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范文

时间:2024-02-06 15:19:21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1

关键词:生产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8)04-0087-04

一、引言

生产业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中间投入品。生产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但它与制造业有着紧密的联系,与制造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生产业通过为制造业提供智力型服务和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专业性的引致需求以及企业服务外包给生产业提供了生产和发展的空间。近些年,我国生产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研发、商业及专业服务业等主要生产业都保持较好的发展势态,但与国际一般趋势相比,仍存在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增加值比重轻等不足。

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业,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举措。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产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生产业快速发展,而税收政策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政策之一。

二、我国生产业现行税收政策分析

由于生产业包含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从涉及的税种来看,我国现行的生产业税收政策几乎涉及了目前已开征的所有税种,其中,以营业税最为重要。从税收政策工具看,生产业的税收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优惠,其中又以税收减免最为普遍。税收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现行的相关税收政策来看,依然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立法层次低且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统一性

除了国家规定的税收政策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家发改委还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生产业各主要行业的税收政策,这些税收政策大多是以意见、通知或补充通知,甚至是以对某一问题批复的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缺乏稳定性。而且,这些税收政策大多是各项税收优惠措施的简单罗列,并散布于各单行税法文本中,没有对生产业进行一个总体上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随着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各地都想在生产业的发展中取得先机,各省乃至县市都在积极提倡发展当地的生产业,并陆续出台了促进当地生产业发展的具体税收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各地在考虑发展政策时往往只是从本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只追求本土的经济利益,在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上也主要考虑本地区的政策需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和颁布针对生产业发展的全国统一的财税政策,这种各地各自为政、政策上条块分割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生产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生产业各行业政策差异大,造成了行业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

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国家仍然垄断着铁路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教育、水电力供应等诸多生产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对这些行业有着严格的规定。同时,政府对于这些行业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逐渐形成了特别的政策偏好,这些偏好造成了行业间、企业间、地区间竞争机会不均等,扩大行业差距,也逐渐使得生产业本身的产业结构趋向不合理。

政府对国家垄断行业税收政策上的偏好,一方面巩固了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名为保护,实则阻碍了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会造成生产业行业间竞争机会不均等,不利于生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增值税范围太窄,不利于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虽然增值税转型在东北地区以及中部六省26城市进行试点,但目前我国的增值税在整体上仍属于生产型的增值税,购入的固定资产在进项税中得不到抵扣。由于生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资本有机构成普遍较高,产品成本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较大,按目前生产型增值税征税,其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少,因此其所承担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另外,目前增值税的增税范围偏窄,只包括销售或者进口的货物、提供的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几个特殊的征税项目。生产业绝大多数都要按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征收范围窄,一方面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整,内在制约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不利于生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给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行业造成了沉重的税收负担。比如,物流业通常固定资产投入较大且增长迅速,如表1所示,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了23.4%,除邮政业增长5.3%外,其他主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0%以上。按现行的增值税政策,这些行业不仅要交纳3%的营业税,而且还实际承担了外购固定资产价款中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税收负担加重,从而阻碍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四)营业税征税方式不利于生产业的发展

现行税制中的营业税征税方式和税率的设计上存在不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方面。

首先,税法上规定,企业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经营的,以承租人或承包人为营业税的纳税人。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转包的,以分包或转包者为纳税人。在这种“一票制”的征收方式下,分工越细,营业税税负越重,存在重复征税,不利于企业的内部分工和外包业务的发展。而生产业的产生本身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知识性、专业性的生产服务职能部门外化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目前的营业税征收方式势必会阻碍生产业外延的进一步扩大。另外,现代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生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物流业,企业外包业务非常频繁且相当普遍,而当前的营业税征税方式不利于生产业的内部分工及其外包业务的发展,影响了生产业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现行营业税暂行条例规定: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和装卸搬运归入“交通运输业”税目,税率为3%;邮电通信业,税率为3%;

业、仓储业、设计、咨询等归入“服务业”税目,税率为5%;兼营不同应税项目,应分别核算,否则从高适用税率。但是,现代物流业是一个一体化、系统化的经济运行过程,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而现行税制把物流业各个环节人为地割裂开来,不利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阻碍了物流业的发展。

再次,在税率设计上,目前的营业税政策没有突出应该鼓励发展生产行业。比如,金融保险业是我国应该着力发展并努力提升其竞争力的行业,从税率上看,金融保险业自1997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止,统一执行8%的税率。从2001年起,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分3年将金融保险业的税率从8%降低至5%。目前,除娱乐业外,其他大部分营业税税目适用3%或5%的税率,金融保险业5%的税率相对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3%的税率明显偏高,而且金融保险业是以营业额全额征税,并以其计征的营业税为税基,缴纳教育费附加及城市建设维护税。这样一来,金融保险业明显税负过重,给金融保险业的发展造成了沉重负担。

(五)企业所得税优惠较少且过于偏重直接优惠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率式优惠、税基式优惠和税额式优惠三种类型,其中,税率式优惠与税额式优惠属于税收直接优惠,而税基式优惠属于税收间接优惠。税收直接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最终经营结果的减免税,是一种事后的利益让渡,对引导企业事前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较弱。而税收间接优惠方式侧重于税前优惠,主要表现为对企业税基的减免,可以更加有效地调动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针对生产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较少,一般都是实行国家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即便是目前颁布的少有的几个针对生产业所属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也基本上局限于税率的降低和税额的减免,在R&D费用的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投资减免、延期纳税等方面缺乏实质性的优惠。过于偏重于税收直接优惠,从长期来看,不仅容易造成政府财政收入绝对额的减少,也不利于从根本上鼓励生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生产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我国生产业税收立法

完善我国生产业的税收立法必须遵循税收立法改革方向并结合我国生产业立法现状。针对目前我国生产业税收政策立法层次低,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现状,建议做以下工作:首先,提高立法级次,将现行的部门规章等能够上升为法律的尽快形成法律条文,不能上升为法律的要清理整顿,对一些通知、补充通知或批复之类的文件要归纳清理形成汇编,可以考虑作为临时性、过渡性政策存在,但不能长期以规章、文件之名行法律之实,这样不利于维护税收法律的完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其次,出台一些针对生产业发展的全国统一的税收政策。从我国生产业的全局出发,制定和颁布一些能够促进我国生产业整体发展的税收政策,并以此为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税收政策提供指导,从而摒弃各自为政的分散发展状况。当然,制定统一的税收政策,并不是要中央政府完全大包大揽地方政府的事权,而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导下,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实施。再次,对目前各地区已经出台的生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清理,对那些滥用税收优惠促进本土生产业发展而损害国家税收利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利于生产业全面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坚决予以废止。

(二)放宽生产业的市场准入,给予非公有制经济同等税收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在生产业的一些主要领域,如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政府出于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规模经济等多方面的考虑,设置了很高的市场准入标准,不仅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甚至是其他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对于这些国家垄断行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其结果是:一方面,在没有竞争压力而既得利益又得到保护的情况下,行业发展会逐渐丧失了活力与动力,阻碍了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又会造成生产业内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加入WTO服务贸易承诺开放的领域,逐渐打破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生产业的开放,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税收优惠力度,给予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促进生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

(三)积极推进增值税改革

增值税从设计原理以及整体制度上看,是典型的中性税种,但我国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制度未能较好地体现中性原则,对经济存在干扰和扭曲作用。我国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尽早地在全国范围实行生产性增值税向消费型的增值税的全面转型。消费型增值税是当今世界上被广泛采用的增值税类型,它能够消除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之间税负前轻后重的非中性影响,一方面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增值税的中性原则,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我国生产业的发展也会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我国服务性企业主要适用于营业税,以营业额作为计税依据,具有一次交易、一次课税的特点,这使得服务性企业在流转过程中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该适当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根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程,逐步将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等生产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四)逐步实施营业税改革

考虑到物流业的特点,为便于物流企业开展一体化运作,建议国家单独设立“物流业”税目,对物流业系统中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等统一按3%的营业税税率征收,并同时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物流业的发展。另外,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对于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并对企业的外包业务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外包业务,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

针对金融保险业税收负担过重的现状,建议采取两个阶段对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进行改革,减轻其税收负担。第一个阶段,逐步降低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在税率上体现国家对金融保险行业的鼓励和扶持,并改革目前金融保险业以营业额全额征税的征税方式,实行差额征税;第二个阶段,取消营业税,将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实行只对增值额征税。

(五)转变企业所得税优惠方式

直接税收优惠具有“相机抉择”的特征,这些激励政策被认为是暂时性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要求在一般的税前资本收益率中再加入政策风险收益率,普通收益率投资项目就会被取消,直接税收优惠所起的作用因而也会变得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应该在加大生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力度的基础上,逐渐转变优惠方式,变以直接优惠为主为以间接优惠为主,对于生产业更多地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使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采取“自动”税收激励措施,保持一种系统的、一以贯之的政策取向。

(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7.059

我国自2012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海针对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至2013年,“营改增”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随后“营改增”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扩围。2017年4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继续推进营改增,并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从2017年7月1日起,将增值税税率由原来的四档减至17%、11%、6%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在“营改增”税收政策改革过程中,我国一直将融资租赁服务作为“营改增”试点改革的重点之一。

1“营改增”前融资租赁业务的流转税政策解析

1.1融资租赁直租业务在“营改增”前的税务处理

2012年“营改增”试点改革之前,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把融资租赁业务归入金融保险业税目,按照营业额的5%来计征营业税。出租方承担的实际成本具体包括购入货物的原价以及支付的相关税费。

对于未经批准经营有形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如果出租方有形动产所有权发生转移则应视同“分期付款销售货物”来计征增值税;而未发生所有权转移的,则按照“服务业――租赁业”税目应将全额计征营业税。

对于未经批准经营不动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单位,如果出租方不动产所有权发生转移则应按照“销售不动产”税目来计征营业税;而未发生不动产所有权转移的,则应按照“服务业――租赁业”来计征营业税。

1.2融资租赁售后回租业务在“营改增”前的税务处理

在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把机器设备等资产先出售给出租人,然后又把该资产租回,以此实现融资的目的。该业务中,资产的卖方同时又是资产的承租人,而资产的买方又同时是资产的出租人。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需要计征增值税和营业税,但是出租人却需要按照营业税来征税。

2“营改增”政策对融资租赁企业税负的影响

2.1对一般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推行“营改增”税制政策以后,将有形动产租赁纳入了增值税的纳税范围,从而使增值税抵扣链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出租人可以将购置资产时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这样就避免了重复纳税,并且降低了购买资产的成本。在“营改增”以前,出租人因为不能抵扣进项税,往往将其承担的增值税税额加入所购资产的价格中,这就导致了本应由出租人承担的增值税税额转嫁由承租人负担,而且承租人还要承担自身应交纳的营业税税额,使得承租人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资产的成本大大增加。承租人选择融资租赁方式获取资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融资租赁的以“租”代“买”的低成本融资的特点,有利于解决承租人短期资金不足而又急需机器设备等资产的困境,然而高负税使得融资租赁失去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承租人如果有充足的短期资金,则完全可以选择直接购买而不是融资租赁的方式。同时,经批准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出租人,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还可以享受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使得出租人的纳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

2.2对小规模纳税人产生的影响

实施“营改增”税制政策后,融资租赁企业由原来按照5%的适用税率计征营业税改为按照3%的适用税率计征增值税,适用税率的下调使企业的税负比原来有所降低,从而使企业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有利于积极促进融资租赁业的蓬勃持续发展。

2.3“营改增”对融资租赁企业税负影响的案例解析

案例一:W公司是一家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现因A公司要求购置一台含税价值为4680万元的设备,并取得了增值税专用发票。W公司与A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6年,A公司向W公司支付租金(含税)1000万元/年,于每年年末支付租金,并一次性支付手续费为租金总额的6%。整个交易过程中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W公司“营改增”前应缴纳的相关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营业税=[1000×6×(1+6%)-4680]×5%/6=14(万元)

年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4×(7%+3%)=1.4(万元)

W公司“营改增”后应缴纳的相关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增值税=[1000×6×(1+6%)/(1+17%)×17%-680]/6=40.684(万元)

年应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40.684×(7%+3%)=4.0684(万元)

W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40.684/[1000×(1+6%)]=3.875%>3%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知,W公司的增值税实际税负大于3%,由此表明W公司能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推行“营改增”后W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扣除即征即退的部分后,实际为28.12万元,但是仍然比推行“营改增”之前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高。

案例二:W公司是一家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属于一般纳税人。现A公司将一台机器设备以4680万元的价格(含税)出售给W公司后再租回。W公司与A公司签订融资租赁合同,约定租赁期限为6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含税)1000万元,并一次性支付手续费为租金总额的6%。交易过程中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W公司“营改增”以前每年应缴营业税额计算如下:

年应缴营业税额=[1000×6×(1+6%)-4680]×5%/6=14(万元)

W公司“营改增”以后每年应缴增值税计算如下:

年应缴增值税额=[1000×6×(1+6%)/(1+17%)-4680]×17%/6=21.417(万元)

W公司增值税实际税负=21.417/[1000×(1+6%)]=2.02%

从上述计算分析可知,W公司的增值税实际税负明显低于3%,不能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在推行“营改增”后W公司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21.417万元,比推行“营改增”之前应缴纳的营业税额14万元也要高。

上述案例的解析结果表明,融资租赁企业在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不仅没有得到降低反而上升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的税率、税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导致企业的税负最终成倍增加。上述案例一的解析结果表明W公司在“营改增”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均比“营改增”前缴纳的营业税增加了将近三倍,税负这样成倍增加无疑会给融资租赁企业产生巨大的压力,不利于甚至阻碍融资租赁企业的发展。二是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实现。一方面,因为很少有企业能达到实际税负超过3%的标准,在案例二中,W公司的实际税负低于3%,也就无法实现即征即退;另一方面,即使企业达到了实际税负超过3%的条件,如案例一,但是由于W公司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其税负增加幅度过大,增加幅度达到了190.6%,因此最终导致W公司在扣除即征即退的部分后实际税负仍然比营改增前要高。

综上所述可以分析得出,比较融资租赁企业在营改增前后的税负,营改增后企业缴纳的税额明显增加了,虽然营改增完善了抵扣链条,也在政策上给予了一些优惠,但是这些都是有限的,无法改变企业的实际税负加重的结果。

3“营改增”后融资租赁行业产生的税负问题

3.1“营改增”导致售后回租业务重复征税

“营改增”前的税法明确规定,售后回租的承租人出售资产不需要计征增值税和营业税,该规定使得售后回租的税负降低了,从而有利于售后回租这一融资形式的发展。但是“营改增”后该项规定仍然继续使用,这就造成了售后回租的出租人在向承租人购买资产时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而也就不能抵扣进项税额,最终导致了售后回租业务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出租方承担的税负。

3.2“营改增”导致融资租赁出租方税负大幅增加

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后,承租方能够依据获取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进项税抵扣,使承租人在“营改增”前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承租人的税负也比“营改增”前降低了。

但“营改增”后,对于出租方来说,融资租赁业务的税率由原来按照含税金额的5%计征营业税转变为按照不含税金额的17%计征增值税,导致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也随之增加,尽管如果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可以享受即征即退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但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条件很难达到,因此对于出租方来说,很难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最终使得“营改增”后出租方的税负较“营改增”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加。

另外,税法还规定,对于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其附征的城市建设维护税和教育费附加一律不予退还,因此出租方即使能够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这也会增加出租方的税负。

4对策及建议

4.1健全完善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

自融资租赁业务引入我国,一直缺乏健全、完善并具有针对性的专门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得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交易双方的权益得不到合法保证。因此,亟待健全和完善融资租赁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4.2适当加强税收优惠,降低税负

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一直发展缓慢。要积极推动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就需要政策的支持。但是目前针对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优惠政策很少,特别是针对融资租赁业务的?收优惠政策更是不多,而且限制条件颇多,使得融资租赁企业很难真正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融资的成本比通过其他融资方式融资的成本要高,造成选择融资租赁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很少,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困难重重。而且我国实施的即征即退优惠政策也只是一个过渡性政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更具有确定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真正实现降低融资租赁企业税负的目的。

4.3转型升级,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方展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3

中小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的深化,在与大企业的激烈竞争中,中小企业却暴露出明显的弱势。由于遭遇了原材料成本上升、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人民币升值和从紧货币政策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目前正面临困难。据官方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却是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先天性问题。在各种融资方式中,银行信贷是重要的资金来源,由于中小企业有天生的劣势,即一方面,中小企业尽管有些资产总额较大,但负债率高,因此企业拥有处置权利的自有资产少;另一方面,企业拥有的资产往往不符合银行对变现能力、保值能力的偏好,抵押率不高,所以。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为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小型微利企业按照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以及近期提高纺织业等企业的出口退税税率。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感到税负较重,而中小企业对解决就业的贡献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府应该施展组合拳:财政、金融协同政策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及其解决途径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之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着,但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能源、粮食和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成本支出,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资金越发困难。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下滑的势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胚,就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大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融资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完成的:一是直接融资,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股票上市等形式;二是间接融资,即主要通过银行贷款;三是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四是政府设立基金直接扶植。融资难已成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1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银行和证券市场。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和证券市场。由于证券市场门槛高,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公司债发行的准人障碍,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公开筹集资金。由于我国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法律保护体系和政策扶持体系,影响创业投资的退出,中小企业也难以通过股权融资。我国还没有专门对中小企业的政策银行。

2银行信贷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而且近两年来,银行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集中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3民间融资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中小企业缺乏自有资金,为求得发展,这类企业往往只能从非正式金融活动中寻求资金。主要渠道就是民间借贷,民间融资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企业向个人借贷。但民间借贷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直接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

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必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现阶段,应采取积极措施,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由于在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中小企业为取得融资信誉,必须比一些大中企业多付出成本,即可称为信誉成本,为取得银行的金融支持而做好自身的努力。

2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目前,我国的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还比较单一,几乎都是由政策出资建立的,担保机构也是官方或半官方的。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担保基金应当逐步扩大到由民间筹集;担保机构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3解决间接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银行。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复杂,手续繁琐,贷款门槛高,与中小企业贷款“短、小、急、频、快”的特点相矛盾。在现行金融体系中,多数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大型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服务品种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要。中小企业数量多,资产规模小,信用水平低或尚未建立起信用、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数量少但频率高等问题,银行部门不敢轻易放款,贷款条件也相当严格。因此,金融机构要及时整合现有资源,针对中小企业资金运作的特点,建立有别于其他法人客户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处理流程,简化业务处理流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合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各商业银行要积极为中小企业(包括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中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提供贷款服务,各家商业银行要设立小型企业信贷部;城市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要把主要的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各种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单位的发展。

4建立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国家对高新科技发展十分重视,并逐步扩大此项基金。加之对高新科技企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将会更快地促进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

5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资金市场,适时推出创业板。在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应享受一系列政策优惠。对中小企业创业和创新的小额贷款,政府应提供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并逐步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

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措施

中小企业行业种类繁杂,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投资规模小,资金人员少,竞争力、抗风险度差,个别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往往重经营、重效益,忽视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忽视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研究和运用。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种是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补贴,即财政贴息的方式,另外一种是通过政府投资公司直接投资中小企业。

近年来,财政部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为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减轻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中央财政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中央政府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施展组合拳,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措施。逐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央财政自2006年起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开展,逐步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财政部相关统计显示,2006~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8亿元,支持了266家担保机构。2006年开展的中小企业担保业务总额约700亿元,占全国担保机构担保业务总额的22%。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1.88亿元支持的188家担保机构,约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5%。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将安排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此外,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3年内免征营业税。

财税政策对担保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了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有效地激励了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的积极性,促进了担保行业的规范发展。同时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度,扩大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府在财税政策上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是非常及时的。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有一些减免税优惠政策,如企业所得税政策、福利企业政策、乡镇企业政策、新办企业政策、技术企业政策、贫困地区政策、鼓励综合利用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促进再就业的政策。这些优惠政策虽然不都是专为中小企业制定的,但受益的基本上是中小企业。这些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总体来看,对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比较零散,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现行的税收政策在实际上还存在对中小企业不公平的问题。

四、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存在的不足

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远非自身努力所能解决,任凭市场的自发调节只能使中小企业的劣势地位更加不利。鉴于中小企业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就业、创新和结构转换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亟需建立和健全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尤其是制度建设。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事关重大,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不足,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倾斜不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力。主要表现在:

1税收优惠的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有按所有制性质和经济性质制定的,也有按地区制定的,还有按产业导向制定的,但没有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2税收优惠政策的法律层次不高,稳定性差且内容零散。我国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在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制订的,立法层次不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的政策,在各种税的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里的规定都不是很多,且很少一些原则性的规定,更多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以通知、规定等形式随时下达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

3中小企业的负担偏重。中小企业大都被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相对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而言,其税负仍偏高,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正常经营。就企业所得税而言,由于中小企业税前扣除项目少和经济效益低,根据量能负担的原则,更显得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而且外资企业和内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型企业明显存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过少,费用列支标准过严,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规定过死等问题。在税收征管方面,有些基层税务部门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其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人为扩大“核定征收”的范围。在正常的税收负担之外,中小企业的“费负”过重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地方财政在难以收支平衡的情况下,把收费作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手段,这无疑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困难。

4税收优惠形式单一。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税收优惠的主要形式是减免税和优惠税率,其他形式较少。实行的基本上是直接优惠,间接优惠较少。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税收优惠的力度也有限。

五、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研究

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确保财政收支稳定、实现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决定中小企业的发展理应成为政府支持的重点。但中小企业仅靠自身努力是不够的,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对中小企业加以政策扶持以促进其发展,而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是税收政策。因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确保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对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上的减免优惠是世界各国扶持和保护其发展的通常做法。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对中小企业优惠的税收政策,但扶持力度不足,范围较窄,也不够规范化和系统化。因此,建立我国中小企业的税收支持体系乃是当务之急,我国当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应做以下改革和完善:

第一,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保护法规、政策制度。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大企业相比的弱者地位需要国家的保护和扶植。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发展中小企业提供了法律依据。国务院决定自09年1月1日在我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进设备所含的增值税。

增值税条例主要作了五个方面的修订:一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二是为堵塞因转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三是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6%降为3%;四是补充了有关农产品和运输费用扣除率、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资格认定等规定,取消了已不再执行的对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五是为方便纳税人纳税申报,将纳税申报期限从10日延长至15日。经测算,2009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中小企业也要抓住增值税转型这个时机。提高设备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

第二。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加强所得税征管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同步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新形势下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两税合并之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税负从33%降到了25%。2008年是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的第一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据,2007年企业所得税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税合计96749359万元,2008年前3季度合并后的企业所得税收人为102731232万元。但由于企业所得税实施汇算预缴,税负下降的好处要到2009年二季度初才能显示出来。

从减轻企业负担的角度来看,应改为由一个税务部门统一征管,避免国地税交叉管理造成职责不清、征管不统一、税负不公平、漏征漏管现象。着力解决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要切实制定简捷高效的办税程序,公开办税规程,实行所得税专业化管理,严格做好按季申报、按季征收等日常性征管工作,把日常管理和汇算清缴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人员精干、管理科学、效益明显的目的。尽快开发、推出所得税新型征管软件,使管理人员尽快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以减轻征管力量不足的压力。充分发挥纳税评估作用。

第三,要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行为给予特殊的税收扶持,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如对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允许实行加速折旧和特别折旧办法。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支撑。对极富创新精神而又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无疑能极大地激发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政府应从政策上予以引导,为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企业创造—个宽松的税收环境。对于特别小的企业的科技投入,给予更深层次的优惠措施。此外,对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开发经费方面的支出,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支出也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对急需发展和需要扶持的产业、行业的中小企业给予特殊的鼓励和照顾。这将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例如,通过对科技、教育、社会福利、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降低其税收负担,可以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类领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四。加强国、地税间的协作,建立税收信息传递制度。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交叉和不统一问题,国税和地税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所得税征管范围界定、政策执行及税基管理等问题,以沟通配合,交流有关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分歧。对按规定划分的征管范围,国税局、地税局不得争抢或推诿,要按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协调配合,既要防止出现漏征漏管户,也要防止出现国税局、地税局两家重征重管,给纳税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国、地两家要讲团结、讲大局,本着既坚持原则,又注意沟通协商的精神,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解决,沟通协商不一致的,要向上级税务机关请示。同时,在执行所得税政策上。国税局、地税局要多通气、多协调,尽量取得一致意见。一是国税、地税在计算机未联网的情况下,要相互及时传递有关征管、稽查、会计等相关资料,作为双方征管税收的依据和参考。二是地税与工商部门要及时沟通联系,互通情况,按月交流新登记企业信息,以把好所得税征管范围的源头关。

第五,要加强税收管理,增强服务功能。要改变按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征管的做法,实行统一管理,尤其是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上,税法把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据有关部门测算,许多地区的一般纳税人税负小于小规模纳税人,这就大大加剧了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在税负上的不公平,剥夺、压缩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只要企业会计制度健全,可准确核算增值税纳税额,均应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为了加强税收管理,利用我国现有的税务机构及税务人员,帮助中小企业建账建制,加强财务和会计核算管理,实施财务、会计、税法培训,同时协助税务部门做好税收宣传和税收监督工作。这些必将大大推进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小企业建账建制、查账征收这一举措的进程。我国税收的征收方式基本上为核定征收和查账征收两种。对此,应严格按照标准,严控核定征收范围,严禁随意扩大,人为约定。实行核定征收,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特别要注意根据各个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公平客观,科学地核定应纳税额。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第六,注重税法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及办税场所。加强对企业的入门税法宣传,特别是《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的宣教工作,重点抓好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违纪违章、信息化建设等六个工作环节上的宣传,做到纳税人经营之处,也就是税法宣传之地。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辅导,首先,注重税前辅导,对新办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和办税人员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培训,以提高申报纳税的准期率、正确率、入库率;其次,做好事中辅导,平时要及时把企业所得税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传达下去,以便企业掌握。对个别企业要采取上门辅导等方式,使其提高业务水平,避免由于政策理解偏差造成少缴或多缴税现象的发生;再次,完善事后辅导,纳税评估、稽查人员要利用评估、查账的机会,对纳税人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帮助其健全会计核算,督促其调整账户,杜绝类似情况的发生,加大纳税等级评定力度,大力营造诚信纳税光荣的氛围。

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一,需要在税收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促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4

[关键词]生产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1 我国现行生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1 制约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依据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交通运输业属于营业税应税范围,应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营业税,税率为3%。对于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交通运输业而言,外购货物、劳务及新增固定资产占收入比总体水平较高,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船舶、车辆等运载工具与港口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具有高额价值,如2010年全国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2.8万亿元。但在营业税制下,外购货物、劳务及新增固定资产所含的已纳增值税额无法得到抵扣,这就造成重复征税,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输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动力。

1.2 制约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1)现行营业税制不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首先,现行营业税制规定交通运输业税率为3%,仓储、包装、装卸等为服务业税目实施5%的税率,兼营不同应税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否则按照全部营业额从高适用税率。而在实践中,物流业无法将一体化运作下的营业额进行人为拆分,不得不承受从高计税负担。其次,依据现行营业税制规定,现代物流业所涵盖的各个环节均需按每次交易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而目前网络化经营、一体化运作是物流企业的基本运行模式,物流企业一般都是依靠加盟或者成立子公司来扩大网络以吸引更多客户,此外转包、联运、挂靠等多种合作方式也能整合物流资源降低运营成本。但在计征营业税时,物流环节拆分越多,重复纳税额度就越大。最后,现行营业税制下现代物流业的各项外购成本无法得到抵扣。其中,尤以固定资产投入值为最大,2010年全国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3.07万亿元,这就导致企业必须承受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双重负担。

(2)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门槛过高、力度不足

为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针对符合条件要求列入试点名单的物流企业实施了允许进项抵扣的营业税、增值税优惠。但由于试点条件较高,大部分亟须扶持的中小物流企业都无法享受优惠政策。截至2011年,列入试点名单的企业仅接近600家,仅占全国600多万家物流企业的万分之一,且这些试点企业的分支机构和控股机构因条件限制也不能享受试点政策。

(3)现行所得税缴纳不利于现代物流业扩大发展

目前物流企业只能在同一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符合条件且经报批后由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分支机构不再缴纳。而在实践中,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依靠网络化运营扩大经营规模来求发展,这就必然使得一些分支机构要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经营。这种情况下,由分税制导致的地方税收利益的驱动以及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统一核算审批的难度较大,企业往往无法就总部所得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不得不就分支机构所得在当地纳税。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盈亏被割裂开来,不能互补,无形中加重了企业所得税负担。

1.3 制约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金融业应按照营业额全额征收营业税,税率为5%,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我国金融服务业进行税负转嫁的可能性极低,且计税依据为行业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其税率高低对该行业的税负影响很大。

另外,在金融服务业中,银行业除了外汇转贷之外的大部分业务都以收入全额计税,得不到经营过程中提供服务时已承担的营业税、增值税等进项税额抵扣。而证券业中债券转让、股票转让、外汇转让及其他金融商品的转让按照卖出买入差额计税,这就使得银行业的整体营业税负重于证券业,造成金融服务业内部税负不公的问题。

1.4 制约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第一,税收优惠门槛较高。目前针对信息服务业最有力的优惠政策是国家对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按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征税。但适用这一政策的企业需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拥有核心知识产权;产品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范围;研发费占销售收入一定比例;高新科技产品收入占总收入一定比例及科技人员占企业总数一定比例等。高门槛阻碍了实力较弱但又最需要扶持的中小型企业,也容易诱发高新企业虚假繁荣。

第二,税收优惠方式单一,应用环节不合理。目前我国鼓励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采用侧重行业性普惠、难以突出重点的税率优惠方式和侧重事后优惠、强调利益转让的税额优惠方式,而侧重事前引导行业发展的税基优惠方式则基本上没有采用。而且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应用在信息产业链的下游阶段,即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阶段,忽视了对产业链发展而言最重要的上游和中游,即技术创新的研究开发和试制阶段的投入。

第三,税收优惠缺乏多税种支持。目前针对信息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而由于信息服务业属于营业税应税范围,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长周期大额投入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科技咨询费用等无形资产和技术开发成本都无法得到差额抵扣,削弱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1.5 制约我国商务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在商务服务业中,人力资本是促进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我国在引进人才方面实施的个人所得税制却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鼓励。目前我国仅对根据世界银行贷款协议直接派往我国工作的外籍专家、联合国组织直接派往我国的外籍专家可免征个人所得税,而绝大部分企业引进的外籍专家不在优惠范围之内。

2 进一步促进我国生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2.1 进一步推进增值税改革,扩大增值税应税范围

将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纳入消费型增值税征税范围,允许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额时,从商品和劳务销售额中扣除当期外购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劳务总额,尤其是对购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技术和通信技术及设备实行增值税进项税款抵扣,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进口税收政策的物流企业进口的设备、仪器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可享受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并适当降低这些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使其实际税负低于现行营业税的税收负担。

2.2 进一步推进营业税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在营业税中增设“物流业”税目,实行3%税率,将大部分物流企业都纳入试点名单,并对运输、仓储等外包业务和实行营业税差额征收。另外,针对物流业使用发票种类繁多的问题,建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现有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服务业专用发票,实行税控装置开具,适当降低该发票的抵扣税率。

改金融服务业按营业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的方法为差额征收,建议可直接以企业损益表中的营业利润作为计税依据。这样既可以减轻纳税人营业税负担,也可以规范各金融企业由于产品差异带来的收入确认差异,解决金融服务业内部税负不公的问题。同时应考虑降低营业税率,把现行金融服务业5%税率降到3%,直接减轻其营业税负担。

2.3 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促进生产业发展

针对固定资产投入大的现代物流业,建议允许物流业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法,将企业的技术革新费用比照工业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的扣除办法执行。此外,允许物流企业按照本年比上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的一定比例设置“企业技术革新基金”,作为企业技术革新的专项资金,允许税前扣除。针对现代物流业网络化运营和规模经营的特点,建议在《关于物流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的基础上,打破原有区域限制,即在全国范围内,凡是符合条件的、由总部统一规范管理的现代物流企业,由其总部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实现总部与分支机构盈亏互补,减轻其税收负担,以鼓励其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物流网络系统。

2.4 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第一,适当降低优惠门槛,大力扶持弱小企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和信息服务业试点发展工作,将亟须扶持的实力较弱企业也纳入试点名单中来,才能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的优惠政策,才能让税收优惠的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转变税收优惠方式,重视对技术研发与试制阶段的优惠。建议我国改变原有以税率、税额优惠为主的优惠方式,转而实施以税基优惠为主,促使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对于生产业更多地采取延期纳税、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加计扣除等侧重引导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优惠方式,发挥税制对资金投入的导向功能,尽量减少使用减免税额、降低税率等直接优惠方式,改善税收管理,简化税收优惠审批程序。

2.5 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将引进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法制化,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作出统一明确的规定,确切落实“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业在实际发展中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重视促进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如允许个人所得税扣除教育、研发等人力投资费用,给予高科技人才较高的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实行减征,返还高科技人员技术成果相关税费等办法。

参考文献:

[1]赵胜君.我国物流业税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10(2).

[2]吕敏.我国生产业优化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10(9).

[3]席卫群.我国物流业的税收负担及政策取向[J].税务研究,2010(9).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5

[关键词]广西;产业结构;税收政策;经济增长

[作者简介]甘莉,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2-0067-04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一国产业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即产业结构的重心明显按一、二、三产业的顺序转换,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具有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有序演化的特征。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转变使劳动与资本进行重新分配,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转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给经济发展以新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给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物资基础,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在单一市场机制调节下,经济资源往往流向投资少、见效快的部门,使有些部门生产力严重过剩,而有些部门却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通过市场力量调节产业结构也比较缓慢,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政府的参与,而税收则是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经济杠杆。

一、广西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纵观近20多年来三大产业对GDP增长贡献份额情况可知,如表1所示,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基本呈上升趋势,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2008年与2007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212.55亿元,增长17.12%;第二产业增加值612.44亿元,增长25.25%;第三产业增加值390.94亿元,增长17.07%。

在投资方面,2008年广西第一产业投资165.56亿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140.22%;第二产业投资1543.61亿元,与2007年同比减少28.26%;第三产业投资2068.93亿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126.20%。第一产业投资增幅较大,但绝对数额却相对较小,第三产业的投资所占份额最大。

2008年广西从业人数为2799万人,从按产业类型分组来看,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52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42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847万人。根据2007年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统计,98万人为专业技术人员,当年的广西从业人员为276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5%。

二、广西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三产业结构水平低

广西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增幅最大,但其GDP的增幅却较小,投资利用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广西第三产业的结构水平偏低。第三产业2008年全年产值为2679.94亿元,在第三产业2008年上半年统计数据中,服务业增加值为1197.09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IO.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178.12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11.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67.40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8.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79.41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1.5%;金融业增加值为94.34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7.6%;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8.37亿元,可比价增长速度是10.7%。传统的生活服务业比重较高,但较高层次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评估等行业比重低。

(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偏低

产值占全区GDP20.27%的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却占总从业人数的54.59%,这说明广西第一产业劳动产出率很低;另一方面从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情况看,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比例较低,特别是作为吸收劳动力作用大的第三产业,影响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后劲。

(三)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很低可以看出,广西的企业研发能力及创新能力比较低,这就导致了大多数的企业集中于科技含量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上,而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行业则明显缺少高技术人力资本条件。

三、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供给角度影响产业结构――影响劳动力供给

1.税收可以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替代品和替代效应原理,在此闲暇和工资收入就是相互替代的商品,主要是指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等方面的调整影响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征税起点及加大费用减除范围都是促进劳动力供给的措施。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投入总量较多,则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抑制人们的劳动热情。此外,不同等级税率规定不合理还会导致多干一小时比少干一些的税后工资收入低的情况,这样会使人们选择更多的闲暇,而不是通过增加劳动获取更多报酬。

2.税收可以影响劳动供给结构。在调节产业结构上,可运用不同产业费用减除标准不同这一手段来调节不同产业甚至不同行业的劳动力供给量,从而影响总体的劳动结构和影响资本供给。税收可以通过影响企业融资的成本,而改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此外,税收也会影响自然资源的供给。

(二)从需求角度影响产业结构

1.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根据西方经济学的收入效应原理,这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的征收间接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个人的可支配收入的改变可以改变人们对不同层次商品的需求。收入水平偏低的劳动力者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可以促进其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收入水平高的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可以促进其对高档品甚至奢侈品的消费;反之,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则可降低对相应种类商品的需求。

2.影响产品的价格。影响产品的价格是通过税收影响需求最直接的表现。通过对不同商品征收的税率不同,而改变其最终售价。直接作用于最终消费品上的是消费税、营业税及关税,间接作用于商品上的是增值税。要促进某一产业的发展,则可利用对其产品采取优惠税率的方法,使企业利润率增大,引导产业转型;反之,可对其产品课以重税来抑制某个产业的发展。

四、广西产业税收政策中存在的不足

(一)就业方面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广西的就业税收政策主要是执行国家的促进就业政策,我国促进就业的主要税收政策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军队转业干部自主择业、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随军家属就业的税收

优惠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促进特殊群体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状况,维护了社会稳定。然而,现行的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优惠政策的受益对象不全面,有些受益对象之间待遇不平等;享有优惠政策的企业面较狭窄,力度也有限;有些优惠政策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各种优惠分散于各个税种,而且享受优惠的期限比较短;减免的税种有限;税种之间政策欠缺公平性。

(二)区别对待不同资金来源的企业

资金来源不一的企业能享受到税收优惠的条件不同不利于鼓励各方资金的流入。例如,在关于引进台资的相关税收政策中规定:在广西新设立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的台资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其鼓励类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50%以上的,免征两年属于地方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但按照关于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规定: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由此可见,对于台资企业,只要求其鼓励类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50%以上,就可以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享受税收优惠,其他的非台资企业,相关项目要占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才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其中内资企业自开始生产之日起就开始“两免三减半”,但是大部分企业往往是营业了几年之后才获利,不能真正享受到税收优惠。

(三)税收优惠侧重在所得税税收优惠

侧重在所得税,这仅仅从政策条款的数量上就可见一斑。税收优惠以所得税为主虽然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不符合广西流转税占一半财政收入的税制结构现状,从而降低了优惠政策的效率。

年来,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以台商投资为例,台商在广西投资建设台湾产业园,包括台湾(钦州)石化产业园、台湾(南宁)轻纺产业园、台湾(南宁)光电产业园等等,上述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传统产业的加速改造与技术升级,使资本有机构成大大提高,资本投入费用大增,外购资本品(包括无形资产)的数量、比重及其所含的增值税相应增加。虽然2009年增值税实行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改革,但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例如房屋、无形资产等仍然不能抵扣,造成了事实上的重复征税,影响了所得税优惠的效果。

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针对科技成果收入给予减免的较多,而对事前科研开发活动的支持不够;现行所得税的定期减免优惠,是在一定年限内有优惠,过期则按规定征税,政策的最大受惠者,往往是那些已有较强科技实力及成果已带来收入的企业,而那些正在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的企业得到的实惠不大,这对潜在投资者只能算是一个“利好”信息。

五、对广西产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科学界定促进就业创业税收政策的期限,建议根据未来就业的形势合理确定政策的执行期和执行时限;进一步放宽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安置企业的限制;适当增加优惠税种,建议在对下岗失业后从事商品零售的个体经营者的优惠政策中,将增值税包括在内;尽快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

(二)公平对待资金来源不同的企业

广西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其发展的瓶颈,光靠某个国家或地方的投资是是不够的,且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所带来的技术不同,更有助于产业结构协调健康发展,而为了吸引更多广西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应对资金来源地不同的资金平等对待,在设定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时,应把各自的“门槛”统一,避免来源不同的资金遭到“歧视”;而且也要考虑到如何真正让企业获利,这才能真正发挥税收优惠的效果。

(三)区分主次,分别采用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措施

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所属项目,应使用直接优惠方式,以提高政策效率。以高新产业为例,可扩大高科技产品增值税超税负返还的范围,对生物医药工程产品、新能源产品等,比照软件产品,测算出合理税负,对超过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对技术含量、增值率在60%以上的高科技产品,实行13%的低税率,以适当降低其实际税负;针对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中间试验阶段投资不足的问题,可对中间试验产品免征增值税。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6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2.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

2.刘建民.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2,(6).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7

关键词:技术进步;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政策

一、发达国家财税优惠政策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基本趋势下,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竞相凭借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在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工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通过科技进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作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政府财政在科技进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在每一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都有一个明确的产业技术政策,并通过研发补助金、委托费和政策性融资等财政手段确保产业技术政策的贯彻落实。为了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注重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国、日本于1999年政府用于R&D财政投入占当年全国R&D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27%和2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经费每年都维持在10多亿美元的水平。根据经济成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所处阶段的不同,西方国家财政对科技进步的支持的范围和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初期,财政一般主要通过补助金、开发委托费、政策性贷款和优惠税收政策等形式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技术开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政府财政政策的重点主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政府通过资助各种基金会、研究院所和产学研联合体等进行产业技术开发,并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技术进步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环节上,西方国家一般通过政策性融资和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导。如日本政策性投资银行根据政府有关政策意向,向民间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担保、购买企业债券,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补充融资和奖励。在西方国家,财政对技术进步的扶持和引导,一般都是以项目为核心,以客观标准为尺度,实施非专向性补贴政策。

二、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具体优惠政策

在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方面,美、日等西方国家都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职能部门。美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等手段对中小企业予以扶持。具体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环节与方式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支持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为事前扶持与事后鼓励相结合,将对科技开发的重视与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对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给予优惠允许企业按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缴所得税。如法国政府规定,凡研究开发投资比上年增加的企业,均可以申请按增加额的50%抵免所得税。

二是普遍实施加速折旧政策。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年限仅10年左右,年折旧率为11%~12%。通过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以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发展准备金制度,即允许企业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如韩国税法规定企业可按销售收入的3%(技术密集型企业为4%,生产资料产业为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允许在3年内用于技术开发费、技术信息和培训费及有关技术革新计划资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如美国税法规定公司委托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费用的65%可以从所得税中予以抵免,并对新产品的中间实验产品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在科技税收优惠的税种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三大税种上。发达国家一般都将公司所得税作为科技优惠的重点。在增值税类型的选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选择消费型增值税。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个人获得的科技奖励、特许权使用费收入都实施优惠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财税优惠政策的具体做法,对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中国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中、低技术向我国转移,在部分领域,高端技术也开始向我国转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从我国国内企业的现状来看,整体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受技术开发力量、技术开发经费等的制约,企业技术开发能力还相对弱小,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三、发达国家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1.要充分利用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有关规定,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保持原有的有关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的同时,应逐步建立一个以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向研究型机构的R&D活动提供财政资助和特别财税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模式。3年过渡期满后,政府贷款利率或贴息水平必须控制在WTO相关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财政的资助必须是非专向性的,并不超过工业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术开发活动成本的50%。

2.进一步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鉴于长期以来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可以考虑规定一些硬性的指标,要求政府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及财政收入的比重必须达到规定的目标值。安排的科技经费要集中用于加快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用于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使传统产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经费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严格的招投标制和课题负责制,确保政府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同时,政府科技经费的使用应坚持有偿使用与无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凡基础性研究,政府应实行无偿投入,应用研究及实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坚持有偿使用为原则,政府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以贷款的方式向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其他机构提供资金,这些相应机构必须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收入来还本付息。

3.财政扶持项目应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政府财力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运用财政扶持和引导技术进步必须要突出重点,讲求效率,而不能遍地开花。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技术改造项目应重点选择关系国家安全的产业、公益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竞争性产业。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支持的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的扶持力度。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可从信息、技术人员培训及其他服务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

5.必须通过各种财税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财政政策手段的运用方面,首先必须充分运用好财政贴息这一手段。高新科技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对这一领域,除国家进行少量的直接投资外,可以借助于财政贴息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该领域。财政贴息向高新科技产业适度倾斜,加大对该产业的政策扶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该产业的发展,并相应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使整个产业结构能从低级化状态向高级化状态转化。在传统产业部门,通过财政贴息手段的运用,使企业在技术改造缺乏资金的情况下,能够以国家信用作支撑,获取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6.必须改变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收优惠由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税收优惠政策措施要能体现和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基本要求,对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及其他需要积极鼓励发展的产业,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在流转税方面,除实现增值税的转型外,应对高科技产业在增值税政策方面实行适度倾斜,使高科技产业增值税整体负担率能大幅度降低。对进出口税收政策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改变目前进出口环节大面积实施税收优惠的做法,应只局限于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进口,视不同的情况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应按照税收的国民待遇原则,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特别是在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上要尽快统一。统一后的税收优惠政策,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体现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可实行减免所得税的税收优惠。在运用减税、免税、低税率和零税率等直接税做优惠的同时,更要特别关注加速折旧、纳税扣除、税收低免、投资抵免、税收饶让等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的运用,实现科技税收优惠方式的多元化。

7.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作用。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推广实施,政府采购规模将越来越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也将日益扩大,相应地政府采购活动对国民经济总量及国民经济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为了扶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在政府采购方面,必须尽可能地多采购本国产品,对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倾斜。只有在国内不能提供或技术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才可考虑采购外国生产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刘群,李倩.发达国家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经济日报,2002-11-19.

2.刘建民.加入WTO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选择.财政研究,2002,(6).

金融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篇8

【关键词】融资租赁 “营改增” 税收抵扣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向全国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随后,2012年1月1日,上海出台了《关于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改革试点的序幕。接着,分批扩大到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等地。“营改增”对于金融租赁行业来说,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造成的融资租赁业增值税抵扣链条断裂,承租企业不能抵扣导致税收成本较高的难题,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一、营改增对融资租赁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对融资租赁公司自身的税赋增加

首先,“财税(2011)110号”文件明确“营改增”的基本原则是“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但由于改革之前,融资租赁行业营业税按差额纳税,即有形动产价款和相应银行利息扣减后再纳税,税率为5%。改革后,税基不变,税率则由5%提高到了17% ,直接提高了12个百分点。

其次,改革后如果得不到原有营业税优惠幅度,也将造成税负的增加。根据“财税(2011)111号附件3”的规定,试点地区试点纳税人已经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了营业税税收优惠,在剩余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内,符合相关规定的列举行为可享受有关增值税优惠政策。换言之,文件规定未有列举的行为不能享受有关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一些企业可能失去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导致在税负增加。

最后,由于增值税改革的核心在于抵扣制,随着改革的进行,对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企业而言,企业生产资料投入比重越大,企业可抵扣的项目越多,税负当然减轻。但对于金融租赁公司来说,其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导致税收实际负担率也会增加。这是因为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不需要购买机床等生产设备,对生产的原材料也没有需求,故其很少能取得进项税额。

(二)3%即扣即退的政策可能无法实现

“财税(2011)111号文件”第一条第三款规定:“试点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营业税政策规定差额征收营业税的,允许其以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后的余额为销售额”。对于文件中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若理解为租赁公司应收取的租金,3%即扣即退的税收政策则没有实际意义。

(三)售后回租业务增值税重复征收

售后回租业务是我国目前融资租赁业务的主要业务类型之一,但在“营改增”后,由于承租方在向租赁公司转让有形动产时,不征收增值税,所以企业不能给租赁公司开具有形动产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而租赁公司在计算售后回租业务销项税额时,如果“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中包含有形动产的价款,那么租赁公司因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则无法抵扣进项税。结果将导致企业购置有形动产时已缴纳过一次17%的增值税,在售后回租业务过程中,租赁公司还要再缴纳一次17%的增值税,造成重复征收增值税。

二、营改增过程中融资租赁行业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的适应“营改增”税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并制定应对措施。

(一)准确确定应纳税种

“营改增”涉及的部分现代服务业之一就是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有形动产租赁包括有形动产融资租赁和有形动产经营性租赁。

如果融资性售后回租标的不是有形动产,则出租方收到的融资利息按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如果融资性售后回租标的是有形动产,出租方执行“营改增”试点日之后签订的合同,收到的融资利息应按照“有形动产租赁服务业”缴纳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税率是17%,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是3%。执行试点实施之日前签订的尚未执行完毕的租赁合同,在合同到期日之前,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

(二)加强与地方税务部门的沟通

目前,有的融资租赁企业为了降低过高的增值税税负,采用了如下的操作办法:将收取的租金仅就利息部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本金部分不开发票,仅仅开具收据,以利息部分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金额作为销售额来计算销项税金。

此种操作方式虽在目前情况下不合法,但是合情合理。从税收角度来说,售后回租可以看作是一笔以融资标的物为抵押物的抵押贷款。故该操作方式对出租人、承租人和国家都是公平的。但是这种操作方式必须建立在与地方税务部门沟通并得到认可的情况下方可进行。

(三)加强与制造企业的合作

“营改增”改在融资租赁行业,但更多的在制造企业和承租人。因此,要加强与制造企业的沟通,多促成制造企业通过租赁公司促销其产品。这样,租赁公司便可开具租金增值税专用发票,承租企业为取得有形动产所支付的本金和利息所产生的增值税,就都能得以抵扣。使得制造企业、租赁公司和承租人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从税制上保证了融资租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畅通,最大程度的消除了营业税重复征收的情况。

三、小结

从1981年4月,我国第一家金融租赁公司—中国东方金融租赁公司的成立,融资租赁进入我国有30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融资+投资+服务),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帮助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等方面发挥出融资租赁的优势,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融资租赁行业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四大支柱之一的税收政策,期望可以为租赁业的发展奠定好道路,让租赁公司减负前行。

参考文献

[1]陈少英.融资租赁的营改增问题[J].法学,2012(7).

[2]刘剑文.税法学(第四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吴元珍.中外融资租赁税法比较[J].投资研究,1997.

上一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差别范文 下一篇:残联工作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