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2-05 17:09:39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37-04

目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技能培养。但从现实来看,尽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好,却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品质、职业素质欠佳。如何培养“职业人”的优势品质,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合格“职业人”,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对大学生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近年来,随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对学生品质的培养。

(一)“职业人”的概念

国内许多学者对“职业人”进行了界定。综合多种论述,“职业人”是指从事社会定的相对稳定的职业,直接承担一定的职业责任,受过职业教育,具有从事特定职业的知识、技术、能力、素养等职业资格,并能够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而在高职院校提出的“职业人”理念是指其培养目标有明确指向——特定的行业或特定的工作岗位。教育过程就是按照行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教育,从而完成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过程。经过高职院校的培养,毕业就能就业,实现从学校向行业的“零距离”过渡。

(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优势品质培养,是学院对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在认识上不断深化所产生的必然成果,是多年来学院对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育方式和“职业人”规律不断深入探索的结晶,是实现“全时空”塑造、“全方位”转化的系统构想,是一项具有开创新意、富有战略性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专业优势品质与专业优势技能培养共同构成“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一体两翼”的纵深发展。

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优势品质与优势技能并重,并同为“职业人”培养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二是“品质与能力”是对“做人与做事”要求的概括,是“职业人”事业成功的个人素质的两个基本点。职业教育的过程,既要重视人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人的社会品质、职业品质的培养。三是“职业人”品质,即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道德和素养,是特定行业特定职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而“职业人”优势品质是在基本要求之上的规格更高、层次更高、更具有竞争力的职业素质,是能够使“职业人”提高就业能力、不断进取、达到成功的保障,是“职业人”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因此,“职业人”优势品质是符合人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律的。具体分析如图1。

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对“职业人”品质的形成、变化、发展进行研究,把握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第二,是行业、企业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不仅注重其是否具有该行业、企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注重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该行业、企业的职业品质与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品质的培养。

第三,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明确提出本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融入长三角,为现代服务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优势品质与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换言之,通过三年的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既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有过硬的行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德才兼备的职业人。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职业人”优势品质设计

为把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落在实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由学工部门牵头,各专业教研室配合,学院的每一专业制定了“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并结合四门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与“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职业人”优势品质和技能的培养。

(一)优势品质的提炼

优势品质的提炼是职业人素质从一般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笼统到精确的概括和归纳的过程。优势品质必须是2~3个精确的、凝练的、核心的形容词,必须要经过层层推敲和细细斟酌,才能确保其准确性和科学性。

首先,人员安排和调配。根据各分院、系德育教研室的成员构成和学工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对工作年限、经验、任职、所带班级的专业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以专业为单位统一分组。其次,广泛搜集材料。各小组对本专业的行业背景、发展前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搜集,征求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意见,对本专业的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员工素质进行基本的概括。第三,问卷调查征集。面向在校大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各阶层进行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确定最终作为专业优势品质的备用词。第四,专家审核确定。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德育教研室编制而成的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中提炼的优势品质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并最终进行审核和确定。至此,优势品质提炼完成。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汇总如下页表1所示。

(二)“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形成历经从提出到雏形、从初稿到定稿、从简单到成熟的过程。在多年实践中,制定出25个专业的“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以岗位工作的职业品质作为逻辑起点,开发了以四门活动课程为实现载体的社会活动课程来实现“职业人”优势品质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个性化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活动课程被纳入规定的教育计划,与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起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四大板块。

“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方案”由培养目标、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和培养进程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培养目标。指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掌握相关行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并涵盖初次岗位定位和发展岗位定位。二是优势品质。各专业的优势品质几经调查、斟酌、修改、完善提炼而成,每一个专业品质都结合了行业、岗位要求和学院“职业人”培养理念与精神。如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品质为“诚信、敏锐、耐挫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优势品质为“求真、求精、耐心”、物业管理专业的优势品质为“吃苦耐劳、踏实严谨、爱岗敬业、热心服务”。三是培养途径。即各优势品质实现的载体,包括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四类活动课程。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要求有社会活动课程的设置,该课程以学生活动形式为主。四是培养进程。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所处阶段的不同开展针对性教育,根据“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化的进程逐步深入、递进,从入学第一学期至离校前的第四学期,每一学期所开展的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专业“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途径如图2所示。

“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途径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职业人”优势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等四门活动课程进行。

(一)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针对性

实施主题班会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基于“职业人”培养的班集体建设。主题班会既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具体途径,也是培养“职业人”优势品质的重要内容。

第一,主题班会的主题方向性与丰富性的辩证统一,贴近性与导向性的巧妙融合,使主题班会成为寓教于乐的有效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启发和提高认识。主题班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广泛参与性、集体性,更有利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使主题班会成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主题班会的内容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使主题班会成为学生的自主性教育。

第二,主题班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合格“职业人”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创建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职业观念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主题班会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边活动,既要体现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其内容既要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又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其形式应根据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可以是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交流会、讨论会、艺术欣赏、郊游、演讲、辩论、小品、表演等的一种或几种相结合。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效性

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是“职业人”优势品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学院将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纳入社会活动课程板块,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实践课程对优势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

学院始终坚持暑期以“三下乡”为主、寒假以“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学生专业特长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广泛开展以社会调查、时事宣讲、文化宣传、支教扫盲、法律普及、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了解社会、走近百姓、获取知识、强化技能。

(三)以公益服务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实践性

公益服务活动以“立足校园、服务社区、走向社会”为目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活动宗旨。学生通过帮助他人感受幸福,通过奉献社会实现自我,通过专业实践体验成长,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人”的人生品味和境界。

(四)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加强优势品质培养的多元性

社团是学生的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是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基本载体,是培养“职业人”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活动从单纯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为“职业人”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学院成立了二级社团和社团联合会,社团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进入“职业人”培养方案的教育系统。学院提出了社团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体系中社会活动课程板块四大课程之一,并成为考核课程,要求大一、大二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进入社团文化月的活动要进行项目申报并进行答辩,同时评选优秀社团活动和指导教师。同时,加强对社团活动的整合,使社团活动规模化、项目化、专题化,更能服务于“职业人”培养的需要。学院以社团文化月为依托,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了学生优势品质培养和个体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只有在向高职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加强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职业品质、职业精神的培养,坚持两手抓,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新山.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特点分析[J].中国测绘,1998(2).

[2]洪致平.探索现代服务业“职业人”培养之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3]冷选英.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J].中国西部科技,2003(2).

[4]李卫中,邢建辉.警惕当代大学生的纯技术偏向[J].中国青年科技,2003(1).

[5]吴晓旸,吴晓晴.浅析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6]王彬,姜连清,张宝林,孙立强,王淑清.高等医学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2(20).

[7]王一飞.浅谈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职能[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

[8]黄湘.大学生军事理论课学习兴趣问卷的初步编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9]朱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J].科技资讯,2012(25).

[10]杨进,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12(26).

[11]陈秀梅.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2(28).

[12]王改修.浅探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J].科技信息,2007(11).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2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社工;社区居家养老;优势视角;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有学者针对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养老机构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①从近十年来“社区居家养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践看,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有原来的直接服务单向提供,逐渐向照顾护理及服务购买的角色转变,其理论源头与“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相近。可以看出,在为老年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社工的参与度与受重视程度逐步提高,专业社工深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在面对我国现阶段社区中专业社工凤毛麟角的事实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如何深入社区在对居家家养老的服务输送方面做到更专业化和人性化是现实中值得实践与探索的问题。从目前形势看,大学生社工成为我国加强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那么从优势视角出发,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凭借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塑造什么角色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

一、优势视角下大学生社工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

美国学者丹尼斯提出的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优势视角”②,在西方运用于不同的人群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它的实践意义是社会工作者秉承一种寻求案主“优势资源”的理念,而不是以“问题视角”看待案主,协助案主发现其自身优势、协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目标,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抗拒社会主流话语权的控制。而针对老年人养老问题,专业社工也应逐渐摒弃以“问题”视角对待老年人,应协助发现其自身的优势资源,秉承着“赋权,抗逆力,整合”这优势视角的三大核心理念帮助老年人积极寻找自身优势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一)正视现实

老年人首先在生理上,生理功能和机体结构形态等方面都趋于老化,身体机能退化后的疾病困扰是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不仅仅对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也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摧残。在心理上,大多数老年人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往往没有再社会化的意识甚至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面对自身机能的衰老会有深深的恐惧与悲观。

所以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帮助老年人认清现实,帮助他们分析年老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让老年人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对生活的兴趣上,提高生活信心,争取实现“自助”。社会工作者要有对老人逆抗力的坚定信念,当老年人的生活激情被激发,他们的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感、期望感都会增强,参与贡献的机会也会增多,从而促进居家养老工作顺利的展开。

(二)挖掘老年人的优势资源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更多的是发现老年人的自身优势,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比如说老年自身阅历丰富,可以教导晚辈;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可以参与社区内的事物管理等,由被动达到积极活的参与各种活动。

(三)将老人自身的优势运用到社区居家养老中

社会工作者在帮助老年人群体挖掘到自身优势后,鼓励老年人按照自己的期望,结合实际环境把优势资源发挥最大效用。一些老年人到晚年,随着闲暇时间增多,家务负担减轻,他们可以实现自己多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愿望,如参与教育、医疗、法律咨询、著述、科研等高智力领域的工作,参加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还可以上老年大学,琴棋书画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如果老年人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其本身就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和完善提供了动力。

二、大学生社工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角色塑造

所谓的社会角色,指的是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③惠特克从微观层次提出:社区照顾中应存在治疗者、倡议者、辅导者、顾问。还有学者认为,专业社工在社区中应当承担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调控者、资源获取者、中间人的角色。④老年人有其自身年龄段的特殊需求,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凭借其专业优势可以主要担任:老年人需求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一)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

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在个案的接触上,收集案主的相关资料,并对案主的问题、案主系统的功能、案主和环境的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形成暂时性的评估结论的过程。⑤大学生社工利用个案方法具体介入,在与老年人建立相互信赖的情感关系下,引导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困难等,大学生社工与老年人一起评估资源,制定目标并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预估不是单一层面的,是多层次涵盖三个维度:生理,心理和交际。体现在三个层面:老年人自身需求,社区环境与资源,社会工作者自身专业伦理。由此可看,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大学生社工有过专业化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技能,那么为保障老年人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角色发挥的潜力很大。

(二)组织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

社会工作大学生经过专业的课程训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在社区活动策划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大学生社工比青年志愿者更能从专业视角出发关注案主的自助能力,而非仅仅是人道精神或体力上的帮助。专业社工在对老年人活动的策划时,会紧密的结合前期做的需求预估基础上,策划符合老年人的需要和身体承受能力的活动。例如在组织老年人健身运动活动,如果缺乏专业社工的支持,就会对社区养老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十分狭隘,缺乏组织管理,就发挥不了服务老年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专业社工以小组工作的自主与互动原则引导老年人参与活动,最重要的不是有多么丰富的专业技巧,是策划服务方案要紧密结合老年人的需要,在这方面,大学生社工的专业优势是很明显的。

(三)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

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者是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使服务对象能够在所处的环境中得到自身的发展。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先服务再有专业培训,而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所以在中国的大学生社工,以目前现状来看,为服务对象寻求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有限。大学生社工能做的就是在对老年人的需要做出专业评估后,只能通过与社区行政工作者沟通,由他们为其寻求更高的社会网络资源,进而对老年人进行社区照顾。同时,大学生社工要重建老年人的社会生态位,帮助他们实现与其生活环境的整合,让他们丰富日常生活,如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小组活动,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各种活动,争取达到个人优势与社区内的环境优势相结合,创造出更有优势的社会生态位。所以,大学生专业社工作为社区资源的整合者,为其提供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尽可能的整合社区内优质资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中,专业的服务是无法取代来自伴侣的互相扶持(有伴侣的老年人)子女、亲属及邻里等的非专业照顾。这是即使在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无法改变的中国重情重义、亲疏远近的文化内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只有社区、政府、专业社会工作的的共同参与,社区照顾的网络才得以良好构建。

三、结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人如何养老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与关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专业社工自身能力与资源有限,对社区养老的服务也会受到限制,在本文中其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不过多探讨。我们应关注的是在有限的服务空间中,应嵌入社会工作元素,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需要大学生专业社工这一环节的支持与支撑,需要其秉承优势视角的理念积极充当老年人需求的预估者、组织老年人活动的策划者、整合社区资源的实践者。社工不但要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服务,更要持有“助人自助”原则,深入社区。大学生社工为社区带去的不仅是青春四射的年轻劳动力,更带去了专业的知识与践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建议。大学生专业社工深入社区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实践获得宝贵经验,更是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注释:

①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14.

②丹尼斯著.李亚平,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③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106.

④⑤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32;44.

参考文献:

[1]赵罗英.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优势视角”模式[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0(2).

[2]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李图强.以优势视角设计:社会工作者如何进行社区工作与社区发展实践[J].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8).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3

关键词:工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改革

一、我国工科院校动画专业建设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近几年,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动画专业如春笋般发展,很多工科类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在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里,有着和专业院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上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也有着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创新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教育要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改革创新,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探寻出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二、工科院校发展动画专业的优势

(一)互联网给动画专业带来了新发展

自2015年总理提出“互联网+”后,己成为各类传统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我国第一个单列的动漫产业规划——《“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表明了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现代动漫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相比于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带给传统动画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样也带来了机遇。利用“互联网+”将网络技术与动画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资源充分利用和整合以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资源共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事动漫行业生产的企业、团队、甚至个人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小微初创型的动画团队在互联网时代有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二)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动画专业对技术实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动画的制作必然会涉及美术、造型设计、音乐、计算机技术、光影物理技术等多方面的专业领域。工科类院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较为成熟,技术层面上可以支持各类动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香港设计大师叶伟山谈当今设计思想时,提到设计师应当具备“以变应变”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动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思想。“以变”就是指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适应市场、行业需求而做出的改变。“应变”则是应对互联网给动漫产业带来的变革。在网络媒体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于新媒体技术发展,高校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三)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工科院校动画专业的招生生源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生,还文理兼收,学生高中的知识背景存在差异化。工科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师资各方面情况来制定符合自身学科背景的培养方案。使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更符合动画行业的需求,顺应时展,培养出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动漫高端人才。工科院校所开设的动画专业的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动画专业的艺术性,又能展现出工科类院校的专业特长,培养出体现交叉学科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特色人才。

三、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

(一)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利用好广东工业大学良好的工科技术条件和齐全的专业设置,结合国际优质教学资源,顺应数字时代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服务广东本土产业是主要任务,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动画专业。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使动画专业渐渐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省内国内一流示范性专业,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动漫人才。

(二)创新探索与大胆改革

1.迅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构建良好的学科基础。广东工业大学并不是动画专业创办最早的学校,相对于电影学院和专业艺术院校,其起点是比较晚的。广东工业大学于2006年开办动画专业,于2007年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08年开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短短三年的时间,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没有经历一些艺术院校在摸索阶段的“动画与新媒体”“多媒体动画”等等各种尝试性的设置,而是秉承了工科院校的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动画、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之间的融合性和交叉性,迅速构建了完整的专业体系,成为至今为止广东省高校中“动画和数字媒体”学科中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大学。其专业依托工科专业的技术基础和现有动画艺术设计的教学研究实践,有效地把基于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学科进行交叉和整合,形成打造品牌优势专业的良好基础。

2.依托工科技术优势,大胆进行专业整合。1919年现代设计教育之父格罗佩斯在德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强调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把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学科整合在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里,开创了艺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的先河。在教育部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这三个专业,归属于三个不同的专业类。动画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戏剧与影视学类,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艺术学学科门类的设计学类,数字媒体技术则属于工学学科门类的计算机专业类。一般的院校通常把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设置在同一个学院或系,数字媒体技术通常设在计算机系、信息系或机电系等纯工科的院系里面。美国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立的创新设计学院——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构建创新设计系,在这个体系里,就包括跨专业创新整合的课程。广东工业大学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于2015年将原来设在机电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果断的调整到了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专业学,统一管理。为跨专业融合的创新教学提供的重要条件与保障。同时更加符合动画、数字媒体的专业规律,而且与教育部的专业教学指导导向完全一致。

3.整合三大优势资源,立足服务本土产业。广东工业大学一方面引进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香港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与具有软件开发优势的印度韦洛尔理工大学合作举办动画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整合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第二方面是将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整合为一体,第三方面是联合广东工业大学独资的华南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通过引进各国先进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动漫设计与编程、等知识和技能,熟悉国际化其相关产业领域的运作及管理,重点服务于珠三角的动漫游戏产业和相关生产制造业,如服装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等。这个整合不仅引进了国际优势教育资源,搭建了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平台,也突出了工科院校的优势特色。

(三)具体建设方案

1.有效建立并利用国际化的教学团队,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设计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协作精神好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培养具有省级或部级教学名师水平的团队带头人。

2.建设完成符合专业特色教学和科研的设计实验室;完成特色教师工作室,设计博物馆,动画实验室等软硬件资源建设,营造一流设计创意及相关教学环境。相关设备到位并付诸教学及科研项目。

3.打造动画专业(艺术生源)、中印国际合作班(文理兼收生源)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性创新氛围,实现专业特长互补协作的整合教学机制。

4.联合华南设计创新园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平台服务地方企业。引入广东省知名动漫企业,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与企业一起打造多方位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广东地区的生产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动漫、游戏的衍生产品,如玩具、文具、饰品等方面的产业升级服务。

5.实行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包括2+1+1培养模式,指的是 2年专业基础课程+1年工作室课程+1年企业实践;还有3+0.5+0.5培养模式,指的是3年专业课程+0.5年国际交换+0.5年项目实践。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动画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对接。

四、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改革成效

(一)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必须要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广东工业大学广泛开展与印度、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合作交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着重建立与印度软件业的深度合作关系,建立让师生与世界顶尖设计师能够协同开展教学、研究及设计实践的有效系统。教育家阿特尔巴赫认为高等教育要跨国化,从2005年起德国不莱梅大学每年为广东工业大学提供国际化师资,参与本科生教学与专业建设,联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科研项目合作。整合国际优势教育资源,特别是印度的软件开发优势对动画专业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让国际一流师资为我所用,提升教学与研究的品质与层次。

(二)整合企业资源,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让教学与科研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 TAFE 体系和英国的“三明治”都能体现出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广东工业大学聘请企业精英和企业技术型人才到学校为学生们授课,特别是针对影视特效、动画特效、交互设计等技术类知识。整合地方政府资源,依托华南创新园动漫衍产生品的开发平台,拓展师生社会服务平台。

(三)跨专业教学融合的探索取得成效。主要体现在:1.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文科和艺术类背景的学生需要学习C语言、脚本设计等技术类课程,理科学科背景的学生也需要学习艺术设计的课程。2.毕业设计的跨专业合作。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开题,数字媒体技术的老师和学生在动画与数媒艺术的题目中选题,然后组合成艺术与技术的跨专业团队,每个团队同时配备技术与艺术背景的指导老师。3.跨专业工作坊。所有专业背景的学生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跨专业工作坊,各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相互合作。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至2 016 年先后 2次举办的“岭南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国际工作坊,由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其工作坊的作品在南方日报展厅、YACA国际动漫展公开展出,并两次得到《南方日报》的报道。

(四)实现更高科技产业化的动画产品。依托工科背景,通过整合的课题设置强化学生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通过建立摄影室、录音室、交互实验室、3D虚拟实验室等实验室及高端设备提高学生设计实施能力,为动画专业服务。2015年,广州国际灯光节展示作品《魔板》,从作品的创新想法,造型设计,编程设计,交互等都是由广东工业大学数字媒体动画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生合作完成。2015年学生创作的广府风俗增强现实(VR)系列漫画,获得广东省计算机大赛二等奖。

(五)优化产业对接模式。2+1+1培养模式与3+0.5+0.5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动画与数字媒体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工作室课程、项目课程、企业课程更好的与企业对接,实现无缝的良性对接。广东工业大学动画专业与奥飞、深圳华强、腾讯、网易等广东省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项目,定向输出优秀毕业人才。

五、结论

在新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开设的动画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科强大的技术师资和硬软件设施,都成为动画专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力量,正好弥补了专业艺术院校在技术上的短板,从而大大地提升了学生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跨界创新能力。广东工业大学利用后发优势,抓住动画专业的本质核心,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动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开了先锋先河,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成效显著,也对广东省乃至全国动画专业建设的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焦翔. 动漫产业背景下动漫专业教学思路与模式探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2] 田少煦, 李陵. “艺术设计(装潢)”与“广告学”——相关专业整合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装饰, 1999(3).

[3] 付百学,杨林,王兴彬.工科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视角,2012(18).

[4] 汪兰川,张娜,周思.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动画设计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理论研究,2016(14).

[5] 葛蔓.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 宗传玉.对“大动漫”产业背景下工科类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设计教育, 2014(05).

[7] 贺希.新媒体时代高校动画专业教学环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探索,2016(06).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4

[论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总体竞争力较名牌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自身的专业结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合理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方工科院校初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涨期,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行业、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极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比较强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学校办什么专业,设置多少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等,都统一由政府管理和批准,地方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教育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设立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1980年第一个设置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82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纺织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1984年最先设置食品工程专业,等等。wwW.133229.Com早在1980年学院就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安徽需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向多科性方向发展”,确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业的多科性学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服务于建设“轻工大省”的目标,确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轻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科研教学单位,为中小企业培养_l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人员,为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初期设置的专业不少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专业的空白,反映了当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学院根据安徽省“八五”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布局,再次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轻纺为主,机、电、化、管相结合的省属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院校。”

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社会急需专业

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最后,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以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个行业领域的各类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层次与规模等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来,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加了管理类、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学科专业。特别是自“十五”以来,学院根据安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依托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例如,随着安徽省尤其是芜湖市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学院于2003年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办学;随着安徽省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学院共设有3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在主动服务中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知名度、竞争实力等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切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根据地方独特的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独特背景和产业结构布局特点,结合学校所拥有教学资源的实际并加以有效整合,举全校之力扶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依托优势学科多设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在短期内打造品牌特色专业。①同时又以品牌特色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安徽省是轻工大省、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制造业是其“十一五”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学院以主动服务求生存,促发展,在主动服务中打造品牌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院的资源优势,建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纺织工程、设计艺术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发酵工程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纺织面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部级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纺织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口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条件,建成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三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一批除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外的区域性强势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提高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注重学科建设与交叉,积极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门学科都难以孤立地向前发展,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既能促进原始创新,又能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加强已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性强、高技术专业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当然,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既要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成熟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拥有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新兴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院始终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要”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稳妥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适时合理增设新专业。一是为满足安徽省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是为满足安徽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通信工程、广告学、动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应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空间,实施因材施教;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校外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门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将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力推进重点课程、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多变性的需求,促使地方工科院校必须统筹规划并合理设置长线主干专业和短线普通专业,处理好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之间的关系。对专业结构与布局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适应学校的文化传统与发展实际为基本出发点,重新审视原有学科专业布局的缺陷,进一步理清学科专业调整的工作思路,科学地制定学校中长期学科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5

论文关键词 企业管理 知识产权 战略定位 战略策略

知识产权(IPR)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为了促进企业科学合理的运用IPR资源获得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本文探讨了企业IPR战略定位与实施的五个步骤。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定位

企业战略定位是基于企业和外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展开的。应该综合分析企业的强项与弱项、社会期望、机会与威胁、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相对来说,企业战略定位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来源,战略定位是企业IPR战略管理实施的核心。为进行IPR科学定位,应该从IPR战略内涵开始分析。IPR战略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效益的获得息息相关,具有全局性特点,是企业未来的规划和蓝图。企业IPR战略是动态、系统的定位过程,企业管理层通过认知、规划与制定,要求全员参与。企业应该围绕自设拥有的资源和实力展开IPR战略定位。资源是企业制定与实施战略的基础,通过整合、运用和管理资源,获得竞争优势。IPR中较为重要的形式是商业秘密、域名、商标、版权、专利等,专利是绝大多数企业IPR战略管理的重点,具有法律垄断权力,能够实现对第三方企业专利租金的控制。企业自身IPR战略定位应该考虑自身IPR的强弱点、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另外还需要结合管理层个人思想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分析。通过获得清晰的IPR位势,对技术与市场发展有全面的了解,从而有效进行IPR风险和机会评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选择具有前景的IPR项目进行研究与实施。

二、创建企业知识产权位势透明度

为了进一步创建IPR位势透明度,企业应该认真研究企业自身IPR的优劣势,发现现存的问题,并了解IPR的实际情况。包括:目前IPR有哪些热门话题;这些专利的拥有者是谁;企业现有哪些核心、应受保护专利;企业自身IPR与竞争对手相比,有哪些优劣势;哪些现有或潜在技术能符合市场需要。

专利信息分析包括专利技术现状、重点技术研究、生命周期,有助于企业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可以有效检测技术发展方向、核心专利分布相关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研发与生产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利润很低,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竞争市场站稳脚跟,管理层就需要重视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虽然企业选用的是自己研发的专利技术,但是在竞争对手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企业考虑重新规划IPR战略。首先,通过专利数据库检索“食品添加剂”,分析最近几年相关专利分布与技术发展趋势。其次,观察与分析发酵与甜味剂的技术专利。发现甜味剂是发酵技术专利数量的两倍,其中甜味剂被认定为较成熟的技术。最后,对比分析企业自身专利,发现甜味剂专利频率处于竞争优势,而发酵领域处于较落后的地位。

专利数量只是专利位势中较粗略的指标,还需要分析专利质量。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法律和科学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来提升专利质量,并保护自身专利与竞争对手相区分,实现专利科学保护。由食品添加剂生产与制造企业来分析,甜味剂专利方面拥有优势IPR位势以及识别关键专利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企业专利位势能有助于企业人员把握专利优势与劣势,为制定和落实IPR战略策略奠定基础。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

企业IPR战略制定代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基于IPR位势透明度,通过评估IPR的优劣势,分析企业内外部存在的潜在风险与机会,表述出当前IPR任务与目标,建立长远的规划方案,充分利用IPR创造对企业有利的价值,实现企业最终规划与目标。企业IPR战略规划包括:企业制定了什么目标;开放市场环境下结合企业IPR优势,为缩小与相关竞争对手的差距做了哪些措施;是否能发现企业本身IPR的潜在优势与市场;如何利用IPR创造更有利的价值。

基于IPR透明度,企业管理层应慎重考虑核心专利技术的专利战略计划。如专利战略、专利转让或许可战略等等。为保护企业自身新技术与新产品的行业优势,应该将企业自身的基础研究或核心作为专利性质来进行保护,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专利转让或许可是一种有偿获取利润的战略,可以获得高额的回报。如日立公司擅长出售专利许可证来获得利润,专利使用费用每年可收取70亿日元。

一般来说,企业会保留核心专利,而转让与许可某些非核心专利。如甜味剂专利分为不会创造价值的非核心专利,可以予以捐赠或抛弃;另一类是对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核心专利,应该予以保留并实时审查。杜邦是首个对不可创造价值的IPR进行系统清理的公司,每年为企业节省大约6400万美元的专利管理与维护费用。专利技术成长具有周期,在专利不是企业的核心优势时,可以选择专利转让或许可,为企业带来利润。在寻找合作伙伴方面需要科学、合理,以免企业声誉受到其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影响。

另外还需要识别企业自身IPR与相关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保持自身IPR位势。如食品添加剂相关企业,需要综合考虑自身在发酵领域的不足,选择弥补自身技术劣势与加强IPR位势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找出针对性的原因:第一,重新审视IPR。有可能是研发部门的认识错误导致误判。企业对专利未能实现科学的保护。第二,实施技术合作。实施合作开发、技术许可或收购的方式,节省研发时间或成本,提升效率。如日立化工通过收购制造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等耐磨材料的专利,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企业知识产权(IPR)战略实施策略的目的主要是将制定的IPR战略方案发展为员工的实际措施与行动。为确保有效实施IPR战略措施,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实施规划、谁来做、高管角色、战略实施影响。实施关键路径为:确定战略活动的规划,明确战略实施人员角色与责任,制定方案性的战略计划,跟踪战略实施进展与带来的影响。第一,确定IPR战略实施具体策略与计划。明确实施人员角色与管理人员责任,将IPR战略实施纳入到企业管理的议程中。优化专利律师的用途,部分企业没有聘请专利律师的还未能全面整合与利用IPR资源优势。第二,IPR战略实施成功的关键是需要员工认同IPR资源的价值。这就需要企业CEO清晰的阐述与分析企业愿景,指明战略方向。第三,在管理方面,企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应该为各级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促进IPR优势实现而加大合作。一般情况下,各部门和研究不同领域的专家对于IPR技术问题存在使用语言不同的问题,业务经理、专利律师、技术人员会各有见解,不过在企业通过完善组织结构,加强业务流程规范以后,能够有效激励不同部门、不同技术专家围绕相同的IPR项目展开合作与交流,从而殊途同归,克服现存的相关障碍。以上世界90年代中期的IBM公司为例,IBM公司当时创建了发明团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战略实施,公司统一了战略精神,将其规划为“最佳创新馆”,以此来鼓励创新,利用实际战略措施--金钱激励、技术辅助等方式来鼓励员工创新行为,并且实行了IPR项目部门经理负责制。经过时间证明,效果良好。

五、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监控与评价

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复杂,IPR战略实施处于动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需要企业加强对IPR战略执行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才能不断适应外界变化的动态环境。一般而言,IPR战略监控与评价包括这几个环节:构建控制系统、监控衡量绩效、实时发现偏差、采取对应纠正偏差的措施。为保障企业员工认同IPR的战略价值,重视IPR战略计划的实施,企业需要定期衡量并汇报IPR战略实施进展,包括这些内容:第一,IPR战略实施价值回报,IPR如何能为企业创造并实现价值;第二,IPR对竞争对手影响分析。IPR是否已经给竞争对手的行动设置了障碍。第三,分析与发现新威胁。实时分析已经或将会进入企业自身的IPR领域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对上述相关问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探讨与研究分析,并对一些较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定性分析与量化处理,最终制定应对措施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虽然现阶段缺乏统一适用的评价指标,但是IPR技术位势、IPR的运用商业化、IPR管理这几种IPR价值创造测量指标提供了参考标准。

为了跟踪企业IPR价值创造与管理实施情况,知识产权价值创造测量维度提供了相关参考依据。现阶段,少数企业将最大限度的利用IPR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来获得收入作为测量无形资产的方式,为了加强与保障合作,企业应该另外评估业务部门对IPR部门的满意度,分析现存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

六、总结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6

关键词:知识优势;贸易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7-0023-05 收稿日期:2009-03-08

随着世界经济由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过渡,企业、行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也逐渐从绝对优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再由竞争优势转变为知识优势。所以说,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一个国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是知识竞争力。所谓知识竞争力,指的就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应用为基础,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手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的能力。因此,未来的国家竞争优势最终必然体现在知识优势上。国家知识优势被认为是企业知识优势在国家层面的反映。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如何调整和选择中国贸易战略?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该如何来培育自己的知识优势?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做出阐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现有贸易战略的适合性及其调整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市场的贸易份额和地位。但是,这一战略是否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的需求?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一)知识经济时代现有的贸易战略的适合性探讨对现有的贸易战略的适合性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可将其归纳为“适合派”、“不适合派”和“中间派”。

“适合派”认为,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贸易战略在中国仍有存在的空间。Chang、Ping和陶俊等人先后用显性优势指数(RCA)法测定,目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绝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还处于比较劣势阶段。龙永图等人认为,目前,中国最具有竞争能力的行业仍然是制造业,最大的相对优势仍然是劳动力。尽管中国的很多加工贸易只拿到5%-10%的加工费,但却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学者一直强调,发展中国家一般资金比较匮乏,如能选择劳动或资源比较密集的产品并以劳动或资源比较密集的技术来生产,就会快速实现资本积累,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奠定基础。近年来,林毅夫进一步指出,未来30年中国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战略;中国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目标,也必须通过发挥比较优势战略来实现。

“不适合派”认为,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战略已经不适合中国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王允贵认为,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依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配置资源,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膨胀和过度出口、价格下降,加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可能会使中国出现贫困化的增长。王佃凯认为,比较优势战略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甚至会导致“比较优势陷阱”。尹翔硕(2002)、张鸿(2005)等人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宁向东证实为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具备实施劳动密集型战略必须的两个前提,如不能完成以劳动力廉价获取优势到以技术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跨跃,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以出现经济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中间派”林毅夫、李永军从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看,传统贸易理论和新的贸易理论是相互联系的,由于国际贸易产生的多因性,很难期望仅仅通过一种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贸易现象。在比较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或者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更接近于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霍建国(2004)、张汉林等(2005)从现实来看,作为发展不平衡的贸易大国,各种贸易理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条件和土壤,因此,不能用单一贸易理论作为贸易战略的基础。

(二)中国未来贸易战略调整和转换的路径选择

1 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国长期的发展战略。企业能否获得自身能力决定于其选择的产品和技术所在的产业区段是否符合其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林毅夫等,2004)。一些学者认为,继续选择比较优势战略可以使中国获得更多的资本积累。推动技术的进步。比较优势战略并不排斥技术创新,但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说,如果顺应比较优势战略,从先进国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适用技术进行模仿,所花费的成本则低于自己研发这些技术的成本。

2 构建动态的比较优势战略和技术跨越战略。另一些学者对林毅夫等人的比较优势战略提出了异议,认为这种比较优势实质上也是一种静态的比较优势,不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因此,必须选择动态的比较优势战略。为此,有学者提出了相机抉择、战略性地利用比较优势的战略,“逆比较优势战略”和“技术跨越战略”等。

3 实施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战略。还有学者认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如果继续依赖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来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势必会落如比较优势的陷阱。因此,必须进行调整,将以比较优势为主导的战略转向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战略。

4 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霍建国(2004)等人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各具优势和不足。加之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可以把其有效地结合起来,分不同地区和产业实行不同的战略。发挥比较优势意味着强调各地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扬长避短”,而增强竞争优势则意味着更加强调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是“优胜劣汰”。陆耀新(2007)认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是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所谓创新型贸易增长方式实际上就是发挥综合优势原则的贸易发展战略。

5 培养“知识产权优势”战略。以程恩富(200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单纯发展比较优势产业难以推动中国经济的选择性的赶超和高效益的发展,而竞争优势综合因素太多,并不十分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要求。因此,我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而言的“第三种优势”,也就是“知识产权优势”,即在既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形成的更为核心层次的国家优势。

6 实行有管理的贸易一投资自由化的战略。张汉林、李计广(2005)认为,对于中国这样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各种贸易经济贸易力量论和思想都能找到合理的影子。因此,有管理的贸易一投资自由化的战略政策是中国现实的选择,其理论基

础有三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7 实行贸易平衡或者中性化的战略。以刘力(2004)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应该对贸易战略进行调整,摒弃“出口至上”的贸易战略,重视进口和国内市场及需求的作用,实行出口、进口和内销并重的平衡贸易战略。张鸿(2006)认为,必须转向“开放式的进口替代的贸易战略”。王雪坤(2006)认为,为了改变中国贸易不平衡的状况,贸易战略调整和转型应该包括多种内涵,即从扩大出口战略转变为贸易平衡战略;从出口导向战略转变为进出口结合的战略;从数量扩张战略转变为品牌战略;从单纯的双边贸易战略转向参与区域性合作的战略。裴长洪(2006)等人还进一步强调,转变贸易战略的关键在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改善进出口的质量。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除了吸收上述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力度。“国家知识优势”与已有学者提出的培养“知识产权优势”战略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知识产权优势只是国家知识优势的一部分,而知识优势所囊括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尽管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对“国家知识优势”的概念做出界定,但笔者认为,一国的国家知识优势不仅包括知识产权及其保护,还包括知识的创新和培育、知识的转化和利用等等诸多方面。

二、中国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以日本为借鉴

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专利制度始建于1885年。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日本却是世界“技术立国”的典型代表。二战后,日本产业、经济陷入大混乱,对此,日本的创新政策是:依靠完善的专利制度,力图引进先进的技术,通过掌握吸收消化引进技术而进行自主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使经济得到了全面、持续的发展。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以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

日本的知识优势战略告诉我们,知识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以知识为基础发展经济,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内核。对中国来说,“创新”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来培育自己的知识优势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经验,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知识创新、知识的培育、知识的转化利用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识产权及其保护2005年国务院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的论断。这里我们通过学习日本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些做法来加以消化利用,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提供思路。

1 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高度,强调政府的领导作用。日本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2002年建立了由时任首相亲自挂帅的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把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和利用作为部级目标,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并颁布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在每一届知识产权战略委员会的会议中,首相都亲自做出指示。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委员及时的评估知识产权行动计划的进展,并对下一年的行动计划予以更新和扩充。可见,政府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干预者,政府最高领导层在立法、司法、行政活动中对知识产权的切实重视,有利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工作的顺利推进,将给予国民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政府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规则的调整,适时的修正和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提供一个长效的机制。

2 在知识产权创造领域,为大学和企事业研发机构提供便利条件。日本通过政府基金资助、予以奖励等手段,给予大学和研发机构特别鼓励:通过在大学和研发机构区域内设立技术许可办公室,安排专家进行知识产权评估,促进发明创造的商业化和知识产权资产管理;通过允许权利拥有者应用其知识产权启动商业基金,方便中小型企业扩大商贸机会。这告诉我们,在创新经济时代,自主创新能力被推到部级的战略高度。我们党中央国务院予以高度重视,在2008年9月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首届新领军者年会》上,国务院总理发表特别致辞,他指出,中国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和产业水平。大学和企事业研发机构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对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不仅要靠法律的引导,还应给与行政、经济等方面的多种支持,促进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成果商业化。

3 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抵制盗版和侵权、加快审查和判决应该并重。日本注重行政职能的改进,通过增员等措施减少专利审查的沉积现象,目标是到2013年,将专利审查期从26个月降到11个月;日本知识产权高级法院也通过技术专家介入,加快案件的判决速度。由此可以看出,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以往多强调的是抵制盗版和侵权行为,这一方面确实十分重要。应该在各方加强打击力度,在驻外机构、海关强化对外国盗版和假冒产品的打击力度,地方政府开展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知识产权战略等措施。另一方面,专利审查周期过长,如我国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正常时间需要三年左右,以及知识产权类诉讼存在专业技术性强、取证和举证困难、侵权种类和形式多样、赔偿数额难以计算等问题,往往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缓慢的审查和判决流程,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降低了部分中小企业申请专利保护的积极性。政府应增强专利审查和判决相关的行政职能。

4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注重知识产权专才的培养。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创造的结果,要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大批合格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从事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咨询、诉讼和专利检索等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在科研院校中增加知识产权法律课题,开设相关的专业:更要采取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结合,因为真正能利用起知识产权这把利器战斗的是能跟产业技术、法律技能结合起来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06年,我国已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小组,各项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社会各界对这一战略的制定也发表了很多意见。在发展中国家,提出制定知识产权战略,中国是第一个,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重要举措。提出一项战略固然重要,推进和执行好一项战略更加重要。邻国日本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经验,以期能对我国正在制定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有所借鉴。

(二)知识的创新和培育知识创新是经济现代化的动力和源泉,它已经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社会和世界经济。在21世纪,知识创新的世界强国,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导者:知识创新的世界弱国,将是经济现代化的追随者。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事务局长荒井寿光指出,推进知识财产的创造、利用,首先是对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日本要从货物制造转变为知识创造,使日本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知识财

产立国;其次在于振兴经济,日本无法靠低工资与邻国竞争,而要靠开发更好的技术和发明谋求经济复兴。2004年9月设立的“日本2l世纪愿景”专门调查会经过研究讨论,确定了把创造开放的文化、健康生活80岁和大社会小政府作为日本至2030年的三大战略目标。为此必须采取的行动包括为提高人力资源而改革教育、确立知识基础和推广技术革新等。

日本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同时已经整备了并且在不断改善着竞争体制、竞争能力。中国要在知识创新和培育方面赶上近邻日本,既需要普及教育扩大知识生产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要放松对于社会成员的各种限制,尤其是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享有充分的自。在起点上,最大程度打破垄断确立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关键;在终点上是权利保障,要对知识产权给以切实的保障。中国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物权法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建立,只要坚持不懈走下去,同时随时反省、检讨,不断修正错误,定能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三)知识的转化和利用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过程。科技竞争是全球经济竞争的一个主战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各主要国家之间不仅比科技劳动力、研发投入和成果,还比知识转化。知识转化也称技术转移和研发成果商业化。许多国家都很重视知识转化,以期率先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创造全新的产业,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解决紧迫的卫生、环境、能源问题。例如,200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出台了“新产业创造战略”;英国贸工部制定了“用知识创造财富”的5年计划;美国商务部发表了《联邦实验室技术转移》报告;丹麦政府提出了“研究与产业互动的新途径”。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借鉴日本的知识转化战略。

从法制层面看,日本长期以来推行“科技立国”战略,十分重视知识转化,也重视科技立法。尤其是国会1995年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赋予了政府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权能。1998年又通过了《技术许可组织法》,旨在加强技术从大学向产业的转移。2000年颁布的《加强产业技术法》允许经批准成立的技术许可组织免费使用国立大学内的设施。2003年生效的《知识财产基本法》明确了知识财产创造、保护和使用的基本方针。从战略层面看,日本2002年出台的“知识财产战略大纲”确定,日本的知识财产立国战略包含知识财产创造、保护和利用方面。此外,日本的产业与大学合作研究迅速发展。日本根据《技术许可组织法》,在大学里成立了技术许可机构,负责政府所有的专利许可活动。2001年政府提出3年内创办1000个大学企业的计划已经实现。近年来,日本每年都有近100家大学独立企业创办。日本政府期待大学企业引领日本对世纪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可见,日本非常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利用的整体战略。相比之下,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用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和初级,合作开发、转让、许可、实施等方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所以,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应帮助企业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积极建立知识产权利用的高效机制,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知识产权转移。据我国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真正形成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不低于3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10%到15%(陈美章,2005)。因而应抓好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知识产权转移。深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产、学、研有机结合、有利于知识产权高效利用的管理体制。同时,在法律上允许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采用优惠待遇,增加对知识产权利用的资金扶持力度;允许政府设立引导性的知识产权发展资金,努力降低企业引进专利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成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为知识产权抵押、进行交易和转让提供条件。

此外,中国在创造自己的知识财产中,不仅要注意数量,而且要强调质量。一是要从事世界级的研发,创造世界级的成果。二是要将研发重点放在新兴科技领域,如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等。优良的知识财产也可以变成产品的标准。形成国际竞争的优势。例如,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其先进的高清晰度电视而欢呼,但欧美很快就用数字技术标准击败了日本的模拟标准。因此,知识资产质量的不断跟进才是保持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知识优势的根本所在。

注释

①成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或技术许可办公室是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等许多国家现在盛行的做法。

参考文献:

陈美章,2005,关于大学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思考[J],知识产权(3),程恩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BE/OL],在北京大学的讲演(节选),http://www,teen,crddata/7109 html.

霍建国,2004,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林毅夫,刘明兴,2004,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7).

刘力,2004摒弃“出口至上”: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J],财贸经济(9).

陆耀新,2007,正视我国外贸依存度、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J],集团经济研究(36).

穆莹莹,2007,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方向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

裴长洪,彭磊2006,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4).

王雪坤,2006.我国外贸发展进入战略转型期[是],国际贸易(5).

尹翔硕,2002,论落后国家的贸易条件、比较优势与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文汇(6).

张汉林,李计广,2005,中国外经贸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中国经济的崛起与有管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政策[J],国际贸易(7).

张鸿,2005,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思考[J],国际贸易(9).

张鸿,2006,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吉国,周娟,田野青,2007。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J],商业研究(7).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7

(一)优势特色产业对自治区经济的贡献

2005年,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35亿元,是2000年的3.8倍;优势特色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55%提高到2005年的59.64%,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达到20.62%、23.66%、18.55%、6.7%、4.1%和2.59%。

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就业吸纳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万元增加值的平均劳动力吸纳水平最高为15600人,其次是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其万元工业增加值带动的劳动力就业数分别达到1700人和1460人,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其知识性高的特点,使得其对劳动力吸纳远低于其他特色优势产业和自治区平均单位产值吸纳能力,其万元工业增加值带动劳动力就业数仅为250人。

此外从特色优势产业利润实现情况来看,2005年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利润实现由高到底的排序分别为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其实现利润分别为103.4亿元、41.8亿元、30.3亿元、9.8亿元、6.3亿元和1.9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93.5’5亿元,占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的利润比为82.32%。

(二)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在全国中的地位分析

2005年自治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从低到高的排列依次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其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5.28%、42.51%、35.51%、33.62%、30.88%和28.11%,分别比自治区平均工业发展速度快20.28%、17.51%、10.51%、8.62%、5.88%和3.11%;其中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业等方面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快于全国同行业8.53、4.44、11.05、6.18和21.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44.04个百分点。

优势特色产业产值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内蒙古各产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相对地位,2005年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比例分别为3.188%、3.088%、1.1752%、0.735%、0.435%和0.45%,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这对于内蒙古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分:工体系,并进一步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优势特色产业集聚特征及竞争力

(一)产业集聚特征分析

1 产业集聚类型特征

按照艾利森和格莱赛的研究结果,B>0.05表明该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较高,0.02≤B≤0.05表示该地区的产业分布比较均匀,而B<0.02则说明该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按照以上标准,在自治区的特色优势产业中,已形成较高集聚水平的是能源产业,其集聚系数在2005年达到0.073;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分布比较均匀,2005年集聚指数分别为0.034和0.022;集聚水平最低的产业为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者的集聚指数分别为0.01、0.011和0.0005。

2 产业集聚地区分布特征分析

产业集聚既是一个产业范畴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概念,是产业在某个区域的集中所构成的完整产业系统。本文主要按自治区当前地区行政划分为准,以内蒙古统计年鉴中的所属不同行政区内的企业数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值最大的100家企业的企业数目区位商进行分析以确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在自治区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具体计算结果如下:

首先,从优势特色产业的地区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冶金行业、装备制造的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其中行业的地区集中度最大值分别为0.49和0.66;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的分别为能源、农畜产品和高新技术产业,其集中度的最高系数分别为0.25、0.27和0.29;化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相比较最低,集中度最高值仅为O.16。

其次,从各地区的产业分布情况来看,在已确定的优势特色产业中,包头地区的优势特色产业相比较分布最多,包括了除化工外所有特色优势产业;其次是呼和浩特和赤峰市,其中呼和浩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主要包括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赤峰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则主要表现在能源、冶金和高新技术方面;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乌兰察布市和阿拉善盟的比较优势产业分布最少。

再者,从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来看,包头地区的装备制造业的相对优势度最高,其相对集中度为0.66;呼和浩特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水平最高,相对集中度指数达到0.27;鄂尔多斯则能源产业为主,其相对集中度达到0.25。

3 产业集聚结构特征分析

根据2006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和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计算到的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CR2、CR4、CR5和CR8数值如下表:

按照“贝恩分类法”标准,能源、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的CR4<30%或CR8<40%,表明这些产业属于竞争型产业,其中竞争程度从高到底的分别是化工产业、能源产业和农畜产品产业,其CR8的值分别为0.2、0.282和0.366;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CR4>40%,这些产业属于寡占型产业,同时按照寡占型的类型划分标准,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均属于高集中寡头垄断型产业,垄断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冶金产业,其CR4值分别为0.74、0.739和0.544。

(二)优势特色产业竞争力

本文对自治区产业竞争力的分析、评价,主要以国家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内蒙古统计年鉴为依据,选取了企业数量区位商、从业人员区位商、产品销售收入区位商和占地面积区位商四个大类显形指标对特色优势产业整体竞争力概况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区位商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LQ=(某地区A产业指标/该地区全部工业产值(或相应指标))/(全国A产业指标/全国全部工业产值(或相应指标))

对于指标权中主要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通过5名专家的3轮匿名打分,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以上确定的区位商指标进行相应的初步赋值,最后确定的各区位商指标的权重如下表:

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优势特色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各特色优势产业的具体综合区位商情况来看,能源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最高,其综合指数达到1.0013,其数值大于1,地区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能源行业平均水平;冶金、农畜产品、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区位商指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其综合指数值分别为0.989、0.8802、0.6176、0.2116和0.581,其中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区位商水平最低,仅为0.2116;从各产业综合区位商指数的排序结构中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高,其综合区位商指数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是能源产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和化工产业,而对发展地区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现代产业部门如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较低。

三、分析结论

(一)产业集聚条件逐步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从自治区产业集聚供给条件看,随着国家、自治区整体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作为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及自治区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扩大了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需求范围;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特有的资源与地域优势特点,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对自治区经济的整体带动能力和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相对地位,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国同行业产值的比例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特色优势产业整体集聚水平较低,特色优势产业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从集聚水平来看,特色优势产业的整体集聚水平比较底,行业受资源禀赋约束条件较明显,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中,只有能源产业实现了高度的集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也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但分布比较分散,但当前这些行业产业链条比较单一,产业关联度较低,一旦失去资源基础优势,就会导致整个产业的衰败;而受资源约束条件较低、产业关联度高及对相关行业带动作用强的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低,而这些行业的集聚水平恰恰同国民经济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存在着最为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行业。

(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形式比较单一,地区差异特征明显

从自治区特色产业集中度来看,能源产业、农畜产品和化工产业的竞争程度较高,其中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比较强,而能源、化工产业在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之间存在很大雷同,比较分散,核心企业较少,从而难于形成产业公平有效的竞争机制和产业核心带动优势;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垄断程度较高,但中小企业相对发育不足,难于形成有效的合作与竞争的企业关系网络;已有的研究表明,产业内中小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但从自治区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来看,当前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高,而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比较缺乏,从而降低了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从特色优势产业的地区分布特征来看.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地区产业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其中包头地区产业分布最多,但这些产业相对被限制在狭小的地方行政边界内,集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尤其在聚集产业的旗县内,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的引进非常困难。

(四)特色优势产业整体竞争力较弱,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低

自动化专业的优势篇8

比较优势理论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对外生比较优势这一主流理论的完善和挑战。在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的诸多研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在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概念体系批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新主流(Helpman and Krugman,1985;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而其他学者们又在批评这一新主流的基础上,从专业化、技术差异、制度、博弈以及演化等不同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拓展。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Helpman and Krugman,1985)。他们发展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实际上,克鲁格曼更早时候(Krugman,1980)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的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沿着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思路,梯伯特(James R.Tybout,1993)进一步总结并集中论述了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increasing internal returns to scale)作为比较优势的源泉。他认为具有递增性内部规模收益的模型在三方面优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学说:一是该模型建立了一个从专业化中获取收益的新基础,即使贸易伙伴们具有相同的技术和要素比例这种专业化也存在。第二,该模型认为具有大的国内市场的厂商在世界市场中有竞争优势。第三,该模型有助于理解贸易、生产率和增长之间可能的联系。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规模经济并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充分解释。多勒尔(Dollar and Wolff,1993)等提醒我们,用规模经济来解释比较优势主要是针对近年来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这些国家的贸易模式体现了很高的专业化程度。但是,他们认为,生产过程中的规模经济可以部分解释这种专业化,但不是全部。在大多数产业中,一些不同的公司共同贡献了一个国家的出口成绩,并且每个公司又有很多工厂,因此公司或工厂的规模经济不能解释全部的国家专业化。他认为技术差异是对发达国家专业化程度日益深化的合理解释(Dollar,1993)。日本、德国和美国的许多出口品之所以被看做是高技术产品,是因为在这些产品的生产中研发所占的比例很高,以及员工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很大比例。但是,多勒尔也认为,尽管技术差异能很好地解释比较优势,但这种解释只是针对短期有效,对长期比较优势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

因为任何一门专有技术最终会变成国际性的公共产品。那么,什么才能成为高技术产业长期比较优势的源泉呢?多勒尔认为是在现有基础上产生新技术和训练补充性技术劳动力的制度。

对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的研究思路,有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了质疑(Hummels and Levinsohn,1993)。质疑从赫尔普曼(Helpman,1987)的论文《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入手。赫尔普曼在该文中发展了一个简单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用以说明国家规模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该文最重要的理论洞见是指出了,当每一种产品仅仅在一国内生产时,国家的规模是世界GDP构成的惟一决定因素。并且赫尔普曼在OECD的资料基础上分析并得出,当国家的规模越来越相似时,贸易群体之间的贸易量也不断增加。该文中模型的假设是:每一种产品只在一国生产;所有的贸易是产业内贸易;所有国家的偏好一致。对此,哈迈斯和莱文森认为这一假设过于苛刻,该模型不适用于每年的每对贸易国。他们认为,距离会增加差别化产品贸易的摩擦成本。距离相近的国家从事产业内贸易是因为喜好多样化。远距离国家中的消费者愿意消费国外的多样化产品,但高运输成本将限制这种贸易。此外像边界贸易、季节性贸易、贸易限制以及语言文化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内贸易。而且他们还进一步用OECD和非 OECD(14个国家)的资料作对比,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量的比例在OECD国家为25.3%,而在非OECD国家仅为0.5%。他们认为这一实证结果也说明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而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并不充分,可能有别的更重要的因素。

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从研究与开发(R&D)的角度推进了比较优势理论(Grossman and Helpman,1989,1990)。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将原来盛行的对比较优势的静态分析扩展到动态分析。他们发展了一个产品创新与国际贸易的多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通过R&D产生的比较优势和世界贸易的跨期演进。在他们的模型中,公司引进新产品会发生资源成本。前瞻性的生产者引导R&D进入具有获利机会的市场。新产品不完全代替老产品,并且当更多的商品可买到时,价格、利率和贸易模式会跨期演进。贸易有产业内的和产业之间的,前者受制于R&D支出,后者受制于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用来为R&D融资,在一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出现。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动态分析尽管是建立在许多原有的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如克鲁格曼(Kmgman,1979a)与狄克西特和诺曼(DixitandNorman,1980),但同先前的文献相比较又有很大不同。他们不仅推进了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而且就动态分析而言,他们的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早些时候对具有产品创新的贸易的动态研究。这些研究(Kru~nan,1979b;Dollar,1986等)对贸易均衡(当产品由北方最初开发后来被南方模仿)的稳态性质提供了有用的洞见,但由于没有考虑到所有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产品创新率的经济因素,从而使分析不够完全。而格罗斯曼和赫而普曼的框架很明确地处理了对私人投资R&D的激励和R&D活动的资源要求。资源通过分配到R&D部门,会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的生产,然后就会形成沿着贸易均衡动态路径的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会导致比较优势的发展。

杨小凯和博兰(Yangand Borland,1991)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

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他们关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被置于一个将交易成本和分工演进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之中。按照这一框架,经济增长并不单是一个资源配置问题,而是经济组织演进的问题,市场发育、技术进步只是组织演进的后果。该框架分析了经济由自给自足向高水平分工演进的动态均衡过程,并阐释了斯密和扬格(Anyn Young)的思想:经济增长源于劳动分工的演进。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比较优势随之不断增强。应当强调的是,他们的框架不同于标准的新古典框架,后者对比较优势的分析主要基于规模经济,而他们的框架将专业化和分工置于分析的核心,并且严格区分了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从而发扬了斯密关于分工和内生比较优势的核心思想。

此外,格罗斯曼和麦吉,(Grossman and Maggi,2000)还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他们发展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为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克莱里达和芬德莱(Clarida and Findlay,1992)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他们认为,政府介入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

上一篇:妇联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工贸企业风险管控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