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的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7:45:32

科技金融的政策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1

[关键词] 金融创新; 金融风险; 政府对策

科技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银行、债券、股票、外汇四个方面。目前,科技金融创新风险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及理论研究,相关的定量分析及实证研究还较为罕见。由于本文将以银行业金融风险为中心,研究它与其它几个金融市场的金融风险之间的相互传导机制,因此本文中在介绍债券、股票及外汇市场的风险传导机制时,主要介绍这三个市场风险向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研究。

1 科技金融创新中的市场风险分析

1.1 科技金融创新风险对债券、股票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理论上而言,金融创新的风险与其它金融市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相互传导机制。关于银行业金融风险传导机制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债券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二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股票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三是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外汇市场传导的理论研究。在银行业金融风险向债券市场传导过程中,银行业金融风险会通过信贷链传导至债券市场,银行间的资本联系加大了与之关联市场的风险传导风险,只要某个环节的支付活动产生障碍,就会造成相关的债务不能顺利结算,从而发生传导。同时,银行间的债权、债务链条是导致银行业金融风险传导至债券市场的现实基础,银行业金融风险的加剧一方面使资金外流、国际债权人提前收回贷款;另一方面使一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下降,从而降低该国的偿债能力并加大其债务风险,进而将该国银行业的风险传导至债券市场。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的估计显示,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银行危机,并且 66%的银行危机也会引发债务危机。

1.2 债券市场风险

科技金融创新加大了债券市场的风险,通过影响银行利率,风险传导至银行部门,各种债务人大规模的债务违约所导致的债券市场风险或危机,将会影响债务人的债务偿还,债务人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还、会在金融市场上以较高的利率“借新还旧”推动利率的上升,进而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增加、资产价格降低,银行业金融风险急剧攀升。除此之外,债务危机使得国债收益率居于高位,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出现大幅上升,推动银行的债务融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的上升,加大银行业风险。当债务危机爆发时,如果一国维持汇率平价的政治成本较高时,债务危机以及随之产生的经济混乱将导致大量的资本外逃,进而导致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加大银行业金融风险。罗春蝉认为一方面银行作为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券市场的风险所导致的银行资本流入的减少,致使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另一方面债券市场的风险有可能带来企业违约风险的上升,进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另外,国外投资者往往将债务违约看成是经济陷入衰退或者危机的信号,当债务违约增加时,他们会将资金从债务违约国纷纷撤出,从而增加了本币贬值风险,各方风险的综合作用会使宏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银行部门,加大银行业金融风险。

1.3 股票市场风险

我国的股票市场与银行体系之间有较高的关联度,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危机都有可能诱发对方的行业性危机,进而放大危机产生的危害。股票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将会是股票市场风险传导至银行体系。资产价格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巨大,资产价格剧烈波动将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当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并超过其内在价值,且所有投资者均意识到这一点时,投资者将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资产价格的下跌,进而影响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投资者的趋同效应会迅速反映在金融资产的价格上,因此一旦投资者预期股票行情将会发生逆转时,将会立即采取行动,这一举动会迅速反映在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并迅速传导至银行部门。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与其实际价值的严重背离,金融资产价格的强烈波动将引发股价发生急速、短暂、超周期的暴跌,股票市场的风险一旦加剧将导致金融资产泡沫的逐渐膨胀,最终有可能破裂而导致市场的恐慌。金融恐慌将导致市场投资者纷纷退出,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金融资产价格狂跌,这一危机最终将传导至银行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并加剧银行业的金融风险。

1.4 外汇市场风险

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外汇市场风险通过影响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投机的资产而将风险传导至银行部门。当银行将其存款放在外汇市场上进行投机,外汇市场危机所带来的投资损失将导致银行存款的大量损耗,从而加剧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严重的将可能爆发全面的银行危机。苏同华认为当外汇市场风险加剧时,本币持续贬值使得以本币衡量的银行的外币负债急剧上升,以及用外币衡量的银行的本币资产急剧下降,从而对银行部门产生风险。罗春蝉指出当外汇市场风险产生时,危机国的资本会从高风险市场向低风险市场转移,风险资产向安全资产转移,该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资产会被大量的抛售,这导致股票市场等高风险市场资产价格缩水以及流动性的严重短缺,此时银行投资在外汇市场的资产将大幅缩水,对银行业造成风险。

2 科技金融创新风险环境下的政府对策

2.1 改善国内金融环境,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国内外经济环境是影响商业金融风险重要的因素。在金融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受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并且,国际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频频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要积极应对可能面临的冲击和影响。就目前而言,从国际方面来看,虽然美国金融危机逐渐远去,但是后危机时代其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正处于复苏和扩张阶段,其发展道路必然曲折而漫长;就国内而言,现阶段是我国重要发展时期,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依然是我国经济工作生活的重中之重。可见,国内外经济环境对商业金融风险乃至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准确把握宏观形势,实施有效经济政策

金融风险是否会向其它市场传导,往往与政府在外汇市场风险加剧后是否采取相应的干预政策有关。当一国外汇市场面临风险时,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平价,如果政府通过调节外汇储备进行干预,在没有相应冲销措施的情况下,国际储备将会减少,进而导致该国信贷紧缩,进一步加大银行破产的可能性,从而将外汇市场的金融风险传导至商业银行;另外,当外汇市场产生风险,本币面临贬值的情况下,如果政府通过提高利率来缓解外汇市场风险,也有可能将风险转移,使脆弱的银行体系陷入危机。很显然,一国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商业金融风险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然也可以利用其他一些诸如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等。

2.3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合理规避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督和管理的统称。关于金融监管对商业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的监管活动,可以有效解决市场失灵和外部性问题等,因此主张加强金融监管;另一种观点认为,放松管制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金融风险水平,因而主张应放松金融监管。我国金融业必须适应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和审慎监管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的披露制度,真实、全面地向社会公众披露有关金融信息,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表外信息的披露。不断提高我国金融运行和金融机构经营情况的透明度,不断强化市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作用。

2.4 大力提倡金融创新,提升银行金融创新水平

研究表明,金融创新对中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效率还处于低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还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美国商业银行则把金融创新作为提高其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金融创新对美国商业银行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加强金融产品创新,研发和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为此,国家和政府应创造金融业务创新和

金融产品创新的环境,提供与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外资银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各商业银行也应该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扩大对新金融产品研发的投入,增加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比重;另外,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混业经营的实现途径。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效率。

3 结束语

当前,科技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进军新领域,占领新市场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方式以获得利润来源的重要手段,并且,伴随着创新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和范围经济优势的增强,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领域的现代化管理,鼓励银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构建和完善具有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节约交易成本,规避金融风险,最终有利于商业银行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香兰,李树利.对我国科技保险发展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华北金融,2009(8).

[2] 王新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资金供给的有效性评价[J].经济管理,2007(20).

[3] 赵昌文,包曙明,陈春发.中美公共风险投资比较:民营经济与中国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安沃・沙赫.促进投资与创新的财政激励[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2

一、引言

科技金融是为科学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提供的金融服务,它是金融与高科技产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金融的完善和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金融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协作是保证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如科技担保、信用贷款、财政补贴等政策的陆续出台,更加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更应该强化政府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和支持作用。本文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视角分析了政府政策保障科技金融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应采用的政策。

二、文献综述

对于科技金融的研究最早由Schumpeter(1912)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他强调银行可以通过识别和支持那些能够成功运用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企业家来促进技术创新 [1] 。由于高科技活动存在着外部性和高风险性,政府在科技金融中必须调节、平衡各种利益关系以保证其发展, 所以有关科技金融的相关政策也是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Freeman(1997)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包括金融政策在内的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的观点, 他们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同时,更强调科学技术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 [2] 。Nelson R(2003)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具有积极的外溢性作用,由于新科技的社会效益要大于其个体效益,所以政府需要在科技创新外溢性的社会效益和个体效益之间进行衡量,从而实现最优化的整体产出 [3] 。Saperstein和Rouach D(2003)认为,在一国科技金融发展初期,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往往占有主导地位,随着科技金融环境的不断改善,如政策环境、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会向市场主导模式逐步演进 [4] 。国内学者王涛、李石柱(2002)认为, 科技创新的正外部性会降低企业对其投入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市场在科技研究与发展方面投入的不足, 这就决定了政府参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并对研究与发展活动给予支持 [5] 。王耀德等(2006)认为,政府科技投入不是直接导致技术创新, 而是起到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科学水平的作用, 政府科技投入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 部分应用研究和其他公益性研究 [6] 。曾梓梁和胡志浩(2006)通过对政府研发投入的国际比较后指出, 政府研发投入的规模决定了一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新型工业化国家在科技追赶阶段,更需要政府投入研发经费的超速增长 [7] 。王宇伟、范从来(2012)指出,国内科技金融领域普遍存在对创新初期的企业支持不足的现象, 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创新者和各类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共享,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8] 。赵稚薇(2012)通过研究表明,政策性科技投入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效率有显著正向作用,科技贷款的作用效率不太显著,而创投资金则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9] 。

从科技金融活动本身来看它是微观经济的表现,尽管宏观政策可以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但微观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以微观经济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金融活动,所以从地方政府的微观政策层面来研究地方制度政策如何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三、政府支持科技金融的分析

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性活动,需要面对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诸多风险。同时,技术创新又具有知识和效益外溢性等特点,一项新技术的社会效益一般来说要大于个体效益。科技创新企业在获得技术突破后,其技术成果会通过各种途径“外溢”到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复制、模仿等手段快速掌握新技术,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不能完全为科技创新者所独占。科技创新的研发投资收益比传统项目投资的收益具有更大的风险, 这使得私人部门在新技术上往往投资不足。研发实施者同投资者之间高度的信息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投资者对研发项目的资助。投资机构一般愿意在技术的产业化阶段进行投资,而不愿意在技术的研究阶段,特别是基础技术研究方面进行投资,都希望在其他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后自己搭便车。由于投资规模和风险都较大,高科技企业回避或者无力承受战略性关键技术的创新,银行面对此类项目也不愿意去发放贷款,高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着极大的资金瓶颈障碍。

科技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对科技金融市场进行扶持以及社会机制的辅助来促进高技术创新。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也是利益相关者,由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一旦创新成功,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改善, 政府也可以从企业利润中获得更多的税收。 企业科技创新也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和战略性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构成了政府参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下面构建一个科技金融创新模型来论证政府政策在科技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假设市场中只存在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部门, 高科技企业拥有技术但缺乏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资金, 银行以收益为目标进行科技金融活动, 政府则通过税收和相关政策进行市场调节。

高科技企业以利率r从银行获得数量为m的贷款,且r∈[0,1]。设定高科技企业的生产函数为Y(m),在单位资金产量y(m)=Y(m)/m=1的条件下,可将生产函数简化为Y(m)=m。假设高科技企业产品价格为单位价格,则其利润函数为L=(1-r)m;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借款利息,也就是rm,其成本主要是逾期贷款带来的资金损失, 假定高科技企业贷款的违约率为?茁,且?茁∈[0,1],则银行部门的利润函数H=(r-?茁)m; 政府收益来自于高科技企业和银行缴纳的税款,那么政府的利润函数G=(L+H)t,其中t为税率且t∈[0,1]。

银行只有在获得正常利润的情况下才会进行科技金融业务,如果政府不进行政策扶持,银行会根据科技企业高风险的特点,为科技贷款制定较高的利率,至少要保证r>?茁,使得H>0。对于银行而言,r越高越好,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r越高意味着企业利润越低。 上述条件下, 最终结果是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贷款,阻碍了高科技企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但政府从产业和宏观层面考虑不会仅仅充当“市场经济的守夜人”,而会以实际政策推动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融资,推动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对于政府而言, 可以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银行金融创新过程进行干预。

(一)直接干预

具有强势地位的政府可以直接干预银行贷款利率r, 例如要求银行以普通贷款利率向高科技企业放贷, 因为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远高于一般企业, 政府的干预实际上是对高科技企业变相的信贷支持。政府会制定较低的利率,甚至让其低于违约率?茁,在r(?茁-r)/(1-r)。尽管高税率能够让政府征收充足的税款,让其有能力对银行进行激励,促使银行向高科技企业贷款,但是却将高科技企业的利润压缩至(1-r)(1-t)m,严重挤压了其利润空间,进而会降低其融资需求。所以政府将企业收益补贴给银行,并不能真正改善局面,而且带来的经济扭曲会随着税收和补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高科技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获得的经济利润不断减少,受政府直接激励的金融创新也将停止。因此,政府直接调节手段虽然可以延长金融创新的时间,但其措施以降低高科技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代价,科技金融活动难以持续进行。

(二)间接干预

政府通过推动市场建设,建立相应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机构通过信用评级、项目可行性咨询等方式遴选出优质项目,优质项目的风险低、收益高,降低了贷款违约率?茁, 使银行的利润H=(r-?茁)m由负值变为正值。这种方式增加了银行利润,却不以牺牲高科技企业利润为代价,为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以及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从而使高科技企业、银行和政府的互动关系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科技金融业务在更大范围被采纳。在此基础之上政府再进行政策扶持,如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活动会更加促进优秀科技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因此,政府采取间接干预方式的效率比直接干预要高,科技金融活动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有充分的动机去干预银行的金融创新,这就是说政府在科技金融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选择的干预方式不当,则不仅不能推动银行开展金融创新,反而会抑制科技金融活动的开展,所以政府要选择适当的政策,综合考虑科技金融体系的整体效能,因地制宜进行政策设计。

四、 地方政府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选择

如上所述,高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与金融支持不足的矛盾,是金融市场失灵的结果,政府为市场和经济组织提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金融支持,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 损失补贴等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与收益关系发生变化, 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中具有的强制优势、组织优势等来推动市场建设,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地方政府要从战略角度着手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从振兴经济的全局出发,按照科技与金融的发展规律,制定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建立多元、高效的资金运作机制,实现科技和金融、经济的结合,以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在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构建时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自主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需要一个完善的市场环境与之相配套。 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融资支持的金融市场体系应包括银行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又应包括主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等不同层次。完善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相关服务的技术市场等也是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地方政府要勇于创新,对不适合企业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调整,在实践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使其能够与自主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相适应, 与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要求相适应。

2. 科技金融引导政策。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 支持本地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要创新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奖励作用, 吸引银行增加贷款。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 建立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损失,降低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引导政策扶持应该通过风险收益的再分配, 使投资机构的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增加投资机构预期收益的扶持政策包括降低投资所得税率、税收抵扣和税收返还等,降低投资风险的扶持政策则包括投资损失补偿、再融资担保等。地方政府还可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担保风险补偿金, 降低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风险, 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3. 发展创投体系。在投资基金方面,开展投资基金试点, 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提高财政资金的推动作用,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用。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并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先期参股、后期跟投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既能体现政府推动意图又能实现市场化运行的融资体系。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其在产业规划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向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推荐优秀的投资项目和创新企业,促进社会资本投向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

4.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最大问题还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只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利益共赢的服务平台,才会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构建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服务平台,首先要充分考虑平台运行的全面性以及政府制度保障的要求,从顶层设计上构建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该平台是以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科技金融机构参与为前提,以政策推进和协同合作为保障,以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建设目标,实现各方信息流的成功对接是关键。地方政府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银行、创投机构、证券公司以及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平台整合与建设。

五、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案例

2009年武汉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批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东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形成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两个平台分别指以武汉科技投资公司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平台,以及由武汉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担保平台。五种方式包括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资助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方式、星火科技示范户小额贷款贴息方式、科技保险融资方式 [10] 。通过推行这一系列的科技金融政策,东湖示范区的科技金融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东湖高新区建立了高科、高农等国有平台,这些平台为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高新区国有平台对高新区中小高新科技企业担保余额3.6亿元,支持了三特索道、兴谷鸿景等一批企业的壮大发展。200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湖北省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了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武汉市也成立了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两个引导基金的规模分别达到1亿。2009年湖北省高投、 武汉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分别代表湖北省及武汉市两支创投引导基金与四家著名创投企业签约,引导其在武汉设立新的创业投资基金。

东湖高新区在原有的政策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信用贷款、 质押贷款等在内的8种融资渠道。除并购重组、信用保险及贸易融资以外,其余几项科技金融改革工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具体配套措施。省、市相关部门和高新区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贷款实施、融资担保等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制定出台了14项支持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关于高新区整体规划的政策纲要中,也有6项政策涉及到科技金融的发展,这些相关的政策都为区内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11] 。

东湖高新区引入了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创投机构、保险类机构等,积极为创业企业寻找融资渠道, 为创投机构寻找融资项目搭建平台。 目前在高新区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超过15家,注册资本达42亿元。在直接融资方面, 初步形成了以主板市场主, 以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为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高新区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0余家, 占湖北省上市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利用资本市场累计融资超过两百亿元。

为解决初创企业贷款“两高一长”的问题,武汉市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汉口银行等银行合作,设立高新区孵化共同担保资金,通过1∶5的比例放大,为在孵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武汉市在共同担保平台建设中,探索出了“八大机制”,即联席会议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贷款贴息机制、企业信用和无形资产评估机制、担保品种拓展机制、审放贷快速机制、贷款风险控制机制、平台建设激励机制。

东湖高新区的融资结构如图1所示。

(二)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东湖高新区在促进科技金融体系创新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业绩,并形成了具有“东湖特色”的发展模式。高新区科技型企业呈现出大量涌现的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愈发明显。 作为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重点, 高科技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要求, 不论就结构而言还是就规模而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有的科技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区内企业的实际需求,科技金融的“东湖模式”也面临着新的困境。

中关村在2007年开始实施信用评级和信用贷款业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东湖高新区则是初步开展区内企业信用体系工作; 中关村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规定 [12] ,但东湖高新区还没有这方面的详细政策。目前,商业银行拥有企业和企业家个人的信用资料和记录, 但由于商业银行较多且分布较广,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影响了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信用报告的工作,也使得企业信用评级活动无法落地,这就间接阻碍了信用贷款活动的开展,具有高信用的科技企业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在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各职能部门间自成体系、条块分割,导致了部门间的信息封闭和信息扭曲。相关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由于信息平台共享和更新不及时等因素,使得这一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在一个服务平台上还无法直接完成立项、申贷、补贴、上市培育、引入风险投资机构等各个步骤;另一方面,职能部门工作效率较低、服务周期较长、手续繁杂。科技型企业为获得融资或补助,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职能部门间的合作和上下联动不够, 对高科技企业的持续长效融资服务还有待提高。

东湖高新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同国内其他示范区相比仍有差距。以中关村为例,中关村共有境内外上市企业150余家, 东湖高新区上市公司数只有 26家, 中关村境内上市公司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2.35倍,境外上市数量是东湖高新区的10倍,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更是高达19倍 [11] 。东湖高新区只有那些产品技术先进、 市场广阔的高科技产业能够争取到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中直接上市筹资。 另外东湖高新区在债券融资领域发展滞后, 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虽然东湖高新区在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方面积极推进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试点, 但进展缓慢,资本市场的发展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推动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

1. 推动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 积极促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股权报价转让制度,每年通过筛选重点辅导上市企业, 助推合格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积极探索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多种适合高新区企业的债券融资方式, 逐步设立多层次的债券交易市场。 借鉴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工作的先期经验, 尽快启动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加快建立面向高科技企业的非公开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柜台交易市场。

2. 进一步细化信用贷款实施规则, 让更多的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信用贷款门槛根据区内企业实际运营情况来确定,且年度信用等级要与金融机构相对应的信用评定级别相符合。高新区要设立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用于企业的信用评级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及信用贷款银行的风险补贴。加快设立东湖高新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为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服务,同时对贷款银行给予一定比例的风险补贴,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水平。

3. 完善东湖高新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设立统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加快建立产权交易所、技术交易中心、信息与咨询公司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积极发挥创业投资协会等行业协会团体的中介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疏通中介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为科技金融各个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发挥纽带作用。

六、结语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3

抓手,目前已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瓶颈性因素,如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投入不匹配等,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集聚等方式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 经验借鉴 建设思路

2010年年底,广州市成为国家首批16个促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地区之一,到目前,已初步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大示范区、三大重点项目”的广州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工作体系。但相对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状况来看,投融资环境还有待完善,必须借鉴兄弟城市的成功经验,加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创新链条的有机融合,促进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

1 江浙地区科技金融发展经验借鉴

1.1 杭州市

1.1.1 积极推进三大平台建设。包括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杭州科技银行和杭州产权交易所。其中,市创投服务中心集聚了创投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实现了投融资服务一体化;杭州科技银行通过聚合银行、担保、投资、政府等力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市产权交易所为未上市的科技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场所。

1.1.2 创新四大融资方式。包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板上市、银行信贷、债权基金。其中,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打开了直接融资的大门;政策性银行以及商业银行通过创新信贷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此外,各种债权基金的发行进一步拓宽了间接融资渠道。

1.1.3 加强三大保障体系建设。包括财政资金保障、金融服务保障以及科技金融政策保障,逐步形成了杭州特色的“无偿资助-政策担保-科技贷款-引导基金-上市培育”企业融资扶持体系,努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阶段的融资瓶颈。

1.2 上海市

1.2.1 “拨改投”。通过政府引导集聚创投资本和机构,形成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周期的股权投资体系。浦东新区先后出资11.65亿元,与20家国内外知名创投机构合作成立基金21支,规模达到400亿元。

1.2.2 “拨改贷”、“拨改保”、“拨改补”。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合作,浦东试点成立了11家小额贷款公司。另外,为银行“减负”,新区形成了4个政策性融资担保平台,涉及担保资金5.49亿元。与此同时,为鼓励银行开展质押融资业务,新区对银行的质押贷款按照总额给予2%的风险补贴,弥补其因开展业务而产生的风险缺口。

1.2.3 改变传统的专利奖励。目前,浦东科技基金已设立知识产权资助专项资金,同时降低对一般专利申请的资助额度。

1.2.4 转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重点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由原来的担保功能逐渐转为加大知识产权直接质押贷款力度,对参与知识产权直接质押融资试点的银行,主要通过给予风险补贴,鼓励其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1.3 南京市

1.3.1 政策支持。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1+8”系列文件及一系列配套文件,以科技金融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建立和完善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多元化、多级次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3.2 梯次推进。一方面陆续成立南京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一系列机构,另一方面启动以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部分核心功能区为载体的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1.4 苏州市

1.4.1 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苏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多个相关管理办法,形成了促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完整政策体系。

1.4.2 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专门成立了苏州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有效整合了银行、创投、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通过“网上科技金融超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科技融资服务,缓解科技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4.3 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聚合财政、科技,以及人保财险、太保财险、国发创投、国发担保和交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起“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五合一的科技银行业务发展模式,推出“科贷通”、“税融通”、“创业通”、“投贷通”等多个业务产品。

1.4.4 成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池,首期注资1亿元。中小科技企业若发生贷款损失,按政府80%、银行20%或政府40%、银行20%、保险40%的办法共担风险。

2 广州市与华东四市的主要差距

2.1 制度的“顶层设计”仍需更多突破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包括科技、财政、税务、银行、银监、保监等,若市政府不出台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令科技与金融结合制度化、正规化。与兄弟城市相比,广州市起步较晚,政策支撑相对单薄。

2.2 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广州目前仍然以传统的政府科技投入方式为主,科技部门科技三项经费传统的无偿拨款形式对企业研究开发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限的无偿补贴,无法产生更大的放大和拉动效应,难以全面满足企业创新资金需求。

2.3 行政推动力度较弱

江浙四个城市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及创业投资发展基本都是在省市县区各级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创建政策性科技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与国内外的相关金融机构包括国有银行等和国内外的创业投资公司一起共同承担为科技企业融资的风险。广州市目前只有中国银行番禺天安科技支行一家科技银行,而且才成立两个月,起步较晚。

2.4 风险公担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无论是科技贷款、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积极互动,还是省、市、区联动建立风险池,都能有效使当地的银行能做到敢放贷款,畅通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广州市的科技金融探索到目前只限于科技局、科技中介、银行三方的协商,没有引入科技担保与科技保险,也没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银行机构仍将科技贷款与其他贷款按同样标准考核,严重阻碍了科技金融工作的推进。

3 完善广州市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思路

3.1 积极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及创业投资发展的宏微观环境

着力完善目前出台的各项有利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及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减少其中的漏洞,对不同传统、现代及新兴科技产业的不同财政倾斜,以及不同阶段的减免所得税或红利收入等方式鼓励广州市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发展。

3.2 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发挥政策杠杆撬动作用

创新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将科技经费扶持功能拓展为融资杠杆。例如,由银行给予科技部门一定资金的科技贷款额度授信,政府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科技贷款配套贴息,共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放大财政科技投入的效应;建立科技贷款增长奖励机制,对科技贷款增长显著的银行,给予一定的奖励,引导银行增加贷款支持;对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放专项贷款达到一定比重的金融机构,在用地、税费、资产处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银行在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贷款损失,实现政府、项目单位及协作银行共同承担风险,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更好的发挥市场力量。

3.3 建立政府、银行、企业联动的投融资新机制

由政府(科技部门)牵头,与银行、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科技中介等组成投贷联盟,形成银行、担保和政府政策性补贴参与的融资风险共担体系。政府对具有投融资需求的早、中期科技企业进行先行筛选,对于政府重点扶持产业、技术含量高、市场发展空间大、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借款,由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企业以固定资产、股权、自有知识产权或其他资产作为抵押、质押或反担保,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3.4 探索开展科技担保和保险工作

借鉴杭州天使担保的成功经验,由财政提供部分资金,成立专业担保机构,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鼓励创业和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等为目标,选择那些既符合政策条件又具有一定成长性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3.5 组建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降低科技金融交易成本

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专家库,组织专家参与科技创新企业贷款项目评审工作;二是扶持政府背景的科技中介组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和服务团队,创新科技担保方式;三是完善和加强融资租赁登记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知识产权抵质押登记系统等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着力培育科技企业财务外包、法律咨询、技术认证、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平台,提高科技金融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弼人.将科技与金融“联姻”进行到底――江浙两省科技金融多项举措,促进企业发展[J].华东科技,2011(05).

[2]王嘉珏.浙江:探索科技金融结合新路[J].今日科技,2012(03).

[3]刘亮.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促进:苏州案例[J].海南金融, 2012(01).

[4]黄鑫.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2(05).

[5]廖凤华.科技金融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西南金融,2012(01).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4

[关键词]财政科技投入;科技金融;模式

[作者简介]秦佩,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高级会计师;池昭梅,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教授;李小琦,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124.3;F7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048―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政策、金融制度、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科技创新融资主体及其在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行业活动所共同组成的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西财政科技投人总额位于全国第2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拨款用途看,用于基础研究的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所占比例不到10%,存在重技术研发、轻基础研究的问题;从融资方式看,广西财政科技投入以直接的政府拨款为主,融资渠道单一,无法有效调动社会资金,没有发挥其应具备的资金导向作用。因此,迫切需要构建新型的、科学高效的财政科技投人模式,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效率,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

一、广西发展科技金融现状

近年来,广西相关政府部门及金融界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这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对贯彻落实广西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广西的科技金融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科技金融运行的相关机制和体制有待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有待完善

目前广西关于科技金融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尚未健全,使得作为主导机制的科技金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科技资源配置――无法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错位与缺位,使得政府未能实现好对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服务、补充与监管作用。科技金融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的不完善及不协调,形成了广西科技金融发展与深化的首要桎梏,也是广西科技金融发展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问题。

(二)金融资源支持力度有限,相关产品和服务有待创新

据调查显示,在获得国家和广西项目资金支持的广西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技术成果产业化投人中,企业自有资金、财政扶持资金、商业贷款或风险投资资金占比分别为80%、8%、12%,政府与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较弱,自有资金依然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而能够获得国家和广西项目资金支持的企业往往是规模较大、发展期较长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中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尚且如此,对于规模较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的广大中小企业而言,能够获得的金融支持的资源就更加有限了。

二、构建科技金融平台,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模式

开创新型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就必须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科技活动的创新性,放大政府投入的作用。发展科技金融是创新资金供给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能使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能有效引导企业、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广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构建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的设想,将科技金融植入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和融资渠道,并从信息资源获取、监管体系构建、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辅助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完善健全的科技金融体系。本文拟构建的科技金融平台框架如图1。

该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由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平台构成。财政通过融资扶助平台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融资过程、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监管平台对其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项目完成后,通过评价考核平台对资金及项目管理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反馈,作为科技、财政部门今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科技金融运作过程,不断整合基础数据资源,为各环节、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

(一)融资扶助平台

政府投入在融资扶助平台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以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杠杆资金,撬动其他资本流入科技金融领域,增加资金供给方式,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区政府应建立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科技担保和政策性科技保险。

1.创业风险投资

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种子期、初创期)和中期(扩张期)阶段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区政府应成立区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资金来源上,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除自治区财政投入外,还应加入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资金投入(主要为专项选择权贷款)。在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可根据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完善程度,依次选择以下三种模式:

(1)补偿基金加股权投资的模式,即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分成两部分,以一部分基金吸引部分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或组建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另一部分作为创业投资公司用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补偿基金。

(2)引导基金加担保机构的模式,即引进担保机构,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担保机构的补偿基金,放大担保机构为创业投资公司担保的贷款规模。

(3)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的模式,即除财政投入外,加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以专项选择权贷款的形式投入的资本金,共同组建母基金,以母基金作为引导基金,和国内外优秀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或团队共同组建创业投资子基金,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围绕广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广大的科技创业项目和科技中小型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2.政策性科技担保

政策性科技担保是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独有的融资优势,共同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主要做法为:政府信用支持成立担保公司,或选择原有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广西支行以专项资本金形式向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政府每年给予担保公司出资方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用于增强其还贷能力。担保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为利,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和增信。这样,通过开发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银行融资支持和政府信用支持的最佳合作模式。同时,还应建立担保公司与开发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由担保公司承担大部分风险,同时开发银行承担小部分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担保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

3.政策性科技保险

政策性科技保险是指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科技保险的建设,通过财政手段对科技保险实施政策性补贴,以发挥其政策优势、财政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各部门间的协作,将科技保险的业务开展、承保、风险防御、理赔等业务经营顺利落实到具体的保险机构。

在运行模式上,广西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采用“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模式。

(1)政府主导,即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措施、财政政策、税收杠杆等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并为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的经营设计和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包括设计保险制度,设计具体险种,提供补贴的政策性科技保险项目和补贴方式、补贴比率,提供再保险等;同时,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较大的财税支持,包括免税、提供筹建资金、提供营业费用、提供保险费补贴等。

(2)商业运作,即科技保险的运营主体可以选择多类保险机构和组织。鉴于广西在科技保险领域发展尚未成熟,建议按照以下顺序选择保险机构和组织进行科技保险运作:首先,可以选择目前资本比较雄厚、管理比较先进的商业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华泰等保险公司,由政府制定保险制度,由选中的商业保险公司或其成立的科技保险专门部门具体负责保险业务开展;其次,可以在高新区内成立专业政策性科技保险公司,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接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承保政策性的科技保险险种;最后,区政府可以引导组建区域性科技保险组织,区域内的科技机构或科技人员缴纳适当保险费,当地政府提供适当财政支持,非盈利机构提供帮助,自主经营,承保科技保险。

(二)监管平台

科技金融的融资效应、经费分配及使用的效率、成果产出及转化的效果如何,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将科技金融置于统一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下,才能降低风险,保证科技金融的协调、高效、有序开展。因此,本文提出在科技金融平台框架内构建监管平台和评价考核平台的设想。对用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财政科技投入部分,本文拟构建包含五个层级的监管体系框架。第一层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监督;第二层级,由财政部门聘用中介机构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审计;第三层级,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由其进行监管;第四层级,由获得科技金融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日常管理;第五层级,由社会公众和媒体等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

(1)提高监管效率。在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避免了由科技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可避免科技主管各部门间制度不统一、难以有效沟通与合作、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

(2)确保资金分配合理有效。为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可设置一个科技金融资金投人决策咨询小组,来协调管理资金的分配。科技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按照计划拟定本部门预算,汇总后由该小组进行审核,由该决策咨询小组初步确定科技金融资金投入的金额和方向,然后再提交区人大进行审批。

(3)加强科技金融资金在运行中的监管。1)对经费分配的监管。要加强支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2)对经费使用的监管。科技金融监管中心应拟定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的监督计划,并根据计划采用审计、检查、调查、报告等监督手段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人大等也应强化对科技金融资金的审计监督。所有部门的监督结果均应在相关部门共享,并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人大还可以建立科技金融资金公众评议制度,允许社会公众及媒体对资金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议和充分的报道,实行阳光监督。3)对科技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的监管。项目验收时既要进行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也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在财务审计以及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监管过程中所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按规定严格惩处。对于研究成果及其转化的管理,可组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投人成果管理机构,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保护广西科技投人成果的归属。

(三)评价考核平台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如何,体现在金融投入与成果产出、转化之间的关系上。本文拟构建一个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从总体上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广西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提供建议。该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投入指标和科技产出指标两类,其中,一般地,金融投入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投入科技的金额,本文仅就政府资金部分进行效益评价。科技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包括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三个方面在内的相应指标。

1.金融投入指标

本文选取了“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区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政府财政资金在扶持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力度。在进行科技金融结合效益分析时,该指标的数据选取期间应较科技产出指标数据期间早一个自然年度来进行模型计算与分析。

2.科技产出指标

科技产出指标包括:(1)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投入的科技活动能否有效实现产出,或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是否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选取了“发明专利授权量比重”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以检验科技活动的产出水平。(2)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扶持的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程度以及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及市场化程度,选取了“技术成果合同成交额比重”作为考核指标。(3)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考察在科技成果中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资本化的数量及比例,选取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三个指标进行考核。

3.构建模型评价科技金融结合效益

有关部门可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模型,对科技金融总体效率、规模有效性及技术有效性加以评价分析,以期加强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

(四)信息服务平台

为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非常态化、个性化需求,满足各监管主体对用于科技金融建设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需求,并在政府主管部门、银行、企业等社会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需要一个高效、持续、与目标需求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合科技与金融资源、开放相关信息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在广西构建并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具体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出资,由广西区科技厅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并由区科技厅统一管理,按密级和授权等级实施资源共享。

广西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应重点建设以下四个服务系统,其中,前三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第四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监管主体的监管需求:

一是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全区科技企业为单元,建立科技项目及企业投融资数据库和科技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整合项目、人才、平台、园区、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资源信息以及科技企业基础数据信息。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及时查询科技企业的所有信贷数据和信用状况,以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信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科技部门、金融部门等可围绕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信息的分类筛选与数据加工,并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科技企业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及管理咨询服务。

二是金融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担保以及其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为单元,汇集各类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以及创新业务品种,分析其共性、特征及适用对象企业,按照企业成长阶段和融资需求的不同,为企业分类设计差异化的资金解决方案。

三是对接交易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平台上各类投融资主体需求,开展需求分析与评价、商业策划与包装、项目宣传与推介等服务。通过开展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企业与创投、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网上接洽和网下商谈,通过双方或多方互动,不断延伸各项对接服务内容,探索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投保贷联动以及各种融资租赁、产股权交易等各类交易服务。

四是科技经费监管信息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各类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收集整合各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以后以及经费使用监管及处理等全部信息,同时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该系统中。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对所有在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运行实行动态化、实时的监管;另一方面,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监督,也能对违法违规的科研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三、结语

科技金融作为财政科技投人的新型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直接拨款为主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存在的投入总额小、效率低的弊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有效引导企业、社会投入,更好地满足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发展科技金融这一创新模式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效益评价考核机制,构建信息披露与共享平台;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提高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邵学清,刘志春,政策性科技保险的框架设计[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

[2]黄贞。关于构建开发性金融支持广西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8。(8).

[3]崔瑛,齐兰,推进科技金融工作需要重视金融监管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4]崔毅,赵韵琪,杨丽萍,赵兵,基于DEA方法的广东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评价[N],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4).

[5]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4).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5

【关键词】金融发展 农业 科技创新 制度体系

一、金融发展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影响

2015年2月1日,国务院正式了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本年的三农金融工作指出了新方向―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综合运用财务税收、货币贷款、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进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在此之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会议,中央农村金融会议均提出,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重视金融服务质量得的提升。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支出和金融手段的综合优势,把两者合二为一,这样既能解决怎样有效吸收民间资本的问题,也为整个金融行业解决了资金困难。并且解决农业创新资金投入的一个重要方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成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同时金融组织机构也是资金融通的重要部门,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撑。金融组织机构也是资金融通的重要部门,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支撑。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培育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企业,这一系列都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作为前提。银行、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三大重要支柱。农业科技创新也将对金融提供一次难得的发展时机。

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积极寻求您的投融资盈利渠道已成为金融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在农业科技的各个领域为金融业打开新的突破口,实现金融的有效渗透,把充分结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转化为更高效的结合资本。

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金融制度分析―以美国、日本为例

(1)美国。美国拥有非常健全和完善的农业科技金融制度,其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商业性科技金融机构三个部分。其中政策性科技金融是由政府主导,通过一系列农业金融政策为农业生产提供信贷资金。农村合作性科技金融机构则是由三大银行组成,由银行向购入农产品原料的农户提供直接贷款服务,商业性科技金融机构则是为降低信贷风险,加大商业投资,与另外两个机构一起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2)日本。日本的农业金融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且农业耕地面积较为稀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业科技商品化率和建立健全农业金融体系是日本农业金融发展的关键。

三、农业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

(1)农业金融科技的风险大,收益低,难以吸引资金投入。一方面,农业金融在农业生产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季节性和不可控性的弊端,农业生产过程受到自然风险因素的威胁和蔬菜水果生长等周期性的影响,所以资金的投入具有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农贷规模较小,数额零散。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农业商品率较低,效益较差,生产力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农民收入少,效益差,导致农贷的社会效益难以提高。

(2)国家对农业金融政策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国家的农业政策是十分明确和具体的,党中央和国务院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会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作出专门指示。但是具体来说,一是国家没有一个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金融目标;二是没有实现农业金融机构的统一管理,各种农业金融机构独立为政;三是没有完全明确农业金融机构其特殊地位。农业金融制度尚未成型,农业金融的资金支持往往也落不到实处,在农业金融政策性,农业合作性,商业科技型金融机构职能划分方面不明确,所以我国的农业金融科技制度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银行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农业金融的机构总量和资金总量严重不足,提供短期信贷支持的金融机构只有农业银行、农法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商银行,且农发行提供的中长期贷款具有单一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会在转化过程中遇到开源难的问题,加上农业金融产品在推广和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新的资金支持若不能以信贷的形式持续补充,资金不足将会是更难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促进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发挥政府在农业金融科技中的主导性作用。加大融资支持,加强政策性金融投入,发挥政策贷款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贷款,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在科教文卫各项事业中的积极影响,为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宽容的政策环境。要建立长期持久的国家金融政策扶持机制,积极推动农业金融改革,形成具有倡导性和示范性的政策性金融,并为其做好持续的疏导和引流。

(2)加大农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完善,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降低农贷门槛,完善农业担保机制,简化农贷程序,延长贷款期限,达到一定数额将给予免息或优惠,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真正实现金融机构的支柱作用,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转化成果广开源,用复合型的多元金融产品找准农业与金融结合的着力点。

(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体系,分清不同金融机构在体系中的地位。我国到目前为止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并没有农业金融体系这一说法。加快构建一个组织机构完善,分工明确,监督有力的农业金融体系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体系为规范,做好整体监督和把控,为高效率,低风险,大规模,长周期的资金流向农业科技创新做保障。

(4)建立健全金融法制体系,以法律创新推动制度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农业金融科技发展。把“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用法制的方法实践到农业金融发展的各个方面上去,维护农业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若霈.美国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4,(1).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6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融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领域大多集中在:一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领域和问题;二是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和关键意义的科技问题;三是要在全球范围内抢占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最前沿。而这些领域往往都需要巨额的投入,对于一般市场主体是无能为力的,尤其是其中纯粹的基础性的科研项目必须有财政的无偿投入。对于其中的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部分,也需要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及国家科技基金的扶持来启动市场化融资手段。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金融融资

 

金融资本能够迅速地积聚并集中到技术创新中,促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并在其中实现自身的获利増值。金融作为市场化融资手段本身就内生于经济发展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日益紧密,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技术金融的一体化,美国的表现尤为突出。一是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融资是关键。因此,金融本身的发展构成技术创新发展必要的基础条件。二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増长之间的紧密关系决定其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依托空间。三是金融功能与自主科技创新的特点相辅相成,二者都必须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金融的项目筛选功能和监控功能既加强了对自主科技创新的资金预算约束,又促使二者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共同体。依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学派思想和新制度学派思想,对于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研究就是从金融制度安排出发,对二者内在关系与机理的研究与探索。

 

二、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的实践考察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帕特里克(PfiC)区分了“需求导向”型金融与“供给导向”型金融。他认为“需求导向”的金融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供给导向”的金融发展则是先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其中,“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有助于实现资源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的转移和重新有效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増长。该理论假设也为其他经济学家的研究所证明,但其中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供给导向”的金融安排要么主要发生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中,要么主要发生在国有金融机构。如墨西哥的国有金融机构提供给工业部门的中期贷款和赞助创新及教育,还有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实践也予以证明。

 

(一)自主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自主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事实上,不管是在创业初期还是扩张发展期,科技型公司都比传统型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才能促进其快速的发展。由于研发对资金的消耗、无形资产被夸大与公司的实际市场能力和融资能力脱节以及公司规模化经营、应对竞争者和保持持续的研发能力,都需要持续的资金补充。其中,风险投资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企业初创期的融资而是作为企业成长发展用的融资,因为风险投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企业的投资获得长期的资本收益。但对于自主科技创新来说,不论是初创期的融资还是成长期的融资都同样重要,因为自主科技创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科技创新的融资主渠道是金融机构支持和资本市场支持、政府财政支持等。

 

由于自主科技创新的风险性,尤其是创新开始的种子期风险最大,成功率不足10%这一阶段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或准政府机构,资金形式是专项拨款或者是风险资本等股本金。但从风险投资的阶段分布来看,美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的中后期,约有80%的风险资本投在这个阶段,仅有4一6%左右投向创建阶段,另有14%投资于成熟阶段。而其它的金融支持如商业银行贷款、金融市场融资则更在风险投资之后,集中于科技创新的扩张、成熟阶段,并需要政府财政担保、补贴、政府采购等财税手段的适当配合。美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还表明:政府扶持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针对风险投资的长期资本支持制定出一个好的税收政策,因为风险投资追求高额投资回报率,极易受所得税高低的影响。

 

(二)国外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1.提供财政资助。1977年美国设立了小企业创业研究基金,规定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研究发展经费的10%要用于支持小企业的技术开发。1982年,美国政府颁布《小企业发展法》规定研究发展经费超过1亿美元的部门,要将财政预算的1.3%用于支持小企业发展。英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对创新方式的资助计划”,给符合条件、低于25万英镑的小企业项目以1/3—1/2的项目经费补助。加拿大安大略省为鼓励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向高新技术企业投资的个人投资者给予投资总额30%的补助金。

 

2.税收政策对风险资本的支持。美国对风险投资额的60%免除征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1978年和1981年两次下调了长期资本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9.5%下降到28%,后又下降到20%1996年6月截止的研究与实验税收减免法,允许公司的I&D支出免交20%的税。该法延长至2004年,并且,小企业投资公司发起人可以享受特定税收优惠。

 

3.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是建立创业板。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助推许多中小企业成为企业巨头。1990—1997年间,纳斯达克市场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注入了近750亿美元的资金,是美国私人创业资本总额的2倍。二是设立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衔接。如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二部仅要求上市股份400万股以上,新上市公司一般先在第二部挂牌,有了相当不错的表现后才有可能进入第一部。三是为有潜在成长性的中小企业融资开设柜台交易市场等。

 

三、我国自主科技创新财政金融联动的缺陷与不足

 

罗纳德。麦金农(RnaldJMckimon)和爱德华肖(EcWadSShw)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金融压制”。金融压制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高度国有化,金融市场不发达,商业银行在政府规定的低利率水平下,一方面难以有效地吸收各种闲散资金,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使用的低成本而形成的资金供不应求,导致银行只能在政府的控制下,以“信贷配给”方式提供信贷,贷款不讲经济效益,资金的缺乏与浪费并存,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影响了资金的积累和对金融的市场需求,影响了金融的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在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曾依靠金融部门大量融资来实现政府的发展意图,最终导致金融的逐利本性与市场选择被人为地限制,影响了市场经济内生的増长力量,形成了金融压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印证了“金融压制”的存在,伴随“金融深化”的过程,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也意味着金融支持的市场化回归。

 

1.我国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撑体系主要还是依靠银行贷款,这种融资体制和机制不能很好地适应加速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与商业银行信贷原则相悖。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银行贷款发放必须遵循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而自主科技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増加了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二是缺乏对创新风险的补偿机制。国外许多国家为鼓励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科技领域大都采取了政府担保方式。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科技风险补偿基金或科技贷款担保基金,金融投入风险集中而难以分散转化。而且银行发放科技贷款的利率受到国家的严格管制,这使银行只承担了风险责任,却得不到科技贷款所带来的巨大收益。由此影响了银行在科技领域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在我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体系中,缺乏能适应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和为其服务的银行之间,存在着规模对称适应服务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在我国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中,应当建立和发展为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服务的小型科技银行。

 

2.资本市场不完善。对资本市场的税收管理只有零星的条例或临时性的规定,不完整也不够规范;课税覆盖面有限,对一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差价收入、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场外交易、有价证券的继承和转赠等,缺少税收约束,特别是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税制基本是空白。如对可流通股交易征收交易印花税,但对法人股交易、期货交易以及基金交易不征收交易印花税,而且印花税的税率也不太合理。如没有根据持股的时间长短、交易额大小等,设置差别税率。税收政策导向不明显,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分配到的收益要征收所得税,而对买卖差价收入未征税。同时,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重复课税现象,如个人股息、红利所得是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的,还要按20%的比例税率上缴个人所得税,影响了股东对股票长期持有的积极性,不利于鼓励长期投资。

 

3.本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2007年初完成的《2006年度中国风险投资调研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新募集的风险资本中,有687%的资本为海外资本,中国内地资本仅占31.3%。本土风险投资机构近九成的本土风险投资机构具有政府或国有企业背景,多数是以各地区科技部门为主体出资成立的,具有准政府部门特征的投资机构。这种“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无法适应“风险投资业”高度市场化、高度竞争性、快速反应的行业特征。

 

一是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为主体的风险资本规模小,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与有限性不适合风险投资的市场本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以财政资金或银行贷款作为风险资本投巨资扶持高新技术项目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违背风险投资要求。二是政府作为主要出资方的同时,还参与投资的运作与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和效率意识,而且易受政策影响,如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国有企业等。在缺乏规范管理和有效激励的情况下,还容易引发个别政府官员的投机行为,如进行证券或国债投机操作。

 

4政策性金融机构亟待改革。我国1994年成立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大政策性银行,十几年来,对实现国家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机电产品出口、支持国家粮食收购和地区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行与发展受到质疑。事实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有金融机构的特征。按政府的意志办事,财政提供担保并承担最终损失。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由此导致道德风险严重,经营业绩欠佳、市场挤出效应影响公平竞争等等问题。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市场经济仍不完善,还存在运用政策资源,提供必要的政策金融支持的空间,但政策性金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防止其向金融压制转变。

 

四、完善我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一)完善政策性金融贷款,以财政杠杆引导金融资金的流向

 

1.完善财政支出对金融的推力作用。对于国家想扶植的企业、想扶植的行业,由财政来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如利息补贴,提高借款人承受力。或提供担保把一定的金融资金引导到财政想发展的行业或企业当中来,促进金融资金流向科技行业,实现科技创新。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2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据央行的规划,政策性银行将尽快转变为有竞争力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国家财力许可的金融性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为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持久的金融服务。在政策性银行转变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思路下,为促进自主科技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强调其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意图的引导者作用和促进商业资金进入国家优先发展和导向领域的催化和媒介作用。政策型银行应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通过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服务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作为支持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仅2007年上半年国家进出口银行就支持了约300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以及境外投资项目,同时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给予了融资支持,有力地支持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出口银行的信贷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认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不能等待市场的自然形成,要加快发展,就必须把政府、市场、金融、企业等要素资源整合起来,充分运用政府信用和政府投资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信贷与财政融资的联动效率,并积极为融资走向资本市场创造条件,促进企业、金融、财政、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目前开发银行重点转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具体应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在区域产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向合理方向演进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同时,继续关注政府与市场的难点与热点,在自主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政策金融的种子资金支持力度,引导自主科技创新。

 

三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具体可以通过农发行以贴息的方式向农业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促进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兴生物资源等农业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増强农业竞争力。

 

(二)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有关税制

 

发达的资本市场对促进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行为发挥着筹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此外,资本市场还为创新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和管理顾问服务,可促使其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科技创新的成功得益于其以强大的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高效的金融体系。因此,实现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政府最应做的是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建立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创新企业融资和风险资本退出提供渠道。对此,自主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应着眼于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本市场良性运转。

 

1.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充分考虑投资者交易额的大小和持有时间的长短,重新设计差别比例税率,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和鼓励中长线投资。参考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都是单向征收,而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对证券交易都是实施免税政策。考虑我国的国情,不可能一下子取消印花税,具体可以调低税率,同时实行卖方单向纳税。

 

2注意证券投资所得税与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的衔接。首先,取消对个人股息、红利所得计征20%所得税的规定,同时征税环节从分配环节改为变现环节征税,防止重复征税。其次,根据“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对国家股、法人股的投资所得开征所得税,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再次,对企业或机构投资者获得的股息实行“免税法”,因为股份公司发放的股息所得己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同时,所得税应在最终环节纳税,对己发放的股息和红利作为企业成本从企业利润中除去,免征企业所得税,由最终的受益人缴纳所得税。

 

3.建议适时开征证券交易所得税。证券交易所得税考虑对长期投资者的所得实行较低的税率,对短期投资者的所得按照一般所得征税,并允许全额扣除费用,包括手续费、印花税。除银行存款、国库券及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可免税外,对各企业及投资基金盈利性组织的证券交易所得,按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25%征收。对个人则仍按20%的比例税率征税。以持券期的长短为标准,将资本利润和炒作利润区别开来,给予资本利润减半征税的优惠,以保证中长期投资者的利益。

 

(三)发挥财税政策对本土风险资本的支持作用

 

1.设立财政引导基金,如设立国家、省级或地区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风险投资的母基金,不直接对具体项目而是强调引导性,以保本微利经营,用激励和奖励专业机构投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度市场风险投资机构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从而实现政府资金的有偿使用。2006年10月21日,全国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一上海浦东新区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正式启动,具体的基金运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而且国家级的引导基金还有待于启动。

 

2提供政府资助。为了鼓励风险投资,可向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提供财政无偿资助,一是分担小企业创新风险,二是发挥高科技投资的导向作用。

 

我国目前国家级政府资助的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科技进步基金以863计划、火炬计划等政府资助基金,但规模较小,作用也有限,而且省级或地方的同类政府资助规模也较小,运行也不规范。

 

3.提供政府担保。通过政府担保,为银行承担借款损失,可以带动银行资金投向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贷款。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7

——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成立专营化的科技金融分支机构,丰富金融创新产品体系,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多层次融资渠道,构建综合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内含多项推动力促进其运转的多维度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资本体系更加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到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专设的创新板挂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简化发债流程;同时在更多市区设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合理用于“区域集优”项目建设。——结合运行机制更加创新。不仅要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创业金融体系独特的“浙江模式”;同时要创新金融机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多种联合信贷模式的兴起。——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加强大。商业科技贷款与政策性科技贷款力度加大,全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领域;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大化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浙江要在成功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不断创新,抓住重点,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一、财税政策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有效发挥政府科技专项投入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政府应根据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合理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加大对自主创新的科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银行、投资等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资金投放,探索高效的财政资金、金融资本以及民间创业资本之间的合作方式来促进新兴科技产业发展。创新财政支出方式和改进科技投入的资金管理,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探索创新券、科技券等创新支持模式,着力搭建科技服务大平台,推动政府引导资金最大化用于支持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同时调整完善科技财政支出的管理领域,在立项环节,政府部门要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和金融机构分别进行技术和经济筛选,推行财政资金后资助方式,并引入行业自评管理,严格产出管理考核。灵活运用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和促进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和科技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市场的发展。选择一批优质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组织,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增加中介服务机构的收入来源,使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科技金融相关配套服务,最终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市场认可度和融资可能性。与此同时,建立健全政府财政性资金对科技自主创新产品以及服务的采购制度,以政府采购带动企业采购、引导社会采购。落实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着力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等政策的落实,明确新兴科技型企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支持重点。另外,基于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特殊地位,可对纳入“众创空间”管理的科技企业制定专门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利用金融资本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

二、金融政策

重点构建多维度的科技金融机构体系。鼓励有潜在能力的地方银行在高新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企业密集区设立科技支行。与其他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加强战略合作,积极引进创业投资、保险担保等金融投资机构到浙江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介入科技金融体系,放宽民营资本的介入限制,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建立面向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专业全面的金融机构体系。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扩大科技企业融资规模。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集合的方式发行票据、债券等进行融资的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并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或境外上市融资。加快推进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坚持与统一监管的全国性证券市场相对接,提高工作效率,重点服务包括非上市企业在内的科技型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创新发展。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培育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作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体系,推广科技保险业务。加快发展构建“无偿补助—政策担保—科技贷款—引导基金—上市培育”的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链,为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咨询、推介、做市、保荐等综合辅导和投融资服务。引导科技金融行业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务,帮助科技投融资机构更好地把握风险。着力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丰富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建立健全专利权质押融资协同推进机制,不断加快专利权质押融资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持续强化专利权质押融资保障体系建设。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以点带面,扩大专利权质押贷款覆盖面,着重支持拥有优质知识产权包括优质专利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质押贷款,加快构建专业化的专利权融资机制,与时俱进地完善专利质押贷款方面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以及风险防控。

三、科技政策

确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和潜能,鼓励企业成为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的重要主体。利用改革和创新科技计划及经费支持等方式,更多地反应出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并且努力发展一大批积极承担研究开发任务的牵头企业。另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帮助科技企业克服体制障碍,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科技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将技术市场从网上延伸到“众创空间”,为科技创新创业者提供相关技术成果的信息和最新动态。大力发展孵化器、大学科技园、高新产业集聚区等,建立健全科研设施、研发工具等资源向科技型企业开放的运行机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属科研院所、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也要向科技企业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并将提供服务情况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

四、其他政策

加快培育科技金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科技金融人才的教育培训,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领域,提高整体素质。强化推进科技金融的政策导向,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中既掌握科学技术前沿,还了解企业经营和金融运作的人员从事科技金融服务,重视对海外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科技金融人才队伍,提高科技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科技和金融各有关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科技金融工作的深入推进。要在央行企业征信系统和浙江省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数据采集面,进一步统筹分散在相关部门的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强化信用信息统计分析功能,逐步优化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科技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影响力,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优质守信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产业园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试行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的产业示范区与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结合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政府部门积极推动金融与科技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有机衔接各项措施和政策,提高科技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统筹协调,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创新合作模式,促进科技与资本的对接,为科技金融发展与创新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科技金融的政策篇8

一、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是响应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金融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应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进程。信息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催生出金融介质的跨区域、高时效、低成本蜕变,金融的虚拟性得以成倍放大,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性助推器”,显著作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金融虚拟化的趋势没有将金融游弋于实体经济,反而由于其“两高一低”(高渗透性、高时效性、低失真性)特有属性,使得虚拟与实体的结合更加紧密,成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彼此联动的有机整体。科技金融是金融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金融虚拟化、信息化在高科技产业的集中体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将级数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甚至催生出新的产业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科技产业培育方式。在虚拟金融高传染性引致原金融创新模式遭到深度质疑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科技金融被视为根植生产力基础、高爆发性、高成长性的必然出路。科技金融相互渗透,将吸收二者各自原有优点,优化资金流向,缩小产业生命周期的震荡幅度,推动社会化大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二)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是提升我国创新实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我国较早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世纪目标,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视为世纪战略,并制定了阶段化创新目标,指引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进程。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向优化的注入,更提供了鼓励企业创新研发的直接推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产业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强弱,创新又显著影响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科技金融更成为支撑创新的直接动力。把握好科技金融的发展便抓住了创新的关键和精髓,直接影响着实现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将科技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构造高覆盖性、强辐射性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高度掌控产业的发展投向,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的分配和供给,形成健康体内循环、良性产业支撑。

(三)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是落实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战略举措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在引领经济发展、提升发展质效中的基础作用,于2005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政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2010年,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联合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构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深化落实各项政策,提升产业转型张力题中应有之意。部分省市的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更为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经验,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得以夯实。

二、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存在的障碍和问题

(一)制度缺位,推动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建

设的内生力量较为分散缺乏推动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上下贯通的推动机制尚未构建。我国高度重视发挥科技金融整合优势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建议和指导意见,鼓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于科技金融的明确概念并未明晰,科技金融管理工作归口不明确,建设完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对科技金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鼓励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试行局部组织结构创新、支持金融配套机构发展、信贷资源政策针对性倾斜等有限范围创新,践行科技金融的整合发展。更多的助推力来自于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及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是由下而上的,与我国长期形成的制度惯性不相适应。

(二)基础薄弱,构造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根基的核心内容尚未完善

1.企业经营管理制度陈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作为现代社会运作的基础,信用担保制度完善度直接影响着社会运行效率高低。信用担保制度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承担“中心轴”的重要支撑作用,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催化剂。小企业带有强烈的“创始人”意志,往往管理者与经营者双重身份叠加,公司经营业绩平稳性与个人经营能力和突发性事件高度挂钩,风险普遍存在。作为中小企业中创新力最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低资产、重创意、高成长的经营特性与当下我国主流融资渠道差异性较大,往往不能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的理想对象。在信用担保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背景下,担保和信用带来的资产增值和信用提拉作用被遏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门槛相对抬高。

2.风投机构运作亟待改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有限。目前在政府的推动下,民间各类风险资本发展较快,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但相对于我国庞大的科技企业群,风投的辅导培育功能影响有限,科学合规运作机制亟待进一步优化完善。目前我国风投机构投资运作风格缺失,表现为投资产业高度集中,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和发现。在资本市场尚未发育完善的大环境下,运作和退出机制发展滞后,存在严重的孵化障碍。

3.风险补偿机制不尽完善,保障制度未有效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是系统工程,依托于对风险的合理防控和制度建设的深度对接。目前较为成熟的局部探索模式是企业、政府、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设定风险划分范围和标准,一旦出现风险则在既定的操作机制下实现风险补偿和划分。但是这种探索只是在举办地区的创新探索,真正的制度保障未根本建立。

三、以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科技金融服务新体系

(一)完善建制,创新改革,打造科技金融制度保障机制

1.完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应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结合提升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为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金融配套政策,落实监管部门《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各级政府可通过制定科技金融专项政策,有效指导科技金融的相互结合。要下更大决心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至战略高度,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及创业投资等各类资本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2.创新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建议考虑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支持体系。参照我国已有三家全国政策性银行建设经验,联合科技部、财政部等职能部门划定统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成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专营服务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该银行可以与我国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协调配合,组成一个富有效率的中小企业支持网络,有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商业银行成立“法人或准法人”科技金融专营子银行,鼓励规模适中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为专职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职银行。目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在科技金融制度创新上都有进展,下一步可将科技支行、小贷中心的模式在全国复制,支持鼓励更多金融机构投身科技金融创新探索。可参照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模式,建设企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决定了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同时创业者存在知识、信息的不对称,更需要政府提供一条龙的配套服务,建议政府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中心,引入全新的金融服务理念与模式,汇聚多家金融机构与产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中心,提升金融业服务水平与形象,为科技创新金融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强化指导,完善建设,构造科技金融资源整合机制

1.探索金融创新资源整合范式为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结合带来的“外溢”效应,必须要找准两者整合范式,力争以优化的整合模式和顺畅的循环体系,实现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目前较为成熟的模式是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引入各类金融机构资源实现业务对接,如交通银行在部分地区创设的科技支行等专营机构,这种模式发起者通常是银行,主要在产品设计上引入保险、担保、创投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推动整合力量单一、创新动力不足、时效性较差的缺陷。较为合理的模式是基于各类金融机构的主动对接,以信息流动共享为核心,实现业务深度创新,变“被动”为“主动”,实现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合力。政府为中间协调人,通过制度建设、政策倾斜实现顶端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保险、创投、担保各类金融资源主动介入,建设信息存量分类数据库,强化信息共享力度,通过归类汇总企业融资需求,各类金融机构整合提供指导意见,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力度。

2.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认真了解掌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梳理影响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负面因素,力争通过“查、整、改”活动,有效肃清发展障碍。在优化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直接融资市场,通过构建分级直接融资市场,加大企业直接融资占比,并辅之以小企业债、股份代办转让系统、产权交易平台等各类基础工作。进一步注意发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组织形态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孵化器功能,通过完善信息披露、强化跟踪监督等途径,缩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发现过程,鼓励支持新兴产业高效发展。

3.推动各类科技金融创新主体发展一是着力推进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各省市金融办和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尽快实现在每个国家级、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内试点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目标。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覆盖范围。鼓励和支持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用好“可贷可投”政策,积极探索贷款和投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并充分发挥“小额、便捷、灵活、优惠”的特点,有效支持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各省市发改委、金融办、科技管理和财税等部门加强配合,积极扶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私募股权基金规范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企业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集聚区。三是探索建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科技创新企业的相关信息和资金需求,为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社会资本提供投资机会;建立非上市科技创新企业的股权交易机制,拓宽创业投资者退出通道。探索建立做市商制度,活跃融资服务平台交易,促进其平稳健康发展。

4.优化高科技中小企业成长的社会环境通过形象塑造、公共宣传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社会形象。强化信用信息监控,进一步强化财务会计质量考核,提高中小企业财务信息质量。鼓励海外人员、高科技研发人员等群体创办各类高科技中小企业,形成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建立高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库,通过跟踪企业成立、成长、成熟各阶段,实现企业生命周期的全流程覆盖。进一步注意发挥金融在支撑企业成长中的基础作用,辅之以企业价值发现渠道,通过银企互利共赢,切实缩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

(三)强化监控,降低风险,建设科技金融服务风险防控机制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的性质范文 下一篇:司法局妇女儿童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