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中显现出了其局限性。因此,我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首先,我国要积极推荐本国国际法专家出任国际争端机构的成员,不仅在解决国际争端时可以维护正当的利益,而且也为我国在国际争端解决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逐步加强对国际法的运作,改变国际法“主导国家”无视国际法的态度。其次,积极参与国际法规则的制定,使制定的规则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益。最后,在争端解决的实务中,应灵活多变地使用各种解决争端的手段,使我国利益最大化。五、结语在现今国际社会,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越来越显现出复杂性,其既需要实体规则来实现争端解决的公平价值,又需要程序规则来实现争端解决的效率价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也处于动态发展之中,需调整步伐紧跟国际社会的发展。面对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应积极调整应对的措施,主动了解并接受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规则,同时完善国内法,理性地利用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为我国服务。

科技金融政策篇5

在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同样伴随着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与科技、产业发生交互作用,并不断融合。在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高度耦合的基本范式下,科技金融诞生,从内涵和外延上来说,科技金融的范畴更加复杂系统,更具创新性,包括了与技术创新发生交互作用(即能够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等资本形态、要素及其组合。以逐利性质为依据,科技金融可以分为公共科技金融和市场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以技术创新的公共价值和资本的保值为目的,如科技财政投入、科技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首购、政府创投引导基金、政府创新基金等各种政策性、制度性金融安排。市场科技金融主要以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以及资本增值为目的,主要包括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债券、风险投资、科技资本市场(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等)。当然,在实际中二者经常组合或联合,进而形成科技金融的第3种形态,即混合型科技金融,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并通过不同模式运作。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其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是技术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各种资本形态和要素交互作用和融合的过程,更加系统复杂,且更具创新性。正如CarlotaPérez[18]关于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基本范式一样,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在新技术领域产生高度耦合,从而出现技术创新的繁荣和金融资产的几何级数增长。从国际创新型国家的成功经验看,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两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存在一种耦合互动关系。这种耦合互动关系基于技术创新和科技金融,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者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二者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形成合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如图1所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3点:(1)价值创造和实现方面。技术创新的价值实现,建立在科技金融资本之上,离不开公共科技金融的支持以及市场科技金融的滋养;而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生产效率和科技产业是科技金融,尤其是市场型科技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科技金融成长与市场空间拓展取决于科技创新的发展程度。(2)风险分担和分散方面。技术创新借助不同类型的科技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尤其是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市场培育阶段,而在资本逐利过程中,科技金融同样可以通过不同参与主体、资本类型在技术创新的环节进行交叉组合,实现风险分担与分散。(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双重驱动的两翼。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设计

依据科技金融的内涵,在各种资本形态(财政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组合与交互作用,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路径。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质导致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主体还是公共科技金融,尤其是在产业研发期和成果转化期。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安排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度创新的利益驱动作用,使各种社会资本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及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使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发期、成果转化期、市场导入期、产业化期)、不同科技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创新团队、自主创新产品)和不同的科技金融产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债券、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实现交叉和互动,形成资金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立体化和开放式的科技金融支持网络和路径(如图2所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交叉型、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关键要做好资金供给、政策安排、制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5个方面的工作:(1)资金供给。相对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好,银行、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资金较多,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也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关键,不仅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各种科技金融政策措施,还包括与科技金融服务配套的产业规划、中介服务、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3)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保障。由于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市场培育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因此,要想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成为影响市场科技金融资本主体决策的首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包括投资模式、退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分散机制等。如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创司、基金公司等,必须创新现有金融制度,才可能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和投资方式,完成科技金融转型,驱动其投资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前移和多样化。(4)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府引导,联合有关中介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各种金融主体等成立网络,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和纽带,提供科技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综合,包括资金供求信息、信用评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技术咨询及交易、资本市场上市服务、担保服务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与科技金融主体之间的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交互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5)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使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必须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在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耦合与交互作用下,商业模式有了创新空间。目前,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推广的“EMC+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过程中的产物。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必须充分调动相关的科技金融主体,结合科技金融的内涵与外延,围绕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资本要素的互动和体制机制的创新,营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金融生态。我国应当在借鉴国内各省市做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以及科技金融支持存在问题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科技金融资源和有关政策,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如图3所示),主要内容包括公共科技金融体系、混合科技金融体系和市场科技金融体系。(1)公共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又可分为政策性科技金融、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阶段、成果转化阶段以及市场导入阶段。政策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即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政府采购、首购政策,完善和细化采购目录、制度、准入条件等;全面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进口设备减免税、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增值税减免等。财政性科技金融,主要包括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科技投入(创新平台、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创新工程等)、产业专项资金(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国家及地方政府创新资金)以及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应当加强创投引导基金的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介入。(2)混合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属于公共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与属于市场科技金融的资本形态通过参股、投资、贷款等方式,形成的一种以市场运作为前提、以政府引导为保障、以科技金融演进为根本的科技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政策性引导牵引和市场利益的驱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除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化期和市场导入期的支持外,不断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实现科技金融路径的演进与循环。具体形式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一般创投基金以及科技银行等。(3)市场科技金融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以市场运作为主的各种科技金融资本形态和要素,可以分为直接科技金融体系和间接科技金融体系。直接科技金融体系主要指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及其它场外交易市场。除了主板、中小板上市及再融资项目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外,还要加快新三板扩容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转板体制改革与机制设计。间接性科技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等金融资本主体,通过自身组织结构、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层次:①组建科技银行、科技支行或科技担保公司,专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及有关科技企业提供贷款或担保,如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合资组建的浦发硅谷银行;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开展知识产权融资、产业链融资服务;③专门设计针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和保险产品,如上海、杭州等地的“科灵通”、“投贷宝”,研发团队人身险、研发技术损失险等;④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发行集合债券、集合票据等。

科技金融政策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科技;自主创新

2010年初,秦皇岛市召开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动员暨科技工作会议”,拉开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序幕,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而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科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有资金作为保障。

一、现状分析

近年来,秦皇岛市科技企业表现活跃,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主动力。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有科技企业309家,占比11.37%,共实现产值215.24亿元,占比22.72%,其产出效率是普通企业的两倍。

(一)政策引导,方式多样,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

近年来,为了鼓励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秦皇岛市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在方式上,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财政专项资金,积极落实贷款政策,加大财政与信贷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全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

(二)R&D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也是科技活动中最富有创新性的部分。2009年,全市R&D科研经费总投入为7.12亿元,GDP877亿元,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0.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

(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全市银行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贷款总额为4055万元。各金融机构针对科技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业务特点,采取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办专利权质押贷款,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项金融服务。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专利技术商用化和产业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银行信贷政策与科技企业特点不相适应

科技企业投入大,运行周期长,风险高,他们虽然拥有知识产权或非专利技术,但这些产权或技术评估难,流转难,而银行信贷运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等特点决定了企业贷款必须有抵押担保物,两者不相适应。

近年来,秦皇岛银行贷款在科技投入中的总额虽逐年增加,但所占比例却持续下降。2010年全市银行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贷款总额不到全部贷款的0.05%,只占企业贷款需求的5%,金融资金支持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甚远。

(二)缺乏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自主创新融资渠道

秦皇岛市企业的融资渠道基本为政府拨款或投资、银行贷款、民间融资以及风险投资等。渠道单一,门槛和成本过高,手续过于繁琐,甚至超出企业承受能力。从近几年情况看,每年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大约在200~30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结果不仅仅是贷款难,而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都比较难。

(三)缺乏健全配套的政策扶持机制

首先,是自主创新融资的制度保障还不到位。目前还比较缺乏鼓励创新行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及配套优惠政策,创新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创新项目推广及中介服务少,创新项目评估水平不高等。

其次,是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备。没有建立起科技企业创新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投资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对于科技投资的保险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第三,是现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目前,秦皇岛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总体状况是: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项目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对诸如创业咨询、企业诊断、潜在市场发展等较深层次的服务,没有能力提供。

三、金融支持秦皇岛科技自主创新的思路

总体思路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强化市场化意识与多元化意识,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创业投资为龙头,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科技信贷和科技保险为两翼,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形成秦皇岛市科技与金融两大要素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建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联动的投融资新格局

在政府的统一协调下,本着自愿原则,组建由政府的科技部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组成的投贷联盟,形成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联动的投融资新格局。

(二)完善并优化银行间接融资服务体系

一是中央银行要出台各项支持自主创新的金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信贷支持。二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明确信贷政策导向,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三是学习借鉴美国硅谷银行模式,探索成立科技银行,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四是市区两级联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共同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五是设立专门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发挥政策性金融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引导作用。

(三)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创新直接融资服务体系

首先,是政府要加大对科技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真正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无偿资助、贴息贷款、资金补助、保险费用补贴等方式,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自主创新直接融资服务体系,为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提供金融支持。

其次,是培育并壮大资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各类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开展创业投资业务试点,鼓励它们通过并购、兼并等资本运营方式,吸引新的中介服务机构。

第三,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保险市场,引进各类保险市场主体,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险种,为科技创新活动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11)540号文件

[2]阚景阳.河北省构建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A].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作者简介

姚玉珍(1969-),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审计、旅游酒店管理。

注释

科技金融政策篇7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四川农业科技成果;金融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62-02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部科技司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5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造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既有成果本身的原因,又有转化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和农业企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急需农业科技成果,但却找不到所需的;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积压不能满足实践生产。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单位经营创收、外资利用等。政府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农技推广投资主体,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进行投入。据对全国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规模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政府财政对农技推广投资在1981―1999年的19年内总体趋势是递增的,按1981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23%。近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平均值是9.84%,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的比重徘徊在0.22%~0.36%,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服务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截至2005年底,以上各类机构共有124255个。

目前,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2008年,四川省共获科技部无偿资助资金1380万元,立项项目数量与获资助额度较2007年分别增加35%、30%,实现了数量与资金额度。2007年,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共获科技部支持金额达890万元,2006年申请到760万元国家农转资金项目资金,2005年申请到840万元科技部农转资金。2006年实施的项目总共落实资金7457.4万元,其中国家转化资金1516.01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0.33%;单位自筹4706.79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3.12%;银行贷款179.72万元,占资金总额的2.41%;政府配套资金20.13万元,占资金总额的0.27%;其他资金1035.4万元,占资金总额的13.88%。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以金融资金为主导的农业科技转化金融服务体系。

3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体 系

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并存,民间金融辅助的多元化的农村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引领工商企业、民间资本和金融机构联动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

3.1 突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主要部门应该加大支农力度。比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调整职能,延伸服务半径,统一管理目前由商业银行和相关部门管理的其他农业政策性信贷业务,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支农资金,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领域。国家开发银行应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对农村建设的拉动作用,与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积极向农村推进。此外,还可以由国家、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区域性的农业开发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担负对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的开发和资金支持。

3.2 加强“政府部门推荐、银行独立审贷、双方联合监管”的银科合作机制

近年来,四川省科技厅在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营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把银行科技贷款作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和自主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2006年,省科技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签署了《关于加强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作的协议书》。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政府可以扩展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银科合作,引导金融资金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

3.3 激活商业性金融支农的补充功能

商业性金融的地位和作用,商业银行的优势和活力,都是政策性金融和民间金融无法替代的。首先,要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支农政策。农业银行应该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明确支农政策,制定具体支农措施,并确保落实。其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健全内控制度。最后,就是要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作用,把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回流到农村。

3.4 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组织的辅助作用

民间金融组织一般是指未被金融管理当局监管的民间非正式金融组织。郭沛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计算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规模在2002年为2001亿―2750亿元。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4年对全国20个省(市,区),82个市县,206个乡村,110家中小企业融资规模,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规模进行了基本判断,测算出2003年全国地下金融(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05亿―8164亿元。从总体上看,当前正式金融由于存在垄断化、商业化等倾向,只能提供有限的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迄今为止的民间金融组织活动从总体上表现出很高程度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广义上的收益性。其总体的不良贷款率要远远低于正式金融。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发展融资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的作用,民间金融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5 采用BOT融资方式

BOT即是“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融资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对项目的建设,经营提供一种特许权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授予签约方的社会投资者(项目公司)来承担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经营与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并通过经营,以获取商业利润,特许期满,将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转交给东道国政府。这种融资方式能够开辟稳定盈利的新领域,为投入较大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3.5.1 能够开辟稳定盈利的新领域

B O T模式具有独特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确保农业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资金回报率;B O T模式可以使项目投资者有机会涉足于我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为将来的其他投资和采购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5.2 优化农业企业的组织结构

引导农业企业走股份制联合的道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相对于别的企业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而参与BOT项目投资非常有助于引导农业企业克服盲目发展、开发投资机会,实现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力量。

3.5.3 优化农业企业的资本

吸引非农业企业产业化资本投资农业。国内不少著名的民营企业,近年来都有大举投资农业领域,对农业的投入具有投资领域广、规模大、投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特征,这样就可以吸引其他领域投资,这样就优化了农业企业的资本质量,提高了农业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青峰,刘星,何芳.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J].农村金融,2006(5):68-69.

科技金融政策篇8

摘 要: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在我国政府提出打造经济升级版,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而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本文主要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并结合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背景,提出了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关键词 :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济升级版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26-02

一、引言

我国政府把科技型中小企业定义为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到2012年,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发展奇迹。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上。针对这些问题,2013年我国政府提出了要打造经济升级版。打造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升级,而科技型中小企业正是一类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实体,它在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实现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目标,应大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是,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资金不足、融资困难已经严重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了解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及打造经济升级版都具有积极意义。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在银行贷款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创新等业务活动,其自身经营风险较大,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使得银行认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高而不愿意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长期大额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主要是短期贷款,这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负债主要是流动负债,而流动负债过多使得企业资本结构稳定性差,反过来这进一步加重了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排斥情绪,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融资十分困难。在股权融资方面,虽然我国现在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但相对而言,我国证券市场对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的标准较高、条件较多,加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票方式进行融资。

三、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背景下,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利用合作方企业转型升级压力,积极寻求企业间融资担保

现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打造经济升级版,就各企业而言就是要加快进行企业转型升级,而科技产品和服务是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而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进行创新研发是不够的。因此,企业大多数有借助外部科技公司来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愿望。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应通过加强与合作企业的关系,寻求合作企业为两公司的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担保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更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就可以配备更多的技术研发人员、更先进的设备以及拥有更多的研发经费,这样有利于更好更快的完成合作项目,进而有利于合作方企业更快的进行转型升级,从而迎合政策导向,抓住政策机遇,为合作方企业获得更多的政府扶持及优惠政策。因此,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背景下,让合作方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是可能实现的。

2、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以更好的利用政府政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必须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我国政府正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为了实现打造经济升级版这一目标,我国政府现在正大力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其举措之一就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而金融市场化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金融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国有银行过度看重企业性质的问题。以往许多学者研究表明银行为保障资金安全,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其原因有政府提供隐形担保、政府干预等。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企业性质的贷款倾向,更加看重风险收益率,这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而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化也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政府扶持政策优势。在完全市场化的资本市场上,资本更加注重风险收益率,企业是否获得政府支持只作为参考因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公开、内部治理不健全等问题,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与其他大中企业的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因而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在宏观融资环境对自己有利的背景下,更好的利用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获得更多的资金,就必须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来说:(1)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规模和业务性质导致的,而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治理结构不完善,进而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质量不高、信息不够公开,不利于外部资金提供者对其进行评估,从而不利于获得外部资金。(2)企业要谨慎经营。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数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自身经营风险较高,因此在日常经营过程中要谨慎经营,因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

3、为更好的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打造经济升级版中的作用,政府仍要给予扶持政策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有利于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尽管我国政府施行了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上市门槛等改善融资环境的措施,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受其自身特点及资产规模限制,在金融市场上竞争力比较弱,例如:尽管上市门槛下降,但仍很难达到等,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仍不一定能获得发展所需的足够资金。因此,仍需政府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如: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财政拨款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也有利于鼓励民众积极创办科技型企业的热情,此外,政府政策具有引导性,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优惠扶持政策也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参考文献:

[1] 吴正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 刘瑞松.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创新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 游春,胡才龙.关于对完善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12):34-37.

[4] 田高良,刘晓禹,韩洁.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2(08):46-49.

[5] 傅博娜.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01):94-97.

上一篇: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年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