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1:13:07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专科毕业论文是专科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毕业设计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工作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探讨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专科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针对当前专科毕业论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和管理方法。

二、专科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论文的教学定位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专科院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认识模糊,缺乏明确的定位。扩招以来,多数专科院校对“大众化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没制定相应的措施。另外多数高专院校片面的夸大并曲解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对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教学没有制定清晰的质量标准、定位不明确。

(二)毕业论文指导不到位

第一,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论文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许多专科院校的教师已承担了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课余时间还要搞科研和自我充实,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论文[3]。第二,和学生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的特点。日常教学中,师生间只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联系,且有些教师又未承担过该专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不甚了解,所以没办法积极的指导学生。第三,部分教师知识结构有缺陷,指导力不从心,指导效果堪忧。

(三)选题不合理

多数专科院校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有院(系)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数量相对偏少,且部分题目和学生的兴趣或工作方向脱节,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

(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

许多专科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对毕业论文敷衍了事,持应付的态度,为完成任务东拼西凑,甚至在期刊上直接抄袭、在网上下载或在线购买等。其原因主要如下:第一,学生思想观念不正确,认为反正要毕业了毕业论的好坏无关紧要,纯粹是一种任务、负担。第二,少数指导教师毕业论文不重视,要求不严,产生消极影响。第三,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于宽松,学生没有压迫感、危机感。

(五)对论文教学管理重视不够

一些高校对论文过程管理重视不够,对毕业论文认识模糊,缺乏质量标准、规范,或规范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或疏于检查、监督,实施不力,学生的论文过程往往处于放羊状态;论文成绩评定不严谨,人情成分过大;缺乏质量评价体系等。

(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普遍缺乏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表达能力不强。初稿往往存在诸如观点不明、论证不清、缺乏逻辑、表达不清和缺乏规范等问题。

三、专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设想

(一)明确毕业论文教学定位,制定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科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应突出包括实验课、实习、毕业设计等

的实践教学环节,把毕业论文教学提到相应的高度,同时应为保证毕业论文教学的顺利完成制定和实施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和规范。

(二)加强管理,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

为使毕业论文教学顺利进行,学校应加强管理:第一,建立和完善制度。在做毕业论文之前,根据学校有关毕业论文方面的要求及专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毕业论文执行计划”,包括指导教师的责任、学生的任务、成绩的评定等,建立规范的监督制度、考核方法。第二,严格指导教师的资格审查,选取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且有责任心的教师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教师的能力质量[2]。师资短缺时,可利用校外人力资源,选聘校外科研和企业界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员担任。第三,强化毕业论文题目审题。建立有效的毕业论文题目审核制度,拓宽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鼓励学生自己找毕业论文工作单位、自主提供题目。

(三)提高学生认识

提高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针对学生的不正确思想观念要采用多种手段加以引导,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让学生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即将开始的工作的意义[4];同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以消除因少数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以及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于宽松对学生认识上造成的消极影响。

(四)改革教学形式,多渠道训练培养学生对科技文献的写作能力

部分学生尽管也做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实验工作,但因缺乏科技文献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表达能力不强,造成的毕业论文质量低下,对此,可以采用改革教学形式给予强化训练[5],如采用“4+2”模式训练写作能力,即;要求学生从第2~5学期每学期要写1篇论文,内容应与本学期所学的某门课有关,由任课教师安排并负责指导和考核;前两学年每年写1篇论文,内容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相关。或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让学生接受毕业论文写作基础知识的培训。

(五)强化论文过程各环节的管理

对论文过程各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具体可分为如下几方面:第一,选题审题管理。论文题目须结合专业培养方向、有实用性、价值性和创新性,且须经审查核准。数量上一题不超过3人,以杜绝抄袭。第二,过程管理。学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写作过程的检查监督,定期检查。第三,加强评阅管理和答辩管理。对毕业论文实行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共同评阅制度。防止评阅走过场。院(系)应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负责答辩的组织、管理,各答辩小组具体实施。答辩实施指导教师回避制,以减少人情因素。第四,成绩评定管理。为了保证成绩评定的科学、公正,论文成绩宜采取指导教师、评阅人、答辩小组评分共同构成的模式[6],对不及格者进行第二次答辩。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最系统的一个实践环节的训练,其优劣可作为评判学生专业素质好坏的标准之一,可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教学也是专科教学体系中综合性最强的一个环节,与专业培养目标密不可分,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需指导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觉民,姚建刚等。毕业实习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0(3):46—48

[2],[3],李卫祥,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索[J],太原大学学报,2005(6):59—60

[4],周宜君等,关于本科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376—379

[5],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4—85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教学改革;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46-02

教育部于2012年专业目录中公布了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改为四年制技术本科,并于2013年秋季招生中正式实施。虽然部分学校如南方医科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右江民族医学院等已开办了四制检验技术本科,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均不尽一致。如何用四年时间将学生培养成社会认可的技术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医学检验高级人才,是摆在医学检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宏观层面的制度、观念创新到微观层面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创新,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纷呈各异的观点。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多样,学校与学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研究,依旧是对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进行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归纳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宽专业、窄方向”阶段、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阶段、多重组合通识教育+多模式主修阶段。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都涉猎这三种教学模式,只是侧重有所差别。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学者指出,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医学检验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按目前医院的检验自动化程度来说,如果培养目标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手,那高中或中专毕业后培训一年左右就能够胜任。为此,作为理学学士的四年制本科生,培养目标和今后的工作任务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操手,而应当在科研、外语、计算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上有更大的作为,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检验技术应用型人才。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合格的标志是,具有在各级医疗单位中从事检验技术的能力,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执业资格的检验技师。本文就四年制检验技术本科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有限的时间获得更有效的培养质量和合格的产品,并提出如下改革探讨,供同行作参考。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人文素养、校园文化诸要素。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就中国大学目前的情况,不管是研究型大学或是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地探讨,才能不断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医学检验专业是以知识和技能是为医疗机构诊疗提供检验结果数据和咨询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一种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类型。随着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科的工作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多数检验项目已由手工操作到全面自动化。而医学检验专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必需获得执业资格才能签发有效的检验报告。对此,为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相接轨。那么,改革的环节应从教学大纲、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计划等诸方面入手,并将四年的各个知识模块有效地互相衔接,为高规格、高质量地培养检验医学人才奠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二、加强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培养

大学教育改革问题之抓教学还是抓科研教学和科研这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矛盾的,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这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如今检验科自动化水平很高,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学等检验项目几乎是自动化仪器在作业,工作人员只要会操作这些设备就行了,也就是说一个中专水平的学生只要到检验科培训一个月左右就能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没必用到本科和研究这样的高学历。那么高学历人才应如何发挥作用呢,本人认为,这些高学历人才主要从科研、与临床沟通和接受临床咨询等工作为重点,因此,检验本科的培养应在保证两细课程的课时外,重点培养科研、外语、计算机以及为临床咨询与沟通的能力上。实施导师制的团队教学(即一组教师带一组学生,一般3~5个教师带10~20个学生),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撰写论文,辅导外语学习。在科研中同时参加课题的检测工作,检测过程中又学到了相关检验仪器的使用,并学到相关的专业外语单词。通过这一锤炼,能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教学计划的改革

由于医学检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作相应的调整,使学生毕业后要达到外语水评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学计划必需适应新培养方案,即3年理论教学,10个月临床实习,最后2个月年回到学校作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考试(3.+0.10+0.2)。而在三年的在校学习期间,安排一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研究锻炼,强化外语,特别是专业外语的学习。

四、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索各个知识模块的权重,认真研究各个知识模块的学时、学分、重点、难点、了解、掌握等要素,根据课程的需要按形态、机能、自动化分析等进行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临床检验工作接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五、实践教学改革

医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实践环境和相关仪器设备。实践包括校内实验室和医院检验科实习两部分。校内实验室应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放实验室,由在校教师言传身教外,学生可自主设计实验,使更多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医院实习则对各个专业检验室进行轮转,并由医院带教老师精心指导,使学生达到自己独立进行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

六、提高专业课教师素质

检验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过硬的操作技能,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强化知识点传授。但教师传授知识不应是灌输式,而应采取科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PBL等多种方法方式,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无限的学习效果,最大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让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5):105-107.

[2]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硇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0-12.

[3]王伟廉,蔡映辉.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兼谈汕头大学教学改革的普遍意义.大学教育科学,2005,(6):39-44.

[4]余登琼,陶方明.检验医学模式的转变及设想[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6):559-560.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 财务管理 专升本 专业建设

一、引言

专升本是指应届专科毕业生,进人普通高等院校进行两年的全日制脱产学习,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授予学士学位的一种普通高等教育方式。专升本的学生入学后,与原有的全日制本科生相比,主要的差距在于基础课程方面,尽管专升本的学生都是专科学校的优秀学生,但其基础知识有待拓展、深化。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培养方式。从专业知识的广度来看,财务管理本科与专科的课程设置就有很大的不同,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金融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而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类的课程存在,但是缺乏系统性,范围较窄。从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分析,针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寻求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策略。为地方院校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略尽绵薄之力。

二、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校办学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对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与细分。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情况,掌握不同岗位对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虽然经过不断建设,但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社会要求还有差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协调,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等。专业教育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与社会发展同步,不断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和上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广泛吸收现代教育与人才培养理念,以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细分析国内知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理财”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明确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进行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形成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动态更新性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认真分析我校财务管理专业与其他院校的异同,充分考虑当前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人才供需的现状以及本专业面向上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特点,围绕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若干个课程群。课程群设置的原则是以够用为度、开设时间前后有序、内容衔接有机整合、明确目标、理论与实践合理匹配、学生的素质逐次提高。

(二)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由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内涵所组成。培养目标应符合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专升本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具有文献检索科研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本专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财务、金融管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与能力的衔接错位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除了本身的专业课如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等课程以外,还开设了统计学、资产评估、企业管理、计算机等相关课程。专科院校虽然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不缺,但相关专业课的范围较窄。就专业知识的厚度来看,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教学单就选用的教材就有较大的差异,财务管理专科的要求较本科低。我们深入上海的企事业单位,研究现实需要及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丰富的金融知识,对外向型经济组织还要求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与能力。我们教学的内容更多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增强其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可以将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及时掌握最新的理财业务,可以分期分批,联系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接触有代表性的经济事项,通过实践操作,掌握事项的处理程序、方法,搜集实物资料,编制教学案例,总结规律,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程体系设置简单化 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是以社会的整体需求为目标,强调基础、着眼未来;而专升本教育则希望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强调实用、着眼当前,这就意味着培养对象看似学历层次相当,但其培养目标及规格标准有所差别。目前专升本教育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大都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未办出专升本高等教育的特色。根据培养目标,本科生应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尽管专升本的学生在过去专科阶段的学习中也学过类似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课程,但由于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不一样,基础较为薄弱,基础知识淡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大学课程设置与内容所决定。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两个部分。能力结构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几个部分组成。知识结构由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礼仪程序等知识构成。课程设置由管理学类、经济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各种知识讲座、课程实验、毕业实习与论文等内容创新与实践知识课程所构成。能力是基础、课程是过程、知识是结果,结果指导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学生培养过程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如何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就需要通过实践程序,而实践这个程序在学校能否得到实现,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瓶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正是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专升本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我们的课程设置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这个节点上。

(三)实践与创新能力脱节 动手能力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比如课程设置、实验资料、实验过程等论述。创新能力应该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开放性、前瞻性。通过方法论、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来实现。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的难点,现实情况是企

业很难接受学生实习,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学校内部实验室,实验资料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培养目标编写,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实验内容中。此种方式必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编制的实验资料和现实财务管理所面对的情况有很大的距离,这个距离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实践中去搜集、整理、分析、设计实验资料。二是购买实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三是可以到实践单位完成实践教学,但还是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实践单位的经济事项有些是很简单的、常规的,发生的频率、数量、种类、环境都是不均衡的。当实习单位忙于经济事项时候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即使接受了学生实习,单位的指导人员也没有时间解决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单位的经济事项处理过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不能得到落实。四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实验基地。这种方式的效果比较理想,但是需要企业与学校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可以通过定时间、定指导教师、定实践岗位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策略

(一)无缝衔接、学分互认 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实现专科与本科无缝衔接,通过灵活选课,实现学分互认等方式,将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知识结构有效结合,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实现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体现适应多样性、层次性、结构性、发展性的要求,教学计划的安排即课程设置要符合能力与知识结构的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整合不仅仅是内容的增减、更重要的是新知识、新观点的充实与传授;授课手段与方法的改进主要在于深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声、光、电、语言、图形、甚至于模拟场景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的多样性,主要是体现课程的特征与知识传授和掌握的相适应,可以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课程论文、报告等形式完成考核;实践与创新教育主要通过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讲座、比赛、调研、科研训练、社会调查等形式完成,上述计划的落实都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巩固。

专升本后,学生的学习理念还有专科教育形成的观念,对本科阶段的理论教育存在厌烦或不能很好理解的现象。对待课程中的理论性知识普遍存在不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的难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合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框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参照本科教学计划的内容,设置专升本的教学计划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可以通过能力结构框架的内涵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教学大纲规范其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门类可以丰富一些,尽量考虑专升本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现状,由此产生的重复设课,内容重叠等问题,可以通过灵活选课,学分互认的方式来解决。二是学分互认。专科阶段的学分通过认证可以作为本科阶段的相同课程的学分。认证的标准由学校根据课程的内容、考核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因素制定。如课程的名称相同、教学大纲的内容及知识点相同或基本相同、考核方式相同,成绩在一定标准之上、教材内容相同或基本相同等,都可以作为互认学分的标准。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又可以解决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但是学分互认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果互认的学分过多,是否会给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解决该问题可以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互认的学分不超过应数额,或者规定学生必须选学其他课程完成相应的学分(比如选修互认学分的1/2)。这就是在前面论述教学计划时,为什么要设置比较丰富的课程体系的原因了。

(二)课程设置优化 专升本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学生来源、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高能力的培养方式,对其重新设计,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课程体系,更不能简单地在本科课程体系上加减,而应针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强化基础理论、深化专业教育、加强实践教育,使每―个财务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进一步深造。(1)强化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这些课程有些在专科已经学过,但深度和广度与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另外,增加金融学、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的选修。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论的提升。(2)深化专业特色教育。对于专科阶段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实行非专业补课制。凡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进^本专业后必勿以第一学期开始,补修专科期间两门至五门的专业核心课,补课不全不准毕业。要督促学生尽快掌握专科基础知识,边补课边学习新内容,这便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3)加强实践教育。财务管理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知识结构,要在确保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使理财实践教学真正起到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作用。实践课程体系应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ERP沙盘模拟对抗、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

(三)整合内容、模块教学 课程内容合理划分为不同模块,模块的知识点要明确,授课方式方法要符合内容的要求、模块具有内在知识与能力的逻辑统一,知识传授模块与能力培养模块实现有机统一。要求对知识模块的构成做科学的研究,做到数量合理,做到内容与功能同一或相似,如财务管理知识传授与能力结构掌握模块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课程及内容: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等,该课程群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学生理财能力的塑造,但该课程群知识的传授是有其先决条件的,只有在线修课程结束后才能讲授和掌握,关于课程群的设置存在先后问题,教学计划的整体课程设置依然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要求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顺序倒置,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该课程对培养目标实现的作用,即课程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功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模块的整体功能全面掌握,在知识点与面的传授中,既要做好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又要做好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完备与提高。深化与拓展、完备与提高都要求授课主体与客体在知识的讲授、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做到知识内容的前瞻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做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落实。

(四)地方特色、凸现能力 上海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外向型经济的特征。基于这种人才需求的状况,我校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院校,确定培养目标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及时修订培养目标,制定正确教学计划,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凸显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财务信息处理能力是当今财务人员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财政部2006年《企业财务通则》首次引入信息管理概念。指出企业可以结合经营特点,优化业务流程,建立财务和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业务

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并指出企业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实行统筹企业资源计划,全面整合和规范财务、业务流程,对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一体化管理和集成运作。这一系列有关企业系统和会计系统同步运作的设想,突出了企业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进而强调了企业业务流程与会计业务流程的统一。从技术集成的层面上看,我国财务系统已初步完成信息集成,即实现接口层次的应用和系统间数据的转换与传输,较为成功地实现了数据复制、数据联盟以及接口集成。在此基础上,多数企业进入了过程的集成阶段,即通过企业应用集成技术完成后台理财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突出金融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的发展是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的,随着上海经济融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未来的理财工作将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无论筹资、投资、资本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所以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在专业课中设置更多金融学知识与能力的课程。

(五)创新教育、灵活多样 创新教育具有现实性、重要性、可行性。财务管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的理财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水平,并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财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关注社会经济热点,变静止的教育观为动态的教育观,找准所教学科的切入点,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生的学科入门指导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同时紧跟学术和实业前沿来构建动态的专业框架,通过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资格考试来夯实就业基础,通过竞赛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高校每年举行的“希望杯”、“挑战杯”、“财会信息化”等竞赛,一方面检验各大学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优秀本科生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在这些竞赛中,优秀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整合、优化,理论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竞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参赛,精心准备竞赛,已经成为扩充教学内容,培养本科生团队精神的重要教学内容。为本科生指派专业指导教师,建立“零距离育人”的导师制,确立“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深化教学改革。本科生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就业,实施零距离指导。

五、结论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

——滁州电大总结性评估自评汇报

各位评估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滁州电大和所属的工作站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全体教职工,向省教育厅评估组专家们莅临我校评估和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统一部署,我们自去年夏季至今,历时九个多月,积极认真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方针,把迎评和试点看作是同一回事,自觉地变压力为动力,高度重视、抓住契机,边深化试点改革,边展开了各项迎评工作。整个迎评和试点工作进程中,认识到位、发展加快、总结深入、材料齐备、宣传有力。现在,各位评估专家就坐在我们面前,各位主考就坐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该正式交出试点工作答卷、接受评估和检验的时候了。下面,我就学校的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和整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校长汇报,请予审议。

一、学校概况:设施·规模·格局

主要设施:创办于1979年2月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位于滁州市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占地面积5亩,拥有教学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81万多元(新增293万多元,增43%)。已建成ku波段卫星地面接收、校内闭路电视及vbi/ip接收系统、主干百兆桌面10m校园局域网及独立域名互联网站、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现有50座多媒体机房3个,视频阅览室(自主学习室)1个、50座语音教室1个,另有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投影教室)14个,150座多媒体演播大厅1个。拥有计算机270多台,所有计算机均能进行网上阅览。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报刊、期刊200余种,自建电子图书10.3g,另与省电大实现电子图书共享,教学管理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管理软件,已实现教学、学籍、考务、成绩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规模/培养:分校下辖明光、天长、来安、南谯、全椒、定远、凤阳7所电大工作站。二十五年来,滁州电大依靠系统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以滁州电大为中心,覆盖皖东地区四县、两市、两区的电大教育网络。开设理工、经济、文法三个科类二十多个专业。04秋全市在籍学生达3809人,其中开放教育3376人(本科生905人,专科生2414人)。累计培养毕业生9018人,其中,开放教育本科253人,专科657人。

分校的开放教育是2000年秋经省电大批准正式招生并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5年多来,从2000年秋开放教育专科1个金融专业48人发展到04年秋本科9个专业(法学、会计学、英语、金融学、汉语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小学教育),专科8个专业(法律、财会、英语、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两个方向、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员)共2002人。已毕业本、专科学生295人(本科253人,专科42人),本科毕业率为91.34%,专科毕业率为93.33%,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骨干,有得到提拔走上领导岗位的,有获得表彰奖励的,有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晋升职称的,有不少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电大的办学声誉和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和社会认可。

格局/办学:我校在坚持大力发展开放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已成立滁州电大奥鹏远程学习中心)以及各类培训的继续教育。05春网络教育已发展到与兰大、中科大、浙大等10所高校合作办学,在籍生220多人,继续教育培训04年达734人次。04年办学收入开放教育占78.3%,网络教育占9%,继续教育占8.7%,注册视听和普专教育占4%,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格局/机构:我校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内设机构已从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的一办三科增设和调整为12个内设机构:党办校办、纪检委、校工会、校团委、督评办、教学处、教务处、技术服务处、网络教育办、继续教育办、招生办、远研室。

二、试点总结:探索·构建·质量

1、试点地位突出,工作思路明确,努力夺取试点与课研双丰收

试点地位突出:开放教育试点5年多来,我校在上级电大指导下、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试点工作为新的发展契机,高度重视、坚持改革、锐意进取、认真实施。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02年学校主要负责人更换前后,先后两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包括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运作。通过开展转变观念大讨论,加强培训与考核,狠抓入学教育与课研,使全校师生员工划清了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办学、教学、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四个主要区别,确立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两大理念,为推进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奠实了思想基础,并融汇和贯穿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全过程。中期评估后,积极按照省电大整改意见,深化教学改革,并同步开展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探索,突出和加强了开放教育主体地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办学收益逐年增长,教学办公条件逐年改善,教学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逐步增强,为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思路明确:02年至04年,学校在发动职工大讨论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思路,三年迈了三大步:02年/转变观念、理顺关系、重点突破、稳步前进;03年/深化改革、重在建设、打造品牌、跨越发展;04年/坚持探改、创新管理、注重特色、促建争优。在课程改革重点突破上,校长亲自掌握推动;在课题研究“零”的突破上,校长亲自带头撰写;04年5月学校成立了“总结性评估领导小组”后,校长亲自主持培训班,学习贯彻评估标准,制定迎评工作计划和整改方案,明确重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轮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工作,探索和初步掌握了开放教育的一些规律,总结概括出符合我市、我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已获省电大课题研究优秀奖)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实践模型。纵观5年多来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我校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努力建成皖东远程开放大学和远程学习服务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总体思路清晰: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构建“两模”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确立两大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办学特色鲜明:扩大规模与注重特色质量并重,试点实践与课题研究并重,领导到位与全员投入并重,自主学习(七环节)与两大支撑(四督一评+四助一平)并重,“零缺陷”管理与责任追究并重。

党委政府重视: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大事业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改革与发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按照省五厅委(教高[2003]8号)文件要求,经市编委04年2月行文批准,已明确滁州电大归口市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理顺了管理体制。04年9月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劳动社保局负责人以及电大滁州分校校长为成员的滁州市电大工作协调小组,并在我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和帮助电大解决发展大计。市级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不断宣传报道电大和开放教育。《滁州电大03年—07年发展规划》已报送市教育局并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中,正力争纳入全市社会和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试点和课研并重:开放教育是试点项目,也是课题研究项目。几年来,我校力争交出两份合格答卷,获得试点和课研双丰收。02年6月出台了《关于我校课题研究和科研奖励的办法》,04年9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和管理的意见》,成立了“两模”研究课题组。02年11月和04年9月两次向省电大分别申报并立项课题研究论文7篇和18篇,经评审后分别获二等奖1篇、三等奖4篇,优秀奖4篇,同时获得了省电大课题研究组织奖。中期评估后,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我校曾专门邀请省电大课题研究专家来我校作专题报告进行指导。04年申报的论文较之中期评估时的课题研究,选题面宽,涉及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校园文化、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完全学分制改革等诸多方面;联系实际紧,针对试点实践或总结经验,或针砭流弊,或矫正误区,或前瞻规范。截至目前全校教职工共发表文章120多篇,其中省级及以上期刊(包括转载)发表文章15篇,中期评估期间出论文集——《探索中的思考》一本,收集论文55篇;总结性评估期间出《探索中的构建》一本,收集课题研究申报论文18篇。影响较大的有校长本人撰写的《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02年11月省电大课题研究研讨交流会上重点发言,另撰写《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发表于04年9月27日中央电大时讯/论坛第249期;张信军副校长撰写的《浅议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表于04年第11期/上《中国远程教育》。在开展课研的同时,十分注重课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应用和指导我校试点工作过程中,贯穿于学校各个管理环节,对推动我校各项管理规范化、程序化,转变全员思想观念、管理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等方面起到了思想奠基的积极作用。我校徐华老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教学模式个案研究中,总结出“aa+ab”教学模式,荣获省电大教学创新二等奖,在04年我校暑期教师培训班上作典型介绍,对深化我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性推动作用。《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两模”课题研究,深入认真地总结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思路,对深化试点实践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前瞻性,对04年秋以来我校试点工作发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促使我校重点抓薄弱环节,如“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小组活动”等,重新修订完善了关于形成性考核、教师管理、辅导员管理、素质教育、考核责任制、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等一系列文件。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积极加强系统建设

我校下辖7个工作站(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均挂靠当地的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功能,履行了申报、审批手续。截止05年元月,南谯工作站因在市本级并入分校考点,其余6个工作站已经中央电大、省电大审批设开放教育考点。

我校以试点工作为中心、以迎接评估和贯彻省五厅委03年8号文件为契机,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视察调研为推动,在加强分校自身建设、维护和坚持系统办学优势的同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着力加强我市电大系统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坚持、维护系统办学权威。试点以来,我校能与省电大之间以及与所辖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七个工作站,明光司法局和滁州卫校两个教学点之间,严格试点审批手续,签定试点协议,无违规设点、违规办学、违规招生情况。02年6月,鉴于我校所辖的工作站中,有的属教育局成教科主办,政事不分;有的挂靠当地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却将电大办学视同与高校函授的合作办学,十分不利于电大系统办学,教学与管理很难到位等状况。经我校领导班子研究正式行文,明确电大是一个具有上下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办学系统,不是不同系统之间一般的合作办学关系,要求各工作站认真对待、转变认识,要解决政事不分和非独立办学实体问题,以维护电大系统办学权威。03年初,明光、定远工作站从教育局剥离。03年省五厅委教高[03]8号文件下发后,我校抓住契机,进一步开展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在我校明确归口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后,市教育局先后三次召开各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和工作站负责人参加的电大工作会、迎接总结性评估动员会等会议。多次强调各工作站要解决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实体问题,并要按85年省政府34号文件规定的正科级别建制,组建工作站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04年12月召开了我市电大迎接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会议,认真部署了总结性评估准备工作和初评工作。会后由市教育局和我校共同组织各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工作站负责人赴宿州电大所辖的独立设置的泗县和灵壁电大工作站学习取经。随后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的通知》和省电大《关于开展对全省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按要求组织分校及各工作站开展自查工作,对教学点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查和梳理,写出了《教学点自查报告》,填写《开放教育试点清理表》,通过清理,对天长、定远、全椒工作站要求限期整改。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推进系统建设。中央电大的品牌和“五统一”是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的重要保证。在取消“省内开放教育”与中央电大并归问题上,我校按照省电大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并及时补交并归费用近7万元,认真组织并顺利通过并归考试。试点以来,我校坚持按照中央电大和省电大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统一征订和使用中央电大的教材,并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关于统一考试考核的精神,组织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近两年我校注意提升电大形象和声誉,加大对开放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开放教育生源规模持续扩大,一再攀历史新高。我校为了扩大工作站招生,出台了奖励政策并及时兑现,有的工作站生源规模也是持续上升。此外,从02年起我校开始对工作站的学费提成逐渐降低比例,至04年秋起降至2:8,以支持和促进工作站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天长、来安、明光、南谯、全椒建有网站或专线上网,可与中央、省、市三级电大网站链接,共享资源和信息。

(3)、加强对工作站管理和指导。02年以来,我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转发和贯彻〈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大县级工作站人员试点培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关于工作站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整改意见》、《关于开展教学检查的决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关于实行考试工作责任制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每学期对工作站教学、教学管理进行检查指导,每学年对工作站开展教育大检查。每次检查制定了检查评分细则,进校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召开学生和教师、技术人员座谈会,检查后及时书面总结和通报,促进工作站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每次期末考试,均召开考前工作会议,严格工作站的考试组织管理、试卷保密和接送管理,选派人员进行巡考蹲考,端正考风考纪,并发挥考试责任制的监控约束机制。

3、努力建设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

配齐队伍:学校高度重视试点人员的配备,并将教师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试点以来我校共录用、聘用专职教师12名,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7名。按照开放教育要求,配齐配强了教学、技术、管理和科研四支队伍。目前,专职辅导教师25人(高职2人,中职10人,初职1人,应届毕业研究生2人),兼任专业责任教师18人(全部为中级以上职称),技术队伍10人,管理队伍40人,科研队伍20人,外聘兼职教师78人,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近70%兼职辅导教师相对稳定,同时还建立专兼职教师档案。师生比1:25(按专业实际配备师生比为1:17.3),专兼职辅导教师比为25:55,达1:2.2。

提高素质:在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班子十分明确电大编制紧、人手紧,必须努力组建一支集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宣传于一身的“五位一体”复合型工作队伍。因而,十分注重提高队伍的素质,重视队伍培训和考核,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01年先后选派11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现已全部结业,有三位教师正在申请学位。02年以来,为了提高全体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中央电大、省电大的各类培训,参加培训达77人次。我校还分别对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工作站技术人员开展了七期专项培训共335人次。目前我校教职工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和技术人员已成为电大远程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对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以会代训”开展了12期培训,坚持对考务和监考人员进行考前培训。

锻炼队伍:组织大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智慧,锻炼队伍,实施“全员虚拟单位正职(即虚拟校长)管理”,这是我校加强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02年7月组织转变观念大讨论,03年元月至05年2月我校组织三次新学年工作思路大讨论,03年11月开展“完全分学制大讨论”,04年8月组织教师、辅导员开展完善教学管理大讨论,9月份组织完善岗位责任制管理大讨论等。通过大讨论,使教职工以“虚拟校长”身份,站在校长立场上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增强主人翁意识,了解了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贯彻执行、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增强了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顺利地整体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此外,在试点工作的动员和布置、工作的总结和推广、教学的观摩和交流、课研的研讨和攻关等方面,均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干中学、学中干,锤炼队伍。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就是这样地在实践中日渐成熟和壮大起来。

4、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网上教学

改善条件:02年以来,学校又投入200多万元,在中期评估前已建成校园网主干100m、桌面10m的校园局域网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网已具备网上信息、vod点播、网上教学辅导、网上测试和网上讨论等功能,有效地实现了中央电大、省电大、市电大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教学计划、学籍、教材、考务、成绩、课程注册等网络化管理。学校购买了正版软件,保证了网络安全运行。所有教室、办公室安装了信息接口共63个。近年来新建多媒体投影教室12个(共15个),先后4次购置、升级调整服务器,配备了www、ftp、e-mail、电大在线、教师、学生、考试、vod点播服务器共8台,其中04年5月投资6.5万元,新购戴尔4600vod点播服务器一台,容量达1120g。04年新购置清华紫光教师办公用机22台,北大方正学生用机85台。目前我校网管中心、多媒体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卫星接收设备、vbi/ip接收系统等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比较完备,复印、光刻、传真、扫描、数码摄像、数码照像、打印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齐全。网上信息传输资源共享日趋成熟和完善。学校共拥有计算机270台,学生用机200多台,教职工人均配置1台以上。另为教职工每个家庭免费安装和使用adsl。

评比达标:我校的网站建设在全省市级电大中起步稍迟,但近两年来发展较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加强了网络设施建设及其管理和应用。在03秋至04年省电大对十八所分校网站建设的检查评比中,我校平均得分74.4,其中第2次得分81,为全省第一。为此,省电大于04年5月,在我校现场召开“全省电大教育技术工作会”,我校在会上作网站建设重点发言和经验介绍。04年12月,我校被省电大授予网站建设评比优秀奖。

开展应用:截至目前,我校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学生在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滁州电大三级在线平台上实名注册率分别为75%、85%、98%,试点专科学生实名注册率分别为80%、88%、95%,登录滁州电大在线共56860人次。本专科各专业参加网上直播课堂教学的课程占所开设总课程的47.9%,共组织14个专业147班次学生参加网上教学,其中,网上答疑141门课次、1528人次;直播课堂教学209讲次、师生交互发帖1170人次。先后组织三次本科专业学位英语无纸化考试,和四个专科专业两次网考;网上测试5000多人次。有的专职教师还在家里通过学校免费安装和使用的adsl与学生多次进行网上答疑讨论。

5、大力推进多媒体资源建设及整合应用

配置与自建:资源整合和应用是开放教育支持服务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工作。02年我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和使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的通知》等文件,组织技术服务处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教师进行了三次“电大在线”培训,使教师了解“电大在线”功能,利用“电大在线”平台布置作业、在线考试、上传自建资源,并将教师所做的课程主页等自建资源导入“电大在线”;专人负责定期接收导入中央电大、省电大资源,并从江苏电大、南京电大、四川电大、河南电大等兄弟省校购置资源。我校根据省电大《分校网站检查评判标准》认真检查落实各项指标,对学校主页、教学处主页等多次改版和更新,尽量做到栏目设置科学、页面美观、信息量大、查询方便、更新及时。加强“电大在线”平台建设,对栏目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处室,由专人负责向栏目中充实内容。自03年以来我校先后已建成资源库:①资源总目——学校各类资源目录(03年“五·一”长假防非典期间完成);②试题库——历届考试试题1892份;③课程资源指南——介绍各门课程媒体资源形式、数量及位置;④vod点播——304门,5333讲、780多g(包括教学视频、综艺视频、“第二课堂”);⑤ip课件——导入的ip资源目录,目前达3350课时;⑥vbi信息——目前131期;⑦cai课件——84门,多数课程可提供在线阅览和下载。⑧电子教案——105门(兼职教师40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⑨课程一体化设计——115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

配置率与应用:至04年秋我校开放教育本专科17个专业应设284门课,已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资源的达236门,配备率达83.1%;其中必修课179门,配备率达87%,及时到位率为100%;选修课105门,配备率达81.47%,及时到位率为95.2%。学校通过信息、入学教育计算机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网页大赛、网上教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展示开放教育特色。03年5月至今使用试题库达118463人次,vod点播达62801人次。

6、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导构式”教学模式

思路、取向和步骤:教学模式改革是项目试点的核心内容。为了启动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自02年起,先后制定了《关于重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力量,按照重点突破、递次推进、总结提升的思路,和变教为导、导构结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取向,连续走了六步:①从设计教学一体化上进行突破;②开展完全学分制大讨论,规范报考并强化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报考和提前报考,推进以课程为单元组班教学;③省市电大课改联动,打破单一教学形式;④配齐配强专业责任教师和辅导员,强化质量管理和助学助教;⑤组织教学创新;⑥推进和强化网上教学。并逐步形成在入学教育、导学、形考、支持服务、选课报考、激励机制和跟踪监控七个系列环节上,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成果和成效:经过5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与构建,初步形成和概括出符合我校实际,较为行之有效的“统分兼顾+双多组合+自主构建+支持服务”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后申报省电大,现已评为优秀奖)。“统分兼顾”中的“统”,是指在中央电大的“五统一”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和开放教育精神,实行统一课型、统一课表、统一要求;其中“分”,是指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条件、境况的不同,分层次、分对象、分难易、分地域,运用不同形式组织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双多组合”,一是指对多种媒体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主页、电子教案和电大在线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各类教学自建资源;二是指多种教学形式与四课型(精讲、答疑、讲评、复习)组合。“自主构建”即学生在教师和辅导员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报考、自主参加网上答疑讨论、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开展个性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形成并确立了“助教助学助管助考+平台(支持服务平台)”的“四助一平”支持服务体系,把导学、网络、技术、资源、窗口、咨询各助学环节进一步系列化,同时在校园网主页上开设“辅导员助学主页”和“支持服务平台”(设“管理服务”、“在线学习”、“远程接待”等栏目),力争实现支持服务最大化和最佳化。

截至04秋我校本专科共开设144门课程,已制定了115门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占总课程80%。制作电子教案并上网105门课程,约占73%,其中徐霖老师的《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在省教育厅03年组织的高校课件大赛中,荣获全省市级电大唯一一项三等奖。徐华、徐霖老师参加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徐霖老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在04年省电大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03年春至04年秋省电大组织的作业抽查中,我校连续得到省电大的通报表扬。04年11月中央电大教学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听取汇报后肯定我校开放教育试点亮点很多、经验不少,索要带走了一批总结材料。据统计,自03年以来,我校“窗口服务中心”共接待咨询答疑电话1370人次,刻录发放光盘8189张,服务自主学习室视听阅览3641人次,学生发送e-mail4567人次,登录留言版发帖8459条次,进入bbs讨论区13394人次,发帖3125人次。我校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实践环节是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自02年5月制定《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办法》起,注重每学期对课程实验统筹安排,编制实践课表,对所开课程实验尽力给足课时,并认真考核验收;每次集中实践环节制定具体计划和安排意见,以书面形式下发至各教学班和工作站。03年上半年起,我校开始在毕业前举行毕业论文讲座,在答辩前举行模拟答辩,以提高毕业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04年5月省电大实践环节责任人培训会后,我校共有61位教师(含工作站21位)获合格证书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规范管理,使之形成常规性、规范性的工作程序。04年上半年我校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完善计算机操作类实验室基础上,筹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随后,又制定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购买安装了会计模拟软件,较好地完成本科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至今已组建5个校内实验室。此外,我校还与滁州学院、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市二附小等10个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校外实践基地全部挂牌,并确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内容和管理。在05年4月省电大关于实践基地建设达标情况的通报中,我校在肯定和表扬之列。近年来,我校课程实验开课率达75%以上。每学期组织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2—3次,并已总结和撰写了“实践教学的成功在于导学预案和因材施导”的实践教学经验。

注重素质教育是开放教育又一特色。我校于2002年9月制定了《素质教育拓展实施计划》,拓展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04年9月又修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意见》。坚持并做到了结合课程教学有声有色地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措施和内容有:(1)在校园网开设素质教育平台。设“两课教育”、“校园文化”、“技能冲浪”、“创新设计”、“第二课堂”、“论辩口才”、“形势聚焦”、“相关链接”等栏目;(2)坚持加强两课教育;(3)努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至今已举办两届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月期间共组织学术报告10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的“英语之角”活动两次;开展开放教育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大赛12场次;(4)强化技能培训(入学教育)和大赛。02、04年组织两次网页制作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电大系统的各类大赛活动。在中央电大组织的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我与电大”英语演讲大赛中,02春英语本科学生阮曼丽荣获省电大“一等奖”、中央电大优胜奖;03秋经管专科甘敏洁获省电大优秀奖;02秋汉语言本科董永在“我与电大”英语文艺节目竞赛中获省电大三等奖;02年秋法学本科学生张信群获中央电大“我与电大”征文佳作奖;我校另获省电大颁发的“我与电大”征文和英语演讲竞赛活动组织奖。04秋财会专科学生姜道卫荣获省电大组织的“我看诚信”征文优秀奖。04春经管专科冯晶和04春英语本科黄菊,分别荣获省电大04年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学生组二等奖和三等奖。02年以来,荣获我校组织的网页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演讲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开放教育知识竞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8人;(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送法下乡两次、庭审旁听两次、模拟法庭一次、街头法律咨询一次、文学采风两次;(6)建立典型激励机制。02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放教育试点班开展评选“优秀学员”和“先进学习小组”活动的通知》,至今已表彰优秀学员160人,先进学习小组32个;对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赛的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广为宣传。

7、严格规范管理,构建“流程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过程、思路和取向:开放教育作为远程教育,跨时空、准分离,以学生及其自主学习为中心,必然要求在进行支持服务的同时,建立起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作为支撑,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形成远程开放教育独特的运行机制。几年来,我校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开放教育教师岗位职责》、《关于实行考试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滁州电大教师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滁州电大辅导员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和管理办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和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开放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工作和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其改革的思路是:围绕和配套教改,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力求管理工作制度化、制度规范化、规范程序化、程序流程化;改革的取向是:强化服务、切合实际、有效监控、流程运作。

成果和成效:随着试点实践的深化,认识进一步到位,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模式也日渐成型。经由研究和提升,构建和总结出“三轮驱动+两线连接+监控保证+流程运转”的“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0的分析论证)。三轮驱动是指教学、教务和技术服务三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分管校长直接驱动下,按照各自的工作流程,进行“流程:目标+责任”管理。两线连接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在学生同学校、同辅导教师之间,专业责任教师在课程辅导教师(主要是外聘辅导教师)同学校、同多媒体教学资源之间进行连接,分别起着助学、助教的重要作用。在质量监控与保证方面,03年我们的认识还局限于督教督学上,04年我们将督教督学督管督考合一,称之为“四督并举”,确立和形成“督教督学督管督考+评估”的“四督一评”监控体系。并于04年秋新增内设机构“督评办”,使监控工作专职化。质量保证也从教学领域的微观拓展到领域外的宏观上,如领导和组织保证、队伍保证、课题研究和应用保证、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保证等。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涉及的环节多,为了实现“零缺陷”目标和管理的有效运作,我们还在众多管理制度之上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制了教学、教务、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流程,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形成“流程:目标+责任”的运行机制。而这一运行机制又是在“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三全理念”的统领之下,整个教学管理初步由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管理,转向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性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02年秋以来我校共组织6次“教学质量活动月”;3次教学主题座谈会;听课40场;学生问卷调查6次/8200份,回收6600份;教学检查10次;设辅导员助学管理主页42份;《网上教学跟踪月报》19期;期末考试跟踪分析报告6期。在质量保证上,以经费投入为例,99年/38万元,00年/71.2万元,01年/10.8万元,02年/68.8万元,03年/83.5万元,04年/104万元,逐年加大,给予开放教育以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我校03年获省电大“优秀教务工作者”奖1人,获省“教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省电大评为教材管理先进单位;04年在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活动中,被省电大授予“优秀管理人员”奖1人,“优秀教师”奖2人,“优秀技术人员”奖1人。

8、宽进严出,在注重电大特色中提升质量

能否保证质量是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难点所在,甚至质量本身就是开放教育的难点。衡量开放教育质量显然不能套用传统教育的质量标准,需要在试点过程中探索。我们的体会是,抓开放教育的质量和保证质量,不能离开电大特色,即不能离开电大属于大众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定位,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做到宽有底线、严要适度,注重在电大特色上论质量。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五个环节上:

(1)、“入学教育”环节。入学教育是开放教育学生全程学习的基础,是第一门必修课,包括观念转变、介绍教学教务管理常识、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等。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03春以来四个学期,我校新生入学教育到课率达75%以上,“入学指南”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0%以上,计算机培训考核合格率为100%。

(2)、在主要教学环节上的导学、助学,尤其是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详见“自评报告”中对观测点26、27、28、29、35的分析论证)。

(3)、形考和考试环节。学校两次出台了规范形考文件,注意规范形考成绩的评定,评定成绩项目的分值实行动态倾斜,发挥形考成绩对学生促学的导向作用。同时辅之以作业个性化批改和讲评,使之发挥出较好的助学效应。在严肃考风考纪方面,我校已形成考前培训、滚动督考、违纪上墙、跟踪分析、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据统计,02春以来,共组织学生33495人次参考,处理违纪219人次,平均违纪率0.65%,平均合格率本科为86.18%,专科为80.14%,违纪率和合格率属正常范围(就过程看,上下有所波动)。

(4)监控保证与支持服务两大支撑环节(前已有述,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1、35的分析论证)。

(5)、毕业论文评审答辩环节。我校严格按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要求开展学生的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从03年12月至04年7月,我校开放教育本科三个专业(法学、会计、英语)275名学生、开放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33名学生共308名参加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本科三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为89.82%;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为84.8%;全校参加毕业答辩总通过率为89.28%。04年11月省电大组织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评奖比赛,我校共报送7篇论文,01秋法学本科胡野的《再论民事侵权归类原则——归类原则“新二元论”说》荣获一等奖,02春英语本科徐吉祥的《siemenshomeappiiancesastandatappiiancesworldexpo-beijing2004》和01秋会计本科陈建国的《制定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办法思考》荣获优秀奖。

据省电大04年8月至10月对我市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为81.76分;毕业生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总体评价为86.89分。04年9月至12月我校组织对全市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及其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信息(获奖获证、发表文章、问卷访谈)采集活动,发放181份问卷,占910名毕业生数的20%,收回153份,占85.4%,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达96.73%,占毕业生总数的1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应用能力、敬业精神及知识水平等综合能力评价的合格率(含强、较强、一般)达95%,这说明我校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已初见成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毕业生对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共15项)的认同率(作用很大、较大的)项均达75.8%,其中对我校“及时全面准确为学生提供入学注册、教学、辅导、考试等信息”(第1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达85.7%,对“扩大办学规模且管理严格,质量有保证”(第2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高达96%。181份问卷信息采集对象采集到的获奖获证、发表文章的信息量126人次。我校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世人可圈可点。

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措施

电大目前正处于向第三代远程教育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性评估不是开放教育项目试点的终结,而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用足用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正确方针,就能推动电大事业更快更大更强地发展。尽管五年多来,特别是中期评估后两年多来,我们为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我们必须头脑清醒、认清不足、抓住机遇、扬鞭自奋,坚持用开创新局面、开拓新境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1、校园整扩

未来五年后,我校办学规模本专科专业数将达到25个,办学规模将达5000人,亟待增加校舍和解决校园。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正式意向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完善“天网地网结合,三级电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进一步实现卫星、网上视频点播和课堂直播,以及中央、省、市三级电大间的双向视频交互功能;发展远程教学数据库、建立网上虚拟校园、建成远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网络系统,积极参与构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①适时更新计算机,增加计算机总量,增建多媒体机房;②完成双向视频系统建设;③加强网管中心建设,增加服务器台数;教学资源整合常态化,视频资源总量由目前的660g增至1200g;④完善与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有关高校联网使用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上多媒体阅览室;⑤加强教务软件系统、考试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网络化考试;⑥组建现代化教育网吧,分设在线学习区、资源服务区(查询、租借、刻录、购置)、休闲区(茶吧、咖啡吧,在线文艺、旅游、体育)和沙龙式学习讨论区等。

3、继续稳步推进和深化开放教育试点实践

以教育部04~05年对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和省教育厅05年对全省电大办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导构式”教学模式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校的开放教育试点实践,力争早日实现建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两大目标。①加大课程教育改革力度,在扩大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数量基础上注重提升质量,深化多媒体教学组合和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组建教学录课系统和虚拟课堂,打造一批有影响、叫得响的精品辅导课程和优势专业;②加大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管理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完全学分制工作流程,试行网上报名、单科注册、选课报考;③增设“远程学习接待中心”机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监控与保证支撑体系,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为培养大批应用型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提供服务和保证。

4、队伍建设整体提升

坚持从转变观念、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等方面入手,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

①坚持教学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配备高素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配齐配强教学队伍。健全和完善教师选聘、管理和考核制度。②积极引进人才,实行岗前、岗中培训。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科研人员,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管理人员。重视引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中继续教育。③提高学历层次。2007年前,45岁以下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50%,45岁以下技术、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5%以上,专科学历为100%。

5、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科研水平

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开展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课题研究,为电大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谋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积极参加电大系统组织的科研工作会议和课题学术研讨会议,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数量和份量的课题研究文章、科研专业论文。

6、巩固和发展“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依托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有关部门、系统联系,面向社会扩大招生。同时要根据合作办学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要求,提供优质有力的招生组织、教学、教务管理、过程控制等学习支持服务,力争每年合作办学校数以50%增长,尽快做大做强。

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上挂中央电大、省电大继续教育机构,横联市直有关部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以及中央对“三农”的倾斜政策,积极拓展培训项目,为在岗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劳动力岗位转移、再就业和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走过的路,干过的工作,取得的进步,都将成为历史。未来是美好的,将有待我们开拓。我校将继续遵循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和中央电大、省电大有关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教务、技术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的各项管理,创新和构建既符合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大力加强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进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提升以开放教育为主体、网络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为早日把我校建成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而努力、而奋斗、而拼搏。

以上是对我校基本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及整改规划措施的汇报,再次诚恳地欢迎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开放教育项目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指导。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构建·在构建中发展

——滁州电大总结性评估自评汇报

各位评估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让我代表滁州电大和所属的工作站参加开放教育试点的全体教职工,向省教育厅评估组专家们莅临我校评估和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版权所有

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的统一部署,我们自去年夏季至今,历时九个多月,积极认真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方针,把迎评和试点看作是同一回事,自觉地变压力为动力,高度重视、抓住契机,边深化试点改革,边展开了各项迎评工作。整个迎评和试点工作进程中,认识到位、发展加快、总结深入、材料齐备、宣传有力。现在,各位评估专家就坐在我们面前,各位主考就坐在我们面前,是我们该正式交出试点工作答卷、接受评估和检验的时候了。下面,我就学校的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和整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校长汇报,请予审议。

一、学校概况:设施·规模·格局

主要设施:创办于1979年2月的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位于滁州市风景秀丽的琅琊山脚下。占地面积5亩,拥有教学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固定资产681万多元(新增293万多元,增43%)。已建成ku波段卫星地面接收、校内闭路电视及vbi/ip接收系统、主干百兆桌面10m校园局域网及独立域名互联网站、计算机网络技术平台和“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现有50座多媒体机房3个,视频阅览室(自主学习室)1个、50座语音教室1个,另有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投影教室)14个,150座多媒体演播大厅1个。拥有计算机270多台,所有计算机均能进行网上阅览。图书馆藏书2.2万余册,报刊、期刊200余种,自建电子图书10.3g,另与省电大实现电子图书共享,教学管理使用中央电大教务管理软件,已实现教学、学籍、考务、成绩等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规模/培养:分校下辖明光、天长、来安、南谯、全椒、定远、凤阳7所电大工作站。二十五年来,滁州电大依靠系统办学优势,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充分运用多种媒体、多种教学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以滁州电大为中心,覆盖皖东地区四县、两市、两区的电大教育网络。开设理工、经济、文法三个科类二十多个专业。04秋全市在籍学生达3809人,其中开放教育3376人(本科生905人,专科生2414人)。累计培养毕业生9018人,其中,开放教育本科253人,专科657人。

分校的开放教育是2000年秋经省电大批准正式招生并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5年多来,从2000年秋开放教育专科1个金融专业48人发展到04年秋本科9个专业(法学、会计学、英语、金融学、汉语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小学教育),专科8个专业(法律、财会、英语、金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两个方向、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员)共2002人。已毕业本、专科学生295人(本科253人,专科42人),本科毕业率为91.34%,专科毕业率为93.33%,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单位骨干,有得到提拔走上领导岗位的,有获得表彰奖励的,有获得专业资格证书晋升职称的,有不少还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电大的办学声誉和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和社会认可。

格局/办学:我校在坚持大力发展开放教育的同时,注重发展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已成立滁州电大奥鹏远程学习中心)以及各类培训的继续教育。05春网络教育已发展到与兰大、中科大、浙大等10所高校合作办学,在籍生220多人,继续教育培训04年达734人次。04年办学收入开放教育占78.3%,网络教育占9%,继续教育占8.7%,注册视听和普专教育占4%,基本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格局/机构:我校实行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内设机构已从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的一办三科增设和调整为12个内设机构:党办校办、纪检委、校工会、校团委、督评办、教学处、教务处、技术服务处、网络教育办、继续教育办、招生办、远研室。

二、试点总结:探索·构建·质量

1、试点地位突出,工作思路明确,努力夺取试点与课研双丰收

试点地位突出:开放教育试点5年多来,我校在上级电大指导下、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下,以试点工作为新的发展契机,高度重视、坚持改革、锐意进取、认真实施。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02年学校主要负责人更换前后,先后两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包括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项目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运作。通过开展转变观念大讨论,加强培训与考核,狠抓入学教育与课研,使全校师生员工划清了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在办学、教学、学习、管理方式上的四个主要区别,确立了“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两大理念,为推进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奠实了思想基础,并融汇和贯穿于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全过程。中期评估后,积极按照省电大整改意见,深化教学改革,并同步开展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探索,突出和加强了开放教育主体地位,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不断拓宽,办学收益逐年增长,教学办公条件逐年改善,教学水平和质量逐年提高,社会影响逐步增强,为推进我市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作思路明确:02年至04年,学校在发动职工大讨论的基础上,一年一个新思路,三年迈了三大步:02年/转变观念、理顺关系、重点突破、稳步前进;03年/深化改革、重在建设、打造品牌、跨越发展;04年/坚持探改、创新管理、注重特色、促建争优。在课程改革重点突破上,校长亲自掌握推动;在课题研究“零”的突破上,校长亲自带头撰写;04年5月学校成立了“总结性评估领导小组”后,校长亲自主持培训班,学习贯彻评估标准,制定迎评工作计划和整改方案,明确重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轮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修订工作,探索和初步掌握了开放教育的一些规律,总结概括出符合我市、我校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已获省电大课题研究优秀奖)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实践模型。纵观5年多来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我校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明确:努力建成皖东远程开放大学和远程学习服务中心,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总体思路清晰: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构建“两模”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基础,以迎接评估为契机,以确立两大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根本;办学特色鲜明:扩大规模与注重特色质量并重,试点实践与课题研究并重,领导到位与全员投入并重,自主学习(七环节)与两大支撑(四督一评+四助一平)并重,“零缺陷”管理与责任追究并重。

党委政府重视:滁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大事业和开放教育试点的改革与发展。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多次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工作。按照省五厅委(教高[2003]8号)文件要求,经市编委04年2月行文批准,已明确滁州电大归口市政府领导和教育部门主管,理顺了管理体制。04年9月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教育局、人事局、财政局、发改委、劳动社保局负责人以及电大滁州分校校长为成员的滁州市电大工作协调小组,并在我校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和帮助电大解决发展大计。市级报刊、电视电台等媒体不断宣传报道电大和开放教育。《滁州电大03年—07年发展规划》已报送市教育局并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中,正力争纳入全市社会和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试点和课研并重:开放教育是试点项目,也是课题研究项目。几年来,我校力争交出两份合格答卷,获得试点和课研双丰收。02年6月出台了《关于我校课题研究和科研奖励的办法》,04年9月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和管理的意见》,成立了“两模”研究课题组。02年11月和04年9月两次向省电大分别申报并立项课题研究论文7篇和18篇,经评审后分别获二等奖1篇、三等奖4篇,优秀奖4篇,同时获得了省电大课题研究组织奖。中期评估后,为了提高科研水平,我校曾专门邀请省电大课题研究专家来我校作专题报告进行指导。04年申报的论文较之中期评估时的课题研究,选题面宽,涉及课程教学改革、教学创新、校园文化、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完全学分制改革等诸多方面;联系实际紧,针对试点实践或总结经验,或针砭流弊,或矫正误区,或前瞻规范。截至目前全校教职工共发表文章120多篇,其中省级及以上期刊(包括转载)发表文章15篇,中期评估期间出论文集——《探索中的思考》一本,收集论文55篇;总结性评估期间出《探索中的构建》一本,收集课题研究申报论文18篇。影响较大的有校长本人撰写的《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02年11月省电大课题研究研讨交流会上重点发言,另撰写《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发表于04年9月27日中央电大时讯/论坛第249期;张信军副校长撰写的《浅议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发表于04年第11期/上《中国远程教育》。在开展课研的同时,十分注重课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转变观念要全过程全方位地展开》在应用和指导我校试点工作过程中,贯穿于学校各个管理环节,对推动我校各项管理规范化、程序化,转变全员思想观念、管理观念、教学观念、学习观念等方面起到了思想奠基的积极作用。我校徐华老师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课程教学模式个案研究中,总结出“aa+ab”教学模式,荣获省电大教学创新二等奖,在04年我校暑期教师培训班上作典型介绍,对深化我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起到了示范性推动作用。《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的误区与矫正》及“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两模”课题研究,深入认真地总结试点实践,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思路,对深化试点实践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前瞻性,对04年秋以来我校试点工作发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促使我校重点抓薄弱环节,如“课程教学改革”、“学习小组活动”等,重新修订完善了关于形成性考核、教师管理、辅导员管理、素质教育、考核责任制、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等一系列文件。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积极加强系统建设

我校下辖7个工作站(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均挂靠当地的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具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功能,履行了申报、审批手续。截止05年元月,南谯工作站因在市本级并入分校考点,其余6个工作站已经中央电大、省电大审批设开放教育考点。

我校以试点工作为中心、以迎接评估和贯彻省五厅委03年8号文件为契机,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视察调研为推动,在加强分校自身建设、维护和坚持系统办学优势的同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着力加强我市电大系统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1)、坚持、维护系统办学权威。试点以来,我校能与省电大之间以及与所辖天长、来安、明光、凤阳、定远、全椒、南谯七个工作站,明光司法局和滁州卫校两个教学点之间,严格试点审批手续,签定试点协议,无违规设点、违规办学、违规招生情况。02年6月,鉴于我校所辖的工作站中,有的属教育局成教科主办,政事不分;有的挂靠当地职教中心或教师进修学校,却将电大办学视同与高校函授的合作办学,十分不利于电大系统办学,教学与管理很难到位等状况。经我校领导班子研究正式行文,明确电大是一个具有上下管理与被管理、指导与被指导的办学系统,不是不同系统之间一般的合作办学关系,要求各工作站认真对待、转变认识,要解决政事不分和非独立办学实体问题,以维护电大系统办学权威。03年初,明光、定远工作站从教育局剥离。03年省五厅委教高[03]8号文件下发后,我校抓住契机,进一步开展理顺管理体制工作。在我校明确归口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后,市教育局先后三次召开各县教育局分管局长和工作站负责人参加的电大工作会、迎接总结性评估动员会等会议。多次强调各工作站要解决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实体问题,并要按85年省政府34号文件规定的正科级别建制,组建工作站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04年12月召开了我市电大迎接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会议,认真部署了总结性评估准备工作和初评工作。会后由市教育局和我校共同组织各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工作站负责人赴宿州电大所辖的独立设置的泗县和灵壁电大工作站学习取经。随后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的通知》和省电大《关于开展对全省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教学点进行全面清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校按要求组织分校及各工作站开展自查工作,对教学点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及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认真的自查和梳理,写出了《教学点自查报告》,填写《开放教育试点清理表》,通过清理,对天长、定远、全椒工作站要求限期整改。

(2)、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推进系统建设。中央电大的品牌和“五统一”是发挥系统办学优势的重要保证。在取消“省内开放教育”与中央电大并归问题上,我校按照省电大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并及时补交并归费用近7万元,认真组织并顺利通过并归考试。试点以来,我校坚持按照中央电大和省电大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统一征订和使用中央电大的教材,并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关于统一考试考核的精神,组织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近两年我校注意提升电大形象和声誉,加大对开放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开放教育生源规模持续扩大,一再攀历史新高。我校为了扩大工作站招生,出台了奖励政策并及时兑现,有的工作站生源规模也是持续上升。此外,从02年起我校开始对工作站的学费提成逐渐降低比例,至04年秋起降至2:8,以支持和促进工作站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至目前,天长、来安、明光、南谯、全椒建有网站或专线上网,可与中央、省、市三级电大网站链接,共享资源和信息。

(3)、加强对工作站管理和指导。02年以来,我校先后出台了《关于转发和贯彻〈关于进一步做好电大县级工作站人员试点培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关于工作站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整改意见》、《关于开展教学检查的决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关于实行考试工作责任制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每学期对工作站教学、教学管理进行检查指导,每学年对工作站开展教育大检查。每次检查制定了检查评分细则,进校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召开学生和教师、技术人员座谈会,检查后及时书面总结和通报,促进工作站试点工作健康发展。每次期末考试,均召开考前工作会议,严格工作站的考试组织管理、试卷保密和接送管理,选派人员进行巡考蹲考,端正考风考纪,并发挥考试责任制的监控约束机制。

3、努力建设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

配齐队伍:学校高度重视试点人员的配备,并将教师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试点以来我校共录用、聘用专职教师12名,技术人员9名,管理人员7名。按照开放教育要求,配齐配强了教学、技术、管理和科研四支队伍。目前,专职辅导教师25人(高职2人,中职10人,初职1人,应届毕业研究生2人),兼任专业责任教师18人(全部为中级以上职称),技术队伍10人,管理队伍40人,科研队伍20人,外聘兼职教师78人,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近70%兼职辅导教师相对稳定,同时还建立专兼职教师档案。师生比1:25(按专业实际配备师生比为1:17.3),专兼职辅导教师比为25:55,达1:2.2。

提高素质:在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班子十分明确电大编制紧、人手紧,必须努力组建一支集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宣传于一身的“五位一体”复合型工作队伍。因而,十分注重提高队伍的素质,重视队伍培训和考核,鼓励和支持教师提高学历层次。01年先后选派11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现已全部结业,有三位教师正在申请学位。02年以来,为了提高全体职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积极选派人员参加中央电大、省电大的各类培训,参加培训达77人次。我校还分别对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工作站技术人员开展了七期专项培训共335人次。目前我校教职工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高,部分教师和技术人员已成为电大远程教育技术的行家里手。同时,还对辅导员等管理人员“以会代训”开展了12期培训,坚持对考务和监考人员进行考前培训。

锻炼队伍:组织大讨论,走群众路线,集中智慧,锻炼队伍,实施“全员虚拟单位正职(即虚拟校长)管理”,这是我校加强队伍建设的一大特色。02年7月组织转变观念大讨论,03年元月至05年2月我校组织三次新学年工作思路大讨论,03年11月开展“完全分学制大讨论”,04年8月组织教师、辅导员开展完善教学管理大讨论,9月份组织完善岗位责任制管理大讨论等。通过大讨论,使教职工以“虚拟校长”身份,站在校长立场上认清形势、把握全局,增强主人翁意识,了解了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来龙去脉,从而为贯彻执行、开展工作、履行职责增强了自觉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顺利地整体推进电大事业的发展。此外,在试点工作的动员和布置、工作的总结和推广、教学的观摩和交流、课研的研讨和攻关等方面,均注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干中学、学中干,锤炼队伍。一支“五位一体”复合型队伍就是这样地在实践中日渐成熟和壮大起来。

4、注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网上教学

改善条件:02年以来,学校又投入200多万元,在中期评估前已建成校园网主干100m、桌面10m的校园局域网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校园网已具备网上信息、vod点播、网上教学辅导、网上测试和网上讨论等功能,有效地实现了中央电大、省电大、市电大的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和教学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教学计划、学籍、教材、考务、成绩、课程注册等网络化管理。学校购买了正版软件,保证了网络安全运行。所有教室、办公室安装了信息接口共63个。近年来新建多媒体投影教室12个(共15个),先后4次购置、升级调整服务器,配备了www、ftp、e-mail、电大在线、教师、学生、考试、vod点播服务器共8台,其中04年5月投资6.5万元,新购戴尔4600vod点播服务器一台,容量达1120g。04年新购置清华紫光教师办公用机22台,北大方正学生用机85台。目前我校网管中心、多媒体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视听阅览室、卫星接收设备、vbi/ip接收系统等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与配套比较完备,复印、光刻、传真、扫描、数码摄像、数码照像、打印等办公自动化设备齐全。网上信息传输资源共享日趋成熟和完善。学校共拥有计算机270台,学生用机200多台,教职工人均配置1台以上。另为教职工每个家庭免费安装和使用adsl。

评比达标:我校的网站建设在全省市级电大中起步稍迟,但近两年来发展较快,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等文件,加强了网络设施建设及其管理和应用。在03秋至04年省电大对十八所分校网站建设的检查评比中,我校平均得分74.4,其中第2次得分81,为全省第一。为此,省电大于04年5月,在我校现场召开“全省电大教育技术工作会”,我校在会上作网站建设重点发言和经验介绍。04年12月,我校被省电大授予网站建设评比优秀奖。

开展应用:截至目前,我校开放教育试点本科学生在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滁州电大三级在线平台上实名注册率分别为75%、85%、98%,试点专科学生实名注册率分别为80%、88%、95%,登录滁州电大在线共56860人次。本专科各专业参加网上直播课堂教学的课程占所开设总课程的47.9%,共组织14个专业147班次学生参加网上教学,其中,网上答疑141门课次、1528人次;直播课堂教学209讲次、师生交互发帖1170人次。先后组织三次本科专业学位英语无纸化考试,和四个专科专业两次网考;网上测试5000多人次。有的专职教师还在家里通过学校免费安装和使用的adsl与学生多次进行网上答疑讨论。

5、大力推进多媒体资源建设及整合应用

配置与自建:资源整合和应用是开放教育支持服务的重要方面和基础工作。02年我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和使用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的通知》等文件,组织技术服务处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教师进行了三次“电大在线”培训,使教师了解“电大在线”功能,利用“电大在线”平台布置作业、在线考试、上传自建资源,并将教师所做的课程主页等自建资源导入“电大在线”;专人负责定期接收导入中央电大、省电大资源,并从江苏电大、南京电大、四川电大、河南电大等兄弟省校购置资源。我校根据省电大《分校网站检查评判标准》认真检查落实各项指标,对学校主页、教学处主页等多次改版和更新,尽量做到栏目设置科学、页面美观、信息量大、查询方便、更新及时。加强“电大在线”平台建设,对栏目进行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处室,由专人负责向栏目中充实内容。自03年以来我校先后已建成资源库:①资源总目——学校各类资源目录(03年“五·一”长假防非典期间完成);②试题库——历届考试试题1892份;③课程资源指南——介绍各门课程媒体资源形式、数量及位置;④vod点播——304门,5333讲、780多g(包括教学视频、综艺视频、“第二课堂”);⑤ip课件——导入的ip资源目录,目前达3350课时;⑥vbi信息——目前131期;⑦cai课件——84门,多数课程可提供在线阅览和下载。⑧电子教案——105门(兼职教师40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⑨课程一体化设计——115门,全部导入分校“电大在线”自建资源;

配置率与应用:至04年秋我校开放教育本专科17个专业应设284门课,已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资源的达236门,配备率达83.1%;其中必修课179门,配备率达87%,及时到位率为100%;选修课105门,配备率达81.47%,及时到位率为95.2%。学校通过信息、入学教育计算机培训、教师技能培训、网页大赛、网上教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师生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充分发挥开放教育优势,展示开放教育特色。03年5月至今使用试题库达118463人次,vod点播达62801人次。

6、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导构式”教学模式

思路、取向和步骤:教学模式改革是项目试点的核心内容。为了启动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我校自02年起,先后制定了《关于重点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力量,按照重点突破、递次推进、总结提升的思路,和变教为导、导构结合、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改革取向,连续走了六步:①从设计教学一体化上进行突破;②开展完全学分制大讨论,规范报考并强化指导,帮助学生自主报考和提前报考,推进以课程为单元组班教学;③省市电大课改联动,打破单一教学形式;④配齐配强专业责任教师和辅导员,强化质量管理和助学助教;⑤组织教学创新;⑥推进和强化网上教学。并逐步形成在入学教育、导学、形考、支持服务、选课报考、激励机制和跟踪监控七个系列环节上,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成果和成效:经过5年多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与构建,初步形成和概括出符合我校实际,较为行之有效的“统分兼顾+双多组合+自主构建+支持服务”的“导构式”教学模式(形成课题研究论文后申报省电大,现已评为优秀奖)。“统分兼顾”中的“统”,是指在中央电大的“五统一”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和开放教育精神,实行统一课型、统一课表、统一要求;其中“分”,是指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基础条件、境况的不同,分层次、分对象、分难易、分地域,运用不同形式组织实时与非实时教学。“双多组合”,一是指对多种媒体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课程主页、电子教案和电大在线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各类教学自建资源;二是指多种教学形式与四课型(精讲、答疑、讲评、复习)组合。“自主构建”即学生在教师和辅导员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自主选课报考、自主参加网上答疑讨论、自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开展个性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形成并确立了“助教助学助管助考+平台(支持服务平台)”的“四助一平”支持服务体系,把导学、网络、技术、资源、窗口、咨询各助学环节进一步系列化,同时在校园网主页上开设“辅导员助学主页”和“支持服务平台”(设“管理服务”、“在线学习”、“远程接待”等栏目),力争实现支持服务最大化和最佳化。

截至04秋我校本专科共开设144门课程,已制定了115门课程一体化设计方案,占总课程80%。制作电子教案并上网105门课程,约占73%,其中徐霖老师的《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在省教育厅03年组织的高校课件大赛中,荣获全省市级电大唯一一项三等奖。徐华、徐霖老师参加省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徐霖老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件,在04年省电大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03年春至04年秋省电大组织的作业抽查中,我校连续得到省电大的通报表扬。04年11月中央电大教学检查组来我校检查,听取汇报后肯定我校开放教育试点亮点很多、经验不少,索要带走了一批总结材料。据统计,自03年以来,我校“窗口服务中心”共接待咨询答疑电话1370人次,刻录发放光盘8189张,服务自主学习室视听阅览3641人次,学生发送e-mail4567人次,登录留言版发帖8459条次,进入bbs讨论区13394人次,发帖3125人次。我校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实践环节是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我校自02年5月制定《滁州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办法》起,注重每学期对课程实验统筹安排,编制实践课表,对所开课程实验尽力给足课时,并认真考核验收;每次集中实践环节制定具体计划和安排意见,以书面形式下发至各教学班和工作站。03年上半年起,我校开始在毕业前举行毕业论文讲座,在答辩前举行模拟答辩,以提高毕业集中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04年5月省电大实践环节责任人培训会后,我校共有61位教师(含工作站21位)获合格证书持证上岗,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规范管理,使之形成常规性、规范性的工作程序。04年上半年我校进一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完善计算机操作类实验室基础上,筹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随后,又制定了会计模拟实验计划,购买安装了会计模拟软件,较好地完成本科会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至今已组建5个校内实验室。此外,我校还与滁州学院、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市二附小等10个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践基地协议,校外实践基地全部挂牌,并确定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实践内容和管理。在05年4月省电大关于实践基地建设达标情况的通报中,我校在肯定和表扬之列。近年来,我校课程实验开课率达75%以上。每学期组织校外实践基地教学活动2—3次,并已总结和撰写了“实践教学的成功在于导学预案和因材施导”的实践教学经验。

注重素质教育是开放教育又一特色。我校于2002年9月制定了《素质教育拓展实施计划》,拓展素质教育的广度和深度。04年9月又修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意见》。坚持并做到了结合课程教学有声有色地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措施和内容有:(1)在校园网开设素质教育平台。设“两课教育”、“校园文化”、“技能冲浪”、“创新设计”、“第二课堂”、“论辩口才”、“形势聚焦”、“相关链接”等栏目;(2)坚持加强两课教育;(3)努力提升综合文化素养。至今已举办两届校园文化活动月。活动月期间共组织学术报告10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的“英语之角”活动两次;开展开放教育知识竞赛和主题演讲大赛12场次;(4)强化技能培训(入学教育)和大赛。02、04年组织两次网页制作大赛;积极组织参加电大系统的各类大赛活动。在中央电大组织的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我与电大”英语演讲大赛中,02春英语本科学生阮曼丽荣获省电大“一等奖”、中央电大优胜奖;03秋经管专科甘敏洁获省电大优秀奖;02秋汉语言本科董永在“我与电大”英语文艺节目竞赛中获省电大三等奖;02年秋法学本科学生张信群获中央电大“我与电大”征文佳作奖;我校另获省电大颁发的“我与电大”征文和英语演讲竞赛活动组织奖。04秋财会专科学生姜道卫荣获省电大组织的“我看诚信”征文优秀奖。04春经管专科冯晶和04春英语本科黄菊,分别荣获省电大04年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大赛学生组二等奖和三等奖。02年以来,荣获我校组织的网页大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3人;演讲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3人,三等奖4人;开放教育知识竞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18人;(5)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送法下乡两次、庭审旁听两次、模拟法庭一次、街头法律咨询一次、文学采风两次;(6)建立典型激励机制。02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开放教育试点班开展评选“优秀学员”和“先进学习小组”活动的通知》,至今已表彰优秀学员160人,先进学习小组32个;对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大赛的获奖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并广为宣传。

7、严格规范管理,构建“流程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过程、思路和取向:开放教育作为远程教育,跨时空、准分离,以学生及其自主学习为中心,必然要求在进行支持服务的同时,建立起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作为支撑,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形成远程开放教育独特的运行机制。几年来,我校出台《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开放教育教师岗位职责》、《关于实行考试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教务管理的规定》、《滁州电大教师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滁州电大辅导员管理及考核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开放教育形成性考核和管理办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教学支持服务和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开放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工作和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探索。其改革的思路是:围绕和配套教改,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力求管理工作制度化、制度规范化、规范程序化、程序流程化;改革的取向是:强化服务、切合实际、有效监控、流程运作。

成果和成效:随着试点实践的深化,认识进一步到位,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模式也日渐成型。经由研究和提升,构建和总结出“三轮驱动+两线连接+监控保证+流程运转”的“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0的分析论证)。三轮驱动是指教学、教务和技术服务三个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分管校长直接驱动下,按照各自的工作流程,进行“流程:目标+责任”管理。两线连接是指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辅导员在学生同学校、同辅导教师之间,专业责任教师在课程辅导教师(主要是外聘辅导教师)同学校、同多媒体教学资源之间进行连接,分别起着助学、助教的重要作用。在质量监控与保证方面,03年我们的认识还局限于督教督学上,04年我们将督教督学督管督考合一,称之为“四督并举”,确立和形成“督教督学督管督考+评估”的“四督一评”监控体系。并于04年秋新增内设机构“督评办”,使监控工作专职化。质量保证也从教学领域的微观拓展到领域外的宏观上,如领导和组织保证、队伍保证、课题研究和应用保证、教学设施和经费投入的保证等。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涉及的环节多,为了实现“零缺陷”目标和管理的有效运作,我们还在众多管理制度之上建立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构制了教学、教务、技术服务等诸多工作流程,从而使整个教学管理形成“流程:目标+责任”的运行机制。而这一运行机制又是在“全力服务+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三全理念”的统领之下,整个教学管理初步由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强制性管理,转向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性管理。

据不完全统计,02年秋以来我校共组织6次“教学质量活动月”;3次教学主题座谈会;听课40场;学生问卷调查6次/8200份,回收6600份;教学检查10次;设辅导员助学管理主页42份;《网上教学跟踪月报》19期;期末考试跟踪分析报告6期。在质量保证上,以经费投入为例,99年/38万元,00年/71.2万元,01年/10.8万元,02年/68.8万元,03年/83.5万元,04年/104万元,逐年加大,给予开放教育以强有力的物质保证。我校03年获省电大“优秀教务工作者”奖1人,获省“教务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省电大评为教材管理先进单位;04年在纪念电大创办25周年活动中,被省电大授予“优秀管理人员”奖1人,“优秀教师”奖2人,“优秀技术人员”奖1人。

8、宽进严出,在注重电大特色中提升质量

能否保证质量是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难点所在,甚至质量本身就是开放教育的难点。衡量开放教育质量显然不能套用传统教育的质量标准,需要在试点过程中探索。我们的体会是,抓开放教育的质量和保证质量,不能离开电大特色,即不能离开电大属于大众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定位,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做到宽有底线、严要适度,注重在电大特色上论质量。我们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五个环节上:

(1)、“入学教育”环节。入学教育是开放教育学生全程学习的基础,是第一门必修课,包括观念转变、介绍教学教务管理常识、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等。这是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03春以来四个学期,我校新生入学教育到课率达75%以上,“入学指南”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为90%以上,计算机培训考核合格率为100%。

(2)、在主要教学环节上的导学、助学,尤其是素质教育和实践环节(详见“自评报告”中对观测点26、27、28、29、35的分析论证)。

(3)、形考和考试环节。学校两次出台了规范形考文件,注意规范形考成绩的评定,评定成绩项目的分值实行动态倾斜,发挥形考成绩对学生促学的导向作用。同时辅之以作业个性化批改和讲评,使之发挥出较好的助学效应。在严肃考风考纪方面,我校已形成考前培训、滚动督考、违纪上墙、跟踪分析、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据统计,02春以来,共组织学生33495人次参考,处理违纪219人次,平均违纪率0.65%,平均合格率本科为86.18%,专科为80.14%,违纪率和合格率属正常范围(就过程看,上下有所波动)。

(4)监控保证与支持服务两大支撑环节(前已有述,详见“自评报告”对观测点31、35的分析论证)。

(5)、毕业论文评审答辩环节。我校严格按中央电大和省电大要求开展学生的毕业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从03年12月至04年7月,我校开放教育本科三个专业(法学、会计、英语)275名学生、开放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33名学生共308名参加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本科三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率为89.82%;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为84.8%;全校参加毕业答辩总通过率为89.28%。04年11月省电大组织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评奖比赛,我校共报送7篇论文,01秋法学本科胡野的《再论民事侵权归类原则——归类原则“新二元论”说》荣获一等奖,02春英语本科徐吉祥的《siemenshomeappiiancesastandatappiiancesworldexpo-beijing2004》和01秋会计本科陈建国的《制定森林生态效益会计核算办法思考》荣获优秀奖。

据省电大04年8月至10月对我市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为81.76分;毕业生对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总体评价为86.89分。04年9月至12月我校组织对全市电大开放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及其单位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信息(获奖获证、发表文章、问卷访谈)采集活动,发放181份问卷,占910名毕业生数的20%,收回153份,占85.4%,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达96.73%,占毕业生总数的16%。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工作应用能力、敬业精神及知识水平等综合能力评价的合格率(含强、较强、一般)达95%,这说明我校的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改革已初见成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毕业生对我校教学质量评价(共15项)的认同率(作用很大、较大的)项均达75.8%,其中对我校“及时全面准确为学生提供入学注册、教学、辅导、考试等信息”(第1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达85.7%,对“扩大办学规模且管理严格,质量有保证”(第29项)的认同率4分频次以上高达96%。181份问卷信息采集对象采集到的获奖获证、发表文章的信息量126人次。我校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世人可圈可点。

三、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措施

电大目前正处于向第三代远程教育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性评估不是开放教育项目试点的终结,而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用足用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的正确方针,就能推动电大事业更快更大更强地发展。尽管五年多来,特别是中期评估后两年多来,我们为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衡量,我们必须头脑清醒、认清不足、抓住机遇、扬鞭自奋,坚持用开创新局面、开拓新境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1、校园整扩

未来五年后,我校办学规模本专科专业数将达到25个,办学规模将达5000人,亟待增加校舍和解决校园。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正式意向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2、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

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完善“天网地网结合,三级电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进一步实现卫星、网上视频点播和课堂直播,以及中央、省、市三级电大间的双向视频交互功能;发展远程教学数据库、建立网上虚拟校园、建成远程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网络系统,积极参与构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①适时更新计算机,增加计算机总量,增建多媒体机房;②完成双向视频系统建设;③加强网管中心建设,增加服务器台数;教学资源整合常态化,视频资源总量由目前的660g增至1200g;④完善与中央电大、省电大和有关高校联网使用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网上多媒体阅览室;⑤加强教务软件系统、考试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推进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网络化考试;⑥组建现代化教育网吧,分设在线学习区、资源服务区(查询、租借、刻录、购置)、休闲区(茶吧、咖啡吧,在线文艺、旅游、体育)和沙龙式学习讨论区等。

3、继续稳步推进和深化开放教育试点实践

以教育部04~05年对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和省教育厅05年对全省电大办学水平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导构式”教学模式和“流程:目标+责任”的教学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我校的开放教育试点实践,力争早日实现建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两大目标。①加大课程版权所有教育改革力度,在扩大课程教学一体化设计和多媒体课件数量基础上注重提升质量,深化多媒体教学组合和多种教学方式组合,组建教学录课系统和虚拟课堂,打造一批有影响、叫得响的精品辅导课程和优势专业;②加大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管理和以课程为单元组织教学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完全学分制工作流程,试行网上报名、单科注册、选课报考;③增设“远程学习接待中心”机构,创新学生自主学习支持服务和质量监控与保证支撑体系,研究和探索人才培养新的模式,为培养大批应用型的高等专门人才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进一步提供服务和保证。

4、队伍建设整体提升

坚持从转变观念、优化结构和提高素质等方面入手,坚持不懈地加强队伍建设。

①坚持教学队伍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配备高素质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配齐配强教学队伍。健全和完善教师选聘、管理和考核制度。②积极引进人才,实行岗前、岗中培训。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科研人员,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管理人员。重视引进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中继续教育。③提高学历层次。2007年前,45岁以下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达50%,45岁以下技术、管理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5%以上,专科学历为100%。

5、提高远程开放教育科研水平

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开展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的课题研究,为电大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谋作用,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积极参加电大系统组织的科研工作会议和课题学术研讨会议,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有一定数量和份量的课题研究文章、科研专业论文。

6、巩固和发展“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依托中央电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有关部门、系统联系,面向社会扩大招生。同时要根据合作办学的高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要求,提供优质有力的招生组织、教学、教务管理、过程控制等学习支持服务,力争每年合作办学校数以50%增长,尽快做大做强。

大力开展各类培训的非学历教育,上挂中央电大、省电大继续教育机构,横联市直有关部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以及中央对“三农”的倾斜政策,积极拓展培训项目,为在岗人员知识和技术更新、劳动力岗位转移、再就业和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提供教育培训服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走过的路,干过的工作,取得的进步,都将成为历史。未来是美好的,将有待我们开拓。我校将继续遵循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和中央电大、省电大有关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教务、技术和教学质量监控保证的各项管理,创新和构建既符合远程开放教育规律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大力加强与高等学校合作办学的网络远程教育和进行各类非学历培训的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提升以开放教育为主体、网络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为早日把我校建成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和皖东远程学习服务中心而努力、而奋斗、而拼搏。

以上是对我校基本概况、试点工作总结及整改规划措施的汇报,再次诚恳地欢迎评估组专家对我校开放教育项目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指导。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开放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060-0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员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一般高校该课程的教学,都存在“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员边听、边模仿”,缺乏创新,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模式化等问题,使得学员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学员往往会简单的操作,头脑中残存着的知识片段孤立化,知识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无法解决新问题,从而学习缺乏积极性。如果把本课程的建设放到开放教育背景下,这些问题则显得更为突出。

一、开放教育的特点

开放教育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开放出来,供学习者自由参考、学习。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资源的共享;二是学习者的自由。它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以学员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它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开放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学员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员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种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等。可见,开放教育背景下学员是多元、多层次的,其学习过程最起码具有以下特点:

(一)对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要求高

开放教育的学习是建立在学员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主动学习是开展开放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这就需要整个课程体系要能激发学员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继续学习的动机;整个课程体系要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其“我要学”的学习态度。

(二)对学员的学习独立性要求高

学员情况千差万别,多数时间自我安排学习进程,这就需要学员对学习有自信,能够有自主性的安排能力,学员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会学”。学习活动中,不依赖他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对学员的学习有软硬件方面的技术性要求

开放教育学员的学习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师生多数情况下是分离的,学员的学习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来完成的,学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终端将中断的学习行为继续下去。“我能学”也就是说,学员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果缺少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支持又不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开放教育的学习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

(四)对学员的学习交互性要求较高

交互性学习是开放学习的精髓,是学习取得最终成功的手段。因此,交互性在学员学习活动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机之间

学员通过和电脑等终端对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学员与多媒体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效果都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确定、调整和检测。

2.同学之间

学员自愿与本地、本单位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之目的。

3.师生之间

在师生分离情况下,学员通过网络、电话、E-mail等方式,与老师沟通。老师从中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消除学员的学习困惑,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开放教育模式正是考虑到了学员的多层次和多元特点,其优越性就在于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不断增强学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先进的现代化教学途径和手段为参加开放教育的学员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但是开放教育面授时间相对较短,课时又少,集中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少,绝大部分学员都是成人,半工半读,因此看书、上机的时间也不多。

具体到计算机基础课程,很多学员上班、下班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操作,学习计算机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二、目前开放教育已有的课程建设措施

(一)围绕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白皮书。多数开放教育学校适时对有关课程进行整合,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比如我校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强调集体备课,整合师资,调动优势力量加强本课程建设。在此基础上,我校继续深入探索本课程教学改革,尤其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方面又取得新的成果。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1.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员融入教学过程中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校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除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探索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诸如“五步教学法”、师生共教法、竞赛法、专题讨论法、混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法等。改革的重点是尽力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将学员融入教学的整个流程中,给学员以继续学习的方法和动力,其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

2.关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经过努力,在我校本课程已经实现了90%的多媒体教学,任课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教案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个人的风格特点精心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教学课件,注意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视频和动画技术合理使用,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调动起学员的眼、耳、手、脑等器官参与,听、说、看、思并用,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实现了立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令学员喜闻乐见,增强了本课程教学对学员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也坚持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如利用教学挂图。

3.教学评价等改革:提高作业与考核方式的实效性

作业改革。教学中,注重作业的效果,即保证每次作业都要让学员的认识、体会得到深化,能力得到提升。作业题都是通过教师集体研讨设计,要求学员去思考、研究、操作,或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作业的意义,从而以此拓宽课堂教学容量。

考核方式改革。在考核考试方法上,采取多样化,以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平时考核与期终考试相结合,课内考核与现实表现相结合等等。在考核内容上,既要重视学员对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更要重视考察学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院教师探索了诸如开卷考试、专题作业、社会调查等形式。

(二)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科研

我校对于本课程的科研有专门的教研计划,通过集体备课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的研究,在教学研究上,要求课程教学研究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实际,特别是开放教育的实际展开。在内容上,围绕本学科的科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实效性的研究和有关具体问题的研究。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

(一)关于本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查找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处理日常生活工作中碰到的事务,也为以后能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应当和整个专业教学融为一体,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

(二)关于当前课程建设状况

1.队伍建设

其目标是要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合理、注重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形成体系。根据有关文件,应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1+X”教学模式。 “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教学,“X”是指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课程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了方便教学与理解,我们把计算机应用基础“1+X”教学模式称为大学计算机基础“1+X”教学模式,这样把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课程教学也纳入了本课程教学的统筹安排之中,使教学内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提到的本课程或大学计算机基础均为采用“1+X”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办公事务和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开放教育及课程特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按照以下理念与思路进行课程设计:

(1)以“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任务。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应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18个应用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提出真实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导。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融“导、学、做”为一体。结合学生“购买电脑――课堂学习――课外生活――校外实习――毕业论文”等整个大学阶段遇到的问题,设计了多个学习情境,通过丰富、有趣的小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

(3)推行“自主学习”学习策略。针对学生基础不同,层次不同,课程内容范围广,学生人数多等特征,我们建设了课程网站、天空教室、指导网站等立体课程资源,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本课程学习。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特点,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合作互助,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本课程学习。

(4)实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教学环节中除上课期间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外,课后自主学习可按照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进行,对课程学习综合评价采取“学习效果评价”,即根据学生提交的学习任务效果文件+任务答辩+全省统考成绩综合评价学习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体系不但维护课堂纪律的严肃性,又有全省统考的严格要求,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事务能力、沟通能力、完成事务的工作能力等等。

[ 参 考 文 献 ]

[1] 黄丽莉.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08.

[2] 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王绪红.行动学习及其在校本培训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4] 孔文焕.动机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5] 开放教育词条[EB/OL].http:///view/721435.

自动化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工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28-04

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系统,包括一定地域内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1]。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学科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尚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如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高等教育的新机遇和挑战。确定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创新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精华,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2]。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生产的关键要素,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动力源泉。

(二)创新人才培养是区域竞争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竞争更为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争呼唤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其中创新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竞争力和主动权。事实证明,创新人才已构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如图1所示,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综上所述,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教育保驾护航;反过来,地方高校教育发展需要区域经济实力的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

二、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11年底常住人口数为10 43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53 000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8%、6.4% 和12.5%。广东省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2007年首次超越“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截至2008 年末,广东省生产总值达到35 69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5.4%,第二产业占50.3%,第三产业占44.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深圳、珠海等一系列珠三角沿海城市逐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的经济在有利政策引导以及先天地理优势下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国家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指湛江、茂名、阳江;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区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2-3],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分布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高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概况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长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坚守“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特色,紧跟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4]。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 969人,其中本科生68 010人,专科生19 959人。目前拥有6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7 000余人,本科生42 000余人,研究生4 750余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生中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约为88%、4%、3%、4%,与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近似。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了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坚持“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专业,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近三年,新增了物联网工程、安全工程、商务英语、景观建筑设计、通信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投资学、公共事业管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0余个专业),把握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培养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

大力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3-4]。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提升“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面临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三、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有效措施

“创新”和“创新教育”无疑是当今高教改革最高的呼声,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系统应该如何设计,如何管理,如何使各要素有机配合、协调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创新观念)、办学定位和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和创新氛围等几个子系统(图2)。

建筑业是国内的支柱产业,广东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已为社会输送了10 000名土建人才。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强调“以生为本”“创新教育”,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强化能力,突出特色”的思路,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如图3所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秉承传统、发扬优势,立足学科前沿、依托办学特色,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构建毕业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5-6]。

(二)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

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创新知识、理论、方法、技能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一步是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理论与知识的新课程。创新知识、理论、方法和技能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因此,课程设置必须作较大的调整,形成“通识+专业+创新”的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培养

实践证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国内外推出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与训练的教学方法,如研究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指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网络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7]。这些教学方法尽管各有特色,但都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探索、钻研、质疑,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启迪智慧、开拓思维、引发想象、激发创新灵感与创造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工程训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搭建了两个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指以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二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的宽口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训练平台。强调“两个结合”:一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应用与科研结合”。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

(五)改革考核与评估标准

考核与评估,对人才培养与选拔具有较大的制约与影响。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就必须进行考核与评估标准的改革与创新,无论是实验、课程设计、项目设计、实习、作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还是期末考试的内容设定都要突出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相关考核与检测。

(六)搭建创新平台,营造科研氛围

通过创新实验和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创新教育,实现“理论是基础,实践是保障,创新是重点,竞赛活动是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具有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和较高科技含量的校园科技实践活动。学院定期主办一年一度的竞赛,“力学架构大赛”“环保建模设计制作”“工程测绘竞赛”“创新实验技能竞赛”等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创新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制作“挑战杯”竞赛、力学架构、周培源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图与建模大赛,以及各类(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科研与创新活动[8-9],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大学要靠大师来支撑,名校要靠名师去造就。高校要推行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加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教师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强才能给学生很好的指导与培养。如果教师缺乏科研与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广东区域

经济划分和发展特点。结合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特色,以及对广东经济建设发展的贡献,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因此,相关研究对目前高校推行的“质量工程”、专业建设和调整,以及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 吴晓,覃永晖.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系[J].求索,2011(1):102-102.

[3] 徐向东,符志刚,刘琼辉,等.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6-10,24.

[4] 何秀成,骆洁嫦.关于广东工业大学的定位与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11.

[5]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韦爱凤.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13-17.

[6] 刘勇健,吴炎海,朱江,等.工程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10(专刊):49-53.

[7] 傅学丽,刘建勇.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165-167.

[8] 刘建国,邓新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1-23.

[9] 徐志文,詹伟达,唐雁峰.工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管理,2012 (3):39-41.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f local universities oriented towa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Yongjian, LI Lijuan, WU Yanhai, YANG Rui

(Faculty of Civi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our national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and speeding up the urbanization,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ak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which relate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hoped to give a reference to the innov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上一篇:工程机械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业工程毕业论文范文